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研究生学院院长

时间:2023-03-01 16:21:58

导语:在研究生学院院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研究生学院院长

第1篇

关键词:数学;多元情境;创设;生动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85-01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适时创设多元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数学才能的机会,彰显生动数学。创设多元情境,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生动、形象、具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更快地学习新知识。

一、问题情境,引导积极思考

好奇是思维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针对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教师应该创设符合当前学生认知水平的,且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到知识概念之中,逐渐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热情,最后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如在讲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课时,因为运动会将近,所以教师上课时这样问学生:“马上就到了咱们学校每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我们班有很多同学都已经报名参加了比赛,没有报名的同学到时候去给报名的同学当啦啦队,加油鼓劲好吗?”学生们异口同声道:“好啊好啊!”接着教师又说道:“既然有很多参加比赛的同学,我们就要准备一些药品以防万一。还有,因为天气很热,所以我们应准备一些水和零食以备不时之需。除此之外,大家再仔细想一想还有什么需要带的东西,我们需要带多少呢?”学生们立马热情高涨地讨论起来,诸如买香蕉还是苹果,买多少个……

问题的提出,总是能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尤其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情境,更能让学生充满好奇和想象。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合适的问题,既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还不能难度过高。

二、故事情境,点出知识本质

不论年龄大小,学生对于故事从未失去过兴趣。尤其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对于童话故事更是百听不厌,十分投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查找资料,通过讲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兴趣。如在讲授“分数”时,教师改编了《西游记》中的故事:“唐僧师徒4个人在去往西天取经的路上,正逢中午,大家都十分口渴,于是猪八戒就去摘了一些野果子回来给大家解渴。第一次猪八戒摘了4个果子,拿给沙和尚,他很快就分好给了大家。第二次,猪八戒拿回来一个西瓜,叫沙和尚分,他却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觉得沙和尚应该怎么分这一个西瓜呢?”每个学生对于《西游记》都不陌生,大家激烈地讨论了起来。有的学生说:“师傅最大,应该分一半西瓜给唐僧,然后剩下的一半给猴子、八戒和沙僧。”有的学生说:“一共4个人,先把西瓜分成两半,然后再分成两半,不就行了么,大家吃得一样多。”还有学生说:“还有白龙马呢,他也得吃饭啊!”

从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入手,营造强烈的画面感,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故事情境的创设,既能燃起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生活情境,鼓励深度探究

数学学习就是为了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地选取一些与课堂教学有联系的生活场景,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环境下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因为只有入景,才能生情。如在讲授“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模拟了生活中坐公交汽车的情景。“今天老师带大家玩一个游戏,名字叫作‘搭公交’,假如老师是公交车司机,你们都是乘客,每到一个站点,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上车或者下车,好不好?”学生们大声喊道:“好。”教师开动公交车,始发站上来了8个同学。教师问大家:“现在车上有多少乘客呢?”一个学生最先回答:“8个”。第二站,又上来了6个同学,下去了2个同学,教师又问道:“那么现在车上有几个乘客啊?”学生们低头想了一下,说道:“12个。”这样的情景演练,教师又带着学生反复做了几次,每个学生都作为乘客参与了进来,课堂变得十分活跃。

这样的生活情境容易创设,也很有效果。学生最不陌生的就是日日经历的生活实际,这样的情境最能带入,也最容易投入。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深度探究。

四、结束语

多元情境的创设,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十分有效的手段。因此,教师应该精心创设问题、故事、生活等多元情境,借此辅助学生学习,加深知识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彰显生动数学,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懂得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享受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吴爱武,何永刚.数学课堂中优化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06).

第2篇

摘 要 依据我院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我院学生的体质状况,结果反映身体形态指数明显增长,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柔韧素质下降明显。依据结果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学生 体质监测 结果分析 建议

一、测试对象、测试项目及仪器

(一)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为长青学院在校四个年级所有学生,共6135人,获得有效数据6135组。

(二)测试指标

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方面进行。其中身高、体重用来评价身体形态;肺活量、台阶试验用来评价身体机能;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和握力用来评价身体素质。

(三)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观察测量法、数理统计法。

二、测试结果分析

(一)身高、体重

身高和体重是描述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从测试结果表明学生总体处于正常水平,但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男生体重同总体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二)肺活量

肺活量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身高与体重等形态指标对其有较大的影响,从数据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肺活量明显提高。

(三)台阶测试

台阶测试是定向负荷机能测试,主要用以测定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也可以间接推断机体的耐力。数据显示一年级到二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绩在下降,二年级到四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绩在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女生的优秀率要高于男生的,从生理学上分析,女生的耐力远远不如男生,而测试过程中,女生的动作协调性以及对节奏的把握上明显好于男生。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在今后的耐力训练中,一定要注重男生的协调性、节奏感的训练方法。

(四)握力、坐位体前屈

握力体重指数是衡量肌肉绝对力量的指标,反映人体上肢力量素质的指数。而坐位体前屈是针对柔韧素质的测试,柔韧素质的好坏对于人体协调素质和灵敏素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据显示,男生握力随着年龄增大,力量素质不断增强,但握力体重指数增长不明显,说明其主要原因是体重的增加而使得相对力量增大。数据显示,女生柔韧素质下降,各年级分别相差0.24、0.68、0.32,从成绩中分析优秀与良好率随着年龄增长下滑明显。

(五)立定跳远

立定跳远是反应人的下肢肌肉力量和身体的协调用力能力。从数据可以看出一年级到二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绩稍有下降,二年级到四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但相对的该项目的优秀率并不高,这要求体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的练习

三、讨论

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发现,我院学生在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方面有以下变化:

(一)男生在身体的纵向和横向发展有所提高,因而,表现出粗壮、高大,体重增加,身高逐年增加,女生在校身高增长不明显,体重的增加幅度不大,表现出较为匀称的增长。不同的生活习惯对在校大学生的生长发育也具有影响。我校男性学生体重有较大幅度增加,表现出肥胖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体育锻炼的缺乏和能量摄入与消耗的不平衡有关,导致体重快速增长,学生要注意均衡增长和膳食的平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性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活动。

