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时间:2022-10-02 06:00:52

导语: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育 心理学 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虽然在研究领域有所差异,但两者在具体工作中的有一定的相通性,可以借鉴对方法规则。新的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的学习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及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心理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可吸取得教育非常之多,其中的认知,个性,态度,动机,行为原则很多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相连的。

一、思想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心理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形成过程本身已知的情,意,行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着心理现象和围绕心理开展的活动。

(1)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过程心理分析。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即教育过程中的信息传递。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家霍福兰德认知说服理论。许多学者将其引进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治教育的专业性,可靠性和吸引力,的态度强度从教育的对象,性格特点,以及心理从如何加强教育方面的合理分析,从信息传递的方式的差异分析对教育过程中的影响,以提高教育过程的实施效率。

(2)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管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研究重新探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动机机制,改变态度心理自我教育的心理机制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的心理管理功能,激励功能,改变态度,情绪功能,调整功能,心理健康等功能。

(3)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影响。心理处理效果是指大多数人在同一场景下一些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心理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原则,方法。探索教育法的对象的想法要遵循心理学的原则。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原则,心理相容性原则,心理共鸣的原则,心理相互转换原则和人教学的原则。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学心理诱导心理管理刺激,以及心理平衡,心理威慑法。

2,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心理管理体现在个别教育对象的研究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两个方面。教育个别对象包括个别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教育对象的学习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及其差异。这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心理的影响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如遗传因素,发展的思维语言的发展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揭示了个人的心内部关系理论的发展和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对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有着极其一个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们之间的心理方面的相互阴影,就是人际交往,二十心理学上的整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对

心理学的研究集中在这两个方面。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研究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本身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代表社会主流意识,许多人在其中的作用,学者和专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或社会楷模。这些角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的对象和政治生活的引路人,精神的生活指导,心理问题的顾问。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品质。智力素质,包括良好的认知能力,种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强烈的分析研究能力,等等。非智力素质,包括广泛的有兴趣,一个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顽强的意志力,以及良好的性格,技能等。

二、思想政治心理学的应用

1传递的感情把握的原则,以提高教育对象的教育感化感情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在心理学上,它分为情绪和情感,但实际上却是同样的心理过程和相同的划分为更具体的一种心理现象。心境情绪,压力,激情,道德,理智感,美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客观物质的基础上的同时,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在社会互动环境与对方的感情传递,并通过它的外在表现---表达信息。不仅表达接下这个任务是传达思想,口头沟通的重量补充手段,互相感染的相互传递的人际氛围。情绪化交互感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一事件所造成的情感活动,但对方也有类似的经历和经验,以及个别成员的吸引力。在一般情况下,情感活动是更加激烈,在对方的经验和更多的经验的人际氛围类似的以及个人的号召力,更强的感情达到感的人际氛围的转移转染的效果越强。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给教育对象已达到改变教育对象思想情感的目的,此外,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改变了表达式,该表达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由文字,声音来传达信息。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用这种方式,能够传达给教育工作者触摸教育的内容,同时培育自己的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经验和体会,以及个人语音,面部,身体表达技能,提高对教育对象的感化作用。

2把握的原则认知的发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认知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义。心理学认为人类认知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的其它组分。通常是外部的信息后,才超过心理活动,以形成一个清晰的了解。思想政治治教育,教育活动,以传达相同的信息需要去通过上述过程对人的心灵能产生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当遵守信息的作用,在各方面的认知加工原理,以优化教育信息。首先,要优化的感觉和知觉的信息介绍。感觉和知觉的连接查看听觉信息的颜色,大小,强度,清晰度等有一定的适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视觉大小的信息合适的颜色,听声音洪亮,清晰,准确的信息可使受教育者有一个更好的接收效果。其次,我们必须优化注意力和记忆力信息处理。注意稳定性和分散性,只有在一个稳定的票据人类心脏两者作进一步处理,否则会忽略心理器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良好的事业,重点注意保持教育的对象,也能及时关注的对象的注意力已转向教育。基于过程分为瞬间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记忆规律是瞬间记忆一个事件后,可以转换成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可以重复等后转化长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有经验的接触有助于提高提取效率。教育对象注意思想教育过程中应适当重复的重要信息,并尽可能接近教育的对象增强教育的对象体验,以保持记忆的教育信息。最后,以优先加工在思维和想象力的信息。思维和想象力的认知活动先进的阶段,反映了深层次的信息处理,既不同的信息处理策略和行动模式。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用正确的思维策略和合理的想象力,激发和引导教育对象获得的信息,以加深了解教育信息的处理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主张教育转变思维,改变行为的同时,通过教育心理学塑造行为的原则,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将直接实现奖惩加强和间接环境观察学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内,领导行为的方向,通过建立奖励和惩罚等手段加强良好的环境中,间接的观察学习,行为,文化,从而加强促进积极的行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实践需要的基础上,研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种实际问题。如在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形态并存的分配,在世界多样化

