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室内论文

时间:2023-03-01 16:23:48

导语:在大学生室内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室内论文

第1篇

本文以吉林大学篮球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了更好的研究女大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广泛阅读了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方面的书籍,并查阅中国知网上关于女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论文,对这些文献进行总结分析。(2)专家访谈法:对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主要就女大学生对于篮球是否存在兴趣开展的。(3)问卷调查法:在吉林大学开展随机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达到297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9%。(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EXCEL软件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论文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三、结果与分析

(一)女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对女大学生进行了篮球认知的调查问卷,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女生大多对篮球不了解,因而认知度不高。其中只有6.4%的女生对篮球十分了解,有25.9%的女生对篮球运动是根本不了解。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女大学生接触篮球的机会较少,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没有接受过篮球教学,只是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简单的了解一些篮球知识,关于篮球的这些知识比较松散、片面,并没有形成对篮球运动正确的认识。

(二)女大学生篮球学习兴趣调查分析

通过表2数据整理分析,我们发现,非常喜欢篮球运动的女大学生占到7.1%,不喜欢的人数达到48.8%,非常不喜欢的人数达到33%,综合看女大学生对于篮球运动是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喜欢的。这主要是女生对篮球运动了解甚少,因为不了解所以也提不起来学习的兴趣,篮球老师在课上还可以就女生对篮球运动兴趣不高的问题展开更进一步的调查。

(三)影响女大学生篮球学习兴趣的因素调查分析

表3影响女大学生篮球学习兴趣的因素调查表N=297影响因素场馆缺乏教师水平低危险性高认知低其他人数9765745011百分比%32.721.924.916.83.7对女学生进行了篮球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调查,从表3的调查来看,影响女学生篮球学习兴趣的因素还是比较复杂的,其中篮球场馆缺乏和危险性高占到了接近57%,主要是篮球运动的开展运动量比较大,动作幅度也大,很多女生因为生理特性都较男生柔弱,16.8%的女生认为自己不了解篮球,对篮球运动认知度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公共体育教学都在室外进行学习,室外的教学场地不理想,不如室内篮球馆干净,容易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很多女学生怕在室外上课晒黑了,很多人都不喜欢在室外上课。篮球运动有着一定的对抗性,即使没有对抗,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比较容易受一些轻伤,如损伤手指,崴脚等,女学生害怕在篮球学习过程中出现意外伤害,对篮球学习有一种比较抵触的心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知较低,对篮球运动的健身原理、教育原理、文化价值等都比较陌生,没能理解篮球运动的真谛。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被学生认为是影响学习兴趣的一个主要方面,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都对女学生的兴趣有一定的影响。

四、结果与分析

第2篇

地球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为了培养出具有很强的地球化学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地球化学专业人员,地球化学专业应将科研动手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了本科教学的各个阶段。地球化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如下:地球化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掌握实用技能的地球化学专门人才。学生完成学业后,具有从事地球化学专业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并有较广的知识面,具备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基础,能适应21世纪社会对地球化学人才多方面的需要,既可从事理论研究,也能胜任应用领域的工作。可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家机关以及国土、资源、环境、石油、海洋、农业、城建等部门从事科研、生产或管理工作。

地球化学专业本科动手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本科生的动手和科研能力,学校也出台了一些举措,比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开展,本科课程中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大型仪器的使用和测试精度、分析技术水平的提高,送检样品的代表性、送检状态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水样在采样后要进行加酸,加酸的目的和加酸的具体要求等,都需要掌握。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分析要求送检鲜样等,同时也带来采样代表性和样品处理标准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于地球化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样品的采集、前处理等过程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锻炼和认知的过程。但是目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开展周期较短,一般为一年时间。这对于像大地构造等以野外和室内观察为主的专业学生而言,时间也许充裕;但是对于地球化学这种依靠测试分析数据来支撑的专业学生而言,时间是不够的。

因为在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野外踏勘和实地取样后,样品的分析测试周期往往很长,一年之内数据难以获得。为了按时完成科技立项工作,有时指导教师会提供现有的数据给学生,让他们去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这样学生就缺失了野外锻炼的实践机会。当然也有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提前采集了研究所需样品,但是又由于昂贵的分析费用和样品长时间排队等问题导致无法按期完成创新实验。

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方面,坚持课堂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相结合,增加了实验课的课时和内容。但是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的阶段,大部分学生的论文是依托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的,而科研项目的样品基本以送样为主,因此毕业论文阶段本科生也很容易缺失地球化学样品分析的重要实践环节。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多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地球化学专业成为培养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同类办学提供示范经验。但是,如何让“产学研”基地在本科生科研动手能力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到这些基地去实践?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地球化学专业动手能力提高的应对措施

