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筑设备实训总结

时间:2023-03-01 16:23:33

导语:在建筑设备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筑设备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建筑设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一、引言

《建筑设备工程》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建筑类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解与房屋建筑紧密联系的建筑设备的相关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空气调节工程、电气照明及设备安装、建筑智能化系统、供热工程、燃气工程等。通过理论的阐述与讲解,结合实际案例与社会实践,让学生掌握建筑设备工程的原理及运用。《建筑设备工程》的前导课程有《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房屋建筑学》《建筑材料与检测》等,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还不够。而《建筑设备工程》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材版本更新慢,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现今市场上的《建筑设备工程》教材基本为国内高校的统编教材,教材内容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教材更新周期较长,对于较新型的或正成为主流的一些建筑设备、设备施工工艺并未提及。而且,大部分教材相对比较普遍的覆盖建筑设备的知识点;看似全面,实则没有侧重点,缺乏针对性。以海南省为例,省内的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基本为海南本地学生,他们中的绝多数都希望留在本地工作。这种情况下,选择针对于海南省或者南方地区的教材就大有必要。正如建筑设备中涉及的采暖工程、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两个方面,相对于海南省来说,明显后者在建筑设备行业常涉及到,而对于采暖方面,基本上没有需求。而教材在知识点上的详略,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侧重方向。

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现在的大学教育,基本都是用多媒体教学。很多教师将多媒体教学变成了“少媒体”或“单媒体”教学。基本上都是简单的用演示文稿的形式进行讲解,这种形式相对于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有很大的优势,而在社会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课件讲解的形式也逐渐暴露出了缺点。

三、教材的选择应符合专业与人才培养计划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等构成学校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起到了连接教与学的纽带作用。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尽相同。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则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会有不同的要求。高校服务的城市地理位置的差异,当地人才需求情况,亦会影响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选择。教材的选择应通过教研室会议讨论,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特点,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过程。同一课程的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选择合适的教材。

四、教学准备工作应充分全面

教师的上课讲台如表演。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歌唱家一次成功的演唱是在台下练习了无数次的结果。同理,教师要想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准备工作通俗来讲就是备课。而备课不仅包括备教案、备课件,还应该包括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板书、备资源、备作业等。

教案应做到重难点突出,知识点全面,时间分配合理。课件应做到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多种表现方式相结合;避免死板单一。了解学生对已授课程的把握情况,以便把握教学的速度,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存在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合理,尽量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以便学生能更好的接受。教具、教学资源,如建筑设备安装图纸、建筑设备安装模型、教学动画演示视频等应提前准备好,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作业布置应与课程相结合,可通过作业让学生加强对重难点的掌握,也可通过作业让学生对未讲解到的知识点进行自我学习。

五、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教师能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如何改进教学、如何提高效率。“一个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而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笔者在学生时代遇到过很多有着独特教学方法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让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学方法因人而异,总体来说,好的教学方法既要适合学生,也要适合教师。不同的学生群体,接受事物的能力不同;不同的教师性格也不尽相同。有的教性格沉稳,有的教师热情幽默,这些性格特点都会在他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一般情况下,这些方法能起到不错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当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一起使用的时候。很多老师为了追求进度,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上采用的是ppt与板书相结合的讲授法。讲授法相对来说更适用于那些难度不是很大、学生较易理解的内容。而那些如室内给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这样的重难点内容使,简单的讲授法就无法满足课程教学了。在讲这一章节的时候,笔者发现,即使加上一些典型案例,学生也不能很好的将它掌握。于是,笔者便利用课余时间,找到几个学生,按一定比例做了一个模型,在上课的时候,将模型带到课堂给学生展示,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并分组制作;最后再花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简介自己的给水管道设计安装方案。在这样的一个互动与实践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教师也可避免课堂教学的单调性。

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与时俱进,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新兴的教学途径不断涌现,教师可以从中汲取优秀的方式加以运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冲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新的教学模式会不断出现,教师应与时俱进,做积极的探索者。

六、实践能力的提升

高职高专院校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除了集中实训外,还可以通过技能活动周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于枯燥的理论教学,学生更热衷于对实践实验项目的参与。参与实践或技能竞赛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运用和巩固的过程。以海南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中,穿插了大量实践环节。其中就有PP-R给水管道的设计安装。学生通过软件绘制图纸,然后再按一定的比例,将水管安装好。同时,学校通过与校外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让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实习,使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做到实质性接轨。

七、结语

本文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段的改进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也相应得到了提高,不段更新知识体系,不段总结教学经验,这不仅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乔慧萍 , 顾海燕建筑设备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山西建筑》2015.

[2]侯玉洁 , 黄亮,建筑设备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几点探讨[J], 《科技资讯》 2012.

第2篇

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是关系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人才质量又是企业选择学生的关键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将是市场紧缺型的,且需求量在逐年呈上升趋势。随着自动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智慧城市的兴起,以及智能社区的发展,使得建筑智能化设备得到广泛应用。进而促使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对此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据中国发展网获知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建筑设备与工程等专业是2001年至2016年建筑企业在整个土建大类中需求量较大的,且在不断大幅上升。建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在企业紧缺热门专业的排行里一直处于前列,且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稳定且不断上升。在调研中得出,企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与学校自身的发展及社会的发展需求是有机统一的,要求掌握建筑电气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具有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及维护。

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

经过对全国各个职业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与探究,可得出以下共性问题:

(一)专业理论性知识讲授比重多大,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讲授未能达到紧密结合。

(二)由于本专业实践操作性强,但很多院校的实训室条件又很差,其中包括设备工位不足,设备落后等,且达不到建筑行业对该专业的要求。

(三)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未能充分体现行业属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

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向

(一)建筑电气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1.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修改如下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备电工电子技术、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和理论、建筑配电与照明技术等一定范围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面向建筑电气设备行业,从事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修工作;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有较强岗位能力,适应现代化建筑小区电气系统安装、检修、运行维护、智能化管理等领域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岗位适应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建筑工程公司、建筑消防工程公司、建筑安装公司、建筑设计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企事业部门,从事电气工程一线的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监理员等岗位群。

