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时间:2023-03-01 16:23:14

导语:在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第1篇

一、认真努力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2007年11月,我校申报了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调控的研究》(负责人:郑旺吉),于2008年1月被批准立项(项目编号:D-06),课题组教师围绕该课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课题于2010年11月经评审结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该课题取得的成果应用于日常教学教研中,在汕尾市各高中学校加以推广;同时,组织我校语文科骨干教师蔡赞生、郑昌适、陈兆慈、周瑞超、张远志、吴振涛深入学习《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等专著,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于2010年12月向广东省教育厅申报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研究》,把研究的突破口瞄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希图探索、寻求一套有效的指导方法。2011年5月,该课题经评审正式立项后,课题组于2011年7月8日在学校行政会议室举行了开题报告会。会上,课题负责人郑旺吉充分论证了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核心概念与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阶段及成果预测;与会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勤奋扎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一)努力学习相关理论,寻求课题研究支撑点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积极搜集相关资料。首先是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解读《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其次,利用网络的便利,搜集资料,下发学习。如认真学习我校业已结题的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运用控制论对高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调控的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学习全国各地有关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群策群力,整理编辑了《课题理论学习资源包》,作为课题组教师培训和学习的必备资料。该资源包主要包括课题研究相关理论、名师“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课堂实录、名著导读讲座、普通高中文学作品教学的相关论文、名家谈读书等。

(二)创设各种教研载体,指导自主、探究学习方法

为与课题研究相配合,课题申报以来,所有全校性的语文教研活动均和本课题研究整合起来,教学研讨的内容有意识地增加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比例。让每一次常态性的语文教研活动都成为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一次专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均安排课题组教师作专题发言,如课题负责人郑旺吉老师先后作了“散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古诗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情境的创设”等主题发言,蔡赞生老师作了“现代诗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等主题发言,张远志老师作了“传记文学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主题发言。这些主题发言各有见地,给老师们以很好的启迪。课题组还确定可以采取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根据“教以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思想,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相应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中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研讨课,如郑旺吉的“《花非花》诗意探究”、郑昌适的“《寒风吹彻》意蕴探究”、吴振涛的“《项链》人物性格探究”、张远志的“《祝福》春节文化探究”和陈兆慈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等研讨课均体现了文学作品鉴赏评价中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影响。

这些专题发言和研讨课,将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全校语文教师中加以验证、推广,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使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及研讨活动中及时转变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在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方面的自主、探究能力,并加以方法指导。

(三)参加各种交流活动,提高研究能力水平

课题研究启动后,我们抓住各种机会学习、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2012年3月16日课题负责人郑旺吉参加了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主持人和教研骨干研修班的培训学习,聆听了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黄崴、广雅中学教务处主任何丽萍、河源市教育局教研室周清生、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研室黎耀威等专家的精彩报告,回校后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研读研修班资料《教研芳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12年3月出版)。2012年6月12至21日笔者又参加了广东省高中语文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聆听了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教师怎样做行动研究》、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梁文宁教授《文学鉴赏与中学语文教学》、谭海生教授《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等主题讲座,获益匪浅,回校后组织全校语文教师认真研讨、学习,将其观点、做法应用于课题研究中,使课题研究获得了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通过阅读相关研究书报和上网搜索等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了各种文学体裁阅读鉴赏评价理论与方法指导文字资料、文学作品导读文字资料、PPT课件和文学名著电子书籍、“电视文学”“百家讲坛”等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视频材料,充实了高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教学资源。

(二)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理论探究与实际操作,课题组成员基本掌握了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指导方法,将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逐步加以改进和推广。首先,我们认识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要求教师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学生,组织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落实自主、探究学习。

具体到散文教学和诗歌教学中,我们吸收了课题组负责人郑旺吉分别于2010年1月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9809,国内统一刊号:CN11-2644/1)上的教学论文《浅谈散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2011年4月发表在《师道(教研版)》(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2655,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4-1299/C4)上的教学论文《浅谈古诗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阐述的指导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开放教学内容”“正确评价探究结果”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散文鉴赏评价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利用古诗的“空白艺术”“丰富意蕴”和“意象的多义性”来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古诗鉴赏评价自主、探究能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至于小说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和传记文学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我们将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推广。目前,课题组已组织精干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编》,在选编之传记文学文本中专门设计了“思考与探究”,用以检测学生对传记文学鉴赏评价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通过研究实验,课题组教师初步掌握了对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的指导方法,积极指导学生开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2012届高三年级林雪琼同学主持的“短篇小说阅读鉴赏评价研究性学习”获陆丰市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课题组教师将研究成果撰写成研究论文,参加汕尾市2011年度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获得优良成绩,其中张远志的《浅谈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探究》、吴振涛的《小说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荣获二等奖;蔡赞生的《寻找现代诗歌教学的最佳途径》发表在《汕尾教育》杂志(2011年第6期)上。这些获奖、发表的论文观点务实,对文学作品鉴赏评价的教学、教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如:蔡赞生的《寻找现代诗歌教学的最佳途径》中指出,“(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通过阅读梳理出不同的理解,并借助这些问题的解析和共同探究,努力让学生去拥有个性化的解读。”同时,课题组教师积极开发、制作体现“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的教学课件,参加陆丰市2011年度中小学教学辅助课件评选获得优秀成绩,如郑昌适的“《滕王阁序》网络课件”获一等奖,陈兆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件获二等奖。