1.延长创新实验周期

延长地球化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实验周期,提供给他(她)们充裕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处理和存放样品),来进行前期资料的调研,野外采样和样品前处理等工作,加强其野外实践环节的锻炼,提到野外认知和动手能力。

2.加强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满足学生们的实验需求

加强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将学生的实验需求放在第一位,无论在创新性实验还是毕业论文进行期间,如本科生有实验需求,在保证实验教学的前提下,允许其在学校下属的任何教学或者科研用途的实验室开展室内样品的分析工作,当然要配有专门的实验老师进行指导,允许学生上机测试,这样就加强了地球化学样品分析的实践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室动手能力。

3.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重视学生课堂上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课堂教学尽量根据实验室现有实验能力和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结合本科培养方案中开设的相关课程,通过习题或者实验课的形式,提供给地球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到地球化学实验室、流体包裹体实验室、流体动力学实验室、地球化学有机分析实验室去实践的机会。比如:“环境地球化学”课程中“水样的采集和河水pH值的测定”,就采取了让学生实地踏勘取样的方式,教师结合实例讲解不同水体的采样会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存在取样的位置、深度的差异,并强调了取样时的注意事项和要点。这样同学们在野外具体认知的基础之上,通过亲自动手取样,并结合样品的室内分析和地球化学理论的讲解,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野外实地取样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

4.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有机融合

教师在指导地球化学专业本科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中,普遍以科研项目为支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在本科生培养过程的作用,创造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融合的机会,有目的地系统提供给学生一体化的从资料调研、野外取样、室内分析到论文撰写的专业指导,这样就增强学生动手、动脑与教师辅导的力度,帮助其建立理论知识和野外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和提高其科研动手能力。

5.提高“产学研”基地的利用率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羽毛球教学俱乐部体育素质

一、高校羽毛球俱乐部教学现状

高校羽毛球俱乐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动作能力,适应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相互交流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俱乐部课外定时向学生开放,并有相应的值班老师进行指导,这样就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自觉性和个性发展,达到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一)高校羽毛球俱乐部类型

高校羽毛球俱乐部存在三种形式:一是课内教学俱乐部,即有学校规定一定的课时,有专职教师进行教学指导;二是课外羽毛球俱乐部,这些俱乐部大都是由学生自己组织起来的,没有专职教师(教练)指导,他们大都采用和其他俱乐部交流或组织者参加业余比赛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三是课内外相结合的俱乐部形式,这种形式是从培养人才整体教育的角度提出,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起来的,他的指导思想是终身体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特点是自主性、开放性、整体性、连续性、灵活性。

(二)高校羽毛球俱乐部教师现状

由于大学生扩招政策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校缺乏体育专业教师,导致非体育专业的教师也参与了体育教学,其在俱乐部的管理方面只负责场地的设施管理和学生的划卡和盖章工作,并不能起到技术方面的指导和教学的作用。

二、高校羽毛球教学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科学性与系统性不够

羽毛球的基本技术掌握和技战术的熟练运用是实现羽毛球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又是教师和学生开展羽毛球教学活动的依据。理论方面,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形式不同,有些学校单独用一、两节室内课进行集中讲解,有的学校教师在讲基本技术和技战术的同时把相关的理论穿去。有调查可知理论课时数比较少,统一观看比赛和讨论基本没有,难以让学生全面的详细的了解羽毛球了理论知识,应适当的加深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高校羽毛球教学深入发展。

(二)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缺乏和教师专业水平低有很多方面,一方面,羽毛球运动是一个消费较高的运动,很多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体育系以及一些综合院校的体育系没有开设羽毛球专业或者开设的比较晚,培养一个专业的羽毛球教师花费,要比其他专业所花费的多、困难得多,所以当这项运动突然兴起时,就会出现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和专业水平低等现象。很多高校为了弥补教学的需求,就要求部分其他专业的教师进行短期的培训来进行羽毛球教学;另一方面,很长时间体育教师和体育运动员社会地位低,待遇差等因素,影响了很多体育人才的发展和责任感。

(三)场地、设施紧张

场地、设施是各项体育运动得以顺利开展进行的基础,也是当前困扰高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调查可知,全国各高校多或少都有羽毛球室外场地,但是室内场地的数量和质量却不是很乐观,由于羽毛球室内场地的要求相对比较高,所以很多室内场地是和室内篮球场地或排球场地共用的。