(二)心肺功能的测试表现为总体偏弱现象,可能与缺乏耐力性锻炼有关。速度力量性项目多寓于游戏之中,趣味性浓,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耐力性项目练习的方法比较单调乏味、艰苦,在体育课堂中较难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女生柔韧素质随着年龄增长有退步的趋势,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女生,对柔韧素质的锻炼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认识不够,在做柔韧练习时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是被动接受,因此体育教师在课程安排中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断向学生灌输正确、有效的锻炼理念。同时,在校内多开展一些女性体育锻炼的项目与活动形式,也是下一步研究开发的重点。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锻炼认识不足,对于校园学生体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体育意识、观念不强,体育生活化流于形式。

2.柔韧素质、耐力素质明显下降。加强体育教学改革,教材内容的选择、安排,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体育部门深层次的思考,根据学生体质状况提出改革建议,教务处支持,促进学生体质提升;同时,加强校园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不仅解决课程上的,还要解决课外体育锻炼资源。

3.女性大学生在柔韧素质和心肺功能上表现偏弱,值得关注,校园女性体育的引导和加强是下一步体育工作的难点。

(二)建议

1.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生体质下降并不是偶然现象,其原因源自于家长、学校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如果要解决全面改善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首先要改变社会传统上对体育认识的偏差和误区,要切实唤醒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和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体育锻炼有益于学习、健康体魄才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障的体育价值观。

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的体育锻炼要注意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督促学生在进行全面身体素质锻炼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以加强耐力、柔韧素质的提高;同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练习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进行锻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三、四年级同学的课余体育锻炼的开展,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开发与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使其经常性的进行户外体育锻炼。

3.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爱好。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重要的是从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入手,使学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养成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效果。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体育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

4.注重体质测试宣传,同时完善测试过程的控制与监督。做好测试宣传工作,测试前和测试中应通过校园网络、广播、展板、宣传栏,以及体育课堂教学等形式和途径,积极宣传体质测试的目的、意义、内容,注意事项和有关体质健康的基本知识等。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测试,解答学生的疑问,消除学生的顾虑。测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方法应更加先进,手段应更加科学,建议调整部分测试顺序,以保证被测试者的正常体力发挥和测试结果的客观真实。测试仪器应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使得数据采集、整理工作更加科学,便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杨贵仁.深化改革,促进学校体育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02.

[3] 张继辉.高校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2008.2.

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英语学习障碍 解决措施

一、绪论

近年来,由于高中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大学的扩招,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状况和素质有所不同,教师感到组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英语教学。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存在厌学情绪、英语整体水平不高呢?是哪些因素阻碍了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呢?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和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我首先对高职学生的现实状况进行了解。

1.高职学生来源情况。

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经过重点大学和普通高校的三四层筛选过滤之后,最终来到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选择到公办高职院校读书以便早日就业,减轻家庭负担。这类学生成绩可以,但为数不多。部分家长看到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认为与其让孩子上大学,毕业时未必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如让孩子读高职院校,先解决就业问题。例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广铁职院)招收的学生是高考成绩达到第三批高校录取分数B线的,主要来自广东地区,其余的则来自湖南、广西、海南等地区,大部分学生看中广铁职院是因为广铁职院是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校,但是他们的英语单科成绩并不理想。

2.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

(1)学习目的明确。理论上讲,高职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应该是为更好地择业、就业服务。实际上,因为学校课程的设置,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没能把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也没能把英语教学与学生将来就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结果只有很少的学生抱着这样的目的学习英语,其余的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本来的学习目的,认为在学校英语学习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应付考试。

(2)英语基础薄弱。不少高职学生某些文化课成绩还可以,但是英语基础差,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课堂提问和课堂活动反应冷淡,若教师使用英语授课,则听不懂,从而形成学生不愿学的恶性循环。

(3)学习心理差异。高职学生的学习注重将来找到一份工作,因此英语的学习就是以是否对将来的工作有用来衡量,大多数学生是因工作的需要而学习英语,英语学习欠缺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少数人是为了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而认真地学习英语。

3.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期间,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都反映出不同程度的无奈,希望进入高职院校后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专业,以便开发自己某些方面的才华和潜力。如果高职院校给予他们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带给学生的恐怕只能是遗憾。其实,不少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对英语学习就缺乏兴趣,进入高职后,他们对这门学科更是被动应付。

对于英语学习基础不扎实、已有一定专业方向的高职生而言,英语教学的特点是注重实用性,也希望能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浅显易懂又实用的英语,以便将来就业。可是,目前使用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所选的内容过于宽泛、滞后,专业性、实用性不够强,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及将来的就业很好地进行贴近和衔接,在这种既缺乏实际内容又虚拟的教育环境中,英语只能被当作一个毫无实际交际意义的抽象概念来学习。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这种缺乏实际用途和意义的语言学习提不起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也不适于高职学生为进一步深造和以就业为目标的学习。

高职学生文化课基础一般,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有厌学情绪的,也有学习兴趣低下的。有些学生掌握的英语单词少,语法也不通,在英语课上,这类学生因为没兴趣,常打瞌睡或者做与英语学习无关的事,给老师组织教学带来困难。

由此可见,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形势严峻,学生状况令人担忧,这种情形确实给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作为职业教育方面的学者,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对上述现象进行剖析、研究,以便了解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和障碍,进而寻求更加适合的英语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初步分析

1.基于调查的高职学生英语障碍情况统计。

根据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教育学、学习心理学及英语教育与心理学的知识,在参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障碍调查问卷,包括英语原有基础、英语学习兴趣、英语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难易度、对英语教师的期望、英语学习环境及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英语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了解高职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为深入了解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究竟存在哪些障碍,我于2009年4月至5月在广铁职院随机选择08级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考察对象,利用上课时间发放问卷325份,在课堂上完成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21份,回收率为98.8%。调查结果统计略。

2.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归因分析。

我于2009年6月至7月选择了广铁职院,把英语作为必修课的专业:文秘、旅游、会计、运营、车辆、机车、电子、数控、计算机应用、机电等专业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利用课余时间到课室和宿舍进行访谈,主要针对07级和08级学生,因为他们对高职英语学习已有实际体验,更有发言权,同时对英语教师及一些班主任进行访谈,共访谈学生、英语老师和班主任共三十多人次。

通过两个月的访谈,我们发现:阻碍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不仅仅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关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事实上,其它方面的因素比如学生自身的英语基础、对英语的兴趣、学习动力、学习努力程度及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层面的教材内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手段、课程设置、学校的教育体制、课时安排;社会环境方面的舆论导向、教育部门的人才认定标准、用人单位的人才录用标准;家庭方面的家长的综合素质、家庭健全与否、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也都直接地、深刻地影响和阻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解决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措施

