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2:30
导语:在师德建设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修己安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孔子看来,“修己”是求仁,而“安人”、“安百姓”则是行仁。“修己安人”体现在师德观念上,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且要通过言传身教,达到感化、教育学生的目的。
1.2“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
孔子说“:有教无类。”[2]p168也就是说,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和华夷诸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格局,将教育及于蛮夷之邦。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2]p94意思是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以履行师生见面之礼,我就不会不教他。“有教无类”不仅体现出孔子“仁者爱人”的仁德思想,同时反映出孔子在教育观念上的公平思想。正是在“有教无类”这一教育公平思想指导下,孔子广收门徒,出现了弟子三千的局面。
1.3“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
孔子在其教学实践中善于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孔子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2]p123孔子将十名弟子分为四科,由此便可以看出他教人各因其材。子路和冉有同时向孔子请教“闻斯行诸”的问题,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原因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2]p128只有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的个性心理特点,才能够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1.4“以身作则”的教育示范精神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p143意思是,统治者本身的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统治者本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在孔子看来,无论是从政者还是从教者,其行为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孔子在讲求“学”、“思”结合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行”的重要性。他要求教师要以自己的道德行为感化学生,做到以“行”立人,以“德”化人。
1.5“诲人不倦”的乐道精神
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p93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致,而孔子仍不敢当,充分体现了孔子谦虚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乐道精神,是孔子“仁爱”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孔子看来,乐道重业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他对颜渊执着的乐道精神由衷地赞赏,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p871.6“无隐无私”的人文情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2]p139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护人、关心人。樊迟又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智者善于了解人、认识人。孔子主张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做到无隐无私。孔子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们,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2]p98对学生无隐无私,一视同仁,是为师者应具备的风范。
2孔子师德观对当今师德建设的启示
2.1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校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种有目的的教育,都是通过教师而具体实施的。同时,教师是受教育者崇拜和效法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应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教师个体全面发展,是指教师除了智力和体力的自由发展外,还必须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道德情操,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基本因素。”[3]作为教育者,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深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2坚持教育原则
(1)热爱教育。热爱教育,在孔子那里则体现为诲人不倦的乐道精神。热爱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教育才能,而且要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热爱教育,并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要求教师以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为荣,把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2)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育劳动对教师的一种起码要求,是教师职业者所必备的道德品质。所谓为人师表,就是指教师应该在思想、品德、学习等各方面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感、意志和知识修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教育劳动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并时时处处做到为人师表。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并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3)教育公正。教育公正是一种重要的教师道德要求,同时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素养。所谓教育公正,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其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是教育公正最基本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对于不同智力、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做到公正平等、正直无私。教育公正不仅有利于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尊师重教”这一良好社会风尚的传承与发展。
2.3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是影响教育劳动的重要因素。在教育劳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当然,教学只是教育劳动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还需要在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教育规律,并以此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4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劳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是影响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热爱学生,不仅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因此,教师要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每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优缺点对症下药,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同时,教师还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使学生达到比现有水平更高的标准。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好经验、好做法。如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组织机构,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关于教育发展的大事,列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中。2012年3月19日《光明日报》报道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师德建设的成功经验,他们做到了“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学校首先关爱教师”,解决了教师们的后顾之忧,没有后顾之忧的教师,又把这种关爱的温暖迁移到事业、辐射到学生身上。目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一)师德教育效果不理想。应该说高校对师德教育一直是重视的。但是这种教育在许多情况下是停留在宣传号召上的。并且存在教师教育的信息层层衰减的状况。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业务、轻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导向。导致教师很少参加师德教育活动。
(二)师德评价机制不完善。确立师德评价的标准、内容和制度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现行的师德评价制度与教师队伍发展的新情况和职业道德要求不相适应,有关制度建设不能及时跟上,制度缺位,机制运行不灵。
(三)师德监督和激励机制乏力。目前许多高校对师德建设的监管主要是职能部门。有的高校还专门成立师德建设监督小组。对于教师师德行为的强化是通过奖惩制度来实施的。从总体上说,高校师德监督和激励机制对师德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面对新的情况,这种机制显得软弱无力。首先是监督制度虚置、虚化;其次是监督体制不完善,监督主体消极不作为;第三是奖惩制度比较空泛,师德表现情况在教师的职称评聘往往被忽略,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处罚缺乏统一的法律依据,碰到一个具体的违反师德行为难以做出有说服力的处罚。针对高校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师德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教师的职业特性和角色价值决定了必须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他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修养、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事、言行举止等各方面都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书”、“育人”是同步的,教师必须要为学生负责。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每一位“为师者”的职业要求和历史责任。师德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工程,是大学文化、教育精神和教师形象的永恒主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常抓不懈。