三、高校羽毛球俱乐部教学发展对策

(一)改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

随着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都应进行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从羽毛球基本技术技能的纯竞技内容的学习,到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出发,迎合学生的心理,以羽毛球运动的趣味性、娱乐性为基本出发点,同时带有一定的竞技性需求来安排学习内容,将教学内容简洁化,减少枯燥感,同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其从心底里喜欢羽毛球运动项目。在教学结构中,将教学调整为学教并重的结构更为合理,这样即能施展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一种比较开放互动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同时又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其学习不发生质的偏离。

(二)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平时注重自身学习同时,各个普通高校应多创造条件,给教师出去进修学习的机会,多让教师参加一些羽毛球运动项目的培训班的学习,让众多的不同院校的羽毛球选项课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这样有利于羽毛球选项课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羽毛球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应有所创新,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和娱乐性,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练习。

(三)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普通高校中,应在学校经济条件允许范围内,加大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增设羽毛球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室内羽毛球练习;同时,在室外充分利用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周围,建设羽毛球场地,使学生在不能进馆时,在室外也能进行羽毛球练习,充分的调动学生运用羽毛球练习手段进行身体的锻炼

结论

论文针对全国高校羽毛球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方面的建议,希望对提高教学水平和大学生的体育素质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 是一种面向全体、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文章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入手,并在大学生教育实践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意义, 阐述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各种素质涵养、基本技能、敬业精神以及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等等。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现代拓展训练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自然环境,通过专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挖掘个人潜力、提升管理水平”的训练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目前全国学联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主要内容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现代型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精心创设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的状态。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可以将目前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一些项目移植过来,如信任摔、电网、空中漫步、空中单杠、胜利逃亡、合作过桥、巨人梯等等,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新的项目。基本素质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3天-5天,适宜设在新生进校军训之后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时间一般为3天-5天。对野外和水上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综合素质训练适宜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时间安排7天左右。综合训练中,应注意培养每个人的综合能力,让每个人都有当主角的机会,不要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益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质教育内容。由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一些方面又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将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形式上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选择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调动和强化了学生求和与自律的自觉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在素质教育效益上的低成本性,有助于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素质拓展训练是在共青团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其成本量来看无需一切从头开始投入,而且还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同时,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低成本性将可以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所在。在此情况下,为了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整合和深化教学渠道之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把培养人才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与自觉教育意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在知识、结构、观念、做法上均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黄艺农,刘雯.论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培养学生中的作用及其推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5卷第6期

[2]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4卷

[3]张晓玲.试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庄立臣.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2005年5月第3期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与时俱进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1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重视不够,体制不健全

目前,安全教育似乎只跟学校安全事故、教训相关联,只有当学校发生安全事件,或者社会上出现危害大学生安全事件时,大学生安全教育才能得到高校的关注,高校相关部门就会在这一特定的时期内去抓一抓,管一管,只是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表面文章,缺乏制度和理论支持,没有形成专门的安全教育制度,缺乏长效机制。

2)安全教育的内容较少,方法单一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高校事业的发展及社会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当前社会形势日益变化,安全问题及影响安个稳定的因素增多,迫切要求安全教育的内容不断拓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停留在传统意义安全上,应该向大安全的层面上拓展。现在高校在进行安全教育时,方法过于单一,形式简单,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排斥和麻痹心理,因而教育效果就会低下。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现象,如:马加爵事件、重庆大学生传销事件、北大学生自杀事件、网络安全问题等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应该做到拓展与创新。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形式也要多样化,既要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搬上课堂教学,也要在大学生生活中体现。

3)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熊事件言犹在耳,不可否认,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是正常的,甚至是一流的,但是他们的心理发展总体水平并不高,他们的情感、自制力和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可能是滞后的。这些事件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整个过程,应该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当前加强和改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思考

1)转变观念,树立大安全观

转变安全教育"无用论"的观念,树立大安全观,着力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一直以来,人们的安全观念停留在对生活中的生命、财产、事故安全等传统安全观上,随着社会的进步,改革的发展,我国经济、文化、信息、网络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发展急需一个安全稳定的大环境,需要我们重视非传统安全观,大学生必须树立大安全观,加强安全教育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安全威胁。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长远意义,建立安全稳定的大环境,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要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明确安全是高校稳定的基础、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2)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安全教育的新内容

当前,威胁大学生安全因素的范围越来越广,来自于经济、金融、生态、信息、资源、疾病、犯罪、恐怖等等方面。正如近年来发生在大学生中的消费权益、知识产权与保险等权益问题被侵犯的案件屡见不鲜,成为校园中师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应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能力,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自己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自觉接受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安全素养。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内容还覆盖国家的经济、文化、环境及公共安全等领域。当代大学生将在不同的领域接受各个行业中的安全考验,必然要求高校在设置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时,必须站在大安全观的角度,其教育内容的设置必须做到既要专又要广,形成一个教育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拓展和延伸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具体来讲,除了原有的重视大学生传统安全教育外,必须突出如下内容:

