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

时间:2023-03-01 16:22:33

导语:在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

第1篇

1.1有利于改变固有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目前,除了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院校、医院等单位仍旧使用陈旧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长时间以来,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约束以及陈旧单位环境的影响,在真正的人力资源实际管理工作中,“人管人”现象较为突出。上位者的个人行为与意志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种种条款,而没有真正严谨科学的管理条例和约束机制等。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打破固有模式,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可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一条严谨无漏洞的管理流程、一种被所有人所信服的管理体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与运作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改变固有的管理观念,建设高效的管理模式。

1.2有利于强化管理信息的沟通

信息化时代最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递速度与真实性,只有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信息,才能处处占领先机,才能赢得竞争最大的筹码以及管理的最佳掌控权。人力资源管理与运作的信息化建设使得人力信息超越了种种人为制造的障碍,能够顺通无阻的从开始端A点直达终端B点,同时还大大增强了信息的交流性、互动性、交互性。一方面,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运作可以让受众非常便捷的理解单位各项新通知、制度条例等;另一方面,单位也可以迅速掌握人们提出的各种合理化建议,能够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1.3有利于降低人力管理成本

这里的成本可以分为时间成本和财力成本。时间成本的节省降低指的是:传统模式中,单位下达新通知,都需要层层递进、人力传话,而现在仅需发一条信息,全体成员都能即时接收到;新成员培训、招聘都可以在网上进行,省去了印刷资料等时间。财力成本的节省降低指的是:传统模式中的员工名录、材料费用、沟通费用等都较高,运用信息化以后大大节省。

2人力资源管理与运作机制信息化的具体体现

2.1网络化人才招聘

网络化人才招聘是一种互联网在线招聘形式,现今时代被广泛应用。该方法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招聘信息,对应聘者建立分类归档,对面试者进行初步在线测评,对实地面试者进行面试通知等。传统的招聘模式也有多种渠道,比如校园招聘会、报刊刊登广告、电视电台招聘广播等。网络化人才招聘最主要的代表有“58同城”“智联招聘”“51job”等网站,这些招聘网站人流量巨大,且招聘种类明晰化,但真正的面试仍然需要应聘者与面试官面对面的交流,它将前期招聘工作与后期的面试进行了完美结合,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拓宽了招聘面,提升了招聘工作的效率。

2.2网络培训

网络培训(Internet-Training)作为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部分,实现了单位培训的全面监督管理。主要包括前期培训的日程计划、培训课程安排管理、授课教师管理调度,以及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的评估等。所有的调度管理和计划都可以使用专业软件进行,且可以将相关计划做成APP,直接发送在公众账号中,方便所有人员进行查阅。当然,Internet-Training作为网络培训实施系统,仅作为面对面交流实地培训的一种补充方式,可以用作单位远程培训等。

2.3受众的网络化自助服务

网络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受众提供了良好的自助服务条件。受众可以利用各种软件功能,进入受众页面,随时随地查询自己的个人信息,如建档时间、个人薪资情况、日常考勤情况、家庭成员信息等。同时还可以及时将信息的更改告知系统,方便人力管理人员的及时更新。

2.4对人力资源的电子化绩效管理

人力资源电子化绩效管理系统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单位人员的各项绩效进行统一考核管理,无论是单位哪个部门、哪个项目,均可利用电子化绩效管理系统进行统一规划。比如EHR(ElectronicHumanResource)系统,可将单位内的各个部门按照职责范围进行划分,部门中各个工作人员的负责范畴也进行了划分,在EHR系统中,有专门的通用绩效条例和指标,且根据不同部门不同职责进行了详细的绩效考核条例,方便实施精确又灵活多变的考核方案,进而形成清晰的绩效考核表,方便对所有人员进行绩效考量。同时,EHR系统可以根据岗位变化的各种要求灵活变更考核内容。

3结语

第2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目前,社会对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却不如人意,这种“供求倒挂”的现象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上了日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应当是复合型的面向社会的实用型人才,掌握并能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一定水平的计算机技术,具有较高的分析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就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引入案例教学及增强实践性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社会竞争力。

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

2.1引入案例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同时实践性又很强的管理类课程。在对学生具体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过程中,适当地引进和使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互动性,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向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管理实践的情景,把实际管理中的问题通过案例的形式带到课堂上,把学生置于问题、约束和矛盾之中,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背景、材料、数据之后,按照要求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进行管理决策。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更好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具和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搜集、整理和加工信息以及相互协作和沟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组织包括六个环节:

(1)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案例,细致组织教学过程,切实保证教学效果。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一般而言,适用的案例应是教师自己能把握的、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同时也是质量上乘的案例。大案例的教学组织相对来讲难度大,耗费时间多,尤其是近年来普遍采用大班授课方式,使得一个大案例的教学很难在2个学时内完成。在选择和设计大案例的时候,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前后案例最好能够针对某一个企业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彻底的一体化的研究,即前面的案例可以是分析和研究某一企业的工作岗位,后面的案例可以就这些工作岗位进行绩效管理和考核研究、薪酬福利体系研究等。