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开展有效的师德教育活动。
1.坚持开展师德宣传和培训教育。要形成一整套专门的师德规范宣传教育制度体系,坚持以传统美德、敬业精神、优秀师德楷模等为师德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将师德培训纳入学校教师培训规划中,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行为规范和教书育人观念的形成;师德培训要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校内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努力营造师德建设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在师德精神和人文素养氛围中得到熏陶,激发教师追求科学真理的愿望和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自觉性,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
2.坚持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把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作为师德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并注意从青年教师中挖掘典型进行宣传。重视树立身边优秀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同时,要善于运用反面的典型进行教育,敢于批评教师中的不良现象。
3.坚持师德养成在实践中提高。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学习和借鉴其他行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使教师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使师德养成在实践中提高。
(二)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师德评价工作是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强化师德的评价工作。而师德评价要求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要求信息准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反馈迅速。师德评价应将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具体化,使之可以操作。具体到诸如美国某学校的《优秀教师行为守则》:“不能对同一错误行为采取今天从严、明天从宽的态度”、“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或过分随便”等。师德评价的方法选择也要作具体规定,要避免制度安排上的缺陷,以真实反映师德的状况,在保证教师德行公信力的基础上评价师德问题。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完善分工合作,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整体;要整合师德评价规则,完善评价程序。评价结果要作为教师奖惩和聘任选用的重要依据,同时师德评价结果的反馈要适时,使其起到实实在在的激励作用,真正为学校师德建设注入动力。
(三)强化师德监督机制。强化师德监督机制,监督必须发扬民主,要发挥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监督,建立各级领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组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同时充分发挥校内网络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在师德监督中的功能,正确引导校园舆论。做好监督结果的信息反馈,把师德监督结果与教师的聘用、评优与奖惩挂钩,及时纠正师德建设中的偏差,预防和补救违反师德的问题。师德监督制度要与留人、用人、培养人的制度相结合。建立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通报制度和惩处机制,实施教师职称评聘“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于师德差又不改正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同业务水平低的教师一样,实行淘汰待岗或转岗调离,努力实现师德建设的目标。
(四)建立师德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是师德建设的基本动力。师德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和荣誉感,形成学先进、争先进的良性发展氛围。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广阔的舞台,使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更好地发现自身的价值,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充分感受到教书育人工作的乐趣,从而把加强师德修养变为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三本院校;教师;师德建设
一、三本院校师德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学校最为基础性职能就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教学活动,然而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学校自身的优质校风、教师自身的良好教风及学生自身的优秀学风等都成为对学校教学质量好坏与否的决定因素。对于优质的校风及学风来讲,其当前已经成为教育活动始终执行者和组织者所需认真落实及完成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学校应将师德建设始终作为一项长久且关键的工作内容来执行及落实。只有对三本院校教师师德建设予以强化,并培养出一支具有务实创新、师德高尚、学风严谨及爱岗敬业品质的高水准教师队伍,才能对优质学风、教风及校风得以顺利实现及持续发展予以保证,以此为基础,才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综合性优秀人才。
二、三本院校师德建设所存障碍分析
基于三本院校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得知对师德建设造成阻碍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师队伍些许教师存在严重的师德淡漠的状况。由于市场经济运转的广泛性,其对教育领域也造成实质性影响,基于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开放性、竞争性及趋利性,其不仅对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及主体性给予充分激发,且还导致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及拜金主义的诱发。一些教师特别是外来聘请教师,过分看重个人需要及物质生活方面的内容,而存在过度轻视教育事业及集体利益的状况,并将物质享受和追求金钱作为其开展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至此,造成师风不正及师德淡漠的状况产生。其次,职业道德松懈思想的存在。一般三本院校外聘教师较多,且这些教师来自不同高校和社会,他们内心往往将教师职业作为其自身的谋生条件和手段,将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勇往的标准,至此,存在严重的利益与责任之间失衡状况,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和要求,并且在实际教学当中,也未将其社会职责予以尽职,以此严重影响三本院校的教学质量。一些教职工对自身所追求的道德教育及道德修养方面的长远价值予以放松,必然会造成诸多有关师德及师风建设方面的问题。最后,师德建设无论道德制度还是创新均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需求。此状况也是导致师德建设缓慢乃至退后的基础因素。
三、三本院校师德建设的具体对策
首先,在教职工中开展“五师”教育。1.强师能。将专业技能要求向教师提出,让教师必须向业务能力强及专业精方向迈进。2.正师风。利用一系列的榜样规范、行为规范及制度规范,以此实现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给与强化的目的。2.树师表。要求教师对所制定的“四高三精二严一强”目标予以实现,其中四高就是要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高度的觉悟,三精则为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及奉献精神;二严就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肃的自我修养;所谓一强则为对为人师表意识进行强化。4.育师德。要求教师要以“三爱”为标准。即爱学生、爱岗位及爱事业。5.铸师魂。要求教师要始终拥有四心,即关爱学生要有诚心,了解学生要做到细心,服务学生要做到热心及教育学生要拥有耐心。其次,以帮扶活动为基础全面落实师德建设。该活动主要以经济资助为源头,以此实施扩展,使之成为全方位爱生助学的活动形式,落实爱生助学的“三帮”活动,并将其宗旨确定为关心学生思想、学习及生活,而三帮则为帮生活、帮学习及帮做人,促使资助空间范畴得到相应扩展,实现其质量的提升。首先,各班辅导员要在各自学生中实施相应调查,就帮扶对象进行确定;然而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有层次的帮助活动。各个教师均需要将自己的帮扶对象进行确定,教师还要深入到学生之中,去关心和爱护学生,并对其思想工作予以做好,可在课余时间内,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内心感受教师的关爱,促使学生不仅学会怎样学习,还这样做人及生活。要以帮扶活动为基础,防止出现特困生不失学及学困生掉队等状况,此外教职工还要始终把资助第一、教育第一及爱心第一作为坚持的重要标准,让学生对学校的温暖及教师的爱心给与充分感受。利用学校所开展的帮扶活动,实现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不断增强,实现教师素质育人及教书育人水平的实质性提升,并对教师的教育思想给与端正,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学习和生活。最后,就师德评估考核制度予以建立,促进师德师风档案的建立。为了促进三本院校在师德建设方面的更好发展和不断完善,对教师师德群体方面的优质形象进行塑造,对于实践建设方面所存在的歪症之风坚决杜绝,针对各系部要与教务处相配合,可通过让教师在网上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以此实现对对师德表现给与了解,针对师德表现当中所存在较差的教师,相关领导应对其给与相应引导和培训,或将极为恶劣的师德坏风及时清除,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良发展。
四、结语
我国各高校始终将教师师德作为国家及社会的基本内容,并且也成为社会乃至人民群众所迫切需要的重要内容。所以,对师德建设所具有地位进行充分突出,以此为三本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充足动力。
作者:石璐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建华.“三本”高校青年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机制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2(5):64-66.
