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2:40
导语:在会计实践课程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会计专业中高职《经济法》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核心。目前会计专业中高职《经济法》课程衔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
目前中职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都开设了《经济法》课程。不但课程名称一致,而且课程内容重复率高,甚至还选用同一本教材。这不仅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而且还造成了教学成本的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联系不够紧密,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中高职院校都是根据自己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因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中职学校没有考虑到部分中职毕业生可能会通过各种途径升入高职院校学习,在课程设置上难度较低,重实践轻理论,致使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后感觉不适应。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忽视了中职毕业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实施与高中毕业生相同的教学计划,出现了《经济法》课程在高职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
(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所退步
高职院校有很多是由原来的中职学校升级而成的,然而刚升级的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缺乏创新性,有的甚至依旧沿用中职老一套的教学模式,这难免出现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后技能倒退的现象。中职学校在《经济法》教学中注重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高职院校要强。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经济法》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讲解,忽略了实际案例的运用,使学生对经济法律、法规的应用能力反而有所退步。另外,部分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财经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重合的地方,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部分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和《财经法规》课程的教学课时比中职学校设计的课时少很多,导致了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会计证的通过率还不如中职学生。然而,会计行业又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学生毕业时若拿不到会计证,将无法从事会计工作。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经济法》课程衔接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会计专业中高职《经济法》课程衔接的设计理念应以“职业面向”为核心,打破以往不分专业的教学理念,依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适合会计专业特色的教学。具体而言,第一,《经济法》课程设计要以会计职业能力为核心。在对会计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经济法》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能够满足会计专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第二,《经济法》课程设计要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本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综合能力,因此《经济法》课程的设计应围绕“综合能力”的训练来定位。[2]第三,《经济法》课程设计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宗旨。《经济法》课程设计不仅要具有针对性,而且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既要紧扣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又要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学生的能力要求增加新的内容。[3]
会计专业中高职《经济法》课程衔接的设计思路应以培养会计专业的职业能力以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为依据,参考初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基础)大纲,构建以培养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为主线,提高学生会计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为目的的任务引领型课程。课程设计有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征管法律制度、财政法规制度、会计职业道德、合同法律制度、物权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经济纠纷解决法律制度等14个任务模块。课程内容的选取以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紧紧围绕完成会计工作任务所需要运用的主要经济法律、法规,充分融合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会计专业中高职《经济法》课程衔接教学内容设计
笔者建议把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财经法规》课程并入《经济法》课程中进行讲解,把税收实体法的内容放在《税务会计》课程中进行讲解,《经济法》课程主要讲解税收程序法的内容,以避免多门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建议《经济法》课程总学时156节分别开设在第三学期(60节)、第四学期(48节)、第五学期(48节)。具体训练项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见表1。
四、会计专业中高职《经济法》课程衔接教学方法设计
《经济法》课程内容以法律条文为主,理论性极强,如果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项式传统教学方法,由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学起来枯燥无味,课堂气氛势必沉闷,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因此,要提高《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设计教学情境,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组织上,可以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建议6-8人为一组),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将自己对案例的见解和看法在小组上进行发表。学生应将自己分析和参与小组讨论后归纳得出的结论写成一份发言稿,以备教师提问并作为作业上交。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为了找到答案,必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归纳观点,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4]另外,还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结合,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发或利用世界大学城《经济法》网络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运用现代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目前,经管类专业及其课程建设已取得较大进展,倡导学校与校外企事业机关单位合作,采取“1+1”即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进行课程建设的模式。然而,由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建设较为缓慢,教学现状仍处于新旧交替阶段,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进展。各高职院校已对《经济法》课程的定位、教学目标、课程项目、教学体系等达成共识。《经济法》作为一门会计专业的基础能力课程,对今后从事财会工作学生的综合性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基础性支撑作用,也是会计类初级、中级、高级职称考试的共同科目。该课程理论知识模块包括基础法律理论、市场管理法、市场主体法、宏观调控法与经济程序法,涉及二十余部法规。教学体系由知识模块、案例模块和实训模块构成。这三大模块结合成为十余项教学项目,已设计形成基于项目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此外,实验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较以往有所增加,课时结构日臻合理。课程标准已全面取代了传统的教学大纲,将教学项目任务化以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也正处于革新攻关阶段。例如采用“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同时学生通过网络教学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也有所拓展。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学实践仍较为传统、单一。该课程教学内容仍以法律术语和法律条文的讲解为主,内容高度概括且抽象,未能做到通俗易懂,也未能与经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课堂上师生的教学方法仍以传递──接受式为主,即遵循“讲、听、读、记、练”的教学活动程序,或采用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资源系统并未完全建立、开放,为学生所应用。一些高职院校财会实验室尚未安装该课程软件,也不具备网络教学所需的专兼机房。学生课外学习的场所或设施并未真正落实到位,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氛围,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2.《经济法》课程标准中教学项目体系的设计有待完善。第一,由于该课程被归为基础理论课,一般安排在一学期内授课完毕而未安排实训课程,总课时过少且课时结构安排欠合理,教学项目不能涵盖课程知识模块导致一些重要的经济法规未被纳入教学项目。第二,由于未确定专业、方法及社会能力目标的具体内容,各教学项目尤其是认知项目的设计目的和教学目标把握不准,与该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不一致,导致该课程教学项目体系的设计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例如公司法和合同法的教学项目中仍以认知性项目为主,其目的在于提高知法守法的素养而缺少能力性项目,有碍于实现用法能力的培养目标。第三,不具备深化型实践性教学项目所需的条件,例如缺少校内模拟法庭,不能真正地实施模拟庭审的教学项目。第四,三大模块在教学项目体系未能有机结合。案例与知识模块能够实现全面结合、相互渗透,而司法文书应用写作教学项目等实训内容较少。第五,各教学项目下设各项工作任务的实现步骤,即教学活动程序含混、模糊,缺乏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由于沿用传统的教学活动程序,特别是在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上,仍侧重于以前者为中心而忽视后者的主动能动性。
可见,如果按照目前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则教学效果与学生毕业后从事财会工作所需具备的知法守法素养和用法能力之间将存在较大的差距。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仍未深入展开,《经济法》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滞后。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经济法》“1+1”课程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建设的关键和重点工作刚刚启动。校企合作协议、校外法律专家库、司法实践基地等均未全面签订和建立,后续课程建设的诸多环节和步骤流于形式。