(2)阅读案例,综合分析。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是一个基础环节,是学生熟悉案例、理解消化案例所提供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对相关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个环节,重点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提供的情节内容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当然也允许和鼓励学生自己搜集一些补充资料和信息,要求学生掌握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影响的。在这个环节,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归纳和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制定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3)小组讨论,形成共识。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进行分工、协作和讨论,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每个学生因为个人价值观、偏爱或对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认识的不同,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看法,所以通过讨论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最终达成共识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强化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意识、集体意识。

(4)全班交流,分享成果。全班交流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首先,案例分析小组代表走上讲台,对本小组的案例分析结果进行陈述,并接受和回答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和质疑。意见和观点不同的同学可以相互争论,在争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专注度。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对学生而言非常难得,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归纳,深化提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要准确把握总结的分寸,阐述原因和理由,评析学生的每一种观点或结论,以鼓励为主,也承认和尊重存在的缺陷。教师的总结还应该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反思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启发和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如何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应用,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和提高。

(6)实施方案,强化技能。总结归纳的过程还不是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过程的结束,最后的阶段是模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能运用的内化过程。一般来讲,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后,案例学习就基本结束了。但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政策性,学习是为了使用,因此,如何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案例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更深刻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要以案例为背景,符合案例中解决方案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有:工作说明书的制定、模拟面试、人才测评、公文写作、会议管理、考核谈话、工作访谈、薪酬设计、管理沟通等,关键是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案例中的某个人物角色来完成这些人力资源管理任务,这样,案例教学就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3篇

制造型企业就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零部件装配等工业的总称。现代制造型企业以所提供的产品为核心来组织生产资源,按照生产源头到产品产出来具体进行资源配置;同时在生产作业上必须遵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的严格规定。在具体管理上把企业看作一个系统,系统内外均有物资、时间、人力、财力等要素的流量交换;并采用现代信息手段迅速有效地实现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工作,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运作。因此,制造型企业具有标准化、流程化、系统化、信息化等特点。

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范围内,可以被企业管理者运用来产生经济效益和实现管理目标的人口总体及其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知识、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劳动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时代性、时效性、增值性、社会性等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活动总称。

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一般具有专业性、系统性、整体性、战略性、全面性等特点。

三、制造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特点。

制造型企业与服务业、建筑业等其他产业相比有不同点,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具有自身的特点;从制造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自身历史演变来看,也有新的变化。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特点:

1.企业类型的横向比较来看

(1)从管理的对象上来看。因为制造型企业分工比较明确,工种单一,工作琐碎、单调,不具有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工作的多样性、创造性、探索性。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侧重于岗位轮换、人文关怀,管理着眼点有所不同。

(2)从管理的内容上来看。制造型企业生产的标准化、流水性,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一般较机械化、流水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是做好在企员工的劳动合同签订、考勤考核、档案资料登记外,其次工伤劳资纠纷的处理。对员工个性化管理、工作评估,不是很注重。

(3)从管理的模式上来看。制造型企业主要侧重向社会提供物资产品,在生产经营中人力资源管理围绕企业产品的产量、质量等管理核心对员工展开具体管理工作。具体来说是以产品控制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统筹运用各类人力资源,以期达成一定时期内企业所要实现的一定目标,管理体系和管理目标明显不同于其他类型企业。

2.从企业自身的纵向发展来看

(1)从工作的联系上来看。以往的劳动人事管理只是部门业务管理,而在向现代企业转变后,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属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上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性和指导性。

(2)从观念的变化上来看。以往的人事管理部门常被看成纯消费部门,管理上以减少人力支出为主要方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点放在开发人力资源的潜力上,通过人才的培养、开发和激励,谋求在规划的时间段内实现投入产出的最佳值和最佳方式,具有长远性和投资性。

(3)从工作的内容上来看。以往的劳动人事管理工作侧重于档案资料管理,业务比较封闭单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属于系统工程,工作内容更加广泛,着眼于整个企业的发展态势,所制定的各种规划也紧紧围绕着企业全局性目标的实现展开,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

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探讨分析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制造型企业不断向现代企业转变,人事管理部门由传统工业时代的以“事”为核心的管理方式转向现代信息工业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为具有知识、技术、创新等附加值,人力资源自然成为企业第一资源。作为制造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因此担起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职能,具体展开探讨分析如下:

1.人事行政管理的的基本职能

首先通过面试、测试、调配,来实现人员的雇用与招募;其次举办员工上岗培训以及技能培训,提高和强化企业的生产率,实现员工的培训与开发;第三,制定工资与报酬体系,实现对员工的工作评价和激励;第四,搞好员工福利,提供各类保险、休假管理、股票股权激励措施,注重员工健康与安全;第五,做好人事档案记录,主要是劳动合同、考勤考核、员工信息登记等资料,并建立员工信息管理机制。最后,做好企业战略规划,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预测、规划及方案预定。

2.劳动关系处理和员工关系协调职能

近年来,因为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对企业员工保护的加强和社会舆论的关注,使劳动关系处理和员工关系协调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以往那种严格机械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企业运营环境,企业需要采取更多柔性的、非强制的手段,缓和与员工的劳动关系,并通过各类激励措施,提高员工满意度,实现员工的稳定,从而支持企业各类管理目标的实现。具体就是通过合同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使企业和员工双方劳动关系行为得到规范,权益得到保障,达到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的目的,最终促使企业经营实现稳定地运行。

