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4:12
导语:在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21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2009年山西省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71.9%,比2008年提高3.8个百分点。民主法制与资源环境实现程度大幅提升,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和谐和文化教育稳步推进。按照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仍是山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所在。
一、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效分析
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发的监测方案,我们对2000年以来的山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测算分析。2009年山西省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71.9%,比2008年提高3.8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15.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4个百分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呈稳步推进态势。山西省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六个方面的实现程度均较2008年稳步提高。
(一)经受危机考验,经济发展实现“V”型反转
2009年山西省经济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为62.7%,比2008年提高3.5个百分点。2009年山西省人均GDP比2008年增加了699元,是2000年的2.63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10%,比2008年的0.86%和2000年的0.54%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9.2%,比2008年提高1.5个百分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自2000年以来,山西省城镇人口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为26.97%,2009年增加到45.99%;城镇调查失业率也基本保持稳定,均处于2%-4%之间。
(二)实施惠民工程,社会发展更趋和谐
2009年山西省社会和谐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0.2%,比2008年提高2.5个百分点。2009年山西省基尼系数为0.43,与2008年基本持平,比2000年增加0.07;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由上年的3.20微升至3.30,但比2000年的2.48增加了0.82;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为39.95%比2008年下降了3.13个百分点;[论文之家:]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62.84%,比2008年提高8.52个百分点;反映受教育方面平等程度的男女生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2009年为89.72%,比2008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
(三)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2009年山西省生活质量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0.2%,比2008年提高3.0个百分点,是六个方面中实现进程最快的指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2009年山西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43元(2000年不变价格),比上年增长7.6%,比2000年增长了1.72倍;反映居民总体消费水平与结构的主要指标——恩格尔系数,自2000年以来明显呈下降趋势。
(四)法制建设稳步推进,社会安全得到加强
民主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山西省民主法制方面的实现程度达到92.0%,比2008年提高8.8个百分点,是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方面中实现程度最高的,其高起点体现了山西省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基础较好的特征,也准确反映了全省在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明显成效,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稳定器”。从反映民主法制的两项指标看,随着政务公开和民主建设的推进,人们对民主法制建设的满意度在稳步提高。
(五)教育事业发展平稳,文化事业仍需加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009年文化教育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2.9%,比2008年提高0.1个百分点,是六个方面中实现程度较低的一个方面。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2.8%上升为2009年的2.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既是综合反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指标,也是综合反映居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指标,2009年山西省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2.08%,与上年持平。反映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民受教育水平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逐年上升,2000年为7.80年,2009年增长到9.16年。
(六)环境改善明显加快,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2009年山西省资源环境方面的实现程度为49.9%,比2008年提高6.1个百分点,是六个方面中实现程度提升幅度较快的一个方面,反映出全省在资源整合、节能减排等方面工作的巨大成效,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结构的原因和地区的特殊性,其又成为六个方面中实现程度最低的一个方面,低于全省全面小康建设进程22.0个百分点,仍是现行监测方案下制约全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最主要方面。
二、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中的难点
(一)经济结构调整
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历经多年积极调整,但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积弊较深,尾大掉头难,决定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将只能是负重爬坡。总体来看,三次产业严重失衡。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过重,三次产业中二产占到近60%。就第二产业内部来看,多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几个传统产业占到全省工业生产总值的80%以上。支柱产业偏重、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比较突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二)生态资源环境
