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会计文化建设论文

时间:2023-03-01 16:23:26

导语:在会计文化建设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会计文化建设论文

第1篇

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资金规模庞大、人员众多的高等教育行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特别是国家财政支持的高等院校,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质,在会计文化建设方面呈现出以下三个显著特征:第一,注重组织性和纪律性。因为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公益性质以及公办高校自身的“事业单位”角色,大部分高校对于其会计人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有相对较高的要求。与其他服务性行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相比,高校会计人员需要遵守严格的日程安排和制度安排,确保本校财务的正常运作以及顺利通过各类各级审计,这对高校会计人员的提出了巨大挑战。与此相应,高校财务部门大多会通过正式培训或非正式交流强化会计人员的组织性与及纪律性。第二,注重业务素养。高校财务部门在招聘人员时,通常会考察拟聘用人员的业务素养。由于高校浓厚的理论氛围,高校财务部门在聘用会计人员时,不但注重对其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同时也会将其理论素养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部分已入职的高校会计人员会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总结和提炼实践经验,为更多的会计人员提供参考。也因此,专业人士对高校会计人员的评价相对较高。第三,注重服务意识的培养。高校财务部门与各相关部门的正常运行关系密切,会计人员既要为本校师生提供会计服务,又需要理清本校与政府部门、其他事业单位以及各有关企业的账务;既要办理低至几十元甚至几元的学生账务,又要经手数额巨大的基础建设费用。在收款与结账的高峰期,高校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非常大。通常高校财务部门会向其员工灌输服务意识,以提升学校的整体运行效率。尽管存在上述显著特征,高校会计文化建设仍然亟待提升。当前的高校会计文化虽然强调会计的服务职能,但是,却忽视了通过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财务工作的整体效率。财务部门对高校的有效运作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大部分高校并未出台专门措施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提法更是鲜见。高校通常会举办名目繁多的各级各类活动,例如,学术讲座、典型事迹报告会、教学设计大赛、讲课基本功比赛、师德建设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等,但是,绝大多数活动的参加者均为一线教师和学生;高校行政人员大多具有学术背景,因此,通常也有机会参与校方组织的大部分活动;而会计人员却扮演了“默默无闻”的角色。“几个会计管几万人的帐、却从不参加校级活动”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显然不利于高校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也使高校会计文化趋于单调。

加强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措施

有鉴于高校会计文化存在的上述问题,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其会计文化建设的水平:第一,培养会计人员的核心价值体系。打造政治素养高、业务熟练、乐于奉献、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会计人才队伍是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作为事业单位,高校更应认识到拥有一支长期服务于本校的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的重要性。实践也已证明,在特定行业、单位内部,提炼出具有职业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对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局部工作效率的提高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入职培训以及在职培训是最为常见的核心价值体系传播途径,通过一系列宣讲活动,可以使高校会计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对本校财务部门的宗旨、理念、行事风格、执行效率等形成大概的认知。除培训这种方式以外,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与凝练还可以通过多种其他形式。例如,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会计技能竞赛、会计知识竞赛的方式提升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促进其适时更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通过组织一系列集体活动,提升会计人员团队精神,从而促进财务工作整体效率的提高。第二,促进会计人员发挥其能动性。高校在择优聘任会计人员和培养优秀会计人才的同时,也应积极发掘其会计人员的优点,对会计操作领域的创新性做法进行适当宣传,充分发挥优秀会计人员的示范效应。一方面,应鼓励优秀会计人员通过传、帮、带提升整个会计团队的水平;另一方面,应鼓励全体会计人员赶超先进,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氛围。高校财务部门应进行适当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掘全体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为全校师生服务的同时享受到工作的乐趣。除对先进操作方法的推广之外,对低效率操作方法的及时识别和改正同样能够促使高校会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因此,高校财务部门应鼓励会计人员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进行充分沟通,对某些思路或者操作实践进行甄别,寻求实现会计操作最优化的路径。与此同时,高校应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促使高校会计人员乃至全体师生形成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风气。第三,收集和整理相关物品,并适时举办专题展览。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即为全面反映本校财务工作历程及取得的各项成绩。高校财务部门应注重收集和整理其日常工作中使用的、能够充分反映财务工作进程的各类软件和硬件设备。例如,不同会计期间,特别是具体高校组织、结构和制度变革时期,的内部审批表格各类会计凭证档案,各级各类部门历年颁发给财务部门及其会计人员的奖章、奖状、奖杯、证书,财务部门伴随学校发展而变化的证明文件、财务工作岗位人员变动情况等材料。在收集和整理上述材料的基础上,高校财务部门可以举办相关的专题展览,展示本校会计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争取全体员工对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关注和支持。第四,注重宣传财务基础知识。“人文会计”是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高校应通过财务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推动本单位财务工作的科学发展。高校开展财务基础知识教育的方式包括编写财务工作手册、讲解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及各项财务规划制度等。高校应逐步将财会知识列入全员常规培训的日程,特别应重点介绍与教职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规定,在普及财务常识的同时,强化教职员工对会计文化的认知,形成高校会计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本文作者:刘恩峰工作单位:德州学院

第2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信息化;全寿命管理

保定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是国有特大型企业,担负着保定市3区22县(市)的供电和220千伏及以下电网的规划、建设、维护等任务。多年来,公司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电力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多项业绩指标名列河北省电力公司系统前茅。

国家电网公司刘振亚总经理提出建设“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管理目标,资产优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改进资产管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多年来,我公司在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和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公司固定资产的特点

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企业产生效益的源泉,固定资产的结构、状况和管理水平等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固定资产属于非流动性资产,随着使用和磨损,通过计提折旧方式逐渐减少账面价值。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对固定资产进行后续计量的重要内容。

作为典型的电网企业,我公司固定资产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固定资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固定资产价值量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特别大比重

供电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存货较少,因而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比重较高,一般大于70%。固定资产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资产优良”目标能否实现。

(二)固定资产种类繁多。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固定资产分类及折旧年限表,固定资产分为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等十六大类。其中每大类中又区分为若干小类,每一类资产都有多种设备,庞大的资产种类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三)固定资产分布特别分散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分布广泛,从地域上看,从繁华市区到边远山村,从现代化工厂到农家大院,电力设备遍及每一角落。从管理权限上看,涉及多个资产管理部门,包括总部资产、农电资产及托管资产等。由此造成管理难度很大,不易掌握和管理。

(四)固定资产更新比较快

电网企业要超前发展,就要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因此,电网企业必然要不断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以我公司为例,固定资产的年均增长速度在18%左右,接近本地GDP增长速度的2倍。

(五)固定资产核算受政策变更影响大

电网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例很大,固定资产目录调整、折旧政策的变化与调整都会对企业成本产生较大的影响。

鉴于以上特点,传统管理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公司高速发展的需要,伴随着固定资产规模日益扩大,亟待转换思路,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尚待理顺

目前实行的仍是固定资产分级归口管理体制,各个部门分工负责:财务部门负责价值管理,生技部门负责技术管理,保管使用单位负责实物管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各部门之间难以理清分工合作的责任、权利,不利于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如有的保管使用单位不清楚固定资产的价值和尚可使用年限,盲目报废固定资产等。此外有些单位在实物管理中,不能保持完成统一的固定资产卡片数据,管理混乱。