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现有的思想成长的挑战。这样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和纪律面对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多样性和其自己的优势矛盾的要求。这既为思想政治社会现实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很多实际方法,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我们需要继续探索和超越,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辛辰. 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存争议和问题的几点思考[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S2)

[2] 张云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第2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大学生 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必要性

强调社会性,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一切言行都有社会基础,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这和许多学说抽象地谈论人显然是有本质不同的,因此,进而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必须学会处理这些关系。这些关系的背后有一个总根源,就是利益的权衡,于是便需要人去奋斗,而奋斗要有一个宗旨,就是努力改变你所处的社会现状。马克思讲过:“以往的哲学家都是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最讲“处世哲学”,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主要讲处世哲学,就是强调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孔孟老祖宗那时起,就是主张处事应按哲理为之,一部《论语》大都是谈处事的,而据说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深知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提高,接人处事不谙熟。于是不论学文学理的大学生,统统对讲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书籍知识求学若渴,大到处事格言,小到礼仪要旨,凡有此类书籍,一定借阅;有此类讲座,均座无虚席。有一问卷调查的结果为证:对“你最想掌握的知识”,选择“处世哲学”的达到65.2%。一时间,丁远峙专门论述处世哲学的《方与圆》成了畅销书,随之,《纵与横》、《得与失》、《点与线》……等等一大堆书扑面而来。这都说明一方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障碍,一方面大学生又急需这方面的指导。

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人生活在社会中,如何处理好各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成为谁也回避不了的事情。从进大学起,大学生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舍友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很大,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

根据调查反映,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并不理想。结果表明,占44%的同学反映,跟宿舍同学存在人际关系紧张现象,75%的同学反映曾经跟同学有过关系紧张的现象。当今大学生的人生环境,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会直接冲击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加之大学生正处于人的心理成熟度落后于生理成熟度的“问题年龄期”(18~23岁),生活阅历浅,心理承受力弱,产生矛盾困惑不善于或不能及时调适、化解。加上独生子女较多,无论家庭条件的好坏,都会受到父母的爱护,有的甚至是溺爱,导致孩子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办事情没有主见,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生活不能自理,于是产生心理障碍;有的由于适应能力差,容易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

这种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长,容易反复发作,排解的难度比较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不理想,产生困惑和焦虑。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被父母呵护备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关注自我过多,关心他人较少。

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生中间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1)过于自我。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只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人或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只在乎自己的想法,在待人、接物、处事当中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忽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着想。常常喜欢盛气凌人、自吹自擂,并且自私自利,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2)个人性格。有的大学生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交往,或者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不关心周围的同学,冷眼看世界,周围的同学也很难与他交谈,对班里的事情表现得很冷淡,对任何事情沉默。有的大学生性格比较小器,对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或者因为自身的生活习惯,对任何人都过于挑剔,对同学的生活习惯都过分要求;或者性格比较高傲,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或者性格过分独立,有自己的想法,不屑于与同学交往,缺少集体观念,这样在大学人际关系中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个性特别张扬,奇装异服,却不关心宿舍的卫生问题,甚至是个人的卫生问题,这样导致了宿舍的同学对其产生不满情绪,影响了人际关系。

(3)家庭因素。有的大学生因为家庭环境差,或者因为外貌、成绩等因素,导致自卑心理严重。在交往中遭受到一点挫折,就会意志消沉,灰心丧气,有时还会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污辱,就会忍气吞声,沉默寡言,最终导致自己交不到朋友。有的大学生家庭条件好,但气焰嚣张,看不起其他同学,也导致人际交往有问题。

3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等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工作中需要灵活掌握方法。

