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赏识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02 14:57:53

导语:在赏识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赏识教育论文

第1篇

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与学习信心,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乐趣。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要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感受到自己在不断取得进步。鉴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学生们在语言基础以及知识接受能力上各有不同。如果教师采取同一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标准来辅导每一个学生,可能难以收获好的教学成效,赏识教育的优越性也无法得到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有意识地展开分层教学。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要有所差异,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英语学习的成就感。这才是赏识教育应当发挥的教学功效。

以反义疑问句的教学为例。在展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掌握“Let’s...”的反义疑问句是“Shallwe?”,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掌握反义疑问句的其他几种基本用法。在练习中,凡是“Let’s...”的反义疑问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做。这时学生明显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从而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就感。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一些难度较高的练习后,自信心和成就感大大提升,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创设分层教学不仅能够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的语言基础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锻炼,其教学模式也更为人性化,能够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学习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合理利用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同样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中很值得关注的一点便是要合理与适度。有的教师在应用赏识教育时对尺度的拿捏不是太合理。学生的任何学习表现教师都给予鼓励,学生们的一些问题也没有被指出。这种盲目的赏识教育不仅扭曲了赏识教育真正的教学意义,对课堂教学也会是一种阻碍。因此,教师在使用赏识教育时方法一定要得当,赏识的尺度与范畴也要合理,这样才能够让赏识教育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赏识要得法,赏识应有度。教师要真正领会“赏识教育”的精神实质,而不仅仅是学一些做法或肤浅的形式模仿。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来创设有针对性的赏识教育模式。例如:每周一是我校的赏识日,也是学生回家作业上交率最差的一天。面对没有交作业的学生,我们不能再用“Good!”“Wonderful!”等词来赏识他们,而是要用“Ihope...”“Ibelieve...”这样的语句来教导、鞭策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尽快将作业补齐。同时,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时也要及时指出,而不是盲目地对学生加以鼓励,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赏识教育的尺度与方式一定要得当,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赏识教育的教学价值,并且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三、结语

第2篇

现阶段,高职学生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第一条途径是通过高考专科二志愿的录取,这部分都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也是招生数量最多的途径;第二条途径是通过学校的春季自主招生,这部分学生大部分是职业高中和部分普通高中毕业生;第三条途径是对口高职,主要是通过三年中职学习后考试进入对口高职专业继续学习的学生[1]。近几年随着生源的减少,各个高职院校招生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笔者作为一名具有十几年一线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对现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不管是哪种途径招生的学生,学习的基础都是千差万别,就以普通高考招生为例,分数高的学生接近二本的录取分数线,分数低的学生刚刚过专科二批的提档线就被录取。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2]。至于来高职院校的原因,好多学生都没有明确的目标,有些是因为学习成绩差,没有希望考上本科院校被逼无奈才来的,也有些学生是因为遵从父母的意愿进入高职的,还有一些是为了混一张专科毕业证来高职的。这几类学生对学习缺乏基本的兴趣,没有动力,上课不听讲,有的还经常迟到或旷课,即使在课堂上也是玩游戏、网上聊天或者睡觉,不仅自己不学习,还带坏了整个班的学习风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职的正常教学秩序和质量。

(二)一部分学生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

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入学分数低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不管是在高中还是初中,都属于班级里面成绩较差的那一部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这部分学生由于成绩差,较长时间里很少受到老师们的关注,久而久之就丧失了自信心,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强的自卑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种自卑感也正在延续。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慢慢消除这种自卑感,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

(三)部分学生个性较强,自我约束能力差,不愿意服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

在高职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到大半,由于独生子女的个性,加上学习方面不够理想,在学校里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慢慢地他们产生了抵触情绪,养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不愿意受约束,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愿意听老师的话,对学校和班级的一些合理的管理制度都会表现出不屑一顾,经常违反校级校规。

(四)大部分学生思想放松,缺乏进取心

从学业繁重的高中进入到大学,没有了升学压力,远离了父母的监督,加上对毕业后的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大部分学生都会丧失动力,取而代之的是松懈。没有了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竞争意识,也丧失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加上越来越多的娱乐工具如电脑、手机、游戏机的诱惑,使一部分同学放弃了学习,陷入了吃饭、睡觉、玩游戏、谈恋爱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结合现阶段高职学生基础差、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等几个特点,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恰当地融入赏识教育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二、赏识教育及赏识教育在授课过程中的应用

赏识教育被称为世界六大教育方法之一,起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是周弘老师在成功培养自己聋哑女儿周婷婷成为留美博士生后所极力提倡和推广的一种教育理念,是在该教育过程中“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奥秘的总结[3]。这种教育方法对于现阶段大部分高职学生的现状来说是极为吻合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4],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之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找回自信,找到学习的乐趣,避免自暴自弃。赏识教育因此被称为“生命的教育”、“爱的教育”、“充满人情味和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要发挥赏识教育在高职教学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该承认差异

现阶段部分高职教师在面对日渐下降的生源质量时往往会束手无策,不停地进行抱怨,甚至不愿意面对这种现象。其实,这种现象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并非偶然,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是由于生源的减少和考生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引起的,这个现象可能还要持续一定时间。所以,针对这种现状,首先应该承认差异,通过对学生思想现状及原因的了解和分析,运用各种方法积极探索合适的解决之道。

