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3:31
导语:在商业生态系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随整个系统灭亡的风险
利基企业对整个系统表现出或强或弱的绑定效应.这种绑定效应可能源于技术标准或商业模式的耦合性,也可能源于某些关系专属性投资.例如,基于Windows系统开发的flas软件不能在Linux平台上运行,这是技术标准耦合性的表现;与某地区整车生产企业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商要转为与其它地区整车企业配套,将面临巨大的转换成本(因为生产运营设施大部分是不可迁移的),这属于关系专属性投资绑定效应.正如行业可能消失一样,商业生态系统也可能灭亡.导致系统灭亡的原因很多,但从商业生态系统属性来看,有两类原因非常突出.
(1)不同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技术竞争.针对消费者的同一种需求,通常存在多种完全不同架构的技术.当一种技术战胜另一种技术成为主流时,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就战胜了另一个系统成为市场主导者.2006年以前,Symbian曾是占优势地位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该系统平台上聚集着诺基亚、爱立信和LG等大批手机制造商和应用软件开发者.Symbian的优势在于节省硬件资源,但随着硬件能力的提升,这一优势已不再具有吸引力.Android和iOS等操作系统虽然耗费硬件资源,但其友好的应用开发接口(API)深受第三方应用开发者的欢迎.丰富的应用吸引了大量手机用户,使Symbian的市场占有率从2006年的72.6%下降到2013年第一季度的0.6%.2014年1月1日,诺基亚应用软件商店停止了基于Symbian系统的应用软件更新.
(2)商业生态系统内部协作关系瓦解.系统内部利益分配严重失衡会导致某些系统成员破产或离开(如果可能的话),而一旦有大量成员消失,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也就失去了繁荣的基础.安然公司破产,表面原因是爆发了债务危机,而根本原因在于其采取的价值主宰者战略.安然利用其核心地位和信息不对称,尽可能多地从新兴市场攫取价值,造成系统成员生存状态恶化,并最终导致整个系统崩溃.在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灭亡的情况下,与系统绑定越紧密的企业损失越惨重.例如,在上文提到的手机操作系统案例中,诺基亚手机部门作为Symbian系统的坚定支持者(实际上还是拥有者)于2013年底被微软收购.
1.2被核心企业捕食的风险
Iansiti的核心企业分类(骨干企业、价值主宰者、实体主宰者)是对极端情况的抽象,现实中的核心企业可能表现为3种极端情况在某种程度上的混合.可从两个维度测量核心企业的战略取向:价值共享维度和企业边界维度.当核心企业致力于平台建设并与利基企业公平地分享系统创造的价值时,它们是骨干企业;当核心企业倾向于扩大企业边界或掠夺利基企业价值时,它们则分别向实体主宰者或价值主宰者过渡.由于自身业绩压力,骨干企业总有利用自身优势地位掠夺利基企业的冲动,如果这种冲动失去了系统思维(掠夺利基者最终将导致系统枯萎)的约束或外部力量(如政府规制)的制衡,骨干企业将演变为价值主宰者.在本世纪初的头十年,家电销售主要通过传统连锁零售渠道完成,家电连锁零售商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商品价格持续走低.为了在销量增加的同时保持利润增长,连锁零售商利用其掌控的零售平台以各种名目向制造商收取进场费,让制造商不堪重负.最后,商务部不得不出台零售商与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进行干预.实际上,管理办法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直到近几年电子商务平台(如苏宁易购、国美在线)逐渐兴起,零售商的角色从流通管道变为交易平台,其与制造商的关系才趋于缓和.受某些利基位发展前景的诱惑或出于控制生态系统发展方向的需要,骨干企业总有亲自从事利基业务的冲动,它们或建立新业务单元与利基者竞争,或试图兼并利基企业.20世纪90年代,微软看到网络浏览器的广阔前景,先是谋求与网景公司(网络浏览器Netscape的开发者)合作,而后又推出IE浏览器与之竞争,最终控制了浏览器市场,使网景公司被美国在线收购.
1.3与其它利基者竞争的挑战
骨干企业为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快速扩张,通常会开放平台接口,这就意味着同一个利基位上可能生存着多个小企业.苹果公司通过开放iOS操作系统接口并建立应用软件商店,吸引了大量独立软件开发商,以满足消费者所能想到甚至想不到的每一种需求.在极大丰富手机功能的同时,也造成了应用软件开发商之间的过度竞争.以手机地图为例,经常受到媒体关注的应用软件不少于10种,其中大部分都具备搜索、导航、路况信息、商家信息等功能.同质化竞争的结果就是商家投入巨大却无法实现收入.这种状态已经促使业内企业开始有意识地追求差异化定位,如百度近期推出了“百度身边”手机客户端,用户可以根据商家信息查位置,也可根据位置浏览商户;而搜狗则了“搜狗路况导航”和“搜狗公交”为顾客提供出行参考,前者专门针对自驾用户,后者专门针对公交用户.追求差异化定位既丰富了商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又避免了企业间恶性竞争.然而,并非所有利基位都可进行有意义的细分,手机天气预报软件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尽管一些软件增加了“天气实景”、“机场天气”等信息以追求差异化的卖点,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功能只是一种装饰,不能与基本的天气预报服务构成实质性差异.如何实现差异化是利基企业参与竞争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2Porter战略定位理论及其在商业生态系统情境下的适用性
Porter战略定位思想的精髓在于避免竞争和防止进攻,该思想适用于利基企业应对上文提到的“被核心企业捕食的风险”和“与其它利基者竞争的挑战”.PorGter理论将对象企业置于行业背景中,但商业生态系统却是一个跨行业的企业网络,因而Porter定位理论不完全适用于研究利基企业的战略选择问题.
2.1Porter战略定位理论基本观点
Porter认为,企业致力于改进运营效率的一切努力(如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交货期)都是在追求“把事情做好”,其效果是让企业更接近生产可能性边界.当所有企业,即整个行业都达到可能性边界时,企业的运营效率优势就会消失,无差异的竞争会将企业利润率拉回到低水平竞争时代.用于提高运营效率的决策不能称之为战略,真正的战略是选择“做正确的事情”,即在价值链中选择一组独特的活动(Porter称其为定位,Positioning),这些活动相互匹配、相互强化,最终形成基于系统(而非基于关键资源或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势.培育基于系统的竞争优势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学习,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学习过程构成了一道进入壁垒;对于从其它定位扩张过来的企业而言,其原有活动也会成为一种羁绊.
2.2商业生态系统背景下Porter理论的适用性
Porter所说的价值链局限于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活动的主体是某个特定企业.当分析问题的背景扩展到不同行业的众多企业时,仍可将跨行业的、相互配合的活动(如电动汽车生产与充电设施的运营)称为广义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它们协同解决最终消费者的问题(而非简单地交付产品),该价值网络就是商业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定位与狭义价值链中的定位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在活动链中选择一组相互匹配的活动.因而可以说,利基企业的战略问题就是在商业生态系统中选择一组独特的活动,即选择一个生态位.当然,商业生态系统背景下的战略决策,仅有生态位选择是不够的,因为这里多了一种可能性———生态系统可能灭亡.在Porter发表战略定位理论(1996年)之前,毁灭性技术创新只是偶尔出现,在战略管理理论中忽略行业灭亡的可能性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毁灭性技术创新成为常态,每一次毁灭性技术创新都带来了一批商业生态系统的灭亡.利基企业选择一个好的生态位仍无法消除随整个生态系统灭亡的风险.因此,商业生态系统背景下的战略决策应包含生态系统的选择.
3利基企业商业生态系统战略
基于以上分析,利基企业商业生态系统战略决策的主要内容是生态系统选择和生态位选择.选择生态系统的目的是规避随整个系统灭亡的风险,选择生态位的目的是应对核心企业捕食风险和与其它利基者竞争的挑战.当然,战略决策的内容与目的并非简单对应关系,下文将对这些“交叉效果”予以讨论.