(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思路

通过教师进现场学习,教师进课堂互听,教师进企业锻炼等多种手段,扩展思路,积极思索,研究出了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创新型课程发展道路。在与企业的深入学习锻炼中,针对建筑电气专业的职业岗位,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总结提炼岗位的任务及要求,分析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确定出一套创新型教学思路。即:“专业基础功专业核心功职业综合功创新创业功”。再在职业素质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提炼出公共基础课与素质能力拓展课。课程目标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发展规律,以现场的真实工作任务要求,实际工作情景和工作过程来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将内容分成若干个教学项目来教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每个教学项目的可实施性、可操作性以及岗位能力的循序渐进,争取做到与工作过程相吻合,零距离接轨,切实达到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建议

高等职业教学意在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对人才技术技能需求,若在教学模式中构建出以政府、企业、学校与行业四位共同培养这种架构,即: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共同育人,利用学校校内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办公及教学用地,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施工图纸、设备安装等文件,行业为学校提供行业标准,以达到资源共享,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三方育人的优势表现在:1.学校向企业输送廉价劳动力,定期或不定期有秩序输送学生去企业学习,实实在在参与到真实的设备安装、维护、调试的工作过程中,使得学生自身的实践技能得到提升,同时使得企业生产成本降低。2.学生在定期或不定期进入现场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随时得到解决,同学也可将在学习课堂上遇到的操作问题带在实际工作中去不断体会最终得到解决,这样其教学效果就会更好。3.专业相关教师在寒暑假可在企业进行连续时间的锻炼,从而使得教师得到了很好的锻炼。4.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学生的顶岗实习也就融入到工作过程中。到实习时,学校安排学生去学校的电气工作室实习,在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工共指导下,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更显著。

第3篇

一、明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

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以及分析专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表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更是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方面。其中,对于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就是确定其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在确定高职人才现有的技术岗位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分析,列出职业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根据对近年来我校建筑设计技术毕业生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显示,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有三类:一是设计单位,二是装饰公司,三是施工单位。其中,从事设计或现场管理工作,归纳就业岗位对学生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建筑方案表现技能,掌握制图、材料、构造、力学等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等关系;具备建筑室内外工程施工图设计、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一定的现场施工管理等能力。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并参照《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专业目录》和现行执业注册制度,我们明确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为此确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建筑设计、建筑装饰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在设计单位从事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景观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并根据设计师助理职业岗位群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将专业核心技能定位于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能力、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室内外装饰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建筑景观设计及建筑工程现场管理能力。

二、构建突出应用能力模块化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点,要在建筑室内外工程的设计及管理等都有所长,显然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是不现实的。教学改革的宗旨就是要使学生在具有基本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在上述某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因此,从2004级开始我们尝试毕业设计环节分建筑方案设计、室内设计两个模块方向,到如今的整个贯穿三年的分模块教学体系,充分遵从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以建筑设计为基本平台,建筑、室内、景观三个模块并行的模块化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

模块教学首先是从设计课入手,以建筑设计专业基础知识为平台,采用“模块化”分模块、分阶段教学,充分遵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三个模块方向由共同的一条主线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串接起来,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此外,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群的特点,以设计课为主线,将专业分为建筑、室内、景观三大模块,并为建筑方案及场地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装饰设计、建筑与装饰工程以及建筑景观设计等五个模块方向。整个模块课程教学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贯穿各个阶段理论及实践教学直至毕业环节。在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这一主体的基础上,模块之间相互交叉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模块的选择由粗到精,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建筑、室内及景观中的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在大二时还可以作适当调整,在完成以上模块课程及实训的基础上,最后完成毕业综合实训。

三、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

以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确定的知识技能是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依据的。教学突出实践,通过大量的训练,强化技能的提高。采用分模块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各有所专、更有所长。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修订。梳理开发建筑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内容。在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在模块选修课的安排上则主要体现各专业模块的特色,有着一定侧重。“建筑模块”安排了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场地与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室内模块”安排了家具设计、室内设计Ⅰ、室内设计Ⅱ等模块必修课;“景观模块”安排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理、建筑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规格不同于一般的岗位操作工培训,其对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为此我校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任选课,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如构成与模型制作、阴影与透视、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管理、程序设计语言、摄影基础、计算机效果图等相关课程(见图1)。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从建筑设计初步的基本理论到建筑设计Ⅰ至Ⅲ将若干个项目由浅入深贯穿起来,室内设计Ⅰ、Ⅱ也同样,同时通过建筑工程制图、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表现图技法、构成与模型制作、建筑效果图制作等强化设计技能的训练;通过建筑与装饰材料、建筑与装饰构造、建筑与装饰施工技术、建筑与装饰施工组织设计等加强了工程技能的训练;由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建筑物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体现出不同模块教学的侧重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课题为导向,重点突出能力的培养,各项目课题之间从易到难,相互穿插,循序渐进。课题组经常进行教学研讨,对每一阶段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一模块的各实践环节课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环环相扣、内容连贯,同时各模块之间又互有穿插。将设计原理的学习与设计表现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竞赛指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使得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环环相扣,避免改革前各自为政,课程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理论教学以保持连贯性为原则,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注重其与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如建筑设计初步重点解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采用“学中做”的方法,用三个小的课题来实现对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而到了建筑设计Ⅰ至Ⅲ以及室内设计Ⅰ至Ⅱ则是重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每一阶段通过2~4个课题的完成,强化训练基本技能,掌握专业知识,最后的毕业环节学生进一步在某一方向进行深化,达到掌握职业技能的目标。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专业各模块岗位能力的分析,形成校内基础专项技能实训、模块技能训练、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模拟仿真毕业综合实训和校外的毕业顶岗实训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确定毕业生实践能力要素。同时,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始终穿行,以项目为导向,循序渐进,强化技能训练。结合专业模块课,将实训与课程紧密结合,集中分散穿行。

