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引导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3-03-01 16:22:13

导语:在引导文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引导文教学论文

第1篇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一部分是练习节奏与旋律。节奏的练习主要是指练习的规则与姿态以及反应能力的练习,用声势进行节奏的训练,对节奏基石的提取和练习以及对于节奏进行引导、自编和补充练习等内容。而旋律方面则主要是指演奏歌曲或是乐曲、音乐乐器等其他乐器的演奏规则和方法,为歌曲伴奏,即兴演奏以及自编乐曲、欣赏教学、识谱教学等内容。另外一部分就是基本形体动作的训练,这主要是指动作训练、反应训练、舞蹈表演、动作的伴奏以及即兴动作和动作游戏等内容。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舞蹈创编的影响

(一)对于舞蹈教学中节奏方面的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于幼儿舞蹈教学中的节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求舞蹈的节奏清晰明确。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强,幼儿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抢拍或是拖拍的情况,这就直接降低了舞蹈动作的整齐度。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要求舞蹈教学中,选择节奏鲜明清晰的音乐,从而在强重音的刺激下,唤醒幼儿的记忆功能。幼儿对于音乐的节奏与旋律记清了,他们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就轻松很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求舞蹈教学选择旋律易记的音乐,这样也可以缓解幼儿紧张与焦虑的情绪。

(二)影响舞蹈教学中听力能力的培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影响着舞蹈教学中幼儿听力能力的培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将原本性音乐与动作和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调动幼儿的听觉神经,让幼儿学会倾听、辨别甚至是想象各种生活中的不同的声音,从而能够帮助幼儿在舞蹈的学习中有效提升他们的听力能力,使他们更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

(三)肢体训练之于舞蹈创编的意义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肢体的训练。比起传统的音乐教学重理论知识的特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主要是注重幼儿的实际训练。因此,肢体训练便成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肢体训练,有助于舞蹈创编。舞蹈创编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是充分调动幼儿舞蹈时的各种肢体语言与动作,从而保证他们快速地将教师所教的内容吸收并牢记在心。因此,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对于舞蹈创编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具体应用

(一)契合舞蹈主题

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具体应用,首先表现在教学法要契合舞蹈的主题。在幼儿舞蹈创编中,要与具体的舞蹈主题相契合,这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质所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汇集了演唱、演奏、舞蹈、朗诵以及表演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契合音乐的主题是基础。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具体表现。

(二)节奏训练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节奏的把握,这对于幼儿舞蹈创编是非常关键的。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一种回归人性、回归自然的音乐,它主张幼儿去倾听以及辨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因此,对于节奏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对音乐的节奏把握清晰了,才能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更准确地辨别区分。而舞蹈创编过程中,注重了节奏的训练,有助于舞蹈创编的顺利完成,并且还能确保舞蹈的旋律与节奏不出错。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节奏的重视,就为舞蹈的创编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是坚持人本主义,教学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正确把握音乐舞蹈的节奏,从而更有效地学习。这就有效解决了舞蹈创编中对于节奏训练的要求,因而获得广泛应用。

(三)增强想象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求幼儿学会倾听,学会想象,能想象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如身边人的声音、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等。通过幼儿对不同声音的倾听,可以增强幼儿的想象力。幼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会对所听到的音乐给予一定的肢体反应。这个过程便是幼儿在听到的声音之后,然后经过大脑的想象,从而给予了肢体上相应的动作的配合。而想象力对于舞蹈创编是相当关键的,只有增强想象力,才能更好地运用在舞蹈创编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恰好实现了想象力的加强,因而在舞蹈创编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四)感情升华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应用,除了通过契合舞蹈主题、节奏训练以及增强想象力等三方面的内容来体现,还需感情的升华。无论是何种音乐,没有感情作基石,那么它就不是好音乐。对于舞蹈也是一样,若是舞蹈不能打动人心,不放感情在其中的舞蹈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幼儿感情的激发,让幼儿用心去跳舞。通过引导幼儿倾听、辨别以及想象,可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反应能力。在想象的过程中,幼儿的感情也随着音乐一同起伏,最终达到感情升华的效果与目的。在舞蹈创编的过程中,只有将感情注入其中,才能编出更有生命力与活力的舞蹈。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越来越大。

四、结论

第2篇

作者:李俊平 单位:辽宁省新闻出版学校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既强调基础性,又注重实用性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体化教学方法或项目教学方法。