谈话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的方法,可以很好了解谈话对象的思想及心理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变化,使谈话顺利进行。在谈话过程中更要把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和不同个性的大学生谈话过程中,对谈话对象的态度、语气、表情、动作是不同的。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经常给大学生鼓励和帮助,尽量避免埋怨和指责,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自尊、自信。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更要如此。

大学生较强的模仿心理使他们总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并模仿自己所敬佩的人和事,所以典型事例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求尊重理解人、关心人,心理换位是促进理解的有效途径。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选择最佳的心理状态时进行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帮助大学生们处理好同学、师生、男女等各种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高校现今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参与部分,当前在社会总体创新改革发展的情形下,高校针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基于高校思想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的趋势,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以网络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冲击大学生所接受的正统的政治教育观念,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所以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必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具体的教育开展工作。所以,针对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的教育路径对于现今开展教育工作有着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1、两者之间的关系介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系的关系,两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高校之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思想人格,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健全的独立的个体,其健全的思想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简言之,大学生思想教育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被升华了、高尚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健康的思想品格的形成是在学生认知、情感、需要和动机等多种心理素质的共同促使下形成的。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区别的基础上联系的,但实际教育的过程是联系的基础上又有所区别。

2、两者有共同的教育主体:首先从教育机构来讲,两者都是同属于高校德育工作的范围内,都是高校教师和政工干部必须同时关注和开展的工作。其次两者共同教育的对象都是高校在校学生,且都是通过语言性的力量,从主观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观念和行为观念,都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识。

3、两者相结合的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从字面上看,其就是指的是高校在面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的时候所根据的学术理论基础则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其也就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条件的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观念而形成的一门学术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的学术基础,其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应用型和强有力的实践操作性。这一学术理论基础的存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结合开展提供了相互借鉴和相互提高的空间和途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现状分析

1、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在面向高校大学生进行实际教育工作的开展中,过度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两者的结合流于形式上的存在。具体而言,首先大学生正常进行的教育工作基本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方面,却唯独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而且最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的呈现也没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判合理的包含在其中。其次,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环节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大学阶段的学生正是明确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观的关键阶段,而这一阶段的教育环节的实施过度的重视社会对大学生所要求的各种思想道德规范,整体环节的安排缺乏系统性,忽视大学生环境应变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等心理方面环节的设置和实施。最后,现今高校缺乏相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人员,基本上现今所进行的高校心理健康辅导人员无法为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2、两者结合过程中对现代化网络作用的忽视: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进行提供了便利化和及时性强的教育资源,同时为结合途径的使用提供了创新途径和手段。但是现今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无法正视网络作用,缺乏对现代化网络技术的积极利用。具体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无法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由于网络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大学生无法抵抗网络所带来的诱惑,导致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教育工作者缺乏利用网络信息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现今部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虽然能够意识到网络作用的重要性,但是在网络作用的发挥中却往往忽视了大学生正常的心理干预工作,无法保持网络作用在两者结合使用过程中的平衡度。

3、两者结合过程中大学生人本理念的淡化:具体而言,现今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单纯的围绕社会所要求的大学生应有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具体的教育工作,而忽略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际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中逐渐淡化了“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导致教育工作的开展无法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具体的教育工作的开展无法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缺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吸引力,这也是现今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课率非常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的措施分析

1、高校负责教育管理的机构要促使的创造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具体而言,两者有机结合的教学环境的创设首先应积极的促使家庭、学校、社会等三者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的同步发挥,促使三者相互合作,形成全方位的三维教育网络体系。其次,两者结合使用的教育内容的设置应和教育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保证两种教育不同侧重点实施的情形下,促使大学生思想认知和心理认知共同得到提高和发展。最后,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教育手段和教育策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感知、倾听、同感的心理方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心理感知、心理咨询等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具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方法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法的结合是两者能够在高校共同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础。

2、积极发挥网络作用在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中作用的发挥:首先,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应准确的定位网络与大学生的上网行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管理机构要强化教师对网络的认识和了解,针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作出理性、客观的分析,正视网络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其次,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的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网站和网页的开发建设和作用的发挥。高校教育管理者要重视网络在宣传和教育方面的先进行、及时性,通过积极的开发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潜在功能的发挥,提高其为大学生服务功能的发挥。最后,高校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能够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化教育的建设。具体而言,创建与学生主体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环境,高校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参与教育工作实际开展的意识和观念,其次和谐的教育换进的创设要保持师生关系的平等,通过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启迪学生、引领学生,并于学生共同为学生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链接资源,维护学生获取教育的正当权益,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个体发展需要,以此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进行创造具体良好的工作环境。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结合开展是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以及实际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所以面对现今两者结合开展存在的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够从教学环境的创设、网络作用的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以及正确的与时代结合等方面全方位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燕,张丹.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12).

