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自闭症老师教学

时间:2023-03-01 16:24:43

导语:在自闭症老师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自闭症老师教学

第1篇

【关键词】自闭症;感统训练;认知;系统

一、感觉统合概念

感觉统合是一个过程,是外界的不同的感觉刺激在经过大脑的认知、选择、整合得出相应的感觉信息后,再由大脑对信息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过程。这些感觉信息来自视觉、听觉、触觉和前庭觉等,大脑中都有相应的功能区处理这些信息。所以,感觉统合不足就会影响大脑各功能区及身体的协调发挥,引发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问题。

二、感统训练志愿活动概况和意义

作为自闭症感统训练志愿小组的一员,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自闭症儿童通过反复的一些运动来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对日常行为的认知。训练内容包括有S型平衡木、颗粒大龙球、羊角球、跳床、平衡脚踏车、滑板滑梯的训练项目,每周六下午在孤独症协会下午三点到四点半,共计一个半小时的训练。一个志愿者对一个自闭症孩子进行训练,通常会有三个自闭症孩子前来训练,训练通常都会顺利进行。(除了家长临时有事或是自闭症孩子生病等特殊情况)

感统训练中各项训练能使身体的充分发展,包括视觉、听觉、前庭觉、身体大小肌肉及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有利于自闭症孩子发动身体感官去感受学习。如在自闭症孩子脚翘起去贴在滑板上时,就同时刺激其前庭觉。另外,训练项目都是有针对的协调,促进感觉信息经过统合到知觉系统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循环。现如今,感统训练是比较得以实践的行为干预方式,同时结合趣味性,引发人体和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在参与帮助自闭症孩子进行感统训练过程中,有自闭症孩子减少了一开始反复的刻板行为,如脱鞋;有的由原来行为的不确定性到可以稍微控制自身的行为;更有的孩子能够与我们志愿者说一些简单的话语,“姐姐好”“再见”等,并伴随着眼睛的短暂停留。可以说训练也使得自闭症孩子与志愿者们建立的依恋的情感,与志愿者的交流沟通。

三、感统训练中显现的问题

(一)训练手段与训练目的混淆

有的家长在感统训练中存在着为了训练而训练的现象,错误地理解为训练的目的就是完成训练内容本身,而忽视了综合训练的必要性。感觉统合训练涉及心理、大脑和躯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功能训练。训练的目的是帮助自闭症儿童在训练过程中增强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指导下感觉到自己对躯体的控制。例如,在滑板滑梯训练项目中,自闭症儿童在拿滑板――身体匍匐在滑板――滑下滑梯这个循环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和动作不能保证持续性,这就需要家长和志愿者在旁不断进行指导和鼓励,运用语言和手势去促使他们一步一步完成训练。当然,自闭症儿童在这时可能会表现出一种不配合亦或是拒绝的意图,如他们会拿着滑板在某一固定区域滑行,仰头四处张望或是跑着冲向室外。但是,部分家长在误解了手段的具体内涵,将手段当做必须完成的训练任务。在自闭症儿童出现训练中的中断时,志愿者还在耐心指导鼓励的过程中,家长此时直接用手推动滑板以实现滑行的目的。这么做的结果不仅不能使自闭症儿童能够控制躯体和集中注意力,反而还可能引起其情绪上的波动,不断的大叫、逃跑和瘫坐在地。

(二)训练中的具体化问题

在孤独症协会中感统训练的志愿活动的训练内容是以S型平衡木、颗粒大龙球、羊角球、跳床、平衡脚踏车、滑板滑梯的训练器材,根据训练量表进行的,每一项训练项目在15分钟左右,共计一个半小时。不同的训练器材对应不同的适应症,羊角球和跳床针对弹跳训练,调整固有平衡、强化触觉神经、关节信息,促进左右脑健全发展。平衡脚踏车、颗粒大龙球、滑梯针对身体灵活度不足、多动和语言发展迟缓的适应症。S型平衡木则适用于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化、组织力、创造力和协调能力不足的自闭症儿童。在这些项目中,不同的自闭症儿童有不同的选择偏好,比如有的多动的自闭症儿童十分喜欢跳床,在做跳床项目时总是兴奋的笑着,并且与志愿者手牵手一起跳床时,也表现出接纳,但是在进行滑板滑梯这个活动时,又表现的焦躁和不配合;有的自闭症儿童在进行颗粒大龙球时表现的很兴奋,面对平衡木也显得很不情愿。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应该思考如何让自闭症儿童的适应症和选择偏好都能与训练项目结合?还是就是按照量表每个项目都进行一遍?在进行感统训练的志愿活动中得出,如果只是进行他们自己喜欢的项目,他们在活动中会逐渐更加封闭,沉浸在自身的“喜悦中”。可是如果立即要求他们进行他们不太喜欢的,他们会慢慢变得焦虑,想走出训练室。

四、如何面对训练中显现的问题

(一)把握感统训练手段具体内涵

在感统训练中,不能只将训练中躯体动作视为训练活动,而视自闭症儿童的相关的认知理解的其他为非训练活动。这样做所达到的结果实际上只能是事倍功半,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把握手段的具体内涵与目的关系,而正确的做法就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手眼协调能力及在此活动中孩子对他人指令的理解与配合,通过基于不同器材的活动来达到此目的。当自闭症孩子在训练中发生突发状况时,志愿者和家长可以用其他其感兴趣的事物转移注意力,也可以在鼓励的话语中传递一种可以满足他们愿望的信息,“我们争取一起做完这一项,就可以……(他们想要去做的事)。”如此不断的指导,不仅能够完成训练内容,同时也能够加深自闭症儿童对训练内容的认知,能将心理、大脑和躯体三者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这一训练的目的离不开志愿者和家长的配合。因此,在训练中要不断寻求教育的机会,把手段中的具体内涵渗透到训练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去,体现手段的细巧与技术,才能促使训练早出成果,以真正达到训练之目的。

(二)进行训练时的灵动性

面对训练项目和训练时间是选择个别化还是普遍化的模式?最终,选择的是针对各个训练项目时间的长――短转变,对于自闭症儿童喜欢项目的先进行较长时间训练,接着进行短时间的其不太喜欢的项目,间接也用话语提醒训练对象观察其他自闭症儿童的正在训练的项目。总之,在训练时既要保证训练量,又要根据不同的自闭症个体适当微调各个训练项目和时间,这样,才会促进自闭症儿童达到训练的效率和对对躯体控制力的信心。

五、自闭症课程教学及影响

在孤独症协会,除了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感统训练,周末还有针对自闭症青少年的教学,有语文、绘画和烘焙三门课。早上通常是语文和绘画,下午则是烘焙的课程。上课时自闭症孩子与家长坐在一起,即亲子课堂的形式。三门课各有各的特点,语文课上多强调纪律性,自闭症的孩子对老师和幻灯片的目光注视稳定,体现出一定的注意力。当老师提问时,都能对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回答,尽管语言表达不是很清晰连贯,可是都能在老师的提示中回答完,有时老师也会采用联想记忆法,让整个课程的知识串联起来。语文课后是绘画课,绘画会对每次绘画的内容先进行讲解,加深自闭症孩子的认知,讲解的方式有时会放一些剪短的视频和音乐为辅,这些方式都是自闭症孩子比较敏感的、喜欢的。讲解过后,自闭症孩子开始随着老师模仿作画,这不是难题,因为他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有刻板行为的自闭症孩子甚至要求自己必须模仿到丝毫不差。下午的烘焙课程相对于语文和绘画课程就有些随意,多是家长、老师动手操作机器和进行其他的烹饪步骤。自闭症孩子多在旁观察,有的也会埋头做自己的事,如用剪刀剪纸片或是吃着零食随意走动。

这三门课程不仅是在传递知识,同时课堂也使得自闭症孩子加强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加深对相关理念的认知,对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概念不断深入,无论课上和课下的互动都有助于自闭症孩子的人际交流。但是,这三门课程对自闭症孩子的干预明显还不足,语文课上,在老师与自闭症孩子问过早安后,除了提问回答是鲜有动作和语言上的互动。而在绘画课上,在烘焙课,似乎完全是自闭症孩子家长们的课程,没有机会给予自闭症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