(二)价值、技术与实物管理结合不够密切,管理缺位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立项建设到完工,再到实物管理牵涉到多个部门,只有密切配合和经常沟通才能做好此项工作。以我公司为例,固定资产卡片有48000多张,如果要求财务人员每一张卡片都一一核对到实物的话,明显不切合实际,这就要求价值管理、技术管理与实物管理加强配合,需要各级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密切配合。

(三)农电资产管理不到位

到2006年底,我公司农网改造已形成固定资产占公司固定资产总额的44%,这部分资产散布于各县级供电企业,我公司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基本上限于账务核算部分,账面核算准确性也较差,价值管理、技术管理与实物管理长期脱节,并且对这部分资产的维护和保养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要做到对这部分固定资产实际意义上的管理,还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和具体实施办法。

三、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实践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人们已越来越借助电脑和网络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多年来,我公司致力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探索与创新,特别是在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

(一)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反映和监督固定资产的收入、调出、保管、使用以及清理报废等情况,采集、建立和维护相关资料,主要体现为对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客观及时反映固定资产实有数额和增减变动历史数据。

2.根据有关规定,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以便正确计算成本,保证固定资产再生产资金的需要。

(二)固定资产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

作为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建成后的固定资产信息子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数据量大,数据在计算机内保存时间长。由于固定资产卡片较多,而且反映每一项固定资产的信息项目也比较多,为了便于企业各部门随时掌握固定资产的详细情况,系统内需要保留每一固定资产的详细资料。为了加强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保留必要的审计线索,即使是已淘汰的固定资产的资料也必须保留。

2.数据处理的频率比较低,数据处理方式比较单一。除了系统初始设置时需要输入大量的固定资产详细数据外,在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中一般只需要输入少量的固定资产变动数据、每月计提折旧以及必要时输出报表和统计分析数据,数据处理的频率明显小于其他会计信息子系统。虽然计提折旧的工作量较大,但计提折旧的算法比较简单,数据处理比较容易。

3.数据综合查询要求较强,数据输出主要以报表形式提供。为了满足企业对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的多方面需要,建成后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查询和分类统计功能。

(三)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领导重视是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有企业领导的参与、支持。我公司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积极向市公司、省公司财务部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有关领导都做出专门指示,以保证系统应用的顺利进行。如果说,“科教兴国”是本世纪我国的发展战略,那么“科技兴企”就是保定供电公司的企业管理精髓。现在将信息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引入企业管理中来,已经在保定供电公司形成风气。

我公司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末,从1999年开始,我们为信息化建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基础资料基本备齐。在省公司财务部的高度重视下,公司财务部设立了专职电算化岗位、固定资产管理岗位,制定了《保定供电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保定供电公司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为系统的实施进行了必要的组织准备和制度建设。从2000年起,我们将所有资料数据录入,做成完整的数据库,并运用远光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同时与远光账务核算系统建立链接,使得固定资产卡片变动与账务变动同步,有效地保证了固定资产账卡一致。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于2002年正式投入运行。

(四)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1.规范了固定资产卡片等基础资料,使得固定资产数据查询快捷方便。我公司原来的固定资产卡片为纸质卡片,且资料不全,账卡不符。经过信息化建设规范,固定资产账卡相符,卡片数据从开始的8000多张增加到现在的48000多张。根据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建立固定资产统计查询方案,在数据库里可以从保管使用单位、固定资产构成分类及资产性质等方面查询到各种信息,使得固定资产的数据查询成为举手之劳。固定资产的任何变动包括新增、调入调出、报废及出售等都与账务管理系统及时核对,保证固定资产的账卡同步变化。

2.信息化建设保证了固定资产折旧的准确性。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来说,信息化建设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按单张卡片提取折旧,从而保证了固定资产折旧的准备性。我公司原来按固定资产类别分类提取折旧(可能现在还有很多单位分类提取折旧),由于卡片量大,无法区分某一类别中是否有超期服役的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化建设以后,对于超过计提折旧年限的卡片,系统会自动过滤掉,不再参与折旧计算。

3.信息化建设节约了大量活劳动,使得财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其他重要方面。电网企业每年的电网建设都会很大,都会形成大量的固定资产,一个基建项目少则几百张卡片,多则上千张卡片,仅手工制作卡片就是一项十分耗费时间的工作,信息化建设后仅需数据转换就会完成卡片形成过程。通过固定资产卡片计算所取得的数据能够很快完成,既省略了手工状态下的复杂计算,也提高了核算的准确性。

四、后续工作设想

我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上,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和准确,但由于自身的限制,还有一些方面需要加强和提高,在适应现代企业要求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继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

我公司目前采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是远光会计软件,由于该软件的固定资产系统应用不是很广泛,软件本身的功能不太完善,我们将与软件公司长期合作,持续完善和提升软件功能,优化软件程序,在固定资产卡片数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提高运算效率。

拓展软件管理功能,使得软件在给定条件下,能够自动预警和提醒财务人员做好管理工作。完善数据接口,使得软件在卡片数据导入导出方面更加便捷。加强数据库安全,避免数据库遭受意外破坏。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数据网,实现数据共享,使各部门、各级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都能根据授权使用同一数据库进行查询、操作与管理。

(二)进一步理顺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由于目前的分级归口管理体制缺乏统一组织,很难做到统一领导,协调一致。建议统一研究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体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研究固定资产的更改、更新方案,使价值管理、技术管理和保管使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由于电网企业大规模的农网造成,形成的大量农网资产,我公司44%的固定资产属于农网资产,分散于各县电网企业,实际上只能进行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背离。在当前农电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应当尽快出台管理办法,如委托代管、有偿使用等方式,以明确责、权、利,既高效率地发挥这部分资产作用,又方便管理。

第3篇

会计生存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会计的作用会形成特定的会计理论、会计意识、会计行为,这就是所谓的会计文化。会计文化源于会计,是会计的衍生物,同时也是一门学科。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国内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全面接轨,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同时也为人们对会计管理的探索提供一条新途径。会计文化也会对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特别是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成了难以治理的一大问题。我们可以从会计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分析它对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影响。会计文化的建设在弘扬行业文化,发展中华文化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会计文化;内容;会计文化建设

一、会计文化的概念界定

(一)会计文化的概念

狭义的会计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中会计职业领域内业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为所有(或大多数)成员所接受或共同享有的会计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实施。会计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会计价值观念以及以此为核心生成的会计行为准则、会计道德观念、会计惯例、会计信条和会计知识体系等等。与会计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制度和实施,主要包括:(1)政府和有关团体制定的会计方面的法律制度与规章;(2)由政府或民间建立的会计机构或组织,院校开设的会计系科、会计专业、各种会计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学会、协会等),制造出来的各种从事会计工作的手段(如算盘、计算器、计算机和会计软件)等等。