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改革,针对这些情况,我校对印刷专业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延长教学实习时间,加大专业课程教学课时;根据企业对印刷人才的需求变化,除了传统的印刷基础课外,还需要增加印刷成本核算和包装印刷等课程;根据职业学校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特点,适当减少印刷专业基础课时,如印刷色彩学、印刷材料学;加大印刷主干课时,如印刷工艺、印刷机结构,以保持印刷专业特色优势。印刷色彩学教学改革近年来在教课过程中积极开展主干专业课的教学法研究和教学改革尝试,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学要求。印刷色彩学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所以涉及到色坐标、色域转换等理论分析同学们就难以理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主讲教师,参考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印刷过程中实用的内容,对色彩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大幅度减少理论讲解,通过精心设计的色彩制作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相关的色彩理论及其在印刷中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大受学生欢迎。印刷材料学教学改革印刷材料课程是印刷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在传统印刷材料纸张、塑料、油墨、胶辊、印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引入当今印刷行业中比较新型的印刷版材——CTP印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跟的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增加了动手操作环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领悟理论知识;课堂上增加了电化教学的内容,通过观看印刷相关的视频短片,加深视觉印象,让所学的知识更加形象化,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新教学方法的尝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胶印机操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性课程通常是多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的知识的综合应用,应着重考虑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改革现有的印刷专业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胶印机操作课程就是《印刷原理与工艺》、《印刷色彩学》、《印刷机结构和调节》等课程的综合应用,也是学习这几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所以应该首先从基础理论课中提炼出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涉及的必要的知识和内容,然后将这些知识和内容分配到相应的操作训练中来强化,在操作时注意这些知识的运用,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胶印机操作课是一门实操课程,要求学生们自己动手学会印刷机的操作调节印刷技能,由于学生都是初次接触印刷机,如何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理解和掌握印刷机的操作要领呢?通过分析研究我们把操作内容按照承印物在机器上的运行顺序进行了合理的分解,制作成一个个操作训练项目,制订出操作标准、规范和要求,每一个项目相对独立,教学中按照项目教学逐项考核,教学效果非常好。此外,印刷企业管理采用模拟印刷企业运作的模拟教学法,避免了传统课堂管理教学的枯燥与乏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且能够相互配合,主动外出调研查找资料,教学效果明显改观。

第3篇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中不但有朗朗上口的幼儿歌曲,还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歌曲,题材丰富、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声乐教学不仅是简单地传授歌唱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运用歌曲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和健康的歌词内容,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歌唱中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声乐教学的形象和内容,培养学生爱的情感和良好的品德。

很多优秀的幼儿歌曲都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这些曲目中的丰富德育内涵和深刻哲理,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引导和教育。例如,《好娃娃》、《我的好妈妈》、《读书郎》、《小乌鸦爱妈妈》等幼儿歌曲弘扬了我国的传统美德;学生在学会《让座》、《拉拉勾》、《到小熊家里去》等歌曲演唱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道理;在艺术歌曲中,《我和我的祖国》、《为了谁》、《天路》等则在优美的音乐中歌颂了祖国,体现了民族精神,加深了热爱祖国的情愫。在演唱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的正能量。比如,在学习《老师的目光》这首歌时,可以向学生提出类似“毕业后你们将会成为一名幼儿老师,你们会拥有怎样的目光呢?你们又想成为怎样的老师呢?”等等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对自身的思考,有了这一层次的深入理解,学生对于歌曲的演唱情感的表达上也就更加地到位。

道德教育在整个声乐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要告诉学生,学习并演唱大量的声乐作品,不但是为了拥有优美的歌声,为幼儿教学服务,还要拥有更高的自觉性,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做一名品学兼优的老师。

二、在音乐欣赏课程中以乐怡性

音乐欣赏课可以让学生在音符的运动与结构中感知美、享受美。由于听音乐时,人的大脑不会是空白的,会有很多的形象涌现出来。随着音乐的响起,各种喜怒哀乐的感情便随之而来。这种艺术感觉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但它可以在音乐标题的启示下,进行丰富的联想,并把想象不断地扩大延伸。学前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欣赏课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运用感官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品德。

比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学生听后大都联想到平静的江面、皎洁的明月、寥寥的小舟、岸边的垂柳等如诗如画的美景;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学生会产生痛苦、哀伤、积极等各种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在欣赏民乐合奏《金蛇狂舞》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运用听觉能力,从乐曲中体会到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那种欢腾、热烈的气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琵琶曲《十面埋伏》,学生认真听后都有身临其境之感,眼前仿佛呈现了古代的战争场面,慷慨激昂,大义凛然。这些情感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很少被触及,而欣赏课则把学生的各种情感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要加以正确指导,用音乐培养心性,使学生更好地朝着意识美和人格美的健康方向发展,从而使德行得到更大地提高。

三、在钢琴课程中以乐促智

音乐教育是美德教育,美育的过程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学前教育的钢琴教学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钢琴弹奏技巧,为以后幼儿教学的弹唱、伴奏等做准备。而钢琴弹奏的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个人意志品德培养的过程。我们都知道身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需要耐心和细心的。高职学生对待学习,大多缺乏耐心,很多学生学习目的差,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同一目标,容易放弃。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弹琴时手型还没有做到位,手指还没有站立稳,就想弹奏曲目。好不容易弹完一首乐曲,指法的错误又不断出现。

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必须及时提出要求,做到静心、细心、耐心地进行指法基础练习,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直到熟练为止,并要求学生明确每天练琴的目标。要告诫学生不能做囫囵吞枣式地练习,这样只会让学琴的效果变得更加吃力。相比之下,集中突击一至两首曲子,效果会好很多。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要想弹好琴,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弹琴也不例外。在这种严格的训练之下,才能逐步增长自控能力。长期坚持这样的钢琴训练,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提升,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不怕困难、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在今后的幼儿教学中拥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毅力打下了基础。