3.人力资源开发职能

制造型企业因为员工总体稳定性较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要注重员工的潜力开发,从而使员工更具有适应未来需要的技能和能力。开发对象上不只局限性于管理层人员,更要放眼于一线操作员工;开发的具体规划和实施上注意开发的层次性,做到统筹兼顾;开发顺序上要首先着眼于员工的知识、技能与经验的基础性开发,其次着眼于员工观念与性格的开发,最终目标是通过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实现雇员的品德开发。在开发具体操作上,可通过工作轮换、工作岗位指导、课题承担和报告分析等在职开发方式解决,也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专场研讨会或学者交流会议、公司内部开发中心练习的离岗培训方式,最终实现企业各层次的人才开发目标。

4.信息沟通和资源整合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努力在制造型企业企业内部搭建一个知识共享、经验交流的信息平台。通过这个信息平台,汇总各生产单位、各职能部门、各成员企业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沟通、交流和学习的桥梁作用,并进一步提炼形成管理标准,形成完整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体系。

具体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的调配、整合和运作,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匹配达到最佳。企业内部要注重加强企业高层和基层业务经理间的纵向资源整合,管理层和基内部则通过各类会议、培训、交流加强横向资源整合,有效地传递和复制各基本单位成功工作经验,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服务。此外,要对企业外部的各类培训资源、智力资源、人才中介机构等进行整合,成为企业的共享资源。

5.构建、塑造和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具体规划和实际操作来推动企业文化的构建、塑造和强化。具体来说,以企业价值观结合用才标准来招聘员工,招用符合企业文化导向的人才;通过企业文化培训,让员工初步树立和接受企业文化理念;把企业价值观念的内容注入考核与评价体系,让员工逐步强化企业价值观的被考核评价意识;平时通过员工行为规范来解释企业的价值观;围绕、兼顾企业价值观来设计、实施、调整工资报酬体系,最终实现企业价值观的正式导向作用。

人力资源部门通过构建、塑造和强化企业文化,发挥对人才的吸引和稳定作用,并形成对员工良好的激励、约束循环效应,培养符合企业文化所要求人才的良好环境,最终使企业在内部强化及外部竞争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第4篇

一、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相关理论

(一)人力资源外包的概念

20 世纪80 年代,由于分工的精细化,企业为了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将企业非核心业务委托给专业的组织,以此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外包就是企业动态地配置企业本身和委托机构的功能与服务,合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为本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运营服务,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企业通过招标、协商的方式,将本企业人力资源不涉及企业机密的工作职能的相关业务交与委托方的一项生产经营策略。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作用

有利于强化企业的核心业务。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中,企业的运营势必要受到人力与物力等资源的限制,企业如果要全面关注生产运营的每个环节,势必会降低企业的运营能力,因此,企业将非核心的人力资源业务进行外包,可以使企业集中精力充分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专注于企业的生产运营的核心环节,以此强化了企业核心业务,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内外部信息的不对称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实际就是企业与服务商之间形成“和被”的活动,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服务商承担了企业非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而企业在承担外包服务成本的同时,还需要给外包服务商提供相应的信息,保证人力资源外包活动的顺利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的完成实际是需要企业与外包服务商共同达成,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外包服务商服务的专业程度,另一方面企业提供的相关信息有效程度也对其产生重要的作用。如果存在信息不对称,则会导致企业错误选择不合适的外包服务商,或者导致外包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致使企业在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承担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与企业文化冲突

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其企业文化也存在着差异,企业内部成员会根据所在企业文化去衡量企业相关变革的有效性和相对价值性,对其变革做出反应。因此,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的过程中,实际是进行企业内部的一种变革,而企业内部的变革势必会引发内部成员的关注,变革势必会导致一定的内部阻力,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不能够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就难以避免与企业现有的企业文化产生冲突,这就会给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带来风险。

(三)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因素

首先,企业如果选择了服务水平较低的服务商,这就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为由于服务商能力的有限,它不能给企业提供优质的外包服务,难以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要求;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本身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外包服务商通常会希望获取更多的客户,但是由于外包服务商资源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所能提供服务的企业数量和规模是有一定数目限制的,如果超过了其数量与规模限制,就会影响其外包服务的质量,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再次,外包服务商在提供外包服务的过程中,如果由于操作失误或者是人为因素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机密信息泄露,就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风险; 最后,外包服务商在自身的经营过程中遭受经营风险导致外包服务商破产,这就会使该外包服务商所承担企业的外包服务提前终止,而由此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三、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防范措施

(一)慎重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外包业务的效果,而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市场中服务商的资质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企业必须慎重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首先,对外包服务商的财务状况进行考核。外包服务商的财务状况可以较好地反映其运营状况,从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挑选资质较好的服务商提供了重要参考。其次,对外包服务商专业水平进行综合考察。外包服务商的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其服务的质量,所以,企业应当对外包服务商内部人员专业人员的技术技能进行考察,并结合以往该外包服务商的服务水平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进行考察。最后,要充分考虑企业与外包商的契合度。企业在挑选外包服务商时并不能单纯考虑外包商的规模等单方面因素,还应当充分考虑外包商的运营方式和运营成本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二)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内容与预期目标

