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3-02 14:57:51

导语:在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概括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概括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创设的“新材料、新情境”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可采取以下策略: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依据,对于纷繁复杂的史料和历史现象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已作了高度概括,但要将教材的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则需要对教材做进一步的概括。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教科书中的专题导语、课前提示、目录、课题和子目录的习惯,因为它们是对全书内容系统、高度的概括,能让人很清晰且有重点地从宏观上把握课本结构和知识的基本线索。教师应当组织学生根据导语、课前提示、标题,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总结,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人民版必修二中的第二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之后民族工业经历了什么样的曲折历程,这就可以将本课的内容系统化,顺着这样的线索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索和归纳每个阶段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概况、结果,从而更好地提炼核心内容,理解知识点,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过程。此外,在阅读教材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图文史料深入开发,合理利用“学习思考”“自我测评”栏目中的问题对知识点进行概括,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历史现象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知识结构具有系统性和立体性等特点。从人类历史活动的要素看,历史由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构成;从横向结构看,历史知识由经济、政治、军事、民族、对外关系等构成;从纵向结构看,历史现象都有一个开始、发展、和结束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特征也不相同;从联系的角度看,历史现象也都有其产生的前因后果、背景、条件和影响;从理论的角度看,历史知识又由史实和观点两个方面构成,而观点又包括性质、实质、意义、评价、经验和教训等。以上这些知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就构成了基本的知识网络结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及运用这些结构。不仅要构建专题知识结构、单元知识结构、章节知识结构等,还要立足于整体,着眼于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再回到整体,善于打破时间、空间、模块及章节子目之间的界限。

3.加强习题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在平时的习题训练中,教师要选择典型的有概括要求的多样化的材料和习题,启发学生对其深入分析和归纳以及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另外,要引导学生掌握和自我发现解题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做完习题之后对知识点进行总结的学习习惯。新课程习题呈现的都是“新材料、史料”,对历史知识的概括离不开两个基本原则和方法,即“论从史出”和“史论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原则和方法。概括能力的水平也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历史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采取课前试编教学提纲或学案的方式预习,课后记录读史札记、试写历史小论文、编写历史短剧等,这些方式都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掌握思想理论,提升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从历史学科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最高形式的概括。在教学中,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的各种思想理论分析问题,诸如: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阶级斗争的理论、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的理论等等。

总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离不开对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勇.中学生历史学习技能培养之我见[J].教师,2009(19).

第2篇

一、备课组教学总体目标

本学期历史教学主要是完成必修一第七、八、九专题和必修二经济史的内容,而这学期我们对学生又进行了分科,即学习文科的同学将要面临历史的高考,所以对学生上学期不重视历史科的学习,应该作一些说明和鼓励,我们常说,科教兴国,教育的兴衰维系国家的兴衰!根据现在四川省的高考要求,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二、历史备课组整体教学策略基本要求

1、对备课组的基本要求:全组成员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使我们高一历史组更加优秀;互相交流进一步研讨教材及适合与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进度安排及周课时进度的安排

第1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3周: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4周:古代的经济政策;讲评练习

第5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曲折发展

第6周: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及讲评练习。

第7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第8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第9周:大众传媒的更新、专题总结

第10周:期中复习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二)

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任务,我组三位教师认真履行职责,如期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业务学习,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教学中。除认真组织学习《课程标准解读》外,还经常分析高考、会考方向及教改的趋势,狠抓教材的学习与新观点、新思维、新情景的学习研究,并注意发挥集体协作精神,与政治、地理相关学科老师共同研究高考、会考信息和动向,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展。

二、继续规范教学常规,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的研究1、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备课深入细致。加强集体备课,每一节课在上课前都认真的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哪一个知识点该怎么讲,大概用多长的时间讲,都认真的讨论过。在制定教学目的时,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

2、加强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定主讲、定内容、定时间。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时间,每次都是全员参加,全员参与。

3、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问题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4、坚持听课活动。每周都要组织组内听课活动,听后还要组织讨论,吸取他人之长,以补自己的不足。

5、组织公开课活动。每两周安排的一次组内老师的示范课,听后集体评议,并时常请资深教师指导,以求进步。

6、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多媒体教学搞得有声有色。

7、进行 “中学历史目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专项课题研究,并取得了较好成果。论文多篇获奖,并发表在各级刊物上。

8、以学校博客群组作为平台,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反思。张xx、徐xx两位老师获得市级博客比赛“最佳互动奖”和校级博客评选“十佳博客”。