(二)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除了生理、安全这些基本的需求之外,还有对尊重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即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尤其是面对这些已经考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已经步入成年,内心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别人的赏识。虽然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但是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尊心,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多激励和鼓励,避免用语不当造成的伤害。即使他们对任务完成的不完全正确或完全不正确,作为教师,除了必要的批评和纠正之外,也要从他们的行为或者过程中去发掘“闪光点”[6],给予适当的肯定,以帮助他们找回自信,从点滴到燎原。正如清朝教育家颜元曾提出的“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著名的教育家王阳明也曾经说过:“令教童子,必使之趋向鼓励,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自已。”

(三)善于与学生交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善于与学生交流,就能引发学生对老师、课程或者其它方面的兴趣点,会使学生喜欢老师,从而喜欢上老师的授课和课程内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老师、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法都能产生良好的交流效果[7]。课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与学生进行交流,例如利用课间、利用微博、利用微信、利用即时聊天工具等。上课过程中,老师也要和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利用授课内容与学生相关联的一切进行交流,以获取学生的兴趣点。例如在《中药炮制技术》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笔者有几次利用学生姓名与中药材名称的关联与学生进行特定交流,利用学生家乡与道地药材产地进行特定交流,都能很好地聚焦学生的兴趣,能够吸引绝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掌握了学生的兴趣点,也就能帮助教师更容易找到学生的闪光点。

(四)适时恰当地给予肯定

给予肯定和表扬是赏识教育的主要方法,也正是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的主要途径。肯定和表扬必须是针对学生“闪光点”的,而不是随意的或者盲目的肯定和表扬。所以我们必须善于去挖掘或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记》中曾指出“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为了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有时老师们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为特定学生设立特定问题或任务,以确保他们能够圆满出色地完成,以帮助他们建立“闪光点”,再通过肯定和激励,慢慢找回自信心,并能形成燎原之势。

(五)全面赏识

赏识教育必须坚持长期进行,不是停留于一时一事的褒奖与激励,应该坚持长期去做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赏识教育也应该是全面的,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利用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去进行。例如在作业批改时对于书写认真的或者有创意的都应该给予及时激励,对于作业完成不是很好的也要认真批改,给予鼓励;生活上,老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关怀,尤其是对于那些遇到困难的学生,应该及时伸出援手,以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只有这样,从点点滴滴做起,学生才会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班里的学生喜欢老师,喜欢老师教授的课程,从而喜欢上学习。

三、赏识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课堂纪律

现阶段,学生生活在信息社会,这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不管是游戏、聊天还是电影电视剧,而高职生的自制力又比较差,所以授课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课堂的纪律,严格过程管理[8]。每堂课都进行严格的考勤,对于违反纪律的现象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及时给予制止,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授课内容,这是进行赏识教育的前提。

(二)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

赏识教育提倡的是正面的肯定,以表扬和激励为主,但并不是排斥批评,当学生做错了事情或者违反了纪律时,应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大胆批评,但必须注重批评的方式和语气,不能带有歧视,更不能挖苦讥讽。不管是表扬、激励还是批评,都应该是善意的,让学生乐于接受,而不产生逆反心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接纳批评,改正错误,健康成长,只有这样,师生才能保持健康良好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三)赏识教育应有度,过犹不及

第3篇

目前,对于幼儿赏识教育的研究已有不少,且初步形成一套理论体系,但都局限于理论探讨,少有关于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赏识教育运用方法的研究,因此关于幼儿园教学中赏识教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幼儿园教学中赏识教育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工作中,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

(一)幼儿教学中赏识的根本目的不明确

赏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标,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狭义地讲,教师每一次的赏识目的都应该有所区别。而现在某些教师一味推崇作为一种手段的赏识教育,而非作为理念的赏识教育,势必导致赏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明确。

(二)教师赏识脱离幼儿的实际情况

赏识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而教师对赏识的认识及运用决定了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所以当赏识教育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因素不得不被列在首位。在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往往一味强调“赏识”而忽略这一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忽视儿童对赏识的认识,忽视儿童对教师的所谓“赏识”接受与否。[2]这并不是说要将赏识藏着不让幼儿发现,也不是说否认教师对孩子的夸赞,只是在利用赏识这样一种教育方法时要从孩子的心理和认识发展水平出发,想他们所想,给予他们真正能接受并达到教育效果的赏识。

(三)幼儿园教学中赏识方法单一

赏识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理念依靠各种赏识手段发挥最大的作用。赏识教育在方法上既存在质的难题,又存在量的缺失。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不乏赏识教育的实践者,某些一线教师将赏识简单地等同于机械表扬。赏识方法的机械性是赏识教育只重“技”不重“道”的表现,一味以“真乖”、“真好”、“真聪明”赞个不停,简单的重复表扬成为教师的口头禅。[3]

三、赏识教育中问题解决的策略

赏识教育首先作为一种理念而存在,所以幼儿教育中赏识教育问题的解决,首先应着手于幼儿教师教育思想理念的准确树立。

(一)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的发展是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赏识教育应该紧紧围绕幼儿开展。要明确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切从孩子出发,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发挥每个幼儿的聪明才智。