四、在音乐课外活动中以人为本

师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音乐课堂上,也应在实践活动中予以体现。将音乐活动带出课堂,是加强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比如合唱这种艺术教育形式,在思想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合唱奠基人、著名的指挥家马革顺教授指出“:合唱活动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少年儿童的高尚情操和集体观念。”一方面,合唱强调的是声音的协调统一,要把个人的声音融入到集体当中,个人的声音再好也不能突显出来,这样才能发出和谐优美的声音。这种强调共性的艺术,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合唱作品比独唱作品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作品折射的深刻内涵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品德的教育作用,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在太行山上》、《父母的生日你还记得吗》等混声合唱曲目,不仅旋律优美,还具有极强的思想教育作用。

总之,无论是在音乐课上还是在音乐课外活动中,都要把师德教育融入进去。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这种榜样作用也是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微笑的表情、鼓励的语言、得体的穿着、文明的举止、投入的眼神,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另外,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音乐悟性的高低,学生们的表现各有差异,水平各有高低,教师就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把阳光洒向每一扇心扉,不可偏爱少数学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五、总结

第4篇

论文摘要:装饰性劳动是一种葛成本低效益的劳动,有技能展示、材料加工和环节冗繁三种类型。社会风气、人的本能、教师理念及教育评价四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它的出现。装饰性劳动这个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的解决,将会使教师赢得更多的解放,而它的解决需要教师的努力。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教师的教书育人也是一种劳动.但过去对教师劳动的研究多集中于理想状态下教师劳动特点、性质的描述上.以及此种状态下教师的劳动报酬问题.缺乏对教师劳动实际状态的分析对于幼儿教师实际劳动过程的考察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幼儿教师在劳动中的职业倦怠感日益严重因此.本文拟对幼儿教师的劳动过程本身进行实际考察,找出其中潜在的问题一一装饰性劳动,对其概念、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并寻找其存在的可能性原因.以期增强人们对幼儿教师此一劳动问题的意识程度。

一、概念的提出

幼儿教师的劳动应是幼儿教师以自身为媒介.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运用自身的脑力和体力进行的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的活动但实际上幼儿教师劳动的目的不是单一的.劳动结果也不会按照预想的简单呈现为了考察的周全,我们从劳动动机和劳动结果两方面对幼儿教师的劳动进行实际观察分析从动机的角度来看,人的劳动动机决定着劳动的性质.不管其结果如何。幼儿教师的劳动动机可能有两方面的指向.一是指向幼儿发展.另一方面是指向自我形象展示当自我形象展示的动机强于促进幼儿发展的动机.在教师劳动中居于支配地位时,不管其劳动结果是否促进幼儿发展.我们都将这样的劳动定义为装饰性劳动。

从结果来看,认为无论人的动机如何.劳动结果的性质都决定其劳动本身的性质。幼儿教师的劳动可能获得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二是赢得他人对自己某些方面的积极评价当第一方面的结果未实现而仅实现了第二方面的结果时.不管其动机是否指向自我形象展示.我们也将这样的劳动称为装饰性劳动。

真正的幼儿教师的劳动不仅以实现最大化地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并在结果上通过幼儿的发展赢得他人对教师自身劳动的肯定,或者是对自身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好评装饰性劳动并未最大化地促进幼儿发展,但直接通过劳动过程本身赢得了他人对教师某些方面的好评.例如理念先进、技能娴熟、教具精美等。无效劳动则不仅未促进幼儿发展.也没能赢得他人对教师本人的好评,无论是借助幼儿发展还是通过劳动过程本身.教师都未展示出一个积极的自我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三者是性质截然不同的劳动形态.但实际劳动中.三者又是不能绝对分隔开来的连续的劳动形式。

在此要指出的是装饰性劳动对幼儿发展并不是完全没有积极作用.只是这种作用弱于教师形象展示的作用很多教师的装饰性劳动在当时看来对孩子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可能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因此.装饰性劳动不一定都违背教育性原则,但一定不遵从效用最大化原则。从动机上来看.教师装饰性劳动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偶发的:从结果上来看,这种积极影响也是微不足道、不明显的这种劳动状态下儿童的学习效果不明显.但教育资源的流失情况严重,教师的精力与时间也易被空耗。总之.比较其成本与收益.幼儿教师的装饰性劳动是一种高成本低收益的劳动。

二、装饰性劳动的类型分析

为了有助于认清装饰性劳动,笔者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装饰性劳动的三种类型因为这仅是根据直观的结果概括出的三种可能相互交叉但彼此之间又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典型现象.所以还构不成严格逻辑意义上的分类。

第一种是技能展示型幼儿教育本身的性质要求教师具备多项技能而幼儿教师也确实个个均有“拿得出手的看家本领”.这就使得幼儿教师在劳动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