参加自闭症协会教学课程都是17左右的青少年,家庭治疗已经形成一个体系,个人所在的家庭系统不出意外变动也不会很大。家长对自闭症孩子进行保护和治疗,要知道每一位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一直都持续不懈的关注自闭症研究,他们可以称之为半个专家了。正因为在治疗和生活上的无微不至,家庭系统的边界也变得严格,也就减少了自闭症孩子足够与外部接触的机会,他们的能力因此也许会缺少锻炼。如在绘画课堂上由于家长坐在孩子身边,家长会随时对孩子的画进行指导,减少老师走到每个孩子的桌边与其进行交流互动,势必会影响老师与孩子的信息平衡,所以家长在亲子课堂中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干预。而协会作为一个组织,坐落在社区,若其组织系统边界严格,与周边的社区联系不紧密,不能充分调动社区资源,获得社区的支持。所以,自闭症家庭和机构的系统边界不能过严格,使自闭症儿童教育形式在家庭、机构、社会三方面有机结合,促进资源整合,进入良性教育循环的系统。

六、结语

在参与协会的志愿活动和课程观察中,无论是感统训练和课程教学,都突出对自闭症孩子认知、注意力和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渗透,意在完善自闭症孩子的行为模式,传授技巧与知识。尽管协会还有在资源整合和社会支持方面的缺漏,但是随着政府对自闭症项目的资金支持,自闭症治疗的发展会越来越普及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丁芳玉.感觉统合训练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Carel B Germain.General―Systems Theory and Ego Psychology: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Social Service Review,Vol.52,No.4(Dec.1978).

[3] 刘学兰主编.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4

[4] 肖福芳.沙盘游戏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心理辅导应用一一在上海某儿童福利院的临床行动研究探索[D].上海:复旦大学,2010.

第2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回合试验教学法 综合训练模式

1. 引言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技巧障碍以及重复刻板行为和狭窄兴趣为主要特征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是广泛应用于自闭症的教育方法之一,其中,回合试验教学法(Discrete Trial Teaching DTT)是ABA的核心教学手段。DTT采用一对一的训练模式,通过惩罚、刺激控制、强化、消退、反应性条件化、区分和泛化等行为治疗技术来增加自闭症患儿期望行为的出现,减少问题的产生。作者以个案形式,对以回合试验教学法为主,结合音乐治疗、精细训练和感觉统合训练的综合训练模式进行了观察和探讨。

2. 对象和方法

设计:回顾性个案分析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心理学专业

对象:选择2013-01/2013-6在福清阳爱特殊学校接受综合训练的一名8岁自闭症患儿,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颁布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DSM-IV)中孤独障碍的诊断标准,监护人知情同意。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分数为36,属于中度孤独症,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分数为89分。训练时间6个月。

设计、实施、评估者:设计者为福清阳爱语训中心钟陶秀校长,实施、评估为全部作者,未采用盲法评估。

方法:

制订计划:运用以回合试验教学法为主,并辅以户外运动训练和音乐疗法进行系统训练。回合试验教学法通过一对一的行为训练模式,对患儿的进行四个方面的训练,①模仿: 包括动作模仿、语言模仿。②自我帮助: 包括吃饭、穿衣、大小便等自理能力的训练。③言语训练:包括发音、讲单字词、说短句、语音语调的纠正、日常用语、正确运用代词、回答问题、认字等。④理解语言: 包括对食物、图形、图片的识别、辨认、类同、主动提出需求、理解语言、认字、识数、听故事。

音乐疗法,通过集体音乐课的形式,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指导患儿一起念出歌词口诀,并且一起做相应动作,比如拍手,挥手等,训练患儿的目光接触,发音和肌肉能力。

精细训练,通过穿珠、打结、手指操、图画、剪纸、图形匹配等形式训练患儿的小肌肉、手眼协调能力。

感觉统合训练:通过做操,滑梯,秋千,呼啦圈,抛球等游戏训练患儿的平衡、沟通、大脑整合功能。

训练要点:①呈现教学材料、提出要求时要力图简单扼要,清晰明确,前后一致,不要用孩子特别喜欢的或者特别不喜欢的东西作为学习材料,提要求前一定要先吸引孩子的注意。

②要注意把握给予辅助和撤销辅助的时机。学习某个新的项目时,发出指令后应该马上给予辅助。当患儿已经学会了该项内容,旨在练习和巩固时,就要考虑推迟辅助的时间(这也是撤销辅助的一种方式),一般是在发出指令后等待孩子一段时间(如3-5秒钟),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才考虑给予辅助。

③发出指令后,如果患儿做对了,要及时给予强化,但如果患儿的反应是错误的,就要及时给予纠正。

④正强化要及时,并和社会强化配合使用,可以尝试使用代币强化,尽量使用自然的强化物。比如该患儿很喜欢吃蛋卷,那么在他做对指令时,就奖励他一小根蛋卷,同时给予表扬、夸赞,比如说“你真聪明!”等等。

⑤利用患儿的兴趣。比如患儿喜欢选择节奏感强,轻快的音乐,那我们就选择这样的音乐配以简单、朗朗上口的歌诀。

⑥将生活内容指令化,并将训练过程中的指令和生活内容联系起来。在特殊学校的学习中,如果老师看到患儿到教室门口了,就对他招手,说“××你好,快过来。”并指着椅子说“坐这儿。”开始上课时就说“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了”如果患儿表现得好,也会引导他和自己拍手加油。下课时,对患儿说“下课了,跟老师说再见。”并引导他做挥手的动作。在家里,穿衣服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将整个过程分解成多个动作,并以指令形式发出。比如“我们把衣服摆摆好,找到小领口,小脑袋穿过小领口,找找袖子在哪儿呢?左手伸进袖子里,右手伸进另一只袖子里,哇,穿好了!宝贝你真棒!”

功能测评:1月份对患儿采用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共15个项目4级评分,最高分为60分。总分等于或高于36分,并且至少有5项的评分高于3分,则评为重度儿童孤独症;总分在30~36分之间,并且低于3分的项目不到5项,则评为轻度至中度儿童孤独症)进行评估,得出分数为36分,为中度自闭症。发现患儿存在缺乏目光接触,对环境变化易出现烦躁、沮丧的象征,中度焦虑反应,语言交流能力差以及轻度的智力低下等问题。

应用自闭症行为量表(共57个描述孤独症儿童感觉、行为、情绪、语言等方面异常表现的项目,每项的评分按其在量表中的负荷大小分别给予评1、2、3、4 分,53分疑诊,67分确诊)进行评估,得分为89分。发现患儿喜欢长时间凝视一个地方,回避和别人的目光接触,焦虑且不能和他人发展友谊,经常拍打手,毁坏玩具并有撞头、咬手等自伤行为,说话不和音调、无节奏,很少用“是”“我”等词,重复别人的问话或回答,经常发脾气,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等待,喜欢不停的拍手和下蹲。

训练时间:一次/d,一周训练5d,训练6个月。

3. 结果

患儿在接受训练6个月之后,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对老师教过的词的再认和识记成绩较好,且能表达出来。能够进行简短的交流,比如老师问“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他会回答:“我叫XX,今年八岁。”也能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和老师说“我要上厕所”,在老师同意后自己拿卫生纸去厕所。在老师要给奖励时,能坐在座位上等待,对自己想要的东西能主动索要。能够与别人进行主动的目光接触,活动时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撞头与咬手等自伤行为基本消除,破坏行为显著减少,重复性刻板行为比如一直拍手或下蹲等也显著减少,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分数为30分,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评分为46分。

4. 讨论

回合试验教学法(Discrete Trial Teaching DTT)是ABA的核心教学手段。DTT采用一对一的训练模式,通过惩罚、刺激控制、强化、消退、反应性条件化、区分和泛化等行为治疗技术来增加自闭症患儿期望行为的出现,减少问题的产生,进而达到改善患儿核心症状的效果。

本研究采用了基于回合试验教学法,并结合音乐疗法、精细训练和感觉统合训练的综合性训练模式对自闭症患儿进行了六个月的训练后,患儿在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和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中的分数显著降低,在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活动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说明基于回合试验教学法的综合训练模式对于改善自闭症患儿的核心症状确实有积极效果。国内石萍等的研究发现由专业教师对自闭症患儿进行应用行为分析的干预后,患儿在语言、运动、生活自理和交往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对自闭症患者的治疗除了有专业的教师,家长的积极参与也十分重要,家庭辅导和训练对特殊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也是临床治疗和训练的重要补充。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之处还在于对患儿的父母或其他重要成员进行教育和培训。邹冰等人的研究发现,由家长应用回合试验教学法和教师训练组的组间疗效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回合试验教学法可以由家长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实施。这提示,基于回合试验教学法的综合训练模式可能也适合由家长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应用,在如今国内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专业训练机构和专业教师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无疑可以让更对的自闭症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训练。但仍需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家长是否适合对患儿采用此方法,以及家长的情绪状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且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Sheinkopf和Harris等人的研究认为对于自闭症患儿,进行干预的时间越早越好,并指出四岁时获得改善的足够小的年龄。但本研究的对象是一名八岁且轻度智力低下者,通过干预和训练依然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说明即使是年龄较大的自闭症患儿还是有进行干预和训练的意义的。

制订训练计划一定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个性化训练方案。DTT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训练进行记录,故而训练者应该在不违背训练主导思想的前提下,根据所记录的患儿的实际表现和训练成效及时对训练方案作出适当调整,以期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冰,柯晓燕,等.家长应用回合式教学法训练顾得障碍儿童的疗效研究[J].临床心理卫生杂志,2008,22(9):634-635.

