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31 05:08:06
导语:在建筑学毕业设计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毕业设计是建筑学本科教学体系中的最终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模拟。在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运用几年来所学的各类知识,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并较好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体现出应有的设计素养与设计水平,为后续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毕业设计直接面向实际课题,综合性强、复杂度高,加之毕业设计的最终教学成果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整体水平,因此对每所高校来说,毕业设计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毕业设计也是历次教学评估中评估专家关注的重点内容。自2011年开始,笔者参与、负责中国矿业大学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与组织,从毕业设计最初的选题、分组、汇报、答辩等教学环节的组织与管理,结合我校实情,形成了相应的教学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
一、毕业设计的老问题与新特点
毕业设计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教学对象是本科阶段年级最高的学生,处于该阶段的学生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发展与走向,而不是设计教学。由于每位学生的情况不同,其对毕业设计教学的关注度也不同,因此毕业设计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一直是以往毕业设计中令人头疼的问题。国内诸多高校对此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如同济大学在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中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探索[1],南京大学对于毕业设计专题化改革的研究[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于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控制的思考[3]以及双联合模式下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4]等,这些国内建筑院校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整个建筑行业大环境对毕业设计产生较大的影响。“十二五”以来,中国经济形成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以往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曾经发展势头良好的建筑业出现了明显的断崖式下滑,工程项目与设计任务急剧萎缩,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建筑教育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5]。因此,如何对转型时期建筑知识体系进行过渡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6]。原本设计市场趋于饱和的现状,在新常态的发展态势下更是雪上加霜,对于高校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整体就业率明显下滑。以往行业对建筑设计的人才需求量大,学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也能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但是随着建筑市场的饱和,即使是“老八校”的学生在就业时也要面对就业单位提出的各种要求,而其他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方面遇到的阻力则更大。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我校毕业生总体分为保研、考研、求职、出国等几种情况,毕业生自身情况的不同使其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计划出国的学生处于申请阶段,将精力多用于填报各类出国申请表格;考研复试的同学多关注于复试的要求与准备;求职的同学则在用人单位实习。因此,能全身心投入毕业设计中的是未来发展目标已经明确,且工作、出国或读研已经落实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我校约占1/3左右。基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毕业设计的教学压力明显增加。
二、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面对就业压力,近年来我校在毕业设计上进行了较大改革:一方面,在满足学生各类发展需求的同?r,仍保证原有的毕业设计教学水平不降低、质量不下滑;另一方面,进一步凝练我校毕业设计的教学特色,挖掘优秀学生的设计潜质。
(一)凝练选题,提高兴趣度
毕业设计的选题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投入程度,以往假题假做式的课程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更不能激发学生对设计的热情。因此,在毕业设计选题这一环节,近年来我校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尽量提供真题真做式的设计题目。在满足不了真做的情况下,设计选题也应尽量与实际工程有紧密的联系,毕业设计成果也应贴合实际工程的需要。
考虑到我校具有的行业优势与地域环境,我们重点从以下两方面选题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第一,以徐州市及周边废弃采矿区的更新改造为特色,结合当地主管政府与矿场,对采矿区废弃地块的再生进行整体设计。第二,结合当前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这一热点,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毕业设计选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设计的关注点从城市转向农村,为后续的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基础,如图1、图2所示。
此外,在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少部分学生的特殊需要,我校还聘请了部分校外指导教师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学生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以所参与的实际工程为毕业设计课题,直接面向社会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提高设计水平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满足少部分学生通过在设计院进行毕业设计、完成实习以解决就业的实际需求。
(二) 团队指导,加强灵活性
目前,国内较多高校建筑学毕业设计来自于团队合作,并在指导团队中进行“双师制”,即校内导师加校外导师的模式[7]。以往我校的毕业设计多以1~2位老师组成小团队参与指导,也有部分老师单独指导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的过程考核中往往形成单一指导的格局,不利于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的拓展。
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式与现状,我校建筑学毕业设计进行了较大创新。首先,打破以往双师型或单师型的指导格局,形成由5~6位老师组成的较大团队,团队内部的指导老师和学生都相对固定。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考核时,除了部分重要时间节点由建筑系统一安排外,其余考核均由团队内部通过充分协商来完成。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有效解决小范围内毕业设计的考核与评价,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各类需求,不必完全根据整体的教学进度来安排,其教学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均有了较大提高。
(三) 完善考核,加强过程控制
毕业设计中的过程控制一直是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的工作重点,国内很多高校对此也进行了相关尝试,如同济大学在毕业设计教学中的过程控制[1]、湖南科技大学对于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探讨[8]、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对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9]、中原工学院对建筑学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10]等。
我校的毕业设计指导采用大团队模式,给予了学生和教师较大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就业与考研等需求,但是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不下滑,我校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控制中还进行了如下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注重毕业设计中期考核的实战性,采取团队互评模式。中期考核由学院整体控制,并由建筑系进行总体组织与安排,对毕业设计中期阶段的成果进行考核。近年来我系在中期考核环节采取了团队互评的模式,即不同的团队指导老师和学生相互交叉进行考核。以往的中期考核指导老师与学生共在一组,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老师之间的评价大多点到为止,不进行深入的评价,因此所起到的考核效果有限,但在团队互评的考核模式下,指导老师可以给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批评。因此,中期考核成为毕业设计答辩前的一次实战模拟考核,其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其次,完善毕业设计评价模式,将毕业设计中期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最终成绩。在教学改革中将中期考核的成绩计入最终成绩,占比20%,改变了以往指导教师在成绩评价方面占比过大的现象,也改变了以往中期考核不算成绩的尴尬处境,对毕业设计的进程推进及质量提升也产生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中期检查的考核结果采用合格、黄牌和红牌三种模式,改变了以往通过和不通过的两种分类,考核成果更加细化。其中,挂红牌的毕业设计存在较大问题,在后续考核中被列入必查名单;挂黄牌的毕业设计有部分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被列入后续考核的抽查名单;考核合格的毕业设计基本满足中期考核的要求,但是为了督促后续的进度,也被列入抽查名单。
再次,采取中期考核后毕业答辩前的毕业设计抽检模式,即预答辩环节。该环节由建筑系统一组织,是毕业设计答辩前的最后一次检查,目的在于提醒所有学生进一步加快毕业设计进度,提高毕业设计的水平与质量。针对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的不同类型也采取不同的检查比例。其中,被列入红牌的同学进入必查名单,被列入黄牌的同学抽查比例为50%,中期考核合格的同学抽查比例为10%~15%。抽检不合格、不达标的学生将建议学院给予其毕业设计终止的结果。从近年改革的情况看,毕业设计抽检环节给部分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对进一步督促学生加快毕业设计进度、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有明显效果。
最后,采取二次毕业答辩模式。以学生毕业设计最终成绩进行倒叙排列,排在最后10%的学生进入二次答辩环节名单。二次答辩给予学生十天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对毕业设计答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经过修改后满足毕业设计成果的基本要求,方可通过。二次答辩是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之后能否取得学位证书的最后一环,因此被列入二次答辩名单的学生及其指导老师均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其设计修改的内容也比较明确,最终设计的投入度也要远高于其他几个环节。
最终将毕业设计过程控制进行总结,形成毕业设计过程控制系统图,如图3所示。
(四)重点关注,提升学生整体水平
根据以往的经验,中等水平的学生成绩波动相对较小,其未来的走向基本能够明确,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中,对处于成绩两级的学生进行了重点关注。
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未来方向明确,个人的发展计划也已经初步确定,因此会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对其未来发展意义不大,出现不用过多投入的想法。对于这部分优秀学生要从思想上给予引导,强调毕业设计成果直接体现学生五年来的综合能力与设计水平,从而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热情,进一步提升设计水平。
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往往受其设计能力所限,对设计的整体把握能力不足,因此设计水平、质量还达不到毕业设计的要求。对于这部分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更加关注设计进度与设计质量,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基本问题,同时予以学生身心方面的关注,以避免学生出现不必要的情绪波动。
(五) 完善评价体系,提升设计成果水平
与以往不同,近年来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个教学环节均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并在毕业设计启动时就将这些评价标准告知所有学生,使其了解考核的各个时间节点和所需要完成的基本设计任务。当考核任务完成之后,学生方可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证书。
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前,由所有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经过讨论,最终确定各个环节的考核标准。此外,不同的时间节点所需要完成的毕业设计标准也不尽相同,并且不同类型的题目考核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毕业设计答辩主要体现学生在设计认识、相关案例研究与方案构思方向的成果。中期考核成果则主要针对设计方案的场地环境、方案初步设计等,重点关注毕业设计的深度。设计抽检的成果则以能否满足或达到毕业设计答辩的基本要求为目的,而毕业设计答辩环节的重点在于整体毕业设计的深度能否满足要求,能否解决相应问题,方案是否有一定特点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BIM 房屋建筑学 课程设计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构造,课堂讲授以民用建筑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为主。[1]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土建类非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的第一次独立建筑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建筑的实践认知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独立运用理论知识及使用技术标准、设计规范等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2]如何通过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建筑素养,巩固房屋建筑学课程与制图课程所学知识,为后续专业课学校打好基础,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课程设计作为房屋建筑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学生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理论的全面体现,同时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建筑设计理论、了解建筑设计步骤、学习建筑设计规范的重要环节。[3]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基本都开设在大二上学期或下学期,任务为绘制一栋房屋的完整建筑施工图,是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各高校课程设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虽然综合了之前的制图类课程内容,但与后续课程关联小。设计采用手工绘图或者先用CAD绘图再手工描图的模式,工作量大,耗时长,很多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思考、钻研设计内容。尤其在选题一致的情况下,设计缺乏深度和新意,雷同率高,还有学生直接从网上下载图纸试图蒙混过关。