(二)提高幼儿教师赏识教育水平

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它需要赏识者的聪明才智、科学方法及充满艺术的感召力。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实施赏识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素质。

1.丰富教学活动,充实赏识内容。首先,要明确教师赏识的应该是孩子在取得成绩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而不是成绩本身。每个孩子都有特质,如相貌、力气、智商等,许多人都喜欢夸耀孩子聪明、漂亮,但北欧一位教授却要求中国学者向她女儿道歉。教授认为中国学者的夸奖伤害了她的女儿:“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4]可见,教师更应该明确赏识针对的是孩子的努力而非天生的特质。在幼儿园手工教学中,不仅要看孩子优秀的作品,还要看他们各自的努力,更应赞赏孩子努力认真的态度。其次,教师要独具慧眼,赏识的内容不能总停留在孩子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要挖掘甚至搜索他们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到眼光,让孩子得到一些新的肯定,便于孩子全面发展。

2.积累幼儿教学经验,灵活运用赏识方法。教师的教育水平离不开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在工作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丰富赏识方法,并灵活运用。

四、结语

第4篇

(一)赏识教育的基础是热爱学生,了解学生与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修养。教师必须用爱对待他们,甚至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只描述了指南,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成功的进步。我班学生张某,学习很差,更不能遵守课堂纪律。一次自习课上,他又把一位女生头发上的橡皮筋扯了下来,那个女生气哭了。正在这时,学校要各班去领《小学生必读》。我说:“谁去?”同学们都举起了手,我巡视了一下,说:“你去吧。“”为什么让我去?“”我看你热情、机灵,我相信你会把这件事情做好的。去吧,老师相信你。“”老师我……我……?“”去吧!”我再次鼓励他并深深地点了点头。很快,他把校刊领回来了,我微笑着对他说:“请你给同学们发一下吧。”他有条不紊地发到了每个同学的手里,然后静静地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一连几天,他都规规矩矩地学习,终于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孩子是多么在意老师的赞扬和肯定呀!

(二)赏识教育应是和谐与平等的

赏识学生首先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和谐,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如果老师在上方的态度,到处都是老师的尊严,欺凌,我想让你做什么,你应该做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这样做如果你想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不可能的。学生们需要的是宽容,沟通,理解和尊重,成为一个。

(三)赏识教育的关键

———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应该多方面的赏识学生的闪光点,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爱迪生发明的发明和母亲王欣赏教育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妈妈欣赏就不会有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欣赏教育是成功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去帮助别人。赏识教育从肯定与夸奖开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学生是老师眼中的鲜花,夸奖起他们来,我们不难做到如数家珍、口若悬河。差生则不然,我们经常听到不少老师这样评价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老师会发出类似于“赏识差生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绝望。“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是一句脍炙人口的民谚,牛粪猪粪这样的东西都被劳动人民赏识了几千年,它们都不缺乏存在的价值,更何况活生生的孩子呢?这样评价一位学生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多一些赏识,从而认识自我,拥有自信,挖掘潜能,发展特长,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老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拥有这一双眼睛,我们就不难从学生身上找到金子般闪闪发光的东西。有时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赞赏的话语,对学生来说,就是促进其进步的强大动力。每一个学生都想把好的一面展示给老师,而老师的赏识正是每一个学生重新找回自信、迈向成功的起点。对于差生,要对他们多一点关心与鼓励,就可以使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走向成功的彼岸。

(四)赏识教育应把握好分寸,赏识不足效果不佳,赏识过度会危害无穷

指出新课程教育的使命,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开始有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前的新课程改革,无论是社会、教师、和家长改变想法,给每个学生带来赞美。升值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识别,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心理学,注意让孩子在“我能”,我是一个好男孩”成功的感觉,不是一个好男孩将不胜感激,但识别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而不是坏男孩会抱怨,但抱怨说,他们正变得越来越糟糕。赏识教育的秘诀是让他们的孩子醒来,每一个生命的力量觉醒是雪崩,势不可挡。

二、赏识教育的教育作用

第5篇

1.周弘与“赏识教育”

提到“赏识教育”,就不得不说到周弘。现今对赏识教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成功的家庭教育者,大多数人都认为赏识教育正是源于这个父亲对教育的感悟。周弘是南京的一位普通工人,面对双耳全聋的残疾女儿周婷婷,他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就此放松对孩子的教育,用心的培养。2001年周婷婷进入美国最好的聋人大学盖特劳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在2002年成为2001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的杰出女性之一。周弘认为,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家长的心态,从心灵深处物无条件的相信孩子“行”!他坚信对孩子就是要赞扬、肯定、夸奖,批评和否定是孩子的“杀手”,对于孩子要竖起大拇指,说“你能行”,“你真棒”,甚至要“无中生有”,他反复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是大师!”“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并称其为“赏识教育”。周弘的这一观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且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甚至有人宣称“赏识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称周弘为“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对于此,笔者并不认同,认为下如此大的定论还是需要深思和考量的:首先,对于赏识教育的想法,并非是最近才有的,我国很早也有诸如“寓教于乐”之类的说法。清代颜元,他在四百年前就有过一句至理名言:“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不难看出,这已是典型的“赏识”方法。在国外,斯宾塞也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主张让儿童在快乐的情绪中掌握知识,认为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个性和智力的发展,而要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就需要父母给予肯定和支持,让家庭营造出一种和睦愉悦的气氛,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都是“赏识教育”先例。既然如此,怎么能说赏识教育是由周弘创始的呢?更无从谈起教育理念的“发明”。其次,关于“教育理念”一说,是否得当也值得商榷,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赵忠心教授所说,“教育理念”是一整套教育理论,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东西,需要经过长期和反复的验证和实践研究,现今所谓的“赏识教育”,只是一个父亲对自己残障孩子教育的经历总结,顶多可算作是一种个人的教育经验或是体会,何以上升到理念的层面,又如何能够如此轻易的就将其推广到所有普通的孩子身上?笔者认为,关于现今流行的“赏识教育”的观念,是周弘自己通过实践对其进行的一种理解,代表着他自己的思想,而“赏识”这一概念本身,这一教育观念本身,每一位学者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不能将这一古已有之的教育方法因一人之说而定义,“赏识”本身所涵盖的教育思想是宽广的博大的,不能以偏盖全。

