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2:18
导语:在大学生校园安全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安全文化,高校,物质,精神,制度
1.安全文化的内涵
国际核安全组第四号报告书中提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明确地表述了安全文化既是态度问题又是体制问题。既关系到单位,又关系到个人。安全文化隶属于意识范畴其本质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实现人自身价值的文化。是存在于组织和个体中的种种安全素质和对安全的态度、方法的总和。“强调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突出安全价值观念的核心地位”这是安全文化的本质所在,安全文化在现行的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的科学管理方法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体现人的生命需求和安全价值取向,利用文化渗透及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树立人们安全观念,规范人们的安全行为,在“安全第一”的文化氛围中,建立新的安全文化机制,实现安全目标。
校园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预防和减少灾害事故在教学、科研、生活等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目的在于保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保护个人和国家财产安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的总和,校园安全文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师生员工关心和保护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学校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将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和谐地统一起来,从哲学角度来看,作为观念形态的校园安全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体系。因此,校园安全文化就其实质来说,属于安全意识或安全思想体系。
2.影响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的责任,聚集着大量代表社会主义命运与前途的青年人才,建设高校安全文化客观上需要提出更高要求。从目前的情况看,影响建设高校安全文化的因素主要来自内外两方面。
2.1 外部因素
全球化背景下,在不同文化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个别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西方国家为了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目的,一刻也未停止对我国推行“文化殖民”政策,亨廷顿曾经说过:“当今世界文化冲突关系的基本动因来自于社会制度文化的剧烈对抗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分歧。”从现实情况看,中西双方在社会制度选择和意识形态认同上的对抗并没有因“冷战”结束而终结,西方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势咄咄逼人,无孔不入。他们极有可能利用我国建设和谐文化的契机,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比如,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称之为“狭隘的民族主义”;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媒体和信息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以和谐共处、多元并存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传统的语言交流规则和运作方式,达到化解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造成深层次的“文化弱势”、削弱综合国力的目的。
2.2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国民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认识逐渐淡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利益的刺激使得人们的功利思想日趋严重,人们从全面发展角度去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功能受到抑制,集体主义观念日渐淡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日益泛化西方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对形成了冲击,国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在商品经济的侵蚀下日益失去自身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二是对建设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和而不同”产生误解。多元本是和谐文化的特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思想僵化、教条主义要好得多。物质决定意识,文化思想的多元化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基础的客观实际――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多种利益主体并存的状况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和而不同”正是在此意义上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搭建了一个“吸纳百川”的文化平台。但是,片面地强调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易造成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削弱。关键是“度”。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同志由于片面强调了多元的合理性,甚至有意无意地借其他社会思潮冲击、取代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3.高校安全文化的体系构建和实现途径
3.1 建设高校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需要首先从物质层面着手。一是要按照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防范的基本原则,加大校园安全基本设施的建设力度,确保校园安全设施的建设符合高校校园安全防范规定;二是要提高高校安全保卫部门装备的技术水平,提高安全保卫部门与犯罪分子斗争的物质条件保障水平。此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保障还包括利用安全保卫部门的基本职能,在高校所在地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整顿,创造优良的教育教学外围物质环境。
3.2 校园安全精神文化的建设
在校园安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在校园内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营造安全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促成人人关心安全建设、人人重视安全建设、人人参与安全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为校园安全文化的制度建设和教育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2.1 加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涉及校园安全的工作制度。。例如安全保卫部门定时、定点巡逻值班制度,后勤管理的防灾、减灾制度,教学设备管理的安全检查和定期维护制度等;二是建立规范师生员工行为的行为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性的约束,把由于师生员工违背安全规范的不当行为造成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三是建立完善的和切实可行的监督、落实和奖惩制度。。完善的制度需要严格执行制度的人来实现,只有最大程度地确保人对制度执行的规范性才能使人所建立的好的制度发挥出其最大效应,否则,再好的制度都只是纸上谈兵。
3.2.2 高校安全教育文化的建设
大学生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处于逐渐成熟和稳定的特殊群体,他们善于思考,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并有了较深的理论知识基础。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校安全文化乃至全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问题,高校安全文化的教育层面建设就是关键中的关键。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强调大学生安全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生培养计划中,由专任教师授课,统一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其次,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基地,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载体。再次,提高安全教育的文化层次和工作艺术。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素养和文化鉴别能力的群体,高校在实施安全文化的教育层面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教育内容的品味,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提高其艺术性,将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安全是人类的永恒主题,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为大学生们提供--个富有安全感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汪永高.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2]邱正祥.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策略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1、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被称之为“天之骄子”,他们热情奔放,性格率真,但处事没有经验,没有防范意识、没有安全知识,更不具备自救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在校正常学习、生活,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更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其成长成才。
