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业供应链金融

时间:2023-03-01 16:22:31

导语: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供应链金融

第1篇

关键词:新经济;吉林省;农业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可以切实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解决农业现有的问题,重塑农业流通体系、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整体质量。虽然我国农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整体仍然处于小农经济状态,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土地种植分散化现象非常严重、传统的金融渗透力不足,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相对滞后。想要使吉林省农业供应链金融深入发展,就需要解决农业企业和农业金融之间的问题。

1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分析

1.1农业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下产生的一种产业链模式,随着我国的消费升级,单一的农业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需要构建农业产品结构的多元化模式。农业的生产模式可以由原先的单个企业生产逐渐转向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也就是说,从农业产品的原材料种植、制作与加工,到农业产品的经销和销售可以按步骤的分给多个企业,由多个企业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打开新的农业产业格局。农业核心企业在这种供应链模式中处于强势地位,对上下游的企业增加了资金风险,利润分配问题受到多方面制约,供应链需要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市场潜力巨大,聚焦农业供应链,现有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方式既有供应链金融的普遍特征,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殊性体现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农业环境的改革之上。为真正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就需要走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通过加强产业链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和经营能力,真正让农民增收,让社会获益[1]。

1.2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对象和流程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可以相互融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隔离逐渐被打破,处于农业供应链上游和下游的小型企业是农业供应链中的短板,制约农业供应链的现代化发展。因此,为有效增强农业供应链的稳定性,需要通过融资的方式压缩供应链的财务成本,重塑农业商业流程。从现代化企业的分工流程来看,农业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主要经历三个阶段,首要阶段是生产环节,然后是在生产之上为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最后是农产品流入市场的环节,三个阶段可以由企业之间分工完成。一部分企业主要完成农业原材料的搜集,一部分企业分环节完成产品的制作和加工,并有效对接产品的营销企业,还有一部分企业主要对接市场,对接上游和下游的经销商,有效完成产品的销售。农业供应链金融不同于商业金融或者互联网金融,针对的对象是农村群体,主要扶持农业企业运作,尤其是给一些小型企业注入资金活力,这部分企业由于风险管理比较弱势,因此,需要以注入资金、融资、投资等方式实现经营成本的运转。1.3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优势根据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和运作方式,金融风险越小,农业的投入成本越低,成本的压低会促使农业企业的发展优势越强,经济效益越明显,产品的品牌构造更科学,生产方式更合理,经营过程更高效。在为农业提供发达的设备装备之后,农业的产量会有所提高,经济效益也会逐渐提高。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有助于农业的技术革新,传统农业主要表现在人员分散、产量不大,为适应现代化居民的生活需求,农业急需得到技术的革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正好可以促进农业技术更新,通过新的方法和科学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使农产品更加优质[2]。不仅如此,农业供应链金融还可以提高组织经营管理的效率,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经营管理水平会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逐渐提升,整个农产品的生产和营销系统成本压低,相关农业资源和营销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有助于完善服务体系。

2吉林省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

2.1吉林省农业供应链金融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应链策略的推行,吉林省率先组织金融机构,结合吉林省特色,或者农业的独有资源优势,探索供应链金融。结合吉林省现状,分析核心企业、中小型企业存在的产业化问题,总体改革农业结构和生产运作方式。一方面需要提高吉林省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水平,为我国农业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目前,吉林省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银行机构大约占总机构数的70%,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吉林省的农业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增强,闭环效应明显,既降低上游和下游企业的财务费用,又稳定吉林省的原料基地,增加订单农业,农民的收入有所增高。同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二次就业的机会,一部分劳动力从传统的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从事种植、农业经营行业,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化,经济收入明显提高。目前已有大约80%的农业人口在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下获益[3]。在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吉林省现有的农业资源得到合理的优化和配置,相关特色的农业更加科学合理,例如人参、五味子等特色产业在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下形成产业化规模,经济效益与日俱增。这些特色产业不仅形成产业化的规模,还逐渐拥有品牌意识,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形成农产品的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2.2吉林省以农业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的困难

2.2.1核心企业的作用不突出农业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核心企业的信用、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是带动农业形成产业链的关键。但针对目前吉林省的农业发展现状来看,有关农业企业并没有做大做强,一些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突出,发展方式并不规范,现有的农业企业大多以家族式的经营为主,无法有效带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市场环境有政策方面的影响,农业相关企业在信用方面有着独特的特征,因此,一些以商业盈利的金融机构会认为农业项目不存在投资价值。目前,吉林省有关农业贷款在商业运作中的比重较小,政府的政策倾斜于农业发展,然而实际上核心企业的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的代表地位不突出,因此无法继续支持农业的规模经营,龙头企业的创新活力不足,无法引领产业链的改革和创新。2.2.2银行的融资方式有待创新目前,吉林省针对金融机构的农业融资有政策的扶持,农业融资由过去的依赖房地逐渐面向农产品实物的抵押,但并非所有的农产品都适合用作金融抵押,一部分农产品需要在特殊条件下进行保存,因此,银行需要承担较大的经济风险。探索新的产业链融资模式势在必行,然而,现有的银行融资方式很难满足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些核心企业的付款能力不足,上下游企业的资金空缺、融资困难,导致优质的客户和项目流失。银行需要从现有农产品的角度出发,创新供应链金融方式,对优质的项目提供无偿抵押信用贷款,支持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创新发展。2.2.3农业生产分散,风险控制面临较大难题目前,我国农业领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滞后,相对于工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而言,农业领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4]。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始终处于小农经济的状态,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依赖于土地和种植,缺乏规模化的经营发展,导致一部分金融机构在放贷过程中无法对分散的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除农业经营主体的限制之外,一部分商业银行还出于对成本和效率的考虑,撤销对农业的资金扶持,尤其是农业生产相对分散,农业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交易关系无法实时捆绑,混乱的管理状态会导致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的风控问题。目前,核心企业的融资压力有所缓和,但针对吉林省的农村中小型企业来讲,尚未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自身的融资能力有限,针对农业企业的征信数据有所缺失,供应链融资无法规避多种多样的金融风险,一部分金融机构为保证自身的经营利益,会选择放弃对农业中小型企业的审批和贷款。

3构建农业供应链金融新模式

3.1企业+农户+政府模式

目前面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困境,吉林省可以突破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思维,构建企业+农户+政府的贷款模式,为基层农户提供农资和农机。吉林省可以通过政策的支持,促进农业领军企业发挥核心资金优势,以担保金的方式打开金融窗口,为农户生产提供保证,有效解决小额分散化的农业投资问题。吉林省政府的工作主要是促进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对接,负责整理土地,组织农户与公司之间的对接。农户主要负责种植和生产环节,将产生的粮食销售给企业,由企业通过加工,打造区域性的产业品牌,运用线上或者线下营销模式进行销售。企业可以通过银行的监督和协助,将农户的贷款从售粮款中扣划,运用企业+农户+政府的模式技能,形成整体的产业链,既能保证农户的生产效率,又可以减少农户在种植过程中承担的风险。银行在投资过程中承担的风险,政府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融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农业产品的投资,解决农业产业链资金流断裂等问题。

3.2合作社+社员模式

新的合作社并非传统合作社,合作社+社员模式是由多个农户共同组成专业的合作社协会,用合作社协会的名义向银行进行融资申请。合作社主要负责购置农业生产资料,进行统一的种植和生产计划,通过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形成集约化的产业效应。利用农村合作社的名义向银行融资,可以有效减少银行在融资过程中承担的风险,同时,银行在融资的过程中可以积极督促农村合作社进行技术更新,这样一来,合作社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应会有所提高,产业品牌逐渐市场化。区域的农民需要结合自身的地区性政策,选择是否加入合作社共享风险和利益,通过与合作社签订合作条例,提高自身的经济收入。从风控角度来讲,合作社可以运用线上和线下融合的金融融资方式、金融生产方式,农业合作社可以利用线上做销售,线下整合物流和技术,大面积推广农业。但农村种植合作社需要建立健全征信数据,对相关贷款农户进行线下征信信息核实,保证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总体提高产业链的服务质量,展现农村合作社的技术优势。