可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仍有待深入,这也是上述教学实践和课程标准开发中所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进行“1+1”课程建设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企业、律师事务所和各级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企事业机关单位的经济法律专家处于司法实践的第一线,对实际经济情况最为了解,并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及变化,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是解决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滞后的有效措施。因此,课程建设必须使校外司法单位和法律专家参与其中,以课程建设团队为主导,司法单位和专家进行,双方在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全面深入的有效紧密合作,彻底地进行课程建设,同时共同组织实际教学工作。《经济法》“1+1”课程建设的方式是该课程开发、建设的必由之路。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仅将“1+1”课程建设方式停留在倡导施行的工作层面;一些高职院校在实施“1+1”课程建设的具体路径和内涵方面,基本处于摸索阶段而并未创建一种可行的模式。所以,各高职院校应保证该课程“1+1”建设的经费落实和组织落实,营造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全面推进“1+1”课程的建设工作。另外,还应鼓励、允许师生进行《经济法》实际教学方式的改革尝试,尤其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应在经费、场地等方面创造教学实践条件,支持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维护。
三、“1+1”课程建设的路径和内容
笔者认为,为突破《经济法》课程建设和实际教学改革滞后的瓶颈,有必要对“1+1”课程建设模式进行研究、设计,主要解决路径和内涵问题。经济法课程建设团队应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循序渐进,认真、有效地深入开展“1+1”课程建设工作。
转贴于
(一)初始工作的重点在于寻找适当的合作对象并签订合作协议。《经济法》课程建设团队应采取多方联系、主动上门的方式,以学校名义与当地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或律师事务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再根据协议条款,在校外与上述机构单位共建司法实践基地、校内共建模拟法庭实验室;聘请企事业机关单位的经济法律专家建立专家库,并在其中有选择地聘请自愿执教的兼职教师,确定来校授课或举办学术讲座、报告会人选。
(二)课程建设团队应与上述协作单位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1.课程分析。该步骤包括学生分析和课程定位两个环节,对合作单位的法律专家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据此撰写调查报告。同时,召开较大规模的研讨会以确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以及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应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估计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态度、兴趣点和可能遇到的困难等,并与专家、毕业生一起撰写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分析报告。
2.课程设计。该步骤较为重要且环节较多,更应加大合作单位的参与力度。
第一,在课程目标的确定环节,可采取召开研讨会的方式,由合作双方共同对目前财会工作岗位进行职业分析,将会计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相关层次人才所应具备的职责、任务进行具体化描述。探究财会职业岗位群可能遇到的经济法律问题,对毕业后从事经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具体分项内容进行周详的确认。就此拟定项目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初步设计报告。
第二,在制定课程教学总体设计方案时,应由课题组与校外专家共同对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明确各单元的能力内容、能力培养目标和考核要求。形成各课程基于项目或学习领域课程的各模块框架结构与教学内容的概要描述。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65―02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定位
1.会计实务能力。会计学专业学生应具有很强的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决策能力和审计执业能力,这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会计核算能力包括审核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汇总明细账和总账、编制财务报表、手工做账和电算化相结合等方面,财务决策能力包括报表分析与诊断、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决策、利润分配决策、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决策等方面,审计执业能力包括审计职业道德、识别问题能力、运用适当技术调查能力、评估证据能力和鉴定分析能力等方面。
2.创新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提出,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能力需要系统科学的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的教育活动的过程。
3.管理能力。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的是经济管理工作,培养“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按照现代管理学理论,个体的管理能力涉及的因素很多,考虑到会计学专业学生未来工作需要,应侧重于自我认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品德作风的培养。
下文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介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情况。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2006年1月被江苏省授予省级“品牌专业”称号,2010年7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培养会计实务能力的实践课程
1.会计核算综合训练。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是学生在完整学完《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会计学》之后,对其会计核算能力的一次系统性检验,属于专业必修课,包括为期四周的手工做账和两周的电算化。手工做账通过设计高度仿真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相连续的典型业务,并提供一整套空白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让学生从填写审核原始凭证开始到编出财务报表为止进行全方位操作,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会计核算流程,通过手工做账形成的劳动成果包括三本记账凭证、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及总账和明细账各一本,以及全套财务报表;电算化是借助专业化的财务软件,让学生将自己编制的记账凭证输入软件系统,自动进行登账、记账、算账和结账,最终自动生成财务报表。
2.财务决策综合训练。该课程于大三暑期开设,是学生在学完《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和《管理会计》课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属于专业必修课,时间为两周。通过设置企业财务决策所需的背景情形,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融资管理、投资管理及生产经营决策问题进行方案设计与分析,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审计执业综合训练。该课程于大三下学期《审计学》课程结束之后开设,属于专业必修课,时间为一周。以用友“审易通”软件为载体,要求学生正确运用所给企业的背景资料,通过审计实务的操作,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并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从而使学生“体验式”地掌握基本的审计技能,培养运用电算化手段从事审计实务的能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课程
1.经济论文写作。该课程于大三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必修课,共32课时。目的是培养学生明确经济论文写作的特点、要求和过程,掌握经济论文写作的文体、格式、语言以及基本技巧。主要内容包括:经济论文选题、资料收集整理方法及经济类数据库使用、经济论文范文选读与论文撰写方法等。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专业课程学习撰写学术论文,并与任课教师交流修改,积极投稿以求能够公开发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毕业论文开题奠定基础。
2.会计专业案例分析。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选修课,共48课时。采用研讨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以我国经济活动中的会计、财务、审计等真实案例为基础,通过情景模拟、身份代入、角色互换等方法,分析案例中涉及的会计、财务、审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务。在训练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财经法规制度解读能力、会计职业道德以及职业判断能力。
3.会计热点问题研究。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选修课,共32课时。主要内容包括:①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税务法规等变革的热点问题,了解国内、国外财务报告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的动向;②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如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产权会计等,掌握会计理论的发展动向;③会计实务的热点问题,了解会计实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6~7名学生就某一热点问题组成兴趣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并组织答辩,聘请专家教授对研究报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4.创新实验区项目设计与创业实践。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选修课,时间为两周。主要是依托中国矿业大学2007年12月获批的教育部、财政部“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平台,围绕会计学专业教师近几年在研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针对大型企业碳排放调查和碳减排的会计核算设计、煤炭资源整合中资本运作模式调查与研究、衰老矿区可持续发展成本补偿模式设计、税收筹划专题设计、创业板上市公司典型发展模式等专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培养管理能力的实践课程
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该课程于大二暑期开设,属于专业必修课,时间为一周。该课程强化对学生“两大素质”的培养:一是会计人员作为“把关者”所必需的职业道德素质;二是会计人员作为“管理者”所要求的管理素质。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突出应用性和操作性,主要包括:①学生模拟现场填制原始凭证进行报销审核签字时,模拟签字的学生不仅要讲出所依据的法规条文,还要对报销者讲出国家的有关规定,说明其道理;②学生模拟现场会计人员完成有关手续时,模拟的学生要讲出会计手续流程步骤、必要性及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③让学生观看已购置好的会计造假、反贪污、反腐败的视频,然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并举行报告会,帮助学生树立“虽与钱打交道,一辈子两袖清风”的意识;④由教师带队,让学生参与喊唱、搭桥过河、穿越电网、风火轮等素质拓展游戏,每10人为一个小组,以达到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提高、在互助中启发的目的。
“会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突破了传统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框架,真正做到将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业务技能素质培养并重,服务能力培养与管理能力培养并重,是会计学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该课程不拘泥于课堂和书本,将培养场所延伸到室外和校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更加灵活,空间更加开放,让学生在与社会、自然等多种环境的接触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参考文献]
[1]鲁宇红,张素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关系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1(06).
