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

时间:2023-03-01 16:22:20

导语:在刘姥姥的性格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

第1篇

【关键词】《红楼梦》 语言艺术 独具匠心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成就极高,而且也是古典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它的艺术成就不只表现在对不同人物的真实塑造上、对景物的成功描绘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以及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上,更表现在语言上。

《红楼梦》作为长篇通俗小说,其语言充分表现了语言艺术的整体美。它的语言既通俗晓畅,又委婉细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叙事的语言,一是写人的语言。尤其是写人的语言,一向被誉为典范。

《红楼梦》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贵在传神,即写出人物的神态、精神和内心世界。这主要是因为作品以北方人民群众的口语为基础,并吸收了传统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部分,这样就使得语言非常准确、精练、生动、流畅、色彩鲜明、富有表现力。如在第六回中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次日,天未明时,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了几句话。五六岁的孩子,听见带了他进城逛去,欢喜的无不应承。于是刘姥姥带了板儿进城,至宁荣街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大爷们纳福!”众人们打量了一会儿,便问:“是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大爷替我请他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理他,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那墙畸角儿等着,一会儿,他们家里就有人出来。”内中有个年老的,说道:“何苦误他的事呢?”因向刘姥姥道:“周大爷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们奶奶儿倒在家呢。你打这边绕到后街门上就是了。”

作者抓住一系列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既表现了刘姥姥不得已而进城的农村妇女那种小心翼翼的神情,又十分自然地写出了贾家这个贵族之家的煊赫声势。

《红楼梦》人物的语言,无不带有鲜明的个性,恰合人物的身份,这不仅体现在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这样具有突出个性的人物身上,就是那些下人、丫头,也由于其性格的不同而各有特色。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着力刻画的人物之一,这个人“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但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得了个被休弃的结果。

在作品中,这个人物的出场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运用他那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使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例如第六回中对王熙凤等待刘姥姥来见的神态,作了这样的描述:

只见……,那凤姐……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里拿着小铜火柱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个个小盖盅儿。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领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的安。”

这段文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凤姐的外形、姿态,而且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她的神韵,创造出一种境界,把凤姐那种高傲、矜持而又虚伪得令人难以捉摸的神态活活画出。正如此处脂砚斋评所说:“此等笔墨,真可谓追魂摄魄。”

又如在第三十四回中宝玉挨打后,袭人、宝钗、黛玉等人的语言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物身份和关系。袭人说:“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呼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份儿。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宝钗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说到这自觉太过,不觉低头红脸不语。黛玉来得最迟,眼哭得像红桃,话也说的最少,但感情却最深:“‘只见他的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半天方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第三十四回)只有一句话,却准确地表现了林黛玉的无限深情。

另外,就同一个人物而言,在不同的状态下其语言也不相同。贾宝玉平时的语言几分痴呆之中往往带有奇异、警策之语;而在他酒醉后,则简直变得颠三倒四,忽此忽彼。如他在第八回中骂李嬷嬷。同样的,老祖宗的语言,本是十分精明、风趣而又颇有气派的,但微醉之后,也变得不明事宜,不通人情起来。如第七十六回中贾母在院中饮酒玩赏到了深夜,丫头怕她坐久了对身体不好,劝她回屋歇着。贾母道:“偏今儿高兴,你又来催。难道我醉了不成,偏到天亮。”由于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人物形象也就更加生动而富有魅力。

《红楼梦》人物语言的美,还表现在这部作品里常常以极简捷的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写出人物非常复杂的心境。例如第四十回写凤姐上、贾琏等人忽然听说“鲍二的媳妇”吊死了,都吃了一惊,但凤姐“忙收了怯色”,反喝道:“死了罢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当有人来报告死者娘家要告状时,凤姐儿笑道:“这倒好了,我正想要打这个官司呢。”人命关天的事情,就是凤姐也难免为之一惊,但她“忙收了怯色”、“反喝道”,这些文字,虽然也流露出了凤姐的故作镇定,但毕竟也显示了她的处乱不惊。