广义的会计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有关会计方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会计的物质财富除与会计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制度与实施外,还主要包括社会己培养和造就的、从事各种会计专业领域和从事会计教育与教学的会计人才,以及由会计管理本身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计的精神财富包括广泛的会计意识形态的东西,比如会计信念、会计价值观、会计道德观、会计法律观、会计教育观、会计人才观、会计经济观、会计社会观、会计美学观(或会汁艺术观)以及作为人类社会智慧结晶的会计科学、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等等。总之,会计文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二)会计文化的构成要素

1.广义企业会计文化的构成要素

广义的企业会计文化是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其基本要素是企业会计物质文化、企业会计制度文化和企业会计精神文化。企业会计物质文化是企业会计文化的表层;企业会计制度文化作为企业会计物质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的中介,处于中层的位置;企业会计精神文化是企业会计文化的核心层,是企业会计文化的本质所在。

企业会计物质文化是指以满足企业会计管理活动的物质需要为主的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文化,也是企业会计文化中的有形文化。主要包括企业会计物质生活资料、企业会计人员工作环境、工作设施、生活娱乐环境和设施等硬件。

企业会计制度文化是制度的制定者将企业中优秀的和倡导的企业会计精神文化通过以规范的形式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行为、企业会计工作设施和方式进行强制和刚性的束缚,以达到整个企业会计体系都附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企业会计精神文化。

企业会计精神文化是指企业会计部门在进行会计工作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是企业会计文化中的无形文化并具有内隐性,相对于其他要素是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企业会计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对其他要素产生制约和影响。

2.狭义企业会计文化构成要素

狭义企业会计文化仅指企业会计人员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由企业会计价值观、企业会计精神和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等要素构成。

(1)企业会计价值观

企业会计价值观就是企业会计部门及其职员在会计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会计工作、目标追求以及自身行为的根本看法和评价,并通过潜移默化所共同拥有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追求,即企业会计的共同价值观。当全体会计人员形成了共同价值观时,就意味着企业会计人员在思想观念上的统一,有利于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会计部门目标的实现。企业会计部门只要拥有了先进的并被大多数员工认可接受的价值观,那么企业内部就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企业会计精神

企业会计精神描述的是一个企业会计全体或多数员工的精神状态,正确的企业会计价值选择是企业会计精神发挥作用的前提。企业会计精神在企业会计实践活动中产生,并随着这些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会计精神可以激发企业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会计部门的活力。

(3)企业会计职业道德

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是企业会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无形力量,约束着企业会计人员的行为,这种约束有别于企业会计制度文化中所包含的法律规范。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是以一种无形的方式进行柔性约束,更主要的是依靠企业会计人员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在某些法律法规较难约束或尚未进行约束的地方,企业会计职业道德这种无形的规范发挥了更加合理和高效的约束作用,从而实现了企业会计职业道德与企业法律规范的统一。

二、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民主法制的进一步完善,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我国的文化必然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作为构成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会计文化建设也必须随着文化建设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1.适应会计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

会计的发展也需要和谐的环境。和谐会计环境是指会计的发展能处于一种民主法治、公平、诚信、充满活力、健康有序的环境,和谐会计环境的营造离不开会计文化的建设。因为和谐会计文化环境的标准是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三者之间互为促进,同周围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能够和谐共存。会计文化需要会计环境是在形成和发展,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会计文化的变迁。建设“以人为本”的会计文化是推进我国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会计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实现会计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于会计人员价值观的不同,社会上才会出现屡禁不止的会计舞弊,会计文化的建设可以加强会计人员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可,可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经济安全,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

2.促进会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构建会计文化的最终目标提高会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会计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会计人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又涉及到会计的科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会计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改变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这要求会计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要与会计管理的要求相适应。同时,会计文化同其一定的文明程度相联系、相适应的,会计人员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的同时也是对会计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会计工作是所有会计人员共同生存和共同发展的平台,是一个制度共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大家庭,会计人员在做好会计工作的同时,自身素质也会得到提高,这也是会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是防范会计风险的需要

会计制度文化规范了会计人员,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如何做”。制度文化越详细,会计人员的行为越标准。监督制度在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会计法》中规定了职责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法律基本要求。企业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中的防范监督作用,防范差错与舞弊,提高审计效果,可以说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制度文化的建设是防范会计风险必不可少的内容。会计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会计工具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已成功的引入到会计领域,形成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会计数据的安全问题。在当今社会,“无纸化”办公还没有完全取代“手工”办公。因而,对会计工具、会计资料的限制使用是防范会计风险的一项重要的举措。

(二)会计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1.理论上可行

会计文化建设一方面注重会计物质文化的建设和会计制度文化的建设,通过使用先进的会计工具、规范的操作程序可以满足会计人员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另一方面会计精神文化的建设,通过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来实现会计人员自我实现的需要。“文化人”假设强调会计人员的共同价值观,这也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核心。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清理会计人员内心深处的旧文化积淀,突破传统会计观念的束缚和局限性。会计文化建设是会计管理的“软件”,提倡并建设会计文化,不仅能提高“软件”的质量,增强其功能,而且可以把它同会计管理的“硬件”――如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结合起来。

2.实践上可行

会计人员的行为受会计文化的影响,规范会计行为就需要加强会计文化建设。会计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限制会计工具的使用级别,规定会计软件的授权范围,内部会计牵制制度,岗位职责分离等,以避免会计资料的外泄。另一方面,会计文化的建设可以倡导协作、奉献、创新的会计精神和思想境界,先进精神的宣传教育,模范人物示范,会计领导以身等,调动会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会计人员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

三、会计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会计管理体制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

会计管理体制是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对企业会计管得过多过死,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使企业会计在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显得左右为难。这与市场经济要求显然不符。当前我国不少省市开展了会计委派制改革试点工作,在解决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弊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会计派出机构权威性不够,缺乏有力的会计管理机构和人员,缺乏法律依据和统一规定,推行中难度大、阻力大,委派制实施范围和委派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等问题。

(二)企业会计理论、会计技术与方法研究开发不够

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必然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纳入议事日程,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加紧建设,企业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建设必然带来企业会计体系的重组以及会计技术条件等方面的改善,但从现实看,企业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会计技术开发做得还不够。

(三)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当前突出方面是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企业内部法人结构不合理,代表投资者的董事会形同虚设,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同时还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问题,对高管人员的监督已失去应有的效率,导致会计控制支持力量不足,造成内部监督失败。

(四)对会计文化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

会计文化重要性的宣传一方面是为了树立会计人员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是对会计文化的重视,而会计文化重要性的宣传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宣传的广度和力度。会计文化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内容,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会计作为一种一个行业,参与人员就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会给一些非专业的企业管理人员来说会计管理工作就有一定的困难,同时,会计在一部分人的眼中只是一个记账员,这就需要加强会计文化重要性宣传的广度,这里的广度并不是局限于一个公司或企业组织,而是对于所与的社会参与人。

四、加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会计物质文化的建设

会计物质文化的体系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也就是说会计物质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一方面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相联系,另一方面与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会计物质文化的体系建设包括了会计物质文化的基础、核心、载体之间的联系,会计物质文化建设要结合组织的自身条件及办公的需要,它与组织的发展水平、地区的经济善相适应。

