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9 17:51:42
导语:在风筝教学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教学;教学效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多种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具体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深奥道理、趣味化枯燥理论,使学生拥有探究物理的欲望与兴趣,进而完成教学任务。要想通过创设情境获得显著效果,教师需找准切入点,即要找出学生兴趣最浓厚且好奇心最强的问题。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欲望,提升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知,思维来源于疑问,学习来源于思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具体心理,在关键环节创设疑问情境,进而调动学生主动性思维,使其积极思考并乐于参与。因此,在初中物理导学环节教师需注重其设计。导学环节就像音乐的引子,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并调动其思维。例如,在教授“物体的沉浮条件”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采用实物演示与设置疑问的方式进行。首先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块木头、空牙膏管、石头,同时还可放一盆水,而后教师先在水中放入木头,学生可看见木头在水中浮起;而后教师再在水中放入石头,学生会发现石头沉到了水底。教师可请学生对眼前所见予以回答,而后让他们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学会可能会回答因为木头轻而石头较重,故而前者浮起后者沉下。此时教师可将空牙膏管弄瘪,再放入水中,学生会看到它沉入水底;而后再将空牙膏管弄鼓,再放入水中,学生会看到它浮于水面上。教师此时可继续提问,为什么瘪的空牙膏管会下沉,而鼓的会浮于水面呢?此时学生在思考之后就会之前的木头因为轻而浮于水面,而石头因为重而沉入水底的说法。通过这种做法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充足的兴趣,继而会以饱满的热情上好这节课,为课堂的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
二、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随处都可见物理现象,故而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时可结合生活实例,这样会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并活跃课堂气氛,趣味化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知识。再加上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有所作为。故而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从而使课堂具有实用性。例如,教师在讲授“物态变化”的相关内容时,可提问学生,在两只型号与规格均一模一样的白炽灯泡中如何辨别其新旧;在北方地区一旦冬天来临,人们会利用地窖对蔬菜予以储存,同时他们会在地窖中放置几桶水,这是什么原因?在炎炎夏日,为什么人们偏爱吃冰棒,认为它比凉水更加解渴?这种与实际生活相连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有浓厚兴趣,可促使学生联系课堂所学对上述现象予以解答,既可温故又可知新,同时还可联系于生活实际,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三、创设实验情境,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物理是一门与实验紧密相连的课程,而实验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自主性,即学生自主参与;一种为演示性,即教师操作。初中学生多好动且好奇心强,因此,可在课堂中创设实验情境,以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并从中获取成就感,亦可对课堂知识予以巩固。例如,在讲授“滑轮”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师操作、学生观察的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过程。首先,教师可告知学生实验的目的,而后对学生予以分组,使他们开展小组实验,并且自主设计表格,通过实验后填好力的单要素以及其他实验数据,最后结合表格内容对滑轮特点予以总结。通过这种自主性实验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探索精神,提升教学效率。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性
在现代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多媒体,由于物理知识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与枯燥性,故而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对教学情境予以创设,通过视频、图片、声音等直观且生动地为学生展示各种物理现象,同时突出教学重点,学生不仅可在学习中收获乐趣,还可以学好物理知识。此外,通过多媒体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乐趣,进而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予以有效培养。
如,初二《走进分子世界》《宇宙探秘》,初三教材中的《机械能 内能》等,学生对这些抽象的内容并不了解,在生活中也没有直观的认识,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有局限性。而这时多媒体情境就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接触、了解,获取更丰富的物理知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习欲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性思维。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实验情境以及多媒体情境等,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堂趣味性,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蓝天白云》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上)音乐教材第一单元。
二、设计思想
《蓝天白云》内容以学生对蓝天和郊外的向往为切入点,通过演唱《捉泥鳅》、欣赏《放风筝》,唤起学生对描绘、热爱自然的音乐作品的学习兴趣,并初步了解音乐表现自然的特点,激起学生热爱自然与热爱音乐之间的情感共鸣。教学设计体现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教学内容重视音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中以音乐为主线,采用“说、听、动、唱、玩”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把音乐“双基”能力的训练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激发学生去探究、体验大自然中无限乐趣的欲望,更深地了解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风筝文化。
三、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捉泥鳅》,能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儿童在大自然中嬉戏的愉快情绪。并能在音乐活动中学习“捉泥鳅”的本领。
2.认识四四拍,了解其含义及强弱规律,培养学生自我创编的能力。
3.欣赏童声合唱《放风筝》,了解中国具有特色文化的风筝,感受歌曲中小朋友放风筝时无比激动的喜悦心情及风筝飞舞时力度的变化。进一步体会在大自然中尽情歌舞的快乐与自在。
四、教学难点
1.用欢快、活泼的心情演唱好歌曲《捉泥鳅》。
2.了解中国具有特色文化的风筝,感受歌曲的情绪及力度的变化。
五、教学难点
1.找节奏中旋律相同、节奏相同的乐句。
2.用声势语言、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六、教学准备
参与一次捉泥鳅、放风筝的活动;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结合美术课画风筝;课件准备。
七、教学过程
1.课前乐《蓝天白云》。
2.谈话导入。
师:追着白云,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外面的世界非常精彩。你们喜欢在郊外玩耍吗?
