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社会主义思想

时间:2023-03-01 16:24:09

导语:在社会主义思想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会主义思想

第1篇

关键词:仁学;和谐;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谐社会

一、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学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和义经常联系在一起来使用。“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与“义”相比“仁”的观念则具体得a后果,这个行为仍然可以叫做“义”的行为。如果某个人在客观上遵循了某些道德是出于不道德的其它考虑,即使他的行为在客观上符合道德规范,也只能把这种行为称为不义。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指约束自己,“复礼”指把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言行纳入礼的规范。礼是指具体的道德规范,而仁是一种纯粹的道德品质,比较抽象。如何达到“仁”?孔子强调“为仁由己”进行主观的道德修养,同时在道德实践中贯彻忠恕之道,忠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较低标准的要求,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较高标准的要求。要实现“仁”需要进行主观的道德修养,孔子强调“为仁由己”进行主观的道德修养,在深层次的价值观上,孔子坚持以义为上的原则,当人的自然生命与道德选择发生冲突的时候,孔子主张“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倡导为道德理想献身的精神,表达了超乎人的自然生命的善的价值的极致。尽管孔子倡导为道德理想献身的精神,但“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并不是主张愚昧的善,而是把道德作为人的立身之根本。孔子的仁学思想主张爱人和推己及人,但孔子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法,孟子试图回答如何做到“推己及人”,并提出了使之垂名后世的“性善论”。在认识论上孟子与孔子是高度一致的,孔子和孟子皆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经验的具体的知识,而是为了明道。因此,孔子主张的道德修养模式,首先要对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有明确的认识,其次,努力实行仁义,将心中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和谐的基本涵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理念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这三个概念表达的都是关于和的思想[1]。“以和为贵”强调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推己及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礼的作用就是用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孔子的“和而不同”倡导的是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在很多具体的问题上却能够保持独立的见解,小人习惯于迎合、附和别人的言论,但是在内心深处却是一种不和谐和友善的状态。君子与小人是孔子在道德层面对人进行分类,孔子把品行好的人称为君子,品行差的人称为小人。君子明白伸张正义,小人只知道谋取私利,君子崇尚道德、遵纪守法,品行差的人贪图私利,还放纵自己的行为。在孔子的思想中,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中庸思想的中指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刚刚好,如何才能够把握中呢?孔子提出“执两用中”,也就是只有把握好“过”与“不及”这两端,才能把握中,中庸的重点集中在无过无不及的和谐状态上。和谐并不是指完全没有差别、完全没有矛盾、完全没有冲突,和谐是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和规律。和谐指矛盾着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反相成,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达到动态和谐。就个人来说,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就社会发展来说,和谐是。和谐不是要达到绝对的统一,而是在对立中寻求统一。“和实生物”指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事物总是在对立统一中实现发展[2]。

三、孔子的仁学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孔子的仁学无论从个人道德修养来说,还是从对国家社会层面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认清中国国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可以使我们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孔子的仁学是其核心思想,其中“仁”能使社会安定团结、和平进步,在政治上,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现了一种民本思想,以民为本,发扬民主精神,使民主能够真实和广泛的体现,尊重百姓意见,任人唯贤。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法律不断完善,一个社会要和谐除了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之外,还需要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道德规范,除了法律的约束之外,还需要社会成员的自律。法律只能保证最低限度的道德[3]。社会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纽带的,从宏观上说,社会是以人为中心的整个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相对的一个概念,与自然界相对的这个概念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等多个子系统。从中观层次上来说,社会指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的概念。“中社会”涵盖了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保障、社会流动、社会政策、社会组织、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社会控制、社会整合等内容。从微观层次上来说,社会对应于社会学中狭义的社会,即作为复合的人的聚集状态,主要指特定人群在一定区域的生产、生活体系及结构。如农村社会、城市社会、社区、街道、学校、家庭,我们视之为“小社会”。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仅仅指宏观层次上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也包括中观层次及微观层次上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从宏观层面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指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从中观层次上来说,中社会即某个特定社会内部各个结构之间的和谐,即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和谐,从中观层次上来说,和谐社会,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自身的和谐,从微观层面来说,包括学校、街道、家庭等的和谐。社会成员自觉履行道德义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谐社会的建设,从政治结构上说包括社会内部的民主和法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广泛调动。同时和谐社会也需要社会成员诚实守信、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维系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法律,而且还需要道德。在和谐社会中全体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得到激发,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和谐社会也体现了社会各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容是权利、机会和规则的平等,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内容是利益分配平等,同时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由中国当代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和平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来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同时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中国文化决定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里一直崇尚“以和为贵”,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的外交战略是和平与发展,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目前所走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40.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56.

