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3:10
导语:在网络课程学习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高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持续更新,不断变化。高职《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面临许多新问题、新要求。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因此高职院校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依托各种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
2《单片机应用技术》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单片机应用技术》是高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特点是实用性和实践性强,需要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重复。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如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将相关知识点融入到相关任务中进行讲解,通过实际项目的完成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学生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例如: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缺乏与老师及时沟通、不能按时完成项目或者项目完成情况不好等问题。师生互动、过程管理、资源服务等因素制约着项目完成的质量,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实践能力并没有提高,甚至失去了对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缺少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网络资源和学习平台,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自主性缺失,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因此通过搭建网络化、个性化、自主式的《单片机应用技术》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同时通过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也可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借助网络课程平台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促进教师个性化的发展。
3泛雅网络课程平台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购买了超新泛雅网络学习平台,该平台是一个集教学互动、资源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展示、教学管理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教师通过该平台能够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借助平台提供全面的网络教学功能完成作业、测验、通知、答疑、讨论、资料、评价等互动教学活动,统计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以帮助学校和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管理评估。
4《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整体设计
4.1建设目标
针对《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要求,依托超新泛雅网络学习平台的优势,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高职教学模式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构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在线学习平台。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让学生离开课堂也能学习,从而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借助网络学习平台能及时与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网络课程开发,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为基于网络教学环境的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4.2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结合专业所培养的岗位对本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又有若干个工作任务,将知识点和技能点分散到工作任务中去学习和掌握。
以数字电压表的设计制作工作任务为例,其对应的本课程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如下:
工作任务:数字电压表的设计制作
相关知识点:A/D转换的基本知识;A/D转换芯片ADC0832的功能及应用。
相关技能点:能设计单片机与A/D转换器的接口电路;会编写A/D转换控制程序;会用KEil软件对源程序进行编译调试及与Proteus软件联调,实现电路仿真。
预期效果:完成数字电压表的设计、制作、调试,实现功能。
4.3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4.3.1学生自主学习所需的课程资源建设
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在超新泛雅网络学习平台上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建设和展示:任务要求、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任务总结与拓展,并按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呈现,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任务要求是本工作任务的目标要求,后续各部分都是围绕任务的实现而展开的,主要建设的资源有任务书、学生工作页。
相关知识是完成本任务前或完成本任务后所需要的掌握的基本知识,主要建设的资源有相关知识点的微课视频、PPT教学课件、Flash课件等。在微课中设计思考环节和知识点的相关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任务实施包括单片机系统的硬件电路的搭建和软件程序的编写,在任务实施过程需要穿插介绍相关技能和技巧。主要建设的资源有实训虚拟仿真、部分实训操作视频、相关技能微视频等。
任务总结与拓展主要是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梳理与总结,并适当进行拓展。主要建设的资源有任务过程评价表、本工作任务所涉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测验、拓展任务要求及演示视频。
4.3.2以教师为主的课程资源建设
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其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需对原有的教案(教学设计)进行改造,甚至颠覆传统教案,从学生学习的视角,从用户使用的视角展开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将多年的课程教学中积累的大量不同形式的学习素材进行整理与完善,主要建设的课程资源有:课程标准、教案、学生作品库等,编写与网络课程相符的校本教材。由于单片机技术发展较快,教师应积极开发新的工作任务、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新资料比如一些工程案例库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满足企业对单片机人才的要求。
4.4评价方式的设计
根据高职教育特点,以能力考核为出发点,理实结合、注重过程、覆盖全面,按教学过程及任务要求制定细化指标并覆盖全部知识点。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课程具有开放、共享、实时等特点,通过平台的数据统计学生对每个任务要求及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及学习参与度,为实施过程性考核提供了技术保障。
5结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混合式学习;教学策略;学习策略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主要还是以面对面的教学为主,而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多,他们大多以上网的方式来打发课余时光,那我们何不利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中,网络教育主要发挥三种作用,第一种是各种信息的管理, 主要包括日常公告、规章制度、专业介绍、成绩管理等;第二种是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寻求帮助等;第三种是网络教学支持平台(例如精品课程),为师生在网络中提供交流平台、沟通教学信息,主要包括课程简介、教学计划、网络课堂、辅助练习、考核、学习支持等。对于第一种和第二种的应用最多且相对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因此,需要研究的是第三种应用,即网络教学支持平台下的学习策略问题。
一、混合式学习中高职院校的教学策略
混合式学习就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其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导入、组织教学活动、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等四个关键环节。(1)课程导入。课程导入是引入课程相关的信息,具体来说就是引入该课程的性质、学习目标、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内容、网络课堂活动组织形式、学习支持方法与评价方法等等。学生了解了课程相关信息后,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有目标地学习。对于高职阶段的教育,课程导入往往是在面对面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但也可能在网络学习中完成,更多的是两种情况下混合应用。(2)组织教学活动。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要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手段得到合理运用,发挥应有的效力,有利于教学中各要素的合理布局和搭配,进而实现教学的优化。(3)学习支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管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还是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学生都可能遇到学术性和非学术性的种种迷惑,这就需要得到相应的帮助。这些学习支持通常包括课程支持、技术支持、学习方法支持、情感支持等。有了学习支持的保障,才能让学生顺利地进行学习。(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对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设计(课程)方案、教学过程等的评价。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总结性评价,例如期末考试,总结性评价更多的关注整个阶段的教学总结。