山西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做好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是全省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山西省经济属于典型的高碳经济,全省三次产业中二产占到近60%,而煤、焦、冶、电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又占到工业的80%多。“双高行业”比重高,单位GDP能耗始终居高难下。2009年山西省单位GDP能耗居全国第3位,万元GDP能耗达到2.36吨标煤(2005年可比价);另一方面,由于山西省在占全国1/70的国土上生产着1/16的火电,烟尘排放量全国最多。
(三)“三农”发展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自2000以来,山西省在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是占全省人口70%左右的农民,其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明显;三是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均衡,特别是农村教育、卫生、交通及文体娱乐等设施明显滞后;
四是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
三、山西省全面小康进程分析与预测
从监测情况可以看出,按照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山西省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虽有困难,但从发展趋势看,前景比较乐观。2009年山西省实现程度为71.9%,尚有28.1%的目标任务,按期完成必须达到今后11年年均2.55%的提升速度。如果把2000年以来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分解来看,后期进程明显要快于前期。2000-2004年的5年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程度年均提高0.95个百分点;而2005-2009年的5年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程度年均提高2.55个百分点,如果照此发展速度测算,则全省就能够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加快山西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的六个方面23项指标来看,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要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应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
第一,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前制约山西省全面小康建设的主要因素仍然是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规模较小、发展速度不够快、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因此,加快经济发展仍然是山西省小康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转型发展,努力实现跨越发展;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论文内容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提纲挈领,切中实质,对于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于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中国是世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明确提出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鲜明地提出“发展是硬道理”。随后,我们党又进一步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不发展就没有出路,不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基本
动力。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与我党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回答了“为谁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同时,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不仅包含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内涵,而且也包含了发展“依靠谁”的深刻内容,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原动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发挥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良好社会环境,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全面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针对我国发展新阶段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思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各级领导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照顾各方,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实现良性互动,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1)统筹城乡发展。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建立有利于克服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2)统筹区域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建立区域之间资源合配置机制和互动机制,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加快后进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整体进步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实现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趋利避害,既发挥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又防止由于对世界经济的过度依赖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有机统一,从本地实际出发,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均衡和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今、利泽后世的德政工程, 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无棣县农村饮水工程自1999年运行至今已有八年的时间,无棣县虽然解决了饮水问题,但距解决安全饮水问题相差甚远。
1. 无棣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的背景
1.1 水文气象概况
据无棣县气象站历年降水及蒸发资料统计,该区降水量年际、年内变化较大,降水年内分配不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是该区气象主要特点之一。
1.2地下水概况
该区地下水水量丰富,但水质差,矿化度为5-10g/L,不能利用,区内无浅层淡水,深层淡水顶界面在400m以下,且高氟高碘,不宜开采。
1.3水资源与水污染概况
无棣县处于漳卫新河、马颊河和德惠新河这三条河流的下游,三条河流来水量大,但是季节性强,加之境内河道拦蓄能力低,拦蓄量少。由于近年来,上游大量排污,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得这部分水源水质极差,无法饮用。
1.4引黄概况
