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

时间:2023-03-01 16:22:33

导语:在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

第1篇

一、定位不准的现象

1.定位过高

这主要指的是过于拔高小学生说明文习作的要求,在教学中提出了过难的内容。如某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提出:我们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来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当中“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对于第一次写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该教师拔高了要求,提高了定位。定位过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说明文写作产生畏惧心理,觉得“说明文真是难写”,影响写作的动力。

2.定位过低

这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说明文写作能力估计不足,觉得学生可能这也掌握不了、那也掌握不了,于是降低定位,造成要求过低。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把写作内容定位于:写写我的文具盒;把目标定位于:能有序地写出自己的文具盒的样子。显然,这些要求是过低的,“有序地写写文具盒的样子”是三年级的内容,放在五年级就是定位过低。定位过低,会使学生掌握不到这个文体的精髓,影响可持续发展。

3.定位过散

这主要指的是在说明文习作指导教学中,教师觉得重点太多,这个需要教、那个也需要教,从而要求过多。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指出:写好说明文,一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二要选择恰当的表达顺序。三要语言通俗易懂。四要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明白、说清楚,必须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是对客观事物的形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作科学的说明,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中明确提出说明文写作的要求,从这个单元起,学生正式写说明文。作为一种新的文体的写作起点,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这个单元的习作指导教学,重视学生说明文习作的“第一课”,但由于定位不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说明文习作教学的效果。

一、定位不准的现象

1.定位过高

这主要指的是过于拔高小学生说明文习作的要求,在教学中提出了过难的内容。如某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提出:我们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来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当中“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对于第一次写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该教师拔高了要求,提高了定位。定位过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说明文写作产生畏惧心理,觉得“说明文真是难写”,影响写作的动力。

2.定位过低

这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说明文写作能力估计不足,觉得学生可能这也掌握不了、那也掌握不了,于是降低定位,造成要求过低。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把写作内容定位于:写写我的文具盒;把目标定位于:能有序地写出自己的文具盒的样子。显然,这些要求是过低的,“有序地写写文具盒的样子”是三年级的内容,放在五年级就是定位过低。定位过低,会使学生掌握不到这个文体的精髓,影响可持续发展。

3.定位过散

这主要指的是在说明文习作指导教学中,教师觉得重点太多,这个需要教、那个也需要教,从而要求过多。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指出:写好说明文,一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二要选择恰当的表达顺序。三要语言通俗易懂。四要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明白、说清楚,必须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比较、列数据、打比方等……这位教师的要求涉及多方面,既有内容上的,又有形式上的,甚至还有语言上的。要求过散,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达不到“一课一得”的最佳效果。

二、准确定位的理据

小学阶段说明文习作教学到底该如何定位呢?可以从课标要求、教材编排、学生特点等方面进行解读,从而寻找定位的理据。

1.课标的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四学段明确指出:“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可见,小学阶段在第三学段才有对说明文阅读方面的要求,写作上的要求则是到第四学段,因此第三学段的说明文写作安排主要是为第四学段的说明文写作做基本的铺垫,即需要写说明文,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说明文跟记叙文不同的地方,但不需要作过高、过难的要求,不需要学生完全用“说明、概括”的语言写出事物的内在特点。

2.教材的解读

整个小学阶段有许多说明文,但是作为说明特质来教,为说明文写作服务的却不多。

教材编排情况如下:

可见,说明文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有安排,但为说明文写作服务的却从三年级下册才开始。《太阳》这一单元开始教说明方法以及体会说明文章用词的准确性,但从课后习题要求来看,仅仅停留在了解的程度上,只要学生知道就可以了。到五年级上册,才不但教基本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而且要求会用,即会正确辨别、正确寻找例子,并且能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从教材中可见,小学阶段的说明文习作对说明方法运用的要求不高,但是需要选择几种合适的说明方法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3.学生的解读

小学生主要处在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时期,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语言和内容以概括、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写作有一定的困难,小学阶段的说明文写作需要适当降低概括、说明等要求,只要能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就可以了。

三、基于定位的操作

定位是方向,做好定位,目标、教学、评价都应该据此展开。

1.基于定位定目标

五上第三单元习作要求提出:本次习作,我们就练习写说明性文章;在习作之前,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物品,然后再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可见,本次习作本身有三个要求:第一,写的是说明文;第二,有一定的顺序;第三,要用上一些说明方法。第一点是对文体的要求,第二点和第三点是对表达方式的要求。至于具体做到什么程度,要求中没有明确指出。但基于定位的理解,这一单元的目标可以定为: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一样物品,有条理;能在习作中正确运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比如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此目标适当地降低了说明文本身的概括性及说明的语言要求,适当地突出了说明方法的要求,立足学生实际,符合课程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起到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

2.基于定位展教学

根据定位展开的教学应该着力在“教学生抓事物特点”“教学生用说明方法”“教学生会有序表达”上。

(1)教学生抓事物特点。主要是指教学生对自己想写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抓住一些特点来写。教学生抓事物特点主要分两步:第一步,从生活例子中懂得“特点”的概念;第二步,能说一说自己想写的事物的特点。如有位教师这样进行教学:

(图片出示:孙悟空、冰箱、玩具火车)

师: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些事物最独特的地方吗?