要建立教师岗位培训制度,集中教育制度,政治学习制度,业务进修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师德建设研讨制度等,对教师的学习培训作出统筹安排。通过学习培训,提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提高教师政治理论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教师弘德、强能的自觉性。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学习培训的必修课,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遵守师德规范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要通过学习培训机制,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教书育人,以德为先的社会使命感,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
2建立完善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主题活动制度
要紧密结合形势,围绕师德建设主线,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主题活动的目的,就是坚持知行合一,把师德建设落实到教学科研的具体活动中。要坚持实践标准,师德建设的规划、计划、方案都要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抓落实。要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月”、“师德建设大讨论”、以及演讲、征文、晚会、板报评比、班会、研讨、宣讲等活动,来体现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推动教学科研向高水平发展。要营造浓厚氛围,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建立活动长效机制。要深入开展向高教战线先进典型孟二冬教授、方永刚教授以及我省优秀青年教师冯赫南同志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努力争做新时期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要完善制度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师德标兵、服务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先进事迹。要充分利用院报、学报、标语展板、宣传栏、校园网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高校师德榜样的典型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方向。通过榜样的力量,弘扬正气,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以师德师风带动教风、学风、校风,使全校教师师德水平不断提高。
3建立完善民主评议制度
以强化师德教育、严格师德规范、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建立师德建设民主评议制度,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在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学术诚信和个人修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开展师德建设民主评议的目的,在于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深化对教育目标、高职院校使命和教师职责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建立完善民主评议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置于民主监督之下。要把开展师德建设民主评议与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教职员工修师德、强技能、创佳绩。评议是一种激励,评议是一种约束,评议是一种监督,要通过民主评议这种形式,强化师德意识,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4建立完善社会监督制度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德育师德建设
Abstract:"Scientificdevelopmentoutlook"istheessencetostrengthenteachers''''moraleducationallevelandtopromotetheteachers''''moralqualityandimprovetheoverallqualityofyoungteachersinuniversitiesanditisalsothebasicpolicyofmoraleducationalworkinuniversities.
Keywords:Scientificdevelopmentoutlook;Moraleducationinuniversity;Teachers''''moralconstruction
在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真正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以人为本,加强师德建设既是职业要求,也是历史责任。教师职业的特殊、神圣,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师德,是人民教师的立教之本。“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养,是事关高等教育发展、永葆高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是强化高校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之所在,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治本之策。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高校德育的基础和落脚点,也是高校德育创新的理论根源。以人为本,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食粮。“以人为本”具有三层基本涵义:其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1]。以人为本,人既是所有事物的前提,又是所有事物的根据与最终的本质,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
2师德建设“以人为本”的意义
高校德育对于高校教师自身来说就是师德。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更需要教师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重视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所以师德更具有自律性。师德的主体是教师,在师德建设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为本,一切工作围绕服务和促进教师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
师德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了高校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它突出了尊重高校教师的人格和权利,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既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又服务社会愉悦生命;它着重突出了人自身,把人作为教育关注的对象与最终目的,注入了更多人性化的关怀与思考,既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又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做人的责任,从思想认识到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都融入人的情感,师德具有发展性和开拓性。
3以人为本,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纵观这一群体,他们在政治上日趋成熟,业务素质较强,时常提出自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的看法和主张,视野开阔,知识结构较新,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创新,在外语水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上具明显优势,换句话说,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然而,在他们身上也显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矛盾冲突,诸如: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淡漠感并存的矛盾;思想观念上的思维敏锐与偏激性并存;认知难以和社会、实践趋同;务实求新,讲求实际,有积极的进取心,但缺乏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价值观上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建功立业,但价值取向过于个人功利化;追求自主性与表现被动性及依赖性相存的问题,等等。如何以人为本正视并正确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化解存在的困难、问题与矛盾,使他们的师德素质得以强化并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才华,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3.1以人为本,激励高校青年教师奉献与敬业高尔基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活动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动机是激起行为的直接原因,它代表着人内在的心理面貌和状态,是启动、维持和终止某一行为的能动的心理力量。而直接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动机强弱的,则是其心理发展的成熟度。所谓心理发展的成熟度,是指教师不仅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知识、经验、能力,而且在认识、情感、意志、个性心理等方面都达到某种完备程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并胜任教学工作。事业心、成就感是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因此,以人为本,尽可能多地培养成熟度高的青年教师,既高标准严要求,重使用重培养,又要关心、爱护、扶植、尊重他们,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促使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励、开发和调动,这亦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师德的最高境界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又是师德的核心部分,教师在奉献和燃烧的同时也成就了自我。教师职业是幸福快乐的,而奉献、敬业又充满着挑战,只有幸福快乐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并具挑战性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发展、尊重、理解、完善他们,使其最终具有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