3.1生态系统选择标准
利基企业在选择商业生态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系统的核心技术应具有生命力.每一项新技术发明都会吸引企业(未来的核心企业)探索基于该技术可提供的顾客价值.定义了顾客价值后,由于自身行业技能的限制,核心企业通常不会从事价值网络中的所有活动,而是积极寻找供应商、渠道商、互补产品(或服务)提供商,共同打造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为了实现产品或服务的相互协同,合作伙伴的技术必须与核心企业技术(即系统核心技术)保持一致.由于所有成员的生产或服务活动关联了同一种技术,系统表现出一损俱损的属性,当系统所依赖的核心技术被另一种技术取代时,整个系统便会被其它系统取代.与商业领域中企业的相互竞争类似,技术领域中功能相似的技术也存在相互竞争,利基企业在选择商业生态系统时,必须考察其核心技术是否存在或将会存在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势是什么.上文以SymGbian为核心的手机生态系统的灭亡,正是由于随着硬件能力的提升,Android和iOS系统成为了主流技术.
(2)系统定义的顾客价值应具有实质性.同一种技术可衍生出多种产品或服务,不同产品或服务代表不同的顾客利益,有些顾客利益具有实质性,有些顾客利益则可有可无.判断一个商业生态系统是否具有生命力,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其顾客价值是否具有实质性.例如,近几年引起广泛关注的云计算技术,其核心功能是集成分散在互联网上数以万计的计算机冗余资源(即“云”)供用户按用量计费使用.云计算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用户无需频繁升级硬件和软件,无需掌握日益复杂的硬件和软件技术.我国电视机行业意欲利用该技术,提出了“云电视”的概念,其基本理念是由电视机厂商构建一个云平台,电视用户可以把个人数据(如照片、视频)存储于该平台并随时访问,平台还集成多媒体视讯以及各种应用软件供用户选用.但经过3年多的市场推广,“云电视”并未产生预期轰动效果,原因在于电视机不是电脑终端,用户不指望也不方便用电视机与外界互动,他们最在乎的是良好的视听效果和丰富的节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互联网公司推出的云存储服务(如百度云、金山快盘)很受用户欢迎,据速途研究院统计,到2013年上半年,份额排在前6名的云存储企业用户总数已接近3亿.用户认为,网盘带来的最大利益是他们不必再随身携带U盘或移动硬盘,也不必在不同电脑上频繁地拷贝文件.
(3)生态系统核心企业倾向于采取骨干战略.核心企业采取骨干战略,不仅消除了利基企业被捕食(价值掠夺或吞并)的风险,更有助于通过骨干平台推动整个系统长期繁荣.天猫商城和京东商城都是B2C电子商务网站.从成立时间来看,天猫的前身“淘宝专卖街”成立于2005年12月,是淘宝网中的一个频道,而京东成立于2004年1月,比天猫大约早两年,比天猫母体(淘宝网)的推出也仅晚半年.天猫专注于打造服务平台,即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交易支撑系统,包括商品展示、广告宣传(通过阿里妈妈广告交易平台)、在线支付(支付宝)、客户和订单管理(阿里旺旺),京东则专注于自营,即自己进货、自己销售、自建物流体系.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2013年上半年,天猫销售额占B2C市场的50.4%,而京东只占20.7%.天猫凭借完善的服务体系吸引了5万商家和4亿买家,而京东的注册会员只有1亿.实际上,在2010年12月,京东也开始引入“第三方卖家”(即除京东以外的卖家),但这种既做舞台又当演员的模式引起了商家的强烈不满,商家抱怨在与京东自营品类的竞争中受到了歧视,消费者也频繁指责京东对第三方卖家管理不善.
(4)较大的机会-风险净值.Moore将商业生态系统的寿命周期划分为出生、扩张、系统内领导权争夺、自我更新(适应新技术)或死亡4个阶段,在这4个阶段中,系统将依次经历定义顾客价值、(与其它系统)争夺领地、争夺系统控制权、吸收新技术4种挑战.一般而言,在出生期和扩张期,系统内存在大量生态位有待填充,新进入企业机会较多,但由于核心技术前景不明朗、所定义的顾客价值有待市场检验等,系统夭折的风险也较大.而过了扩张阶段,系统的商业版图基本确定,各种生态位上的竞争非常激烈,留给新进入企业的机会已经不多.利基企业应评估系统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衡量当前生态系统的机会与风险以决定是否进入.当然,上述一般规律并不排除任何阶段利基企业进入的可能性.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微软通过与IBM谈判,获得了向IBM以外的厂商销售PCGDOS操作系统的权力(微软将其命名为MSGDOS).由于个人电脑架构具有透明性,一旦获得了操作系统,生产和销售电脑整机并不存在技术障碍,大量小厂商开始生产基于MSGDOS的个人电脑与IBM竞争,而微软实际上变为个人电脑生态系统的领导者,台湾众多电脑厂商则成为这场生态系统领导权转移的受益者.
3.2生态位选择标准
选择生态位的目的是避免与其它企业(包括利基企业和核心企业)竞争,或在竞争中拥有明显优势.本文秉承Porter的战略定位思想,提出利基企业选择生态位的原则如下:
(1)生态位具有独特性.即该生态位从事的活动和发挥的功能与其它生态位存在核心差异.例如,在智能手机生态系统中,定位和导航服务是地图软件的核心功能,收支管理是个人理财软件的核心功能,而时钟是任何一款软件都应附加且容易附加的功能,因而专门提供时钟服务不构成一个独特的生态位.又如,随着互联网虚拟社会的形成,在线即时通讯已经成为一种基本需要,用户可能在查看地图软件时需要向朋友咨询,或在查看股票行情时需要与朋友商量,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如Web2.0)使得任何一种软件都能轻而易举地附加即时通讯功能,因而早期曾红极一时的专业聊天网站(如碧海银沙)的最终消失也就不难理解了.
(2)生态位具有可持续性.即居于其它生态位的企业或系统外潜在竞争者若要模仿本生态位的活动需付出高昂的学习成本.该学习成本可能来自行业默会知识,也可能来自活动系统(由不同的工序或职能构成)内部的匹配性.例如,小米手机与其它Android手机定位不同,它仅为购买力有限的发烧友提供中低价位但品质尚属精良的智能手机.三星GT19300(4核1.4GHz,4.8吋,1GRAM)售价4599元,而性能相当的小米MI2(4核1.5GHz,4.3吋,2GRAM)售价仅为1999元.推出不到3年时间,小米手机已占国内智能手机销量的12.7%,仅次于三星(34%)和苹果(13.8%),且在2013年度实现了盈利.小米的成功靠的是一系列活动的内部匹配性:①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小米与三星、苹果使用相同的代工企业,采购正品零部件;②它每次只开发和生产一两款手机(主流厂商一般同时生产几十款),这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固定成本(如研发和模具成本);③小米手机销量的70%是通过网上实现的,节省了大笔渠道费用;④其操作系统MUMI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与发烧友协作在Android系统基础上深度开发的,可以认为,小米手机的操作系统是目标顾客自己制作的;⑤小米并不指望靠手机硬件赚取利润,其战略是用手机绑定目标客户群,然后通过互联网服务赚取利润,之所以不急于赚钱,是因为小米不是一家上市公司,它只需赢得有战略眼光的投资人认同即可获得运营资金.对竞争者而言,假设模仿上述某一作法的可能性为0.8,则同时模仿上述5项作法的成功率只有0.33(即0.85).
(3)生态位具备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利基企业面临被价值掠夺者压榨和被实体控制者兼并的风险,因而它们必须选择相对于捕食者有谈判力的生态位.这种位置的特征之一是与不止一个核心企业存在业务关联,以减少对特定核心企业的依赖.例如,手机应用软件开发商会同时在苹果应用软件商店和三星应用软件商店推出同一款应用软件.有谈判力的生态位也可能本身就是一个小的商业生态系统枢纽.例如,英伟达公司依赖台积电提供的制造平台生产图形加速卡,是该生态系统的利基者,但英伟达同时构建了图形软件编程平台,成为一个小生态系统的骨干企业,从而拥有了相对于台积电的讨价还价能力.生态位的谈判力还可能来自于自有品牌知名度.在很多商业生态系统中,利基者只与特定的核心企业存在交易关系,因而从未建立自己的品牌或品牌知名度不高.当他们遇到核心企业侵害时,想另外开避市场却苦于没有影响力.我国汽车配件企业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它们实际上仅相当于主机厂的一个车间,对主机厂依赖性很强.但欧洲很多汽车零部件企业,如海拉、佛吉亚、法雷奥,其知名度甚至超过很多整车生产企业.可见,欧洲汽车工业呈现出与我国完全不同的权力格局.