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及对诸多师生的访谈综述,我们对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有所了解,针对上述种种障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1.培养兴趣,帮助健全英语知识体系,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手段的多样性都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喜闻乐见的材料。此外,利用直观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将语言各个基本技能的训练相结合;在讲授语言要点上,注意将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与之相整合,在讲授语法规则时,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后,发现其规律并能用语言表述其语法规则。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采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发展口语的同时,发展书面语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采用交际教学法,强调口语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师在学生能流利表述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对其表达准确性的要求。

2.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教师应多与学生接触,进行感情交流。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跟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喜欢一位英语教师,就会喜欢听他的英语课,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因此,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爱上自己的英语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为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应当精心设计作业,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及时为后进生补缺,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克服胆怯、自卑心理,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其次,联合多方教育力量,营建心理教育的良好氛围。联合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等共同关心和帮助,营建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无论在家庭或者在学校,都沉浸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感受中,激发起不甘落后、迎难而上、奋勇直追的意志和行动。最后,教师要善于捕捉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引导和帮助,善于捕捉其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小的成功或有点滴的进步时,教师都应适时提出真切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3.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

首先,学生要为自己创造最佳的语言环境。相对汉语来说,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更需要语言环境的帮助。在当今的社会,适当的语言环境是很容易得到的,如各种各样的英语网站、英语演讲、英语新闻、英语广播、电影等都能让我们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如果能长期坚持利用这些便利的资源,学生就会越来越熟练掌握那些不擅长的技巧。其次,学校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积极的、有益于学生身心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英语歌曲大赛、英语小品、英语话剧等;也可以组织英语兴趣社团如“英语沙龙”,让学生“寓学于乐”;还可以通过“英语角”、“英语宿舍”、“英语校园”等大范围的活动和形式。另外,学校在校园中倡导学生使用普通话的同时,应提高使用英语的频率,如采用双语海报、双语路牌、双语晚会或双语提示牌等,进一步地扩大英语学习的氛围,增强英语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的习惯。

4.加强课程设置改革,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为了有效地进行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有关决策部门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等特点,对目前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改革,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

(1)增加听力课的课时或机会,开放语音实验室,让那些对英语感兴趣、准备以英语为主要交流工具的学生有机会进入语音实验室进行听力训练。

(2)适量增设口语课,不定期地搞一些英语演讲比赛、中小型联欢会,或者创办英语角,给学生创造更多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提高其开口能力。

(3)英语精读教材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学生现有水平、学生认知学习特点等而选定。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前沿性英语读物,比如:科技、历史、地理、商务、旅游、教育、文学、艺术等不同题材的英语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其了解最新科技动态,提高阅读能力。

(4)适当开设写作和翻译课,传授一些写作和翻译方面的技巧,使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有一个较为立体的了解,基本能用英语通顺、流畅地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或者进行英汉双向交流,有利于满足他们将来工作的需要。况且,在访谈中发现不少学生有这方面强烈的要求。

(5)适当开设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和不同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要。

此外,希望用人单位的人才录用标准适当的灵活、社会各界有知之士对英语能力评价手段的呼吁及学生家长本人的反思与合作。为把高职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人才,各方应密切配合,为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切实掌握英语这门在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交流工具。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排除一切障碍,制定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和体制,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样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才会有所改观,发生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张维益.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

[2]刘圣明.中国英语教育发展障碍的文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

[3]刘润.低情感障碍英语阅读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5.

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 人际交往 障碍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11-01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中学生是独生子女,良好的家庭条件使他们多数是从充满溺爱的儿童时期成长起来的,这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并且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现有的人际交往障碍进行原因分析,找出问题的解决对策,强化教师和家长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关注和重视,有助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整体的安定发展。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 心理障碍

中学时期的青少年,年龄多为13-18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在生活上渴望独立和自由,因此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叛逆心理,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少,在遇到问题时很难凭个人能力解决,所以在遭遇失败挫折后就产生了心理障碍。自卑心理是造成初中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成绩和外貌等原因影响,不少初中生在对比这些因素时会觉得自己不如同学,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常常感到自卑,从而使人际关系发展产生障碍;另一方面家庭因素也是初中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农村部分中学生家庭贫困使他们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往往感到自卑。

(二) 社会和学校因素

随着网络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不少中学生更希望在网络游戏里发展自己,由于游戏人物、场景等更能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所以不少中学生会选择生活在网络游戏里。但当他们再次回到现实时就会感到特别的无助、困惑,久而久之部分中学生就会与同学之间产生代沟,从而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此外,学校也是造成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因素,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大多数中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在校园管理中很多中学会采取封闭的管理政策,这样不仅束缚学生的自由,而且由于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使得他们在离开校园后就遇到了很多人际交往问题。不仅如此,多数学校仍然注重传统的应试教育,按成绩排名分座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有些教师喜欢学习好的学生,经常与他们发生互动,而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出于嫉妒等心理会选择不与学习好的学生说话,这样同学之间就产生了隔阂,从而影响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措施

(一)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消除心理问题最有效的措施,由于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在生活中往往喜欢与其他同学进行攀比,使得那些家庭条件不好、外表不好的学生产生一定自卑心理,在学习生活中往往感到孤独。面对这种现状,学校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心理障碍,如教师定时举办班会、课外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为学生之间的友谊打下坚实基础。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那些羞涩的同学进行发言,如回答问题、朗诵课文等,这种方式可以使他们摆脱不敢说话的局面,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就会感觉在朗诵课文时非常自信,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中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就是缺乏兴趣,包括学习、生活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培育兴趣过程中很自然就强化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发挥网络作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观念,对于那些沉迷网络的同学不要彻底禁止网络游戏,盲目管理学生反而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可以定时举办班会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此外,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其利用网络知识,如查找名人传记、历史典故和英语单词等。人际交往虽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但只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校方面要积极开设心理课程,通过心理疏导和沟通,帮助那些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及时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不仅如此,教师也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要及时与家长和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和沟通,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结语

人际交往障碍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不少中学生因人际交往关系处理不当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产生犯罪心理。因此,要及时认识到中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帮助中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跨栏跑;心理障碍;产生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82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244-2

