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0 08:24:37
导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幼儿园植树节主题教育活动教案一:
教案前言:每年都有新的希望,每年都有新的创新与期待。但是每年的植树节,小朋友们都主动的将小树苗栽种到指定位置,为未来的城市绿化坐着微小的贡献,这是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环境的小小行动吧!通过本次幼儿园教案让孩子们了解植树节的时间是哪一天,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时间,记住植树节的意义。
教案目标:
1、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和表现力;
2、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歌曲优美、动听旋律;
3、理解歌曲的内容、性质,会有节奏地演唱。
教案准备:
1、花草树木景的山坡土、未绿化的山坡图布置在活动室,作为蝴蝶的家;
2、录音机、歌曲的录音磁带、自制的小树;
3、场景布置:泡沫制作的小山坡。
教案过程
1、 激发兴趣
(1)游戏《蝴蝶找家》:幼儿扮蝴蝶边听音乐边按三拍子节奏做各种动作,音乐停,老师说:蝴蝶回家,幼儿迅速飞回“家”
(音乐反复几次)
(2)观察思考:蝴蝶喜欢飞到哪个家去?为什么?(引出歌名)
2、学习歌曲
(1)听赏老师演唱,让幼儿说说歌曲的基本意思。
(2)听赏录音歌曲,让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说说听了这首歌曲的音乐有什么感受?
(3)跟老师按音乐的节拍、节奏、力度念歌词。
(4)幼儿轻声跟唱、合唱、分组唱、边唱边做动作。
3、情感体验
(1)情境演唱:幼儿取“树枝”边唱歌曲边“栽树”。
(2)情感体验:幼儿在绿化的“小山坡”听音乐做蝴蝶自由的边飞、边唱。
幼儿园植树节主题教育活动教案二:
一、设计意图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日益关注的问题。而对幼儿进行环境启蒙教育,使幼儿知道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简单的环保知识并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为他们长大以后成为具有牢固的环保观念的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幼儿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进一步结合劳动教育,组织幼儿自己动手美化环境,保护环境,使他们把初步的环保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并在活动中巩固这种意识。于是我们 在植树节这天,为美化、净化环境,让幼儿认识如何栽树,宣传绿色植物的好处,教育小朋友要爱护树木。
二、活动目标:
1、理解童谣内容,学会朗诵童谣。
2、知道春天是植树的好季节,了解 3 月 12 号是植树节。
3、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教育幼儿要爱护树苗。
三、活动准备:
栽树的 vcd、以及栽树的图片。
四、活动过程:
一、观看 vcd,了解有关植树的知识。
1、看完后提问:电视里面的叔叔阿姨在做什么?(栽树)学习词语:栽树。
2、你们平时有没有看见过栽树?是不是和电视里的叔叔阿姨一样栽树的?他们是怎么 样栽树的?(先在地上挖一个坑,然后把树苗放进坑里,然后在把土盖上,最后浇上水。) 学习词语:挖树坑、栽树苗。
3、你们知道什么时候栽树最好?(春天)3月12号是植树节,每个人都要植树,到那 天你们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空地上栽树,好吗?
4、出示栽树的图片,让幼儿观察,我们种好了小树苗,再来和小树苗比比看,谁高谁矮?(一样高)小树苗和我们小朋友一样也会长高,那怎么让小树苗长大长高呢?(要爱护它,保护它,多给它浇水施肥捉害虫)
5、栽好树,爸爸妈妈的脸上什么表情呀?(爸爸乐,妈妈笑)我爱爸爸妈妈也爱小树 苗。小树苗长大后就成为大树,可以美化我们的环境,制造出清新的空气,让我们生活的更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二、幼儿欣赏童谣,初步了解童谣中的童趣,知道栽树带来的乐趣, 三、师幼感情地朗诵童谣,幼儿跟着轻声的读。
四、请幼儿给童谣起个好听的名字。
(栽树) 五、分组朗诵童谣,表扬声音响亮的幼儿。
六、小结:
栽树造福于人类, 我们应从小爱护小树苗, 小树苗就象我们的小宝宝不仅爸爸妈妈要保 护他们,我们小朋友更要爱护它。
童谣:栽树 挖树坑,栽树苗, 树苗和我一样高。
爸爸乐,妈妈笑, 爱我还是爱树苗。
幼儿园植树节主题教育活动教案三:
目标:
1.通过讲讲、看看、玩玩、种种等活动,让幼儿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加深幼儿对常见树的认识,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
2.鼓励幼儿与同伴互相合作、激发他们爱护树木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准备:
1.制作好树木与人类关系以及春天特征的多媒体课件。
2.自制常见树小纸牌人手3~4张。
3.植树的工具,在幼儿园内开辟种植角,备好柳树枝段。
设计思路:
从小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是现代幼儿教育更新的具体体现,活动设计拟在让幼儿认识自然物,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颂扬人类改造自然、保护自然,通过观看树木与人类关系以及春天特征的多媒体课件,把幼儿认知、情感、行为贯穿于各种活动中,让幼儿采用不同的认知思路、多层次去认识周围世界,运用观察、谈话、种植、游戏等多种方法,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过程:
一、讲树
1.观看“风沙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配以音乐解说,制造略显紧张的气氛。让幼儿通过听讲解、观看“风沙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了解风沙对人类的危害。