[2]Gmitrowicz A, Kucharska A.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in the fourth edition of the American classific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V optional book) [J].Psychiatria polska, 1994, 28(5): 509-521.

[3]石萍,于情,等.应用行为分析法治疗儿童孤独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2007,11(52):10489-10490.

[4]刘昊.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教学[J].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164-168.

[5]石萍,郭少芹,李宇1应用行为分析法治疗儿童孤独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 (52):10489-10491.

[6]Sherwood M. Working with Blades:adding meaning and interaction to language therapy. Aust Commun Q,2004;6:10-3.

[7]Schwichtenberg A, Poehlmann J.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does intervention intensity relate to family stressors and maternal well-being [J]J Intellect Disabilres, 2007, 51(Pt8): 598-6051.

第3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音乐治疗;鼓

自闭症儿童除了具有自我封闭、交流障碍、情感表达障碍外,还有明显的情绪不稳定表现,如,急躁发火、有攻击、莫名其妙的哭闹、叫嚷或无故恐慌,或无故过度兴奋等多种表现,严重影响其生活、学习的正常进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约有722.58万自闭症患者,全世界约有3500万自闭症患者,且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尽管自闭症患儿如此之多,但全世界医学界对其病因、病理尚无明确的认识,对其治疗康复更是无从谈起。

音乐治疗,要求运用音乐、医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是以音乐为主要形式的康复训练。洁特露(Gertrud Orff,1984)根据十余年的音乐治疗实验教学证实:音乐对身心障碍儿童确实具有诊断、预测、治疗及促进发展等功效,并强调采用多种感官输入法,如,打击乐器的使用可提供多种感官刺激、大小肌肉运用、增强记忆力、创造观念联想并促进新观念的建立。(摘自台湾曹纯瑗《自闭症儿与教育治疗》)

笔者从事自闭症音乐教学工作多年,查阅了大量资料,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等理论,尝试着一些音乐教学治疗方法。曾有一位美国音乐治疗师在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治疗时说:“音乐疗法主要的治疗工具为日常乐队演奏使用的大鼓和铜钹,让受治疗者即兴而自由地敲打以达到自我宣泄、解放及自我表现的目的;同时治疗师运用钢琴对受治疗者做反应,敲打与琴声有时称为一种音乐对答,而这种沟通即具治疗作用。”在这位老师的启发下,我开发了乐器大小鼓的教学。通过教学前后的对比,发现确实有一定的康复效果。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来学习。上课时就在教室内随意走动,或吃食物或哈哈笑或做其他动作,根本就不可能来有意识学习,来按照老师要求的动手动脑,学生自己也不能集中精神学习。那么“鼓”有大鼓和小鼓不同型号之分,红色的鼓刺激学生的眼球,他们会借用鼓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会带着好奇心去敲敲鼓,种种迹象都表现出学生对鼓的兴趣。

二、鼓声刺激大脑中枢神经,培养听觉能力

自闭症学生的中枢神经声音刺激阈值高,一般的小分贝声音不能对其形成有效刺激。而大、小鼓发出的声音响亮,分贝高,对听觉中枢神经的刺激强,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

例如,在进行《大鼓和小鼓》的教学时,演奏要求:在小声播放儿歌时用大、小鼓作伴奏音,大、小鼓与儿歌的节奏保持一致,大鼓的声音“嗵嗵嗵”(打得重些),小鼓的声音“咚咚咚”(打得轻些)。

这些内容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听觉、模仿能力并且进行注意力的培养,鼓声的音量分贝能很好地刺激自闭症儿的大脑中枢神经,以更好地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在鼓中。另外通过视听结合,观察老师打大鼓和小鼓时的不同打法和神情,以感受鼓声的不同音量。同时学生看到老师打得如此兴致勃勃,便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三、借鼓“宣泄”,自由发挥,培养想象,增强共济功能

自闭症学生中枢神经各部分协调能力差,运动系统中常有共济失调的情况。学生可以自由演奏大、小鼓,有的学生演奏特别用力,有的快节奏,有的慢节奏。从开始不会演奏一直到后来能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团体演奏,说明学生在演奏大、小鼓时大脑反应能由慢到快。从耳朵接收鼓音到大脑进行分析,然后指导运动神经发出手臂击鼓的动作,再对鼓音进行分析校正,都需要大脑快速反应,大脑皮质各部分协调配合,增强中枢神经的协调共济功能,这符合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原理。另外,敲鼓时,学生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愤怒的、兴奋的、平静的,使他们敲出来的鼓声各不相同。通过敲鼓之后,他们显得平静一些。比如,陈××同学,有一段时间特别兴奋,每一次需要打击乐器伴奏的时候,发给他乐器,他都会特别兴奋地用力快速敲打一番,导致课堂一片刺耳的噪声。通过鼓来训练之后,他的情绪逐步释放,情绪也慢慢缓和下来。

四、团体演奏,帮助学生进行非语言沟通以及合作能力

自闭症学生不像正常学生那样彼此有很强的沟通合作能力,要求他们团体合作完成某种工作或表演常有很大的难度。通过击鼓传花、团体演奏等表演,循序渐进,反复训练,到后来能按照要求完成表演,笔者认为学生的非语言沟通以及合作能力是有提高的。

比如,小凯(化名)同学,他一开始只会哭闹、叫喊,很不乐意参与团体活动。但是通过“鼓”的活动之后,他现在能够在打鼓时有意识地看看旁边的同学,有时自己敲错了,会看看别人的打鼓动作,自己再跟上来。不仅不会哭闹了,还学会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自闭症学生的康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笔者虽然通过观察对比觉得大、小鼓教学有一定的康复作用,但只停留在表象上观察,没能找到一种可以量化的鉴定指标,未能进行对照研究,对自闭症康复的近期、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鉴定。所以,对自闭症儿童建立一种量化的鉴定指标和疗效指标一直是笔者梦寐以求的事。由于笔者理论水平有限,还望各位专家教授以及各位同仁多多帮助!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97.

第4篇

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在儿童早期发生的发育障碍,其中涉及感觉、情感、语言、思维、动作和行为等方面,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为常见和典型的一种。自闭症儿童往往具有漂亮的外表,健全的四肢,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两样,但是大多数自闭症儿童是在3岁左右得出明确诊断的,因为,正常儿童在3岁左右是自我意识、社会情感、同伴关系发展的转折期,而在这个转折点上,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明显地停滞了,明显地偏离了正常的社会化轨道。它的病理表现为:孤独离群,不想、不敢或者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语言少,词汇有限,不愿去说话或者表达不出来;思维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要求所处环境维持不变;智力发育迟钝、落后,不及同龄儿。根据调查发现,多数家长都是孩子在五六岁了才发现与同龄的孩子不一样,经医生诊断才知道患上了自闭症。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在自闭症儿童问题上普遍存在医疗水平低、康复训练机构匮乏等问题,截至2011年,全省共有自闭症患者3万余人,其中儿童自闭症患者已超过4000人,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我省0—14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数量为2.1万—3.2万人。我国于2006年年底将自闭症列为精神残疾。

二、我县自闭症儿童及其康复训练服务机构现状

2011年5月,县残联组织开展了全县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工作,调查表明,我县残疾人中精神残疾人数1432人,占残疾人总数的5.71%,但是,我县目前还没有为残疾人提供治疗、康复、训练服务融为一体的康复机构,能为残疾人提供的康复服务还不到40%;专门治疗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服务机构更是仅有一家,加上自闭症的康复费用较高,很多家庭都无力承担,因此有大部分自闭症儿童得不到应有的及时的治疗;自2011年我县特殊教育学校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班开班至今,前后仅招收自闭症儿童20人次进行康复教育、训练和治疗。