三、不足:

第一、平时的组题,要做到精选,并且要做到精做,提高单位时间的做题效率,尤其是出现原题时不能做错。前几次考试中,都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原题,但学生普遍的失分较多。

第二、做题方法对学生传授的不够,同学们不能做到以不变来应万变。

四、下一阶段的工作要具体做好:

第一,让要加强集体备课,要把备课工作做到更细。并且要加强三位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

第二,注意习题的选题与练习,精讲精练。加大作业的批改,从作业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生的不足。

第三,一定的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把学校的指导方针落实到实处。

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三)

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各项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根据高二文科班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第一、总体目标

1、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考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因此我在教学进程中,将有目的的将史、政、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

2、建构历史知识体系,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三历史教学应注重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我在教学中,将强化和突出历史的阶段特征,将具体历史事件放到这种特征中去考察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深化认识,受到教育、得出启示、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正确处理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的关系

我将采用三段式复习,即基础复习,专题复习和重点复习方法,同时把教学计划作调整,侧重点在后两段上,以增强能力训练的力度,

第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届高二文科共有2个班,共计93人,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学习习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三、主要教学措施

1、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努力提高教学效度。

2、狠抓学风建设,管理好自己的课堂,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高三第一轮复习的要求来进行高二历史教学;真正做到常规教学落到实处。

3、关于考试:按照年级组的统一要求,认真组织好每一次阶段考试,做到精心命题,细心阅卷,认真讲评。

4、关于作业:要求学生按进度及时按质、按量完成好所订同步训练资料,;教师平时加强监督,按时、按要求批改好作业。

5、积极推进集体备课:,群策群力。

6、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中国古代史》。

1、假期补课期间完成《中国古代史》第一至第二章的教学。

2、下学期第1-4周完成文科完成选修I第三章至第四章教学任务。

3、第5-7周文科完成第五章前四节教学任务。

4、第8-9周文科完成第五章后四节教学任务,进行一次模拟测试。

5、第10周复习准备月考。(节假日放假,则据实际情况往后进行调整)

6、第11-13周进行《中国古代史》第六章前四节教学任务。

7、第14-15周进行《中国古代史》第六章后三节教学任务。

8、第14-15周完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的教学,

9、第16-18完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三章的教学,进行第二次模拟测试。

10、第19周复习,准备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四)

一、指导思想: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1、德育目标: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2、教学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用简洁有效的记忆方法记忆知识点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纵横联系,形成小专题和规律性的认识;重视对学生的解题方法的指导,主要是通过高考题的练习来完成;重视对学生引导重新解读课本,仔细分析和巩固记忆课本上的内容,把基础知识落实到课本上;体现历史学科与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重视有关人文主义的知识点的挖掘和引导。

3、教学任务: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完成《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掌握相关的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能力。

4、重新认识、感悟新课程。通过深入学习,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素养。

5、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科组的常规管理,认真对待。

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五)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理科班完成历史必修I、II、III基础会考复习工作,争取在基础会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材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xx版20xx新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选修)》为教材,以xx版《高中历史I、III(必修)教师教学用书》《高中历史I、III(选修)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参。

三、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必修I-III、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争与和平》,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四、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安排

第1-4周完成文科完成选修I第七、八、单元教学任务及第五周测试,理科完成必修I复习任务,第三周周六进行第一次模拟测试

第5-7周文科完成第九单元与选修III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任务及第八周测试,理科完成必修II复习任务并在第六周进行第二次模拟测试。

第8-9周文科完成选修III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教学任务及测试。理科复习必修III及进行第三次模拟测试。

第10周复习准备段考。(节假日放假,则据实际情况往后进行调整)

第11-13周讲评段考试卷及文科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任务。理科全面复习加强练习,进行第四次模拟测试。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历史;整理;能力

高中生正处于理性思维形成时期,注重质疑,注重理性分析,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要能系统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包含了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和内容目标。而每一课的内容目标又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第一领域固然以知识为主,其余两个领域目标的达成也要以知识为依托。掌握学科知识是学好一门学科的首要目标。然而,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纷繁复杂,学生如何掌握?培养高中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此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按专题整理

高中历史课文以专题呈现,从专题这个角度整理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历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1.以同一问题为核心进行系统性整合

