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2:01
导语:在城镇化工作思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课题任务及责任分工
1、发展外向型经济对策研究调研目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已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正深刻地影响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作为地处内陆的如何加快推动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凸显国家赋予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定位,争取在向西开放中有更大的作为和新的突破,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调研重点:深入了解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大机遇和现实条件,研究如何吸引外部资本和先进技术引进来的战略,利用出口贸易带动经济发展走出去,提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点产业、优化方向、现实路径和降低发展外向型经济风险的对策选择,实现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踏步走出去。牵头人:杨志武牵头部门:省商务厅参加部门:省政府研究室、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住建厅、省政府金融办新区牵头人:孙筱伟新区牵头部门:综合保税区筹委会新区参加部门:党政办、经发局、建设局、招商一局、招商二局、金融办
2、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思路及对策研究调研目的:促进六大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产业引导力。充分发挥区位及产业基础优势,大力推进石化等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调研重点:学习借鉴先进地区产业园区管理模式、项目运作模式、基础配套和产业发展重点,提出产业园区建设的思路、对策和措施。牵头人:赵春牵头部门:省发改委参加部门:省政府研究室、省工信委、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体育局新区牵头人:张爱胜新区牵头部门:经发局新区参加部门:党政办、教科文局、卫生局、各产业园区指挥部办公室
3、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思路及对策研究调研目的:了解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与林地管护长效机制的建立情况,摸清新区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构建新区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对策。调研重点:新区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新区生态产业体系建设、新区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新区林地资源保护。牵头人:石卫东牵头部门:省林业厅参加部门:省政府研究室、省发改委、省环保厅、省科技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农牧厅新区牵头人:郭庭天新区牵头部门:农林水务局新区参加部门:党政办、经发局、建设局、环保局、教科文局
4、市场体系建设思路及对策研究调研目的:进一步加快新区市场体系建设,尽快制定新区中长期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编制并完善商业网点规划,有效促进新区商贸服务业发展,使商品流通效率大为提高,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调研重点:商品交易市场,生产生活资料一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市场,金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商贸运作方式及体系等。牵头人:杨志武牵头部门:省商务厅参加部门:省政府研究室、省发改委、省人社厅、省政府金融办新区牵头人:马骁新区牵头部门:招商一局新区参加部门:党政办、经发局、金融办、社保局、各产业园区指挥部办公室
5、城镇化建设思路及对策研究调研目的:进一步理清城镇化的现状、工作思路、建设时序、典型特色等问题,对于加快新区城镇化进程,促进新区人口集聚,推动新区产业发展,打造全省城镇化发展先行试验区,为全省城镇化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调研重点:研究如何以城镇化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打造全省新型城镇化的试验区;研究如何围绕核心城区和三个乡镇,根据不同的发展时序和规划布局,走具有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如何解决被征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社保、就业、上学等问题,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牵头人:杨咏中牵头部门:省住建厅参加部门:省委政研室、省政府研究室、省发改委、省民政厅、省人社厅、省政府金融办新区牵头人:任银光新区牵头部门:建设局新区参加部门:党政办、组织部、经发局、公安局、社保局、金融办、三个乡镇
二、具体步骤和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调研准备(4月底)结合省委各调研组确定的重点内容,由党政办牵头做好推进建设调研相关材料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形成主张(5月15日)在省市调研组到来之前,新区各牵头部门要提前形成自己的、符合新区发展实际的思路主张及具体建议意见,争取纳入省上的调研成果之中。文字材料于5月15日之前报党政办,党政办汇总整理后,报市委、市政府审核,送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研究室把关。
第三阶段:配合服务(5月-8月)1、新区党政办牵头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落实省委调研组来调研具体安排,新区各牵头部门做好各调研组的具体对接服务。2、新区各牵头部门做好材料上报和实地考察配合工作,将推进建设调研工作的具体建议向各调研组进行汇报。3、省委调研工作结束后,新区各牵头部门在全面分析情况、研究问题、提出建议和听取省委调研组意见的基础上,做好调研工作的回顾总结。
三、工作要求
1、新区党政办负责与省委办公厅沟通衔接,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做好调研活动的总体协调、组织领导等工作,党政办副主任张瑞刚同志为总负责人。
2、新区各牵头部门负责与省上各牵头部门沟通衔接,组织协调各参加部门,配合省上做好调研工作;各参加部门要积极配合,抽调熟悉调研方面政策和业务的同志参加。各牵头部门和参加部门要选派指定调研联络员一名,名单于5月10日前报新区党政办政研处。
3月12,省新农村办在磐石市举办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明确环境美化整体推进县建设任务目标,学习和推广磐石市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建设独特景观带和绿色生态长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全省环境美化整体推进县的沟通与交流。
近年来,磐石市以“集中攻坚、打造亮点、全面推进”原则,“建立体系、实施工程、完善机制”三措并举,全力推进环境美化工作。全市268个行政村、962个自然屯,村村路边都是花,每年栽种花卉达750公里。几年来,全市农村道路沿线共修建植树台586公里,植树120.3万株,42条生态长廊道路两边全部实现绿满栽严。培训班邀请磐石市农业局、黑石镇、明城镇古城村负责人分别从县、镇、村三个层面介绍了绿化、美化、亮化工作经验,花卉种植专家详细讲解了花卉种植技术和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现场参训的12个县新农村办负责人开展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培训班取得实效。
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破解的一个重大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将立足改革创新,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步伐,在总体安排、统筹推进、建设时序、选点布局、建设方式、文化挖掘、增收致富、产业发展、建设内涵和组织推动等方面实现转变。
2015年我省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总的要求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为总体要求,以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再登新台阶、再上新水平、开创新局面。重点抓好10项工作:高标准推进410个重点村建设,创建100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打造10万个美丽庭院、30万户干净人家,推进5000个行政村农村道路实现“屯屯通”,开展12个县(市、区)美化工程,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35%行政村建立设施管护、民主管理各项村务的长效机制,精心打造特色农村文化品牌,完成2000名村干部培训和100个典型报道宣传工作,切实加强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工作。
一、典型模式
经过实地调研,乌海市、鄂尔多斯市五家尧村和风水梁新村、赤峰市长胜村、通辽市兴隆村、呼伦贝尔市奋斗镇等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
