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习材料

时间:2023-03-01 16:22:15

导语:在学习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习材料

第1篇

一、树立涉农补助资金监管平台,实在维护农人财权

为使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确保资金运转平安,2010年下半年,市在区先行试点的根底上,在全市9个涉农区县启动了涉农补助资金监管平台建立。监管平台依托“农人一点通”为载体,具有宣传、公开、查询、治理、征询、投诉等功用,可公示水稻栽种补助、农资综合补助、农机具置办补助等13项普惠制的涉农补助政策以及乡村村庄革新建立等惠农项目。农人只需在本村“农人一点通”触摸屏上点击,就可查询到“自己应得、自己实得、他人应得、他人实得”,如有疑问,还可以随时征询或投诉,有力确保了农人对涉农补助资金的知情权和监视权。有关部分也可经过监管平台对村、镇申报数额与村民实践公示的发放金额进行查对,实时发现、改正存在的问题。

到2011岁尾,监管平台已在全市1391个涉农行政村推行使用,公开近140万条信息,触及补助资金14.13亿元、乡村村庄革新建立项目资金21.58亿元,累积农人点击数超越10万次,尚无对2009年以来涉农补助资金发放相关问题的投诉告发。

2011年3月,中心纪委副书记干以胜在实地调查了宝山区罗店镇天平村涉农补助资金监管平台,对推进涉农补助资金监管平台建立的做法赐与了充沛一定。

二、树立乡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实在维护农人物权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数额重大,到2009岁尾,全市9个涉农区县三级集体经济组织总资产、净资产辨别为2398.4亿元、718.5亿元。为有用防备乡村集体资产风险、促进保值增值,2011年,市在具体清产核资的根底上,充沛借鉴涉农补助资金监管平台经历,启动了乡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建立,力争用2年左右工夫,根本建成市、区县、乡镇、村四级联网的乡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

监管平台包括资金治理、资产治理、资本治理、合同治理、“三资”预警等模块,农人可及时查询调查本村资产概略、收入支出、集体地盘收益、乡村分派等九方面内容,相关本能机能部分也可对“三资”总量、进出状况、资产构造散布、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措置、产权准则变革等状况进行及时查询、剖析和监管,完成了乡村集体“三资”的网上公开、网上运转、网上监视。

到2011岁尾,市乡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已根本构成框架并开通试运转,95%的村级集体“三资”数据和60%的镇级集体“三资”数据已录入监管平台。2011年9月,中心纪委副书记吴玉良在调研时期,对市运用“准则加科技”增强乡村集体“三资”治理的做法予以了充沛一定。

三、树立乡村地盘承包与流转监管平台,实在维护农人地权

乡村集体耕地流转率、地盘流转合同签署率居全国第一,耕地流转入农人专业协作社的面积比重居全国第三。为实在标准地盘承包和运营权流转行为、维护乡村调和不变,2010年,市在试点树立乡村地盘承包运营权流转治理效劳中间的还,启动了乡村地盘承包与流转监管平台建立。

第2篇

[关键词]学习材料;小学数学;激活;丰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5-0090-01

为了丰富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往往会将一些学习材料引入课堂。学习材料是教与学的媒介,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必然选择。在利用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习材料进行筛选,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能从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和使用的过程中提升数学能力。

一、材料呈现顺序合理

学生的主动建构对自身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运用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在学生的知识储备、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灵活地选择和使用学习材料,将学习材料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为了学生能大胆地融入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应对学习材料进行分类以及排序,避免学习材料与学生知识储备之间产生不匹配。学生在材料分析中也能意识到材料的作用,进而主动寻找数学资料来辅助自己学习。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给学生两组小棒:一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和6厘米,另一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和9厘米。首先,教师让学生用这两组小棒来拼三角形;在学生动手拼三角形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最后,教师再给学生出示几组数据,如3、4、5,2、3、4,1、5、7等,让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判断哪组数据可组成三角形,在判断过程中,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就得到了提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呈现了两种类型的学习材料,一种是实物――小棒,在理论知识的获取之前呈现;另一种是练习,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后给出的相应数据。两种学习材料将整个学习串起来,促进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学会一材多用

为了提升学习材料的利用率,实现一材多用的目的,需要教师精心挑选一些知识覆盖面广、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经过处理,使同一材料在呈现不同知识时均可使用,学生根据同一材料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如教学“分数对比”时,教师先出示一道题:“树林里有杨树180棵,柳树占杨树的1/3,请问柳树有多少棵?”这道题很简单,学生可以列出180×1/3=60(棵)。教师可对该题进行变式。如树林里有杨树180棵,占柳树的1/3,问柳树有多少棵;树林里有杨树180棵,柳树比杨树少1/3,问柳树有多少棵;树林里有杨树180棵,比柳树少1/3,问柳树有多少棵。教师将题目进行变式,改变了柳树和杨树间的比例关系,需要学生采用相应的除法或乘法解决问题。一材多用使学生对分数的知识点有了更充分的理解,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就能灵活处理。

