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3:56
导语:在小学教师工作经验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们开展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从层面上分,有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市级培训、县级培训、学校培训;从形式上分,有集中培训、远程(网络)培训、校本培训以及混合式培训等。无论哪一个层面上的培训或者哪一种培训方式,要取得最佳的效益,必须有相应的跟进培训。做好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跟进,应该关注这样几个问题:谁来跟进?跟进什么?怎样跟进?
一、谁来跟进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在“组织管理”中分别明确了国家、省、市及各级培训院校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按照谁组织培训,谁做培训跟进的原则,国家级培训应由国家培训机构来跟进,省级培训应由省级培训机构来跟进,市级培训应由市级培训机构来跟进。事实上,国家、省、市,却很难对他们所组织的各类培训做跟进,这也正是有时高一级培训还不如基层培训更现实的原因。国家级、省级层面与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距离太远,国家、省可望而不可及,远水解不了近渴。国家、省、市培训有效惠及中小学教师,必须借助一个中介,或者一个桥梁来做沟通、搭界。这个中介,或者这个桥梁,就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进修学校)。
早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就了《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成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阵地。”“成为本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培训、研究和服务中心。”“为本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和日常教学提供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服务,为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对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校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培训,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教材和教法的培训;为本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教师校本培训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一些国家、省、市培训跟进工作(只是还远远没有到位)。
因此,做好各级培训的跟进,必须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十年前,教育部的《指导意见》落实的情况,全国各地极不均衡。2011年,教育部又以教师1号文件出台《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区县教师培训机构的服务与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关机构的整合和联合,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形成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协调、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主要有五种生存模式:培训、教研、科研、电教、电大的整合模式;培训、教研、电教的整合模式;与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整合的模式;未进行机构整合,但经常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的模式;未进行机构整合,也未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的模式。这五种模式中,前两种是比较理想的模式,也是国家倡导的模式,但以后三种模式存在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仍然占较大比重,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而且也难以担当国家、省、市培训跟进的责任。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前几年,一般以教师进修学校或者师范学校的形式存在,是可以满足当地教师培训甚至承担一定的国家、省、市培训跟进任务的。但近些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已由三级师范过渡到二级师范,县级师范学校基本不存在了,相当部分原教师进修学校与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整合,其教师培训的功能弱化了,已担负不起教师培训的任务,何谈担当国家、省、市培训跟进的能力?很多地方,教师培训机构日益消减它的功能和责任,成为教师心中的痛。
一个功能健全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至少应该具备四个要素:一是场所,二是师资,三是资源,四是经费。应该说,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国家是有基本标准的,只是各地执行情况很不一样。笔者认为,国家要建立一套机制,强力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使当地教师培训有舒适的场所,优质的师资,先进的资源,充足的经费。比如师资,要建设一支优秀的、专兼职结合的培训者队伍,既能担负本地教师培训任务,包括对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指导(指导也是一种跟进),又具有承担国家、省、市培训跟进的能力。总之,国家、省、市培训跟进的机构在县级,只有这个支点,才可能把国家、省、市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有机联合到一起,才能使国培、省培、市培效果达到最优化。
二、跟进什么
教师培训形式多样,但归纳起来即三个大类: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
1.集中培训的跟进
无论是哪一级教师培训,最普遍采用的形式就是集中培训。集中培训的效果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课堂教学)中体现。如何巩固和放大集中培训后的效果,重要的环节是跟进。如同保险、房产等销售业,一次性谈成客户的几率都很小,更多的客户是在跟进中实现的。
教师参加集中培训后跟进就是指导教师实践研修。实践研修是集中培训的延续,其目的就是要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践。首先,要指导教师读书。提出读书参考目录,指导读书方法,解答他们读书的困惑。只有善于读书的教师,专业才能发展;一个不读书的教师,他的专业水平永远无法提高。其次,指导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应用。将培训接受的理论(理念)转化为实践主要在课堂,如上好示范课,做教学反思,总结成功或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学会课前策划、学会组织教学资源、学会捕捉生成性资源、学会组织调度课堂技巧和策略,等等。第三,指导他们作教育科研。把实践提升为理论主要是作好调研和教育科研,如写调研报告,学会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教学,学会写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或者参与课题研究,善于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将经验转化为成果。