生:孙悟空降妖除魔,火眼金睛。

生:玩具火车就像真的火车,但它是给人玩玩的,不能开、不能坐。

生:冰箱像一个箱子,能冷藏、冷冻,让食物保鲜。

师(总结):对呀,这些样子或者功能可以说是事物的特点。特点就是这个事物最独特的地方。那同学们,今天你想写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呢?你想写它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然后请学生在本子上写下自己想写的事物的特点。

(2)教学生用说明方法。这主要是指教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适当地运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让文章更加清楚、生动。说明方法已经在阅读课中学过,因此习作指导课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去“用”。比如有位教师这样教学:第一步,回忆学过的几篇说明文,说说已经学过哪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第二步,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第三步,请学生交流在本次作文中,你想用哪些说明方法。这些环节的教学不但重新梳理了在阅读课中学过的说明方法,而且树立起了“这次习作我们要用上这些方法”的意识。

(3)教学生会有序表达。这主要是指教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某种事物的某种特点。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有序”表达,已经掌握了“有序”表达的各种方法,因此本次习作可以借助提纲、表格、清单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①提纲。提纲实际上是行文前的书面构思,明确地规划作者心中为表达某一中心思想而将采取的表述手段:全文大体如何结构,分几个层次,段落、各个层次着重写哪些具体内容,如何开头、过渡、照应、结尾等。帮助学生列写提纲,可以理清顺序,有序表达。比如这样一个提纲:

根据这个提纲,学生可以从“外形、内部、功能”三方面清楚地介绍自己的文具盒。

②表格。表格具有一目了然的功效,借助表格也可以理清写作的顺序。例如这个表格:

表格中包括了内容、特点,还包括了要运用的说明方法,非常清晰、有效。

③清单。清单就相当于大脑中的一张图,可以很好地理清顺序。如下面这张构思清单:

这张清单学生填完后,写作顺序一目了然。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前运用提纲、表格、清单等工具,理清写作顺序,达到有序表达的目标。

3.基于定位作评价

评价是习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说明文习作的评价应该既不任意拔高要求,打击学生信心:也不应该泛泛而谈,让学生无所适从。说明文习作要紧扣定位进行科学评价。比如有一位学生介绍了家乡橘子的生长过程,教师先出示了这样的评价标准:第一,有一定的顺序,得50分;第二,有恰当的说明方法,得50分;第三,特点非常明显,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这个事物,得50分。然后结合这个标准让学生互相评,最后进行这样的总结: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橘子的生长过程,非常清楚;大量地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橘子不同时期的不同样子,非常不错。如果能把橘子成熟时的味道写一写就更棒了。该教师立足于定位,以鼓励、欣赏的口气既肯定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有条理”“有方法”的优点,又指出了“特点抓得不明显”的缺点,非常中肯和高效。评价紧扣定位,切合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且引领写作。

第2篇

一、阅读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标志

为了让读者有明晰的印象,作者总是抓住这一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重点说明。例如《松鼠》一文,作者紧紧抓住松鼠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进行说明,这两点正是松鼠的主要特征。另外,除了说明事物的特征外,还要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的特征,从哪几个角度介绍事物的。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着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和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部特征便被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了。所以,我们在阅读说明文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二、阅读说明文,要注意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文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一般来说,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就是按照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文章按照瞻仰的路线(空间变化)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先周围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死海不死》―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三、阅读说明文,要注意说明的方法

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适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择最佳方法。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为了清楚准确地说明这类物候现象,作者采用了打比方、作诠释、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还如《看云识天气》一文,把天上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云,比作羽毛、鱼鳞、羊群、河川、雄师等。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

第3篇

近几年中考说明文选材主要是贴近生活的科技说明文,这类文章所介绍的内容是考生非常熟悉的,读起来通俗易懂,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这与《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是一致的。纵观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试题,说明文阅读题主要考查以下几点:(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2)概况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说明顺序;(3)对科技说明文中的关键词能正确理解、判断、阐释,对文章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能进行恰如其分的赏析;(4)正确、恰当辨析文章中所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与想象;(6)理解文章中所蕴涵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7)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进行反思、审视与判断;(8)具备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如何学会阅读说明文,通过平时的训练,在中考时得高分呢?

在说明文阅读复习备考中,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 夯实基础,准确掌握说明文的知识

1.1指出说明对象及特征

把握说明对象要注意文章的标题和开头,如《中国石拱桥》标题就点名了说明对象。

特征是事物之间得以区别的标志,一般从标题和关键句入手。如《中国石拱桥》开头部分写道:“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这句交代了事物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征。若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的特征,需要用概括、提炼的方法。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要采取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用这种方法可以概括出宇宙特征为:整个宇宙是无限的,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的。

1.2概况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中考说明明确指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分析能力,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况能力;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提取重要知识信息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是近几年中考说明文的重要考点。

1.3学会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三种: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首先要注意文中的提示性词语,比如方位词、时间词、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等。

1.4准确掌握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引用、摹状貌等。如2011·浙江省义乌卷《我们身边的辐射》第13题“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3分)”解答这种题的方法:首先理解并熟记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其次分析时一定结合句子所在的段落内容进行分析。

1.5学会分析一般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简明性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因为准确的语言才能反映说明对象的真实面貌。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要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成为惟一可取的表述形式;二要分析用词、造句的准确性;三要分析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剖析事理。