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完善行业内相关的各职业岗位(如CAD绘图员、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的职业资格考证制度;同时,瞻顾到日后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的考试,适当予以引导;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利用社会资源,发挥校外兼职教师的作用,“双元制”的顶岗实习指导模式,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引导学生进行选课,将学生带入建筑设计领域中更为具体的领域,然后在大二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及实训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实用、在某一方面更具体的知识;在大三的毕业设计综合环节的学习中,更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现课题与职业岗位相结合,从而掌握某一领域的基本技能,提高在行业的竞争能力。模块课程的选择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较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方向。在模块化教学中,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前提,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核心,有效的教学手段是保障。在教学中强调学做结合,边学边做,将理论与实训、课程与实验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工地现场教学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信息量;利用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模型制作、设计表现能力,并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如CAD绘图员、施工员等)的职业岗位技能考试;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竞赛及行业技能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搭建作品展示平台,结合各教学环节,适时举办学生写生作品展、建筑效果图展、建筑模型展、毕业设计展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另外聘用企业行家参与教学是高职教学的一大特点。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聘请来自建设单位一线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各项教学实践环节,并在新生始业教育、毕业实训等环节中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高专业素养;在毕业实训环节中,通过毕业顶岗实训,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教师定期检查,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以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接口。

五、教学改革成果及今后的发展和思考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高职高专建筑设计专业“模块教学”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使现有的教师力量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此外,该教学模式更具针对性,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就业面与模块教学吻合。下表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第4篇

关键词 消防联动系统施工;信息化教学设计;专题网站;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4-0100-02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才能胜任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运用一种或多种信息技术(比如PPT、Flash、视频制作软件以及网站制作软件等)对授课内容进行设计,在课堂上借助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对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当中,由于很多大型设备和工具无法直接搬入教室,以及此类设备造价高、种类多、更新快。在这种条件的制约下,只能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造传统教学,设计形式多、种类全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其具有更强的时代性,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

1 课程基本情况介绍

消防联动系统施工课程是职业学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的专业核心课,通常开设在第三学年,授课对象是二年级设备安装学生。此前学生学习了消防联动系统概述与施工程序,其对专业学习有较高的热情。本课例设计内容节选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消防联动系统施工》单元5“自动执行灭火系统及设备”。教学目标包括:

1)知识目标:认识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系统、自动气体灭火系统等常用自动灭火系统;

2)能力目标:能正确区分各式自动灭火系统的组成、常用设备的作用,以及与消防电气设备的联动关系;

3)情感目标:培训严谨的工作态度、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标立足于学生分辨各式自动灭火系统及设备的能力训练,培养其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是各式自动灭火系统的组成,以及常用设备的作用;难点是各式自动灭火系统和设备与消防电气设备的联动关系。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课题制作小组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够用原则将教学单元内容制作成“自动灭火系统及设备”专题网站。

2 专题网站创作思路

本课例在教学中针对大纲要求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架设课程学习网站,化抽象为直观,降低思维难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按照行业规范实施评价,提高认识的准确性。教学环节紧扣专业岗位知识能力,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联系实际,提供海量图、音、视频、动画等资源,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专题网站制作成品属动态网页式网络课件,需架设在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或者安装有IIS 5.0以上组件的Windows XP系统上才能运行,请启动Internet信息服务,在默认网站中新建虚拟目录xfldxt,指向本软件xfldxt文件夹,在浏览器中输入“http://localhost/xfldxt/index.asp”即可运行本软件。电脑需预先安装Flash网页插件。网站由首页(新闻)、教学内容、常见设备、视频资源、学习资源、单元练习、交流平台和课后拓展栏目构成。界面布局合理、导航清晰、色调统一、富有创意。围绕“理论—技能—实践—互动”这四大步骤进行提升。

3 专题网站特色介绍

课程引入 采用首页新闻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火灾事故,配以感官冲击的图片和音效,将学生引入到火灾发生现场,调动其学习兴趣。教师设问:“当有火灾隐患和事故发生时,如何最有效地降低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场火灾当燃烧发展到了熊熊烈火的时候,消防灭火的效果已经是很低了。”“只有在火灾发生初期,通过火灾自动灭火系统及设备发出声响报警信号和采取初期灭火措施,尽可能将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才是消防系统的设计关键。”这样将学生引入到新课程内容上。

教学内容 围绕正常的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内容为“课题1:室内消火栓水灭火系统”“课题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课题3:自动其他灭火系统”。采用模块式教学策略,每个部分都放置该课程对应的PPT,教师可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常见设备 提供单元所需要的相关资源,分为探测器、报警器、控制器、电动防火门、排烟装置、照明及疏散装置。分类详细,图文清晰,加深学生对各系统联动设备的认识,配合后续课程的实训教学有着铺垫作用。

视频资源、学习资源 提供单元所需要的建筑消防相关视频、火灾案例以及消防动漫、消防联动系统相关规范,以及自主开发的各式灭火系统仿真查询系统,让学生自行观看和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再根据大家观看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起到很好的助学作用。

单元练习 学生完成学习后,知识技能到底掌握如何?这还需要检验。因此为学生设计单元电子自测题,供学生课后自我检验学习成果,学生通过自评、互评进行检验。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优秀者进行表扬,对不足者指出问题所在并进行鼓励。

交流平台 根据理论和技能的知识点,分为消防常识、消防设备、课程练习、课程交流、消防动画等5个板块,方便师生、生生间交流学习。“bbs交流平台”提高了师生交互的平台,让学生学会使用交流平台进行互动。

课后拓展 该栏目为学生收集罗列若干个建筑消防相关网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 结论

综上所述,专题平台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体系结构合理,逻辑结构清晰,有着很强的互动性。自主进行教学资源设计,开发教学资源库,拓展了课程教学的空间。资源库包括消防常见设备图片、消防视频资源、查询网页、仿真对照、标准规范、若干拓展网站、自测题、标准安装图集、若干套建筑消防CAD系统图等,让信息化手段辅助整个教学。本网络课程经过两届建筑设备中职生教学使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职组)广西选拔赛”中荣获一等奖。

参考文献

[1]郑小军,杨满福,林雯.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训练[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郑小军,杨满福,林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示范课例的设计与开发:以网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08-112.