黄河水是无棣县目前主要的水资源,但是近几年来黄河上游来水量逐年减少,加之两岸的用水量逐年增加,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总量已经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
饮水不安全已经严重危害到了无棣县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制约了经济发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2.工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2.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饮水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投资大,社会效益高的系统工程,身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全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分管领导负责工程的总体规划、资金筹措和工作协调,采取“明确职责、严格管理,加强检查、定期通报、奖励罚劣”的办法,严把规划设计,材料采购、设施安装、竣工验收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工程责任制、监管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认真抓落实。
2.2饮用水源保护
保护饮用水源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有效保护和现代配置饮水水源,确保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按照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方针,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科技、工程等方面多项措施加强水源保护,按照要求,加强水功能管理,核定不同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加大投入排污口管理,实行严格的总量排污制度。统筹考虑城区饮水安全,考虑既需要与长远需求,统筹考虑水量水质,科学规划,落实措施,重点解决高氟、高碘等饮水不达标问题,并认真抓好月湖、三角洼、芦家河子三水库的衬砌加固工作,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确保饮水安全。
2.3多渠道筹措资金
饮水工程采取以“村集体和群众投入一块,政府贴一块,上级补助一块”的办法建设,鼓励外商、企业和个人按照“谁投资、谁受益,企业化管理、微利性经营”的原则,投资建设。各受益村也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以投工、集资等方式解决自己受益的饮水工程建设所需资金,也采取租赁、承包、拍卖式股份合作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农村自来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集资。总之,大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2.4做好前期工作,加强项目管理
做好前期工作,加强管理,关键把好“五个关口”一是把好规划设计关。必须有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规划设计,选送设计方案,做到设计合理,经济可行。坚决禁止不规划、不设计、盲目施工。二是把好材料设备质量关。对工程所需的管材、管件及供水设备要进行公开招投标,实行“阳光采购”,坚决防止伪劣材料设备用于工程建设。三是把好施工队伍关。工程建设要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要选择有经验、有能力的专业施工队伍。四是把好质量监督关。五是把好工程验收关,项目完成后,组织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逐项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立即采取措施整改,直到工程合格为止。
2.5加强技术培训和新技术维护
在工程建设及运行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推动工程建设的飞跃发展。水务局应建立远程抄表仪,实现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采集水表转速、管道压力的数据,可以实现自动抄表,定时超标与系统运行监控,用户现场无人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水资源调度和输水管网管理智能化。对供水工程建立自动监测点,对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检测结果自动输送管理中心,发现质检问题及时纠正。
2.6加大宣传力度
广泛宣传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意义,宣传有关政策规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好氛围,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工程建成后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3.1建立责权明晰的管理体制
项目建成后,由无棣县水务局下属的无棣县农村自来水工程公司行使供水职能,并负责水费的征收管理工作,在整个供水过程中,农村自来水公司负责水厂的正常运转,供水管网的维修、维护。自来水公司在整个运营过程中自负盈亏,明确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的责任与权利,能更好的激发职工的积极性,确保水厂增加收入,减少支出。
3.2建立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工作机制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服务对象和受益主体为广大用水户,为了充分发挥农村饮水工程的长效性,必须建立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工作机制。在农村饮水工程项目的立项、决策、规划、实施、管理、监测、评估和利益分享等各个环节当中,都牵扯到了用水户的切身利益,让广大用水户参与进来,一方面能更好、更快的促进饮水工程的实施,另一方面会得到受益群众的广泛支持,使得供水事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论文参考网。
3.3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灵活有效的供水工程运行机制
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水价制定要合理,强化水费计收和管理,价格符合市场化机制,水价由市场自行调节;二是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和逐步完善管理制度;三是建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形成有效的约束监督制度;四是加强供用水管理,提倡节约用水。论文参考网。
3.4建立农村供水应急预案。论文参考网。
为了保障饮水工程安全运行,各个供水公司都建立了农村供水应急预案。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进行部署:一是开源,通过水厂水源工程建设,增加库容能够保障即使在枯水年份也能满足居民生活用水需求;二是节流,通过人为节约供水,关闭用水企业和养殖业的压生产保生活的方式来保证正常供水。
4.结束语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不但大大提高了无棣县项目区群众的生活质量,还促进了当地畜牧业、林果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调整,提高了农副产品质量,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加之农民不再从井中、河流、坑塘中取水,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生活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贺永红.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努力改善农民饮水质量[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4:26-28.
[2]李新华.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之我见[J].山东水利.2005,6:9-10.