(2)教师指导工作量大。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土建类专业招生火爆,一个标准班的学生有40人,一名教师至少要指导两个班的学生。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至少要对每个学生的建筑平面方案、建筑立面、建筑剖面进行三次指导,这么多的指导工作让教师分身乏术,力不从心。
(3)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课程设计的时间有两种安排,一种是在房屋建筑学理论课程结束后,在期末专门安排一周时间让学生在指定教室进行设计绘图。此时期末考试临近,学生应考压力大,难以集中精力进行课程设计,教师也无法一周全天守在教室监督学生。另一种是设与房屋建筑学同步,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寻找教室或者在宿舍里进行绘图,教师在授课间隙对设计进行指导。这种安排模式的缺点是教师指导时间无法保证,很多学生等到最后要上交图纸前再赶工,设计质量低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的兴起,为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改革带来了新的方向。
2 结合BIM的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2.1 BIM概况
BIM是通过三维数字技术,建立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对工程项目全过程数据进行详尽表达。[4]BIM技术将传统绘制二维施工图的过程,变为建立三维立体模型的同时生成二维图纸,软件使用者在交互界面的每一个操作都能直接在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上同步体现,设计完成的建筑模型再结合时间的概念,构成4D模型对工程进行综合管理。[5]我国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将BIM技术融入课程的教学改革,现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将课程中书面文字转换为生动立体的可交互式施工现场模拟场景,[6]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可视化的三维立体建筑信息模型对建筑设计过程及施工现场环境产生直接深刻的感性认识。[7]
2.2 结合BIM技术在课程设计教学
将BIM技术融入教学体系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因为紧跟制图类理论课程,开设时间早,作为学生第一次运用BIM技术进行完整建筑设计的实训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枢纽作用,其在课程体系中位置如图1所示。
在开始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时,先安排学生按照毕业设计要求选题,然后在课程设计中完成毕业设计的建筑设计部分。课程设计先使用BIM建模软件Revit绘制建筑方案,经教师指导后绘制三维建筑模型,然后根据三维模型生成的二维图形,结合制图规范的要求修改为标准的施工图,打印出来作为作业上交。
课程设计在房屋建筑学理论课程中平面设计内容讲解完毕后的第6周开始,设计过程采取机房集中指导与学生业余时间绘图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教师需要每周在机房指导2节课,其余时间开放机房让学生自行学习,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布置设计任务后,将机房在课余时间开放8周,变为设计教室。教师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去机房检查学生阶段成果,对学生个人疑问进行单独指导,对在设计中普遍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落实。设计时间在第6周-13周,各门课程都还没有结束,学生没有备考压力。教师指导时间充裕。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建立的BIM模型,在结构设计课程上作为进行手算和计算机分析的依据,之后再根据结构计算结果补充BIM模型的配筋,调整建筑设计不合理的地方。BIM模型还可以被土木工程施工中使用的管理软件Navisworks及工程经济学课程上使用鲁班、广联达等造价软件直接读取,用于检查模型构件是否存在碰撞冲突的情况,模拟施工进度,自动生成工程量,进而以此为基础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和造价文件。
3 结语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引入BIM软件Revit,使课程设计与BIM系列软件在课程体系的应用教学紧密联系到一起。作为设计成果的建筑模型可以用于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让他们更加重视课程设计。新颖的设计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符合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值得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廖荣.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5):99-101.
[2] 王秀珍,刘丹.浅析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中的管理控制――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5-97.
[3 安巧霞,孙三民.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下旬),2016(11):109-110.
[4] 齐岳,张俊华,赵文军.结合BIM技术的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147-149.
[5] 李久林.大型施工总承包工程BIM技术研究与引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关键词:卓越计划;建筑学;实践性教学
Abstract: The ability to progressive quality training as the main line, highlight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ability and quality train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knowledge building architecture, from the culture program adjustments,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to buil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xcellence" and Registration architect system discussed in terms of relevance to sum up the core of Excellence Program,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rchitecture initial results.
Keywords:Excellence;Architecture;Practical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0 前言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要求进一步深化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都在根据自身优势和培养目标进行有关卓越计划的研究与实践。
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社会资源、教师素养和生源状况千差万别,教学体系的特点各有不同。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和教学成果,从培养方案调整、实践性教学平台的构建、本科教学管理等方面将院校特点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研究基于卓越计划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1培养方案的相关调整
结合学校培养方案的全面调整,突出设计系列主线课程的地位,强化了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同时,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深化专业内涵,增加专业选修课、人文素质课、课外素质拓展内容。充分地考虑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意见,使课程适应建筑学专业与“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与时展的需要。
1.1突出主线课程
形成以建筑设计课为主线系列课程群,建筑设计基础与毕业设计为该系列课程的起、终点,注意各培养阶段之间的衔接与延续,各门相关专业课程与主线课间配合设置,使主线课程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相互支撑形成有机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加强对综合设计能力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1.2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基于“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份量。将专业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工地技术实习、测绘实习、设计院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和建筑设计中的技术措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设计院实习前的选修课中进行设计前期、建筑法规、相关设计规范等方面教学内容的讲授,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掌握和运用这些相关知识。
1.3加强职业建筑师基本素质训练
选修课中开设大量与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相关的课程,并由设计院有实际经验的建筑师讲授和配合指导建筑设计,为学生毕业后获得建筑师资格创造条件。
1.4注重培养建立地域性建筑观
培养方案中体现对地域性建筑观的培养,通过不同气候区域城市建筑设计、环境生态学概论、地方建筑历史概述和建筑节能等选修课的设置,提高学生对地域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的认识。
1.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
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吸收国外工程教育先进理念,引进国外优质工程教育课程,推进师生海外培训计划,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2构建实践性教学平台
新的培养方案将理论课前置,为培养 “卓越工程师”的实习、实训提供理论基础,使实习实训时间较为集中完整。培养方案中含有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两大类。其中理论教学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组成。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及课外素质拓展三种。专业选修课是为了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所开设的课程,公共选修课和课外素质拓展是为了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所开设的课程。实践环节包括美术实习、工地技术实习、建筑认识实习、建筑测绘实习、设计院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学分比例达到29%。
2.1从实践出发整合教学内容,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在围绕“卓越计划”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从社会素质教育、核心价值教育、持续专业教育等方向探索学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整个课程体系更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从实践出发整合教学内容,逐步建立新的教学平台。
2.2加强卓越工程师与注册建筑师的规划教育
将不同专业有关职业和法规的相关课程进一步整合为职业生涯发展的系列内容;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职业规划,通过课程设置使大学生了解不同年级专业知识的学习目的以及各部分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避免盲目学习;确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交叉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理论课的学习与设计实践紧密衔接。
2.3增设与专业体验相关的必修选修课程
让学生了解行业状态,探索个人职业方向;增加专业实习和认识学习的教学课时,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环境,体验设计实践;通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与科学性,最终形成以卓越工程师为核心目标的教学培养方案。
2.4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实践活动
面向建筑市场,导入建筑设计实践和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使学生获取有着实践基础的最前沿专业信息和知识。充分调动各种因素;组织学生进行楼盘调研、参与行业会展参观等活动,运用讲座、论坛等方式聘请行业专家,通过学术报告和交流学习等方式让社会实践走进校园;建立建筑学专业实习基地,通过校外导师辅导等方式加强学生有关工程素养的培养和实践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真切体验社会发展对建筑学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的现实需求。
3加强教学管理和监控
“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条件是利用社会优质资源进行校企联合办学,但企业的工作重点在于创造效益,因此学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的方法,使企业教学的过程得到良好的监控;利用网络化等先进的教学管理平台建立易于操作的社会实践细则,对企业学习阶段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监控。
3.1建立科学严格的实习过程监管措施