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为编写单位,但专题与专题之间又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故学生学习时常常顾此失彼。若以同一问题进行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并理解所学知识。如,以人教版为例,按“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为问题核心,可以把必修一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现代

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等单元进行整合,这三个单元分别涉及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的政治制度,整合后可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

2.以相关主题进行中外横向对比的相关性整合

普通高中的历史教材,不仅涉及中国史,还涉及世界史。进行中外对比,可培养学生横向分析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依然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师可以先把必修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单元进行整合归纳出若干主题,其中之一可确定为“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然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等单元整合归纳成“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这样就可形成有关于经济政策调整变动的横向对比。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是如何看待和处理政治制度和经济手段的关系?可以得出哪些启示?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中苏又有哪些异同?为什么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这样对比,这样设问,不仅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帮助学生提高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按社会形态特征进行多角度整理

1.以同一历史时期为单位将某一社会的不同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科书必修部分有三大模块。必修一为政治及政治制度史;必修二为经济及经济政策史;必修三为思想文化科技史。在同一时期,社会历史现象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许多领域,而必修模块的知识呈专题体分布,这给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及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需要把同一时期的社会不同领域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例如,宋朝是一个争议较大的朝代,教科书涉及宋朝的知识点也不少,但是都零散分布在三本必修教科书中,教师可以引导把宋朝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进君主专制的措施,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上理学的兴起,文化上宋词的繁荣按各个领域汇集起来,总结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这样学生既可全面了解宋朝,又可锻炼到多角度观察历史现象的学科素养。

2.以同一时期中外不同的社会形态特征为对比参照进行整合

例如,17、18世纪,中外的社会形态差异就较大。17、18世纪,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已是封建社会晚期;在政治方面,君主专制一步步强化;在经济方面,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在思想方面,理学是官方哲学,文化专制,但也出现了短暂的清新之风,即产生了活跃的儒家思想;在文学艺术方面,明清时期小说繁荣,文人画兴盛。而同时期的西方,社会形态就大不相同了。在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思想方面,西方掀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一波又一波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同时,自然科学也发展起来。这样进行对比整合,学生可以对同一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学生也易于理解这些不同的社会形态后面所隐藏的本质问题。

三、要善于构建单元知识结构,把零散的知识变得井然有序

这种办法适用于每一单元的学习,教师利用单元主题、课题及课文中每一目的主题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也就加深了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然,整理知识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愿意钻研,热心于教学,并鼓励学生多多交流,就可以把高中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4篇

1全面贯彻和推进新课标的实施,推进教学改革的开展

新课程标准为各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为课堂教学的全面实施奠定基础。新课程标准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是教师最有用的信息。它可以为学生打开学习的大门,增加学生的思想和意识的开放性,使他们自我发现。学科知识促进学生表现和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建设。因为“初中必修史课程标准”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开辟了教学史的新天地。只有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理念,了解历史教学任务的重要性,才能达到理想的历史教学效果。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传达书本知识,要求作为文化导师的历史教育者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并能够根据教科书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法。此外,历史教育者还应具备深入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这要求历史教师自己进行更高水平的培训,获得更多的教学知识和历史理论,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优秀的教师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2创新教学的内容,强化横向联系

为了使教学更具逻辑性和组织性,许多教师按照他们的写作顺序进行设计。历史不是关注某个历史事实的解释,而是关注历史事实的回应,确认研究的概念。这对初中生的一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是许多初中学生今天所缺乏的。观察学生的历史情况不难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学会从知识的横向关系中渗透认知,孤立地分析知识点,导致对主观问题的误解,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方面是由学生的学习不良习惯造成的,另一方面与教师不注意压力有关。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旨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创新,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比较和分析不同的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可以养成总结和概括的习惯,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自然更容易。

