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4:02
导语:在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114-02
“锅炉原理”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简称“能环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课程,在学生完成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课程以热力发电厂的生产和运行过程为背景,主要传授锅炉运行的基本原理、锅炉的主要组成结构和锅炉相关的计算方法。“锅炉原理”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面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综合性很强,通过有限的学时使学生掌握好本门课程是专业课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1-3]
我国的能环专业由热能与动力工程发展而来,该专业由浙江大学最早创立并于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专业。建立能环专业是为了适应国家能源战略发展要求,把热能动力和能源环境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具备进行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设备的设计、优化、控制和研究创新的综合能力。[4,5]东华大学于2008年开始招收能环专业本科,是东华大学较为年轻的专业。本文将结合东华大学能环专业的实际情况,浅谈“锅炉原理”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课程建设的内容和一些收获。
一、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1.东华大学开设能环专业较晚,与锅炉原理课程相关的教学经验较缺乏
基于此,根据专业教学大纲,东华大学借鉴了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院校能环专业教材,选取了由东南大学泰教授主编的《锅炉原理》中的相关章节,并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后作为学生上课教材。[3]
2.锅炉原理课程教学内容需和专业发展方向一致
和国内传统的热能动力领域高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不同,东华大学能环专业不是以对口火电厂为主的传统的热能动力专业,这和学校以纺织学科为特色、热能动力专业发展起步晚等原因密切相关。因此,如果按照传统热能领域的培养方式,东华大学的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相比传统热能高校将处于劣势。然而,目前国内锅炉原理课程都是以电站锅炉为背景而设立,授课内容通常围绕电站煤粉锅炉进行。因此,结合东华大学能环专业特色将“锅炉原理”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订。
3.课程内容多、综合性强,和锅炉原理课程学时少相矛盾
锅炉原理课程内容丰富,综合性强,包括燃料及燃烧计算、煤粉制备、燃烧理论及设备、锅炉受热面及工作原理、锅炉热力计算、水动力过程、锅炉外部过程及污染物净化,等等。因此,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院校锅炉原理课程安排的学时较多,分上、下两个学期进行,总学时达到96学时甚至更多。然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为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新课程大幅增加,使得锅炉原理课程的学时不断压缩。东华大学能环专业分配到锅炉原理的课时为48学时,课程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学时相比以前压缩了一半。由于课时数少,因此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锅炉原理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4.锅炉技术发展迅速和锅炉原理教材内容更新慢相矛盾
锅炉原理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随着锅炉技术的不断发展,锅炉原理的许多知识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因此,要求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锅炉原理教学大纲,更新和扩充教学内容,使锅炉原理课程内容跟上锅炉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锅炉原理的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这有多方面原因:首先,为保证教材内容的正确性,优秀的锅炉原理教材往往经历多年的编写和修订,因此教材的内容主要反映锅炉的成熟技术,锅炉最前沿的技术则不会详述;其次,锅炉原理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锅炉的许多先进技术往往掌握在一些国内外知名锅炉设计和制造商手中。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考虑,这些企业非常注意图纸、计算方法等技术资料的保密,这就给锅炉教材的更新造成客观上的困难。
二、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开展锅炉原理课程建设首先要确立先进的教学思想,即教学思想要与国家战略需求、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专业发展方向一致。锅炉原理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是强化学生对锅炉基本理论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规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手段,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三、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1.教材选择
如前所述,由于东华大学以纺织学科为特色、热能动力专业发展起步晚等原因,能环专业的发展很难再走传统热能动力强校的老路。但学校对能环专业的重视和不断投入大笔专业建设资金,为能环专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契机。能环专业是国家特设专业,是国家为满足能源与环境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而特设的专业。随着人类对能源的空前需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消耗,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严重依赖使人类进入空前的能源危机;另一方面,由于矿物质能源的消耗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也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
基于此,人类对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重视程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给东华大学能环专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此外,也给锅炉技术的发展带来契机,燃煤锅炉不再局限于燃煤,还可以在生物质能利用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以生物质为燃料的锅炉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以垃圾为燃料的垃圾焚烧锅炉、以污泥为燃料的污泥焚烧锅炉和以秸秆等农林作物为燃料的锅炉,等等。尽管目前出版的锅炉原理教材均以燃煤电站锅炉为背景而编写,但生物质锅炉等新兴锅炉也是在燃煤锅炉基础上发展起来,燃料的燃烧计算理论、燃烧设备、锅炉热力计算方法等内容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因此,选取了由东南大学泰教授主编的《锅炉原理》中的相关章节进行一定程度修订后作为学生的教材。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燃料及燃烧计算、燃烧过程的理论基础、锅炉受热面结构和工作原理、锅炉热力计算、锅炉内部过程、锅炉外部过程及燃烧污染物净化技术。受学时所限,课堂上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点都讲深讲透,课程内容必然有所侧重。目前,大多数学校对锅炉原理课程内容偏重于燃料及燃烧计算、锅炉受热面结构和工作原理、锅炉热力计算(包括热平衡计算、炉内计算和对流受热面计算)、锅炉整体布置和水动力计算。[6,7]在学时较少的情况下,一般不再讲授锅炉强度计算和通风计算。为体现东华大学专业特色,对锅炉原理授课内容进行相应调整,例如在锅炉燃料介绍中侧重煤和生物质燃料,锅炉炉型不再侧重于煤粉炉,而是侧重于链条炉和生物质锅炉,煤粉制备不再介绍,等等。
3.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条条框框式教学,建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建立教师讲解基本知识和重点―学生课堂讨论―学生提问和老师答疑授课程序,实现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燃料和燃烧计算、锅炉受热面、锅炉热力计算、锅炉水力计算和锅炉整体布置等内容都要涉及,但在难度和深度上合理安排,时间安排紧凑,重点内容讲解投入时间比例要多一些。由于锅炉课程与现代科技发展密切相关,要求课程教学能及时反映锅炉技术的发展,通过深入锅炉现场考察和拍摄大量锅炉及内件照片,为上课提供生动资料。对于锅炉设备结构的讲解采用三维图片和设备运行动画相结合的方式,突破传统二维图片过于抽象的局限,加强学生对设备结构的理解。
4.教学手段
东华大学锅炉原理课程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黑板板书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锅炉设备结构、锅炉运行动画等教学内容必须通过多媒体工具进行展示。而对于锅炉理论和计算的讲解,例如燃烧理论、燃料燃烧计算、热平衡计算等内容往往涉及复杂的公式推导,通过采用黑板板书讲解的方式则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和计算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5.教学网站
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建立了锅炉原理教学网站,网站中设立了课程简介、课程内容、学术交流、课外知识等栏目。学生和老师可以在网上下载或上传资料,进行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学术交流区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则可以定期上网答疑,师生交流互动方式更加灵便和自由。
6.考核方式
锅炉原理课程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平时成绩考核和期末成绩考核,以期末成绩考核为主。由于学时所限,课堂中不可能安排很多时间用于学生的训练,因此课程注重学生的课后练习,平时作业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0%;定期组织课堂讨论和小测验,该成绩占总成绩的10%;考核学生出勤率,出勤成绩占总成绩5%,无故旷课迟到学生出勤分将会打折扣。总之,考核方式的设定要体现教学的公平性,尽可能减少一些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
2008年至今,通过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锅炉原理课程先后建立了课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和课程网站、锅炉仿真模型等教学资源,课程建设取得很大成效。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断提高。今后,我们将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资源,使东华大学锅炉原理课程教学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于广锁,林伟宁,梁钦锋.锅炉原理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9,(3):29-31.