[2]张海亮,冯海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今日湖北,2013,(10).

[3]赵志杰.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科学中国人,2014,(19).

第4篇

关键词:国外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39-02

一、概念界定

(一)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1]文中逆反心理是指大学生厌倦、反感或排斥的一种消极抵触情绪或倾向。

(二)认知

认知是指通过人的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文中所指的认知主要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具有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认知在逆反心理中起准备或导向作用。

(三)情感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文章中的情感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和心理体验。

(四)行为意向

行为意向是指个体对于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因而是一种行为倾向。文中所说的行为意向即行为倾向,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或具体参与某种活动的预备反应或行为可能性。

二、逆反心理的构成

逆反心理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这三大要素构成的。

认知是基础,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情感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行为意向则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2]

三、国外心理学对研究逆反心理的启示

逆反心理,在国外传统的心理学概念中几乎没有明确提及。当前国外学者对于逆反心理的相关或类似研究,现有的大多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而且主要是针对儿童以及青少年群体的。但是,国外学者的以下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还是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的。

(一)“人格发展理论”与逆反心理

1.罗洛・梅的“人格发展理论”。在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的人格理论中,他从个体争取自由意识的发展角度,提出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观。他认为,人格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天真阶段。(指婴儿时期)。

第二阶段,即寻求建立内在力量的反抗阶段。(约2~3岁和青少年时期,对于父母或社会规范,个体往往有不服或者主动拒绝等反抗表现)

第三阶段,即日常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个体能够理解以及认识到自身的部分不足或者某些偏见,能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开始学会为自身行为承担责任。但是,在此阶段中,如果出现问题而无法顺利解决时,则时常会导致人格变态或心理不健康等不良情况)

第四阶段,即自我的创造意识阶段。(个体能够不受某些限制的约束而做出自由选择,可以勇敢面对现实并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个体人格的真正成熟阶段)[3]

2.“人格理论”对研究逆反心理的启示。

(1)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青年期,即从不成熟向比较成熟时期过渡。在这一时期,他们会出现生理比较成熟与心理不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等诸多矛盾。如果部分大学生自身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不安等不适体验或状况,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从个体人格发展的角度。大学阶段也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罗洛・梅的人格理论,在他所划分的人格发展阶段中,第二阶段即寻求建立内在力量的反抗阶段中,由于个体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个体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并导致逆反或反抗行为的出现。大学生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在一般情况下,可能大多集中在人格发展的第二或第三个阶段。

(3)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角度。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某些大学生自身存在或多或少的偏执型人格等人格障碍,他们就可能因为认知上的偏差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内容产生较强烈或顽固的排斥、讨厌等不良情绪或学习体验,更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逆反心理,这样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工作的顺利进行。

逆反心理通常可以认为是一种盲目或非理性的情绪反应,它也可以说是某些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发展不完善的一种表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要引导和转化这种逆反心理,就需要重视并促进大学生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完善。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逆反心理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最著名的就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每一种认识活动其实都包含着一定的认知发展结构,而影响和支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经验、社会环境以及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其中,平衡是动态的平衡,通过平衡――不平衡――平衡……这一动态平衡,个体的认知结构才能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平衡作用在各因素中起最重要的作用。[4]

2.“认知发展理论”对研究逆反心理的启示。

(1)认知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人的认知发展是有普遍的阶段性的。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生理上基本成熟,认知和情感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都在逐步增强,其认知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

(2)身心不平衡造成的逆反心理。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虽然大学生生理上已经成熟,可是他们在思想和认识上还不够成熟,而这两者之间的这种不平衡性就会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当他们面对当前社会多元复杂的思想文化观念时,就可能因为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而产生某些认知上的偏差,由此产生许多心理矛盾和困惑、某些偏见或者抵触的情绪和社会态度,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及其行为倾向。