为了保证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系统化、制度化,采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科研成果优先转化、优秀毕业生推荐等方式建立校企之间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使各类社会人才组织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促进教学、生产与科研共同进步。通过建立具体的操作方案和规范化的管理手段, 保证校外学习阶段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利用网络化等先进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有效保障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质量,达到保证学习效果的目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学方式可以收放自如,但阶段性成果必须加强监控;强化学校的意识,强化学校在教学管理环节的监控作用,突出企业在实践环节的技术作用。
3.2教学过程全面制度化
实行建筑设计课题组制度,由主讲教师和课题组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主讲教师对本课的教学组织、方法及质量负主要责任。在设计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每个设计题目结束时进行课程设计答辩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
实行新教师、新开课程试讲制度,由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研室共同把关,并实行教研室内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坚持做到学期初检查教学准备情况,学期中加强教学检查和各种形式的听课,并组织学生座谈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期末检查教学成果,进行教学总结。
3.3教师教学与考试考核规范化
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组织和实施教学,教研室及各设计课题组经常在日常教学中就教学进程与内容进行研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协调各教学环节,增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在主要实习教学环节中,均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实习内容和实习成果有严格明确的要求,要求形成实习报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严格考核,对重要的实践环节的成果要进行答辩(如设计院实习)。
对教师实行满工作量聘任制,每年结合学校要求,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并作为评聘职称的重要依据。每学期末,教务处根据教学计划下达新一学期的教学任务,按照程序由教研室和学院教学副院长统一安排任课教师。加强课堂教学秩序及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管理,要求教师按照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做到为人师表、规范行为。
5 总结
践行以“卓越计划”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研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学校的特色与传统,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新的培养理念。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正在逐步推进,目前也面临一系列的难题:如何落实和保障教改方案的顺利实施,如何使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如何结合行业发展拓展现有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等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地方高校实际,围绕“卓越计划”的特色和要求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梳理,对具体工作中涉及的矛盾和困难逐步解决,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曾永卫 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中国大学教学,2011,(7)
关键词: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随着市场的发展,社会对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突破单纯的造价管理,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是当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一、毕业设计的作用与目的
工程造价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调研显示,大多数高校本科培养计划主要强调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模拟仿真训练的机会并不多。毕业设计是大学期间的最后一门课程,是以学好《建筑制图》、《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课程为前提,检验学生综合能力、专业素养的一种方式。同时,作为学校与市场的过渡,也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现行毕业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盲目,对毕业设计内容认识不足
通过对多地高校调研发现,目前包括四川师范大学在内的诸多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主要是由指导教师给出,经教研室审核通过后公布,并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方向进行选题。[1]这种模式虽然能保证毕业设计按部就班的推进,但也有其弊端。首先,教师出题,很难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思考设计的内容,在选题之初仅靠一时兴趣或对某位指导老师的偏爱进行盲目选题,到后期发现自己无法独立完成再临时调整题目,毕业设计的时间和周期被大打折扣。其次,每一年均需提供至少十个不同的题目及相配套的设计图纸,并保证项目规模、设计深度相当,这对于老师而言也是有难度的。最后,老师出题,学生大多对工程实际情况不甚了解,无法跟进项目,因此缺少实战演练的机会。
(二)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于管理
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是大四第一个学期进行选题、开题,第二个学期全面开展设计工作并进行答辩。对于大多数选择就业的同学而言,这期间正是实习和找工作的关键时刻,因此常常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毕业设计。[2]另一方面,老师经常在学校无法联系上学生,更谈不上针对毕业设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毕业设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四川师范大学设计了一套毕业设计网络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的设计初衷本是想有效地控制学生按时、按量、保质的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但运行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重视程度并未因此提高,反而是老师成了被督促和监督的对象。与此同时,利用这个网络平台,老师更难见到学生,无法掌握其真实进度及成果的真伪性。
(三)学生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从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一直没有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学生的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大学以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老师灌输为主,而进入大学后,则更加提倡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多领域、多方向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也许是惯性思维,也可能是目前高校毕业率的控制范围小,毕业很容易,所以无论老师如何强调自学的重要性,学生依然置之不理。这种现象直到四年级依然十分突出。作者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况,设计初稿中工程量计算出现偏差,作者指出问题所在,学生竟让其明示是偏大还是偏小,以及偏差的百分比。目前,在各高校、各专业中这类学生并不少见,当然,这与我国高校“严进宽出”的培养体制密不可分。
(四)学生动手能力差
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很难将大学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到毕业设计上,常常是拿到设计题目无从入手,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设计任务认识不足。第二,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软件,只知道如何将图导入计量软件汇出成果,却不知道这些数据是如何得来的,因此出现漏项或者结论偏差较大时,也不清楚是具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手算能力极差。
(五)指导教师责任心、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学生不认真对待外,部分老师也是存在着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而其他组老师若是严格把关,学生便会进行横向对比,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自己的导师过于严格,别组老师如何宽松,而最终认真与不认真、刻苦与不刻苦都会顺利毕业,甚至毕业成绩相当。这种现状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会让尽职的老师产生负面情绪,甚至质疑自己的工作态度是否符合当前社会的评价标准。如果教师中产生了大量的价值观的自我否定,那么专业发展必然无法有序、良性的运行。
三、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一)选题应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选题上,除了老师命题的方式外,也可以提倡学生自主命题,让学生利用在外实习的机会,结合自身实践,选择自己可跟踪项目,将实际工程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其仿真性更高。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命题,可有效减少毕业设计的盲从性,在思考题目的过程中,学生也架构出了整个毕业设计的思路与大致内容,使得设计任务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当然,在学生自主命题的过程中,老师的参与性也很重要,需要对题目所涉及的项目规模、类型等给出学生合理的建议,并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毕业设计的可行性。
(二)毕业设计模式可多样化
目前,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多是以编制工程量清单及计价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模式的探讨。一方面,可鼓励学生采用论文的形式,抓住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造价领域某些方面的认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针对即将进一步深造的同学而言,理论水平的提高与升华也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可构建系统化的毕业设计程序,学生从二年级的《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的学习开始,自己设计建筑方案,并进行结构配型,最终以该设计方案作为毕业选题完成计量计价的设计任务。这种模式虽然周期较长,却能在各个环节得到相关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了更为扎实的基础。整个过程中,毕业设计与课程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而非为了设计而设计。
(三)规范过程管理,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许多学生对于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如果只根据最后的成果和答辩表现进行评分,而忽略过程管理,则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因此,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应进行综合评定,由平时成绩、设计成果、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老师通过指导日志,做好平时指导记录,给出合理的平时成绩,做记录可有效反映学生的实际工作量及进度。同时,在开题之初,指导教师应配合学生制定严格的进度计划安排表,其中包括提交初稿、修改稿、定稿的期限,以及每个环节设计成果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学生按时按量完成各阶段任务。此外,设计过程中可增加一些监督环节,如中期答辩、预答辩等,通过这样一种监控手段既可以严格控制学生进度,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提问的机会。但是,这样的监控不能只成为一种形式,答辩后需要给出一个成绩,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让部分同学推迟毕业答辩,从而引起重视。当然,答辩的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采用模拟招投标现场的形式,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报价是整个招投标过程中的核心,同时也是对学生一次比较系统的检验。[3]
(四)突破一对一的固定模式,实现导师组
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有可能涉及到多方面专业问题,而所谓术业有专攻,老师也是专业领域各有所长。因此,突破一对一的指导模式,以导师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导师组成员专业涵盖多方向,以组长牵头,进行系统的指导。这种模式中,为了核定工作量,学生应有一位主要负责导师,其他老师均为其副导师。设计过程中的每次讨论、答辩,其他老师均可给出分数,避免了一位老师给成绩而造成的武断。另一方面,导师组也是对指导老师的一种监督,组长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老师工作量的真实性进行评价,而以往的模式中,各个指导小组自成一体,小组间没有横向联系,指导老师谁也不清楚谁究竟真正的完成了多少工作,没有量化的评价指标。同时,历年对于指导教师的鉴定和考核,只评价了优秀的、有突出贡献的工作者,却没有建立一整套制度去约束消极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导师组是一项双赢的策略。
(五)设计过程强调手算与电算结合
盲目依赖计算机进行设计,使得大多数同学未能真正掌握造价专业的核心理论依据,甚至连结论的准确性都无法评判。面对偏差较大的结论,却不知错在何处、漏在何处。因此,在选题规模上,不鼓励选择规模过大或层数过多的建筑类型,宜选择一些规模、复杂程度适中的建筑,先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再结合手算进行验证,判断结论的合理性。这种方式,既不脱离市场运营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又巩固了学生自身理论水平及专业修养,同时手算稿还可作为老师评判成绩的参考依据,正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结束语
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设计,是毕业生走出校门的最后一道“深加工工序”,[4]进行毕业设计模式的思考与改革,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毕业前再接受一次系统的、全面的训练,是我们教育者应经常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薇,董家辉.浅析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2):146-149.
