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实习指导意见

时间:2023-03-01 16:22:39

导语:在实习指导意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实习指导意见

第1篇

关键词: 翻译释意理论口译教学实践指导作用

一、引言

口译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2006年教育部批准了国内三所院校试办翻译专业,目的是培养专业应用型翻译人才,这一举措无疑对当前的口译教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走专业化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之路。要想成功实践这条新路,必然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翻译释意理论(Interpret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是来自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学者创立的,他们有着深厚的理论研究,也有丰富的口译教学实践成果证明,并且这些理论在中国口译界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传播。该理论主要认为:口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意义,还要考虑诸如所说话语的认知语境,口译发生的场景和口译者自身的综合知识等因素(Lavault,1996:97)。该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口译应当以从整个语境派生出来的、非语言化的预期意义为依据,而不应当以原文本的词语为依据(Seleskovitch,1976:92)。本文将结合翻译释意理论,对口译教学的现状、口译教学目标、口译教材和口译教学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并对当前的教学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举措。

二、口译教学的现状

2000年以来,开设口译课程的学校大幅增加,翻译学院和翻译系雨后春笋般出现(刘和平,2005:99)。虽然口译研究的主题在不断深入,但口译教学中的问题依然严峻,口译教师仍然感叹口译课并未得到应有重视,教学时间短,教学大纲和教材缺乏,入学考试和结业考试没有统一标准。导致这些问题的历史原因是内地长时间没有专业的翻译院校,培养翻译人才的任务完全由语言院校承担。与此同时,外语教学大纲又规定翻译课既是外语学院的专业课又得体现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致使口译教师、学生等对口译教学缺乏正确认识,口译教学与口语教学区分不够明显。

三、从翻译释意理论分析口译教学目标与对策

口译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口译教学的性质。口语教学与口译教学对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都各有侧重,但明确二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区别是进行有效的口译教学的前提条件。

翻译释意理论认为,翻译的对象是话语篇章,而“对翻译工作者来讲,话语篇章从根本上说是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结合的产物”(勒代雷,2000:3)。他们认为的释意翻译即是话语篇章翻译,而把字译、句译视为语言翻译。

释意理论的观点对区分口语教学和口译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中国的口译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许多院校的口译教学停留在口语训练上,或者停留在语言的句子翻译上”(刘和平,2005:100),将口译教学与口语教学混为一谈势必会对口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口语教学目标是提高外语表达能力,这也是进行口译教学的重要基础。但因口语训练与口译训练的目标不同,而且两者在内在机制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可以用口语训练来取代口译训练,因为译员要表达的是意义,译员的基本能力是要在词语消失时记住理解的内容,摆脱原语言形式。释意派的倡导者认为译员可以通过培训提高这种能力。刘和平提出,口译教学的目标应当是掌握双语思维和转换技能。刘伯祥也说道,口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意识。因此口译教师只有在明确口译教学目标之后,才会从语言教学和口语训练的误区中转向对口译技能意识的培养。成功的口译证明这种转换技能同游泳、开车一样可以通过训练获得。转换技能训练的基础是双语交际能力,而训练的重点则是逻辑、形象、灵感、思维技巧。明确教学目标之后,口译教师的任务便是将整个翻译过程拆解成若干分节动作,一环套一环,循序渐进,并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最终实现“上路”目标。

四、从翻译释意理论分析口译教材选编与对策

教学中的三要素是教师、教材和学生(刘和平,2005:104)。而作为口译教学中主导要素的口译教师,应当在科学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正确确定教学目标,选编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同时还要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确保口译教学科学有效地进行。因而口译教材的科学选编是提升口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对口译人材的需求日益加剧,口译教材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投入。自1990年到达2007年5月已有181本各类口译教材问世。这些教材为中国口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并且也为今后编写更有特色的新教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根据调查研究,发现不少教材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内容编排不合学习者的认识规律,练习缺乏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合理安排;未能突出口译技能训练的特色;材料与真实的口译场景有距离;未考虑教与学的效果,参考译文与教材配套方面设置还不够完善(陶友兰,2008:155)。这些问题的原因与对口译教材的研究重视不够有关。为了让口译教师更好地选择进行口译教学的教材,从理论的高度来考察口译教材的设计和编撰是探析成功口译教学实践的重要举措。

翻译释意理论建立的翻译程序是:理解原文―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用另一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从译出语到译入语经过了意义阶段,而不是译出语与译入语的直接转换。而意义才是翻译的核心问题。“进行口译,永远不要忘记其目的是传达意思”(塞莱丝柯维奇,勒代雷:1992)。并且他们将意义视为有机整体,而不是字词的总和。“在口译中呈现的是篇章意义”(勒代雷,2000:11)。这些理论观点对口译教材的选编可以提供有益的参考:口译教材应该把语篇作为主要的翻译单位,以方便学生以语篇意义为背景来考虑选词造句;教材中应该包括以传递意义为主要目的的训练,通过一些复述训练来引导学生摆脱原文字面的束缚。同时,释意学派还主张让学生自发地表达讲话者的意思,而不要翻译他使用的字词。这对口译实践的参考译文也有重要启示:参考译文最好只是原文的大意表述,而不是书面的、标准的译文。

五、从翻译释意理论分析口译教学方法与对策

明确口译教学的性质和目标是选择口译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主要依据和原则。以上通过从翻译释意理论分析其对口译教学目标及教学选编的指导作用之后,对口译教学具体教学方法实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是有利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张景莹认为,职业技能的获得可分三阶段:分节动作、动作的交替及动作的协调和提高。如果口译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口译技能为主的话,那么口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则围绕口译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而展开。翻译释意理论建立的理解、抓住信息意义和表达的三阶段可以成为口译训练的主要内容,即将这三阶段的内容从分节训练开始,加上笔记训练,逐步从分节到交替,从交替到提高,最终使这些技能成为学生自觉的口译行为,实现口译教学的目的。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口译教学方法的指导,具体在口译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还有: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译前准备,即以听意义为主,学生主要做好信息的接受和分析,而不要停滞在语言形式上。为此,在训练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避免使用非母语表达的讲话,避免段落过短”(刘和平,2003:59),听的内容主要是意义。而在听的材料上,初期可以选一些大众话题,让学生找到口译状态,中后期则可以逐渐从书面材料过渡到真实讲话(160-220字词/分)左右,以电视采访、辩论、报道为主。同时,释意理论派还强调,笔记训练的作用在于在记录时帮助译员集中精力,在使用笔记时作提示之用。因而在笔记训练中的基本准则应该是:以大脑记忆为主,以笔记为辅。教师可以对记录的内容和记录的语言进行一定的要求来实现上述标准。