三、捕捉动态生成

学习材料除了是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预设是教师的匠心,而处理动态生成则需要教师的智慧。针对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教师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用木棍制作一个宽4厘米,长为6厘米的长方形,并让学生计算出该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拉动长方形的对角将其变为平行四边形,再要求学生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许多学生根据长方形的规律,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短边×长边。教师不需要立即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割补法进行解题,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割补法中的作用。最后,教师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很快能掌握。本节课中,教师利用学习材料促进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后进行猜测,教师再针对课堂的动态生成开展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3篇

1996年12月,为了发展精神卫生事业,区卫生局领导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将*区精神卫生保健所合并到了*医院,建立精神科病房,解决我区精神病人住院难的问题,同时缓解精防所资金不足、无法开设病床、*医院床位使用率为零的窘迫局面。开辟了一条“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之路。当时,*医院房屋老化,设备陈旧,办公、诊室条件简陋、门窗破旧不堪。因此,首先需在原房屋布局的基础上装修、改建精神科病房,为了节约资金,医院决定不请施工队,发扬*医院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用全体职工的双手创造奇迹。虽然他们大部分是女同志,但抡起大镐就象年轻小伙儿,温雁美、刘喜俊年近50岁,和大家一样拆墙搬砖,每天晚上回到家都是腰酸腿疼;栾淑珍感冒发烧坚持缝制被褥……全院上下,同心协力,没有休息日、没有加班费,谱写了一曲“领导率先垂范,党员吃苦在前,群众奋勇争先的奋斗者之歌,提前完成了开设病房的前期准备工作。

从*年2月收治第一名病人开始,医院便感觉到了肩上的重担和道路的艰辛,因为我们主要面对的是特殊的患病群体——精神病人,他们思维障碍,行为异常,甚至自伤或冲动伤人,严重者将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安定。因此,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认真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强化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倡导“爱心、热心、耐心、责任心”四心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温馨、舒适的诊疗环境。

我院近年来逐步建立了全区精神卫生三级防治体系,完善了社区管理制度,规范了社区建卡、随访,开展社区讲座、普查、流调等工作,社区科的同志全部是女同志,不畏严寒酷暑,穿行于大街小巷,走访于病人和居委会之中,但由于面对的是失去理智的精神病人,故工作难度很大,有时被病人拒之门外,有时被病人大打出手,特别是当有社区病人发病时,我们承诺接送病人到医院治疗,这就意味着医护人员处于极度的危险之中,有时被病人抓的满脸和脖子都是血迹;有的病人要跳楼,她们做工作诱导几个小时;有的病人在街头奔跑,他们在后面紧追不舍;特别是有的病人手拿钢钎、锤子的都有。一次医务人员到病人家中接病人,门刚刚打开,只见一把磨的铮亮的菜刀出现在眼前,后面是一双瞪得发直的双眼,接着便是一声高喊:“谁敢上就砍谁”,怎么办,回去吗?那么病人这种状态极有可能伤及他人,同期而至的公安人员也束手无策,而此时,一步步接近病人,走向危险的就是我们医务人员,他们采取各种方式与病人交流、聊天,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乘其放松警惕、犹豫之时,迅速抓住病人手腕,夺下菜刀,将其约束保护,才将病人顺利送入病房。

精神科病房内78%是女同志,其勇敢而又温柔的特性在这特殊的岗位上发挥着巾帼女杰的作用,她们治疗护理的病人难度更大。如一患有强迫联想症的病人,因患皮肤病给其使用外用乳膏涂抹患处而联想到女人,其疾病复发,躁狂兴奋,打骂护工,科护士长杨广秀马上指挥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约束保护,遭到病人拒绝反抗,情绪持续亢奋,由于杨护士长冲在最前面,病人顺手勒住杨广秀的喉咙,万分危急,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之下,她才被解救出来,又继续投入到病人的治疗护理之中。可以说,精神科的医务人员遭到病人的打骂已不是鲜为人知,然而,她们以伟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质理解了病人,她们忍住委曲的眼泪,用金子般的心关爱每一位病人,住院医师喂饭、清洗内衣裤、大小便护理更是每天的生活护理内容,由于病人定向力障碍、思维紊乱,生活不能自理,所以有的病人故意在床上大小便,甚至到处乱抹,向护士脸上喷饭等,护理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甚至有些女病人的经期都需要护士料理。一名躁狂病人每日兜装一把菜刀,扬言要杀人,被家属送入病房后话多,指着护士骂,向医务人员挑衅,故意尿床,并将大便抹在墙上,医生、护士没有嫌弃他,而是更加关心照顾他,医生每天为他做心理治疗,护士每天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尿床后马上为他换上舒适的新床单,20余天后,精心的治疗和人文的护理使他的病情明显好转,为了感激医务人员,他主动协助护理工作,照顾病房中年老体弱的病人,如喂饭、接尿、搀扶行走等,家属深有感触的说:“他这是第5次住院,在你们这儿是第一次,但却是恢复最好的一次”。

病房中有部分“三无”病人,举目无亲,长期以院为家,生活非常困难,院党支部和工会每年号召职工集中为病人捐献衣物和生活用品,如毛衣裤、秋衣裤、衬衣、鞋袜等。精神科的同志们随时将自己家中的衣物捐给病人,我区卫生局、红十字会也为病人捐赠衣物和生活用品,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情。