(三)“需要层次理论”与逆反心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又称动机论。他认为,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而这种目标就是来源于我们的需要,而需要会影响人们行为的方式和方向。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求知与理解、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前四种需要为基本需要,这是人生存所必需的,它们对于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都很重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属于低层次需要。因此,这些低层次需要一旦得到了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消失了。

而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这类需要不受本能支配,也不受人的直接欲望所左右,以发挥人的自我潜能为动力,这类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最大限度的快乐,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属于高级需要,但是这类需要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

2.“需要层次理论”对研究逆反心理的启示。

(1)重视“归属和爱”的需要。通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上述前四种基本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后三种成长需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正常情况下,低层次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归属和爱。如果某些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照感到不被老师或同学的关心,他们就有可能在心理上找不到归属感,或者认为自己无能,那么他们就不会有较强的动机去提出一个更好的要求,也就很难实现较高的人生目标。

(2)培养较高层次需要,减少逆反心理。目前高校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根据大学生的新特点更好地教育和引导他们。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高校的教育者们只有用发展的思维和眼光,才更好地改进和创新教育的思路,能更加从容地面对大学生,切实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指导教育他们。

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对于学习来说将具有很大的推动力。如果某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或者不喜欢,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通过适当的外部动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真正满足学生大部分心理上的需要,以此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从而减少某些大学生消极逆反心理的出现。

总之,借鉴国外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从心理学角度更深刻地认识大学生逆反心理,不但有利于减少和消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而且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更有利于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57

[2]陈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受众逆反心理分析[J].求实,2005,(Ⅱ):225

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教育 教育途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结构关系中,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人的心理状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起着维持、调节、控制、统合等作用。心理教育是通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就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项活动中去。心理是思想的基础,而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因此,心理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其它内容的实施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与思想政治教育其它各育相辅相成。只有准确地把握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及关系,并落实到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目前,学生心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已被社会各界及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着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忽视主体的差异性。一些心理教师习惯于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自居,忽视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对学生不进行认真调查及心理测评,不进行综合素质摸底,对他们的基本情况、智力状况、个性特征与气质类型、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以及职业能力倾向等不仔细了解。在心理教育中,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目标要求学生,使用单一的雷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不能有的放矢,使教育带有很大盲目性,缺少针对性,脱离了学生的教育实际。

第二,课程和教育割裂,方法单一。心理教育在有的学校变成了一个脱离德育、智育、体育的单独领域,使之从完整的教育中被割裂、抽离出来,仅仅靠单独的课程、配备专业的老师,或设立单独的机构来实施,这使得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变成了某一门课的任务,某一个或某一些教师的任务,造成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的脱节。同时教育方法局限于课堂讲授、心理辅导与咨询几种。并且有的学校的心理教育采用心理咨询与治疗为主的医学模式,让学生错误的认为心理教育就是给学生诊治心理疾病的,把心理教育的老师看成是心理医生,学生怕被当成有心理疾病的病人,不敢找老师沟通,心理教育被人为的设置了障碍。

第三,心理教育的师资水平、考核机制有待完善。有些心理教育教师自身存在心理素质问题。学生的素质是由教师本身的素质来培养和塑造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教育者是否有健康的心态。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不少学校没有素质较高的心理教师和建立起心理教师的考核机制。因此,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和健全心理教师考核机制,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二、强化学生心理教育的途径

1.以学生的主体意识作前提,进行自我教育,树立心理教育新理念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必须以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前提,学生的主体意识表现为有较强烈的内在的心理需求和外在行为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自我教育就是以自我意识为基础,自己对自己实施的主动教育。自我意识强的人,对自己的认识比较得体,其心理发展就比较健康、比较完善。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所谓的自我教育,就是指个人主动地提出道德修养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的过程。它是个人思想品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总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离开了自我教育这一环节,任何教育都是无法奏效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剖析,全面正确地评价自己,善于“以人为镜”,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自己。

2.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系统,发挥合力作用

首先,要注意培养多层次的合格的心理健康的师资队伍。心理教师要政治性强、业务精、作风正派,要具备咨询素质及相应的知识结构。以心理学工作者为主,配备适当教育、管理人员、医务工作者壮大心理咨询队伍,使他们善于观察、分析和诊断学生的精神状况,并能给予实质性帮助。其次设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门诊。负责对那些自感问题较多或有较明显的人格障碍,不能自我调节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再次应按照《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开发潜能。