第5篇

一、打破专题模块安排,完善课程整体结构

新课改教材由原来的通史编排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专题编排模式,专题模块知识点突出,中心主题明确,主线清晰,时序明显。专题编排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发展,拓宽了知识广度,挖掘了历史深度,也增加了学习难度。通史版教材中有大字、小字、选修、必修内容,必读、自读内容之分,而在专题教材中没有这些。专题模块成为了“没有麻袋的马铃薯”,缺乏了历史宏观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借鉴通史教材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整合,把通史模式与专题模式相结合,使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知识建立有机联系,避免人为地过度区隔历史,而是整体性呈现历史事实,即是对历史学科体系按时空顺序进行重新建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方式,在对专题典型事件或领域作深入阐述和示范探究的同时,结合人类历史发展时期内重要历史内容,统筹安排历史时间、历史空间中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历史范围运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完善课程整体结构体系,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二、调整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新课改教学要求教师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认识,改变“自以为是”的教学态度,改变单纯知识传授、单向传递却无反馈的状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探究者。采取情景教学、师生互动模式、专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和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在具体方法上,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做到寓教于乐;在完善历史事件要素的情况下,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对历史知识采用口诀记忆法,师生共同编排历史知识为顺口溜,简单易记,避免枯燥乏味;根据“爱屋及乌”之原理,关爱学生学习和生活,与学生谈心,避免学生思想波动影响学习;采用历史知识串联法,抓住历史线索,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背景,做到基本历史知识纲举目张;结合历史与现实,关注时事热点,化历史为现实,如通过分析“阿拉伯之春”“利比亚内战”等事件背景,贯穿政治史、世界史、近代史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等。新课改并非生搬硬套某些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地域特点、民族风俗习惯、学生个性、基本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进行多元化选择教学方法,立体化运用教学方式,人性化实施教学。

三、适应教学维度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要求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学习自觉性、知识系统性、逻辑严密性、思维辩证性、素质全面性的“社会人”,学会使用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历史知识的掌握需要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态度,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通过架设知识桥梁,增长学生见识,开拓其视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使其能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正确阐释和解析历史事件,从而具有把握现实事件的历史关联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具体在历史试题中体现为对主观试题材料的解析能力、答题切入角度和论述能力、历史知识与理论观点结合的逻辑辨析能力。学生历史知识积淀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运用方法维度提升素质的过程,过程是载体,方法是手段,目的是提升能力,方法与过程的结合是学生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的历程,是学生自发学习、行为自觉、自我改变的过程,以此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融入历史学习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技巧,凸显良好的学习体验和进步的喜悦,从而做到自我提升学习信心、学习能力和人文修养。树立正确历史观,端正学生历史的态度、行为倾向、价值取向,也是对历史事件的理智感受、思想认知、道德评判的情感体验。历史知识传承者和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复合型与综合性特点,这决定了历史教育及其学生受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多维度的历史教学,将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完善人格教育,提升学生素质。

四、改善教学管理机制,构建学生评价体系

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评价体系在本质上是社会行为风向标和潜能激发激励机制。激励措施的得当与否和奖惩程度的大小差异,将促使教师根据自身诉求和管理方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促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评价体系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传统教学管理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法多是唯分数论、唯结果论,致使评价机制工具化、功利化。教师管理机制及其运营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以教学过程控制、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效果量化等措施进行教学评估的管理模式,将能极大地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激励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恰当的教学方法投入到历史教学之中,从而实现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旨在注重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个性与共性、自我与他者、定量和定性、情感与价值等多重评判尺度的综合测量,重在发现学生兴趣爱好、个人潜能、基本素养和发展诉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评估自己,从而端正学习态度、确立学习目标、增强自信、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第6篇

关键词: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改 自主学习

历史新课改提出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在知识与能力层面,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层面,提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可见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对历史学习的必然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越读,越汗颜,原来我除了教的教材变了,其余什么都没改变。我忽略了课标,没有认真琢磨领会其课改精神,甚至备课前都不曾去翻翻课标。因此教学中教什么?哪些是重点?需要怎样突破?哪些必须讲?哪些可以不讲?学生学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这些都不曾在课标的指导下,认真的有针对性的深入思考。教学缺乏了针对性,目标性,自然也就缺少了有效性。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从此我的课标意识空前强化。

一、研读整个模块的课标,全面宏观的把握整个模块并找出模块下知识与知识之间外在、内在的联系,以及各知识点在本专题中所处的地位,从而建构整个模块的知识体系

比如必修二专题五走向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课程标准的要求是:(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例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通过对课标的分析和解读,很容易便抓住本专题的主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然后沿着这根主线纵向展开,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史实探讨它们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这样对于我打开思路深入理解专题的内容,确定本专题教学的侧重点突破口和选用教学模式和方法很有启发。同时本专题的知识结构也清晰呈现出来: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

二殖民扩张与掠夺――世界市场的拓展(建立的主要途径);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其次,是对每一课的课标要求进行认真研读。

通过研读课标,必须明确两点:第一、教学活动中,老师主要教些什么?学生主要学些什么?