3)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

目前,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基本上由政治辅导员承担,辅导员除了处理日常繁杂的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工作,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业学习和考虑未来的出路问题,这样以来,安全教育作为学生工作就显得淡薄,即使有安全教育内容也多半是停留在口头说教方面,缺乏教育实践内容。因此,高校在加强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不能把此项工作完全放到辅导员身上,应该调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力量,通过学校宣传、教务、学工、保卫部门的协调配合,发动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防止实验室内的药品安全和防火安全。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专职队伍建设,提高安全教育队伍的政治素质,提升校园安保人员的知识水平,增加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引导学生加强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破坏活动的警惕,正确对待国内、国际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加强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

3结论

熟练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国家安全知识,文化安全教育,网络技术,防火防盗防身等技术,坚持"以预防为主,打防结合"。要将国家安全、文化安全、生命安全等安全知识在学生宿舍中、校园网上加强宣传,将安全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社团活动的教育中,突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安全教育知识的"三进"即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工作。控制各种危险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校园 TD-SCDMA WLAN 校园分布系统

大学校园人员密度大、手机普及率高,一直是移动通信运营商通信保障的重点区域。随着笔记本电脑的普及以及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大学校园有大量无线上网的潜在需求,大学校园无线上网将成为运营商的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本文将从大学校园不同区域的不同通信需求分析着手,讨论大学校园无线上网的建设方案。

一、大学校园不同区域的潜在无线上网需求

大学校园中不同区域因其功能不同,对无线上网的需求也不同,下面按照不同的场景对无线上网的需求从业务类型和业务量两方面进行定性分析。

1.1 学生宿舍无线上网潜在需求

学生宿舍中人员密集,主要用户群是学生,通过对目前使用固定宽带的学生用户进行行为分析,在学生宿舍中可能发生的上网业务大多是网页浏览、文件下载、在线游戏、即时通信等业务,用户对于带宽需求量大,终端类型以电脑为主。

对于学生宿舍中已有固定宽带的场景,学生用户可能由于空间限制、固定宽带资源(如网线接口数少、用户量大导致带宽下降等)限制、追求新潮等因素选择无线上网,由于固定宽带对用户的的分流作用,该场景中潜在用户比例不高,此时无线网络支持的单用户带宽应超过固定宽带或与固定宽带接近才有可能吸引用户并保证用户长期使用无线上网业务。

对于学生宿舍中尚无固定宽带的场景,由于没有固定宽带对用户的分流作用,该场景中潜在用户比例为100%。

1.2 教学楼无线上网潜在需求

本文按照功能的不同,把教学楼分为三个区域:教学区、实验室、会议室。

1.3 图书馆无线上网潜在需求

在图书馆的阅览室中使用笔记本电脑已成为一种时尚,在阅览室中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作笔记,有的学生因为阅览室安静而在阅览室中写报告、写论文,此时如果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直接查阅网上的资料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大便利,由此可见,图书馆的阅览室区域有较大的电脑上网潜在需求。需要说明的是,图书馆中藏书室、借书室等区域无线上网需求非常小,可以不予考虑。

1.4 校园内其它区域上网潜在需求

由于场地限制除学生宿舍、教学楼、图书馆外,其它区域通信的主要需求是话音业务,对无线上网的需求不大,特别是使用电脑上网的可能性趋近于零,手机上网也是偶发性的。

1.5 各区域无线上网需求排序

1.5.1 按业务量排序

按各区域业务量由大到小排序:学生宿舍>>图书馆>教学楼>其它区域。

1.5.2 按业务带动作用排序

按各区域业务带动作用强弱排序:学生宿舍(无固定宽带)>>图书馆>教学楼(会议室)>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有固定宽带)>其它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各场景中的潜在用户一旦成为真实用户(如购买了TD上网卡、TD手机、TD上网本等)将在校园内各区域中产生无线上网流量。

二、无线上网的制式选择

目前有多种制式的无线通信系统都可以提供无线上网业务,对中国移动而言2G制式中的EDGE、3G制式中的TD-SCDMA以及WLAN均是可选用的无线上网制式,按容量由小到大排序:EDGE