四、实验的反思及今后安排

该课题研究实验,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基本达到了预定目的,对原计划中预计突破的难点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较好效果,因此,实验是成功的。同时,本实验是在没有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前提下取得较好效果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开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没有什么阶段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评价习惯应从小训练和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指导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如何构建新的学习机制,是本实验将继续深化研究的问题。本课题将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索。

在前一阶段中,我们认为,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是扎实有效的,内容上按照课题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方法上力求创新,努力探索研究的新路子,因此,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许多工作还不够完善甚至没有做好。

(一)我们的研究目标是“考察普通高中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功能,指明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误区,确定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原则,探索总结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虽然对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但是还无法“确定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原则”,尚未“总结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

(二)我们原定于本学期要开发出一本适合我校高二学生使用的校本文学选修教材(阅读文本后设计“自主、探究”思考题),但由于行政规划和经费等因素而暂时不能付诸实施,只开发了一本《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编》校本选修教材。挖掘文学鉴赏评价自主、探究学习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整理编写文学选修教材,形成一门或几门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文学作品鉴赏评价选修课,是我们研究工作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三)我们在《课题实施方案》中确立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理论演绎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其它两种方法运用较少,在下阶段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更多地运用其它两种研究方法,以使研究更加有成效。

(四)“确定普通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自主、探究的原则”“总结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特别是其中的相关性有时并不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这一工作也还需假以时日。

应该说,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基本达到了课题方案制定的阶段目标。有了前期工作积累的经验,有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和汕尾市教育局教研室专家的直接指导,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成果。

第2篇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从事幼教工作十多年,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人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阅读的人”。阅读能力应从学前开始培养的观念,目前已逐渐为世界各国幼教界所认同。但是,通过早期阅读现状调查我们了解到,幼儿园及家庭对幼儿早期阅读还不够重视,在观念和行为上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家长、教师不理解早期阅读的正确含义,多数家长和部分教师认为早期阅读就是识字,幼儿不识字就不能阅读;其次,幼儿园及家庭缺乏良好的有效指导。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高度的重视和深深的思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开展分享阅读家庭读本运用的教育研究来解决以上问题。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家庭读本阅读,来发现家庭读本阅读对于幼儿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都能得到提高。

2.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

3.通过实施分享阅读课题,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力度,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3~5岁幼儿。2.具体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自然实验法、访谈法及观察法。3.研究时间: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

四、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0年8月收集整理。确定课题实验研究方案,选拔实验老师、成立实验领导和实验小组。

2.实验阶段: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根据实验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工作,对儿童阅读能力展开前期测评工作,开展家教讲座,写出调查报告,实现初步研究目标,围绕活动目标探索分享式阅读的途径和策略。小班主要研究在分享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阅读兴趣和习惯、中班主要研究在分享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达能力、大班主要研究拓展阅读内容,促进幼儿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并在实践中探索、梳理主题背景下分享阅读活动设计的方法和策路。不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并向总课组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定期收集论文。

3.巩固、扩大成果阶段:2013年6月至2013年7月,实验检测、分析结果、撰写论文,进行理论总结,上报结果。

五、实验措施

1.问卷调查。2.阶段性测评:小结、总结。3.跟踪调查,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家长研讨会议,同时采用各种激励措施。

四年来课题有序、平稳地开展了系列活动:召开了“亲子阅读”的沙龙活动、幼儿自制图书的活动,举行幼儿分享阅读大赛。

同时结合对分享阅读的实践及教学活动的思考,我撰写了经验论文和分享阅读的案例。分享阅读专家袁园老师来园对课题进行指导,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及合理的建议。对课题的实施、阅读环境的创设给予了肯定。同时我园与北京分享阅读的专家与老师进行了《幼儿园主题活动背景下,分享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的交流,对分享阅读课程进行了诊断,专家认为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挖掘和拓展适宜各个年龄段“分享阅读”的内容和读物,既丰富新教参的内容,又促进幼儿、教师的发展,提高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形成幼儿园阅读特色。