[2]王培萍,李伟然,徐敏强,等.“电站锅炉原理”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80-81.
[3]泰.锅炉原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4]王丽丽,李文哲,王忠江.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优势及其未来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10,(6):54-56.
[5]蔡颖玲,匡江红,张志英,等.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1):39-42.
【开场致辞】亲爱的来宾和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2015年“绿色制造,专业先行”的颁奖现场。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今晚的特约嘉宾――绿色制造!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制造业的一路崛起,绿色制造的出现为我们全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而这一切,又离不开许多与它息息相关的专业提供的支持。今天,就让绿老师为这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专业颁奖!
特别贡献奖
【工】善其事・机械
队长:机械工程
获奖者: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机械工艺技术
【颁奖词】离开机械难以谈制造,绿色制造从机械改造开始;离开机械难以谈生产,绿色生产从机械革新初行;离开机械难以谈运输,绿色运输从机械节能起步。
・事迹・
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毕业之后做焊工、刨工、电工……不不不,你看到的不是机械类专业的全部。设备工程师、工艺工程师、产品工程师……没错,这些也是从机械类专业走出来的高端人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说过,在我国,蓝领阶层将越来越成为有修养的人,他们和白领一样都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机械类专业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经过严谨的制图实训,精准的装配图和零件图跃于纸上;通过霸气的电工实习,用电知识和电工安全操作规程尽收囊中……这些都是专属机械学子的成就感。
近年来,我国的大型工业在逐渐复苏,社会对于精通现代机械设计与管理的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果你比较喜欢动手拆装东西,能常常想到新奇的点子,那就选机械类专业吧,这类专业将会充分满足你的好奇心和动手的欲望。
画外音:
在我国开设有机械类专业的几百所高校中,既有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名校,也有一些颇具实力,但名气不大的地方院校,如燕山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等。其中,燕山大学是原机械部四小龙之一,该校的机械工程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其实力不容小觑。
最上进新人奖【武】利其器・能源
队长: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获奖者: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颁奖词】想要实现绿色制造,就必须得研发和使用新能源。新能源不仅可以重复利用,而且具有无公害、效值高等强大优势。因此,毫无疑问,它是绿色制造的“得力助手”。
・事迹・
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和氢能等,这些能源资源丰富,可以再生。
开发新能源是有效解决能源危机和改善环境质量的主要途径。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等化石燃料,发电效率低,而且会产生有害气体,是我国雾霾天气的主要元凶。要想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就要提高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我国西部偏远的沙漠、草原等地区,就可以架设风机进行发电,而不需要通过主电网长距离供电。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新能源的种类和特点、利用的方式和方法、应用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主要研究与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和器件。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主要研究如何改善能源消耗产生的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画外音:
在高校中,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基本都依托于传统的能源专业成立,比较好的有南京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开设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学校较少,比较好的有华东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开设有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学校更少,目前仅有东华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七所高校开设有此专业。
最佳劳模奖
【农】惠苍生・植物
队长:植物科学与技术
获奖者:植物科学与技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颁奖词】从表面上看,你与制造业互不相干,但实际上,你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了你的绿色原料,方能成就它的绿色制造;有了它的技术支持,方能推动你的绿色改良。
・事迹・
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人类的衣食住行始于农业,社会生产的发展始于农业,人们生活水平的保障与提高一样始于农业。所以,农业帐篷下的植物生产类专业,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年轻的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出生于2002年,最先在山东农业大学成立。它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血儿”,是一个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专业,成立之初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是指设施农业的完整科学体系和生产体系,该专业旨在教会学生利用相关的设施和设备,为生产对象创造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实现设施农业的优质高产。
画外音:
目前,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厦门。比较好的大学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由教育部与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十六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建,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学科实力雄厚。
开源节流奖
【理】生万物・化学
队长:化学
获奖者:化学、应用化学
【颁奖词】绿色材料,难离化学;绿色包装,难离化学;绿色加工,难离化学;绿色回收,难离化学;绿色制造,难离化学!传统化学,有时与污染共存;绿色化学,时刻与环保同在。
・事迹・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没错,接下来出场的就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先生。
在我们的生活中,化学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常用的汽油、煤油、柴油都不是最原始的存在,它们都是要通过对原油进行分馏、裂化、重整、精制等化学加工才能形成的。化学凭借强大的创造力,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基础。化学,既能让人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也能让人最小限度地消耗能源。因此,化学类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化学专业是理科性质的专业,偏重于研究。应用化学专业是工科性质的专业,更偏重于实际应用。
画外音:
北京大学的化学专业实力位居榜首,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化学专业也属国内一流水平。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也有雄厚的实力,均具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另外,吉林大学还设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国家级重点学科点,南开大学的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社会责任奖
【管】行天下・环境
队长:环境科学与工程
获奖者: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颁奖词】绿色制造是协调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要求在绿色制造初期――设计阶段就得考虑整个制造过程是否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从决策源头上抑制环境污染的产生。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生态类专业的学子们便要大显身手了。