第4篇

有的教师认为教材就是学习材料,课堂上简单地呈现教科书的主题图和例题、习题,学习材料没有创生,显得太单薄,解释力不够,思维空间不大。五年级(上册)《求小数的近似数》的例题是让学生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是1.496亿千米”中的数量分别精确到十分位和百分位。教师教学时让学生分别写出这两题的答案并交流求近似数的方法,然后指出:在这里,1.50要比1.5更精确些。此时有学生质疑:为什么1.50比1.5更精确一些?该教师回答:书上就是这样说的。然后请学生将书上的话读一遍:“在这里,1.5是精确到十分位的近似数,1.50是精确到百分位的近似数,所以,1.50比1.5更精确一些。”

教师由于对学生的学情没有充分了解和分析,所组织的学习材料典型性和启发性不够,以至于没能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的困惑和需求,预设不够充分,造成学生思维产生障碍。其实,教师可以将材料重新组织和加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认知。

第一组材料:陆老师身高1.635米,请你将它分别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启迪学生思考:你认为这三个近似数哪个最接近陆老师的实际身高?为什么?从而说明:精确的位数不同,精确度也不同。

第二组材料: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5.元≈6元(保留整数),6.元≈6元(保留整数),5.9元≈6.0元(保留一位小数),6.0元≈6.0元(保留一位小数)。创设认知冲突:在取近似值的情况下,你认为6元和6.0元一样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争辩,用举例或画数轴图来说明精确度的不同。学生通过画图说明:6元表示大于5.9元而小于6.4元之间的。而6.0元表示的是大于5.95元而小于6.04元之间的。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过多的学习材料,使得学生手忙脚乱、应接不暇,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搭配的规律》时,学生在做完“2件上衣、3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搭配”问题后,教师又呈现了以下7组材料:

(1)食堂中午菜单上有3种荤菜:排骨、带鱼、炸鸡腿,2种素菜:青菜、萝卜。如果选一荤一素,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小青家到少年宫有4条路可走,少年宫到图书馆有3条路可走。从小青家出发经过少年宫到图书馆,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3)2002年世界杯足球比赛,巴西、中国、土耳其、哥斯达黎加4个队分在同一组。如果每两个队要比赛一场,这一组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4)张颖、朱程程、刘文三个人排成一队拍照片,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5)十位上用8、5,个位上用4、2、0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

(6)小刚、小强和小璐三个人,如果他们每两个人通一次电话,可以通多少次?如果他们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一共要寄了多少张?

(7)小刚、小强和小璐三个人,如果在这三个小朋友中每次选两人排在一起拍照,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教师一共呈现了8组材料,每一组材料学生还未及时内化,马上又要调整思路感知另一种材料,思维显得单薄和苍白。学习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材料的结构和内在的思维含量。

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学习现实的基础上,积极创生学习材料,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具体来说,需要关注以下教学策略。

一、提供具体感性的材料引发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数学学习中需要依赖具体感性的材料来引发学生尼的数学思考,促进对数学知识的感悟建构。

例如,学习“循环小数”这一概念,关键是理解“循环”的意思。教师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引出四个季节的周而复始,使学生获得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教师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无穷无尽。”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从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然后又是星期一、星期二……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教师接着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试算1÷3,14.2÷22。”这一段教学注意利用具体感性的素材,激发学生关于“循环”的知识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呈现有结构的材料引领思考

学生必须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根据这一原理,教师要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观察、操作、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体会、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和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供有结构的材料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全面揭示数学本质,三是能产生不同探究思路。小学数学中有结构性的学习材料一般可以是这样几种类型:

⑴尝试激疑型。例如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棒,试着围三角形,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发现长度为5、8、9厘米的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而长度为4、6、13厘米的小棒却围不成三角形。产生疑问:为什么有的可以围成,有的不能?到底怎样长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⑵启迪思维型。例如圆周长的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有可以直接量出周长,如铁圈、圆形镜面等,也有不能直接量出周长的,如甩动小球形成的圆,以启发学生想到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第5篇

(一)学风的意蕴

学,指学习,具有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风,指风气,具有指向性和渗透性。学风,简而言之,指学习的风气。准确把握学风这一概念的意蕴应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三个层面去理解。从哲学层面来理解,学风是指学习者在认识客观世界、探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从心理学层面来理解,学风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等心理特征;从教育学层面来理解,学风是指学习者自觉接受教育、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行为方式,学习者应把学习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视为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概而言之,作为大学灵魂的学风,是指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尚和治学方法,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求学治学上的具体体现。学风建设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包括教师的学风和学生的学风两项内容,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互动发展,共同形成大学的整体学风。

(二)高校学生学风的特征

1、层次性。高等学校的教学行政设置是分层次的,有校院级、系级、班级等不同层次,相对应就有校院级学风、系级学风、班级学风。又因为高校里的课程设置是分层次的,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还有必修课和选修课等等,同时,学生对待某类、某门课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学风。另外,对学风的评价也是分层次的,有优良学风、良好学风、不良学风和坏学风等。这些不同层次的学风之间既区别又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点面结合的网络。