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学校与社会接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相应地校内外流动人口也在不断增多,高校向着更为开放的大学生迈进,这样给高校本身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如在校发生盗窃、网络诈骗、人身伤害等,给学生带来财产以及人身伤害。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防微杜渐,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在法治社会下高校治理的需要
根据以往高校发生的安全事件分析,大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法律知识,在伤害案件中有的成为受害者,有的确是伤害案件的实施者。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施中,既要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重视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增强法制意识的培养,帮助其树立安全责任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由于自己一时的错误,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带来伤害。
二、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安全教育机制不够健全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学生安全事故的报道比比皆是,“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校党政领导和学校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大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并从管理手段如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投入了人力物力,然而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还没有重视起来,大部分高校只是停留在偶尔搞点消防演练,开开安全讲座上,学生真正了解的安全知识并不是很多。在笔者所在高校进行的一次校园安全文化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在了解校园安全知识方面,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否”。因此,各高校应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大纲,开设安全教育系类课程,包括生活安全教育、专业安全教育等知识,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一些高校的安全教育都是由学校的保卫老师和辅导员负责,保卫部门人员构成复杂,大部分为退伍军人,辅导员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天处于“救火”状态。加之这些人员都不是专业人员,不具备安全教育的专业技能,工作起来非常吃力,而且达不到预期效果。
3、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容易因生活、感情、学习、人际关系等,发生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事件。加之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但涉世不深,生活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差,容易轻信他人而上当受骗。
4、大学生缺少相关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欠缺
各高校安全教育偏重于学生遵纪守法和自我约束方面的教育,在大学生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技能方面有所欠缺。从以往高校发生安全事件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可能是安全事件中的施害者,如打架斗殴、酗酒赌博等,对这类问题依遵纪守法教育是可以的;但另一方面,学生有时又是安全事件中的受害者,如被盗、被骗、被抢、被侵害等,对这类问题仅靠法制纪律教育是不够的,应教授他们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
5、网络安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冲击
网络作为快捷的信息传媒给同学们带来了学习、生活、娱乐、交往上的极大的便利。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也体现了种种弊端,如大学生网络成瘾,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诈骗等,对大学生的安全造成了伤害。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1、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作为家长应从小教育孩子树立安全意识,教给孩子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应对方法,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安全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作为学校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从各方面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同时要建立与家长的沟通的制度,将学生在校的种种情况及时反馈家长,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社会要为积极为创造大学生的良好环境提供有利因素,除利用法律手段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更要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和新媒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积极宣传各种安全知识和实际案例,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
2、多途径开展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各高校要结合本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师资、教材、课时等方面给予保证。内容要涉及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心理健康、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生命安全、自我防范意识等多方面的知识,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教学。其次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以营造学习氛围。在学生中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实操演练、安全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以及利用广播、橱窗、条幅、新媒体等向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及教育。
3、加强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引导
关键词:安全保卫工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21-02
一、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1.安全保卫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守护者”。大学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长期以来,西方将高校学子视为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主要对象,将高等院校作为其争取我国青年一代的重心,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方法对高校师生进行思想上的腐蚀、同化。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不失时机地对高校进行煽动、破坏,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2.安全保卫是高校环境安全的“守护者”。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始合并、扩招,建设新校区,以提升办学规模和层次。与此同时,日益增长的学生生源与有限的教学资源之间的矛盾也随之日益突出,高校发展遭遇“瓶颈”。为了突破困境,增强我国高校的办学活力,对各高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容忽视的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实施的过程中,也打破了大学原本相对封闭的状态,加速了校园人、财、物的流动。一校多区、周边娱乐场所、商业网点等因素的客观存在,使高校环境更加复杂,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难度更大。
3.安全保卫是高校信息安全的“守护者”。当代大学生接触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通过网络,这些有害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带来负面影响;也有一些学生在网络中恶意传播不良信息,对学校声誉、自身发展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对信息特别是网络信息加强监管,做好安全保卫工作,是高校安全保卫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目前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1.高校发展与改革中安全保卫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国高校发展与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新旧事物间势必会出现比较尖锐的矛盾,这些矛盾势必影响到高校的安全稳定:(1)近年来,高校人事分配制度、住房和医疗保险制度、教师福利制度改革等问题在高校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矛盾;(2)经济困难大学生人数激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给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不和谐因素。加之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防范意识、安全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拥有私家车的人数日渐增多,校园交通安全管理问题也日趋凸显。
2.高校安全保卫组织地位尴尬,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安全保卫组织成立的初衷,在于为本单位、本企业安全保卫工作提供保障,也曾一度赋予了其侦破本单位内部治安案件和一般刑事案件的权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安全保卫部门鲜有真正使用这方面权利的案例。在大多数高等院校安全保卫工作中,安全保卫部门只是处于“见证人”和“中间人”的位置,既无权取证,也无权处置,因此当相关工作人员介入某些校园事件的处理中时,往往不受重视,工作甚至不能得到双方配合、认可与支持,地位十分尴尬,执行力较弱。