阅读《红楼梦》,你还会被其中的诗词所吸引。《红楼梦》里的诗词,也是用于刻画人物性格的。这些诗词的作用和过去的话本小说中穿插的有所不同。不是作为著书者自己的创作,而是作为书中人物的创作,也即是著书者代书中人物的创作,这就必须符合每个人物的性格。大观园中的公子小姐闲来无事先后创建了“海棠诗社”和“桃花社”,也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不乏有令人赏心悦目者。如在第七十回中,各人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填词。

林黛玉填的是《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毯。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薛宝钗填的是《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风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同是填词,而且是同咏一题,林黛玉写得缠绵悲戚,而薛宝钗却写得气势开阔。这是由于两个人的处境、心情、身世的不同造成的。作者能抓住各自的性格特点而把它写得恰到好处,从中也可见作者运用语言独具匠心,同时也体现作品的语言美。

此外,《红楼梦》中还经常出现隐语、禅语以及谐音双关的语言。如第一回中的“大荒山无稽崖”;跛足道人所念的《好了歌》;还有“太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等等。这些语言都各有所指,各有所寓,体现了作者运用语言之妙。

第2篇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觉得,曹雪芹非常熟悉他周围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又很善于塑造人物形象,所以他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李妈妈的可厌,赵姨娘的无识,夏金桂的凶泼,晴雯的尖刻,贾政的道学,贾环的下贱,贾赦的尴尬,薛蟠的任性,迎春的懦弱,妙玉的孤高,袭人佞巧----但是作者又并非让读者鄙视这些人,以这些人为戒。他写湘云的天真,贾母的慈爱,宝钗的贞静,黛玉的多情,熙凤的才干,探春的敏慧,李纨的贤淑,贾兰的好学,也并非让读者赞扬这些人,以这些人为模范 。他平心静气,以客观的态度给了每个人物一种性格。因此让我深深被她们吸引,为她们欢乐、为她们悲伤而不能自拔。

1.《红楼梦》作品的整体风格。

红学家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的风格是“怨而不怒”的风格。把《红楼梦》和我国几部着名的长篇小说加以比较,《水浒》是愤慨当时政治腐败,愤激之情,溢于言表。《儒林外史》中“牢骚则或过之”。他认为:“含怒气的文字容易一览而尽,积哀思的可以渐渐引人入胜;所以风格上后者比前者要高一点。”

红学家李辰冬认为《红楼梦》人物描写的根本特点,是作家所持的无褒无贬的严格的客观态度。关于《红楼梦》的风格,李辰冬认为它是属于“诗的金刚杵”而不是“美的风格”,而不是美的风格。“美的风格”,修辞学家有法分析,人们可以模拟;诗的风格,不但无法模拟,修辞学家也无用武之地。换言之,就是一种为技巧的,一种为天才的”。我认为《红楼梦》的风格没有一点润饰,没一点纤巧,并且也不用比拟,也不加辞藻,老老实实,朴朴素素,用最直接的文字,表现事物最主要的性质。

2.《红楼梦》的人物语言特点。

李辰冬对《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充分个性化和《红楼梦》语言风格的特点作了高度评价:“将中国一切语体文的小说与《红楼梦》比较之下,就知道他的文字更较成功,其成功之由,因作者确实地向自然语言下功夫,且因善于移情关系,能体会每个人物应有的言谈与语调,所以贾母有贾母的话,熙凤有熙凤的话,黛玉有黛玉的话,宝钗有宝钗的话,刘姥姥有刘姥姥的话,总之,因性格与年岁的不同,言谈的腔调也同时而异。”

第八回宝玉与宝钗互识锁、玉之后,黛玉也来到梨香院。其中有两个细节完全是由人物的对话组成的,曹雪芹既没有写人物的眼神表情,也没有写人物的心理感受,然而各个人物的思想感情都跃然纸上了。而且随着对话的进行,读者的思想感情也和人物一样在一张一弛地活动着。黛玉本来是去探望宝钗病情的,可是一见宝玉先她而来,就“半含酸”地来了那句顶门针:“我来的不巧了”。这就逼出了宝钗的发问:“这话怎么说?黛玉接着把弓拉得更紧了,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虽然只说了句“我更不解这意”,言下之意却是“你必须把话说清楚”。黛玉“间错开了来”的话显然是在强词夺理,但却将拉满的弓又松弛下来。至于对雪雁说的那一席话,显然是在借槌敲鼓,当事者的宝玉、宝钗都听懂了,但一个不敢反诘,一个无法反诘。读者为她的“情”所动,因而也就原谅了她的“无理”。“有情”与“无理”都体现语言之中,然而形象的美却突破语言的外壳,由流动着的画面来显示的。