2.关于“赏识”的教育思想

《辞海》对赏识的定义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和赞扬。赏识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爱,是一种心态,不仅是教育的方法和观念,更应成为一种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心态。赏识教育即是提倡以信任代替怀疑,以宽容和耐心代替焦虑,以关爱和容纳代替不停的指责和贬低。它要求教育者无论是孩子表现与否都能够给予孩子信任,看得起。赏识孩子不是停留在行为和表面,也不仅限于一方对另一方,而是要传递给孩子一种信念,通过他人的赏识让孩子学会自己爱自己,学会肯定自己,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不灰心却也不骄傲,成长在一个快乐积极的心态之下。很多人片面的把赏识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表扬和赞同,认为赏识就是等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称赞或是在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也给予肯定。孩子的心中自有一个天平,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自身的评价,不需要家长盲目的或是敷衍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赏识教育的精髓在于唤醒和解放孩子自身的力量,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一个优秀的、被他人尊重和需要的人,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的人,而不是渴望父母或是师长表浅的夸赞。赏识教育并不是等同于一种技术或是行为本身,而是一种教育的情怀和修养。教育的成功是让孩子内心形成一种强大的自我,使其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这才是赏识的目的,而非单纯的对与他人肯定和赞扬的追求。

二、赏识教育的儿童心理学基础

1.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

青少年期的儿童在生理发育上十分迅速,2—3年内即可达到成熟水平,但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使得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的状态,容易引发种种的心理矛盾出现。与此同时,青春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期,对他人的评价十分的敏感,强烈的我向关注,以及很强的自尊心都使得青少年期的孩子迫切的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时期,广为常见的情绪困扰之一就是自卑感,自我评价过低,常常处于一种既敏感又掩饰和否认自身缺陷的状态,有时还表现出来较强的虚荣心。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矛盾,例如焦虑、抑郁、孤独等等。因此在青春期阶段,家庭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更加需要注意帮助其处理心理问题和心理压力,及时的给予孩子肯定和赞赏,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机制。

2.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

精神分析学派十分重视人的早期经验,尤其是儿童时期在原生家庭所拥有的早期经验,他们认为成年之后的许多心理问题都可追溯到早期孩童时期所有过的创伤或是特殊经历。由此可见家庭的成长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来说有着不可泯灭的强大作用。与家庭内部成员的感情,家庭的和谐相处,成长环境的健康和积极,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内部,不仅是对待孩子,成员之间学会互相赏识,营造一个温馨宽容的氛围,对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十分有意义的,适当的肯定与及时的称赞都会为儿童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机制、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起到很大的作用,对其之后的发展都会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

3.从行为主义的理论角度

无论是幼年时期的孩童还是青春期的少年,都有着人类拥有的共性。行为主义学派的研究表明,观念和习惯的形成都需要强化。儿童做出了正确的举动,家长予奖赏性的强化刺激,就会使得他今后做选择时倾向与这个正确的举动;同样的,当儿童做出错误的行为,家长予以惩罚即负面的强化,就会使得儿童对这一行为予以回避,今后避免再犯。而“赏识”无疑也是心理强化的一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孩子取得进步或是表现优秀时,家长就应该给予及时的赞扬和反馈,这样能够促使孩子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这同时也要求一个“赏识有度”的原则,行为主义学派的实验证明,当强化一再出现进行刺激时,所起到的作用就会渐渐变弱,因此,“赏识”也需要一个正确的强度与途径,关于此笔者将在后面的实施措施中予以补充。