3.高校保卫部门内部自身原因影响了工作的高效开展。长期以来,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未能得到充分重视。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安保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思想认识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处于被动的、机械的应付状态,加之保卫队伍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安全保卫工作的质量。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经行安全防范教育。高校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我国开展高等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实施“和平演变”的主攻对象。为了维护政治安全,扫除人才培养道路上的障碍,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作用,以安全保卫部门牵头,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题讲座、观摩纪录片、举办论文赛、辩论赛、宣传画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弘扬主旋律,在潜移默化中针对性地在校园内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提升师生自觉维护政治稳定、学校稳定的意识。高校教师应积极配合安全保卫工作,利用学科特点,主动担负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强化教育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展示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对网络中的不和谐事件,应在第一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从思想上、感情上予以疏导,将国内外敌对势力对学生的思想渗透扼杀于萌芽状态。每年针对新生至少开展一次大型的突发事件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的防火、应急、自救能力。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保卫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一支具有良好素质和业务能力的精干、高效的保卫队伍是新形势下完成高校安全稳定保卫工作的基本保证。首先,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及激励机制能极大地提高保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二,加强自身修养,树立为教职员工服务的意思;第三,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骨干人员,分批次派出去深造,扩大视野,提高业务能力;第四,鼓励保卫人员通过各种学习获取更高学历;第五,通过各种途径引进高学历、本专业或有志于献身保卫工作的精英等方法充实保卫力量。
3.加大人防、物防及技防力度。(1)启动“校警联动机制”,创建平安校园。学校、公安、校保支队、派出所、交巡警五方“联合行动”的新型模式对高校的安全稳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安机关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分派警力到学校进行巡逻盘查、轮班执勤,有效加强校园防范和保卫工作,有效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极大地保护了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2)组建学生联防队,充实保卫力量。在学生中挑选一批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一定的处事能力和懂法的优秀学生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学生联防队,形成群防群治机制。学生联防队员在平日里对学校各重点部位进行巡逻及特殊日子里担任大型活动中的保卫工作。这极大地缓解了保卫部门人员配备不足的现象,同时也对校园安全防范起到一定作用。(3)加强校大门门禁系统管理,提高防范能力。在学校大门设置门禁管理,使用门禁设备,制定门禁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外来车辆随意进入校园并在校园里逗留,这样减少了车辆对师生员工带来的安全隐患,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发展。(4)加大校园监控设备的投入,推进科技保安全。红外线报警系统具有对摄像机图像信号进行采集、传输和存储的功能,在有人值班的情况下可对重点部位进行实时监控,也可对既定目标进行锁定,只要出现在校园的监控范围内,都可以对其进行追踪,为抓获犯罪嫌疑人提供直接的图像资料,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及财力。
四、结束语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松懈。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一支精干的保卫队伍和高科技技术防范的有机结合将是高校保卫工作的最佳方案。维护校园安全、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将是高校保卫工作者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石志强,马晓龙.谈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量化、秩序化管理[A].热诚献奥运 全力筑平安――首都高校平安奥运行动长效机制研究[C].2009:5.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 教育
论文摘要:每年,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大学生因安全事故伤亡事件,这是每一所大学都不愿意看到的残酷现实。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呼吁各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一、2008年大学生伤亡事件综述
据2008年全国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该调查历时两年,遍布全国22个省市的部分高校),分别有24%和21.7%的接受调查学生很注重人身和财产安全,但对防火、交通、卫生等方面安全具备较强意识的学生均不足10%。
2008年全国共发生大学生伤亡事件126起,其中,事故灾难类18起,涉及学生26人(19人死亡,7人受伤)。社会安全类45起,涉及学生47人(36人死亡,11人受伤)。交通事故10起(12死6伤),溺水2起(2死),意外受伤2起(1死1伤),火灾4起(4死),,突发疾病15起(15死),故意伤害7起(2死7伤)
2008年上海高校共发生4起火灾事故,其中一起系宿舍违章使用电器引发火灾事故,造成4名女生意外坠亡。其他3起起火原因分别为实验室器材爆燃、图书馆使用电器不当、餐厅油锅油沫外溢起火,均未造成人员伤亡。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大学生跳楼身亡。经初步调查,当日早晨6时10分许,该宿舍楼602女生寝室失火。过火面积20平方米左右。因房内烟火过大,4名学生分别从阳台跳下逃生。经现场120急救人员鉴别,4人均当场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
* 24%大学生不知被困废墟时的急救措施。“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很多大学生为地震灾区献爱心甚至亲赴四川做志愿者,然而,大学生地震应急措施和安全逃生知识依然不足。问卷调查显示,只有77.3%的同学知道“发生地震,而自己恰在屋内时”应躲在坚固的床与桌下,而78.2%的同学不知道躲在暖气旁、厕所内也是一个正确选择。此外,约49.1%的同学认为,“如果发生地震,被困于废墟中”应自行搬动掩埋自己的碎石瓦砾以求自救。殊不知,身体被掩埋的状况下极易出现骨折,而骨折后身体切忌活动以防受到二次伤害;
* 27.63%的同学?对校园安全关注度不够。现在的大学生多是80后、90后,对于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的防备意识比较薄弱。27.63%的同学对校园安全关注度不够,约24.55%的同学表示没有随手关宿舍门窗的习惯。在调查中,有18.32%的学生选择经常在23:30(学校规定的宿舍关闭时间)后回宿舍。宿舍楼内形同虚设的门禁,被大学生们打入“冷宫”的“出入宿舍楼请您自觉刷卡”提示牌,都说明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很弱。
* 低年级同学?关注消防安全的仅有18.8%,从统计结果看,低年级同学(大一、大二学生)只有18.8%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消防安全,76.6%的大一学生、75%的大二学生会偶尔关注;比较而言,约25%的大三学生、28.6%的大四学生很关注消防安全。不到半数的同学有“在宿舍拉闸限电前拔掉所有电源的习惯”。当问及“房间发生火灾你会怎么办”时,19.1%的学生认为应迅速打开房门外逃,12%的同学选择收拾贵重物品一同冲出。
* 近四成大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据官方数字统计,仅2005年-2007年10月,发生在北京高校校园内外较为严重的交通事故就高达35起,涉及多达24所高校。调查显示:当走出校园穿越十字路口时,67.2%的同学选择“严格遵守红绿灯,按规则停行”,29.09%的同学选择“跟随人流,人走我走,人停我停”,3.64%的同学则“我的地盘我做主,一切看心情”。
调查中,53.9%的大学生表示不会使用灭火器,71.0%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安全自救知识培训。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教授张锐指出,如果得到充分的培训,学生们遇到突发事件是可以避免伤亡的,四川地震中一所中学的校长能在1分多钟内组织全校师生安全撤离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每个班的疏散路线都是固定的,学校早已规划好。两个班疏散时合用一个楼梯,每班必须排成单行。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每次各班级都站在自己的地方,不会错。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列走哪条通道,娃娃们早已被事先教育好。孩子们事先还被告知的有,在2楼、3楼教室里的学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楼、5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学校紧急疏散时,他让人记时,不比速度,只讲评各班级存在的问题。他对老师的站位都有要求。老师不是上完课甩手就走,而是在适当的时候要站在适当的位置,他认为适当的时候是:下课后、课间操、午饭晚饭,放晚自习和紧急疏散时——都是教学楼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他认为适当的位置是:各层的楼梯拐弯处。老师之所以被要求站在那里的原因是,拐弯处最容易摔,孩子如果在这里摔了,老师毕竟是成人,力气大些,可以一把把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不至于让别人踩到娃娃。每周二都是学校规定的安全教育时间,让老师专门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他管得严,集体开会时,他不允许学生拖着自己的椅子走,要求大家必须平端椅子——因为拖着的椅子会绊倒人,后面的学生看不到前面倒的人,还会往前涌,所有的踩踏都是这样出现的。
地震发生时,叶志平不在学校。但学生们正是按着平时学校要求、他们也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地震波一来,老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去。老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那天唯一不合学校要求的是,几个男生护送着怀孕的老师同时下了楼。?