三、我县自闭症儿童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自闭症儿童产生的原因1.遗传因素:部分患儿与遗传因素有关2.脑器质性损害:如产伤、宫内窒息、中毒、感染等。3.免疫功能异常: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活性减低,抵抗感染的功能下降。4.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儿童行为与神经递质密切相关。5.认知缺陷因素:有人提出了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相关的学说,认为心理认知缺陷损害了孤独症患儿对他人精神状态的理解能力,导致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甚至对待人就像对待无生命的物体,常错误理解别人有意识的行为。6.多种病因:许多研究表明、孤独症常与某些疾病同时存在,如脆性X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肌营养不良、先天性风疹、苯丙酮尿症以及瞟呤代谢病等。

如今在我国治疗自闭症的方法大概分为:医药疗法、行为疗法、教育疗法。其中教育疗法主要目标是教会他们一些有用的社会技能,如生活处理能力,与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能力等。。

四、我县自闭症儿童康复存在的问题

1、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不够重视。教育的介入可以给任何年龄段的孤独症带来相当大的进步。通过教育和训练,孤独症孩子是可以有一个幸福的具有生活能力的生活,能够进入社会。孩子的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当一个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后,即使他(她)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仅仅只是在学校接受康复治疗,他们获得良性发展的前景依然是渺茫的。家庭教育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是需要父母在家庭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一些系统的、科学的方法,是一种真正能够长期和持久的干预自闭儿童的心理发展的方法。

2、自闭症康复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贵州省是比较落后的省份,由于经济比发达地区滞后,所以在自闭症的宣传和普及上不够,很多家庭都不了解自闭症,更不知道自闭症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疾病。

3、我县自闭症康复的师资力量薄弱。2010年4月,县委、县政府制发了《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围绕特殊教育学校以小学为主,兼顾初中和学前阶段特殊教育,县残联已建的特殊教育学校改为残疾儿童学前康复训练中心,自2011年自闭症班开办至今,来自各县(区、市)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前来咨询或就读,由于我县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中心主要承担了学龄前有部分残余听力儿童的康复教育,在自闭症的康复上教师存在了严重不足,很多自闭症家庭因为高额的康复费用和我县师资力量不足导致了自己的孩子得不到专业的康复训练。

五、改进和加强我县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和康复事业的对策及建议

重视和发展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和康复事业,既是残疾人极其家庭的愿望,更是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职能,是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进步的要求。针对我县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根据本人教学中的经验和心得,提出如下建议、措施:

1、关注自闭症的孩子。常听人说,他们是星星的孩子,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除了到专业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父母也要付出体力,更需要心力的付出,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知道孩子患上自闭症后,有的父母逃避了,有的妈妈放弃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很多语言、动作和行为都会影响到还未长大的孩子。

2、加大自闭症康复知识普及力度。自闭症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知道自闭症的相关知识,通过印发宣传单,定期开展自闭症知识讲座、电视媒体宣传报道等。县残联办证大厅每周二、周三还通过电视滚动视频不间断播放自闭症的有关知识,并配有手语视频,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自闭症的相关知识。

第5篇

“全职太太”华丽转身

1989年,孙梦麟跟随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当老师的丈夫公派出国留学。在美国和加拿大陪读期间,她在社区学校读过书,也开过公司。丈夫转行做生意后,她又在日本做了4年全职主妇。2000年,孙梦麟和丈夫回到北京,又做了3年全职太太后,她静下心来思考生活的意义,不愿整天无所事事,便开始在医院、养老院做义工。

“不少儿童孤独症康复机构的发起人都是因为自己有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我不是,我的儿子非常优秀。我进入这一行纯属偶然。”孙梦麟回忆说,2004年初,她应邀参加医院的一个大型公益活动,第一次见到了十多个被称为自闭症患儿的孩子。看到那些瞪着大大的眼睛、漂亮可爱的脸蛋上却毫无表情的五六岁小孩,以及一个兴奋得四处蹦跳喊叫、六个保姆都管不住的十七八岁的孩子,她的第一反应是“吓得直哆嗦”。

在最初的震撼和怜惜之后,孙梦麟开始联系医生,毫不吝惜地出钱出力,希望能帮助这些孩子。但她惊讶地发现,许多机构和医生对这种病束手无策,甚至连最基本的诊断都做不到。孙梦麟“傻眼”了。她在一份资料中了解到,中国自闭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超过1000万,其中0~14岁儿童达200万人。“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啊!”无数心碎的家长,带着被贴上“自闭症”标签的孩子,求医无路,求助无门。一个自闭症患儿会拖累家长的身心,甚至拖垮整个家庭。

接下来,孙梦麟听到了诸多关于自闭症患者家庭走了弯路,以致酿成各种悲剧的故事。北京有一个孩子5岁就被诊断患有自闭症,而经济条件优越的父母没让孩子接受足够长时间的治疗和训练,却让他在学习上花了很多工夫,令他一度被视为神童。17岁时,这个孩子能默写元素周期表,却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父母欲哭无泪。上海一个自闭症孩子的父母是跳国标舞的大学教师,母亲性格开朗乐观,积极与自闭症学校的老师交流,父亲却心理压力极大,始终不愿让任何人知道孩子有病,最终他将妻子活活掐死后在家里放了一把火……

看到种种令人扼腕的案例,孙梦麟再也坐不住了,她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可又无从下手。于是,她阅读了大量关于治疗、训练自闭症患儿的书籍,总结说:“自闭症的核心是社交能力障碍,发病原因不明,没有任何药物和医疗手段能够治疗,只有科学的行为干预才能产生作用。”倏然间,她萌生了创办一所对自闭症孩子进行早期干预的机构,尽力帮助这些无助的家庭。

然而,孙梦麟的想法遭到了丈夫的反对:“你吃饱了撑的,去搞这种令人头痛的东西!这是国家考虑的事情!”孙梦麟一时说服不了丈夫,决定先干了再说。

“五彩鹿”横空出世

当时北京市的房产是寸土寸金,想找到一块合适的训练场地实在是太难了。孙梦麟揣着自己十几年攒的“私房钱”,不停地奔波,连续一个多月,她几乎踏遍了北京市和周边的所有区县,找了好多地方,但不是价格高得无法接受,就是地处偏远,环境不宜。无奈之下,她临时选择了地处官园的“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租用了一大一小两个房间,又从旧货市场淘来家具和画,将房间装饰一新。训练场地终于有了,孙梦麟累得筋疲力尽。

她给自己的机构取名叫“五彩鹿”。这个名字是孙梦麟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想的,“五彩鹿”谐音“五彩路”,暗喻孩子们拥有不同的人生路。鹿,象征着自然的和谐,她希望社会像五彩神鹿那样呵护着这些孤独的孩子,希望孤独的孩子像小鹿一样快乐成长。2004年6月,“五彩鹿”在孙梦麟的努力下诞生了。

接下来招募教师又成了一大问题。自闭症训练教育专业性很强,有点经验的老师工资很高,初入行者对报酬没要求,但工作经验几乎为零。为此,孙梦麟绞尽脑汁,面对应聘者,她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述有关自闭症的知识、治疗的形势和那些家长、家庭的困境与绝望,终于用真情打动了三四名应聘老师。刚刚成立的“五彩鹿”接纳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很快,场地和师资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大量的孩子在等待入园,孙梦麟一时心急如焚。

2005年8月,孙梦麟举债把机构搬到海淀区永丰中心小学,扩大了规模。可仅仅两年,教室又不够用了。2007年,孙梦麟在顺义区找到了一个占地30亩的废弃小学,她的眼睛为之一亮。但资金压力像一座大山横亘在她面前,孙梦麟横下一条心,跑了七八趟银行,终于“磨”来了30万元贷款,对小学进行了全面改造,修建了一个1000平方米的训练大厅。“五彩鹿”拥有了一个设备齐全、环境宽敞优美的训练场地。为节约开支,孙梦麟一头扎进二手家具市场淘宝,一淘就是一整天,“经常天黑了才带着一大堆淘来的‘宝贝’往家赶,浑身都是汗臭味儿……”孙梦麟说她很享受这样的生活,“虽然辛苦,但也乐在其中!”