[2]谢建波,王炳英.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4):82-84
[3]唐杰,丁舒媚.基于招投标模拟实训的造价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城市建筑,2013(16):267.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谨代表建筑与艺术学院行政领导班子及全体教职员工对04~05年度的工作作总结述职,请予评议.
团结战斗的学年即将过去,在过去的一年里,在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校各处室,各兄弟院系的积极支持下,我院全体教职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进步,基本完成了任期目标本年度的任务.过去的一年里是紧张奋斗的一年,又是脚踏实地完成日常工作平凡的一年.
过去的一年我院在取得"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的通过的基础上,又紧擂战鼓迎来了学校本科教学优秀评估的试点工作.
过去的一年我们为积极申报学位授权点做好准备工作,同时,我们又努力做好日常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为不断总结经验,特作总结如下:
一,党政班子团结一致,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努力学习,共同进步.
院党政班子团结一致,认真贯彻执行校党,政布署的各项学习与工作.坚持周三政治学习的制度,认真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及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不断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事件集体民主决策制度.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切实做好服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管理工作中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管理到位就是服务到位."班子同志努力为广大教职工做好教学,科研的服务工作,同时又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各系主任,办公室积极配合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充分调动骨干教师及党员同志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中心工作在我院得到积极地响应及贯彻落实.在我院教职工中形成既有紧张严肃的工作,又有团结,活泼的工作氛围的和谐局面.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加大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
本年度共接收硕士研究生7名.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现在读硕士学位18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7人,今年已有5人获得硕士学位.
加强对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给年青教师每人配备一名老教师作指导教师,做好传帮带.院每年举办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活动,并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参加校级竞赛.
认真做好教师职称评比前的工作,凝炼学科方向,汇集学科队伍.积极支持和帮助青年创新团队做好科研及课题申报工作.
三,以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本科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本科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在学校的统一布署下,我院以评估为契机,评建结合不断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首先我们建立了教学组织领导及保障体系,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的本科教育领导班子,下成立专门本科教育学办公室,做具体工作.坚持院系领导深入一线听课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004年学院顺利通过了第三次全国建筑学教育评估后,紧接着暑假中又开始了学校首批本科评建的试点工作,这两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学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分阶段有测重点的顺利完成了上述二项评估任务,并已写出整改报告,现正在落实建设之中,其中全国建筑系专业教育评估(本科研究生)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充分的肯定与好评,在成都会议上全票通过.2004年9月进行的我校迎接2006年全国本科教育优秀评估,校内予评,我院是全校第一个试点单位.全院上下认真学习领会教育评估的指标与内涵,"对照标准,找出差距,明确责任,整体推进,加快整改,务见成效".通过认真的自我摸底,将评估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系,系分解,落实到人.做到"人人关心评估,人人参与评估,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为评估作贡献".树立"达标,争优,创特色"的信心,形成了齐心向上的态势,在校教务处,评建办的指导下,通过了艰苦的努力我院的评建试点工作受到校内专家的肯定与好评同时提出整改意见.我们又认真地进行分析研究了整改意见.提出了整改措施报告,在评估过程中我们还出刊"评建通讯"及时总结阶段做法.我们的试点是一个学习练兵的过程同时也给学校整体评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经验.
在本科教学中我院还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着重加强,创造发扬专业特点,在建筑学专业全国大学生优秀设计作品展获2名优秀奖,艺术设计专业2004年"第二届中国高校环境艺术毕业作品大赛"中获奖9项.
四,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学科学位建设不断加强.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我院现有"建筑设计及理论"及"设计艺术学"二个硕士授权点,生源充足报考热门.03年招收59人,04年68人,05年已达76人.2005年毕业硕士,研究生33人(其中同等学历7人).现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达203人,本学年也是研究生管理下放学院管理的一年,我院以党总支书记为领导,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专门设立研究生学籍管理办公室,在抓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同时,抓研究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我院在第三届研究生学术交流年会上获"优秀单位组织奖".参加重庆大学全国建筑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发表讲演并举办展览.
进一步加强学科学位建设,依托我院本科专业发展内涵,提高办学层次,适应科学发展,市场需求,使学科学位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积极引进人才,引智人才,我院与深圳建筑设计总院联合申报"建筑设计及理论"博士点,同时申报"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美术学","城市规划及理论"."建筑技术科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现材料已经整理完毕申报.在整理的过程中也是我们整合学术梯队,提高科研,教学水平的过程.重在过程,重在建设.
五,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我院结合本科教育评建的要求,制定了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确定了建筑CAD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摄影实验室及建筑学院图书资料室的建设目标,本学年我院新增实验室面积900M2(包括450M2展览中心),已投入使用,已部分完成摄影实验室采购工作并投入使用.本学年配合评估实验开出率100%的目标,已投入70万元.
一年来我院承接各类科研纵向课题9项,经费19.9万元,横向课题16项,经费计209万元.75篇,专著9部,完成各类设计任务及方案设计35项,参加国际,全国,省级各类美术展览18项次,各类获奖70余项次.
六,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学术活动,我们采取了走出去和请进来进行学术交流的方法.我们参加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学术会议,城市规划学会的学术年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术交流会,以及各类分委员会的会议,并在会上.部分教授还应邀到兄弟院校及单位作学术报告,我们邀请了美国,日本的教授来校交流,邀请何镜堂院士,大师,清华大学秦佑国教授,中元集团总建筑师曹亮功教授,深圳院院长孟建民,叶青教授等来我校讲学.并聘任何镜堂院士等任我校兼职教授.
我院在亚明艺术馆成功举办了"合肥工艺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美术作品展",引起美术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校艺术中心举办"校首届摄影艺术作品展".引进博物馆在我校举办"工大源泉徽文化博物藏品展"使博物馆首次走进高校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媒体报导.在东楼举办"01级艺术设计毕业汇报展"都收到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校园文化.