・事迹・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关注的焦点,在未来数十年内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知识的人才。环境工程主要培养具备有机废水的生物化学处理、可持续发展的垃圾填埋处置及环境污染修复的生态工程方面知识的人才。环境科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技能的人才。
环境生态类专业的课程任务总体来说比较轻松,学生有较多的自主时间。
Abstract Heat transfer is a very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irection, but also a comprehensive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combined heat transfer teaching experience, analyze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n how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is discussed. Hop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other similar courses 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eat transfer; teaching;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Engineering
0 引言
传热学主要研究热量传递的机理、规律、计算和测试方法等基础理论知识。传热现象与过程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农业生产、高新科技及交叉学科前沿的各个领域,在能源(包括常规能源、核能、可再生能源)、动力、制冷、化工、建筑环境、微电子、航空航天、微机电系统、新材料、纳米技术、军事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领域中大量存在热质传递过程与热控技术问题。传热学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技术基础之一。
目前,国内外高等学校都对该类课程给予了高度重视。传热学课程已经成为能源动力类、机械类与建工类等院系重要的平台课。传热学课程中除了介绍国内外成熟的定论以外,还要大量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有关研究成果。通过各环节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热量传递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及一定的实验技能,不仅为学生学习有关的专业课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也为以后从事热能的合理利用、热工设备效能的提高及换热器的设计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1 传热学课程的特点
“传热学”课程从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入手,主要介绍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为学习后续“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制冷原理及设备”、“热源设备”、 “热泵技术”和“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传热学”作为学科基础理论课,其牵扯的概念颇多,理论性很强。其中一些新的理论和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和掌握,增加了课程学习的难度。该课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如下:热能传递基本方式及传热过程,4学时;导热基本定律,2学时;一维和多维稳态导热求解,2学时;非稳态导热,4学时;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4学时;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4学时;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4学时;相变对流传热,4学时;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4学时;辐射换热的计算,4学时;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热计算,4学时。
2 “传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会反映“传热学”学习难度大。根据调查笔者认为难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热学本身内容涉及到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深而广,而且对传热的研究历史较长,前人总结了大量的概念、公式。例如在传热学的理论推导中经常用到微积分、泰勒展开、偏微分方程组的求解方法等。而且刚接触传热学的低年级学生在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中就会得到类似传热学特别难的印象,增加了畏难情绪。同时传热学内容分散,各主要部分相对独立。由于课时安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较少,以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实验教学内容较少,使得学生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对流传热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其牵扯到流体力学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而N-S方程本身就是流体力学学习的难点,所以大大增加了对流传热的复杂性。特别是关于湍流流态的对流传热和相变对流传热,目前还不能从理论上推导出实际情况下的努赛尔数计算公式,大部分都是使用经验关联式的状态。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
(3)在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意愿。同时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好,怕吃苦不努力,对新的课程未作预习,课后也没有独立完成作业和复习。学生对传热学的基本原理未能深刻理解,而是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上。
(4)期终考试采用传统的闭卷考核方法不够合理。为了应对考试,学生复习时认真推导公式,多做习题,但传热学这门课程的概念多、方程多、经验公式多,学生无法全部背出。对考试的命题范围有很大的限制。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无法对学生是否达到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进行考查。
3 教学方法的探讨
3.1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必将只能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记忆,更不可能做到运用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从第一节课始,到最后一节课终。在一开始给学生介绍传热学这门课程时,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传热学知识在传统工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授课过程中,将授课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及在建筑、冶金、化工、航天等行业的广泛应用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授临界热绝缘直径内容时,先以生活中的现象为例,提问是不是冬天带上手套就一定能起到保暖的作用。再引申到在工业管道外部附加保温层是否就一定能达到保温的效果。学生通常都会想当然地认为是。这时以电线散热等实例说明附加保温层后散热量并不一定减少,甚至有时会起到增强散热的效果,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原因的欲望。在明白了机理后,学生会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能否保温还得看绝热层外径的大小,当绝热层外径小于临界热绝缘直径时起不到保温的作用,相反可以增强换热。再如对于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来说,空调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部件是蒸发器和冷凝器,都为相变对流换热器。其中蒸发器中制冷工质沸腾吸热,冷凝器中制冷工质凝结放热。其换热的机理都来自教材中相变对流传热章节。在该章节讲述之前,可以从学生们日常中经常接触的空调系统为引入点,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2 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发现式、启发式、提问式和讨论式等。不同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即使是同一节课,也往往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手段,包括光学媒体、音响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和各种教学软件的应用。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包含更大的信息量,同时对实践教学的不足给予一定的补充。但要避免出现杨叔子院士列举的多媒体教学中多种错误形式和问题,如 :“照屏宣科”、“人幕分离”、“对屏讲解”、“快速浏览”等。更不能将PPT变成“骗骗他”。