第5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土木建筑市场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土木工程专业向前发展。在我校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土木工程专业着力培养一批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主要研究土木工程各主要工程的施工原理及方法,具有专业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发展快的特点,在课程教学上有必要采用一系列措施,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具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更好的适应土木工程施工及管理工作。

一、优化师资队伍,确保授课质量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授课质量的保证。《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对授课教师有较高要求。授课教师除了需要掌握系统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工程施工实践经验。因此,在组建师资队伍时,最好选用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可到工地上锻炼一段时间,并配备专门的老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指导,加强教学能力的锻炼。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在专业领域多学习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充实个人知识宝库。

二、优化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

土木工程是个发展中的学科,各种工程的施工技术都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教师在授课时,应大胆介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根据学科发展前景,增加先进的、实用性较强的有关知识,引进一些先进项目的发展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方面,应重视工程技术基本概念、施工原理、工艺方法及新技术的讲解,并根据专业特点,对工程内容分清主要内容及次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为主体工程,包括土方工程、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和结构安装工程等)主要讲解,次要内容(主要为辅助工程,如砌体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次要讲解,或让学生自学后给予答疑。教学内容的优化有利于教师更好的驾驭课堂,合理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在课堂内的每一分钟都能学有所获。

三、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先进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灌输的模式,缺乏启发式教育;讲得多,缺乏讨论、实践,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兴趣不高,学习气氛差,学习效果上不去。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必要进行改革,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或案例式教学方法。例如,针对某工程项目,由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师生互动,然后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亲自参与讨论过程,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土木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大量的施工工艺流程和结构构造、建筑设备等,教师凭借一张嘴、一支笔很难将这些实体过程、内容讲解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和掌握。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的被采用。教师将不易讲解的施工原理、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建筑设备等制作成动画视频或图片,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让施工现场直观、形象、生动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是有步骤、有层次的不断深入进行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实习环节。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全面传授;课程设计以某一工程项目为依托,进行施工方案设计,并计算施工参数;集中或分散组织学生深入施工单位实习,进行实际工程的施工及管理。理论教学过程须辅以实践教学过程,才能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工程中,是理论过渡到实际的桥梁。

我校践行成功素质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着力培养一批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

在课程设计环节上,应明确课程设计的任务,并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的选题,使选题内容既能体现施工技术的发展要求,又切合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选题上,可采用灵活的方式,增加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习环节上,依托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指派指导人员和学校指派指导老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双重指导,并要求学生对每天的实习内容记实习日记,并形成实习报告。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知识不断融入到实际的施工生产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五、结束语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师需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形成新的教学的方法,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俊卿. “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与教育, 2007(9).

[2]王金圳.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建筑施工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5(3).

第6篇

建筑学专业是高校的重点专业,为国家培养建筑类人才。创新创业课程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要意识到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寻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解决措施。

关键词:

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创业创新

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对创业创新教育活动起到积极作用。地方高校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在师资力量上存在不足。建筑学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要依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出优秀人才。

1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意义

1.1促进创新创业

在地方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学专业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在地方高校各专业中所占地位较高。建筑学专业本身的行业性特点十分明显。近几年,地方高校的建筑学专业不断扩招,建筑学专业的人员大幅度增加,就业困难的情况更加明显。要求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在设计、动手等方面具备较强实力,也要具备创新精神,能应对各种突况。此种情况要求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引入到日常教学当中,鼓励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困难情况[1]。

1.2利用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新的发展形势,经济发展速度趋于平缓,要求利用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在此种形势下,建筑专业的学生需要适应教育改革要求,在日常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理念,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向前迈进。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新的理念,建筑系的学生也要紧跟时展潮流,不但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2]。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目标

2.1培养创新意识

对地方高校而言,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要对学生进行指引,让学生从社会发展中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使学生热爱建筑学专业,逐步锻炼自身能力,让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能以灵活的思维应对各种突况,学生就能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

2.2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

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创业的基本内容、概念等,从客观的角度对之前建筑学专业学生创新失败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注意总结经验,少走弯路。特别要注重有关法律的学习,防止在创业过程中出现偏差。

2.3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习知识后,要在现实中进行检验。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在教学中,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因此,在课程建设时,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3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措施

3.1改进创新创业课程教学

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各行业人才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通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言而喻。当前,地方高校建筑行业并未将此课程归入到同时课程中,仅对少数想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进行教学,此种情况导致此课程的覆盖面不够广。此课程需要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集中在一起,在通识教育中即可获得这些知识。也有部分课程涉及历史、文化等内容,很多内容均是局限在课本与实验室中,创新创业教育则能让这些知识在现实中得到应用。因此,要将此课程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比如,在大一时,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启蒙课程,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在大二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内容教学,让学生的创新创业得到培养。

3.2创建创业基地

创业教育需要进行实践才能巩固学习成果,让创新创业教学能发挥实际作用。要充分利用学校内的资源,实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比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建筑学专业的实验实训室,主动了解建筑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知晓最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创建大学生创业园,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也要帮助这些学生掌握技术。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际创业体验,比如开设建筑设计公司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创业的艰难。教师可在学生实际操作中设置一些难题,让这些学生着手解决,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创建实践基地让学生不局限于理论,能在现实模拟中积累经验,解决难题,对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3.3安排创新实验班