2013年4月,幼儿园在全园召开了《主题背景下的分享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论证会。论证会上,为了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向大家展示我的课题成果,我展示主题背景下分享阅读集体活动以及相关的一些拓展活动,并进行了《快乐阅读,分享快乐》案例介绍,家长就幼儿园开展分享阅读以来的感受进行了分享,孩子们还进行了“唱诗诵诗”等有趣的活动。

第3篇

近年来,市、县领导大力支持推广“三五三课堂”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迅速成为典范。如何发挥最大的教育潜能,促进每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山东杜郎口中学基于“教育即解放,释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力,促进全面发展的认识”,形成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朴实理念。

二、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造成了学生个别差异越来越悬殊,很难做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可赞、可模可创。本人认为从以下几个角度可模可创:

1.课堂教学细节落实到位

杜郎口有个规定:不能说现象,要用事实说话,要用具体的例子来教育师生。不点名、不事实的批评是废话。如:XX教师上课时发动学生不到位,XX学生那个字写错了,XX学生没有予以纠正。不允许作虚的要求,如某年级有三位同学没有完成预习作业,今后注意。这样不行,必须说清楚XX年级XXX同学。XX班,XXX节课预习作业没有完成,什么原因要说清楚。每位领导,每位教师,每位同学不需要考虑所谓“面子”,入木三分,直来直往,久而久之,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2.坚持分组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全面转变

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是魅力无穷的,但真正保障每个人的学习权、发言权。对于每个实施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无疑是个挑战。杜郎口中学推行“10+35”的课堂模式,全面推行课堂教学过程的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合作预习,合作交流展示,合作反馈落实到位。

(1)预习

预习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其预习课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引导同学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做预习笔记,为展示课作准备。传统课堂中,一般老师布置学生课外预习,教师很难保证及掌握学生预习的质量,杜郎口中学把学生分成4位或8位一组,没有孤兵作战,平行分组,交叉预习,保证了预习质量,达到合作预习效果。

(2)展示

全班同学争先恐后地争取发言,发言人慷慨激昂,其他同学凝神倾听,聚精会神,尽管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程度各不相同,学习深度各不相同,但通过发言,每个人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日积月累,自信心得到培养。这种模式的展示,发挥了“举一反三”作用,在教师关键点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个人钻研,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各自完成自选的分层学习内容,达到各自的目标。

其实,我们主张分层教学类似于杜郎口模式,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得到动态的信息讨论,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递进。

(3)反馈

反馈的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预习课、展示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充分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战略,深入小组及时查漏补缺,以引领学生高效、快速地达成目标。杜郎口中学的教师不厌其烦,有始有终。

一个再优秀再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学生不同的领悟力,正是由于杜郎口中学教师的敬业与谦虚,才能耐心地实施。看起来似乎教师“被动式”地上课,却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

三、杜郎口中学课堂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1.树立新的课堂评价观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评价定位就是“不看教师看学生”。课堂中不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学生学得是否主动。

2.确立新的学生观

尊重同学们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权、发言权、创新权。交流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呼唤与滋润心灵的过程,让学生真情流露,亲师信道,促进学生更好的主动发展。

3.确立新的教师角色观

教师走下了讲台,不采用学生举手发言,不采用固定座位形式,不唱独角戏。怎么方便学生的发展,就适应学生的发展,这种“不规则”的教师角色转换,让不平等荡然无存。

4.确定新的学校观

第4篇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

二、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论文题目:“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明显偏多,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应重新确定研究内容,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

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

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

(二)做好文献综述,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

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的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上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搞清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他们的论文开题报告有很多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工作介绍甚少。

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这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同时,文献综述还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要想写好论文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技巧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第5篇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津津乐道和引以为傲的标志之一。该制度为牛津大学带来了极大的荣誉,据统计,牛津学子中先后出现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历史上的41位首相中,七成多毕业于牛津大学。随后仿效该制度的美国大学更是大大受益,与此同时,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导师制在我国,长期以来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的,本科生主要实行辅导员制。近年来,从北京大学到地方高校,许多高校也开始实施导师制,我校导师制也实行了多年。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本科生、研究生质量普遍有所下滑,很多高校希图通过本科生导师制解决教育质量的问题。我校的导师制实施多年,但是,对于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似乎影响不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低师生比

实行导师制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利于导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师生间更易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学生也才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各专业,做出合适选择。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的师生比为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这些久负盛名的高校都视质量为生命,严格控制学生规模,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而我国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实际上,某些学校某些热门专业师生比更低。我校的情况是师生比大约1:15,但是,各院系专业的分布极不平衡。有些专业的师生比非常高——比如历史,有些又非常低,比如信息、艺术,中文专业的师生比约为1:18。在这个比例中,有些教师是“双肩挑”,本身担负着教学和管理两方面的工作,不可能在承担导师的工作,所以,实际上能担任导师的教师很少。

