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综测个人总结

时间:2023-03-02 14:57:56

导语:在大学生综测个人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综测个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二语习得;视觉学习;研究问题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4)01-0027-0006

1、二语习得研究概述

语言学习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二语习得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和智力活动的特性。纵观国内关于二语习得综述、综论、概述之类的研究,成果颇丰,各家都在试图归纳、分析、探索某一历史时期该学科的发展轨迹。“根据对论文研究方法的分类统计,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前10年,非实证研究方法占主流地位;而近10年来,文献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的使用接衡。但实证研究量从第一阶段的13%跃升到第二阶段的51%,说明实证研究方法进入了应用普及阶段,已成为目前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特点(戴炜栋、周大军,2005)。”目前,二语习得的有关研究基于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的拓展,产生了语言习得“天赋说”、“习得说”、“关键期假说”、“结构学说”、“联通学说”、“社会文化建构说”、“情感说”、“内在说”等,注重研究语言的运用;语言习得机制研究注重习得知识与学得知识、陈述知识与程序知识、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知识的表征和控制,形成了二语知识表征的心理机制(Susan&Selinker,2000:330-369)。

然而,Ellis的二语习得理论或模式、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假说等,受当时技术发展和认知研究的局限,并没有解释当今信息时代的认知方式和信息知识的表征,也没有解释基于技术语境下的二语习得机制。今天的网络技术似乎颠覆了人的认知方式,改变了知识的存储、呈现、加工和获取的方式,“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囊括了语言或语言教学的所有内容,为语言教学活动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创造了前提条件”(胡加圣、陈坚林,2013)。现代信息技术和认知理论拓展了二语习得学科研究的空间和手段,学习信息的视觉化已呈现出一种新的学习范式。在视觉化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与学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研究是语言学习研究发展的逻辑必然,视觉化二语习得开辟了语言与技术研究的新领域,其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和未来前景不言而喻。

2、二语习得研究视觉化发展趋势

刘浩(2013:29-33)认为:二语习得作为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同时也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不可能仅从单一学科出发就完成对其的认知,而是需从不同学科中吸取营养。二语习得研究不仅要研究语言本体,关注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和技术化过程,还应该研究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及其技术形态之问的关系,这是二语习得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

文秋芳、王立非(2004)依据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框架概述了国外35年来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现状;同时对1967-2000年TESOL Qua~edy刊登的量化和质化研究论文进行统计,总结出二语习得研究方法呈现两个最新发展趋势:(1)运用微变化研究法来探究二语习得机制;(2)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新手段。Rosamond&Florence(2004:49-51)指出:二语习得自70年代至今,主要关注的是:(1)内部机制的作用;(2)第一语言的作用;(3)心理变量的作用;(4)社会和环境因素的作用;(5)输入的作用。然而,正如人类文明源于读图时代一样,人的认知也首先源自图像符号或者说语符,因为语言与图像存在着一定的互文性、解释性和技术的表意性。技术的物化和形态的技术,其表意丰富性是原具象所远远不能比拟的,技术突破了时空和语言的限制,视觉化的语言和语言的视觉化以其直观和直感性更有利于语言文化的交流、共享和语言的习得。图像正受到技术的物化,越来越多地侵入文字的领域,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变得不可或缺。尤其是智能媒体在知识表达形式上的巨大突破,使知识的表达从简单抽象的符号走向模拟仿真。技术既可以虚拟世界的对话性和虚拟世界的自律性,也可以虚拟世界的表现性与临场感,因此技术给学习提供类似真实的情景,同时对多种感官进行刺激,弥补了文字表达形式的不足。据此,笔者认为近十年来二语习得研究正在发生大的“技术”转变。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就是人类学习、学习与技术、人与学习及技术之间展开了一场新的对话与变革。在这场对话中,二语习得的视觉化发展最具特征。

目前大量的网络公开课、微课均采用录像技术,形成了免费的影像资源大数据库,视觉学习工具、学习网站、学习资源及视觉学习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美国MIT、哈佛、耶鲁等高校教育资源(网络公开课)、youtube、网络电视、优酷网、爱奇艺、土豆网、搜狐视频、乐视、Facebook、Twitter、MOOCs等影视资源,丰富多样,囊括了文本、图像、音频及视频等各类大数据学习资源。根据http://,Youtube的收视观看者为每天4亿人次,Myspace、Facebook每天的访问量在2.5亿人次,这些视频网站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鲜活的资料。有的国家如英国的伯明翰大学还成立了专门的视觉学习研究实验中心(http://not-tingham.ac.uk/visuallearninglab),促进优质教学。