在建筑学专业成立创新实验班,目的是培养建筑专业的高技能人才,让建筑学的教学得到全面推进。创新实验班设定时间不久,先注重培养基本能力。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步则增加教学力度,从理论教学逐渐过渡到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让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实际,也能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时锻炼出很强的解决问题能力。比如,教师在建筑学专业实验班中教学前,要在教学中创设建筑设计图纸实践活动,让学生扮演客户,彼此就图纸设计的要求展开讨论。为让情境设定更具备现实效果,可让“客户”给设计图纸的学生出“难题”,学生需要面对客户的百般刁难,让这些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工作中常会发生的一些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均有益处。学生为解决客户的问题,就会调动思维临场发挥,此种情况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此种思维方式则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3.4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重要方式。比如,在学校中邀请建筑学专业毕业后创业成功的校友来学校演讲,向学生们讲述自己在创业中遇到的困难,讲明自己又是如何依靠自己的创新思维实现梦想。

4结束语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会对未来的建筑领域发展产生影响。地方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让建筑专业的学生产生创新创业意识。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建筑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创业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刘圆圆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璐,赵頔.大学生创业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1所高校创业课程质量调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3):78-82.

[2]刘强.创新创业,促进行业科技进步——记建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人物,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加平[J].中国建材,2014,24(7):58-61.

[3]刘丹.以服务社会为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临沂大学特色课程《建筑设备》为例[J].四川建筑,2015,35(1):57-58.

第7篇

关键词:安装工程预算;教学质量;自主学习;课程改革

1引言

《安装工程预算》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综合性强,专业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定额的组成、分类、费用计算方法;电气、工业管道、给排水、暖通空调、消防工程的施工图预算编制方法及清单编制方法。通过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就业的学生回访及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主要表现为:学生过度依赖计价软件,工程量计算缺项漏项、重复计算,定额套用不准确,编制结算能力不足,工程量清单编制与组价能力不足等。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改革的原因,然后针对性地提出《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改革方案,以期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改革的原因

结合学生在《安装工程预算》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本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总结《安装工程预算》课题改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适应市场需求

通过就业市场调研,无论国企还是私企(尤其私企)由于工期紧张,用人单位不愿花大量时间与财力去培训专业人员;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对概预算编制、清单编制、工程结算编制等掌握透彻,上岗后能很快成为业务骨干,这就对老师和学生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才是大学教育的目的。

2.2教材不配套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目前关于《安装工程预算》的教材种类繁多,而以2013版《甘肃省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甘肃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为基础编写的教材与案例基本没有。因此,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没有结合本地区的现行定额及取费程序,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另外,教材编写出版周期长,无法及时反馈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教学内容也过于学科化和系统化,与预算岗位的应知应会的要求相脱节,使用性不强。而在教学过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所使用的辅助定额都是以《甘肃省安装工程预算定额》为基础。基于此,各高校应组织相关老师编写以本地区定额为基础的教材及相关实训教材,方便学生随讲随练,多练多学。

2.3教学方式单一

通过对甘肃省内高校的调研发现,课堂教学仍以教材为主配合传统的板书、多媒体与课后习题的教学方式。由于该门课程课时有限而内容涵盖面广、专业方向多、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学习兴趣不高,没有积极性,从课堂效果与考试考核来看,教学效果与教学要求相差甚远。

2.4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学生已经养成一种老师教一遍学生照模式算一遍的学习方法,没有主动去思考为什么这样算,也不会对教材中有些问题提出质疑;现行定额也存在不完善之处,执行过程中的争议无法理解,对工程实例无从下手,缺乏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担任该课程教学工作的有两位老师,这会影响课程教学的延续性与传承性。同时该课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背景,了解并掌握工程施工的新材料与新技术、并且熟练概预算软件的原理与操作,以及工程造价的相关管理与实际运用操作。但是现在的老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工程实践的经历与经验,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3《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改革方案

基于上述对《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改革原因的分析,从教学大纲、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教学资源等方面提出课程改革方案,以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1调整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的教学纲要,在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到该课程的专业性、时效性、地域性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适当降低概预算、计价原理、安装费用等理论知识的课时,相应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总学时60,两者比例1:1较为合适。教学重点围绕电气、工业管道、给排水、暖通、消防、智能化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展开。教学难点是行业法律法规、造价文件更新的学习、新技术新材料带来的新的计价项目的补充,定额子目的确定。教学安排应在第七学期,所有专业基础课完成后,掌握一定的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知识,才能准确计算工程量。

3.2转变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会计量、能计价、懂预算”,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教与做”来教学生,学生通过“做与学”来理解和掌握所教内容。譬如“编制采暖工程施工图预算”时,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施工工艺实训,掌握系统的构成;其次讲解如何算量,由于工程量计算规则内容多而散,不便于识记,利用施工图、工艺实训要求和定额的工作内容,对照计算规则,实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训练”的方式,将实训与理论相结合。由于定额手册有限,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圆桌形式进行算量;最后将小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在计价时指导学生查套定额,主材询价、根据最新造价文件进行价差调整,最后得出总造价。计价软件实践环节,学生要掌握原理与操作方法,提高上机实操时间。课程设计环节不能过度依赖软件,因为软件自动计算结果,这使得学生对主体项目的人工、材料、机械计算及后期的取费原理掌握不透,手算与计算同时进行,出现偏差才能发现问题。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3应用案例式教学

由于本课程的应用性极强,案例式教学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只有让学生对实际案例背景资料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才能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选择时,首先要选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譬如“采暖管道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完全可以用教室内的采暖管为例来说明:“各种管道,均以施工图所示中心线长度,以10m为计量单位,不扣除阀门、管件所占的长度”。此处的阀门、管件指的三通、四通,供回水管控制阀等,学生一看一目了然,很快就掌握了计算方法;其次要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选择难易适度的案例,譬如“散热器支管工程量计算”,散热器一般设于窗户中间,支管工程量按建筑平面尺寸丈量。实际工程中各房间的结构设计不同,使得立管与散热器的设置要依据建筑位置来定,支管的工程量不能利用固定的公式计算,而是依据施工经验与现场勘查来计算。最后由于课时有限,易选择简短的案例,以历年造价师考试试题为例,知识面全且工程量计算不大,适合课堂教学用例。譬如“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规定,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中可不列出项是工程量计算规则”。此题考点是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内容,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应包括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特征描述、计量单位和工程量。