4结语
1上游部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上游部分,其种群主要是“制造型种群”与“供应商种群”。正如自然界中的河流流域的上游,其主要作用是整个生态系统的起源地,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发起者所在地。根据这样的原理,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其上游部分是整个信息,资金与物质流的起始端。一般而言上游部分种群的决策与方针发生改变,会对下游部分的种群所面临的情况发生“蝴蝶效应”和“牛鞭效应”。上游部分作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初始端,是整个价值链条的发起部分,意义非常重要,如果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上游部分发生不适应因素就会对整个系统造成不和谐地影响。所以,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需要对上游部分的种群活动进行规范,使之符合要求。
2中游部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中游部分类比与“河流流域”而言,属于将上游部分的产品与物质等进行向下游传导的部分,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上游部分与下游部分中间的位置,从系统的角度而言,这里的参与种群主要是以分销商种群为主。分销商从市场营销学的定义上讲是指从事将商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人或者机构。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而言,处于中游部分的分销商种群一般是以分销企业组成的群体,但是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分销商的特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销商特点。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分销商主要是由提供电子商务功能的服务商构成的,比如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和当当网等。他们为消费者群体提供网上交易平台的服务,同时厂商的产品可以在其平台上进行销售,这就不是传统的分销的方式。符合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分销模式。
3下游部分在下游部分的主要种群组成是由“消费者种群”与“零售商种群”构成的,在这个部分中,可谓基数最为庞大,参与数量最多的一个流域。较以往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不同的是,在下游部分中,“消费者种群”通过相关电子商务平台,合理规范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零售商种群”与“消费者种群”之间的差异往往比较小,通常“消费者种群”也能能够扮演“零售商种群”的角色。在下游体系中情况较前面两个流域的情况更为复杂。
“流域模型”下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特点
基于“流域模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全程性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以链条的形式出现,既电子商务价值链。在这个链条上,体现电子商务全程性。通常对于价值链的解释是,企业创造价值是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的,而这些活动最终分类为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并将生产,市场,销售和服务等业务作为企业的基本活动;技术开发,人力资源,企业基础硬件建设则划分为辅助活动。而全程电子商务则是指从电子商务活动的起始到结束的所有活动组成的链条。
2整体性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各种参与种群的活动是平衡的,区别于传统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某一种群独大的情况。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能够在运作中平衡所有的参与种群的活动,能够将核心种群与衍生种群的功能类比地对应划分至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之中,整合各种参与种群的优势,将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运行达到的状态。通过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可以发现整个生态系统需要在均衡的状态下进行运行。如在核心种群进行基本活动时,具体如从产品的生产到销售及最终的售后服务,都需要辅助活动如人力资源活动,财务管理活动,采购活动及技术开发活动的协调支持。只有将各个种群之间的活动整体平衡协调,最终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才能达到和谐状态。
3渗透性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无论是内部的参与种群,还是与其他外部商业生态系统的对接过程中,都会有“特流”,在这种过程中,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和种群之间相互具有渗透性,如图3渗透模式所示。通过图3可知,渗透性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即信息渗透,人员渗透和技术渗透。
在信息渗透的层面上,是种群之间的信息交流,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种群之间有充分的交流平台与机会,能够在互信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互换,并使之用于各种群之间的相互渗透,例如当A种群与B种群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同时出现时,A种群的信息将自然地被B种群利用,同时A种群所具有的信息特点也会潜移默化地对B种群发生影响。
在人员渗透的层面上,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人员的流动是建立在自由与自愿的基础上的,归属于相关种群的人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愿加以流动,在自愿流动的基础上,渗透于其他种群之中,在人员渗透的同时,可以增强信息方面的渗透于流动,带动技术的渗透。
【关键词】商业生态系统 智慧物流园 互动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珠海物流园为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新形势,纷纷向智慧物流园区转型升级,构建自身的商业生态系统,增强园区节点在区域供应链中作用。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通过自身平台的聚集作用,将大批的物流企业、物品买卖双方、补足服务提供商(如加油站、质检单位等)以及园区平台发展助推群体(如政府)等聚集在一起。这些企业在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中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这些互动能否保持健康的发展状态,是园区企业良性竞争、协同共赢的根本,同时也是整个园区生态系统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视角,分析智慧物流园区企业互动关系,为提升园区企业运营效益提供新思路。
一、园区企业互动与协同的关系
(1)园区企业互动。“互动”按照词义上来说是不同对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智慧物流产业园的每个企业通过园区提供的平台或自身的活动传播信息、需求,与其他单位进行竞争或合作,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互动。
(2)园区企业协同。“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协同表现了个体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不同资源或个体之间的协调、合作,可以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形成拉动效应,共同推动整体事物前进,产生协同效应(即“1+1>2”)。协同的结果是良性的,它能使个体获益,整体加强,实现共同发展。园区企业间协同能保证智慧物流产业园企业发挥出更大的效力,促进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园区企业互动与协同。智慧物流产业园中企业的互动与协同都是不同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但是互动不同于协同。园区企业间的互动是企业之间一种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没有好坏之分,它可以体现为企业间的精诚合作,也可以体现为企业的相互竞争博弈;园区企业间的协同强调的是企业协调与合作,共同完成园区业务目标的过程,它可以使园区的系统的各个部分分工协作、相互配合,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所以园区企业间的协同是一种园区企业为了达成某一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积极互动,能使园^系统发挥出整体效应,产生“1+1>2”的效果。
总之,园区企业协同是园区企业互动,而园区企业互动不一定是园区企业协同。
二、智慧物流园区企业互动的条件和目标
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平台,它是园区商业生态系统构良性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园区内、外各方连接与互动的媒介。平台由基石、基本架构和接口构成,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强大的资源集结力,将园区各方集结在了一起。
(一)园区企业互动的条件
智慧物流园区企业要产生互动存在两个必要的前提:
第一、与园区企业业务相似或者存在互补关系。物流园区不仅是货物的集散地,也是相关企业的集结地,当两家企业的业务相同或相近时,互动既可能表现为竞争,也可能表现为合作;若两家企业的业务存在互补关系时,它们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合作。
第二、与园区企业有实现互动的接口。在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的平台中,接口既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实物接口一般是有形的,如园区的仓库、道路、车辆及装卸搬运等设备设施,这种接口要实现企业的互动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企业才能进行顺利互动;抽象的接口是无形的,最典型的就是数据接口,如智慧物流园区的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例如企业间的接口、与政府的接口、与辅助服务单位的接口、与物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接口、与其他园区信息系统的接口等)。数据接口可以使园区企业与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园区内外其他企业以及辅助单位进行互动。除此以外,智慧物流园区设定的规章制度与标准也是重要的无形接口,是园区企业实现良性互动的保障。
(二)园区企业互动的目标
智慧物流园区企业互动会产生竞争与合作两种结果,这就意味着园区企业是在竞争与合作中发展的。竞争有良性竞争与恶性竞争,良性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园区企业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并且能提高园区企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推动整个园区系统的良性发展。恶性竞争导致园区企业互相伤害,从而损害物流园区的整体利益,阻碍园区的发展;合作能使企业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是企业间协同的重要表现。园区企业的优势互补使企业在各自要素和功能上更加完善,更容易形成一个整体,协同工作,达到“1+1>2”的效应。
智慧物流园区要可持续发展,其商业生态系统必须良性、有序的发展。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园区的企业的互动要保持在良性竞争和协同工作的状态。因此,智慧物流园区企业互动的目标就是让园区企业协同合作、良性竞争,提升自身和园区业务的运营效率,为智慧物流产业园的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服务。
三、智慧物流园区企业的互动对象
智慧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供应链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支持供应链上商业流、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四流”的顺畅流动,借助园区商业生态系统的平台接口(如交通运输线路、设备及产品的标准化、标准化的合同、园区的规章制度以及信息系统数据接口等),这“四流”又将园区企业与园区内、外部的相关企业和单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相互合作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完成物流业务;同时,又与业务相似或相近的企业进行竞争,夺取更多的资源,改善企业业务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1)与园区内部其他企业的互动。园区内部企业可以通过智慧物流园区内部的物流信息系统接口进行互动。园区内部大多数企业相互之间同时具有相似性和互补性,因此,园区企业通过提供的园区内部数据接口,可以需求信息,寻求合作伙伴,进行优势资源的互补,协同完成物流业务;同时,也可以进行竞价,争夺业务,提升园区活力和创新能力。