3.3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商模式

吉林省可以利用政策的支持,督促核心企业带头建立供应链,有效发挥供应链的风险抵抗优势,形成整个闭环性的农业生产营销单位,将产业链收纳的利润进行贡献性分配,也就是说哪一环节的贡献最大,哪一环节就占有较大的利润比例,让农民占有更多的利益,削弱核心企业的资源优势[5]。通过核心企业提供担保,保证融资的顺利进行,同时控制农户和上下游企业的违约风险,有效降低融资风险和市场风险。上下游企业可以与农户签订订单连带保证责任,通过统一的调配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解决农户的生产经营风险,以核心企业带动整个供应链的良好运转,以核心企业建立农业产品品牌,以农产品品牌扩大市场知名度和市场营销量。通过银行的贷款支持,有效提高核心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上下游供应商和商户的经营效益,上下游供应商可以再借助核心企业的力量,借助线上和线下信息流,建立标准化的风控体系,核心企业利用自身的信用和金融中心签订融资协议,依靠互联网技术实时上传交易数据,帮助中小型企业良性运转。这种模式是新的创新,将核心企业作为引导者和铺路者,保证农户和上下游供应商的协同发展,但需要注意农业流通金融的风险,有效定位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提高风险管控意识,助力吉林省新农村农业企业的建设。

4结语

综上所述,吉林省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省政府和农业企业需要关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态势,以政策的优势帮助农业生产者克服市场机制的不足,以资金的优势完善产业链的服务体系和生产效率,以农产品的营销创新提高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组织经营管理效率,促进农户、农业企业、物流商、加工企业等环节的经济效益,解决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唐齐鸣,文守兰,谭雯.农业供应链金融与P2P平台协同发展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9,469(4):68-73.

[2]赵帆.探究冷链物流让农业经济“保鲜”增值——评《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J].中国瓜菜,2019(10):109-109.

[3]刘利科,任常青.农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以产业龙头企业新希望集团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20(7):32-38.

[4]申云,李庆海,杨晶.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不同主体领办合作社的实证比较[J].经济评论,2019(4):96-109.

第2篇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农业小企业; 融资; 信用风险

一、农业小企业间接融资障碍

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是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而农业小企业存在过高的经营风险,使得银行加强对农业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存在天然的困难,对农业小企业的贷款必然是高风险的,这不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在强化信贷资金管理后,对贷款更加谨慎,贷款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贷款的责任更加明确,加重了融资难度。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贷款方面力求效益最大化(商业银行在为大中企业和小企业经办贷款业务时,所花费的时间和人力相差无几,但产生的效益明显不同)。农业小企业贷款绝大部分都是流动资金贷款,项目本身不稳定因素多、风险大,贷款管理成本高;再加上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型金融机构对地方企业了解程度相对较差,银行受评估正确性、银行无法分担和自身对商业化改革适应性的限制,不会愿意过分冒险。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中小企业只有12%的流动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雇员少于20人的小企业流动资金来自银行贷款的仅有2.3%,而农业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资金则更少。从获得渠道上来看,多数的贷款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其他商业银行则极少涉入农业小企业融资业务。

二、供应链金融下的融资模式研究

(一)采购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在供应链中处于下游的农业小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账款,才能获得企业持续性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农业小企业来说,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对其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从而获得银行的短期信贷支持。这种融资模式是在上游核心企业(供应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农业中小企业(购货商)以金融机构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商业银行申请质押贷款,并由商业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该业务除了需要处于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制造商和银行参与外,还需要第三方物流的参与,其作用主要是负责对质押物品的评估和监管。

商业银行在收到仓单后向核心企业拨付货款。农业小企业在向银行交付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后,银行通知第三方物流释放相应比例的提货权,这一过程往复循环,直至保证金账户余额与贷款金额相等,该融资业务结束。这种模式下融资企业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取货物的权力,因而不必一次性支付货款,有效缓解了企业短期流动资金的压力。

(二)运营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由于原材料、产成品等动产的流动性强以及我国法律对抵质押生效条件的规定,金融机构在对动产的物流跟踪、仓储监管、抵质押手续办理、价格监控乃至变现清偿等方面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给金融机构贷款带来巨大风险。因此,动产一向不受金融机构的青睐。但是,农业小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决定了其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小,存货等动产比例较大,使得其无法获得大规模的不动产抵押贷款。

当农业小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业务流程期间时,可以采用存货融资模式,,即所谓的融通仓,它不仅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物流与加工服务,还能为客户提供间接或直接的金融服务,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以及客户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效率。在这种动产质押的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委托物流企业对农业小企业提供的动产进行价值评估,动产状况符合质押条件的,银行核定贷款额度,与其签订动产质押合同,与核心企业签订回购协议,并与物流企业签订仓储监管协议。

(三)销售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农业小企业在销售产品后,往往存在不能及时收到购货方货款的情况,在这过程中,售货方可用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业务,债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这样银行进一步有效地转移和降低了其所承担的风险。另外,在商业银行同意向融资企业提供贷款前,商业银行仍要对该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这种评估更多是关注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规避分析

在农业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融通仓模式信用风险以及保兑仓融资模式信用风险,这些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竞争意识,企业内部控制力度不够或应收账款管理不妥等原因造成。企业将供应链金融的理念引入到融资方式之后,这些信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被分散,不仅降低了企业融资信用风险,还可以增加银行收益。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信用风险规避分析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一般是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使得企业可以及时获得商业银行提供的短期信用贷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通过其结构的设置、合约的安排、各个参与方、以及银行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大大地转移和分散了部分信用风险,从而使得以前银行被动地承担风险的局面得以改善,还可以增加银行收益。主要表现在:

1.多方参与,共担风险。一方面,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除了债权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外,债务企业也要参与其中,且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这样银行进一步有效地转移和降低了其所承担的风险;另一方面,以供应链为背景,核心企业起着隐性担保的作用,并且若融资企业违约,可能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资金供给状况和生产持续性,从而也促使融资企业履约,降低银行的风险。

2.签订合约,限定风险。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融资企业要与下游企业签订债权――债务合同,融资企业与银行签订质押合同,债务企业向银行签订付款承诺书,融资企业与银行签订融资合同等等。供应链金融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合约的签订以及实行,才得以有效的实施,从而实现融资的目的。这些合约有效地限定了信用风险的承担者,转嫁了银行的部分风险。

3.实施条件,降低风险。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融资企业:一般为生产型企业;应收账款项目下的产品已发出并由下游购买方企业验收合格;应收账款的到期日早于借款合同规定的还款日。债务企业:资金实力雄厚,无不良信用记录;确认应收账款的具体金额并向银行出具应收账款单据证明,以及付款承诺书;承诺向融资企业在贷款已拿回那个开立的指定账户付款。商业银行:分别对融资企业和债务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控;一旦融资企业违约,拥有对债务企业的追索权及对应收账款的优先受偿权。这些条件的限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使得供应链金融得以实施。

(二)融通仓及保兑仓融资模式的信用风险规避分析

1.融通仓信用风险规避分析。融通仓是物流、金融、中介和风险管理服务的集成。其中物流和金融是核心,金融靠物流对实物的监管来控制风险,而物流需要金融提供的资金来保障各个环节的最优配置。融通仓主要的参与方有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三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以及一系列的合同,来保持整个融资体系的顺利实施。同时,融通仓提供商为融通仓的各个环节提供一整套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帮助融通仓参与者发现、防范、量化、控制和规避风险。因此,有效地分散了银行所承担的信用风险。

在物流运行过程中,发货人将货权转移给银行,银行根据物品的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如60%)直接通过第三方物流商将货款交给发货人。当提货人向银行付清货款后,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交给提货人。当然,如果提货人不能在规定的期间内向银行偿还货款,银行可以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拍卖掌握在银行手中的货物或者要求发货人承担回购义务。融通仓不仅降低了融资风险,使得融资偿还有了更为有效的保障,还为银行带来了很好的商机。