在《海洋大逃亡》体育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篮球操开始.三分钟后,教师请幼儿原地休息.自己为他们表演一段篮球。表演持续了两三分钟后教师也原地坐下.通过跟幼儿对话的方式创设海洋大逃亡的情景,请幼儿假扮为各种鱼类在海水枯竭之时想办法逃出海域.进入临海以求生继而幼儿分两组进行钻爬练习……

之所以穿插自己的一段篮球表演,教师的解释是“让幼儿热身之后休息一下。我来表演是一种跟他们的互动.并能使他们快乐和对篮球有更大的兴趣……”。但根据当时的情形.幼儿在教师表演时获得的快乐。远不及当时旁观看课教师的喝彩声明显;而且,根据体育活动中儿童机体运动规律来看。没有必要特意安排出一段休息时间给幼儿.后续的情景创设环节中幼儿完全可以进行机体调节这样特意安排出来的表演环节,明显地表示出篮球是这位教师的强项.其更多实现了他人对教师技能的良好评价.而非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第二种是材料加工型教学具是幼儿学习的支架,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学具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但有些时候教师舍本逐末.为了显示劳动的精细度,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材料的加工上。甚至忘却了材料的意图。

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带领幼儿用动作感知表现一段ABA式的交响乐第一段节奏缓慢音调低沉.为了帮助幼儿感知.教师选用一个玩具机器人.企图用机器人沉闷的脚步声给幼儿理解和表现这段音乐提供支架。但为了增加机器人出场的惊奇.教师特意安排机器人从一个可以自动打开的“城堡”f加工特别精美别致的纸箱)里走出来……

城堡和机器人有联系.机器人和音乐有联系.但音乐和城堡的联系就很小了。但教师所设计的城堡不仅可以自动打开.而且精美别致.可以想象教师在其中付出了多少精力与时间。从动机上来看.决定教师这一劳动的恐怕已不是促进幼儿发展了,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从结果上看.幼儿教师的这一劳动赢得了人们的肯定,但这种肯定不是借助于幼儿的发展.而是直接在劳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因此.这种材料加工型的劳动也是一种装饰性劳动。

第三种是环节冗繁型。劳动过程由一定的环节组成,紧凑连贯的环节有助于劳动目的的实现但当环节不必要时,教师的劳动如果赢得了他人对自己某些方面的肯定,或者是出于展示自己的需要所进行的劳动就是一种装饰性劳动。

在《给小瓶子戴帽子》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开始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顶帽子.请他们在头上戴一下.然后收回帽子。接着问小朋友:“戴帽子的感觉好不好?”幼儿回答“好”之后,请小朋友给自己面前的小瓶子戴上帽子,看谁能又快又好的给瓶子戴好……

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给每个幼儿戴帽子的环节是为了引出给小瓶子戴帽子这一形象比喻,这一比喻使得活动有了拟人化的特点,说明了教师对幼儿心理特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并且这个环节中有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实物的利用及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的唤醒等方面的体现但活动的内在目的是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动作.促进其动作发展,而这一环节与儿童的学习相去甚远.其动机和结果只与教师有关。

类似的劳动还有很多.例如有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电脑水平.每次活动首先确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为了展示自己对于师幼互动的理解,活动当中不断的提问孩子.不管提问是否有价值,甚至固定问题顺序;一些教师甚至在观摩课上花费气力设计环节展示孩子过去的积累等等这些劳动或者在动机上或者在结果上表现为一种装饰性劳动。

三、装饰性劳动的原因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装饰性劳动并探讨其产生原因,笔者采用访谈法对装饰性劳动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装饰性劳动在幼儿园观摩课教学中更易出现,频率远远高于日常教学中:专业上的新教师更容易出现这样的劳动:而公立园中的这种情况又多于私立园。在访谈及观察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装饰性劳动的出现是由教育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所致.但主要原因在教育内部的教师观念及教育评价机制方面。

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幼儿教育的冲击不可低估激烈的竞争使人们进取,也使人们浮躁;商业的波及使得许多事物不得不披上华丽的外衣。甚至成为消费符号教育本应是一个不断重复运转的系统.深刻而又朴素的代表.但是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她很难“洁身自好”幼儿教育最近几十年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了虚化浮躁的藏污纳垢之地。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幼儿教师之间的比拼使得一些幼儿教师不得不采取装饰性劳动来包装宣传自己。同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都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激励着人们去努力地展现自我以赢得他人的认可.实现在人际系统中的平衡与协调幼儿教师身为普通人.甚至是被一些人认为的“感性群体”,劳动中表现出一种装饰性的成分也是无可厚非的公开课上除幼儿之外的“他人”多于日常教学中.因此装饰性劳动出现的机率也就更大一些。