2、倾向性。集体成员共同或相似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倾向,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倾向。不同的集体之间和不同集体成员之间具有或大或小的差别,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在同一集体中,每个学生的学风会影响集体,而集体的学风更会对每个学生的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集体学风是一种风尚,它使个体在心里产生难以违抗的压力,有时比权威命令的力量还要大,优良的集体学风对矫正个体不良学风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3、可变性。学风的综合效应是在较长时间里逐步形成的。一种学风一经形成是不容易改变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与此同时,学风又是诸要素作用的结果。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学风的变化。所以,学风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时刻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其倾向性是可扭转的。这一点正是我们进行学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

(三)高校学风建设的意义

1、学风建设是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越发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经济社会发展舞台的边缘走向经济社会发展舞台的中心。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同时,更要做好国内的人才培养工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较高的教育质量作保证。再者,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取决于高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而高校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的取得,靠的同样是人才的培养质量、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水平,而且主要是看人才的培养水平。所以,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学风建设,以确保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2、加强学风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矛盾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担负的社会责任与受教育者具备的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为此,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学风建设既是学校育才的需要,也是学生成才的需要,两者的利益密切相关,互相一致,所以,它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只要紧紧抓住学风建设这个关键不放,思想政治工作就一定会取得成效。

3、加强学风建设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作为一名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风,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还是对今后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当今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关键要看是否真正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及其实践能力。然而,要成为优秀的人才,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和不懈的努力。大学与中学不同,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大学学习的主动性很大,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高峰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黄金时期。而所有这些,都贯穿于良好的学风之中。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学风,就不会有严谨的治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开放自由的学术风气。学风对于高校学生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在校时期,更是影响人的一生。这样,学生如果没有崇高的学习目的和在这种目的推动下产生的学习主动性、求知欲和刻苦学习的意志,即学习的良好风格,不要说成为优秀的人才,也许连顺利完成学业都会变得困难。反之,如果具有良好的学习风格,在校学得扎实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再以自己良好的学习风格将其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的成才之路。

(四)高校学生学风建设的体系

学风作为一种群体风尚,它不仅仅是个道德问题,还与学校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管理体系以及社会影响等密切相关。因此,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1、学风建设的基础——诚信道德建设

这里的道德建设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和学术活动中诚信品德的培养。学风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个人品质的外在表现,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好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亦即学习的动力因素问题。因而,学风建设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为学风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持久的动力源泉。

第6篇

【关键词】学习需求;远程教育;学习材料;内容设计

学习化社会的来临,使以“学”为主的学习材料设计从未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为了使学习材料能更好地适应远程学习的特殊性,帮助远程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目前仍急需编写出能适合远程学习者使用的学习材料。远程学生在学历和经历、职业和职务、素质和能力、兴趣和爱好、习惯和个性等方面都是异质的,也就构成了远程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特征。只有掌握了解远程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普遍特征,才能使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在对不同对象的"因材施教"方面得到保障。

一、远程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想的现实途径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今教育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和实践。保罗・朗格朗认为: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是不合理的,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他提出应建立一个新的教育体系,使今后的教育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刻,随时都能以最好的方式为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结合当今社会,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正迅速促进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知识经济的崛起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人们为了实现自己对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的追求,就必须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选择未来,也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以求与变化的社会达到动态的平衡。社会的迅速变迁使人们时时、事事、处处需要学习。

学习需求的大幅增加,大大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教育就必然会突破传统的局限,出现与之相应的新形式。21世纪,知识经济已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对各种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远程教育就是在这种需求和压力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革新的教育形态,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教育对象扩展到了全社会,使人人享有终身享受教育的权利;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它能为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提供上大学和读学位的机会。而且,随着视听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大众媒介的迅速发展,远程教育的功能更加完善,它已被认为是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形态。

二、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特征

既然远程教育是在人类的学习需求大幅增加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那么整个远程教育系统就应将学生放在核心地位,围绕着学生的需要、特点、学习进行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要素的重组。调查分析远程学生群体的具体特点,是开发设计远程学习材料并获得成功的关键。

各类教育的学习主体都有各自的特点,远程教育的对象具有如下特征:1、学习者的年龄范围扩大;2、学习者的学习起点不同,学习目标差异大;3、大多数学生是在职成人,在地理上的分布比较广泛和分散;4、远程学生的学习是以自主、独立学习为主。

三、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

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特征分析后,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远程学习材料设计的基本构想就比较清晰明了了。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首先是个性化学习材料的设计。

远程学习材料不仅要满足不同学习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学习需求,更要与人的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年龄以及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条件相适应,才能使学习者通过远程学习达到各自的目标。

1、远程学习材料内容的传递和接收仍应以纸介学习材料为主。

在远程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地理位置相对分离。这种时空分离使像传统教育通过纸介学习材料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受阻,取而代之的是使用各种媒体传递教学内容。但在当前地区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学习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纸介学习材料仍应是远程教学活动中传递和接收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