文化技术化将产生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是影像与形象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人类文化已经近乎于全方位地被技术“视觉化”了。视觉文化,尤其是动态图像文化,通过图像作用于情感和人的认知,从而已经并将继续对表述与价值系统和认知系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我们正处于一个从语言文化主导的时代进入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或者是eCuhure,而非仅印刷文化。影视、图片、形象符号化的书写形态和表达技巧正日益成为人们必要的生存手段和生活方式。在今天的“视像化时代”,知识的可视化和教与学环境的虚拟化、人机互动化和智能化是人类获取信息最有效的方式。技术改变了信息结构、表征和传递;基于技术语境的视觉文化成为二语习得视觉化的发展趋势。相对而言,二语习得研究滞后于技术的发展,技术与二语习得的对话与变革将产生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因此,二语习得必须研究“读图时代”的语言习得方式和视觉化教学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探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社会环境,顺应时代的要求及语言习得和教学规律,体现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3、二语习得视觉化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3.1 视觉与视觉学习

视觉不仅仅是一种“看”颜色、形状的感知活动。从语言学的视角看,视觉是一种语言,让我们产生和交流对现实的思想。交流过程和图像与符号的转换过程是思维活动过程,即视觉学习过程。就现代技术而言,视觉学习是一种教学和学习风格、理念、概念、数据和其他信息与图像相关的技术(Leite&Svinicki等:2009:2)。视觉学习涉及的问题很复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一种通过大脑皮质视觉区控制的感官学习,是一种视觉智能。从教育理论研究和认知心理学看,视觉学习是教所有成年人如何思考和学习最好的方法。从学习风格看,视觉、听觉、动觉是常见的三种学习风格。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技巧有一定程度不同。识别和区分学习者风格有助于教师和学习者适应差异,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使他们能够适应多种学习风格并从中找到平衡,而这种平衡的性质决定了人的认知风格。就外语教学过程而言,“这些信息源按呈现形式,可以分为文字、声音、图片、图表、影像等。根据对信息本质的解释,信息的产生、传输以及接受等,离不开基于听觉和视觉的‘双通道’系统,所以,其实最后所有教学要素都是始自声音和图像符号,并以之为结束,学习者在逼近真实自然的条件下掌握学习内容。这就是外语课程的信息化处理过程”(胡加圣,2012:97)。显而易见,视觉学习是外语教与学的必然路径,视觉学习也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实现高效的视觉学习,需要科学的视觉学习策略指导。视觉学习策略,如图像、影视、动画、漫画、图标、图表、轮廓等普遍用于教与学,学习者通过译解言语形式的信息或被要求评价和解释各种来源的信息,包括新的知识,这种学习就是围绕某种特定的图式、情境来展开思维活动。今天的教学和学习的视觉化是借助视觉整合教学手段(Kleinman&Owyer,1999:53-56)。图像和空间关系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学习资源和模式。视觉学习技术使学习者能清晰、快速地获取信息。学习者可以瞥一眼地图或图表,便立即产生新的思想。简单的技术,如格式、空间关系、文本的大小和位置,最接近一个人原有的理解水平。一些常见的视觉学习策略包括勾勒、创建图表、思维导图等。也可以用其他技术(包括图像、图片、颜色、地图的使用等)来组织信息和与他人沟通。我们也可以把这些优点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开发视觉学习技巧,可以大大减少花在学习上的时间。

