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学生职业发展

时间:2023-03-01 16:23:25

导语:在医学生职业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学生职业发展

第1篇

近年来,我国酒店业发展速度极快,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截止2009年末,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4237家,相比2000年增幅为236.14%,其中四、五星级酒店2490家,占酒店总数比例由2000年的7.78%上升到17.49%。数量巨大的各类酒店,为社会提供了数目庞大的就业岗位,随着星级酒店数量的迅速增加,对高素质员工的需求也更加迫切,高职酒店专业毕业生成为酒店合理的人才储备。实际上,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和酒店行业都建立了对口培养体系,但其培养的产品——专业学生却仍然无法很好的满足企业需求。许多进入酒店工作的大学生对酒店的工作特点和要求缺乏了解,或者在技能上有所欠缺,在职业发展上不尽人意。由于行业特点,酒店的工作要求涉及内容繁杂。在与多家星级酒店沟通后,可以根据员工的发展阶段将其细分为行业基本要求、晋升要求和深度发展要求三类。

一、行业发展要求

(一)行业基本要求

行业基本要求偏向于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和实际的业务能力,是作为一名酒店普通员工所必备的条件。具体表现在:

1、踏实的工作态度

这里的工作态度,既包括长时间从事同一工作的耐性,也包括面对各种浮华是能否坚持自己的信念。一方面,大学生可选择机会较多。因此在工作中容易表现出比较浮躁的心态,或者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出现跳槽。对于酒店而言,这意味着人力成本的极大浪费,没有酒店愿意浪费资源去培养一名随时可能失去的员工。另一方面,酒店业是服务业,在整体社会仍有模糊的服务业“低人一等”的意识时,大学生能否坚持自己信念稳定工作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2、良好职业道德

酒店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比其他行业更为重视。酒店是一个人员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一方面,由于和形形的人打交道,员工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况和不如意的情况。相对于顺境中的工作态度,酒店更看重员工在逆境中的工作表现。另一方面,酒店员工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一些重要信息和贵重的财物,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坚持职业操守是判断一个员工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

3、熟练地操作技能

酒店希望每一位从业大学生都能够在某个工作领域中表现出较强的操作能力。尽管操作技能是大学生的弱项,但酒店不会因为员工是大学生就降低工作标准。大学生在进入酒店后,酒店方会安排很多的培训来提高其技能。对于操作技能强的大学生,酒店会予以充分的肯定。当然,如果大学生在进入酒店工作时就能熟练掌握一门技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到酒店的认可。

(二)晋升要求

专业大学生是酒店进行基层管理人才提拔的重要考虑。但在酒店进行提拔时,大学学历不是唯一的标准,更有以下的要求。

1、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从象牙塔中走出的大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参差不齐。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大学生得到提拔的机会远超过一般一般员工。作为酒店中低层管理人员的主管或领班等,其要求除了能够以熟练的操作技能作为员工学习对象之外,就是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大学生在进入酒店后,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不愿与酒店员工沟通,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不善于与人沟通或者出于自身的矜持,在酒店中很容易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大学生才具备成为基层管理者的基本条件。

2、持续的积极工作态度

积极的工作态度,就是要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主动去考虑、完成一些对酒店有益的项目。简单的说,就是要学会思考并能付诸行动。这项能力应该是大学生员工和普通员工的一项重要区别,也是大学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在主动积极参与酒店工作时,应注意持续性。有些大学生在提出意见未被采纳后,表现出极大的失望,进而产生沮丧和推出心理。作为一名员工,大学生必须明白,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并非每一项有益的建议酒店都能马上实施。但如果能持续的为酒店考虑并提出建议,将会被赋予更高的认可。

3、熟练地口语交流能力

当前,高职专业大学生的主要就业对象已转向了高星级酒店。高星酒店的客源构成中外国宾客比例较高。因此,员工的语言水平对其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影响。酒店判断员工语言水平的标准并非是是否过了四级或是六级,而是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具备良好的口语能力的员工会被酒店认为是具备较高培养价值的员工。即使大学生刚进入酒店时语言交流能力有限,但大多数高星级酒店对员工都有英语培训,通过良好的语言环境锻炼其水平也能很快得到提高。

4、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

对于酒店管理者而言,某一领域内的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酒店业是一个涉及了多个领域的综合行业,例如餐饮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审美能力、客源国情况、地域文化等,对这些知识的了解程度决定了作为一名酒店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大学生作为高学历群体,酒店方在这方面有着更高的期望。

(三)深度发展要求

深度发展要求是大学生在成为基层管理者后,希望能继续发展时应具备的要求,这些要求往往难以确认,但仍有一些可以事先准备的方面。

1、良好的个人履历

酒店业对于员工的个人履历非常看重,尤其是那些曾经在顶级酒店(例如喜来登、威斯汀、香格里拉等)有过良好工作经历的员工。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希望能在酒店行业取得较大的发展,在就业时就应该选择这类酒店作为首选对象。品牌酒店履历虽然能为后期发展提供帮助,在对员工的初期待遇上,往往并不比其他的酒店强,而其要求却高了许多。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往往会觉得付出大于回报。