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
张锐在北大开设了一门《安全教育与自卫防身》课,“我每学期带6个班,教给学生各种危机的应对方法,并练习一些自卫、自救的动作。有时还在学校里办一些安全自救知识的讲座。”张锐说,“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应该纳入教育部的‘阳光体育’课题中,实践演习很重要。”
77.5%的大学生赞成高校开设安全自救课程,82.9%的人认为应当进行突发事件的应对演习。
三、全国各高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加强
全国各高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渐加强,并有些已经付诸行动。
早在2005年,北京各高校已经设置了适合学生的安全教育体系。清华大学将安全教育纳入军训课程,设置16学时的“实验室安全学”研究生学位课程。首经贸大学开设有一门累计24学时、计1学分的安全教育选修课。
南开大学2008年初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一门公共选修课“大学生安全教育”,以专业知识和典型事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内容包括社会安全、校园生活安全、个人修养等方面。除了介绍交通、消防、食品、卫生安全常识,教给学生防盗、防意外伤害的技能外,还涉及防诈骗、防性骚扰以及社交安全、网络安全等容易被学生忽略的方面。南开大学教务处处长沈亚平介绍,开设这一课程旨在使大学生安全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进而达到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范能力的目的,同时也为今后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名正直守法公民打下基础。
四、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建议
鉴于大学生目前的安全教育情况,有必要在大学课程里加入安全方面的内容,涉及火灾、水灾、中毒、扭伤、出血等各个方面,并且学校增加安全教育方面的实训投资,购置相关的器材或模拟设备,让大学生能在校期间进行强化学习,购置相关的影像资料,并且让医院或相关的专业人员到学校举办讲座,让大学生们了解更多关心安全方面的知识以及应急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事故原因
一、背景
2005年5月2日某某大学一位学生在长江荆江段涉水,不幸滑落深水中,溺水身亡;2009年10月17日和2010年10月5日同一学校又发生两起溺水事故。据调查,这三起学生意外溺水事故都是班里几位同学一起到江边游玩,一时兴起而涉水造成的。2005年11月2日15时许,北京市林业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了爆炸起火,一男一女两名研究生在大火中丧生;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栋女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在消防队员赶到之前从6楼宿舍阳台跳楼逃生,不幸全部遇难;2003年11月24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造成41名外国留学生死亡,近200人受伤,其中有中国留学生46人烧伤,11人死亡;2006年1月8日菲律宾马尼拉市北部大学区的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8人被烧死……。这些事故的发生,暴露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反映了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同时,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更有义务和责任确保高校校园的安全,努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成才和全面发展,在科教兴国、实现创新型国家中做出更大贡献职称论文。
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共性原因分析
安全科学有三条公理性基本观点,即任何事故都是原因的,任何事故都是由“人”和“物”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事故发生频率间存在“三角形”分布规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场所及其“物”方面原因可能完全不同。但是,从事故原因的深入分析中可以发现有三点是共同的,即事故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这三点是事故的间接原因)。根据海因里希(Heinrich)的事故“三角形”理论,这三个共同点间的关系为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可以产生两个结果,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人的不安全行为一部分直接导致了事故,一部分又导致了物的不安全状态,不安全状态再引起事故的发生。
三、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的安全意识普遍不强,安全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能力都难以令人满意,更谈不上安全习惯。在教职工中也普遍存在学生安全就是治安和消防的片面认识。这种现状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意识到学生安全事关高校全局,没有学生安全,高校校园稳定就失去了基础,而高校的安全稳定对于社会安全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生安全涉及面广,包括健康、饮食、交通、学习、心理、恋爱、校园安全与社会安全等。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也纷繁复杂,有自然方面的,比如地震、海啸、台风、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等等;有社会方面的,比如社会治安、交通、国内社会矛盾和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矛盾与冲突等等;有学校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比如消防隐患、饮食卫生差、教学设施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等等;有家庭和个人方面的,比如家庭经济困难、与家人感情不睦、个人学习压力、升学就业压力、恋爱和婚姻困扰、交友困扰、网络成瘾等问题都可能引发个人安全问题,个人安全问题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群体安全甚至社会安全。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研究和探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任务紧迫而重要,也只有开展好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才能有效预防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通过对高校学生事故共性原因的分析,我们得到事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事故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因此,高校安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现代安全理念教育
从对事故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各种伤害事故中,不安全事故只占4%,不安全行为占96%。在所有事故中只有2%是天灾,98%是人祸,由此可见人的意识和行为在日常生产和工作中至关重要。要消除不安全行为,就必须有正确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态度,需要从思想上、意识上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和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将“安全第一”、“安全至上”、“安全超越一切”的理论,即“安全第一公理”牢固树立在广大师生心中。“安全第一公理”的实质就是安全高于一切,其目的就是以人为本,人命关天,把关爱生命,珍惜人生,保护人类从事的一切活动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放在超脱一切的位置。因此,必须加大安全理念教育的力度,在校园中形成一个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培养出具有本质安全化的素质的人才。
对广大学生进行现代安全理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安全素质,这对于提高其走入社会安全生存具有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大学生应具备的安全素质不仅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还包括安全伦理、情感、认知、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以及行为准则等。
(二)法制观念教育
作为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应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为社会输出的人才应是懂法、守法、执法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除在法律课、德育课等必修课中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外,在其他课程教学及安全教育中也要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如:《宪法》、《刑法》、《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法》、《保密法》、《消防法》、《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知识教育,使学生懂得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分清犯罪与非罪的界限,了解道德、纪律与法律的关系,明确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并能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和自身的利益和权益,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基础安全文化知识,是指提高大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应具备的安全文化知识。例如,起居安全、一般用电安全、交通安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及避灾和逃生等。这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存素质。二是专业安全文化知识,是指从事各类生产活动和科研活动时所具有的安全文化知识。例如,化工安全技术、矿业安全技术、冶金安全技术、消防安全技术、建筑安全技术、运输安全技术、机械安全技术、科研实验的各类安全防护技术等。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和安全防范的基本知识,增强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既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也可以在危险时更多地帮助周围的人。