(一)全市整体推进的乌海模式。乌海市从全市农业人口较少、工业和城市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出发,于2004年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将全市5万多农民一次性全部转为城镇户籍,使其在子女入学、参军、复转军人转业退伍、就业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同时,用城市化思维解决农村问题,用工业化思维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在“转移、减少、集中、富裕”的工作思路引领下,引导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向城区和二、三产业转移。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也给乌海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乌海市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城郊型农业。2010年,留在农业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45元,收入水平连续6年居自治区12个盟市首位。
(二)以现代农业为发端的准格尔旗五家尧模式。五家尧模式是指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五家尧行政村为中心的十二连城乡“西六村”(另包括兴胜店、董三尧、五十顷地、杨子华、康布尔等5个村)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为前提,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为标志,逐步推进城镇化的模式。其主要做法,一是以土地规模经营为切入点,发展现代农业。2005年开始,由五家尧行政村村长牵头成立远洋新农业有限公司,经过与全体村民“七次开会、逐笔算账”的艰难过程,于2006年和全村80户村民签定了600亩土地承包经营10年的合同,完成了十二连城乡历史上的第一例土地流转整合,启动了准格尔旗历史上的第一个现代农牧业项目。在随后一年的时间里,又有多家当地和外地的公司以及农民合作社以同样的方式从农民手里承包、整合土地1.05万亩,并聘用本村450位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实现了土地的整村集中连片经营,开创了五家尧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二是立足发展现代农业,优化空间布局和要素配置。先后编制了《十二连城乡人口布局与产业发展规划》《准格尔旗五家尧村产业布局规划》。三是从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出发,注重农民自主式规模经营的推进和农牧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四是政府大力扶持。
(三)完全由企业投资建设的达拉特旗风水梁新村模式。风水梁新村地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库布齐沙漠东缘,原为一片沙漠,现在是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依托獭兔养殖,投资14亿元,历时6年打造的“中国西部第一村”。其主要做法,一是企业依托生态种植基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长产业链,吸引农牧民来基地从事养殖业,让农民转变为专业农民。二是按照发展沙漠循环生态种养业,依托养殖综合利用深加工的大循环发展思路,投资建设种养殖业基地和屠宰加工、肉食品加工企业,企业成为种养加三个产业的投资主体,吸引相关企业向基地集聚,转变了以往农牧业产业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创造了公司建种养基地、加工企业,农户入场专业从事养殖业的新的农牧业产业化模式。三是按规划发展产业,依托产业集聚人口。风水梁新村建设中按照种养、加工生产、流通、生活服务以及产业与新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思路,对10000多公顷土地进行整体规划,一、二、三产业,加工业,物流业,生活区同步建设,使风水梁新村逐渐步入产业发展集聚—就业岗位增多—人口集聚—产业多元的良性循环轨道。四是按照现代城市标准,建设为产业生活服务的小城镇。
(四)依托工矿企业建设新农村的赤峰市元宝山区长胜村模式。其主要做法,一是坚持村企合作共同发展。通过积极与企业友好协商寻求支持,发展与矿业企业密切相关的二、三产业,在支持矿业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争取到了矿业企业为长胜村修建农田水利设施、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为村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长胜村为支持煤矿扩能增产,将5000亩荒山沟提供给露天煤矿做排土场。同时,煤矿企业承诺,排土场填满后,矿方负责平整,并实施引水上山工程后,交由长胜村复耕,相当于再造5000亩耕地,一举两得,实现了村企共赢。二是长胜村在处理元宝山露天煤矿占地补偿金问题上,把补偿金作为全村发展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第一桶金,为全村“农业现代化、工业集约化、农村城市化、生态园林化”提供资金保障。从全部耕地的水利化,到全部人畜饮水的自来水化;从“整村制种”基地的确立,到标准化肉驴养殖基地的建设,无不受益于“以工补农”资金的积累。三是围绕“耕作机械化、种养科学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农民知识化”发展和壮大种养殖基地,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全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农牧民稳定增收。四是抓住国家在农村实施“一事一议”政策的机遇,全面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完成了村容村貌的改造,实现了农村向现代化村镇的转变。五是建立“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投入制度,依托元宝山煤矿的征占地补偿金,加快城镇建设和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初步实现了农村城镇化。
一是如何打造融资平台问题。“三年大变样”,廊坊仅静态投资就需要900亿元。怎么保证充足的资金投入?我们正在全力提升建投平台,提高融资能力。整合城建系统存量资源,把城建系统的大量资产,通过整合,统一划入市建司,壮大资产总量,形成更强的经营能力。将财政每年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全部作为政府对建司的资本投入,增加公司净资产,降低负债率。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端人才,谋划融资方案,操作投融资项目,实施债券发行、公司上市、特许经营等资本运作,拓展融资领域。整合后的建司,融资能力由原来的10亿元,提高到50亿元。通过学习,我感到,在当前形势下,以政府为主导,做大做强融资平台,是推动“三年大变样”的主要手段,我们将在这方面继续探索。
二是如何建设好城市交通。廊坊市区规模不大、人口不多,还是华北地区城市交通一等管理水平的城市,也已经感觉到交通的压力,在上下班和节假日出现了堵车的现象。在交通问题上,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是早认识、早动手、早解决,解决得越晚,成本和难度越大。通过学习,感到应从大力发展公交、合理调整中心区规划、增加道路密度、完善组团式结构等多个方面综合治理,努力建设一个“不堵车的城市”。
三是如何保持廊坊生态环境领先的问题。生态环境是廊坊的生命线,这次参加河北省加快城镇化建设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学习,听专家介绍北京奥运期间改善城市环境的一些做法,很受启发。我们准备专程到北京学习取经,全面提升廊坊的生态环境水平,努力建设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四是如何打造城市品牌的问题。品牌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具有独特的作用。经营好城市品牌,潜力和作用是无限的。大连、青岛、杭州等很多城市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打造城市品牌上,他们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廊坊与先进城市相比,城市品牌还不够鲜明和响亮,先进城市的做法为我们启发了思路,提供了借鉴。
五是如何解决好房地产问题。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对于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就廊坊而言,将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方位对接京津等措施,解决好廊坊的房地产问题。
2008年,我们把拆迁和规划作为“三年大变样”的主体,目前已经投入2600万元,完善了“三年大变样”总体规划,编制了道路景观、城中村改造、园林绿地、城市雕塑、城市色彩、环城水系、地下空间利用和对外交通等32个专项规划,形成了完整的规划体系。同时,启动了万庄新城、中科廊坊科技谷等一批大项目。2009年,我们将按照“三年大变样”的整体规划,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确保“三年大变样”实现大的突破。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是:继续大拆迁,系统大建设,老城大提升,融资大突破。
一是加快推进万庄生态新区建设。2009年主要进行万亩梨园生态核修复、道路交通给排水及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
二是完善改造南北和东西两个中心轴线。包括光明西道、新华路、和平路、银河路、爱民道等5条干道提升完善。
三是上马三个中心建设。包括完善提升明珠中心商业区,加快龙河、开发区两个次中心建设速度。
四是植物园、水系文化绿地、自然公园二期及沿铁路两侧精品景观走廊4个园林绿化项目。
此外,围绕加速提升城市承载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突破瓶颈制约,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一是摆上位置,党委高度重视。局党委始终坚持把党委中心组学习摆上重要位置,作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做到理论学习与党的建设一起部署、一起推进、一起落实,把中心组理论学习纳入正常工作部署。局党委建立了中心组学习组织机构,制定学习计划,确定专题,并进行重点发言和学习讨论。中心组成员平均出勤率都在99%以上,学习计划完成率都保持100%,重要的学习专题还扩大到各单位的负责人。目前,共组织了12次集中学习和专题讲座活动,保证了学习活动正常开展。