[2]裘腰军.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探析[J].会计之友,2011(12).
[3]王菲.基于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所谓模块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
模块教学是对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所产生的教学模式,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一种教学方法。
一、采用模块化的编写体例,以任务驱动式完成课堂教学
模块教学是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重在知识和技能的实际灵活应用。模块教学侧重于能力和素质培养,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结合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符合认知规律和情感认同规律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强调“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操作边理解”的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双边教学法”。职业定向模块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某一项具体职业的岗位工作技能,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以培养学生的直接上岗能力为目标。
教材编写时以项目课程为主线,采取模块化的编写体例,以任务驱动式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以围绕餐饮企业目前比较流行的菜品及岗位特点进行阐述和安排,同时采用体例模块化、模块内容单元化、单元结构程式化的编写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
1.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教学
2.模块化教材体例建议
此体例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素质与现代餐饮企业烹饪岗位相适应的技术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能够促进学生拓展能力。
二、改进评价方式,科学实施模块教学
采用模块教学,要强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发现和激发学习者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模块考核的成绩只有两个等级,即“合格”和“不合格”。模块考核的方式应当多种多样,不能只局限于闭卷笔答和每次的期末考试,应运用开卷笔答、口试、实验操作、实践活动、论文和实物成果等方式,在认定学分时,还应参照学生在模块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因此,考核的难度、方式和对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参照是模块考核必须准确把握的三个要点。考核的难度,必须考虑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合格标准以及时获得相应学分。考核的方式必须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必须及时观察和纪录以保证真实可信。对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并科学地制定考核方案,选择恰当的考核方式,确定可行的观察记录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of accounting maj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ractical teaching of accounting curriculu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ut forward some method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of accounting maj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关键词: 实践;典型工作任务;体系建设
Key words: practice;typical work tasks;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71-02
0 引言
会计专业,是一门对专业技能要求较为严格的应用型学科,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毕业后能立即上岗。因此,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经验,逐渐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已成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目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的现状
1.1 实践教材不适用 教材内容是搞好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教材存在的问题有:教材内容缺乏职业特色,知识点间各自为政。教材未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习知识的心理逻辑和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结构上采用以理论为主、实务说明的模式,过多的通过文字表达经济业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之间各自为政,忽视彼此之间的联系,知识点衔接不紧密,学生对一个会计期间业务流程缺乏完整性认识。
1.2 实践岗位不清晰 校内模拟实习对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老师发放的一整套实习资料,通
常情况下这些资料是一个企业一个月内的经济业务,让学生独立完成从凭证填制、审核至编制会计报表的核算程序。这种模拟实训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但是,在模拟实训过程中,学生是会计、出纳、库管员等身份的综合体。多重身份的融合导致学生身份不明、岗位不清,使得学生不清楚企业整体的财务分工、岗位之间的连接、会计凭证的传递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这种教材,形成学生实践结果的一致性。由于学生对实训教材不感兴趣,影响了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无法实现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
1.3 实践方法不灵活 当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通过给学生发放一整套资料进行校内模拟实训,根据老师讲授的方法让学生实验进行检验。这种实训只停留在一套资料和标准答案上,可以说是一种被动性的实训,课程与实际工作脱节,使学生不能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更无法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1.4 实践力量有待提高 从目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一方面大部分会计教师都是从学生向老师过渡,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并且随着教学任务的加重,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更少;另一方面,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没有被学校纳入教学管理计划中,没有形成相应的制度被执行。因此,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了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
2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2.1 明确实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针对企业的现状、会计岗位的分工、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等问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明确就业方向,进而确定实践课程的目标以及相关课程的内容。并且根据调研结果不断调整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为制定专业实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提供参考依据,并形成动态的人才培养方案。
2.2 创新教学理念 强化校企结合,加强与课改专家、教学专家之间的联系,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工作,突出专业设置与岗位要求相匹配、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相对接的原则。逐步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法由“填鸭式”向“行动导向”转变、由“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实践一体化”转变,以及由“注重终结性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 革新教材内容 实践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围绕以会计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会计职业岗位标准为主题的任务引领型课程系统来进行,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系统进行教材编写、课程传授的方式方法,在具体课堂教学设计中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或模拟情境的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形成职业能力,树立职业道德。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的实质是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这正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