2.引导幼儿重点讨论:如何来避免风沙带来的灾难呢?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幼儿得出树木能阻挡风沙,避免及或减少风沙造成的灾害。
3.观看春天季节特征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二、夸树(植树对人类的益处)观看树木与人类关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讨论。
植树对人类的益处: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防风遮雨、防止火灾等功用。
三、玩树牌
幼儿每人3~4张小纸牌,上面绘有各种已认识的常见树木。幼儿自由结伴,两人一组玩树牌。
玩法:双方同时出一张树牌,先拍桌者先讲:一要讲出这两种树的树名,二要讲出每种树的一二个主要特征。三要讲出其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都讲对了,两张数牌就归讲者所有;讲错了,就有对方讲。如双方均未讲对,就把这两张牌搁一边,双方重新出牌。最后以牌多者为胜。
四、种树
1.激发幼儿参与种树的兴趣带领幼儿去园内的种植角,让幼儿说说如何种植“柳树”
一、解放教师,解放学生,少折腾,多探索
教师就应该安心搞教学,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纯粹的教学是不允许限制和干涉的,如果教师带着镣铐来跳教学之舞,怎么能吸引学生呢?怎么能和学生之间产生心灵碰撞的火花呢?一份份文件,一样样制度,一项项任务……案牍如山,应接不暇,哪来的精力全身心搞教学。本人认为,教育是一项心灵工程,是一门特别的艺术。教师面对的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工作的任务是改造人的思想,塑造人的灵魂,增加人的智慧。因此,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教育工作的好坏不能单纯地用作业教案、各种档案资料来衡量。一名好的教师,在平时备课时,很多备了的东西并不一定都需要写到教案上,给学生安排的作业也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对这些都做了量化的规定、统一的标准、详细的要求,其只能为完成任务而疲于应付。一名好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的许多工作是没有记录的,如有的学生最近学习不够认真,教师就找其来谈心,并叫来家长了解情况;有的学生基础差,教师就额外地对其进行课外辅导;有的学生家庭情况不好,教师还得家访,和家长沟通,作出对学生合理的教育策略;有的学生间闹矛盾,教师得对他们彼此做思想工作,调解矛盾,搞好团结……如果要求所有的工作都有记录,那教师到底是搞教育工作还是每天做记录呢?这就必然导致弄虚作假,应付检查,哪来真真切切、踏踏实实的教学呢?
静宁三中的教案是打印的,用三中老师的话说这教案是为了完成教案的任务。虽然人家的教案如此简单,但人家的备课毫不马虎,每课都是集体备课,一起研讨,商定最佳的教学方案,制定实际的教学措施,最后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三中的作文采用“一题二做三快”的训练方式,即一个作文题目,学生写两次,并且限定时间。在作文的批阅上,教师只阅9篇(上中差各3篇),其他的作文学生互阅,这既锻炼了学生发现作文中问题的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本人感觉静宁的教学比较务实,教师教得轻松,并且教得用心。我们应该把教师从一些无聊的折腾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专心搞教学。作为教育管理者,应以教师的教学效果、上课水平作为考评教师的唯一标准,而不是烦琐的记录档案等。
我们的学生,也应该得到解放。有些教师备课不扎实,上课胡搅蛮缠,把学生弄得一头雾水、一塌糊涂。课后安排作业,信口开河,随随便便,不管学生的实际,不管作业的效果,比如某篇课文抄几遍、某个生字写几页、某个单词写几行,很不科学,很不合理。学生为了完成作业的任务只是写,在无聊的折腾中消耗了宝贵的时间。作为教师,给学生讲课时应该思路清晰,简单明了;给学生安排的作业,要经过自己精心设计,抓住一节课的重点,切中要害,少而精,突显作业的功效。这样,就能让学生从无聊的折腾中解放出来,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优异。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真务实,用心搞教学
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利剑,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用心钻研,不断进取,千万不能老牛拉破车,慢慢来。如果我们“当天和尚撞天钟”的话,我们就应该“当一天和尚,撞响一天的钟”!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用上心,教育教学工作就一定能搞好。
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多为学生的未来着想
我们必须要立足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来谈教育教学工作,千万不能一味地只强调考试成绩。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养成教育、健康人格的塑造、智力的开发、交往能力的提高、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学校教育必须要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打好基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教育是爱的事业,智慧开发的工程,祖国发展的基石。如何把一个个可爱的生命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应该不断探究的问题。