3.4评价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应总结并建立一套自我评价体系。课前准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提出的问题等,课后进行自我评价,进而每周、每月、课程结束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而言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回答问题、上机操作、期末考试以10%、5%、10%、20%、55%的比例来考核学生,避免应试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保教学效果。

3.5应用教学资源

教师、学生、教材、课件、教案、图片、视频、网络等都是教学资源。如何将这些串联起来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作为老师不但要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首先,加强师资培训,鼓励老师积极参与现场施工技术、施工现场组织与管理、工程招投标、造价文件学习、软件培训等活动以此来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同时将其运用来更新相对滞后的教材内容,同时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次,加强与施工单位合作,将学生带出去和请专业造价人员进课堂参与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来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很快完成角色转换。

4结语

总结《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分析改革《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原因,主要包括适应市场要求、教材不配套、教学方式单一、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师资力量簿弱等,从而提出教改方案,从教材选取、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转变、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等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才能行之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侯聪霞.《安装工程施工与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经贸实践,2015(2):292-293.

[2]何丽琴.论工程造价专业《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设计[J].亚太教育,2015(26):130-131.

[3]吴学慧.工程管理专业建筑设备与安装工程定额与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100-104.

[4]闫贵荣.告知院校“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本质、课程范畴、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6):35-38,43.

[5]鲁维.基于职业岗位的“安装工程预算”课程“里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1):107-108.

第8篇

关键词: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应用型人才

1概述

众所周知,地方应用型高校一般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行业为己任,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1]。在“双一流”与“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成为高等学校建设的必经之路[2]。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研究型“双一流”高校不同,并不是追求“世界一流”,而是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条件,明确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培养,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一流本科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真正把一流专业建扎实、办出高水平、办出特色,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3]。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因此在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做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2017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学科成功入围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B类)名单。2019年土木工程专业成功申请了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在一流学科以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无论是一流专业学科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最终目的均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更应该聚焦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探索依托专业教学、实验与科研、工程项目等适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育模式[4]。实践证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系统的课程体系、合适的教材、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要将学生实践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等实现整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性强、涉及学科多且广,因此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近几年不断地实践探索,我系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互促互进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多元化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拓展实践教学,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以及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

2问题现状

2.1师资、教学资源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我系平均师生比在1∶20左右,曾经一度达到了1∶25的严峻局面;我校属于民办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及设施设备相关的费用等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办学经费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由于我校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2.2专业培养计划以及课程体系

办学之初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是在母体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课程的设置虽然进行了修改但与母体学校相差不大,课程多且难度大,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压力。这样专业培养计划无法实现因材施教,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此外,课程选择、类型划分以及比例设置缺乏合理性,尤其对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以及跨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更是缺乏科学性地安排。

2.3实践创新平台

办学初期教学安排主要是根据培养计划设置的理论教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实践课程。教师疲于备课、上课,忽视了学生第一课堂以外的实践教学活动,缺少课外的实践创新平台,特别是缺少与知名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实训平台等,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校企融合深度不够、与社会需求脱轨等问题。

3改革的措施与成效

3.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分层次,增设针对考研学生的提高课程与教学环节;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狠抓立德树人、教风与学风建设,强化教师严谨治学、敬业精神及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健全教学规范化制度,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师听课制度》《教学业绩年终考核制度》等文件,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环节的过程管理;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坚持督导和学生评教两个维度的教学效果评价,形成了“问题反馈、跟踪督改”的质量监控闭合体系。通过金课、专业课程思政、互联网+教学模式等课程建设,优化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明显的提高,专业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显著地增强。我系在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开展专业建设,在课程体系融入数字化、网络、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教学方式,着力建设一批省级“五大金课”和一流教材。目前已经建设了省级一流课程3门、编著了省级教材1部,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7项。

3.2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人才的专业培养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文件,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5]。培养计划的制定要基于高等教育运行规律,反映社会和时代需求,体现专业自我特质和特色,将构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诸多要素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机组合,以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6]。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不断地让我们认识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对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优化。优化专业培养计划要充分掌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生源的特点,同时也要注意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标性和高效性,既要依托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又要具有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的特色。在专业培养计划优化调整过程中,实现土木类人才培养计划、理论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效衔接,实现专业与企业、学科与行业紧密结合[7]。根据地方行业对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我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融入经管、商务、轨道交通等学科的内容,实施“土木+工商管理”“土木+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为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目标设置相关的课程。专业课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基础性知识,也要体现出全面的专业性知识,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根据土木工程行业的需求,我系在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拓展了专业特色课程模块方向,开拓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建筑结构智能检测四个特色课程模块。同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以课程群构建了教学团队以提升专业建设和教学的水平。目前建有混凝土教学团队、钢结构教学团队、BIM实训技术教学团队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系积极推进教学成果的完善和深化,一方面积极进行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另一方面结合互联网+元素,建设在线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编著国家规划教材等。在此基础上,我系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主要教育学生要有工匠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3.3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提高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比重。课内的实践活动主要为与课程设置相配套的教学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专业实验、数值仿真和现场试验等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经过近几年一系列的针对实践教学的改革活动,我系实践教学学分在培养计划总学分中的比例从原来17%增加到了25%。目前,全国土建行业和相关企业都极度缺乏BIM应用型人才,具有技能的本科人才已经成为行业和企业推进BIM发展的制约性条件。针对社会和行业反馈的需求,地方应用型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保质保量地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BIM技术人才输送至社会及行业。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8]。我系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将“1+X”中X(专业技能与特色)“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建筑装配化技术”纳入专业培养计划。BIM实训课程充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培养体系,内容完全覆盖了“1+X”BIM证书所有的考核内容。此项教学改革探索了独具特色的、本科阶段的专业+技能教育培养模式,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利用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阶段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毕业设计往往仅针对土木建筑全过程设计中的某一环节(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暖设计、概预算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训练,对于行业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有所欠缺。土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需要土木类技术或管理人员掌握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全过程内容,其对各个环节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毋庸置疑是决定项目成败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进行基于设计、施工一体化全过程设计的毕业设计实践训练。在全过程毕业设计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将本科生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例如通过建筑设计环节总结房屋建筑学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基坑设计环节总结土力学、地基基础相关课程知识,通过结构设计环节总结力学、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设备设计环节总结建筑设备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环节总结土木工程施工、建筑施工、概预算等相关课程知识,最后将总结的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通过全过程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再次,实践教学改革体现在课外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我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的新苗人才计划、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第二课堂等多样的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需要借助平台才能开展,平台建设是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奠基石[9]。为了确保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我系搭建了本科生专业导师平台,在此平台上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企业工程等专业实践等活动。专业导师平台营造良好的课外实践与创新拓展的氛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2020年度取得的成绩为例,在第六届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系报送项目19项,其中获校级一等奖1项、省级优胜奖1项;在第七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2项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获一等奖;在第八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有3项入选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7项入选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专业类第二课堂项目中,23项专业类第二课堂获得校级立项。