2.保兑仓信用风险规避分析。保兑仓业务除了处于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融资企业和银行参与外,还有仓储监管方参与,主要负责对质押物品的评估和监管。该业务需要上游企业承诺回购,提供连带责任保证,进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融资企业必须随时补充保证金账户,按期兑付银行承兑汇票,另外,融资企业与其上游企业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实施保兑仓业务。在该种模式下,银行所要防范的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是企业放弃质物的风险,这种风险依靠上游企业的回购和确立合适的质押率来规避,一旦企业违约可以靠上游企业回购偿还贷款,或者是变卖质押物偿还贷款;另一种是监管方面出现的风险,为了防范监管方面的风险,第三方监管方要严格按照相关条件选取,不能选择关联企业,同时要对监管方进行一定的授信。

在保兑仓模式中,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制造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该款项应不少于经销商计划向制造商此次提货的价款,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货款;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给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

总之,融通仓和保兑仓融资模式有效地分散和转移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从而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然而,信用风险还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依然要承担一部分信用风险,所以必须加强管理,采用一定的方法,达到有效管理信用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融通仓的由来、概念和发展[J].物流技术,2005(11).

[2] 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

第3篇

关键词:“三农”;供应链金融;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832;F326.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42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99-0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令人瞩目,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令人纠结的是,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化农村金融体系却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生产性农业贷款、乡镇中小企业融资等业务困难重重。至于各种创新性金融业务,如供应链金融,即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进行产业链融资等较高端的金融业务在农村更是无从谈起。发展农村金融是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以农业产业化融资为对象的供应链金融,在破解农村金融困境、解决“三农”发展问题上具有充分的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值得尝试和推广。

一、供应链金融释义及其在“三农”中应用的基本构想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指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将监控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变为把握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一种创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在融资过程中,银行利用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业务活动而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或交付过程的货物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品。常见的供应链融资应该包括应收账款融资、核心企业担保融资和货权融资。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服务的区别①如图1所示:

应用于农村和农业信贷的供应链金融,不妨姑且称之为“农村供应链金融”。按照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农村供应链金融可以理解为,将金融机构放在中介的位置,把上游或者下游的乡镇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相关联,在整个链条上为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笔者的基本构想是:商业银行在国家政策鼓励的前提下,将部分独立生产的、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业生产者、中小涉农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与拥有一定实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行绑定,并对该企业的整条供应链开展融资方案设计。融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产品销售订单担保融资模式(类似于应收账款融资),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签订产品订单,银行以订单为支持向农户提供信贷支持;二是间接的“公司+农户”融资模式(类似与货权融资),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资金,企业和农户或专业合作社签订产销协议,农户从企业获得相应资金,以合格产品支付方式偿还贷款。

二、在“三农”发展中应用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

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主要在于农村、农业、农民面临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短缺、农村金融体系落后,不适应发展农村、农业、农民的迫切需要,主要表现在:

1.现有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缺陷,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农村,可以进行贷款融资的机构主要包括4大国有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民间信贷。但是,由于农村资金需求具有分散化、规模小、监控难、风险大的特点,正规金融机构并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这个高风险低收益的领域。在现实中,多数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包括主要为农村服务的农业银行,都纷纷撤并其设立在农村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硕果仅存的一些分行又不断削弱其信贷权限,对于农民来说,农村金融机构就流变为储蓄机构。相反,民间信贷规模在近些年来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虽然覆盖广大农村,但资金实力较弱,金融服务缺位,信贷能力不足,也无法满足农民和乡镇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需求。

2.信货资金供应不足,农业资金严重外流

目前,农户贷款需求十分旺盛。但农信社贷款利率较高,部分已经超过了农民和涉农企业的承受能力;小额信用贷款尽管广受欢迎,但其贷款周期短,额度小,难以满足更大需求;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仅仅在流通领域为政策性粮棉收购进行贷款,对农业生产也没有多少支持。同时,目前农业资金外流现象较为严重。现有的乡镇金融机构中,邮政储蓄“只吸不放”,其吸收的存款往往上存到市级以上机构,而后转存人民银行以获取利息收入;农业银行对基层农村信贷需求不够了解,同时基于股份制改革和优化财务状况的需求,统一调度全行资金,基层分支机构往往“钱不留手”;农村信用社也愈发强调资金的集中使用,往往把从农村吸收的资金上存到县级以上机构,呈现某种“脱农化”态势。这种农业资金的大量外流严重影响了农业投资,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

3.农村金融业务风险较大,金融服务成本较高、利润较低

农业自古以来靠天吃饭,自然风险难以人为控制,加之我国农业保险、农业风险转移、补偿等机制尚不健全,一旦遭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经营遭受损失的风险便可能转嫁到农村金融体系之上。这种风险同样存在于乡镇中小企业和涉农企业的贷款中: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差,某些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可能存在遭遇经营不好而赖债的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品及为其提供担保的机构,银行为乡镇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资金质量值得怀疑。除此之外,农户小额贷款和乡镇中小企业单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周期长且回收慢,相对城市大企业而言,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更高;另外由于乡镇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及信息不透明等因素,金融机构的审查监督成本也在无形中提高了。

4.金融产品单一,服务缺乏层次

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经形成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等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但相应的农村金融服务却很单一,主要集中在信贷业务上,新兴的中间业务和创新的金融产品在农村基本没有普及。此外,僵化的农业贷款条件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各种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贷款的“春贷秋收”是根据种植业的生产周期而确定的,而水产品养殖、农村工商业等的生产周期却无法确定下来,农业贷款品种仅局限于短期流动贷款资金,缺乏针对农村固定资产更新和改造的中长期贷款;传统按季付息的方式也不能符合农业资金秋季集中回流的现实。可见,我国农村“贷款难”不仅仅是一个金融机构“惜贷”的问题,也存在农村经营个体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品种而“惜借”的困境。

农村金融情势表明,靠政府政策、法律法规来规范、引导农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固然重要,但开发、运用新的农村金融产品,有效化解“三农”发展中的金融约束,使得金融机构在化解风险的基础上有较好的盈利水平可能比“好心”、“善意更为重要。供应链金融堪当此任。

三、供应链金融应用于“三农”发展的可行性

供应链金融应用于农村、农业与农民,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

1.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利于逐步解决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化与现有农村金融体制的矛盾

目前,在我国农村,农业龙头企业产供销模式已逐渐形成,部分地区形成了专业性的合作组织,从生产方式到生产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已与现在农村金融机构以小额信贷为业务主体的制度产生矛盾,导致农户在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过程中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除了面临资金规模大的压力,现代农业生产周期长、初期投入多等特征,也都与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普遍提供的小额信贷业务存在很大矛盾。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需求,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步伐。虽然有一些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率先转变思路,优化产业价值链,加大对上游供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些往往是企业的内部行为。由于单个企业对市场脉络的把握程度不够、以及整个行业的风险不可控性,这种操作往往有其内在局限性,在产业链融资方面尚不能有效替代正规金融机构的作用。商业银行毕竟有着丰富的融资经验,能站在全行业的高度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指导,能够就企业现金流、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等方面进行合理优化,这些能力是企业所欠缺的。因此涉农企业和乡镇中小企业想进一步发展,尽快获得专业性的金融指导和融资方案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这也需要一个合理的业务切入点。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农村金融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将农村金融简单视同农业金融,限制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多种形式信贷业务,尤其是限制“公司+农户”信贷业务的开展。这在无形中又加大了金融机构涉农业务风险和运营成本,极大地抑制了金融机构拓展农村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究其根本,农村金融问题矛盾的产生源于政策导向的缺位。多年来我国“以农补工”的发展战略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恶劣,依靠市场机制来促进农业投资的必然与投资者的理性相违背,并且农业资金不足进一步削弱该行业的盈利能力,形成恶性循环。现实的问题使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避而远之,同时国家政策也没有对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业务形成有效激励。显然,农业与农村发展对国民经济全局会产生巨大的正的外部效应,因此资源配置应该采用市场以外的方式,需要国家从长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角度考虑,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性扶持。笔者认为,要切实加快农村金融发展,就必须加快相关顶层结构改革与机制设计,改变当前金融机构涉农业务模式,以供应链为纽带,将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和农户系统地整合在一起,以提高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2.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利于校正传统金融业务与农村实际问题存在偏离