二、混合式学习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策略
(1)学习目标的制定。在高职阶段的教育中,学生应根据自身特点,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情境,自主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在面对面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对课程的全貌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网络学习前,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学习计划方案,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进行网络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2)信息传递通道选择。网络学习是整个混合式学习的基础。学生的学了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外,大部分时间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方式等形式利用各种资源开展数字化的自主学习活动。这样就为我们进行混合式学习提供了条件。因此,学生如何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恰当的媒介获得学习资源或信息反馈,是搞好学习的关键。(3)混合式学习设计。混合式学习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在面对面的课堂学习中,可以通过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交互协作实现协作学习。而网络环境下,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甚至可以通过浩瀚的网络得到其他专家的指导,因此,网络的协作学习更显得特别的重要。(4)学习评价。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以前传统教育的学习评价方式是单一的,学生一般做一张试卷,教师进行评分,教师根据学生分数来对其做定性结论。而混合式学习对学习者评价不能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进行单一评价,而需要多种评价方式,例如: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些评价方式互相结合使用。
总之,混合学习基本形式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课堂教学)的结合,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它把“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恰当结合起来,吸取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既方便教师监控课堂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混合学习可以说是一个学习理念的回归。
参 考 文 献
网络课程是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一种高效的方法,既能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也适合在校内开展网络选修课程,使更多的学生能选修本课程,学到更多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的课程知识,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数据库原理》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自己首先就是一个学习者,通过建设网络课程,教师可以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可以不断实现自主发展。通过网络课程建设,为教师学习新知识、增强专业基础知识与教学能力提供了机会;是教师进行课程研究、教师之间交流合作的一种有效方式;《数据库原理》课程资源平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的有力工具。网络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课程建设的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其专业素养的提升又会促进网络课程的优质化。
二、《数据库原理》网络课程建设中的不足及对策
网络课程在《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相关网络学习的指导不够系统
在为期三学期的网络课程建设中,课程平台积累了丰富的资源,课程一直处于开放使用中,教学团队的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但建设中相对缺乏较为系统的网络学习的指导。在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在线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但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指导方法。在线参与学习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提供在线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策略的选择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因此,要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师资培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让教师了解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变革,并在教学中适应这些学习变革的特点;了解新技术,了解网络教学,并积极参与网络教学;让技术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服务,如果教师唯技术、或者理解有偏差,都很难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课程,也难以实现网络课程的内涵建设。
2、师生、生生互动不足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课程不仅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更能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目前,网络课程面向的是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互动不足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每周有四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师生和生生之间更加注重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更有利于阐释清楚问题,思维的碰撞更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在需要答疑,但时空受限时,学生更倾向于邮件方式或者QQ这种一对一的沟通方式。通过访谈,观察发现,由于课程平台的答疑讨论模块的实名制,不少同学处于某些问题的考虑,更加倾向于一对一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常规疑难问题的共享,同时从平台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师生、生生互动显得不够充分。教学中,教学团队始终以应用为目的,建用结合,以用促建,来开展《数据库原理》网络课程的建设工作。针对使用状况,我们将以服务学生学习交流和教师教学工作需要为目标,以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结合运行中的反馈信息,对答疑讨论模块进行有效的调整,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
3、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电子教案,二是PPT课件,三是教学录像,四是FLASH视频文件,五是优秀作品展示,六是案例系统学习等。目前没有实现课程知识点的立体化呈现功能,没有提供按照不同线索连接知识点,以服务学生学习多元需求的模块。对于这一现状,教师在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阐述和呈现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进课程的教学相长。
4、扩展学习内容模块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网络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JiTT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1-0080-04 [DO]10.3969/j.issn.1009-8097.2013.01.017
引言
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促进网络教学资源的发展意义重大。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育资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现代高校教育改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课程是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基于Web的课程,已成为推进教育创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工作途径,但网络课程的建设只是一种途径,合理的实施才是其价值体现。将网络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地结合起来,应用于高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将有利于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提升他们主动探究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的能力。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基于这一目标,我们从2011年9月开始,针对《信息安全》课程进行基于网络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以期达到提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概述