(四)安全防范、自我保护的知识教育
增强学生的安全及防范意识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懂得安全防范自救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熟记火警“119”、匪警“110”等报警电话号码,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或自己、他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或侵害时,要立即想办法报警,如无法报警,要能沉着冷静地寻求自我保护和自我解救的方法。大学生还应懂得一些基本生活常识,如使用灭火器等知识。总之,在校内,学生特别要加强宿舍以防火为重点的安全防范,了解掌握防火、防盗、防骚扰等知识以及防受骗、防食物中毒、防意外事故等常识。更要掌握在校外防抢、防受骗、防流氓滋扰、防交通事故、防意外事故等常识。教育学生遵守校纪校规,不到偏远地方游玩,出游最好结伴而行。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女生在与异往中,更要注意保护自己。学校在安全教育及日常管理中应经常不断地给学生讲授这些知识,警钟长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及自救的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傅贵,李宣东,李军.事故的共性原因及其行为科学预防策略[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2).
2、田毅,潘洪江,张福喜.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体系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高校校园占地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校园机动车流量急速上升,有关高校校园机动车管控的众多问题也随之而来,为改善校园交通环境,营造和谐良好的校园氛围,课题组围绕“高校校园机动车管控法律机制分析”这一主题展开调查研究,本文介绍了我国高校校园机动车管控的现状,并从法律角度针对高校校园机动车管控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 高校校园交通;机动车管控;法律机制
中图分类号:U49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35-01
收稿日期:2015-02-15
基金项目:本篇论文属于沈阳师范大学2014 年学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w2014050)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杨媛(1994-),女,辽宁朝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法学。
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员的增多,高校校园内机动车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增多,机动车在为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校园安全埋下了隐患。因此,正确管控高校校园机动车对构建和谐校园和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为什么要整治校园机动车
近年来,高校校园内交通事故频发,这让本应和谐平安的校园生活变得并不尽如人意。为了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能在一个平安舒适的环境里顺利完成学业,解决机动车在校园内的肇事问题已是刻不容缓。
二、关于高校校园机动车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投入巨大,但是,各高校用于校园交通的管理经费却不尽人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对于交通管理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是因为,(1)校园内教学楼、寝室楼等设施的规划几乎由规划部门一首承担,保卫部门没有进行规划的权力,如此一来,导致了规划与交通安全的严重脱节。再加上相关资金的缺乏,规划队不得不偷工减料。(2)管理交通安全专业人员的不足。我们知道,大学是一个人群密集的场所,人员踩踏事件也并非没有发生过,更何况机动车的撞击力、破坏力远远大于人与人之间拥挤。(3)校内交通网不发达。大多数的高校校园内都应该保障拥有发达的交通网,如路口要设有减速路标,拐角处要设有指标等基本的道路安全设施。但就目前而言,高校内缺乏安全网的情况特别严重,机动车辆在校园内基本上是畅通无阻,在行驶到路口等地带时并无任何减速迹象。安全隐患一触即发。(4)高校校内的交通管理仍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目前国家仍未针对机动车在校园内肇事该如何处理,如果出现类似情况,只能模糊的依据交通肇事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三、高校内机动车的管理机制
机动车已逐步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再加上现如今的高校的占地面积日益扩张,所以,一味的禁止机动车进入校园内已不可能实现,既然不可避免,那么解决机动车在校园内频频发生事故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深入调查与认真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机制。
1. 完善校园交通管理制度。
纵观国外的立法,与校园内交通管理相关的问题大致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而且法条具体、全面。但目前我国的相关制度还有待加强,细化相关管理机制。例如,针对不同高校的不同地理环境及建设规划,出台一套与此匹配的规定,使事故发生时,交通管理人员能迅速的作出反应,找到执法依据,防止危害的蔓延。2. 强化校园内的设施建设。
高校内人多、车多、建筑物多,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空间,道路拥挤,导致机动车的停车位极具短缺,时常会引起道路堵塞的现象发生。对此,优化校园内的设施建设尤为重要,高校应提高校园内建设规划的合理度。以有限的空间构建完美的校园布局。还应在路口等危险容易发生的地方安装指示灯、交通灯,以促进车辆有序的行使。
3. 增强大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
大学生是高素质人群,具有很强的知识掌握能力、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但其在校园内往往会放松警惕,削弱自身的安全意识,因此,往往成为校园内交通肇事的受害者。校方应做到积极地宣传安全意识,多组织与此相关的课余活动,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加入活动中来,继而增强防范意识。此外,学生在路口时,不要嬉戏玩耍,过马路时要小心慢行等基本常识要熟记于心。
4. 加强校园的日常管理。
大学虽说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小型社会,但仍应加强来往车辆的检查制度,严禁无照驾驶等危险车辆进入大学校园,并转交有关机关给予相适应的处罚。另外,对外来机动车进入校园的时间应加以控制,禁止机动车在学生上下学期间进入校园,保证在高峰期间,路面没有机动车的堵塞,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增加校园内的安全系数。如果校园内空间足够,还应建立机动车专门的双向通道,这样以来,既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也美化了校园的内部结构。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
一、项目调查的背景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将最终取代传统的学生管理,是学生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切实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助于学校的持续稳定,符合时代要求的和谐教育观,是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方向。为深入研究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学生管理模式,我校课题成员依托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利用管理学有关理论,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从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法、管理效果、管理目标、管理环境、工作评价等问题设计选题,制作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并在北京、西安等地近20所高校进行了问卷发放与收集工作。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特征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学生管理“以人为本”总体程度较低,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控能力不强
调查显示,仅有36.7%的学生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其余63.3%的学生选择“一般”或“不满意”。其中,独生子女的评价远远高于非独生子女,90%的非独生子女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只有13%的独生子女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这可能与他们各自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显然独生子女对自主性、创造性的要求更强。78.5%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的第一选择是朋友,其次是同学、父母、和其他人员,最后才是学生管理人员;22.5%学生的第一选择是学生管理人员。值得注意的是,90%的经济困难学生第一选择是学生管理人员,远远高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这可能与近期国家和学校推行的绿色通道和助学帮困制度有关。另外,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非常欠缺,19.8%的学生认为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能够代表广大学生的利益诉求;28.2%的学生经常旷课,46.4%的学生偶尔旷课,25.4%的学生从不旷课。
2.师生关系由紧张趋于和谐,学生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尚需进一步提升