“曹雪芹风格之所以伟大就在这里;仅仅几句话,不但表现了他的人物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人物的“‘形’‘声’‘色’”。他的文字从日常语言中来的;然而比日常语言还要流畅,还要自然。

3.《红楼梦》人物性格塑造。

现代作家张天翼说过,小说的实际描写表现出:“这一双男女之所以特别相爱,仿佛有缘分似的,这缘分不在外物,而在他们自身。这是由他们各人的性格,兴趣,见解,生活态度等决定的。”

宝钗:深通世故,“能够博得上上下下各种种人的嘉奖和赞美”的人物。她是个“极实际的人”“能够面面圆通,处处得利”。但是这个“最正派不过的小姐”的思想言行跟贾宝玉却“有点格格不入”。而林黛玉则从来不对贾宝玉讲究那些“仕途红济”之类的话,也不懂行什么世故之类的东西,她看重的是真正的爱情,在观园里只有她是唯一能够了解、同情贾宝玉的人。宝哥哥认为红尘生活是可爱的,不可爱的是那安排红法尘生活的力量。四十四回凤姐泼醋,先下手打了平儿,接着贾琏也上来踢骂,夫妻都拿平儿煞性子。对这一薄命女儿横遭荼毒和蹂躏的命运,宝玉无比同情,亲自为平儿熨了衣裳,洗了手绢。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引起宝玉深切的同情,“平儿理妆”这件事使宝玉的性格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发展,宝玉性格中的叛逆因素,显示着璀璨的光辉。

4.《红楼梦》同样以细节取胜。

杰出的作品,总是以细节描写取胜的。《红楼梦》在细节描写上,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十分丰厚的艺术遗产,滋补着我国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红楼梦》的情节就装在这些细节里,随着细节的不断流动而移步换形。它不仅体现出一种动态的美,而且在动中显示着情节,和情节交融在一起。

第3篇

关键词:饮茶;思想性格;身份地位;社会关系;人物命运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44-01

茶文化不仅是当代人的一种时尚追求,在中国古典小说里更是一种艺术,在闲茶中经常充满着弦外之音,例如《红楼梦》中就有不少人物饮茶的艺术细节描写。

书中各类人物的所品的茶,名目繁多,有“普洱茶”、“六安茶”、“老君眉”等等,还有什么“盖碗茶”、“斗碗茶”、“女儿茶”、“体己茶”……之分。尽管饮茶的人物不同,方式不一,所品的茶品种也各异,然而,由于作者精彩妙笔的点化升华,却都达到了以茶见人、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

首先,《红楼梦》中关于饮茶的这些艺术细节,作者通过它们生动地显现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第四十一回中,贾母带着一行人到了栊翠庵。对于这一批“不速之客”的到来,女主人妙玉是颇费心机,区别对待的:应于贾母的要求,她忙去烹了茶来。除了亲自捧了一个古董成窑茶杯与贾母外,招待众人的“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接待“规格”显然低了好些个等级。而对宝钗、黛玉二人,却是拉到耳房另吃“体己茶”。她给宝钗、黛玉用的茶具都是奇珍古玩,沏的又是五年前收藏的梅花雪水。而对宝玉,却独加厚爱,特意拿出“前番自己常用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饮茶的质量与杯具的高下之别,透露了主客关系有亲疏、贵贱之分。喝完茶后,妙玉就命将刘姥姥用过的成窑搁在外面。原来是她嫌脏不要了。以后的“宝玉会意”,便向她提出:干脆将杯子送给刘姥姥。她表示,“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试想:她吃过的杯子尚且不能送人,自己平常用的绿玉斗却偏偏拿给翩翩公子宝玉用。其中用意不是不言自明了吗?