2 把握解题关键点,提高得分率

说明文意在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给人以知识,其客观性特别强。因此在试题中,问题的答案大多能从文段中找出。首先要进行整体阅读,明白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找到说明对象的特征,这就是掌握了文章的中心。

说明文阅读题一般涉及九种题型,应注意这几方面: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近年来说明文阅读的考查侧重于对文章的整体感悟、阅读文本的能力的考查。因此,培养学生的概况提取重要信息、把握文章的脉络结构、正确把握文意的能力成为说明文阅读训练的重中之重。

如,在解筛选整合信息题时,首先要找准有效的答题区间,确定题干涉及选文的段落范围,再通过找标志性语句确定答案。如,2012年徐州市卷《为泥土洗澡》中12题“为泥土洗澡”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具体过程是:挖起有毒的土壤——运进土壤“洗衣机”

——分离掉重金属。(2分)只需到“(5)2006年10月以来,伦敦市政部门对这块土地的污染情况进行了大约3000次的现场调查,制订了详细的恢复生态计划。之后,他们在奥林匹克公园的范围,建起了两座土壤修复工厂,开始用泥土清洗和生物降解法对接近100万立方米的受污染泥土进行清洁。有毒的土壤被挖起,运进巨型土壤‘洗衣机’,分离掉沙子和碎石,然后清洗提炼出污染物。在这之后,用超大‘电磁铁’分离掉重金属。清洗过的土壤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实验室的检测来评估其清洁程度。经过这样清洗的曾经被严重污染的土地已经完全恢复‘干净安全’的标准。据一份测试报告说,被清洗过的土壤即使被小孩儿不小心吞下都不会有问题。”中找到“运进巨型土壤‘洗衣机’,分离掉沙子和碎石,然后清洗提炼出污染物。在这之后,用超大‘电磁铁’分离掉重金属。”就很容易找到答案“分离掉沙子和碎石、清洗提炼出污染物”。

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目的的,因此说明文阅读测试的目标就是理解,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理解、对说明中心的理解、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对说明方法的理解等。由于任何知识的介绍都离不开概念,而介绍高科技知识的文章中新概念又特别多,所以,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是解答说明文阅读试题的一个关键。

3 训练遵循中考命题趋势,做到有的放矢

第4篇

2012年各省市中考试题所选取的说明文阅读材料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涉及的题材有科学技术类,如包头卷《垃圾变水泥》,株洲卷《超级网银》;自然生态类,如福州卷《海光》,南宁卷《食虫植物开花》;文化历史类,如成都卷《椅子改变中国文化》,陕西卷《丝路织锦》等。

说明文阅读题型多样,有的考区以选择题为主,如天津卷《赵州桥》,武汉卷《你相信星座能影响性格吗》,全都是选择题。大部分省市中考说明文阅读在保留传统命题形式的基础上,注意题型创新,将传播知识,考查学生能力,培养科学精神,训练思维有机融合。

2012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的考点有以下几种: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行信息提取。

例题: 2012年陕西中考语文考卷,阅读《丝路织锦》(原文略)第9题:细读第6段,概括盛唐之后织锦特点。2012年兰州语文试题第22题: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

答案:

陕西卷:从第6段中提炼出:中国花卉与西来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新图样;图案饱满,轮廓细腻,层次丰富。

兰州卷:昆虫有智力(学习倾向)。拟题时,从两方面考虑,说明对象是昆虫,因为文中列举了四种昆虫,有代表性。他们的共同特征显示出一定的智力倾向或学习能力。

解法:说明对象是文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或抽象道理。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提取信息,具体可以从四方面入手:①看题目。一般来说,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要说明的事物。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简洁的,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③从分析材料入手。整合课文内容,概括提炼说明对象及其特征。④应充分注意归纳的完整性。事物的特征有时不止一个。

二、指代题

例题:2012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阅读《龙生九子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原文略),第23题:第②段中“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造像”中“其”字是指“九子”中的----。答案:嘲风。

解法: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指示代词知识的掌握,属于信息提取题。解答“找出指代内容”这类试题有固定的格式:先找出指代词所在的段落、语句,然后采用瞻前顾后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所指代的内容就在指代词附近,往往是前一句或后一句。找出之后,把指代词换成找到的内容,验证答案是否正确即可。

三、考察对说明文语言类别的掌握,对常见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的判断。

例题:2012年南宁中考语文试卷,阅读《食虫植物开花》(原文略)的第10题:下列句子属于平实说明的一项是_____。2012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植物聊天》(原文略)的第13题:分别指出下面两个句子的说明方法。2012年株洲中考语文试卷,阅读《超级网银》(原文略)的第13题: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案:

南宁卷:C 因为其他三项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属于生动说明。哈尔滨卷答案:(1)举例子 (2)打比方。株洲卷:逻辑顺序 。

以上题目的难度都不大,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解法:1. 说明文按表达方式分类,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一般性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变化和事理,这类说明文要求具体、科学、浅显易懂,又称为平实说明。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等方式,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加强说明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

2. 要理解并熟知常见的说明方法。举列子即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常见的标志语有“比如”、“例如”、“如”。分类别: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明。作比较:是将两种有联系的相同的或者不同的事物加以比较的说明方法。