第2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人获得和谐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以人为本,要求社会尊重人的权利,提高人的素质,改善人的生活质量,优化人的发展环境,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类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以人为本就是要求社会更加和谐、更加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所有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坚定地向人回归,走进以人为本的新时代。

以人为本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冲破了以神学为代表的宗教保守势力对人的思想禁锢,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关注现世人生,改变生存条件,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马克思继承了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优秀思想遗产,并把对人的价值和全面发展的伟大理想置于由他实现了的哲学革命变革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科学的人学思想为现时代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是社会主义转向关注人的生存和价值的不朽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根基。“以人为本”的“人”是指现实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所有社会成员,其主体是人民,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动力。“本”就是根本。“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人民的生存、享受、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目的和衡量标准。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共同体内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实现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它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同志从六个方面归纳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前提。以人为本,就是突出人是社会的核心和主体,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讲就是围绕人这一核心和主体处理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保证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等各个层次结构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内容,没有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就无法成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心情舒畅,生活幸福,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相对而非绝对的过程。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大力推进制度创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实现,根本上还要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入手。要通过确立一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制度推进以人为本;通过完善按能力贡献大小进行分配的制度体现以人为本;通过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制度体现以人为本;通过优化服务和管理制度体现以人为本。

第3篇

敬爱的当组织: 我们上的第一节课是由政治学研究院的俞思念老师带来的《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彩课程,他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旗帜和方向,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还认为,中国还要廓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种种疑难,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俞老师在充满激情的讲课中,他的手机铃声还曾响起了两次,但他每次都是非常果断地掐掉电话,继续讲课,这种敬业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预备党员们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虽然课堂的音响效果不是很好,但是大家都表现得非常认真,生怕漏掉了某些精彩片段。

原本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一些概念化、符号化的认识,但听完俞老师的课程之后,我在思想上经历了一场特别的洗礼,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的坚持,就是真正的坚持社会主义,中国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仍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方向。在这面大旗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也是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还应该坚持党的领导,不搞私有化和多党制,让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这只是我一些基本的想法,我们还应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在求知和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是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加成熟。

第4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人们 思想和行为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体系。它具体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和追求等形态。一定的价值观反映着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人们的利益需求,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在一个社会的多样价值观中,总有一种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的基本价值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核心价值观。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本质属性,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党的十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全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其是一定社会集团基于自身的经济基础和利益诉求对社会关系进行自觉反映而形成的价值观,任何国家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具有与之相应的核心价值观。能否凝练生成一种优秀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24个字,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进行了概括和阐释,明晰了规范和指引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标准、价值规范、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等价值内涵。在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追求实现的价值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当代中国人民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价值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于建设美好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确立为人们开展社会行为的价值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道德风尚的价值取向。这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正是这三方面价值理念紧密结合、交互发展、共同表征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得以成为兼具科学与人文相统一、世界与民族相统一、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优秀核心价值观,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的科学有效。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当前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亟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集并凸显,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原有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了严峻挑战,一些人思想观念出现了困惑、迷茫、盲从。客观地讲,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这种多样化的特征,也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在这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挑战下,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圈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能否建立一个符合本国国情,得到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途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孤立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增强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增强其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具体的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创新其引领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途径。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是要加大理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网络信息等各种途径,以内容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重大意义、精神实质,让更多的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普遍奉行的价值判断准则,成为沉淀于人们深层的心理结构之中的民族习惯和民族精神。二是要做好融入工作,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到实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引导人们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使其融化在心灵里、体现在行为中。具体的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融入到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三是要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头示范作用,引导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榜样的民族,要把重大典型宣传与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宣传结合起来,形成群星灿烂与七星共明的先进群体结构,产生覆盖全面、远近皆宜的示范效应。要坚持党员干部带头,突出青少年这个重点,发挥好公众人物的作用,推动形成全体人民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四是要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才能从思想上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5篇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日益开放,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政法机关的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政法机关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观念,自觉树立和落实崇尚法治、平等保护、司法文明、程序正义等现代法治理念,推动执法观念创新和工作创新,推动各项执法工作健康深入发展。同时,将执法为民、保障人权等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代法治理念贯彻落实到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使执法工作更加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更加符合法治建设的规律,确保检察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执法,从人民群众最希望做的事情做起;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办案,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个案件;坚决克服执法中的特权思想和霸道作风。

其次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把政法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思考和部署,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充分发挥法律职能,积极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有序的法治社会做出贡献。版权所有

再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政法机关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正确处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

政法机关树立执法为民理念,是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同时,执法为民也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政法工作中的要求和体现。

一切为了人民是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内涵,也是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政法机关要立足本职,恪尽职守,严密防控打击违法犯罪,保证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利不受侵犯。

走群众路线,首先必须正确处理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政法机关机构建设,保障政法机关有能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在新形势下,坚持专群结合,集中体现在强基固本,大力加强政法机关的基层基础工作上。其次,政法干警走群众路线,要学会做群众工作,特别是要学会做等特殊状态下的群众工作。