1.什么是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采用系统的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方式、信息内容呈现方式、师生互动方式、评价方式等进行的全新设计和组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旨趣在于通过变革学习方式,以促进学习者发展适应信息时代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因此,推进信息化教学绝不是单纯的方法手段改革,而是涉及教学系统各要素环节的全面改革。
2.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
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包括四个基本构成部分。
(1)理论基础: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的三大支柱是素质教育、建构主义和现代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理念从教育价值观、人才素质关等方面宏观的引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建构主义“以学习者为中心”,代表着学习理论研究的现状和走势,是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理论基础;而信息技术有效地成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的技术支柱。
(2)实现条件:指促使信息化教学顺利开展的资源环境。在资源的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信息量大,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②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且要有层次性,以便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⑨表现形式多样,文本、图形、动画、录像、案例等,利于检索和查找。
(3)组织设计:即一套“技术、课程、师生”相结合的教学活动程序或设计方案,操作程序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而灵活变通。
(4)评价反馈: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包括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评价,又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它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
3.网络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武法提关于网络课程概念的观点:“网络课程是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指导下通过网络实施的以异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程,是为实现某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而设计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为学习者提供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学习资源,支持个性化学习活动的在线支持服务和评价反馈功能。网络课程这些要素使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达到完美的整合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环境支撑,还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条件。然而网络课程的建设只是一种途径,合理的实施才是其价值体现。
因此,将网络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地结合应用于高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将有利于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提升他们主动探究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的能力。
二、网络课程资源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Just-in-Time Teaching(JiTT)理论,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教与学策略。具体来说将课堂分为网络部分和课堂部分。网络部分由热身预习、网络自学和交互评价构成。课堂部分包括课堂讲授、操作实践、学生活动。如图1所示。
具体内容如下:课前,教师在网络平台任务,让学生阅读相关教学内容,学生认真建构与新课程主题相关的知识,预先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答案,教师查看学生的问题记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常见问题和学生的知识背景。根据已经掌握的学生水平适当的修改课堂教学活动,以便有效地开展课内的面对面教学。在实现上述反馈的基础上,信息化教学还要求教师利用课堂开展各种各样的讨论与辩论,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小组讨论以及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交流。在这些讨论交流过程中,通常还要穿插一些操作、练习、演示和实验等活动。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入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营造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氛围,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
为了促进学生高级、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上述课堂学习进行充分讨论与辩论,使学生对概念有较深入理解、对知识有较牢固掌握。信息化教学还要求在课后积极开展网络自学,要求学生将课堂中某些较复杂、困难的问题作为专题在网上进行探究。这样巩固了课堂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技能,使之前的学习更有成效。
可以看出,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课前的准备活动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是每节课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基于网络资源的信息化教学又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验和提高,通过这一环节,使得学生知识得以巩固,探索问题和协作能力得以增强,而在上面两个环节基础上的网络自学可以促进学生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上述这些活动充分结合了网络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优势,从而把信息化教学的本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网络课程资源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实践
在探讨了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后,笔者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于《信息安全》课程中,具体实施过程分为网络部分和课堂部分,二者相互贯穿、相互补充。
1.网络部分
网络部分是基于自主开发的《信息安全》网络课程的学习,该课程按功能分为学习资源、学习支持、学习评价三个要素。其丰富的资源环境为信息化教学的实现提供了环境支撑。
课前,学生根据网络平台的任务认真建构与新课程主题相关的知识。这些任务被称为“热身”或者“准备活动”,目的是使学生提出与原有知识相冲突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能确保学生熟悉学习内容以便课堂上可以和教师的节奏基本同步。
网络自学是学生利用《信息安全》网络课程进行个别化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可随意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程。学生可以进入单元试题库进行自测,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并进行自我评价,同时还可以对作业、问题和测试进行分析,了解自己在班级中的整体学习水平及自己的不足。若遇到疑难问题还可以发表主题请求帮助,师生都可以通过讨论交流模块提供自己的看法或解决方法。在网络自学中,学生自主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提高了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信息安全》网络课程同时提供给师生双向通信交流和学生自我评价的网络环境,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支持为师生在线开展讨论、答疑等教学及管理活动提供平台。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专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然后当学生进入网络课程之后,将自己的想法、观点、心得体会放在论坛上与大家共享、讨论。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疑惑和遇到的问题发到论坛上,教师提供建议和思路,其他同学一起思考并讨论,最终大家共同解决问题。学习评价主要通过考学系统实现,首先需要管理者在考学系统中创建一个虚拟教室然后开设班级,学习者必须通过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这样确保了学习者身份的唯一性。考学系统功能主要包括课程规划、资源准备、课程配置、教学组织和评价分析。学生在试题库中组卷测试并进行分析,还可以查看自己及班级其他成员的学习情况。
2.课堂部分
每周课程分为3个40分钟专题学习,学习方式为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方式。