首先,在整体化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对专业核心教材进行整合和开发,并形成若干个教学项目(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目标应基于本职业岗位在工作过程中的需要,即学完后“能做什么”,而不是过去的“知道什么,了解什么”。其次,为了让学生完成若干个教学项目(即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教材内容要涵盖全面的工作情境,即在实际工作中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和“环境”,并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怎样熟练操作。教师通过创设工作情境,将工作情境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围绕会计工作岗位任职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能力,结合学习领域新的教学策略进行构思和编写。教材内容必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意锻炼学生的革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
2.4 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职能,积极推广“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思”,“思中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树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的教学理念。教师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课堂教学的媒体,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媒体资源;开发学习情境,把对应的职业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入学习情境,通过形象、生动的全仿真模拟操作,进一步深化理论,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岗位”上学习。
2.5 创新评价考核方法 学生评价考核方法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改革相配套,在评价标准上,引入企业真实标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行业标准相结合,邀请企业讲师进课堂,对接企业操作规范和员工考核标准;在考核方式上,实现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实操考核、过程考核多种形式并存;在考核内容上,重点考核知识应用、能力水平、实操技能,实行多元化评价方式。
2.6 注重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体表现在:①外聘在职会计专业人员为客座教授,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②组织会计专业教师进行学习进修,根据需要脱产或利用假期到一线参与实践;③凭借人力资源优势,设立财务咨询机构、记账机构等实体,为会计专业教师提供实务操作的平台。综上所述,实践教学的效果决定了会计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也决定了会计教学质量的优劣,只有建立并完善适合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践性教学是会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中职学校必须重视会计实践性教学,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美丽.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探讨——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
一、确定课程目标,有的放矢
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日益提升的生活标准,越来越使得界面设计成为数字信息设计与传播各个环节中极其关键的一环,业界对UI设计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其工作职能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图形设计(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主要是软件产品界面的视觉设计;二是交互设计(ID,Interaction Design),主要设计软件的操作流程、树状结构、交互模型、操作规范等;三是用户测试或用户研究(UE,User Experience),其目标恰在于测试交互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图形设计的美观性。
(一) 岗位需求分析
从招聘信息来看,岗位需求多为UI设计师、高级UI设计师、Web界面视觉设计师、交互设计师、游戏UI设计师、软件UI设计师、手机UI设计师等几类,对专业的要求多集中在美术、设计、人机交互、计算机、多媒体等相关专业。
(二)岗位技能分析
从以上岗位的职责描述及任职资格来看,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跨学科、综合性的理论素养和实操能力。具体来说,一是熟练使用Photoshop / Flash/ Dreamweaver / Illustrator等工具软件;二是精通CSS、HTML语言及其规范,初步了解后台和程序开发之间的关系和逻辑;三是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良好的设计表现力;四是对用户体验有深入理解,具有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储备。
(三)课程目标分析
依据数字媒体专业定位及培养方案的具体情况,本课程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创新理念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界面设计人才,通过模块化教学使学生掌握界面设计的核心理论、本质规律和设计流程,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独立完成1-2种类型小型项目的全套界面设计方案,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图形化界面的设计能力,并使其具备更贴近社会需求的职业素养。”
二、构建模块体系,提纲挈领
基于以上岗位分析与课程目标分析,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大模块,采用1(基础理论)+1(技能演练)+3(5选3,专题设计)模式,进行模块体系的构建。(图1)
(一) 基础理论模块
基础理论模块是课程的核心模块,以廖宏勇编著的《数字界面设计》为基础进行内容整合,主要介绍界面设计的基础理论、本质规律与设计方法。
1.认识界面:介绍界面的涵义、分类,界面设计的特征,以及图形化用户界面的发展历程等内容。
2.人本界面:介绍认知与设计的关系以及界面设计中的人因工程,帮助学生了解界面设计准则背后的心理及生理依据,更加深入地理解用户体验。
3.界面的整体设计:结合具体案例介绍界面整体设计中的分析阶段与实施阶段,分析阶段主要完成用户与任务分析、市场与目标分析,实施阶段包括对象的模型化与界面的视图设计。
4.界面的视觉设计:与案例分析和软件应用相结合,介绍界面设计中的隐喻、视觉原理与视觉流程、界面设计的艺术语言,以及界面元素的设计,是基础理论模块的重点内容。
(二) 技能演练模块
技能演练模块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图形设计软件Adobe Illustrator的使用,内容包括AI入门、图形创建、对象组织、图形编辑、文本编辑、基本外观、艺术效果外观等;适当增加其他界面设计软件的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行业应用。
(三) 专题设计模块
专题设计模块包括图标设计、Web界面设计、软件界面设计、游戏界面设计和移动设备界面设计五个部分,其中图标设计为必选专题,其余四个专题根据个人兴趣选修两个即可,这样既能照顾学生兴趣,又能保证所选专题的学习深度,更契合社会岗位的需求。
三、转变教学方式,因势利导
根据各模块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参与,强调团队合作,通过激励引导,提升设计能力,培养动态思维意识。
基础理论模块与技能演练模块穿行,有效避免了各模块独立教学容易造成知识遗忘、内容割裂的情况,既能够将设计理论转化为内在因素来指导设计实践,又能为学生掌握软件基本操作留出足够的时间。当前两个模块的学习结束,开始第三个模块的时候,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界面设计理论和软件操作技能。
(一) 集中讲授