(二)加强会计制度文化建设

会计制度文化是会计文化建设的中介层,是会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它是与一定的物质文化相适应的制度化的形式,又是塑造会计精神文化、强化会计精神文化内涵的主要机制和载体。会计制度文化建设目的是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会计人员诚实守信的职业品格。通过正式制度的他律和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相结合形成稳固的会计行为规范体系,防止正式制度刚性约束不足而出现的会计行业败德、失信行为。

(三)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

会计价值观就是指会计主体实施会计行为所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它是会计人员存在的根本价值和意义的体现。会计价值观指导会计人员对会计方法的选择,决定了会计行为的特征,约束会计行为,根源是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会计价值观建设包括了会计精神、会计意识、会计心理。计意识是指管理意识,经营意识,参与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正确反映意识,严格监督意识,讲求效益意识,竞争意识等。会计心理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所保持的一种内心的状态,包括会计人员的求知感,求同感,归属感,成就感等。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会计精神文化 PEST 建议

一、会计人及会计精神文化概述

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文化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专属的会计精神意识,它强调人的重要地位和会计人与特定精神文化的存在关系。

(一)会计人及会计精神文化的含义

会计人作为会计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其自身的主观物质创造能动性和精神创造能动性。劳秦汉教授认为,会计人个人是会计主体的最基本组成单位;会计人群体主体是在会计人个体基础上形成的。故而,会计人作为会计精神文化的主体,不但具有个体性,还具有会计社会群体性。

会计精神文化作为会计文化的内层核心要件,是高层次的精神存在。劳秦汉教授认为,会计精神文化包括会计精神在内的一切精神文化产生于人类在满足自己最基本生存需要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具有超越性和创造性的需要。

(二)会计人与会计精神文化的关系

在“会计人”作为会计主体,“会计精神文化”作为客体的理论结构下,会计人与会计精神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交互关系,是研究的切入点。下文仅就会计精神文化的若干方面浅析会计人的精神文化。

二、浅析优秀的会计人的会计精神文化

优秀的会计精神文化,古今中外都有不同的论断和侧重点。中国古代代表性的观点就有:《论文.季氏》“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西方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观点是,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下文仅就各个学者对会计精神文化内涵的共同点,从若干方面浅析优秀的会计精神文化。

(一)价值准则

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最重要的会计精神文化是具有正确的价值准则。具体指会计经济活动的对错的一个判断系统,正确的会计价值准则规范着会计人的思维和行为;它还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会计人只有满足社会需求,才能获得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有利基础。

其具体表现为在会计活动中要坚持最基本的诚实守信,不能弄虚作假,不能舞弊受贿;工作上认真负责,尽心竭力,一丝不苟,勇担会计责任。

(二)行为规范

会计行为规范,是对会计人具有一般约束力的行为标准,是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中所遵循的规则、准则的总称。具体的会计行为规范包括会计行为规则和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等。

西方国家对于会计人行为规范的表述重点在于对会计人的职业行为和信用及公共利益的规范上。而我国则更多的强调会计人的职业态度和对会计的管理服务,具体表现为对爱岗敬业和参与管理的要求上。

(三)审美情趣

作为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是十分重要的。高雅的审美情趣能鼓励、引导我们最求独立的人格,不依赖他人;能促进我们形成谦逊、宽容的品格,戒骄戒躁,以积极温恭的态度对待会计工作。

三、浅析影响我国会计精神文化的因素及加强会计精神文化的途径

作为会计精神文化的主体的会计人,其人格及精神特点是社会性综合特征的具体反映。同时,也是在在各种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交互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下面运用PEST模型简要分析影响我国会计精神文化的因素。

(一)PEST模型分析

(1)P:法律、政治方面。法律、政治环境对会计精神文化起着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它对会计活动的经济地位、经济性质及具体职能的发挥起到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它主导了会计计量、记录、确认及报告的发展和变革。从我国会计法律的制定及发展进程来看,会计工作及会计精神文化的特点都在各时期的法律、法规的干预和指导下,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文化素质等方面表现出来。

(2)E:社会经济方面。会计精神文化的经济环境主要指特定时期内国家经济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会计精神文化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必然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例如: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持续增长,我国的会计模式也相应的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和完善,我国会计制度及会计精神文化正逐步实现会计的国际趋同。

(3)S:社会文化方面。社会文化环境对我国的会计精神文化建设有着息息相关的作用,引导着会计人群体公众性文化的会计素质和行为规范。具体表现为文化教育水平、传统文化及现代价值观对会计精神文化的潜在渗透作用。

(4)T:科学技术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全方位渗透到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思维中,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上的发展和应用,对会计记录的方式及内容,会计行为及管理,会计精神文明建设等都产生了变革式的影响。变革后的会计更为关注事前、事后的监督,更为强调会计人诚实守信的精神文化建设。

(二)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建议

通过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来引导会计人的自律,能够促使全体会计人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增强会计队伍的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全面提高会计职业素质。[]

下面仅从主观及客观两个方面,提出几条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途径及建议:

第5篇

【关键词】会计文化 内部控制 关系 影响

中国会计文化历史悠久,我国从西周时期就有了会计的文化特征,当时官厅会计中出现以“入”和“出”作为记账符号,并按“日成”、“月要”、“岁会”不同会计时期编制会计报告,当时的官厅会计就已初步形成了考核与监督的功能。

一、会计文化的内涵

会计文化的历史告诉我们,会计文化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此,会计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背景下,从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为全体会计人员所共同享有的,具有引导、凝聚、激励、约束会计群体,体现民族特色,从而增进会计活力,推进会计管理现代化进程的会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①。

会计文化主要是由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组成。会计物质文化是会计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各种会计物质生活资料、会计工作环境、生活设施以及会计人员的生活福利、业余生活场所等,是会计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相关物质财富和成果;会计制度文化是指会计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与会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办法,包括会计组织机构、会计规章制度、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会计行为准则等;会计精神文化是指在会计物质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会计人员精神道德面貌、心理素质、会计群体意识、价值观念、信念追求、行为规范、会计形象等意识和观念方面的内容②。

二、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我国在2008年5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 4月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是中国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企业文化是内部环境要素中的重要方面,它要求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要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任英、李青,2010)。

三、会计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及影响

从会计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内涵中可以看到,两者都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它们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会计文化需要依托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而优化内部控制能够更好地弘扬会计文化。会计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关系和影响,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引导、凝聚、激励、约束会计群体而反映出来。

会计文化的引导和凝聚功能主要反映在会计精神文化方面。良好的会计文化能够把会计人员的行为引导到企业确定的工作目标上来,使会计人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例如,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企业如果引导会计人员以“诚信为本”弘扬会计文化,激励会计人员以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并进而成为企业会计人员自己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在“诚信为本”的会计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必然会成为人们行为规范,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有效地解决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张惊涛,2009)。