第二、导师资源稀缺

在本科生教育方面,有两个问题经常被忽视:一是本科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学习、生活模式大为改变,正处于向成年人过渡的途中,加之当今社会价值观、思潮的混乱,新鲜的大学生们急需获得一些来自学养深厚的教师的真诚建议。但实际的情形恰恰是老师对于本科生只有课堂教学的任务,绝少指导的工作。二是绝大部分导师鉴于目前学校的考核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也往往无暇或干脆对学生置之不顾。据一份对哈佛本科生的调查报告,大学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远远超过老师本人的认知。在实际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成功人士在谈及大学生活时,总会提到一两个对他影响重大深远的老师。但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导师,导师既然要跟学生直面接触,没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责任感和爱心,是不能真正胜任的。做人和治学往往是相融的,出色的导师,能在学术交流的同时又不动声色地将生活哲理传达给学生,也能通过日常生活将治学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在师生比本来就低的情况下,又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可以作导师,有效的导师资源稀缺可以想象。

第三,学生导师自身的问题

导师制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牛津的一位教授曾经说,“最好的学生就是能教给我一些东西的学生”,在我国早就有“教学相长”的说法。然而现实中,由于师道尊严的传统,我们的学生更习惯洗耳恭听,老师更习惯于谆谆教诲。这种情形也造成一部分导师对学生热情不高的原因之一。如果学生只被动地听,只能逼迫老师一味地重复性灌输,从学生那里汲取不到新的灵感或挑战,天长日久,老师学生的双向厌倦疲惫也在所难免。因此,导师制要有效实施并可持续传承下去,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的事情。学校在实行导师制前,应对学生和导师预先进行导师制阐释,使双方都明晰导师制的宗旨、意图,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在落实中也好更默契地配合、互动。比如,学生要把握好请教老师的限度,不能事无巨细地咨询导师,要尊重导师的工作、生活方式和时间;导师也要真诚耐心地对待每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年轻学子,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授之以渔。无论从培养精英人才还是提高大众素质来看,导师制都不无裨益:师生之间平等、开放式的交流氛围,使学生易于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养成逻辑思维和富于反思批判的精神。

第四,导师制度不够健全

首先是一个导师指导一个班级。班级有大小,目前,人数少的班级还有几个?一个导师指导几十人怎么可能呢?这一点,文学院的情况稍好,每个班级30人左右,但也比较多。

其次,是导师的责权利不明确、不合理。导师的职责到底是什么?要规定细致,权力都有哪些?要明文规定,而导师的利益(工作量或补贴)太少。

第三,导师和辅导员的关系、职责分配不明确。导师该负责什么,辅导员该负责什么都应明文规定。

第四,硬件条件比较差。有的教师办公室10平方的小房间有7、8个教师办公,缺少指导的地点和安静的环境。教师居住地与学校距离太远,教师无课时很少来学校,学生和教师见面太难。学校网络建设比较差,学生上网困难,无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

基于以上的问题,我建议:

首先,加强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导师制教育,让大家都理解什么叫导师制。

其次,加强对导师的资格和素质的要求,不是什么人都

第6篇

小学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但是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缺乏理性思维。如何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快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有效运用歌曲、游戏辅助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因此,我们进行了运用儿歌、游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的研究。

要让学生感到英语的学习是如此的快乐、有趣,就必须顺从孩子的天性,充分考虑到他们爱动、好唱、乐玩的年龄特点,把儿歌、游戏引入课堂,运用儿歌、游戏教学方法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接受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熏陶中喜爱英语、学好英语,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玩玩乐乐的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英语知识。具体地说,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研究:如何有效、创新地运用歌曲、歌谣、韵律诗帮助学生识记、化解一些语法难点,创建快乐的英语课堂;如何合理地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歌曲与游戏在英语教学中有以下作用:

1、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要避免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最好的良师就是兴趣。而从儿童心理特征来讲,他们在进行游戏、演唱歌曲时,会感到兴奋、愉快,注意力格外集中,所以运用歌曲、游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力手段。

2、降低学习难度,易化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某些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掌握,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把它变成琅琅上口的歌谣,再运用熟悉的旋律演唱出来,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

3、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在歌曲教学时,可鼓励他们在小组内合作创编一些新歌曲或者歌谣,请他们分组展示,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意识。学生也会兴趣大增,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4、扩大学生视野,了解异国文化。英语歌曲大量反映了英语的知识、外国的风俗文化,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和文化方面的目标达成。在低年级学生入门阶段,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用歌曲“Good morning”来相互问候,并启发学生就中文里对老师的称呼和英文中对老师的称呼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在英语文化中学生一般称呼年轻的女教师为Miss(小姐),而不是如中文习惯所称的teacher(教师)。