3.3 教学内容和实际实践相联系
在教材的选择上,本课程选用杨世铭、陶文铨所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传热学》(第四版),该书在内容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介绍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积极反映了传热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如纳米传热学的基本知识等。该教材包含典型的例题与习题,对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十分接近工程实际。但随着传热技术的发展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程度大大提高,许多新的研究手段得以出现。传热技术的工程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也因此使得传热学的内涵得以丰富。随着能源学科和相关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接收到最新的知识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适当删减了一些比较繁琐的数学推导内容,如非稳态导热中一维无限大平板分析解的推导过程。此外也增加了一些传热技术新发展的内容,如微尺度的传热等内容。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工科院校的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工程实践意识的培养和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
3.4 改进实验教学
传热学的实践性很强,像一些复杂的传热问题的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总结提出。当前,我校传热学的实验教学上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还有所欠缺,比如课时安排较少,实验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大部分内容依然是基于课堂所讲知识而进行的验证性实验。再如实验教学设备和仪器数量不多,往往多人一机,不少想体验实验过程提高动手能力的学生未能得偿所愿。因此,对于传热学教学十分重要的实验教学需要加以改进,除了巩固课堂授课的内容以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传热学的课内实验可不仅仅局限于验证性实验,同时应增加开放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改进考核模式,注重考查学生能力
针对闭卷考核方式的不足,同时避免开卷考试带来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我们尝试在考核成绩的最终评定时,采用平时成绩加考试成绩的形式。平时的课堂表现、互动参与情况、作业占总成绩的3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提高课堂互动讨论中的表现占平时成绩的比重,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对试卷的命题范围可以尝试参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即将试卷分为A、B两部分。其中A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方程、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采用闭卷的方式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上交;B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应用传热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实验关联式的应用,采用开卷形式。
4 结语
【关键词】能源 环境 经济增长
一、贵州省经济、能源、环境总体情况
近几年来,贵州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贵州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在增长。从2000~2010年,贵州省的GDP增长率每年都在上升,平均增长率为16.25%。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的消费量也是相当大的,贵州省的能源消费量逐年递增,并呈加快趋势。2000年,贵州省的能源消费总量是4278.58万吨标准煤,而到2010年则快速增长到8175.43万吨标准煤。但是,由于贵州省自身产能水平极低,供需缺口很大。因此,能否很好地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将成为影响贵州省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环境污染方面,这里主要分析废水的排放情况。废水的排放量从总体上来说是在不断增加。2000年排放量为55400万吨,2007年则上升为60800万吨,这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这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相违背的。
二、能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β1为0.8318,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能源投入的增加,贵州省的生产总值将不断增加。但是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贵州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的供应。然而,由于贵州省“无油、缺煤、少电”,资源匮乏,80%以上消耗的能源都要从省外调入。因此,贵州省不适合发展高能耗项目的产业模式,需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另外,β2为0.0613,说明贵州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说,贵州省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在我国,普遍采用GDP来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成就,用产值和经济增长率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进行考核,这就导致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惜以环境污染为代价。
综上所述,贵州省经济的增长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同时贵州省资源不太丰富,不断拉大的供需缺口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环境污染最终也将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是一种极不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能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贵州省的能源结构
要加快贵州省的电源电网建设,并大力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以缓解电力供需矛盾;要积极开发水电,利用贵州抽水蓄能的丰富资源,重点考虑建设一批调峰能力强的中型水电和抽水蓄能电站;要优化发展煤电,推行高效洁净燃烧技术和提高技术设备水平,以提高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使用效率。
(二)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消耗型向循环型、投资推动型向创新推动型经济转变,实现贵州经济向高级化发展。
(三)完善绿色GDP 指标体系
要不断着力于提高全民,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绿色GDP的认识观念,提高绿色核算技术,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并制定出与绿色GDP核算相关的法律制度,以摸索并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
(四)加大环保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要突出抓好环境保护,以减少水和大气污染为重点,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要下决心把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工作抓好,加大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和其他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治理;要认真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和问责制度,加大处罚力度,纠正超标排污行为。
参考文献:
[1]周彬,吴翔.浙江省3E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 2006,(3).
[2]魏一鸣,范英等.中国能源报告(2006):战略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7).
关键词:暖通系统工程;环境影响
一、暖通系统
暖通系统是建筑设计工种的一个分类,从功能角度来讲,暖通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采暖、通风以及空气调节这三部分。换言之,我们可以认为温度、湿度和通风是人们对于建筑环境的几个基本考量因素,它包括:舒适的温度范围、适当低的湿度、生态式通风方式。首先应当顺应环境变化方式,适应自然的变化;然后通过对于建筑的造型、建筑的结构以及建筑构件的改进,大幅度的减低能耗;与此同时利用“主动”设备合理的进行通风,用以对抗较为恶劣的气候条件;最后使得公共建筑的通风设计生态化得以实现。本文分别从建筑通风系统和暖通空调系统两个方面入手,浅谈暖通系统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二、建筑通风系统与环境