六、结语

翻译释意理论对口译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在当前的口译教学实践还不尚成熟的情况下,理论的指导对稳步推进口译教学实践与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限于篇幅,笔者只是对涉及口译教学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口译教学目标、口译教材的选编及口译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在具体的口译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在翻译释意理论的指导下,口译教学教师和研究者对当前的口译教学研究和探索还可以更深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不断提升口译教学的效果和口译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Lavault,Elisabeth.Review of Marianne Lederer’s La traduction aujourd’hui,in The Translator,1996.2:1:96-100.

[2]Seleskovitch,Danica.Interpretation,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ng.in Richard W. Brislin (ed.),1976:92-116.

[3]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翻译研究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塞莱丝柯维奇,勒代雷.口笔译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5]勒代雷.释意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7]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8]陶友兰.论翻译,专业口译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J].进入21世纪的质量口译――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9]仲伟合.英语口译教程(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2篇

一、调查结果

(一)教师指导游戏时使用的策略

1.教师在游戏导入和分享环节的指导

在游戏导入环节,66.5%的教师能引导幼儿讨论上次游戏的内容,12.8%的教师采取放任幼儿游戏的方式,不作指导。在游戏分享环节,有81.4%的教师认为有必要跟幼儿分享与讨论此次游戏的内容,27.7%的教师根据需要,不是每次都进行分享与讨论。此外,通过交叉分析发现,有51.7%的教师既认为要在导入环节进行讨论与指导,又认为有必要在游戏结束后进行分享与讨论。

2.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1)教师对新游戏主题的指导。在引入新游戏主题时,57.4%的教师选择与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说出游戏的主题:20.2%的教师直接提出新游戏主题,提示幼儿玩与主题相关的内容;17.7%的教师将提供材料作为引发新游戏主题的媒介,激发幼儿对新游戏主题的兴趣:只有4.7%的教师认为不需要引导幼儿发展新的游戏主题。结果显示,与幼儿讨论、教师提示和材料引发是教师在产生新游戏主题时运用的主要策略。

(2)教师对受冷落的游戏主题的指导。当一个游戏主题受到冷落时,适时参与游戏是教师使用最多的一种指导策略,所占比例为41.3%;排在第二位的指导策略是提供材料,以间接激发幼儿对受冷落游戏主题的兴趣,占40.1%;排第三位的指导策略是游戏前的讨论,占14.4%。另外,有4.2%的教师选择“直接安排幼儿进入游戏”或“顺其自然”。适时参与游戏和提供材料这两种指导策略所占的比例相当,都是教师比较看重的,、

(3)教师对有游戏主题偏好幼儿的指导。在指导有游戏主题偏好的幼儿时,教师使用率最高的策略是“在分享时,让孩子们讨论”,占73.2%。此外,有9.1%的教师选择采取顺其自然的策略,不对其进行任何指导;6%的教师选择建议其玩其他游戏;5.8%的教师选择直接为其安排其他角色。可见,教师倾向于将问题交给幼儿,让幼儿讨论,这显示了教师对幼儿意愿和自主性的尊重。

(二)教师在指导游戏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调查结果显示,“制作材料负担重”“介入指导难”“收放材料工作量大”是教师在指导游戏时遇到的主要困难。在对主观题的分析中发现,教师指导时的困难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对游戏导入的方式把握不准,不知如何导入新主题,不知如何选取游戏分享的内容和方式。②在指导过程中容易出现针对性不强,抓不住重点问题,不知何时介入、如何介入以及在哪些方面介入等问题,难以确定介入指导的有效性。③希望通过投放材料进行隐性指导,但对于游戏材料投放的数量、方式和适宜性把握不好。④对不同类型游戏的指导以及对不同年龄幼儿的游戏指导感到茫然,对个别特殊的幼儿(如调皮的幼儿、能力偏弱的幼儿、不喜欢参与的幼儿、偏爱某一游戏主题的幼儿等)的指导感到困难;不知如何对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不同的幼儿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结果分析

(一)教师已认识到在游戏导入和分享环节进行指导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指导中存在困难

结果显示,教师比较重视在游戏导入和游戏分享环节对幼儿进行引导和经验分享。在游戏导入环节,教师以简短的时间、简洁的话语。与幼儿共同回忆上次游戏中做的事情、幼儿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游戏中幼儿表现的好习惯与品质(如合作、谦让、收拾整理的习惯)等,帮助幼儿回忆上次游戏的经验,增强自信,以便在此次游戏中巩固并内化已习得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造。在游戏分享环节。教师基于观察,有针对性地与幼儿分享游戏中出现的好事情以及幼儿遇到的问题,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游戏的导入和分享对幼儿经验的巩固和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教师重视导入和分享环节的指导,认识到了这两个环节的重要性。但是,我们通过分析主观题发现,教师的指导技能还有所欠缺,如不知道怎样引导幼儿进入游戏,抓不住游戏中分享经验的要点。

(二)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在不同情况下虽会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但还难以自如使用

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创设游戏条件、观察、参与介入、讨论建构。教师指导游戏的方法主要有环境规划法、介入指导法、讨论建构法、语言指导法、材料提供法以及标志制约法等。调查发现,教师运用的主要是讨论建构法、介入指导法和材料提供法。希望有新游戏主题时,主要采用讨论建构法来指导;游戏主题长时间受冷落时,主要通过介入指导法和材料提供法来指导;当幼儿只玩某一主题的游戏时,主要用讨论建构法进行指导。但对主观题的分析显示,教师在使用指导策略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具体问题,如很难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游戏主题,现实中的种种限制导致教师主导新的游戏主题的产生。教师虽然很希望能够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有效的指导,也能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却难以自如地运用各种指导策略。