三、关于正确赏识的建议

1.“先识后赏”,有原则,不盲目

“赏识”,只有在“识”的基础上去“赏”,才是真正的赞赏。教育终究是一种理性的事业,只是为了夸奖而夸奖就是让孩子觉得不真切,不诚恳,从而引起反感。讨好的赞扬只能让孩子感到家长的虚伪,这反而会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心,收不到好的效果。赏识并不等于溺爱和无条件的迁就。赏识不需要一味的顺从和宽容,而是应该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缺乏的东西,发自内心的去肯定,针对于某个具体的方面,而不是泛泛的说一些“你真乖”“真棒”之类的空洞表扬。家庭是孩子接触时间最久状态也最为放松的成长环境,父母一步步看着孩子成长,有责任也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的内心,多沟通从而观察到他们真正的想法。相对于学校环境来说,家庭里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然而家长是可以的,那么在家庭中对孩子的赞扬和肯定就更应有具体性。如果一个孩子很少受到家长的赞扬,那么家长突然性的转变,随口就夸,只会让孩子觉得虚假,无所适从。还有些家长为了赞赏而赞赏,孩子还未取得成功,就敷衍的夸奖以示鼓励,往往得到相反的效果,让孩子不再信任所谓的夸奖。大多数的孩子都有较为正确的自我评判能力,无论是来自于老师还是同学的,都会对自己做出的成绩有一个综合的评价,只有真挚的,确得其所的称赞才能直入人心,让孩子感动并建立自信。

2.接受差异,信任和尊重

前面已提及,周弘在对赏识教育做宣传时强调“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是大师!”,对于这一点,笔者并不太认同。首先,不能够奢求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大师,都是天才,这是不切实际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十指尚有长短,更何况人呢?同在一个班学习的孩子,必然有好有坏,即使将来从事了自己所喜欢的行业,也未必每一个人都能走到领域的尖端。其次,难道赏识孩子是因为抱着每个孩子都是大师,都是天才的信念?笔者认为并非如此,赏识就是单纯的对其值得肯定的行为予以夸赞,即使他仍不如人,每一点由努力而来的小的进步都是值得去赏识的。

3.张弛有度,过犹不及

“赏识”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切忌用过了头。现今的媒体和教育界,为何总用独生子女的种种做文章,总是发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道德问题,就是由于在中国这么一个计划生育的特殊背景下,家庭教育应运而生的种种问题。事实上,当今的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在“赏识”孩子这方面做的不错,却是误解了“赏识”的真正含义,认为爱孩子就是顺从,支持孩子就是有求必应,每当孩子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就大肆的宣扬和夸奖,甚至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长此以往,怎能让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正所谓“过犹不及”,赏识教育就像孩子的甜品佳肴,食之适当为好,用的过量必然会带来恶性后果,更不能让其成为“唯一”。

4.身教大于言传

心理学之所以强调原生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耳濡目染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是幼儿时期的孩童,还是青春期的少年,学习速度和同化速度都是非常快的,人生观、价值观又都处于十分不稳定的时期,很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家庭作为孩子长期所处的环境,其成员的性格、行为都是一直在孩子眼里心里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忽视。

5.在批评中“赏识”

很多关于赏识教育的文章都将赏识归结为表扬、称赞,认为批评就不是赏识,其实这不能一概而论。学生被老师批评也可能是带着赏识的批评。“合理批评”也是“赏识”教育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批评的方式和态度,家长应尤其注意的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批评和惩罚要有理有据,针对某一件事情,让孩子能够信服,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对孩子其人格本身大打击一通。另外,对孩子进行了批评和惩罚之后,要以宽容的心态去等待孩子改变,允许出现反复或是需要时间,正如教育研究者们所讲“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毕竟,家庭是孩子能够获得宽容的最后保障地,他需要被接纳,需要时间去改正、进步。

四、总结

第6篇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主,高职院校入学门槛低,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基础比较差,部分学生尤其在英语方面表现出很大的英语弱势,再加上部分教师不能够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薄弱、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制定出比较合理的教学方案,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长此以往,甚至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像其他高等院校面临着英语达不到四级或者六级水平不能够拿到学位证书的强制性要求,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很大的自由性,一旦出现对英语的厌恶情绪,他们往往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选择放弃,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更加专业性的技能,以此来弥补英语上的缺陷。从总体上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因为在英语方面存在的弱势,而产生自卑感,从而对于英语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最终降低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甚至对英语的学习失去兴趣,使得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如何让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英语学习的时候能够找回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最终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是高职院校的教育者们应该关注的问题,若想使得以上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二、赏识教育的本质及其特点

(一)赏识教育的本质

赏识简单地来说就是能够全方位地看待一个人,并且找出其优点,并给予鼓励和赞扬。赏识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赏识教育要求教育者能够发现学生在某方面存在的差异,并能够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缩小差异;赏识教育要求教育者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某个方面存在的优势,并能够给予适度地赞扬;赏识教育要求教育者能够允许学生在可控制的范围内犯错,并对其错误进行及时耐心地纠正和指导。赏识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结合了心理学知识的教育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更加突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就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学生不仅面临着来自家长的压力,还有来自学校的压力,来自社会的压力,在种种压力的压迫下,在各种抱怨,各种不平等待遇的环境中,学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而这种自卑心理往往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是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阻力,这些压力往往会让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甚至产生反叛心理。若想平抚学生的这种反叛心理和不安情绪,就必须让其找回自信。而对于教育者来说让学生找回自信的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于学生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优势给予赞扬,这也就是本文所要介绍的赏识教育。赏识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找回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理,受到学生的尊重;赏识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力,而且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让教师能够在快乐中教学。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赏识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被赏识能够使得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有利于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与进入其他高等院校进行学习的学生相比,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再加上社会上对高职院校一定程度的歧视,他们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外界的评价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赏识教育对他们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甚至教师的一个赞同的表情或者一个善意的微笑都能够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感觉到被尊重,从而找回自信。