也许有些人不以为然,但想想,一个孩子就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未来,无数个家庭的发展就决定着祖国的明天。从这个角度讲,教师的责任是何其重大啊!如果一名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信口开河,误人子弟,良心难道就不受到谴责吗?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道理谁不懂啊!可当你拿着课本走进教室的时候,你对这节课做了足够的准备吗?你对这节课的每个环节做了细致的安排吗?你对这堂课心中有底吗?当你面对每个学生的时候,你有足够的耐心去教育吗?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是乡下的,条件不好,可你在埋怨这不行、那不好的时候,是否反问过自己,自己做的足够好吗?自己十分努力吗?孩子是一样的,教室是一样的,粉笔是一样的,在你感叹我们的学生不如人的时候,是不是就在无形中说自己不如人呢?其实,我们并不比别人差,问题的关键是别人在教学中钻研,以教学为事业,我们在教学中是为完成任务,以教学为职业!我们必须反问,我们必须反省!我们要在教育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真务实,用心搞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前人早就告诉我们书本和实践是不能割裂开来的。我们要完成的第三种改造便是:变“书本的课堂”为“生活的课堂”。让家事国事天下事伴随着风声雨声读书声走进寒窗;让书本上的铅字,跳跃成大自然的花红柳绿、鸟兽虫鱼;让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目光穿越过去和未来,关注个体和社会。不可想象:教育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怎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抛弃那些无聊的让孩子讨厌的练习吧,多读,多写,多实践,让我们营造一个真正的“大课堂”。
我们在课堂里辛苦跋涉,从冬到春,从秋到夏,且行且思,知道唯有改造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活力。作为一名教师,也许你也曾想:我的工作有什么意义,我上的课,我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话语,我给学生做的一张又一张的试卷,它们到
欢迎到阅读《教师心得演讲稿——改造课堂》
底能给孩子带去什么。当学生因此而惧怕课堂,我们真的会黯然神伤。我们会想起自己做学生的时候,也曾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也曾在这样的课堂里累积应试的知识。我们必须对这段生活有所反思。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知识传递的交接地,它广阔、渊深,它严谨、活泼,它应该是一个神圣而亲切的字眼。而长久以来旧的教育观念扭曲了课堂的本来面目,使多少学子不堪回首。时代需要一个全新的课堂,让我们抖擞起精神,把课程标准的理念、方法迎进课堂,改造它、更新它,让我们的孩子接受它。如果说课堂是孩子们汲取知识的海洋,那它必然应该是水波浩淼、气象万千的。可走进某些课堂,我们看到教师的教案上永远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永远有一个牢不可破的框框;我们看到模式墨守成规、方法一成不变;我们看到无上的权威、严厉的说教,以及无条件的接受和战战兢兢的服从。于是,孩子们失去了海洋。课堂,是指向过去的世界,还是面向未来的时代?是以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为本,还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是以单通道方式向学生进行灌输,还是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发展、学会探究?每一个答案都是后者,每一个答案都要求我们完成第一种改造:变“死”的课堂为“活”的课堂。课堂是教师耕耘的责任田,但更是学生收获的庄稼地。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你我都不能取而代之。可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主角,学生成道具的戏剧时时在课堂上演。我们何必高高在上?我们何必板起脸孔?我们何必去牵着学生的鼻子?我们何必永远只会说指令性的话语!难道面对前人知识、文化、智慧的精华,教师与学生是不平等的吗?这样的教师角色,体现不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也贬低了你我的生命价值。其实,在课堂里,老师、文本、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我想,学生欢迎这样的教师:闻道有先、授业有道、解惑有法;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平等、民主、自由。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第二种改造:变“教师的课堂”为“学生的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前人早就告诉我们书本和实践是不能割裂开来的。我们要完成的第三种改造便是:变“书本的课堂”为“生活的课堂”。让家事国事天下事伴随着风声雨声读书声走进寒窗;让书本上的铅字,跳跃成大自然的花红柳绿、鸟兽虫鱼;让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目光穿越过去和未来,关注个体和社会。不可想象:教育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怎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抛弃那些无聊的让孩子讨厌的练习吧,多读,多写,多实践,让我们营造一个真正的“大课堂”!
我们在课堂里辛苦跋涉,从冬到春,从秋到夏,且行且思,知道唯有改造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活力!