课堂讲授采用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多媒体幻灯片。当遇到难点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投影设备将抽象的用言语难以表达的理论采用动画、图片等形式通过多媒体课件边演示边讲解。例如,激光窃听原理,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内容,这样易化了教学难点,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同时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生活动主要是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讨论式学习等。例如,在学习“终端安全及防护技术”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学习灵活性比较大的内容时,可以采用网络课程辅助学习的形式,教师在课堂中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学,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教师恰当地给予引导,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中偏离了主题。
在操作实践环节教师必须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模式,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提高学生实践水平。例如,“使用Ghost软件进行系统数据备份”的学习中,可以由教师先讲解步骤,学生再进行操练,这样加深了对知识的应用。
3.评价方式及结果
课程结束时采用阶段性学习效果测评的形成性评价和教学完成之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必须及时复习每个专题内容,并在考学系统中进行测试,测验成绩都记录在案,按总成绩的30%记入期末成绩。这样使学生能够做到及时温故知新,避免了考前突击等不良现象。在教学结束时统一组织测试,这样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查方式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进展并能引起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视,从而对最终的教学评价与结论起到积极的作用。
(1)成绩对比分析
本次教学对比对象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培养层次上均无明显差异。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考试以试卷为终评成绩。实验班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每专题学习结束时压缩出10分钟用于阶段性测验,最终评价方式为30%的阶段性测验成绩和70%的试卷成绩的综合考评。
教学结束时,对两个班分别进行了测试。从成绩数据统计分析看,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均出现了差距。实验班的总分平均成绩为89.8,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为83.34,实验班的标准差为4.4,对照班的标准差为5.64,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优秀人数比例分别占55.00%和17.24%,提高了37.76%,成绩优秀的同学明显增多。这说明在试卷相对合理的情况下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出色,拔尖学生凸显,教学质量提升。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教学结束时,我们向实验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基于网络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和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两个方面,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反应普遍较好。80%的学生支持基于网络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80.8%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比传统课堂学习更能提高学习积极性;88.4%的学生认为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学习结合方式合理;有73.1%的学生认为课堂在线考试能及时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别有80.8%、61.5%、69.2%的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情况、在线考试方式比较满意。
四、总结与展望
基于网络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使“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有机融合,在实践中得到广大师生的充分肯定。不仅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此外网络提供的丰富且具有共享性的资源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学习范围得到扩充,学习内容更加丰富。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如下有待完善的问题:
第一,可以设计一些有创意的研讨题目或作业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
关键词:顶岗实习;网络课程;教学改革;BlackBoard
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各高职院校都把顶岗实习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实施。
顶岗实习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顶岗实习学习任务,才能获得相应学分,因此,顶岗实习必须要课程化管理。然而,顶岗实习的这种课程化管理与传统课堂式的课程化管理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一种异步自主学习模式,教师与学生不在同一时空;而后者是以同步学习为主。如何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确保顶岗实习各项任务的完成,提高实习质量,是目前高职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有不少高职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了有关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管理的研究,例如,顶岗实习模式的探索[1]、顶岗实习质量的过程控制[2]以及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3-4]。但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局限在制度管理的大框架内。
网络课程是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指导下通过网络实施的以异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程。[编辑去掉了引号,有引号,就要注明出处。]网络课程优势在于资源共享、信息量大、媒体多样性、时间和空间的非同步性、服务多样性和开放性等。因此,针对顶岗实习的实践性教学工作的特点,结合网络课程的优势,本文创造性地提出顶岗实习的教学工作中采
用网络课程的管理模式。顶岗实习的网络课程包括两个重要的过程。一是“教”的过程,就是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服务的过程,二是“学”的过程,就是学习者接受远程服务与管理的过程。
本文基于目前市场主流的网络课程平台BlackBoard (以下简称BB),探索研究建设顶岗实习的网络课程的关键问题,重点解决网络课程建设的具体功能与内容,网络课程的学习策略等,以实现顶岗实习的高效远程管理与服务的目标。
1BB网络教学平台简介
BB网络教学管理平台[5]作为目前市场上唯一支持百万级用户的教学平台,在美国拥有50%的市场份额。全球有超过2 800所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使用该产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杜克大学等。BB平台具备4个独立的功能模块:
1) 内容资源管理。通过该模块,教师可以方便地、管理和组织教学内容。例如,创建课程文件夹结构;公布通告、课程资料、任务、教学资源链接、教师简介等信息;上载并管理课程文件;按照课程时间表上指定的日期和时间,自动开放或关闭课程等。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取课程学习资料。
2) 在线交流功能。BB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异步(讨论区)和同步(虚拟课堂)等交流工具,以增强学习效果。在讨论区中,可以创建无数量限制的论坛,允许以多样化的方式和主题来达到学习互动;在虚拟课堂中,除可以进行在线文本聊天外,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共享的电子白板浏览课程内容,并可引导学生协作浏览网页内容和对网页作图形标记。
3) 考核管理功能。BB提供了非常完善的课外作业管理功能,学生可方便地进行远程提交作业,教师随时在网上批改作业;还提供了十分先进的传统笔试考核管理功能,通过录入原始试题资料生成试题库,从题库中随机生成试卷,并可多次重复使用。
4) 系统管理功能。BB可方便地注册或注销学生
团体或个人信息;通过自动设置讨论板、评定和其他内容区域,使得网络课程可在不同学期得到循环使用。特别是其强大的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功能能够跟踪统计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具体的学习内容,并自动生成统计报告,从而为异步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高效的管理与服务功能。
2顶岗实习网络课程的设计[是否删图,视排版效果定。]
笔者在总结以往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课程的管理模式特点,设计并实现了顶岗实习网络课程的功能模块。图1左侧的菜单按钮就是在BB平台上实现的顶岗实习网络课程的全部功能模块列表。
本网络课程的内容资源管理功能有信息模块、课程信息模块、学习资源模块、网络资源模块、就业指导模块、教师团队模块、实习单位模块和学习工具模块。在线交流功能有纵横论坛模块、协作交流模块和虚拟课堂模块。利用BB的考核管理功能及系统管理功能实现实习过程管理模块和实习考核模块。
3网络课程关键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课程信息
课程信息包括满足高职教学规律的顶岗实习网络课程目标;笔者根据本专业典型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设计的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与实习企业合作,针对典型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编制的实习指导书。
3.2实习过程管理
网络课程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不仅注重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的管理与监督。那么,实习过程管理就是体现这种管理理念的功能模块。图2是在BB平台上实现该模块的具体内容。