通过栊翠庵妙玉请茶、众人品茶这一艺术细节,不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妙玉这个托身空门、超尘脱俗妙龄少女“天性怪癖”、傲贵清高的个性;也泄露出她“六根未净、人性未泯”、有着正常女性对人生的向往和眷恋,以及对异性青年难以抑制的爱慕之情。栊翠庵品茶,活画出一个“清洁高雅,然亦怪谲孤僻”的年轻尼姑形象,形象刻画出了其独有的思想性格特点。

第二,小说中,还往往通过人物的饮茶细节描写,揭示出不同人物的身份,表明了其阶级地位。第二十四回中,丫头小红为了“向上攀高”,就千方百计伺机接近宝玉。一次,宝玉要喝茶,偏偏身边没有丫头在。“只得自己下来,拿了碗,向茶壶去倒茶”。小红却倏地出现在背后并献殷勤道:“二爷,看烫了手,等我倒罢”,“一面说,一面走上来接了碗去”,递茶给宝玉喝。当宝玉奇怪为什么不认得时,这个富有心计的丫头,便冷笑一声:“爷不认得的也多呢!岂是我一个!从来我又不递茶水拿东西,眼前儿的一件也做不着,那里认得呢?”原来贾府里层层有节制,步步有等级,丫头奴才数不胜数。因此,连给公子小姐递茶水也要分等级,有的丫头地位卑微,连递茶水给主子的“资格”也挨不上。果然,当小红这一“越轨”举动被更高一等级的丫头秋纹发现时,就“兜脸啐了一口”,责骂道:“没脸面的下流东西!……你也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另一个丫头碧痕,也挖苦讽刺说:“明儿我说给你们,凡要茶要水拿东西的事,咱们都别动,只听他去就完了。”

在小红“越轨”倒茶这一事件中,作者通过捕捉人物的对话、行动,生动地表现出了在这封建大家庭中,阶级差别、阶级观念,处处可见,时时存在,等级名分观念已渗透到丫头们的灵魂深处。倒茶递茶细节,其内涵量可谓深刻巨大!其实,在贾府中,不同身份的人喝的是不同的茶,就连喝茶的方式方法,也十分讲究要合乎身份。正如妙玉所说的:“一杯为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

第三,通过饮茶的描写还折射出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传递了人物的某种微妙微肖的感情。例如第二十六回,通过宝玉来到潇湘馆主动讨茶,黛玉故意“刁难”,紫鹃从中斡旋调解,最后还是先给他倒茶这一系列对话、行动的描写,充分表现出宝黛之间亲昵逗闹的情景,洋溢着爱情的暖流,从而折射出人物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和微妙微肖的感情,也表现了在这场感情纠葛中,黛玉的贴身丫环紫鹃扮演的是不卑不亢、懂情识礼的“红娘”角色,起了促进宝黛感情深化的重要作用。像这些微妙情感都寄托在“茶”这一细节上了。

第4篇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名著,也都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著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同学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呢?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二、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人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泼辣的特点。

四、积累名言警句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五、写读后感巩固

这里的读后感有两个含义:一是读完名著后,自己写出读后感: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自己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品读名著的方法当然不止这些,同学们也可以从阅读实践中自己摸索总结出经验。希望大家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名著里汲取更多的养料。

六、多进行读书交流

定期(半月或一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同时,要倡导一种新理念:师生同读,父母子女同读。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同读一本书,所获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让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交流读书感受,益处多多: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距离:能促进学生心灵和人格的正常培养;更能提高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红楼梦》 探春 自卑自强 悲剧

贾探春,《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之一,也是贾府四姊妹中,性格特点最为突出鲜明的人物。其思想性格内涵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既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又具有叛逆性格;既宽厚和顺,又冷漠严厉;既开朗洒脱,又敏感柔弱;既高傲自强,又顾影自怜……其复杂矛盾的性格特点,令无数的读者掩卷深思。其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不但没有使她变得自闭,反而使她迎难而上,以积极的心态克服自卑,赢得自强,此乃该艺术形象真正的魅力所在。本文试从个性心理学角度揭示探春复杂的潜层心理素质,并进而挖掘导致贾探春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1 贾探春自卑心理表现及成因

探春出生在贾府这个富贵鼎盛之家,锦衣玉食的生活不但没给这位贵族小姐带来欢乐,相反的,她的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被深深的自卑感所包围。