企业在选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后,应当与外包服务商对外包业务的范围和内容进行确定,这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的基本内容,也是外包是否成功的前提,而且企业应当尽量避免外包业务涉及其商业机密。因此企业应当对所需要外包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项目进行明确的规定,并以合同的形式确定,同时在外包商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工作之前,企业还应当对外包服务商提出其预计目标,目标要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这就可以保证企业外包业务的正常开展。

第5篇

关键词:人事档案;人力资源;服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1.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8(C)-0217-02

一、人事档案内容的构成

人事档案是一种特殊档案,是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职工个人经历和德能勤绩表现等情况,它是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的、备查考的原始记录。人事档案反映个人的成长轨迹,反映其学历变动、职务变迁、职称晋升、工资增减、奖励惩处、家庭及社会关系、政治面貌等诸多方面,其定义阐明了它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密切关系和它的基本内容构成。这些内容包括:(1)个人履历;(2)学历学位、成绩、培训和专业技术职称情况;(3)入党、团及个人政治历史审查材料;(4)奖惩材料;(5)干部任免、工资待遇等方面的材料;(6)其他供组织参考的材料。以上各项基本内容,是由人事部门相关人员经过审核、签字和盖章等手续而处理完毕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凭证材料,是一个人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可以说“档如其人”。正因如此,人事档案便成为人事部门历史地、全面地考察和正确地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它在现代企事业单位发展中发挥着它所特有的重要作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人事档案管理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

人事档案由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证件构成,真实地记述了人的个人经历、德才表现及发展过程,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人的重要依据。人事档案管理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内人力资源的效力

利用人事档案有助于动态分析员工的人生轨迹,从而预测其发展潜力,及时发现新人,避免压制人才、埋没人才;任何人才都是人才系统的组成部分,凡有利于系统功能发挥的都是有用人才,只是类型不同,作用各异。依据人事档案提供的信息,可以使各类人才扬其长、避其短、司其职、用其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力。

2、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利用人事档案能够进一步了解职员的相关信息。从而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根据不同人才的能力和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在单位内进行合理的配置,因事而择人、用人以治事,把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和岗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部门之间、系统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避免人才积压和用非所学的现象产生,为组织的发展迅速地配置人力资源。

3、有利于人力资源需求预刻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影响人力资源需求的因素主要来自组织内部,有效的人事档案管理对分析组织内人力资源状况是否适应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制定人才资源计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脱离人事档案管理而做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一定是不科学、不规范和片面的。

三、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发挥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人事制度的建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转变观念,转变服务模式,把档案工作延伸到经济建设的最前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要立足本职、根据现状,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积极拓展管理职能,使人事档案工作真正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为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的提供利用

人事档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知人、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的重要途径,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因此要改变长期以来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信息服务,服务于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源管理。

2、增强合作意识,充实人事档案内容

人事档案信息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人事档案管理作应作到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加强与人事部门的沟通、协作。在传统人事档案的基础上应增加一些能够反映个人综合能力、素质和由权威部门认定的业绩考核资料以及能够反映个人性格特征、专业能力、兴趣爱好等个性化的材料。

3、增强人事档案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人事档案最基本的特性。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清查、核对人员信息,剔除无效、虚假信息,扩展存档范围,将个人可公开信息分类储备,建立人才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由专人动态管理,及时更新个人信息。对于较为重要的人员(如高管、专业技术人员)应更为详尽地收集其个人信息。传统的个人信息均为书面文字形式,信息内容较少,现代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充分借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以音像资料记录个人信息,这样,可以扩展信息量,形成完备的信息管理体系和处理系统,提高整体使用水平。

4、树立竞争意识,增强人事档案时效性

知识经济时代,时间是竞争的重要决胜性因素。人事档案应根据时代的变化及现实情况的需要,应缩短反馈信息收集、再利用的时间周期。不断把新产生的有关个人经历的材料有选择地及时地补充到人事档案中去,增强人事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加强人事档案的动态性管理,定期对原有的人事档案进行审核鉴定,剔除无保存价值的内容,补充新的内容,使人事档案的信息得到及时更新,方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了解和认识一个人的全部实际情况。

5、拓展人事档案管理方式

随着新形势的出现与发展,人事制度也开拓了新的服务形式,实行“人事派遣(人才租赁)”制度,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一是用人单位便捷用人,打破人事关系与劳动关系一体管理的局面,租赁单位用人,专业机构管人。二是通过对高级专业人才兼职租赁业务的开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人力资源的社会共享。三是准确选人,规避用人风险。四是可突破编制限额,满足用人需求。而对于被派遣人员而言:首先,可以使人事档案等人事、劳动关系的管理得到保障,完善工作档案如工作情况、业绩情况、培训、健康及考核等方面内容,能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次,派遣人员合同到期后,若不再续签,由于其人事关系仍然由人事派遣服务机构。其工龄连续计算,并可继续为人员代交社会保险费,办理各种以人事档案为依据的各种证明等人事服务。