3.2以人为本,创造祥和文明的校园环境
3.2.1以人为本的舆论环境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比如对高校从教优势的宣传,可强化青年教师的健康情绪体验。高等学校对于教师的诱惑,并非是地位怎样显赫、待遇如何优厚,而是可以有着更多的精神自由、科学活动中的选择自由、创造自由以及成就事业的机会较多、工作有弹性,加上文体活动较丰富、待遇稳定有保障,还能享受到一份宁静、悠闲与宽松的校园生活。因此,充分运用多种媒体来调节学校舆论环境,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引导,强化责任意识、育人观念,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培养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加强师德修养变成青年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求,以完美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促其健康成长。
3.2.2以人为本的学术环境开启智慧活跃思维高校青年教师求知热情高,以人为本,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扶持他们参与科研,提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试验设备、图书音像资料以及重点科研课题、参加重要学术活动的机会和必要的资金支持等软、硬件;提供各种进修、培训以及出国等机会;同时抓好老、中、青传帮带工作,使青年教师从老教师身上学到精湛的师能和高尚的师德,在学业、学术、思想上更快地提高;注重加强校际间、国内与国外、老、中、青教师之间以及青年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允许就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使之在学术探讨、交流、争鸣中开启智慧,活跃思想,承前启后,立足于发掘和发展本学校独有特有的学术风格、学术文化,注重精神理念的提升,给更多的青年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
3.2.3以人为本的人际关系与生活环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以人为本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更需要高校各级党政领导以"领导就是服务"为宗旨,做青年教师的知心朋友,及时宣传、表彰具有良好师德的先进人物,让他们学有榜样,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教风学风的养成,爱岗、敬业、奉献,建立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各级党团组织、工会可根据青年教师的性格、特点和爱好,有针对性地举办诸如中国历史文化、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文学艺术修养等各类讲座或报告,举办文艺晚会和舞会,举行各类体育竞赛,使广大教师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让青年教师在其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完善和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3.3以人为本,真正实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人才和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领域中领先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双重任务,高校青年教师是实现双重任务的主体,“希望我们的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社会尊敬的人。”[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以人为本,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很强的表率性和典范性,充分发挥榜样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加强师德修养,用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弘扬正气。
3.3.1努力认真地学政治用马列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己严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强化从师素质,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注意加强自我心理调适,着重对自身的心理品质、职业道德、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进行重塑和再提高,简言之师德师魂就是高校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
3.3.2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升华自身,钻研业务以人为本“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青年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注重知识面的拓宽、知识储量的增加,在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增长才干,并注意不断地用中国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充实自己,进而去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精华。
3.3.3加强对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系统地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规律、原则和方法以及一些交叉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相关的知识并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同时密切关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力争站在发展的前沿,以开拓学科新领域。“铸师魂,养师德,练师能,作师表”,使高校青年教师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3.4以人为本,强化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关键取决于教师本人能否积极参与、自觉、自律地提高道德修养。师德的内涵是“为人师表”,而“师德”的外延,就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以更高的道德风尚赢得社会的尊敬。“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4]
3.4.1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要把对教师的思想道德要求,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确定下来,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约束力。师德建设要落到实处,必须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建立切实可行的师德评估标准,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把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纳入教师岗位职务考核体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与聘任、职务职称晋升、评优、奖励挂钩,对在教书育人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特殊津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更新教育理念,完善道德修养,将师德规范的要求融入到岗位职责中,使之正确地把握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及消极腐败现象的影响,牢记“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教师理论认知和工作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断自我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不断增强道德自律意识,进而鉴别和选择正确的行为准则。谨记:“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师德产生的效应是无以估量的。
3.4.2强化组织观念、纪律观念、职业道德观念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学习老一辈教师的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精神。教师职业是崇高的,更需要的是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教师是''''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培育者,所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大写的‘人’,而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探索完美地实现人的创造潜能的过程”。[5]因此,关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爱是教育之本”,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奉献。关心学生,诲人不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这是师德的核心,是高校青年教师高尚心灵的体现。
3.4.3抓紧对青年教师进行国情国力教育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底子薄,人口多,更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便是在发达的美、英等国,其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只处于中等或中偏上的水平。真正使广大的青年教师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从我做起,热爱教育事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这就是该尽的职责和本分。”[5]高校青年教师要做“人师和经师两者合一”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以德治学”崇尚科学,探寻真知,不断创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自身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立性和创新思维,关注自身生命价值的完善,在获得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进步、祖国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04-27.
