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国贸实训总结

时间:2023-03-01 16:22:38

导语:在国贸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贸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POCIB;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能力

【Abstract】As a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 trade training platform, POCIB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develop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into POCIB project, the teacher is changed to the organizer and guide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is improved, and teachers are more confident and initiative i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ractice.

【Key Words】POCIB; majo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2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各个院校也都在探索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其中教师下一线参加生产,积累专业经验是比较有效的方式,但基于国贸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限制,我们还应探索更加实际的途径。POCIB(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项目是指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当前有在线课程以及全国比赛两种形式。POCIB全国比赛是一个基于网络平台进行的仿真外贸交易竞赛。通过参加比赛以及赛后分析,我们认为POCIB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引入国际贸易的专业比赛对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1.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的要求

《决定》中提出,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相应地,高职院校教师也要不断强化自身实践能力提升的素质和途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外向性、实用性必然要求在国贸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突出知识性,更要突出实践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外贸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动手操作,具备熟练书写邮件、正确报价、缮制常用的贸易单证等的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因此,从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水平。

1.2、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仍存在困境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进行校企合作无疑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方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培养,教师可以深入企业一线,获取最新的业务前沿做法,学生可以在企业里学到真正的实践知识,对本专业的岗位实际内容有最深刻的体会,得到真实的锻炼。

然而,基于当前外贸行业发展的现状,要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仍然存在困境。首先,从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上看,很多贸易企业都属于小微企业,公司规模大都在10人左右,如果贸易企业能够接受在校生实习,大部分人数仅限于2-3人,这对于我们一个专业100人左右的学生数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次,从校企合作的实质内容上看,部分贸易业务内容会涉及到公司的商业机密,学校外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很少有企业愿意将这部分机密内容告知外人,最终只能是带领教师在企业表面转转看看而已。再次,很多贸易企业提供贸易实习岗位时,更偏向于从基层做起的培养,所以就会出现可能1个月的时间学生都是在公司里做打杂或者跑腿的工作,这时学生抱怨学不到专业技能,企业抱怨学生不踏实,致使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1.3、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现状

在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经历不足、实际经验少,教师企业经验制约了国贸专业的教学。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实际操作性要求国贸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结合我国外贸发展的现状,将外贸企业的实际操作方法融入到课堂中。而很多高职院校中的国贸专业教师大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企业经历,对外贸实际企业中的做法了解不够,教师实践能力不够将会限制其教学内容,影响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学校的后期培训仍不能满足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当前,高职院校意识到了专业教师的企业经验不足的现状,积极通过入职后的各种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但是高职院校的各种培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普及面不够。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的限制,能够参加高水平的专业培训的教师仍是少数,很多教师对当前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最新做法没有足够的了解,与同行业、其它院校的交流也不够,造成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仍是闭门造车的情况。二是效果不够。现在很多专业培训的主要形式是做报告,听演讲,交流沟通,这有利于各院校教师互通有无,吸取学校教学中的最新做法,对促进自己的专业教学是有积极效果的。但是就参训教师的实践能力方面提高的效果并不理想。重要的一点就是国贸专业的培训与企业结合仍不够,即便有企业参观也是走马观花,真正的外贸实际经验仍是不足的。三是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不仅有自己的授课任务,还有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种状况下,很多专业教师对外出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国贸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亟待提高,但是很多院校校企合作的方式仍不够理想,所以我们探索了以赛促教,在国贸教学中引入专业比赛的方式,以期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POCIB项目对国贸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作用

2.1、实现了教师在实训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在POCIB课程以及比赛中,教师实现了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变。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会交给学生运营贸易公司这样具体的工作项目,告诉学生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学生从什么地方可以学到这些知识,如何能够掌握这些能力。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不是耳提面命的向学生灌输基本知识,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监控他们的学习进度,提醒、督促学生依据系统评价体系中的提示对自己的业务认真反思和总结,并对他们的疑问、困难给予解答和帮助。

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教师上课不是将知识讲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会应用知识。所以在国贸专业实训课程的授课中,教师自己首先要会操作,能发现操作中的问题并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专业教师就必须积极的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实践中的做法,更专业地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2、促进了国贸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POCIB项目的指导中,做中学、以赛促学、团队合作与讨论等这样的教学方法突显了其效果。通过运营公司、获取利润这样的比赛形式或者在线课程,将比赛引入国贸教学课堂,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新奇的模式,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克服学生依赖老师、懒散懒惰的不良习惯,也可以使老师在灌输基本知识的任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在每个学生的个性观察与积极引导上。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完成任务,激发起每个学生的职业兴趣,而且通过尽可能多地组织自学、讨论和有针对的疑难解答,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了实训教学效率和效果。

2.3、增强了教师提高实践水平的信心和主动性

通过指导学生比赛,总结比赛经验,教师克服了自己长期埋头学校教学,与实际贸易业务不够同步的惰性,对自己能够提升业务能力增强了信心。同时,通过不断与其他国贸老师的沟通交流,专业教师对于如何提高自身的业务实践水平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会更主动地去与贸易企业、行业协会、院校同行沟通交流,对贸易的最新做法有更系统的体会。所以,高水平的国贸专业比赛也是对教师实践技能的一种锻炼,能够使教师在指导学生比赛过程中,教学相长,迅速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2.4、间接弥补了专业教师企业经验少的不足

POCIB等实训项目不断进行更新,尽可能做到与实际业务的一致,比如在汇率、运费、税率、货物价格等方面及时调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国际贸易市场的瞬息万变,锻炼应变处事的能力。作为大赛的指导老师,在关注这些变化的时候,要比学生考虑到更多,不仅要考虑对贸易企业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还会查找实际资料,解释这些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实训内容之外的与外贸实际相关联的内容。这些都会促进专业教师学习实际,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3、总结

校企合作作为提高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大规模实施仍然存在困难。而将POCIB等国贸方面的专业比赛引入实训教学,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角色等方面的转变,进而激励教师主动与外贸实际对接。各高职学院通过搭建高质量的校内实训平台,让教师在指导仿真的国际贸易操作中,间接提高教师开展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沈萍.由POCIB大赛引发的高职学生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4(49):210-211

第2篇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创新人才计划”,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和主体,必须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创新人才?概括地说是具有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并能够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但是我国传统学校教育一直以传授知识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价值观支配下,教师和学生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而新时期,对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经贸人才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能创造性地运用其知识和技能。这些新要求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对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多是单向、平面的,人为地割裂了完整的教学过程。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从教学模式的改革入手,才能培养出适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创新外贸人才。