作为一名教师,也许你也曾想:我的工作有什么意义,我上的课,我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话语,我给学生做的一张又一张的试卷,它们到底能给孩子带去什么。当学生因此而惧怕课堂,我们真的会黯然神伤。我们会想起自己做学生的时候,也曾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也曾在这样的课堂里累积应试的知识。我们必须对这段生活有所反思。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教师实现人生理想的地方,它应该成为师生向往的智慧乐园、人生殿堂。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用崭新的视角去审视课堂,未来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用全新的理念去改造标准就是一盏明灯,它指引着我们课堂改革的方向!改造势在必行,改造刻不容缓,行动起来吧,在课堂里,我们将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关键词】网络校验;促进;校本教研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不就是记录他平日所见、所做、所思吗?教师的成长需要不断实践和不断的反思,网络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条件和平台。
一、网络教研在教学中的作用
过去教师要想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信息,只能靠学校或个人订的有限几本教育教学杂志,以及图书馆中已陈旧的理论书籍,学习渠道极为狭窄。网络的明显优势在于其拥有无限的信息资源,而且不受时空限制,搜索查询资料十分方便。
(1)网络能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教研氛围。网上教研教师间交流的方式主要以写帖、读帖和回帖的方式进行,交流是互动的,读帖回帖之间就如言来语去一样的直接。随着交往的深入,一些不便在上面贴出来的,可以用“悄悄话”来实现交流,还可以借助聊天的工具如QQ、MSN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就如同面对面的交谈一样。但这种交流不同于现实中的交流。现实中面对面的交流不可能给你过多的时间去思考,容不得你缜密地去组织自己的语言。而网络教研却不同,读帖之后,有感要发有话要说,可以斟酌好了再写帖发言,斟酌不好可以不“说话”,只浏览。如果有不同意见或者看法不成熟,想说又怕别人知道自己是谁,还可以多注册几个网名发表不同的见解。只要不是侮辱人格的,在论坛上是完全可以畅所欲言的。所以,网络学习和交流是非常轻松随便的。更重要的是,在交流过程中,没有校长、主任,大家都作为朋友进行交流,因此更显得和谐、民主。
(2)网络为大家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平时我们的教研范围仅限于同组的老师之间,范围再扩展一些,也只能是本年级、本校。网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教研天地,我们可以足不出户,便可参与全国各地的教研。在各个教育论坛上,集结着来自天南地北的一线教师,也有各地专家、名师、教学骨干。教师们在与他们的交流中碰撞思想,在交流中深入研讨,在交流中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在交流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信息。
(3)网络可以大大提高教研的实效性。教研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学校通过网络开辟“教研专题论坛”、开展“问题研究”、“每周一题”、“教育教学故事”、“我与教材”、“课后一得”等研究活动,并通过网络进行听课、评课活动。教师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教研,大大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常规的评课必须先听课再评课,而网络可以让我们边听课边评课,时间可以缩短一半)
二、网络教研的形式
(1)博客――经验总结与反思。教师在博客上发表的每篇日志都有时间显示,学校也可以通过博客日志的时间表,检查教师写教学反思录的情况,了解教师近期思想动态,避免了有些教师在学校临近检查时,临时补上去的做法。温州市教育学院的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博客,并在网站首页上公开,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值得广大学校和教师借鉴模仿。
(2)论坛――互动多向探究。我们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辟“教研专题论坛”,开展“问题研究”、“每周一题”、“教育教学故事”、“我与教材”、“课后一得”等研究活动,教务处和教科室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根据教师需要出题(“发帖”),引导全校教师展开讨论,为教师搭建一个对研究主题思考、讨论、争鸣的广阔平台,教师借助“论坛”这个平台,畅所欲言,不拘一格,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跟帖”),评判他人的观点。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人员限制,能够经常性地交流研究,集思广益,也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使理论学习在思考中内化、在讨论中交流、在争鸣中实现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彻底摆脱了教研活动每周一次的局限,使教研活动弥散在教师日常教学的每一天。
(3)备课中心――网络多次备课。将现有的“课件中心”改造成“备课中心”,建立《公用备课库》(教师只可读取不可写入),教师从《公用备课库》中可直接下载教案,付诸课堂教学。教师下载后,也可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本班学生的特征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特点风格进行加工调整并记录于“个人教学特色补白”一栏中,并于课后及时记录课堂即时生成的对策或反思,经整理过的教案按单元再次上传至《个人备课库》中(个人备课库中以教师名字建有文件夹)。学校将此内容列入备课常规检查的重点,将其作为教师教学创新评价的一个硬性指标来检查,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避免“大一统”式教学,实行教学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网上评课――录像与直播。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可一改传统的听课评课,实现课堂教学研究即时化。笔者认为可以采用课堂教学直播或录像的研讨形式进行。一方面,开展课堂教学“直播”研究就是运用校园网和网络监控系统,将课堂教学现场进行实况直播,让教师在其他教室边听课边评课,使课堂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及时准确获取和反馈信息,这样的研究,不仅及时、省时,而且有实效。还不会干扰所听课教师和学生的上课。
三、网络教研促进校本教研的几点建议
(1)建立平台、分工负责。要使教师能够在网上开展教研,就要为教师提供研究的平台。我校可利用长沙市一中网校、综合管理平台和备课中心(由现有“课件中心”改造而成)建立自己的研究平台。设立“教案”、“论文”、“试卷”、“课件”、“日记”、“论坛”等版块使教师有自己进行教研的地方,而依托这个平台,教师们又可以参加长沙市一中网校、教育在线、人教社论坛等的教研活动。建议学校行政在学校论坛中都负责一个或两个版块,担任版主,对老师们网上教研进行组织、指导,对老师们的教案、论文、反思等进行点评。更要鼓励精通电脑、有热情、不怕苦的教师也负责一或两个版块,担任版主。如果白天忙不过来,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负起责任来,保障网络的安全畅通,并向年龄偏大的教师进行技术指导。
(2)建立制度、及时反馈。为了有效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学校建立了严格的制度,与教师的考核挂钩。要求教师每月上传一定数量的课件、教案等,并要求教师积极在论坛上浏览别人的帖子、发表自己的观点,要让浏览成为我校教师每日“必修课”。每个教师每天必须浏览学校的教研平台,特别是教师上传的教案、论文、课件等。另外对学校论坛中所有话题进行浏览,对学习版块的内容进行认真的阅读并采用跟帖的方式留下学习体会。
(3)培训教师、逐步推进。学校就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方法、模式、技术等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特别是对教师进行上传、开通和编辑博客、在论坛上的发表话题、回帖、转帖、简单的网页编辑、简单动画制作以及相应的视、音频的处理技术,以及熟悉网络环境下对多媒体的控制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培训。负责各个版块的版主(学校行政和各科中精通电脑、有热情、不怕苦的部分教师)要定期碰头,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关键词: 生物新课程 新教材 反思