2、持续学习能力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酒店工作之后,由于工作压力大,往往失去了持续学习的动力。近年来,我国酒店业发展迅猛,其知识体系更新速度也极快,从管理理念到经营思路基本上每三四年就会有较大的改变。大学生如果不保持一种随时学习的状态中,就会很快的落后于行业的发展。

二、大学生酒店就业应做好的各种准备

(一)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做好的准备

1、在校期间尽量加大理论知识的积淀

酒店业涉及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其知识体系都显得颇为有趣。但正因为酒店工作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显得异常浩繁。虽然其知识体系并不复杂,但门类繁多,许多同学在深入学习之后,往往对这样大的知识量产生畏惧心理。学习的动力一方面来源于兴趣,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能力甚至个人的发展直接挂钩,以增强学习的动力。

第2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 专业发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196-01

目前,各类学校都在大张旗鼓地进行课程改革,职业学校也不例外。但是,大多局限在专业课的改革上,职业学校文化课的课程改革尚处于尝试阶段,文化课的教学现状仍令人担忧,在数学教学方面,无论是教学管理、教材、考核,还是教学方法都与之前没什么太大变化,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1 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

数学课在职校中作为主课,每周三至五节,在同一年级中,不论什么专业,使用一个数学本本。教师基本上是类同普教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也是同普高学生一样地学。普教流行什么,职教也流行什么,只不过要求不同而已。无论是“校考”还是“市考”,不问什么专业,考试重点、要点、范围都是一样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在应试教学。教师被动教学,学生被动学习,教过、学过、考过了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讨厌数学,他们最“怕”函数、最“恨”几何。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教学与专业没关系,是浪费课时”,“如今的数学课只与对口高考学生有关系”。而想升高职的学生却认为:“老师用旧的一套教学方法,教材无专业数学特色”,“老师要顾两头,教得困难,我们学得也困难”。根据目前的情况,其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对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讲课的过程轻学生接受的程度,重理论轻实践。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率,而且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与现实的课程改革有一段很大的距离。这种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的观念致使数学教学脱离的实践,也脱离了学生以后学习的发展实际,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想法,从学生对数学课的态度形成一种敷衍的尴尬境地。

1.2 教师需要加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由于中职学生生源的差异性比较大,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学生没有达到升学标准,所以学生的数学基础性差,而且中职学生不以升学为主要压力,这就更加强了学生淡化数学课的现状,也造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在以升学率为量化为考评情况下,教师对参加考研、教改的积极性的缺乏,因此,学校要加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来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

1.3 考试机制和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由于评价学生郊果还是依靠各类考试和测试,而这些考试原题的70%都可以从平时的练习册和课本中找到,这样就更减少了学生对课堂数学的兴趣。而教学内容,由于文化课和专业课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少,而且内容的陈旧,这就更难引起学生对数学教学课的兴趣了。

2 职校数学教学改革初探

职业教育要“姓职”,就是要以学生选择的专业为本,围绕学生的专业发展进行教育、教学。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等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即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依据目前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结构,可以划分出文化基础课任务有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自学能力,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2)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3)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提供必要的条件。

可见,职校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2.1 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合理选择

目前,职校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基本无关,因此,职校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课,而往往忽视文化课,这时数学教师就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数学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是有趣的,是有生命力的。只有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学,才会让他们真正感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喜欢并重视数学学科。它要求不仅仅从直接兴趣为切入点,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而产生的兴趣,而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结果所产生的兴趣。因此,数学的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变“教材”为“学材”。数学教材(课本)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师不是课本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应该是课本的使用者,而不仅是课本的教授者。

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够用的原则。要跳出数学学科课程体系,从提高素质和加强应用的角度选择教材的内容,满足专业岗位需求。教学中要弱化形式化的推理论证,强化知识的运用。

2.2 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专业和学生个体差异为基本

中职数学教学要容入当今社会各专业中最新的研究成果,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指导。在提高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个性差性,重视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扭转教师被动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局现。由于学生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一些地方的新课标采取因人而异的人性生教学方法。

2.3 评价机制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增强评价标准的客观性

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应让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摒弃原来的考评体系。如果考评机制还是旧的一套,数学教学就不可能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我们建议把教学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卷上。这样,职校的数学教学才有希望。学生是教学发展的主体,应讲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生上,这样一节的评价才会有关注,才会有意义。中职数学教学的评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第一,评价的主价由只有教师的评价转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第二,评价方式,应从总结性的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第三,应从量的评价转为质的评价。

在课程评价中,与之密切相关的就是考试,但考试并不等于评价,它是一种测量结果做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考试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新环节,同时也是制约教学的一个“瓶颈”。因此,要打破以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方式,就需要把平时的考查、练习等也加入考评范围,以此来降低考试所占的比例。

参考文献

[1] 苏海英.中职数学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8):132.