一、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模式的不足

1.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很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各国贸易往来的增多,对外贸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均提出更高的要求。前本科院校的国贸专业教学重点,仍主要倾向于经济与贸易相关理论,专业课的教学又主要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方法,对实验课的比重和教学效果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对相关的理论知识难以深刻理解并融会贯通,而且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不能学以致用。而且目前国贸专业的课程结构不是很合理,过于专和窄,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及内在的逻辑关系。理论性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前沿性,应用性课程缺本文由收集整理乏实际性和操作性。因此学生毕业后理论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

2.教学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缺乏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

目前,在高校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落后的教学设备、手段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

在国贸专业的实验课环节中,实验室的条件决定了实验课教学的质量。然而,在实际当中,国贸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并不像理工科那样备受重视,许多高校存在投入经费不足,不同专业、多个班级共用一个实验室的现象。实验设备缺乏、设施落后,只能以减少实验数量的方式来进行平衡,直接导致实验课的安排名不副实,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国贸专业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目前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主要以电子课程的形式展现,但是并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网上交流互动,对于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和课后的复习情况没有实现远程辅助监控的目的。

3.教学方法单一

作为国贸专业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法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差。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将启发式教学实施到位,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时隐时现。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很好地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用人单位经常反映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会灵活处理问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重点

基于构建现代创新教育模式的构想,本文提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观点。我们所探讨的国贸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以课程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为一体,关注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教学设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探讨国贸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重点。

1.化课程体系

高校现有的国贸专业教学课程设置大致是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等四大类进行分类,忽视了人文、社会、自然等相关知识的补充。为此,依据国贸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应按知识结构的布局设置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延展教育相关课程三大类。每一大类课程都应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基础知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体育、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原理、经济学基础、中外历史研究、文献索引、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等。这一大类是开展国贸专业教育的基础。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底蕴及运用专业知识完成外贸业务的技能,具体课程应包括: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国际结算、国际商法、财政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合作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会计、报关报验实务、进出口单证操作实务、电子商务、企业管理、谈判口语、商务英语阅读与写作、高级听力、财经写作、专业实习等。这一大类是国贸专业教育的核心。延展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外贸工作岗位的一般能力和个人素质,具体课程包括:商务礼仪、演讲与口才、大学生就业指导、各类专题讲座及报告、专题调研、创新活动比赛、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一大类也是提升国贸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

2.实施立体化课堂讲授

国贸专业培养的是高级国际经贸人才,在课堂教学时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因此要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灌输型授课模式,实施师生互动的立体化课堂讲授模式。课堂讲授时,应借助多媒体技术积极推行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实证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互信关系,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如:针对一些实务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法,介绍几种流派和做法,让学生去查找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学生查找资料、提出观点,可以以个人形式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准备充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适当布置写作小论文,教师可列出参考资料目录。教师授课不局限于书本,将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转贴于

3.立体化实践教学

国贸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就必须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因此,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基础技能专业认知实训:包括英语听说能力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践和国际贸易专业认知实训等;第二,校内模拟实训:包括课堂专业知识同步训练和实验室综合模拟实训。其中课堂专业知识同步训练是在主要专业技能课的授课过程中,针对某一点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习;实验室综合模拟实训是创建一个整体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综合训练以获得对外贸业务流程的整体印象;第三,校外实习基地岗位实训,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业务操作,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第四,相关能力实训,包括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营销策划大赛、创业大赛等,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能力、良好性格和积极心态。

第3篇

【关键词】本科转型 实训 双师型

基金项目:国际贸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编号:Z1317)和西安翻译学院民办高校《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建设(项目编号:J12A08)的阶段性成果。

2013年教育部推出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重要文件,明确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即1999 年升本的地方院校将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使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西安翻译学院作为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的迫切需要。

国际贸易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都认识到专业实践教学对于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其实践能力。目前大多数院校主要通过购买和使用国际贸易模拟软件来搭建校内仿真模拟平台,即运用相关的外贸实务模拟软件,在实训机房完成各个外贸环节的操作训练。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现状

西安翻译学院国际贸易综合实验室自2006年成立到现在,实训课已经进行了8年,在院领导和各位一线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效果较为突出,以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的操作环节、技巧为基础引进的世格SimTade、浙科进出口报关等外贸软件平台,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程序、环节及做法。较之国际贸易专业理论课,学生更愿意在机房上机进行操作,这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改进了教学效果,还调动了学生学习国际贸易的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这类模拟平台大多以虚拟的某笔具体业务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业务操作,学生只是按单一的流程去完成相关操作,无法反映真实业务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此外,很多软件忽视了学生外语能力的锻炼,这与我校正在全面实施的、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或“专业+英语+现代化技能”的教育模式相背离。

可见,机房加软件的实训室构建模式和训练方式已经不能真正达到外贸实训要求,严重脱离了企业外贸业务的实际情况,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环境的实际处理能力,因此,正值转型这一大好契机,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改革势在必行。

POCIB的教学理念

POCIB(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是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的英文缩写,在模拟国际贸易基本流程的体系中涵盖海关、银行、外管局、船公司等14个外贸相关当事人,来自10个国家27大类共115种随时间动态变化的产品及48种不同的流程组合。POCIB旨在通过体验式学习的科学方法,帮助学习者在短期内全面体验国际贸易企业运作的过程,其主要特色在于将实训室单一、静态的实训操作动态化。西安翻译学院从POCIB大赛开始举办到现在,已经参与了两届大赛,我校学生先后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和特等奖的较好成绩,参与其中的学生对POCIB大赛有着很深的感触,学生在面对风险、承担责任、亨受收获与失败的体验中,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自我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习不再停留在枯燥的贸易实务理论上,而是在外贸业务的竞争与竞技中掌握外贸业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上。

基于POCIB的国贸实训课程改革思路

我们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专业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教学有特点”作为进行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的基础和落脚点,即在充分体现我校外语特色的氛围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外贸综合业务技能。

1.改善实验室条件,构建仿真实训教学体系

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良好的实验条件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环节兴趣的基本因素,应进一步整合实验室资源,完善实验室建制,加大软件的引进力度,以适应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同时积极筹措实验室建设经费,建立科学的经费投入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仪器设备共享共用、实验室开放等工作,提高实验室综合管理水平。