关键词:高校,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报务,社会化
高校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即高校档案部门将静态的科技档案信息开发成有价值的动态的知识信息,使科技成果档案造福社会,满足农业领域对农业科技信息的日益增长的需求,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一、强化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的意识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多次强调要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这是中央反复强调的。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农村问题不解决,“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作为农业院校,在完成培养科技人才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科技成果档案,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农业院校档案部门应坚持把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作为科技档案信息开发的指导思想,主动配合“科教兴农”、“科技扶贫”计划,根据不同区域的技术需求及农业发展模式和主导产业,对馆藏科技成果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科技成果、实用技术和技术培训等,充分发挥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功能,找准档案工作服务的最佳切入点,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服务。
二、丰富、优化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工作是一项保管和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以丰富、优化档案信息资源为主,加强科技档案的基础业务建设,使档案部门有一个坚实雄厚的物质基础,是档案工作服务社会化的前提。因此,高校档案部门应及时将散存在个人手中的科技成果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并根据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周期长等特点,有针对性地扩大收集范围,加强对各县区的主导产业、生态资料、品种资料、示范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规划等档案材料的收集,将有关的课题科研资料和原始记录及时收集归档。在丰富、优化档案信息资源的过程中,以科技信息含量的高低为标准,正确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不断充实、优化馆藏内容,调整馆藏结构,使馆藏档案既有数量,又保证质量,从而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三、完善服务体系
有关专家强调,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产品优化升级的动力之源。当前要着重解决好四个问题:一要加强种苗建设,建立育、产、销一体化的种苗产业化经营机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完善种苗市场供应体系;二要加快农业科研开发,积极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三要加强科技培训和推广力度;四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为此,高校档案人员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走出档案室,到科研、生产第一线,紧密配合科研和生产人员,不仅从课题的立项、验收、鉴定、推广整个过程干预科技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而且对课题的先进性、实用性、技术的复杂程度及经济效益等都要全面了解,以便更好地开发和推广科技成果,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1.紧密配合“科教兴农”战略,积极开发农业科技档案资源。我校园艺系在佳木斯市“科教兴农”活动中,坚持以科技服务为特色,依靠良好的人才优势、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优良的服务意识,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几年来,为当地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服务。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充分发挥科技扶贫教师的纽带作用,积极提供科技档案资料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我校地处三江地区,学校在各县区都设有科技扶贫点,配备了科技人员。档案部门紧密配合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将档案成果转化为现实成果,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我校先后派出骨干教师到科技责任承包点,档案人员主动与这些承包点教师联系,把科技成果直接送到农民手中,现场实地言传身教,使农民掌握新技术、实施新技术,种养新品种,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以适应农业科技发展新形势。大豆是三江地区的支柱产业,档案室配合各地承包点教师,提供了品种优化、无公害栽培、病虫害防治、加工与销售等实用科技资料,解决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3.紧密配合各专业教学实习,直接把实用技术介绍、科技成果汇编、优良品种等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民自觉地接受和掌握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使之转化为生产力。档案室主动配合教学实习,向实习点提供科技服务。在这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中,档案室为各教学实习点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档案资料。
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的思考
在信息社会环境下,要充分满足社会利用科技信息的基本要求,单靠某一院校档案部门是难以办到的,只有与相关部门协作,建立行业服务网络,加快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增强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的功能,才能真正实现服务社会化。
1.建立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网络。与社会上的信息机构相比,作为基层档案部门的高校档案馆,开展信息社会化服务的途径相对较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档案部门应加强协作,构建全国“科技档案信息网”,建立“科技档案数据库”,通过各级档案部门实行专业化、社会化管理,实现社会资源共享。
2.加快科技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建设。首先,人的现代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前提。目前在档案工作领域中,急需一批具备开拓、创新意识,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高,法制观念强,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过硬,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其次,管理现代化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坚实基础。要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关键要解决“五个转变”,即,一要从封闭式、半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二要从传统的手工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三要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档案事务向依法管理档案事务转变;四要从以实体档案的管理为主向实体档案管理和虚拟档案管理并重转变;五是档案人员要从档案管理者向信息管理者转变。另外,设备的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关键。科技档案工作需借助计算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3.