(一)建筑通风系统
大循环、小循环和微循环是最常见的三种生态式通风的方式。这三种通风方式在不同的层次上为建筑的生态通风得以发挥起着重要作用。所谓的大循环是指在建筑尺度的基础上去考虑通风设计,主要的体现形式即为在建筑造型上考虑的通风;而小循环则是指在房间尺度的基础上去考虑的通风设计,主要的体现形式即为替换式的通风形式;最后提到的微循环则是指在建筑构件尺度的基础上考虑的通风设计,其主要的体现形式为双层幕墙等。
(二)建筑通风系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建筑通风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1)过度的消耗了热量和冷量;(2)当外界的自然条件到来时产生不适感;(3)噪声和悬浮颗粒等粉尘对环境的污染;(4)通风的过程使得自然或是人工影响产生的效果不在控制范围;(5)暖通工程增加了建造和维护过程的成本。
(三)建筑通风系统对环境的积极意义
虽然建筑通风系统对环境存在不良影响,但当新鲜的空气按照人们的意愿沿着合理的通道顺畅的流入时,实际就实现了通风生态化。除此之外,建筑通风有其存在的意义:(1)从环境的角度出发,供给人们新鲜空气和适宜的温度;(2)从热工的角度出发,对于不利的自然条件进行抵御,有效的防止了过热或过冷的现象出现,成为保温或隔热的有效屏障,自主的适应着气候的变化。
(四)建筑通风系统对环境影响的思考
提高空气质量的经济性比较时首先应注意比较基准必须一致。应采用相同的设计要求、使用情况、设备档次、能源价格、舒适状况、美观情况等基准条件进行比较,这样才能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对采用名牌设备和采用低档设备的方案进行经济性比较,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不考虑舒适性的区别。对有新风供应和没有新风供应的方案进行经济性比较.也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要求进行经济评价。通风时对环境的影响如下:风机噪音的影响;通风强度的大小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要选择恰当的回风量,既满足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又符合节能的理念。综上所述。针对方案的可行性、可靠性、安全性、投资、能耗、运行费用、调节性、操作管理的方便性、环境影响、舒适性和美观性等经济评价因素进行客观准确的计算和综合对比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科学的比较和优选。避免困片面性和主观性带来的失误和经济损失。
(五)减少建筑通风系统对环境影响的措施
减少建筑通风系统对环境影响,提高空气质量的具体措施有:(1)入室新风是保证室内空气品质良好的必要条件。传统上确定新风量的依据是满足人体卫生需要和清除人体所产生的生物污染。所以房间最小新风量仅由人员最小新风量指标确定。但是通过对室内的污染源分析发现:现代建筑中来自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家具等新的污染源所发出的污染强度已远远超过人体产生的污染。但是,大量室外新风的引入势必增大空调系统的负荷。因此引入新风全热回收系统就势在必行。其原理是利用排风中的冷量来预处理新风,几乎无需消耗任何能源。然而,纯粹依靠加大新风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的许多实际调查都证明,在达到一定新风量后,再加大新风对降低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浓度已不起作用。因此,在保证足够新风量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新风的品质。(2)回风量应既满足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又符合节能的理念。在利用回风的空调方式中,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是随回风率的加大而增加的。由于室内各种污染源不断地散发有害物,再加上新风的引入,虽然之前已经过净化处理,但仍然可能残留着一些有害物质,因此在采用回风和新风混合送风的空调方式时,加强对回风的过滤净化仍然十分重要。目前回风的净化主要针对室内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源,常采用复合式技术手段:如过滤、静电、吸附、催化、等离子体生物过滤、纳米技术等。根据所需要去除污染物的种类,将各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采用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技术和将吸附与纳米相结合的技术则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保证入室新风的品质后,进而以合理的气流组织方式送至空调房间工作区,方便能达到预期的室内空气品质。
三、暖通空调系统与环境
(一)暖通空调系统
暖通空调系统是能源和环境相结合最为紧密的专业之一,暖通空调系统对环境的影响价值可作为一项建筑评价指标,因此有责任把合理节约能源、利用清洁能源、环境的无害化以及城市的生态化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贯穿在每一个实际的工程中去。如今,人们对建筑节能的认识已从单纯地抑制需求,减少耗能量,发展成为利用相同能耗或利用少许的增加能耗,来满足人们迅速增加的健康和舒适感的需求,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结合国际建筑节能发展趋势,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与研究的中心也已从单纯减少建筑能耗发展到减少建筑能耗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重。因此只有将暖通空调系统所营造的建筑室内舒适环境的评价与暖通空调系统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相结合,才能对暖通空调系统给予科学合理的评判。
(二)提高暖通空调系统环境价值的方法
由暖通空调系统对于环境价值的定义得出:要想提高暖通空调对于环境系统的价值,可从两个方面入手:(1)将暖通空调系统的环境成本降低。可采用如下措施以降低暖通空调系统的环境成本:1)在建筑设计时对建筑进行的节能设计,提高建筑设备系统的性能,提高运行管理水平等;2)采用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如热泵技术、燃料电池、太阳能利用等技术的,将会大大降低暖通空调系统的环境成本;3)选择合适能源类型同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二氧化他排放量,从而降低暖通空调系统的环境成本。(2)将暖通空调系统的环境功能增大。对暖通空调系统环境功能的提高即为对建筑室内舒适度的提高。我们之所以考虑到室内的舒适度,是因为能源的节约不能是以牺牲人体健康为代价。但是这种不牺牲人体健康的含义也不能粗泛的理解为将夏天的室内温度调的很低,冬天的室内温度又调的很高,而是要站在科学的角度上,以人体心里和生理的舒适度为标准,以保障人体在室内具有舒适感和安全感,也只有这样的健康环境才能使工作效率得意提高。
参考文献:
[1] 白雪莲,郭林文.暖通空调系统的环境影响价值工程[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7.26(2).
[2] 陈亮.暖通空调设计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7).
1、方案背景:据估计,未来十年里电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将会逐步提升。发展电动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设计一个电动汽车充电站,并使其能够充分的利用光能和风能,既满足充电负荷的需要,利用充电站的储能作用,实现“消峰填谷”的作用,改善局部电网的供电质量,促进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同时降低设备投资,减少峰值发电,提高系统稳定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供电质量。
2、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特点:
2.1风能发电:从利用风能的角度看,风能具有不可控性和波动性和间歇性,其主要特点是间歇性。
2.2光伏发电:光能同样具有不可控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随着太阳光与地面角度的变化,光伏发电的功率输出也发生变化。
3、整体思路:
每辆电动汽车有两块电池,通过设计充电站及电池充放,将风光电稳定的部分表示为负荷接入电网,使得用户负荷加上风光电,不稳定部分给一部分电池充电,再利用剩下的电池和已充电的电池合理调配接入电网使得的一条综合的曲线(可看成等效负荷曲线),近似成为一条直线,以此来降低火电的调控机组。
公式一,目标函数,使得稳定供电的机组供电最小
公式二,系统必须满足的,发电大于供电
公式三,电动汽车的可充电的电池(一部分使用,一部分放在充电站可更换使用),能够满足大于风电,光电发电使得电池成为一个临时蓄能系统
公式四,放电电池、风光电加上火电调控机组供电大于失负荷,用来削峰。
公式五,保证汽车电池放电符合一定的经济效益
公式6——11,表示变量有界
5、数据来源:通过对岳阳市日负荷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通过接入风电光电电动汽车,来尽可能多的弥补需要火电机组启停来满足的功率,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由于我们认为电动汽车影响电网(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我们以2020年的发展作为一个参照。根据我国的用电量的预估(见中新网采访刘建亚的报告),及岳阳市未来十年用电的负荷,我们可以认为2020年的用电负荷整体提高为1.5倍。
假定使用单个功率为3Mw的发电机组作为2020年规模使用机组,光电使用200KW发电机组作为2020年规模机组,同时岳阳在2020年的电动汽车数量为15万辆,我们设计每辆电动汽车有两块电池,电池设计成只能够充电站进行充电,电量设计为40kwh一块。以10000辆汽车为一个单位,则可提供的充放电量为40万kwh.