第3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 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特点

随着近十年来全国范围内高校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亟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610万之众,加上往届未充分就业的毕业生,实际需要就业的毕业生远远超过610万。从国际大环境看,全球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也是摆在高校、政府和大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

从总体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1999年以来全国高校连续数年扩招,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毕业生人数的 增多,就业市场压力的增大,就业与市场的矛盾逐渐显现,形成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

2.地区性差距明显。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和产业规模集中在东部沿海一些地区,而高校扩招则是全国性的,使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不少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学生,北上北京、南下广东、东进上海,参加各种求职面试,择业难度加大。

3.专业之间供求不平衡。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不同专业社会需求明显不同,短线专业供需比可达1:10以上,而一些长线专业的需求则微乎其微。例如,近几年社会对计算机、通讯、电子、机械、自动化、建筑、汽车、金融等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超过毕业生人数数倍,而文理科中的基础理论专业、农林地质专业毕业生则供大于求。

4.非重点院校毕业生、低学历毕业生就业难。由于名牌大学的“名牌效应”,用人单位对重点大学、名牌院校的毕业生需求旺盛,一般院校的需求相对不足。而很多单位招聘时动辄提出必须本科以上学历而不论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使低学历者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造成研究生大材小用、专科生无用武之地等后果。

二、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政治因素制约和影响大学生就业。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经济是高等教育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将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质量、速度和规模的制约作用影响大学生就业队伍的数量增长速度与人才质量。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必将导致社会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层次、结构,以及社会职业类型的变化,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整体状况。而政治环境的稳定、政府的重大决策、政策的导向性等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给我国大学生就业也带来了冲击,社会需求量明显缩减,并直接影响行业就业,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将是非常不利的。

2.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结构影响大学生就业。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需求模式,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教育制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不重视素质教育,学生基本功扎实,创新能力不强。加之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而社会需求却瞬息万变,招生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过于求。从而导致毕业即改行、大量学生学非所用的不正常现象,造成巨大的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3.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自我定位也是制约就业的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不良就业观念主要表现为:一是依赖学校和家庭的消极等待观念,面对竞争时畏首畏尾、依赖性强,认为学校、社会甚至家长给自己安排一份满意的工作是理所应当的,反之就消极沉沦。二是“一次就业定终身”和盲目攀高的求富求稳观念。随着我国人事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健全,社会将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同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兼并、联合、重组、破产、裁员、分流等时有发生,大多数人企求的一次就业定终身变得不现实。同时,盲目追求高薪水、高福利、大城市和大企业等观念也导致就业更难。三是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并且认为专业划分越细越专越好,无形中为各专业之间画上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客观上导致了许多大学毕业生与大量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三、思路与措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

1.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大学生就业。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出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支强大助推力量。我国现阶段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26%,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40%、发达国家的7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要建立健全就业机制,切实有效推进大学生就业。政府应以法律、经济手段为主,思想教育、政治动员和行政制约为辅,纠正就业市场中运行的不规则行为和偏差,解决性别歧视、关系择业等问题,对毕业生不合理的流动进行干预和调节,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制度,实现人才资源合理有效的市场配置。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人才培养。改进与完善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随着社会变化、技术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必须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要。高校要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做到超前预测、超前设计、超前培养。有的专业可按专业大类招生,不必一开始就过细地分专业,同时扩大选修课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设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使毕业生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以人为本,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与服务。高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对毕业生进行教育,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科技创业。高校就业指导应从一年级抓起,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对一年级学生侧重于教授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系统介绍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及职业对人的要求等方面的知识;对二、三年级的学生侧重教授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及合理的知识结构等;对四年级学生则侧重于教授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自主性和就业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的指导。

毕业生就业率是关系到学校生存的重要指标。高校首先要明确就业指导工作,这不仅是学生就业工作部门或学生线专职工作人员的事,而且是从学校领导到每一个普通教职工的事,必须高度重视、全员出动。同时,高校要重视就业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队伍,要坚持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自信独立的性格品质。

参考文献:

[1]周劲松.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2]范志华.从构建和谐社会看大学生就业[J].当代青年研究,2006,(4).

第4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毕业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就业压力面前,如何做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学校面临的新课题,目前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呈现以下特点:

(一)新形势下就业制度的改变,使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新的变化。过去的计划分配制实行“统包统分”上了大学就相当于有了工作,有了生存的保障。而现在,上大学仅仅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自主择业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无疑使广大毕业承担了求职的风险与压力,同时更大的择业竞争空间让毕业生无法正确定位,他们往往在众多岗位面前徘徊,毕业生对就业的困惑已经不容忽视。

(二)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带来新的问题。计划经济的发展使大学毕业生普遍都能有一份好的工作。从统计上看由于教育的大众化,从2005年起,每年将有20%毕业生成为新的失业群体。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就业大军和一个相对紧缩的就业市场,毕业生的心态受到极大的冲击,毕业生对自己的认识不自信,甚至对上大学产生了怀疑。

(三)当今的大学生成长经历降低了承受能力。现在大学毕业生都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塑造了学生富于时代特色的

思想特点。他们思想活动独立性的负面影响着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等已经成为社会所担忧的问题。网络的普及也使一些负面因素渗入到大学生活中来。