(2)与园区外企业进行互动。智慧物流园区企业通过园区系统平台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接口,可以与园区外的企业进行互动。当园区物流业务不足时,园区企业通过平台接口及时掌握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的信息,可以获得更多的客户,弥补园区企业业务不足而造成的损失。同时,园区企业强强联手,可提高竞争力,争取更多的物流业务;当园区物流业务繁忙时,由于物流园区受到土地面积以及物流设施设备的限制,容易产生业务过剩。园区企业可以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信息,寻找更多园外互补性企业,合作完成过剩的物流业务。
(3)与园区补足性单位的互动。在智慧物流产业园的商业生态系统连接着许多对物流业务具有补足性质的企业和单位,例如质检单位、报关单位、银行、加油站、宾馆及汽修单位等企业。园区企业通过园区的系统内的专用平台接口与它们互动,可以及时为园区企业的提供检验检疫、报关、金融、日常维护及客户接待的等必要的补充服务。
(4)与其他物流园的互动。智慧园区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和运输线路等接口与其他物流园区进行互动,增强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能力。物流园区在供应链上的位置不同,所发挥的节点作用和主营物流业务的着力点也不同,因此,不同类型的物流园的业务容易形成互补。通过园区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智慧园区企业与其他物流园区容易产生互动,获得更多便利的条件,有助于顺利完成物流作业,拓展业务,获得更多的商机;同时,也有利于解决车货匹配、返程空车等当下棘手问题。
四、智慧物流园区企业的互动效应
(一)智慧物流园区企业良性互动主要途径
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平台的接口是园区中的企业和其他关联各方产生互动的主要途径。这些接口主要由信息化系统的数据接口、园区产地和物流设备设施以及现代化的规章制度构成。第一、智慧物流产业园区的商业生态系统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有强大的现代信息技术做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使用,使得平台的数据接口功能更为强大,成为园区企业与其他对象互动的最主要途径;第二、智慧物流园区可以利用其强大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为企业提前安排场地、调配设备、调整运输线路,使园区系统平台的有形接口成为企业间良性互动的另一途径;第三、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以及规范的业务文件等接口能规范企业间互动的不良行为,避免园区企业恶性竞争,是企业间的良性互动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智慧物流园区企业互动效应
智慧物流园区企业互动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使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动可以提升园区企业的服务功能。园区企业通过园区平台提供的路径互动可以与其他单位形成互补性的整体优势,使得企业的服务功能得到提升。在互动的过程中,园区企业容易获得商机、物流资源以及更多的补充服务资源,园区企业可以整合这些互补性的资源,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完善企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功能。
(2)互动可以获得协同效应。园区的企业不仅可以园区内部企业,也可以同园区外部单位进行互动。积极的互动都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物流业务而产生的,因此,双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1+1>2”的效果,产生协同效应。
(3)互动可以提升企业的营运效率。传统的物流园中的企业大多单兵作战,大部分的企业只是作为园区的租客,各自经营自身的物流业务,信息闭塞,导致与上下游企业少有互动,物流作业效率低下。通过园区提供的互动路径,园区企业能及时的掌握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减少中间环节,有效的利用场地和设施设备,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实现现代化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营运效率。
(4)互动有助于园区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园区企业通过平台接口的互动不仅使企业自身取得了良好的运营效益,而且也推得动了整个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第一、园区通过区内企业的互动园区不仅可以拥有更多的共享客户和补足品资源,而且能吸引更多的物流供求双方、补足品企业进入园区的商业生态系统,扩大了园区生态系统的范围,使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得到发展壮大;第二、园区企业互动使得作业信息、物流信息以及市场信息更加透明,园区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分析,加强了对实物流的控制力,有利于整个供应链实物流的高效流通;同时智慧物流园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增强了园区个性化服务能力;第三、园区企业互动可以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联系,拓展园区的业务,为园区系统中企业提供网上支付、信贷等一系列的服务,使整个园区的金融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五、结束语
园区企业作为智慧物流园的主体力量,它们的互动在给自身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加园区运营量、降低园区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园区运营效率,是智慧物流园区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主要动力。智慧物流园应充分的利用系统平台的强大功能,为园区企业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提升园区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Abstract: Enterprises is the main force of wisdom logistics park, the interaction of them is the key to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pa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usiness eco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ditions, objects, paths and objectives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enterprises in wisdom logistics park, it provides a new way to promote the operation benefit of the enterprises.
Key words: Business Ecosystem; Wisdom logistics industrial park; interaction
⒖嘉南祝
[1]田宇,杨艳玲.基于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研究:互动导向视角[J].科研管理,2016,(02).
[2]白璐.缝隙型企业选择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平台的策略[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01).
[3]刘辉.产业集群与物流园区的互动发展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02).
[4]吴鹏华.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物流企业发展分析[J].物流科技,2012,(9).
关键词:商业生态系统;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力
一、相关概念论述
(一)商业生态系统
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穆尔提出来的,它是由组织和个人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经济集合体。具体地说,商业生态系统是由供应商、零售商、生产商、市场媒介以及顾客、股东、政府等群体所组成的,它们以提供商品生产和服务为基础的,并按照一个一个或者多个中心企业指引的方向发展自己。
(二)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是针对传统的手机而言的,除了具有传统的手机的可以随时与外界取得联系的功能之外,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类似个人电脑一样,可以随意地安装和卸载软件,以此来填充或者减少机器的功能的这样的一类手机的总称。
(三)市场竞争力
所谓市场竞争力,就是指市场参与者双方或者多方在市场这个大的宏观环境中进行竞争或者比较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是一种相对指标,只有市场的双方或者多方进行了竞争这种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并且这种竞争力的大小也是难以比较的,它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简介
自从1999年,摩托罗拉推出了全球第一部智能手机之后,智能手机就倍受青睐,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进入全球市场。根据市场调查,2003年全球智能手机的销售量是1460万部,为全球手机销售量的3%。到了2004年,它的销售量翻了将近一倍,达到了2300多部。到了2010年,智能手机成为整个业界关注的焦点。Gartner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全球普通手机销量为3.147亿部,同比增长17%,而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48.7%,达5430万部。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达6165万部,同比增长50%。预计2012年底,智能手机用户将突破2亿。据测算,智能手机将以每年50%的速度提升。这意味着到2014年,中国将有一半以上的手机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终端,届时将全面进入手机智能时代。
近期,谷歌委托调查公司对全球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进行了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全球范围内智能手机的使用情况及普及率。本次调查一共涉及了中国、德国、日本、法国、美国、英国等六个国家,其中,智能手机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为英国,其比例已经达到了52%左右,随后是美国、中国、法国等,其普及率均已达到了45%、34%、36%等。就图表看来,智能手机普及率最低的日本也已经达到了20%左右。依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还会继续增高,以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适用。
三、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角度的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力分析
竞争是一种内生的力量,原动性地推动产业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智能手机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在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存在着不可抗拒的竞争力量来推动整个产业的运行和发展。在迈克尔?波特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中,提出了行业竞争力量分析模型,下面我们就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来分析一下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力。