将这些数据,带入我们的模型,约束中,而且根据现有数据近似估计出,未来该地风电,光电设计的容量。我们近似估计认为,风电光电各位1个单位。由此得到风电,光电2020的数据。
6、通过曲线拟合来证明模型:
第一步:根据数据,将风光电中稳定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负负荷接入到用户负荷(不含电池),此时的坐标轴,数据全部为2020年数据。
从整个曲线图中可以看出将风光电中稳定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用户负荷的负功率接入,接入后整体的稳定性,并没有多大的改观,但是从线性趋势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负荷曲线降低,通过这幅图中得出的数据,我们进行第二步的电动汽车电池进行稳定性调节。
此时,风光电中还剩余大量的不稳定部分,我们利用它来给电池充电,因为电池可调配性高,所以不用过多考虑这里的稳定性。根据我们制定的目标函数,及约束曲线,电动汽车的电池一部分承载风光电中不稳定的部分,承载电量为7700万kwh(且全部转为容易调控的稳定部分),还可以承载4300万kwh电量,将这些剩余的电池在调配后接入负荷低谷充电,根据我们可用的调配,及其分配,需要使用的电量为450万kwh,做出的数据如图及曲线。
其中,已充电电池部分可以调配用来填谷。而剩余的为充电部分用来削峰。根据计算,我们削峰需要的电量为4500万Kwh,与所剩下的可充电电量相差不大,可以认为模型有效。
通过上面的图表1,很明显可以看出,负荷的稳定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再跟图表1中未作任何条件的负荷比较,负荷降低。
通过这些调节,达成了四个效果:
①风光电稳定的部分被接入了电网;
②风电的不稳定部分被拿来给电动汽车可以调配的那块电池充电;
③电池剩余的一部分接入电网负荷低谷充电;
【关键词】建筑电气;节能;改善措施;资源利用;电气应用
一、当前我国建筑电气的使用状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显著上升,人们的收入持续增加,我国的建筑电气的使用也在急剧膨胀。有些厂家为了快速获得高额的利润,不惜不节制的开采能源,生产产品,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环境污染。例如我国河北省钢铁的生产,最近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钢铁生产量全世界的排名是这样的,中国第一,河北第二,美国第三。虽然看上去有点可笑的意思,但深层次的思考,便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钢铁生产为何发展这么快,我们不得不想到,人们的需求在不断扩张。但是生产这么快,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首先自然环境的污染,全国各地雾霾严重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往往是能源利用,建筑电气生产最高的地区。雾霾的持续出现,更多的是引发了众多的健康问题,人们出门还得戴口罩或者其他措施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以往的蓝天白云似乎已经永远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另外,除了生产之外,好多电气设备已经落后,但人们还在不合理的使用。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用电多,瓦数高的白炽灯还在继续使用,节能灯还没有完全推广;水龙头旁边没人,但还一直不停的流水;楼道里的灯光一整晚的亮着;家里的电冰箱,一天24小时开着;办公室里的空调不管有人没人也一直开着等等。这些情况的发生,不仅与建筑电气的技术有关,更多的是与人们的日常行为有关,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往往就体现在这些细节问题上,需要我们去注意,去改善,培养自己的道德水准。因此,我国当前的建筑电气使用情况问题出现的严重,噬待我们去解决。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将会很难进行,建筑电气的问题涉及到生活方方面面,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有利于其他方面的有序进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
二、我国建筑电气节能的改进措施
(一)发明新的技术,改善节能状况
国家应继续鼓励创新机制,培养一批技术性人才,进行技术的革新,达到使用方便,同时又能节约能源,满足环保,绿色的要求。首先,我们要开展一批专业培训班,对生产建筑电气的过程老师要详细的给学员讲解,让学员对这个生产过程熟悉,了解透彻,然后再展开小组讨论和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看看对于所学的内容,这个设备的生产过程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根据这个想法,具体去如何实施。老师和其他学员可以对这个改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判断。最后讲解老师可以根据学习完后的内容写一份总结报告,最后讨论这个改进方案是否有可行性。通过这种学习讨论的方法进行新技术的发明,创新,达到改善节能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太阳能,促进节能
我们每天所见到的太阳,是万物生长的必要因素。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能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们当前所能应用的最好的资源。能否充分开采太阳能资源,对于建筑节能电气措施的改善是最好的方法。马路上的节能灯基本上实现了对路灯的发展要求,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照明,充分实现了太阳能资源的利用。现在可以考虑使用太能能为家里面带来的好处。利用我们可以利用太阳能照射到房屋上,来维持屋子里面的人们需要的室温,房屋储存太阳能系统,可以使得人们在冬天不必燃烧暖气,或者使用空调,这将大大节省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还可以利用太能能来控制屋子里面的照明机制,使人们减少电能的利用。楼道里建议安装声控灯,这样就避免了晚上没人,还一直照明浪费电能的现象。充分利用太阳能,需要许多新技术的融合,只有不断了解世界上的前沿技术,吸取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优秀改进措施,才能促进我国节能设备的生产。
三、建筑电气节能应用的意义
使用建筑节能电设备,改善节能措施,对我国,对人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使用这些节能设备,可以树立人们节能的意识,最重要的是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大自然将给予我们充分的回报。如果试着去征服大自然,那么后悔的最终还是我们人类。因此,建筑电气节能措施需要我们现在就去改进,应用建筑电气节能设备,受益的不光是我们这一代,更是造福于下一代。建筑电气节能将会带动更多优秀的企业发展,节能设备将会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不再受环境污染的破坏,不再受自然资源使用的威胁。
结语:
建筑电气节能措施的实行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鼓励大家一起与思考,一起去解决。这项造福人类的举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每一代去努力,为下一代做好榜样。同时人们不能进行盲目的投资,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经济状况稳步的发展,国家应鼓励人们继续进行创新,制定更多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案,不仅去发掘每个人的潜力,更要去发掘建筑电气节能发展的潜力,使得新的节能设备能在效果,性能,生产技术上等集于一体,达到真真正正节能的目的,落实各项节能的措施,充分发挥各种能源的使用效率,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曹玉亭.对电气节能技术的思考.山西建筑,2007,33(7):239―240
【2】 何军.浅析国外建筑物环保节能前言技术【J】;电气应用;2007年S1期
【3】 张宏.电气节能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
【4】 肖艳.漫谈智能建筑中国智能照明系统的特点优势及其应用【J】.电气工程应用.2014(04)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关系 协调发展
一、我国环境现状