该模块能及时并记录顶岗实习全过程中的管理信息,如各种通知、实习活动的照片和录像等。监督落实顶岗实习的各项预备工作,方便学生提交各项实习申请与审批,如办理申请调换实习单位、请假等审批手续,高效管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工作计划、实习日/周记、工作经验总结报告等。学生所提交的资料可以是多媒体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和录像等。指导教师定期反馈学生实际的实习情况,并在网上,对学生的实习过程有很大促进作用。系部教学管理部门及时统计顶岗实习指标并予以。这些统计信息包括每个学生的实习地点、工作岗位、是否在岗、是否调岗、换岗次数、当前岗位实习时间、制定工作计划数、上交周记数、发表帖子数、网络课程学习时间等。特别是对指导教师的实习指导过程的记录与,解决了长期困扰教学管理部门对指导教师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进行考核的难题。
3.3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分为两大类:教学内容和扩展学习资源。教学内容是系统化的课程材料,包括各种技能考证的各种学习资源、专业技能课程、人才招聘、就业辅导、职业心理咨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国家与地方劳动法规等。以笔者所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本专业的顶岗实习网络课程可以链接如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网络课程:计算机维护与维修、Linux操作系统服务器管理、网络操作系统高级管理、Java程序设计、综合布线和网站设计等。这些课程覆盖了该专业一个主要就业岗位和两个次要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课程。对少数未通过专业课程考试的学生,本网络课程还能够使他们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继续完成校内未完成的学习任务。
扩展学习资源是上述学习资源之外的总称,它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拓展视野,如学习论坛和教师布告栏。课程论坛可以给学习者提供展示和分享他们工作经验的机会,方便实现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这个互动过程既可以弥补个别化自主学习缺少人际交流、信息反馈少等不足,又能达到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3.4课程师资团队
网络课程的师资通常为一个团队,并由这个团队共同完成网络课程的教学任务。基于这个思想,本文提出一种“指导教师―技术人员―管理者―学习者”团队模式。其中指导教师是具有三师结构的教师团队,一是企业指导教师。他们是学生的直接指导者,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并对他们进行各种特定职业技能的培养。二是专业教师。配合企业指导教师,完成学生顶岗实习的日常管理,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指导、提供各种有益信息等。三是专门的职业辅导教师。主要解决学生就业、职业规划和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的问题和困惑。技术人员负责整个网络课程的实施与管理。管理者制定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与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学习者在享受学习的同时,有能力和义务提供自身的学识、经历和技能等,丰富和发展网络课程资源,特别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实际工作案例。
在传统的顶岗实习中,一个指导教师指导与管理多个学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需要得到的指导和帮助不可能全由一个直接管理他的教师来解决。正因为如此,在传统的顶岗实习管理中,校内指导教师更多是一个简单的监督管理者角色。虽然在网络课程管理模式中,还是一个教师具体负责管理多个学生的顶岗实习,但网络课程的教师团队能利用BB平台对所有学生提供全方位、综合性指导与帮助,这样显然提高了指导的水平和服务的质量。
3.5考核与评价
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具有极强的信息作用。基于BB平台网络课程的管理模式,教师可方便获取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情况,进而了解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情况,对学生提供及时且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特别是对那些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有困难的学生,能及时指导并督促其学习。
顶岗实习的考核与评价需贯彻合理、精简、高效原则。所谓合理就是课程评价要素必须紧扣顶岗实习教学目标,评价准确度高;所谓精简就是评价要素应该选择少数几个核心指标,力求简明;所谓高效就是评价操作过程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低。
本网络课程采用实习安全、敬业勤业、职业素质、生产业绩和网络课程学习指标这5个评价要素建立
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依据历次安全检查记录、每天的考勤记录、学生工作报表和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实际表现评价资料,然后结合网络课程自动生成的学习统计报告确定工学结合实习课程成绩。通过这种过程性考核与评价,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例如,科学制定工作计划,记录工作实施过程与结果,及时总结工作经验等。
4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主要有:
1)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学习资源的选用、时间管理的方法与技巧、他人的支持管理等。
2) 认知策略。包括识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3)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等。
在BB平台上,可实施的资源管理策略为根据本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学生结合自身诸如工作、考证和补考的学习任务需要,有选择地学习课程内容,并规定学生每天平均学时数(如半小时)。在学习过程中,BB有效的时间管理工具能够实时动态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如图3所示,[我刊不是彩色印刷,如果排版效果不好,我们将删图。]教师可根据BB自动生成的学生学习过程记录统计报告,给学生适时提供必要的实习过程指导。
教师提供学习支持的方式有公告、虚拟课堂、论坛、消息和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老师可定期或不定期针对学生实习过程中带有普遍性问题,或者就若干有关就业、高职教育热点话题等内容开设虚拟课堂,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方便得到所需要的信息。虚拟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以往网络课程建设中容易忽视的要素。在本网络课程中,加入了大量的有关顶岗实习教学过程管理的内容,就是非常好的元认知策略。例如,要求学生制定工作或(和)学习计划、定期报告工作情况(例如日/周记和月总结)和教师的指导性评价等。
5应用效果分析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它能促使学习者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又能促使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达到之前保持学习活动的强度,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顶岗实习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网络课程学习动机大致有三个。一是职业发展需要,包括提高工作能力、解决就业压力,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二是求知需要,包括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满足个人兴趣。三是满足教学过程管理的需要。学生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顶岗实习工作任务,并完成顶岗实习网络课程规定的学习课时数,就能获得毕业所需要的学分。
顶岗实习网络课程建成开课后,已成功应用于笔者所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07级123人的顶岗实习教学活动中。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取得了如下效果:
1) 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的管道通畅,教学管理效率有明显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有很大改善。
2) 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成本有显著降低。
3) 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97%能自觉参与网络课程学习,并达到规定的学时数。所有学生都通过该网络课程平台接受顶岗实习过程管理,91%的学生能按时提交顶岗实习文档。
4) 教师与学生联系紧密,双方的管理工作量都有显著增加。
5) 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的考核更加科学有序。
有待今后改善的方面有,如何把企业和校方的教师资源联动,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少数学生弄虚作假,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和效率等。
本网络课程不仅应用于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过程中,还应用于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中,同样取得了比较好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卢飞跃,渠川钰. 高职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8(17):89-90.
[2] 俞校明,张红. 高职生顶岗实习过程设计与质量控制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9(29):34-36.
[3] 罗金梅,罗恩华.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探索与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1):56-58.
[4] 祝登义,张纪生,陈蓓. 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78-79.
[5] 林加论,张经能. 对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6):46-49.