[2].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9-0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6.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德育师德建设
Abstract:"Scientificdevelopmentoutlook"istheessencetostrengthenteachers''''moraleducationallevelandtopromotetheteachers''''moralqualityandimprovetheoverallqualityofyoungteachersinuniversitiesanditisalsothebasicpolicyofmoraleducationalworkinuniversities.
Keywords:Scientificdevelopmentoutlook;Moraleducationinuniversity;Teachers''''moralconstruction
在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真正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以人为本,加强师德建设既是职业要求,也是历史责任。教师职业的特殊、神圣,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师德,是人民教师的立教之本。“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养,是事关高等教育发展、永葆高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是强化高校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之所在,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治本之策。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高校德育的基础和落脚点,也是高校德育创新的理论根源。以人为本,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食粮。“以人为本”具有三层基本涵义:其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1]。以人为本,人既是所有事物的前提,又是所有事物的根据与最终的本质,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
2师德建设“以人为本”的意义
高校德育对于高校教师自身来说就是师德。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更需要教师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重视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所以师德更具有自律性。师德的主体是教师,在师德建设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为本,一切工作围绕服务和促进教师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
师德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了高校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它突出了尊重高校教师的人格和权利,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既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又服务社会愉悦生命;它着重突出了人自身,把人作为教育关注的对象与最终目的,注入了更多人性化的关怀与思考,既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又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做人的责任,从思想认识到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都融入人的情感,师德具有发展性和开拓性。
3以人为本,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纵观这一群体,他们在政治上日趋成熟,业务素质较强,时常提出自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的看法和主张,视野开阔,知识结构较新,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创新,在外语水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上具明显优势,换句话说,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然而,在他们身上也显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矛盾冲突,诸如: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淡漠感并存的矛盾;思想观念上的思维敏锐与偏激性并存;认知难以和社会、实践趋同;务实求新,讲求实际,有积极的进取心,但缺乏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价值观上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建功立业,但价值取向过于个人功利化;追求自主性与表现被动性及依赖性相存的问题,等等。如何以人为本正视并正确引导高校青年教师化解存在的困难、问题与矛盾,使他们的师德素质得以强化并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才华,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3.1以人为本,激励高校青年教师奉献与敬业高尔基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活动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动机是激起行为的直接原因,它代表着人内在的心理面貌和状态,是启动、维持和终止某一行为的能动的心理力量。而直接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动机强弱的,则是其心理发展的成熟度。所谓心理发展的成熟度,是指教师不仅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知识、经验、能力,而且在认识、情感、意志、个性心理等方面都达到某种完备程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并胜任教学工作。事业心、成就感是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因此,以人为本,尽可能多地培养成熟度高的青年教师,既高标准严要求,重使用重培养,又要关心、爱护、扶植、尊重他们,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促使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励、开发和调动,这亦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师德的最高境界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又是师德的核心部分,教师在奉献和燃烧的同时也成就了自我。教师职业是幸福快乐的,而奉献、敬业又充满着挑战,只有幸福快乐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并具挑战性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发展、尊重、理解、完善他们,使其最终具有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
3.2以人为本,创造祥和文明的校园环境
3.2.1以人为本的舆论环境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比如对高校从教优势的宣传,可强化青年教师的健康情绪体验。高等学校对于教师的诱惑,并非是地位怎样显赫、待遇如何优厚,而是可以有着更多的精神自由、科学活动中的选择自由、创造自由以及成就事业的机会较多、工作有弹性,加上文体活动较丰富、待遇稳定有保障,还能享受到一份宁静、悠闲与宽松的校园生活。因此,充分运用多种媒体来调节学校舆论环境,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引导,强化责任意识、育人观念,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培养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加强师德修养变成青年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求,以完美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促其健康成长。
3.2.2以人为本的学术环境开启智慧活跃思维高校青年教师求知热情高,以人为本,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扶持他们参与科研,提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试验设备、图书音像资料以及重点科研课题、参加重要学术活动的机会和必要的资金支持等软、硬件;提供各种进修、培训以及出国等机会;同时抓好老、中、青传帮带工作,使青年教师从老教师身上学到精湛的师能和高尚的师德,在学业、学术、思想上更快地提高;注重加强校际间、国内与国外、老、中、青教师之间以及青年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允许就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使之在学术探讨、交流、争鸣中开启智慧,活跃思想,承前启后,立足于发掘和发展本学校独有特有的学术风格、学术文化,注重精神理念的提升,给更多的青年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