会计文化中的约束功能主要反映在会计制度文化方面。例如,企业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如果再积极倡导“以责任为基石、以服务为目的、以奉献为使命”的会计文化建设,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也认同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就能激励会计人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去,自觉地约束自己,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开拓进取、奋勇拼搏,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会计文化中的激励功能主要是靠管理者在相信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的基础上,协调和控制会计人员行为、心理、动机的同时产生的一种激励机制。例如,企业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会计文化,多为会计人员利益着想,尽量满足会计人员合理的要求,在相信、理解、尊重、爱护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由于“人”的因素在会计文化和内部控制中都是关键的因素,因此让会计人员在工作时心情舒畅地执行内控制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比生硬规定执行内部控制的效果会更好。

四、强化会计文化以优化内部控制的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尚不乐观。据报道,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我国67家公司,在2011年度报告期内,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有49家,占比达73.1%①。如银广厦、琼民源、蓝田股份、绿大地那些会计造假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我国经济的运行环境。因此,有必要大力推进中国会计文化建设,以会计文化建设来优化内部控制,以会计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会计监督方法来促进会计的发展。

笔者认为,强化中国会计文化建设有三个方面:第一,要强化会计精神文化建设,这是会计文化建设的实质和灵魂。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在履行职责中做到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文化教育和熏陶,全面提升文化修养和内在素质;要培养知识全面、有发展后劲、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培训,并使之潜移默化成为自觉的行为规范。第二,要强化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仅仅依靠道德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会计法律法规、会计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等制度来保障。例如,企业要将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建立起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对上市公司还可以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这样才能使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得到很好的弘扬。第三,要强化会计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如企业应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尊重人才,满足实现自我的正当需求;企业还应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ERP信息管理系统来加强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企业还应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忠于职守、严于理财、诚实守信、尽心尽力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会计人员要大力进行表彰;企业应通过刊物、墙报、网络等工具来积极倡导会计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结语

会计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理念要通过践行才能上升为文化优势,我们要把建设中国会计文化与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交融,相映生辉,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不断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作者为计划财务部经理、会计师、经济师)

参考文献

[1] 刘开瑞.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特征[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8(2).

[3] 王洪华.实施内部控制,构建和谐的企业会计文化[N].北京:中国会计报,2012-08-10.

[4] 丁冰.七成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存在内控缺陷[N].北京:中国证券报,2012-09-20.

[5] 张惊涛.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09-13.

第6篇

[关键词]会计教育 会计美学 创造

[作者简介]高岩(1972- ),男,江海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税收理论与实务;李丽红(1977- ),女,河北沙河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工业经济统计;白思然(1981- ),女,河北柏乡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河北 邢台 05403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46-02

会计美学的发展问题,虽然较早从理论上提出,但在会计教育教学中却较少得到主动应用。然而,会计美学对于提升我国会计行业道德水平、培养会计从业者职业操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也对会计教育深化与会计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高校会计教学中还存在部分教师或是推行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或是责任感欠缺,知识滞后且缺乏教学创新,或是教学过程机械枯燥,导致学生对会计失去兴趣甚至厌倦,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会计教学的质量,迫切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发展应用会计美学。

一、会计美学的存在与体现

会计学从属于管理科学,但与多学科有交叉,只要存在物质交换,就能找到会计的影子,会计美学反映了会计行业的一种价值文化美,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财富,其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我国会计文化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的积淀丰富了会计美学的内涵也扩展了外延。

会计人员给人感觉似乎总是枯燥乏味地照章办事,而且他们似乎找不到自主性与职业成就感。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会计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充满着职业创新与挑战,尤其在现代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会计行业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间的不断渗透以及数学模型与统计工具的广泛应用,都使得会计学科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创新与挑战并存。无论中式会计的“龙门账”“四脚账”,还是现代的复式记账,会计的发展融入了人们无穷智慧,是传统文化精髓的凝结,从这个角度来看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充满美学的文化之花。

会计之美蕴涵于会计教学与工作的各个环节。对初学者,首先接触的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将不同的经济事项以“借”“贷”以及六要素表现出来,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高度概括之美;会计恒等式,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简明描述了会计要素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会计业务均是围绕会计恒等式等式展开,大部分学生都有过因初学或业务处理等因素导致等式不平衡的经历,无论相差千万还是差之分毫都会令人头疼不已,一旦处理正确达到平衡又会使人欣慰不已,成就感油然而生,这就是会计的对称平衡之美;各种会计报表、图表则体现出高度的抽象与展现之美;管理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在阅读会计报告的同时会体会到一种逻辑性与严谨性之美;会计账簿则体现了清晰与连贯之美;会计人员在业务处理中也能体会到一种加工美感。工作中的会计之美于学生来讲并未亲身体会,但贯穿美学的会计教学会使其身临其境,获得学习美感。

二、会计教学中提倡会计美学的必要性

会计美学是美学在会计领域的具体化,将其引入会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发展会计美学也是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会计文化来源于不断的历史积淀,其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永久持续的,因此高校中会计知识和会计美学的传播应与会计文化的建设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1.会计美学的培养是会计文化建设和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力。会计文化具有广义文化的凝聚功能,能够提升学生与教师的精神层次,凝聚共同进步的动力。部分高校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其产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继而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情绪与动力。美感的缺失使学生对会计产生死板教条、枯燥单调的厌学情绪,进一步限制了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形成知识入笔记而非大脑的恶性循环。教师开展会计美学教育无疑是解决缺乏学习凝聚力与能动力的一大利器,使学生找到会计学习中的美之根源,自发动力也就相应形成。

2.会计美学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会计文化的教育功能。优秀的会计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会计价值观和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贯穿会计美学的教育,会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用美的眼光去积极审视会计行业的对与错,抵制在学习过程中的敷衍应付情绪。在会计美学教育的影响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形成初步的正确会计处理思维。会计文化的精神影响在会计美学的教育中逐渐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来。一旦会计美的审视习惯养成,会计文化的教育同化作用便会显现出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最终达到整体教育效果的大大提高,积极推动填鸭式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3.会计美学有利于会计文化创新功能的实现,为师生提供沟通的桥梁。会计之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仅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得到来自学生的正反馈,增加了课堂的互动交流,不断从美学角度去创新教学过程和授课方式方法,形成教学过程中的桥梁。学生不仅学会去欣赏会计美之所在,在不断的交流中还会逐渐养成辨别与审视甚至创造会计之美的能力。教师既是会计之美的传授者又是教育之美的创造者,学生既是会计之美的学习者也是会计美学的传播与创造者。

4.提倡会计美学,开展文化建设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会计美学的提倡有利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及树立正确的责任观、服务观,纠正错误习惯,杜绝。开展文化建设使学生将自身作为部门大家庭的一员,群策群力创建一个技术过硬、凝聚力强的班集体,最终实现美学同化。

三、高校教育中会计美学的发展思路

高校会计教育水平的评判标准不能仅简单局限于学生会计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应重点放在素质教育上。高校应在有效的组织体系下用会计美学的思路指导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欣赏美、发展美、创造美。

1.建立完善的会计美学组织与实施体系。会计美学是共性的,但是各个院校的背景基础与文化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各高校在整体教学的范畴下建立总的实施计划。具体来说,由会计学院(系)牵头协调内外部资源,教学教研室制定详细的美学贯穿方案,由会计师生提供思路,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实习过程、课余安排、校外上岗锻炼等不同阶段的美学穿插方案。最后召开教研会议,方案参与人员共同讨论制定最终方案。实施过程中根据实施效果由教研负责人收集来自于师生方面的反馈意见,定期修改完善。