从支持的业务类型上看:手机上网这种低速数据业务适合用EDGE、TD-SCDMA制式承载;电脑(主要是笔记本电脑)上网适合用TD-SCDMA、WLAN制式承载。

三、建设思路

通过上一章的分析,整个校园内适合采用在校园内不同区域使用EDGE、TD-SCDMA、WLAN三种制式的不同组合的方式分步进行组网。

具体建设思路为:整个校园内全面开通EDGE、TD-SCDMA,在容量上重点保证学生宿舍、教学楼的实验室、会议室、图书馆阅览室等重点区域,随着无线上网业务的发展在这些重点区域开通WLAN。

四、覆盖方式

由于EDGE、TD-SCDMA、WLAN三种制式的频段及自身技术特点各有不同,本章将分别分析以上三种制式在校园各区域的覆盖方式。

4.1 EDGE、TD-SCDMA的覆盖方式

整个校园范围内的EDGE、TD-SCDMA信号广度覆盖应以宏蜂窝的形式实现,对于学生宿舍等重点区域需要灵活的选用宏蜂窝覆盖、室内分布、室外分布三种覆盖方式,或是这三种方式相结合以满足覆盖与容量的需求。本章后续部分主要讨论学生宿舍等重点区域覆盖方式。

4.1.1 宏蜂窝覆盖

为保证覆盖和容量,用于覆盖学生宿舍楼等重点区域的EDGE、TD-SCDMA基站,天线主瓣方向覆盖三座楼宇,天线挂高至少高出周围建筑物5米,也可采取光纤拉远的方式进行校园宿舍楼的覆盖,拉远站的BBU可集中放置。

该方式的优点是覆盖范围大,共址站建设周期短,成本相对较低,协调难度相对较小;缺点是容量小,天线所在的楼宇覆盖效果不好,容易形成“灯下黑”。

出于快速建站、在业务发展初期抢占市场以及需求不明朗的时期保护投资等考虑可选用EDGE、TD-SCDMA宏蜂窝覆盖重点区域。

4.1.2 室内分布

EDGE、TD-SCDMA室内分布通过RRU拉远方式实现,考虑将BBU安装在附近的宏基站,RRU通过光纤拉远接入到学生宿舍楼等重点区域,每层通过RRU带多天线的方式实现室内的TD-SCDMA信号覆盖,同时可利用建筑物墙壁对信号的隔离作用,实现空分复用提高数据业务流量总吞吐能力。室内分布采用“小功率、多天线”的技术,室内信号对室外影响小;室内分布与宏基站采用不同的频点,室外信号对室内影响小。对于GSM信号盲区以及WLAN需要馈入室内的情况,可通过建设三网合一的分布系统实现三个系统的室内覆盖。

该方式的优点是容量大,干扰小,能够实现重点区域的深度覆盖;缺点是协调难度较大。

该方式优势明显,是覆盖重点区域的最佳方式。

4.2 WLAN覆盖

随着无线上网业务的发展,需要适时的对重点区域引入WLAN覆盖,从工程建设的角度考虑,WLAN系统可与TD-SCDMA系统同时建设,以降低工程协调难度。

WLAN系统属于局域网的范畴,目前可用的组网方式为:室内单布AP、馈入室内分布、室外单布AP以及室外MASH四种方式。以上四种组网方式较成熟,本文不再描述具体实现方式,仅对四种方式的适用范围进行说明。

五、总结

本论文分析了大学校园不同区域的潜在无线上网需求,将学生宿舍、图书馆的阅览室以及教学楼的会议室、实验室等区域确定为无线上网业务的重点区域,在整个校园区域内通过宏基站实现EDGE+TD-SCDMA系统的广覆盖的前提下,针对重点区域讨论了GSM、TD-SCDMA、WLAN三个系统各自的覆盖方式,并分析了各种覆盖方式的适用场合。希望本文能对今后大学校园无线上网的建设提供一点思路。

参 考 文 献

第7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教育创新型人才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46-03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趋严重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近30年来,我国环境教育发展迅速,据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计,到2009年为止,我国共有371所高校开设了各类不同层次的环境教育专业,其中197所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育,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环境专业人才,为我国乃至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目前我国环境保护产业人才仍然严重不足,尤其缺乏能在生产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环保创新型人才,这使得环境专业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变得更加迫切。我国高等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运行机制上进行了多年探索和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种较好模式,体现了当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由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三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造就一批有学识、能做事、善为人,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具体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层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即教育要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二层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即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和科研活动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利于高等学校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对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涉及面很广,涵盖了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物理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多种学科,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人才培养方面来讲,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人的培养是综合型的,既注重理论研究,更强调实践应用,培养出的人才要直接能够解决现实的环境问题。高等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具有消化、重组和传播知识的优势,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知识和技术创新。企业和科研部门较学校教育能更直接地接触到知识、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在创新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创新环境的设立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这种优势一旦补充到大学,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优势互补式的飞跃。