但是。装饰性劳动还有教育内部因素的作用首先从教师自身来看。专业上的新教师更容易出现装饰性劳动,说明这一现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关从动机上来看,很多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的劳动是为了儿童的一切但“为了儿童的一切”不等于“为了儿童的发展”一切包括发展,也包括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快乐。而快乐仅仅是一种情绪上的满足,儿童快乐的同时并不必然伴随内在成功感的获得,也并不意味着其智能的进步、发展的实现。教师往往会将自己的劳动定义在使幼儿快乐上.这种肤浅的理解很容易使教师进入装饰性劳动状态其次.当前教师在考虑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时.大多考虑到了教育性原则,并总想使自己的每一次教学尽可能多方面地促进幼儿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多行动以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她们又常忽视效率原则.在选择促进孩子发展的途径时,仅考虑哪条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却忽略了哪种是最经济的。我们为孩子的学习活动提供支架时,不仅应考虑其对幼儿发展是否有价值.更应考虑其对幼儿发展是否必不可少。这不仅是出于节约教师劳动量的考虑,更是给幼儿自主性发展创造空间再者.在装饰性劳动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尤其是他人对自己教学技能方面的评价按照富勒和鲍恩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从事装饰性劳动的教师还处于“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心的主要是在目前教学情境对教学方法和材料等限制下.如何正常的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她们还未达到“关注学生阶段.还不能很好地把儿童作为自己关注的核心,关注他们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这说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成熟是导致其进行装饰性劳动的原因之一而我国幼儿教师整体上正处于从“技能型教师”到“理念型教师”转变的阶段.则现阶段装饰性劳动的存在也就不可避免但它是一个发展性问题.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将会随着幼儿教师专业上的发展进步而减少和消失。

其次.公立幼儿园中的装饰性劳动多于私立园.说明教育评价机制也是引发装饰性劳动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评价在整个幼儿教育中起着导向性的关键作用,它的变革也是幼儿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过去的重结果改为今天的重过程.由以他评为主改为以自评为主并结合他评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制定出来的评价标准紧紧围绕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符合科学评价理念的同时也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完美的教育评价标准引导幼儿教师关注活动过程时.却完全丢掉了对活动本身所应实现的教育价值的评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除了标准本身可能:还存在一定问题外.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在理解标准时采取了一种分割的方法.将完整的标准割裂开来,顾一点而不及其余,使得自己行为本身错位,成为装饰性劳动。另外,评价的本质就是比较。自评也好,他评也好,这种形式上主体的变换无法改变教师之间“攀比”的心理.尤其是同年龄层教师之间更容易出现一种非正式的横向比较.进一步强化激发了教师装饰性劳动的出现。

总之.教育内外的各种因素导致了幼儿教师装饰性劳动的出现.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也是当前的教育形势和社会风气的激化物。

第5篇

当前中国经过本世纪前十年的高速发展时期,现在进入了新的一轮调整时期.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均GDP由不足一千美元迅速突破六千美元,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民经济也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中国的经济奇迹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天地.虽然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成倍增加,但是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式整体形势还是好的.2010年以后,受欧美经济危机的影响,加之中国经济面临新的调整周期,经济增速放缓,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短期内难于改观.其次,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就业形势各有千秋.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地,就业机会多,但是竞争压力大,就业岗位基本趋向饱和;中部、西北及西南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发展势头后劲十足,对人才的需求很大.虽然工作生活环境有待改善,但从长远看,是大学生学以致用、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之地.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作为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大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中国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经常见诸报端的沿海地区的用人荒现象,现在已经蔓延全国,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不曾有的.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一边是各地的劳动力短缺日趋严重.如此苦乐不均的就业态势,耐人寻味.

2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及大学教育精英化的误导,以及思想认识的局限和社会环境的熏陶,大学生在就业心理上存有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2.1功利心理大学生在求职中的功利心理既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也有图享受爱虚荣的社会潮流的诱惑.大学生就业求职选择中追求高收入高地位,无可厚非,但是过分的功利心理,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求职中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对自己的职场设计缺乏长远规划,到头来个人的专长难于施展,才智难于展现,成长空间狭小,人生的追求和理想难于实现.

2.2安逸心理在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庶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肩负使命,拼搏奉献.但是有些大学生存在求稳、求安逸的心理误区.不愿竞争,不敢竞争,宁可在并不适合自己的,体制内的企事业单位,四平八稳的耗费青春年华,也不愿意自己创业或者到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一展身手;宁可失业在家啃老,也不愿走出家门,到最需要人才的中西部地区拼搏奉献,建功立业.

2.3从众心理古语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虽然此话有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但是从中看出,选择一个适合自身特点,有利自身成长的职业,是人生的重要环节.现在有些大学生就业有盲目的从众心理.前些年,外企吃香,大家趋之若鹜,争相进入外企.现在公务员热,大家就万人争相过独木桥,报考公务员.殊不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人生就有了展示风采的舞台.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这样的择业心理要不得.