二、当代大学毕业生的特点

当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从温室中成长起来的,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自我评价过高。在许多毕业生和家长在自我定位上不切实际,对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缺乏了解,往往评价自己过高,以“精英自居”但往往事与愿违,毕业生的屡屡受挫,使他们失去一些适合的机会和平台。

(二)过分强调自我价值和实现。大学毕业的学生,经过多年的教育,非常希望社会能为自己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和能力的单位,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并把收入的高低和个人发展当做首选。倾向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甚至刚踏上工作岗位,就要一官半职干干,把自我实现价值孤立起来,从而导致选择失衡。

(三)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苦与乐的认识和态度上,一部分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到条件较差的偏僻的地方去工作,有的城市大学生在城里找不到工作,宁可在家做“啃老族”来自农村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城市生活洗礼后,也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

(四)诚信缺乏。在推荐自己就业中有的毕业生不真实的,全面的同用人单位介绍自己,而往往是夸大其词介绍自己长处,对自己的不足一字不提,并且在签约过程中随意违约,这样不仅降低了用人单位的信任度,同时也影响毕业生群体的声誉。

(五)心理问题增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部分学生缺乏心理准备,特别是看到别人能择业成功,自己却找不到工作,心理失去了平衡,家长对就业期望值很高,加之他们社会交往经验不足,他们成长过程又未经过什么挫折,学生在异常激烈竞争就业中感觉压力太大。

三、加强调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提高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

面对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的挑战和毕业生的思想状态,我们意识到了毕业生就业真是千家万户希望工程,是社会稳定的民心工程,是我们学校必须承担的重要职责。要把握毕业生的思想动态,掌握他们就业心理。

(一)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

我们始终坚持和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坚持不懈的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思想政治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武装毕业生的头脑,引导他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引导他们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引导他们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理性就业,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用身边的典型引路,使他们增强了自立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诚实守信意识,更增加了能够正确面对步入社会遇到的困难挫折的良好素质。

(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学校根据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开展毕业生心理健康课,系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毕业生自立,自强,自律,自助的良好心理素质,主动把耐心细致思想工作与心理教育、学校稳定结合起来,有意识的避免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赶时髦,求体面,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三)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毕业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实际出发,发挥三育人的作用,在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开展工作,例如有的毕业生临近毕业,遇到恋爱问题,就业单位不对口问题,面试受阻问题等等。要经常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及时的帮助毕业生进行思想疏导,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5篇

[关键词]专业素质;宏微观;交叉学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极为重要,而金融作为经济的中心,起着核心的作用。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培养经济发展的人才,我国的各个大学,无论工科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都普遍设立了金融专业。以适应金融的快速发展需求,培养金融人才,使金融更好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

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在数量上得到了比较大的增加,学生人数增加很快。但是,由于我国的金融专业,在1949年以后,由于一味地学习苏联的制度;而苏联的制度,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不能够适应金融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制度,特别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的考核方法等等都深深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迫切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在学生的专业素质方面,同样也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学生只是有一些理论知识,适应现代金融的能力比较差。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能力比较差,综合运用能力比较差,动手能力比较弱。总之,就是许多学生的专业素养,经过若干年的培养后,达不到专业级的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金融专业学生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甚至是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我们努力改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而不仅仅是学生完成若干门教学课程,拿个毕业证。应该是学生毕业后,能够真正达到相对应的金融专业素质,毕业后能适应金融领域的工作,以后能够在专业上取得较大的发展。当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入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1.提高获取广泛的宏微观信息的能力。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它对信息的要求能力是比较高的。也就是说,要想设计好金融产品,管理好金融产品,必须建立在掌握全面、完整宏微观全面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够取得良好经营业绩。金融产品,无论是商业银行产品,还是证券市场产品,都是同样的要求。但是,目前的现状是,我国的金融专业学生,相当多的学生,仅仅满足于修够学分,通过考试,获取宏微观信息的能力是比较差的。许多学生毕业后,没有达到专业的水平,这方面的训练也远远不够,甚至不如某些工程专业的学生。之所以这样,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宏观、微观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导致其毕业后职场竞争能力也比较差,自然也比较难以获得成功,取得良好的业绩。因此,需要我们花大力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努力提高,他们获取宏微观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专业习惯。包括各种软件的使用,各种宏微观分析报告的分析和判断,对各种金融产品的认识,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以后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符合实际的专业操作能力。通过长期的实验教学,我们发现,我国的金融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我们的短板之一。这种操作能力不足表现各个方面。

比如说各种经营报表的设计,各种专业软件的汇总、分析和操作。例如,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虽然是金融专业毕业的,虽然通过了课程考试,对股票期货软件,都不甚了解。金融专业所学习的现代金融,是一个操作性非常强的领域,非常复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整个现代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各种金融工具的不断出现,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说,在证券市场领域,不仅要会股票,而且还会要操作,还要知道期货;加上最近推出的期权,以及三者之间的共同操作和运用,都对我们培养的学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上,在整个的教学安排,学生的实习中,都要大力加强这方面训练。同时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要靠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这么多复杂的金融工具的使用,是不可能的事儿。更主要的还要依靠学生的兴趣,他们对专业的爱好,对专业追求,引导他们不断突破自我,能够综合掌握和使用各种金融工具,以及数学工具。