(一)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智能手机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从商业生态系统这个大的宏观背景下来看,智能手机的供应商可以包括手机的设计公司、手机操作系统的生产厂商、芯片生产商、手机外壳生产商、手机内部声控系统的生产商等。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讨论智能手机市场的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1、智能手机供应商的集中程度低于购买者的集中程度。智能手机行业有着众多的供应商,并且他们所处的行业各异,因此他们的行业集中度低,并且作为一个电子产品的供应商,其生产规模也肯定比较庞大,集中监管难度大。
其次,作为现在飞速发展的智能手机行业,本行业发展的好坏对供应商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手机零部件的供应商,智能手机的发展状态完全决定了他们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
2、对于智能手机现在的市场来说,要实现后向一体化是存在一定的进入壁垒的。因为,要想实现供应商市场的兼并,除了具备一定的市场洞察力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和专长。对于目前只注重于发展市场空间和争取市场份额的智能手机市场而言,要想做到这一点,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
最后,供应商对于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智能手机的核心零部件芯片的生产商就对此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智能手机市场的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还是较强的,其讨价还价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智能手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继续更新换代。
(二)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智能手机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对于手机行业的发展来说,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是非常强的,特别是对现在正在蓬勃发展的智能手机市场而言,它并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购买者对商品的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决定着这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下面就从商业生态系统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智能手机的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1、智能手机的购买者一般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很少出现集体购买的现象,这就导致他们对手机的价格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
2、手机虽然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但它还不是必需品,对一部分消费群体还是不能适用的,销售者的购买欲望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智能手机行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竞争者颇多,消费者选择余地大,增强了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4、智能手机是一种新兴的高科技产品,品牌之间的替代性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智能手机市场的讨价还价能力。
由以上四点可以看出,作为智能手机市场的购买者,就目前商业生存系统中的智能手机发展的市场状态来看,他们的讨价还价能力是极其高的。
(三)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智能手机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波特五力模型中的“潜在进入者”,是指行业外可能进入本产业,并且与产业中的企业形成竞争的其他企业。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各大手机品牌之间的竞争力已经形成,并且各大品牌之间的品牌特色明显,生产规模庞大,销售者已经对他们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思维定向和信任感。对于行业外即将进入本产业参与竞争的企业来说,进入壁垒很高。借助波特的五力模型从以下几各个方面分析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智能手机市场的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1、从品牌知名度来看,对现存的智能手机市场的各大品牌而言,他们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优势已经形成,规模经济也已经产生。因此,对于行业外的潜在进入者来说,进入壁垒高,形成品牌影响力成本巨大,如果不是资金链雄厚的企业,要想进入此行业进行发展必须慎重思索其发展战略和规划。
2、从品牌差异化程度来看,大多数现存品牌具有很强的品牌差异化优势,不同的品牌对产品的性能的侧重度不同,就导致了他们在不同的性能如品牌质量、品牌功能、品牌外形、品牌性价比等方面都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支持度和信任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智能手机产业外的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力。
3、从各大品牌之间的资金链的流动情况来看,他们大都处于一个较好的运转状态。对于潜在的进入者来说,技术研发费用和品牌宣传费用是非常庞大的,在资金储量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导致他们资金链断链。
4、从销售渠道方面来看,现存的各个智能手机品牌大都已经具有了比较密集和专业化的销售渠道,对于潜在的进入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增加了其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进入壁垒。
作为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智能手机市场,由于其已经形成的规模经济和强大的品牌垄断力,致使行业外的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壁垒很高,因此,就使他们对智能手机市场的威胁力很小。
(四)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智能手机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所谓“替代品”,是指行业外可能与本产业产品具有相似或相同功能的,并对本产业产品产生威胁的其他产品。就现在的商业生态系统中运行的智能手机的发展状况而言,其替代品为传统手机和平板电脑。
1、从性能方面来看:对于传统手机相对来说,功能比较少;对平板电脑来说,功能庞大,甚至胜于智能手机,但是其在通讯功能方面存在不足。
2、从价格方面来看,智能手机的价格明显高于传统手机和平板电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替代品的威胁力度。
3、从便携性方面来看,智能手机比平板电脑携带要方便,和普通手机的便携性基本持平。
综合所述,基于商业生存系统角度的智能手机替代品的威胁强度并不大,智能手机的性能综合了平板电脑和传统手机的优势。
(五)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智能手机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分析
对于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的研究是为了了解行业内的竞争强度。在现存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各大品牌的智能手机的竞争力度空前,并且还将会出现竞争持续加剧的状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智能手机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度进行分析:
1、行业之间的退出壁垒高。各大智能手机的品牌差异化和专业化性能高,品牌知名度的成本以及形成规模经济所需要的资金庞大,所以导致他们退出智能手机行业壁垒高。
2、现存的智能手机行业内的竞争品牌数量多。现存的智能手机品牌中,品牌影响力较高的有苹果、诺基亚、摩托罗拉、索爱、黑莓、三星、联想、HTC、小米等等。
3、智能手机更新换代频率高,导致各大品牌之间竞争加剧。作为高科技时代的产物,智能手机更新速度快,品牌之间的转换成本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在现行的商业生态系统中运行的智能手机市场,该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空前激烈,加之更新速度的频率快,更给各大品牌之间的竞争提出了挑战和压力。
通过波特的五力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供应商、零售商、生产商、购买者、潜在的进入者、替代品、智能手机行业内的竞争企业等以环境为依托,通过一定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为了维持自身的利益所得,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按照一定的方向来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在现存的生态系统中,智能手机行业内的各个群体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进行交流和互动,达到自己的利益目标,并与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平衡,实现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并通过他们之间的利益链结来维持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例如,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一路看好的苹果公司,作为其支持企业的供应商环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运转过程中,也在做着不懈的努力。而其余各大智能手机品牌也就是这个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寄生企业在苹果的智能手机全球销量飙涨,市场收益颇好的关键点上,也开始效仿苹果企业研发自己的智能手机,来跟苹果竞争自己的市场份额,典型的如HTC、三星、诺基亚等。智能手机行业前景甚好,自然吸引了不少潜在进入者正在为此筹措资金,蓄意待发。顾客作为智能手机行业这个生态系统当中的关键角色,其所担当的作用自然是作为这条链条当中的最高级“消费者”,为这条利益链条的最终成果支付资金,进行物物交换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在这整个行业的运行过程中,每个角色都缺一不可,他们互相依赖,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为前提,通过信息交流和沟通,最终以一定的物质所得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完成物物交换这个过程。在这个运转过程中,如何一个企业的运行出现了失误,将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使商业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从而导致其他相关联的企业不能正常经营。这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就是通过各个角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来维持平衡,并持续运行下去。
四、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角度的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前景展望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智能化的社会,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呈现了的趋势。就近几年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它将还会以一种增长的势头继续刺激人们对手机的更新换代的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带动四核处理技术的到来和声控技术的持续更新,同时也会继续刺激各大智能手机品牌之间的竞争,导致他们之间的竞争加剧,各大品牌之间的价格战和手机性战也会愈演愈烈。将来的智能手机市场将会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为基础,制定不同的细分市场,达到全球范围内更高的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实现智能手机市场的蓬勃发展。(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参考文献:
[1]田秀华,聂清凯,夏健明,李永发.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互动关系模型构建研究[J].南方经济,2010(4).