3.2.3以人为本的人际关系与生活环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以人为本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更需要高校各级党政领导以"领导就是服务"为宗旨,做青年教师的知心朋友,及时宣传、表彰具有良好师德的先进人物,让他们学有榜样,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教风学风的养成,爱岗、敬业、奉献,建立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各级党团组织、工会可根据青年教师的性格、特点和爱好,有针对性地举办诸如中国历史文化、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文学艺术修养等各类讲座或报告,举办文艺晚会和舞会,举行各类体育竞赛,使广大教师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让青年教师在其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完善和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3.3以人为本,真正实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人才和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领域中领先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双重任务,高校青年教师是实现双重任务的主体,“希望我们的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社会尊敬的人。”[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以人为本,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很强的表率性和典范性,充分发挥榜样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加强师德修养,用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弘扬正气。
3.3.1努力认真地学政治用马列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己严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强化从师素质,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注意加强自我心理调适,着重对自身的心理品质、职业道德、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进行重塑和再提高,简言之师德师魂就是高校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
3.3.2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升华自身,钻研业务以人为本“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青年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注重知识面的拓宽、知识储量的增加,在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增长才干,并注意不断地用中国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充实自己,进而去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精华。
3.3.3加强对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系统地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规律、原则和方法以及一些交叉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相关的知识并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同时密切关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力争站在发展的前沿,以开拓学科新领域。“铸师魂,养师德,练师能,作师表”,使高校青年教师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3.4以人为本,强化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关键取决于教师本人能否积极参与、自觉、自律地提高道德修养。师德的内涵是“为人师表”,而“师德”的外延,就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以更高的道德风尚赢得社会的尊敬。“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4]
3.4.1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要把对教师的思想道德要求,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确定下来,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约束力。师德建设要落到实处,必须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建立切实可行的师德评估标准,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把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纳入教师岗位职务考核体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与聘任、职务职称晋升、评优、奖励挂钩,对在教书育人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特殊津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更新教育理念,完善道德修养,将师德规范的要求融入到岗位职责中,使之正确地把握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及消极腐败现象的影响,牢记“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教师理论认知和工作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断自我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不断增强道德自律意识,进而鉴别和选择正确的行为准则。谨记:“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师德产生的效应是无以估量的。
3.4.2强化组织观念、纪律观念、职业道德观念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学习老一辈教师的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精神。教师职业是崇高的,更需要的是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教师是''''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培育者,所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大写的‘人’,而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探索完美地实现人的创造潜能的过程”。[5]因此,关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爱是教育之本”,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奉献。关心学生,诲人不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这是师德的核心,是高校青年教师高尚心灵的体现。
3.4.3抓紧对青年教师进行国情国力教育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底子薄,人口多,更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便是在发达的美、英等国,其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只处于中等或中偏上的水平。真正使广大的青年教师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从我做起,热爱教育事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这就是该尽的职责和本分。”[5]高校青年教师要做“人师和经师两者合一”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以德治学”崇尚科学,探寻真知,不断创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自身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立性和创新思维,关注自身生命价值的完善,在获得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进步、祖国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04-27.
[2].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9-0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6.