本着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真正做到与外贸实践接轨,我们构建了基于POCIB的仿真实训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涵盖整个国际贸易的实训环节,通过打造专业认知平台、基础实训平台、综合实训平台和职业平台获得专业认知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能力,让学生从“市场调研”、“预算”、“寻找客户”到磋商谈判、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直到完成业务后的退税、订单管理、客户维系等得到完整的业务流程体验训练。通过搭建高度仿真的谈判环境、业务履行环境、电子商务环境等多层次、立体化的模拟实习环境,体现出真实外贸实务的场景的氛围和空间感,在模拟训练中体会实战的乐趣和体验锻炼学生的谈判与应变能力,订单管理能力、处理纠纷能力、客户管理能力。通过问题处理过程的真实参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实际处理问题的技巧,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1:国际贸易专业仿真实训体系

2.根据POCIB优化教学课程安排,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通常的课程讲授中,教师一般通过大量的案例来讲解贸易实务的知识。学生的理论性增强了,但直接造成贸易流程的分割,他们知道租船订舱、办保险、报关、报检等具体事宜,但是对整个贸易流程的把握有所欠缺。在授课中,可以将 POCIB 的流程体系穿插在日常实务和单证的讲授过程中,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对各种贸易术语和结算方式讲解完成后,通过一个具体的贸易流程将这些知识囊括进来,专门练习贸易流程。无论是贸易实务、单证操作还是国际结算,POCIB 对这些课程都是一个综合性的总结,通过POCIB的试用账号,让每一个同学有机会去进行网络操作,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对其学习能力、跟单能力、业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培养方案应随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而进行相应的调整,我们需要真正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调整课程体系,合理安排专业特色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基础课等授课学期和先后顺序,比如我们还发现通过参与POCIB大赛,学生在交易磋商环节书写函电能力比较薄弱,就需要将外贸函电提前至大赛的前一学期,平时加大实习实训的课时量,提高专业的系统性和实用性,通过课程、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调整,理顺从理论到实践的脉络,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开展双语教学,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外向型专业,课程中运用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英文听、说、读、写等能力,从而为培养外向型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平时实训及两次参加POCIB比赛的经历我们也得出英语水平的高低对实训效果有实质影响,实施双语教学能提高国际经贸人才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有助于培养出既懂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英语的竞争型人才。

国贸实训课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过硬的教学师资队伍,作为中国民办高校的佼佼者,西安翻译学院一直把“与世界接轨,创东方哈佛”作为宏愿,近几年来从全国各大高校引进大批青年教师,在校的青年教师已经占到全部教师的半壁江山,他们年轻,他们有活力,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他们渴望能够得到相关的培训,可以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兼职或任职,或者参与技能大赛,专业技能大赛表面上看是对学生进行考核,但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考核,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同时,聘请经验丰富的外贸业务人员来担任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专门负责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实习,以强化其国际贸易的实战能力。对拟开设双语教学的教师通过国外访学,引进较为先进的案例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等提高双语师资的存量和双师型教师的存量。

此外,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训教学开展的成功与否同样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包括校园语言环境的建设、大量的资金的配套、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不断的摸索不断提升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专业实训水平,达到培养学生的外贸综合业务技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汝根:《基于POCIB的国贸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年第10期,第158-160页。

[2]张立巍:《POCIB 比赛对提高国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23-26页。

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212-03

一、各院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课程设置情况

笔者对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与广西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及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等开设有国贸专业的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得知目前各学院的国贸专业一般以模块式的课程设置为主,以“通识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课程”这五个模块进行国贸专业课程设置。部分院校从专业选修课模块分出两个方向,如国际商务和国际经济方向,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方向;但这两个方向要不就是所有的国贸专业要开设的课程,跟选修模块没分方向的院校的课程设置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体现专业选修的意义;要不就是国贸是国贸、金融是金融,没有体现金融学课程是国贸专业课程的补充关系(如下图所示)。

(二)各院校就业目标比较

从就业角度看,几乎所有的院校都设置了“宽口径”的就业方向,都希望培养出各行各业的通用人才,能够胜任国贸、经济、政府、企事业等单位的各种工作(如表1所示),但各独立院校的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并没有对应的“宽口径”课程设置。说明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没真正从学生就业的角度进行课程设置与改革。

(三)行健文理学院国贸专业就业情况

表2和表3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国贸专业就业情况表,我们从表格可以看出,本院2004-2007级的学生就业的方向都是私营企业,到私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总学生人数的四至六成,占当年就业人数6成以上;其次是国有企业,到国有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总学生人数大概20%,占当年就业人数为20%~30%之间。这两部分就业人数占总毕业人数的六成以上;占就业学生人数80%以上,最高接近90%。

同时,本人从学院就业指导办最新的已就业信息了解到,2008级的许多毕业生进入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工作,而只的少数几个毕业生进行国贸类工作。而从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是,国贸企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各种国贸专业人才需求缺口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些现状一方面导致国贸企业找不到专业性的人才,人才需求缺口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国贸专业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甚至无法就业,导致就业率偏低。

二、各院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上述几所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目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教学的情况,笔者发现目前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符合国家“厚基础”但达不到“宽口径”的要求

大部分独立院校国贸专业开设的课程均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专业必修课设置上基本一致,全部是国贸课程,国贸专业设置的必修课程符合国家倡导的“厚基础”课程设置的要求;对于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偏向于国际贸易课程,没有体现经济学的分支是国贸专业的特点,对金融、经济类课程设置不重视,不能体现出此类专业课程是对国贸专业课程教学的补充作用,这也与国家倡导的“宽口径”课程设置的要求不符。

(二)课程设置改革出现两种极端,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部分独立院校分国贸、国际金融,或者分国际商务、国际经济等方向进行课程设置,以满足国贸专业学生多方向的就业需求。但是分了方向之后课程的专业性就更强,如国贸方向减少金融相关课程的学习;国际金融方向删减国贸课程的学习,导致了国贸是国贸、金融是金融的课程设置现象,没有体现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或者分了方向跟没分方向没有任何区别,无法满足“宽口径”就业的需求。

从上述院校就业比较及我院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各院校均希望自己的国贸毕业生能走“宽口径”的就业路线,可是课程设置又偏重国贸专业,而学生就业情况说明国贸对口的就业并不多,国些企业大都处于北海、钦州、防城港等中小城市,工作、生活条件都不能与南宁、桂林、柳州等中心城市相比。这些情况也说明各院校没有从学生学习兴趣与就业的“宽口径”的角度考虑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从而影响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率。

(三)没有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

目前成立的大部分独立院校都是一本学校增设的,与母体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包括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运用,师资的共享性等。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几乎都是母体学校的直接复制,没有区别对待一、三本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差异性。三本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城镇,知识面与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强,理论学习热情不高,但具体实践兴趣浓厚,动手能力较强。所以与一本学生相比理论课学习并非他们的强项,可一旦涉及到各种需要创意与动手的知识学习,他们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成果都是很可观的,这从国际贸易流程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方面均可看到独立学院学生的出色表现。