七,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努力探索大学生管理的新模式,按学校要求,除专职学生队伍外还配备了教师兼职的辅导员,班导师,班主任,组织员等,使各项中心工作及学生的思想工作落到实处.
除开展日常的管理工作外,我院学生还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各项公益活动及创新活动,如每年举办的"建筑风"活动.学生出版专业刊物"筑雅"等.参加省首届大学生"挑战杯"获二等奖."全国建筑学设计学生作品竞赛"获优秀奖二名,"全国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大赛"获得9个奖项,获各类活动竞赛40余项.2004年毕业生就业率100%,2005年就业率达93%以上.学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关键词: 工程实践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1.“工程实践”课程概况
“工程实践”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借鉴兄弟院校的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充分考虑到现代建筑学专业的发展状况,结合高等学校建筑设计实习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全程共16周,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材料及构造处理、建筑设计、深化、凝练、方案图、施工图、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制作、动画演示、方案研讨、数值分析等。
该实践课程过程复杂、技术含量极高,地位比建筑设计课程来得重要,其中涉及大量的综合知识,包括建筑环境学、建筑结构设计、排水设计、建筑暖通知识、构造设计知识、方案表现知识、中外建筑历史知识等,由此可见其关键作用。
1.1“工程实践”课程的特点和性质
以国家需求与社会发展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是今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前几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提出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原则,各有关高校的建筑学专业都在积极探索适应国家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办学途径。有的已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有的正在考虑深刻变革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已呈现百花齐放、各得其所的繁荣局面。精英教育时代规划教材、一致模式、雷同要求的一统天下的局面,显然无法适应大众化教育形势的发展。事实上,多年来许多普通院校采用工程实践教学方法就十分勉强,苦于无合适教学方法可用。
工程实践是一门综合利用建筑学五年教学成果的课程,因为工程实践涵盖几乎所有专业课程的内容。建筑设计是因为其特殊性而成为贯穿建筑学专业五年培养周期的主干课程。目前国内建筑学的教学路线是初步认知――小设计――分类建筑设计的由简到繁的教学模式。虽然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建筑方案设计能力,但是使得学生偏颇地认为唯有设计课才是真正的主干课程,只专注于设计的空间造型和布局构思,忽略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探索,使得大部分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都是纸上谈兵。由此可见该课程的特点是:学科交叉性强、学习内容广泛、知识点密集、设计强度较大。
工程实践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五年期间最综合的一门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课程本身上,还体现在拓展空间上,课程内容涉及量大面广,包括建筑构造、建筑历史、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节能等,因此要想学好建筑学专业,学生不仅图面表现要力求完美,精通建筑模型制作,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将实践项目和设计本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些学生觉得工程实践很容易,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就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在工程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及时通过学习经验帮助解决。工程实践实验的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性很强,该课程学习内容是一个检验建筑学四年学习成果与收获的过程,最后这些都会在工程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体会与收获,因此四年的在校学习过程都是为了最后的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而做准备,同样也是为了学生最后走上社会铺路搭桥。
1.2“工程实践”课程实践技术的改革
工程实践课程主要采用真实项目、实际操作的方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前那种单一投影的教学方式逐渐加入了电脑、平板、手机等新技术。工程实践实践课程更是如此,在进行工程实践的设计院中应专门配备实物投影仪、电子教棒、泡沫切割机、雕刻机等教学设施。在工程实践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更多的建筑设计案例实践,可以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将项目实地调研拍摄下来供设计需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通过视频和PPT等形式进行设计方案的初步展示,尤其可以利用大量的图片和鲜活的建筑效果图为方案增色,帮助学生提高感性和理性思维,因为做好工程实践和做好建筑设计都必须做到感性与理融。
2.“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
“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与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总结出科学严谨的教学手段。现将“工程实践”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如下:
首先,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是在前四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筑学专业老师讲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优点是学生的理论功底扎实,但缺点很明显,就是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容易纸上谈兵。我们采取校内教师加外聘专业技术人才合并辅导,如请设计院设计师讲授如何进行基本的方案构思;请专业的结构师讲授如何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请规划局老师讲解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优秀的规划方案。当前的困难是,设计院老师人手不够,虽然他们愿意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方案设计中的问题,但自身任务繁重,教学时间有限,日常实践中最多只能解决一两个学生的问题,我市建筑学专业实践的设计院目前一个设计师要指导三四名学生,极大影响设计院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为了提高实践过程中的设计效率与设计质量,我们将学生在工程实践前就定期送到设计院学习,不是所有学生都只能在五年级才能进行工程实践。并将工程实践课程划分到各个年级: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别是场地分析阶段、方案初步阶段、平面立面设计阶段、最终方案确定阶段、施工图阶段。经过长期总结发现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究其原因,这种方式更受学生的欢迎,指导教师的压力也减轻很多。
通过上述“工程实践”课程教研教改研究,有效改进“工程实践”课程的实践方法和实践手段,提高设计院老师的指导积极性,提高学生工程实践中的业务能力,同时该项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还能应用于其他课程当中。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建筑学教学研究的时间,改进所有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建筑设计人才,提高地方普通高校建筑学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在新的实践方法的指引下,工程实践项目质量突飞猛进,使学生能学得更好更多,同时设计院教师更有积极性。在新的实践方法的带动下,许多学生在设计院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更有学生与设计院提前签订了工作合同,同时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一个最好证明。我国由于受高考模式的影响,大学生进校以前实践的机会和经验都非常缺乏。与欧美国家的学生在入学前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经历相比,我们存在很大的缺陷。很多实际工程遇到的问题,书本上根本说不清楚。老师纸上谈兵,学生听得云里雾里。除实践环节外,暑期设计院实践亦是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工程实践到设计公司或者大专院所进行磨合,各方面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工程实践”课程改革成果
关键词:建筑结构CAD;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146-03
一、课程介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中国土木建筑设计部门开始广泛应用,建筑工程从建筑方案设计、结构布置和内力分析、构件截面设计计算与构造设计、施工图绘制到概预算全过程可实现CAD一体化完成。建筑结构CAD技术成为土木工程领域中新的分支,对其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就成为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建筑结构CAD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CAD技术在中国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CAD系统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构成及其最新发展,当前国内主流结构设计CAD商品化软件的使用和设计实例,以及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课程侧重CAD技术在土木建筑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结合上机实际操作,使学生迅速掌握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技巧,为今后的工程设计实践打下良好基础。学习该课程要求具备工程力学、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工程结构抗震等相关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为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相关实践环节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997年,合肥工业大学首次为本科生开设了建筑结构CAD课程,次年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后又专门开设了建筑结构CAD课程设计。多年来,课程组以“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作为建筑结构CAD课程建设遵循的原则,重视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
(一)教学内容注重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结合
目前,在许多工科课程的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工业技术发展与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矛盾。课程组在介绍CAD技术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基础理论的同时,及时把建筑结构CAD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结合。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侧重CAD技术在土木建筑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和CAD技术的不断更新,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也不断升级。以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结构设计软件PKPM的应用”为例,尽管该软件在近三年来进行了多次升级,但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软件的最新版本为基础进行授课,使学生能熟悉和掌握最新软件的计算原理和使用方法。近年来,国外的一些大型CAD应用软件正通过汉化、加入中国规范等方式逐渐进入中国市场[1],课程组将这些先进的软件引入课程教学,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如Midas Building是由迈达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2009年开发的一款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具有计算内核先进,使用方便等优点,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课程组于2011年和迈达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为该公司的高校培训基地之一,邀请该公司熟悉软件操作的工程师给学生讲授软件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该公司提供的Midas Building软件的高校网络版供学生练习使用,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这一软件的使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受课时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把每个软件的使用方法都进行详细介绍,课程组将一些较常用软件的主要特点、功能和操作界面给学生做概括性介绍,并给他们提供相关学习资料,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和学习,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