二、学生学完课程后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识记?理解?应用?比如必修二专题五第三课课标要求: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研读后,不难发现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要求识记,最后还要落实到“探讨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上,也就是落实在理解和应用层面上。这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人文素养,并且在探讨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会学习。

三、在课标的引领下,大胆整合教材,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从教以来,在传统教育模式渲染下,已经习惯了教材就是权威,已经养成了对教材和教参的过分依赖。于是课改之初,我的教材观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学中完全依赖教材,教材怎么写,我们就怎么教;教材写了些什么,我们就教些什么。侧重的依然是知识点本身和相应的结论。于是教学中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一一罗列,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对教材内容进行大幅度的删减和整合,怕万一考到。这样“教教材”的结果:内容多、杂、散,教学任务完不成,进度跟不上;学生获得的也多是一些感性知识,历史学习依然也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和简单的理解上,未能形成“历史思维”的方法,当然,学生也就不具备所谓的历史的时空观和发展观了。

第7篇

一、精选

新课改后,高中阶段要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即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另外还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四本选修史。而事实上有些内容是在考试中较少涉及到的,因为历史高考突出检测主干知识,试题选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在教学时如能参照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考试说明》涉及到的知识点、历史概念及概念体系,然后把这些内容选出来,可以使教材越读越薄,越读越精,从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要点,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

二、精讲

精讲并不是说要少讲,而是把精选的内容进行精心讲解,教师站在“主导”地位,不断给予学生导疑、导读、导思、导议。教师在讲解中,着重突出重点、难点,突出学法指导。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掌握知识,明白知识间的隐性联系,整理知识网络结构,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例如讲必修二《“蒸汽”的力量》时,首先讲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是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然后从资本、劳动力、科技等方面分析工业革命的可能性,从市场需要方面说明工业革命的必要性,就可得出工业革命必然要在18世纪中期的英国发生的结论来。其次,通过图示、表解形式把工业革命的进程简洁明了地展示出来,学生就能对工业革命中各部门、各行业环环相扣,一个环节的变革推动另一环节的变革的连锁反应一目了然。最后分析工业革命的后果,归纳教材所列的三大后果,即它使生产力迅猛发展,东方从属于西方和两大对立阶级产生。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继续分析,得出一些隐性知识联系: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他们要改变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于是引发了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革命的潮流,如必修一学到的《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中的“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选修史学到的《1861年俄国奴制改革》;由于英法等国家进掠夺殖民地,引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从而引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如必修一学到的《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由于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而他们从产生那天起就不断斗争,从而出现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潮流,如必修一学到的《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通过以上的讲解、分析,学生不仅能很好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进程、后果,而且还能把工业革命与其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懂得这时期历史发展的阶级特征。这样达到指导学生把分散的、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知识树”,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

三、精练

精练的内容主要是知识重点、难点及易混淆点或易疏忽的知识点。这是巩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通过训练还能及时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暴露存在的问题。精练应遵循三点:

(1)由浅入深、狠抓基础,注意能力。基础知识是掌握知识的基础,近几年高考从试题的赋分情况看,60%以上的试题考查的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实际上高考题中也常常出现由基础组合而成的试题。因而我们可以在训练小基础题的基础上,把几个相关的基础题进行合理组合。对于基础题,学生比较熟悉,在此基础上答较难一些的大题相对就会顺手一些,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又逐渐培养了能力。

(2)练习形式多样化。练习的题型不能单一,练习也不要拘泥于某种模式。既可训练选择题,也可训练材料解析题、综合评价等题型,既可以作业练习,课堂问答,又可以阶段测试,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专题训练或平时训练时,把一些重点专题归类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这样,既完成了繁杂的专题复习任务,又节省了时间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3)针对性。不能搞题海战术,要全面分析有关内容,精选题目,有的放矢。除了要把当年《考试说明》中列举的高考真题全部做一遍外,还要把近五年的高考真题认真地做一遍。做题时要明确试卷结构,把握试题特点,熟悉命题手法。同时要做到三限:限间、限量、限值。

四、精评

第8篇

备课组长:杨卫丽

一、 高考题的特点及命题趋势:

(一)历史学科的高考要求,(《考试大纲》对历史学科考查的能力要求

历史高考题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历年的历史试题,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知识点的考核,都是以教材知识为依托,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整套试卷侧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充分的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的集中思维,非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 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二)考查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伴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深入展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进入当前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成为当前历史教学中最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的奠基石,也是学科教学和高考改革推进与深化的重要“风向标”。随着课改的推进,历史高考也有了新的命题思路,基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引导,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主导,素养立意”已成为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导向。而高考历史第41题开放性试题作为历史学科高考改革的“试验田”,则是最能体现高考考查学生核心素养趋势的题型,值得深入研究。