生:喜欢。
师:玩是孩子的天性,能说说你平时最喜欢玩些什么吗?
——交流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歌曲中,引出交流的话题,自然导出所学内容,加强教材内容间的前后联系。】
3.新歌《捉泥鳅》学习。
师:听一听,看一看,歌中的这些孩子在玩什么呢?
(1)初次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播放MTV《捉泥鳅》
揭题:捉泥鳅
师:这是一首由台湾著名的音乐人侯德建先生所写的童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好听的歌。
(2)再听歌曲。听听歌中提到了哪些景物?
生:池塘、雨、田野、泥鳅。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野外这么美,小伙伴们玩得真高兴呀。你们想不想跟着这些小伙伴一起去捉泥鳅?
——出发吧!
(4)跟琴练唱歌曲。
①找一找:歌中的乐句你都会唱了吗?你觉得哪一句学习时有困难?
——练习。(可请会唱的学生教唱)
②认识:反复记号的唱法。
③注意点。
a.附点节奏——轻快、开心;
b.同音反复处——口齿清晰、音高一致;
c.后半段乐句——心情急切。
设计意图:感受歌曲中的自然美、生活乐。学唱新歌是学生发现难点、解决难点的过程,学生的发现过程可能会出现很多随机性,老师将及时捕捉动态资源,生成新的教学流程。
4.完整演唱歌词。
注意歌曲的情绪、速度。
师:同学们的歌词唱得很棒,精彩的歌词加上美妙旋律会更棒,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歌曲美妙的旋律吧!
5.跟琴识谱。
(1)认音识谱;
(2)分6个乐句。
师:接下来让我们开动脑筋,一起来“捉泥鳅”吧!
6.音乐游戏:捉泥鳅(课件出示歌谱)
(1)找节奏相同的乐句——读一读。
(2)找旋律相同的乐句——唱一唱。
(用不同的颜色或图案标记)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更自然地解决好歌曲中的难点部分。
7.延伸:表现歌曲
导:这么好听的歌曲它是几拍子呢?
(1)了解四四拍含义,板书,标出强弱规律。
师:让我们用四拍子的动作来拍一拍吧!
(2)声势训练。——生交流动作。
①动作如:跺脚、拍腿、拍手、拍肩。
②为歌曲伴奏。
(3)打击乐伴奏:
要求:练一练,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4)合奏。
唱—动—奏
设计意图:通过声势训练和打击乐伴奏,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的特点,并在歌曲中体验四四拍的强弱规律,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创编能力和对音乐的强弱感知能力。
师:野外的景色这么美妙,捉完了泥鳅,他们又放起了风筝。你听!
8.欣赏童声合唱《放风筝》
师:闭上眼睛,让身体随音乐的旋律摆一摆,感受放风筝时的情景吧!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情绪及力度的变化。
(2)小知识交流:“风筝”知多少?——课件出示。
①简介风筝的由来及历史:
——师生相互交流。
视频欣赏:潍坊风筝节片断。
②欣赏图片,了解风筝的分类及特点。
(3)再听歌曲,感受音乐的段落及不同情绪。
师:这首歌曲可以分为三个段落。你能想象一下,说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吗?
①放风筝前,……小伙伴们会怎样?——激动的准备。
②放风筝时,……会有怎样的情景呢?
③风筝飞舞起来后……
——交流。
师:每个段落可以用不同的手势或动作来表现它。请你跟老师一起动一动吧。
9.音乐活动:放风筝。
师:听了、看了、了解了这么多与风筝有关的知识,让我们也不禁手痒起来,也想与歌中的小伙伴们比赛放风筝了!拿起风筝,让我们感受多彩、美妙世界带来的欢乐,让我们的明天更精彩!