在目前的结构设计工作中,部分设计人员偏重上机操作,忽略了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对软件编程原理、技术条件、假定条件、应用限制等也不甚了解,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计算正确就可以了,这容易导致设计质量问题。在讲授结构设计软件时,注重结构概念的讲授,对不同软件的适用条件,软件中各主要参数的选择,以及计算结果合理性判断等都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教导学生不要成为“计算机傻瓜”,在此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基础知识。
(二)传统教学法与实例教学法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法与实例教学法相结合。所谓实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案例,组织学生分析、研究、表达等活动,让他们在具体情况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他们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2]。如在绘图软件AutoCAD的讲授过程中,首先采用传统的“命令教学法”[3],将各个常用命令的功能和操作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和说明,然后将主要内容结合、精选,设计出几个或十几个实例,把要学习的命令和操作融入到具体的实例中,以达到熟练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在实例中学会使用操作命令,实例的选择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由简单的门窗大样、梁柱构件大样到较为复杂的基础、楼梯、阳台大样等,再到复杂的建筑、结构平面图。随着学生绘制实例图的不断增加,掌握的命令也越来越多,操作水平也逐渐提高[4]。介绍完AutoCAD的使用方法后,往往用一个课时左右的时间对在AutoCAD平台上二次开发的绘图软件“探索者”和“天正”进行简要介绍。由于学生有了较扎实的基础,可以在业余时间自学这两个软件,课堂不必再多做讲授。在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PKPM和MIDAS的讲授过程中,同样以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工程结构为例,详细介绍从建模到分析再到计算结果查看整理、模型调整以及最终的施工图绘制整个过程,学生不仅从中学会了各个命令的操作方法,也对结构分析设计有了全局性了解。实践证明,采用实例教学法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较好。
建筑结构CAD课程的课时有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仅局限在上课时间是不够的。为方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课程组搭建了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上传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布置上机练习的题目,并可与学生交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
在建筑结构CAD课程结束之后,还有1.5周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是结构设计的实践过程,课程组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坚持做到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设计题目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一次融会贯通的全面复习,又可以了解实际结构设计的各环节,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一定的知识。由于该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关系较紧密,扎实地做好课程设计还可以为下学期的毕业设计的电算部分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减轻毕业设计的难度。因此可以适当增加课程设计的难度,直接将建筑施工图交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构件的布置和构件尺寸的确定,之后再进行结构的建模、分析、施工图绘制和计算书的整理工作。实践证明,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加强结构概念的理解,巩固基础理论知识。
此外,考虑到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楼梯结构施工图的绘制问题较多、概念不清晰。在课程设计中还增加了利用AutoCAD软件进行楼梯结构剖面图、平面图和梯板、梯梁、梯柱构件详图等施工图的绘制工作,要求学生在绘图时不能只是照抄图纸,而应该对楼梯的构造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理解,了解荷载的传递路径,各构件的功能、布置位置以及配筋方式等,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所了解和掌握,在毕业设计时能轻车熟路,减少出错的概率。
(四)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建筑结构CAD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与课程结业考核。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作业、上机练习等,要求学生态度认真、作业工整、图面清晰、表达正确、互不抄袭,对不符合要求者应要求其重做或补做。每次考核结束后,并不是简单给个分数,而是要及时总结、查缺补漏。课程结业考核一般采用上机考核的方式,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绘图的速度以及成图质量进行打分,必要时可对学生提问。考核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关键在于激励和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为其他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乃至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建筑结构CAD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课程组全体教师经过几年的努力,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核等多方面入手,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模式,得到各届学生、同行和校外专家的认可和好评,在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目前,该课程已被评为合肥工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和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叶献国.建筑结构CAD应用基础[M].2版.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黄月明.实例教学法在AutoCAD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5): 125-126.
[3]宋博.浅谈建筑CAD课程教学[J].科技信息,2011,17:589.
[4]魏旭,王景阳,谢建荣.建筑CAD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 318-320.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on CAD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CHONG Xun, YE Xiangu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9, Anhui Province, P. R. China)
Abstract:Integrative abilities i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theories are the focus of architecture design teaching programs of the fourth grade. Dominating by the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design, the technical courses are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teaching programs and the technical teachers cooperate in the design guidance, so that the students could combine the knowledge of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the technical rationality of their design projects. In this way, the students could gain integrative abilities and applying abilities, grasp new technical methods, and the creative design ideas under technical rationality could be inspired consequently.
关键词:整合教学;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参与辅导
Key words: teaching organization;architectural design;architectural technology;cooperative guidance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12-02
0引言
建筑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除了数学、英语、社科等公共课外,主要由建筑设计课和相关专业理论课构成以及相应的实践环节构成。而建筑设计课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重点所在,是学生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门主干课程。
目前建筑学教育基本采用两条线的教学模式,即建筑设计主干课为主线,其他相关理论课程及实践训练为辅线。在纵向上,由一年级的基础课开始到毕业设计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通常依据类型建筑难度和特点拟定设计题目,通过具体设计作业的训练掌握设计思维方法和技能;在横向上,配合建筑设计主干课的进程,为学生开设相关理论课程,理论课程的教学通常以课堂讲授为主,考核方式基本上为卷面考试、撰写论文或者完成作业。通过这两条线的相互配合,学生能够具备基本设计能力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一点就是,相关建筑技术课程设置与设计主干课教学的结合比较薄弱,学生在设计课中综合运用技术课理论知识方面缺乏直接指导,一方面妨碍了对相关技术课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在设计过程中又苦于无法深入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检验。建筑学高年级设计课教学着重于训练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强化技术课理论知识的运用,上述矛盾更为突出。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作业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技术上的问题,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在低年级的设计课程往往更着重构思能力培养,部分学生主观上对建筑设计的理解片面,过于追求建筑形态,对建筑技术要求重视不足;二是建筑设计课的指导教师,尤其年轻教师对相关建筑技术的把握能力不一,存在某些知识盲点,对学生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技术疑问无法全面、准确地解析指导,客观造成学生作业技术含量不足,纸上谈兵。
针对这种不足,探索如何将两条线更紧密的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显得很有必要。
1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是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的一个重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学计划结构采取了两段式、“3+2”的教学体系,专业教育的前三年为专业基础教学,后两年为专业扩展教学。专业基础教学阶段重点在学生的设计方法、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知识面与应变能力;专业扩展教学阶段则强调多元化、专业化和研究创新等发展能力的培养。