一般认为,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自然能够成为人才向往的地方。但放在全球竞争的条件下,今天上海的生活环境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即使放在国内视野,北有北京、南有深圳,上海也有“短腿”的一面。在高铁和城际铁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长三角城市群边界扩大,融为一体,周边城市与上海的差距更快缩小,而诸如生态环境和生活成本优势更加胜出,无疑会对上海吸引和留住人才带来新的挑战。上海社会科学院“科创中心”课题组特把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列为上海构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第一要素,而且需要积极作为、长期努力。
1.着力降低居住成本
课题组认为,在房价居高之下,要确保宜届宜业,必须把稳定和降低房价及居住成本作为当前最需努力的举措。要尊重市场之手,同时也要发挥政府之手的作用,实施差别化的空间政策,对中心城区或重要商住圈,坚持市场导向,充分体现开发价值;对高科技园区、高校周边、郊区开发区区域,要通过减免或返回土地出让金、降低开发商税负、提供政府贴息贷款等特殊措施切实降低住房建造成本,并明确这类住房的专用导向。另外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做法,以区县和园区为主体,形成一批政府公共租赁房,以低于市场的租赁价供年轻的创新创业者居住。目前不少园区有建造低房价或低租金人才公寓的积极性,但苦于土地开发投入难以平衡。所以需要市级层面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2.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课题组认为,生态环境也是人才选择创新创业和居留地的重要因素,特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突飞猛进的今天,信息渠道更加宽广、畅通,交易手段更加虚拟、网络化,原来只有特大城市所特有的集聚创新资源传统优势正在受到极大挑战,甚至已经出现一些弱化的迹象。同时,特大城市还因人口、产业、交通的过度集中正面临更大的生态环境压力。也在弱化其集聚创新资源的优势。必须把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上海作为上海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和竞争优势,坚持全球城市的环保标准,坚决淘汰低于标准的产业项目和各类交通工具,统筹推进全市域的农业生态园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绿色廊道、城市公园的建设,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治理,精心设计和整治郊区村庄,让上海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形成与全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品质。
3.着力提升生活便捷度
专门研究创新人才的美国学者佛罗里达认为,创新人才喜欢的居住地不一定是有大机场、大超市的地方,而是文化氛围良好、具有波希米调、便于生活的地方。今后科技创新创业的主战场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地都将布局在郊区,但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的生活便捷度和城市品质仍有较大差距,所以在全球城市的战略框架中,要更加重视郊区新城、新城镇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深度城市化,同时更要精心规划和建设,打造一批更加宜居宜业、更具城市魅力的中小城市。
二.打造高科技先锋企业集群
高科技先锋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的创新者、领先者,有的已经成长壮大为行业领军者,有的专注于某一专业技术领域并具有竞争力。往往高科技先锋企业都以区域集群的模式出现。比如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等。绝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认为深圳是我国最具创新活力和创新驱动发展最成功的城市,其中最值得总结的,就是它因特区政策和宽松环境而吸引了一大批创新创业者,造就了华为、腾讯、中兴、华大基因、光启等一批成功的高科技先锋企业,集聚了更多正在创新创业中的高科技先锋小微企业,形成了开放、多元的产业链集群。产业链集群,不仅可以为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而且可以形成更强更广的人才集聚效应,造就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创新创业热情。课题组认为,上海必须在打造高科技先锋企业集群上有更加积极的举措。
1.进一步扩大张江、杨浦、漕河泾、紫竹等国家级高科技园区的承载空间
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这些国家级园区已经集聚了一批高科技先锋企业,但离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集群,仍有不少差距,如缺少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先锋企业,缺少一批拥有自主技术且技术领先的中小企业。为此要为培育和引进这样一批高科技先锋企业提供最基本的承载空间。在建设用地零增长的现实下,要实施战略聚焦,一方面通过政策措施倒逼这些园区进一步优化结构、腾笼换鸟,另一方面通过全市的建设用地资源合理配置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优先保证这些国家级园区空间拓展。课题组建议把闵行的大紫竹地区作为重点予以空间拓展,因为这里有交大和华师大两所名校。还有上海最重要的先进制造基地,特别是还有18平方公里正在实施整体改造的吴泾老工业基地。如果在城市功能、交通配置、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重点支持,大紫竹可以在集聚高科技先锋企业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进一步推进张江,杨浦、漕河泾、紫竹等国家级高科技园区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
必须解放思想,敢于学习、敢于实践,学硅谷、学中关村、学深圳,只要有利于高科技先锋企业成长、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发挥作用,都可以学习和借鉴,甚至可以用拿来主义。不能用一句我们学不来、学不像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课题组建议可在这四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创建战略特区,把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嫁接过来,把中关村、深圳的成功做法和正在探索的创新实践嫁接过来,把硅谷的模式、机制、文化等嫁接过来。
3.着力培育或引进高科技先锋企业集群的领头羊
杭州的阿里巴巴带动了杭州和周边地区的信息经济发展。深圳的华为、中兴、腾讯带动了深圳的信息经济发展。相比而言,上海的大企业,以传统行业的国企和加工组装型外资企业为主,在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领域缺少民营领头羊企业。要把民营高科技企业作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力量,一方面要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低商务成本条件,让民营高科技中小企业更好成长;另一方面要关注民营高科技先锋企业苗子,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定向培育、定向引进,培育出若干有影响力的集群领头羊。
4.加快推进郊区工业开发区向高科技园区的转型升级
现在产业用地较多集中在郊区的各个工业开发区,但有较多工业开发区现在集聚的产业项目层次并不高,有相当数量的项目用地多、效益差,属于应淘汰、转移的项目。要围绕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这一重大战略,对郊区各工业开发区进行重新定位,重点是向高科技园区转型升级,通过一些特殊政策手段倒逼园区腾笼换鸟,通过与国家级高科技园、大学和高科技大企业的合作,多建设一批高科技分园。
三.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全面开放
谈到硅谷的成功,必然要谈到斯坦福大学的贡献,这所大学不仅为硅谷企业提供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员工。并为现有员工提供再教育机会,而且还直接和间接地支持创办了很多高科技企业,被称为斯坦福创业企业。这批由斯坦福大学人员和技术开办的企业,其收入占硅谷经济收入的比重高达50%-60%。我国台湾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建在台湾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周边。而且还专业配套建设了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著名的台积电集团,最早的技术和人员都来自该研究院的一个研究所。所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和开放,对于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对于人才的创新创业,是极其重要的。但上海的这支重要力量绝大多数属于事业单位,按照目前的体制机制,很难承担起这样的重任,所以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激发内在活力。要积极争取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试点任务,对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四个方面先行推进改革。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激活内在动力
课题组建议: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淡化行政级别,引入市场机制,完善评估导向,促使大学和科研院所更多地面向市场和社会实际需要,建设开放型、国际化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在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方面,要加大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溢出方面的考量力度,并与财政资金的预算分配挂钩,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合作筹集发展资金。特别在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项目资金的申请、使用、考评等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用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智力资本支出。
2.深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成果转化
课题组建议:可以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做法,允许和鼓励科研人员把在大学、科研院所获得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所获知识产权收益,多数归参与科技创新的科研人员及其团队,包括那些担任行政职务的团队负责人;在大学和科研院所设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配置更多的专业人员,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让,并更好地引导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合作和知识产权入股获取发展资金,并增强这部分资金使用的分配自。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调动各类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开放应该是全方位的,尤其要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促使所有的基层单位开放,包括学院、研究所、研究室等,岗位公开招聘、人员无障碍流动、薪酬市场接轨、创新权益充分保障。应允许和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业期间保留其原有身份和待遇;允许和鼓励科研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在职创业,或到企业兼职,并可获得相应的个人收入或股份。
1.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发展依旧稳定根据《2012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的数据,截止到2012年6月,国内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38780家,同比增长8%。其中B2B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10950家,同比增长7%,增速趋缓;B2C、C2C与其它电商模式企业数已达24620家,较去年增幅达20.1%。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90万人。
2.需求拉动的电子商务交易额迅猛增长根据《2012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的数据,截止到2012年6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3.5万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2.95万亿,同比增长13%;网络零售(B2C和C2C)市场交易规模为5119亿元,同比增长46.6%。