——音乐活动结束新课,放风筝出音乐教室。
一、以活动促思维训练
李白坚先生说:“写作教学应着力于文章生成前的思维激发和情感激荡。”而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孩子主动动脑,进入思考的状态。为了让孩子学会思考,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
1.在活动中训练观察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考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孩子的这种形象思维优势,用声音、触觉、色彩、气味等极大地刺激孩子的感官细胞,从而使他们能有效地捕捉事物的特征和细节,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训练孩子写活动场面的短文时,在没有布置任何写作任务的情况下,我组织孩子们利用活动课在操场上放风筝。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带着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风筝进校园,大家在比较与议论中无意识地培养了观察的兴趣。带着憧憬,孩子们投入了盼望已久的放风筝活动。在活动中,有的孩子关注风筝的高度,有的孩子虚心求教放风筝的方法,有的孩子在一次次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定位……活动后,我再让孩子们思考放风筝的过程,通过无意与有意观察的结合、动态与定格观察的结合等多层次的观察活动,让孩子们经历唤起表象、更新表象的心理活动过程,自然而然地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2.在活动中培养设计能力
把游戏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玩中写,是当今语文教学界认为最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策略。活动的设计本身是一种思维过程,我们必须引导孩子注意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如写《玩玩具》时,我先设计了一个问题:“哪个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不倒翁有哪些玩法?”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摇着玩,有的说压着玩,有的说转着玩……“玩着玩着,你们想到了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描绘充满童真的想象,有的说像开心果,有的说像小傻瓜,有的说像神奇的木偶人……孩子们沉浸在无限的幻想中。“现在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同组小朋友一起玩,看谁玩的方法多,玩的秩序好。”一声令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取出玩具,讨论玩法。孩子们明确活动规则后自主设计玩法,不仅使自己的活动设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兴趣,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写作的准备工作。
二、以活动激感
习作需要激情,“情动”才能“辞发”。许多孩子因为没有激情,没有体验,没有材料,写作时不能将习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果我们能敏感地捕捉教育的契机,就能让孩子在活动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既体验到过程,又能迎来美好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还可以在自己的舞台上释放激情,找回自信。一天,上课铃响后不久,我正准备上阅读课,突然一只小鸟闯了进来,所有的孩子都被小鸟吸引住了。我立刻停止讲课,让孩子们观察惊慌失措的想逃走的小鸟。孩子们的心被跌跌撞撞、懵懵懂懂的可爱的小鸟吸引着,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最后随着孩子们的一声惊叫,鸟儿重重地撞到了玻璃窗上,掉落在地。我怜惜地把晕死的小鸟捧在手心,孩子们关切的目光停留在了我的手上。此时的我,从孩子们的眼神、动作中感受到了他们对鸟儿的关心。他们的真情被激发了。于是我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说说鸟儿的活动,说说自己内心的感受,以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引起他们思维的震荡,把他们再次推入情境之中,在简短的回忆中感知、领悟、想象,在活动与引导的基础上构思文章。这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把活动过程中的看、听、说、思、写融合在了一起,写出了充满真情实感、童真童趣的文章来。
三、以活动促个性表达
有思维训练作基础,浓厚的作文兴趣为条件,教师还要让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孩子们及时捕捉灵感,随时记录,迅速形成文字,训练孩子良好的表达习惯。如在“画鼻子”的活动中,一个孩子上台后迟疑了好久,还是把鼻子画到了娃娃的眼睛上,教室里马上乐开了锅。台下的孩子赶紧写下刚才的场景,有的写添鼻子的男孩的动作、心理活动,有的写台下同学的神态、语言……之后,我让孩子们再梳理整个活动,写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充满真情实感。
当然,更多时候,我们可以在活动后,针对习作训练的重点进行指导,教给他们表达的方法,开放个性的表达空间,引导他们抓住动作把过程写清楚,写出自己的心情。有了教师的这些指导,孩子们有了表达的欲望,文字虽然幼稚,但流露的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切体验。