三、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人认为独立学院课程设置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科目的课程设置改革

国贸专业选修课设置要体现基础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一方面,国际经济方面的相关课程要体现其基础性,增加与国贸专业相关的金融学辅课程,如国际结算、货运保险、国际金融市场工具操作等,以体现出金融学课程对国贸相关专业课程的辅作用,为学习之后的国贸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各基础学科教师要相互交流与学习,强调经济学的教学重点,避免基础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从而使得基础课程既能满足学生全面学习知识的要求,同时也增加本专业学生的金融学知识的学习,以满足“宽口径”的要求。

另一方面,对于国际贸易进出口流程实务的相关课程设置应按照现今的方法,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业务”、“国贸专业外语”等课程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建设。根据二=三本学生的特点,从引导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角度去考虑课程设置改革,理论知识教学要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增加本专业学生学习的知识性、操作性与实践性。

(二)从学生就业层面考虑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从提高学生就业的角度,制定出与目前社会对国贸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出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国贸专业毕业生。

针对目前国贸专业对口就业率偏低的现状,对于国际贸易进出口流程实务课程,应根据国贸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例如现今国贸企业对报关员的需求缺口较大,我们可以有针对地设置报关实务理论与实践性课程,把课程学习与考证指导结合起来,提高报关员的过关率,既满足国贸企业的报关人才需求,又能让毕业生增加一个可选择就业岗位。通过类似的方式设置国贸各种专业实务流程课程,提高国贸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

此外,通过上述研究我们也发现,本学院国贸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专业性不强,但就业面很宽,就业的重点都在私营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贸毕业生进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工作,这样的信息可以提示我们,国际经济方面的相关课程设置应该放在“宽口径”上,也就是说要结合目前的就业情况,适当增加一些经济学技能的培训,如证券操作入门知识、银行的经营管理等专业性课程的教学与实践,重视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过关培训等。既能满足各院校对于“宽口径”就业、“复合型”人才的期望,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择业需求,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总之,国贸专业应该根据提高学生就业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既拥有金融基础知识又拥有国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三本学院国贸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

(三)促进校企合作

第5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实践能力;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16-01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是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现已转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院秉承“经世致用,学贯中西”的校训精神,以“给学生和社会最需要的”为办学宗旨,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吸纳国外教育优质资源,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国文化交际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支持、智力贡献和技术服务,重点为外企、外贸及国际交流涉外领域提供人才支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也是学院重点专业之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体系的主导思想是设计、建立实践型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性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旨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际操作经验的养成、为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一、教学规划上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一)将实践能力确立为专业培养目标

随着近些年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需求重点。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多次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不断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5级指标,即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进出口贸易业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三大模块、81项五级指标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应用型人才确立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科学系统地规划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

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周期性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学院注重在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既能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掌握专业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处理实际国际贸易工作中的问题。自建校以来,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致力于建立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已见成效。

二、教学条件上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而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核心就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完整系统地接受经济类理论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建立经济学理论系统,其中包括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学科的专业知识,但最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建立完整知识系统的同时,拥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一)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的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引进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在课堂模拟的过程中,开设课内上机模拟,穿插在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上机模拟中得以消化。经过上机模拟的训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共性原则。

2.建立校内实训室,将课堂模拟和校内实训室的模拟实训相结合。利用现有的校内资源,在已有的国际贸易模拟操作试验教学软件的基础上,突出实际工作场景,分别在课上和实验室中进行实践训练。课堂实训注重单项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室则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实训与校内实训相结合,做到点与线的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过程与实际动手能力的结合,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各部分的实践知识运用到模拟实践中,锻炼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3.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贸易业务实践中,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流程,能够接单洽谈,妥当处理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各项工作。在整个流程中,特别要求学生的单证操作技能,从而得到货物的相关信息,明确质量体系认证,根据海关监管条件准备报关报检文件,了解国际贸易的相关术语,维护双方交易的正常进行。这一流程虽然可以在校内模拟实训中进行锻炼,却需要校外实训基地的进一步检验。

(二)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水平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要问题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以往的国贸教学,教师主要依靠课前备课、课堂讲授的流程传授国贸理论与实务知识,仅专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脱离了国贸实践,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需要。

1.教师知识应与时俱进。学校划拨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培训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可到有国际贸易业务的企业进行挂职调研或锻炼,及时将外贸业务中应用的新方法、新技术引入课堂,将专业教师培养成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操作的双师型人才,避免教师纸上谈兵。

2.聘请企业专业人才成为兼职讲师。积极从商检、海关、外贸协会等机构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也可以从校外实训基地直接聘请专业人才,指导教学和模拟过程

三、教学环节上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国际贸易实务是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所掌握的内容是国际货物买卖进出口业务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基本技能技巧。

(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注重案例教学,突出课堂实践模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大量引进实际业务中的相关案例,使学生了解理论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比如,经常性组织一些讨论,讨论的主题一般没有标准答案,通常是一些比较有争论和启发性意义的题目。例如,“你认为中国产品屡遭国外反倾销调查和制裁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等等。在讨论过程中,通常引入学术会议的国际范式,即一位同学主讲后,先由学生点评人点评,然后其他同学提问和讨论,最后由主讲老师进行总结。这种与国际接轨的讨论方式使学生受益很大,因而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教学案例的选用具备普遍性、代表性和实践性,并且具备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另外,自主开发本课程案例教学课件,生动形象地传授相关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独立地进行案例实战和案例开发,提高了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时,首先把握课堂的基础技能培训。只有学生熟悉了业务流程,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后,才能够在外贸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上对于专业能力进行检验。但是以往的教学中,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基础技能培训,如放弃了基础实务练习直接进行综合模拟环节的训练,造成的主要后果是学生的实践教学没有系统性,实践结果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课堂的实践模拟中,应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把握课堂实践培训学生的基础能力。

2.注重实践的系统性、完整性。在培训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应将相关技能训练联系起来,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构建新的国际贸易实训体系。主要措施包括:(1)将单个技能联系起来,组成综合能力网。如在进行单证制作的过程中,将单证制作与单证所涉及的业务流程训练综合起来;练习商务电函,将之与国际市场的分析决策训练联系起来;练习合同的模拟,将预防合同风险结合起来等等。(2)丰富实践内容体系,充实市场分析与决策、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等内容。(3)以市场为导向,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若干学期进行完整的联系,而不应该只在单一的学期进行密集型训练,在教学中应将实践的指导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按照课堂基础能力练习—仿真模拟实践—场景实践—社会实践检验的模式,将国际贸易技能训练进行完整性的训练。