(二)赏识教育的特点

赏识教育的特点为赏识教育起初的对象是有针对性的,赏识教育后期的对象是具有全局性的,赏识教育过程是具有自我实现性的。首先,赏识教育的起初对象是具有针对性的。赏识教育主要针对群体中在某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弱势的学生,主要是为了消除在应试教育下,由分数划分学生等级进行不平等对待给学生造成的心理阴影,主要是通过对部分学习中的弱势群体进行赞扬,让其感受到尊重,从而找回自信。赏识教育是对应试教育以分数划分学生等级的一种批判,也是对应试教育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的一种弥补,赏识教育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理念。其次,赏识教育实施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过程。赏识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受教育主体的人格,发现受教育者的特长,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其特长表示认同或者赞扬,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巨大潜能,让其主动学习,让其变为学习的朋友而不是敌人。赏识教育从更深层次上来说,不仅仅适用于教育界,更适用于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可以说赏识教育的思想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技巧。如果教育者能够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体会赏识教育的真谛,并能够将这种思想应用于自身的为人处事上,那么必然会带来自身在人际交往方面能力的提高。另外,赏识教育后期的对象是具有全局性的。赏识教育方法实施时间比较短,面向的对象有许多的限制,因此在赏识教育实施的初期阶段的对象是具有针对性的。而随着赏识教育的不断实施,弱势群体中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少,而赏识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对象就可以扩大到整个群体。环境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在人人赏识,人人被赏识的环境中,才能够使赏识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样才能达到赏识教育的最终目标即让每一个教育主体的主体意识都能被唤醒,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够得到表现,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

三、赏识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分组学习,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

在进行学生分组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分组:第一组厌恶英语学习;第二组没兴趣但是能够准时完成英语任务;第三组英语学习兴趣极强。在进行英语小组分组之前,可以通过逐个谈话了解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英语的态度进行了解,并在调查之后进行准确地分组。分组完成之后,要根据各个组别的比例调整讲课方案。如果第一组和第二组所占的比例较大,则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入一些有趣的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来活跃课堂氛围,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英文报道、影视鉴赏等。如果第三组比例较大,则可以适当地加快讲课进程,并在达到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能够组织一些高水平、高标准、高要求的英语辩论活动。另外,在进行课堂效果检测时,对于不同组的学生要进行不同形式的考核,比如第一组地考核可以通过单词听写的形式,这种考核形式最为简单,考核难度也最低,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厌恶学习英语的学生意识到英语的学习也可以很简单,帮他们走出“英语很难”的误区,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而对于第二组可以通过让其写出词义相同的一系列词汇,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给他们一种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方法,让他们逐渐走进英语的世界,学会主动去发现英语中的亮点,提高自身的兴趣。对于第三组则可以通过让其利用新学的词汇进行英语对话练习,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组实质上就代表着英语水平的一个等级,通过这种分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树立了努力的目标,让他们感觉到目标并不遥远,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够实现。另外,通过不同组别,不同考核方法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努力之后自己的成果,从而增加学习的自信心,增添学习的动力。

(二)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才华得到欣赏

传统的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学习,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受到漠视。而赏识教育更加侧重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表现其个性。赏识教育的思想要求在课堂上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只是扮演启发和指导的角色。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发挥其特长,表现其性格呢?一方面教师在课上的讲授时间要尽可能地缩短;另一方面在其他课堂时间内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才智,让一些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组织一些英语辩论、英语知识竞答等活动,而对于有场景布置特长的同学则负责活动场景设置,而那些能言善辩的同学则作为活动的参与者,那些性格内向的同学则可以作为评委。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使得各个学生的特长得到一定限度地发挥;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使学生的才华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

四、结语

第7篇

(一)情绪波动易受环境影响,师生关系紧张艺术类学生虽然性格开朗外向,但社会对艺术类学生带有的偏见,使这一部分学生对外界的刺激比较敏感,情绪波动大,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遇事不冷静,情绪易急躁,思想偏激;再者大学之前的学校生活中,由于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加之自律性不强,任课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带有偏见,学生和教师之间抵触情绪较强,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结果两者之间的矛盾较大,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对教师的印象不好,甚至反感。

(二)人际交往障碍和心理问题严重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现阶段艺术类学生的成长历程较为平坦,没有独自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勇气,所以抗挫折能力较差。进入大学阶段后面对的基本都是带有优越感的同学,父母的精心呵护、相对较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挫折和失败,因此,遇到点小事就会情绪激动,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心理素质差,易产生焦虑、自卑、不合群、性格孤僻等问题,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更有甚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进而发生悲剧。民办高校艺术类学生管理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管理者的课题,笔者和同仁们在探讨原因和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在管理这类学生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都多多少少涉及到赏识教育的方面,并且都十分看重赏识教育在管理学生中所具有的显著作用。