对于背井离乡到北京看病的家庭而言,自闭症孩子的训练费用的确不是笔小数目,除了每月至少3000元的学费,还有房租、生活费等支出。孙梦麟很理解这些家庭的难处,想尽办法资助那些贫困的自闭症患儿家庭。2008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孙梦麟在顺义校区大门口遇到一对夫妻,他们正在吵架,中间站着一个瞪着大眼睛的小姑娘。她一问才知道,小女孩叫妞妞,才3岁,患有自闭症。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正为要不要给孩子训练争吵,因为他们家生活很困难。孙梦麟见状,毫不犹豫地说:“留下吧,我来帮助你们。”

三个月后,妞妞妈妈找到孙梦麟说要回去,因为没有钱了。孙梦麟说:“钱不要紧。我要把你教会,才能让你回家。你如果没有掌握方法,那之前这三个月的训练就白费了。下一步,‘五彩鹿’为你提供免费服务,继续训练妞妞。我会指派四个人组成的教师团队来帮助你,把你教会。”两夫妇一商量,说免费训练当然好,可是他们连生活费都没有,还是得回家。孙梦麟十分坚决:“我给你想办法!”第二天,她来到一个300人参加的企业老总培训班,争取到了一分钟的发言时间。孙梦麟说:“我一定要走上去,为妞妞争取生活费!我要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群体,非常需要大家的帮助。”结果,孙梦麟一分钟的发言打动了现场的老总,当场筹到了1万多元钱。当她把捐款送到妞妞妈手中时,这位母亲泣不成声,激动地说:“孙校长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

2008年10月,来自山东农村的一对自闭症兄弟宝宝和贝贝,七八岁了几乎不同他人交流,其中一人还有攻击。父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兄弟俩来到“五彩鹿”接受训练,一段时间后,两人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特别是贝贝,情绪问题得到解决,没有了攻击和自伤行为。父母高兴得不得了,含着热泪跪下来向孙梦麟谢恩,被孙梦麟一把扶起。

2010年,来自南京的一对母子给孙梦麟也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当时在校门口遇到那个只有4岁的孩子时,发现他身上、脸上到处是伤,做乡村教师的母亲是单身,已捉襟见肘、筋疲力尽,几次想把孩子扔掉但又下不了狠心。“将这个孩子带进课堂两个月后,我惊喜地发现他是班上表现最好的一个,他母亲脸上也绽开了久违的笑容。”为了让这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巩固训练成果,孙梦麟给他免了3个月的学费,又筹了8000元善款作为母子俩的生活费……

帮3000多个家庭改变未来

“我骨子里是一个要强的人,要做就想做到最好。特别是这种关系孩子一生的事情,我觉得如果不能进入世界最先进、最系统的序列中去,那就别做了。”一开始,孙梦麟就找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专家、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杨晓玲等一批国内自闭症领域的专家,每一个她都三顾茅庐盛情邀请。

2006年9月,北京召开一个国际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自闭症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孙梦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定要找到能够帮助中国自闭症孩子和家长的世界顶级专家!这是把“五彩鹿”做下去的前提条件。她听取了所有与会专家的研讨和专题报告,最后,孙梦麟选择了来自以色列的艾德博士。

艾德博士是国际上屈指可数的自闭症教育专家之一,他在自闭症早期干预领域工作了三十多年,经验非常丰富,要求自然也极高。然而,孙梦麟却迎难而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孙梦麟至今仍十分激动,她说在那次会议的间隙她争取到了邀请艾德博士到“五彩鹿”参观的机会。也正是那次机缘,奠定了“五彩鹿”日后在自闭症儿童训练技术和方法上跨入世界领先地位的基础。

最终,孙梦麟的真诚和中国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现状打动了艾德。“我后来才知道,这是艾德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完成会议内容后,他本计划了7天的旅游时间,然而,‘五彩鹿’之行完全改变了他当初的设想,他的7天全部泡在‘五彩鹿’,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临别时,孙梦麟盛邀艾德加入“五彩鹿”。但当时的状况是机构初创,靠着借贷维持,根本承担不起像艾德这样国际顶尖“大牌”所需的高额费用。所有人都说孙梦麟是异想天开,问她是不是疯了,“但是我的心告诉我,‘五彩鹿’的孩子们不能等,也等不起啊。”孙梦麟咬咬牙说,“我必须尽力说服艾德出任‘五彩鹿’的技术总监,由他来安排指导‘五彩鹿’的教学训练。”

艾德被孙梦麟的执着所感动,毅然决定放弃本国的舒适生活和优厚待遇,到“五彩鹿”来。“太好了,谢谢……”得知艾德的决定,孙梦麟的双眼里噙满了热泪。2008年艾德博士出任“五彩鹿”的技术总监,及时将国际上最先进、最有效的干预方法移植到“五彩鹿”的教学中来,并结合中国自闭症儿童和家长的具体情况,设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预模式和方法;他还培训“五彩鹿”的老师,手把手传授自己多年的教学知识和经验。“五彩鹿”开始腾飞……

2012年8月的一天,孙梦麟遇到一位带着27岁孙子的老人。这位80多岁的老人最得意的事,就是花半辈子时间教孙子学会了加减法和背诵《论语》《百家姓》,但这个正值壮年的自闭症小伙连买菜都不会,到菜市场扔下钱抓一把菜扭头就跑,弄得摊主一场惊吓。来到“五彩鹿”后,孙梦麟亲自给他进行训练,半年后,小伙儿不仅学会了料理生活,而且能打工挣钱了。小伙子的爷爷看到孙子的可喜变化,老泪纵横。

小明13岁,2015年9月成为一名普通学校的中学生,他就是“五彩鹿”创造的诸多奇迹之一。几年前,刚到“五彩鹿”的时候,小明语言和行为能力都很差,眼神不与人交流,经常像一个木桩蹲在那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积极训练,渐渐变得乐观。有一次,小明和妈妈一起吃饭,他很乖地吃完饭后对妈妈说:“妈妈,我吃完饭了,可以去玩一会儿吗?”天啊,这种交流方式简直和普通孩子没有区别嘛!小明的母亲欣喜若狂。

其间,孙梦麟还分别请过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的专家交流技术,促使“五彩鹿”的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她不惜重金邀请了百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医生到“五彩鹿”讲学,保证“五彩鹿”所用干预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帮助老师不断提升。“五彩鹿”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经常到“五彩鹿”进行技术交流,常年为“五彩鹿”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持。

孙梦麟自己也承认,找“外教”,资金、理念、文化都是坎儿。她反复掂量过自己这颗“公益心”:“孩子不能等,要做就做最好!我希望帮助他们把握命运!”十多年来,“五彩鹿”除了给3000多名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和治疗,使之回归社会,还举办各类家长培训近400期,2万余人次参训。孙梦麟在训练治疗自闭症的道路上,像一个顽强的爬坡者,一路坎坷又一路高歌!

第6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语言 训练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4-01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种脑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发展障碍。主要的障碍是认知的发展困难,表现出来的症状主要是言语发展障碍和社交发展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会在社会交往中使用语言。这类儿童有的从不说话,有的说少数几个词语,有的重复别人说过的词语,尤其是句子中最后一个词,还有的说话单调刻板,多数不会使用人称代词或代词运用颠倒。

2.不会面部表情来表达某种需要和要求,也不会理解和运用躯体的动作、姿态等与他人交流。

3.语言理解的能力非常差,常不听从指令,自己的需要、痛苦和不适不会表达,对别人的话也没有反应。

4.有的词汇量还挺丰富,但对周围的人和事是一种“漠视”,沉迷于自我的世界里,因而也不能与别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这些障碍给自闭症儿童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们也尽所能训练他们,增进他们的语言发展。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以下方法对我们的训练有所帮助。

一、亲情接纳法

亲情接纳法指的是主训教师与自闭症儿童之间建立一种非常亲密友好的关系。主训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自闭症儿童,通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接触,慢慢的让他们从心理上接纳,本能服从教师的指令,配合主训教师的训练。因为自闭症儿童在训练的最初阶段往往对主训教师非常的排斥,拒绝跟主训教师上下别训练课。所以主训教师首先必须稳定儿童的情绪,走进其心理世界,师生互助接纳,用浓浓的师爱激发儿童的兴趣,使儿童与主训师建立友好关系,这为后来的训练做好准备。