增强科技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功能。科技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为科学技术工作服务是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几十年一贯的服务方式和手段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工作需求相差甚远,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不能为社会各界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我国加入WTO后经济步伐不断加快,档案工作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机遇。为此,档案部门要顺应时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保管档案的狭隘服务观念,把要我服务变为我要服务,积极探讨社会对科技档案需求的规律,增强科技档案服务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大力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突破前人,突破自己,创新工作机制、管理手段和应用技术,努力使高校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高效、高速、高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开发农业科技档案资源 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韦凤珍 农业科技管理2005.6
2 高校农业科技档案的应用与特点 唐银娣; 刘莉 高等农业教育2000.2
一、大学生社团现状的调查分析―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大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经过多年的人文积淀,截至2013年12月,校总社团数达到129个,其中二级学院社团79个,占61.24%。在这些院级社团中,依托本院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成立的专业社团有41个,占52.9%。
社团的分类方式各异,笔者按其开展活动是否依托学生自身所学专业,将社团分为专业社团和非专业社团两种。专业社团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所举办的各类活动中,通过活动达到展现学院特色,普及专业知识,帮助他人解决生活工作中实际问题之目的。例如:格林公社社团,定期举办的居家检测进社区的常规活动,利用自身所学的关于环境检测的知识,免费帮助小区居民检测居室甲醛、噪声等。青年志愿者协会、轮滑协会等无需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志愿服务的社团划分为非专业社团。
在当下社团繁荣的背后,我们也理智的看到社团发展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社团经费的来源与使用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社团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现实的资金问题。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我校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校团委拨款、校外赞助及会员会费缴纳等。经调研显示,社团活动经费36%来自学校拨款,22%来自会员会费缴纳,27%来自校外赞助等。67%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社团对经费的使用情况透明度不够,只有21%的社团全程公开经费使用情况。由此可见,当前的社团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来源结构不够合理、使用透明度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活动内容形式化,无内涵
经调研,现在的社团活动越来越流于形式,一些社团为了做活动而活动,导致活动无内涵,拉拉横幅、喊喊口号、修修整整就当成社团活动,致使社团开展活动整体的质量不高,缺少精品、缺乏大胆创新,没有社会影响力和流于形式的活动,各媒体在报道上自然也提不起兴趣。
(三)成员的参与率低、缺乏成就感
现在的学生社团规模越来越大,如浙江万里学院的雷锋营人数达3400余人之多,但大部分的学生社团却存在活动层次不高、活动内容低水平高重复等现象,导致参加活动的多为老面孔。长期恶性循环下,成员的低参与率和缺乏成就感等问题随之而来。
(四)会员的吸纳困难
大学社团中,招募对象以新生为主,很多情况下,新生加入社团的过程往往冲动大于理性,随着社团活动的开展,自身对社团功能的进一步了解,无内涵的活动次数的增加,以及活动参与成就感的缺失,社团成员的活动参与率下降,最终导致成员离开,社团口碑下降,会员吸纳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五)社团管理人员的管理与培训缺失
目前,各大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愈发重视,已经成为校团委工作的一大块内容,诸如社团理事会等社团管理组织应运而生。社团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的“三自”原则,决定了社团的内部管理者素质的直接影响整个社团的健康发展。若没有成熟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一旦主要的管理人员流失,将对社团的发展造成致命性打击。可见,社团的后备人才库的建立,对一个社团至关重要。再者,优秀的社团干部能起到很好的以老带新的作用。但经过调研,目前几乎所有的社团都没有成熟的社团干部培训机制,社团的后备人才培养全部依赖主要干部的“传、帮、带”,即使有,很多情况下都是以讲座的形式展开。这些都可以反映出大学社团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培训方式简单,培训机制也不够完善。
二、专业型社团在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定位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
十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目标,要求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字之差,把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也把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展现出来。
(二)大学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富民强国、民主进步、文明和谐。而现在大学生在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积极参与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的社团活动,这不仅能让大学生学习到更全面的知识,而且也能肩负起大学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历史使命。
(三)专业社团的自身定位
在校园环境中,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开展一系列社团活动,深入社会基层,依靠党的理论方针,弘扬先进的理论文化,以党的正确领导为核心,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应该站在祖国发展建设的前沿,为建成小康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肩负起民族的重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点。大学生根据社会发展成立的一系列绿色专业社团,如绿色俱乐部,格林公社等,都将成为社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力量。
(四)专业型社团的优势
1. 专业型社团有较强的专业性,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学习
专业型社团是由学习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生所组成,成员具有良好的专业性,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学以致用,而且专业的社团导师会将实践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疑惑第一时间解决,能反向促其对专业知识的渴望,提高专业课堂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志愿服务的热情。
2. 专业型社团有较强的能动性,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