这样,教师在集中培训中学到了理论;在培训专家的指导下,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理论。在“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专业水平产生了实质性的飞跃。只有经历如此过程,培训的效果才真正显现。
2.远程培训的跟进
远程培训是国际教育和职业培训改革的潮流和发展方向,是利用IT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的一个网络通讯平台进行学习。《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采用技术手段可使视听材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借助于信息技术,在介绍新的知识,讲授有关本领或评价学习结果方面是很有前途的。传播技术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可以使学习更有效并给学生提供一条诱人的通道,去接触一些当地环境难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2]具体说来,远程培训相对于传统培训有其显著的优势:第一,学习时间、地点灵活。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第二,课程选择灵活、自由。学习者可以根椐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教师和课程,实施学习目标与方案。第三,通过消除地域、空间障碍,切实降低费用。第四,让所有学习者及时获取最新信息,听到新课程。第五,通过个性化学习达到更高的保持力。第六,提高了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交互能力。第七,可以实施全员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3]。
远程培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学员在网络背景下学习,由于自主性加大,难以监控学习效果;网上课程往往没有教师指导,百分之百依赖自学,而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当指导,学习失败或无效学习的可能性会加大。国外研究表明:远程培训的知识(理念)与技能,在工作实践中得以吸收、运用,仅达到15%;如果组织县级研修、消化,可以达到25%;进一步交流、研讨,能达到50%;再组织更大范围交流、推广,开展表彰活动,就能达到65%以上。可见,远程培训效益几何,关键在于跟进程度。我国2010年启动的“国培计划”,有置换脱产研修、骨干研修、巡回讲学、短期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形式,其中远程培训量最大,受益的教师也最多。以湖北省为例,“国培计划”开展两年多来,约有五分之一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接受了远程培训,效果怎样,还有待于评估。笔者的总体感觉是离理想的效果还有一段距离。主要原因就在于跟进不够。那么,远程培训要跟进什么?
首先是技术手段的跟进。最基本的,要让每一位教师在网络学习的技术层面没有任何问题。其次是管理和辅导,远程培训的管理和辅导在县级。国家或省在组织远程培训的同时,县级的管理和辅导必须积极跟进,要认真履行管理和辅导的职责,确保培训的每一环节到位,确保参培教师学有所获。第三是培训后的跟进。一是组织专家和优秀的一线教师下乡讲学,进行理论指导下的示范性教学,在专家的引领下组织学员讨论交流。二是专家与教研人员一起走进课堂,听学员上课后,对教学进行点评,纠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教学的开展。三是引导学员树立问题意识,推进教师学习、反思、研究习惯养成,推进终身学习习惯养成。
3.校本培训的跟进
校本培训的三个要素是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其中专业研究人员的有效专业引领就是对校本培训的跟进。专业研究人员专业引领的水平决定校本培训的质量。专业研究人员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先行者,有较为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前瞻性的先进理念,有开阔的专业视野,熟悉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专业研究人员参与校本培训,能够引导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穿行,有利于促进教师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校本培训的跟进)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专业发展咨询。教师专业发展咨询是由专业研究人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能够帮助教师站在专业发展的高度,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水平现状,明确自己的不足,找准发展目标。
(2)专题学术报告。校本培训中的专题学术报告,是专业研究人员根据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关注的中心问题,收集最新的相关学术信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集中向教师作报告。其报告内容应符合不同学校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实践。
(3)答疑解惑咨询。校本培训的答疑解惑,是专业研究人员对教师在校本培训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站在专业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帮助教师(咨询者)弄清疑惑,或者明确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答疑解惑咨询分个别咨询和团体座谈咨询,个别咨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个性化发展;而团体座谈咨询又非常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充分交流互动,思维碰撞和集思广益。
(4)案例分析指导。校本培训的案例分析指导,是专业研究人员发现、选择和运用有代表性的教育案例(或课例),从目标设定、内容分析、过程设计、方法选择、活动实施、反思评价等方面,与教师一起进行辩证分析,交流切磋,质疑解惑,使教师体验和领悟典型案例中蕴藏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艺术,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专业知识,获得创新自己的专业结构和实现专业发展的机会。
(5)教学现场对话。教学现场对话是专业研究人员深入一线教师的教学现场,与教师共同备课、进入课堂教学现场观察、一起开展课后反思、评课等互动交流活动,在面对面的对话交流活动过程中给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建议。教学现场对话是专家以平等参与的方式,对中小学教师提供的“零距离”专业引领。
(6)经验总结指导。校本培训中的经验总结指导,是专业研究人员指导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小学教师,运用教育科学理论观点,科学地总结归纳自己的教育工作经验,探索教育规律,建构具有个性特点的知识经验体系,促进专业素质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
(7)课题研究指导。课题研究指导,是专业研究人员对于参加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师提供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施操作等方面的指导。一般包括课题的选题、申报、开题论证、过程跟踪咨询指导、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课题研究资料、提炼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结题评审鉴定等课题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