在我国,“师道尊严”的传统经久不衰,学生管理工作强调权威,即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和对学校的无条件遵守,这种强制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师生关系处于紧张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师生关系有所缓解,84.3%的教师认为师生关系不紧张;79.9%的学生认为最熟悉的学校管理人员是良师与益友。仅有19.1%的学生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工作效绩”;只有39%的学生认为本校辅导员工作“好”或“较好”。同样,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的评价相对高一些,这可能与他们平时受到辅导员的关心更多一些有关;只有23.9%的学生认为“管理人员会经常找我们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表明多数学生管理人员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真正地了解和关心学生。
3.校园精神教育严重弱化,安全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不足
校园精神是大学之魂,是校园文化的历史积淀,是高校的软环境,它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引领、规范、凝聚和制约作用。调查显示,许多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校园精神,只有19%的学生知道并理解学校的校训,28%的学生知道但是不理解学校的校训,53%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校训。其中,理工类院校更令人担忧,只有15%的学生完全理解学校的校训,25%的学生知道但是不理解学校的校训,60%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校训。校园安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利益。调查显示,82%的高校没有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86%的高校没有开展安全疏散演练,78%的学校只是局限于人身、财产、交通等传统校园安全,只有22%的学校开展了有关、心理、网络、交际等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68.8%的学校只是采取过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展版等形式,专门的安全讲座和专题影像播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4.学生管理理论缺乏系统研究,学生管理协调性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不少高校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功利主义倾向,只注意实践工作,不注意理论研究和经验的交流。调查显示,91%的学校没有设置学生管理工作理论研究专项基金;73%的学校从不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会,12%的学校一年进行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9%的学校半个学期进行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只有6%的学校一个月召开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而工作交流形式方面,80%的学校只是开会,只有14%的学校通过校园内部刊物,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的只有12%,只有5%的高校专门组织过管理人员的校外拓展训练。学生利益无小事,学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协调性有待加强,95%的教师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大一,只有5%的教师认为“无所谓重点”。
5.学生参与民主治校意识不强,宿舍文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学生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被管理的客体,又是参与管理的主体,只有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中的民主管理才能真正得以实施。调查显示,22.7%的学生认为学生管理人员对其管理是教育引导性的,18%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对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提议、监督、评议、决策等工作,而60%的学生认为学校从来不组织学生参加以上等工作。这表明许多高校都没有较好地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宿舍文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人格的形成。调查显示,只有13%的学生认为最愿意到宿舍学习;只有25%的学校举办过“寝室文化活动月(周)”、“宿舍设计比赛”等活动;只有19.8%的学校将学生在宿舍卫生等方面的表现纳入学生综合评价考察体系。
三、高校实施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高校实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就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强化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要强调学生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真正实施“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牢固确立高校“以人为本”理念
学生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把学生真正当作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和中心,实现学生管理理念的科学化和人本化,体现民主、平等的精神,即从以“管理”为目的到以“服务”为宗旨的转变,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承认和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和选择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加大投入力度,认真加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要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选拔培养和教育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积极培养专家型的学生管理人员,鼓励学生管理人员不断创新学生管理方式,比如西安某高校实行了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北京某高校实行全校辅导员集中办公;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解决福利待遇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保证队伍的精干、高效与稳定。
3.加强软硬件建设,真正创建“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要创建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文体活动为载体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活动中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校园硬环境建设要坚持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注重人性化色彩,以学生使用便利、顺畅、愉悦为目的。要加强校园文化等软环境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如举办科技作品大赛、知名人士知识讲座以及各类专业竞赛等,以谋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强化人文管理,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大学和谐校园的基础。学生管理人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管理,要对学生多理解、多宽容、多尊重、多支持、多帮助;在执行管理过程中要既讲原则,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要真正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要坚持师生平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激励,给予贫困生、心理障碍学生等弱势群体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帮助他们树立健全的人格。
5.发挥学生组织作用,切实加强学生的“三自教育”
高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力量,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加强学生党建自我管理,创新学生党建管理形式,适应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党员居住分散、活动难以经常化的新情况。要加强学生宿舍自我管理,通过学生会组织,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宿舍风采大赛”等形式的自我管理活动。要加强学生素质自我提高,积极引导学生创办、加入各种社团协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多样化的需求。
6.规范学生制度建设,科学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
要真正实现人本管理,必须保证管理制度的正确性,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学校要及时废止侵犯学生基本权利的规章制度;要处理好问题的合法性,尤其是程序的合法性,特别是对学生做出不利的处理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和申诉权。学生管理人员既要维护违规学生的合法权益,又必须履行学校监护管理权。学校制订各项制度时,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要邀请学生代表听政,要鼓励学生监督学校各项工作,真正使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陈小军.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必要性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48(12):
165-166.