3.电子商务的运营配套体系日益完善电子商务的运营配套体系包括支付体系、物流配送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网络安全体系,行业标准体系、人才保障体系等。这些保障条件,在我国政府的支持和大力推动下日趋完善。
4.风险投资大量涌入风险投资看好电子商务的短周期回报,导致大量资本金涌入电子商务领域。,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融资事件共有25起,其中风险投资24起,总额逾59.6亿人民币;IPO1起,募资总额7.6亿元。
5.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法规、政策文件逐步完善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极大的推动和规范了电子商务的发展。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通过实施,从法律层面解决了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电子签名、电子合同及电子认证服务等一系列长期困扰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2007年,我国首次出台了指导电子商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2008年商务部出台《电子商务模式规范》和《网络购物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2013年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网络发票管理办法》并于今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
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
1.共同进化共同进化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处在同一价值链的企业,在任何成员核心能力下降时,都可能弱化系统整体的竞争力。每个成员在积极地自我完善的同时,应当通过投资、赞助等方式来促进供应商、配套厂商、顾客及相关参与主体的共同进化。另一种情况是竞争对手之间的系统同发展,即各自通过自身优势的增强而超越竞争对手。
2.集成化商业生态系统的出现,让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的增值和管理流程的重组更加有合力。另一方面企业利用供应链将各个参与主体整合到统一、高效的互利合作系统,从而完善企业的价值网络,将企业间的竞争转化为生态系统的竞争。
3.生态位生态位的理论是由罗伯特•索洛最先提出的。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生物单位对资源利用和对环境适应性的总和。商业生态系统内的各个参与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等元素都有相应的规则和模式。
4.自组织推动商业生态系统产生、演化和发展的关键是内部的自我适应,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商业生态系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实时的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策略和结构,从而保证了发展的源动力。
5.周期性和演化性商业生态系统和其它生物系统一样都有产生、成长、成熟、死亡的周期过程。它的发展遵循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扬长避短,去粗取精,以更高的起点向前发展。
6.开放性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为商务活动的参与主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共享交流平台。系统越开放,企业对信息的共享程度越高,企业间的合作机会也就越多。由此带动的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最终促进商业系统类企业的良性发展。
完善商业生态系统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意义
1.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是电子商务走向规范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商业生态系统内配套资源完善、企业间的合作规范有序,企业参与电子商务活动所需要的一系列条件和资源都能在系统内得到满足。过去电子商务活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在新的模式下整合为统一的整体。这都标志着我国的电子商务活动在走向成熟。
2.完善商业生态系统将会推动我国的电子商务产业走向更高的层次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壮大除了具备高度发达的商业环境和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等基本条件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在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产业环境。而商业生态环境就是产业环境的典型代表。要让电子商务活动的所有参与主体都能自觉遵循商务交易的游戏规则。使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真正成为持续、健康电子商务产业的孵化地。
在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的时代,信息互联、能源互联、金融互联与物流互联有机结合将形成全新网络平台,它将构成具有分布式、点对点、自适应、自生长等特点的全新商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与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传统生态系统相比,它不再是主导控制模式,而是平等参与模式;不再是垂直分工模式,而是横向协同模式;不再是竞相攫取模式,而是共创共享模式;不再是刚性契约模式,而是敏捷互适应模式;不再是成长衰落模式,而是持续自成长模式。
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中,顾客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企业的产品,顾客不仅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过程,还可以参与产品的直接投资、推广;顾客不仅是产品的消费者,也是产品价值的创造者;顾客不仅决定产品的创意、设计和生产,更重要的是顾客决定产品的价值。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似乎与市场决定产品价格没有多大差异,但本质上,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现在顾客却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存在。单个顾客和少数几个顾客就可以决定他们自己的产品设计和价值。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事不是偶尔在某个工厂发生,而是分分秒秒都在成千上万个企业发生。在这样的商业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边界消失了,在某种程度上说,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彻底解放了。
1.1生态位理论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生物单位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适应性的总和。生态位理论认为竞争的产生是由于某个生态系统中两个物种的特征相似性,使得这两个物种产生了对相同资源的争夺,形成了生态位的重叠,从而产生了竞争。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竞争不仅会影响参与竞争的物种的生存和发展,也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壮大。因此,要维护一个生态系统稳定和发展,就必须避免系统中各物种及种群间的直接竞争,使各物种及种群在该生态系统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生态位的相关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商业生态系统,如果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组织或个体运用同一种资源,生产同类产品,势必会去争夺同一个市场,这种共同性越强,竞争就越激烈。而这种竞争不仅会使竞争双方两败俱伤,也会削弱它们所在的商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这些组织和个体必须努力发展各自不同的生存能力和技巧,找到最能发挥自己作用的位置,实现生态位的分离,才能减少竞争,实现合作共赢。同时也为其所在的商业生态系统实现优势互补的功能耦合的良性超循环创造条件。
1.2共生理论自然界中的共生是指生命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依赖、共同生存的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强调的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依存状态是互惠互利、稳定平衡的,而不是一方依赖另一方的关系,生物间的共生关系可以使共生系统中的任一成员都获得比单独生存更多的资源和发展机会。20世纪中期,许多学者将自然界的生物共生理论运用于社会特别是经济领域。我国学者袁纯清运用共生理论在对小型经济的研究中就提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共生不仅是自然产生的现象,也是一种可以塑造的状态;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社会、经济领域的共生关系也可以使共生单元之间实现资源互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创新能力,分散生存降低风险,提高生存能力。许多学者还提出,协同共生是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进一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并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2生态学视角下产业集群发展思路
2.1改变观念,扩大视野目前我国许多产业集群虽然完成企业在地理空间的集聚,但有些企业的集聚并不是出自于相互依赖及合作的需要而产生的自觉行为,而是由于地方政府规划促进产生的。同时,由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多为同类企业,而集群内部还有许多企业抱有传统的零和竞争的观念,认为同行是冤家,从不考虑互利或共生关系,这些企业更加关注怎样运用各种手段打败对手,而新型企业总是寻求双赢的共生关系,既在合作中竞争,又在竞争中合作,他们的注意力早已转移到关注他们所参与的商业网络的整体特性上。因为今后的商业世界发展趋势势必会变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为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因此,产业集群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对内促进聚合效应,使产业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聚合体,对外寻找一个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的更大的商业生态系统,凭借自己的差异优势加入进去,这样产业集群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不仅可以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利用,也可以在所在的商业生态系统中获取超出它边界之自由外资源来支持自身的发展。因此,产业集群的管理者、引导者以及产业集群及其企业都必须改变观念、扩大视野,对内努力建立集群企业间合作共赢的共生关系,对外积极寻求更大的商业生态系统并努力成这些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生态种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2寻找生态位,明确发展方向无论是产业集群自身还是集群内部的企业,确定一个生态位都是战略性、方向性的问题。当今我国产业集群中一些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集群,一方面还存在盲目跟风,低级模仿的现象,另一方面还持有传统的竞争观念,视同行为冤家,并患有营销近视症。这些产业集群及其企业的相当一部分精力还放在与竞争对手的博弈及对资源的争夺上。因此,产业集群管理者应引导集群及其企业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谋划产业集群及其企业的发展方向,充分研究自身在某个商业系统中的优劣势,在其战略定位时尽力避免与其它产业集群或企业产生生态重叠现象,集中力量发展不同于其它集群和企业的技术和能力,努力争取在更大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发挥其功能,并占有一席之地。产业集群及其企业的生态定位的思路可以有以下两种,一是基于专业化分工优势的生态定位,既是产业集群及其企业都应根据自身的专业化优势为某个产业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发挥作用,从而立足于该生态系统,并与系统中其它集群及企业分工合作,共同促进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二是基于地理集聚优势的生态定位,产业集群及其企业可以利用其所在的地理区域经济优势,在某区域经济圈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2.3优化群落内共生环境,促进合作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从根本上讲不是来自于区域产业政策、地方政府扶持引导等外部力量。而是来自于产业集群内部由于集聚效应而产生的协同机制。产业集群的管理者、参与者都应该积极促进集群内部的共生关系,并逐步形成规则,使不同种类的、自我管理的企业相互作用,以推动集群向高层次有序进化。产业集群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制定鼓励合作的产业政策,组织产业集企业联合会、行业协会,开设讲座和沙龙等多种形式增进企业之间的交流,让企业都充分认识到共生可以大大提高单个企业的生存能力,产业集群中的每一家企业最终都要与整个产业集群共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产业集群任何一家企业的利益被损害,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集群的稳定和发展,并最终损害集群中的每一个企业。从而帮助企业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促进企业之间互相建立信任和合作,实现整个产业集群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整体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另外,企业的多样性对产业集群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产业集群内部生态系统中,应该注意引进提供各种生产的企业,以完善共生环境,优化集群结构。