Research of the Network Cours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Post Practice Based on the BB Platform
ZHANG Ping-an, CHEN Xiao-bo, LIANG Dong-y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518029, China)
从网络工程专业的角度出发,案例教学有以下特点:
1.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网络应用型人才,专业知识内容丰富并非常注重于实际应用。但在学习阶段,学生一般无法去做真实的网络项目,而在专业学习中仅靠做实验无法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网络应用。学生无法切身感受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就会迷茫、吃力、枯燥。而案例教学模拟的网络环境,有具体的场景,实际的需求,会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通过完成一个案例,能够让学生具有收获感和成就感。同时,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然后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个具体的网络案例需要先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再利用所学的技术来解决这些需求。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无法进行有效的师生交流,教师不能很好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先就一个案例进行仔细分析,然后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接下来师生间进行交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提示。这就调动了师生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集思广益、取得良好教学效果[2]。
4.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不像以前做实验那样按照实验大纲一步一步做就可以完成,面对一个案例,学生需要自己去思考,弄清楚需求是什么,该采用什么技术来满足这个需求,然后自己动手去实现,在实现案例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些问题,还要通过查阅资料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这里,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自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网络工程专业案例教学的关键性问题
案例是整个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3]。网络工程专业案例教学的关键性问题就是设计一个总分结构的综合性案例。案例教学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如果不能结合专业特点,只是生搬硬套,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好的效果。结合前面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多样化的现状和特点,必须将分散的专业课程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各门课程不能各自为阵,要站在网络工程专业的角度去设计本门课程的案例。网络工程专业的案例设计思路应该是:首先设计一个综合性的能够囊括各门专业课的总体案例,而各门专业课的案例,应该是这个综合性案例的子案例。各个子案例之间,既独立又有联系,如图1所示。
1.明确网络工程的培养目标,建立跨课程的综合性总体案例网络工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综合性网络应用人才。鉴于网络多样性、复杂性,网络工程开设的课程也是多样性的,涉及网络设备、网络服务、网络应用、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为了能够让学生将所有的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站在网络整体角度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必须建立跨课程的、涉及网络各个方面的综合性总体案例。这要求全体教研室人员、任课教师参与其中。这样的综合性总体案例并不是哪一门课可以独立完成的,每门专业课只能完成其中的某个部分,虽然其他部分暂时不能完成,但这样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网络工程这一整体概念,并能知道正在学习的专业课程在网络中的具置和应用范围。这样的综合性总体案例设计非常重要,它能够防止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的迷茫,避免“管中窥豹”。学生每学习一门专业课,都很清楚这门课在网络工程专业中的定位,知道自己掌握的知识能够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哪些问题,激发对其他未学课程的热情。当所有课程都结束后,这个总体案例也全部完成了,这时学生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网络工程的整体含义。
2.每门课程精心设计案例,并作为子案例融入总体案例之中不同的专业课程在设计案例时,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案例要能够作为子案例很好地融入专业的总体案例中,明确本课程的地位,并要兼顾已学和未学的专业课程,建立内在联系。其次,子案例要具有综合完整性,能够覆盖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第三,案例要具有真实典型性。所设计的案例应取材于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感觉到能够学以致用,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4]。并且案例应是网络中普遍应用的并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能够体现网络应用的普遍规律。第四,案例应该具有可考核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记录成绩。考核可采取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如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对所有案例解决方案进行分析,集体打分。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个好的案例,也必须有一个好的实施过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学双方积极地参与和配合[5]。为确保教学效果,我们根据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状况专门设计了一整套实施方案,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1.精心准备在介绍案例之前,教师必须首先知道本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接下来要全面了解该案例的核心内容和相关理论知识,并考虑如何讲授这些理论知识,如何引入案例,案例提出的关键性问题是什么,解决该问题的一般性思路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个案例一般要多久才能完成,教师必须能够掌控整个案例的实施过程。
2.学生分组教师要事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到平衡,不能把学习程度好的学生都分到一组,也不能把较差的都分到一组。一般情况下5人为一组,并由学生选出组长配合教师工作,负责组内部的分工协调等。组成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重组。学生分组非常重要,要确定组的成员之间能够很好地在一起进行分工合作,坚决避免有的同学闷头做,而其他同学无所事事的现象。
3.初步分析教师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将案例材料发给每组讨论,再对案例进行简单介绍。每个小组内部要对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最后形成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由组长交给教师,教师根据每组不同的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并引导方向。这一步的主体是学生,要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方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在不同的组之间走动,掌握讨论的情况,也可以适当参与讨论。在点评每组解决方案时,应指出错误和不足的地方,并给予启发性的引导,但不能直接告诉该怎么做。同时对于正确的地方要适当肯定和表扬,激发学习兴趣。#p#分页标题#e#
4.解决方案每组学生根据上一步教师的建议再次讨论并修改和完善解决方案,确定合适的解决方案后开始实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一步全部是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再参与学生的讨论,也不需给出建议,只需在各组之间进行观察,掌握情况即可。学生如果在这一步仍有错误,可以在后面案例总结的时候进行改正。
5.评比考核这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考评。做完案例后,每组由组长向全体同学简要介绍其案例解决方案,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就该解决方案提出问题和建议并集体给出成绩。这样,每组成员不但可以知道自己的解决方案的对错,还了解了其他组的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能够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6.案例总结经过师生共同对每组案例解决方案的分析和讨论,绝大多数学生在自己的心目中可以总结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但也许还有不足的地方。这时,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共同总结出一个完整的、合适的解决方案,形成一个标准的答案。这一步也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如果在这一步存在多种不同的但又都可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教师必须告诉学生每种思路和方法的优劣,明确最佳的方案。
7.案例完善每个班级的案例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分析和总结该班案例教学的情况,对案例不断更新和完善。
案例教学取得的效果
网络工程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法后,经过不断的完善,总结了一套适合专业特色的案例,并在教学工作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如下。
1.解除了学生对专业的困惑学生从最初的专业课就开始接触到这个总体案例,虽然当时只能完成其中和该课程相关的子案例,其他案例还不能去做。但学生从这个总体案例看到了未来,知道自己学完所有专业课程后,就能够完成这样一个复杂的案例,从而了解了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广博,无形中也增加了对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渴望。学生不再因为课程繁多找不到方向而迷茫,很少有人再向教师咨询诸如网络工程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毕业后能做什么,现在学的这门课有什么用,是不是只要学好某一两门课程就可以了。因为学生在这个总体案例中了解了网络工程专业要掌握的知识和能解决的问题。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具体和典型的案例,学生了解了所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很多人已经不满足仅仅从教材上获取知识,更多的是主动在课下去查找、阅读和学习相关资料。例如在进行Web服务器负载均衡案例时,学生们充分讨论,拿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有的在防火墙上实现负载均衡,有的在交换机上实现,有的在服务器上实现,有的在DNS服务器上实现。充分体现了案例教学的特点,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集中起来,围绕一项或多项任务来完成教学过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同等重要且表现特征鲜明的学科,不仅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任务驱动模式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利用老师的指导或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来完成一定情境下有意义的任务目的,以此通过应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完成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也就是说,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可以综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执行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2、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改革