3.交叉学科的分析和综合能力。金融学专业,或者金融领域,本身就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好的金融工作者,一个优秀的金融工作者,要求有极高的数据分析能力,经济学方面的扎实理论,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等等。

除此之外,还必须有对这些专业的综合分析判断应用能力,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金融工作者。从我们的教学实践看,我国培养的学生,在这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具体表现为许多人,往往只是某一方面,有一定的专业认识。比如说在经济学方面,可能比较强,但在数据分析方面,就比较弱。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影响他以后的专业发展和工作成绩。因此,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努力加以改进。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在整个的学生培养过程中,不断的贯彻提高学生对交叉学科的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比如说,使学生能够运用统计软件,熟练的分析证券市场上的各种波动;能够运用数学模型,能够总结归纳,和建立某种盈利模型、套利模型。当然,客观上我国在这方面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还比较大,也影响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更加重视提高学生计算机、经济计量学、财务理论等方面的知识,不断的强化和巩固他们的能力,设计各种方案,不断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交叉学科的能力,才能够弥补这一短板。

总之,目前我国的金融专业教学,从课程设置上,目前已基本上和国际接轨,与西方国家大致相同。但是我们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就是我们的金融毕业生的金融专业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原因上分析,中国金融发展也是近期的事情,客观上也影响了学生的金融专业素质培养。在中国金融不断发展,越来越和国际接轨的情况下,培养金融学生的良好的专业素质,适应现代金融开放需要,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只会越来越重要,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亦弛.我国金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培育初探.新乡学院学报.2015年5期

第6篇

一、深入了解学生,更新教育观念。我们的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要想达到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目的,就必须深刻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性格等全面的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其实施教育,从而达到有的放矢的教育目的。在教育中我们注重强调尊重学生,因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无论学生自身素质的好与坏,均存在着很强的自尊心,尤其是所谓“个别生”,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更为强烈。因为他们以前大都是被指责、被批评、被放弃的学生,对于老师、对于学校、对于教育,往往怀着抵触、厌烦、甚至仇恨的态度。如果我们能做到尊重他们、相信他们、理解他们,能够以鼓励代替批评和指责、以交流代替说教,那么他们将会平和的接受学校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二、注重教育的全过程,常抓不懈,以激励教育法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弱势生,让这些学生转化的确是个系统的、艰难的工程。比如纠正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教育,才能使学生自己有意识的去改正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但他们的不良习惯如果隔一段时间不强调就又会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注重教育的全过程,提出要求后就要及时检查、评比、反馈、表扬,对于学生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应给予鼓励,使学生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做的很好、很棒,以此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在我们的教育中应注重提倡“四个重要”:情商教育比智商教育重要;尊重比宽容重要;心服比征服重要;表扬比批评重要。如果老师能按照“四个重要”的教育原则来实施教育,将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注重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如学生的站、立、行、走、坐,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加强学生的道德培养,树立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坚持实施每日升降旗制度,通过升降旗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要在学生们的心中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并以此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干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常规管理中来,在工作中,使他们不断提高,不断成长。同时在学生逐渐树立威信,使其成为学生的榜样。

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用活动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校园环境的整洁对于学校集体来讲,它并非是单纯的一种生活习惯,而是劳动观念、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和生活情趣与校园文化的综合体现。它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不仅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能美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熏陶。要使学生能自觉的爱护环境,必须先给他们营造出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学习环境。在学校中,我们尽可能的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如整洁的校园,干净的楼道,宽敞明亮的教室,活泼精彩的宣传栏及内容丰富的黑板报等,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校园环境。通过环境育人,可以逐渐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

六、建立健全学校的德育规章管理制度。良好的校风要有一整套规章制度来保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准则》《学生的文明公约》《德育量化的奖惩条例》《班主任的管理制度》。用规章制度来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七、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具有良好团队精神、能吃苦耐劳、讲究奉献、凝聚力强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学校的每一位员工都应该明确自己教育者的身份,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各种违纪问题应该及时加以制止。教育工作如果仅仅依靠班主任、学生处进行,毕竟力量十分单薄。做到全员育人,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校园内始终处于被管理的状态,而不会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

第7篇

关键词: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

作者简介:蔡蓓(1980-),女,江西崇仁人,江西警察学院讲师,南昌大学江西省大学生思研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与咨询;杨帆(1979-),男,江西南昌人,江西警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徐鹏(1992-),男,江西吉安人,南昌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招标课题“大学生自我概念偏差与矫正对策研究”(编号:JD1420),主持人:蔡蓓。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5-0089-04

在人类的意识活动中,自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自我概念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的特点、能力、外表、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整体认识,即个体把自己作为客观对象所做出的知觉,是个体自我评价的重要心理变量[1]。自我概念是个体经由经验而形成的对自己的知觉判断或评价。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2]。根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正处于自我统合时期的大学生,自我统合是其心理发展的中心主题。由于身心发生的巨大变化,开始思考“我是谁”和“我将走向何方”等问题,但又因年龄、能力等因素的限制,有的人在统合过程中能化危机为转机,有的人则难免出现统合困难,不能适应、化解危机,从而产生角色混淆现象,做出了不应有的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社会自我、家庭自我、心理自我等[3]。了解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特点,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健康[4]。