纸介学习材料仍有超越时空的特点,而且携带方便,阅读时便于选择。其次,纸介学习材料是一种永久的学习材料,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材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习需要自定学习进度、阅读方式,进行自我控制地学习。第三,它可能更适合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习惯,有利于学习绩效的提高。第四,纸介学习材料对学生的自助服务作用更直接、更广泛。由于现代远程教育采用的技术和媒体越来越多样和复杂,使远程学生在学习时遇到学习困难增加以及在与异地教育机构及其代表交流中经常发生的人际交流和信息传播等交流困难增加,使他们往往不能获得及时的帮助。那他们第一求助对象就只能是相关知识的纸介学习材料。第五,从我国现阶段的计算机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来看,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介只能是教学内容传递的主要手段而不是接收的主要手段。

2、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包含使远程学生通过远程学习来学会自学,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目标设计。

远程教育中师生分离状态下远程学习的教育资源时空环境决定了远程学生的学习归根到底是需要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结构来完成。这就要求学习者是一个成熟的独立学习者,一个成熟的自学者。但是,许多远程学生原来只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接受教育,较少独立自主学习和自治的经验。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和认知习惯,不了解自己面临的发展任务和学习需求。因此,在设计远程学习材料时要明确而又有说服力地建议学生去做什么,注意什么和思考什么,接受什么,拒绝什么,要采用简单易读的风格和任务驱动的方式,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预计学习时存在的问题、并给给予详细的分析和提示;努力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对学科和问题产生一种个人兴趣,促使学生逐步成为一个成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3、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加强知识学以致用的设计。

现有的学习材料往往偏重某科学科的历史发展和理论研究,只是为了满足教学目标中认知类的第一项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后,往往只能掌握基本概念、历史事实、处理事物的程序以及原理或理论的重要意义;或者是学科当前研究水平和最新研究成果等一些其实是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才需要的知识。而远程学习者往往是希望获得马上可以使用的实用知识的信息。所以在设计远程学习材料时应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在知识介绍中多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推进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发展学生分析、综合评价所学知识的能力,使远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借助学习材料得予帮助和解决。

4、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源。

虽然某一学习材料只是针对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系统知识进行讲解和论述,但它难免要涉及其他的相关知识,或者是以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为铺垫。而这些相关知识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这一学习材料上面面俱到。这样就为不同认知结构、认知能力的学习者造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困难,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中断或表层学习。如果能把参考资料的提供直接融入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与知识点相关的参考资料、书目或网络资源地址,把相关知识的文献资料整合提示在学习材料中,便于学习者的查找和阅读,以促使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拓展学习

5、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包含材料的学习指导书的设计。

由于远程学生教师、同学的地理位置是分离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困难,只能以自学为主。在学习或实践中难免遇到凝难,而遇到凝难时他们又不可能象面授教育那样及时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同学的帮助。如果在设计远程学习材料时能配备一些相关的学习指导书或将学习材料的基本内容与自学指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远程学生提供诸如教学要求的说明,常见问题的明确分析、解释、难点凝点的分析以及多种媒体自学的方法指导,就可以使远程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

6、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加强实用习题的设计。

现有的学习材料在习题的设计上大多是考察学生相关章节的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远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简述我国远程教育萌芽期和创建期的基本史实”,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材料所讲述的基本知识,但是并不能引导学生尝试探索解决实际问题。而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成人,他们希望的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帮助解决实际学习和实践中的问题。所以,远程学习材料习题的设计要注重真实性、挑战性的习题设计,要尽量考虑实用性,且与真实情景相接近,使远程学习者感觉到可以学以致用,从而推动学生事实性的基础知识学习扩展到建构主义的学习。

社会的迅速变迁和多元发展将不断激活新的学习需求,我们应该认真地审慎地考查远程学生的需求,为他们设计专门的具有远程学习风格的学习材料。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第7篇

一、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专家型教师主要指在教育教学的某一方面(主要是学科教学或学术研究领域)有专长的教师。专家型教师首先应具备一般教师所具有的素质,同时专家型教师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要成为研究者,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上,而是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探索。专家型教师应具备有求知欲、主观能动性和自学愿望、有合理的工作方式的知识、有演绎、归纳和类比的能力;在进行一项活动时具有确定其不同阶段所必须遵循的逻辑顺序能力;有形成和修改假设,拟定观察计划或实验计划以及理出事实与现象之间联系的能力;对收集到的数据材料能够加以处理,使之系统化,并且予以说明,从而得出结论;有独自作出具有科学根据的决定的能力;有清楚、确切、简洁的表达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曾提出确定专家型教师不同于新手的三个基本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关于知识,专家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知识,如何教的知识以及如何专门针对具体要教的内容施教的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尤其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他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第二个方面是关于问题解决的效率,专家与新手相比(在专长领域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第三个方面是洞察力,专家比新手(同样也是在专长领域里)有更大的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专家型教师与一般教师最大的不同在于:专家型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即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只有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才会有科研质量的提高,才会有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专家型教师的素质结构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专业化为确立专家型教师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国内外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美国学者论述了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特征有三方面:亲童性: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考虑学生的需要,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进步;安全感: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自信和随和以及由此形成的教师威信;个人组织能力和综合能力;教学组织、班级管理、课业规定等方面的使学生可以接受的能力、魄力和态度。我国学者叶澜提出未来教师的理想风格是“对人类的热爱的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唐松林等人提出了三维一体的教师的教育素质结构,即教师素质包括认知结构、专业精神和教育能力三方面,教师的教育素质结构是这三个维度组成的精神世界,其中认知结构起导向和支配作用,专业精神起动力作用,教育能力起保证作用,三者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制约、渗透的有机统一整体。