3.4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

近年来我系积极推进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实施了校-系两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思路,在完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同时,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培养计划和考核标准,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项目,共同指导实践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共同管理实践全过程,共同考评学生,形成了校企共建、共育、共管、共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实践教学的内容更为注重模拟和利用企业真实的生产工作状况;学生参与的工程项目、横向课题与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近三年我系与50多家企业、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产教融合共同体,近500多名学生在校外的26家实践基地实习与实训,多名教师到政府业务部门和企业挂职,几十名企业技术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和讲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化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此外为了弥补高校教师企业工作经验的不足,通过专业导师平台,加强与企业合作,选聘浙江上嘉建设、浙江宝业、浙江绿筑、上海建筑设计院等多家企业的12名企业负责人或工程师担当学生的企业导师。

3.5重点实验室平台

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目前土木工程系利用土木与环境高性能功能材料市级重点实验室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我系先后有100余名学生通过创新基金、教师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参与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本科生参与20余篇,申请专利10余件。专业教师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此类毕业论文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校企合作的横向项目展开,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能够受到“真刀真枪”的科技创新训练,既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又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的效果。此外,我系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积极倡导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他们的科研项目申报以及服务地方企业的意识。2020年度我系新增9项纵向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厅级基金项目6项。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2020年实验室新增横向项目12项。

3.6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积极物色并引进高水平人才。目前成功引进了教学科研俱佳的教授、国内外土木专业名列前茅的博士青年教师多名,我系的师资队伍质量、学术竞争力显著地提升。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我系加大人才引进的资助力度,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注重面试环节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综合素养、国际视野、发展潜力等全方位的评价;实施45岁以下青年教师4年个人学术发展规划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有路线图、有目标追求、有适度压力地良好发展;实施入职新教师旁听教学质量高的年长教师主讲的课程制度;实施专业教师听课、评课、试讲制度;要求新进专业教师参加系内每月一次的教学研讨会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授课技能,主要体现在专家听课、学生评课的优秀率不断提高以及青年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教改项目和人次逐年增多。此外,我系积极倡导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科研项目申报意识。近年来,教师获得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工程项目增多,科研能力增强并带动了教学水平提升。第二,大力推进系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安排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我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0%以上,50%的教师具有企业高级工程师职称或相关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例如,土木工程专业拥有专业教师1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和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教师6人,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4存在问题及总结

4.1存在问题

独立学院师资问题由来已久,是一流学科及一流专业发展的一大“软肋”。目前独立学院师资仍是以返聘的母体院校的派遣教师、公办离退休教师、刚毕业的硕博士生、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企业工程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等人员组成。教师队伍呈现出年龄分布不均,人才容易流失,队伍不稳的现象。加之独立学院正处于“转设”的关键期间,师资队伍的人才流失增多,师资问题依旧凸显。此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也存在着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是培养“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创新应用型”还是具有技术的、复合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需要与企业和行业做全方位的对接,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

4.2总结

土木工程系依托母体资源作为学院实力最强、最具有潜力的重点系部之一,其今后发展对学校的整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一流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的、相促相融的建设策略,在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同时带动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在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背景下,土木工程系尝试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的拓展、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融合平台拓展、重点实验室平台的搭建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多元化模式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为其他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爱民,李洪华.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及其评估体系构建思考: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J].山东教育(高教),2020(增刊1):88-91.

[2]张炳生,王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43-45.

[3]王蕾,葛军.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究[J].江苏高教,2021(5):68-71.

[4]严玛丽.“五位一体、竞教结合”努力培养理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J].公关世界,2021(12):146-147.

[5]童昕,张积林.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建设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21(6):69-72.

[6]卢艳军,张晓东,徐涛.成果导向理念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8):29-80.

[7]王静,王聪.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21,47(12):183-184.

[8]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02-13].