1、命题从基于“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的考查侧重点转变。考纲明确“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考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近年实测情况看,命题者多在非选择题上强化了对考生“问题意识”的考查;而在选择题上则多考查基于对历史事实与现象的历史理解与解释。

2、坚持学术性、专业性引领的方向不变。以对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为落点,注重历史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的运用。考查指向更为直接、明确。可见,市面流行的所谓“高考必考点”作为知识立意的产物,已严重滞后于高考现实。

3、强调了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素养。不完全依托考纲考点,而以隐形考点或与考点有所关联的学术焦点、现实热点,以及党史、中国现代史为重要的题材,蕴含和强化德育的导向功能。

二、 应对与落实复习

1.把握命题特点和方向,突出重点考点,落实能力要求

要吃透把握近三年高考命题的新思路、新考点、新题型、新样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复习和练习,突出重点考点和高考的能力要求,通过月考和随堂练习,反复做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把能力要求落实到练习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着重解构历史概念,强化历史理解与解释等历史学科能力、方法的训练。

 

3、关注并整理与考点有所关联的学术焦点、现实热点,以及党史、中国现代史的相关题材,强调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在问题发现、讨论与解决中的体现。(如: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国关系及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反腐倡廉从严治党;民生问题:救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保障;中国生态文明)

    4、把提高教与学的成效有效转化率,作为提升历史学科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突破点。改换以教代学、以考代学的陈旧教学范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精讲与指导方式,总结有关知识框架、重要概念、常用方法等,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多想、多说、多做,使之在不断“试错”中理解、掌握知识、能力和方法。

5、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升华认识

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重要概念,重要史学理论,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对现实的启示等历史学科体系构建特别重要的知识,必须做到讲授透彻准确,理解深刻全面,认识升华到位,打牢双基。

6、以基于史料的问题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打破原有的教材知识结构,以教材与课外材料为载体,以若干问题为纲重建知识结构,着眼于应用所学知识在问题解决中重构知识结构。

7、重视历史知识体系的交叉和综合

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考查历史知识的交叉和综合的特点已十分明显,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整体上、宏观上、长时段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做到专题基础上的通史,通史基础上的专题,专题史和通史交叉综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交叉综合,会总结一个历史发展时段内历史发展的主体线索和阶段特征,学会从多角度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

8、运用新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理论阐释历史

结合教材教学内容,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把一些新的史学成果和史学观,如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了新认识、新观点;如对历史研究中产生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引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9、重视书写的规范性和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尽量做到审题准确, 观点明确,书写整洁,语言规范,层次清楚,简明扼要;按分值设计答案要点,不重复啰嗦;答案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对于选做题上,如果学生做了,但不明确是做哪一题,没涂题号的,我们改卷时都是按零分为记。

10、历史试题测试

在进行一轮专题复习及二轮通史复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教师自己命题进行月考,(按通史复习及高考考纲、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题型、结构、考点命题)。认真讲解试卷,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不仅仅靠课堂上去培养,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通过讲解试卷,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然后再组织答案。针对学生所考的每一套试题,历史备课组的每一位教师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具体说来,对只是部分学生做错的选择题,只做个性化处理;而对大部分学生都做错的选择题,教师会仔细引导学生如何读懂材料,然后将备选项与材料靠拢,从而找出正确的答案,对学生错选的答案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误区。非选择题着重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粗读、细读和精读,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最后再来组织答案。

三、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和高考复习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1.以《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把握新课程特点,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转述和概括材料及文字表达的能力。

2.整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成通史体例,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以便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和理解知识,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3.讲练结合,精讲精练,通过练习和考试培养学生答题的准备率和思考问题的思路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稳步扎实有效地推进高三历史教学和复习备考工作。

(二)教学进度安排

1、2019年8月---2019年9月前,完成一轮复习工作。

一轮复习按课本编排的内容进行专题史的复习(外加通史),是从纵向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古今中外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发展状况。这一轮复习花费的时间较多,做到认真过每一个知识点,对核心主干知识讲清、讲透,该提升的内容一定进行提升,因为光靠二轮和三轮复习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时间太短,也太过仓促。由于此前的一轮复习是和州上组织考的内容相挂钩,到2019年6月份复习过于仓促,所以在开学后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来进行整体的、框架性的复习。