6、创新人事档案工作社会化、开放式、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模式

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对人事档案的保密、保护,方便本机构使用具有优势,但过于封闭,利用面不广。应摆脱旧有模式,改变手工操作对策,大力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将个人的档案资料输入计算机,形成数据化的档案资料,并在单位内部局域网上建立平台,形成资源共享,使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外界的人才信息交流,由单一的途径变为开放式的交流模式,实现自动化、网络化和文档一体化,变被动接收档案资料为开发档案的潜在价值,主动提供服务。加快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进程,实现人事档案管理手段与理念的科学化、现代化,要建立一个以职工人事档案信息为基础的、建立人机结合的技术性管理系统,实现人事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员工信息系统。

7、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和全员档案意识

及时建立新的、更为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使得人事档案工作更加制度化、法律化。档案的更新应及时、准确、完整,尤其应注意对档案“现在时”内容及时、主动的补充收集。建立科学的人事档案分类系统,充实档案内容。人事档案内容应注重动静结合、横纵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切实抓好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同时,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也应当努力学习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知识,以适应新的、更高的档案管理要求。

结束语:总之,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人事档案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原始、准确的信息和数据,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作者单位:河池市中医院

参考文献:

[1]任胜云.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J].云南档案,2009(7).

第6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并综合了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统计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迫切的现实需求。近些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适应企业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都需要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下工夫,需要培养出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通常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六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理论内容的传授为主,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机会不多,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不够,导致毕业后用人单位常常对学生评价不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能提供尽量贴近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实验条件,则有助于学生尽快、尽早地熟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工作能力,并在实验中感受到自己与企业要求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存在实验类型单一、学生参与度低、不能满足实验教学改革需要、实验结果评价依据单一等问题,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目的,亟需重新设计。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设计

随着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色定位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扮演着多重重要角色,不仅是传统的行政专家和员工关系管理者,同时还是组织的变革者和企业的战略伙伴,要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还要为企业提供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所以学校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既要有决策层面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所应具有的决策能力,也要有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行政专家所具备的操作能力,能胜任招聘、选拔、培训、绩效、薪酬福利和员工关系处理等工作内容;还要具有战略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变革能力、商务谈判技巧、营销能力。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要,培养能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的人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的时候,就得考虑同时开设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常常用于通识课程,是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进行以验证实验结果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可以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还可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可用来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中,可用于计算机、心理学、信息资料采集处理等专项实验。探究性实验分单项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种。单项性实验主要是知识点实验。综合性实验包括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学科综合实验三部分。设计性实验主要面向学有余力且有兴趣参与科研实践的个人或团队,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及成果交流等工作。

三、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封闭式实验教学方式可以改成开放式的。在封闭式实验教学方式下,学生上的实验课是和理论课捆绑在一起的,按班级来组织实验课,学生参与专业实验的总学时以及个别实验项目的具体学时都有严格的规定,导致在实验教学安排中难以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在实验课的课时安排之外,学生也没有机会进行实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很难自主从事实验活动,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条件下,实验室开放时间更长,实验项目也针对更多学生开放,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进实验室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是完成实验课表上列出的实验。那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在固定是实验课时间内做实验的方式,被改成了由学生来自主选择做实验的时间。实验项目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在实验中教师只起到了指导、督促、检查的作用,[6]学生可以在实验中多一些自己的探索和体验机会。

四、改进教学方法

(一)模拟软件教学现有的高校一般都具备开办模拟软件教学的条件,只要有足够数量的计算机设备,有合适的软件就可以进行。模拟教学软件是专门开发出来的,在计算机上模拟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相似的情境,并提供相应的案例资料,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操作内容在计算机上展现出来,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模拟企业环境,系统全面地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各个业务模块,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模拟演练,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以培养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进行模拟软件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选用专业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强的软件,否则将会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所以,学校必须选派专人,仔细调查研究、分析对比,采购高质量的软件系统,并做好后续的更新和升级工作。随着软件公司不断研发、改进更适用、更贴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际的软件产品,模拟软件教学的效果会越来越好。

(二)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适用于特定的教学内容,是围绕某一个具体的管理问题,从管理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应的素材,编写成专门的用于的情景模拟的实验教学指导书,在教室或实验室里进行模拟的管理实践活动,学生会在其间扮演各种管理活动中的角色,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在模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场景中扮演角色,履行相对应的职能,参与性强,有趣味性,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效果好,印象深刻。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现场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直观感受和了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日常的工作内容,培养自己的必备技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以后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

(三)沙盘模拟教学沙盘模拟教学也是管理类课程的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实验教学方法,通过电子化的或实物的模拟,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企业模拟运作过程,领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沙盘模拟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身临其境地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沙盘模拟实验教学的内容既丰富多彩又充满乐趣,还带有竞争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突出了启发、讨论和互动的教学方法,以围绕案例进行讨论为主要形式。通过把企业现实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师生间为此进行互动交流,把单个人的思路集中成了大家的智慧,把理论框架具体化为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最终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剖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达到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解决能力的目的。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差距,能促使学生更快、更熟练地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工作实际,更快地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