生物新课标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关注学生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生物新课程的内容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程三维目标。我在使用生物新教材这几年来,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反思,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
生物学新教材在内容上有很多反映生物科技发展前沿的内容,时代性和实践性更强。比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5章现代生物技术中介绍了如何制作酸奶、米酒,以及沼气发酵技术等生产生活中常用的传统发酵技术,另外还介绍了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现代生物技术。这些新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媒体充斥我们的生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从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中获取新的知识,大大拓宽了视野,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课本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要不断从各种媒体获得新的信息。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生物科学的世纪,教师更加要注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多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信息,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使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二、要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
新教材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拓展自身各学科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在课堂上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淡化自己的专业学科角色。比如生物新教材中有很多实验涉及到化学知识,如:甲烷气体的性质,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二氧化碳遇石灰水变浑浊,用加碘变蓝的方法验证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等等。新教材中还有不少地方用到数学知识,如探究“植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时,要用干湿计测量,还要将测量数据进行整理,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数学知识,教会学生画坐标的方法。另外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应用一些古诗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说明春天藻类植物开始生长;“应怜屐齿印苍苔”说明苔藓植物在雨后生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说明鸟类的繁殖行为,等等。这些诗句可让课堂变得优美丰富,富有文学韵味。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将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在课堂上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使课堂变得丰满,让学生学起来更有情趣。
三、要灵活调整教学方式
以前我们备课,教案上都比较详细地规划了本堂课的时间安排,甚至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活动的内容、活动的结果都在教案上有所体现。现在我们强调探究式学习,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会出现什么探究结果,即使课前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际上课时还是会有很多出乎预料的情况发生。例如有一次下午第一节,我到一个班上课,学生正在看教室里的电视,我仔细一看,是中央10套的“走进科学”栏目,节目是“揭秘熊猫犬”。上课铃响后,我没有让学生关上电视喊上课,而是走到教室后边与学生一起看电视。原因是我本节课安排的内容就是“遗传与变异现象”,要求学生能初步区分出生物的哪些现象是遗传,哪些不是遗传。熊猫犬是松师犬被宠物美容师经过复杂的修剪、洗烫、染色后改造出来的很像熊猫的犬,这个事例正好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遗传与非遗传的内容。节目完了,我临时改变策略,把本节课的课题改为:由“熊猫犬”说开去。学生兴趣高昂,讨论激烈。下课了,我发现虽然没有按原计划授课,而是临时调整部分内容,但学生成为本堂课学习的主人,对课本内容理解得非常轻松、非常透彻。因此可见,如果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教案中只能预先设计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很难准确地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预设。
四、教书更要注重育人
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能且只能通过培养人、育人来间接地得到实现,恰如鲁迅先生所言:“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科特点,找到激发点,及时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然后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例如:在讲“人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时,教师在讲台上必须大胆开放,严肃认真,用科学的态度来引导学生学习,在这种前提下,学生会端正学习态度,逐步走进一个科学而神圣的学习环境中,在严肃的气氛下逐步感悟到新生命的孕育过程,深深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从而富有一颗感恩的心。又如在讲保护环境的内容时,举例:黄河,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土高原曾栖息着多种动物,为我们祖先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优美的生存环境。然而,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疯狂掠夺,这里茂密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曾经水草丰美的黄土高原今天已经变成了只生寸草的秃岭。黄河水中含沙量逐年增加,黄河断流现象已经使我们司空见惯。现在,我们到哪里才能体会到那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呢?再从我们身边的环境说起,看看那些污染的河流,那些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新生儿、畸形儿;随着电锯声响,成片的森林消失,许多珍稀动植物品种濒临灭绝;世界各地吞噬一切的海啸,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这都是由于我们人类的贪婪和无知造成的。同学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随手乱丢垃圾,不要浪费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等。这些内容的点拨,可以强化学生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关爱对人类所生活的环境的关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更加向真、向善、向美。
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及时总结,及时重建,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与时俱进,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一、教学评价机制的束缚