二是健全制度,严格学习纪律。健全并坚持学习制度。党委中心组学习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学习组织、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通报、学习经验交流和学习检查考核等制度。健全学习组织机构制度。党委根据人动情况,及时对中心组成员进行充实调整。建立点名考勤制度。党委规定学习人员必须到会,缺席人员必须事先请假、事后补课。
三是内容广泛,学习形式多样。去年,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先后安排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关于党委(党组)实施“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的若干意见》(试行)》及省、市及县里领导的重要讲话等内容。同时,坚持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专题报告与理论调研相结合、“走出去学”与“请进来学”相结合等学习方式,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目前,中心组成员结合分管工作和股室实际,展开8大课题调研,并形成《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对策》、《浅谈加强招投标监管工作》、《如何加强建筑市场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统筹推进市政工程建设》、《加强我县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等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文章。
四是学风端正,理论联系实际。局党委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要求,紧密联系建设系统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密联系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紧密联系当前的城乡建设工作实际,把学习理论与推动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通过党委中心组的学习,把科学发展观理论精髓的深刻理解,贯彻落实到“城内完善功能、城外拓展延伸、郊区梯次突破”、“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尽快提升城镇化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打造全市宜居宜业首选县”等问题中去,真正把理论学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素质、增强工作本领的动力。
二、注重载体,提升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亲和力
局党委十分注重抓好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建设,以党委(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亲和力影响和带动全系统党建工作的开展。
一是精心部署,严密组织。先后制定并完善了党委职责、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委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党委会议制度;同时利用每周一次行政例会的方式,强化对全局工作的科学领导,深化“规范、和谐、求美”的总体要求,使广大党员的理论修养、党性观念明显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执政能力明显增强,各党支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是创新载体,齐头并进。县建设系统的服务作风、方式、效率和质量攸关建设全市宜居宜业首选县和全省工业经济强县征程。局党委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同心共建”、“大联系大台帐大帮带”、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契机,把党风廉政建设、机关效能年、创业服务年活动融入党建工作做到同安排、同部署,按照全面开展、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总体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软环境建设,切实转变作风,着力打造服务型城建机关,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形象。
三是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局党委全力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先后3次召开党委民主生活会,认真查找近年来制约我县和本部门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寻找破解难题的主要措施,进一步理清了城乡建设工作思路。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得到了市委组织部的高度重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跃岭挂钩指导学习实践活动。活动期间局党委还围绕“规范机关管理、建筑市场管理等8大课题展开调研,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文章,并围绕调研课题组织班子成员、各股室负责人上讲台为党员干部授课。
在“同心共建”和“大联系大台帐大帮带”活动中开展系列帮扶活动。局党委为镇村投入资金10万余元硬化村道路,完善村部公共设施;实行一对一帮扶,党员干部先后资助款项近万元,筹集资金近2万余元为该村困难户路桂芝重建新房,宏城公司党支部还出资3000余元为新房进行外粉刷。同时,质监站党支部、日升公司党支部与挂钩扶贫点姜村、村开展共建活动,党员干部先后筹资近8000余元对困难党员实行帮扶,每个支部还出资近5000余元资助村建设。局机关党支部还积极帮助居委会新农村建设点安装路灯40盏,受到村民的高度好评。
去年5月以来,局党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大力开展创先争优、让市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各党支部围绕党委部署分别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工作。5月19日,局党委组织党员干部赴挂钩扶贫点镇村、居委会、村的党员干部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使全体党员干部接受了一次党的知识的再教育。
三、注重规范管理,节约建设凸显成效
一是规范管理抓制度。局党委“浓墨重彩”地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规范管理行为,在机关管理、建筑市场管理等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先后制订实施了《局机关干部职工考勤考评细则》、《局机关干部职工岗位设置及工作职能方案》、《建筑安全生产检查的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在全县党政机关率先推行上下班指纹打卡制度,强化上下班纪律;局机关各股室建立工作台帐制度,记录每天工作情况。这些制度的实施,形成了上下联动、相互支持的为民服务氛围和和谐共事、共谋发展的工作局面。同时,我局定期开展全县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并将检查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公示。
二是节约建设抓落实。按照“规范、和谐、求美”的总体要求,我局进一步完善工程项目立项、审批和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督、审计、质监制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工程建设“刀刃”上。市政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前必须经过局工程技术委员会把关,对工程设计情况进行科学论证,设计深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并对工程的结构安全性进行审查,让局工程技术委员会成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节约建设的坚强卫士和忠实守护者。去年全县市政工程项目通过工程技术委员会把关,节约建设资金800万元。
三是行业建设抓延伸。为进一步促进我县建筑行业科学发展和规范管理,局党委在开展“规范管理、节约建设”主题活动的同时,不断延伸行业建设触角。去年,局党委组织班子成员、建筑企业协会和负责人,赴广丰县学习好经验好做法。目前,参照广丰管理模式,正在制定有关管理办法。我局对所有市政工程项目安排班子成员和一般干部参与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进一步促进工程节约建设。此外,在全县在建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中开展“规范管理、节约建设”评比活动。
四是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年来,局党委始终围绕县委常委(扩大)务虚会提出的“主攻一园、决战两区、推进三化、打造四新”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加速赶超,有力有序的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0.9平方公里,人口达9.2万人,城镇化率达35%,投资15亿用于县城重点项目、市政公用设施项目建设,在年度全市组织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工作考评中取得较好成绩。按照“一核心、两组团、四卫星、多集镇”的空间定位,小城镇建设的思路进一步明析,三个重点镇建设快速推进,其他乡镇建设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注重民生,开创和谐新局面
--天长镇践行“八字”方针的体会与思考