安阳市建设国家重要粮食核心区存在的问题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安阳市农田水利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很突出,表现在:资金缺乏,农田水利设施损坏严重且被盗被毁现象时有发生,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使农田水利建设投劳不足等。目前,全市旱涝保收田面积22.87万hm2,仅占安阳市总耕地面积的56%。2009~2010年,安阳市受灾总面积约6万hm2,占耕地面积的14%以上,其中,旱灾、大风、冰雹灾害面积要占到灾害总面积的88%以上,因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7亿元[5]。尤其是随着高效农业的兴起,全市发展了许多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也培养了一批种植专业大户,但避灾抗灾的能力十分有限,一旦遭灾,农户损失惨重。资源不足,农业发展的空间有限首先,人增地减的趋势不可逆转,耕地质量不容乐观。安阳市人均耕地0.073hm2左右,而且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耕地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部分农田的灌排渠系不配套,农田用养制度不甚合理,重用轻养现象较为普遍,土壤有机物含量减少,质量退化。其次,水资源紧缺,分布不均匀。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6.4亿m3,人均占有量322m3,只占到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1/7和2/3,其中,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1.94亿m3,年用水总量为16.2亿m3(农业灌溉用水12.2亿m3),属资源型缺水地区。本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94.6mm,但在时间、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至8月,占到全年降水量的60%~65%[5]。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今后水资源的紧张局面还将进一步加剧,农业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缺水危机。此外,农业污染也较为严重,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已成为农业生态环境新的污染源。农业科学实用技术普及不够,增产有一定难度一是农业科研与推广脱节,一些先进适用技术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推广应用。二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有利于调动农技人员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体制、机制还未建立起来。三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安阳市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5.9%。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在48%左右,远低于国内国外先进地区水平(发达国家一般在70%至85%左右)[5]。致使农作物田间管理不科学、病虫草害防治不到位,盲目施肥、过量施用化肥、少施或不施有机肥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粮食生产的进一步提升。市场意识淡薄,影响生产经营的效益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户生产经营相对盲目,市场半径较小,产品价格低;龙头企业小而散,在市场竞争中大多处于劣势地位,影响了生产经营的效益。据统计,安阳市土地经营面积13.33hm2以上的种植大户111户,不到全市总农户数的1%,处于从属地位。全市拥有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435家,但大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仅29家,超1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没有一家;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45个,成员总数3万余户,仅占全市总农户数的2.5%[5]。相对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面还不广,处在“小马拉大车”的境地。当前务农人员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2010年笔者就安阳市当前务农人员文化素质情况做了抽样调查(70户、共206人,136个劳动力),结果显示:种田的有62人,占劳动力数的45.6%。62人平均年龄为51.2岁,其中50岁以上的47人,占75.8%;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有50人,占81%。可以看出,当前务农人员中存在着“三多一少”,即年老体弱的多,妇女、小孩多,文化水平低的多,有经营头脑的青壮年少,在粮食主产区这种状况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不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耕地征占和耕地资源浪费现象仍较严重耕地除了整体质量在下降外,还存在着未征先占、乱占滥用、耕地浪费等现象。一是农村宅基地超标准批地、一户多宅、建新留旧、长期圈而不建等现象存在。二是乡村企业倒闭,土地闲置;取土烧砖,耕地遭破坏。三是城镇扩容,近郊耕地被大量侵占。在前些年开发区热得到严格控制后,近年来城镇互相攀比扩容又成为社会新热点。四是“路边店(站)”停业,村庄内坑、塘常年荒废。这种既影响村容村貌,又浪费有限土地资源的现象在安阳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综合服务能力比较薄弱由于基层农技、农机、植保、农资、农信、水利、种子等机构在业务上受上级机构指导,行政上隶属地方主管,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普遍存在着组织复杂、结构紊乱、功能弱化的突出问题。据安阳市有关部门调查,县级涉及到农业的部门和机构就达10多个,且多以独立分设为主。在同一部门或机构内部,下设多个经济实体和服务站,将服务组织分割成多个主体,形成内部无序、不规范竞争状态。而分属于多部门经营的化肥、农药、农机、种子等农资和农产品销售的服务机构,仍处于低水平下的相互竞争格局,综合服务能力比较薄弱。这种格局若得不到及时扭转,必将制约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导致粮食生产能力后劲不足。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受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运输等成本费用增加的共同影响,近年来,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据调查,2010年全市棚膜、地膜较去年同期各上涨110元/t,尿素较去年同期每袋上涨1元,玉米专用肥和花生专用肥分别较上年上涨10元/袋[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据测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小麦的每公顷综合成本上涨900元。其中化肥、农药和柴油价格上涨每公顷分别增加投入525、60和225元。玉米的每公顷综合成本增加1200元以上,其中化肥、农药和柴油价格上涨导致每公顷分别增加投入600、90和300元[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的增长,往往会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安阳市建设国家重要粮食核心区的对策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涉及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其建设管理与评价体系指标的确定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地、系统地反映高校师德建设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协调以及整体运作,体现出层次性和结构性,保证师德建设管理与评价的有效运行。
2.科学性原则
纳入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的每一个指标都要有明确的内涵和科学的解释,既要符合时代精神,同时也要体现教育科学、管理科学的要求,在考虑指标选择、指标权重确定、数据选取时,要体现数据的可比性和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3.操作性原则
评价是为管理服务的。如果评价的指标体系过于抽象复杂,就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保证目的的真正达成,指标的设计既要考虑有数据的支持、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又要考虑计算方法的简易性等。
4.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要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所谓的横向可比性,指的是在不同学校之间或同一学校的不同内设机构之间评价结果的可比性,这样能够衡量不同单位师德建设方面的效果。纵向的可比性指的是在同一单位或部门内部,不同的发展阶段师德建设水平和效果的比较,这样可以保证同一单位和部门师德建设的连续性和发展性,才能促进师德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评价体系的内容
1.评价内容
高校师德状况如何,关键取决于高校能否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构建一整套师德建设的制度和体系,形成“以制度强化师德、以典型引领师德、以活动推进师德”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因此,师德建设的结果取决于师德建设工作,而师德建设工作的成效就需要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作为载体来进行督促与推进。按照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的要求,评价体系是对高校内设机构在师德建设工作方面的管理与评价。主要内容为师德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建立;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工作的相关制度;年度工作安排部署与规划;先进典型的培养与宣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的推进措施和主要业绩;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与培训;教职工职业道德的监督与考核。
2.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师德建设的一般规律,合理划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建立一个完整的有反馈的连续闭合的师德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一切都将有利于学校统领师德建设的全局,最大限度地消除以往师德管理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加强师德建设的科学决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师德建设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师德建设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使高校师德建设工作量化、细化、规范化,从而对高校内设机构师德建设工作起到考核、评价与激励作用,形成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内容创新、载体创新、制度创新。