(三)造成教师指导策略实施困难的原因

1.师幼比低、制作材料的负担重以及场地较狭窄牵扯了教师的精力,制约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

首先,多数教师反映本班幼儿人数多,考虑到安全、纪律等原因,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观察并指导幼儿游戏,导致指导游戏有困难。有研究表明,师幼比越低,教师反思的重点就越倾向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关注的是全体幼儿。师幼比越高,教师反思时就越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幼儿个体的学习情况。教师面对的幼儿越少,就越能为幼儿提供敏感的、有回应的教育,师幼间的互动就越频繁、越积极。因此,幼儿人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

其次,教师普遍反映制作材料负担重。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需要制作的材料很多;游戏主题更换快,材料无法及时更新;教师自制的材料利用率低且容易损坏。以上原因导致教师制作材料的负担很重,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

再次,游戏场地制约教师对游戏的指导。由于班级人数多,活动室空间不足,活动区域较小,有的区域不在教师视野内,教师容易因担心安全问题而顾此失彼,无暇静下心来观察与指导。

2.教师在游戏观念方面存在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

首先,教师认为游戏是一个预设的过程。教师把游戏完全当成教师预成而非幼儿生成的活动,当幼儿的游戏没有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时,教师便不知道如何指导。然而。在幼儿眼里,教师安排的是任务而非游戏,只有自己自由进行的活动才是游戏。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游戏能够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基于已有经验在游戏中再现和提升自己的经验,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当教师按照自己的经验设计游戏时,幼儿可能会因为缺乏相应的经验或不感兴趣而难以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游戏,这自然会导致教师的指导困难。

其次,与游戏的过程相比,教师更重视游戏的结果。游戏并非是注重结果呈现的活动,它重视的是过程体验。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材料、与同伴交往等体验快乐。幼儿只是为了好玩、感兴趣才玩游戏的。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尝试与人交往、合作,尝试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尝试解决问题以及养成收拾整理的习惯等,这些都是在游戏中通过体验形成的。

三、建议

(一)适当提供半成品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有事可做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一定数量的半成品材料,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这些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用。一件半成品材料可以被不同的幼儿当作不同的东西。这样的材料既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也可以减轻教师制作材料的负担。提供材料是教师的一种隐性指导,当幼儿的游戏停滞不前、教师想要发展新的游戏主题或某一游戏主题受冷落时,教师提供一件半成品材料也许就会改变局面,新材料的加入可能会激发幼儿新的兴趣,从而促进游戏的发展。

(二)基于观察进行指导

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途径,是教师指导游戏的前提,也是教师与幼儿进行游戏分享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事先确定几个观察的点,如关注有特定需要的幼儿、某个游戏主题或情节、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以及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解决问题能力、生活经验迁移等方面,以确保游戏中的观察具有针对性。游戏时,教师可以以“玩伴”或其他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不要蜻蜓点水,要保证观察的全面性,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的游戏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指导。以教师对有游戏主题偏好幼儿的指导为例,教师要综合考虑幼儿的特点,包括个性特点、能力的强弱、经验的准备等方面,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是因为幼儿能力、技能相对欠缺。教师可以带着他一起玩,可以带着他去玩其他游戏,以增加他的社会交往经验和增强他的自信心;如果幼儿缺乏相关经验,教师可以动员家长在方便的时候带他去参观,丰富某些方面的认识;如果是幼儿个性比较内向,教师可以为他创造表达的机会,在分享中让他谈谈自己的游戏,同时多加以鼓励,营造一种接纳的氛围,增强其自信心。

(三)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幼儿

教师应转变观念,在指导游戏的过程中学会等待和提问。不要急于把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幼儿,而要让幼儿利用自身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可以在游戏过程中组织当事人稍作讨论,在游戏结束后将典型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在幼儿确实找不到办法时稍作提示。

(四)把分享游戏的过程当成幼儿能力、个性发展的过程,分享时要有侧重点

教师在游戏结束后可以就观察到的某一个点与幼儿进行深入的分享与讨论,比如幼儿倾听和表达习惯的养成、幼儿的冲突、幼儿解决问题的办法、幼儿创造性的想法、幼儿收拾整理的习惯等,不要试图通过一次分享与讨论就解决所有问题,分享时过于全面反而达不到提升幼儿经验的目的。此外,游戏分享也是同伴之间互相学习的好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让幼儿个体的经验上升为幼儿集体的经验,比如有的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了问题。教师让其他幼儿给他想办法,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也使他们学会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五)把讨论的问题作为下一次游戏的起点

游戏是一个持续积累经验的过程,游戏分享环节是对本次游戏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游戏分享中讨论的问题也可以作为下一次游戏的起点。游戏导入、游戏过程和游戏分享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游戏分享环节讨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需要什么材料、缺少哪些经验、想要玩什么主题的游戏等。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和经验,以这些问题为起点,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提供、经验分享等方式提供支持,并在下一次游戏中进行观察,在分享环节与幼儿继续讨论新出现的问题,再据此作出调整,进而展开更高一层的游戏和分享讨论。教师如此持续地关注,可以使游戏情节不断丰富,使幼儿的游戏水平不断提高,经验也不断拓展。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关于幼儿园游戏指导存在问题的思考[I],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12).

[2]邱学青,幼儿园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幼儿教育,2003,(3).

[3]陈秀梅,适时介入适当指导:谈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及策略[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3,(4).