2.4培养龙头骨干企业,强化集群优势我们将产业集群类比成一个生态群落,这个生态群落要在更大的生态系统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优势。众多基于商业生态理论的生态系统发展研究结果表明,某个生态群落要在更大的生态系统中发挥其特定功能,就必须拥有相当规模的具备该功能的核心企业发挥作用。同时,生态群落中其他成员的效率、创新性和生命力,也与这类核心企业息息相关。优秀的集群核心企业能够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突出特色,强化品牌效应,还可以改进生产率、增强集群稳定性,并有效地激发创新。产业集群管理者可以从集群在更大的生态系统战略定位的角度出发,在产业集群中挑选并培养一个或多个龙头企业,使这些企业在集群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整个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生命力。
关键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共同进化
中图分类号:F40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017-02
一、商务生态系统的概念
“商务生态系统”这一概念首先是由James F.Moore在他的著作《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中提出的[1]。这个概念的灵感来自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学认为,生物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关系,并且生物的多样性和共生性是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普遍要求和规律。众多的生物以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其他生物提供共生的环境和条件,同存于一种共生体之中,共同进化和优化。James F.Moore指出商务生态系统正是模拟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以上这些机制。众多的商家、企业作为有生命的经济实体,同时还作为经济细胞,组成和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整个国际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功能协调、优势互补、和谐增长的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商务生态系统
电子商务环境与传统商务环境相比有显著的区别。从传统意义上说,企业必须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内进行竞争。但电子商务环境下,一方面,原来处于各个封闭“湖泊”中的不同行业,由于Internet这条“电子运河”而沟通起来,竞争范围改变了。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有些企业采用了MRPⅡ、ERP、CRM、SCM系统等,但合作伙伴之间的电子化连接(Electronic linkage)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接口薄弱,难以实现信息实时的、同步的共享。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如XML 、OBI等)和网络平台,可以灵活地建立起各种组织间的、高效的电子化连接,如组织间的系统IOS(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企业网站、Extranet、电子化市场EM等,将伙伴企业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连接在一起,从而大大改善商务伙伴间的通讯方式,使组织间的信息和知识的交换量与交换速度大大提高,为形成新商务生态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针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复杂性,新商务生态系统不仅是一种实施电子商务的战略途径,也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创新[2]。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战略的制定应考虑如何建立新的商务生态系统。与系统中的各成员共创新的集成化商务模式和技术标准,共享知识,协调与各成员的关系,并根据商务生态系统发展不同阶段(开拓商务生态系统、商务生态系统的扩展、对商务生态系统的领导、自我更新)的特征和自己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培养自身的核心能力,而不是急于攻击其他企业的领导地位或驱逐弱者。商务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会给企业带来更强的生命力[3]。
三、新商务生态系统的研究状况及其与当前其他管理思想的区别
商务生态系统亦区别于以产品或任务为目的而组织的动态联盟(Virtual Enterprise),动态联盟是建立在机遇产品基础之上,由多个各有专长的敏捷型企业利用各自的特长联合起来进行机遇产品的经营生产,产品生命周期一旦结束,联盟也自行解体,动态联盟把追求最大程度的敏捷性作为目标。从系统论的角度,商务生态系统则是为适应环境变化而组成的共同体,其形成原因与动态联盟是有区别的。
四、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应用分析
(一)英特尔公司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英特尔的投资范围涉及世界各地多达425家高科技或与之相关的公司,是个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商,其通过庞大的投资来形成企业协作网络从而实现互联网战略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英特尔公司为了完成从芯片生产商到互联网建筑模块生产商的转变,仅在2000年,英特尔就收购了12家公司和企业,收购总额约60亿美元。
英特尔庞大的战略投资计划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最初是在PC机和芯片相关技术领域进行投资。现在主要是在一系列有助于全球性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互联网内容和服务发展的领域进行投资。在进行投资时,英特尔着眼于一个整体的生态均衡环境,进行系统化投资,以弥补服务器、客户端、网络、服务和内容等方面的技术或内容的“差距”。接受英特尔投资的企业不仅可从英特尔的财政资助中获益,还可利用其带来的大量与互联网相关的计算平台和网络的专门技术,并可与其他同行协同制定技术标准。通过和那些不断开拓前进的公司合作,英特尔的工程师可更大范围地接触各种理念,这对公司未来的产品和技术开发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
(二)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阿里巴巴不是单独依靠自己的企业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阿里巴巴现在的成功是通过自身建设的平台来主导整合庞大的系统成员架构了一个强大的商业生态系统[4]。
阿里巴巴通过提供诚信通服务产品建立诚信体系使得整个系统从中受益,而且诚信通产品对诚信的评估标准和程序很大一部分授予给了用户和合作伙伴,例如,诚信通产品中的商家认证交给新华信、华夏和邓白氏等第三方认证机构,诚信档案由网商主动反馈的记录构成,阿里巴巴并不需要维持复杂并且昂贵的中央监控和诚信评价系统。
阿里巴巴对网商提供各种服务来帮助网上交易。例如,防骗打假的培训,提供贸易通产品帮助网商即时联系,阿里巴巴对网商的服务从保姆式转向教练式,鼓励网商参与到信息的维护中来,使网商成为系统中的主角,并有配套工具方便用户。
阿里巴巴更大的价值空间是由系统中的成员来创造完成。正如自然生态系统中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不可缺少,阿里巴巴捏合的诚信、商机、互动和规模这四种要素对于其商业生态系统也是缺一不可,而且神奇的是,仅仅这四种要素就能孕育出网商生命体自我成长。
阿里巴巴不但在创造价值,他还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分享自己所创造的价值。阿里巴巴向网商提供服务产品收取的费用相对于阿里巴巴为网商创造的价值是物有所值的,统计数据显示,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的成交机会是普通会员的6倍,这给会员带来的价值远大于他们的支出,因此阿里巴巴付费会员迅速增长。
(三)易趣和淘宝商务生态系统的竞争
在淘宝决定进入市场之前,易趣是明显的领导者,独霸C2C交易市场。淘宝进入这个市场之前,由于无法与易趣抗争于是采取了瓦解易趣商务生态系统的策略:免费。用户交易、登陆都是免费的。这招武器很有威力,虽然一开始易趣的主流卖家不会流失到淘宝,但是那些无法在易趣挣到钱而又要交店铺费的小卖家和学生卖家都会加入淘宝,包括易趣有些卖家同时也会在淘宝开店,因为这是零成本和有收益期待的。总结来说淘宝的策略就是:烧钱开路,铺入大量资金营销。淘宝期待的是什么呢?实际上是形成一个更大的商务生态系统,引发网络正反馈循环:随着人气的增多,交易增加,卖家会更积极投入增加;卖家增加反过来又吸引买家不断加入登陆平台。
淘宝网总价值:投入的资本+网络的价值=易趣的总价值:运营的收益+网络的价值。
奥秘在于:为了维持这个等式,最初淘宝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演,易趣没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淘宝网网络价值的增值(网络价值很大程度上可以用用户规模和交易量来衡量),于是同样的等式下,淘宝网络价值的增长大于易趣网络价值的增长,而由于运营的收益与网络价值是正相关的,为了维持等式,淘宝网投入的资本量会越来越小,或者说投入同样的资本量,淘宝的网络价值会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原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易趣要么有所投入,要么找到增加网络价值的新方式,例如,易趣目前所做的将国内平台和国际平台对接,为用户增加外贸机会的举措以及重新准备投用第三方担保支付模式等等。
五、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启示
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商务生态系统和商务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变化的,没有人能够完全预知未来,一切取决于企业的智慧和应对策略。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哪个企业胜出取决于哪一方的系统更有竞争力更有价值,双方都要慎重考虑自己的生态体系是否更有竞争力。
现在的企业从事电子商务从更确切的角度讲,不是采用了一种新的工具和技术或营销手段,而更是在接受一种新的商业理念的启蒙,从接受电子商务实践电子商务的那一刻起,整个企业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进入了一个转型的轨道。
电子商务是ICT和商业这两个互相具有强关联性的要素直接碰撞的果实。因此,电子商务产业内必然首先遇到并首先实践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在前所未有的空间内大规模相互协调,将资源集中起来,甚至将消费者也融合进来形成一个共同进化的生态体系。
商务生态系统超越了传统的行业界限,它既可以在常规的行业界限内部成长,也可以跨越常规的行业分界线,这种理论方法适合于电子商务突破行业范围的特性。商务生态系统理论不仅提供了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各种战略联盟的方式,也可以从新的角度系统地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预测潜在的变化,采取恰当的行动,并有效地规避和减少风险,从电子商务中充分获益。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穆尔.竞争的衰亡[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王兴元.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意义[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