一、前言

跨栏跑是在快速跑动中要连续越过有固定高度、距离和数量障碍的运动项目。它的技术比较复杂,节奏感较强,锻炼价值较高。通过跨栏练习,不仅可以发展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跨栏跑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会产生好奇,新鲜和恐惧等心理,而且容易发生碰伤,扭伤等事故,如果当时的心理不良表现不能及时正确地加以疏导,便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其结果有可能使教学活动处于实质的停顿状态。因此,在跨栏跑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心理素质也要有一定的要求。

二、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栏架高度的影响

由于栏架高度的影响,学生在跨栏架时通常习惯于接近栏架时出现小碎步,或者跳栏现象,而不是保持自己原有的节奏跨越栏架,这样就增加了过栏时间,改变了技术运动形态,担心自己在过栏练习中发生磕碰或摔倒等危险而产生恐惧感不敢过栏。例如,学生在过去的跨栏练习中由于栏架高度或技术等方面造成的擦伤,碰栏,摔跤等一些损伤,使学生在下次进行跨栏练习时就会感到害怕和恐惧,导致肌肉用力僵硬,动作不协调,影响其对技术的掌握,严重时便会产生心理障碍。

(二)完成动作的自信心不足

跨栏运动要求身体各部位协调配合、节奏感强、动作连贯、步伐准确。因此,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担心自己跨不过去,信心不足,导致在跨栏过程中不果断,畏缩不前,造成动作技术的变形等一系列本不该出现的问题。当看到跑道上的栏架时总觉得栏架太高,自己很渺小,难于跨过。这时表现为动作僵硬、心里紧张、步子迈不开,整个跨栏动作变形。这种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抑制了技术动作的发挥和运用,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训练的效果,延长了学习掌握跨栏跑技术动作的过程和时间。

(三)身体素质差而引起恐惧感

由于一些学生身体素质不够好,身体条件不足,害怕完不成动作而产生恐惧感。通常很多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出现步数不定、没有节奏感、不敢跨越栏架,试做一次失败一次,越练越害怕,越害怕越不敢练的现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沉默寡言,躲避练习,心理始终处于胆怯状态。这部分学生总是与其他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方面相差很远的距离,总是落在他人的后面。

(四)害羞及失败经历的影响

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问题,部分学生不敢自我表现,久而久之,就产生恐惧的心理。也有一些学生是受失败经历的影响,由于曾经上过跨栏或类似的体育课发生过危险,直接或间接有过失败受伤的经历而产生心理恐惧。这种经历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教师应当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恐惧感,走出阴影,才有可能让学生大胆练习跨栏,培养敢于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不当引起的恐惧心理

教师教学应该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教师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在跨栏跑的学习中激发正确的动机,来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这时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因此,身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应当结合跨栏跑的具体内容来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六)急于求成心理导致跨栏节奏混乱

急于求成也是跨栏跑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当学生急于求成的情绪过高,过急时,身体就会失去对理智活动的支配。当学生刚刚掌握一个新动作时,比较兴奋,跃跃欲试的心情十分迫切,但实际上动作并不熟练,而且原先一些纠正不彻底的习惯性错误动作又有可能重现。比如,一些最常见的错误就有“起跑至第一栏的步点不准,起跨点离栏架太远或太近,栏间的节奏不稳定等。”同时,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还会让学生忽略动作细节,盲目的进行练习,从而直接影响到完整技术的正确掌握,最后的结果往往造成对自己是否能过栏缺乏信心或使原本能保持的节奏或技术被彻底打乱。

三、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解决对策

(一)面对困难,建立自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亲和力来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在讲解和示范跨栏动作时,务必给学生留下轻松自如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也提高学生完成动作的自信。跨栏跑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放松心情,通过不断学习和心理的调整、动作技术的逐步提高,建立自信,面对挑战。

(二)适当调整学习环境,转移恐惧感

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主要因素还是由于场地器材,特别是栏架的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栏架的高度。例如,降低栏架的高度,将栏架倒置,或者将栏架的横板改用成橡皮筋,适当缩短栏间距离利于学生连贯有序地完成动作。也可以通过更换学习环境,如将学习场所转移到体操馆,在一些辅助器材的帮助下,可让学生大大提高安全感,提高参与跨栏练习的兴趣,等学生适应后再逐步过渡到正常练习。

(三)采用分解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组织教学

先让学生对跨栏跑在自己脑海里有个总体印象,先进行无栏架的跑进练习,然后逐步过渡到低障碍物到低栏的跑进练习。然后多做一些跨栏坐,肋木前摆动腿,起跨腿练习;栏侧摆动腿、起跨腿过栏练习;走步或慢跑中摆动腿、起跨腿练习。然后再过渡到降低高度、缩短栏距,栏中间练习;标准高度、缩短栏距,栏中间练习;标准高度、标准栏距,栏中间练习。通过这种分解的教学方式,由总体到分解再到总体、从简单到复杂,相信学生可以更轻松,更全面的掌握跨栏跑技术。

(四)分组教学,共同提高

分组学习有利于同学之间的情感和经验交流,增加练习次数,加大运动量,便于教师观察,适时进行指导。分组教学可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主要目的在于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训练目标;在跨栏跑的练习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技术掌握好的学生对技术掌握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帮助,充当小老师,让差的学生有榜样、学有目标,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克服困难,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发展身体素质,降低学习难度

从事任何运动项目都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前提保障,跨栏跑几乎对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柔韧和速度耐力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通过身体素质的发展,就更容易参与各项运动项目的练习,从某种角度来说相对地就降低了跨栏跑的学习难度。因此,在进行跨栏跑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有必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做针对性地身体素质训练。通过提高身体素质,学生就能够更轻松学习跨栏技术,技术的逐步掌握,学生的恐惧心理也就会逐渐减少,问题也就会逐渐解决。

(六)培养与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入手,组织好教学过程,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增强他们学习训练的自信心。例如,教师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并且讲解示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与探索的精神;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时候,想办法使学生把从事其它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与跨栏跑发生联系,转移到跨栏跑学习上来。

(七)加强安全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应注意教学场地环境的安全措施,提高学生练习时的安全感,学生在安全可靠的条件保护下,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技术练习时才能大胆进行。因此,栏架的高度必须适宜,降低练习要求和条件等,都能使练习充满信心,消除防御反射,以控制恐惧心理。

四、结语

在跨栏跑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是由于该项目的器材特点,技术难度和学生在掌握跨栏技术全过程中不良心态的产生,由于学习的阶段不同,教学环节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合理灵活地运用多种心理训练方法;教师应清楚了解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个性心理特征,从而制定出不同的心理训练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训练中教练员应多给运动员一些激励和鼓励,这对培养他们的兴趣、自信等心理品质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掌握这一客观规律性,科学合理地,有针对性地主动采取对策,能有效的预防和克服这些心理障碍,确保常规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东海.如何克服跨栏跑教学中的"惧栏"心理[J].体育师友, 2004,(01) .