三、怎样跟进
教师培训的跟进需要制度和措施作保障。
1.政策跟进
我国大规模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以来,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师培训)的重要文件有: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等。这些规定、文件均未就培训后的“跟进”提出明确的措施或要求,这也正是十几年来开展教师培训总体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的原因之一。因此,笔者认为,要重新修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在“组织管理”中,要有培训跟进的表述;新出台的各级关于教师培训的文件,要明确提出关于培训跟进责任机构及其职责、措施,确保培训跟进的落实,确保培训有效果,真正给教师带来实惠。
2.实践跟进
跟进落实到实践中,第一,要举办教师培训的机构,不论是哪种内容培训、哪种形式的培训,在培训方案里,必须明确培训跟进的手段、方法、策略(谁跟进、跟进什么、怎样跟进)等。第二,国家、省、市级培训在组织教师培训的同时,还应培训跟进者,前文已经分析国家、省、市级培训的跟进主体在县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专业教师要参与国家、省、市级的跟进者培训,充分熟悉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以做好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后的跟进。第三,远程培训的跟进要从培训中的管理开始,包括听课、作业、交流、考试等。培训后专家要进一步跟踪指导(仍可采用远程培训形式),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根据学科指定专业教师至少跟进一个学期,帮助参培教师把理论内化为实践,切实提高培训的效果。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如果培训是雪中送炭,那么,跟进则是锦上添花。我们既要雪中送炭,全面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更需要锦上添花,在提高培训有效性的同时,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师报.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师培训(上)转引自http:///blog/static/475789262011
5149757990/.
近年来,X市深入贯彻《X省教育扶贫规划(X—X年)》等文件精神,以“一提高、两降低、三全面、四保障、六倾斜、八免费”为总揽,以“义务教育有保障”为核心,以落实“两个X%”为主线,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优化师资,强力控辍、精准资助,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一、改薄强师,乡村学校一所不差。
为了让农村的贫困学子享受优质的教育,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X市把乡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扶贫攻坚的重点来抓。
近两年,X市投入“改薄”资金X万元。到X年底,该市X个省级贫困村的小学(教学点)全部建成合格学校,均达到“X条底线”要求,提前完成合格学校创建目标。X年X月,该市启动“教育一体化项目”建设,拟投资X.X亿元,将全市X所学校(幼儿园)纳入“四改三化”建设计划;投入X万元建设X所农村学校、X套教师周转宿舍,改善乡村教师住宿条件;统筹中央资金近X万元,用于大市中学、上架中学等X余所乡村学校的公租房建设以及围墙、道路、给排水、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现代化的美丽校园和教学设施,让学生更加专注自己的学习,不仅让“农村娃们”大开眼界,也在他们心里种下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见识更大的世界”的种子,这是X市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此外,为缩小城乡学校管理与质量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X市启动了“教育精准扶贫校校结对帮扶”活动,安排城区X所优质学校与X个省级贫困村小学“联谊结对”,分别从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条件改善、教研教改、校园文化、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一对一”帮扶,整体提升贫困村学校办学水平,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才会成就一流的教育。一是抓补充,优结构。X市积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大力补充新教师,X年共补充教师X名,新进教师优先安排到乡村薄弱学校和贫困村学校任教,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向农村边远学校倾斜。
二是提待遇,激活力。
在表彰奖励、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指标优先向乡村教师倾斜。出台《X市乡村教师岗位津贴发放办法》,根据偏远程度提高乡村教师岗位津贴。开展“感动X十佳教师”、“最可爱乡村教师”、“师德标兵”、“四有教师”等评选活动,激励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书育人、建功立业。
三是抓培训,提素质。
X年,该市教师(含校长)参加国家级和X省级项目培训共X人次(国培、省培计划X人次);参加X市级各类教师培训共X人次;参加X市级各类教师培训共X人次(培训者月培训X人次;小学“送培到校、送教下乡”培训X人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共X人;普通话培训X人;普通话培训师培训X人;学分补休培训X人;合同聘用教师岗前培训X人;新特岗教师岗前培训X人;市本级教师工作坊研修培训X人),通过培训,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幅提升。
二、精准资助,结对帮扶一个不漏。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更是一项伟大的民生工程。能不能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能否精准识贫、精准资助。X市把保障每一个适龄学生“有学上”作为教育扶贫的目标,把精准摸底、精准识贫作为精准资助的前提。该市为每个贫困学生安排一名教师,实行“一对一”帮扶,促进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
每年春、秋季学期,该市近万名教职工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进村入户,对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一走访摸底,宣讲扶贫政策,摸清学生底子,告知受助情况,落实控辍措施,从生活、精神上、学习上给予关心和帮助。每名教师都有一本《帮扶手册》,学生就读学校、学段、家庭住址、帮扶教师、联系方式等清清楚楚,各学段的资助项目、资助标准、受助情况告知等一目了然,一旦发现有帮扶资金、帮扶措施落实不到位情况,也能轻松找到责任人。
为确保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学生)识别无错误、资助无遗漏,X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自主研发一套Excel数据录入模板,即“学生信息匹配宏”。通过“信息匹配宏”,将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园)学生信息与市扶贫办、民政局、残联等部门提供的信息同时进行匹配,全市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更加准确,从根本上确保了“识贫”的精准性、“扶贫”的全面性。