1.1 封建宗法制度的不合理是造成探春自卑情结的根本原因

首先,封建宗法制度规定,在男权社会里女子永远是弱者。作为女性,她必须遵循男权社会所规定的女性规范。诸如 “苟不甘于卑而欲自尊,不伏于弱而欲自强,则犯义而非正矣”[1]。所以她苦闷,她自卑。其次,封建嫡庶观念必然会不自觉的给探春造成心理阴影,最终形成其自卑情结。庶出的身份使得探春“先天不足”低人一等,所以她感到自卑。

1.2 生母为赵姨娘是其深存自卑情结的直接原因

在我国古代,妾不仅是男子的奴隶,而且也是妻的奴隶。而在《红楼梦》一书中,妾又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二房、姨娘、通房丫头,姨娘为第二等妾。赵姨娘在大观园中,她无法像主子那样在公开的正式场合抛头露面,夫人小姐的享宴和游戏是没有她的份的,至多有人想起她时会施舍她一些残羹剩饭。她享受的例银也少。另外,赵姨娘又是一个心术不正,灵魂卑微的泼妇,也是小说中唯一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物。正因为是这样一个身份卑贱而又令人讨厌的女人所生,探春的内心很自卑。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心理是中性的。一种是消极的,假如一个人被自卑感弄得心灰意懒,以致达到万念俱灰的地步,那么自卑感是以一种障碍因素对人生发挥消极作用[2],例如庶出的迎春。一种是积极的,即自卑感也是隐藏在所有个人成功背后的主要动力。个体感到自卑,就会发奋图强,取得成就;在他人的成就面前,再次产生自卑感,继而推动他去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永无止境[3]。探春正是后者,通过采取这种积极的行为不断力争上游,从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达到自强的目的。

2 由自卑转化为自强的表现

2.1 待人真诚,体恤下人

在平日的生活中,探春“言语安静,性情和顺”,严于律己,体恤下人。她和姐妹们相处和睦,也常和宝玉在一起“说体己”,黛玉弥留之际,姐妹们中也只有她陪着凄惨惨气绝的黛玉,对村妪刘姥姥也很大度。这是她能成功地

由内心自卑转化为外在自强的基本心理素质和有利条

件。

2.2 志趣高雅,志向远大

探春志趣高雅,极富才情,可与黛玉相比。小的时候,着意寻求那些充满智慧的艺术品;她所居住的秋爽斋布置得大方典雅,正是人如其斋,斋如其人。正是因为她有男子般的见识与抱负,所以她能够将内心的自卑转化为自强,为其建立优越感从而得到心理补偿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2.3 心思缜密,富于心计

探春心思缜密,不逊宝钗。探春能够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次向嫡母王夫人靠近的机会,来巩固自己的根基,弥补“先天不足”,从而达到自强。

另一方面,探春又富于心计,然而却不阴险,不似其弟贾环卑鄙、委琐。贾母中秋赏月,兴致大发,深夜不息,众姊妹们熬不过,都悄悄去睡了,“只是三丫头可怜,尚还等着”。向当家主子贾府一号人物贾母靠拢,以求得到怜爱,根本目的还是“固本”。这已变成探春的自觉行为,可谓煞费苦心,可爱又可怜。

2.4 探春理家是施展才华的最重要契机

如果说探春发起诗社只是初露锋芒,那么理家才是其真正意义上的施展才华,是其建立优越感从而进行心理补偿的最重要契机。探春理家,颇有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意味。多少矛盾等待着她去解决,又有多少人为的因素在抵制着她,可是探春仍然披挂上阵了。

首先是恶奴的刁难,继而又是赵姨娘的责难,然而探春想干出一番事业,开创一种新局面,这就需要她的清醒和魄力。而探春正是这种既清醒又有魄力的人物。她既不让改革弊端和谋私利沾边,同时又敢拿体面人物开刀。王熙凤交给探春的是一个营私舞弊、入不敷出的烂摊子,因而,探春确定了一条理家策略,这条策略的根本方针是:“兴利除弊”。