五、建立综合性的实验结果评价体系

对于实验结果的评价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这能促进对于实验教学模式的改进。同时,将实验教学结果评价仅仅局限于实验报告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报告能够静态地反映实验结果,但是却不能有效地考察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也没有办法评价学生的实际的实验技能水平。所以,应该对实验结果评价体系进行改进,选用科学、规范的实验结果评价指标,将过程检验和结果检验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建立综合性的实验结果评价体系。综合性的实验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有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三大类指标。其中,实验准备指标应从实验材料是否完备、实验内容理解是否准确、实验小组分工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考察;实验实施指标则应从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过程中分工与合作是否协调、实验进行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如何、实验时间的把握是否合适等方面考察;实验结果分析指标则从数据记录是否准确和完备、结果分析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考察。通过综合性实验结果评价,能客观、公允地考察学生的实验成果和实验过程,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六、结语

第7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237-03

一、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及案例教学的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同时实践性又很强的管理类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工作分析和评价、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与考核、薪酬与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在对本科生具体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过程中,适当地引进和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往往能够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互动性,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向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管理实践的情景,把实际管理中的问题通过案例的形式带到课堂上,把学生置于问题、约束和矛盾之中,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背景、材料、数据之后,按照要求找出解决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进行管理决策。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更好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具和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搜集、整理和加工信息以及相互合作和沟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案例教学有诸多好处,但是在对本科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时候,我们往往必须要考虑以下实际情况:(1)学时的约束。一般来讲,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只有48个学时,在这短短的48个学时中,还要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所以案例分析的课时就不可能太多,当然,也不能太少,否则的话,没有办法具体展开,更不能形成完整的案例体系。(2)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和教师实践经验的局限。对于本科生来说,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足够的职业经验、感悟和实践认知,所以也往往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而且,目前在中国高校担任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工作的教师以高校应届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为主,教师本人也很少具备管理实践经验,尽管很多教师通过调研、咨询、科研、甚至亲身体验经历的方式对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工作有较多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内容如绩效管理、员工开发和培训等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行业特点,所以整体上来讲,教师的经验也往往是缺乏的。(3)案例库建设和案例制作水平和数量有限,对于有些985或211高校来说,很多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对案例建设非常重视,投入较大,而且往往设置了案例中心,专门负责案例库建设和案例制作。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二本、三本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往往不具备这个案例教学条件,能够供教学使用的较为成熟的完整的案例尤其是大案例、整套案例、本土案例是非常少的。(4)没有专门的案例讨论室。具有MBA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在对本科生上案例课的时候可以共享MBA或EMBA的案例讨论教室,但是很少有学校专门为本科生建设案例课教室,尤其是二流、三流高校更是如此。(5)其他教学条件和设施的限制或不足。案例教学需要具有较好的甚至高档的用以满足教学的设备、设施和条件,如数量足够的电脑或笔记本、方便的上网条件或无线上网、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料、一定的调研费用或其他费用支出等,而这些对于本科生教学来讲,也可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上述的困难和约束不能成为不对本科生进行案例教学的理由,因为案例教学所具备的优点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案例教学能够更加贴近管理实际,更加生动活泼,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能够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当然,考虑到本科生的特点,案例教学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穿插在理论教学过重中的短小精悍的小案例,这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可以多一些;另外一种是大案例,一般要通过专门的案例课来组织教学。

二、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大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但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选择、设计和策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程序和步骤下,明确问题,搜集和阅读、理解相关资料和信息,并且在一定的情景和约束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弥补实践教学的缺乏,让学生在启发下和互动中,通过研讨完成教学过程。众所周知,过程是结果的保证,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过程,就很难有一个满意的效果。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也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完成案例教学。

在组织学生上大案例课的时候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和课堂两个阶段;课前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首先给学生分组,一般可以根据案例任务的复杂程度和任务量大小将一个班级(约30人)分为2~3组,在上课前让学生根据界定的问题,阅读和熟悉案例背景资料,当案例是真实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自己去搜集资料和信息,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管理问题所面临的环境和约束,并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形成方案,撰写汇报提纲和决策研究报告。课堂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让每一个小组的代表使用PowerPoint演示稿进行汇报,汇报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汇报的主要内容为决策结果或具体解决方案,以及所依据的原因和理由,当然,所使用的背景资料、数据、工具和方法可以不是汇报的重点。

在具体组织大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更加注意:

1.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对本科生进行案例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精心的选择案例,精心的组织教学过程,切实保证教学效果。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一般而言,适用的案例应是教师自己能把握的、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同时也是质量上乘的案例。由于大案例的教学组织相对来讲难度大,耗费时间多,尤其是扩招以来普遍采用大班授课方式,使得一个大案例的教学很难在2个学时内完成,而且,对于有些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内容,也没有必要选择配套大案例进行教学。在选择和设计大案例的时候,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前后案例最好能够针对某一个企业的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彻底的一体化的研究,即前面的案例可以是分析和研究某一企业的工作岗位,后面的案例可以就这些工作岗位进行绩效管理和考核研究、薪酬福利体系研究等。