此外,该市认真落实“学籍属地”资助政策,利用学籍管理平台,对本市在省内外县和外省就读的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进行摸底,掌握他们的入学情况和享受资助情况,统计汇总后分别向学籍地资助部门发出公函,协调学籍地落实资助政策。对经核实未在学籍地享受资助的学生,将其纳入本市名册,同等享受资助政策。同时,对外地在X市就读的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该市同等对待,确保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无遗漏。
靶向精准,扶贫效率才会高。在彻底摸清底子后,该市通过整合各类资助项目确保贫困学生受益,让教育扶贫政策惠及到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学生在求学路上掉队。据统计,X年发放国家政策资助资金X.X万元,资助学生X.X万人次,其中市本级落实“补天窗”项目资金X.X万元,受益学生X人次。
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共计金额X.X万元。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X人,发放贷款金额X.X万元。此外,该市积极动员社会团体、爱心人士捐资助学,X年发放助学金X.X万元,资助贫困学生X名。该市教育系统师生积极参与开展“助残日”、“X·X助学日”和“慈善一日捐”活动,X年共捐赠善款X.X万元,进一步扩大了贫困学生的资助面、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三、强力控辍,上学路上一个不少。
“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公平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让一名孩子因贫失学”,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根本目标。为确保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辍学,X市多措并举,狠抓控辍保学工作。
一是健全控辍保学机制,形成政府、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控辍保学体系,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为主体,积极开展“三帮一”劝返复学行动,确保一个不少。
二是加大留守儿童关爱力度。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学生、贫困学生及控辍工作实施意见》,落实留守儿童关爱监护责任,建立部门联动关爱机制,实行农村留守儿童跟踪动态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设学生心理咨询室,切实加强了对问题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心理疏导;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帮扶关爱活动,捐款捐物,扶志扶学,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行动研究是指“研究人员与教育实践工作者针对实际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提升改进教育的方案或计划,用以指导教育实践或教育活动,同时又依据教改研究计划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充实和修正、完善计划或方案,不断提出新的目标”。③ 行动研究始于社会活动领域。在西方社会科学工作者那里,“行动”和“研究”是指两个用以说明由不同的人从事的不同性质的活动的概念。“行动”主要指实践者、实践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研究”则主要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科研工作者、学者专家对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科学的探索。长期以来,“行动”与“研究”相脱节,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理论与实践相互割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人们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中,行动研究便应运而生。行动研究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柯利尔(Coller,J.)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20世纪50年代,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考瑞(Corry,S.M)等人的倡导,行动研究进入美国教育科研领域。④ 考瑞在其1953年出版的《改进学校实践的行动研究》一书中,首次将行动研究定义运用到教育中来,他提出:“所有教育上的研究工作,经由应用研究成果的人来担任,其研究成果才不致白费。同时,只有教师、学生、辅导人员、行政人员及家长、支持者能不断检讨学校设施,学校才能适应现代生活之要求。故此等人员必须个别及集体采取积极态度,运用创造思考,指出应该改变之措施,并勇敢地加以试验;且须讲求方法,有系统地搜集证据,以决定新措施之价值。这种方法就是行动研究法。”⑤行动研究之所以能在教育界得到推广,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教学研究人员对一些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而行动研究则要求教师以研究者、参与者、当事人的身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采取行动,在实践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行动研究对于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和教学质量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行动研究的特点
行动研究的主要特点如下:⑥
(一)主体实践性。行动研究的主体是音乐教师。音乐教育研究的实践表明,开展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音乐教师置身于现实的开放的动态的音乐教育情景中,能够随时随刻体察音乐教学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及时地解决新问题,能够依据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直觉地对假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
(二)环境真实性。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真实的工作环境,它是走出图书馆或实验室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工作就在问题发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行动研究就是要针对这个环境中所产生的问题,直接谋求改善,解决问题。⑦对于音乐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来说,它的真实的工作环境就是音乐课堂、课外音乐活动的场所以及与音乐教育教学有关联的场所。
(三)直接针对性。行动研究的问题来自教师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自己的直接经历和感受,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运用实践行动来改善和解决实际教学工作情境中所面临的问题。行动研究强调研究的应用价值性,即行动与研究的直接针对性。
(四)持续反思性。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评性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景的能力。行动研究中的反思即是音乐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这种自我反思式的研究模式正与反思性教学的思想相一致,它将教学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反思与评价重新建构自己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与音乐教育实践脱节的弊端,使音乐教师的音乐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都得到提高。⑧