[2]刘琳,任平.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1) .

[4]叶年盛.跨栏跑中恐惧心理产生原因及心理训练原则[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

[5]李红.跨栏跑教学训练中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S1).

[6]王玉风. 跨栏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其克服方法[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04).

第6篇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学习心理障碍

民办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不像本科计算机课程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严密性。课程内容应该面向实际,让学生获得行业所需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够显著,即知识结构不符合岗位技能需要,实际操作技能较差,往往还需要用人单位再培训才能上岗。找到並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心理障碍的原因,研究相应的教学对策,这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1.心理障碍表现

1.1缺乏学习动机

近几年来,民办高职教育迅速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但其录取分数线与公办本科院校相比还比较低。一般来说,民办高职院校有3种生源,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职业高中毕业生,三是中职学校毕业生。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一个班里,仅有约1/4的学生以学习知识为目的;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学习目的是以获得文凭为主,学知识为辅;剩下1/4的学生主要是为了混文凭。大部分学生无明确的奋斗目标,缺少学习动力,对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信心不足,这种自卑失落的心理以及消极的学习目的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1.2缺乏学习兴趣

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热爱是有效学习的先决条件,但是许多学生却因以下原因缺乏学习兴趣。

1)教师讲课采用教条式的说教。

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的容器,老师将大套的知识理论生硬地塞进容器中。这种封闭、僵硬、灌输型的课堂教学,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厌烦,对学习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

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设备及条件限制,对于很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仍然采用黑板教学,往往是先到大的阶梯教室同时给一两百个学生讲解操作步骤,要求学生记下操作过程,再在随后的一两天中安排1-2个上机课时。这样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能及时被消化,不利于动手能力的提高,时间一长,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2)学生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不足。

学生在学习复杂抽象概念时,如果没有具体形象来支撑,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如“类”“封装”的概念,书本上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用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加以说明,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

我们由小轿车、卡车、公共汽车抽象出汽车的概念,汽车代表着一类事物。在制造汽车的过程中什么人最牛?当然不是焊钢板的,也不是装轮胎的,更不是拧螺丝的,而是设计汽车的工程师,因为他知道汽车的运行原理。当我们开车时,需要知道汽车的运行原理吗?答案显然不需要。汽车的运行原理已经被伟大的工程师封装在汽车内部,提供给司机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使用接口,司机操纵方向盘和各种按钮就可以灵活自如地开动汽车了。与制造汽车相似,面向对象技术把事物的状态和行为的实现细节封装在类中,形成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零件”。类一旦被设计好,就可以像工业零件一样,被成千上万对其内部原理毫不知情的程序员使用。类的设计者相当于汽车工程师,类的使用者相当于司机。这样程序员就可以充分利用他人已经编写好的“零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己的领域上。

1.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态。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依赖性强,课前不预习,课后不总结;课内不做笔记,不认真听讲,聊天、打瞌睡、听音乐、玩手机等现象严重,根本不知如何听课;实验课上,他们利用操作系统的多任务快速切换特性上网聊天或玩游戏,在教师检查时又快速切换到实践内容中,教师难以有效地管理教学,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作业不规范,思路不清晰;整个学习过程无计划、无目标、无措施,遇见问题不问,不懂装懂,不求甚解,无学习责任。

有些学生虽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但不深刻。部分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情绪紧张,担心被教师提问,回答问题时,常因过度紧张导致表达缺乏层次。学生感情脆弱、意志不坚,无法经受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学习顺利时则显得兴趣高信心足,但稍有不如意,就消沉自卑,丧失进取心和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不端正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自控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考试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老师降低要求或划出考试要点;情绪不稳定,忽冷忽热,易受环境的干扰;经常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冲击,学习时间没有保障。

2.原因分析

1)不知道为什么而学。

现在的学生大多从小受宠,无忧无虑,受父母旨意来校学习,以为是为父母而学。当看到社会上一些没读书而赚大钱的现象时,他们更是迷茫,觉得读不读书无所谓,自然而然就对学习没什么兴趣,甚至厌学。

2)教与学不能共鸣。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不能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认为这种被动学习非常沉闷、乏味,渐渐丧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继而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情绪。

3)教师因素。

民办高职的教师大部分来自企业,“双师型”教师偏少,个别教师会“做”不会“教”,在教学中“跟着感觉走”,重复“昨天的故事”,单凭自己的经验,不注重备课和调研,不及时更新知识,缺少创新思维。

4)社会因素。

近年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和行为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冲击,鉴别和抵御能力差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无法适从,金钱至上、追求享乐、游戏人生成为他们生活的目标,最终造成空虚、浮躁、学无所成的心理烦恼。

3.应对策略

3.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调研要搞清楚计算机行业对应的岗位群及其需要的能力,从而决定开设的课程以及选用的教材,教学内容应该反映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不能准确定位,只是照搬公办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将本科专业中一些核心课程和实用型课程简单堆积和拼凑,课程体系不够规范,甚至有些课程内容陈旧。在教材方面,要避免同一本计算机教材连续几年使用的情况,对于过时、落后或者没有任何实际应用知识的教材一定要舍弃。软件工程分院为了突出不同的专业方向,在各方向的课程设置上将有比较大的区别,对于决定方向的主干课程设置了较充足的课时量並配套较多的实验实践课时。

为了体现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我们重新设计课程结构,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重视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经过走访企业,与用人单位负责人、技术专家座谈,我们组织分院中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制订出按“综合素质能力”“专业知识”及“职业能力”三个模块划分的课程体系,並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自2004年起,我们先后引进了印度NIIT、北大青鸟APTECH的软件工程师课程体系,将其嵌入到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同时我们加大了实训教学比重,修改后的课程体系中各专业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各占50%左右。我们自行开发了实训课程体系和教材,其中实用Java程序设计课程人选2006年度北京市精品课程,软件测试实训课程人选2010年度北京市精品课程。

在课程教学中,任课老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突出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把课堂教学重点由学生记忆现成的结论转移到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本身上来。