基础理论模块以讲授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导作用,将学生的精力集中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之中,避免因过多的外在形式对学生学习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关键词]高职 企业会计实务 国家精品课程 建设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企业会计实务”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研究成果,课程负责人:陈强,以及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6年课题“高职会计教育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003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该项目计划用五年(2003~2007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①。建设“企业会计实务”专业核心课程作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具有示范和推广辐射作用,并能够带动其他专业课程及专业建设群建设,以培养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一、课程定位及目
课程定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中心。首先必须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本课程建设与相关课程改革的关系。高职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或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范围及其结构的判断与界定。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新形势下会计培养目标已扩展到整个职业生涯,主要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的会计知识、动手能力强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会计人才,强调复合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注重会计人员今后的自我生存、应变和发展,完成从“账房先生”到“创业人才”的转变②,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人才市场和会计职业资格。而“企业会计实务”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参加国家会计专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识记企业日常会计实务中涉及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熟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等政策法规进行企业日常会计实务的会计处理能力,从而为学生学习后续“成本会计”“税法”“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和“审计实务”等课程和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模块式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为此,我们本着“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与来自企业和行业的优秀兼职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方案的规划和设计,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每一模块与资格证书考试和就业岗位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相对应,教学内容的确定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品质的培养以及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强调与时俱进,注意与后续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分工,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将会计诚信教育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贯穿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确保教学内容与资格证书考核内容和就业岗位需求能力培养全面接轨,突出高职特色。
我们采用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引导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从根本上转变中心视点,由关注“知道什么知识”转到关注“如何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实践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问题探究、案例教学、网络学习、评价体系等六种形式构成一个立体化的教学系统,对学生的填制凭证能力、登记账簿能力、出纳核算能力、总账核算能力、工资核算能力、往来结算能力、财产物资核算能力、购销存核算能力、报表编制能力、基本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会计职业判断意识及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严谨务实的职业品格,以便学生踏入社会后能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要。
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
教材是培养人才最直接、最全面、最关键的要素,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课程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基本依据。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以编写出与精品课程相适应的精品教材为基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现有“企业会计实务”课程的教材大多以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为蓝本,辅之以实例,由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教材经过适当删减而成,而且配套的实践教材不足。因此,我们与行业专家、学科专家共同开发出以工学结合作为重要切入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教材。我们进行了彻底的职业化整合,将那些直接支撑专业技术的知识从系统中提取出来,打造直接服务于岗位技术的知识链,打破学科体系中的系统化、完整化,采取“用什么就讲什么,用多少就讲多少”的原则,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高职特色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我们建设与课程配套的整体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精品教材、教师授课教案、PPT授课讲义、实训项目仿真职业环境的FLASH动画、配套习题集及参考答案等,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四、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方式的总称,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关键切入点。我们探索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应用于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以中小企业会计职业岗位为就业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突出职业素养的养成,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灵活采用案例导入法、实践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比较分析法、课堂讨论总结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授课中注重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尽可能地做到授课方式灵活、学习氛围愉悦、师生角色互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有利于学生夯实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如:
(1)情景模拟教学法。我们充分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财务部门、虚拟实验等现代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以动漫方式展示,学习、娱乐相结合,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开拓课堂教改新思路,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了解和掌握将来所从事的会计工作,直至熟悉会计工作的全过程。
关键词:混凝土砌块 设计 施工 质量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材料,其强度高,规格全,颜色多,装饰效果好。给建筑师和开发商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设计构想。我国小砌块的发展已经展示出大好的局面,无论从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技术立法工作,科学研究的深度、广度,还是从小砌块生产技术的发展,砌块生产设备的水平,乃至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掌握砌块建筑技术的程度都已经具备了小砌块建筑全面发展的条件。但是,砌块建筑在我国还是个较新的建筑结构体系。为提高砌块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工程质量,在深入学习国家规范,并参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了砌块产品材性和砌块建筑特点。在实践中,从材料、设计、施工各个方面,按照系统工程理论,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总结、归纳,使混凝土空心砌块在建筑上的应用日趋成熟。