(五)灵活可变性。行动研究具有动态性,即在音乐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研究情况边实践边修改研究计划,不断修正研究问题的假设与研究方法,以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
二、行动研究的步骤
行动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⑨
(一)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推动研究的动力。音乐教师应以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为行动研究的开始,在实际工作中,音乐教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
(二)界定问题。研究者经过思考和分析,要从所发现的问题中选定研究主题,了解待解决问题的本质和范围,分析、诊断问题存在的原因,以期对问题的本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为采取解决问题的行动奠定基础。
(三)文献探讨。在确定研究主题和研究目的后,应深入探讨分析有关文献,以便从他人的研究中获得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启示,用以指导行动研究。
(四)拟订计划。行动研究计划,即行动研究的实施方案。它是行动研究最初设想的一个总体计划,也是行动研究法各个步骤具体实施的蓝图。
(五)实施行动。将研究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最重要的步骤。在不脱离正常音乐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应严格按照计划的要求,实施的研究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可根据课堂现实因素的变化情况,对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
(六)评价效果。既是对行动研究的结果进行总体评价,也是对整个研究工作所作的总结。在总结中,必须对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处理,必要时可用统计方法,将实验数据转为有意义的统计量数,作为解释后果和预测之用。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对照行动研究计划,检查、反思该课题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总结行动研究的得失经验,最后根据研究计划的要求写出研究报告。
三、行动研究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行动研究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行动研究促进了音乐教师教育科学理论水平的提高⑩
获取较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是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学者舒尔曼(L.Shulman)认为,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宗旨、目的、价值及其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等七大类。{11} 舒尔曼认为,系统的教育教学科学知识是教师专业成长所不可缺少的。这主要缘由是,尽管教育教学实践现场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可变性与个体性,但在这种现场的背后离不开教师处理问题的理性思考,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师的理性思考提供了帮助,没有教育科学理论作为参照,教师对实践的分析、判断、决策有可能缺乏基本的依据,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策略失去科学性和可行性。因此,较为系统的音乐教育科学知识是音乐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
行动研究要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就必须重视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在行动研究中的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重视理论对分析问题的价值,努力谋求在广阔的理论背景上理解所遇问题的性质、内涵和意义,而不限于对某个具体问题本身的了解,更不单纯凭经验分析问题。其二,重视理论对制定解决方案的价值,强调根据对问题的分析和相关的研究成果规划行动方案,并预计方案中各个步骤的可能结果。其三,在研究结果上强调理论的抽象,以为进一步的实践提供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基本框架,这就使得行动研究在总体上是面向未来的,而不像教学经验总结那样只是既往行为的总结。这样,通过行动研究可以提高音乐教师的教育科学理论修养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行动研究促进了音乐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行动研究要求音乐教师既是施教者,又是研究者,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研究音乐教学的规律,通过行动研究,在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不仅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技巧得到了提高,其科研能力也进一步增强。英国课程专家、行动研究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的斯腾豪斯(Stenhouse)在他的《课程研究与编制导论》一书中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有三条途径:(1)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2)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3)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后两条途径都涉及到“研究”,他认为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而教师作为身临其境的观察者、实践者与体验者,凭着自身的优势,可以通过研究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另一位英国课程专家埃利奥特(Elliott)对这也有同样的看法,他建议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使研究与行动真正合二为一;这样教师不但可以检验他人的假设,而且还可以在自己的行动中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教师最大限度地负责提出、发展和公开传播关于教学理论的认识。实践表明只要给予他们思考的机会,他们也能够发现和发展隐藏在教学实践背后的某些教学理论。”{12}行动研究证明,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对其专业基础提供重要的知识贡献,也能够成功地致力于专业问题的解决,他们也能够像专家似的细致行动,探索出有关实际工作的新理论。{13}这种研究必定促进了音乐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行动研究专家温特认为,实践者行动研究这一术语不但描述了一个组织教育研究的可行模式,而且指出了实践者开展行动研究是实践者整个职业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专业实践的扩充而非额外的强加。