重农、强工、活商、扩城是县委、县政府在年初提出的强县富民的“”,也是实施“五大战略”、打造“四张名片”工作思路的延续和深化。近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天长镇党委、政府结合镇情,围绕“”,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实践与思考。一致认为:“”落实在天长有着坚强的基础,一是有肥沃的土地资源和山场资源,农业开发前景广阔;二是有含钙量高、储量丰富的钙镁资源以及煤、铝石、玄武岩等矿产资源,工业项目建设潜力巨大;三是有307国道、石阳公路、石太铁路、石太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以及传统的古城集贸市场优势,适宜发展煤炭运销深加工、化工石开采开发、商贸流通等产业;四是有宋古城旅游资源和近千年历史古县城优势,旅游开发和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因此,把“”地方化、区域化、特色化,进而实现镇域经济的新跨越、新发展,是摆在我们新一届党委、政府面前的历史重任。下面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践行“八字”方针的具体做法
“重农、强工、活商、扩城”提出后,我们天长镇党委、政府立即召开班子成员会认真学习讨论,在此基础上,围绕“八字”方针,进行了一系列的运作和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以乡镇班子换届选举为契机,发动党员代表和人大代表谏言献策,共商发展大计。在镇党委换届和人代会召开前夕,镇党委、政府认真筹备、精心组织,提出了相关议题,发动党员代表125名、人大代表70余名就“围绕,天长要发展,我们怎么办”为主题,展开认真讨论,听取代表意见和建议,共筛选出符合实际具有借鉴价值的建议36条。经过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制定并完善了贯彻落实“八字”方针,符合镇域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即着力建设“煤炭运销深加工、化工石开采开发、宋古城旅游休闲”三大基地,建设一个商贸流通园区,带好镇村两支干部队伍,即“312”工作思路,并采用代表表决方式通过了这个思路。
二是以促进经济跨越发展为目标,科学设置机关内部运作体制,提高工作实效。天长镇是一个拥有49个行政村,4万余人口,4万余亩耕地和10万亩山场的大镇,如何合理配制干部资源,实现最大合力,发挥最大效能,是摆在新一届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今年以来,我们改变以往划片多、力量散、管理难的运作机制,按照“以区为主、线上定岗制、区里抓落实、线上搞督导”的运作思路,将原来8个片合并为4个工作区,每个工作区设置综治、组织、宣传等兼职人员,专职干部抓面,兼职干部抓区,实行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分区负责制。在此基础上,加强农业、工业、商贸、城建等办公室监管力度,调整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岗位上,有效地整合了干部资源,实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目标,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三、以镇村岗制考核为手段,严格“三三三”考评机制,促进各项工作开展。为充分调动镇村干部积极性,我们围绕“八字”方针落实,科学制定了镇村两级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重点对农业、工业、商贸、小城镇建设、宋古城开发等工作进行了细化、亮化,明确具体目标,同时实行“三定到岗”,即:定人员、定职责、定奖惩,“三考到位”,即:考勤、考绩、考能和“三评到人”的考核机制,责任到人,考核到位,考核得分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真正体现干好干不好不一样,多干少干不一样,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原则。严格执行月初拿计划,月底搞总结,一季一评比,半年一兑现,年终搞总评的考核办法,有效地调动了干部想干事、干成事,勤奋工作,努力工作,人争第一,业创一流的工作积极性。
截止6月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24326万元,同比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00万元,同比增长11%;财政收入完成1103万元(不包括县库),占年任务的39%,其中国税1015万元,地税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150元,同比增长6.5%;项目建设完成1800万元,占年任务的55%;招商引资完成1300万元,占年任务的69%。具体工作上,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投资50万元,完成植树造林13.5万株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畜牧养殖等工作;工业项目取得新进展,书记、镇长工程、6项镇自定办实事项目、110余项村自定办实事项目进展顺利,50余项即将完工;商贸富民工作成绩突出,投资560万元的古城商贸区即将全面完工;小城镇建设和宋古城开发呈现出良好势头,逸仙桥整修全面启动,北关新村建设正在紧张筹备之中。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XX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年、关键年。天长镇作为全县第一大镇,其人口占全县的七分之一,耕地占全县的十分之一,在全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度发展镇域经济,强势推进项目建设,这是历史的必然,社会的需要,人民的企盼。天长的经济必须大发展,快发展,必须在全镇唱响“以快治弱,以快治劣,以快赶强”的发展观,必须大力实施“”,万众一心,众志成诚,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争取一个比较快的发展速度。常思不足才能创新前进,天长镇自己与自己比,有成绩、有进步,但横向与先进乡镇和发达地区比,差距很大,压力很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地位比较薄弱。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抵御旱灾的能力还相当低,存在浇地难问题;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还没有真正破题,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还不够,发展后劲不足;畜牧养殖以家庭散养为主,还没有形成规模养殖、科学养殖。
二是工业项目发展不稳定。我镇原有的工业企业因种种原因下马后,新的工业支柱产业没有及时补充上来,造成工业基础薄弱。尽管我们有全国一流的石灰石资源,但都没有形成一个有规模、有特色的钙镁产品产业链,石灰石开采还基本上处于就资源卖资源,就石灰卖石灰,不加工或者粗加工状态,经济效益很低。煤炭运销市场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路边煤场仍是小而全,有规模有竞争力有科技含量的洗煤企业很少,发展呈现出它的不稳定性和泡沫性。
三是商贸市场服务功能不足。虽然我镇自古商贸传统发达,集贸市场繁多,但经营秩序不尽人意,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现象时有发生;市场建设服务功能也不够完善;反馈农业作用还不够明显。
四是宋古城旅游开发和小城镇建设步伐不够大。天长镇是个历史古镇、千年县城,但乡镇驻地城三关脏、乱、差现象严重;小城镇建设中的水电路配套工程,小城镇规划编制,属镇政府财政所为,但由于我镇财政仍属吃饭财政,拿不出更多资金搞基础建设;宋古城旅游开发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景点开发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涉及众多部门管理,有的单位不开发,他人开发又不积极配合,存在融资难、招商难、开发难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地坚决地贯彻,在贯彻中不断发展壮大镇域经济。
三、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克服和纠正存在问题,实施“”,做好四篇富民文章是我镇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我们天长镇将立足镇情,科学谋划,大力实施,进而把农业做稳做优,把工业做大做强,把三产做丰做活,实现镇域经济新跨越。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重视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帮扶支持力度。农业的稳固发展,既是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所在,更会促进工业、商业、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所谓“无农不稳”就是这一道理。今年我们将着力做好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文章,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郝家窑、梁家等13个村的饮水安全工程和东窑岭等15个村的小型水利灌溉配套工程,完善田间道路维修。全面完成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养殖示范村建设和文明生态村创建任务。实施13万株新植树木的成活浇灌等管护工作,保证树木的完好成活率在95%以上,认真抓好护林防火及及林区管理工作。
二是强化工业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的发展,是强镇富民的核心,也是带动其他行业发展的“火车头”,所谓“无工不强”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将依托自身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唱好古城戏,念好煤炭经,重点做好工业项目建设,膨胀镇域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改变工业项目先天不足的经济格局。立足天长化工石储量大、质量高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化工石开采开发基地,在现有6个洗煤厂的基础上,大力度引进洗煤企业,逐步形成煤炭运销深加工基地。采取宣传发动,环境促动,能人带动,结对推动等措施,激发活力,形成民营经济发展新,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即整合小型煤场,增强市场竞争力;继续强力推进各类运输公司发展,发挥煤炭运销优势;重点扶持金宇煤炭运销有限公司、古城运销有限公司、佳昊洗煤厂等大型企业,做大做强,抓大带小,逐步使天长所有的民营企业都能由小龙发展成大龙,大龙发展成强龙,强龙发展成巨龙。强化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将立足镇情,突出特色产业招商,重点从煤炭运销、煤炭深加工、化工石开采、宋古城开发、商贸流通等方面筛选项目向外推介,通过广告招商、网上招商、对口招商、以友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感商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拓宽招商渠道,多渠道,全方位引进资金。