一、
强化砌块产品质量管理
1.明确产品规格和标准
砌块由普通混凝土制成,主规格为390mm×190mm×190mm单排通孔,孔洞率在35%—50%之间,砌块最小外壁厚应不小于30mm,最小肋厚应不小于25mm,砌块中肋铺浆面一端厚度宜为边肋的1.5倍,砌块端部局部突出的长度不宜大于5mm。这是为了保证组砌成的砌体重叠的上下肋基本能对得上,否则会导致上下肋错位较大,甚至中肋完全不能接触,而形成只有砌块的两个外壁接触,这会显著降低砌体的抗压强度(据美国规范介绍约降低30%),并因此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也很难满足规范中规定的砌块水平灰缝饱满度90%的要求。
2. 控制砌块的收缩率和相对含水率
砌块的含水率大小是影响砌块建筑开裂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混凝土砌块的收缩率和相对含水率进行控制,应使其不大于使用地点的相对湿度。砌块的收缩率和相对含水率应符合表一的规定:
表一
砌块的收缩率和相对含水率
收缩率(%)
相对含水率(%)不大于
施工现场或使用地点的湿度条件
潮湿
中等
干燥
≤0.03
45
40
35
0.03-0.045
40
35
30
0.045-0.065
35
30
25
注: 表中潮湿系指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75%的地区;中等系指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50-70%的地区;干燥系指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50%的地区。
按表一规定要求生产的砌块,可将砌块的大部分干燥收缩在其进入施工现场或在上墙砌筑之前完成,这就有效地防止了砌块建筑的开裂问题。大致还有25%-45%左右的干燥收缩将在砌块上墙后完成。
3. 改善砌块产品储存条件
堆放混凝土砌块的场地应平整,应有防潮措施,周边应设置排水设施,堆垛顶部应采取适当的遮雨雪措施。不同规格型号、强度等级的小砌块应分别堆放,堆垛上应有标志,垛间留适当宽度的通道,堆置高度不宜超过1.6m。砌块在厂内的自然养护龄期或蒸汽养护期及其后的停放期总时间必须确保28天,这是砌块的强度、干缩等指标要求的强制性条件。待砌块的强度等级、相对含水率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出厂,出厂时宜予包装并采用托板装运,同时附产品合格证明书及检验报告。
二、
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技术
1.建筑及节能设计
常用的标准砌块实际尺寸为390mm(长)×190mm(宽)×190mm(高),加10mm灰缝后的标志尺寸为400mm×200mm×200mm。因此该种砌块的合理模数应为2M(M=100mm),即墙段的平面尺寸及竖向尺寸应为200mm的倍数,对于清水砌块建筑更是如此。这样可以减少异型砌块的用量及施工现场切割工作量,简化了材料的生产及施工操作,提高工效,降低成本。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水平和竖向可采用nM模数。当采用90mm高度砌块时,应对此处的砌体强度进行折减,或用灌孔混凝土将孔灌实。
对可能安装空调机、热水器、抽油烟机等重物的砌块墙体,指定位置并把该范围内的空心砌块用混凝土灌实。在用户手册中指明灌实砌块的具置,告知用户关于砌块建筑使用与维护的须知内容。
在砌块住宅建筑的门厅和楼梯间内,应安排好竖向水、电管线用的管道井以及各种表盒的位置,并保证表盒安装后的楼梯及通道的尺寸符合有关规范要求。当需要在墙片上开边长≥500mm的洞时,在开洞墙片设芯柱和钢筋混凝土带,形成封闭框架式的墙体,其抗裂能力可提高33%—100%。
墙体内部不应设置各种带有压力的水、暖、燃气和蒸汽管线。电线管应在墙体内上下贯通的砌块孔洞中设置,不得在墙体内水平设置。当无法避免时,应用无齿锯切割出沟槽,将直径≤40mm的硬质管线设置在水平槽内,将此部分砌块孔洞用灌孔混凝土灌实;或对水平管线长度内的砌体强度乘以折减系数0.7,以核算该部分砌体强度是否满足要求。
卫生间等有防水要求的房间,四周墙下部应灌实一皮砌块。内墙粉刷应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卫生设备安装宜用筒钻成孔,孔径不得大于120mm,上下左右孔距至少应相隔一块以上的小砌块。用于清水外墙、内保温方式的混水外墙、以及室内有防水抗渗要求的部位,应采用抗渗砌块砌筑。清水外墙宜采用掺加适当憎水剂的砂浆砌筑,以加强其防渗能力,清水外墙表面喷涂透明有机硅涂料以增加防水防尘性能。
小砌块建筑的外墙可采用外保温、内保温、或带有空气间层和不带有空气间层的夹心复合保温技术。一般情况下,宜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
当砌块建筑外墙的保温层外侧有密实保护层或内侧构造层为加气混凝土及其他多孔材料时,保温设计时应根据地区气候条件及室内环境设计指标,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的规定进行内部冷凝受潮验算,确定是否设置隔气层。设置隔气层必须保证施工质量,并有与室外空气相通的排湿措施。夏热冬冷地区的小砌块建筑外墙,一般可不用进行内部冷凝受潮验算。
砌块建筑的屋顶宜设计为保温隔热层置于防水层上的倒置式屋顶,且宜选择憎水型的绝热材料作保温隔热层。如设计坡屋面造型,坡屋面应采用轻质材料,这样可降低结构抗震验算的计算高度,减小地震作用。
砌块建筑温度伸缩缝的间距不宜大于国家现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烧结普通砖砌体房屋伸缩缝最大间距的0.8倍。
若外墙采用聚苯板保温,其厚度由计算确定,但不应小于30mm,也不宜大于100mm。聚苯板的质量密度不应小于18kg/m3,聚苯板与基层的连接采用专用粘结剂(一种由高分子聚合乳液与等量水泥的拌合物)的框点式粘结,粘结面积35%以上。也可采用机械式的连接,或粘结加机械式连接。其施工要求应符合有关规范、规程的规定。
位于保温层外的面层应采用专用粘结剂或其它等效性能的材料。当外墙装饰材料为涂料时,应采用耐碱玻纤网格布增强,面层涂料宜采用高弹性防水涂料;当聚苯板外侧粘贴面砖时,则应采用钢丝网加强,并确保面砖的粘贴质量。
2. 结构设计与抗裂措施
因砌块建筑对地基不均匀沉降较为敏感,故应加强基础整体刚度。可在基础底板处设一素混凝土梁,其宽度可比砌块墙体稍宽,这样即可以将墙体传下的线荷载扩散在较大范围,使基础底板受力均匀,又可使砌块从同一水平高度开始砌筑,减少所用砌块规格的数量。在楼、屋盖处的所有纵横墙上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不得采用槽形小砌块作模,圈梁设在同一水平,并交圈闭合。圈梁的截面高度宜为块高的倍数,且不宜小于200mm。圈梁的配筋不宜少于4φ12,箍筋φ6@200(当圈梁兼作过梁时,应适当加密箍筋)。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在多层砌块建筑中,混凝土砌块墙体门窗洞口的过梁,当采用预制和支座处局部现浇的构件时,不仅可提高施工速度,而且也能保证工程质量,预制部分过梁混凝土的长度≥洞净宽加80mm,两端部甩出钢筋的长度≥150mm。为增强预制过梁与砌体交接处的抗裂能力,宜将甩筋端部的箍筋焊接,否则甩筋锚固长度应≥30d,且≥300mm,其截面及配筋按单体设计。所用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20。
从结构受力的角度,对端部为构造柱其间为芯柱的墙与全芯柱墙进行了对比试验,证明前者的变形能力、抗剪能力较后者有所改善。因此对于横墙较少房屋,应在外墙四角、大房间四角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加强。构造柱处墙体应砌成马牙槎,构造柱两侧的砌块孔洞亦应用混凝土灌实。在其他部位采用芯柱,芯柱之间、芯柱与构造柱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但不宜大于2m。
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当采用横墙承重,且坡屋面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时,在屋脊处应设通长分隔缝。
由于砌块孔大、壁薄、块高,且砌块质地平整,与砂浆的粘附力差,砌块砌体抗拉、抗剪强度仅是烧结普通砖砌体抗拉、抗剪强度的50%,因此砌筑砌块的砂浆应采用高粘结性、和易性保水性好、强度较高的专用砂浆(Mbxx)。测试粘结性可用铁锹铲少许砂浆,稍微晃动,旋转180°朝下,以砂浆不掉落为适宜,砂浆的稠度直接影响砂浆的和易性、流动性和可操作性,是保证砌体质量的关键性指标,一般均控制在50—80mm;保水性是衡量砂浆保持其塑性的能力,只有砂浆有较好的保水性才能使水泥充分进行水化反应,生成CSH(I),砂浆强度才能达到设计要求。保水性衡量方法是砂浆的分层度,一般应控制在10—30mm之间;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7.5。砌块建筑基础砌体必须采用专用水泥砂浆砌筑,±0.000以上的砌块墙体应用专用混合砂浆砌筑。砌筑砂浆应随拌随用,在砌筑前出现泌水时应重新拌和,砂浆应在拌和2.5h内用完,施工期间最高温度超过30℃时,必须在1.5h内用完。当砌块砌体用水泥砂浆砌筑时,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应乘以调整系数0.9,砌体的抗拉强度、抗剪强度应乘以调整系数0.8。
砌块砌体灌孔混凝土应采用高流态微膨胀和高强度混凝土,其坍落度不宜小于180mm,强度等级不宜低于块体强度等级的2倍,再通过适当的振捣可保证芯柱混凝土与砌块粘结,提高砌块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抗裂能力。
为了提高砌体的耐久性和强度,在墙体的下列部位,应用C20混凝土灌实砌体的孔洞:
1)底层室内地面以下或地下室所有墙体;
2)钢筋混凝土楼板支承面下的一皮砌块;
3)梁支承处,灌实宽度不应小于600mm,高度不应小于600mm,当大梁跨度不小于4.8m时,且墙厚为190mm时,其支承处宜加设砌块或钢筋混凝土壁柱;
4)固定膨胀螺栓部位的砌块。
为提高砌块砌体的抗裂能力,尚需在砌体配置水平钢筋网片,尤其是当实体墙长度大于5m时,水平配筋应采用点焊网片,并沿砌体通长设置。网片纵筋为2φ4,横筋为φ4@200,网片的竖向间距不宜大于400mm。当网片不能通长设置时,可在受力较小的部位断开并搭接,搭接长度250mm,每根筋绑扎两个点。纵横墙交接处,钢筋网片点焊,在节点以外1m处搭接。
房屋第一、第二层和顶层是裂缝易发区,合理设置芯柱和钢筋网片可有效地防止裂缝产生。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和8度时,芯柱的最大净距分别不宜大于2.0m、1.6m、1.2m;相应地设置通长的钢筋网片。为防止φ4钢筋网片在墙体水平灰缝中不能完全被砌筑砂浆包裹,有露筋的可能,要求组成钢筋网片的纵横向钢筋不能交叉重叠焊接,应控制在同一平面内。