一、你收获了吗?――调整预设的目标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所以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合理、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在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感领域要实施的教学任务,以及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此时制定的教学目标只是预设,而非“圣旨”,不是不全面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就不行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人,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在丰富多变的课堂教学中,无论达标与不达标,甚至超标都是正常现象。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师生互动、教材与学生的互动中,及时调整预设目标,收起期望的目标,生成、完善新的教学目标。
二、你同意吗?――放下揽有的权利
教与学,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研究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认知、探索。我在讲《把微笑带回家》这篇文章时,有这样一个题目:面对父亲的微笑,“我”的感情在不断变化,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按照一定顺序填写。参考答案是:气愤――难堪――同情――可敬――骄傲, 有学生提出疑问:“难堪”只能是“我”当时的心理和处境,不是“我”对父亲的情感,此时的感情应该是“蔑视”。事先我没想过这个问题,而且试卷已改过,但我还是和学生一起探究,在文中找到了“我对父亲由憎恨变成了蔑视”这句话,最终证明学生是正确的。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也会偶尔拜学生为一字之师。师生间本就应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不要以为课堂上你是教师,把说话权掌握紧紧的,“课堂教学中蕴含巨大的活力,只有师生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也才能体现出课堂教学的高效。
三、你为什么这么想?――抓住教学的灵性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课堂教学需要灵性,充满灵性的课堂是创造性教学的根基。
[关键词] 初中数学;导入;优化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如果教师在上课伊始没有充分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和追求探索的内心状态,就迫不及待地向学生传输新知识,那教师所收获的将是一种冷漠态度的回应,因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并没有引起内心的认知冲突和矛盾表现,便不会敞开心扉随意让这种陌生的东西进入内心. 可见,导入对于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通过多种方式的刺激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打通课前闭塞的思维状态,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在新课授予之时活跃起来,又能够利用此平台连接新、旧知识,奠定课堂的整体教学基调,调节师生间的情感和心灵距离,为师生后续的教学对话和互动交流奠定深切的基础. 它就像人的初恋一般,虽然与人一生的婚姻相比,非常短暂,但却弥足珍贵且作用非凡. 而初中数学又是初中生所学课程中比较难学的一门科目,很多学生已经本能地对此产生了敬畏心理,甚至排斥,如果教师不能在导入环节重唤学生的学习动机、抓住数学学习的需求,那会对后续的学习产生无尽的负面影响,学生的阻碍心理将会演变成一种本能的习惯反应.
做新、旧知识连接之桥梁
导入的最大作用和功能就在于为新知识的传授奠定基础,铺设道路. 作为逻辑性很强的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非常密切,导入环节设计的第一个理念必须是做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这样才能保证教师既能够了解学生对旧知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又能根据旧知恰当地把握新知教学的幅度和难度系数. 而在实际操作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更加注重新知的铺设和垫路,因为旧知可以在很多渠道中得到检验,如作业、前置学习以及课堂教学中.
例如,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锐角三角函数”第五课时“解直角三角形”时,本课的教学是基于前面正切、正弦、余弦等旧知完全掌握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当要有对这些旧知进行检验的环节,也要有开篇教学的重点部分,具体如下.
师:教学之前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情境,看看我们能不能轻易完成.
教师打开大屏幕,呈现一个案例.
师:上星期,老师带自己的孩子到公园放风筝,一起去的还有老师的一个侄子,他跟你们一样大. 在放风筝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个数学知识. 也就是,当我们家的孩子在放风筝时,如图1所示,假设风筝线与水平线呈现 的夹角为35°,老师买的风筝线长95米,孩子的手离地面1米,这时,老师想要考考老师的侄子,问他此时风筝的高度是多少. 结果,他没帮老师算出来,所以,老师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它的高度究竟是多少呢?
生马上结合已学知识进行了计算.
师:你们是利用什么知识进行计算的呢?
生:正弦……
师:对了,能学以致用,非常聪明!那如果我们只知道AC的长度,假设为50,你们能够算出此时风筝的高度吗?
生:能,用正切……
师:对啦,那老师继续变换条件. 假设我们不知道AB与AC的夹角,只知道AB与AC的长度,此时,你们能算出风筝的高度吗?
生:能,太简单了!用勾股定理……
师:非常好,老师发现大家对前面的知识都学得很踏实.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解直角三角形.