3.对学生进行教育调查和心理测评,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对学生基本情况、智力状况、个性特征与气质类型、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以及职业能力倾向等进行综合素质摸底,建立每个学生的个性档案。在对学生的个案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系统记录后,可以使教师比较科学地了解学生,以使心理教育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积极创造条件,运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评估方法,对学生进行测评,以便于对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及时干预和跟踪服务。

4.积极营造确保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首先,学校心理教育应以教育辅导模式为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大力开展有关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同时也可以用信箱、信件等进行书面方式的心理辅导,学校有校园网的可以设立相关心理辅导网页或论坛,开通“心灵之窗”电子信箱,进行网上心理辅导。利用学生会或社团内刊物、校园广播站和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等,加强心理教育宣传,创设良好心理氛围。努力帮助青年学生把握内心世界,化解心理冲突,为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

其次,学校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目前大部分学生的父母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心理教育知识的并不多。他们中有不少人,不了解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主动多与学生家长联系,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让家长遵循青年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尤其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再次,要呼吁媒体和社区配合学校教育。只有通过多种途径,采取积极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付长海.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求实,2004,09.

[2]唐凯鳞.思想道德修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第6篇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的建构应体现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第7篇

关键词  中职  思想政治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学生完成职业技能教育的黄金期,而且是思想品德素质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还是学生身心发展急剧变化并充满矛盾的“危机期”。当前,我们很多中职学校都缺乏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激励学习动机,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投身于学习和生活之中。下面就我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一、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1、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来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

        2、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青少年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人生当中最富有特色的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中职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来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加显著和突出。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让学生学习一点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职应学习一点心理学。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意识的向学生传授一些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让学生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解答学生自己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对学生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

       2、引导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只要我们学生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个性、适度的情绪和充分的理智,我们就认为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所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不断地加强科学的“三观”教育,让学生能正确对待人生,在实际生活在中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面对他人的批评和赞扬,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批评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同时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            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据有关方面统计,90%的学生的恐怖症是由于教师的非正常教学行为引起的。所以我们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通过学习、自省、立志和实践等方法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这样教师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才会自觉地去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尊重,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以高度的责任感去热爱我们的学生、理解我们的学生、尊重我们的学生。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心理安全、自由营造良好氛围。

        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政治教师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总结,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纲》

【3】《问题学生的心理探索》 北京电子信息学院 赵莉

第8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加之思想政治学科本身枯燥乏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率一直不高,难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工具。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有必要应用积极心理学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美国两位著名心理学家共同提出的一种心理学思想,它颠覆了消极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填补了以往心理学研究的空白,成为心理学专家们研究的重点对象。与消极心理学相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的健康、幸福、乐观、力量,社会的和谐发展,其以倡导积极乐观向上、良好道德品质为价值取向,传递的是积极的思想,乐观的心态和正能量。作为一种心理、一种概念,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受到了各国相关学者们的广泛研究与探索。在长期的研究发展过程中,积极心理学整合了不同领域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力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以往心理学研究成果进行了诠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与壮大。积极心理学以自我决定行为为理论基础,强调人是积极的,具有先天的心理发展潜能,在充分认识自身需要和外界环境基础上,做出自我决定,这就是个体对行动做出经验性选择的一种体现,是人类拥有的一种潜能。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1.促进学生自我调节与反思理论层面分析,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帮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这说明,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调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正确客观的看待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实践应用层面分析,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开展教学,同样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自我调节与反思作用。有关实践应用证明,高校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传播积极心理知识,关注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传递正能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会时常对自我进行反思,对自身心态进行调节,反思自我存在的不足,会时常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并用这一心态面对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生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绩,进而容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谐发展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表明在积极心理学中,其强调以人为本思想,认为个人关系的友好和谐发展是社会整体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注重个人关系与社会整体关系的融合融洽,将个人关系融入到整体关系中进行研究。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学生就是个人,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视为一个大的整体,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友好,学生与教师间关系的融洽,社会关系的稳定和谐,都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积极作用,都对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起着辅助作用。而这些和谐关系之间的相互促进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优化,改进现有教育体系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削弱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的矛盾。高职院校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改善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相互之间的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