3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引导的对策和方法

3.1坚持规范化、制度化、实效化的就业教育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人才培养.作为社会宝贵人才的大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拥有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是人尽其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生就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必须贯穿大学全过程的系统规范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高校要保证及时纳入学校的教学规划之中,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一以贯之.大学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下降,应试教育带来的大学生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弱化,使得大学生就业教育与引导更具现实意义和紧迫性.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流于形式,只是简单的开设就业指导课、或者专题讲座、组织浅谈会、推荐毕业生、提供需求信息等,形式单一,机制僵化,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新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教育引导一定要注重时效性.一定结合学校的实际,当前的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对大学毕业生开展就业教育,量身定制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确保大学毕业生的人尽其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3.2培养大学生的诚实守信,务实进取精神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诚信是法制经济的必然要求.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诚实守信是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道德操守.现在的大学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但是大学生依然国家和社会最优秀的人才群体,大学生的精英情节无可厚非,同时精英情节也是大学生实现理想,奉献社会的内在动力.但是,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教育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务实进取精神.从普通工作做起,踏实进取,一步一个脚印,奔向成功的顶点的.只要适合自己的专长和特点,踏实肯干,大学毕业生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学校在就业教育引导中要通过上课讲授、课下询问帮助的方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社会,认识自身,脚踏实地,不再好高骛远,有岗不上.

3.3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创新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人类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创新是当代大学毕业生走向成功的一把金钥匙.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大学生的质疑思辨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的责无旁贷的责任.在教学和就业教育指导过程中,学校要逐渐改变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营造平等、自由、民主、开放、进取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同时,开展丰富多彩,形势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动手能力.

3.4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法律保障意识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法律规制不健全,学生和用人单位因为就业协议产生纠纷,只能适用民法及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部门规章.大学生在试用期内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两点:第一,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的期限内,最高不得超过6个月.第二,大学生在试用期内获得报酬的权利保护.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往往迫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只能做无奈的选择.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教育,使大学毕业生掌握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3.5政府加强构建我国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

3.5.1构建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促进毕业生就业政府应该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保障体系,通过法律强制性规范保障大学生在试用期内获得劳动报酬等相关就业权利;政府应该通过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扩大高校办学自赋予高校自主核定办学规模、调节学科专业招生比例、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等活动的权利,使高校的系科所、师资、招生名额等能够弹性调整,为高等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的互动发展提供空间.

3.5.2建立就业保障基金筹集和管理一是就业保障基金主要用来资助高校、院系、教师提出提升就业力的教学;二是对推行就业政策成绩显著的高校进行奖励;三是对有关就业的学术和政策研究提供支持;四是为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资助,引导校企双方建立大学生实习的双赢机制.要加强保障基金的筹集、发放、管理和运营的工作,通过信贷投资和其他方式来实现其保值增值,并通过投资种类的多样化来降低投资风险.

4结语

第6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引导

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主体,是当前高校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艺术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质,还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当中的引导作用,使大学生对艺术教育建立全新的认知,对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品格的养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艺术教育的价值体现

(一)情感教育

艺术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能够深入到人的情感当中去,有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艺术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情感,引导心理、行动的变化,具有情感教育的效果。通过情感教育,大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学习的热情有了极大的提升,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审美能力的提升

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会得以提升。艺术教育并不是局限于某一艺术形式的专业领域,艺术技巧和能力同样也不是艺术教育的全部。而在以往的高校教育模式当中,艺术教育所潜藏的价值并没有挖掘出来,始终无法发挥素质教育的职能。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艺术教育除了培养艺术技巧和能力之外,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艺术作品当中所表达的情感能够传达给大学生,其中包括对“正能量”的赞扬和“负能量”的批判,让大学生能够从中明辨是非黑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质。

(三)创新能力的提升

直觉、灵感和想象力是提升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重要元素,同样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需要。通过艺术教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有效的提升,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极大的提升了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促进大脑的开发,拓展思维空间,提升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的,有效弥补了以往高校教育当中存在的不足。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艺术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结合当前的社会文化形势,将艺术教育有效的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时期的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得以体现。良好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

在非艺术类高等院校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的艺术教育体系。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有待于提升,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艺术教育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非艺术类高校未能真正将艺术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当中仅仅是在专业教学中有所展现,艺术教育的作用也仅仅局限于艺术技巧、能力的培养,艺术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价值未能有效的体现。

(二)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从高校大学生自身出发,受到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在了专业学习当中,对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没有时间去学习,艺术教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对艺术缺乏一定的兴趣。导致大学生对艺术教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除了以上所述之外,大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同样是最主要的原因,加上高校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艺术教育有待改进。

三、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创新思路

(一)创设良好的艺术环境

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推动艺术教育的开展对高校素质教育推广与普及有着深远的影响。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为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作为高校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充分反映了当前时代的需要。艺术教育的改革创新,是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良好艺术环境的创设,给艺术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教学活动能够更加轻松愉悦的展开。高校要给予艺术教育足够的重视,为艺术教育提供生长的土壤,让大学生从中受益,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下,大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得以显著提升,对大学生良好素质、品格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作用。实现艺术教育活动的拓展与延伸,深入到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去。通过艺术活动的有效开开展,大学生对于艺术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升,对艺术素质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转变教育观念

一直以来,艺术教育都是围绕着专业技巧、能力的培养来展开教学,对于大学生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对学生的艺术潜力挖掘不够。在高校素质教育全面普及的形势下,艺术教育的观念需要适时的转变,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围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良好素质、品格的养成,以更加坚强、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正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充分体现出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