第6篇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有助于统一全党与全社会的思想,共同投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需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励志作用,调动全体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活力;需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作用,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思想深入人心,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人文基础;需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化作用,积极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转化成社会公众的集体意识与行为,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价值;需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发作用,激发全体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中国特色。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作用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社会思想和文化领域出现了交融与分离的复杂局面,不只是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和思想得到发展,消极落后的非主流价值观和思想也一度流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而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优良的传统与政治优势,同时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推进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它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统一全党与全社会的思想,从而共同投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要求全面统一全党和全社会人民的思想到这项重大任务的建设中来,这就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依靠启发、教育和监督等方式,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积极将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识和思想引导至正确的发展方向上去。这就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以目标为导向。即依靠长期的宣传和有效引导,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性、内容以及构建的方式等内容,认识到展开这项任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而坚定广大干部群众为完成这项重大任务的信息与决心。其次,以舆论为导向。即充分利用奖惩、教育和监督等手段,在社会上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以规范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的行为,从而有效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最后,以自主为导向。即积极引导社会公众以自我反省和教育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因此,在展开思想政治工作中,应主动帮助社会公众提高对问题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坚决抵制不良思想的渗透,积极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来。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励志作用

调动全体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活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依靠全体社会公众的力量,激发他们建设社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方面可通过科学化实施经济手段,另一方面则需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具有的励志功能,即通过奖惩和教育等方式,将个人利益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挂钩,从而激发人们积极的能动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可树立典型形象,发挥榜样形象的励志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积极挖掘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代表形象,并科学扩大宣传,丰富宣传形象人物的形式,让其深入人心。其次,合理利用奖惩方式发挥励志作用。可通过积极的方式颂扬先进人物和事迹,使其成为社会公众学习的榜样;此外,针对出现的偏激、错误事例,应给予适度惩罚,以起警示和教育作用。通过有机结合正面激励和反面惩罚的方式,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思想觉悟与认识判断能力。最后,将“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的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功能。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应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将“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的方式相结合,才能获得更好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作用

需要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从而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人文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得空前活跃,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逐渐变得多元化。这需要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发挥其凝聚力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将人心共同凝聚在一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深入人心。首先,用马列主义凝聚人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加大马列主义的理论宣传,用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凝聚社会人心,利用人们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普及马列主义的思想。其次,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加大社会主义社会关于共同理想的信念教育,将共同理想身入人心,使之成为国民为之奋斗的精神力量。最后,用时代和民族精神以凝聚人心。将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教育积极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提高人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科学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的谨慎。

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化作用

积极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转化成社会公众的集体意识与行为,从而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价值。想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成为引领时代思潮,海纳百川的社会思想共识,就要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化作用。这需要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实现如下内容的转化:首先,认知的转化。主要充分依靠各种方式手段,营造积极活跃的社会舆论氛围,让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来龙去脉,并以此形成全面的认知,进而使人们在思想上形成积极的转化。其次,态度的转化。这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既需要加大人民群众对国情和国家政策认识的教育力度,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互相结合,有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让人们在实践活动充分感受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最后,行为的转化。人们形成的思想认识一般不会自动外化成人们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提高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水平,并不断强化人们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主动引导人们将正确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实践的行为与习惯,并最终将自身的行为习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要求挂钩。

五、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发作用

激发全体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从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中国特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和创新创造的过程,需要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马列主义相互结合,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方法,从而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而这些都需要人民群众不断创新的精神才能实现。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需要发挥其开发作用,主要做到如下方面:首先,以理想和信念教育为主。要求以理想和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不断提高人们的政治素养,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保障。其次,注重化解阻碍创新活动的矛盾。由于受到长期的保守文化的影响,人们缺乏创新教育,不利于培养人们的开拓创新精神,这就需要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充分引导和鼓舞人们勇于摆脱保守文化的桎梏,激发人们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最后,提升社会公众的个性化总体水平,个性特点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个性不仅包括个人爱好、兴趣等,也包括理想和信念等。这些个性因素的培养需要依靠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教师不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作为政治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具有公正思想、奉献精神、爱国精神,要具有高尚的人格,能够不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的教材。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大的形象,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行不断感染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认识真善美的伟大,假恶丑的可恶。对学生,教师要怀着一颗仁爱的心,要尊重学生,使学生学会如何爱人与尊重人;教师要一心扑在工作上,在工作中要认真负责,使学生认识到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意识的可贵;教师对教学事业要充满爱,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多奉献、少索取,使学生感受到奉献精神的可贵等。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多层次,全方位地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爱老师、敬老师,能够自觉向老师看齐,这对于培养培养学生有效成人,有效成才,对于使学生逐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爱国精神