2.阅读案例、综合分析。这是一个基础环节,是学生熟悉案例、理解消化案例所提供信息的过程,是调动以往相关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个环节,重点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提供的情节内容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当然也允许和鼓励学生自己搜集一些补充资料和信息,要求学生掌握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影响的。在这个环节,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归纳和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制定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3.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分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每个学生因为个人价值观、偏爱或对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认识的不同,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看法,所以通过讨论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最终达成共识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强化了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集体意识。

4.全班交流、分享成果。全班交流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是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都无法体验和收获的。首先,案例分析小组代表走上讲台,对本小组的案例分析结果进行陈述,并接受和回答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和质疑。意见和观点不同的同学可以相互争论,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专注程度很高,常常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难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问题的思维,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归纳、深化提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但关键的是把握总结的分寸,阐述原因和理由,评析学生每一种观点或结论,以鼓励为主,也承认和尊重存在的缺陷。

教师的总结还应该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反思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启发和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如何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应用,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和提高。

6.实施方案、强化技能。总结归纳的过程还不是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过程的结束,最后的阶段是模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更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能运用的内化过程。一般来讲,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后,案例学习就基本结束了。但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政策性,学习它是为了使用它,如何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案例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们在技能训练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更深刻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要以案例为背景,符合案例中解决方案的要求。其主要方法有:工作说明书的制定、模拟面试、人才测评、公文写作、会议管理、考核谈话、工作访谈、薪酬设计、管理沟通等,关键是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案例中的某个人物角色来完成这些人力资源管理任务。这样,案例教学就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密切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三、提升案例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措施探讨

除了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案例教学过程外,在案例本土化、教师对案例的深度研究或参与案例制作、教学方法创新、加强和完善对学生的考核等方面如果进一步加强,对于保障案例教学的效果也是有帮助的。

1.案例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案例来自国外企业的实践,经常是一些跨国公司如摩托罗拉、麦当劳、肯德基、通用电气、IBM、微软、沃尔玛等此类公司的案例。然而我们都知道,对于人的管理一定是基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条件的,只有本土真实的案例才能反映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才能够使得案例教学工作对于分析解决中国企业的实际问题更具有针对性。

2.教师负责或参与案例的选择和制作。仅仅实现案例本土化还是不够的,最理想的案例应该是任课教师亲自或参与选择、设计和制作的。如果教师参与了制作案例的过程,就会有切身的感受,对某组织会有整体的把握,也会了解很多无法在案例中表达的信息,而这些策毫无疑问对于理解和把握管理决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对案例中的组织了解的足够多,才能从更准确的把握决策的背景、环境和条件,而这些仅仅通过阅读案例有的时候是不够的。

3.教师要争取更多的机会接触一线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应该有一桶水。案例和实践教学也是一样的,要求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利用一切调研、实习、咨询、科研项目等机会多到企业走一走,看一看,多了解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做的怎么样,成效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进行改进和完善等等一系列问题。只有教师接触了更多的实务,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讲授时,才能给学生讲的更加深入浅出,讲的既有理论水平,又紧密结合实际操作。

4.教学方法应更加科学。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地创造一种自由讨论的气氛,借助于提示、提问、反问、引起争论等方式使学生各抒己见,将讨论引向深入。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启发式、互动式的典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咨询人和监控人,最重要的工作是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以及更深入的思考,学生才是整个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中心和主体。

5.学生的参与和配合。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在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阅读案例资料、搜集信息、小组讨论、撰写报告、制作汇报提纲等,而且这些任务需要学生以小组团队的方式完成,所以在组织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并且能够真正将自己置身于案例所描述的背景和环境中,往往是案例教学是否能够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

6.改进对学生的考核和考试。为了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考勤和考核,调整或改进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例如下表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杨海光.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第21卷[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3).

[2]赵文芳.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第21卷[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5).

第8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根据安排,我很荣幸能够代表人力资源部党支部做交流汇报,我叫姚x,来自人力资源部人才开发管理科,我今天汇报的主题是:开展六个一活动,积极推进学习型支部建设。

2012年,人力资源部党支部在集团党委、集团机关党委正确领导下,结合部门深化推进用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工作,以开展六个一活动为主线,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加强部门学习。

六个一活动具体是:

明确一个目的

制定一个计划

做好一次培训

研读一本书籍

撰写一份心得

开展一次活动

明确一个目的。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不仅要着眼当前,还需要关注未来。对员工管理,在关注组织目标实现、注重业绩实现的同时,需要关注员工发展,注重能力提升。

2009年,借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契机,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建立统一考核平台,加强员工岗位任职考核,并纳入集团考核体系。

员工岗位任职考核具体包括员工业绩考核和岗位胜任能力考核。员工业绩考核主要依据组织绩效目标分解。岗位胜任能力考核依据岗位说明书的任职资格要求,对所在岗位具备的学历、经验、专业知识、职业资格、职业能力进行评定,确定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内容,促进员工履行岗位职责。岗位胜任能力主要是对员工履职能力以及晋升潜力的评价,着眼未来,着眼发展潜力,着重关键序列、关键岗位的岗位任职考核。岗位胜任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员工工作能力提升,提高履职能力,提升工作业绩。