3. 说明文常见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说明形状和构造的实物(如:建筑、工艺品等)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

(2)时间顺序:即按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说明事物。介绍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的说明文常用这种说明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介绍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或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往往使用这种顺序。

四、考察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

例题:2012年株洲中考语文卷,阅读《超级网银》(原文略)的第15题:文段5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012年临沂中考语文卷,阅读《天外飞来准晶体》(原文略)的第15题:第一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株洲卷: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传统网银”和“超级网银”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了“超级网银”的特点。临沂卷: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说明对象“准晶体有固定熔点,导电性能差,容易像非晶体玻璃那样容易破裂”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解法:辨识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要注意三点:一要理解并熟知常见的说明方法的基本特征及作用。比如,举例子的作用是真实有力地说明了事物或事理。分类别能给人以概貌的了解,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别,使说明更具有条理。列数字可以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极具说服力。作比较将两事物相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因为任何一种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说明某一内容服务的。三要注意此类题型的答案模式是:说明方法+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

五、品味说明文语言。

品味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分析副词、关联词的表达内容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

例题:2012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说明文阅读(原文略)第22题:选文第3段加点词“多数”为什么不能删去?请简要回答。

答案:沈阳卷:“多数”表示限制,说明当时大部分人类祖先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如果去掉,表示人类祖先都是这样,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法:说明文语言有的平实,有的生动,但准确性是说明文的重要特点。回答这类问题有固定的答题套路: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表示程度;“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偶尔”表示频率;“大多”、“仅”表示范围。3.若删去,原来什么意思就变成什么意思了。4......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六、考察学生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例题:2012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植物聊天》(原文略)第12题:说明什么是“植物聊天”。

答案:哈尔滨卷:在这个联络系统中,每一株植物都会释放和接收特殊信息,并与其他植株共享信息的现象叫植物聊天。

解法:这种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题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阅读题干,反复读相关段落就近检索,提取关键语句。2.概括时运用“.....是.....”或者“.....叫做.....”的判断句式。

七、梳理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例题: 2012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阅读《高山上的守望者》(原文略)第13题: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012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第23题:简要说明:④⑤⑥三个自然段的顺序不可调换的原因。

答案:

河南卷:①照应题目,引出说明对象——岳桦。②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简要介绍岳桦的生长环境,强调其生命力顽强。④引起下文。沈阳卷:(1)④段和⑤⑥两段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2)段和⑥段的说明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说明的。

解法:1.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 :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情形:①总分式;②分总式;③总分总式,多见于逻辑顺序中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逐层深入说明。常见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 (3)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多见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2.句子在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多起到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交代原因或之所以这样说的依据。如果语言优美或者引用诗句、传说等,其作用分别是生动形象,增强文章诗情画意,增强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从结构上看,句子的作用多为:总提作用、总结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标志文章思路的作用。

3.对说明文思路的把握,我们可以这么入手:首先分段阅读,归纳主要内容,然后划分段落层次,最后梳理陈述思路。

第5篇

一、在明确目标中激发兴趣

无论哪一类文体的教学,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说明文的教学中,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对选文内容进行表达时所采用的语言手段和方式,而不是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选文内容。有些说明文就是讲科学知识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科学知识,如果课堂上单讲语言手段和方式,不讲科学知识,这节课上得就没有深度,学生就没有学到知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让学生欣赏第一自然段用语优美、生动、形象的同时,要让学生懂得物候知识。说明文是真实地反映整个客观事物的,属于科学认识,获得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科学信息。究竟怎么讲才算是讲出语文的味道呢?那就是要将科学知识放在教学当中。换句话说,就是以科学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科学知识化在语言的训练当中不着痕迹。

二、在“观察”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说明文有事理说明和事物说明两类。如果学事物说明文时能让学生亲自去耳闻目睹,进行实地考察,效果就大不一样。如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我们就可选定一个云多且云变化多端的适当日子走出课堂,让学生对照课文的介绍去观察辨别天空的云。他们对课文介绍的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积雨云等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后扔掉课文都能去“看云识天气”了。再如教《苏州园林》、《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课文,就近的有条件的就可以带学生实地游览、参观。此外,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录像等让学生观看,对照学习课文。总之,在“观察”中学习说明文,学生兴趣异常高涨,收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

三、在阅读中理解智慧美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作为万物之灵,体现出了高度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一种“大美”。智慧美,首先体现在深邃的思想和理论中。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透过纷繁芜杂的现象的外表,掌握其中内在的、本质的规律,并在这些规律的引导下,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地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地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地出乎意料地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看看今天的世界,我们不由得惊呼:这是多么了不的论断!这是多么深邃的思想!这是多么高超的智慧!智慧美,还体现在人类进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马克思语)。正是因为人类的智慧,客观的自然才成为“人化的自然”。正是因为人类的智慧,才有今天的高度文明。理解智慧美,歌颂智慧美,应该成为说明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四、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乐趣