第3篇

关键词:道路工程;施工;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our country in the road construction is also developing rapidly, in road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constantly innovat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oad construction, but still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mmon problems of road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road subgrade engineering, road engineering, road drainage engineering and ancillary works in this proces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briefly discussed. In

Keywords: roa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blems;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道路施工方面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人们对道路使用要求的不断提高,在道路施工建设发展迅速的背景之下,道路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各种道路缺陷和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因此,在道路施工中认真分析道路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这对这些问题进行控制,以提高道路施工的有效性和保证道路工程施工的质量

1 道路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

1.1道路路基工程

路面的整体质量直接受到道路路基施工质量的影响。道路路基的是道路整体质量的根本,不管是挖方路槽的方法,还是填土路堤的方式,如果路基处理不恰当,道路的施工质量问题就根本得不到解决。在道路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某些沟槽回填施工。在回填复土过程中,如果不按照要求进行施工,会给道路的质量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路基的施工技术难度不算很大,但是由于施工的场地相对较小,外加土石工程量也相对较大,与排水、路面等工程相互交错,关系相当密切,且机械、地势、天气、材料、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等条件也很容易对其质量产生影响和制约,因此要使路基结实稳固,就得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对可能出现在施工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的加强监控,认真负责施工,才能建成高质量的道路。

在路基的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质量问题,如不合理的桥台路基回填设计,导致桥头路基工后有较大的沉降;路基压实质量未达到标准;道路的土基和基层修筑方面有问题;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

1.2 道路路面工程

路面的平整度非常直观,人们通过肉眼就可以观察到。路面的平整度对道路来说,也非常的重要。平整的路面,能够减少车辆的颠簸,提高行车的舒适度,同时还可以减少车辆的破损,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路面出现不平整不仅会增加车辆的破损,甚至有时还会导致一些交通事故,所以必须严格控制。

1.2.1 道路路面施工主要存在质量问题

首先,路面结构早期破坏,路面基层强度不足。比如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在铺沥青混凝土前,对基层表面和边接处,不进行处理就进行施工也会影响路面质量再就是沥青混凝土的温度没控制好,摊铺不及时,碾压不适时,也会出现质量问题。由于施工工艺不当、质量控制不严、盲目抢工等原因造成施工质量差所引发的病害主要是沥青或混凝土路面平整度差、龟裂、纵横向裂缝、推移、壅包、车辙、断板、角隅损坏。

其次,路面纵横坡设置不合理或施工错误,导致行车不舒适或路面易积水。由于不合理规划设计、施工组织与协调不当等原因,道路附属的管线工程的交叉施工、随意开挖导致路面局部破坏、沉陷、平整度差、跳车等病害。

第三,在一些地区的冬季施工,由于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所以导致道路出现冻胀,严重地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寿命。

2 道路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的处理措施

2.1道路路基工程解决措施

2.1.1严格控制填入路基的土质

对填入路基的土质进行严格控制,路基填土对土的选择不严格,把表层土、带草皮的土及腐殖土等不合格的土填入路基,直接致使路堤出现强度不均匀现象,达不到压实标准,甚至出现路基沉陷等质量问题,所以在路基填土过程中要严格控制不合格土填入路基。

2.1.2 严格要求施工程序

对施工程序严格要求,组织、物质、技术及现场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必须认真按规定要求做好,通常与路基施工同步进行的小型构造物有挡土墙、盲沟、小桥涵等,避免路基填筑后又来开挖修建这些构造物现象的发生,进而影响工程整体进度和质量控制。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监理工程师的要求,精心地开展相应的工作,路基土石方施工程序:路堤基底处理选择填料确定路堤填(挖)方式路基压实。

2.1.3 施工方法合理选择

目前,一般采用综合机械化施工或机械化施工两种方法,采用配套机械,主机配备辅机来进行相互间的协调,共同形成主要工序的综合机械化作业的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品质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的造价,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因此,所采纳使用的机械必须要满足路基施工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压实设备的合理配备,是确保路基强度的重中之重。

2.1.4 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

施工队伍要切实做到择优选取,不但要考虑到竞标报价,更应该实地的对施工队伍的实际状况进行考察。选取施工组织能力强,施工方法、工艺先进,机械设备精良,质量保证体系健全的施工队伍是确保工程高质量的关键。施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对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支技术过硬,管理科学、合理,机械设备齐全,施工手段先进,综合素质较高的施工队伍,是保证工程高质量的根本。

2.2道路路面工程解决措施

对原材料加强控制与检测,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经过计验室取样检验是所有原材料进场前的重要环节,一律经过计验室取样检验,并由由质检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场,严格检测水泥、砂、石的质量和含水量,认真的检测混凝土的坍落度,对材料配量的准确性进行检查,认真控制拌合、运送、振捣、整修和接缝等各道工序的质量,并按规定制作试件送检。对施工工艺操作过程加强控制与检测。根据规范要求,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在拌和站和摊铺现场设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沥青混合料质量。对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进行严格控制。沥青的贮备要用专用贮备罐,专用贮备罐安全、防水、保温、无浪费,加热使用方便。值得注意的是,沥青加热时温度要控制好,沥青一般不得超过195℃,否则容易老化。做到摊铺时的两个不要:不要停下摊铺机;不要碰撞摊铺机。施工中的平整度控制应严格防止混合料生产离析,自卸车在装料时要按规定的次数进行移动,规范中要求移动一次一斗料装车。改性沥青混合料储仓卸料口也不宜距自卸车太高,以免粗集料离析。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碾压完成后进行检测,并及时填写各项检测记录和原始记录。特别是现场对基层和面层平整度的检测。

2.3 道路面层施工质量的监管

道路面层是市政道路结构层的最上一层,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道路工程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因此为了保证市政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必须控制好道路面层的施工质量。目前市政道路工程中应用最多的为沥青路面和混凝土路面。对于混凝土路面为了防止其出现横向、纵向断板或干缩裂缝,施工单位应合理把握好切缝时机,并及时做好后期的养护;对于沥青路面为了防止面层发生老化、松散和坑槽,施工单位严格把握好用油量和混合料级配,并同时做好面层的喷油封层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路的施工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其施工过程中,常出现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成桥的使用和公路整体的效果。因此,施工中应严格依照相关施工规范和技术标准,运用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的施工方法,选择经济合理的使用材料,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可能对桥梁质量造成的影响,以优质施工延长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确保行车安全。