传统的金融业务主要在银行和融资企业之间开展,一般不涉及上下游企业,银行也很难了解到整条产业链的信息。在城市业务中,商业银行往往拥有自己的核心重点客户,这些客户中很多都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银行能较好地掌握自己客户的经营状况,与企业之间一般都存在长期合作关系。这种稳定的关系保证了传统业务得以良好地开展,这也是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但是在农村中,银行所面对的诸多乡镇中小企业及农户,实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差,信用堪忧,传统的金融业务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有针对性地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上述问题的发生。其具体作用:

一是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无论是产品销售订单担保式的融资,还是“公司+农户”式的融资,供应链金融都将核心大企业、乡镇中小企业及农户的信用进行捆绑,确保核心大企业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及农户的贷款负有连带责任,从而促使核心企业更加关注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户的经营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户规范管理,提高经营管理能力,避免中小企业及农户因经营不佳而出现的风险。

二是有助于增强金融机构与农村地区的兼容性。商业银行在农村撤并服务网点、降低融资权限是因为农户贷款以农信社为主,而有更高融资需求的乡镇中小企业往往缺少信用担保。供应链金融通过应收账款和货权融资等形式,将核心企业的利益与广大乡镇中小企业及农户的利益相挂钩,让核心企业将授信额度分散给中小企业及农户,这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开拓中小企业及农户融资市场的机遇,使原来难以进行的农村业务有章可循,不再“水土不服”。更为重要的是,能大幅度缓解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户贷款难的困境。

三是有助于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供应链金融强调集中管理的思想,将多个中小企业及农户作为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单位,对其统一进行融资管理,服务时间延长,业务明显集中,同时信贷额度增大、结算方式简化,从而使服务成本大幅降低。另外,供应链金融的形式决定了对同一核心企业提供上下游服务的中小企业及农户之间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往往自主选择信用联保。银行可以基于引导建设专业合作社,并开设发展基金为其融资。这样既能集中业务,降低成本,还能增大贷款金额,同时也降低了风险。

3.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利于帮助商业银行开拓中小企业及农村市场

从全球金融创新视角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参与企业贸易融资活动中,面临着被日益边缘化的危机。究其原因,银行在参与企业融资的过程中多采用信用证和跟单托收的结算方式,其繁琐的操作程序和高昂的成本,正逐渐在被企业自行以赊销的方式替代。这就导致了银行在客户交易过程中除了处理支票和汇款等简单业务以外,毫无参与客户供应链运营的机会。因此,很多国外商业银行极力开疆辟土,拓展新兴业务,将目光转向了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市场,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同样面临着高端客户脱媒而去的现状;另一方面,却对急速壮大的中小企业市场和蓬勃发展的农村经济一筹莫展。反观外资金融机构,不仅在城市金融市场上对国内商业银行形成挑战,部分外资银行布局农村金融市场的做法,已经使得我国从城市到农村的金融市场竞争状况和金融业态发生了很大变化。金融机构传统业务模式,实践已证明不适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亦不适应开拓中小企业市场的需要。供应链金融连结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及农户,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和价值增值的有力切入点,可为商业银行创造新的盈利模式和新的商业机会。

注释:

① 资料来源:引自庄春光,《供应链融资另辟蹊径还是新瓶旧酒》,《当代金融家》,2007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庄春光.供应链融资另辟蹊径还是新瓶旧酒[J].当代金融家,2007,(03).

[2]孙宝霞.中国农村金融的现状与政策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第4篇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价格风险;风险生成因素;风险管理;途径

一、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生成的主要因素

农产品生产代表农业生产领域,它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相互交融的特殊再生产方式。相比于工业再生产,农业再生产的风险因素更多,这主要是因为农产品的培育生成不但具有严谨的系统性也具有诸多不确定性。考虑到农产品种类繁多且与粮食农产品具有替代效应,因此,农产品的市场经济波动也肯定会影响到它的价格波动,进而造成价格风险因素,这也是本文所提出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因素,即农产品供应链的价格风险。作为再生产物质,农产品的价格风险来源于宏观经济变量,它也是造成农产品价格波动系统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来说,来自于宏观的农产品市场金融价格风险主要生成因素主要包括以下4类:第一类,即宏观经济因素。它就包括利率、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宏观货币供应链以及消费指数等等因素。第二类,生产资料价格因素。它就涵盖种子、肥料、饲料、油料等围绕养殖需要所存在的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因素。第三类,国内市场及国际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因素。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时刻变动的,其中粮食价格变动也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动,因为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农产品品种,所以它们彼此之间的价格变化影响因素会很大。第四类,自然灾害与疫病。这两种因素对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影响最大,当旱涝灾害或疫病来临时,蔬菜农产品与肉禽农产品都会受到其直接影响。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价格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

首先,要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相互协同效益。农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应该主动提升自身的实体资产使用效率,从成本节约角度来有效增加销售总量目标,形成互补效应。虽然说互补效应是非常具有经济价值的,但也要注意它易于被其它企业所模仿,让企业自身失去核心竞争优势。所以企业应该在农产品供应与流通方面突出隐形资产作用,即发挥本企业独有的资源及技术优势,让其成为企业源源不断的发展源动力,进而让其它企业所无法模仿复制,确保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相互协同效应。其次,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满足农产品供求关系,围绕市场探清农产品价格波动现象本质原因,并寻求价格稳定方法,避免由于其价格风险过大而对市场供需关系产生危害。因为它一方面会影响到农民及居民生活收入支出,一方面也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所以应该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及物价,确保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价格风险的波动趋势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经济在社会中地位非常关键,这主要来自于人们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是社会安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据我国农业部及商务部近五年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尽管不断经历重大自然灾害、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实际上其价格波动于供求环境在本质上并未发生过多改变,供需量基本维持平衡稳定状态,且略有盈余.在我国,农产品是国民日常需求中占比重最大的消费品,也是农民增收的最主要途径。所以有效管理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满足多方需求,稳定社会金融经济整体健康稳定有序运转,促进国家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从我国农业部与商务部在过去6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在鲜水产、鲜蛋、鲜奶、粮食方面价格波动变化不大,鲜肉、蔬菜与水果等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而且它们的年增长量趋势也更加明显,呈现典型的价格周期性波动。这不但是因为水果、蔬菜与鲜肉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也因为国民普遍对这3种农产品的需求导致生产性更为突出,以下给出2011年~2015年度我国粮食与鲜肉两种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曲线图。

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优化途径

1.基于订单融资封闭流转制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农产品供应链金融融资呈现特殊的抵押融资模式,考虑到其订单契约是无法交易的,所以其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需要通过订单金融融资的方式来实现信用贷款目的。考虑到农产品的自利性适应因素诱惑极大,有可能导致经销商违约,造成农产品流通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要巧妙利用农产品现代化电子批发市场,对其进行有效的市场监控融资行为,主要来说本文给出两种金融融资资金封闭流转制度做法。首先,可以采用“一单一贷”做法,该做法通过某个订单来实现一次金融机构融资,但它并不能在同一个金融机构或不同金融机构实现两次或以上次数的融资。所以为此应该首先从电子批发市场发出公告,并与其签约合作协议,通过银行来提供订单融资,以便于直接从电子批发市场获取直接信息与融资申请贷前风险评估报告。对现代农产品流通而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相关制度安排是有必要的,即“一单一贷”技术,因为它能够大幅度提升金融机构的贷前风险评估效率,使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波动降低,确保市场农产品价格稳定,降低供应链大风险概率发生的可能性。其次是“回款锁定”,该做法通过融资者质押订单所涉及的一切农产品,在产品交割以后再获取现金,但现金并非进入融资者所存取交易账户,而是进入只能存入不能提取的保证金账户。这种做法的原因就在于电子批发市场必须用融资者的资金进行金融机构还款付息,然后再将剩余资金汇入融资者交易账户。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保险机制,它能够几乎完全杜绝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的扩大,逐渐促进整个供应链的协同风险管理效率。