从目前中学教育的现状来说,教学评价机制依然陈旧,闭卷考试尤其是高考仍是评价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
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高考改革向着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可喜变化。从指导逐渐由双基观向智能观、素质观转化,命题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轨,②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历史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材料解释题,考查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又推动了历史教学的改革。但是,从课程改革提出的历史教育目标体系看,仍属于知识与能力的层面,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很难在这种考试中体现(高考改革中虽然也努力想体现它),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更是难以被这种终结性评价容纳。
从现有的考试模式来看,传授式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首先,传授式教学可以减少探究教学中的试误阶段,从而提高知识传授和能力(从当前考试评价看,主要是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培养的效率;其次,传授式教学最能适应班级授课制,从而能有规模地提高学生的成绩,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需要分层教学,甚至个别化的教学,教师势必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指考试主流的分析思辨能力)方面会提高教学成本。虽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也能起到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但就一线的历史教师来说,他们承受学校和社会的评价压力,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面,从学校和社会评价的主流形态看,其投入和考试成绩的产出是不相匹配的。
自从教育部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后,一部分学校(从总体来说占少数的)也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方面,当然这不是主体。即便这样,多数学校仍然把研究性学习成果是否得奖作为评价依据。笔者所在学校规定,凡是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按成果获奖的等第给教师加年度教学业务考核分。显然,这仍然曲解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体验的本意。这种评价有两大弊端:一是成果的不真实,许多获奖的成果,教师不仅是指导者,而且是完成这些课题的主力。二是课题选择主要考虑能否获奖,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一届学生做了,第二届教师就不愿去鼓励和辅导了,因为评奖时不太可能把奖评给同一个课题,而事实是,不同届的学生完全可以做同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现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多是有关地方文史的课题,这实际上是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这有利于学生作调查、访问等学习形式,也比较容易出成果。一个地方、几个学校,几年下来,这些课程资源如果不把它当成“可再生的资源”,可能会导致地方课程资源的“衰竭”。
二、学校传统的教学过程管理模式限制
从当前主流的教学管理模式来看,高中历史课程仍是适合传授式教学。一般而言,学校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备课和教案、听课和“教学比”,多数学校在这些环节的管理中,手段比较传统,操作比较机械。
如教学计划必须按照教科书的章节次序,全校统一(从学期看常常是全区全市统一,这既是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也是地区统考的要求),许多学校要求同年级教师每周学进度,这就制约了教学个性的发展。因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常常需要突破章节和课时的界限,不完全遵照教科书,而是“运用教科书”,所以这种管理也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尝试。从备课和教案的环节来说,很多学校定期检查教师的备课本,要求备课本必须手写(防止对旧教案和他人教案的复制,当然也带来了大量重复劳动),要求每一课时一个教案,包括机械的几个部分。笔者在教学探索中运用“教学布白”,把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留一点给学生”,有的章节详细分析,有的章节以自学为主,但是从学校的要求看,那些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章节也要求有详尽的教案,如果只有几个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或是几个注意点,那么这一部分的教案就不符合学校的要求,而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分组、布置任务等这些教学准备工作就不被学校确认为是备课的内容了。
当然,并不是每个学校的教学管理都是这样,但总的来看,量化、机械、物化、统一仍是当前教学管理的特征,这显然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探索。
三、大班额对探究性学习的制约
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当前高中阶段的班额在50—70人之间,60人上下最为普遍,无论是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城市,还是一些农村学校,班额在50人以下的不多见。大班额当然能提高一些教育效率,尤其是传授式学习,天然与班级授课制相适应。但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这种大班额的消极面就非常明显了。
笔者在所任班级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包括课外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外学习班额影响较小,而课堂小组学习就遇到了问题,笔者的做法分以下步骤:确定学习小组—确定问题—课前讨论—课堂交流—教师点评。有时候略去课前讨论的环节,在课堂中讨论。
开学初就在每一班级中建立历史学习小组(分组办法略),每一小组5—6人, 分10个左右小组;或每小组8—9人,分6—7个小组,根据具体的班额决定。但从讨论的要求看,显然不能超过8个小组,也就是说,小组成员多在7个以上,从管理学的原理来看,直接管理的人数不能超过7人,而我们的学习小组常常是7人以上。就教师来说,班级学习小组在7—8个,从历史教师任课情况来说,几个教学班加起来超过20个小组,教学组织的效率不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很难了解每一时段中各小组讨论学习的状况,这样就很难深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他们合作、探究、讨论的情况缺乏了解。小组在课堂讨论与交流也由于班额太大,人数太多,不容易实现,很多时候不少小组没有交流发言的机会,具体到某一个学生个体机会就更少了。
四、历史学科教学时间的限制
国家课程方案对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时间有明确的规定,但事实上,很少有学校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从总的情况来看,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学时间周课时一般在6节以上,物理、化学一般也在4—5节,这样就使一些活动课、选修课的时间被挤占,历史学科的教学时间往往得不到保证。不仅如此,从多数学校的情况看,为了让学生能适应考试的要求,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不是安排高考科目的教学,就是学生自修和作业。这样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自己支配用于历史学习的时间很少,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势必要求学生拥有更多的自我支配的时间,这在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下来实现是具有很大困难的。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学科在高中教学中不像语数外一样受学校、教师、家长的重视,教学时间的限制就更明显。在很多时候,我们组织学生的课外调查、合作学习,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讨论、探究也使一部分学生花了较多的时间在历史学习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这些学生就可能承受来自家长、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压力,历史教师也会承受这种压力。“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上花这么多精力不值得”,这是很多学校领导、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的观念,历史教学就生存于这样尴尬的夹缝之中。