具体专家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高尚的师德: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的师德对于学校教育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尚的师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处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教师的师德是教师个体的人格魅力的反映。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规范、人们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的人格作为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教师的人格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2.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区分经验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标志。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作为专家型教师要树立尊重爱护学生,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树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的教师观;树立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千差万别的个体,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学生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教育应不断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尽可能发展的学生观。

3.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一般地说,专家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方面的内容。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是因为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满,专家型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渊博,而且要精深,要内化到个体知识结构中去。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不仅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还要了解学科的架构,发展脉络及学科信念等内容。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教学法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专家型教师的专业能力除了应具有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交往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这是专家型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的根本所在。众所周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了解一些科研知识,掌握一些具体研究方法,只是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是从事科研工作的根本前提。教育研究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结构,一般来讲,它包括以下几种能力:定向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评价分析能力、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六种能力在每个人身上的不同发展水平,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研究风格。

4.勇于创新,具有一定的创造性:21世纪的发展呼唤创造型人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乃至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与教师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很难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的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区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志。专家型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专家型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即对教育发展前瞻能力,能迅速感悟、准确判断处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具有教育智慧,及时把握教育时机,能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尊重科学,不盲从和迷信权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善于进行科学研究,能创造性地把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融会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中去,对解决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三、专家型教师成长的五大支柱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未来教育的目标即:使受教育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就要求专家型教师要学会志远,学会认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1.学会志远:学会志远,远离浮躁,树立矢志不渝、终身从教的理想,牵引自己不断攀登个人潜能的高峰。志远即志存高远,亦即树立远大的理想。理想是人们奋斗的目标。人的一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有高远的志向(目标)的牵引。理想是远航的标灯,有了它才有了前进的航向。

教师从事的工作是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奠基的工作,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每位教师要有鸿鹄之志,不断完善自己,“修身、齐家、治国”,使自己的人格、品行、学识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面镜子端端悬挂、一面旗帜高高飘扬、一座山峰巍峨耸立。一位教师只有将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立志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坦然面对浮躁的世界,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才能激发出强劲的动力,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开挖到极致!

2.学会认真:学会认真,严谨务实,养成克尽职守,精益求精的习惯,做教人求真的真人。

认真是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有了远大的理想,在实现的过程中,态度左右着你的行动。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愈挫弥坚等这些态度是把理想达及现实的舟楫。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步形成,这无疑要求从教者要象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的善待每一位学生。具体地说:教师平素的工作要一板一眼,要精致每个环节,细雕每个问题,实事求是,表里如一,没有半点虚假和浮夸,准确的传承文明,科学的启迪智慧,真挚的感悟人生,让学生追求至真至善至美;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有一双认真的慧眼,对待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见微知著,明察秋毫,及时指点,耐心帮助,对于成长中的亮点,善于捕捉,及时鼓励,促其光大。

认真的人会时时处处都完善细节。作为认真的教师,应懂得:教育无小事,事事为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乌申斯基)。教师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心中永远装着学生,为学生的生动活泼发展,撑起一方蓝天。

3.学会合作:学会合作,双赢共进,形成取长补短、相携互助的协作氛围,共创美好前景。

人类已进入了“合作”的时代,什么是合作?在《没有人能独自成功》一书中是这样界定的合作:合作是所有组合形式努力的开始。一群人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而把他们自己联合在一起。拿破仑把这种合作称之为“团结努力”。

知识经济时代,为什么成了告别了单枪匹马闯天下“孤胆剑客”时代而成为携手并肩走天涯“联手合作”的时代呢?其一,合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个行业之间、各门科学之间等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而每个人所涉猎得知识及能力,相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及纷繁复杂的世界而言,又是有限的。故而要完成一件事、成就一项事业,需要多方合作;其二,合作也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需求。合作是一种智慧的聚合,采众家之长,优势互补,众人划桨开大船,团结就是力量,这种力量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再者,合作也是现代人自身发展的需求。《成功的七项习惯》中指出:第四项习惯是双赢,第六项习惯是合作协调。合作是“1+1>2”的效应,合作是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双赢共前。合作就是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启智开思。学会合作以经是现代人的基本的生活方略,必备的基本素质。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迫在眉睫,而起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合作;再者,新的课程计划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的课程理念的逐步渗入,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间彼此合作,共同提高;还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相互配合,共育英才。在此系统中,教师要学会与家长及时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沟通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伙伴似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有效的开挖。因此,教师学会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合作呢?