二、发音训练法

对于完全无语言的儿童可采用:

1.声法:让儿童平躺在床板上,用双手交叉在腹腔上,微用力下压,迫使其发声。

2.搔痒法:用手或轻软物体搔儿童的手心、脚心、颈部、腋下部等部位,使其发出“咯咯”的笑声并同时说“好痒”“痒”。

3.构音器官运动训练:在进行此项运动训练时,先要训练运动的力量,幅度及准确性,然后进行速度,重复和交替运动练习。如:口部活动,舌部运动,下颌运动,软腭运动等。

三、游戏训练法

我用游戏来作为介质,来训练具备很多的词汇量,有开口说话的能力,但是不会运用这些词汇交流沟通的自闭症儿童,推动力是喜人的,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增进语言理解交流的能力。如:陈?鄢?鄢是个缺乏主动性,语言交流能力较差的自闭症孩子,我在设计“开火车”游戏时,请陈?鄢?鄢当“火车头”,“火车头”发出笛声:u――u――,火车开动,后面同学有节奏地说“开动了、开动了……”;到“火车站”时说:“到站了,我要休息了,我要休息了。”后面同学齐声说:“啊哟,累坏了,累坏了。”经过几次训练后,他就能在午睡前说:“我要休息了”;上完体育课说“我累了”等词语。这说明了利用游戏式教学不仅能稳定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而且在促进语言发展方面也是卓有成效的。

四、生活训练法

即把语言溶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我们一天的生活起床到睡觉看似平凡,其实却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语言训练的好机会。孩子在生活中做什么事情就说什么,做到生活即训练,训练即生活。从简单开如由易而难,使孩子的语言循序渐进的发展。比如:要求孩子坚持每天上、下学时与家长、老师、同学打招呼,跟老师汇报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要干些什么事?吃什么菜?每晚看什么电视节目?今天班上有没有同学穿新衣服和新鞋?你今天穿什么衣服?让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很具体的感受语言,并帮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的人和事其实和语言总是联系在一起,加强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万万不能因孩子不愿说话,就放任自流,要充分利用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启发他们多说话。

五、情景创设法

主训师有意为儿童创设语言环境,建立一些儿童想要的东西那么他必须通过说话才能得到的情景,这是激发主动语言很奏效的方法。比如:把一个他很喜欢的东西放在一个透明盒子里(很难打开),给孩子,因为他要那个东西,就应该要说话,此时主训师示范“我要” 或者“打开”,或者说那个东西的名字。再比如,我们要离开一个地方时,主训师假装打不开门,这时示范说“开门”。

六、音乐训练法

自闭症儿童拥有超凡的音乐感,辨音能力非常强,正是由于音乐是自闭症儿童所喜爱的,音乐活动能带给他们满足感,于是我们利用音乐课,首先训练儿童模仿主训师的节奏进行拍手或跺脚,然后利用歌咏、乐器、演奏、音乐游戏、音乐聆听及即兴演奏等各种音乐活动,比如编排了配合“排队”的表演唱《排排坐》;配合“打电话”内容的音乐游戏《小猴子打电话》等,使儿童在欢乐的音乐感觉不仅发展语言,在音乐剧的表演中,儿童的听力、认知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得到了发展。比如:周?鄢?鄢是个自闭症而且腿有毛病的孩子,很不好动,且不让别人亲近,对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也较少发音,她的无意识发音只在环境很安静时或者睡觉前才发音,别人一说话她就不吭声,但我们发现她上音乐课特高兴,于是对她个别与集体训练相结合,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后,现在她一听音乐就会跟着节奏拍手,跺脚等,叫她名字有反应了,且对音乐训练师特亲近,还会跟主训师撒娇呢。

总之,前面六种方法的应用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模仿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极大的作用,希望全社会都参与自闭症儿童的训练中,帮助他们走出孤独的世界。

第7篇

她一生从来没有像我们大多数人那样“工作”过――付出体力或脑力的劳动,并因此获得报酬,20年来她勤奋工作但从无半分酬劳,这样的状态还将继续下去,她称自己为“终身义工”。

她唯一的儿子患有多动症,多年来她的生活都是陪伴儿子上学。现在儿子已经大学毕业,成了环保工程师,并刚刚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她总是坦然地向别人介绍:“我有一个平凡的孩子”。

24年前,她从台湾移居美国,带着刚1岁的儿子,自己20岁;1年半前,她来上海定居,希望换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轻松的、悠闲的。但强烈的使命感让她又与上海的自闭症孩子及父母们紧紧联结。

“儿子成就了我”

苏珊一家移民到美国时,儿子1岁。全新的环境对新移民来说,生活和精神的压力都很大,为了尽快适应,苏珊请人帮忙带儿子,自己去读书。

3岁,儿子上了幼稚园。一天,老师把夫妻俩找去,说,你们的儿子不合群,不专心,“动”得很厉害,建议带他去做检查。美国社会对孩子的顽皮好动是比较宽容的,老师这么郑重其事,说明孩子的情况确实比较严重。

诊断下来,儿子是多动症。

苏珊放下其他事情,开始花时间陪伴儿子。她加入IEP(InclusiveEducation Program)机构,接受做义工的培训。这个机构专门从事特殊儿童的“融入教育”――美国在1970年即立法:特殊儿童也有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权利,一年中应有2~3个月在普通学校就读,让有行为问题的孩子有机会与正常儿童交往。

苏珊的儿子一直都在普通学校学习。苏珊被允许陪着儿子上课。

学校里采用小组教学方式,一组七八个孩子。苏珊的儿子常常令老师很头疼,他总是不等老师把问题说完,就抢先说出答案。为了维持正常教学秩序,老师拿了两张卡片,一张上画了个圈,表示“可以回答问题”,另一张画的是叉,表示“不许回答问题”。很多次,老师提问时就把画叉的卡片对着苏珊儿子,禁止他开口。孩子一开始很不习惯,沮丧不已。

回到家,苏珊努力帮助儿子释放沮丧。告诉他,每个人都要有讲话的机会,老师希望你能把讲话的机会留给其他同学。

这种以尊重别人为核心的疏导,苏珊对儿子进行了很多年。

一次,有棒球天分的儿子希望竞选学校棒球队队长,竞选方式是在各人自荐的基础上进行选拔。苏珊觉得这是个让儿子学着去“感觉”他人的机会,鼓励他去参加。儿子带着自己荣获的各类奖状,满怀信心地去参加了竞选,最后却没有成功,回来时他很伤心。苏珊说,不是你表现得不好。每个人都有非常好的地方,也有非常弱的地方。数学、物理等常人觉得复杂、难懂的东西,你都掌握得很好;但你因为自己“快”,不能忍受别人的“慢”,这就是你非常弱的地方。

慢慢地,儿子学着去适应、尊重别人了。14岁时,他当选为网球队队长,成了学校里中国孩子的“头领”。

伴随着儿子的变化,苏珊发现自己也成长了。

苏珊清晰地记得儿子六七岁时的那个画面:她苦口婆心地跟儿子说话,却老是被儿子打断,苏珊终于失去了耐心,“你为什么不能听完我说话?!”她抱起儿子冲出房门,把他放在院子中的一棵大树上。儿子站在树上,极度震惊,极度恐惧,大哭不止,直到精疲力竭。事后母子抱头痛哭!