结合人力资源部门具体工作实际,制定部门员工岗位任职考核管理办法,通过学习支部建设,提升部门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水平和职业能力。

制定一个计划

一个目的

提升岗位胜任能力

两个阶段

理论学习 文化践行

三个维度

内化于心

固化于制

外化于行

做好一次培训

达到四个效果:

全员学习《红塔文化力》

深入理解“红塔价值观”

服务工作

提升效率

研读一本书籍——开展读《杜拉拉升职记》活动

《杜拉拉升职记》是一本职场书本,是由一位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背景的作者写的,在这本书中,体现了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和实际操作技巧。

人力资源实施战略的管理。首先公司以能力素质模型(也称“胜任力模型”)为员工规划与职业的发展,才使得杜拉拉从行政助理到行政主管最后升到人事行政经理。

其次人力资源的规划与企业战略相关。当DB公司提出聚焦中国计划,那么人力资源的规划就要作为从短期迅速招聘人员以支持企业的整体战略。当员工招聘来到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工作并未结果,而是要做好相关的培训,包括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及以胜任力模型为导向的相关职业素质提高的培训。

同时,这本书体现了很多职场执行力的

一个主题:进一步深刻理解“红塔人的修炼”

三个特色:领导重视 参与积极形式多样

四个成效:形成氛围 文化落地 充实生活 提升素养

撰写一份心得

支部书记带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撰写多篇论文

部门党员员工结合学习体会,撰写《学习沈浩同志精神有感》及《读杜拉拉升职记有感》等多篇心得体会

人力资源部党支部朱书记亲自演唱《敢问路在何方》,部门员工参与表演三打白骨精,丰富了文化生活,提升了团队凝聚力

开展一次活动

组织“山高人为峰”登山活动

积极开展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活动

集团人力资源部表演的小闹戏《西游记外传》中,唐僧已不用禅杖,孙悟空也改用了棒球棍,猪八戒也只用挖地的锄头,沙僧剃了胡子,简单风趣的表演使参加晚会的职工开怀大笑。

“六个一”活动开展一年来,人力资源部党支部在集团党委、机关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单位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党员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创新思维,团结协作,脚踏实地,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好评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业绩。

第9篇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各种信息蜂拥而至,传统人力、手工的信息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当前的大环境。文章详实地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计算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开发,分析了手工管理与计算机管理的差异,论述了计算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及长远意义。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随着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开发的飞速发展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势在必行。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利用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支持企业高效率完成人力资源日常管理,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

1、计算机信息应用

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计算机已在科技、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人事行政作为公司管理职能部门,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却可以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引入信息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用工成本,帮助企业发展。

2、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这些统计工作,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服务。

3、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点。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如下几方面: ①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 ②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编制人力资源规划; ③编制人力资源计划,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岗位; ④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条例办法; ⑤企业员工的各项培训; ⑥人才选拔、使用、交流; ⑦考核、奖惩、任免; ⑧工资、福利与保险; ⑨离休、退休、退职。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 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着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过去,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工作信息滞后、传递慢、“马后炮”、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力资源的统计、人力资源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力资源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

4、根据企业需求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

主要包括人员基本信息管理、人员档案信息管理工资管理、考勤管理、信息统计查询、系统维护等方面。能够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人事管理平台,无论是企业员工信息还是人事管理信息,都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同时与人员有关的经费开支等数据的核算和汇总都可以实现实时及时,既节省了时间,也减轻了人事管理者的负担。员工的假期、休班、请假、休假等等一系列事务的管理都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管理,并且能够实现员工管理绩效与工资核算进行挂钩,通过一系列的参数设置可以实现员工工资核算的智能化。尽量采取支持多平台的开发工具,方便在任意环境中进行扩展及系统部署;还要支持服务器端组建,增强系统的便捷性;有多样化和功能强大的开发工具支持,并且做到一次编写,到处运行。软件系统的分层设计已经被证明是企业应用的有效解决方案,通过分层设计,可以解决模块的分层分工问题和构件化开发问题。使用分层设计可以对系统的某一部分进行更改以便尽量降低对其他部分的影响,从而减少调试和纠错的工作量,使应用程序易于维护,并增强应用程序的总体灵活性。分层设计将所关注的问题分隔在不同的组件中,例如,在系统中用户界面和业务逻辑是逻辑隔离的,而业务逻辑和数据库也是逻辑隔离的,这样可以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在开发过程中也方便开发人员对不同的层次进行分阶段开发,加快了开发进度,也便于后期的升级和维护。

这样,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初步实行信息化,让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力资源管理者根据准确、及时的人力资源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

该系统的应用特点:

(1) 对输入的人力资源数据,进行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求解各种问题。

(2) 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加工来解决各种数据处理问题,为人力资源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依据。

(3)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计算机顺序,具有记忆存贮的能力。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人力资源基础信息被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人力资源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保密性越来越强,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断提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经无法搞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更新、更快、更多、更准确地提供人力资源数据;

5、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我们利用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替代传统手工操作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人力资源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及时掌握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人力资源信息,可以促进人力资源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人力资源信息,以满足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要求,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把人力资源干部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日常工作;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建立计算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陈传明. 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