2.基于不守信惩罚制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农产品供应链与一般独立组织不同,它的内部行政约束手段与制度不够充分,许多契约也不够完备。所以应该根据农产品供应链参与者分散且经营规模小的特点来构建基于不守信惩罚制度的风险管理机制,强制提高交易流通信任制度,确保农产品供应链中各种契约的正确顺利履行。

五、总结

从2003年~2015年间的农贸市场价格指数描述统计就可以看出,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方差高达8.34400,而肉类产品的波动方差为8.683346,相比粮食价格波动幅度更剧烈。它们都严重影响了国内农产品的供应链金融稳定运行,最终导致供应链利益分配与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频发。所以,政府目前应该加大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力度,作为供应链管理的市场主导角色出现,主动参与农产品生产行业流通交易活动,做好规则制定者与服务者之间的角色转变,同时在制度、税收、财政与信息方面给予农产品供应链以足够、可靠的后盾支持。

作者:陈启瑾 单位: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189-191.

[2]黄寒.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机理探索[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30-31.

[3]谭涛,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5):24-27.

第5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供应链融资 产生原因 业务模式

前言:

近年来,供应链融资业务作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创新型业务,逐渐形成并兴起。其业务主旨是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行业特点和交易中形成的链条关系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地注入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为企业提供资金理财服务,从而解决供应链中资金分配不平稳的问题,整体提升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的群体竞争力。[1]

1. 我国供应链融资产生及产生原因分析

1.1我国供应链融资的产生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正式推出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在这之后,很多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浦发创富”以及兴业银行的“金芝麻”等。[2]

1.2我国供应链融资产生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供应链融资市场存在着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盈利空间。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呈现资产轻、抗风险能力差、变现能力弱等特点。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其基本要求。这种情况导致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有限。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中小企业只有12%的流动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雇员少于20 人的小微型企业流动资金只有2.3%来自于银行贷款。

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实践表明,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的深度合作,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帮助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商业银行更好的融资支持,同时有效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从而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商业银行多方共赢的局面。

2. 我国供应链融资的发展现状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全球性金融海啸影响,全球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央行银根紧缩,商业银行收紧信贷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主旋律,但我国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却逆势而上,发展迅速。

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2008年深圳发展银行启动线上供应链融资系统,2009年该系统正式投产。2010年9月9日,深圳发展银行宣布,该行推出的线上供应链融资正式突破1000家用户,并协助40多家核心企业有效实施供应链协同战略。2011年8月10日该系统与中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正式直联对接上线,首批78家企业在线成功办理了业务。

可以说,供应链融资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迅速发展。已成为银行和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针对企业运营的三大核心环节:采购、经营及销售主要有三种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2.1采购环节——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在上游核心企业(销货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中小企业(购货方)以商业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商业银行申请质押贷款,并由商业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这种业务模式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收益。[3]

2.2经营环节——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动产质押业务是银行以借款人的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借款人发放信贷款的业务。在这种模式下,物流、金融、仓储三种产业进行结合,有效的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组合、互动与综合管理,降低了在动产质押中所蕴涵的风险。

2.3销售环节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指的是卖方将赊销项下的未到期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为卖方提供融资的业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作用,一旦融资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问题,核心企业将承担弥补商业银行损失的责任。

3.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3.1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商业银行既要对授信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监控,又要对授信企业进行甄选和协调。同时供应链融资业务还具有业务流程环节多,决策链条长的特点。这些复杂的业务环节都需要银行从业人员对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营产品特点及经营规模等要素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此项业务会加大业务人员的操作风险。

3.2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目前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都是较为基础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3整体风险

供应链融资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风险共担的融资模式,其信用基础是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情况,随着融资工具不断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所以供应链融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同时也加大了供应链的整体风险。

3.4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供应链融资业务属于金融创新型业务,现有的监管机制难以全面、合理、有效地约束此金融创新产品。而供应链融资业务同时又包含了商业银行、企业、中介机构以及监管机构多种主体。现有的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尚需完善,以达到对整个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机构全面监管的目的。

4. 中国供应链融资融业务发展的对策

4.1应稳健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

供应链融资业务属于创新型业务,整个产业链还没有完备、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需要更进一步的培养。所以应该稳健的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盲目扩大运营范围,并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

4.2应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应该密切关注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根据其生产经营特征和需求特点,研发适应市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也促进了金融机构自身业务的拓展和实力的提高。

4.3应完善相关政策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对于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于供应链融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求规范此种业务中的各种行为,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4]

参考文献:

[1] 罗元辉 等 供应链融资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 《中国农村金融》.

[2] 龙志云 等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的再思考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3] 赵莉 供应链融资融资模式及案例分析.

第6篇

摘 要:企业的发展是繁荣的、迅速的,供应链金融对于整个企业商品的流通,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选择和革新,必须是在明确企业的优缺点,同时结合企业绩效知识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使得整个社会的供应链成了一个单独的系统,同时企业绩效管理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供应链金融时代。本文通过对供应链时代的介绍,让大家了解了供应链的时代特征。从各种公司的企业绩效管理情况出发,结合实处,得出了一个企业绩效管理进入供应链金融时代的特征,也使得大家对这种企业绩效管理的形式理解得更加透彻,从而为实际操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对整个社会经济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企业绩效;影响

引言

供应链金融中各个部分是紧密联系的,包括企业的物流,还有资金和信息流方面。它的每一个节点所具备的效用是不同的,这些具备特殊功效的节点相互连结,提升了单个节点的功能,达到一个整体的功效。整体功能性,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上,有着很大的作用。这个系统同时具有目的性,降低成本、提供高效的服务,和所有其他环节一样,是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的。

1研究理论基础

1.1供应链的概述

供应链的概念,最初是在美国成立的供应链协会定义的,它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帮助供应商提供生产资料,为消费者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整个一系列过程。供应链环节涉及产品的生产流通,涉及的内容包括生产、批发、零售以及客户终端,同时它还涉及到物料、信息和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增值链。

供应链上的节点,不是由单一的企业或者企业类型所构成的,针对这两层定义上来说,供应链是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同时供应链是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的,而不是和企业相分离的,它是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的。企业中的其他职能部门,与它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的效果。并且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企业也需要不断变化,因此要求供应链金融必须是动态的。供应链的成员繁多,其中的交叉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供应链对于企业的绩效,可以给出相关的信息、资金、企业绩效共享节点,产生共同的增值效应。

供应链包括推进式供应链和拉式供应链两种。推进式供应链,是以生产制造基点,作为商品的主要出发点,从供应链上起始环节,即供应商来提高商品质量,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而拉式供应链则是以客户为出发点,为满足客户需求,从而使得整个供应链上有了整体利润空间。直线型供应链则是使得每个节点间,都是相应直接对接的,这种动态的联盟。而相对应网状的,就是一个节点相对于多个节点。

1.2供应链金融的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在整条供应链上,为客户提供各种包括原材料供应,到最终产品使用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系统的资金融通。供应链金融是有其相对应企业资金流,对应的网络结构、业务流程、管理要素等交互而成的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构架。

供应链金融中各个部分是紧密联系的,它的每一个节点所具备的效用是不同的,这些具备特殊功效的节点相互连结,提升了单个节点的功能,从而达到一个整体的功效。整体功能性,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上,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个系统同时具有目的性,降低成本、提供高效的服务,和所有的企业环节一样,是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的。供应链企业间为了共同的利益,对整个企业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诠释,是以互利互惠为目标的。对环境的适应性,要求供应链金融随时随地,能够因地制宜,快速反应,提出高要求。它包括四个部门,有财务、服务,企业内部流程和学习发展等方面的评价。