国内不少学者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王平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概念在总分及大多数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家庭背景差异,而不存在性别差异[5]。孔祥军研究显示大学生自我概念总分性别差异显著,并且在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和家庭自我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大学生自我概念总分的城乡差异显著,同时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因子上有显著差异[6]。高亚席研究显示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自我批评、自我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自我、自我满意存在显著差异。万德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概念大多数维度不存在性别显著差异,仅在道德自我、自我批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显著,且主要表现在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自我总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社会自我维度差异不显著,其余自我概念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城乡差异[7]。

公安院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大学生,又是未来的人民警察,他们的自我概念状况关系到未来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公安工作的发展趋势日益显示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紧迫性。改革开放需要高素质人民警察,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传统公安教育不能满足日益繁重的公安工作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继续较好发展,而公安职业教育却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因而“向素质要警力”成为公安工作的共识,而公安职业教育则理应成为提高警察素质的主要手段。为更好的进行公安院校职业教育,需深入了解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状况,而了解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特点,有利于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健康,并可以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本文将有针对性地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提供参考,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

一、研究方法

选取321名公安院校大学生(平均年龄为19.84岁,SD=1.19)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67人,女生154人;大一88人,大二78人,大三80人,大四75人。

采用林邦杰修订的自我概念量表,共有70个题目,包含自我概念的两个维度和综合状况共10个因子,包括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六个内容维度和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三个结构维度,及综合状况(包括自我总分1个因子)。问卷采用五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6分。各分量表题目得分总和为各因子得分,除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外,其他九个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本次测量量表的α系数为0.86。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性别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公安院校大学生在生理自我、伦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以及总体自我概念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公安院校大学生在家庭自我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408,p

(二)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是否独生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非独生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生理自我、伦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行动上不存在差异(p>0.05)。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心理自我上存在显著差异(t=2.818,p

(三)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家庭所在地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非城镇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与非城镇大学生在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批评不存在差异(p>0.05)。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与非城镇大学生在生理自我上存在显著差异(t=2.877,p

(四)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年级差异

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年级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公安院校大学生在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及总体自我概念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

三、分析

公安院校大学生在家庭自我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家庭自我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家庭自我得分。公安院校的女大学生对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价值感、胜任感比公安院校的男大学生更为明确,更能与家人和谐相处、孝敬父母、关心家人等,这可能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有关。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公安院校大学生在自我批评方面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自我批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的自我批评得分,这说明公安院校男大学生对自己的缺点及不良品质的评价较低,由于社会对男女生能力的刻板印象, 使得男大学生有更大的期望和责任, 有更大的心理压力 ,敢于正视自身缺点并进行自我批评。

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总体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均是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大学生得分,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大多数来自城市,父母均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要好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享有父母而且还有祖父母及外祖父母更多的照顾,能比非独生子女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好地处理一般事物和与他人交往方面更得心应手,而表现出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总体自我概念等方面强于非独生大学生。

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与非城镇大学生在生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总体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均是城镇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城镇大学生得分,这可能因为城镇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享受更多的教育、社会等资源,参与社会实践等的机会更多,进而在上述方面表现出了优势。

公安院校大学生在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及总体自我概念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说明不同年级的公安院校大学生在自我概念上不存在差异。

综上,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情况与普通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情况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将普通大学生心理特点简单地推广到公安院校的大学生身上,而应该以公安院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际调研得到研究结论。

四、结论与启示

第一,公安院校大学生在生理自我、伦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以及总体自我概念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公安院校大学生在家庭自我、自我批评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在对男女公安院校大学生开展职业教育时,应重视其家庭自我、自我批评方面的差异。

第二,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生理自我、伦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行动上不存在差异。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总体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对公安院校独生大学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开展职业教育时,应重视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总体自我概念的差异。

第三,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与非城镇大学生在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批评不存在差异。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与非城镇大学生在生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总体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对公安院校城镇大学生与非城镇大学生开展职业教育时,应重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总体自我概念上的差异。

第四,公安院校大学生在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及总体自我概念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田丽丽.中学生价值观、自我概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57-62.

[2]王振宏.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22-27.

[3]陈春锋.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

[4][5]王平.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1.