[2]凌正飞.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初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5(5):
104-106.
[3]彭丽娟.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9,30(4):112-121.
作者简介:
论文摘要: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表现是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如何维持正常的教学管理,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也成为目前高等院校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本文从高校组织所应担负的责任的角度出发,分析高校面对危机事件应采取何种对策。
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最初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领域。西方危机管理学研究学者以罗森塔尔等人为代表,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一、高校危机管理的特点
1、突发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但其量变的过程又不被人们所重视,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这片净土中,与社会相对隔绝,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所以一旦危机事件出现会扰乱高校的秩序,超出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高校正常的运行机制造成冲击。
2、不确定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无论是从其发生的条件、表现的形式、造成的影响,还是从其波及的范围、今后发展的方向都体现出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没有规律可循,给制定应对危机的对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破坏性
所有的危机事件必须会造成损失,只是程度不同,范围不同,影响不同。大体上可分为有形损失,如人员伤亡、校舍损坏和无形损失,如形象受损,学校声誉下降。
4、紧迫性
危机事件一旦爆发就呈扩散趋势,反应越慢造成的损失就越大,所以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领导者要争分夺秒,快速正确地作出决策,阻止或延缓危机的连锁反应。
二、高校危机管理中学校组织的责任
1、保持校园稳定,快速恢复正常的责任
在危机事件得到基本遏制的情况下,学校的主要责任是尽快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教学工作是有秩序的预先安排的工作,由于危机事件发生的突然性,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破,教学工作出现偏差,需要借由学校的力量进行调整,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将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学校有责任对出现偏差的教学工作进行纠正。由于危机事件的出现,教师和学生会出现恐慌心理,学校有责任对其进行安抚,使其消除紧张心理,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危机蔓延的责任
应急措施又叫非常规措施,是指不能按照现行的行政组织体制和程序及形式指令,需要提前对要发生的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平时学校内没有建立危机管理小组没有有效的决策和控制能力,而且缺少一个应急措施下达和执行的渠道和制定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应答计划,当危机事件发生后,临时组成的危机管么应急措施有可能落空,仅仅依靠常规措施是无法控制危机的发生和蔓延的。学校作为学生权益的保护者,有责任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正确决策,控制危机的蔓延,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值。
3、提高危机意识,普及安全文化的责任
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潜在危机,如用电设备、交通等日常设施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的威胁,但只有在危机事件爆发后,师生们才意识到危机就在身边。学校组织危机意识的薄弱表现体现在对潜在危机的忽视,对预防工作的过分自信,未建立制度化的危机管理体系等。教师和学生的危机意识淡薄会给危机预防工作带来难度,即使学校组织会对危机预防准备充分,但效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程度。所以需要学校组织利用多媒体、文字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危机意识,以大学生对危机的主观感受为突破口,提高危机预防效果。
三、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危机管理不是危机处理,应先从预防开始,而预警系统是预防中最为重要的因素。预案的建立与完善无疑是各种危机,包括高校危机在内的所有危机治理首先行动框架和制度保障。高校应聘请校外和校内专家根据本校特点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应急预案,根据这个有特色的预案,各高校成立常设性、垂直型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由于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小组中由校党委书记或校长担任组长,行使指挥职责,由负责宣传、教务、后勤等的副校长组成组员,再在各院系成立分小组,配合领导小组的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志愿者参与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既可以是学生也可是教师、辅导员,当危机发生时,能够深入到学生和教师中,带领师生应对危机。
高校还应与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相协调,把高校危机管理纳入政府危机管理的范畴,使危机处理主体多样化,使高校与政府、媒体、所在社区形成联动机制,走“校园——社区——政府”危机管理的路子,把高校应对危机所需的资金作为特殊项目纳入政府应灾专项基金中,鼓励高校依靠校内外联动力量共同应对危机。
2、提高危机防范意识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应对危机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日常的训练和演习作为准备,当危机发生后学生和教师会因为危机发生的突然性而感到恐慌,不利于解除危机。学校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定期组织师生进行模拟训练;对各院系、各部门的领导进行集中培训,讲解危机发生后作为领导者应采取的措施和发挥的职能;将危机意识培养列入教学计划中,对学生进行危机知识训练,把危机事件案例作为教材引发学生讨论当危机来临时如何自救及帮助他人;发放校园应急手册,使学生了解发生危机后所应做的步骤使危机管理常规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立的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的宗旨是:要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面对危机意识的防范正是“学会生存”的一个方面。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提出大学生安全教育要“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应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
3、建立科学有效的扁平型信息传递系统
危机爆发时,最需要的是真实可靠的信息,流言会使人们产生恐慌,信息不对称甚至会导致危机升级,使由于自然因素产生的危机上升为人为因素危机。因此,为了使信息传递既快速又准确,高校信息传递系统应仿照扁平组织,压缩层级,减少层次,使信息准确传达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失真。可采取国外“紧急联络树”的形式,建立一条只有危机信息才可以使用的线路,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信息传递出去,为决策提供最新信息。
采取多种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对外建立高校发言人制度,将最新的情况传达给外界,使相关部门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对内组织辅导员、党员、班干部安抚学生,利用校内网、bbs、qq群等网络渠道收集和信息,发挥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功能。
4、实施适当的心理干预
所谓心理干预,就是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技巧,对人的心理活动方向、性质、强度和表现形式进行控制和调整,使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归于正常。每一次危机发生后,人们都会受到影响,高校危机也不例外,而危机事件对全校师生的心理冲击有时是难以估计的,这就需要学校组织对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走出恐慌状态。但是心理干预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会影响学生和教师正常的教学秩序,且每个人的程度各不相同,所需时间也不一样,所以相较于事后干预不如将心理辅导常规化,将危机心理干预纳入到常规心理知识教育中。聘请获得心理咨询证书的咨询师担当专职心理教师,为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各班级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大学生有心理调节意识。高校每年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建立档案,密切关注全校师生的心理变化,可开设一条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随时随地的提供解惑答疑服务。
参考文献:
[1]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陶应勇.论高校公共安全建设中的危机管理[j].江苏高教,2007,(5).