2 供应链金融的不利影响

2.1供应链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使得计算机技术全面覆盖了整个企业的绩效流程,提升企业了绩效操作技术,包括电子数据互换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条形码技术等企业绩效信息化的使用。由于本身企业的各种局限性,导致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绩效管理中,使用得不够高、精、尖。而信息化在整个供应链间的连结,占着重要的比重,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才能让企业的企业绩效方面竞争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2.2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首先不确定的就是事情的时间和特征还有状态,是不可能预知的,是存在不确定性的。这些不能确定的问题,是企业绩效和信息流出现的障碍,是与企业的各个节点相互关联的。供应链上的供应者和各个厂商,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导致了供应链上的风险概率增大的状况。供应商主要是由于货物的供给、质量等等问题,使得消费者的服务质量降低。制造商的表现如机器问题等。客户变化的不确定性,包括需求量、需求的多样性、产品周期等,都是不确定值。需求信息的不同,容易引起这种供应链上的不稳定性。整个层级链上的合作,也是不稳定的。当企业与银行交流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企业资金出现断裂的情况发生。

2.3企业的经营危机

企业中,由于物资供应缺乏主动性、物资供给与生产进度不配套和装运效率低等问题增加了成本。各环节衔接较差,各个部门沟通交流不够。供应链金融各环节提倡节点间的轻松对接,但是实际情况是,每个节点由于管理人员不专业、节点繁复,导致企业绩效管理成本过高,大大影响了企业绩效产生的附加值。当供应链金融的资金出现问题时,就会有企业因为信用和实力因素,受到影响。

3供应链金融的有利影响

3.1创造企业融资的新渠道

当前整个社会技术的进步,使得企业的融资渠道得到拓宽,不仅商业银行的资金贷款和结算方式更灵活了,而且可以通过网上或者异地债权处理方式等进行融资。这些都促进了供应链金融的渠道拓展。

3.2银行增收的新渠道

银行的核心业务增设,使得供应链金融中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得到提升。供应链金融的关注点,也是银行服务范围扩大的一个标准。银行通过风险评估,来确定企业的授信额度或者贷款额度等方面,这样通过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银行与企业是互惠互利的。

3.3多流合一模式提升企业绩效

供应链金融提倡节点间的轻松对接,从而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企业供应链上的一系列环节,通过商品流通、资金和信息流,采取物流推动的过程,这些多流合一的形式,提升企业的绩效,加强企业的运营和交易效率。

4如何利用供应链金融提高企业绩效

4.1供应链绩效评价过程

在供应链融资的资金管理条件下,参考企业的相关评价财务指标,是具有其考评标准的,本文中以平衡计分卡形式,从几个方面平衡入手。针对企业的财务指标,从企业贷款和偿债上分析,针对客户评价,结合企业供应链金融的订单处理和交货等对款项的影响,结合内部的相关流程,可以对公司情况更了解,从学习与发展方向看,对企业的目标有了新了解。通过这些调查就可以得到财务评价,进一步就能得出企业的绩效评价表:

这样就可以得出相关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绩效的各方面权重,从而提出各种应对措施。

4.2加强与银行和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合作,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应该从基金管理公司内的证券投资基金等方式上,对基金托管等,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对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的潜力进行开发。通过银行的金融服务,从而达到更好的改善企业绩效的目的。

4.3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企业绩效

在企业营运过程当中,应充分参照有效数据,结合企业绩效管理的实际情况,做出应有的反应。企业当考虑自身的主营业务和长处,对各方面如客户满意度等,结合企业绩效系统,想办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例如转变企业绩效服务态度,让企业尽善尽美的形象深入人心,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5总结

本文论述了企业绩效管理在供应链金融当中,新形势下的新特点,遇到的新问题,如何解决的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建立的企业绩效的供应链金融评价形式。企业绩效评价的形式是有意义,每个企业以共赢为目标的合作,大大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模式。让人了解了供应链的时代特征,权衡了整个企业绩效环节,企业绩效自动化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针对各种公司的企业绩效管理出发,结合实处,从而得出了一个企业绩效管理进入供应链金融时代的特征,也对这种企业绩效管理的形式理解得更加透彻,为实际操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整个社会经济提供了帮助。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才能让企业的企业绩效方面的竞争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萍,谢墩游. 供应链金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10,05:38-40.

[2]杨段羽. 供应链金融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绩效影响研究[D].云南大学,2015.

[3]卓岱. 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第三方物流与绩效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4]王婷睿. 农业供应链金融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

[5]殷丽娜. 基于供应与存货质押联合契约的服装供应链协调机制[D].东华大学,2014.

[6]程未. 供链金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J]. 中国商贸,2011,28:247-248.

[7]王苑琢. 基于供应商关系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8]李强. 浦发银行汽车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第7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银企联盟

一、供应链金融融资现有的基本模式

1.应收账款融资的模式

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是公司为了获得营运资金,以买卖双方签订的实物合同为应收账款产生的基础,并且把合同约束下的应收账款当成是主要的第一位的还款义务来源,是一种债权企业、债务企业都同时参加、进行的一种融资模式。该模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和转移风险。

中小企业负债率一般相对偏高,而且在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占较大比重,这因为如此使之极大的限制中小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从而使企业融资越来越困难。应收账款模式中的应收账款质押和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有针对性的解决由应收账款引起的中小企业短期资金不足问题,通过应收账款进行质押与转让方式获取融资,使企业未来的现金流转化为现实的现金流,有力的缓解中小企业由于应收帐款积压而造成流动资金不足的局面。

2.保兑仓融资模式

传统的“保兑仓”业务指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由银行控制货权,卖方受托保管货物并对承兑汇票保证金以外金额部分由卖方以货物回购作为担保措施,买方开出银行承兑汇票,随缴保证金、随提货的一种特定票据业务。在这个业务中,货物由银行委托卖方监管或者银行派人到卖方仓库监管,而银行不熟悉物流业务,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和风险。

从企业角度来看,保兑仓融资模式即实现了下游企业(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又使上游企业(生产商)实现了批量销售,同时为整个供应链上有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很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保兑仓模式以供应链上游核心大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条件,由其为中小企业融资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并以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同时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由物流企业提供承兑担保,这样即给银行带来了一定收益也使银行的贷款风险降到最小,这种方式目前正逐渐被广大的金融机构所采纳。

3.融通仓融资模式

融通仓融资是指受信人以其存货为质押,并以该存货及其产生的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融”指金融,“通”指物资的流通,“仓”指物流的仓储。融通仓是融、通、仓三者的集成、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所以融通仓是一种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的创新,其核心思想是在各种流的整合与互补互动关系中寻找机会和时机,其目的是为了提升顾客服务质量,提高经营效率,减少运营资本,拓广服务内容,减少风险,优化资源使用协调多方行为,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增加整个供应链竞争力。

当前河北省中小企业存货在流动资产中比例极大,如何解决存货问题对中小企业来说十分重要。由于存货不能变现从而影响了中小企业资金的应用效率,进而严重阻碍中小企业向前发展。融通仓模式是一种针对中小企业存货广、周转慢、易积压的特点而产生的融资模式,通过将中小企业的存货质押给物流仓储企业或银行获取周转资金,将未来的现金流在短时间内转化为现实的现金流,既缓解了中小企业存货的积压又解决了资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目前该种融资模式已经被一些金融机构所应用。

二、现有供应链金融融资存在的问题

1.供应链金融服务内部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存在信用体系建立困难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企业、个人的诚信意识不强,企业内部缺少信用管理和信用风险防范,这就造成了一定的诚信危机,使得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缺乏相对可靠的信用保证。再者企业的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归集和准确评估,平时缺乏对失信情况进行有效的记录和公开。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无法独立完成对供应链所有企业相关数据的调查和分析,不能准确的了解供应链的整体情况。