一是摒弃刻板的单向式说教,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要善于利用大学生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注重独立思考等特点,把课堂教学与讨论、演讲、辩论、交流心得体会等结合起来。

二是在教学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教师要善于与他们平等地交流思想,耐心地解答疑问,不回避尖锐的问题,防止教学生硬化,这样才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是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方法,使学生接受更多的最新信息,使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

3.2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取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设计教学情景。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事物的新异性是诱发兴趣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创设新异的问题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活跃其思维,去除其惰性,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训练他们发散思维,尊重並回答学生哪怕是可笑的提问,对学生新颖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给予重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见解是有价值的,或努力寻找思维受阻的原因,促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学习向积极主动的学习转化。

2)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计算机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要求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如编程语言、计算网络、网页设计等课程。在专业实验室中开设这些课程是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硬件保证。教师在对上述课程进行设计时,可以从现实问题人手,引出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点;在讲完某一个知识点后出一个相关的习题让学生随堂练习,学生完成后进行演示和讲解,再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在课堂上分析题目、组织讨论、安排同学回答问题等,这样学生要想扮演好这个角色就必须掌握课上所学的知识点,同时又培养了自己的组织能力;教师亦可以按照学生的进步状况,对学生不定期地进行分组,布置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並对各组采取不同的奖励,使成绩落后的学生也能经常受到表扬,使他们产生学习的信心。

3)运用案例教学法。

教学案例选取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案例是对课程中某一单元或环节知识的概括,在教学中教师对每一章节都应准备合适的案例。如在讲timer控件时,以会飞的蝴蝶为例,准备好精美的蝴蝶图片,通过timer控件的timer事件编程来改变坐标,让学生看到编程实现蝴蝶飞翔的效果,吸引他们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在讲完会飞的蝴蝶后,让同学做类似的题目,如奔跑的小汽车、滚动的小球等。学生通过上机实际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理解所学知识,这样学习会很有成就感。

要做到创新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努力充实自我,变一桶水为一眼水。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更新知识,将自身变为学生所需要的一眼活泉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不断地接受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他们对于计算机课的新鲜感就不会丢失,对学习也就有了兴趣。

3.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实现学校向工作岗位的转换

结合实验、实训和实习改变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基地。学院注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站实训、组装与维护实训、网络管理实训、软件开发实训等活动,使参与实训的学生真正地学到东西。同时学院注重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功能,优化实训教学外部环境。学校以方正集团的相关产业为依托,借助行业、企业的各项资源,根据学院现有的专业优势,力求构建一个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独特教育环境。如软件工程分院在方正国际有限公司、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基地每年接受软件测试与外包实习岗位达120余人次。同时,我们选取了目前国内劳动力需求大、劳动力密集的几个经济热点地区(如北京、苏州、东莞等)建立软件园,真正实现“学校办公司,教师企业化,学生员工化”。入园企业除方正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方正数字艺术有限公司、北大方正培训中心和方正智成顾问有限公司4家学校企业外,还有方正宽带、方正国际、方正奥德、方正电子等多家方正集团旗下企业。另外根据专业特点引进的北京金松林动漫制作有限公司、捷豹数据有限公司等人园企业12家,每年可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近1500人次,约有25%的学生可以直接在实训企业实现就业。

3.4教师对学生成绩评价环节进行改革

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加大平时成绩考核的力度,把学生出勤、上课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等纳入到成绩评价体系之中,期末考试只占总成绩的30%,期中测试占20%,作业报告占20%,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占20%,课堂测验或出勤占10%。该措施减轻了学生考试的压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结语

实践表明,针对民办高职院校特点以及学生心理障碍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理顺了课堂单项任务训练与综合生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之间的关系。同时,学院摒弃了实践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好地解决了生产性实训不足、学习顶岗实习无法落实的问题,实现了素质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及创新教育的有机融合。整合后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就业率、岗位对口率、职业资格证书过级率明显提高,並陆续取得了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击败本科甚至研究生而夺冠的优异成绩。未来,我们将深入推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从培养学生职业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入手,真正实现教学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顶岗实习;权益;研究

在就业形势压力之下,各高校都会让在校生进行社会实践,以增加就业机会。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教育部文件中明确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中去,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熟悉社会和工作环境”。顶岗实习是强化高职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然而近几年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权益受到侵害的报道层出不穷,保护在校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顶岗实习的含义

顶岗实习就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职业院校的“2+l”教育模式。“2+l”教育模式指的是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最后一年要到专业对口的企业等用人单位在在一定工作岗位上拿取单位的相应劳动报酬的实习,然后由学校统一组织毕业考核、就业指导等。顶岗实习强调的是在完成两年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校内基本技能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进行的实际操作。

二、顶岗实习学生权益保障的现状分析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最需要的是劳动部门和社会的保障但我国现有劳动立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并没有将顶岗实习学生纳入其中。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有权利必有救济”,由于顶岗实习学生的权益保护缺乏相应的规定,所以才会出现当顶岗实习的学生的权益遭到侵害时,缺少保护或者保护不当。就职业伤害而言,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工作内容、岗位要求、所处的工作环境等与相关法律条款中规定的劳动者是一样的。因此顶岗实习学生受到职业伤害时理应享受完整的工伤保险待遇,但就我国司法而言,现有的五种处理方式都不能保证受到职业伤害的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权益保护。

院校和用人单位管理工作的失位导致顶岗实习学生权益得不到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各高职院校想法设法拓宽学生实习渠道加强与各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互惠双赢”日益彰显出其特殊育人的成效。但现实中,职业院校将学生送到用人单位后虽然各高职院校的相关文件都明确规定“加强和企业在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等。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对于顶岗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跟不上或者说有的院校根本就没有相应的专门针对顶岗实习学生制定的管理方案和措施,大部分院校都是回访。而用人单位却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缺乏对学生进行应有的劳动安全保护教育和管理。导致学生缺乏劳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很多企业就会钻法律空子,学生权益得不到保护。这也是一旦顶岗实习学生出现安全事故问题学校和企业互相推诿的重要原因。

三、构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保障机制的思考

根据目前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分析,构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保障机制是有利于学生、学校、企业并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事请。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安全保障机制。

(1)加强国家相关立法的具体实施。针对目前高职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2012年1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了《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在该规定中,从组织与计划、过程管理、考核与奖惩、安全与保障等四个方面对于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权益保障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也从根本上解决了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得不到根本保障无法可依局面。这一新规定虽然已经出台,但是大部分学校和企业对于该规定还处在最低层次的探索阶段,各企业院校应该尽快的构建出新的以该规定为基础的学生顶岗实习制度。