……
反思 整个导入环节非常严谨,既有引导学生进行旧知的回顾和记忆,也有新知的导入认知,以变式练习来引导学生重新回顾和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与意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吸引学生眼球之趣味
我们前面对导入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大势宣扬,并不是因为导入是一种笔者新发明的新型教学思路,而是指所有的导入设计形式都具备这种独特的现代功能. 导入在过去传统数学教学中也存在,只是过去的导入一般局限在旧知的回顾上,几句开场白过后就直接进入新课教学阶段,而笔者所谈论的导入是基于初中数学课程特质,结合新课改和时代教育理念下的概念模型,它以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和学习状态为基础,从积极心理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出发,尽量设计出富含趣味性、生动性、敏锐性的数学导入元素,以唤起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有意注意,重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 所以,初中数学导入环节优化设计的另外一个原则就是,无论以何种形式作为数学导入的载体,都必须蕴涵能够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和心理的要素.
例如,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数据在我们周围(一)”的第三课时“统计图的选用”时,很多教师都片面地认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基础,所以在导入时往往以直接性的新知教授来展开,结果引起的大多是学生的反面情绪. 所以,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统计图,并能够依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开门红”,如以游戏的形式介入或以典型的问题情境作为依托.
师:假如老师要考查学生在课后用来学习的时间是多少,以优化作业布置结构,并奖励那些在课后积极学习的同学,现在老师向同学们呈现三幅图,主题都是关于“敏敏同学一天的时间安排情况”,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三幅图.
教师分别在大屏幕上展示“敏敏同学一天的时间安排折线图(根据时间安排的多少来画图)”“敏敏同学一天的时间安排条形图”以及“敏敏同学一天时间的安排扇形图”.
由于这个调查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大家都认真地观察这三幅图,好像自己能够通过努力获得教师的嘉奖一般.
师:现在,假如老师要开始调查敏敏同学这一天用来学习的具体时间,你们认为应当看哪幅图?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扇形图. 可以用一天的24小时乘用来学习所花时间的百分比.
师:很好,还有人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条形图. 很简单,标注“学习时间”的那个条形是多少时间,就是敏敏用来学习的具体时间.
师:非常好. 你们认为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呢?
生:第二种.
师:对了,所以我们如果要了解具体的一个数,可以选条形统计图. 那如果老师希望了解敏敏用来学习的时间占一天时间的百分比,你们认为应选哪幅图呢?
生:扇形统计图,因为这个最简单,直接看比例就好了,不用进行计算……
由于刚刚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和探讨,学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大部分学生都能大声地说出答案.
含多种情境渗透之方式
众所周知,就算是钢铁,如果持续不断地以同种力量对其进行扭转,它早晚也会出现断裂的结局,而对于具有思想意识和行为主动的初中生来说,如果一如既往地以同种方式来作为导入的载体,如谈话法、回顾旧知法、故事引入法等,学生必然早早萌生起排斥和厌恶的心理. 与钢铁不同的是,他不会等待自己毁坏的到来,而会采取主动的规避措施,从而使得数学教学成为师生对抗的战场. 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当积极开发各种导入形式,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出最合乎学生的综合导入形式,如循环但不规则利用游戏法、图片观察法、视频欣赏法、小品导入法、歌唱引入法等.
例如,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中心对称图形(一)”第四课“平行四边形”时,这是一节几何问题学习课,教师的导入可以充分体现出直观化的特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探究实践中学会利用数形结合解答实际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如教师在导入时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图形“秘密”识别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搜集一些实物图形,这些图形不仅漂亮,而且经过教师在PPT上的组合,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直观形象的感知,从而为平行四边形的介入扣起课堂之门.
师:这是一些非常漂亮且小巧的东西,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好的,假如哪位同学能够全部认出这些东西的基本形状,老师可以考虑送它一个.
此时,学生会被吸引,进而投入到这些小东西的观察和认知中,有的学生为了博得一言,甚至与周围同学交流起来.
活动二:剪纸拼叠活动
师:现在我们继续进行我们的活动,你们将拿到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一张纸,请同学们将这张纸对折成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用剪刀剪下这两个三角形,并根据自己的想法,看看能利用这两个三角形拼出哪些图形. 拼出图形最多的学生,老师有奖励.