她首先取消了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的月钱,这笔开支实际上是给袭人、赵姨娘、李纨的津贴。免去了每个姑娘每月重支的二两银子的油头脂粉费。接着她又拟定了一个改造大观园的具体方案:把园子交给几个能治园圃的老妈妈管理,也不要她们交租纳税,只问她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自己劳动所得自己享用(第55、56回)。探春这一创举,具有多层意义:第一,做到了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第二,做到了地尽其力,不至“暴殄天物”;第三,均衡利益,去掉了中间盘利,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第四,节省了园中的好几宗开支。探春的理家给荣国府带来了一线生机,老妈妈的欢声鼎沸暂且不讲,连精明强干的凤姐也不得不由衷的赞叹:“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第55回)。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干练,探春获得了尊敬和信任。人们遵从她就如同遵从凤姐一样,但她和凤姐不同。正如蒋和森先生所说的:“凤姐给人带来的是恐惧,而探春给人带来的是严厉。”探春和凤姐都很锋利,但又不同:“凤姐的锋利中满含杀机,而探春的锋利中却见到严正。”[4]正是这样,探春出色完成理家这一艰巨任务,为其建立了成功的优越感,从而对其自卑心理进行了有效的补偿。即心理学中的“补偿作用”。

然而,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没有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放弃不谈[5]。此时的探春正是这样,她虽然能够把内心的自卑转化为自强,然而真正的问题“庶出的身份”仍然是其抹不去的伤疤,致命的要害。她当然不允许任何人戳中自己的要害,一旦受到伤害,她会义无反顾地捍卫自己的尊严。

在“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事件中,探春这愤怒的一掌,是长期受到压抑的委屈情感的爆发。这响亮的一掌,不仅教训了那狗仗人势,挑起矛盾的刁奴,还痛斥了主事者那种自杀自灭,亲痛仇快的愚蠢行为。这痛快淋漓的一掌,是对其自卑心理的超越,对自我尊严的维护,更是其由内心自卑转化为自强的终结音符。

3 反思封建宗法制度对探春的迫害

小说第五回中的四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形象地写出了探春的思想性格以及她一生的命运。

探春远嫁,并不是孤立的偶然现象。首先,它标志着封建地主阶级(贾府)的没落已经到了分崩离析、骨肉飘零的地步,反映出一个处于衰亡时期的阶级的垂死哀鸣。其次,远嫁的不幸遭遇最终落在探春身上,这表明庶出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她在贾氏宗族嫡庶之间的激烈斗争中,最终成为失败者。探春的悲剧就在于:为了弥补庶出的缺失,她竭力用确定严格主奴界限的办法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以保持自己主子地位的尊严。然而,也正是她所尊奉的封建等级制度所确定的嫡庶界限,又使她上升正统、飞往高枝的心愿终归幻灭。可以说,探春是一位处在维护与反抗封建等级秩序矛盾中,最终被封建等级秩序无情吞噬的悲剧典型。

4 结论

探春虽是一个悲剧典型,却不影响其人物形象所散发出的光辉。她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最具魅力的女性,不仅仅因为其美丽的外貌,非凡的才识和远大的志向,更重要的是其对自卑的超越上。我们不妨将她与同是庶出的迎春、贾环做一比较。迎春人称“二木头”,麻木消沉,萎靡不振,在集聚于心、无法释放的自卑心理压力下,丧失了主宰自我的能动性,自卑情结吞噬了她生命的活力。贾环长期处在被忽视、被冷落的边缘,浓重的自卑感一方面使他的人格趋于委琐,另一方面又使他专注于自我,变得自私、邪恶,萌生出阴暗的报复心理。而探春则能够正视自卑,超越自卑,从而建立了一种理性的、健康的人格。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甚至,我们整个人类无时不深陷于自卑的困境之中。如果我们能够化自卑的压力为动力,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那就能超越自卑,就能不断完善自我,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大概就是《红楼梦》中贾探春形象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吧。

参考文献:

[1]班昭.女诫[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2]【美】赫根汉著,何谨,冯增俊等译.人格心理学导论[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4页.

[3]孔克勤,叶弈乾,杨秀君.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4页.

[4]蒋和森.红楼梦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26页.

[5]A·阿德勒著,刘泗译.超越自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10月,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