(二)实施产学研结合,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

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即培养理论知识全面、应用能力强的多层次、多规格的环保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具备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保设备研制与开发、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以上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过程,学生只有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才能主动发现问题,追溯问题根源,然后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感受体验知识,激发求知欲,释放创新激情,形成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善于超越的创新品质,在实践中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提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加速人才成长

人才培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逐步形成一个完备的充满活力的体系。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一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实践环节能力培养不够,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强调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践,突出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把人才的培养置于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三种完全不同的环境下交替进行,在企业、科研院所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管理协调能力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在这种边学习、边工作的实践锻炼中,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责任感、使命感与紧迫感,从而自觉地加强对自身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树立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为毕业后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产学研合作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吉首大学资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结合专业特色和地方社会发展需求,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技能培养型教学”和“创新开放性教学”相结合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多元化的需要。近年来,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校内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科研实训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一)整合校内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及时深入理解、消化理论课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内在的实际技能,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养成以研究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和探究学习的习惯。围绕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要求,校内实践教学重点抓好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三部分。

1.实验课教学。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单调,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锻炼,极大地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上打破了课程的界线,按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开发三个层次由浅到深螺旋推进。在一、二年级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如各种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环境中水质、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的测定;二、三年级以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课程设计为主,如借助环境生物学、环境治理、环境评价、环境生态修复等课程的相关内容,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循序渐进的模式遵循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于指导实践的辩证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本科生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等课程设置上分别安排为期各两周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上,要求指导老师一方面注重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的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另一方面题目尽可能与近年来企业的生产实践相关,难度适宜。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了所学的内容,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计算、使用技术资料、工程绘图、总体设计和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 是本科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立和完善了毕业论文(设计)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职责,制定了严格的选题、开题、过程指导、中期检查、答辩、成绩审定制度。在选题上,考研同学以毕业论文为主,题目尽量与老师们的科研课题直接联系,使学生的选题紧跟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前沿,且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创新性,又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毕业后工作的同学以毕业设计为主,题目尽量与毕业实习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研究实际生产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夯实校外实践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产学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生产实践教学既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又是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自2006年以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吉首市污水处理厂、怀化市污水处理厂、常德市污水处理厂、湘西自治州环境监测站、湘西自治州环境保护局、花垣县环境保护局、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科院会同生态定位研究站等10个实习基地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在实习基地的生产实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识实习,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结束时,由专业老师带队对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周的参观实习。参观过程中,由实习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主要的实验仪器、功能实验室及相应工艺流程作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未来从事的工作形成一个整体的、概括的认识。二是工厂综合实习,学生在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在与基地技术管理人员协商的情况下,利用寒、暑假或所有节假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按照技术管理人员的安排,到车间班组跟班运行。学生通过跟班上岗,虚心向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学习,增强了对具体的实际工艺流程的认识,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会了利用原有专业课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是毕业实习,在第七学期课程结束,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要求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每天深入到岗位从事生产性或科研性工作,认真履行实习单位安全责任、岗位责任制度,每天撰写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实习心得,通过严格的毕业实习,学生较早地接触社会,在实际工作中增长了才干。转换角色,作为大学进入社会前的专业实战演练,能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

(三)参与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科研实践是让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科技活动,广泛开展大学生科研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校级优势学科为依托,从培养学生科研兴趣、设立科研创新学分、提供基础保障等方面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

1.培养大学生科研兴趣。将学生参加科研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之中,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教授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将与课程相关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动态介绍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科研的热情。学院结合专业开展多项课外科技活动,如学术讲座、环保协会、大学生挑战杯赛、大学生创新论坛、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使大学生对本专业的学科领域、未来发展以及职业前景有初步的认识。

2.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学分。设立大学生创新学分是激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举措。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的经验,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尝试设立科研学分,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申请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社会实践调查等经考核达到一定标准,学院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

3.优化管理,为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供保障。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以环境科学与工程校级优势学科为依托成立研发中心,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挑选一批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的教师作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及相关功能室。该实验室及其相关配套室施行全天候开放,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相关仪器设备的调配和药品供应。在实验室内学生可接受专业教师的师徒式传授,学生独立完成从文献查阅、项目撰写、实验准备与操作、数据处理、实验报告乃至学术论文的撰写等过程。学生申请到的创新项目、发明创造、研究成果、学术论文既可以参加学院每年举行的学术讲座、科技文化节、创新论坛等活动进行交流获得奖励,又可以获取相应的科研创新学分。参与科研实践的学生形成比较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毕业生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四、结语

21世纪是一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十分重要。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打破了传统大学教育单纯在校园内部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单一格局,为学生提供了参加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的机会,真正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及优势互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对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成端,赵君科.产学研合作培养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4):1-5.