第9篇

关键词:传热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考试方式

作者简介:田娟荣(1976-),女,陕西渭南人,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北京 1014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77-02

“传热学”是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与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并称能源动力的三大支柱[1]。传热学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是从事通风空调、供热及锅炉设备工作的高等技术管理和施工安装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本文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教学体会,对传热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探讨和总结。

一、“传热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特点

“传热学”课程虽然属于职业基础课,但其不像流体力学和工程热力学那样系统严谨完备且偏重理论,而是一门发展中的应用性极强的基础课程,同时传递现象的理论分析又涉及到许多数学理论与方法,如导热微分方程是数学物理方法课程中的三大偏微分方程之一[2]。传热学课程为学习后继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传热学课程的内容多且散,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连贯性差;同时图表及经验公式、半经验公式较多,且难以理解与记忆,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如何提高传热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能力培养,是目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设计未突出“高职”特色。现有的高职传热学教材,仍然采用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侧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技能培养体系。大部分传热学教材在内容上与本科教材并无太大区别,理论性很强,公式推导很多。同时教师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传热学课程偏向于介绍原理和公式推导,最后套用公式解题。另外,因为在推导过程中要用到很多高等数学的知识,而高职学生高等数学基础较差,所以学生感觉课程推导太多,太难,无从理解,从而丧失了学好这门课的信心。还有些学生认为这些原理和公式推导根本没有用,从而不愿去学习。总之,目前传热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只重视了高等教育“高”的一般特性,而忽略了“职”的特色,使高职教育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这一本质要求落不到实处。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传热学课程理论性强、公式多,历届学生都反映课程难度大。以前在本课程的教学当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基本不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主要根据传统教材的章节顺序一一讲授。这种教学方法是以灌输学科知识为宗旨,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知识的获得过程,过多倚重接受学习,忽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行动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忽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如今高职教育的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考试方式太单一。目前,传热学课程的考试方式大都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这种考试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为该课程中有大量的经验公式,特别是对流换热这部分内容,大部分公式都是经验公式,而且往往对同一个问题又有好几个公式可供选择,加之这些公式较为复杂,若让学生将这些公式熟记,这根本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因此,闭卷考试时这部分内容的命题将面临很大难度,最后将不得不将这些内容删除,这样使考试命题范围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又可能使学生过于依赖课本,考前不做复习,考试中遇到问题不独立思考,而是急于翻书找答案,使考试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因此,单一的考试方式已不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

综上所述,认真分析目前传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现行传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等内容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为了突出“高职”特色,本课程采用了项目化教学方式,以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为依据来设计课程内容,向着学时缩短、注重应用、内容更新等方向发展。讲授的内容系统、注重经典知识的讲解和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与发展的结合。根据实际工程的施工需要,将课程分为五个学习项目,供学生学习。五个学习项目分别为管道保温层设计计算、换热器设计计算、换热器校核计算、空调房间的负荷计算和冷库围护结构隔热计算。每个学习项目又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由于高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施工工作,所以在力求讲清基本概念及数学模型建立的基础上,简化或省略一些与今后工作联系不大的数学推导过程,而将重点放在这些知识点的应用上。教学中结合补充传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各种传热学问题,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高职教育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培养目标。

为了使学生对传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自编了传热学教学补充材料。补充材料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习题与思考题、复纲、实验及实训指导书与任务书等。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特色的教学模式,分别采用了项目教学法、课堂讲授法、分组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等多种形式。

(1)项目教学法。全部学习内容根据传热学的五个学习项目展开,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人人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完成项目的过程性;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项目中实践的过程,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2)案例教学法。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选用提高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处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方向,选用实际工程案例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传热现象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创造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传热学领域跟自己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努力地激发学生学习传热学的兴趣。例如有人将一碗热稀饭置于一盆凉水中进行冷却,为使稀饭凉得更快一些,你认为他应该搅拌碗中的稀饭还是盆中的凉水,为什么?冬天,新建的居民楼刚住进去时比住了很久的旧楼感觉更冷,为什么?同样的室内温度,为什么夏天在室内穿短袖就可以了,而冬天却要穿毛衣呢?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开始对传热学知识感兴趣,而且感觉传热学知识的应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会提出很多问题,老师通过回答问题会自然地引入传热学的基本内容。

(3)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法是双向交流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就所要讨论的问题进行积极地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组织学生分组,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对工作任务的认识,分组按照讨论方案进行工作任务的学习,最后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答辩,进行自评与互评。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团体合作精神,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促进了师生关系,通过学生的大胆发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增强心理素质,通过引导树立对立面,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2]。

(4)自学指导法。对于传热学的发展现状、传热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概况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等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自学。一般提前将题目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或在图书馆找资料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再讲自己总结的内容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小组进行总结,派代表进行汇报。通过自学指导法,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手段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给学生营造一种立体的、全面的、动态的学习情景,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易学易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纯理论推导的部分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效果并不理想,虽然信息量很大,但接受下来的不多,课后又无笔记可查。因此,在讲解一些理论推导等理论性很强的内容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板书教学条理性强,还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刺激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种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结合的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四、考试方式的改革

全面、合理、客观、严格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合适的考题、恰当的考试方式,可以较准确地检测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应用能力提高的情况,也可以促使学生在考前更好地按教学要求进行复习,而且还可以较客观地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对整个教学状况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3]。为此,我们设计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办法。课程成绩以100分计,其中平时成绩占20%,设计性实验、讨论汇报等占3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中,作业、小测验占10%,课堂提问、互动占5%,学习态度、纪律占5%。

对于期末考试,如果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则会使教师的出题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传热学课程中有大量的经验公式,这些公式不可能也没必要让学生死记硬背,但若闭卷考试,这部分内容就不太好出题。如果采用开卷考试,则很多学生就会认为考试很简单,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考试,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也不去详细复习,考试时过于依赖教材,反而导致及格率偏低。这样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也非常不利。针对以上分析及传热学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采用“一页纸开卷”的考试形式最佳。也就是教师在考试之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盖有公章及教师签名的A4纸,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在这张纸上写上公式等任何自己认为对考试有帮助的内容,在考试时可将这张纸带入考场参加考试。采用“一页纸开卷”的考试方式,教师出题范围不受限制,又为学生节省了大量死记硬背公式的时间,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课程重点知识的总结、归纳和筛选。

五、结语

通过几届学生的试验表明,传热学课程按照上述方法改革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学习,可以熟练掌握传热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学生的实践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等都得到了综合锻炼,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敏,李湛.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多媒体应用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1):101-102.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