第8篇

1医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

1.1就业指导与职业教育脱节

医学教育与学习具备特殊性,且较为复杂。若忽视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教育,可导致较多问题[2]。大多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未将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及职业的特殊性相结合,导致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不顺利,甚至导向错位,无法对医学生就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大多医学院校突击进行就业指导,且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仅在教育阶段及临近毕业时对医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而忽略医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的职业教育及职业规划,造成部分医学生就业观念淡薄。与此同时,在对医学生进行教育时,所采用教学方法主要为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能力、指导及操作等方面的教学,且师资队伍较为简单。医学院校低年级医学生大多缺乏学习动力,且对未来没有规划,而即将就业医学生则在考虑是否应继续学习,选择职业时犹豫不决,且临床实习时态度松懈。部分医学生过于自信或自卑,导致其在就业时产生焦虑、逃避等不良情绪,对择业及职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1.2择业多元化、择业意向不稳定

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渐提升,社会多个领域产生巨大变化,人们的观念也逐渐转变,大学生思想水平随时代在进步。医学生职业格局及职业价值观逐渐多元化,但总体来说,医学生职业选择及职业价值观仍未成熟。若在择业产生疑惑或矛盾,可能导致择业意向模糊,稳定性及适应性较差[3]。与此同时,部分医学生过于着重经济效益,导致择业较为随意,易放弃,或不愿从低岗位做起,选择继续学习逃避就业压力。医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择业技巧不够或不知如何进行决策,择业随意多变。用人单位在选择时对其印象不佳,导致就业难度增加,难以顺利就业。部分临床医学生对工作期望过高,在职业选择性增加时,倾向于大城市及大医院,而忽视其他工作,也可造成就业困难。学生对就业指导不认同,说明部分医学院校所进行的就业指导形式、方法未满足学生择业及职业发展需求,对其未起到较好指导作用。

2原因探讨

学校教育及医学生均对职业规划教育及就业指导理解不足,从而导致误区。大多高校管理者及教育者们认为仅在毕业后才需考虑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问题,在校期间进行职业规划为时过早。观念上的误區及落后可导致医学生忽视职业规划教育,部分医学院校仍采用初期职业教育,仅在临近毕业时进行就业指导,或仅对高年级医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及职业教育。而在大学学习阶段忽视对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仅开设理论知识课程。若未正确进行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教育,可能干扰对医学生就业选择,对其发展方向造成较大影响,且对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及变动造成不良影响[4]。因此,医学院校应正确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医学教育工作。此外,部分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大多由相关工作人员在临近毕业时开展,且仅限于职业辅导及教育。因从事职业教育老师指导专业性较差,且指导水平有限,部分问题无法较好得到解决[5]。若医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产生困惑,或需放弃所学专业重新进行选择时,难以提供意见,无法较好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就业指导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因此,现行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无法较好满足医学生就业需求,部分院校甚至采用思想教育替代就业指导教育,导致学生对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以产生学习积极性,甚至抗拒。

3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3.1开展就业指导课程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可有效提升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因此,应正确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做好医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工作。其要点在于对医学生进行正确职业生涯规划,并结合就业形势及就业特殊性进行就业指导。通过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并进行就业指导,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主动性,并将职业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从而制定稳定而长远的职业目标,调动医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为职业选择做好准备。与此同时,通过对医学生正确进行就业指导,可有效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并学习就业技巧,还可有效提升就业、创业的相关知识及技能,调节不良情绪,从而保障医学生可顺利就业,减轻就业压力,并保障高质量就业。

3.2多样化教学形势

就业指导课应具备参与性、实践性、实用性等的特点,且对教学方法不断做出创新,尽量避免采用以往教学方法,应较为多元化。除在课堂上对医学生进行授课外,还可将职业特点、就业形势及专业特点等方面相结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探索灵活化、多元化及新颖化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还可进行师生互动,如课外拓展,体验教学等,可有效调动医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其参与到其中,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保障就业指导工作顺利进行。大多医学生人文社会知识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较为薄弱,因此,应积极开展模拟实践活动,对其进行正确就业指导,可有效减轻医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工作能力,从而提升就业效果。

3.3提供常态化教学保障

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特殊性教育课程,应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并提供教学所需的教学条件、教学经费及科学化教材等,可有效推动就业指导课程的顺利开展。医学院校应着重课程建设,保障就业指导课程可得到有效支持,且经费上得到保障,促进就业指导课程的顺利进行。医学生就业指导教材种类较多,且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教材编写实践性及时效性较差,难以满足其学习要求,无法对医学生就业指导学习起到较好效果[6]。因此,医学院校可结合就业形势、就业特点等方面,并遵循科学性及合理性原则,编写适合医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材。

4小结

为保障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正确性,可对医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指导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完善医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另外,调动医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创新精神,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工作,从而提升医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医学生顺利就业。与此同时,加强医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升医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水平,可减轻医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就业竞争力,从而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芳,冉素娟.浅析临床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J].重庆医学,2010,39(5):618-620.

[2]黄姗,何坪,周天寒,等.“供给侧”战略下中医高等专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索[J].重庆医学,2016,45(20):2867-2868,2880.

[3]谭苏.新医改形势下医学生就业的新思路[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9):78-79.

[4]李沛,周艳阳,黄蕾,等.四川省医学生农村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12):2300-2304.

[5]贾慧群,张永莉,王建辉,等.由医学生就业调查分析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77-380.

[6]张爱云,杜安强.医学生就业竞争力透析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J].医学与社会,2010,23(6):94-96.