2、2019年9月中旬---2020年1月底,进行二轮复习, 构建起立体的学科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主要是进行通史复习(外加专题史),是从横向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主要抓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完成学科内知识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掌握某一阶段的发展状况、阶段特征。通过接触综合学科命题,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3、2020年3--5月,进行三轮复习、主要是查缺补漏、强化训练及对热点问题的关注。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 引导式讲授 探究式教学

活动式教学

课堂教学有效性,通俗地讲就是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向40分钟要质量。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表现是让学生在认知上,有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的进步过程;在情感上,有一个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态度转变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关键在于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

一、引导式讲授教学设计

这里所说的讲授式教学其实就是在历史课堂运用最广泛的基本教学方法,即教师运用口头讲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引导式讲授教学则是对传统式讲授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式讲授教学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普遍存在“满堂灌”或“填鸭式”的问题,教学效果较差。引导式讲授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不能抛弃教师讲授的客观要求下对讲授方式进行的改进。它更加注重教师讲授的合理性、学生接受的适当性和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引导式讲授教学与传统式讲授教学有许多共通的地方,如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第一,讲授语言要准确,这包括正确的发音、准确的用词、流畅的表达、适当的语速等,其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最佳语言环境;第二,内容组织要有条理, 这包括讲授过程要连贯、前后内容要相关、板书要有条理、进行周期性归纳等;第三,以学生的理解为讲授目标,不仅要促进学生记忆,而且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四,讲授时需要带感情,情感丰富的讲授是增强表达力、吸引学生注意力、深化印象的有效手段。

引导式讲授教学与传统式讲授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引导”二字。这里所包含的意思是:第一,要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第二,要引导学生积极追问,让学生的思维走在教师讲授内容之前,使得讲授内容成为学生思考的印证;第三,要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向现实生活引申,拓展知识宽度,加大知识深度。例如,在讲授必修1第三单元第2课“”中的“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思考,笔者设计了以下讲授内容:2006年春节,我收到了从台湾寄来的一盒巧克力,生产日期是“中华民国九十五年八月”,保质期十二个月。我丈夫认为这盒巧克力不能吃了,而我认为可以食用,究竟谁正确?再如,讲授“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以便了解代议制度对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欧美政治制度对于中国近代现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让学生掌握现代政治史的“钥匙”。

二、探究式教学设计

探究式教学设计是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或者设计教学玄机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自己借助历史资料围绕问题彼此协作或独立完成来发现答案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形成很好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提出有效的问题。有效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探寻方向和彼此交流的决定性因素。

有效的问题设计,需要教师明白提问的目的不仅是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兴趣。所提的问题,应该有利于学生在寻找答案时从多方面入手,注重探究过程的多种可能性,而不是仅仅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所以,好的问题不应该仅仅是内容性的问题,即那种学生可以直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并且答案具有唯一性的问题,而应该是一种过程性的问题,它要求学生运用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理解,且答案是多样性和发散性的。当然,有时候需要这两种提问方式相互结合。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第九单元第1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并让学生自己给出答案:一、什么是“冷战”政策,美国为什么推行“冷战”政策?二、美国的“冷战”政策具体有何表现?三、如何认识“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相互关系及其实质?四、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三者的关系是什么?前两个问题是学生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可以直接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后两个问题,则需要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基础上,给出自己的见解。后两个问题对于巩固学生已有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活动式教学设计

活动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操作为特征的一种教学方式。活动课和常规课并不是相对立的,活动课可以是常规课上的一个学习环节,也可以是一节课或一单元课程结束时的总结,活动课和常规课的有效结合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且,活动课对于巩固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拓展历史视野都是极有好处的。

活动课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它更多的工作是在课下完成的,课堂仅仅是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一个平台。例如,在开展活动课“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谈论”之前,就需要学生搜集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并对其进行消化整理,以形成相关的知识结构和见解。这堂活动课在课堂上是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的,学生要在课堂上充分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需要他们在课下充分详实地搜集资料。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候需要教师的介入,提前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和计划,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任务,避免搜集材料时的盲目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则应该鼓励学生创新,鼓励他们发表与众不同的历史观点,但是必须有理有据。多元智力的碰撞,往往是加深知识理解、深化进一步探讨的刺激性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必闩.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