四年级的建筑设计课中,在三年专业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各种技术、经济、法规等的学习掌握,提高学生在设计中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设计思维的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建筑与技术的结合是一个重点。如通过影剧院建筑设计学习包括声学、视线、大量人流疏散等技术难度较大的建筑设计;通过高层综合楼建筑设计研究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与复杂功能综合设计;通过规划设计探索新技术分析手段的运用建立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辅相成的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其次,设计课的教学通过强调实践性、技术性为五年级上学期的设计院实习和下学期的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也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以整合为目标的教学计划
基于以往教学模式的不足和各阶段的专业教育特点,以整合为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显得很有必要。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建筑设计主干课为核心,整合结构、设备、建筑物理、建筑数字技术等工程技术课,以及法规、规范和经济等业务知识。
按照整合性教学计划的要求,建筑学四年级教学组通过探索以年级设计课教学组为主导,统筹技术理论课教学,相关教师参与辅导的设计课教学模式,使学生结合相关技术课理论知识,针对设计个案进行技术合理性研究,强化综合运用能力,结合设计学习新技术手段,激发在技术合理性条件下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2.1 技术课程进度安排与建筑设计课紧密配合如四年级的设计课题主要为观演建筑设计、高层建筑设计和规划专题设计,因此在相关技术课程的配合上,安排如建筑防火、建筑技术、相关设计原理等课程同期进行,这为技术课教师结合课程讲授直接参与设计课题的辅导提供了可能和方便。
2.2 技术课教师为学生进行设计研究提供支持作为专业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四年级是对前一个阶段的归纳综合从而进一步提高的过程,是整个专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对设计本身有了比较强烈的自我思想和判断能力。建筑设计课教学侧重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学生具备研究型设计能力。教师在辅导的过程中的角色既是导师,又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在设计的大方向上给出导向性的意见,对次要设计问题则采用研究探讨的方式推进设计。同时,研究型设计能力离不开对相关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技术课教师在设计过程中,既充当指导教师,又是工种合作者,为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研究提供良好的支持。
2.3 教师间的交流有利于完善教学计划,提升教学水平相关技术课教师直接参与建筑设计课教学辅导,加强对设计作业的技术设计要求,提高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且,通过建筑技术方面的教师参与指导,与设计课教师相互交流,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设计课题的设置,也便于设计课教师对建筑技术教学增进了解,消除知识盲点,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3整合教学的过程组织
整合教学,首先是“人”的整合,即在建筑设计课教学中引入技术课教师,结合不同的设计课题教学,采用如讲座、参观、辅导、研讨、评图等多种参与设计课教学的方式,使建筑技术课教学更紧密结合设计主干课教学过程,便于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3.1 设计课专题讲座在四年级的设计教学课题中,针对每个课题的特点,安排相应的技术专题讲座。如高层综合楼设计,除了同期安排的建筑防火理论课外,在修正图阶段安排建筑结构课教师根据题目的特点讲解项目高层结构设计的要点,针对学生草图设计阶段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优点、缺点,给出指导性的修改建议。对高层建筑设计而言,多数的学生比较倾向于挖掘造型的可能性,关注形态的塑造以及裙楼、塔楼的特色空间的设计,对于结构合理性一般不太注意,对核心筒设计的合理性、体形的高宽比、完整性等关注不足,结构课教师的针对性讲座在修正图阶段进行必要引导,适度扭转学生的设计思维。这种针对个案提出的建议对学生而言非常直观,印象深刻,从而也促进了对技术课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样的,在影剧院设计课题中,对于大跨度结构、特种结构的专题讲座也作用明显,很多同学在构思的过程中往往对自己的设计方案在结构方面是否可行忐忑不安,这里的结构讲座除了有效纠正学生作业的结构问题外,同时也提供设计构思必须的结构知识支持,使设计成为有源之水。其次,观演建筑中的声学设计讲座、视线设计讲座等,都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这类讲座重点在于应用,适当提点相关技术课的知识要点,与理论课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整合设计课与技术课教学。
3.2 工程实例参观对学生而言,课本知识与摆在面前的实例相比,后者更为生动直观,技术课教师有时会结合课程安排实例参观,设计课教师根据设计课题也会考虑组织学生参观同类的工程实例。因此,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显然会更为有效。比如参观影剧院实例,除了参观舞台、观众厅、后台等空间外,也参观冷冻机房、变配电房、发电机房等设备用房,教师的参观讲解既涉及到建筑设计问题,也涉及到建筑结构,建筑声学、建筑设备问题,在参观过程中,尽量安排技术课教师引导参观可以更为准确、透彻地讲解技术问题,对于提高学生参观学习的效果很有帮助。
3.3 设计辅导和研讨设计过程的辅导和研讨是技术课教师参与设计课教学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最近的教学方法尝试。除了安排技术课教师参与,也邀请设计院有经验的工程师友情客串,尤其近年来设计课题“真题”化给后者提供了现实可行性。技术课教师参与指导通常根据设计课题的进度安排全程或阶段性介入。在高层综合楼设计中,建筑结构的教师在修正图阶段开始介入辅导,一直到学生完成正图;在影剧院建筑设计中,则从草图阶段开始参与辅导。根据教学安排,每班安排一位建筑结构教师,每周参与两个设计课教学单元的辅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情况和进度可随时向结构教师请教,大到建筑结构选型,小至柱子的尺寸大小等,及时修正方案的结构问题。而影剧院设计中的声学问题,相关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灵活安排若干课时段接受同学咨询,帮助学生完成观众厅的声学设计。
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年级教学组也引入了技术课教师参与指导。教学别安排通风设计研究环节,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机模拟分析软件对方案在总体布局和单体设计两个层面进行通风设计研究,通过研究优化建筑群体布局和单体内部空间组织设计。专题研究安排一至两周时间进行。由技术教师开出专题讲座,讲授通风设计的原理和计算机模拟分析软件的运用;其次安排建筑技术方向的研究生配合技术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建立计算机分析模型,按照基地情况设定周边通风条件后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分析数据和图解,对建筑群体组合进行必要调整。同样,对每个住宅单体的单元组合,室内空间设计也进行模拟分析,调整房间组合、门窗位置等,优化单体设计。这种专题研究摆脱了以往居住区规划设计指导中仅有设计原则的定性分析的不足,以直观的数据分析提供定量的设计依据和参照,从技术层面上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利用环境,建立科学的建筑与环境观。
3.4 参与作业评讲技术课教师参与设计作业评图主要是检验设计中的不足。尤其对优秀作业的评审,要求设计成果在各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通常,正图评审后会安排统一的展示和讲解,由小组指导教师对每个设计方案作总结性评价,一般情况下侧重于讲述建筑设计及建筑表现的问题。技术课教师参加对作业的最后成果的评讲则可以使评价更为全面,针对技术问题提出参考性的意见,便于学生认识不足,继续改进设计,更深的理解经济、合理、实用的建筑观念。
4整合教学的组织要点
4.1 每一设计课题设一至两个结合点为宜设计课的中题通常7-8周,长题则10-12周,考虑到时间的限制,根据设计课题的特点确定1-2个结合点,以避免喧宾夺主,影响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如剧院设计结合建筑声学、建筑结构,高层办公楼结合建筑结构,建筑通风、热工计算机模拟工作量较大,则结合长题住宅区规划设计进行。
4.2 针对技术课程特点确定整合方式我们在四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的建筑技术整合中,主要考虑了建筑通风、热工计算机模拟、建筑声学、建筑结构三个内容,引入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师就具体设计课题,在技术课程之外做更有针对性的讲座,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仍以适当深化的概念设计为定位,而整合建筑技术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设计过程、工作方法有全面了解,并加强建筑技术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在操作层面上,不同的技术课的整合方式有所不同,如建筑结构课的教师在讲座之外,在设计的深化阶段对学生设计方案提出完善意见,特别是对创意比较大胆的结构形式设想实施提供协助,并参与设计成果的评价;建筑通风、热工的计算机模拟,由于涉及计算机软件的运用,对学生而言在时间和精力上存在困难,我们利用建筑技术方向研究生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由研究生与部分学生联合开展设计研究,研究生承担计算机软件模拟的主要工作,本科生根据反馈结果调整、优化设计,保证设计研究的深度和准确度;建筑声学则主要以讲座、提供基本资料、计算表格,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简单的计算即可。
4.3 内涵与外延并重目前,整合建筑技术的设计教学尝试中,我们主要关注“外延”部分,即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应用,而对“内涵”,如建筑规范、建筑构造方面的整合未有深入涉及。从建立全面的设计思维方法的角度考虑,加强“内涵”整合非常必要,这是我们基于整合思维的设计课教学组织后续改革的一个努力方向。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引言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1],2011年10月,重庆交通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性较强的土木工程系为“卓越计划”实施系之一。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从2012届开始招收学生,2016年春期该届学生将进入毕业设计环节。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还是从理论学习过渡到实际工作的重要阶段,在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教学大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工程单位工作节奏日趋加快,传帮带的传统已经难以实现,使得毕业设计这个从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对于毕业生来说变得非常重要,甚至具备了部分“就业前期培训”的职能[2]。毕业设计过渡阶段的特点决定了毕业设计的选题、实施和评价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必须要面向工程实际[2]。
本文针对重庆交通大学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首先,分析现有毕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其次,基于“卓越计划”的要求和特点,探讨现有毕业设计模式与“卓越计划”要求之间的差距;第三,针对现阶段毕业设计模式的问题进行改革,探索一套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毕业设计模式。
一、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毕业设计方面,国外毕业设计都针对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获得真正的工程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奠定基础[2]。而国内高校,毕业设计则更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工程应用,国内高校在与企业、同行的合作、交流上,尚处于半封闭状态。以重庆交通大学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为例,在整个过程中便存在以下种种问题:
(一) 毕业设计选题类型和方法的局限性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大多为隧道工程、基坑支护、滑坡治理等工程设计与施工类题目。这类设计任务虽然能与大部分学生今后的工作挂钩,但存有以下两不足:其一是毕业设计选题的科研内容偏少,对于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来说,需要增加一些偏科研方向的课题;其二是毕业设计选题涉及施工和管理方面的内容不多,对于毕业后从事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的的同学来说,需要增加一些这方面的工作。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和地铁与轨道工程、岩土工程等两个专业同时选题,毕业设计历年的选题方法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毕业设计动员大会”没有教师对毕业设计题目的主要目的、要求和内容的讲解环节,学生也不能了解全系各位教师所设计的毕业设计题目的全貌。毕业设计选题采用教师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网站上挂出题目及要求、内容等,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最后加以确定的方式。从往届毕业设计选题结果来看,出现“抢”毕业设计题目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们选择的题目和今后的工作挂不上钩,也非自己内心所想要的题目,教师所设计的题目也未能找到符合条件的学生。
(二) 实际工作程序认识不足
目前,学生的毕业设计大概采用在网络上或者上届的毕业设计中找到类似题目的计算书和图纸等资料,在教师或毕业设计任务书的指引下完成毕业设计的程序。一方面,本系很多教师并未直接从事设计工作和施工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工作,因此对设计和施工管理整个完整过程的掌握还不是很充分。另一方面,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仅仅停留于“计算”和“画图”,离真正的“工程设计”还有一段距离,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真正的工程建设基本程序不了解,更不清楚作为设计人员应该如何与甲方、施工以及工程监理单位打交道,导致毕业之后不能马上与实际工程设计接轨,这些观念都应该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阶段有所体现[3]。
(三) 时间精力投入不足
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要求指导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土木行业相关工程实践经验[3]。但与此相矛盾的是:1) 部分高校为解决师资紧缺的问题引进大量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年轻博士,承担指导毕业设计这一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难免力不从心;2) 高校教师兼有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任务,部分教师甚至还有兼职工作,因此用于指导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皆不足;3) 高校扩招,存在一位教师指导近十名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不能做到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兴趣因材施教和抽出更多精力投入毕业设计指导中。
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本科最后一个学期,考研的学生则忙于参加考研学习、复试,很多学生还要参加各种招聘会、双选会,这些都会分散学生毕业设计的精力[3]。另外,签约之后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成绩的好坏已经无关紧要而轻视毕业设计,甚至把最后一学期当成毕业旅行的最佳日子。因此,学生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是不足的,存在部分学生半个月、一个星期完成毕业设计的例子。
(四) 毕业设计工作量和质量参差不齐
毕业设计存在依赖电算、忽视理论计算的现象。利用有限元应用软件进行工程设计在各大设计院已经普及,各大专院校工程类毕业设计对应用软件的依赖非常严重。在毕业设计计算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注重对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而忽略专业基本知识、对规范的理解和具体计算过程的问题,因此对计算结果合理与否无从验证;更有甚者,对软件的操作尚处于一知半解,计算结果和真实值大相径庭。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出来的图纸一般会存在某些错误,而学生在设计中缺失了基础概念和对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因此不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这些错误。
毕业设计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毕业设计相关题目的设计资料在互联网上皆能找到,甚至高年级的毕业设计资料也能得到,很多学生依葫芦画瓢,有的学生到最后甚至不加思索大篇大段抄袭。在很短时间内仓促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设计资料漏洞百出、施工图和计算书前后矛盾的现象频现。
毕业设计深度和要求不规范的现象。由于毕业设计深度和要求比较模糊,学生们做的毕业设计深度不一致,也不规范,这就使得做得全面的学生毕业设计计算书分量是深度不够的学生的几倍。毕业设计深度和要求的模糊,甚至导致考核标准的不统一。
毕业设计规范更新滞后的现象。土木专业规范近年来更新频繁,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资料做到及时更新,但是大多图书馆更新速度较慢,导致学生不能利用最新的规范进行毕业设计;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时人均能利用的规范和手册较少,尤其是最近两三年新颁布的规范和规程[3]。另外,网络发达的今天,毕业设计相关最新规范互联网上基本都有电子版本,但是由于学生、甚至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在其上,导致规范更新滞后,存在与社会现状脱节的现象。
二、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教育部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计划”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按照“3+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5]。鉴于现行毕业设计模式存在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且而现行毕业设计模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尚有欠缺,对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基本为零。因此,为满足卓越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师培养需求,在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方面应具有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全新模式。
(一)毕业设计题目改革并实行双向选择
毕业设计题目设计方面:将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实际工作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和方向,通过需求分析,进行面向实际的毕业设计选题库建设。在具体实施环节上,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主要分为学术研究型、工程设计型和施工技术管理型三个方向。各方面毕业设计选题的数量大概由往届毕业生实际工作方向为指导。
选题是毕业设计能否创新的关键,选择富有科学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一个很好的毕业设计题目交给一个不感兴趣和不具备完成该选题基本素质的学生做是不合适的,在选题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选题意见,创造条件让学生早一些接触实际题目。
毕业设计题目双向选择方面:毕业设计动员大会前教师应该完成课题申报,并由院系毕业设计领导小组组织论证、评审,确认是否符合要求。“毕业设计动员大会”上,各教师应针对自己申报的毕业设计题目向所有学生讲解和公布,并提出选题学生所具备的条件和并作适当建议。然后,实行双向选择,学生自愿选题、选教师,指导教师依条件选择学生,最终由院系领导小组协调落实学生选定的课题与指导教师。
(二)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
在高等学校实施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教学目标,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是关键,这一点在毕业设计工作中显得更为突出[4]。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选题、收资、实验、研究论证、论文撰写、答辩等[4]。
基于“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和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限于有些青年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采取优化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措施。通过把一些有经验、有威望、有一定指导工作能力的校外工程师请进来,让他们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有利于毕业设计的质量优化。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模式[4],发挥校内外导师各自的优势共同对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工程实践和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早日与真正的“工程师”接轨。
(三) 完善毕业设计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及设计深度和规范化
完善毕业设计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是保证毕业设计教学有序、高效运作的先决条件。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借助校企的联合力量制定符合实际工作和学生学习现状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有了办法、流程,认真、科学、规范地运作,并强调毕业设计中带有共性的东西的统一性,而对于富有个性特点、弹性较大的内容,应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4]。学校应有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具体要求,有完整规范的制度、科学的质量管理和检查评估系统。
对毕业设计计划、选题、实习调研、指导、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答辩、成绩评定、总结、研究分析等各环节进行科学、系统的规范,使管理者、指导教师明确科学、规范化的要求[4]。针对当前毕业设计图纸、参考资料不规范的现状,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应编写了《样例图集及解说》方面的教参资料,详细阐明了施工图层次的设计深度要求,对图纸规范化和细节要求进行了详细解说,可供学生学习,同时起到了规范毕业设计图纸的作用。
通过规范毕业设计要求,使学生可以提前准备,并知道怎样主动做毕业设计,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强烈的“创新”意识,造就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的条件和空间,为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4]。
三、结语
根据“卓越计划”的目的和任务,结合“卓越计划”的三个培养特点,针对现行毕业设计存在毕业设计选题类型和方法的局限性、实际工作程序认识不足、时间精力投入不足、毕业设计工作量和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对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开展教学改革:
(1) 毕业设计题目改革并实行双向选择。将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实际工作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和方向,通过需求分析,进行面向实际的毕业设计选题库建设。建立毕业设计选题双向选择制,学生自愿选题、选教师,指导教师依条件选择学生。
(2) 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基于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模式。
(3) 完善毕业设计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及设计深度和规范化。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借助校企的联合力量制定并完善符合实际工作和学生学习现状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对毕业设计计划、选题、实习调研、指导、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答辩、成绩评定、总结、研究分析等各环节进行科学、系统的规范,使管理者、指导教师明确科学、规范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1,18.
[2]谢凌燕,潘志宏.面向工程实际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7:166-167.
[3]黄鹂,郭亚然,董洁.土木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J].山西建筑,2013,39(23):226-227.
[4]李晓丽,张云峰,孙颖,卢召红,杨宇.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3,32(增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