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对课程设计以及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上:
2.1基于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
对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课程设计,主要是对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任务进行有意义、有目的性的建构。基于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并合理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新课程内容且布置学习任务,然后教师对提出的任务进行有效分析并进行操作指导,学生在此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并做好笔记,然后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由学生按布置好的任务分配合作,实践操作尽量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教师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解决问题至顺利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由学生自己将任务完成的相关信息整合出来并举行交流讨论会进行探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并让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进行归纳整合,总结出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网络安全知识系统地吸收,同时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水平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2.2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辅助者,建构有学习意义的学习任务并引导、促进学生去学习,通过设置情景、讨论会话等不同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以有效掌握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并且,让学生对自己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并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运用、实践并解决相关问题,形成一个完整、自主的学习体系,让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指导实践来进行具体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广泛地、深层次地应用,显而易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方向,且研究成果颇丰,但侧重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案例研究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的内容居多,而对于信息技术与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鲜有,如何给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具体方法研究得较少。[1]针对此,笔者在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学思想品德课和传统德育、网络德育的要求,试着对信息技术与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学习,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3.07
在信息技术与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理论指导下,在借鉴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下,结合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本着有效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效性,我们试图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网络伴随"教学模式)[2]
"网络伴随"教学模式如:图1-1。
图1-1"网络伴随"教学模式
本教学模式各环节如下:
自主预习,网络学习
自主预习是课堂教学前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学习活动,它的意义重大,不仅使学生做好了学习准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预习探究过程中,获得了重要的学科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思维方法。学生自主预习应该完成三个任务:①你通过自主预习学会了什么?②你在自主预习过程中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③你是否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
网络学习有着独特的优势:①网络资源极为丰富,共享资源成为现实。②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让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成为了可能。③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自主学习成为必然。通过网络,学生针对学习任务,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收集组织材料,并对收集组织到的材料进行加工分析,从而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还经历了多种的体验,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3]
课件展示,激发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以展示图形、文字、声音、静动态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并把图、文、声、像信息有机的集成在一起实现媒体间的互补,它传递出来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明确目标,提出问题
学生在观看课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后,教师顺势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非常明确学习目标,同时,教师又将学习目标分解成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进行下面的学习,在导入阶段注重"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小组讨论,网络帮助
每个小组对分到的任务进行再一次分工,每个人责任明确,每个人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时,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寻求网络的帮助,充分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讨论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小组讨论之前,每个学生要先自己充分地独立思考问题,之后再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有目的性的讨论。讨论的时候,每个学生要积极地大胆地表带自己的独立观点。小组讨论不是顺从,而是相互认同、相互接纳、相互学习。新课改理念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生一起交流,同学生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一个榜样效应,同时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成果展示,教师指导
各小组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进行成果展示,展示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展示,每个小组有一块大黑板,各小组的学生共同将本组的学习精华内容展示在黑板上,每个小组要有一个或多的成员进行讲解说明,或者通过纸质书面表达的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表演、演讲的方式进行展示,总之可以让学生"尽情的、自由的"展示。
总结评价,意义建构
新课学习完之后,教师进行达标测评,测评内容可以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也可以通过发放试卷的方式进行。最后,教师总结各小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表现,进行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在教师解总结评价阶段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解疑者、课堂主持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索,师生之间的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在评价的过程中实现意义的建构。[4]
网络交流,巩固延伸
网络交流下的学习实现了交互式合作学习,一改过去师生难以广泛的、面对面的交流与进行充分、深入的了解。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不仅可以从网上做题和查看其他有关的参考资料,而且可以在网上向老师提问,与网上的其他同学讨论和评价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计算机网络给师生提过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通畅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博客和论坛上自由发言充分交流。一些在课堂教学上难以听到的可贵的想法,不敢说出话的在网上教师可以充分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恰当的引导,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使用电子邮件、QQ视频通讯工具,实现了交互式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多方的、"面对面"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得到了延伸。[5]
面对现在,展望未来,我们应该看到将网络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领域的研究应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研究探索才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2] 教育部.《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决定》[z].2000
[3] 余胜泉,林君芬.教育信息化(2002)应用回顾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02):44-47.