首先合作者要有共同的目标,明确的目标,能使合作者形成合力执著的去追求。合力在物理学中是指:多个矢量在方向一致(共线同向)时,矢量值最大;而多个矢量组合在一起有夹角时,会形成内耗,矢量值较小。共同的价值追求即方向一致,可以使大家产生合力;再有,合作者集思广益——凝成合力的智力支持,合作者积极参与——凝成合力的行为保证,合作者相互体谅——凝成合力的情绪协调。如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要用明确的教与学的目标来指引,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准确定位,让师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的探究中去,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

4.学会学习:学会学习,与时俱进,养成苦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积极打造学习型组织。

许维诚先生在为《学习科学大辞典》作序中写道:“从个人来说,在无限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如何快速的获取自己的那一部分知识?随着事业的发展,又如何补充知识来满足新的需要?面对知识本身的不断发展,又如何能做到不落后于时代?这些问题都告诉我们,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的事情。”学习是一生一世的事,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从某种角度说,学习已经成为每个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格调。只有学会学习,我们才能当今社会大潮中搏风击浪,勇往直前。

学会学习的内涵: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探索,独立地进行有效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学会学习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二:

其一:学校的教育功能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教师从教的基石,《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在争论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该是两个科目: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作者提出相互联系的四部分课程模式即:个人成长课程、生活技能课程、学习如何学习的课程、具体内容的课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教师应是学习的典范,应该率先学会怎样学习。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而非简单的奉送真理,以即授之以渔。

其二:知识迅猛更新客观上要求教师学会学习。据技术预测专家测算,人类的知识,目前是每三年就增长一倍。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面对知识的蜂拥而至,我们必须学会从中筛选、检索、加工、整理这些信息,从中提取出最有利于自己生活、最有利于师生发展的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课堂常教常新,永远流淌着时代的春水。

综合国际、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教师要做到“学会学习”,应当具有以下学习能力: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有效地沟通与表达;泛读和理解的技能;探究推理、解决疑难的能力;获得、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的意念;开展研究的能力;终身学习。

教师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观念,要渐次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养成了学习的习惯,就需要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学习、学习、再学习,全力建设学习型学校。具体操作层面:

(1)个体学习

教师个人要勤学不辍,学会学习是每位教师的人生主餐。首先教师要主动学习间接经验。其途径是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语);向周围其他同仁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巧妙移植,可以少走弯路;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再者,要积极主动积累直接经验。要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灼见,实践长才干。学习中有三点特别重要:一是迅速获取有用信息;二是利用它来解决问题;三是变革它推陈出新。

(2)互动学习

师生间的教学活动,主旨是培养学生学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是师生从事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实验室,要积极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探究活动。师生、生生、生与媒体间可以尝试专注式学习、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网络探索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使我们的学习真正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愿学、乐学、创造性的学。网络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单一主体探索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它经常以网页呈现问题作为开始,引导学习者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犹如一位探险者,与一群各俱专长的探险高手,在网络中作知识探索。

(3)团队学习

我们的社会正从“学历化社会”走向“学习化社会”,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即学习。许多国家提出如新加坡等建设学习化的国家,上海等城市提出建设学习化的城市,我们教师工作成长的学校也应经过全体员工的努力而打造为学习型的学校。

如何使我们的学校向学习型的学校迈进?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的五项修炼是改善个人与组织的思维模式,使组织迈向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技术。这五项技术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孤立或分割开来。学校要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用共同的远景目标培养成员对学校的长期承诺,客观的审视自己,不断改善心智模式,团队中成员不断超越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全局利益出发,全面提升整体的教书育人水准,全力打造学习型学校。

5.学会研究

学会研究,探索反思,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努力做专家型教师。

“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师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就必须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改进。教育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1)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首先,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教学系统是有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构成。其中教材即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不断融入新鲜的血液,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教材;新的课程开发国家把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教师即是课程的消费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就要求就是应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的对象学生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智力水平等等,这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育,开挖他们的智慧潜能,这些无疑都必须教师具备较浓厚的科研意识,要求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其次,教育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情意的发展,都离不开研究。一名师范毕业生由新教师成为合格教师,可以在实践中感悟或师于名师,而模仿和向老教师倾角是一条成为合格教师的捷径,可以少走弯路,缩短成熟期;而又基本胜任到名家名师的成长,则需要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研究,用理性的目光,大胆尝试,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业内的行家里手。国内外许多教育家,如美国的桑代克、我国的陶行知等人,他们都是教师出身,但他们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探索出教育的真谛,成为大教育家,被后人敬仰。

最后,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活动根植于课堂,也才能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的在教育实际中加以应用较好的变为教育生产力。“教师即研究者”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藤豪斯谈到:“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改进教学,或如何能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巨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教师通过研究,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的教育发展观、人才观、教育教学观构建新的教育理念,使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和动力;还可以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效的课堂创新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教育研究的理想是,每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

(2)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首先,学校创设优良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发展空间。学校要以“科研兴校”为切入点,建立激励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机制,提供必要的研究硬件如研究经费、研究的必要设备等,定期组织教师间、教师与专家间的交流,确实把教师的研究落到实处。

第8篇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最具体的利益来落实,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要以加强基层民主管理、维护群众利益为重点,以规范公共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为关键,以提升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大力推行以“扬民主、聚民力、解民忧、安民心、帮民富”为主要内容的民本工作制。