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新知的时候,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活动中,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努力强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积极诱导、扶植学生的这种愿望,借助有效的专门方法,让学生得以实现他们的愿望,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得到激发。中学课本所选的说明文,几乎篇篇都是精品,文中蕴含的具有吸引力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强化和激发。有一位老师在导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往透明的各自盛有石灰水和稀盐酸溶液的玻璃杯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请大家观看。一会儿,学生发现一个杯子里的溶液变红了,而另一个变蓝了,同学们的兴趣骤然大增。老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这里面所隐藏的秘密,如果你认真看一下新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了。现在请同学们细阅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最快地在课文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兴趣上来了,又是翻书,又是看画,连本来认为“说明文没有什么看头”的学生也都沉浸在研究和思考的海洋里。

五、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领悟

在说明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恰当利用教学手段地为学生理解课文搭建阶梯,引导他们去理解课文,并且通过恰当的语言做引导,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其效果比单纯地分析课文要好得多。说明文一般比较难读得精彩,并能入情入境。《蝉》这一课也不例外。讲蝉进食时,课堂时间所剩不多,采取以读代讲,为学生争取主体参与的时间无疑时最好的选择。首先,我通过录像和模仿蝉进食时的动作两种较为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蝉进食时的特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朗读进一步指导并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用上课文中一些关键性的语句。想一想,怎样通过你的读,展现出一只机敏的小蝉?因此,学生通过亲身的体会和朗读,对蝉进食时的动作把握得比较到位。

当然,运用多种教学法教说明文形式应多种多样,我们在教学中可灵活地运用、综合地运用。笔者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己种方式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其共同探讨。我相信如果大家能积极开动脑筋,探求新的途径,在说明文教学中争取高效率也是很有希望的。

【参考文献】

[1]《活动性教学法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佚名.

[2]《浅谈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语言教育论文》.佚名.

[3]《语文教学对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佚名.

第6篇

1.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某种事物或现象,查阅相关文章,学会解说抽象事理。

2.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采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说明。

技法引导

说明文中最难写的是事理说明文,因为其说明对象是抽象的事理,看不到摸不着。作者必须深入了解事理,解说时又不易通俗明白地加以表现。

然而,写事理说明文对我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很有帮助。再说,我们要介绍的事理并非多么高深,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再查找一下相关资料,这就为我们写事理说明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写作内容,就可以着手写作了。写作事理说明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事理说明文常常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的顺序,这样才符合我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过程,才显得自然合理。如你要介绍猫走路为什么没有声音这个事理,就要先说明猫走路不出声的现象,然后才能去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灵活运用说明方法。在说明现象时,可以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样可以使行文生动形象一些,以便更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在说明事理时,可以采用分类别、作诠释等方法,使行文富有条理性,便于读者把握要点。

三、科学的说明内容。写事理说明文切忌胡编乱造,要用通俗的语言传达出科学的道理。准确地引用数字和引文,没有可信的依据,可以适当“模糊”一点。如那些一时还没弄清楚的内容,可以使用“可能”“通常情况下”“一般说”等词语来表述,显得客观实际,令人信服。

另外,介绍生活常识的事理说明文常常以科学小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形式上生动活泼,语言上通俗易懂。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我们可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述,如拟题“暖水瓶的自述”“我是浮力”等。为了使读者感到有趣,乐意阅读,易于理解,我们常常会想一些办法。如引用一些俗语、诗句、实例、故事等,以丰富文章的材料;运用一些比喻,增加文章的形象性;适当使用抒情、议论的语句,增强文章的情趣。

误区警示

写事理说明文常会出现以下错误:

一是把说明文误写成记叙文。如《水饺浮起来的奥秘》,应该从水饺煮熟后就浮在水面上的现象入手,然后重点说明其中的道理,告诉读者一种事理。而有的同学会过多地去叙述煮水饺吃水饺的过程,还生发出煮水饺的感悟,这就变成记叙文了。

二是说明顺序不合理。文章不是从某种生活现象入手,而是开始就介绍事理,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就违背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利于读者接受。

三是内容不实。在自己并未掌握说明事理的情况下就匆忙下笔,连自己都没有理解的东西,怎能把它介绍明白?怎能让别人读懂呢?

范文示例

话说“长生果”

刘 欢

在我们这里把花生称做“长生果”,据说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所以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炒上一袋花生,以备节日里招待客人或家人享用。

其实花生是我们当地很常见的农作物。它春天下种,夏天开花,一朵朵小黄花藏在碧绿的花生棵里,直到花谢了也不见有果实结出。其实它的果实在土里,像两节手指一样大小。有则谜语说得好:“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这说的就是花生。

秋天,花生收上来了,晒干了,用机器磕出花生米,成袋成袋地送到油坊里去榨油,每家都榨一两桶,够一年吃的。新榨的花生油香飘四溢,远远地就能闻到,炒菜吃非常香。除了榨油,花生还可以不剥壳炒熟了吃。不过一般都是在过年或结婚的时候,炒出来的花生就换了个名称,叫做“长生果”,黄灿灿的,剥开壳后,里面的花生米圆滑诱人,嚼在嘴里满口生香,确实是一种享受。

人们不禁要问,“长生果”的名字是不是只表示吉利?后来才知道,这个名字还确有科学依据呢。

花生的营养价值比粮食高,可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品媲美。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很适宜制作各种营养食品。

花生还有止血作用。花生红衣的止血作用比花生更是高出50倍,对多数出血疾病都有良好的止血功效。花生还能增强记忆,抗老化,延缓脑功能衰退,滋润皮肤。花生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有助于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美国科学家在花生中发现了一种生物活性很强的天然多酚类物质——白藜芦醇。这种物质是肿瘤类疾病的化学预防剂,也是降低血小板聚集,预防和治疗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化学预防剂。美国学者艾尔·敏得尔编辑出版的《抗衰老圣典》中,把白藜芦醇列为100种最热门有效的抗衰老物质之一。要想抗衰老,当然首选花生了。

看来,花生被称为“长生果”,真的名不虚传!