(三)推进艺术教育的层次化发展

艺术教育的标准化发展,容易将其固定在某种模式当中,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转变。围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能力、水平等个体差异,开展多层次的艺术教育,首先确定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然后依次为参照,进行层次化的课程设置,分成多个类型,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层次开展不一样的教学,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以获得良好的艺术教学效果。

四、结论

第7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前儿童启蒙教育影响

学前儿童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学前儿童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将来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学前儿童发展年龄特征的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是人的教育“社会化”的起始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基础道德素质、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最佳时期。抓紧和抓好学前儿童教育工作,夯实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是造就卓越人才的奠基工程,对儿童的一生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做好学前儿童教育工作并不是个容易的工作,需要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耐心细致,因材施教,结合学前儿童心理特征,巧妙利用教育技术来做好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

苏联心理学家安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由于学前儿童年龄较小,在课堂上随意性强,自律性较低,所以没有符合学前儿童心里特征的教学手段很难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其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等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正不断的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采用,并不断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手段的革新

由于广大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浅薄,所以学前儿童教育,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其主要目的是让学前儿童明白善与恶,对与错、美与丑等基本道德理念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为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以前老师们对学前儿童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讲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课堂,或者通过一些音乐、挂图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学前儿童的智力和见识大为提升,传统的故事、挂图等手段已经吊不起学生的胃口,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必须与时俱进,进行革新。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及应用,促进了教育思想的飞跃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从信息传播以及教育传播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内容的传递要依赖一定的传播技术,而传播技术水平对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教育技术的进步,无疑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正向作用。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增加,知识爆炸的出现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只能靠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人口的增涨,需要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又适应不了人炸所代来的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规模的要求,因此,必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达到目的。为了解决传统教学形式和方式存在的比较抽象、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较大、施教范围小和表现手法少等许多弊端,人们将新技术引进教育领域,研制出新的教学工具。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随着以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兴起、凝聚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借助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理论来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实现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教育改革为目标。现代教学传播媒体的应用促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新思考。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具有多媒体的特点:这些教材有幻灯片、投影片、无声电影片等视觉教材;有录音带、唱片、CD片等听觉教材;有电视片、有声电影片、激光视盘、计算机教学软件等视听结合教材。同文字教材相比,这些教材主要是用图像和声音来表现教育教学内容,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观其形、感之色、闻其声,使教学生动活泼,提高广大学前儿童认识与记忆的效率,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角色的影响

过去,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诸如“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科学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等等,甚至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在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如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相对学生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也是权威的象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常常是学生学习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从其特征、职能等方面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师的权威意识也将逐渐失落。教师的职业将变得普通而平凡。

教师角色的变化,并不是说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失去了“主人”的地位致使角色退化,而是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更高了。这个新的角色,使教师的职能更趋向多元化。首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以及言传身教、作为学生榜样的角色没有变化,而且应发挥得更好。其次,教师应逐渐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者。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知识信息总量的增加,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和能力的进取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判断学生的需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成为教学软件的设计者、制作者,成为教学工作的研究者,成为终身不断学习的学习者。

第8篇

关键词:流行音乐文化;声乐教学;措施

流行音乐有着非常广泛的受众群,深受高职学生的喜爱,在整个音乐文化中,流行音乐文化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音乐风格的种类非常多,其表现形式也是多元化的,因此,如何把流行音乐文化有效的与声乐教学进行结合,形成高质量的教学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要正视流行音乐文化,了解流行音乐文化

教师要把流行音乐文化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并且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那么首先就必需了解和正视流行音乐文化,流行音乐的内容比较通俗,形式丰富,风格多样,旋律动听,浅显易懂,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很受大众的欢迎。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包括整个音乐教学,一提到流行音乐,一些教师就把它定义为不健康的音乐作品,并且非常排斥这种类型的音乐,在教学过程中不会播放流行音乐,也不允许学生唱流行音乐,更有甚者连谈论都不可以。其实这是对流行音乐文化的一种片面认识,作为一名高职音乐教师应该尊重多种音乐文化,既然流行音乐有着其独特的魅力,那么教师也应该接受,一方面要从内心真正的正视流行音乐文化,肯定流行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另外一方面要深入的了解流行音乐文化的特点和发展现状,了解班级中哪些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是学生喜欢的,为什么喜欢,学生喜欢的这些流行音乐作品在风格、节奏等方面又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只有正视和深入了解流行音乐文化后,才能有效的把流行音乐文化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