3.2 视觉素养与二语习得

视觉素养是图像化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从视觉对象、符号及其他图像中获得意义时对其进行区分和解释的一种能力(Kimberly,2004)。换言之,视觉素养是语言学习者读图、解图、译图、“话”图及与图像、图符进行交流协商的对话能力。“在完成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外语学习任务时,教师与学生都必须面对一系列的技术操作环节。从基本的多媒体播放功能,到稍微复杂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网络通信、数据处理等等,都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不得不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当代所有大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胡加圣,2011:97)。因此,视觉素养是二语习得视觉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视觉学习的概念基于视觉通信使用的类型和一个人的视觉素养。一个典型的视觉学习者必须拥有记住细节的能力,包括颜色和空间的安排,因为他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心灵。“我们不都是视觉的思想家(虽然我们都有潜能)。然而,我们都是视觉型学习者”(Kelly,2009)。资料表明:约85%的人与生俱来就是偏爱视觉学习者。随着通过媒体刺激视觉,许多人认为自己是视觉学习者。这些学习者已经适应了信息接收的主导模式,这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学习行为,这些学生已经忘记了他们的真实性。如今,学生大都偏爱看视频资料而不喜欢阅读纸介文本,传统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语习得视觉化有助于改变教与学的形式:视觉化的教学媒体有助于将学习信息以更具表现力、更多样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二语习得视觉化揭示更敏捷高效的信息加工、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规律和特征。因此,二语习得视觉化理论体系、模式或假说揭示视觉媒体的教学设计、媒体与学习者之间的认知过程规律(如渗透性、整体性、序化性、协调性和定向目标)并构建其模型分析,实现技术、信息与学习者的最优化组合,对视觉智能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Vygotsky社会文化理论可以解释媒体与学习者之间的认知过程,其核心概念是:“人所特有的高级认知功能是以社会文化的产物――符号中介来沟通个体和社会物质世界的关系的。他认为,正如人不是直接作用于物质世界,而是通过物质工具这样的辅助手段进行生产劳作一样,我们也是运用符号(心理)工具(symbolic/psychologicaltools)作为辅助手段来控制和重组低级生物的心理过程,物质工具负责对自然的控制过程,而心理工具负责将自然的心理过程转化为高级认知功能,目的在于帮助个体掌握自己的行为和认知过程。物质工具和符号(心理)工具是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人创造的人类文化的产物,符号工具包括数字、计算系统、音乐、艺术成果、文学作品,尤其是语言(Lantolf,2000:80)。”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构成人思维基础的生物机能不足以解释我们自觉并有意调节心理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是文化建构的产物,特别是语言内化的结果。“语言内化是社会文化理论的另一核心概念。内化指社会成员把交际活动中的符号产物转化成心理产物以反映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Lantolf,2006:90)。因此,语言符号是社会互动中的交际单位,也是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内化的思维单位。在社会互动中,语言符号有助于社会交际和思维的统一。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内化过程形成了人的高级认知功能。Paivio(1991:255-287)提出了双重编码理论,这一理论的命题是“人类心智运作于两个不同类别的心理表征的口头陈述和心理图像。”以两种形式(视觉的及文字的)储存,信息更容易提取。因此,人类的记忆包括两个功能独立的(虽然相互作用)系统的言语记忆和形象记忆。

3.3 视觉学习的类型

视觉学习是指学习者从文本、图片、图表、电影、电视、计算机、虚拟技术等视觉信息载体互动中建构知识。学习者凭借着各种视觉信息载体来增强信息的获取和理解能力,来澄清自己的思想、与先前的知识对接、组织和分析信息。视觉学习是自主构建和整合新的知识的学习方式。然而,从认知的角度看,视觉学习是一种基于视觉感官和视觉智能的学习,是多重心理活动和认知机制的过程。学习者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机制作用存在个体差异和偏爱,一个人对环境反应、行为或适应方式的差异和偏爱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类型。技术化的视觉学习满足了视觉学习偏好型的学习者,同时也在改变其他学习偏好的类型,有益于多模态、包容型的学习类型。笔者倾向采用视觉学习能力来划分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那么如何界定视觉语言学习能力?如视觉读写能力包含:观察的技巧、口译技能、分析能力、了解构图元素的能力,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响应的颜色、图片的情绪反应等。Kolb(1976:38-53)提出人们根据如何感知及如何加工处理信息形成了其独特的学习风格。Keefe认为学习风格除了包含信息加工方式外,还体现出个体的感情因素、心理行为以及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学习方式的偏爱。Kate认为学习风格指的是个体自然的、习惯性的、持续的对新信息技能获取、加工和吸收的偏好方式,它不随教学方法和内容而改变(Keefe,1979:170-194)。影响学习风格的因素很多,尤其是知识可视化、大数据、MOOCs时代,学习的类型也随之产生新的变化。目前而言,二语习得的视觉化学习活动被分为:视觉性学习、蕴含性学习或潜伏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模仿性学习或接受性学习、创造一创新性学习、运算性学习、思维性学习、综合心理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群体性合作学习。

3.4 学习内容的可视化及学习者的认知

教育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视觉学习是教所有年龄的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学习最好的方法。就目前而言,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探讨视觉化语言习得理论体系及其解释力和实践意义。语言输入应该是多通道和多样性的,其输入形式和语言表征形式是可以优化的,优化了的语言输入形式具有可视化、虚拟化、智能化和易感知、易理解、易得、易学、易读、易用性的特点。因此视觉语言把这种关系转化成一种或多种形式表现(知识的可视化),如下图:

学习者在“看”图时,能把在同一个空间获取的信息有序表达,它具有概念性、关联性、抽象性、特殊性和选择性,具有符号视觉语义的特征。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读图”或发生知觉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所以按“图”、“符号”等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方式组织管理信息和进行信息加工,这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信息获取的习惯。

(2)构建视觉化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的模型群及其有效性分析,构建视觉化外语教学模式。设计基于英语听说读写课程的语言知识可视化、大数据、人机互动、智能化,以及自主构建、自我监控、自我评估的教与学策略。通过模型群进行基于观测、观察、访谈、问卷等有效的实证分析,阐析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可控性、可优化性等。

(3)开展视觉化语言习得与教学的设计与实验。对视觉意象进行更多的操作,对各种感觉和情绪进行更多的联想。它要求开发者具备将图像按线条、形状、颜色、纹理或者构成等元素进行组织的能力,并尽可能使这种组织在满足教育目标的同时满足学习者的视觉心理需求,提高语言学习者和教师的视觉素养,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4)从发生学、现象学、模型分类学、视觉技术学、语言习得与教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探索视觉化语言习得理论模型及其关联特征,揭示影响视觉化语言教学内部和外部的重要因素的本质特征,挖掘视觉化语言教学主体信息加工的认知过程,如眼运动、交叉视觉、综合感知和信息的获取、解码、输入等过程。学习者运用视觉信息,将更快地获取信息,更准确地解释信息。各种视觉表达形式具有不同的表征方式和感知特征,借助于这些形式可以准确地对各种知识进行视觉化表达,提高学习者的六种认知能力(符号表征能力、对量的认知能力、概括分类能力、记忆和预见能力、联想推理能力、声音、形状及颜色的辨别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5)从视觉学习心理学、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以及后人类主义等多个维度,探讨视觉化语言习得与教学的对话域中教学的主体性,教学内容、方法、资源与技术所产生的价值理性,构建一个“视觉化教学模型群”并通过教学实验分析其有效性。且不论各种外语资源点播平台、语言技能训练平台、数据语料库平台、网络新闻、视频电影等,单是目前流行的概念地图软件工具就有15种,如:Inspiration,MindManager,MindMan,Brain,Cmap,SemNetResearehGroup,CoCoSystems、ActivityMap,SMARTeas等等,将这些工具整合到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中去,可借鉴的先例不多,需要突破和创新。

4、二语习得视觉化有待突破的难点

二语习得视觉化的学习过程涉及多学科交叉的问题。从学习者与视觉化技术的过程看,需要研究人与技术的认知机制,如学习者通过何种通道或模式对视觉信息和言语信息进行同化、顺化和异化,如何解构与重构;学习者的认知加工机制在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的过程中如何组织信息,包括:选择媒体与技术、选择文本与技术、选择意象、组织视觉意象与文本、组织意象和技术整合。从交叉学科中优选、梳理适应视觉化语言习得特点并具有逻辑解释力的理论模型。视觉感知、视觉想象、视觉认知、交叉视觉、视觉形象的重组,涉及认知心理学、视觉艺术学、神经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目前二语习得本体的研究忽视了视觉认知、视觉技术、知识表征等认知过程的作用要素,学界应加强相关研究,尝试解释多媒体能促进学习的机理。视觉化二语习得理论模型的建立极具挑战性。

二语习得视觉化涉及主观、客观、环境与技术等诸多因素,如何使其具有可控性或可优化性且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并通过实验来分析视觉化语言习得与教学的有效性和特殊性?视觉观看的过程是眼睛运动的选择、组织和重新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神经活动和认知活动。对象元素、技术元素和环境因素均对视觉产生影响。实现眼、脑、手三位一体与客观和技术的协作与配合是获取信息和信息加工最有效的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以及视频使用计算机处理方式进行认知标记和可视化表征,这对于人的大脑及人与技术的认知模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视觉学习在挑战着学习载体以及学习模式与技术载体的整合。技术发展总有其局限性,物化的技术和语言的技术物化如何融入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风格、思维特征和批评特征,在技术上还有一些瓶颈。国外教育技术界一直致力于建构一个针对多媒体学习的认知学习理论,以对多媒体学习过程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关于多媒体设计的一系列预测,并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对这些预测进行检验。但预测是否得到合理的解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