点评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长生果”,采用的是漫谈式,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依次介绍了花生的名称、种植、食用价值和保健功能。特别是“长生果”名称由来的说明,属于事理说明,从表示吉利到利于保健,内容逐层递进,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文章介绍花生特征时,有描写,有引用,富有趣味;对花生功用的介绍较平实,多从科学角度加以说明,用语严谨,材料充实,使人了解到有关“长生果”的丰富知识。

片段演练

1.下面是一段介绍蝉的文字,想想这段文字为什么介绍得会这么生动。

我从坚硬的外壳里艰难地爬出来,尽情呼吸着夏季夜晚清新的空气,不一会儿,我就换上了一身薄薄的轻纱。我从一个佝偻的丑八怪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主,引来了许多追求我的帅哥。它们在高高的树梢上拼命地唱着情歌,表达自己的求爱之情,一唱就是大半天。正像朱熹赞道:“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听着它们的情歌,我真的心动了……

第7篇

一、文言文阅读

中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基本限定在课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学生复习的压力,教师只要把文章理解分析透彻,应该说是比较容易拿分的。

(一)解读要领

1 注意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文言文的阅读目标定位于“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上面。文言知识是无法回避的,但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其目的是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注重在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以及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

2 分析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内容和精当的文章形式的巧妙结合,将会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和启发。

3 强调诵读背诵与品尝领悟。诵读的作用就是在诵读感知语言的优美与动听中去感知语境,去揣摩和体味意境。概括地说就是多读多背,加强积累。

(二)具体操作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地说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读读、背背。教学中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

1 理解文中主要文言实词的含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 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3 能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4 理解文言句式,即判断、省略、倒装、被动四大句式的用法,更好地理解文言课文。

5 理解、归纳文章的重要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6 能理解、评价文章的写作特色。

7 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

(一)总体把握

1 词语的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常抓不懈。

2 文意的把握,通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大意,并加以概括。

3 信息的筛选,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提炼有用信息。

4 内容的探究,通过阅读深入理解课文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5 写法的揣摩,通过写法的揣摩,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内容。

6 分析比较,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阅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家、作品及特色。

7 综合理解,通过阅读训练,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8 能力开放,在以上单项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综合理解的能力,最后达成能力的迁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具体要求

阅读简单的说明文

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简而言之,即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它的文体特点是:说明性、知识性、客观性等。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解读说明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章所说明的知识内容,明确所要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说明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石拱桥”。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上的独特创造;第二,本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文章在提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后,先以赵州桥与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与形式上的特点,接着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发展;第三,阐述赵州桥设计与施工上的四个特点,这是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结构与形式上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2 要明确而具体地解读文章说明事物的规律。说明文说明事物的一般规律是:抓住事物特征,安排说明顺序,使用准确的词句,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析解读说明文说明事物的规律应着眼这四个方面。

(1)揭示文章所说明事物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是说明的核心,全文的说明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说明的顺序、语言、方法都是受说明事物特征的需要制约的。对事物的特征揭示的准确与否,往往会影响对文章整体分析的质量。因此,抓准事物特征,是分析说明文最紧要的一步。一般来说,说明文彰显所要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规律是:其一,通过文题显示,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的“雄伟”二字;其二,通过文章开头部分的某些语句显示,如《晋祠》开头部分的一句话“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第三,通过文章开头部分的文字逐步显示,如《中国石拱桥》的一二自然段就有“早”、“优美”、“坚固”等;第四,在说明过程中,分段显示,如《食物从何处来》中的“自养与异养”特征,便是分段提出的。

(2)搞清文章说明事物的顺序。

说明文说明事物特征时,总是要安排一定的说明顺序,有层次的分条缕析,以求清晰地说明对象。一般顺序有:时间顺序,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空间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逻辑顺序,如《中国石拱桥》等。

(3)阐明文章说明事物的语言特征。

准确、周密、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共同特征。这种语言的共性,需要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的分析来揭示。

(4)分析文章说明事物的方法。

恰当的说明方法,往往可以帮助作者把复杂的事物、深奥的道理说明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解读说明文,就应揭示其说明方法及所起的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分类别等。

3 要根据不同性质的说明文,确定不同的分析侧重点。

阐述性的说明文,应侧重于揭示文章所阐述的事物原理、点出内在含义;记述性说明文,应侧重于记述、说明的核心部分;介绍性的说明文,应侧重于所介绍事物形态与本质;文艺性说明文,应侧重于对主要说明部分的文艺笔调的分析来揭示所说明事物的知识。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议论的针对性;思想内容的说理性:结构语言的逻辑性。

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作者对所议论问题的见解与主张;论据: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从正面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批驳错误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立论: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驳论: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递进式。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鲜明、准确的逻辑性。