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整体感知①导人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问题探究]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布置作业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O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I导入
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2课《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文本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二、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是每个独特的生命表现自己的场所”。诗歌教学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并有所感悟。
三、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整体感知阅读体验,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与感受,首先去体验作者所创设表现的四季特征。然后,以“一季”为点,以仿到创,提升原有文本的内涵,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韵味与语言的美感。最后,以点为面,引导学生在再读诗歌的基础上,再度创造,再次超越文本。(其实,我的设计过程与思路就是从读到写、以仿到创,三次与文本碰撞,并提升、超越文本。①把诗歌改变成儿歌。②以“春”季为例,创作诗歌。③以全文为范,创作诗歌。)
四、教学流程
(一)让心灵接近美
当我把这首小诗念给学生听的时候,学生也跟着我念起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早就会读、会背了。其实学生是十分喜欢这样的小诗的。我就用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并伴有配乐朗读录音。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最喜欢的季节的段落,并把它读好。从抽读的情况看,学生已经内化了诗歌的内容,读起来声情并茂,有声有色。这样师生一起仿编儿歌就顺理成章了。我和学生一起把小诗改编成儿歌:草芽尖尖,我是春天。荷叶圆圆,我是夏天。谷穗弯弯,我是秋天。雪人大肚子一挺,我是冬天。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我做起来。这时,学生是多么激动,多么兴奋。“雪人大肚子一挺”一句,学生也挺起了肚子,一摆一摆地,左右走动。学生的心灵已经接近了诗歌的内在美。诗歌的美与学生的心灵已经融合在一起了。
评析: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课文的内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让学生用朗读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教师借助色彩鲜艳、富有动感的课件带学生进入课文情景,去体验并读好课文。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读好课文,更应有所超越,并有师生独特的见解。诗歌改编成儿歌可谓是对文本的一次碰撞,能产生文学的火花。
(二)让心灵去寻找美
我随机根据学生的朗读表演,出示课文第一段让学生重点理解与体会,并根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图片有禾苗、田野、大地、花朵、小鸟、风筝、青蛙、河水、蝴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发现了什么?我随意根据一幅图片编出了一首小诗:
禾苗青青,
他对大地说:
“我就是春天”。
这下子学生更来劲了,纷纷举手。
生:小草摇摇,
他对风儿说:
“我就是春天。”
生:蝴蝶飞飞,
他对花朵说:
“我就是春天。”
生:青蛙哇哇,
他对田野说:
“我就是春天。”
……
评析:从学生所编的这些诗句来看,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积累欲望是比较强的。学生能模仿创作出这样的诗句,说明其已经寻找到了诗歌本身的美,体会到了诗歌本身的韵味。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与感受,提升了文本所蕴含的内容,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三)让心灵去创作美
我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与四季有关的生词卡与图片,让学生把生词卡上的词教给大家,把图片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我提问:“你能根据自己的词卡或图片,像刚才一样用诗歌的形式说出来吗?”于是学生以课文为示范,你一言我一语,一首首生动有趣的诗歌诞生了。
生:花儿朵朵,
他对蜜蜂说:
“我就是春天。”
知了知了,
他对大树说:
“我就是夏天。”
玉米黄黄,
他对农民说:
“我就是秋天。”
北风呼呼,
他淘气地说:
“我就是冬天。”
生:风筝翩翩,
他对白云说:
“我就是春天。”
西瓜甜甜,
他挺着大肚子说:
“我就是夏天。”
秋风飘飘,
她跳着舞说:
“我就是秋天。”
灯笼高高挂,
他高兴地说:
“我就是冬天。”
……
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
评析: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有学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角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教学中创设了生活中识字,认识事物。小作者在编诗歌的情境中,不但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知识,在品味诗境、体验诗感的基础上,充分张扬了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激活了作为“主角”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五、课后反思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内容摘要:生本教学,即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分两个方面落实“以生为本”,使课堂教学更有效,使学生获得发展。我们要学会把课堂作业融入课堂,从作业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地补充知识;利用课堂抓住文本信息生成有效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资料,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生本教学 最近发展区 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
生本教学,即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以学生为本”就是指把学生的根本利益(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把教学过程视为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满足学生需要的过程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分两个方面落实“以生为本”,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即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一.学会把课堂作业融入课堂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以下是我把“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于课堂实践的例子,目的是让学生更有效地获得新知。 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一文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家门口;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意图是:让学生读读句子,并找到两个同音字“漂”和“飘”;让学生观察“漂”和“飘”的异同;结合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知识点让学生先说说“漂”和“飘”的不同意思:“漂”是指在水中漂;“飘”是指在风中飘。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极其重要;让学生在呈现自我实际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因他们的需求补充新知极其重要;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把《课堂作业本》上的知识点恰如其分地融入其中极为重要。 二.课堂抓住文本信息生成有效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这样阐述道:“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科书编者”这五个字让我有所思考。因而,我有意识地关注着所教篇目的课后习题。 