参考文献

[1]孙军锋. 如何预防道路施工中的质量问题[J].科技资讯.2005.23-26

第4篇

【关键词】管道焊接,工艺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前言:一般情况下地下的各类管道为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道的焊接技术是整个管道工程的工作重点,一旦焊接出现质量问题,一切努力都将成为负数。 只有保证各个焊点连接无误,才能保证整个长输管道没有半点质量安全隐患。现阶段工业建设的钢制的压力管道都是采用焊接技术进行连接的,只有保证整个焊接过程没有半点差池才能保证整个工程万无一失,在整个焊接管道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因素一般分为:管道本身的质量问题、焊接操作人员的资格认证以及掌握技术的熟练程度、焊接过程中一直遵守的工艺流程是否准确无误、 焊接工作结束后的质量验收是否严格把关。如果这些个环节都没有安全隐患才能保证整个管道工程没有质量安全隐患。

1.管道焊接工艺技术

1.1全自动和手工的焊接技术

油气管道全自动向下焊接,有效的将焊接区域输送保护气体,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隔离。通过焊金属和可熔化的焊丝之间的电弧为热焊,溶化钢管、焊丝。这种焊接技术是在焊接过程中,焊接区便于观察、保证其生产效率。同时,焊接工艺简单,程序易控制。手工向下焊接顺序为根焊、热焊、填充焊和盖帽焊。

1.2低氢焊条下向焊接技术

在进行管道焊接过程中,通过使用低氢型的焊条,来向下焊接低氢焊条,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焊条的抗裂性能以及低温韧性,与此同时还可以更好的在高寒条件以及腐蚀环境中保存,在纤维素焊条速度高于根焊的焊接速度时,通常选择充填焊和盖面焊等方式,以此来保证纤维素焊条与焊接速度的同步性。

1.3组合焊接技术

为了使焊接能够有效的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我们通常会焊成一道焊缝的时候多种不一样的组合焊接工艺同时进行,一般情况下在焊接管道过程中,纤维素焊条向下焊接方法普遍用于热焊以及根焊条件下,与此同时盖帽以及充填可使用向上焊接方法,焊接管道较厚时增加焊接层数会直接导致其厚度的加厚,从而使整个管道焊接过程中变长,耽误整个工期的进程,所以在进行管道焊接过程中出现管道钢较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向上焊以及向下焊的焊接技术进行组合焊接。

2.管道焊接技术存在的问题

2.1技术基础薄弱

相关专业的背景学习也是很必要的,自动焊接设备的使用,就需要工作人员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自动化控制和电气方面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数据分析显示,各级焊工数量和系统设备数量不成正比,企业编制的焊工较少,临时工相比之下人数较多。又缺少有经验的人员,对生产焊接工程的内容了解的人较少,这就导致了人员技术方面的层出不穷。

2.2技术研究薄弱

国内焊接材料多为进口,药芯焊丝和管道用纤维素打底焊条。国产只有少部分实芯焊丝,都用于大小焊接设备中。国产在手工焊机和储罐自动焊机化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半自动焊机和球罐自动焊机普遍采用进口。进口量需求较大,在设备配置的投入就会加大。其维修费和零配件价格相对较高,这样又增加了设备的运营成本的资金。事业单位应对国产化研发工作提出进一步的改革措施。国内焊接技术的科技研发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其主要表现为设备的配置不足,加强有关部门对焊接科研体系的研究,为基础建设的发展,提供技术方面支持和设备的保障。

3.管道焊接质量控制和措施

3.1焊接人员管理

焊接人员在焊接过程中处于主导作用,加强对焊接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培训是很重要的。工作人员焊接技术的水平会对焊接的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定期对焊接人员进行考核,对其掌握水平有基本的了解,并加以问题放大化进行改善。焊接人员上岗前要经过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在职焊工人员必须有上岗的合格证书,能够承担相应的焊接工作,保障焊接的质量。保证内部专业人员,如监护人员、质量控制员、检验员。焊接设备、器材、仪表性能好,避免超负荷故障使用。

3.2焊接材料管理

焊接材料会对焊接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合理选择焊接材料是很重要的。加强对焊材质量的监督,保障在焊接过程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一般焊接材料还会受温度、湿度和风力的影响。因此,在焊接过程要采取基本的防护措施。焊接前管理准备工作,需要在施工前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条例和相关的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工艺技术。确保质量和工作量。严格核对工作,对使用的焊接材料、工具、操作等环节进行记录。操作过程中要设定现场监护人员,对焊接材料、工具有所选择,按照施工方案的流程步骤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对施工质量和安全做好评估,采用技术手段保证焊接质量,达到方案中提出的要求。质量控制技术,主要是针对施工人员的操作方面、设备选择、材料空洞等方面提出要求。焊接工艺按照天然气管道焊接的标准进行评定,质量控制人员要对焊接工艺卡做好检查和记录。管道焊接过程会使用很多的焊接相关的设备,为控制焊接过程中,出现中途中断对焊接的压力管道的现象,就需要提前将焊接过程中要用到的设施提前准备好,最好有备用的设备,以防故障或丢失找不到的事情发生。如,电焊机、焊缝处理设备、焊接材料等。准确对管道进行定位,结合上级部门对施工方的要求,图纸,做好清洁工作,保证施工质量。

3.3焊接环境管理

焊接作业环境要求确保环境的温度,确保风速,湿度的控制,恶劣天气下焊接作业。承插焊口、凸台焊口、三通焊口、计量孔板焊口、管道支吊架焊接、管托焊缝等,都是会常出现在焊接操作及检验控制对天然气管道焊接施工方面的问题。检验员要对焊接焊口数量和质量等问题进行检测,确保施工质量。施工后焊接的质量控制,以检测报告和现场记录的形式,逐一对焊口外观质量、管道标记、焊口标记进行审核,将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将焊接相关的资料进行完整及时准确地整理,审核后上交。焊接作业内容包括焊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焊接完成后的防护。焊接方法是高压天然气管道焊接工艺中最核心的内容,焊接方法也确定了焊接实施的过程。正确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使用和推广的管道焊接。比如,闪光对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埋弧自动焊等。焊接材料的选择要注重材料的环保性、力学、安全、韧性等方面的性能。还要综合焊接区域气候环境,因为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焊接的质量。