积极教育注重的不仅仅是对学生错误的纠正与缺点的克服,更是充分挖掘和提升学生外显的、潜在的各种积极品质,以及这些良好品质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因而高职院校应大力倡导积极教育,充分应用积极心理学来培养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营造一种乐观、充满能量、勇气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1.应用积极心理辅导法积极心理辅导法是积极心理学中一种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该方法进行授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消除消极心理,而且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对转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存在的不正确心理,不端正态度具有良好作用。依据积极心理学指导,高职院校应引入积极心理辅导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利用积极心理测试技术中的幸福感指标从积极方面对学生当前心理状况进行测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传播积极的心理,乐观的思想,普及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根据心理干预理论,用积极向上的心理、力量去干预学生的心理活动,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影响学生心理,培养学生养成一个健康的心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基础。2.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教学方法与内容是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组成元素,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率与质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侧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需要对教学方法与内容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以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与内容,需要在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基础上,依据积极心理学主观幸福感认知与研究来进行。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把重点放在对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的改革上,加大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研究力度与深度,在保留与继承传统教学方法优势优点的同时,融入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大力开展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活动。针对现有教学方法存在不足加以改进,积累教学经验,总结失败教训,不断实践探索,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教学内容的创新,需要与时俱进,通过调查等方式了解现代学生的真实需要,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各项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素养为目标,以教学大纲为核心,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进行精心选择与编制,合理安排知识点的先后顺序。

四、总结

从上文分析中不难发现,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既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又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随着高职高专院校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越来越重视,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将得到大幅提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大的实效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丁惠娜.积极心理学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

[2]黄静茹.积极心理学在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运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4.

[3]齐晓颖,刘立伟,赵婷.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8):61-63.

[4]高魁,刘康.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4,(05):93-96.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老生;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30-01

许多初中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理论性强、抽象而枯燥的课程,对学习思想政治课没有兴趣。一个学科有自身客观的局限性,但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如何使初中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加强趣味性。那么,如何加强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呢?

1.教学要联系实际,扩大学生视野

思想政治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必须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经常介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把课文中的抽象概念、观点和原理还原为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这是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也是优势。如讲述税收的基本特征,就可联系建国以来的最大的税案"金华税案"、"宝日税案",布置思考题让学生收看录象后,阅读教材,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点拨,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并增强依法纳税、维护税法的尊严及和各种偷税欠税的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又如讲"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与作用时,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到市场去调查,了解如生猪、鲜鱼、VCD等某种有代表性商品的价格变动性质与原因,并运用所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写出论文。又如讲述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时,则可联系村委会直选,可组织学生观看南海市各级村委会直选的电视新闻,可组织学生下乡调查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使学生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性质、特点、重要性、必要性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又如讲述国际新秩序时,可联系北约东扩与南斯拉夫问题;讲述人的主观能动性时,可联系我国军民的伟大的"抗洪精神";而讲述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则可联系黄河断流与黄河治理……总之,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思想政治课一旦与活生生的社会实际、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就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形象可感,亲切可信,有趣实用的学科,学生就自然会兴趣盎然,自觉主动地学习。

2.从学生的学法出发去教学

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是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之外,还得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把学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今后也能在社会上自主探索与进行创新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构建师生互动平台,提供学生讨论、表演的机会,在活动中要善于设疑,讨论前应给出提纲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预设的目标。在讨论中要注意学生的立场观点是否正确,条理是否清晰,论述是否符合罗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独立地、多角度地展示其真实才能,但讨论的结果必须朝一致性方向引导,讨论的问题必须与生活相结合,使之彼此的思想能够沟通,学生将会参与这样的活动。在小组讨论中注意导、读、议、讲、练、评的发挥,这样才能体现教法与学法的高度统一。

要激活教材,必须贴近生活,学生才感兴趣。曾载有言:学至于乐,则自不己,故进也。要针对当前有开卷考试,探索开放性试题,尝试试卷答案的非同一性,才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拓创新。总之,中学生受社会负面影响甚大,很多人无心向学。但教师只要改变观念,真心呵护,善于诱导,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使他们能乐在其中,定能收心从道的。本人执教的班级在历年中考中执市牛耳,其功也在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科感兴趣并能立志做人。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抓好课内教学的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要联 系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和社会实际,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就是说,教学必须联系实际,讲求实 效。为此,必须立足于"两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