虽然歌曲、游戏对英语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但是如何恰当、合适、有效地运用歌曲、游戏辅助教学,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也是我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总结的内容。

1、游戏的开展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重、难点,它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游戏是为了活跃课堂,便于学生更充分灵活地掌握知识,

2、游戏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趣味性,有助于调动各种水平学生的积极性并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3、游戏的形式要多样化,并要不断更新。

4、在游戏之前,教师要讲清游戏规则,要交代给学生明确的任务,让他们参与的同时又受到约束。

5、对于游戏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提出努力方向,发挥游戏的导向作用。评价可让学生参与,让他们在自我评价中增加学习的动因。对于那些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或小组要给予奖励。为使评价能保持长久的激励作用,可定期统计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中获得的小奖品,并评出表现出色的学生或小组。

6、选择的英语歌曲应与所学课文、语言点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学习颜色时就可以选择这首《Colour song》,学习家庭成员类单词时则可以搜集一曲欢快活泼的《Finger family》等。

7. 由于教材中的歌曲不是很多,所以我们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的歌曲,如《If you are happy》等;也可以在复习旧歌的同时,鼓励学生创编新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7篇

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能胜任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分定向班和统招班,其中统招班入学分数较小教、英语专业低,且班级人数一般都在50人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女生,男生人数寥寥,仅0-5人不等。学生普遍畏惧理科的学习,尤以物理为甚。问卷调查显示,入学时约50%的学生不希望开设物理课,对物理有兴趣的不足10%。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物理难学,且对他们没用,心理上排斥物理课程,给日后的物理教学带来相当的困难。由于男女学生的思维特征及物理学科本身的思维特点,理论上男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应该是较有热忱和期待的,但学前教育专业仅有的几个男生的实际情况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学前期儿童,学前期是人格发展的奠基期,作为儿童的启蒙老师,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等将极大地影响着儿童热爱科学的情感及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作为科学课程之一的物理学课程,它的研究范围、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对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更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物理等科学课程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科学课程的学习和科学思想的熏陶。

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学生物理学习现状及原因的分析,寻找提高学习兴趣、化解学习困难的有效对策,期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真正成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蒙者。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持久稳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物理学本身的魅力和教师的教学艺术去持续的激发;间接兴趣是由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对学习结果产生兴趣,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

(二)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维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激励可以使学生保持长时间的一种良好行为状态,而长期保持这种状态,也就可以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将激励机制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情绪振奋,对知识的渴求、期待的情感保持恒定,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发挥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说让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十分重要。

(四)科学类

彭加勒说:“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好处,他们之所以要研究它,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乐趣,而他们之所以得到乐趣,是因为它们美。”同样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美,他们的学习自会乐在其中。

三、课题研究设计

(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

1.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是专门研究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高师的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系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能胜任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物理学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物理学课程指的便是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物理学课程目前选用的教材是高中物理必修和选修1系列。

3.对策

对付的办法或应对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1.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结合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间接兴趣出发,使学生领悟物理课程学习的意义,从而产生亲近物理的情感;从直接兴趣入手,寻找让学生“感觉到科学中美好东西”的方法,体会到物理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物理课程学习的兴趣。

2.研究内容与重点

(1)现代学前教育对教师科学素养要求的研究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3)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现状分析研究

(4)应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困难的策略研究

其中重点是探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兴趣、化解学习困难的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将“有用”和“有趣”有机结合,提出有效化解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困难的策略。

2.研究的过程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理论研究和信息收集阶段

主要是通过文献搜集、理论思考、酝酿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

(2)实践研究阶段

深入学前教育专业及幼儿园等教育实践的第一现场,运用观察、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获得资料,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提高学习兴趣的策略,依托本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实验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更加有效、更加可行的策略,践行“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研究模式,突出行动研究的特色。

(3)总结阶段

总结实践、研究得失,撰写研究报告、理论研究论文。

3.研究方法

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四、实施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梳理教材,优化教材结构

1.补充幼师教材亮点,凸显专业性

2.适当调整教材的编排结构,降低学习难度

3.重新定位难、重点,适当降低数学要求

(二)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1.加强教育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1)加强竞争意识教育,增加学生的紧迫感

(2)强化目标意识教育,激发间接兴趣

(3)利用幼教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注重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1)利用序言课的积极影响

(2)采用直观教学手段

(3)挖掘玩具的教育功能

(4)增强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

(三)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降低入门门槛

(四)遵循教学原则,着眼全体学生

1.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因材施教,尝试分层作业

3.加强个别辅导,解决实际困难

五、研究成果

(一)教师方面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实践,老师们进一步更新了观念,统一了认识,尤其从冠中过来的老师很快完成了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变,认识到相对于高中生缺少压力和动力的师范专业学生而言,紧扣物理学的“有用”和“有趣”激发学生兴趣乃第一要义。以下是教师的一些研究成果:

论文《学前教育中的物理科学色彩》通过实例折射了幼儿教师的物理知识、科学情怀、科学方法等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获省高师物理协作组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论文《现代学前科学教育对教师科学素养的要求初探》从“目前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不尽如人意”这个现象出发,探讨了新时代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让大家看到了学前教学专业开设物理等科学课程重视科学课程的必要性,获省高师物理协作组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论文《紧扣目标教学,成就良好开端》则是抓住课堂教学的起点――序言课,通过创设情境、强化目标教学、明确要求等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亲近物理课程的情感,获省高师物理协作组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论文《化解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物理学课程学习困难的策略〉发表于《高等函授学报》2012年第3期。

(二)学生方面

问卷调查显示,实施化解学习困难的策略后学前专业的学生对开设物理学课程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85%的学生认识到此课程是“提高个人科学素养”和“为将来从事科学活动课程打基础”的需要,认识提高了,行为也就积极了,学前2013级的问卷显示,“课上一点也听不懂”仅占0.1%,“听得懂”和“基本能听懂”的从2012级的17%(定向,对照班)提高到69%,学生课堂面貌和学习热情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上课没听懂,课后谁也不问,随它去”的学生从40%降到10.8%,学习态度明显端正。

六、遗憾和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状态研究是本课题的一项研究内容,确定这一研究内容是基于当时(2012年前)的状况,即每个班约50人中间大约只有0~5名男生,这寥寥数名的男生智力状况不错,可是学习状态普遍糟糕。但从2012年开始,学校招收定向男幼师生,在男幼师班中男生占大多数,“男生学习状态糟糕”的现象并不明显,因此我们意识到“男生学习状态糟糕”的现象除了男生贪玩不够勤奋、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因素外,还应该有“几片绿叶淹没在百花丛中”的心理劣势等环境因素,因此需要进一步跟踪研究,以便谨慎地得出结论。

实施“化解困难的策略”的研究实践我们分两步走,2012级利用学前4、5两个班作为实验班进行研究,取得进展后在学前2013级全面铺开,从序言课开始就启动“目标教学法”进行教学。全面实施策略后,学生物理学课程的学习面貌发生了很积极的变化,但是利用“目标教学法”等激发的间接兴趣是由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对学习结果产生兴趣,从而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而言它的持续性不够。如何在教学中钻研教学内容和学情,使学生每一堂课都能充分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且被物理课程深深吸引是需要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去长期研究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第8篇

(宣汉县厂溪乡中心校 四川宣汉636150)

随着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目前学生自主学习的呼喊声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成为了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主流,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我校地处贫困山区,几乎所有班级都是学生人数超过60人的大班。大班额条件下的教师无法分散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容易忽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而且课堂纪律易放难收,活动节奏难以驾驭,一节课老师需花费大量时间整顿纪律,大大降低了上课的效率和质量。这种大班模式也加大了老师作业批改的难度。按一个班60人计算,如果每批改一本作业的时间需要1分钟,一个班的作业批改就需要一个小时,假如一位老师带3个平行班级的课,那么一天阅作业的时间需3个小时,花这么长的时间,势必削弱了作业批改的质量……大班化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迫切需要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减轻老师的负担.

加之农村学生信息量小,表达力弱……在农村小学中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合作小组的构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一、合作小组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1、差异性

2、均衡性

3、可操作性

4、和谐性

5、灵活性

二、合作小组构建的具体方法:

1、中低段年级由教师分配为主

我校近两千名学生全部来自农村,他们单纯、善良。中低段的孩子更是淳朴、天真,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理性地进行自主搭配分组,在分组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将学生按照学习成绩,上课纪律,性格爱好,积极上进等每方面从A到D进行排列。A类学生我们称为特优生,B类学生称为优秀生,C类学生称为待优生,D类学生我们称为努力待优生。每组都有A、B、C、D 4类学生,他们既有个性发展的相似性,又有学习程度上的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B、B对C、C对D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实现A教B、B教C、C教D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

这样分组,遵循了“差异性、均衡性”的基本编组原则,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实现“把教学相长延伸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

2、中段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

中高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判断和评价能力,在分组时教师可以在对小组进行具体要求后,适当让小组成员自行搭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我校四年级各班就是按学生成绩、学生爱好、思想素质等将学生进行排名,将学生分成:A、B、C、D、E、F 6个梯队,每个梯队12名学生,即1——12名为A梯队,13——24 为B梯队,以此类推。A梯队的12名学生就作为合作学习的学,从A级开始,每一级的学生都到下一级梯队中去找一找自己愿意帮助的同学,然后再全班开展“一帮一”活动。每个组形成A帮B、B帮C、C帮D……模式,没有特殊情况不越级帮助,如果一些同学无法对下级进行帮助,或者帮助效果不是特别明显时,可实行个别“一帮二”。通过“一帮一”,合作小组基本建立起来了,将A梯队到F梯队中一个帮扶体系中的所有成员归纳为一个合作小组,共计12个合作学习小组。最后教师根据每个组的性别、个性等情况进行微调。