3.4焊层间温度与焊接规范的管理控制

管道焊接施工中,管道焊层间的温度必须按照焊接工艺规程中标准值进行控制,各层间温度都不得低于标准值。在施工中,要安排专人在焊接过程中,随时进行温度测量,若出现温度下降至标准温度时,需停止施焊,迅速使用火焰加热器重新进行加热处理,确保层间温度控制在标准值以上。管道焊接过程中,焊缝质量与焊接流程息息相关,其是保证焊缝质量的关键环节,在该环节中,需要求焊接工人在操作中严格遵守焊接工艺规程中的焊接规范要求。只有按照各项规范要求执行焊接工艺,才能保证各环节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4.结语

焊接技术的质量高效,体现在焊接工艺可以通过油气管道正常生产运行。现今国内焊接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对焊接设备材料的研究不够,所以造成了焊接技术基础的落后。对于焊接管道来说,出现问题的话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事故,甚至还会造成一定的危险,因此,要对管道焊接技术以及质量进行合理的控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

第5篇

关键词: 实践技能 高职思政教学 必要性 现状分析 模式改革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分。而高校思政课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承担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推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思政课教学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必要性

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并非强调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要求实践和理论之间真正融合在一起。在课程目标维度上,实践技能导向的思政课目标是促进学生技能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真正“会做”、“能做”,较好地完成相关工作中的任务。在课程内容维度上,实践技能导向的思政课以工作任务需要的实践能力组织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维度上,实践教学过程在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过程,即开展实践性学习。在课程评价上,实践技能导向的思政课以反映实践能力为重,提倡真实性评价,强调从多种情境中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进行评价,评价的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与反思的机会[1]。在我国倡导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高职思政课与社会现代化建设联系密切,既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又强调能力培养,具有开放性、时代性等特点。思政课的这些特点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实践资源,把理论付诸实践。在开放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实践中进行思政课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思政教学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知识模块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课程知识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为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供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为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实践平台,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思政课建设,高职思政课的地位不断提升,思政课程得到进一步规范,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但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

高职思政课教学目的是知识层次的目的,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个体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组织比较困难,为了便于操作,一般高校都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分开实施,如有些院校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实践教学上,仅仅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并没经过理论讲授―实践结合―理论升华的过程,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实效性。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授的内容缺乏新意,有的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解释,单一地从书本理论出发,忽视社会实际的应用,课堂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学效果不佳。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

3.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不太重视。

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日渐多元化,他们更关心自身的发展,对学习目的趋于实际化,存在实用主义思想。许多高职学生学习知识以就业为目的,漠视思政教育的功用,认为学好专业尤为重要,而思政课似乎上与不上都一个样。由此,部分学生思想上产生不认同、逆反的心理,表现为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不积极、不主动,缺乏学习热情。

三、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

1.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模块教学法、案例研讨法、演讲辩论法、问题探究法、情境体验法等。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组织每一堂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如情境体验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带着情感感知具体情境,领悟教材内容,达到陶冶情感之目的的教学方法[2]。要使教学成功,就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动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如能从本学科特点出发,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把学生思维带到情境中。另外,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采用模拟生活情景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一些真实的情境,把现实生活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出来,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探讨的空间。

2.拓展社会实践渠道。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增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包括社会调查、社区研究、市场考察、企业参观、人物采访、座谈等。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整合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的全面理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有同企业、行业结合,充分利用企业、行业资源,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以实践技能为导向,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育和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3.建立实践考核体系。

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摈弃那种传统的、由教师单方面做出评价的考核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采取内容上注重能力考核、形式上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查评价体系。实践教学活动本身就可以看做对学生的考核,通过观察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对其行为等做出综合评价。而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要求学生自评、互评,通过建立考核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既重课内学习,又重实践教学。这种考核方式不但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大大增强了。

总之,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主体性上,以实践技能为导向,既实现学生知行的统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教师提高 评价体系 指导意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已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语。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教师教育的根本也从“教书育人”向“育人教书”侧重。因此,构建旨在促进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一、教师提高评价目的

1.有利于人才合理使用,更大程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潜能,燃起工作激情,提高工作效率。

2.有利于产生激励作用,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利用这种评价体系来检验、反映教师的工作成绩,从中得到动力,这个时候我们的评价就会显现出强大的激励作用,在这种作用下教师不断地总结、改进自己的工作。

3.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改进的功能。教师评价不再是简单地为教师划分等次,而是和教师一起分析自己工作中的成就、不足,提出改进计划,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教师提高评价原则

1.公平性原则。公平是确定和推行教师提高评价的前提。在评价中,各级领导和人事部门要排除一切干扰,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全面、真实地考察和评价教师,防止用感情和偏见来代替政策。

2.发展性原则。教师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过程性评价,它要求教师根据学校规划、教师发展计划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3.激励性原则。教师发展性评价改变以往只注重横向比较的评价方式,要注重教师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鼓励教师在不同阶段、不同基础的情况下都能不断获取成功的体验,以形成自我发展的动力。

三、教师提高评价体系的内容

1.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精神;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2.教学、科研成果评价。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水平。除了日常教学工作以外,还需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如参与课程改革、交流教学经验、参加讲课比赛、论著等。通过教学、科研成果反映教师专业成长历程,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学校知名度。

3.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应始终坚持把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继续教育这三大块紧密结合,形成循序渐进、逐渐提升的阶梯式教育。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在教师培训中应该更多地增加职业工作知识的内容。教育理论方面也应该增加针对职教学生的教学理论知识,增加教师在教学中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训。

四、教师评价体系的标准

1.在评价体系标准上。各校要从新课程对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专业发展水平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的标准。

2.在评价体系标准上。既要重视常规要求,又要积极引导教师创出自己的特色,重视现代多媒体的应用,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等常规要求上提出新的想法,比如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既要看质量,又要看提高的幅度。比如科研成果获奖、参加县以上比赛获奖、承担大型公开教学等为加分项目,责任事故、违法乱纪等为减分项目。同时这些评价标准要随着理念的更新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变化,确保它与时俱进。

3.在评价体系上。对于教师积极参加市级、省级、以及国家级培训并获得较好成果的,要给予好评。以此激励老师不断与时俱进,成为真正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行业技能的专业课教师。