一、粮食生产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已经开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粮食产量先后登上200亿斤、300亿斤、400亿斤、500亿斤、600亿斤五个台阶,用占全国1/15的耕地,贡献了全国1/10的商品粮,人均粮食占有量、商品率、调出量和玉米出口量多年来始终位居全国首位,每年向国家和社会提供商品粮400亿斤以上。进入21世纪10多年来,我省按照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的工作思路,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主线,加速推进粮食大省、牧业大省、园艺特产业大省、林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和农村经济强省建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新水平,现代农业建设实现新跃升。据省统计局测算,全省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已达到55.1%,城镇化率达到53.68%,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呈现出加速融合、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良好态势。
(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为城镇化发展奠定了条件和基础。城镇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的过程。实现这三个方面集中和转变都是以农业生产力提高为前提和基础,具有明显的生产力提高后资源要素“挤出”效应。一是粮食生产的发展,特别以农业机械化、农民经营组织化为特征的生产力快速提升,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资源。据统计,2012年末全省乡村人口1273.44万人,占总人口的46.3%。乡村户数420.4万户,占总户数的42.98%。乡村劳动力751.4万人,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378.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0.32%,省内转移212.5万人,省外转移165.5万人,说明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超过一半,转移劳动力数量省内省外大体相当。二是粮食生产的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加速推进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大量优质原料,带动农业企业不断壮大集中,为农村工业化提速壮大提供有力支撑。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668.6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稳稳地站上600亿斤新台阶。粮食单产达到966.8斤/亩,保持全国第一的领先位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基地种植面积3811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3.8%。牧业、林业、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畜牧业产值实现1139亿元,同比增长6%。林业总产值实现1150亿元,同比增长12%。园艺特产业总产值实现1050亿元,同比增长26.5%。蔬菜产值达到240亿元。人参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53.8%。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500亿元,与汽车、石化并肩成为我省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支柱产业,探索走上了一条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工农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建设路子。三是粮食生产的发展,实现了增产增收,农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跃上新水平,有效拉动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98元,同比增长14.5%,高于GDP增速3个百分点,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86元,增长16.6%。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36.79亿元,增长2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高于城镇5.0个百分点。在生产发展和改革推动下,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为城乡联动创造着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条件。四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支持县域经济加速发展,推动地方财力增长,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2012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完成7400亿元、3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2%、26.8%。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480亿元,同比增长20.8%,县均达到11.4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比上年增加5个。“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投入61.9亿元,实施各类项目9592个。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议成项目8779个,受益人口1127.9万人。
(二)城镇化快速推进为粮食生产的提质扩能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依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包括农业技术现代化、农业结构现代化和农业管理现代化等。任何一个方面的现代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支持,都需要城镇化作坚强的后盾。一是城镇化发展创造着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使耕地向少数人手里集中,为粮食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2012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885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14%。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08万个,带动农户190多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7%。二是城镇化发展为实现粮食生产的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硬件与软件支撑。主要表现为二产业提供农用机械设备等硬件,三产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及丰富多样的社会化服务。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553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05.54万台,分别比2007年增长52.1%和46%,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9.59万台,比2007年翻3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6%,比2007年提高28.6个百分点,水稻机插、水稻机收和玉米机收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五项重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3.7亿亩次,科技贡献率达到55%,比2007年提高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新建标准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700个,初步建成了以“吉林农网”网站群、“12316新农村热线”、“12582农信通短信平台”为主体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城镇化发展,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群体的数量与规模差距越来越大,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档次也在不断提高,必然推动粮食生产质与量提高。到2012年,我省建成省市县乡四级监管体系,农业标准化工作全面展开,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5年完成268项地方标准制定;建设1个省级、3个市级质检中心和45个县级质检站,开展了鲜活和大宗农产品监测工作;累计认定“三品一标”产品4108个,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三)粮食生产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加速了“三农”裂变。实现粮食生产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是实现“三农”裂变,核心是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非农化。在这些方面这些年我省也都有了长足进步。