总的来说,由于教师精力有限,教学时间有限,而探究性学习要深入而不流于形式、流于表演,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也要较长时段的教学时间,这对授课时间有限、班额又比较大的现状来说,显然是不能适应的。
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探索和自我改造总是艰难的,历史教师将面临着更多的困惑。但是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出发,历史教学又必须走出简单传授历史知识的困境,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从而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历史教师必须迎接挑战,实现历史教学和教师自身的蝉脱,创造历史教育的新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师面临的是艰难的突围。
注释:
关键词:精品课程;转型升级;资源共享;建设思路;前景
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教高厅[2012]2号文下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是: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同时要求课程资源需具系统性、丰富性和适合网络传播性,使其成为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并且鼓励高等学校采取校际联合、学校与社会联合等方式,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课程共建共享。该实施办法第三条要求所申报的课程需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独特风格,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和专家以及社会学习者等的好评和认可,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对照教育部的上述要求,我们感到东南大学大学物理精品课程近十年来持续建设的目标和取得的成果与此次转型升级的各项条件完全吻合,其成果、目标、认可度皆达到满意程度。本文介绍所取得的成果、资源,研究共建共享课程建设的思路和问题及课程建设的走向。
一、课程建设成果与资源
东南大学大学物理课程,在2004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之后始终坚持精品课程持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发展课程的优势和特色,同时以优质教学资源的研发为先导,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手段,改造课程,改革教学,创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物理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果。
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是指,将三种课堂(教师课堂、网络课堂和实践课堂)结合为课程教学的一个大课堂,将三类优质教学资源(纸质教材、数字教材和网络教材)集合为课程教学统一使用的资源,将多种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等)的培养综合为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由这两个“三”一个“多”有机结合构成“三位一体”的物理课程教学体系。
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核心是灵活的教学模式(本文不做过多的讨论)和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如果没有系统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的资源,不仅教学内容的组织缺少支撑,上述课堂的结合也无从实施。因此,建设多类立体化优质教学资源非常必要。经过近十年持续不断的内容扩充、修编、新编、翻译等,我们打造了立体化、多层次的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典系列教材精品,并由此建成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三大类18种优质教材。
其中纸质教材以《物理学》、《物理学教程》为核心;电子教材以《大学物理电子教程》、《大学物理模拟板书式电子教案》为核心;网络教材以《大学物理网络课程》2.0版、《教学素材库》为核心。该系列教材在满足我校每年4000余名学生个性需求的同时,还被国内各类高校广泛采用,且受到一致好评。2006年至2012年,仅马文蔚主编的《物理学》(第五版)和《物理学教程(第二版)》的发行量就达300余万册。
在教师课堂教学资源中,我们着力在丰富的资源中组织、提炼研究性元素用于研究性教学;网络课堂资源中,我们进一步拓宽视野与功能实效,对网络“工作室”(第二版)增加了面向国际、引发思考、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等大量模块;实践课堂资源中,我们加强课程知识与研究实践结合平台的建设,将“工作室”(二版)与“大学物理网络课程”和“教学素材库”等联合,建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空间,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网上助学和自主研学,同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人或小组自选研究课题,进行科技制作、科研探索、撰写研究论文、成果答辩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东南大学在校学生自发组织的成立于2010年的“大学生物理学会(Society of Physics Students)东南大学分会”,是“大学生物理学会”在中国大陆地区设立的第一家分会,并成为连接课堂学习与学生实践的重要桥梁。分会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技能以外的其他技能提供外展(outreach)的学术服务等。分会会员人数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0~60人,学生每周都自行开展分会活动,多次举办了高水平物理讲座,此外还通过展开国际交流、参加竞赛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与研究实践。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资源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各方的好评。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共建共享思路与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物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初探
转型升级中的资源分类、整合和呈现。“转型升级”是指对原有“十一五”国家精品课程所做的改造,改造的结果是要达到资源的实用性并实现资源共享。其中的“实用性”是指资源要课程化,原有十一五精品课程中的资源缺乏课程的组织,往往只是一堆供人们查询的被动材料,而转型升级就是要把被动的资源变成学习元素中的一分子,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资源的内容。“共享”就是指资源为学习对象所共同分享。“十一五”精品课程虽然也提倡共享,但由于建设经费投入主体、知识产权对象以及资源结构分布等因素的不明晰,使得共享进展不利。此次转型升级后的资源共享将在法律基础上得以保证。