(二)创新考核方式,增强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

对于理论性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与合作等课程应注重平时考核,提高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的比例,使学生在平时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考核时,可以采取集体讨论、小型成果报告会、课堂试讲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运、进出口单据制作、信用证使用等课程,在要求学生熟练操作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使用网络系统快速准确操作。

对于外语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谈判等,可以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口试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提高口试考核的比例。

第6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安排是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在论述该专业顶岗实习必要性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该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1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培育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为达到这一目的,技能培养是关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有效途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教育部并且制定出台了《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不少高职院校也已开始探索与实践,学生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则是“工学结合”精神的实践表现之一。

2顶岗实习的内涵

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具体工作岗位上,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一边学习,一边在生产一线的诸多岗位与一般职业人一样,从事生产性劳动,其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员工。也就是说,岗位实习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岗位上按照“准员工”要求实际操作,进行岗位实训的实践教学活动(刘合群等,2005)。

3国贸专业顶岗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国际贸易类的工作岗位按工种分大致可以划分为: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质检员、货代员、报关员等,这些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偏向技能型、应用型,这恰巧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说高职国贸专业培养出的技能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适应目前外贸类岗位需求的情况,这意味着国贸类专业在高职专业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顺应需求,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外贸技能型人才,顶岗实习是必要环节。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亲身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感受企业的运作管理,它有助于学生认识、了解、熟悉专业工作环境及具体的工作内容;有助于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将课堂所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校内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学生感悟职业活动必备的隐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职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合理的顶岗实习安排能够将校内教学与企业学习相结合,达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4高职国贸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体系现状

目前高职国贸专业基本都有“工学结合”的实践,大部分院校是在大三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半年的“毕业实习”,有些学校则除了毕业实习外,还安排半年的“顶岗实习”。不论是毕业实习还是顶岗实习,其实质都是“顶岗”学习,在此,我们统一叫做“顶岗实习”。目前高职院校国贸专业顶岗实习最常见的教学体系模式是“2+1”模式或“2.5十0.5”模式,也就是说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三年的学习时间里,安排学生半年或者一年的校外工作体验。但目前高职国贸专业安排的“2+1”模式或“2.5十0.5”模式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总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4.1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如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顶岗实习主要是“2+1”模式或“2.5+0.5”模式,也就是说学生的顶岗实习被安排在毕业前进行,顶岗实习结束,马上进人毕业就业状态。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能更早地进人社会学习,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但这却并没有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精神付诸于最佳的行动。

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顶岗”的过程对已学知识有新的认识与消化,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梳理与明确;并在“顶岗”中学习感受,学校内无法体验到的真实工作氛围,缩短就业的适应期。但目前高职国贸专业普遍存在的简单的“先校内学习,后企业顶岗学习,再就业”的教学安排虽然能让学生在毕业前夕提前适应工作环境,但它仅仅是提早了学生就业的时间,让学生早半年或一年进人社会工作,却并没有从整体上起到培养高技能型的目的。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不利于顶岗实习阶段的学结与进步;另一方面也无助于学生校内阶段的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因为很多学生在人学后的前两年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大三在外工作一段时间后,目标开始明确,但却没有了在校集中学习的机会。

顶岗实习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直接导致整体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欠佳。

4.2顶岗实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明确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属高职热门专业之一,每届学生数量较一般专业大,且由于外贸类的公司大多是小型公司,每个公司的人才需求的量并不是很大,所以很难像理科专业一样统一安排实习单位。为了使学生找到顶岗的单位,大部分学校都是学生自己找单位与学校单位推荐相结合安排顶岗实习单位,且学校对学生的顶岗实习的单位类型及岗位要求把握并不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在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时,无法对学生作出严要求,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也只能模糊定义。

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不明确直接导致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向不明确,学生的实习目标不明确。根据笔者简单的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使用简单的“先校内学习,后企业顶岗学习,再就业”安排的高职院校,其国贸专业的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就是可以提早工作,早点就业,早点进入社会。显然,想通过目前这样“顶岗实习”安排达到高职国贸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不乐观。

4.3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指导不到位

顶岗实习作为教学内容安排之一,学校有必要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指导,但如上所述,由于国贸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一般较分散,对学生的实习要求不高,且并不一定专业对口,因此大部分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指导上并不重视。一般会随机分配学生给相关老师指导,指导老师也只是在学生实习期间定期了解下情况,偶尔也会下企业进行查看,但由于现场指导时间短,没有集中性指导,学生间缺乏交流,指导效果一般。

顶岗实习学生指导是否到位,是学生顶岗实习质量把关非常重要的影响方面。学生的实习效果只有通过教师的点播与指导,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但目前高职国贸专业在顶岗指导上的不重视,投人不足,使实习指导只停留在与学生保持联系的表象管理上。

4.4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欠佳

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管理、以及教师指导质量的管理。但大部分院校在这两方面的管理上均存在着“形式为主、缺乏实质内容”的状况。

由于实习指导的分散性,校外指导的难度较大,资金投人要求高,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该方面的投入均有较大缺口,一般学校仅对集中组织的大批量学生的实习派出带队教师,大部分情况下不安排老师专门负责校外顶岗实习指导工作,而是由教师一边在校内任教,一般兼职担任校外顶岗指导。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资金上的欠缺,学校对指导教师无法严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则基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管理变成了对顶岗实习资料上交的表面文章。

5国贸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体系改进的建议

目前国贸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体系卜存在的问题和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现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均处于顶岗实习实践的起步阶段,对顶岗实习的重视度还不够。但高职教育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竞争将愈来愈激烈,各高职院校若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前审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是关键。在资金能到位的情况下,顶岗实习的教学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如下改进:

5.1时间安排:大学末到大学中

要提高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真正让学生在顶岗中学习与成长,高职院校首先要改变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将以往定在大学末(毕业前)改为大学中。目前也有高职院校有这方面的实践,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采用“1+4x0.5秋去、春回”模式,将大二的第一学期和大三的第一学期作为学生顶岗的时间(匡希龙、王章华,2007),也有学校把该模式叫做"3111”模式(山颖,2008);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旅游专业则采用“1.0十X+Y模式(王婷,2008),将顶岗安排在校内学习一年之后。这些实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顶岗与校内实习交叉进行,改变了简单的“先校内学习,后企业顶岗学习,再就业”的教学安排。

国贸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也可以安排在校内学习一年之后,学生在一年学习后对基本的外贸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即可安排其在外顶岗实习。这一方面有助于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专业技能及其他素质上的不足,明确接下来校内学习的目标,校内学习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会立竿见影。