在顶层和底层设置通长钢筋混凝土窗台梁,窗台梁的截面高度宜为200mm,配筋不少于4φ10。当底层外纵墙上洞口的宽度大于2m时,应加大窗台梁的配筋,以抵抗地基净反力,有效地抑制窗台下45°角斜裂缝。
转贴于 三、
完善施工工艺和方法
1.技术培训、持证上岗
混凝土空心砌块是不同于粘土砖的新型建筑材料,砌块建筑施工工艺不同于粘土砖建筑施工,不能套用砖混结构施工方法,而应在了解砌块材性特点、掌握结构关键部位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砌块工程施工的工艺、方法、措施。施工前,对操作工人进行技术培训、作业交底,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砌筑施工。实践证明,对上岗技工的培训是完全必要的,通过对已完工程进行分析对比,发现技工经过培训而上岗施工的工程,质量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
2.质量控制是关键,材料控制是保证
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不应低于B级,宜采用A级,A级的含义是施工单位各种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非施工方质量监督人员经常到现场,或现在设有常驻代表;施工方在岗专业技术管理人员齐全,并持证上岗;砂浆、混凝土试块按规定制作,强度满足验收规定,离散性小;砂浆采用机械拌和,配合比计量控制严格;砌筑工人的技术等级要求中级工以上,其中高级工不少于20%。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住宅和其它民用建筑墙体均应使用不得低于一等品等级的砌块,严禁使用有竖向裂缝、断裂、龄期不足28天的小砌块及外表明显受潮的小砌块进行砌筑。因不同砌块生产厂家的混凝土配比不同,其相对含水率与干燥收缩值亦不同,因此要求同一工程项目应采用同一生产厂家的产品,尤其同一楼层不得采用两个及以上厂家的砌块。
砌块砌筑前不得浇水,在施工期间气候异常炎热干燥时,可在砌筑前稍喷水湿润。砌块墙体内不得混砌粘土砖或其它墙体材料,如有必要镶砌时,可采用与本砌块材料强度同等级的预制混凝土块。
砌筑砂浆中的砂宜采用过筛的洁净中砂,掺入砌筑砂浆中的有机塑化剂或早强、缓凝、防冻等外加剂,必须经检验和试配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有机塑化剂产品,应具有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砌体强度的型式检验报告。
3.坚持正确的施工方法以保证砌筑质量
小砌块的砌筑形式应每皮顺砌,上下皮小砌块应对孔并且竖缝相互错开1/2主规格砌块长度,否则应在此水平灰缝中设φ4焊接钢筋网片,网片两端距离该竖缝分别不得小于400mm,竖向通缝不得超过两皮小砌块,砌筑中撬动或碰撞已砌筑的小砌块,应清除原砂浆,重新砌筑。
砌筑时砌块座浆面朝上,砂浆随铺随砌,墙体灰缝应横平竖直,水平灰缝应满铺砌块全部壁肋,竖向灰缝应将小砌块端面满铺砂浆与已砌筑的砌块挤紧,并加浆插捣密实。水平灰缝饱满度应按净面积计算不得低于90%,竖向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宜低于90%。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应为10mm,不得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
正常施工条件下,砌块墙体每日砌筑高度宜控制在1.4m或一步脚手架高度内。控制砌体的每日砌筑高度,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对墙体裂缝的预防和控制尤有一定的成效。墙体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长度应不小于斜槎高度,并严禁留直槎。因为留直槎的墙体不利于房屋抗震,并且往往是墙体受破坏的部位,故应禁止。砌块墙体砌筑应采用双排外脚手架或里脚手架进行施工,不得在砌筑的墙体上设置脚手孔洞。固定圈梁、挑梁等构件侧模的水平螺栓应从小砌块灰缝中预留φ10孔穿入,不得在小砌块上打凿安装洞。
砌块墙体的砌筑宜采用柳叶铲,铺灰器等专用工具砌筑,这样既可保证砌筑质量,又可节省砂浆。当需要在砌块上开较小孔洞(≤100mm)时,应采用无齿锯切割加工,避免对砌块的破坏,还可减少生产砌块模具数量。
4.重视芯柱构造柱的施工
在地震作用下芯柱、构造柱可有效地约束砌体,提高其抗震能力,芯柱、构造柱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工程抗震性能,因此芯柱、构造柱施工工序成为质量控制的重点。
芯柱部位砌块孔心必须上下贯通,在芯柱底部应设置带清扫口砌块。灌孔混凝土应采用高流动性、低收缩性的细石混凝土,芯柱混凝土应待墙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大于1Mpa时方可浇灌,并应有定量浇灌记录。灌筑芯柱混凝土前,应先浇50mm厚与芯柱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防止芯柱底部混凝土显露石子。然后按照“连续浇灌,分层(300mm—500mm高度)捣实”的原则进行操作,直浇至离该芯柱最上一皮砌块顶面50mm止,不得留施工缝,振捣时宜用微型插入式振动棒振捣,芯柱混凝土应与圈梁混凝土浇成整体。
芯柱钢筋应采用带肋钢筋,不得在孔道设置钢筋弯钩,确保混凝土浇灌下落无阻,当多根管线或单根直径较大管线竖向穿过芯柱时,应在该芯柱旁边再增设一芯柱。
墙体与构造柱连接处按马牙槎砌筑,应从每层柱脚开始,先退后进,形成100mm长、200mm高的凹凸槎口,柱墙间应用2φ6拉结筋拉接,竖向间距400mm,每边伸入墙内长度为1000mm,或伸至洞边,也可以采用焊接钢筋网片(纵向钢筋2φ4,横向钢筋φ4@200 )伸入墙中1000mm。
5.勾缝必不可少,抹灰要选择时机
勾缝是很重要一道工序,可消除砌体灰缝中初始状态的微细裂缝,勾缝并非只适用于清水墙,为防止渗漏,即使墙体日后要抹灰,勾缝也是必要的。清水外墙面和有防水抗渗要求的清水内墙面的灰缝缝型宜采用凹圆或V形缝,不宜采用平缝或凸圆形缝。砌块混水墙应随砌随用原浆勾缝,应在灰缝砂浆达到“指纹硬化”(手指压出清晰指纹而砂浆不粘手)时即刻进行勾缝,勾缝时缺灰处应补浆压实、压平,并形成凹缝,凹进墙面2mm,以增强其抹灰层的粘结度。勾缝完后应把墙面的余灰清扫干净,待砂浆硬化后宜对墙体进行喷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宜少于24h。水平灰缝的勾缝工具,长度宜为450mm,竖缝的勾缝工具断面相同,长度较小。
混水砌体外墙面的抹灰,宜在砌体砌筑完成后45天进行,为了减少因温差而产生的墙体裂缝,房屋顶层墙体抹灰应待钢筋混凝土平屋面保温层、隔热层施工完成后方可进行。如是钢筋混凝土坡屋面,也应在屋面工程完工后进行。在夏季干燥的环境下,水泥砂浆抹灰层宜在潮湿条件下养护,抹灰后喷水养护时间不宜少于3天。抹灰前墙面不宜洒水,天气炎热干燥时,可在操作前1—2h适度喷水。
6.冬雨季施工注意事项
雨量为小雨以上时,应停止砌筑,对已砌筑的墙体宜遮盖,防止雨水浸入。继续施工时,应复核墙体的垂直度。在雨季施工时,宜在楼层第一皮砌块外壁水平灰缝内预埋麻绳,这样可将砌块孔心中的雨水导出,避免雨水长时间浸泡砌块。砌筑砂浆稠度应视实际情况适当减小,每日砌筑高度不宜超过1.2m。
冬季施工时,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得低于Mb10,并且砂浆使用时的温度不应低于5℃,小砌块砌体不得采用冻结法施工。砌体中埋有未经防腐处理的钢筋或网片,砌筑砂浆应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不得采用掺氯盐的砂浆施工,不得使用浇过水或浸水后受冻的小砌块。
四、
小结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职业资格考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学历教育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却分别由教育和财政部门在相互独立组织完成。两项本应紧密结合和相互融通的会计人才培养工作,派生出了许多人为的脱节和弊端。
1.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的必要性
1.1高职会计课程设计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的现状
1.1.1教育部门。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体系还未包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模块。从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时代要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会计人才;从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原则看,是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学规格,保证教育质量,明确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和要求,保持各门课程,各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意与有关课程相互联系和配合,避免重复和脱节;从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看,课程设计体系分为三大块: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
1.1.2财政部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包括《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包括《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中级会计师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包括《中级会计实务(一)(二)》、《财务管理》、《经济法》。考试科目的设置,目的是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会计人才评价、选拔和培养的机制,促进会计人员系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自身业务素质。很明显是一种单纯的应试考试制度,不能检验会计人员综合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1.2当前会计专业的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互脱节的问题