二、赏识教育概述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赏识教育的含义是指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展现的优点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及时地予以表扬和赞许,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教育行为。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詹姆斯认为,得到别人的认可、渴望以及被别人赏识是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洛扎诺夫、弗洛伊德及巴甫洛夫等人通过对人的可暗示心理的研究,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也从不同角度向我们揭示了“赞扬”“赏识”“暗示”所潜藏的教育魅力及其成功的依据。赏识教育在我国的应用也比较早。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其实质也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实完善丰富了赏识教育的理论;周弘老师成功地将其聋哑女儿教育成才,成为推广和实施赏识教育的“第一人”,同时也最早将赏识教育理论系统化并全面倡导。这些年来,赏识教育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中央教科所的支持和重视下,在著名教育活动家欧阳维健及当代教育家杨瑞清等人的参与和帮助下,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成功兴起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二)赏识教育的作用1.使学生树立自信,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赏识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很多艺术类的学生从小生活在亲人的包围里,家长为孩子代劳了本应该自己完成的事情。加之较好的家庭条件,父母尽可能满足孩子在金钱上的要求,导致艺术类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没有节度。进入大学生活自理能力差,厌烦学校的伙食,不会自己洗衣服,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过度依赖他人。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他们那里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另一方面过度重视专业技能导致对学习有一种恐惧心理,自信不足。赏识教育是把这一部分学生看成具有发展潜力和处在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不能看到艺术类学生在文化课领域弱,就片面地否定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更不能把艺术类学生当做材料来加工,当做工具来驯服。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艺术类学生,通过表扬的方式让这部分学生感觉到满足,使他们有成就感,在失败时能找到新的希望,克服自卑心理,重拾自信。2.使师生关系融洽,建设和谐的校园氛围。艺术类学生在课堂上相对于其他普通文理的学生有两个极端,一是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个极端的形成主要是教师把艺术类学生积极踊跃的这种行为看成是扰乱课堂秩序,在课堂上冷嘲热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对教师产生反感情绪,进而对学校有抱怨和抵触心理,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赏识教育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在各个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发自内心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做学生也会更加亲近教师。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把学校的价值观和规章制度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学校是真心为学生考虑未来,这样就缓和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赏识教育在艺术类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在当代学生的特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于艺术类学生的管理不能再沿用以前的老方法,要减少人治的成分和单纯惩罚性的措施。赏识教育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方法。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赏识教育在艺术类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一)用平等的心态去赏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存在有一样想法的学生,学生的素质不可能如管理者所愿处于同样的水平,艺术类学生由于其各自的特长所形成的性格更是千差万别,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的。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与欣赏学生的每一个亮点。“人人有才,人人成才”出自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的一句话,作为学生来讲,艺术类的学生同样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内心里也渴望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受到老师的关心,不在老师和同学异样的眼光中生活学习。所以,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更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因为他们是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差,自控力低,个性张扬就羞辱他们,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关心他们,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二)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在实际的学生管理中,艺术类学生违纪,犯错误时有发生,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者,不能武断地对学生的行为定性,更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思维,急于对学生进行主观评价。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有深层次的原因。在多年的学生管理中我们发现,艺术类的学生其实更懂得感恩。在他们看似大逆不道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作为学生管理者都应该拥有良好的心态认真倾听他们的看法。在学生看来,耐心的倾听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赏识与鼓励。而管理者在倾听中既能走进艺术类学生的内心世界,又能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消除师生间的误会,达到真诚沟通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孤芳自赏”的能力赏识教育是引导,是感染,不是去控制。赏识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管理者对艺术类学生赏识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自己的身上捕捉闪光点,认识自我优秀的一面便能够学会赏识自我,即自我认可与肯定,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在学习中的重要位置,从而将自己在学习上的潜能彻底激发出来。

第8篇

1.1赏识教育能够让低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树立自信。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都有优点和长处,教师赏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一般教育低年级学生的方式是当其在数学学习有过错的时候,明确指出,让其改正,这样不仅会降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时间长了还会使其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因为在其幼小的心灵中,老师的夸奖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和鼓励。而采用赏识教育的方式,通过耐心的讲解,给其留足时间进行更正,最后给其表扬,从而让学生产生“我可以”的自信,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动力。

1.2赏识教育能够使低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真挚的爱与热情的期望,可以使一个人获得新的生命和动力。适当的夸奖是低年级学生快乐和进步的源泉,而且在学生学习数学出现错误后采用赏识教育,更能显示其作用,比如共有十道题,但是学生只做对了其中一道,如果按照常规,老师肯定要对学生横加指责,这会严重打消其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产生抵触心理,如果采用另外一种方式:“你真不错,这么难的题,很多学生都不会,你竟然还能做对一道”,这是在学生学习受挫的情况得到了夸奖,会使其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其能在快乐中自觉进行学习。

1.3赏识教育也可以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通过适当的夸奖,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建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信任关系,学生有什么愿意跟老师说,这样老师才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动态,更能达到教育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和理解学生的目的。

2赏识教育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好赏识教育有如下几种途径:

2.1赏识教育亦不能缺少严格要求和批评教育。

对于赏识教育来说,并不是应用赏识教育就没有批评,就要永远的和蔼可亲,这里面也离不开严格要求。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一些老师将严格误理解为严厉,对待学生态度野蛮,当学生有严重错误的时候,动则训斥和责骂,甚至采用体罚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完全站在严格与夸奖鼓励的对立面,这种片面的过激化的行为只能让学生产生抵触、惧怕心理,不仅不会对其成长产生推动作用,甚至会使其幼小的心灵畸形发展。而赏识教育强调从正面对其进行鼓励,在严格要求的同时给予其赏识和激励,但这并不是说不管学生犯什么错,都不给其批评,而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甚至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处分。但是作为一名教师,这里要明白,批评和处分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提升其自主鉴别能力,确保其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背道而驰。这里要把握批评和严格的度,而且要少批评多鼓励,要私下批评当众表扬,要在批评过程中表现一种爱心和关怀,让学生感觉老师批评,并不是讨厌你,不是因为你是差学生,而是因为老师很喜欢你,很关心你。通过这种将批评、表扬和爱相互融合的教育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护低年级学生脆弱的自尊心,充分激发其学习上的上进心,提高其融入集体和勤奋学习的热情。

2.2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向学生表达一种科学的爱和真诚的爱。

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没有坏孩子,也没有学习差的学生,不管对于哪种类型的学生,只要我们用爱的角度去寻找,肯定可以找到其具有的优点,就是其犯了错误,也能发现其中的闪光点,从而用一种积极的观点去激励他,也才可以给学生的成长营造一种被接纳、被支持、被关注和被理解的宽松氛围。这种爱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也不是纵容,其应是一种包含有信赖、严格要求、理解、热爱、期望和尊重在内的情感,作为数学老师,也只有真正的认识到这种爱的内容和重要性,并不断将其应用到学生中,才能将自己的事业融合到学生的教育中。

2.3赏识教育必须在讲究分寸的前提下进行正面强化。

这主要是要求老师在表扬学生过程中要讲究方法方式,不能一味的表扬或者事事表扬,要切实使得表扬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表扬不要太笼统。如果表扬比较空泛且没有特指,会让学生产生迷惑而不会起到激励的作用。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增强学生的自信和相互之间的信任,这样更能促使学生对老师恰当表扬的肯定。三是表扬不能太过虚假,要真实。这里所说的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表扬并不是为了讨好他们,其做的事情确实是应该得到表扬,其做了其他同龄学生不能办到的事情。而刻意的夸奖学生,会在学生之间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会使得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四是表扬要有度。这里所说的度就是表扬不能太过泛滥,不要学生做任何事情就给其表扬,要引导学生在不断探索中逐步体验到被奖励的快乐,而关键就是学生要取得值得肯定的成绩。

3结语

第9篇

德育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考核和检查来发现它的教学效果。这种隐性教育成果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教育要结合学科特征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1.宜水到渠成,忌强拉硬扯。我非常喜欢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妈妈我帮你洗脚》的公益广告,这则公益广告我感觉它高就高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好就好在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境。因此,教师要想进行自然的德育渗透,必须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科教学中与知识、技能有机联系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找准知识技能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点,将德育目标蕴含于智育目标中,使德育的任务不显水,不露水,自然而然地贯穿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之中。如在小学数学比例尺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计算祖国海岸线南北东西长度,学生惊讶地说“:我们祖国的疆域多么辽阔呀!”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如果单独在课堂教学中加一个“德育”环节,强行对学生灌输爱国思想,则很难达到这种效果。

2.宜引导感悟,忌说教灌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重在提供德育材料,让“事实”说话,让学生从中自己“悟导”,教师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说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蕴含的思想内涵,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我在教学六年级语文《一夜的工作》中“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句话时,让学生说出“一张”“两把”“一盏”这三个数量词说明什么?如果把他们换成“只有、放着、摆着”好不好?为什么?这个细节的读教,使总理艰苦奋斗的作风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3.宜浑然天成,忌牵强附会。我们都知道,人体每天都需要摄入一定的盐量,但如果把这些盐直接放到嘴里,必定会感到苦涩难咽。德育工作也是如此,特意拿出特定的时间落实德育目标,就像是让人直接吞咽食盐一样,过程和结果都是痛苦的,而如果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就会像融化到汤里的盐一样,无处不在又不露痕迹。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与之搭配得到、联系得上的德育。如小学数学中“圆的认识”一课,德育渗透的侧重点是通过出示生活中“圆”的实物和图片,以及让学生说出周围所见到的圆,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并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并感受到数学本身的美。如果教师在上这一节课时侧重于爱国主义教育,那就与教学内容相脱节,显得牵强附会了。

二、教师教学中的灵活应变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鲜活个体,他们的随思所想我们难了如指掌,但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对他们施以影响,使他们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前行。一是把握课堂主动权。掌控一个课堂,调动学生的兴趣,实际上像在战场上指挥一支军队一样。要保证每个人思路都跟着你走,做到步调一致,并不容易。一旦学生有不同意见,教师就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不同意见中辩出真、善、美;教师自己错了就应大胆承认,坚决改正;是学生错了就耐心帮助,并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维护真理,改正错误”的优良思想品质。二是掌握学生跟进度。课堂教学中,好的教师从头至尾都会认真地把握课堂的局面,牢牢地将控制课堂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中。课堂上教师会不断地用眼睛扫描课堂,看到哪个分心了,就要想办法提醒,讲故事、说笑话、提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策略,想办法把走神的人拉回来,把大家的精神提起来。三是了解教学实效性。课堂教学是动态的交流过程,及时反馈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动态掌握他们的思想波动和变化,对违纪学生切记不能采取体罚、赶出教室、向家长告状等简单粗暴的方法,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不仅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还很容易使违纪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精品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