5.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分别制定

理科类专业的顶岗实习一般都集中安排,学生轮岗学习,其教学目标明确。但文科类的,由于集中安排不可实现,岗位适应期长,一般不适合轮岗,不同单位、不同岗位间的要求不一,很难统一制定顶岗实习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按岗位定目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顶岗实习之前,教师对外贸类工作岗位做详细介绍,并让学生做相关的性格测试及技能测试。测试结束后,以心理、技能测试结果提示的该学生适合的岗位走向为主导,以学生自选为辅助,将学生分组定岗,如可分为单证组(细心、安静的同学)、业务组(活泼、英语口语较好的同学)、跟单组(灵活、沟通能力较强的同学)等。学生分组后,可根据不同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定该组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依据最终进行目标考核。为避免学生因对岗位或自我性格的错误认识而选错组,可以允许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申请换组,但每人只能申请一次,换组之后其学习目标与要求也随之改变。

这样的分组定岗、按岗定目标的安排可以改变以往国贸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不明确的现状,有助于后续的指导教师指导工作的明确化及顶岗实习考核的明确化,并且这样的分组顶岗还可以达到因人制宜的国贸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5.3学生指导:分组定人指导、集中定时指导

“分组定人指导”指的是学生的实习指导根据岗位分组情况定专业老师指导,各分组老师需对学生进行岗前的专业培训,跟踪学生的整个顶岗过程,并给予实习建议,负责知识总结、组织学生交流等工作。“分组定人指导”有助于实习培训、实习建议、知识总结、实习交流等环节的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集中定时指导”指的是按一定的频率,如每两周回校一次进行集中交流与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调整学生回校的次数与时间。这种方式一方面解决了国贸专业顶岗,或者说文科类专业分散顶岗实习,教师指导不方便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集中回校指导是学生间交流提高的有效途径,交流后的教师总结也会更加地有针对性,有望提高指导效果。

5.4顶岗教学管理:学生实习质量、教师指导质量两手抓

要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国贸专业普遍存在的顶岗实习“学生实习质量的管理”及“教师指导质量的管理”上均存在着“形式为主、缺乏实质内容”的状况,解决资金投人问题是根本,只有资金上充裕,才能合理安排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老师才有精力、有动力将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实习质量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在资金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上,学校有必要通过一系列手段对学生实习的质量及教师指导的质量进行监管与考核。在学生实习质量上,应该通过校内及企业指导老师联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企业指导老师主要负责现场指导,校内指导老师负责定时集中对学生指导。企业的指导老师安排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获得较大的提高,提高实习的效果;校内指导老师定期组织的校内交流指导,则可以一方面帮助学生做实习的总结,对专业知识做更广的延伸,另一方面校内集中指导还可以让同一组的同学增加交流,促进学生对其工作岗位的理解与学习。另外,校内指导方面,学校甚至可以安排不同组同学之间的交流环节,以让学生对外贸岗位有更全面的理解。在教师指导质量上,通过校内、校外教师互相督促,学生评价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将起到使顶岗实习事半功倍的功效。

第7篇

[关键词]外贸英语函电 教学现状 教学体系

一、引言

高职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它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所以,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不仅要考虑到教育层面的教学认知规律,还要兼顾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诉求。国际商务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国际贸易理论,也要有一定的外贸业务操作技能。外贸英语函电是国际贸易买卖双方主要的沟通手段。外贸英语函电写作技能是外贸业务员最基本的职业技能,而外贸业务员也是国际商务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目标岗位。因此,对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性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函电写作实战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商国贸专业的外贸函电教学为例,分析了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教学现状,并对其教学体系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二、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商国贸专业的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大致为1:1。这种以外贸工作过程为主线的任务型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策划、组织和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内化理论知识,同时提高了操作技能。然而,该课程在项目化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师层面

(1)极端化教学。外贸英语函电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既具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功底,又懂外贸专业知识的“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出现两种极端化教学方式。一种是将函电课等同于英语语言课程,着重分析函电的字、词、句,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生不明白在哪个外贸环节写什么类型的信函、信函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等。另一种是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专业知识的讲解,却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两种极端化教学方式均无法实现学生运用规范的语言独立撰写专业的函电的目标。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正确把握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讲授比例,并有效地融语言和专业于一体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资料与实际应用的脱节。目前,外贸英语函电的教学资料均来自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教科书上的样信虽然丰富,但是样信之间在内容上缺乏连贯性,不利于学生对整笔业务往来函电的理解和掌握;二、教科书上的样信更加注重语言方面的修饰,采用较多的“大词”、“生词”,既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也是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因此,教学需要在教学资料的选择进行仔细斟酌。

(3)教师缺乏企业实战经验。随着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很多高职院校都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将“双师”资格的考核作为人才聘用的条件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然而,从事外贸英语函电教学的教师虽然拥有经济师资格,但是真正参与过外贸业务磋商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很难将函电内容分析透彻。如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商国贸专业有四位专业教师讲授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只有一人具有十年的外贸工作经历。

2.学生层面

(1)学生缺乏对信函预设情境的系统性了解。外贸英语函电项目课程分为准备工作、建立业务关系、业务磋商、支付、包装、保险、装运、投诉与索赔等八个子项目,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而在“讲”这一环节中,只是针对设置的项目练习零散地讲解样信,缺乏系统性。实际上,在外贸各个环节下可能存在各种状况,如在支付这一环节中,可能存在着商讨支付方式、要求采用简化的支付方式、催开信用证、修改信用证条款、延展信用证等。因此,只是针对设置的项目练习介绍几封样信是不完善的。

(2)学生对业务磋商中的产品缺乏直观感觉。外贸英语函电课程自开展项目化教学模式以来,采用小班化教学,教学场所设在商务实训室。学生模拟外贸公司,分别扮演买方和卖方进行函电往来磋商。尽管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通过e-mail进行函电往来,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商务仿真。但是,学生确定了产品后,只能通过网络平台搜集相关资料,对产品缺乏直观感觉。这也影响了学生业务磋商的真实性。

(3)学生很难将知识真正内化。外贸函电的教学过程应当遵从“教师讲授专业知识—教师分析样信—学生消化吸收专业及语言知识—学生模拟函电磋商”,实现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消化吸收专业及语言知识”是最关键的一步。但是,在外贸英语函电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往往完全对照着样信进行机械地模仿,只是将样信中涉及的公司信息、产品信息等稍作修改,草草交差,没有真正内化知识。

三、教学体系的创新性研究

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特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期望需要我们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性研究。本文基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学实践,总结一些经验和看法:

1.教学内容

(1)与时俱进,教学内容紧跟外贸业务实际。当前,外贸英语函电教材种类繁多,且有些教材内容陈旧,如内容上依旧保留了当前外贸业务中已很少使用的电报和电传,语言上使用“大词”、“生词”、“复杂句”等。外贸业务磋商作为一种商务沟通方式,强调高效性,简洁、准确地表达谈判者意思才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结合外贸业务实际,去粗取精,同时在讲授的过程中适当对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调整,学生不必要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背诵一些词组和短语,只要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语言准确完整地表达意思即可。

(2)开发合作企业,完善教学资料。为了解决教科书上的样信与实际业务相脱节的问题,开发合作企业,共同研讨外贸工作过程中各种信函的预设情境。同时,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完整的实际业务案例,搜集诸如产品信息、往来函电、商业发票、提单、保险单、合同等业务资料。学生对业务磋商的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中涉及的函电、单据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更易于理解接受。

2.教学模式

(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所谓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即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和衔接。学校应积极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合理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顶岗实习,深入了解外贸业务操作流程,并将实习表现纳入课程考核。例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某宁波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合作企业,选拔优秀学生直接参与函电业务磋商,并由专业教师全程监控等。另外,宁波每年六月份的“浙洽会、消博会”两会的志愿者服务工作,由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商国贸专业学生参与完成,根据学生的特长分设制证、外宾接待、展会秩序维护等,学生对进出口商品交易展览会有了切身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在函电磋商中对产品磋商环节的理解。

(2)滚动式教学安排。外贸英语函电项目化课程基本采用“一讲一练”的模式。为了解决学生无法真正内化知识的问题,教学安排上采用滚动式模式。第一轮采用集中教授学生所有预设情境下的业务往来函电,侧重词汇、语法、句法等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功底。第二轮采用实际业务案例翻译实训,侧重学生对业务背景、函电写作目的、要解决的问题等专业问题的理解。第三轮采用模拟公司业务员,搜集产品资料,组建合作伙伴,开展各个外贸环节的模拟实战。

3.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任务型教学法、交际型教学法、案例引进型教学法的灵活运动,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师云亦云”的状况。例如,以外贸工作任务为主线,设置相应的工作任务,学生创立公司并确定产品,模拟买方和卖方角色进行函电磋商,任务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从企业获得一些经典案例的往来函电,并进行适当修改作为教学辅助资料,案例教学法能够促使学生在分享案例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业务磋商中可能碰到的一连串的疑难问题,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提升教学条件

外贸英语函电教学体系的创新性研究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作为支撑。一方面,创设仿真的商务教学环境能够使学生在“沉浸式”教学中体会到真实的函电磋商氛围,如电脑、传真机等硬件设备的引入,样品、包装材料等用于现场教学等。另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积累自身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实训课程的指导或做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真实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四、总结

总之,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是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岗位核心课程,融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和英语商务信函写作为一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能性,传统的“讲授”模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当前外贸英语函电的教学现状,必须在教学中使教学内容紧跟外贸业务实际,完善教学资料,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滚动式教学安排,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条件,实现学生适合企业“岗位、知识、能力”三位一体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航.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外贸函电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高职教育,2011(6)

[2]黄霜林.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第8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立体化教学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72-02

20世纪中期以来,在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的研究,斯腾伯格、卡茨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的探索,维果茨基强调的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奥苏贝尔、布鲁纳有意义的学习和发现学习理论等研究成果奠定了当代建构主义的基础。

构建主义倡导的教学方式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熟悉职业实践,具有跨学科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以及现代知识的特点,构建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新模式,包括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市场化的校企合作机制,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实战化的实训基地,实践化的考核方法等内容,符合现代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发展态势。

高职国际贸易人才比本科毕业生更具有实用性、技能性、一线性的特点,所以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打破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三段论模式,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原则,构建立体化的课程整合方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教学要素相结合。

一、立体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外贸基础与应用》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涉外性、时代性、法律性等特点,同类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设置通常以教师讲授理论、学生练习案例为主,难以满足科学有效的课内实操教学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课程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走访了珠三角地区近50家外资外贸企业及其驻华分支机构并做问卷调查,收集资料,整理总结后重新调整教学内容的安排。创设出“一单工作、二角并行、三大模块、四项技能”立体化的教学体系。通过国际贸易实操中的一单完整流程,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企业的“旧员工”和“新员工”,两个角色先示范后模仿、互动演练,实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教学。整个课程内容分为外贸实务基础知识、合同条款、分岗模拟实训三个模块,通过三大模块的递进提升专业能力,最后以学生掌握的专业实操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学习方法能力、职业社会能力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高职教育要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目前国际贸易结构和模式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产生了巨大深远的革命性变化,国际贸易商务场所和运行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电子商务出口在交易方式、货物运输、支付结算等方面与传统贸易方式差异较大。一直以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的四个方向为:对外贸易业务员,外贸类公司从事跟单、制单员,报关公司的报关、报检员和国际贸易口岸的相关工作岗位。

目前一般教材大多是以履行出口业务为纲进行编写,容易使学生重出口、轻进口,而实际近几年来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甚至大过出口。通过对市场形势的分析构建外贸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将人才岗位培养方向细分为外销业务、跟单制单业务、国际货运业务、进口业务和国际采购业务。从行业、职业、岗位、行动和学习五个层面对该课程进行剖析,并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为路径,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形成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色、“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立体模式,达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零磨合”的目标。

二、立体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构建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鼓励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招生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全过程深度合作。”随着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要随之相应变化。依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外贸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解、课后布置作业,还综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

1.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每堂课的课前回顾给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针对学生的回答和疑问,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解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动态性特点提高学习兴趣和乐趣,比如在讲授国际贸易术语时,责任、风险和费用的划分一向都是重难点,学生如果仅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透彻理解、深入记忆的。于是课程负责人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借助Google Earth演示出在不同交货地点,利用不同运输方式模拟交货的动画效果,把《Incoterms 2010》中的11个贸易术语极其形象的展示出来,加深并牢固学生对该模块知识点的掌握。

2.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外贸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综合运用,鼓励学生结合案例开展课内讨论。课外完善同步网络课程的案例库,建立Q&A交流互动版块。在教师提前布置好任务计划书的前提下,基于单元项目任务进行“颠倒课堂”的安排,可以由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借助讲解、板书、多媒体等方式,派代表上台演示本小组完成任务的设计,由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提问,最后由教师评价总结。