社团成员在课堂学习中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会有意识的融入到社团组织的活动中去,社团依据成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方向和专业兴趣等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促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真正发挥了第二课堂的作用。专业型社团作为一个搭建社会与学校的良好平台,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无疑有利于提升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
3. 专业型社团有较强的灵活性,便于形成品牌社团项目
专业型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不影响学生自身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由于开展的活动大多涉及本专业知识,所需的仪器设备本学院便可提供,大大降低活动成本。且该类社团利用其自身的专业优势,组织活动丰富,形式广泛,成员的参与性高,活动的综合性强,活动开展也十分灵活,进一步促使专业知识生活化,活动常态化,便于形成品牌社团项目。
三、以浙江万里学院专业社团――“格林公社”为例
该专业社团以“服务社区,回报社会”为宗旨,结合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专业特色而创建的一个专业团队。其利用我院环境系、食品系、生物系等专业知识,走进宁波各大社区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专业志愿服务。该社拥有学院教师、社会资源、资金的三方面优势,每年都在不断挖掘创新活动方式,注重资源的积累和社团文化的传承,注重活动品牌化和项目化的实施。由于其专业化性质,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并因此找到了适合社团本身的发展模式。
该社自成立以来,走进社区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居家检测”项目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活动,该活动是在学院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利用专业仪器设备对社区居民居家环境进行专业检测,得出相应数据,提供给社区居民,并给予改善建议等,它不仅宣扬了健康无害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增加了高校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和渠道。此外,该社还联系组织了宁波本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企业(户)运输优质农副产品进社区,并在社区进行现场销售。社团利用学院的仪器检测设备对食品安全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增强了广大业主树立科学的食品理念以及食品质量安全责任的意识,也为优质农产品的推广拓展了一条新道路。
该社组织的其他板块活动还有“拍天拍地”、“美食公开课”、“社区赶集”、“大自然教育”等活动,都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此类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我院的专业优势,让大学生步入社会,提高社会经验,增强了社员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
从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专业教师的用心辅导,学院同学的积极参与,到媒体的竞相报道,无不体现格林公社的影响力。社团与《东南商报》《宁波晚报》等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活动报道多达三十余篇次,多次被评为学院优秀社团,2013年更被评为宁波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在平安校园、和谐社区的创建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贡献。
论文摘要:可持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关系,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耗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纳入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时存在的困难及应对策略,以期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这种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之上而又高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分析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耗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与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之间存在的矛盾
根据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的核心思想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建立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基础之上。而当前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即GDP核算。现行的这种GDP核算未能全面反映经济社会活动所付出的代价,其中就包括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而这些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这样势必造成在以片面追求扩大GDP总量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既然存在可持续发展与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矛盾人们就要想办法来解决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为此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联合《环境经济综合核算2003》权威文献。其中对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进行了全面阐述详细说明了把资源耗减、环境保护和环境退化等问题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方法和基本准则,构建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基本框架可以就环境对经济的贡献和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一致的分析。这样,构建一套包含反映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呼之欲出,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和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之间联系紧密交相辉映。可持续发展推动和促进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和发展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又进一步完善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不尽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核
心是包含反映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GDP总量核算这种绿色核算相当于在现行GDP总量核算中扣减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和生态恶化的代价。因此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核算成为绿色核算的关键。(1)自然资源耗减代价。若要核算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我们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如何对自然资源进行定价。如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由于自然资源产权不明晰和实物储量不确定我们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得一个合理的价格。(2)生态环境恶化代价。对其进行核算的困难主要来源于生态恶化代价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时间因素是指工业发展引起的生态破坏和健康损失,是污染发生之后逐渐呈现的有的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被发现其核算成本难以分摊到哪一年。空间因素是指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所包含的污染因子范围。2政府、企业、居民个人的绿色与可持发展的思想意识不足。(1)从政府层面来看。一些地方和部门政府片面追求经济的总量的增长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有时候仍不令行禁止。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造成严重后果。(2)从企业层面来看。一些企业追求自身的利润,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且产生负外部性.造成整个社会的福利下降。(3)从居民个人来看。居民个人的生活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如生活垃圾的不分类丢、农民化肥农药的过量或不正当使用等都对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也是我们建立绿色国民经济的内涵。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克服:
1.完善资源和环境法律法规。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以及我国未来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建立一套相应的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顺利推进为可持续发展立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2.完善统计法规.协调各部门统计。资源环境统计部门协调机制还不完善应成立由统计、矿产、林业等部门参加的资源环境统计协调委员会制定相关统计标准,由各部门分工协作组织实施。
论文摘要: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反映了政府执政观念更加成熟。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必将有力的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并对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1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与和谐相辅相成,没有生态,就不可能有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面对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倡导生态文明是人类做出的一次理性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曾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全世界范围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严重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变化,过渡开发土地,垦荒种田、滥伐森林,炸山开矿,环境污染等所产生的其他负面效应。近些年来暴雨、高温干旱、沙尘暴等极端气候频繁发生,也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正在急剧恶化。
2深入开展生态文明观念教育
目前,在我国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12.80%,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当前。甘肃省受盐渍化影响的土壤面积接近3万km2,荒漠化土壤面积达19.28万km2,全省2.60亿亩天然草原有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过度放牧依旧,草皮萎缩,黄沙裸露。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连续多年又快又好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如此速度是以能源高消耗和污染多排放为代价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节能降耗,污染减排,这是环保部门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经济总量小,社会物质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速度看的更重,更多地追求总量的增长。所以,我们吃祖宗饭,砸子孙碗,要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经济腾飞,环保欠绩;现在,生态就是政绩,生态就是文明,政府部门要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推动者,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这是因为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可以通过其决策和管理,使他们的思想认识转变为政府行为对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作用。使国家保护环境的目的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促进公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参与
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
近年来,专业委员会为政府职业病防治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了专业技术优势。
2004年,专业委员会根据协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安全小康”的宏观战略目标,以提高劳动者的健康素质为目标,组织专家开展了《安全小康社会发展战略及目标——职业卫生项目研究》和《中国职业卫生发展战略及目标研究》,对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国外职业卫生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我国职业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需求进行了分析,结合协会“安全小康社会发展战略及目标研究”,在充分研究论证基础上,提出了“安全小康”职业卫生战略目标、事实策略及保证措施。之后,还配合协会开展了矿山与非煤矿山尘肺病发病情况调查。
2010年国家职业卫生监管职能调整以来,专业委员会根据协会要求,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发展规划》研究。通过收集国内外与安全评价、环境评价及职业卫生有关的文献,采用现场调研、数据分析和座谈等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基本掌握了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结构和不同区域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需求,以科学规划、规模控制、合理布局、资源共享为目的,研究和探讨我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建设的总体思路、模式和规模。专业委员会在此基础上撰写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发展规划意见研究报告》,受到协会领导的好评。专业委员会还按照协会要求,组织专家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及职业卫生专家库管理、职业卫生培训等工作,提供了相关建议和技术支持。
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对高危粉尘作业、高毒作业、放射性作业实施特殊管理。专业委员会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要求,组织专家开展了高危粉尘作业、高毒作业、放射性作业特殊管理的研究,通过收集文献、分析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管理经验,结合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实际,起草了《从事高危粉尘作业的特殊管理研究报告》《从事高毒作业的特殊管理研究报告》《从事放射性作业的特殊管理研究报告》。
这些研究工作,为政府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发挥了专业委员会的专业技术优势。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协会是广大知识分子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和推动学术交流是协会的重要工作之一。换届以来,专业委员会积极配合协会开展学术交流。2007年,协会、专业委员会与美国工业卫生协会联合举办“2007中美职业卫生研讨会”。会议对于促进中美两国职业卫生交流与合作,探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卫生管理、职业卫生服务、职业卫生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促进职业卫生工作的发展和职业卫生科学技术的进步,共同应对职业卫生领域的挑战,有着积极的意义。