2.通过典型案例教学营造会计美的学习环境。美的东西往往令人向往,弄虚作假、的“丑”与大公无私、爱岗敬业的“美”黑白分明,对其的认知与辨别更容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增加职业道德模范欣赏的内容,时间自由,形式可分为讲授与自我欣赏相结合,重点将会计岗位上的光辉形象与光荣事迹生动展示出来, 使恪守职业道德、抵制、努力提高专业技能等美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示范效应。优秀典型的价值观与职业观完美统一就像阳光般折射在学生心灵上,达到以美为桥梁的心灵沟通,从而找到自发效仿的方向。

3.改变学生的角色,增加师生互动。欣赏水平的提高建立在过硬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教师要把握教学的进度,增加互动环节。例如在知识讲解的同时讲授如何发现会计业务中分录构建的严密与逻辑之美,这一过程就像一座大厦的建设,要让学生站在建设者的角度审视科目的选取、分录的编制、数据的计算,最终得到构建美感。通过课内外的互动交流加强学生的参与提升美学鉴赏的意愿,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造。例如,教师可于课上分配时间开展会计美构建的专题讨论会,学生作为主讲人讲述,并且和同学、老师交流每一笔业务的处理美感与欣赏体会等。再者,可以通过举办美学体会论文展、会计美创造主题趣味联欢会、会计角色扮演情境赛、团队会计美创新力拓展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寻找会计美的过程当中。

4.具体教学资料、内容、方式和课程设置的美学改革。要使学生看到教材后的第一感觉是内容丰富有趣并非易事,这就需要在选取优秀教学资料的同时,教研部门可组织具有多年经验的一线教师进行教学资料的改革创新,编制一套内容新颖、形式灵活、语言通俗易懂的教学资料,在案例选取上注重难易结合的同时增加艺术分析的篇幅,在业务处理上重点考虑艺术处理的加工分析,在习题的设计上考虑培养学生主观判断的艺术拿捏能力,在版面设计上体现活泼与严谨并重,符号设计富于美感,语言上艺术而不追求华丽。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大增加会计美学的渗透,不仅仅局限于大纲框架。从学生的某些习惯经常能看到教师的部分影子,所以在授课方式与内容上要下足工夫,好的会计教学效果也增加了教师的设计成就美感。在教学法方式上,照本宣科式的填鸭式教学应为历史所淘汰,教师要认真搜集课本和实际业务中美的内容,推广提高课堂吸引力的美感教学。教师将授课过程看作是一种会计美的展示表演,要吸收其他学科或授课的形式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提炼幽默语言、创新教学方式,例如讲授会计岗位知识的部分增加岗位模拟还原环节,通过角色扮演、现场讲授、美感交流等互动式教学把启、讲、论、练完美统一起来,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之美。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增加会计美学课程或专题,集中讲授会计美学体系。

5.指导学生的美学实践与创造。通过教材的精心“美化”和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案例的交叉学习,学生在模拟实务过程中亲自验证会计的逻辑之美、精炼之美、严谨之美等,不仅提升了自身美的感受,更能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为将来走上会计岗位参与实践做好提升能力的准备。具体操作上,教师在教学方面应重视学生业务处理能力、美学审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用创造性思维来拓展教学的思维空间。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会计授课也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教师应精心设计会计案例,逐步增加难度,引入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加的金融工具、会计新规定等,使学生在熟练实践基本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实践之美,继而增加自主性判断案例,如何种资产应列入无形资产范畴以及如何界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思考等,使学生不仅接触到理论前沿,更能站在前沿的高度去思考去判断,达到培养会计实践创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刁华兰.略论企业财务文化[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6(4).

[2]霍彩珍.会计美学理念传播思考[J].财会通讯,2011(4).

[3]金洁琦.会计的美学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9).

[4]马跃强.论企业财务制度与财务文化建设[J].财会研究,2011(10).

第7篇

论文摘要:目前在会计领域中造假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撼动了会计诚信基石。如何重塑会计诚信,遏制会计造假,不仅要加强法律、制度和规则建设,而且必须积极倡导诚信精神,建立会计诚信体系,才能提高会计诚信度。

目前在会计领域中造假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撼动了会计诚信基石。如何重塑会计诚信,遏制会计造假,不仅要加强法律、制度和规则建设,而且必须积极倡导诚信精神,建立会计诚信体系,才能提高会计诚信度。

1 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但是,伴随“银广厦”事件、“蓝田股份”事件的出现,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如果会计诚信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不和谐”因素必然会阻碍和谐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2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2.1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前提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享有不同的信息。一般来讲,会计信息的制造者都会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并控制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且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多数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则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可能违反诚信原则,向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2 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违规成本低是会计失信的动力

在当今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中就包括高额的民事赔偿,往往令违法者赔得血本无归。在我国,《证券法》对股票发行人未按有关规定披露有关信息,或者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规定了行政和刑事责任,但没有提到民事赔偿问题,难以使违规者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正因为违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所付出的成本,这就为不法分子“冒天下之大不韪”添加了动力。

2.3 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独立性,监督不力,是导致会计诚信危机的直接原因

注册会计师在客观上需要他们维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保护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件却使我们大失所望。不论是安然事件,还是银广厦事件,莫不与独立性问题相关。审计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审计。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要求它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而在现实工作中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却很难。通常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为同一客户提供审计和会计咨询服务,会计师事务所从被审计单位获取丰厚的咨询收入,损害了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独立性,从而也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了必然。

2.4 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国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第一,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集团公司绝对控股,股东大会就成了大股东会议,由大股东说了算,这样就很难保证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二,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缺乏必要机制来保障全体董事严格遵守义务,维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第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实现真正分开,导致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从而造成控股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这种公司制度的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

3 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3.1 建立会计信用中介机构,完善会计信息的供给制度

建立会计信用中介机构,审核供给者的诚信度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并据此评出信用等级,这给了诚信供给者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完善会计信息的供给制度,这包括会计信息的披露、对会计信息的审核和对供给者的监督,以保证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

3.2 建立民事赔偿机制,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建立民事赔偿机制目的在于抑制供给者获取不正当得益的愿望,如果供给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重大损失的,使用者可以起诉供给者,要求惩罚并给予赔偿。同时,借鉴外国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建立民事赔偿机制,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效益,使造假者无利可图,切实从根本上防止造假信息行为。

3.3 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管理,建立诚信档案

注册会计师信用体系,应包括:以《注册会计师法》和《会计法》为指导,以独立审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以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为中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以内部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以检查指导和档案管理相结合的职业道德管理体系。为保证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实施,应当设立专职机构或人员对执业机构和执业人员履行职业道德准则情况进行检查,把优秀的和不良的都记入诚信档案,作为奖优罚劣的依据,提高注册会计师履行职业道德准则的自觉性,保证做好各项工作。