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先后实施和推动了水利枢纽、土地整理、全程农机化、膜下滴灌、“三北”防护林四期、防沙治沙、高标准良田、重大增产技术推广等牵动全局和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推动实施了增产百亿斤粮、畜牧业三年攻坚和四年提升等重点任务。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在农村城镇化方面,城镇规模不断优化,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有2个,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2个,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有8个,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有16个,初步形成了以长春市和吉林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框架。全省城镇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电、通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有效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县城以上城市自来水普及率已达88%,城镇燃气普及率达82%,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道路面积12691万平方米,是“十五”期末的1.4倍。在农民非农化方面,城镇化率逐年攀升,截至2010年底,比“十五”末期增加了57万人,城镇化率由52.5%提高到53.3%,高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3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全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47.5万人,比“十五”末期增加172.5万人。
二、阻碍粮食生产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前看,在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是粮食主产区现代化建设、完成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不可能逾越的重大历史任务。要保证二者互促共进,必须对阻碍协发展调的制约因素有一个正确认识。从我省目前阶段看,主要是四个问题。
(一)现代农业建设速度不快,对城镇化发展支撑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生产力方面。一是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缓慢。我省70%以上农民仍然以家庭小农户式经营,土地流转规模比重只有6.9%,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比率只有14.4%。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还受融资困难、支持政策不够等多方面制约,发展缓慢。农民合作社整体素质不高,规范管理运作的少,发展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受多方面限制。二是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仍然很强。一方面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仍然较高,据抽样调查2012年虽然玉米斤粮成本增加2分多,水稻增加4分,但在价格上升带动下,玉米公顷年效益在1.2万~1.7万元,水稻公顷年效益在1万~1.5万元,比较效益还处于高位。另一方面,由于受农民劳动技能低下、小农思想等限制,务农农民转移就业意愿不强。按照榆树市弓棚镇全程机械化模式简单测算,人工种植从种到收每公顷用工109个,全程机械化只用10个,我省还需转移农村劳动力300多万人。三是农业工业化进程滞后。虽然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带动能力日益增强,但差距依然巨大,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为1.3∶1,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3∶1,更差于日本10∶1。四是农业农村资本集聚难。农村还处于资本净流出状态,全省县域每年存贷差一项年流出资金400多亿元。同时,城市工商资本受农业生产规模、政策和比较效益约束,投资意愿不强。2012年全省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7.09亿元,仍低于全省平均14个百分点。
(二)城乡间要素自由流动还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是改革步伐慢,制度制约大。一是户籍制度约束。现行户籍制度存在着迁入门槛高,迁入后原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就要丧失,农民在进城收益预期不高、劳动岗位不稳定的情况下很难放弃农村户籍。二是社会保障不配套。一方面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政策支持标准、操作方式等还不接轨,实现城乡同标、自由流动还没统一政策制度。另一方面,用工单位和农民工签定劳动用工合同率非常低,一些县(市)反映整体连10%都不到,这就造成大量农民工不能享受“五金一险”保障,在出现失业、工伤等情况下农民返贫回乡。三是土地制度限制。在国家与集体并行制度下,农民的土地承保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物权不健全,造成农房、集体建设用地不能全市场流动,这些资产不能在市场实现价格发现和保值增值,同时也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三)农业的优质资源被城镇化发展抢夺。城镇化发展在有效解决农业“两个剩余”的同时,在经济规律作用下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呈现出加速向城镇流动的趋向。在土地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2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指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土地要素流出粮食生产领域,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相互争地的矛盾日渐突出,耕地约束构成了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挑战。近几年我省每年都有近万公顷优质耕地转移到城镇。在劳动力方面,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迁出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15~3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其中20~24岁的女性和25~29岁的男性占迁出总数的比重最高;未迁移劳动力中,15~30岁的劳动力明显相对缺失。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据各县(市)反映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90%以上都是50岁以上的人,空心村、空心屯已在一范围大量涌现。在工商资本进入方面,近二年国家对资本进入农业放开政策限制,为抢占农村资源,一些社会资金已投入到土地上,由于资本趋利性企业搞土地开发的离粮离农积极性高,势必对粮食生产造成冲击。
(四)现有城镇承载能力不强。城镇化的过程在微观表现为农户转移到城镇稳定居住、就业、生活。总体看当前城镇对农民拉动力不强,主要存在三个方面制约。一是进城成本高,农民难承受。以住房为例,一个80平方米的楼房,在长春市、吉林市需40万元以上,在市(州)城市需24万元以上,在县城或重点镇也得需16万元以上。二是就业困难,收入水平低。农民进城可从事工作大多局限于建筑、工厂、餐饮、家政、保洁等行业,条件苦、保障差、待遇低、不稳定。除建筑、装卸等一些强体力工作收入较高外其他基本都维持在最低工资水平。如此低的收入水平,与农民种地的收入还有很大差距。如果没有好的未来预期,或受制土地被征等硬性约束外,农民很难在城市坚守下来。三是生活成本过高,还有多方面限制。农民到城市后,与乡村生活相比增加了物业费、取暖费、交通费等项支出,肉蛋奶蔬和生活必备品支出增加。在收入水平低情况,生活将是难以为继。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还难享受同等待遇。加之,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与城市生活的冲突,农民进城将是一个艰难的“蜕皮”过程。
三、推进粮食生产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指出: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这个战略出发,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城镇化建设都是我省必须牢牢把握的战略重点,需完善思路,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全力实施。
(一)在思路方向上,要坚定不移推进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农业比重大、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城镇化发展任务更加艰巨、困难更多、挑战更大。但同时也要看到,推进城镇化是我省经济社会实现提档升级又一次重大战略机遇,抓住了就能更好地承接国内发展方式转变中产业、资本转移大好时机,壮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突破制约瓶颈,实现超越式发展。但也要正确破解和处理粮食生产与城镇化的关系,稳粮保供给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粮食生产是我省最大的资源优势,坚定不移推进粮食主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放松。要坚持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不动摇,加大农田保护,强化政策支持,突出科技推动,夯实发展基础,创新经营方式,推进规模经营,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健全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