[2] 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6):15-16.

[3] 张晓芬,佟会文,徐晓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56-58.

[4] 胡文勇,彭清静,袁志忠,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吉首大学为例[J].教师,2010,(8):11-12.

第8篇

关键词:高校;攀岩运动;发展现状

攀岩运动属于登山运动的一个分支,攀登对象主要是岩石峭壁或人造岩墙。攀登时不用工具,仅靠手脚和身体的平衡向上运动,手和手臂要根据支点的不同,采用各种用力方法,如抓、握、挂、抠、撑、推、压等,所以对人的力量要求及身体的柔韧性要求较高,具有极高的锻炼价值和娱乐价值。

高校是学校和社会接轨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要适应社会,还要引导社会体育的发展,并为社会体育培养专业的教练员和指导员。根据社会对攀岩运动教练员和指导员的需要,本文对高校攀岩运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作了简要分析。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光华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吉林大学。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了研究本论文的需要,通过中国知网查询了有关攀岩运动在高校发展现状的论文13篇,经过阅读选出有益于本研究的论文5篇,为本文章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2)访谈法。通过对以上六所学校攀岩队的教练进行访谈,了解到他们学校攀岩发展状况的基本情况。

(3)对比分析法。通过对2014年和2015年吉林省攀岩锦标赛成绩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此项运动在该校的发展状况和影响力。

二、研究结果

1.长春理工大学攀岩运动的发展现状

长春理工大学有东北地区最好的室内攀岩馆,因此攀岩运动在这里开展得比较好,是长春理工大学传统的特色项目。攀岩课在吉林省被评为省优课,学校和教师都很重视,在学生中影响力也较大。2005-2007年此项运动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08-2012年此项运动处于低谷,2013-2015年攀岩运动逐步走出了低谷,在吉林省大学生的攀岩锦标赛中连连夺魁,在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中也连创佳绩,并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攀岩教练和攀岩社会指导员。

2.长春大学攀岩运动的发展现状

长春大学攀岩运动曾在2007年发展到顶点,在2007-2015年这九年间成绩都很理想。从2007到2015年上半年,不但在吉林省保持较大优势,在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中也连获佳绩,成为此校的优势项目。但在2015年下半年,长春理工大学在走出低谷后赶上并超过了长春大学,2015年下半年参加的几场吉林省攀岩锦标赛中,长春理工大学处于明显的领先优势。但攀岩运动在长春大学发展势头依然良好,学校和学生都很重视,成为长春大学的优势项目,和长春理工大学相互促进,相互竞争,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3.长春工业大学攀岩运动的发展现状

长春工业大学的攀岩运动在2012到2013年发展的较好,涌现出了一名优秀男子攀岩运动员和一名女子运动员,在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中也获得较好的成绩,但由于长春工业大学有三个校区,他们的攀岩馆在林园校区,林园校区的是大二学生,因此攀岩运动队选材方面受到较大影响,现在此项运动发展势头良好,越来越多的学校有了自己的攀岩馆或岩壁,在2014和2015年成绩下滑较大,失去了和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一较短长的实力,但此项运动在长春工业大学还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是此校的优势项目。

4.吉林体育学院攀岩运动的发展现状

吉林体育学院在2015年将此项运动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由于体育学院学生运动条件较好,因此此项运动在吉林体育学院的发展较快,赶上了普通高校2?3年的发展水平。但由于吉林体育学院没有自己的岩馆和室外岩壁,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社会与学校的供需关系来看,吉林体育学院应该大力发展此项运动,为学生的就业开辟出一条新的出路。

5.长春光华学院攀岩运动的发展现状

长春光华学院虽然属于民办院校,但学校领导特别重视体育运动,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近五年长春光华学院在体育运动方面成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比赛中连获佳绩。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攀岩运动近2年在光华崛起,在吉林省已经稳居第三位,在全国大学生锦标赛中也崭露头角,但由于自身没有成型的岩壁和配套设施,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6.吉林大学攀岩运动的发展状况

吉林大学是吉林省攀岩运动发起学校之一,在主教练的带领下,曾经辉煌一时,但由于没有处理好教练的新老交替,致使此项运动在吉林大学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搁置状态,近两年虽有崛起的迹象但并不明显。