3.4 注重会计文化建设,培养会计诚信氛围

会计文化的建设是培养会计诚信的根本。会计文化主要指会计人才培养、会计实务操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等与会计相关的各类人员的教育上,注重诚信与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考核和评价。此外还需与企业诚信、个人诚信建设相结合。

3.5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会计诚信建设,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必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控制和引导经营者的行为。企业治理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安排,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总之,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所有会计人员只要真正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一定会建立一个信息和信用有机统一的会计诚信环境,摆脱目前所面临的会计诚信危机。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非财务指标,平衡记分卡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传统非财务指标评价我国比较典型的非财务指标主要出自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记分卡由四部分组成: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它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三方面的非财务指标,从而可全面描述企业业绩。下面来详细看一下这三方面非财务指标。

1.顾客指标

顾客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市场分额、会计分额、顾客的获得率、顾客保留率、顾客收益率、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率、企业信誉(商誉)等指标。这些指标使得组织创造了一个清晰的顾客远景,在这个远景中能识别顾客需要及其对公司的期望。

2.内部经营指标

其评价指标包括:一是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开发新市场和顾客群体的能力。二是增加顾客价值的能力。三是供应链的方面的评价。四是与外部各种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评价。

3.学习和创新指标

学习和成长是任何战略的基础,公司可以开发支持公司战略的文化、定期培训雇员以提高其能力,以保证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它包括三个来源:人员信息系统和企业的程序。这个角度的评价包括雇员、信息系统和企业程序三个方面的指标。

二、平衡记分卡的补充我们在传统平衡积分卡的基础上做了若干补充

1.员工绩效评价

对雇员绩效进行评价有三种核心手段,分别是:一是雇员是否对工作感到满意;二是雇员是否愿意在本职工作;三是雇员的劳动生产率。其中,第一条对后两条起决定性作用。当然,公司一旦选定这三种手段之后,还应继续确定推动公司的学习成长计划,从使员工掌握新的技能、加强信息系统的能力、启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授权与联合这三方面开始实施,以便增强企业的绩效。科技论文,平衡记分卡。

2.经营者绩效评价

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被称为“核心资源”。核心资源在通常情况下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些资源一旦离开企业,企业的其他资源就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从而导致企业价值的减少。

(1)董事长的个人业绩评价指标

董事长个人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个人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二是个人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个人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由三部分构成:素质结构,包括进取心、责任心;智力结构,包括综合分析能力、工作经历、学历;能力结构,包括目标定向能力、决策能力、用人授权能力、协调能力、风险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个人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公司的经营运营效果、对股东大会决策的执行,高级经理层的运作,劳资关系的协调及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其中,公司经营运营效果的评价指标采用定量指标,从盈利情况、投资情况、筹资情况三方面进行评价;对股东大会决策执行情况的评价指标采用定性指标,包括是否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是否进行有力的组织工作、是否进行有效的指标;对高级经理层运作情况的定性评价指标包括:高级经理人员是否冗余、是否需设新的职位、各部分职责是否分明及能否协调运作;对劳资关系的协调和劳资纠纷的处理主要通过内部员工满意程度来评价,包括生理满意指标、安全满意指标、社交满意指标等;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价从三个方面进行:外部文化、中层文化、精神文化。

(2)高级经理人员的个人绩效评价指标

高级经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和主管不同工作的副总经理。对他们的个人素质要求基本一致,但由于他们各自主管工作不同,对他们个人的工作绩效评价应依据其职务分别进行。高级经理人员个人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也由三部分构成:素质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

① 总经理个人工作业绩评价指标

总经理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评价他的绩效:市场(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开发创新(新产品开发数量、新产品开发成功率)、技术装备和物资设施(技术改造率、设备更新率)、产品和劳务(销售利润增长率、优质产品率)、财务资源(资金成本率、现金周转率)、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人力资源情况(技术人员培训比率、员工比率)、组织管理(管理方法的革新和组织规模的变化)。

② 主管市场营销的副总经理的个人工作绩效评价指标

对主管市场营销的副总经理的个人工作绩效评价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市场占有状态(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市场覆盖率)、拥有客户情况(新顾客增长率、客户留住率)、销售额及销售费用(销售额增长率、产品销售量计划完成率)、劳动效益的评价指标、售后服务的评价指标(时间、质量、成本)。

③ 主管研究与开发的副总经理的个人工作绩效评价指标

围绕研究与开发的产出成果,对副总经理的个人工作绩效评价从研究与开发的成本与效益、研究与开发产品的质量这两方面进行。如果公司正在进行新项目开发,对副总经理的绩效评价可通过对项目实现的可能性和预期效果评价进行,评价内容包括目标市场是否明确,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开发是否能成功,生产和销售是否有问题。

④主管生产与运作的副总经理的个人工作绩效评价指标

该绩效评价分为两部分进行:一是生产作业准备的评价。它包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评价指标为设备的故障率、维修费用效率;物资采购,评价指标为材料利用率、采购费用率、采购价格、采购速度和及时性;物资储备,评价指标为物资损耗率、储备资金周转天数、单位物资储备成本。二是生产过程的评价。它包括质量、成本、高效、柔性四个方面。

⑤ 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的个人工作绩效评价指标

该工作绩效评价围绕六个方面进行:一是从业人员的变动情况,它的评价指标包括员工比率、离职率、员工固定率;二是工作状况,它的评价指标包括出勤率、迟到率、加班加点率;三是人员构成,它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员工素质,如大专以上职工比率方面评价;四是教育训练情况,它的评价指标包括人均受训率、教育训练时间率;五是安全情况,它的评价指标包括工伤事故率、劳动灾害补偿率;六是人员激励情况,它的评价指标包括激励政策、激励手段、绩效考核。

⑥ 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的个人工作绩效评价指标

该工作绩效评价可从资金筹集和资金管理这两方面进行。资金的筹集评价可针对资金筹集的数量、成本、风险进行。筹资数量的评价可为现金充足率;资金成本可用资金成本率评价;筹资风险可用利息保障倍数、现金流动比率评价。资金的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和流动资产管理,评价指标可分为选择固定资产充足率、固定资产先进程度、现金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科技论文,平衡记分卡。科技论文,平衡记分卡。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明发路1666号山东联合大学财贸学院

四、结论企业可根据内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非财务指标,企业要根据战略的特定要求制定具体的指标。科技论文,平衡记分卡。科技论文,平衡记分卡。追求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可能更注重对顾客指标的评价,以期通过对顾客需求的及时反馈,为管理层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不断改进,以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科技论文,平衡记分卡。另外,企业应根据不同部门在战略实施中的不同职责制定具体的指标。

参考文献[1]李玉刚,白人朴.战略实施绩效衡量指标系统研究[J],商业研究,2000,(6):18~20

[2]彼得F德鲁克.“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企业绩效测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98

[3]王颖,殷筱琴.企业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绩效评价体系探析[F].商业研究,2005,(313):21~30

[4]王化成,刘俊勇,孙薇.企业业绩评价(财务总监丛书)(第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7~189

[5]杨文士,焦叔斌,张雁,李晓光.管理学原理(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8~210

[6]闫梅.平衡记分卡与作业成本法的有机结合.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5(6):25~27

[7]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效绩评价回答.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页