2012年4月,受台湾职业卫生学会邀请,职业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涛,参加了在台湾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职业卫生学术交流会并作了主题报告,介绍了我国职业卫生标准研究现状,增进了台湾对大陆职业卫生研究领域的了解,促进了学术科技交流。
2013年3月1日,在全国第十四个“爱耳日”到来之际,协会与3M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了“工作场所噪声危害及个人听力防护高峰论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涛做了主题报告,介绍了我国噪声性耳聋发病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从落实责任、加强源头控制,科学防控、综合治理,落实制度、注重实效3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噪声危害控制,增进劳动者健康质量,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专业委员会按照协会的要求,组织专业人员参加协会组织的学会、年会,同时召开专业委员会的年会暨学术交流会,为广大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在学术交流会上,专业委员会组织与会代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交流最新科研成果,沟通学术研究信息,交流的内容涵盖职业卫生监测、评价与防护、职业病诊断与职业健康监护、职业流行病与职业病监测及职业卫生标准与职业卫生管理等。参加学术交流会的代表来自各级疾病预防控中心、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企业及行业协会、大专院校、军队及科研院所等,每年参会人数均超过60人。会议还为主题发言及交流优秀论文的作者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并编辑学术年会论文集。
再过十几天,我们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值此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和各位县管专家欢聚一堂,总结工作,规划发展,交流心得,畅谈未来。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县委向各位专家拜个早年,并通过你们向你们的家人致以新春最美好的祝福,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有成,身体健康,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过去的一年,是县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是县委组织部、人才办顺应形势变化、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实践创新的一年,是各位县管专家带动全县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奋进、大胆探索、强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一年。
一年来,县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努力营造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各类优秀人才在我县充分发挥才智、贡献力量搭建了广阔舞台。在这一年里,县委组织部和人才办将以强化服务为指导,以创新载体为方式,以发挥优秀人才示范带动效应为目的,相继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状况调研、优秀人才评选等工作,出台了10多个人才工作方面的文件,从制度上对人才工作给予规范。并对来年的人才工作进行详细规划,如建立县校县院人才合作模式、优秀党政人才赴外挂职锻炼等,进一步为人才工作理清了思路,找准了方向,拓宽了平台。同时,各位专家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工作,潜心钻研,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本职业务和科研成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县水利局袁君臣主持编制的《**县“十一五”安全饮水规划》顺利通过省市评审,组织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4处,解决了2.2万人的饮水问题;县农业局郭俊珍先后承担完成了农业科技项目5个,争取资金500万元,受惠群众达145万人;县畜牧局方春芳撰写的论文《牧草地域适应性研究和推广》获得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卫生系统徐德飞、张怀东等同志的论文分别在《中国医药杂志》等刊物上发表;教育系统崔有书、卢洪礼、秦好锋等同志编写的校本教程和论文均取得显著效果,得到专业机构的一致认可。总之,过去的一年里,各位专家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委组织部、人才办的大力支持下,锐意进取,励精图治,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我对各位专家在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荣誉,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刚才,几名专家代表都先后总结和规划了自己的工作,并对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和全县的人才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议,无论是谈看法,还是讲打算,讲得都很实在、很到位。尽管因时间关系,只有少数专家发言,但我想,通过每年一度的座谈会上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可以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增进我们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直接听到了大家反映的喜怒哀乐。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很多启发,也带给了我很多思考。这里,我借此机会对在座的同志们就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几点要求。
一要善于学习。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没有知识,没有及时更新的知识,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站稳脚跟,有所作为。这一点,作为方方面面的专家,你们的体会可能尤为深刻。因此,各位同志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树立终身学习、时时学习的精神,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发挥主动性,增强创造性,发展先进性,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学习新技术,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力争通过你们的带动在全县形成热爱学习、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
二要敢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你们作为我县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杰出代表,更应深刻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没有止境的,要坚持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开展思想创新、业务创新、工作创新,在创新中提升素质,适应形势。敢于创新,就是要敢于打破常规,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和精确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探索、突破,提出个人鲜明独特的见解,促进技术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创新,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大胆尝试。对于人才来讲,需要有超越常规、挑战权威、打破陈旧事物的勇气;对于组织部门来讲,则要有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气魄,进一步营造尊重创造的环境,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