(二)在推进方式上,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城镇化发展,要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民生为根本,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推动,长吉一体化率先带动,东中西部区域联动,城镇乡村共进互动,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地推进全省城镇化,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惠及百姓,符合吉林实际、具有吉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推动既不能超前盲动强拆硬推,造成大量的社会矛盾,付出过大的发展成本,也不能瞻前顾后踯躅不前,贻误发展良机,陷入被动局面。发展路径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鼓励大胆探索和实践,要加大省内、省外先进典型学习推广,省内如莲花山的政府引动的以土地经营、农民新型社区、产业园区“三个集中模式”,合隆镇陈家店村的村及农民自发合作经营、集中居住的“就地转移模式”,范家屯镇平洋村的村与开发企业合作“整体推进模式”,奢岭街道的引进企业“整体开发模式”,卡伦镇推进的“产城融合模式”,省外如河南省农村社区模式、山东省农村危房改造模式、四川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模式等。
(三)在制度创新上,要调整打破城乡间要素自由流动体制机制藩篱。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束缚,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联动改革,实现协调发展。要使政策扶持、财政投入和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推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城镇住房、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重要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公共财政体系和投融资机制,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要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应着力解决“两个倒挂”
我认为,目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三个不协调”,主要症结是“两个倒挂”。“三个不协调”,就是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农业占GDP的比重小而从业人员多,占全国50%的农村劳动力,创造的GDP只占全部GDP的15%),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协调(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乡之间资源和国民收入分配不协调(“三农”获取生产要素份额小)。“两个倒挂”,就是城乡人口比例倒挂和工农产品价格倒挂。
一是农村与城市人口比例倒挂。我国农村人口占80%左右,而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农业人口比重一般在30%左右,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已经降到了10%以下。这个倒挂,使得我国出现了两个规律性的客观现实,就是当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候,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显性矛盾,什么都要票,什么都紧缺,城乡消费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反这来什么时候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高了,就出现了供大于求,多数的农产品难于变成商品,导致周期性的、偶然性的谷(菜、果、蛋)贱伤农。加之目前多数农产品生产缺乏标准化、尚未达到优特化,难以突破国外的绿色壁垒。国外出不去,国内卖不掉,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另外,从国内外农业劳动者占有耕地来看,90年代中期,美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占有农地118.2公顷(1773亩),每个劳动者创造增加值为39523美元;加拿大分别为173.9公顷(2609亩)和30202美元;澳大利亚为1074.4公顷(16116亩)和30904美元,而我们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占有农地90年代中期为一公顷(15亩),现在下降到了0.4公顷(6亩)。国外的农民是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而我们的农民是分散在若干地块上劳作(有的农户一家土地多达13块),重复投入严重,劳动效率低下,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增加值仅为307美元,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劳动者创造的增加值之比为1:100。
二是工农产品价格倒挂。即所谓我们老生常谈的“工农剪刀差”。这使得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反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远超过其自身承受能力的巨额积累,导致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总体竞争力弱。由此,导致三个不协调,特别是城乡之间资源和国民收入分配不协调,使得城乡国民待遇显失公平。
综上,“两个倒挂”的直接后果就使农业增效的幅度越来越小,农民增收越来越难,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1985年城乡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6:1降到了1.9:1,86年到94年,又从1.9:1扩大到2.9:1;从95年到2002年经过一小段起伏后,城乡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3.1:1,2003年这个差距大概扩大到3.3:1。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城乡收入比基本保持在1.5:1左右,不仅发达国家这样,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保持在这样一个水平。
出路在于城镇化
如何按照温总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加快扭转“两个倒挂”和“三个不协调”,实现农民快增收、大增收、长增收,结合衡水实际,我认为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和农产品的全球优特化(当然,这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地制宜,进一步抓住四头,即:吃透上头,摸清下头,借鉴外头,抓住大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三方面上求突破:组织化上做文章,在市场化上找出路,在城乡统筹上下功夫。最现实的一点,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综合用好“加减乘除”四法,积极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有效途径。
一是用好“加法”。在衡水,就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大投入力度,稳固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大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市场化服务力度,努力降低农业和农民的风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大农业项目建设力度,培育农业发展的龙头,加快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方式根本性转变。重点抓好“六个一”:⑴农业总投入要比前五年增加10亿元,五年累计总投资30亿元(前五年累计投入20亿元)。⑵农业龙头经营组织五年新增100个,2007年底达到176个(2002年底为76个)。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年增加100个,2007年底达到1300个(2002年底为730个)。⑷农业龙头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面五年新增10万户,2007年底达到43万户(2002年底为33万户)。⑸农业项目在前五年平均每年200个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100个,五年累计建设1500个,⑹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07年底比2002年增加1000元,达到3700元(前五年共增加450元)。
二是用好“减法”。对我们衡水来说,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减少行政干预,放活农民,减少各种扰民行为,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减少农村、农民的“两闲”(闲置劳动力和闲置资金),变农闲为农忙,变资金为资本;增加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减少闲置耕地面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和作用;减少农村劳动力数量,大力组织劳务输出,为农民开辟有效的增收之路。重点抓好“五个二”:⑴2年减少荒废地200万亩,开展植树造林。现已利用134万亩荒废地造林,年内即可实现200万亩荒废地利用。8年后造林总收益可达178.36亿元,每年轮伐收益可达22.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年增收467.8元。⑵在建设高产粮田的基础上,3-5年减少低效粮食作物200万亩,发展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按每亩设施蔬菜收入3000元计算,每年增加收益60亿元,增收50亿元,农民年人均增收1400元。⑶加强对口组织和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3年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20万人。按每人每月工资收入300元计算,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7.2亿元以上,人均增收205元以上。⑷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强化造血功能,5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20万人。⑸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税率年均至少降低1.2个百分点,确保五年取消。