目前,全国环境状况面临严峻形势。突出表现在:长江、黄河等源头的环境恶化程度呈加速趋势,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湿地日益萎缩,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草原地区超载放牧、过度开垦和樵采,沙漠化严重;矿产资源乱采滥挖,开发不当导致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自然灾害不仅制约经济发展,更危害人们生命安全。全国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生物资源总量的下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都会给人类带来损害。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环境安全。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就要大量的使用自然资源。有人认为,发展经济必然导致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这非此即彼的矛盾。这种认识显然错误,从历史来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繁衍与社会发展,利用自然同时改造自然,这种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推送社会向前发展。但改造自然中,人们却片面强调斗争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思想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其结果是人类自食恶果。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一方面,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发展经济难免带来环境问题,保护改善环境,需要有一定的财力物力,这是相互制约的一面。另一方面,保护环境本质上就是保护资源和生产力,促进能源和资源的节约,这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这是相辅相成的一面。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必须以环境承载力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使经济发展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关系是运动变化的
强调“发展第一”的经济乐观论”和“零增长”的环境悲观论”都是孤立静止的观点,具有片面性。后者局限于短期状况,对科技进步的估计不足,看不到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可成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利条件。前者只看到了经济增长的一面,忽视了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关系也应随之互相转化,二者应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中不断调整着对立统一的主次关系,直至达到较协调完善的程度。
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一个极度复杂、时空尺度广阔、开放的系统工程。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在一些开发和建设活动中违背自然规律,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环境破坏。所以,在F代化建设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之中,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状况,努力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过分影响,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稳定。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保障广大人民利益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人民造福。解决好我国的环境和发展问题,是13亿人民的福祉所在。只有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用生态保护的思想和方法来发展经济,才能妥善化解环境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以环境友好促进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虽然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且在迅速追赶日本和美国,但真正执行的环境标准却接近于贫穷的国家。能源、经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能源、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与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同时实现。目前,三者处于弱协调状态,明显影响到整体协调发展的质量,但矛盾若能控制一定范围内并加以合理利用就可转化为发展动力,可从多方面进行积极调控,建立有效的综合决策机制。
(一)建立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政府制定政策必须在充分研究当前协调状态基础上,由有关部门多方参与,最大程度的避免过去单项规划在协调问题上视野的局限性和由此多引发的各种矛盾。同时制定好备选方案与应变措施,尽全力避免和弥补单项政策的不合理确定或调整所可能早场的损失与破坏。
(二)改革环保收费制度
在确定收费种类和标准时,要做到科学设计、反复论证,使收费能基本反映出污染治理成本从而抑制能源消费、鼓励治理。增加SO2收费、提高排污超标费或改为总量收费,征收汽车排污费,收费后核减下来的预算作为环保专项投入
(三)建立国家级新能源基地
基地包括新能源资源技术及生产供应,可对相当大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对国家长远能源安全发挥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玉庆.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科技传播;多主体;跨界沙龙;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017-02
生活在当下的社会,我们无时不刻不处在科技进步带来的极大便利中: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在眨眼之间沟通世界风云;新一代生物技术,作用于从餐桌到战场的广袤领域;而在科学的发现上,“上帝粒子”的证实昭示着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新高度。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凸显,崇尚科学、传播科学成为全社会的呼唤。
互联网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有笑、有料的科学传播正在信息大爆炸的海洋里显得弥足珍贵。
1问题的提出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学科发展在纵深和交叉两个纬度上不断深化。一方面在纵深的方向上,学科前沿与学科本级、普适的距离越走越远,另一方面学科间的交叉越来越多,越是在深入的领域里越是会遭遇相邻或其他学科的难题,越是在产业支撑的关键适用技术领域越是遭遇跨学科的挑战。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在中国科学院主持的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中曾指出: “在前沿研究方向、新兴学科领域,学科间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彰显”、这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明确。”针对学科发展当前面临发展不协调、文化和制度环境建设亟待改善等困难,李静海提出“应统筹规划,努力推动学科体系的协调发展,开拓创新,发展支撑新兴产业的学科体系”的对策。以人为本,培养造就勇于创新的学科队伍,并切实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
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决定了科技开放与合作的现实需要,也让更广泛意义上的科技传播,成为科技发展的必要和制约力量。
尤其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之外,从传播受众到主流渠道的消息源,还深受传统人文思维模式的影响,崇尚科学理性、尊重创造创意的浓厚氛围还有待进一步形成。公民社会是理性社会。以科技视角关注社会文明,以科技传播培育社会文明,是产业进步所需要的学术理性,是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主旋律。党的十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科技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三中全会决定也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而与此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科协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信息感兴趣的程度比欧盟、美国、日本还高,但同时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显得单一、肤浅和简单。公众一方面对科技信息的敏感度高,另一方面科学素质水平偏低。