那个脆弱的、缺乏耐心的苏珊早已不存在,陪伴儿子的过程中,苏珊一天天变得坚忍不拔、洞察人心,更具备爱和平静的力量。

“只有父母能做到。”

美国课堂上以报告式作业及小组合作完成为主,儿子起初总是只完成有兴趣的作业,并常常不记得自己负责的部分。苏珊不得不强迫他完成作业。但只要他一专心,很快就能做完。

当时苏珊别无他法,只能等待。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律动”。

儿子的转变来自苏珊的理解,而理解来自耐心的观察。

苏珊很用心地观察儿子的“律动”:他何时多动,何时安静,什么食物会令他多动,什么活动会使他安静。

苏珊发现了,有兴趣的东西能让他安静。儿子八九岁时热衷于拆装各种机械设备,比如玩具汽车、飞机等,越是复杂的东西越能让他安静。于是,苏珊为他买来很精密的组装玩具,鼓励他拆拆装装,后来儿子开始组装电脑。

苏珊认为,作为特殊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保持良好关系很重要。14岁前儿子的课业都很糟糕。每逢儿子转班、升年级,苏珊都会去找老师做深度沟通。她告诉老师“我有一个平凡的孩子”,也告诉老师儿子的特质,她希望老师知道,儿子考不好,她明白是为什么,她不关心他的成绩。也希望老师不必为儿子糟糕的成绩感到有压力。她相信,她坦白而坦然的态度,能调整老师看孩子的偏光度。

儿子高中毕业考大学时,SAT(类似于国内的高考)成绩是全国第16名,差几分就是满分。3年读完大学,毕业后两三年成立了自己的环保公司,因为“保护地球是他的责任”。

苏珊想对所有特殊儿童的父母说,不能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或是某个专业机构,因为,孩子的成长,对父母来说是“责无旁贷”,也只有父母能做到;不能照搬专家意见或别人的经验,因为那些是“成衣”,只能用作参照,最适合你孩子的那一件,需要你“量身打造”。

终身的义工

终于将儿子培养成人了,苏珊想换一种活法。毕竟,那20年的心路历程充满了辛酸、痛苦、难堪和挣扎。

可是,是那无法摆脱的使命感吧,来上海一年半了,苏珊连最繁华热闹的淮海路都不熟悉,她的心里仍然牵挂着那些“非常”的孩子。

那天,她看到广东一个自闭症孩子的父亲在网上求助,他的儿子在2岁8个月时被诊断为自闭症,现在3岁。医生采用“代食法”治疗他,用其他食物代替可能影响病情的牛奶。可是,牛奶一直是这个孩子的主食,孩子拒绝其他食物,整整饿了一周!父母实在不忍心了。苏珊马上回帖给这位父亲,告诉他,代食法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不适合他儿子这个年龄。

由此事,苏珊感觉到,中国对自闭症的研究还很有限。西方对此已有四五十年的研究,有大量精确的研究数据和报告,可以利用自己的背景和知识为众多的自闭症儿童父母做些什么呢?苏珊为此辗转反侧。

现在,苏珊开始积极筹备三个方面的工作:

1 建立网站

翻译一些国际上关于自闭症矫治的最新发展与趋势的资料,并设立互动版块,邀请美国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对自闭症儿童家长作指导。

2 培训义工

做自闭症孩子的义工不同于其他义工,自闭症孩子很难与人建立信任关系,与他接触的义工不宜常常更换。而目前的义工多为年轻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变数很大。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苏珊把义工分为3人一组,共同照顾一个自闭症孩子。

一名好的义工需要长期的培训,不断补充新知识、新资料,经常聚会、再培训。苏珊在美国时隶属的IEP机构属于政府组织,拥有很多资源,而现在,苏珊他们只能孤军奋战了。

3 培训父母

这是苏珊最想做的事。她认为,每个自闭症孩子都是特殊的,父母不能依赖专家或机构,不能迷信专家的意见,必须要认识到自己孩子身上最特殊的地方,并学习如何针对性地训练。

比如,自闭症孩子与正常人不同,他们往往是“六识只开了一道”。如果一个自闭症孩子总是不停地撕纸,这可能说明他的触觉最为敏锐,其他感觉相对是关闭状态,那么,让这个孩子练习编织会是很好的训练方法,甚至他将来可以以编织作为谋生手段。

培训自闭症孩子的父母,还意味着要让家长们先健全起来,调整心理状态,正视事实:孩子不可能像父母希望的那么身心健康了,终其一生,他都很难像身边的人那样拥有比较健全的心智状态,他的未来无法避免地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父母才可能摆脱那种深刻的挫败感甚至绝望,而接受“孩子本身有进步”这样的切实目标。

第8篇

关键词: 幼儿园 自闭症 幼儿教育

幼儿园与家庭配合一致实行家园同步教育已成为幼儿教育界的共识,对于幼儿园来讲在一群发展正常的小朋友中出现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小朋友,需要家长逐步认同与接受,因此学前教育实施零距离教育,吸纳各种幼儿接受学前教育,但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幼儿来说,他的康复训练更需要家庭配合。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协同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一起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幼儿园运用多种途径,对家长实行不同培训指导,运用个别指导形式,指导家长配合训练,从而达到康复训练效果。

一、明确幼儿园指导幼儿家长的重要性

小朋友是家庭的天使,是幸福家庭的必要成员,通常一个小生命来到一个家庭,就会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然而自闭症“伟伟”小朋友的家庭却笼罩着一层阴影,家长从无助、怨恨、失望、负疚的心情逐渐趋于平静,由于家长的要求,幼儿园决定安排小朋友“随班就读”,这样可以让小朋友最大限度地与常态儿童在一起,有利于他回归主流社会,是一种具有特色的教育形式。

我们与伟伟的家长一起商讨各项教育对策和训练措施,发挥各自教育优势和特点,在实施教育训练的过程中协调一致、及时交流,发挥互补作用,逐步纠正幼儿的缺陷,促进其早日康复,最终达到回归社会的目的。家长对自己的小朋友最了解,能洞察小朋友心理、生理和情绪的变化,了解小朋友的所缺所长,清楚小朋友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潜力,因此家长与幼儿园配合一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半年来幼儿园积极主动地指导家长,家长能主动配合幼儿园,消除家长的思想顾虑,树立家长自信心,增强训练效果。

二、指导家长配合训练的主要形式

1.家长陪同就学,便于了解正常班的生活学习情况。

根据自闭症幼儿不与外界接触、不满足发脾气、喜欢同一格式等特点,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正常班级生活,我们建议由家长(姐姐)陪同就学,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园学习生活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带领“伟伟”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使家长每天都可以了解到幼儿在园情况,并能配合老师加强训练,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通过半年来的学习,小朋友从吵闹、厌烦到情绪基本稳定,基本适应了幼儿园正常生活。

2.教师上门家访或电话联系、家长来园观看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

根据伟伟小朋友不主动讲话、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对其进行语言方面训练,从简单的发音开始锲而不舍,训练量适当,不急于求成,多给小朋友制订胜利计划,有意识地为他寻找对象,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维护其自尊心,鼓励他交朋友,培养其语言交往能力,定期上门家访,并请家长观看幼儿园活动,互相交流情况,发现小朋友的点滴进步与缺点,家园配合,制定出正确的训练方法,由于伟伟没有传送的语言交流,只是不时地自言自语因此我们从动作开始让幼儿感觉到周围有人关注他,慢慢的,伟伟可以在家人的提醒下与老师问好、告别,这些点滴进步对我们来讲都是伟伟的极大胜利。

3.建立家园联系册,定期向家长提供教学计划。

家园联系册每两周一次,随时与家长联系,让家长跟着正常班的活动,家长非常配合将近期训练情况与教师交流,认真依照制订的计划执行,不时吸取教师的科学方法,小朋友进步很快,日常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效果

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运用正确指导形式是很重要的,同步训练是自闭症幼儿康复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没有家长的配合、没有家庭的训练,就会事倍功半,因此二者结合方能充分发生功效,才是完整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颂,曾凡林.中国的学前特殊教育[J].教师博览,2007(12).

[2]李伟亚.融合教育、多元文化与儿童发展――第27届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年会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1).

第9篇

【关键词】音乐治疗;自闭症;改善;干预;音乐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08-03

一、研究背景

(一)自闭症的概念。自闭症又称孤独,是一种儿童发育过程中的行为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在社会联系和交际、语言和认知、对事物的反应、感觉的调控及运动等方面存在行为异常。自闭症儿童有的怯懦、胆小、自卑,羞于与其他儿童交流、谈话;有的自我封闭,拒绝与其他儿童交流、接触;有的行为方式异常,如攻击、自伤行为,或有异常癖好等;有的对周围环境漠视。

(二)什么是音乐治疗。音乐治疗是通过人的本能反应来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音乐治疗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主要分为接受式、主动式和即兴式。

1.接受式。主要强调聆听音乐所引起的各种生理、心理体验。包括音乐回忆、歌曲讨论、音乐同步、音乐想象及音乐引导想象。

2.主动式。以参与性的音乐疗法为主,包括乐器演奏、歌曲演唱、旋律发展练习、节奏练习、音乐游戏以及吹弹疗法、歌唱疗法等。

3.即兴式。顾名思义就是患者即兴发挥对简单乐器的演奏能力,乐器包括各种打击乐器,如鼓、三角铁、镲、响铃、木琴等。即兴法包括音乐心理剧、奥尔夫的即兴创作法、即兴创作评估等。