第9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建设;民营企业;企业管理;员工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放缓增长速度、优化调整结构的“新常态”,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问题,基于强化企业管理和员工教育的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变得十分重要。为发挥民营企业文化更好服务企业经济建设的作用,现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作以下探索。

1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全体职工共同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受种种原因影响,民营企业往往忽视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企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意义,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1.1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极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层面、制度层面和核心层面等三方面,其中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这是因为,一方面,产品层面的竞争、制度层面的竞争最终都可能通过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来展现;另一方面,核心层面的竞争主要是通过包括先进的企业理念、与时俱进的企业价值观、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精神等核心内容在内的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其目的就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明确和及时调整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战略目标并确保其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竞争力。

1.2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持续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

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员工不断强化其本人和所在团队对本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从而增强全体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一方面,企业员工通过认同和遵守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其个人价值观和企业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合,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工作责任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使其自愿将个人工作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利用员工的默契和凝聚力来提高工作的协调性,发挥团队力量提高工作效益。

1.3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企业文化建设必然能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全体员工的良好精神面貌,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和服务质量。事实证明,企业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提供,正是来自深厚企业文化的现实反馈。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品牌价值是一组正相关的关系。

2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常见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民营企业家是绝大多数起家于夫妻档、父子兵、兄弟班、亲友才等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的家庭作坊模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一重要事情,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源于企业成长环境的“认知误区”

民营企业大多成长于市场经济初期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致使其自身机制受外部影响较大,发育不良,思想偏颇。民营企业家大多凭借市场经济下外在机会和个人能力,更多依赖于个人经验和毅力才得以成功,因此他们“钟情”于将经验教训当作企业发展的制胜法宝。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他们往往重视不够,甚至认为无关痛痒,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意义和积极作用总是认识不够深刻,企业文化培育意识淡薄,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够。他们有的认为,企业应重视企业制度建设和产品质量提升,而不是培育企业文化。有的在建设过程中不愿挖掘和打造本企业的特色文化价值,甚至只是一味照搬抄袭所谓成功企业的现成做法,遵循“求真务实、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等务虚文化大众化思维。有的则片面认为国外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优越性有效性,过于强调制约管理而疏忽人的管理,特别是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管理。事实上,很多全球著名企业正是注重管理方式、管理体系、管理技能、管理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思想意识、道德素质、人文思想、心理需求、人生价值等精神层面方面的发展,让所有员工将自身发展真正融入企业发展,以人文的方式表达自我价值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实现,从而提高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不断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2.2源于企业家自身素质的“建设误区”

我国民营企业家大多是俗话所说的“土豪”阶层,表现出职业化水平偏低、个人综合素养不高等“乡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导,有些民营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承担,他们不是通过提高待遇或提升企业文化以激励员工,而是刻意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进行“捆绑”,从而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对立起来,甚至不顾企业诚信和企业社会声誉,在市场行为中生产偷工减料、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违规践踏商业伦理,直接削弱了员工对企业的信赖度。有的企业在阶段性“成功”之后,要么习惯于“经验主义”不思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凝练,要么以“家长制”代替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以“家族观念、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的企业氛围对企业员工进行“压迫性”、“利益导向”等文化灌输,致使企业员工创新力、创造力受限,安全感、成就感和归属感缺失。上述背景之下形成的企业文化,表面上虽有建设甚至“颇有建树”,事实上只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造成企业文化建设迷失方向,其结果自然是企业文化建设乏力,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甚至造成政令不通、士气不足、效率不高、人心不强等问题,更谈不上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3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3.1提升企业家个人素质,引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方向

民营企业家个人素质的高低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他们通过提升个人素质,可以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成效,能够引领民营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方向。因此他们应发挥其个人素质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培育的决定性作用。这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第一,让民营企业家参加MBA、EMBA等高端培训,掌握现代管理知识技能;第二,培养民营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和管理才能,使其具备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创新能力、风险意识、担当精神、责任意识等;第三,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提升人格魅力,把企业做成体现人生价值的大事业,把利益追求转变为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

3.2积累企业文化底蕴,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原则

企业家在自觉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必须立足于企业发展实际,充分挖掘企业文化资源,积累企业文化底蕴。要重点挖掘和整理出能够反映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企业开拓精神、企业家个性化品质等方面的企业文化基因,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从企业制度、工作流程、沟通渠道、绩效评价等方面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倡导开放、民主、和谐、先进等企业核心价值。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原则,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关心员工个人成长,尊重员工个人选择,帮助员工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使其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因为只有尊重员工并使其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得以调动,敬业心和归属感才能得以彰显,企业文化才能深入人心,企业发展才有真正的核心内驱力。

3.3建构企业创新文化,体现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特色

民营企业创新文化是指民营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创新文化环境等。创新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量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帮助民营企业实现更高目标。培育民营企业创新文化,要坚持思想多元和公开交流、鼓励创造技能和知识、营造激励员工的工作环境、保证企业信息的分享和管理、培育员工风险意识和挑战精神、允许犯错和容忍失败、倡导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高度重视执行力,此外必须要制定创新激励机制,要鼓励创新和奖励创新,确保成功提出创意的员工能够得到承认和奖赏。民营企业在营造创新氛围和制定创新激励政策方面有着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将创新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融为一体,因此在建构本企业的创新文化过程中也易于形成体现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特色。

3.4打造企业立体文化,发挥民营企业文化的精神动力作用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围绕民营企业的经营系统来进行多维架构,即可以分别建立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企业文化,如组织文化、制度文化、教育文化、管理文化、激励文化等。如果将这些不同维度的文化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部位各层面,可以提高企业战略实施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可以实现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合作,保障企业组织有序、决策民主、管理高效、调控及时、奖惩分明,以确保企业战略的顺利实现。当然,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还必须体现企业文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保证企业内外文化相得益彰,共同丰富和培育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

如何发挥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作用呢?一方面,民营企业对内要加强企业党建群团工作,发挥党员团员和工会成员等“有身份”的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先锋模范引领作用,让本企业发展愿景、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创新意识、企业开拓精神等文化内涵与国家文化建设要求特别是关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要求统一起来,带领全体企业员工对本企业核心价值观有统一完整和科学的认识,使其自愿参加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自动提升文化内驱力,自觉提高个人创造力和奉献意识,自觉形成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从而为企业发展带来强大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对外要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美誉度和企业品牌形象。可以通过有效的企业形象宣传,打造企业的品牌效应,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对于本企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赖度,激励员工自觉敬业爱岗,主动创新创造,自愿为企业发展恪尽职守。因此,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必须是内外合一、内外互补的企业文化,必须是能够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精神驱动力的企业文化。

总之,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变化新形势,顺应经济发展规律,遵循企业文化建设规律,从民营企业发展实际出发,从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出发,既体现民营企业的战略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又体现经济发展新时代的总体性要求,尤其要体现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使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民营企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濯,聂耀东,王希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

[2]张松岳,俞松坤.浙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瓶颈与推进对策[J].经济师,2015,(6).

[3]张喆.论民营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3).

[4]高长正.浅析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策略[A].上海市烟草专卖局获奖论文集[C].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