(收稿日期:2017-02-21)

第9篇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指导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毕业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逐渐凸显。医学生的专业性强、就业面窄,如何在严峻的就业竞争中提高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和终身职业发展,成为医学生职业指导的难点和热点。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促进医学生充分就业,成为当前医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1 职业指导的内涵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它有四方面的内涵:(1)强调指导对象是劳动力市场中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而不仅仅是求职者;(2)强调指导的最终目标是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能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而不仅仅以就业为目的;(3)强调职业指导是一个过程,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阶段和时期;(4)强调职业指导的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帮助功能,而不仅仅是提供职业信息。

医学生就业的职业指导是职业指导的具体化,是医学院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包括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心理诉求与求职意向等,并进行个人职业需求分析,树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观和职业理念,不断提高医学生就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2 在医学生就业工作中开展职业指导的意义

2.1 医学生职业指导现状

纵观当前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的职业指导现状,由于没有很好地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和医生职业的特殊性,诸多问题渐趋显现,具体表现为:在教育阶段上注重毕业生职业指导,忽视大学五年的职业规划与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择业技巧和包装,忽视职业道德素养与职业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指导;指导队伍以年级辅导员为主,结构单一,因而容易导致以下问题:低年级医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对未来迷茫;高年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间彷徨,职业定位不明确、临床实习松懈,面临择业时,或盲目自信满不在乎、或自信不足过度自我“包装”;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择业观多元化,择业意向不稳定。很多医学生好高骛远,择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倾向于县级医疗机构以上的大城市、大医院就业,而对县、乡镇及民营私立医院就业关注度较低。

2.2 开展医学生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1)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是开展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开展职业指导,既要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文化和职业技能水平,又要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他们对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使其在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引下能更好地面对渐趋紧张的医患关系。

(2)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是实现医学生顺利就业的有力措施。医学生就业难,主要源于自身职业素质不高、职业意识不强,本质原因是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全面推行职业指导,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强化职业意识,让医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掌握相应的职业知识,能有效帮助医学生顺利、充分、高质量就业。

(3)开展职业指导是增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手段。职业指导工作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院校根据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此过程中,医学院校根据医疗市场的就业需求,对医学生开展强化训练,帮助医学生在满足市场需求及符合个人特质的情况下实现顺利就业,从而有力增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3 开展医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1)医学生能明晰职业方向。通过科学的评测方法,明确每位医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适合的职业道路,帮助他们明确职业目标,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使之人尽其才,在步入社会化进程中实现全面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

(2)医院能有效挖掘人才。职业指导能帮助医学生明确职业方向,认清职业目标,完善职业规划。通过对就业形势、医疗单位用人需求的深刻了解,能有效调动医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促进双方沟通交流机制的顺畅化奠定扎实的基础。医学生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与素质,更好地满足了医疗单位的人才需求;对医疗单位而言,极大地节约了招聘成本,提升了招聘的成功率。

(3)医学院校能调整教育结构。开展职业指导,医学院校可以了解医疗市场对人才的需要量,据此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有效保证培养紧缺型专业人才,实现“学以致用”,最终提高医学院校的整体实力。医学生经过专业的职业指导,能更好地实现充分、顺利就业,医学院校的就业率也自然提升,办学方向和方式也因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4)社会能降低失业率,提高创新能力。运用职业指导,提高医学院校就业率的同时也降低了社会失业率。同时,职业指导中的创业指导,能更好地指引有创新意识、有风险精神的医学生在客观分析社会需求、有效掌握市场形势的基础上进行创业,在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基础上更是提高了社会的创新能力。

3 加强对医学生职业指导的思考

3.1 加强教育,引导医学生向基层就业

响应国家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号召,在开展职业指导事要鼓励医学生转变观念,到基层就业,通过宣传基层就业典型、经常到基层医疗单位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医学生了解和适应基层环境。要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先到基层就业,后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深造,可以通过二次或多次就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3.2 要积极拓宽医学生职业指导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顺应时展的现代职业指导应积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全新的职业指导平台。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师资力量的优势,引领网络职业指导的开展,实现医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网络化、信息化,将职业指导的快车驶上“信息高速公路”。改革职业指导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请入社会、请入医疗单位,实现职业指导的“第二”、“第三”课堂,让医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规划社会性实践,既增强职业指导教学的实用性,同时也能在职业实践与锻炼过程中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发专业与职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有效促进医学生的社会化角色转变。

3.3 建立实效性和针对性强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建立实效性与针对性较强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不断推动医学生的职业指导。针对医学生设置的职业指导课程,课程跨度应为5年,可分为3个阶段;课程体系应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职业素质为导向,不同年级阶段特点为基础,实现顺利就业和终身职业生涯开发为目的。第一阶段(1~2年级)让医学生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职业兴趣、性格等实际情况,以树立职业意识为目标;第二阶段(3~4年级)旨在培育职业精神、培养职业素质,了解社会需求,调整职业目标,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第三阶段(5年级)突出临床实践能力与医学人文教育,引导医学生将所学用于临床实践,运用人文知识分析、解决医疗问题,在此过程中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培养职业道德素养与提升职业技能。

3.4 要实现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指导

应不断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水平与专业素质,打造一支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的指导队伍。提高职业指导师的指导资格,强化对职业指导师的实时培训,推进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队伍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张小建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