(三)音乐治疗的形式。音乐治疗分集体形式治疗和个体形式治疗。个体治疗可以通过病人的演奏,投射出病人的内心情感和心理症结,集体演奏可以增加小组成员间的交流,改善病人的人际关系问题。在进行集体的音乐活动时,幼儿在音乐所提供的轻松氛围中心情愉悦,有利于幼儿进行语言或者非语言的交流,促进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还有感受式和参与式的音乐治疗形式。

(四)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从20世纪50年代起,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研究萌芽。初期研究集中在测试自闭症儿童对音乐的敏感性上。Pronvost发现,自闭症儿童对于音乐的平均兴趣要远远大于其他的声音。最初运用音乐治疗干预自闭症患者,来源于对母婴关系的研究。继Stem剖析婴儿内部世界发展后,TrevaIthen C深入研究婴儿母亲和婴儿之间音乐式的对话方式,发现在婴儿很小的时候,就对母亲声音的不同音调、旋律等变化有不同的反应。研究表明,在语言发生发展之前,人天生具有运用声色、音调、节奏等方式进行交流的能力。故音乐有理由作为交流的一种媒介。中国学者也将音乐治疗引入国内,为音乐治疗自闭症儿童的效果提供了跨文化的证据。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以集体音乐治疗的形式为主,将接受式、主动式和即兴式音乐治疗的方法贯穿其中,突出音乐游戏的主体地位,构建适合研究对象的音乐治疗策略。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泉州鲤城区盛达自闭症启能康复中心的5名自闭症儿童,其中男孩4名,女孩1名,年龄在3-8岁之间。

我们所选取的《小树叶》是一首AB段式的歌曲,是富有情感教育意义的音乐教材。歌曲分两部分,表现了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第一部分主要讲树妈妈看见小树叶飘走了,心里很难过,音乐相对缓慢忧伤;第二部分主要讲小树叶离开妈妈后变勇敢了,音乐欢快跳跃,与第一部分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引起幼儿感情上的共鸣,幼儿容易接受、理解和表达。

活动目的:主要利用奥尔夫音乐小乐器,通过4次循序渐进的过程,观察孩子每次的进步或者不同变化(听力、感知能力、模仿能力、专注力、交流能力等)以此说明即使是自闭症儿童,他们对于音乐的喜爱也是和正常儿童一样的,甚至还有更为特殊的音乐感受能力。

总之,通过音乐这种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自闭症儿童慢慢学习了解音乐,通过音乐,希望能开发自闭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挖掘孩子的潜能,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

治疗过程:重点讲述第一次和第三、第四次治疗。

第一次治疗时间:2015年9月10日

活动内容:小树叶A段(音乐)

活动过程:在该中心教师的协助下,我们把5个自闭症儿童带到了另一间活动室,我们让孩子们自己搬好椅子并排坐在位置上,我们以音乐游戏的方式导入,并让幼儿做一些单的动作(听音乐起立或者坐下)。我们出示树叶图画,然后弹奏小树叶音乐第一段,我们给幼儿分发事先准备好的手摇铃,并向他们演示如何有节奏地敲打手摇铃。

活动评价:这次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幼儿体会音乐中的情感,以及小树叶与妈妈之间的情感。由于第一次给自闭症儿童上课,思维还是受到了跟正常儿童上课的限制,虽然在整节课中,我们都蹲下身来和幼儿交流,且一开始我们通过在黑板上绘制树和树叶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提供的乐器较为单一,音乐量也比较小,让幼儿坐在椅子上不利于肢体动作的展开,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们将增加师幼间的互动,让孩子多些肢体动作,尽可能让幼儿主动被音乐吸引。

第二次治疗时间:2015年9月11日

活动内容:小树叶B段

活动过程:没有固定的位置,幼儿自主坐下,以听音乐为主,内容中音乐成分增加,并且伴随简单的动作,如双手抱在胸前等。由于B段音乐比较欢快,幼儿的情绪也受到了感染,较第一次来说,参与度明显提高,甚至B段也能够主动摇摆身体。

第三次治疗时间:2015年9月16日

活动内容:小树叶AB段

活动过程:让幼儿席地而坐,没有固定的位置,选择他们喜欢的地方坐下,也可以围成圆形,欣赏钢琴弹奏。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孩子们说“妈妈,我爱你”,并且双手抱在胸前,身体稍微摆动起来。

在进行B段音乐弹奏时,让幼儿站起来围成圈,像兔子一样跑动起来。这节课中采用奥尔夫音乐的形式,让孩子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培养音乐感知能力和对妈妈的爱。

整个教学过程都伴随着音乐。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还设计了一个高低音的音乐游戏,低音的“6 1 3”和高音的“3 5 1”,孩子们在听到低音的时候,学老虎凶猛的叫声;听到高音的时候,模仿鸟儿飞翔的样子。多次训练后,不用教师提醒,孩子们在听到这两个音阶的时候,能够主动做出反应。

活动评价:本节课中的音高游戏深受幼儿喜欢,下次上课可增加音乐游戏这个环节。由于自闭症儿童的关注力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在开展音乐活动时,可以与动作相结合。模仿老虎和小鸟时,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可以再把动作夸张化。

第四次治疗时间:2015年9月19日

活动内容:音高游戏

活动过程:让孩子们围成圆圈坐好,我们先弹奏比较轻缓的钢琴曲《卡农》,发现大部分幼儿能够静静地坐在那里聆听,接着我们又弹奏比较欢快的曲目《忐忑》,发现个别幼儿能够用手掌拍打节奏。还有幼儿会四处张望,望着老师或者旁边的小伙伴。接着我们又开始和幼儿玩高低音游戏,当听到较为舒缓的音乐时,我们让幼儿拉起手摇晃身体;当听到激动的音乐时,他们会放开手,然后做自己喜欢的动作。

活动评价:自闭症儿童通常难以扩展自己的游戏技能,但游戏对语言发展和社交技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发挥解决问题能力、概念化和想象力,以及精细动作和大动作技能的极好途径。儿童喜欢游戏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尽情展示自我,宣泄不快的情绪,达成未竟的心愿。可见这一节课是成功的,自闭症儿童是喜欢音乐游戏的,且音乐游戏对自闭症儿童是有影响的。

三、结语

自闭症儿童喜欢音乐游戏,节奏、音高游戏对自闭症儿童有很大的吸引力。上音乐课时,不要对自闭症儿童提太多的要求和限制,尽量让他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做音乐游戏时,可配合身体动作来进行。音乐对自闭症儿童在社会交往、语言、动作等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音乐治疗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相互支持、信任、依赖的良好环境,从而让自闭症儿童能够在音乐游戏中表现最真实的自我,释放情绪情感。正如陈金燕所说:“要借艺术治疗来打开心门,正确认识自闭症儿童,尽可能多接受治疗,越早开始越好。”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音乐是多元化的一种非语言的交流工具,能够帮助幼儿宣泄心理上的不良情绪,能够使其身心放松并且获得愉悦感。相比其他的治疗方式,音乐治疗对于自闭症儿童更加有效,也适合生活在不同文化和家庭背景的幼儿,使幼儿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去感受和体验。

在我们的研究中,并不局限任何一种治疗方法,而是将音乐治疗的各种元素融合运用,突出了音乐游戏在自闭症儿童音乐治疗中的重要地位,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多元化的以音乐游戏为主体的音乐治疗,是受自闭症儿童欢迎的,是容易被他们接受的,在音乐游戏中,他们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更加接近治疗之前设定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于威,金瑜.音乐疗法在儿童自闭症治疗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55.

[2]刘振寰,张丽红,尹鲜桃等.音乐疗法治疗自闭症儿童的临床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11,(6):17-19.

[3]杨伶,兰继军.自闭症儿童音乐治疗的研究进展[J].广西教育学院报,2010,(2):162-165.

[4]tem,D.N. (1985)the interpersona1 word of the infant:a view from psychoanalysis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New York,America:Basic Books Press.

[5]王璐.音乐治疗的艺术与实际应用[J].陇东学院学报,2011,(3):133.

[6]陈莞.儿童音乐治疗理论与应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

[7]陈金燕.自闭症孩子的春天―给自闭儿有效能的父母之爱[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99.

[8]郑铮.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训练:给父母及训练师的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43.

[9]周念丽.特殊儿童的游戏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陈佳,音乐学硕士,讲师,泉州师范学院教科院艺术教研室,实习音乐治疗师。

精品推荐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