[3]朱晓斌.高校危机管理的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4]向良云.高校校园危机治理: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课题[j].科技信息,2008,(3).
[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论文摘要:安全是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前提。搞好安全工作是法律的要求,也是每个正直、真诚人的本分工作。当前,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中学在安全防范教育和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要遵循一定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
“安全”,是个既熟悉又模糊的词。在很多时候,总因忙忙碌碌于繁杂的日常工作和琐碎的家务事中,从未认真仔细地思考过。“安全”尽管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挂在嘴边的永不过时的话题,但还是停留在过去一些狭隘的思维认识上。“重视安全”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
1.学校实施安全教育的必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交流领域也不断拓宽。在校期间,他们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尤其是安全知识,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学校实施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2.1强化教育的阵地,拓宽教育的途径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首先要强化教育的阵地,拓宽教育的途径,更新教育的手段。一是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用,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和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因人因事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二是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三是要发挥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优势,在学校网络上安全教育的信息,分析典型案例,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四是发挥心理咨询的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教育。
2.2安全教育要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又要有重点地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一是抓重点人的安全教育。如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要做好这项工作,不能满足于形式,更不能只往下灌输,而要讲效果,要能打动人心,让受教育者内心接受,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二是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三是抓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重点时期是指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殊时期,在中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时期的安全教育:一要加强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新生刚跨入大学校门时,由于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情况不熟悉,缺乏安全防范知识,不懂得如何自我保护,最容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因此,切实加强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增强新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校生活,乃至以后人生道路上都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二要加强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节假日期间学生思想容易放松,易发生财物被盗、火灾、食物中毒、溺水、车祸等事故。因而在此期间特别要强调安全问题,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2.3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并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利用班会、少先队活动、活动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文化橱窗等宣传工具及举行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2.3.1纪律:上学、放学不在路上逗留,及时到校或回家。中午、下午放学时排队出校门,当课老师或班主任要将学生送出校门。下午放学后,学校将在半小时后清校,教育学生认真打扫卫生,按时离校。
2.3.2集会:(包括广播操进出场等)上下楼梯靠边走(课间、平时上下楼梯靠右行),静齐快,不奔跑、不推搡。队伍行进中如遇鞋脱、鞋带散等意外要整理时,教育学生需出列,待整理完毕后再回归队伍。集会、集合须班主任、辅导员带队,值周教师维持秩序,防止楼梯口、过道等地拥挤。
2.3.3课间活动:不跳楼梯,不从高处往下跳,不爬栏杆,不滑扶手,不做有危险的活动。上下楼梯不奔跑,开展体育活动、课间游戏要到一楼天井或运动场。同学间开展室内活动要适当,不拿剪刀、钢笔、教棒、三角尺等坚硬物品做游戏。上厕所要避开高峰,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雨天路滑要小心,同学之间不推搡。
2.3.4体育活动:不开展有危险的活动,剧烈活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除不能在教学楼上开展体育活动外,更不能在二楼以上做集体跳跃运动,以防共震生险。运动中发生损伤要尽快送校医室救治,并汇报教师。
2.3.5卫生不吃不洁食物(如无证摊上的油炸品等),不喝生水,提倡自带开水。不围抢校外人员散发的宣传品、广告纸、优惠券等。打扫卫生时不要爬高或擦没有护栏易生危险的玻璃窗。
2.3.6用电安全:教给学生预防角电的知识。不湿手开关电器,拨插插座。发现有电器损外及时报告班主任和总务处。
2.3.7校外活动:活动前教师要堪察路线,精心组织、落实带队教师职责。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习惯。
2.3.8交通安全:未满12周岁儿童不能骑车上学。已满12周岁儿童确要骑车上学的,必须向学校打报告,并留校备案。教给学生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注意上下学行路安全,年小路远学生建议家长护送。做好乘公交车上下学学生的安全教育,教给学生乘车知识、上下公交车方法。
2.3.9消防安全:不玩火,不乱放烟花爆竹。出现火情及时报警,讲清为什么未成年人不能救火的原因。
2.3.10自护知识:上学期间遇陌生人寻找,应及时向班主任汇报,中途离校要征得班主任或相关任课教师同意,不擅自旷课或早退。校外遭遇抢劫要智斗,先保证人身安全。发生危险(比如落水、受伤等)要喊大人帮助。发生事故不隐瞒,及时向家长报告。不玩危险玩具(如仿真子弹枪,皮弹弓等),更不能将危险玩具带入校内。下雨天上下学注意安全,不在教室内、走廊上、楼梯过道上撑伞,以免拥挤而戳伤身体(眼睛、脸面等)。
是否开展安全教育,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是否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否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是衡量一个学生素质是否全面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充分发挥教育的安全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安全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做到与时代要求相结合、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与自身建设发展相结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为社会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