五、教师提高评价体系的实施

教师的评价考核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为了确保评价考核工作具有客观公正性和全面合理性,评价实施过程中,要贯彻专家评教、教师自评、学生评议和教师互评一级领导评审等多层次多渠道考核的原则,要采取集体评议、座谈、问卷、查阅业务档案材料和现场直接评价等多样化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评价的正确率,减少误差率。

同时学校也应该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帮助,创造条件。可以通过建立校内外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基地,经常选派一定比例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全过程生产实践或聘请企业或职业技术高校的教授到校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另外,要鼓励在职教师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寻找自身差距,及时充电,鼓励他们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认定考试,努力以自学的形式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弥补自身的不足,争取做优秀的职教教师。

参考文献

第7篇

1.历史情境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常常使学生感觉比较陌生,缺乏趣味性、直观性,加之传统错误观点认为历史课就是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学习历史的难度认识也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应力争做到教学设计科学化、教学过程心理学化、教学方法艺术化,在课堂上将历史讲出有“情”的生动,有“思”的扩展,有“理”的智慧,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学氛围的情境化。而教学氛围的情境化包括设置认知情境和设置情感情境。在历史课教学中设置认知情境可以再现历史场面,让学生在浓厚的历史氛围中知人论事、学习历史原理,运用历史基本规律自主地理解历史知识、建构意义,有助于他们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因素设置情感情境,营造情感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

2.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学习环境的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二是学习的主题事先未知。多数的协作学习是属于第一种情况,但是第二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在此情况下,事先只确定了一个目标,通过集体的评议、交流来促进全班的学习,而具体的评议内容即学习主题事先并不清楚。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认识主体之间的交流、研讨和整合有助于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建构起科学、变通而系统的知识表征。同时,认识主体在合作互动中思维明晰化不仅有利于自我评价和自我思维过程,还有利于认识主体间达成对某个问题的共识,并共同分享问题解决的成果。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开发和利用合作互动这个重要教育资源,以促成学生在认知结构上的互惠互利,并根据个体归属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

3.信息资源环境设计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情境”创设更直观反映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近年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声音、图像、动画的综合使用,极大地发挥多媒体的整体优越性,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真实体验,如再现“开国大典”壮观的场景、二万五千里的艰辛、各大战役战争场面等等,大大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的距离。教师是否能尽快熟练恰当地掌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已成为衡量一个教师技能的重要方面。

可以说,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

4.课外学习环境设计

第8篇

1 会计文化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

(1)会计文化、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

会计文化是会计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起源于会计又渗透在社会文化之中具体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行为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多角度的会计文化体系。会计职业道德指的是从业会计人员在进行相关业务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修养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是衡量会计行为规范的标准,直接对会计工作着的工作水准予以评判。集中反映出供给工作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及相关的责任义务与,明晰了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承当所应承担的,不做有损道德的行为事宜。这些道德标准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这是财会法律法规所不能取代的。

(2)会计文化、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

全社会对于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在对于解决会计失真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学者着力于从会计主体进行外部的综合治理,采取了包括行政管制、道德教化、法律管制以及提高会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等相关措施,但是对于文化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因素有所疏忽。一方面、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确定的主导因素之一,必然会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另一方面、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文化、会计意识形态的构成要素,不可能超越主流文化而独立存在。例如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诚信,会影响和引导会计人员的行为取向,形成“职业道德诚信”。

2 会计文化视角下医院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1)会计人员诚信缺失。

一些会计人员对于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毫不在意,毫无意识,非常的淡薄,从事一些违规行为,对会计信息予以造假。如果单位负责人对于会计人员所提供的虚假信息予以授意的时候,会计人员通过一些相关技术予以巧妙实施。

(2)法制意识淡薄。

一些会计工作人员不能准确理解会计法律、法规,准则、制度等,久而久之法制观念日益淡化,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现象严重,致使在会计工作中时常发生贪污、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现象。

(3)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现象严重。

不少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业务素质不足以胜任自己的职业,导致工作质量大打折扣,有损职业道德建设要求。例如医院的会计岗位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收费工作,这一基础的工作并不涉及到一些高深的专业技能或者知识,但是依旧存在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例如多收钱,找错钱,处方的单子出错等,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追究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会计文化的移位和缺失。

(4)服务水平偏低。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精神文化水准也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一些会计人员在办理相关业务时候,例如挂号,住院出院手续等,态度极其的傲慢或者冷淡,不厌其烦,甚至爆粗口,这对于医院的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

3 会计文化视角下加强医院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举措

(1)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会计行为环境。

医院会计人员同样隶属于社会大环境,社会环境决定其自身理念的形成。当代会计泰斗潘序伦说:“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建立以“诚信为本”的会计行为环境,这不单单是某一部门、某一行业的工作,这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全方位加强会计诚信文化教育,传播良好的诚信理念。使得会计人员树立起自我约束与道德自律意识,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树立诚信责任意识,形成整个社会“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和诚信环境。

(2)完善会计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医院内外部控制制度。

会计制度文化的完善,将有效的对会计人员行为进行规范,最大限度的有效的预防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在于其事先预防,建立起一系列的制度和程度,对于错误和违规予以遏制。另一方面,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不仅要靠会计人员自律,还有加强外部监管,一旦发现违规违法行为,必须给予应有的处罚,情节严重地,将依法追求其刑事责任,严惩不贷。

(3)加强会计物质文化的建设,激发会计人员的活力和凝聚力。

建设会计物质文化,有助于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文化的激励功能。第一,提高会计的设施,科学和技术手段,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提供了物质保障,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医院的会计核算率。其次,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及生活条件,为会计人员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各种形式的先进会计文化的应用,促使会计人员以主人翁的责任感投入到工作当中。医院的利益高于自身利益,医院的利益就是大家的利益,培养质量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4)加强会计行为文化建设,提高人性化服务理念及服务水平。

医院窗口会计人员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整体形象。好的医院,它必定有高水准的服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应该是一流的,这是医院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搞好收费窗口服务水平,体量患者,为医院着想,为人民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这对于医院的形象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9篇