3.角色模拟教学法。选择典型的内容组成一套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程序,分别通过SimTrade平台上机模拟和缮制纸质单据对学生进行外贸实务岗位和单据流转的模拟实训教学。从进出口贸易磋商、合同签订、开立信用证、审改证、货物或货款准备、报检、运输、保险、报关、申办原产地证、装船到交单结汇、付款赎单、核销、退税、索赔等业务的办理,指导学生对整个外贸实务流程进行详细的模拟操作,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

4.业务现场教学。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到外贸业务现场参观,如校企合作的外贸企业、海关、机场、港口、货场、商检部门等,使学生对外贸业务有更直观的认识,对外贸的运作及工作流程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加深课堂知识的学习。

5.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聘请外贸企业经理和资深业务员为学生进行行业、职业讲座,配合学院举办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外贸知识竞赛、外贸口语大赛、模拟商务谈判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在线移动式教学。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应用,“微学习”的方式已经开始占据传统教育领域的一席之地。本课程也开始尝试利用博客、微信、微课程等现代教育手段构建立体化、移动式在线学习平台。

三、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外贸企业尤其重视建立与维护客户关系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商务谈判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根据就业岗位能力的需求,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基础技能与专业知识实训环节,侧重英语听说能力实训,注重校内综合模拟实训,设置校外实习基地岗位。由于外贸业务岗位的专业性,通常校内外实训基地往往只能接收少量学生或者短期的实习,而且学生难以真正接触企业的核心业务。课程负责人通过与涉外服务中介合作,共同推进专业建设,解决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易深入的难题。涉外服务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向外商在华分支机构提供工商税务、企业管理、商品信息以及政策法律方面的信息咨询,在行业内享有较高信誉和众多客户,不少境外客户请该公司协助聘请其在华分支机构工作人员。我校国际贸易专业以涉外服务外包公司为窗口向外辐射,联合建立实训就业基地,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丰富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具有RPO(招聘流程外包)和KPO(知识流程外包)的雏形,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由传统的学院单轨制教育向与企业合办的多轨制教育模式转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在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和合作单位四方当中均得到好评。参加实训的学生累计超过40人,学生在业务能力和英语口语能力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表现出较强的行业适应力,毕业一年后的收入普遍超过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毕业生的平均水平。

《外贸基础与应用》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发为高职商科类教学模式转变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视野。优化课程内容设置,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从教室走到现代化的实训室、企业一线,从教师单向授课到开放式、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构建立体化、实时性的教学空间,培养素能结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广.《国际贸易实务》立体化教学包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4,(31):49-50.

[2]胡秋华.高职涉外经贸类专业实习实训环节模式的现状调查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12):10-12.

[3]谢富敏.企业视角下技能型课程体系的学习模式[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6,(9):28-29.

[4]郑军锐.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8):108.

[5]詹晶.建构主义下国贸专业网络虚拟实训教学的优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87-88.

收稿日期:2014-03-19

第9篇

一、pocib[1]项目简介

POCIB(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是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联合国际贸易杂志社和南京世格软件公司共同推出的互联网培训证书课程。它是在依据《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UCP600》等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高度仿真的动态市场环境。市场中每位学员扮演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企业,学员的任务是在30天内独立完成8-10笔外贸业务,每笔贸易通过寻找客户、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到履行合同,为企业创造利润。成绩达到60分,即为合格,将获得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颁发的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合格证书。

二、虚拟实践教学的国际贸易的关系以simtrade-pocib为例

(一)虚拟实践教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通常的课程中,老师往往会按照课本通过举例来讲解国际贸易实务的知识,这种讲解方式会把整个贸易流程给拆散,使得学生对贸易的整个环节理解的不透彻,使得与此同时的实际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在讲课中,可以将一些pocib的贸易术语和各种结算方式理论讲解完成后,通过一个具体的贸易流程将这些知识包含进来,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也可以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二)虚拟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

首先这是一个综合的模拟实践教学平台,在这里老师会给大家设置账户,让同学们可以扮演着五个角色,然后利用自己上课所学的知识,通过了解自己国家的优势产品和劣势产品来寻找合适的贸易合作伙伴进行业务合作,在这期间所有的程序都必须严格遵循实际的贸易流程进行,通过在平台上扮演的各类角色,可以让大家身临其境,同学们可以很快的熟悉国际贸易实务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并真正的融会贯通,掌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成本核算、函电格式和交流内容的各种技巧,熟悉其中的资金、货物的运作方式,并从中了解到贸易的竞争现状,供求平衡等经济现象,并加以体会。

其次,POCIB[2]不再只基于自身学校,它走出了教学院,走出了校门,与全国各类水平高校的国贸专业学生同台竞技,他们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不再是平时熟悉的同学,而是水平相近、更高或者更低的其他同学。POCIB大赛开拓了学生们的眼界,这对好成绩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肯定,于此同时对那些未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也是一种督促和激励。

三、模拟实践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3]

(一)在进行模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般会分成两个阶段来带领大家进行操作:第一阶段,学生进行单独贸易,利用老师给大家讲解的知识,同学们同时充当着多种角色,并自己尝试与各个角色之间进行贸易往来,以此来熟悉流程,增进自己对贸易过程的熟悉。第二阶段,学生被制定充当一些角色,并与其他同学开展贸易往来,这样容易出现很多不好的现象,比如说充当出口商的同学将承担很多任务,而进口商、工厂的扮演者相对来说工作任务会少很多,这样则会出现一部分同学特别忙碌,一部分同学无所事事,在等待着贸易进行。

(二)有一些同学为了贪图速度,完成老师布置的贸易数量,往往会选择简化贸易流程,或者照葫芦画瓢,直接按照范例所给样品和流程照搬照抄,不求甚解,比如学生在办理出口报检,出口报关,申请相关证书等过程时,不清楚实际应当提交哪些数据,而是直接全部勾选,进行提交,这样系统也可以通过,也能够顺利的完成贸易。

四、对模拟实践教学的创新思考和探索[4]

(一)以竞赛类为切入点,多鼓励同学们参加并提高自身实践经验,目前全国性的估计贸易学科竞赛主要有全国商科大赛、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等,学校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设置一系列的实验教学,可以模拟实地场景平台,给同学们以面对面谈判,面对面磋商和交易,这样的目的主要在于考核学生的市场把控能力、产品推销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

(二)[5]目前,机房加软件的实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外贸人才培养的需要,借鉴POCIB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将实训由静态化转变为动态化,由邮面化转变为立体化,并国际贸易实训软件相融合,构建立体化仿真场景实训平台。通过模拟仿真的场景,让学生扮演模拟实训中的相关角色,置身于实务操作的情景,真切的体验国际贸易的整个流程,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他们就业的适应过程,顺利实现与社会的对接。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