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解读议论文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要弄清写作背景与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搜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的信息。

2 要掌握议论文的论证体系,即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三者组合的过程就形成了议论文的论证体系。所以解读议论文要从三要素着眼。

找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文章的题目即为中心论点;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先列举事实,再提出中心论点;在论证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的结尾归纳中心论点。

要找出文章用以证明论点的理论与事实根据。议论文的论据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理论论据。一类是事实论据。

要分析文章是怎样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从论证方式

看,有立论与驳论。从论证方法看,立论要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驳论主要有批驳论点、批驳论据、批驳论证、归谬法等。除了上述几种论证方法外,还有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这些常用于立论这一方式。

3 要理清议论文的结构。总的来说,议论文的逻辑内容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式,反映在逻辑结构上,便是引论、本论、结论三段式结构。具体结构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总分总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分总式结构;递进式结构;横式结构。

4 要分析议论文的语言。对议论文的语言进行解读,关键是分析其语言的逻辑性。那么如何分析呢?要抓住关键性词语分析;要抓住语言的准确性分析;要抓住语言的鲜明性分析;要抓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逻辑关联的分析。

记叙文的阅读

记叙文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泛指记人、叙事、描写景物的文章。记叙就是用书面语言记录,它包括叙述和描写两种基本方式。

记叙文的特点是:

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记叙文的种类: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写景为主的记叙文;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记叙文的解读要领:根据上述记叙文的特点,其课文的解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抓记叙文的要素解读;抓记叙文的结构解读;根据记叙文的类型,明确解读重点;把握记叙文的开头与结尾,进行解读;把握记叙文的照应解读。这里重点说一下根据记叙文的类型解读。

1 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人物是记叙的中心,那么解读重点就应放在人物上,具体地说,应该围绕人物展开解读活动。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分析人物的活动;分析人物外貌与心理;分析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2 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事件是文章的中心要素。也是解读的核心。具体地说围绕事件,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要抓住线索,梳理事件进程;要抓住事件进程中的典型事件;要抓住作者的议论与抒情。

3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多属游记一类。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景物展现的层次方位;分析写景的主要特色;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不同景物的不同特色;把握写景是我一生中宝贵经验。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人们又何尝不是在重复着我的故事。父母对子女的爱开始变得扭曲,家庭“纲常”尽失。甚至父子关系发生严重错位。“老子”变成“小子”;“小子”变成“太上皇”。弄得一家几代人团团转,唯恐侍奉不周,怪罪下来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常常是唯命是从。孩子吃得不知吃啥,穿戴的牌子不能杂。让我学习就得满足要求:上学带手机,课下玩电脑,给点儿压力我就跑,弄得家长不知咋办才好。于是便常常听说某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这都源于那份糊涂的爱――溺爱酿成“大害”,为人父母只能摇头苦笑,望子兴叹了。

如此家庭教育令人担忧,学校教育又何尝不是?老师总是唯恐学生做不了,想把一切为他们做好。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讲得多。练得少;写得多,动手少;课内多。课外少;定式多,创新少。结果“糊涂的爱”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也因此使教育变得被动而缺少生机。长此以往,这可是民族的大悲剧呀!

好心的人们,我们要当心啊:糊涂的爱后患无穷。真爱有度。切不可再犯好心错误。

(二)作文的批改与讲评

作文的批改是以学生个人为对象进行的,因此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非常有效,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遵循内容与形式兼顾及多批少改,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畏惧作文。

2 批改的内容方面:对于时下流行的话题作文。首先,要看标题拟的好不好,与内容是否有关。其次,要看文章中心是否明确,材料是否具体、真实、可信。第三,结构安排好不好。第四,表达方式是否恰当,有无语法和逻辑上的错误。第五,写作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有错别字,词语标点运用是否准确。

3,批改的方式方法:批改方式有精批细改、学生互批互改、抽样批、示范批、当面批等。批改的方法有眉批、总批和增、删、调、换等。

第8篇

说明文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抓住事物特点,揭示事物的本质,即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说明文说明的中心。如何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呢?

一、看题目,抓说明对象修饰语

说明文的拟题往往较为明确,以说明对象直接作为题目的情况比较常见。直接以说明对象为说明文题目的情况下,修饰语往往具有揭示或暗示说明对象特征的作用。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雄伟”一词就具有揭示人民大会堂特征的作用。

二、审开头、结尾,抓全文中心句

说明文较为常用的结构方式是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因此,开头、结尾两处往往会概括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从而形成全文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开头:“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正是对中国石拱桥特征的集中概括。

三、划分段落层次,抓段落中心句

说明内容依照说明对象的特征依次展开,分层揭示,抓住段落中心句,加以组合,就能概括出说明对象的全部特征。如《苏州园林》,作者提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先后通过“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极少使用彩绘”五个段落中心句,由主到次展开说明。

“长寿”卫星

尹怀勤

“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设计、考核寿命要求大于5年的近地轨道卫星。以前国内低轨卫星的设计寿命基本都是3年,只有2012年1月9日发射升空的“资源三号”卫星的设计寿命是5年、考核寿命是4年。而“高分一号”设计寿命5年、考核寿命则是5~8年。