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存问题

1.1 师德认识不全面深刻

高校师德建设从内涵上表现为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技能、职业人格等;从外延上既包括由大学职能衍生出来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在学术活动中的道德、在社会服务中的道德, 也包括由教育活动衍生出来的教师对待职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同侪的道德、对待自己的道德。而当今一些教师无法深刻全面认识师德含义, 亦不主动深入学习研究, 仅根据自己的所想所思片面理解, 认为其无关紧要, 将师德培养放在提升教师能力无关紧要的位置, 仅仅做到教书, 而未深刻理解育人。

1.2 专业而不敬业

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本职工作的职责所在及重要性, 仅仅将教师作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认为只要运用专业知识去备课、完成相应课时量即完成教学任务, 更有甚者, 备课不认真, 照本宣科, 无视学生需求, 不注重个人道德水平培养, 在授课过程中将自己的不良思想传播于学生之中, 严重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此类教师往往认为专业知识过硬便可教授一门课程, 认为知识的学习在于专业水平与技术能力, 而完全忽视师德对年轻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3 物质化严重

提高教师待遇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实为一份赚钱不高的职业, 然而在这个话题之下往往有人忽视了教师职业的无私性和神圣性, 从而衍生出日益物质化的氛围, 部分教师不以学生利益为原则, 不把育人工作置于首位, 而是将个人得失摆在首要, 特别是当前处于教师待遇普遍偏低、青年教师生活压力较大的情况下, 部分教师将大把时间和精力投入第二职业, 严重影响了教学及科研质量, 更有甚者, 不顾教师形象, 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 谋取私利, 在学生之中助长了不正之风,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败坏了社会风气。

1.4 不关注学生

在各大高校师资队伍不断扩大的形势下, 青年教师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 然而青年教师虽活力十足却往往缺乏教书及育人经验, 有些人认为对待教学工作只要将课程要求知识传授于学生即可, 而自己应趁年轻之时抓紧时间提升自身学历学位、晋升职称、申报课题等, 将个人利益摆在首位, 无视学生的学习生活, 认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应全部交由学生辅导老师, 完全忽视高校教师在育人工作上的职责, 忽视学生利益。

1.5 教师形象不佳

教师形象是教师群体以外人员或机构对教师的印象和评价, 长久以来, 人们对教师的印象大多是端庄得体, 庄重优雅, 然而, 由于教师队伍的逐渐年轻化、多元化, 许多高校教师在自身衣着上过度追求时尚新潮, 严重者校园内衣着暴露、浓妆艳抹, 课堂上穿戴随意, 不拘小节, 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个人形象, 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形象。有些教师不仅外在形象不佳, 甚至在课堂上不顾教师身份, 言语粗鲁, 传播不当言论, 塑造出恶劣的内在形象。这些行为都有愧于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位。

2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2.1 严格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加强师德认识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对教师健康人格及高尚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关键与核心, 提高教师以师德为先的综合素质是不断完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 这同时也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基础。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 持续保持学习的态度, 用最新前沿知识教育、引导学生。高校应尽最大能力为教师提供不断提升的广阔平台, 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的首要位置并贯穿整个职业生涯。教师培训中应将师德教育重点突出培训, 对于新进青年教师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第一门必修课, 对于中老年教师则应更加强调保持已有教师素养、淡泊名利, 专心育人;将师德典范, 育人楷模凝聚起来, 形成一直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团队, 并广泛宣传, 形成师德浓厚的育人氛围。

2.2 加强高校教师考核机制中对师德的约束

高校要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并至首要位置, 长期以来, 教师考核大多注重学历、外语、工作量、论文等方面, 而师德部分考核常常无法有效落实, 因此, 加强考核机制中对师德的约束刻不容缓, 学校应建立健全一套涵盖专业系统评定、学生家长反馈、教师同事互评、院校监督等方面的完善师德评定机制, 严格考核教师师德, 对师德低下者实行严格的一票否决, 即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干部竞选等教师评定工作均不予通过, 情节严重者应给予相应处分, 对师德突出者设置相应奖励机制, 以此突出师德培养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 使广大教师不被利益驱使, 在提升自生素质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2.3 培养高校教师的责任意识, 注重与学生沟通

责任是一种职责和任务,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责任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这也是职业道德提出的要求, 作为教师, 无论教课与否、专业为何都应时时刻刻保持一份责任心, 对所教课程负责, 对所教学生负责, 对学校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国家负责。高校的职责在于为社会输入新鲜血液, 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教师身处其中, 责任之重大, 不容忽视。教师对学生负责最关键点在于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 课堂上要展开充分的专业知识沟通, 时刻掌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情况, 及时改进授课方法, 对学生专业负责, 在课下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定期与学生开展交流活动, 促进学生对教师角色由课堂师者到课下长者的转变, 逐渐与学生形成情感体验, 对学生思想负责, 在提升学生对教师认同感的同时增加教师成就感。

2.4 注重高校教师礼仪培训, 提升教师形象

礼由心生, 仪由外表, 人的内在素养决定外在的言谈举止及仪容仪表, 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其工作岗位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高校应注重教师礼仪培训, 使每一位教师做到摆正位置、端正态度、以生为本, 做一名语言规范、形象亲和、态度随和、方式恰当的礼仪型教师。同时, 高校应制定出符合教师形象, 顺应当下审美的高校教师形象标准, 每位教师应对照标准对自身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及时弥补不足。高校可开展教师形象系列赛事, 在提升教师素质同时树立教师在学生、家长及社会中的新形象, 切实做到以身传教, 用良好的教师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

3 结语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教书育人的过程, 不仅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获取专业能力的过程, 更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所肩负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传授, 育人之任不容小觑。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对学校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一素养并非与生俱来, 也非一蹴而就, 这不仅仅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 严格要求自己, 以身作则, 以身传教, 更需要各级部门及广大社会的关注, 在全国上下形成良好的师德氛围, 树立师德典型, 发挥榜样作用, 使每一位教育人意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从而提升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罗莹.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浅析[J].高教学刊, 2016.17:201-202.

[2]李晶, 范玉陶, 鲍晓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途径[J].山海经, 2015.10: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