国内的各大银行现在仅仅是局限于一对一的融资方案,而国外银行则是在系统性制定一对多的解决方案,这就造成了银行间业务量的差距进而影响业绩的突破。国内银行完全可以利用国内产品出口这一机会与产品的供应商和经销商达成协,形成国际范围的供应链金融。

在工作实践中,银行仍然主要以主体授信、财务报表、担保方式等静态分析为主,信贷政策与发展战略不配套。这将使得银行无法独立完成对供应链所有企业相关数据的调查和分析,不能准确了解供应链的整体情况,无法根据供应链成员的决策和经营,调整相应的信用贷款,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此外,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流动资产评估体系,使得导致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很多操作和预期损失存在不确定性。

2.供应链金融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当前供应链金融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对核心企业缺乏归属感,这也主要是信用机制不健全以及核心企业的特殊地位所导致的,这样就会使整个链条中的企业处于松散的状态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且全国的企业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技术的含量偏低。虽然在物流信息平台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银行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信息管理平台尚未有大的突破。

全国物流环境较为复杂和混乱,缺乏运输和仓储的规范标准,流通中的物权很难得到相应保证。现在由于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物流公司比较缺乏,多数物流企业的配运网络还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还比较落后,难以满足物流银行对它的实时监管、快速反应的严格要求。

3.同业竞争日趋激烈

首先,外资银行完全以利润为中心的商业经营、不良资产比例低、规范性强、有国际网络、先进的设备和高素质的人才,进入中国市场即体现了竞争优势。而国有银行由于国家政策严格的分业经营,内部风险控制不能适应业务混业和交叉经营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局限于一般存贷款业务,且还有政策性业务,呆帐比例大,税收又高于外资银行。

其次,外资银行按国际化标准运作程度较高,而且呈现个性化、专业化的经营特色,特别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电子化水平高、银行交易费用和人工成本低,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优势减弱。此外,加入WTO后,大量的国内企业受到国际冲击,其经济效益的下降必然反映到银行呆帐,将会加重国有银行的负担。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创新

1.银企战略联盟的建立

企业和银行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企业发展需要的融资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贷款组成;银行等金融机构拥有居民储蓄,主要依靠发放贷款取得利息而发展。而为了共同实现盈利和发展,银行和企业形成合作关系是必然趋势。企业如果想要获得贷款,就需要其提供相应的资产以作为担保,这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

就当前的银企关系而言,对银企间不对称的信息和管理进行改变,使银行能更深入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改变原来那种信息不充足的境况,这就使得企业经营管理由银行介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企业可以吸收银行的投资,是银行成为自己的投资者,这样就拓展了银企双方的合作空间;同时,银行也可以采取相同办法,吸收相关企业的投资,增加自身的股东数量。这样银企双方通过相互的投资就形成了互有股份的银企战略联盟。当然如果在资金充足的前提下,一个银行可以成为多个企业的股东,一个企业也可以成为多个银行的股东,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银企战略联盟这一网链结构。当银行和企业之间成为这种新的战略合作伙伴时,银企双方的帕累托改进就实现了。

在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起银企战略联盟,将对合作双方的发展都会起到推动作用。对商业银行来讲,可以吸收稳定的大客户,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对企业来讲,可以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资金周转不灵时可以缓解企业的困难。从企业和银行的相互依赖角度来看,银企战略联盟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银企战略联盟的结构模式

本文提出的供应链新模式的主要创新点是由核心(下转第238页)(上接第236页)企业和银行一起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进而形成银企联盟的供应链模式,主要是通过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其主要的合作伙伴(银行)共同构成供应链的双核,充分发挥银行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金流动、融资、信息流处理等方面),供应链企业接受银行提供的全程、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整条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核心能力得到提高,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实现整条供应链的价值最大化,具体模式如下:

银企联盟供应链的特点如下:①该模式与传统供应链相比结构更加复杂,而银行与核心企业的关系在运行上显得极其重要。②改变以往单一核心的状况,形成核心企业和银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双核模式,该模式资金流的运转主要由银行承担,同时在银企联盟的战略决策平台形成另一信息流B,来取得来自各方的信息。③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需求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流动,信息共享平台由信息流A构成。同时没有出现逆向的资金流。④供应链中信息流B与多个节点企业相联系,有利于整体的信息共享。而物流和资金流的分离使各自具有独立性,从而可以在银行的低风险的融资下,形成连续的资金流。⑤信息流A和B的双管齐下,增加了信息的来源渠道,同时相关节点企业加强对信息的监管,有利于整条供应链风险的降低。

四、研究结论

1.供应链金融是当前有利于金融更好发展的一种融资模式,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2.银企联盟供应链的双核结构有利于形成银行参与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可以更好的实现整条供应链的稳定和优化。3.银企联盟供应链是对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一种创新,其形成的前提是银行与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4.银企联盟供应链的结构是在银行和企业之间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双核结构,使得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更易于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吴建强.我国推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9(10).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作者简介:

第8篇

一、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分析

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为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从农户到消费者之间对农产品及其相关信息实施的物理性活动。伴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产业化也在不断完善,目前我国逐步形成了农户+农业经纪人、农户+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连锁超市等在内的四种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但是上述模式各有利弊,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讲:一是链条上各成员因其地位和作用的限制,多是从自身利益考虑,难以顾及供应链整体利益;二是作为供应链始端分散、独立的农户,组织程度不高,且设施和技术落后,生产经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上市场机制不健全,流通渠道混乱,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导致供应链各节点难以有效衔接;三是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信息化程度较低,上述各个模式出于降低交易成本考虑,几乎都没有构建详细的信息追踪体系。再加上流通环节过多,一旦农产品质量问题产生,各环节很难实现对信息的有效跟踪和记录。四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连锁超市作为主导的运行模式是最为有效的。但问题是超市主要以批量供应商作为主体货源,而供应商又主要是来往于产地或销地批发市场采购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因此超市难以分辨农产品供应商货源的真实路径,超市想对农产品信息追溯也就比较困难,质量安全控制成为难题。再加上市场形势的变化莫测及内部监管上的信息障碍,使得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的“农超对接”模式发展较慢,应用推广的范围极其有限。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分析

上述四种模式中,作为市场的主体包括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经纪人、流通服务组织和分销商。但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户作为供应链的源头,由于多是分散经营,生产规模较小且实力有限,常常因为生产环境控制不当,造成农产品受污,加快了其腐烂速度。同时受经济利益驱动,以大量投放农药、化肥和抗生素等化学药物来提高农产品产量;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环境和加工方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规模小、设备落后、作业环境差且组织管理混乱;而且企业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尽量压缩基础设施、生产工艺改造和员工培训的投入,导致管理上漏洞众多、加工质量难以全面控制、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时有发生。再加上农产品多次装卸搬运、包装受损导致变质加速,最终引起农产品质量事件频发。三是作为承担着物流信息传递等职能的经纪人,多数来自于民间的农民或下岗工人,再加上供应链结构本身就不健全,信息传递不够顺畅,造成绝大多数经纪人手中掌握的各类交易资源或信息极为有限,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反应速度减慢。特别是经纪人协会内部管理不规范、外部协调机制不健全,大部分农产品经纪人处于松散、缺乏监管状态,导致信息传递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承担着农产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职能。但是目前因为流通过程保管不当、包装破损及被有害物质污染等原因,增加了农产品成本。另一方面我国流通服务组织经营规模不均衡,分拣、配送和包装效率较低,再加上市场准入机构对农产品运输包装或销售包装、仓储保管等缺乏统一标准,特别是检验检疫制度不够完善,造成含有害物质的不合格包装物过量使用,进而引发农产品污染现象比较普遍。五是农产品分销商作为供应链的销售节点,与消费者接触最为紧密,最了解市场需求信息。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分销商组织化程度偏低,分销商之间基本处于无序竞争状态。由于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导致市场信息传递较慢,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且大多数分销商受利益诱惑,缺乏诚信,往往销售一些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且质量安全信息无法追溯的农产品,对消费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