扬民主。源于决策。为民决策,建立公正科学的决策机制。凡事之始。重在遵循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原则,完善和落实党委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决策调研,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建立畅通无阻、运转协调、规范有效的民意反映机制,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评估机制,建立决策失误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和政策观念,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政策素养,切实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健全完善保障依法行使权力的机制和制度,深入推进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工作,加大职权清理、程序规范、自由裁量权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通过加强法规政策培训等途径,提高广大党员干部严格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的能力。加强对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执法过错追究和政策执行纠错机制。加强和改进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聚民力。着力用先进的廉政文化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凝聚人,塑造廉政建设的文化修养。坚持把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治本之策。致力在全市营造反腐倡廉、尚荣知耻的浓厚氛围。着力以加强领导干部教育为重点,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主要负责同志讲廉政党课等制度,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反腐倡廉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任前廉政谈话,推行任前廉政考试制度。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新闻、对外宣传等制度,构建“大宣教”格局。加强基层反腐倡廉教育,创建全方位、全覆盖的基层党员教育机制。着力研究探索贯穿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全过程的反腐倡廉教育实施办法,形成有利于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弘扬良好作风、增强廉洁意识和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利观、事业观的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

第9篇

关键词:领域活动;区域活动;学习材料;整合

皮亚杰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因此,教师应创设并有效地利用材料,融知识经验于材料中,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进行学习。领域活动的学习材料,往往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操作方法的指向性强,结构好且比较单一,目的仅仅停留于幼儿对该学习内容的掌握。区域活动材料丰富多样,幼儿能自由地选择,自主地学习,它能满足孩子的个性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如果将区域活动和领域活动学习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优势互补,可以帮助每一个层次的幼儿充分发展,从而优化和完善我们的学习课程。本学期我们对领域学习材料进行深入探究,在材料的操作方法、操作难度、探究角度、知识点的挖掘等方面进行层层深入的拓展,从而生成系列化的区域操作材料。

一、同一知识点不同区域材料的拓展

领域活动的学习材料是幼儿在教师统一指导下一起操作的学习材料,由于活动时间有限,幼儿对学习材料的探索往往不多,还有深入下去的需要。如果将这些材料发散式地延续到各个区域中,拓展出多样玩法的区域材料,将会满足幼儿继续探索的需要,使其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如,在开展数学活动“按颜色分类”时,我们发现幼儿完全被所创设的环境感染,探索的积极性很高,到了活动结束时,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为了进一步满足幼儿探索的热情,我们决定在各区域中创设相应的区域环境,让幼儿进一步探索。于是,我们在数学区创设了“颜色列车”的环境,让幼儿根据车厢的颜色贴上相同颜色的图形宝宝;在自理区创设了“果树开花”的环境,让幼儿根据树干的颜色系上相同颜色的花;在美工区创设了“花儿朵朵”的环境,让幼儿根据花瓣的颜色涂色。

二、同一知识点不同操作难度的拓展

在领域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的学习材料往往是“统一式”的材料,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有些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对老师提供的材料轻而易举就学会了,材料对他们失去挑战性,使他们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而一些反应慢的、悟性低的幼儿,由于时间不允许,则被迫终止。因此,我们可以在区域中提供一些较有挑战性的或层次性的材料,让他们继续探索。因此,我们对区域学习材料的多元教育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尝试从材料的操作难度上进行多个层次的拓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领幼儿不断地深入探索,同时也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找到自己能挑战的材料,通过跳一跳就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实。如,以数学活动《感知数量》为例,随着幼儿学习进程的发展,我们将这一材料拓展出四个递进式的操作难度和操作要求。第一层次:我们投放了小猫图片,贴有小鱼的夹子,让幼儿根据小猫肚子上圆点的数量夹上相同数量的小鱼夹子,重点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第二层次:我们用布和网布剪成的裙子形状,并在上面分别贴有数字和圆点。让幼儿根据上衣上的数字匹配圆点数量相同的裙子,让幼儿学习数字与圆点的匹配。第三层次:我们又增投了“翻牌比多少”的材料,让幼儿随意翻起一张卡片,与同伴比谁卡片上物体数量多,让幼儿感知多少和一样多。这一系列不断升级的挑战使单一的领域活动学习材料变得多元化,持续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有效地促使幼儿在这一系列活动不断扩充探索经验,提升探索能力。

三、同一材料不同探究角度的拓展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一些领域学习材料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经过我们的充分挖掘和探索后,一些领域学习材料在区域中继续发挥它的教育功能,不断生成新的探究角度,使幼儿对这些材料的探究由此及彼,层层深入形成网络。

如,我们以数学活动《认识图形》的学习材料为基点,在区域活动中提供了塑料图形玩具,对其功能和玩法进行多角度的探究,多层次的生成和拓展,从最初的探索了解各种图形的外形特征,到进一步引导幼儿按图形或颜色分类。接着我们利用这些塑料图形上有洞的特征,提供了线,让幼儿按图形或颜色有规律地穿线,最后拓展到让幼儿通过想象将这些图形拼摆成不同的物体。在此过程中,幼儿对各种图形的外形特征有了更加全面的体验和认识,还获得了跨领域知识经验的建构,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也提高了。这种对同一学习材料多角度的挖掘和探索更有利于孩子整体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