[4] 唐文和,刘向永,徐万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J].中国远程教育,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Moodle;网络课程;协作学习;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4010703
0引言
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推动了教育技术的进步,教育技术形成了以多媒体、网络等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成果,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将封闭的教育环境转变为多元化开放式教育环境。现代教育技术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使信息和知识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如今《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许多师范类院校的公共课,开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师范毕业生的从师技能,利用Moodle平台,学习者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学习,也可方便地进行交流,提高自身的技能。
1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状况
教育技术发展从文字教材到音像教学媒体,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现在的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不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引起了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育环境的变革。教育技术从起初简单的信息传播到如今的借助信息化媒体手段传播共享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着教学的发展。总结国内外关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网络教育模式及信息技术的探讨和分析上;国内的研究更注重于技术理论的研究,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进行多元化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资料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归纳出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多媒体化。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的教育体制与模式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由于互联网具有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优点,计算机网络可被应用到任何一个角落,在教育网络环境支持下,现代教育技术可提供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型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者可按照自身的需要来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
近年来,多媒体教育被广泛应用。虚拟现实、超媒体技术、媒体光盘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要技术,多媒体系统因承载信息量大、访问速度快,在传播过程中传输质量高、传输范围广、易于保存等被广泛应用。现代媒体比传统的媒体更容易被学习者接受与操作,人际交互性强。应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过程显得更为生动形象,使得许多抽象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更容易地呈现在学习者眼前。
(2)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发展。教育技术一直属于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纽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势必融入了多种理论。这些年,教育技术界日益重视教育技术自身理论基础的研究和将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教育技术实际的研究。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焦点逐渐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转向混合学习理论,研究领域由以前偏重的学校教育而转型为关注社会共同教育。
(3)资源的开发。现代教育技术特别重视教育软件的设计和应用。科学性、实用性、交互性等一直是设计开发资源的原则。随着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依托网络为核心的智能教育资源将在教育中占主导地位。为了能使教育信息资源合理共享,网络远程学习平台将提供一个开放式的环境,学习者可轻松地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信息。
2开发工具Moodle简介
Moodle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由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 博士主持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CMS),Moodle 因其免费、开放的源代码而被大众广泛应用。Moodle平台应用于教学可帮助教育者建立有效的在线学习社区,帮助教师高质量地创建和管理在线课程。
(1)Moodle平台的主要特点。Moodle平台操作简单易用,界面设计简单、高效,可轻松管理课程内容。创建者在系统安装时,可自定义设计主题,因其代码开源,用户可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其进行修改;开发者通过平台可直接创建课程,课程创建完毕即整合了新闻公告、论坛、下载等一些功能。此平台提供了目前常用的一些社会软件功能( 如博客 、BBS、RSS 等)。平台因其强大的安全性,教师后台登陆即可随时查看学员的访问时间、场所和内容等信息。
(2)Moodle平台的主要功能。Moodle平台课程包含资源与活动两大模块,其中资源模块是课程最重要的部分。资源模块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大量信息,其中不仅包含文本信息,还有媒体信息,例如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源设计中也可通过超链接的形式链接到外部资源。活动模块包括作业、测验、论坛、评价等模块,教师在作业区可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同步、异步的学习交流;测验评价区提供题目让学生作答,学习过程结束后可对学生进行评价及学生互评和自评。
3设计思想
(1)《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拟建立一个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交流学习经验的网络协作学习平台,丰富了学习的交互性和生动性。协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并把它们作为学习活动中的四大要素。现代教育技术旨在提高师范毕业生的从师技能,学习平台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还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景,促使学生在网上与同伴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共同构建学习者共同体,从而使学习者的学习更具有协作性,通过集体学习协商共同完成对信息技术的建构。
(2)《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发采用视频、音频、Flash 等交互性强的形式结合表现,学习者可自主选择所需要的相关课件进行学习,并声像并茂地展示学习信息。
(3)Moodle平台提供在线评价系统,现代教育技术强调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评价系统中,主要从每章课程后设计的测试题、作业区及讨论区上的回帖数及习题正确率等方面让教师与其他学习者来判断其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还可从学习者上传的资源、内容等方面进行判断。学习者每通过一章节的学习,自觉地对自己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性评价,并找出缺点,改进方法。Moodle平台提供的评价系统非常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
4《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发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在西北师范大学已作为公共课开放,网站开放地址为:http:///xdjyjs/。现代教育技术相关人士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制定了适合该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并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视频等素材,以及自己开发的课件动画、试题库等资源。
此课程开发共有十章,每章分为若干学习主题,每个主题设计有相应的学习活动,每个主题及活动后又设计有学习评价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一些作品须以小组形式提交,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学专业或者兴趣,选定某一主题,课程中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围绕选定的主题完成。
基于Moodle 平台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涵盖了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内容,旨在通过理论与技术的结合来提高师范生的从师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把资源合理地添加到系统中,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基于Moodle 平台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的具体步骤如下:在Moodle平台中创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创建者登陆到后台选择“网站管理”,“添加修改课程”可对课程进行设置,设置完成后在首页上便可看见该门课程。但是课程只是一个框架,点开后集成了论坛、测验等一些常用功能。此时管理者需添加资源,教师可以添加日常教学活动,如设置作业、创建聊天室、新闻、修改作业、划分小组等,资源编辑完毕后关掉编辑功能网页可正常学习。Moodle平台打开编辑功能,可弹开对网站的编辑,标题大多都是以标签的形式显示,添加标签可像记事本一样键入所要表现的信息,添加资源时选择要添加的种类,通过上传本地或者链接外部资源,便可显示出相应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相关界面截图如图1、图2所示。
5结语
Moodle 作为一个开放源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程管理系统,因其优点众多而被大众广泛应用。Moodle平台为开发网络课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解决了课程开发中的诸多问题,同时也提倡众人合力开发网络课程,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和更多的课程信息资源。利用Moodle平台有助于开发出高质量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通过互联网跨时区与地域的特性,也有利于让更多的学习者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J\].重庆电大学刊,1997(1).
\[2\]黄荣怀,曾兰芳,余冠仕.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简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9).
\[3\]黎加厚,胡丽萍.Moodle之互动评价:信息化的评价活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