学术界和产业界自身也难免受害其中: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治理格局的新形势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挑战近在眼前。面对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我国科技界存在一个追赶者所必须面对的困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创性科技成果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科技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科技工作者被尊重状况堪忧等。
普遍、有效的科技传播越来越成为科技发展、产业进步和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
2汽车科技的启示
在时空的四维空间里,汽车不仅让人们走得更远,更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影响,在当下更深刻地在汽车领域里得以体现,并通过汽车更深刻地变革着世界原来的模样。
一方面,汽车通过电子、通信、与互联网技术手段,实现更高智能,甚至无人驾驶。
实际上目前已经出现许多辅助驾驶系统,广泛应用在汽车上,如自动泊车,可以自动感知驻地信息,自动倒车入库自动泊车;碰撞预警,感知碰撞危险,自动刹车;智能空调,通过检测人皮肤的温度来控制空调风量和温度;智能悬架,自动根据路面情况来控制悬架行程,减少颠簸;同时基于互联网海量数据的各种信息服务也开始在车载终端中海量开发。汽车智能化前景广阔。
另一方面,汽车也据依这些技术手段,对外环境和人车本身产生更安全、更便捷的影响。改善人车空间,改善交通环境,创新汽车生活新方式。大数据的地理基础信息及其实时交互的服务开发,是汽车厂商开发智能汽车的外环境。智能汽车实际上是智能汽车和数字化公路、数字化设施组成的系统。目前国际上数字化外环境的条件也还不充分,“车联网”作为近两年兴起的“物联网”思维的新领域,在主要的发达国家也还没有实现重大突破。令人鼓舞的是,目前在数字化地理信息的基础设施上,在实时定位导航领域,中国有了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预期在汽车这一移动载体的领域,北斗――这一中国自己的外环境系统将大有可为。
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的双模电动车已经在深圳的出租车市场上实现市场化盈利。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最近在2014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指出,“我国电动汽车在科技进步、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与国际间的科技合作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输出和产品输出越来越多,部分品牌电动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性能正在走向世界前列”。可以设想,未来我们的私家车生活将直接与国家电网的技术进步与国际能源产业的格局,密切相关。
毋庸置疑的是,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汽车业与能源化工、通信业、软件业,以及汽车学科与材料学科、环境学科、交通学科等的交叉融合将越来越紧密,一个更加开放的汽车业,将是唯一的选择。而在汽车科技的传播中,我们看到在以汽车厂商及其零部件体系厂商主导的市场化传播的同时,有关研究院所、传媒机构和车迷机构的传播,更是因为贴地气、少推销而更深入人心,更对科技的进步和普及推波助澜。
3从汽车科技的传播显见,科技传播是系统工程。
1)科技不是象牙之塔的专利,而应该是降落凡尘的天使,服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只有深入把握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文化、科技与社会的融合,科学有效地表现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的高关联性,才能在科技事业发展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全局的发展;
3)科技传播是系统工程,要尊重科技进步的累积性,尊重科技创新的生态、规律。多维度、多主体来表现科技进步。
多主体参与科技传播模式、渠道、内容和手段创新
科技传播是弥足重要的一环。经过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开始转换到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上来。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有力引擎。一些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包括环境保护、落后产能、传统产业的升级以及在新型产业领域的布局等,包括社会治理、民主政治等,都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撑乃至引领。通过传播科技,使科学精神、科学文化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社会阶层,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的借鉴,推动创新驱动的科学
发展。
唤起全社会关注科学的热情,呼唤多主体参与面向产业支撑的科技传播,无疑是对当前科技传播体制机制的必要继承和创新。
3.1模式:多主体参与的跨界沙龙模式
基础科学的领域固然阳春白雪,应用科学和技术的领域,更体现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其中新兴科技产业,尤其体现科技与社会的关联性,是更具艰苦挑战的领域。在当前转型期的中国,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传播面向产业支撑面向经济转型的导向尤其重要。
多主体参与,在于切实把握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文化、科技与社会的融合,科学有效地表现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的高关联性。
跨界沙龙,在于以“沙龙”的宽松、灵活形式,容纳各学科自身学术的“严谨”和学科间交叉的“跨界”,引领社会对于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的各种思潮,释放一种开放的、逼近真理的学术/产业融合生态。
3.2渠道:传媒、学界、产业界
面向高端人群和未来知识阶层的科学普及。
传媒界是传播科技新知、发挥科技力量的重要力量。丰富的受众资源和国际国内影响,决定了其作为科技传播主渠道之一的重要地位。
学界,是未来的知识阶层,未来社会的主流影响力来自
他们。
产业界,是现代科技进步的重要主导力量,尤其在技术的领域。
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追踪世界科技进展,有对人类进步以及对产业安全、国家形象、科学道德的丰富积累和敏锐认识,从而发挥中国科技队伍的优势,做有担当、有影响的科技传播。
必须和科学家交朋友,赢得科学家的信任、理解和配合,从而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必须从产业中来,这是我们科技传播贴地气、见实效、切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可持续之道。
3.3内容
3.3.1内容平台的构建
以话题构建内容平台。
聚焦热点、焦点话题,提炼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科技元素及其科技进展,构建内容平台,以求整合科技界共识,形成面向公众的科技传播。具体的话题,可以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科技进展展开,需另文说明。这里不再做具体的展开。
3.3.2互联网工具平台的构建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探索世界的另一只手。互联网工具平台的构建必不可少,当然这是另外一个专项的工作这里无需具体展开。
3.4手段:“学科之旅”系列传播活动
3.4.1 综述
科技回应社会热点,服务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学科贡献服务产业发展。相关学科提炼科普能力,培育社会理性、产业理性,服务产业经济发展
科技专家资源交流整合,传承有序,创新学科教育与交流,拉近学科与实际距离,缩短科技工作者入门周期
“学科之旅”活动是产业进步所需要的学术理性,是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主流舆情,是科技服务社会的服务创新和传播创新,使学术界提炼核心能力创新科技教育与交流的科普传播创新。是以科技传播的创新,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4.2主要内容
“学科之旅”系列科技传播活动,针对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进程中,公民社会对消费、生产、以及科技发展的热点、焦点关注,整合科技界共识,通过传媒互动,为公众带来开放式的理性解答,凝聚起产业各领域、社会各界科技驱动创新发展的共识。并通过与博物馆机构、科技社团、教育、企业等机构的协作,以学科共识、科技前沿为亮点,以对标博物馆展陈、以及消费前沿、热点为辅助,传播科学理性,培育科技文明,涵养经济社会科学、理性的水土,弘扬科学精神。
包括话题组织(含社区互动,互联网调查)、调查研究、形成沙龙主题报告、专家邀请、场地落实、观众组织、媒体组织、舆情监测、活动总结提高等环节。
3.4.3活动目标及预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