3、高段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

高段学生基本能正确客观的看待和评价他人,意志发展水平由弱到强、由他律向自律过度。随着学生情感生活的不断丰富,他们的理智感、友谊感 、集体荣誉感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依赖的重心由家庭逐渐转移到学校,同伴关系、友谊成了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根据小学高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分组时我校选择由学生自由选择为主。

高段学生大部分处于青春叛逆期,如果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提高,强行分组,反而会适得其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行分组,既遵循了青少年的心里发展规律,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成员也会地心甘情愿地为组内的进步齐心协力、奋发图强。

三、合作小组组长的选拔:

1、小组长的选拔条件

A、学习成绩要优秀

B、性格应外向

C、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要强

D、自我要求标准要高

2、小组长的选拔方式

A、教师指定B、毛遂自荐C、组员民主推选

四、如何加强小组管理

1、构建组队文化

小组文化是用评价手段拉动小组内互助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学习氛围,主要表现在学生有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文化建设,使小组形成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以消除学生合作学习的疲劳。用小组做课堂教学的基本单位时,要下力抓好小组内部文化建设,做到用“用文化凝心聚力”。

每个小组要有自己的组队文化,要有组名、组训、组旗、小组目标、小组星级榜,如:

朝阳组 口号:初日朝阳,万丈光芒 目标:考上大学

组 口号:生命如帆,青春不悔 目标:畅游知识的海洋

雄鹰组 口号:展翅翱翔,追逐梦想 目标:像鹰一样坚强

每个组名都是小组奋斗的方向,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强大的激励作用。小组名字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荣誉和自豪,他们每个人都会为捍卫这一荣誉和自豪而团结、进取、努力。同时各小组张贴星级榜,可以记录每天组内成员学习及活动给小组集体的加减分情况,让他们时刻铭记在自己在小组中发挥的作用。

2、组内成员合理分工

组内成员是一个整体,在小组内要强调集体行动,不搞个人主义,组内对于各种任务要有明确分工,并且要明确落实到人。我校在组内成员的分工时选择在每个小组内,设小组长、卫生员、纪律员、安全员、得分记录员、检查员各一名。整个班级事务由各个小组轮流管理。

A、小组长: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对组员的学习、行为、思想等进行监督、督促和指导。包括随时与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联系,在同学和老师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作用。在其带领下,阶段性的对组规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改。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情况。同时,负责填写本小组一周内在校表现情况。当值的那一组,小组长除了负责本组组员的学习,检查本组同学对所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负责和其它小组长进行联系,督促其它小组完成各项任务。

B卫生员:主要管理组内卫生保持情况,要求检查好小组成员的个人卫生以及桌椅摆放情况。当值的那一组,卫生员则负责监督全班的卫生保持,并督促其他卫生员做好管理工作。

C纪律员:主要负责本小组的课堂纪律维护,对于上课出现的说话、嬉笑、打闹、递纸条等现象及时制止。当值那一组,纪律员则管理全班学习讨论过程中的纪律,要求自我克制力强,管理能强的同学担任。

D安全员:负责排查当值那天全班的安全隐患,将各个小组内大小安全事故及时向老师汇报。

E、得分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的得分情况。避免误加或误减分数,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混乱。当值的那一组,记录员除了记录本组的得分,还负责汇总当天所有小组的得分并及时张贴在小组星级榜上。

F、检查员:负责检查本组成员的作业完成情况,提醒未完成作业的同学进行补交。当值的那一组,检查员除了检查本组作业,还负责督促其他检查员的检查工作。

组内分工落实后,组内每个成员都对班级建设但有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3、合作小组的培训

利用周朝会等时间组织对合作小组进行培训。合作是有原则的,是有重点的,为使效果达到高效,要指导学生做到“九会”:学会预习、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赞扬、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归纳、学会反思、学会答题。同时告知学生:小组成员之间有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小组合作建立在小组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基础上,要将小组内部每一个成员的利益和小组的利益统一起来,使学生个体学习与活动的动机和群体的目标融为一体,每一成员都有“同舟共济”的意识,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到达成功彼岸。

4、小组的监督与管理

我校在对小组进行管理时,会结合学生星级排榜来进行学习小组的整体评价。

A、记分项目:①作业情况 ②课堂发言情况 ③组内默写及背诵过关情况 ④组内成员考试名次进退步情况 ⑤纪律情况 ⑥卫生情况

B、记分标准:

1、作业:每天不完成每人次(包括没带、作业没记好,完成情况潦草;允许有少量不会的题目)扣1分。当天没有补完每人次再扣1分,如果第三天仍旧没有完成,则加倍扣分。抄袭作业者一次扣2分。

2、课堂发言:课堂发言时允许组内互助,为其发言作进一步补充说明,但不允许出现组内相互提醒的现象,拒绝“打电话”。课堂问题发言超过3人仍旧没有答对,后答对者小组直接加1分。本环节的加分由各认课教师自定,但是组长发言时,所得分数一律减半。

3、默写及背诵:默写的收发一律按小组为单位。每次默写全对则小组加2分,二次过关通过的小组不加不减,但仍旧没有通过的小组减2分,下课后由小组成员留下为其辅导过关。(基础较差的同学有最低标准线,由任课老师和组内同学共同制定最低标准),如果有人举报作弊者,经核实后组内一次性减10分。

4、考试情况:

(1)学科测试之后,该小组内成员有一名优秀,加1分,一名不及格,扣1星。

(2)期中、期末考试后,按组内成员学科等级情况加分或减分。

优秀加2分,良好加1分,及格不加不减,不及格减1分;

5、纪律:

(1)、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每人次扣所在小组1分。

(2)、上课违反纪律者,如说话、走神、睡觉、看课外书等。

(3)、午、晚休说话影响学生休息的。

(4)、上课迟到,在校园及走廊追逐打闹者。

(5)、不尊敬师长,顶撞师长者。

(6)、损坏门窗等公物者。

(7)、在班内散布谣言及欺负同学者。

五、小组分组的好处

1、通过学习小组,提高监管力度。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3、通过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第9篇

一、目的意义: 搞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有计划地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通过对教育科研课题的专题研究,一方面使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培养一批科研型的骨干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小学教育改革的思路、策略和途径,形成我校教育科研特色。同时为促进教育科研成果尽快推广、应用,必须建立一套有利于操作、检测、评估课题的管理办法。

二、课题分类:

1、学校教育科研课题以校级立项课题为基础,校级立项课题是学校课题管理的主要对象。在此基础上逐级选择推荐,逐步形成由校、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课题组成的课题网络。

2、学校教育科研课题分为学科类课题和非学科类课题两大类。

三、课题管理机构和管理内容:

1、校级各类立项课题均由校教科室负责管理。校级以上立项课题根据相应级别教育科研机构制订的管理规定实施管理。

2、课题管理的内容包括课题申报、课题方案制订、论证及立项、课题的实施、阶段总结报告和实验报告、课题的中期检测、课题成果鉴定、课题成果的推广等环节。

四、课题管理程序: (一)、课题的申报与立项。

1、每年九月份由课题负责人选准课题,填好课题申报表,写出课题实验方案送校教科室。教科室根据所报课题进行审阅。并组织有关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对有较高学术价值、便于操作的优秀课题向上级教育科研部门推荐,争取立项。其余的作为校级课题。

2、立项原则:鼓励性原则。鼓励全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并通过科研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可行性原则。课题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深入开展研究的精力。能制定出合理的、操作性强的研究方案。实用性原则。强调教育科研对本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现实指导作用,强调教育科研对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切实的促进作用。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正确,研究目标明确,立论根据充分,内容具体,方法步骤切实可行。

(二)、课题的实施

1 、校教科室管理的课题范围是校级课题和以我校名义申报的各级各类课题。

2 、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

3 、周期一年以上的课题每学期必须制定阶段性课题研究计划,应按时写出阶段性研究总结。

4 、课题组长要经常性组织教师研讨,收集资料,及时记录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研究体会,按月向校科研室汇报。

5 、课题申报人应维护课题研究的严肃性,要设法保证课题按时结题。同时,更要注意科研的科学性和对教育的实际指导意义,在研究过程中可作不断的改进或提高。

6 、课题一经立项,不得随意变更或终止,因故不能按时结题或不得不中止的课题,须书面说明理由,由教科室备案。无不可抗拒原因而不按时结题的,不得申报新一年课题。

(三)、自查、检测

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末要写出阶段实验总结,向学校教科部汇报教育实验过程中的得失,并将实验过程中积累和收集的资料、数据等一并交校教科室存档,便于学校对实验中期、实验结果进行检测、评估。

(四)、课题结题与鉴定管理

1、凡符合结题条件的课题,由校科研室负责鉴定工作。课题负责人向校科研室递交《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并附下列资料: 课题研究主体报告、全部研究成果反映研究过程的主要资料(文字、图表、录音、录像、软件和事物等)

2、市级及以上立项课题由上级科研部门给出鉴定。

3、课题的成果形式有教育科研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教育专著和教育软件,学校有权对成果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