(2)加强监管。规定学校、学生与企业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签订实习保障协议是避免出现纠纷无人问津而导致大学生权益受损的根本途径。高校管理者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实习规范性文件,并尽可能和实习单位达成一致。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把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纳入实习生进入市场实习的规则之中,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就业市场准入规则。

(3)加强大学生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政府和学校应该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号召全社会积极关注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保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应加强在校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除了在校期间的相关法律课程之外还应专门为毕业生开设《劳动法》、《合同法》《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等法律教育课程。增强学生在实习期间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让学生尽可能了解市场的运作规则明晰《劳动法》、《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等相关的法律条文的规定。

(4)校内专门设置顶岗实习管理部门。目前,虽然各高职院校都积极推广顶岗实习,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根本就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大部分都是依托其校内的就业处或者就业指导中心。随着顶岗实习制度的进一步推广,设立专门的顶岗实习管理部门显得尤为重要。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设立学生顶岗实习专门管理机构,并制定高效务实的适合本校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顶岗实习管理部门可通过建立顶岗实习学生信息库制度,定期检查实习指导老师是否指导到位,是否指导学生如实填写实习报告;定期召开顶岗实习工作专题分析会等方式来逐步构建顶岗实习制度。

参考文献:

[1]简祖平.建立顶岗实习学生权益保障机制探讨.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11期

[2]李剑平.谁来保障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北京:中国青年报,2011-3-21

第8篇

【中图分类号】G40—01

为满足青少年德智体等多方面全面发展而出现的校外教育机构,跟校内教育死板、枯燥形成鲜明对比,它注重少年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针对未成年人思想活跃、想法多变,校外教育机构应注意根据少年儿童的想法、兴趣,开展相应的课程、活动,满足不同学员对不同领域的兴趣,挖掘少年儿童的潜力,培养少年儿童自信、勇于开拓的精神。面对青少年日益凸显的多元性需求,校外教育机构和校外教育工作者要尽所能的满足。

一、摆正位置,明确校外教育目标与责任,切实根据青少年自身需要开展工作

少年儿童在学校通过书本、课堂教学等方式学习知识,在业余时间,他们想接触的并不是又一个学校教育,而是要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的教学方式。培养学员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观察力是校外教育的目的,在校外教育中,学员不会像学校教育那样被动接受,他们会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校外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把握住学员的这种心理,不能用一贯的方式处理出现的问题,要注意引导,让学员体会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员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活动,而且自始至终都让学员有选择的自由。与学校教育的知识灌输相比,校外教育给了学员接触社会的机会,通过夏令营和走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既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又增加了他们的社会阅历。校外教育机构在制定教育目标与计划时,个人认为应从以下4方面来考虑:1、以扩展知识面为目标,帮助学员不断获取知识,把社会进步与发展所形成的新东西及时告诉他们,让他们感受求知之乐。学校教育主要关注大纲要求的教育教学任务,校外教育不需要受大纲的约束,可以根据青少年的要求自发的组织各种学习,我们要发挥这一优势,使学员们及时了解新信息。2、以学员秉性为基础,发掘其特长,及时关注学员的成长差异,保护和培育天资,发展个性特色,力求每一个少年都能自有所好、各尽所能。这样逐一的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孩子学得有兴趣、有快乐。3、引导青少年学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利用与社会联系紧密的优势,组织相应的活动,为孩子们开启关注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生命价值观,从而立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志向。4、增强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举办的各项活动,不能刻意的追求每个人都不出差错的,要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主动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失误,正面强调,让青少年形成一种担当与责任感,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积极探索校外教育形式,为青少年提供多方向的活动空间

像青少年宫之类的校外教育机构,在开展相应的培训的同时,应当尽可能的考虑到少年儿童自身的发展需要,开展符合青少年自身的活动。校外教育的理念、模式要求我们必须创造条件来满足少年儿童追求兴趣、探索奥秘、表现才艺的欲望和要求,使他们愉快参与校外教育活动,在兴奋和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学会技能、懂得做人、快乐进步。从兴趣发展到乐趣,再从乐趣发展到志趣。就校外教育形式而言,大多数的校外教育机构都开展了舞蹈、科体、器乐、美术等方面的培训,以满足青少年各方面的需求。但从青少年自身来看,这并不能完全满足青少年对课余活动的要求,才出现了青少年在校外教育场所逃课现象,校外教育本身就是让青少年来这放松,在发展自己兴趣的同时学习知识。如何避免这种现象,作为校外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弄明白学员逃课后做什么,他为什么不喜欢这里的课程,弄懂这些,才能从青少年自身出发,找到适合青少年自身的培训形式。其次,各地区校外教育工作者之间应加强交流合作,学习其他地区新颖的活动方法和内容,再根据本地区实际进行修改、补充,发展成本地区的活动。校外教育机构要及时的跟学校进行沟通,根据学校学习的内容,大致掌握青少年需要补充学习的技能,开展相应的培训课程。需要强调的是,校外教育一定要注意避免和学校教育的重复,校外教育强调的是青少年的学习者地位,重视发挥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青少年能够全面发展,青少年学员可以自己定选题、找资料,设计方案,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实验和制作,活动过程遇到的问题,要自己去分析、判断,活动的结果,自己进行检查和总结,因此更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非智力品质。若校外教育形式与学校教育相仿或接近,校外教育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三、强化校外教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培养适合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第9篇

[关键词]学刊年会;学术思想;知识创新;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11-0138-04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6.11.019

10月19日至23日,由北京联合大学和洛阳师范学院主办,洛阳旅游发展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办的“2016《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洛阳举行。这也是自2011年开始,《旅游学刊》承办的第六届全国性旅游学术盛会。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旅游学刊》创刊30周年。为探讨未来5年中国旅游研究及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梳理《旅游学刊》创刊30年来旅游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加强旅游学界与政府管理部门及业界的沟通和交流,“2016《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秉承“前沿・理性・责任”的永久会议宗旨,以“学术思想、知识创新与价值取向”为本届大会主题,对未来5年旅游学术研究的前沿关注进行展望,探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旅游研究与教育面临的挑战,“互联网+”时代体验经济VS分享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大遗址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等理论与实践相交融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共商中国旅游及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之路。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的40余位旅游以及智慧旅游、旅游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了此次 年会。