三、质量安全视角下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体系的优化

综上所述,新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立足于消费者受益、企业受益、农民增收和提高竞争力的原则,结合分工协作理论、契约理论和共生理论,对农产品供应链结构进行优化。该模式最大特点:从外部环境讲,通过设立生产监管机构、检疫机构和市场监管机构三个专门的政府监管部门,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各环节进行时时监控。并且通过信息共享平台,避免了各监管机构在职能上的重叠和缺失。从供应链内部结构讲,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优化与创新。

(一)典型的三段式结构

生产商(农户)、运输商和零售商三段式链条结构,降低了结构的复杂性,不仅质量监控更加全面完善,而且能够做到质量安全追溯的快速和敏捷。具体讲:一是生产环节引入了农民经济合作社。这一中介组织加入的最大贡献在于,将分散的农户从农产品生产、市场营销渠道、市场信息、农产品质量标准甚至品牌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户的市场谈判地位,降低了市场风险。另一方面有利于组织农民按照合同规定进行种植,以及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采收和分拣、包装等,完善了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模式和操作规程。从而达到提高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延长产业链,最终实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二是物流运输环节引入了第四方物流。利用第四方物流发达的信息系统和完备的硬件设施,以物流外包园方式,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最佳服务,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横向优化。同时,第四方物流还可以协调其他传统第三方物流(如超市配送中心等)及自营物流(如农产品生产企业等),为它们整合、规划和设计物流线路,提高物流效率,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纵向优化;三是销售阶段强化了连锁超市的功能。连锁超市能够强化销售商的组织程度,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保障消费者对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安全上的需求。同时,农贸市场也承担交易场所的一定职能,发挥着产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传递和质量保障等职能。

(二)快速响应的资金流

一方面通过普及电子化结算方式,改变W―G或者W―W等传统的交易方式,从而有效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结算效益。而且通过在农产品期货交易等领域的推广,能够完善和拓展农产品交易种类、功能和覆盖面等。另一方面依托龙头企业(连锁超市等)超强实力对合同农户实行供应链金融借贷,或者以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等)的核心力量对合同农户开展物流金融,以及针对分散农户开展关系型信贷等线下与线上新型农业金融服务,从而有效地解决众多农户贷款难问题。

(三)双向传递的信息流

通过构筑需求信息、物流信息、金融信息等共享平台,强化信息的正向传递。具体讲:一是通过供应链核心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提高农户间的信任度和组织化程度,强化农户组织与企业的信赖度和合作能力,降低信息失真和信息流失,保证信息顺畅传递;二是通过扩大农产品品牌效应,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三是通过生产商等公布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采取鉴定、登记和拟定数据三步法,构筑供应链信息的逆向追溯体系。鉴定即明确农产品信息,将所有农产品进行详细划分和归类;登记即扫描或输入农产品标识上的条形码获取产品信息对产品的状态予以明确;拟定数据即对农产品信息记录、总结,以数据形式予以体现。企业通过全面考虑追溯信息的广度(信息记录量)、深度(追溯的程度)和精度(追溯的准确性),采取成本博弈法评价选取最佳方式。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保障新型农产品供应链结构顺畅运行,还需要构建包括沟通机制、约束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等内部协调机制,保证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时从外部环境方面,依托政府制定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及有效的监管制度,特别是提升广大消费者质量监管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诉讼权,这是保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真正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定寰.试论“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新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2011(1)

[2]韩燕.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与忧化研究[J].调研世界,2009(1)

第9篇

摘要:山西旅游景区的住宿、餐饮和旅游纪念品收入并没有随着旅游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可以看出山西旅游景点的发展没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链上的各个节点并没有协同发展。目前“吃、住、娱”方面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因此本文建议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实现供应链金融与旅游产业链的耦合,促进旅游景点“吃、住、娱”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旅游产业链,耦合

山西是以煤炭资源丰富而闻名全国的能源大省,同样也是以山水、古建筑而驰名全国的旅游资源大省。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期间,要加快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首选的替代产业是山西的旅游产业。但目前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并没有适应其旅游资源丰富的地位。

山西旅游景区辐射范围内经营餐饮、住宿、旅游产品销售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呈现出规模小、品质差的特点。因为这些中小企业本身具有经营规模小、缺乏抵押担保品等特点,从而限制其融资。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不再以单个企业的信用为基础进行评价,而是以整个旅游产业链为背景,以整个旅游产业链的信用作为评价基础。此种融资模式正好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要求,也成为了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双方均能由此获得收益,形成了“共赢”的局面,实现供应链金融和旅游产业的耦合。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本文中所研究的供应链金融,并不是服务于有实体商品交易的产业链,而是服务于将“吃、住、行、游、购、娱”统一起来的旅游产业链。本文的难点是,在供应链金融和旅游产业的耦合过程中,中小企业和景区要产生一种怎样的关系,才可以使商业银行将整个景区的信用作为评价中小企业信用的依据。

耦合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借用物理学的耦合概念,可以把供应链金融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定义为: 从金融的角度对整个旅游产业链进行系统性和集成化的整合和优化。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也是中小企业的一种新的融资渠道。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依托于核心企业的信用,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对整个链条进行风险评价分析。针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设计融资方案,而不是针对单个企业进行风险评价的方式有助于提升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信息不对称理论表示存在信息漏洞,即信息提供不平衡。信息了解程度高的一方比信息程度低的一方有优势,在信贷市场上,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对自身的经营情况等方面都比较清楚,但是银行对其了解的信息较少。

银行根据中小企业以往的交易记录,在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按照企业现金流的方向,通过对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以及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对中小企业进行授信被称为贸易自偿性理论。这种授信方式的典型特征是封闭和自偿,链条中的交易产生的收入直接用于偿还贷款。这种融资方式在真实的贸易背景下,对链条中核心企业、物流以及中小企业的总体信用进行评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评价方式,不再孤立的看待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和财务方面的信息。贸易自偿性融资充分掌握了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三方面,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的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的关系。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住宿、餐饮以及旅游纪念品收入的提高应该是随着旅游收入的提高而同时提高的,这样才能体现“吃、住、行、游、购、娱”协同发展、相互促进,但这在山西的旅游产业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据统计2014年山西的旅游饭店有209家,五星级酒店有22家,四星级酒店有72家,这其中有很多还不在旅游景区附近。目前多数提供住宿、餐饮及旅游纪念品的商家都是中小企业,其中不乏像平遥古城内由个人经营的小店。因为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可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来扩充经营规模。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以一种更长远和健康的方式,实现供应链金融和旅游产业的耦合。

旅游产业链不同于实体交易的产业链,所以一般认为的供应链金融中的应收账款模式、保兑仓模式和融通仓模式在此处是不适应的。要想让景区周边中小企业以景区的信用为担保向银行贷款,周边中小企业就要和景区签订和贷款期限一致甚至比贷款时间更长的经营承诺书,并且在没有还清贷款之前,每月的营业收入要按一定比例直接归还银行,具体流程如下:

(1)签订经营承诺书

(2)景区把经营承诺书交由银行共同监督

(3)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4)中小企业每月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还款

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风险就来源于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为了控制这一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贷款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每年发放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数量或是利率的高低可由上一年度中小企业是否按时还款或是是否还款充足来决定;

2.中小企业的还款数额和利率可根据景区收入的涨跌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3.银行和景区联合对景区中小企业采取定时或是不定时,现场或是非现场的方式进行抽查。

通过利用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供应链金融和旅游产业链也寻求到一种耦合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也可以使供应链金融和旅游产业链更好的耦合,利用供应链金融的方式促进山西旅游产业链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3] 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38-39.

[4] 闫琨.供应链金融: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的经营模式[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7(5):52-54.

[5] 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