资源主要分两类――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是指能反映教学基本元素的素材,包含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基本要求(重点与难点)、章节作业、教材内容、课程设计、全程课堂录像和习题与解答等。拓展资源是指丰富教学基本要求的辅助元素,包含数字(网络)课程、在线作业与检测系统、演示实验、物理拓展案例和专家讲课等。以知识点的相互关联来整合资源、以课堂录像为核心来呈现知识点,是此次转型升级的特征,并且知识点是以关联度和点击率动态来排序的。举个例子,角动量这个知识点在质点力学、刚体力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等章节中都有关联,那么角动量这个知识点排序就靠前;同时若学习者点击某个知识点的频度高,那么这个知识点的排序也会向前移。这种呈现方式,对学习者和管理者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它使获取资源的途径变得更直接、方便,也使整个资源共享课程更具实用性、简洁性,从而实现了资源全方位地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的建设目标。资源共享课的结构特征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2. 精品资源所搭建的教学资源体系
东南大学大学物理课程资源非常丰富,面对理工科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组合了三个层次的教学资源――面上的、特殊的和选拔的。“面上的”是指面对绝大多数的工科学生群体;“特殊的”是指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选拔的”是指对那些比较而言更优秀、英语水平高的学生。除了上述教材资源,还有大量的数字或网络资源在支撑着我们的教学,比如我们的“大学物理素材库”、“大学物理网络课程”和“模拟板书电子教案”等,这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辅助。上述资源成为我们此次转型升级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实物基础。
3. 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从先期我们提交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的过程来看,教育部的顶层设计以“全程教学录像”为核心关联知识点的思路是对的,以“课程概要”、“基本资源”、“拓展资源”、“资源库”、“参考资料目录”等的模块组织课程,内容上是完整的,结构上也是合理的,形式上也是简单的。但是组织形式上显得过于简单化,原因在于学习者不仅仅需要资源的丰富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更需要学习的组织性、评估性和反馈性。课堂教学中的这一切,无疑是由教师来承担的,可是资源共享课中恰恰缺少了这个“先行组织者”(当代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在功能上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要组织好教学内容、控制好进度、掌握好深度,还要能对学习做出评判。下面,以刚体学习中引进某章前的组织材料,来看一下先行组织者在引导课程进展中的作用。
一密度均匀的圆盘上面固定着两个可看做质点的物体A、B,圆盘以角速度ω绕固定轴转动,其中rA < r B,试比较:
线速度大小vA ――vB ,角速度大小ωA―――― ωB 。
物体A 的线速度v A与角速度ωA之间的关系为――――――
物体A 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分别为:at= ―― an = ――
答案:
vA
若上面问题回答得还不熟练,请再查阅前三章中的相关内容;
若回答过程十分顺利,恭喜你,你的知识储备已经达标!
一、武术的教学方法根据理论提供的主要方法有(各种)练
习法
讲解示范法;完整法、分解法;同类动作归纳法;重点动作提出法;快速练习法;形象比喻法;电化教学法;利用攻防含义法;“转”的方向重点提出法;闭眼练习法等。
二、以《五步拳》的学习为例(第一次课)设计图解套路练习法说明
1.学生自己主宰的课堂,师生共同设计课堂
鉴于武术的特点和教学呈现方式不同于其他学科,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帮助学生学会以学习为核心。教师要让学生自己主宰课堂。
设计教法:学生在与教师合作完成准备活动后,每位学生发一份图解自主练习。图解上有《五步拳》的套路和五种基本步型。
2.让学生人人都可当主持人
这时2~3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相互指点错误。进行小组交流时队形方式不限。
3.利用骨干带头作用(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在巡回指导领会动作快的学生简单的指点和学习,以备下一步发挥带头作用。
4.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动作的规范性
这是分成8~10人一组,教师在小组内加强教师的示范性,进一步发挥骨干作用。
5.教师和学生共同喊号子完成动作―学生再自练几遍后―在音乐的伴奏下进练习提高
6.让每个学生都阳光
学习中间可以穿插一些游戏和素质练习调节学习气氛,同时休息、交流时让各组学生展示自我,并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充分认识五种基本步型组成动作的精、气、神是如何统一的。
7.让知识能力齐飞
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五步拳,还要让学生学会教别人学习五步拳。
三、自主构建的思考
第一,武术模块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与自主构建,首先要研究课标,吃透精神,在课程总目标的引领下研究模块教学目标,在具体目标的引领下展开教学内容的研究和具体实施措施。
第二,新课标中指出“体育教学的内容和组织教学形式,要努力体现课程的价值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教学内容设计的同时注重科学性、合理性。
第三,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取决于目标引领下教学形式的呈现方式,“非教无以成学,非学无以成教”,教学相长。教学方式的选择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同时也是教师素养、价值和育人艺术的体现。
第四,如何根据武术教学的目标要求进行内容的设计。包括怎么对内容进行改造,怎么去创新内容,怎么对内容进行与生活化有关、与学生有关的改造。
第五,教学方式决定着教学效果和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方式又是教学组织教法和学法等的综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法上要自主构建,在学法上更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有效性。
第六,教法和学法综合构建的重要性。按课标要求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不仅要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更要体现的是不仅只是技能掌握,还要考虑到对学生的教学具体目标或者五个方面全面体现。
第七,教法和学法的综合构建要注重学情分析。根据地方性特点和学生要求对教学内容、教法、学法一体化进行改造和创造性构建实施有效教学,同时对教材内容的改造要结合实际,以保证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第八,突出教学思想性体现。我们的武术不仅使学生更喜爱,更让武术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这既弘扬了武术文化,又体现了课程的实质。
第九,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要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是学深了,学好了”“而不是学了”。这一点更能体现一个学校或一个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同时对教材内容改造要与实际结合,保证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第十,教学内容的构建要有利于评价机制的实施。评价是比教学更重要的事情,评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广泛深入的普及。
总之,武术模块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项目,体现的价值在初中教育中是无可替代的,是弘扬民族文化不可缺失的。每个教师都要加强自身素养,精心研究教学方法,科学施教。使武术教学在健康层面、思想层面都得到全面体现。我的体育教学观点是:生成的体育教材才更具生命力――展示教师素养;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才更具生命力――展示教师的教学价值;生成的体育能力才更具有效力――展示教师的育人艺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