一、主题报告――学术思想、知识创新与价值取向

本届年会期间,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Noel Scott教授做了题为《A Cognitive Psychology Approach to Tourism Experience Design》的演讲,介绍了他使用眼动感知、肌电感知等设备测量游客生理反应从而获得游客情绪变化数据的经验,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使用这些数据研究游客体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Daniel R. Fesenmaier教授做了关于《Designing Tourism Places: Design Science, SMART Destinations and Big Data》的主题报告,深度剖析了旅游体验的本质,强调体验经济时代下支持旅游体验的共同创造,用智慧方法去设计旅游目的地。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潘冰副教授做了关于《Advances in Tourism Big Data Research》的主题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大数据研究、尤其是旅游大数据研究的现状,指出了旅游大数据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大数据分析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Brian King教授做了题为《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 Capacity Building in Tourism Education: Hong Kong, China and the World》的报告,从香港、中国与世界三种尺度讨论旅游教育中的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讨论国际组织、学者、本地政府与社区在旅游教育建设中的合作。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王宁教授做了题为《情感部落作为吸引物:从浪漫主义范式到部落主义范式》的报告,在旅游和休闲研究中引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学理论范式――部落主义,深刻对比剖析了旅游消费过程中的浪漫主义范式和部落主义范式不同的游客社会关系类型。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做了题为《旅游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与当代可能》的报告,戴院长谈到任何伟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践,除了思想家之外更要寻找需要思想并有能力转化为社会组织和生产实践的群体。旅游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尤其离不开学者的自我认同、历史自觉和学术坚守。

二、对话论坛――思想碰撞、智慧火花

本届年会专设了“河南旅游发展”和“体验经济VS分享经济”两个对话论坛。

“河南旅游发展”论坛

东北财经大学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谢彦君教授、河南省旅游局副巡视员李宗军、上海财经大学何建民教授、北京巅峰智业创始人及首席顾问刘锋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曾博伟副研究员参与了洛阳师范学院校长梁留科教授主持的“河南旅游发展”论坛,专家们就河南省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结合河南当前的旅游口号“老家河南”,从河南的历史文化、区位环境、产业结构以及河南旅游发展过程等角度深入探讨了其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与策略,分别提出“文化旅游”“旅游扶贫”“养老旅游”“乡村旅游”“度假旅游”“文化素养教育”等发展关键词,为河南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体验经济VS分享经济”论坛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王宁教授、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冯学钢教授、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马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承照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李柏文教授参与了由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世界旅游城市研究中心张辉教授主持的“体验经济VS分享经济”论坛。在体验经济及分享经济时代,旅游及其产品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期待。专家学者们就分享经济如何颠覆传统的旅游商业模式、如何把体验经济完美引入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的全过程,以及“体验经济”与“分享经济”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热烈的探讨。

三、分论坛――百花齐放、深度交流

1. 第一论坛:旅游、社区与社会文化

本论坛由张宝秀教授主持,王宁教授、谢彦君教授评议。

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副教授范莉娜通过对贵州黔东南处于旅游发展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3个典型侗寨中526位居民样本进行个体对本族原文化及旅游者主流文化偏好研究。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讲师万蕙等以傣族泼水节的网络游记文字为分析对象,从巴赫金“狂欢”理论出发,利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游客在傣族新年泼水节活动中的旅游体验特征。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讲师张高军等结合中国当代社会巨变催生的具有独特性的XX后,选择国内典型旅游目的地杭州为案例,进行不同群体目的地形象的比较研究。参与第一论坛的还有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研究员崔庆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后魏雷、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尹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讲师张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汤利华。

2.第二论坛:旅游者与旅游消费

本论坛由蔡红教授主持,白长虹教授、谷慧敏教授、阎友兵教授评议。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蔡晓梅教授等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方法,援引邻避与迎臂效应的相关理论,探讨东莞豪华酒店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试图探究东莞豪华酒店与社区的景观模式及其相互影响效应,以及解释资本、地方政府及其社区区民在这一过程之中与东莞豪华酒店所展演的关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季少军用系统综述的方法对近5年来经济背景下旅游与接待业的发展研究进行了梳理。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曾丽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及焦点小组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基于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及消费过程的理论框架,通过中国公民赴日旅游购物消费探究中国出境旅游高消费现象。参与第二论坛的还有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周雪娇、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志飞、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讲师张建荣、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强生。

3. 第三论坛:旅游体验与社会发展

本论坛由徐菊凤教授主持,朱f教授、舒伯阳教授评议。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樊友猛从体验与经验相区别的角度,对体验的概念进行词源学和语义学辨析,继而借鉴伏尔泰、梅洛-庞蒂和杜威有关体验的代表性观点,进一步厘清体验的学术内涵,最后结合具体的旅游行为和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旅游体验具有具身性、情境性、流动性和生成性的特征。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梁增贤以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周边社区为例,针对同一研究群体于2014年和2015年开展两年度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自己认为值得的生活状况以及过去最好的生活状况是旅游地社区居民对自己目前生活质量评价的关键参考,而非未来期待的生活状况。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博士研究生韩静关注社会旅游对弱势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同时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调节作用,在对国内136名流动儿童进行旅游前后对比的问卷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旅游参与对主观幸福感有正向影响,领悟社会支持正向调节旅游体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参与第三论坛的还有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贾一诺、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余构雄、武汉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刘苏衡、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讲师林敏慧。

4. 第四论坛:旅游经济与社会发展

本论坛由王兆峰教授主持,冯学钢教授、 张辉教授、马波教授评议。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讲师代姗姗以文昌东郊椰林为例,基于系统分析方法,剖析旅游地锁定在低水平均衡陷阱的表征与起飞机制,并构建了目的地脱离低水平均衡陷阱的起飞机制。浙江工业大学讲师赵磊基于中国1999―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以旅游业发展水平作为转换变量,利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技术,对旅游业和贫困缓解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等采用CFPS2014年的数据,选取与家庭旅游消费支出相关的部分变量,使用定量研究的“一般到特殊”的计量经济学建模方法,解释了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是旅游消费支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家庭旅游消费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城市居民家庭旅游消费多元化,进一步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参与第四论坛的还有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卢凯翔、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徐文月、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宁。

5. 第五论坛:生态旅游与气候变化

本论坛由章锦河教授主持,钟林生教授、张玉钧教授、王静教授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