县十四届二次党代会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会议制定的“三二一六”发展战略,描绘了集中突破、加快转型、推进跨越,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型的宏伟蓝图。通过近期对党代会报告和县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的反复学习,自己对“三二一六”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和内在要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总体感觉“三二一六”发展战略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理念新,思路清晰。我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南缘,水、土、光、热自然条件较好,加之境内工厂企业少、无污染,发展有机、绿色农畜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三二一六”发展战略针对目前制约全县牛、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首次阐述了发展优质肉牛繁养和有机苹果生产的理念,提出了以品质打响品牌、以品质赢得市场、以品质提升发展水平的工作思路,目标定位准,思路理念新,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与开拓奋进的有机统一,显示出了强烈的科学发展意识。
二是内涵深,重点突出。建设全省肉牛繁养基地和全省有机苹果生产基地思路的提出,是在总结多年来发展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对牛、果两大主导产业发展思路、起点定位、目标要求的全面拓展和延伸,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产业发展的内涵,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完美结合。
三是起点高,谋划长远。建设皇甫谧针灸医学基地,是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在更深的层次上丰富皇甫谧文化内涵,在更广的平台上汇聚发展要素,在更远的着眼点上打造皇甫谧品牌,高起点谋划,大思路构想作出的战略决策,对进一步打响皇甫谧文化品牌、增强皇甫谧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三二一六”发展战略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四是目标实,鼓舞人心。“三二一六”发展战略综合考虑了“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明确提出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强县行列这一目标,全面包括了综合实力、产业优化、社会事业、社会文明、基础条件、生态环境六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转型发展与跨越发展的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确立的“十二五”发展战略是一个鼓舞人心且经过努力可以全面实现的目标。
二、抓创新,谋发展,全力推进全县农业实现新跨越
农业部门服务于全县“三二一六”发展战略,必须紧紧围绕“集中突破、加快转型、推进跨越”这一主题,在工业化、城镇化跨越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以抓培训、增强农民素质;抓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抓项目、增强发展基础;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三抓三增一转变”为重点,全力实施旱作节水、生态循环、科技良种、绿色安全、农业信息“五大工程”,通过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旱作节水工程全面推进以全膜覆盖、节水灌溉为重点内容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大力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不断扩大推广应用范围,力争全县春播蔬菜、洋芋、瓜类种植实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全覆盖,玉米生产实现适宜区全膜种植。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适度规模的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喷灌、雨水集蓄高效利用等节水工程示范片,积极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模式,逐步扩大我县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生态循环工程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牛、果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工程相结合、与水资源保护相结合,加快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步伐,通过培育和完善肉牛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有机苹果生产链,实现农业生产的资源化和农产品无害化。依托建设有机苹果基地,以早熟马铃薯、辣椒等高效蔬菜作物为主,大力推广果园间作套种技术,切实增加幼龄果园经济收入,以蔬菜生产推动苹果产业快速发展。
科技良种工程以发展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大力引进推广优质、丰产、高效农作物良种和有机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先进适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现代化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断调整充实乡镇农技服务队伍,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努力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整合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进一步扩大“绿证”、“阳光工程”培训规模,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重点抓好旱作农业、设施蔬菜等关键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绿色安全工程加快制定完善和推广应用特色农畜产品地方标准,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思路,结合牛、果产业发展和蔬菜生产选择发展一批产业基础好的乡镇和村,重点建设绿色肉牛、有机苹果、无公害蔬菜三大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加快建设连动温室、中小拱棚、滴灌喷灌、营养钵育苗、标准化菌房、低温保鲜库等设施,尽早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安全高效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加快建设农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积极推行农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进一步加快有机、绿色、无
公害“三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进程,以品质打响品牌、以品质赢得市场、以品质提升发展水平。
农业信息工程积极争取实施“金农”、“三电合一”和“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三大重点项目,加快健全完善以县级网站为中心,覆盖全县并延伸到绝大多数村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服务体系,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全县农业专家咨询、耕地质量监测与管理系统等“数字农业”建设,为农民收集、信息,开展信息化培训及免费信息查询等多种有效的信息化服务,彻底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
三、抓落实,求实效,确保实现开局之年新发展
一是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农牧局将结合正在深入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迅速在全局掀起学习贯彻县十四届二次党代会和县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的热潮,全面领会“三二一六”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和内在要求,尽快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全县“三二一六”发展战略上来,把精力集中到谋划明年农业工作上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大胆开拓,进一步优化工作思路,细化工作任务,改进工作方法,提出高层次目标,为“十二五”农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