卫星中的活动部件始终处于运动状态,终日磨损,一般会最先出现故障。卫星活动部件主要有飞轮、陀螺、地球红外敏感器等,其中又以陀螺最为关键。科研人员对此加以改进,并通过在卫星上装配陀螺,减小其摩擦,相应地降低了损耗,有效地提高了卫星寿命。

此外,“高分一号”将电池更换为锂离子电池,在增加容量的同时,降低了重量;卫星的太阳帆板采用三级砷化镓,提高了利用太阳能的效率,在整个翼展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发电效率从原来的18%提高到28%。这两项有效措施都为卫星长寿命运行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同时,卫星设置了很多智能措施,以提高对自身问题的辨识能力和修复能力。

与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天链系列中继卫星的牵手,也是“高分一号”延寿的秘方之一。由于“高分一号”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境外上空飞行,地面测控站观测不到,一旦遇到险情联系不上,想要补救都来不及。而中继卫星则站得高、看得远,可以给“高分一号”提供来自空间的关照。同时,通过中继卫星报告的位置信息,在“高分一号”即将入境之前,地面可以对其实现临时发送或修改遥控指令,提高卫星工作计划的灵活度,增强卫星的使用效能,对于节省能量、延长寿命也大有裨益。我国先发射天链系列中继卫星,再发射高分卫星,其用意之一也在此。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4期,原文标题为《“高分一号”:4天看遍全球》)

第9篇

在文学创作中,以分析事物的成因或规律,介绍科学道理为主要内容的说明文就叫做事理说明文。一般情况下,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而在阅读中,事理说明文所要说明的,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体现事物本质的客观规律。

在大多数情况下,事理说明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因此,同学们在阅读事理说明文时,一定要密切关注事物内部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应注重其语言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征。

【即学即练】

那些步步紧逼的入侵生物

冉 浩

2012年的7月9日,有媒体报道称,广西柳州一位市民在柳江边给小狗洗澡时,竟被3条凶猛的鱼攻击,其中一条鱼还突然咬住他的手掌不放。据说,这种鱼很可能就是南美洲大名鼎鼎的“食人鱼”!这南美洲的鱼是如何跑到广西柳江水中的呢?

“食人鱼”入侵

故事的主角“食人鱼”又叫食人鲳或水虎鱼,学名叫红腹锯鲑脂鲤,不算尾巴,可以达到30厘米长。它的腹部带有些许红色,身体带蓝色,看起来很漂亮。可是,在这漂亮的外表下却隐藏着它凶悍的一面。它们拥有高度发达的听觉和极为锐利的牙齿,喜欢成群活动,猎杀水中的鱼和落水动物,号称“水中狼群”。有传言说,它们能在几分钟内将落水的牛羊啃咬成森森白骨,并能在手术刀上咬出牙印。传言或许带有夸张成分,但毫无疑问,它们确非水中善类。

可就是这样一种凶猛的鱼,却偏偏有人喜欢它,把它引入国内当宠物来养:一是看上了它漂亮的外表,二是觉得养它很刺激、很“有面子”。早在2004年,国内就因有人饲养食人鲳而引起有关部门注意,还专门针对饲养食人鲳进行过销毁活动。怎奈爱好者散养屡禁不止,现在仍有人饲养它们,使其流入自然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一旦进入水体,它们就可能成为入侵物种,极有可能给河流中的土著鱼类和两栖类动物造成毁灭性打击,也使河流变得不再安全。

步步紧逼的入侵生物

尽管“食人鱼”入侵事件存在诸多疑点,但入侵物种肆虐全球却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100种入侵生物已经有半数入侵我国,以它们为首的入侵物种正步步紧逼,我们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

如2004年前后,我国台湾、广东等地就先后发现红火蚁入侵。它原产自美洲,是一种极凶悍的红色小蚂蚁,带毒的尾刺可以蜇伤人和动物,伤处红肿疼痛,一旦过敏还会危及生命。现在,它们正在我国南方快速扩散,说不定你在什么地方就会看到一个个小土丘,上面有密密麻麻的红色小蚂蚁正耀武扬威呢!

排兵布阵

面对这些面目狰狞的入侵生物,我们又应当如何应对呢?

“是人,打破了时空限制,缩短了时空距离,使原来物种千百年才能完成的入侵历程,得以在一夜间完成。”入侵生物的进入几乎都和人类的活动有关,它们通过人类身体、行李旅行,通过贸易货物传播,跟随交通工具周游世界等等。只要存在地区间的交流,生物入侵就难以避免,因此,不能指望速胜,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其实,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并在这种观念下进行建设、工作和生活才是最佳策略。比如引入外来动植物前,首先应进行生态评估,坚决不引入对环境有威胁性的物种。政府还应该尽快完善和明确相关立法,并发动群众,人人参与,从根本上消灭它们。同时,高效的海关检查也可以有效缓解目前的压力。

(选自《今日文摘》2012年第24期,有删改)

1.本文主要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解题思路:事理说明文的对象并非指某一具体事物,而是各事物间所存在的客观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事理说明文所用到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等,同学们只需对号入座即可。)

2.仔细阅读“‘食人鱼’入侵”这一节的内容,你认为“食人鱼”尽管凶猛,却依然被某些养鱼爱好者所青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题思路:回答这类问题时,同学们只需找出上下文的相关信息点进行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