三、结论

在吉林省,攀岩运动开展的最好的高校是长春理工大学和长春大学,在这两个学校,攀岩作为学校特设项目或优势项目发展,是学校影响力较大的体育项目,不但推动了此项目在学校内的发展,并为社会培养了部分攀岩运动的教练员和指导员,但攀岩运动受到的限制条件较大,在吉林省的其他高校中发展的并不理想,想要将学校和社会接轨的环节做得更好,使学校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引领社会的发展,学校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适当加强投入。

参考文献:

[1]刘瑞江.在高校开设攀岩课的可行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2).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活动体质健康

1 前言

21世纪除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外,健康的体魄、强壮的身体是他们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的重要保证,其体质状况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整体的体质程度,关系到国富民强的兴衰。学校体育在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技能习惯,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不但要靠体育课的培养,更离不开群体活动的参与,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参加群体活动的时间、目的、内容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等一般信息的调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校全日制、部分1~4年级的大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上的调研数据和中国期刊网检索的有关体质研究的相关论文数篇。进行思考该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方向。

2.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涉及到不同大学生的群体活动参与情况和体质测试结果,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在问卷起草成稿后,打印出问卷400份。分别在自修室、操场、教室发给部分各个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100份,因每份问卷都是在当场填完后进行回收的,因而问卷回收率是100%,有效率为98%,有效人数392人,其中男193人,女199人。

2.2.3 数据统计法

运用SPSS软件对收回问卷数据进行归类统计、计算比例进行比较。最后再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分析表明经常参加课外群体活动的学生健康体质测试各项指标成绩普遍好于不经常或不参加群体活动的学生,而且在学习方面压力也较后者轻松,心情也普遍表现的比较开朗。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3.1活动形式的局限性

学校组织的群体活动方式虽然多样,但是学生的参与热情、参加人数以及所造成的影响却远不如学生自发的群体活动。调查发现,即使有些学校有各种运动协会和俱乐部,但其组织开展的课外群体活动多是以竞赛形式出现,而能够参与的只是体育尖子生。作为普通学生只能是以其兴趣爱好等因素自发参与体育活动。

3.2场地器材的限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中明确要求,一个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生人均运动场地面积≥3平方米,学校应该为体育教学和学生锻炼提供充足的场地,在拥有室外运动场地的同时也应该具备室内体育场所,而且设备齐全。但是,调查发现不少本科高校并没有完全达到上述要求,或者只是保证了教学所用场地,导致群体活动和教学起了冲突。

3.3活动缺乏科学的指导

由于教师平时在体育教学上没有将教学与学生体质的增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体育课在知识、技能传授和学生体质增强方面存在着脱节现象。所以造成了有些群体活动不规范、不科学,直接或间接导致学生养成不良活动习惯。

3.4学生因素分析

学生体质的好坏固然受学校和教师等因素的影响,但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因素。其中学生的生活方式、体育活动、体育保健知识、意志品质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影响着学生参与群体活动的积极性和质量。

3.4.1学生体育活动动机和行为分析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有效手段。在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中发现,有71.7%的学生选择了不固定、比较随机的群体活动方式。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计划性不强,没有养成体育活动的习惯;调查还发现,有90.9%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根本不考虑体育活动的强度、时间,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体育活动不科学;另一方面也说明体育活动同体育锻炼在目的性、计划性、时间、强度和频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和区别。只有lO.4%的学生对自己的体质情况进行过关注,而高达89.2%的学生,根本不去关注自己的体质状况,更不用说根据自身测试的实际情况和所测试标准及所提供的运动处方来加强体质锻炼,只是将体质测试做为毕业的基本条件来看待。

3.4.2学生的生活方式分析

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国内外学者均将生活方式列为影响健康的一个因素。在与教师和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熬夜、逃课、逃寝上网现象;不按时吃早餐和不吃早餐现象;吸烟、喝酒现象。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少参与群体活动的原因之一。

3.4.3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类的健康长寿60%取决于人的自我保健。体育卫生健康知识的高度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健康行为习惯的长期性,不同程度地限定了学生体育行为的科学性。调查发现,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掌握的渠道绝大部分来源于体育教师10%左右的理论课。在对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取体育保健知识的调查中发现,只有8.8%的学生表示过关注。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学校对学生群体活动的关注程度不够,不仅在观念、场地、时间、内容开展等方面均与学生体质健康的长远效益存在着脱节现象,而且缺少科学性、针对性、长远性。

4.2建议

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群体活动时间和空间,丰富活动内容。按照场地器材的情况因地制宜,结合学生的实际,不仅关注活动的形式,更要注重健身的时效性和趣味性:群体活动的开展要具有科学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变化。要具有实效性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要关注群体的共性与个体的差异性要具有安全性,对学生及时进行安全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

参考文献:

[1]谢佩娜.对我省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教育内容的改革与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