如: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3》一课时,当学生学到“各民族,齐奋发,争朝夕,兴中华”这句时,我设计了以下几步: 1.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适时圈出“民族”这个词,让孩子们说说我国有哪些民族,总共有几个民族; 3.出示第43页中的4幅图,让孩子们先观察4个民族的特有服饰,再猜一猜是哪个民族; 4.四幅图下相应出示“藏族”、“蒙古族”、“高山族”、“维吾尔族”四个词。 从孩子已有知识出发,结合课后图文了解几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及其特色,以此为基点,让孩子们分小组课外搜集56个民族的资料,可以包括服饰、生活习俗、民族特色等方面,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更丰富了文本信息。 我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 1.让孩子们懂得图文结合学习课文; 2.让孩子充分利用身边各种资源和查阅资料获得新知; 3.渗透课标新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中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提到: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概而言之,课堂教学中落实“以生为本”,需要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用心思考,精心耕耘,从而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耦合现象,即教与学相互交融于一体。 张莲,湖州师范学院南浔附属小学教师。
关键词:电子白板 教学实践 实际效果积累完善 功能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81-02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多样化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为学生进行轻松、开放、主动的学习搭建了平台。然而电子白板在教学中实际效果,因人而异;近期,从我校专任教师“电子白板教学应用”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来看,教师对于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以及实际效果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教师因缺乏操作技能或缺乏教学资源的积累,在实际教学中,电子白板主要用来展示图片和演示做好的课件,或只使用书写、绘画和擦除功能,将电子白板替代成了黑板和投影屏幕,没有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
第二个层次: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充分有效地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但这些教师仍未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仅限于语言交流,没有发挥电子白板在交互式学习方面的优势。
第三个层次:教师对于电子白板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过程,操作已经相当娴熟,能够比较自如的整合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以自身学科的传统课堂教学功底为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大胆的运用电子白板来实践“生本”课堂,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这些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甚至运用电子白板与学科结合参加了各类教育教学比赛或是撰写了教育教学论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以上第一、二层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所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在广大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中也普遍存在;如何帮助这些教师走出困境,本文认为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勇于实践,注重操作技能、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方面的积累,才能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功能优势,才能切实提高电子白板在教学中实际效果。
1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为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功能优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提高教师对电子白板的操作熟练程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学校多开展电子白板的常规培训,由学校电教人员负责技术指导,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练习,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整个培训过程录制视频,便于教师在业余时间学习研究。仅仅掌握电子白板的原理技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理解电子白板的互动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教学的新突破,因此教师应该刻苦钻研,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与电子白板相关的教研活动和专家讲座,虚心向其他老师和专家学习,开阔眼界;除常规教室以外,学校还应该在各专用教室配置电子白板,让各学科教师都有机会和条件去实践,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互帮互学,勇于实践,体验和挖掘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积累更多的操作技能,为提高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作好技术准备。
2 完善与整合教学资源,为提高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
虽然电子白板系统为每个学科准备了大量的素材,但教师必须根据自定的教学设计和目标,完善和整合教学资源。教师备课就是一个整合优质资源的过程,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予以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与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电子白板资源库能有效地支持这个动态过程。仅靠教师一个人的智慧开展教学,必定会限制课堂的容量,既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放手交给学生,师生一起来丰富教学资源。教师在与学生共建资源的过程中,要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对知识进行有效分类和管理,形成一个细致、优化的智慧成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积累,同学科的教师共同把收集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完善和整合,并利用电子白板资源库进行共享,为以后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提高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做好资源准备。
3 不断积累和完善电子白板的教学经验,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功能优势,切实提高教学实际效果
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电子白板的教学经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电子白板的功能优势,进而提高教学实际效果。本文认为教师可以着重在以下五个教学环节来积累和完善教学经验。
3.1 教学资源即时调用,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分层设计
如何摆脱传统教学课件的功能限制,如何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即时调用教学资源,一直困扰着许多教师,电子白板的资源库能够帮助教师解决这些问题。例如,体育理论教学或美术课,在备课时,教师将可能使用的资源保存在电子白板资源库中,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方便地调用而不必做出课件,增强教学设计的灵活性,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分层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 功能强大易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