3.评价体系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所指向的目标是高等学校及其内设机构,评价的指标注重在师德建设的“工作”。对一个单位而言,师德建设能否不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言之有物、落地有声的抓出实效,关键还是各级党政组织的工作“实打实”的抓出成效,做到有规划、有制度、有部署、有载体、有检查、有考核评价。鉴于此,在设计和运用评价体系对师德建设工作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统领师德建设。师德建设长期以来往往被看作是“软任务”,存在着上热下冷的倾向。但从“立德树人”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视角审视,师德建设又是一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成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质量的“硬任务”,是大学教育的“魂”之所在。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务必重视师德建设,定规划、建制度、提要求、抓落实。否则,必将使师德建设流于形式,形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
二是围绕“教风”抓师德,引领师德建设。“教风”是各高校依据师德规范并结合各自学校实际制定的教师行为准则,是师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树人”必先“立德”,“立德”必先“立师德”,正所谓育人者必先育己。因此,师德建设的主线应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教风”建设,以良好的“教风”带动优良的“学风”,形成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立志成才的“大爱、大学、大道”的校风。
三是发挥“评价体系”作用,推进师德建设。“评价体系”着眼于对各基层单位师德建设的考核与评价,旨在以量化的方法评价各单位师德建设的状况,以此督促和推进师德建设。对个人的师德评价建议由各基层单位制定细则并实施。“评价体系”中各项评价指标,以项目量化的形式,体现了师德建设的实效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合理区分了不同指标的权重,在实施中应注重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以日常考核为主的原则,切实发挥“评价体系”在师德建设中的考核、评价与促进的作用。
二、师德评价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是推进师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在组织实施中要以推进工作为导向,以量化考核为基础,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切实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一是建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及各基层单位应建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要以主要精力抓师德建设,承担起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责任,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评价体系的运行机制。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的组织与运行应由校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按照师德建设工作相关职能的要求,组成考评小组对各基层单位师德建设工作进行年度考核,作为师德先进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考评结果既是对各单位师德建设工作的评价,也是师德建设加强和改进的重要依据。
一、目前烟水配套工程建设的现状
1.对烟水工程建设投入不足,缺乏整体规划
要搞好建设项目,必须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部分烟草行业的领导对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的看法不一,少数地方政府干部和群体对建设烟水配套工程积极性和支持力度不高,此外项目缺乏整体规划,使得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漏项或结算投资不足而进行设计变更、调概等,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和建设成本。
2.实施烟水配套工程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工作经验
由于工程项目分散,点多面广,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人手不足,施工管理存在局部漏洞。一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无法按时做到现场逐一检查、分项验收和隐蔽签证工作;二是工程监理人员少,不能对工程进行常态监管。
3.烟水配套工程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群众维护的责任意识差的现象
村级公路建设和土地综合利用开发造成部分水池、拦山沟损坏不能进水,输水管道堵塞;部分雨水集蓄工程,沟渠被泥沙堵塞后无人清理,到雨季不能进水,导致水池在烈日下暴晒,时间过长后就无法蓄水;部分工程项目护栏、爬梯、引水管、供水管、管桩、水龙头、标识牌等均有人为损坏现象。究其原因是各责任村未落实好管护责任制,没有明确专人管护。
针对于以上的问题,要提高烟叶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对烟水基础设施的科学管理。
二、 烟水基础设施的科学管理
1.加强领导,创新发展是搞好烟水配套工程建设的基础
烟草公司把烟水配套工程作为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实现主要领导负总责,班子成员挂靠项目,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对项目建设管理实现包保责任制。加强烟水配套工程建设管理的队伍建设,烟草公司从行业内公开择优选择业务骨干,从水利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充实烟建办的建设管理力量,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按照“三督查一调度”(即督导、督查、督办、抓调度)的要求,对烟水配套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化,实行五天一调度,半月一通报,同时成立督查组、按片区定期进行督查指导,贯彻落实“抓进度、抓质量”的工作要求。形成对烟水配套工程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科学规划,突出实效是搞好烟水配套工程建设管理的前提
在烟水配套工程规划设计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基本烟田搞建设”的要求优化布局;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依托水源、连片配套、规模推进、多方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严把项目立项审查关,确保实施工程的质量与实效。在项目申请立项,规划设计中,烟草部门牵头,县、乡镇技术队伍和专业设计单位相结合,认真现场踏勘、科学设计、充分论证,保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对设计方案的初审和评估,实行现场审查和专家会审相结合的审查制度,由烟草公司与水利部门两家共同把关。真正体现 “科学规划、系统设计、整村推进、连片实施”的要求。
3.严格规范,注重监管是搞好烟水配套工程建设管理的保证
按照全过程、全员、全方位参与的思路,落实项目制管理的要求,从抓程序、抓规范、抓质量入手,进一步健全制度和措施,强化监管,确保规范运作。一是抓好规范项目管理的落实;二是加强招投标、质量监督、项目设计、审批等监管;三是规范施工和监理的招标工作;四是建立多层督察机制,强化施工监管,加强督促检查;五是 施工管理做到“七员到位”;六是注重县级竣工验收基础作用。
4.加强项目补贴资金的管理是搞好烟水配套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
认真落实三个“以我为主”的要求,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单独核算、封闭运行,严格落实烟水配套工程建设补贴资金管理办法。通过强化资金管理,保证了补贴资金直补项目建设主体和专款专用,确保了资金安全和资金拨付渠道的畅通,保证了实施项目的正常建设。
5.建管并重,持续改进是搞好烟水配套工程建设管理的关键
为了使烟水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建成后发挥长效作用,探索项目建设的运行管护问题,借鉴水利等部门的先进经验,制定并实施了《印江自治县烟水配套工程建设项目管护办法》,坚持“谁所有、谁使用、谁受益、谁维护”,“谁毁坏、谁赔偿”和“以水养水”的运行管护原则。强化建管并重,深化建后管护工作,促进了建成项目的运行管护工作。
印江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围绕烟草行业“卷烟上水平”总体规划,按照“新思路、大手笔、超常规”的工作要求,每年继续争取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二是在“依托水源搞建设”的基础上,把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我国其它地区在进行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中也要严格遵守科学管理,从而使我国的烤烟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