二、在演唱的技巧中恰当的加入流行音乐

在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演唱的技巧。按照唱法的分类来说,流行音乐也可以叫做通俗音乐,这种音乐唱法特点在于演唱者的整个状态比较放松,唱的形式自由,它特别强调利用演唱者的原有声音进行演唱,没有过多的规矩。以往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演唱技巧时,特别注重强调“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原生态”唱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诸多“规矩”的限制,在机械式的格式下进行演唱,反而禁锢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这并不是声乐教学的目的。高职声乐教学培养的是未来的小学教师,需要的是自由、自然的歌唱,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高职声乐课堂,应该做的是在学生原有的发声能力上进行引导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因此,教师在训练学生的演唱技巧时,可以引入通俗唱法,摒弃一些不必要的规矩,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在表现形式上恰当的加入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文化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表现形式方面丰富多彩,甚至引领着整个音乐文化的发展方向。流行音乐文化中,乐队是比较常见的表演形式,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乐队表演的方式比较即兴、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这种表演形式借用了先进的科技技术,把各种乐器的演奏和演唱者形成有效的结合。以一种充满个性的方式把音乐带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据了解,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当中,有不少学生都会玩乐器,甚至还有些学生组成了自己的乐队,作为一名教师,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应当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培养,把每个学生的掌握的不同乐器和声乐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声乐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声乐知识,而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

此外,歌舞剧也是流行音乐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把歌舞剧的表演方式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声乐技巧也是很有帮助的。一般的歌舞剧都包括了演唱、表演、舞蹈、对话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通过歌舞剧的运用可以让学生的演唱技巧表现出来,根据不同的表演角色采用不同的唱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给予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而且能够掌握更多的声乐演唱技巧。

四、根据歌曲的内容,有选择的使用

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百年历史,但流行音乐文化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在演唱技巧、艺术表现形式上合理的运用流行音乐文化的确给高职声乐课堂带来了生机,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在看到流行音乐文化带来的益处时,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由于流行音乐文化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没有统一的格式,良莠不齐,很多的流行音乐作品也未必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一些传播正能量的流行音乐作品的确是佳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的进行引入,有些流行音乐纯粹是烂大街的口水歌,例如爱情买卖诸如此类的歌曲传唱度很高,但是根本没有什么可以吸收的养分;还有一些流行音乐作品传播一些不健康的负能量,这样的作品也不应该出现在课堂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爱好和教学实际情况选择一些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作品进行教学。例如王力宏的《龙的传人》、谢霆锋的《黄种人》、周杰伦的《霍元甲》、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等等,这些都是积极向上的歌曲,其实这类歌曲还有很多,关键是教师慎重选择。

五、结语

综合上述所说,流行音乐文化的有效运用的确是提高学生声乐知识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丢弃传承的声乐,而没有目的去追求流行音乐,传统的声乐作品始终是学习的基础,流行音乐作品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不管是传统的声乐还是流行音乐,都应该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有效、恰当的运用他们,真正的把流行音乐文化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学习声乐知识,实现音乐本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晋伟,代有俊.将流行音乐引入高职声乐教学的必要性[J].文艺生活,2015(04).

第9篇

论文关键词:从“规范”到“灵动”——指导学生遣词造句之我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是一个人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失去这个基础,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就没有了生长点。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的花样翻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听说读写训练意识,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遣词造句,就是一项基本技能。可是,我们的学生造句时常常是那耳熟能详的几句:“太阳像个大火球。”“大象的耳朵像扇子。”虽然正确规范,读起来却少了点“韵味”。如何让学生遣词造句“灵动”起来?

一、冲破“模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造句时喜欢模仿,那是因为他们的语言积累不够丰富,语言运用能力也不强。因此,当学生在造句中出现依葫芦画瓢的情况时,教师就要及时启发,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以便他们冲破原有的模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1、引导学生变换句式。例如,下面这位教师指导学生用“赞叹”造句的方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生:面对雄伟的万里长城,中外游客都赞叹不已站。

师:人们都这样说吗?

生:面对雄伟的万里长城语文教学论文,中外游客没有一个不赞叹的。

生:面对雄伟的万里长城,中外游客怎能不赞叹呢?

2、引导学生调换语序。例如,学完《西湖》一课,就按以下的方式指导学生用“平静”造句。

生:水面很平静,就像一面硕大的银镜。

师:大家能把“平静”一词放在句子的后面说一说吗?

生:过了一会儿,水面渐渐恢复了平静。

生:一颗小石子落进了湖中,打破了水面原有的平静。

师:再试试看,能不能将“平静”用在句首?

生:平静的水面漾起了一道道波纹,那是因为湖中跳进了一颗顽皮的小石子。

3、引导学生转换语义。还以引导学生用“平静”一词造句为例,教师可做以下引导。

师:除了水面平静,还可以用“平静”来形容什么呢?

生:形容人的心情。

生:形容人的表情。

师:大家能举些例子来说明吗?

生:悲痛过后,他渐渐地平静下来。

生:面对危险,他毫不慌张,平静依然写在他的脸上。

指导学生造句时,只要我们不走过场,不满足于学生原有的基础,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变换句式、调换语序、丰富语义的训练,就能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使其从单一的造句模式中走出来。长期这样引导,学生就会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思维会变得更加灵活。

二、堵住“捷径”,发展思维的开阔性。

参考资料中直接抄来的。这就使造句沦为机械的抄写。因此,教师要明察秋毫,并有意地去堵住这条“捷径”。

1、引导现场造句。譬如指导学生用“如果……就……”造句时,我就利用课堂资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造出了鲜活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