1.2.1教学文件、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多数是普通高校的修订本,而其“修订”依据不是现代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更没有参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要求。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和鉴定的核心内容也是技能操作。二者之间本有很好的“接轨”缘分,但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往往理论知识重于实践操作能力,结果在职业资格考试过不了关,得不到资格证书。
1.2.2评价毕业生质量时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不“并重”。 我国多数职业院校还处于单纯地为办学而办学,模仿普通大学的教育模式,或沿用旧的职业教育模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只管教学资格的审定、评估,且多由教育系统一批长期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老专家、资深学者来完成,没有行业协会的参与,没有用人单位的高级会计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参与,因而也就没有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出口质量的有效管理。
1.3会计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职业院校推行不好的原因
会计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职业院校推行不好的主要原因是: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价值取向模糊不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位置被颠倒,收费过高,学生无法承受。我国目前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管理部门是政府机构,是代表政府落实国家法律和法规的政府行为,既不是行业的企业行为,也不是民间团体的公益行为。但各级指导中心、考试中心,变着方法向考生收取额外费用,如:指定考试专用的高价格教材;购置价格昂贵的各类考试管理软件;考试培训费用也高得惊人等。如此高额费用全转嫁给考生,有违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初衷,这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倒置如不迅速调整过来,把考试权当作摇钱树,其危害性是极大的。
1.4建立毕业生质量评价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制度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发现,以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均是学科型的仿制品,没有吸纳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职业标准、考试大纲、考试用教材,也没有参考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基本参数,各自运作,互不相干。如学校各类考试,仍是笔试独行天下,如果这种状况不改革,学校将走入死胡同。将教学评价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纳入学校教学工作整体之中,并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的最新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引进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实现人才培养内涵的接轨,以此为基础,密切与相关企业联系,促使学校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人才能力要求接轨,并明确规定:毕业证只代表学生学业课程合格,而职业资格证书则代表学生职业技能合格,学业、技能双合格才可毕业,否则不能毕业。真正构建高职院校毕业生教学评价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与职业资格考试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的解决方案
课程设计体系双证融通的核心,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计抓起,既可解决职业教育重理论、遵循传统、仿照学科型院校课程设计,轻实践或实践条件不具备的弊病,也可解决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制度中与系统理论、学科完整性不足的问题。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设计模块,不但能解决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结构体系组合,还能增强教学安排的弹性,有效应对劳动市场的变化与职业岗位技能的变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结构体系应当针对某个专业或专门化方向,实现核心课程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模块的有机组合。其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能体现专业特征;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则是灵活多变,能应对市场竞争与企业需求。整个课程结构体系由于核心课程的内在科学性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具有充分的弹性,由此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2.2课程设计的内容
会计专业与职业资格考试课程设计体系的基本设计步骤是将会计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明确其中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确定各个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知识含量与操作技能,规定其岗位技术或技能,进而列出相应的课程名称。就业方向性课程可设计为两个模块,第一是理论课程教学设计模块,第二是实训课程教学设计模块,包括基础会计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会计岗位综合实训、教学见习。这种课程体系设计进一步突出了高职会计专业岗位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特点,使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变为可能和可行。
2.3课程设计中职业资格证书目标的定位
在校学生毕业后需要获得什么级别的证书?《会计法》中有明确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是一些学校和老师却认为在校学生毕业后需要获得会计师,最好是注册会计师,在一些学校也开办了注册会计师班。出发点是好的,但危害性很大,这是典型的拔苗促长案例。因为任何一种职业都含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资格证书级别越高,职业素养悟性成分就越高,而职业素养悟性成分只有在实践工作中才能感悟得到,在学校里、在教室里是培养不出来的。就算你出学堂门就获得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谁敢要你去单独从事审计工作,你敢去单独从事审计工作吗?这样培养出来的注册会计师,与国家对注册会计师的素质要求相差有多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你能感悟到吗?所以不论是什么样级别的学校,其职业资格证书目标定位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参加初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2.4课程设计方法
2.4.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融合的课程。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融会贯通于《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三门专业基础学科之后,有能力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
2.4.2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融合的课程。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融会贯通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主干学科之中,让在校学生学完这几门专业主干学科,掌握会计岗位的操作技能,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实际工作后,有能力通过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以上是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的研究与探讨,目前此种探讨与研究已经在我院逐渐开始试行,我们在课程安排中已经加入了有关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相关课程,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改革,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J].会计之友,2009(21)
[2]谢琨.关于会计实践教学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7)
[3]李永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育人质量[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