他强调指出,行动研究作为实践者在开展专业活动的同时进行的小范围研究和进修提高的一种方法,表明了提高专业实践认识和参与实践革新决不是少数学究式的精英的特权。一般而言,教师可以不断而且有责任开展针对自己专业的研究。{14}行动研究中的课题一般是由音乐教师针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而产生的,在该课题研究过程中,音乐教师作为课题的主持者,他必须设计课题方案,收集资料数据,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法,评价结果,最终将课题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检验成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种研究过程即是一种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将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由此,我们可以论定,行动研究是提高音乐教师科研能力和培养科研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三)行动研究促进了音乐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音乐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情景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有学者经过实践研究认为,行动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四大专业能力:(1)行动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了解学生的能力;(2)行动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3)行动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4)行动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协调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能力。{15}
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参与音乐教育科学研究,将使教学活动成为创造性的劳动,这必定促进了音乐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学者鲍林(Linus Pauling)认为:“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即使他们的研究工作并不像他希望的那么成功,但他可以继续有效地进行教学。一般说来,总会得到答案的。”{16}行动研究所具有的实践性的特点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对所发现的问题,通过运用收集掌握资料、分析资料、以及实证解决问题的思路等方法,来促进课堂教学工作的革新或改进。在行动研究中教师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当事人,他们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又是教学的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使他们能在音乐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反思,通过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的反思,能及时认识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学方法,在全面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同时,音乐教师自身的教学专业能力也得到提高。
小结语
将行动研究引入音乐教育领域,将对当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同时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音乐教师要成为行动研究者,首先,在教学实践中要树立一种研究、反思、批判、探索的意识,具有主动改进自己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愿望。其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从观察开始,“教师想成为研究者,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没有精确的观察,科学进步就是空话,因为科学依赖于观察。”{17}行动研究者必须是一个参与式的观察者。再次,要有一定的音乐教育学学科素养,掌握一定的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音乐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行动研究。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平时要加强音乐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最后,学校要为音乐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营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①顾泠沅、杨玉东《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6期第1―7页。
②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第104―112页。
③王刚、张音《教育科研实用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④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239页。
⑤戴长河等《行动研究概述》,《教育科学研究》1995年第1期第42―46页。
⑥陶文中《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教育科学研究》1997年第5期第33―36页。王清《浅谈怎样进行行动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5期,第43―45页。
⑦和学新《行动研究简介》,《教育改革》1994年第2期第63―65页。
⑧马达《反思性教育与音乐教师教育》,《人民音乐》2005年第1期第55―57页。
⑨陶文中《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教育科学研究》1998年第2期第41―44页。李酉亭、邹芳《行动研究法和教育》,《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第110―116页。王清《浅谈怎样进行行动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5期第43―45页。
⑩周宏弟《论教师的行动研究与专业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第81―85页。
{11}L.S.Shulman.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 of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
{12}宁虹、刘秀江《教师成为教育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第39―41页。
{13}黄奕红《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65―68页。
{14}毛景焕《论教育行动研究的功能》,《教育科学》2000年第2期第5―7页。
{15}范诗武《新世纪教师专业能力与教育行动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第28―31页。
{16}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