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传统课堂课堂气氛过于压抑,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动,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与学生进行沟通辩论的机会,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新形势下,高中政治课堂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积极为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发现,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时,现代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是肤浅的,很多学生认为,谈爱国是唱高调,与自己的生活联系不紧密。作为政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空洞地谈爱国是毫无意义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新形势下,自己所认识的爱国行为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谈身边的爱国事件。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爱国有个具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就如何爱国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做法。这样,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发展自我团队意识,学生不仅有效认识到爱国精神的现实价值,同时,也能够以爱国精神指导自己的行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培养。

三、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思想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现在的高中生,有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差,认为思想政治只是讲一些骗人的理论,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因此,学习的积极性很差,学习兴趣不高。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理论联系识记的方式,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不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第8篇

一、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净化学生的心灵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既是教师素质形象的展现,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完美的人格,浓郁的爱国情结,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特别重要。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为学生树立起高大形象,感染、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对学生要怀有一种真挚的爱,这种爱是原则性、教育性和广博性的统一,是由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交织凝聚而成的一种教育情操,具有强烈的感化、引动、调节和激励的功能,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教师工作中对教学、对集体、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都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会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不断提高着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效仿老师的言行和人格,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意识和观念。

二、以和谐活泼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有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不仅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所必需的手段,而且是一项“育人工程”,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实施调控的过程。对受教育者的发展状况的调控,集中反映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教师的管理既要从严治教,又要有民主作风,要善于创造一种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助、互竞、共同提高的班级团队。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集体、学生主体作用协同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调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与班集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树立集体利益至上的观念,充分发挥集体的影响力,激发学生树立集体尊严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又要坚持人格尊严和知识探究平等的原则,用心关爱学生的成长,调动学生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个体品质的形成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以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的学生命活力所在,也是思想政治课的职责所在。其实际,一是社会实际,一是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实际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尽可能一致起来,从而提高其思想水平和认知能力。

教师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在传授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些现象及其本质;还应认真对待和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帮助他们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消除一些认识的误区,提高他们的觉悟,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对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读书无用论”、“金钱万能论”及“无官不腐败”等思想问题要敢于和善于直面和解答。通过分析与争辩,教师明确立场和观点,教会学生分析、看待问题的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学习活动中融入进学生的思想,从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分辨问题的能力。

四、以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实践证明,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举行辩论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课堂的延伸,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工厂调查、体验劳动,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此类活动不仅仅可以收集与教学相关的一手资料,为教与学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国家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动,从而增强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及主人翁意识。

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举行辩论会,让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辩证看问题、探究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第9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居于核心地位,决定了整个价值体系发展的基本方向与特征。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党和国家之所以重视教育,是因为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是当今社会以至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是践行精神的实践活动,更是学生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如何使大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信仰、践行社会,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十七大再次重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出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主要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国家、社会、公民三者利益和价值相一致,使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能够自觉地转化为公民个体价值观,在规范国家权力动作和社会制度建设的同时,规范公民的社会不断促成国家良好精神、社会良好氛围和公民良好素质的形成,应当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努力方向。

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大学生群体肩负着我国富国的伟大使命,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价值选择将极大地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坚持在高校大学生中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其提供人生导向,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繁荣富强具有深远影响及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从传统文化角度挖掘思想渊源,更以为指导,捍卫国民的思想文化阵地。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及研究不断深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成为热点。高校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指明方向。在社会与教育的共同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在价值观、思想道德及行为取向上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各界学者各认同有异。王华斌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多元化、模糊化、混沌化的倾向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不明确化、国家级化等值得关注的价值认同危机问题。赵忠璇提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由单一型转向多元化。因此需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各级、科学的核心价值观。黄莹莹认为,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随变性,因此,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教育,为当代大学生输送主旨明确、旗帜鲜明的核心价值观。

综合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其方向确立的依据,在内容上起到启发与引导的作用,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激励他们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奋勇搏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建功立业。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标准。切实加强与改进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的途径是重点。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深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必修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堂。在教材及教学方法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突出其引领作用。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探索实际案例,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活跃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引导性与实效性,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大学生中,扩大其感召力与说服力,进而增加大学生的认同感。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在社会实践中展开。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开展社会行为规范学习活动、加强先进案例学习、推广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崇尚传统美德的习惯及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将思想政治系统与专业知识理论相结合,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应负有的社会责任,提高其社会责任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

三是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在学生教学管理中实行。学生教学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管理,还包括学生管理、服务管理等多方面。教师应以自身为榜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管理者应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前提下设立有效管理制度,优化服务,切实解决师生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各系统中的感染力。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责任的肩负者,将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流砥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优秀文化为基础,增添文化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创新思路,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教学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可靠的接班人,为祖国的宏伟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