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重点建设工程论文

时间:2023-03-02 14:58:12

导语:在重点建设工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重点建设工程论文

第1篇

有线电视是通过电缆等传输渠道将人们所需要的电视节目信号和数据传输到千家万户的网络传输系统。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线电视网络的应用都十分广泛,但其最早是成型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居住在公寓中的人们共用一个信号接收天线,并在各家各户中都设置了分机设备,共享节目的传输。后来随着该项技术的发展,其覆盖的网络范围也不断扩大,直至覆盖到整个城区。最初的有线电视网络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导致其收费相对较高,普及率则相对较低。但近年来,我国电视技术系统日趋完善,使得更多的人群在收费较为低廉的条件下就可以享受有线电视网络所带来的便利,是该行业发展的一大突破,也促进了有线电视网络的普及。

2有线电视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在首都的北京饭店安装有线电视仅仅是出于外宾接待的需要,在此之前,我国对于该项技术领域还处于空白阶段,在北京饭店装设的系统是第一次尝试,而且只能接收到两个频道,至此之后,我国才陆续在此领域进行开发和研究,并相继在各大宾馆和企业范围内进行推广。直至今日,有限电视网络已经遍布全国,并且深入了寻常百姓家,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未来的有线电视网络将会是一个全方位的服务网络,它将把现有的电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融合到一起,发展成为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实现对数据、话音、图像、传真以及其他各种服务在内的综合性承载的多媒体综合业务,同时还将与其他各种业务实现智能化的无缝连接。交互式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无疑是未来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它能够将网络的传输带宽扩展到750MHZ以上,在远距离的双向传输方面运用先进的ATM技术以及IP数字传输技术,更高程度上保证了信号的质量,增强了网络运行中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网络传输容量也大大提高。

3.1有线电视网络将更加注重交互式运行模式

现阶段我国数字电视网络将处于其发展史上的第四阶段,即交互式网络传输模式。该项技术能够弥补传统有线电视网络在技术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传输速度更快,传输容量更高,且信号也更为稳定,不易出现中断现象。同时,它还解决了远距离传输困难的问题,光线传输方式大大提高了信号传输的性能。更为特别的是,该项技术可以实现双向信号传输,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另外,还具有新型的节目点播和预约功能,使其发展更具人性化。

3.1.1要重点解决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干扰现象。

在有限电视信号传输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号不稳,频道间信号相互干扰的情况,影响节目的收视效果。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系统中放大器出现了信号输出问题或系统电平差过大,因此,可以通过降低电平差,调整放大器指标等方法来解决此种问题。另外,在设备的选择和安装过程中,要选择优质的传输部件,尽量避免该种现象的发生。

3.1.2网络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有线电视网络管理要实现分层次管理模式,这由其自身功能的特殊性所决定。首先,要加强对于网络内部核心系统的调试和管理,完善其内部功能,降低其网络运行中出现误差的概率;其次,要进行各层级之间的传输方式管理,保证传输的连续性,避免发生数据传输中断的情况;再次,是系统与终端接收设备的连接和调试,不同的网络层次负责不同的中断设备功能;最后,要进行用户和运营商之间的管理,运营商要在满足运营条件的情况下,对用户开通有限电视网络端口,并及时与用户进行协调和联系。

3.2新型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特点

3.2.1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

数字化技术能够将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进行量化,并且重新编码转换为二进制数代表的数字信号,然后再对新的数字信号进行相应处理、传输、存储和记录。在未来的有线电视网络技术中运用数字化技术既能够保证各种电视设备获得比原有模拟式设备更高的技术性能,还能够让电视设备获得更多模拟技术时代所不具有的新功能,由于数字化电视能够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数字化传送,这就使得有线电视将提供更大的屏幕,更清晰的画面以及更加优质的立体音响效果,这些无疑将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电视网络生活的需要。

3.2.2技术趋于智能化。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智能化不仅体现在数字化上,还将体现在网络化与综合化当中。实现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智能化将带动数字化发展的进程,最终实现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全数字化,这将是一种凭借IP+DWDM的信号传送模式,它能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各种多媒体信息服务,带人民大众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

3.2.3技术网络化发展。

为了适应未来有线电视更高的技术要求,需要对有线电视系统进行双向改造,通过宽带传送网络的建立使得孤立的双向有线电视系统很好的联系到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线电视网络信号传输体系。有线电视网络实现与其他网络的连接就是有线电视网络技术走向网络化的重要标志。有线电视技术的网络化进程是以HFC结构为基础,同时还将融入宽带网络技术和现代光纤通信技术,这样能够保证有线电视网络拥有更加强大的综合信息传输以及处理能力。

3.2.4综合化发展。

未来,借助数字有线电视多媒体平台和CMTS+CableModem组合来实现综合业务无疑是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发展的主旋律。未来有线电视网络还将开展多种辅的业务服务,比如:(1)电子政府(为政府部门提供上网服务);(2)电子商务(为国内外企业、银行对顾客提供商务服务;(3)电子社区(为建立智能化信息社区服务)等。

4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前言: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如何加强工程质量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关键。但是,由于水利水电技术存在高低,直接影响着质量。所以,在施工中,如何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对提高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明确管理目标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水利工程建设单位的设计施工工作与监理工作为同一部门完成,使得水利工程建设职责不明,甚至会因地方保护主义而影响到其管理。另一方面,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关系较为混乱,各部门负责的管理工作非常烦琐,无法对水利工程质量进行深入管理。

1.2 没有执行建设程序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社会民众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投入资金也较大。但是由于水利工程的性质为公益性,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国家的拨款,建设单位工作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投入资金的合理应用上,而忽视对水利工程质量的管理。

1.3 施工过程缺乏有效控制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很多施工单位对工程施工的过程缺乏严格控制,没有依据施工计划选择正确的施工工艺,使得工程施工工艺无法满足工程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单位没有认真准备工程施工资料,以及进行生产性的试验。

2 改变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现状的对策

2.1 统一思想认识,转变管理观念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主要由国家投资,因此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是领导对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和管理观念,这直接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首先,领导需要认识到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质量管理中,坚持以质量管理求发展的思想观念,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施工单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需要在保障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将质量管理作为管理工作的重心所在,使质量管理观念贯穿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

2.2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

由于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起步较晚,社会民众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没有全面认识,因此加大对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宣传力度对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宣传需要抓住合适的时机,以加强宣传的效果。例如水利水电工程管理部门可以借助“中国水周”和“世界水日”等节日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加大对水利水电工程管理重要性的宣传,使社会民众对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水利水电工程管理观念深入人心。其次,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宣传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拓宽宣传的途径,使更多群众加入到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工作中。例如水利水电工程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开展水法规咨询、水利水电成果展、水利水电知识竞赛、万人签名关注水利水电、散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宣传资料等方式,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人们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意识。最后,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宣传需要选择合适的宣传地区,扩大宣传范围。城市地区对与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认识较多,管理观念也较强,而基层乡村对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认识较为薄弱。

2.3完善监督制度,落实管理责任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障,需要对管理制度的执行进行严格的监督,落实各项管理责任。水利水电工程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如下管理措施:①完善奖惩制度,对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全面考核,恪尽职守、表现突出者给予适当的奖励,、表现较差者给予必要的惩处。②完善监督机构,注重对水政监察与工程监督机构的建设,使其担负起辖区内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机制正常运转。③完善管理工作规章制度,例如《水政监察巡查制度》《水政监察大队考核办法》和《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暂行规定》等,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工作有章可循。④建立举报制度。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工作需要各级管理部门的协调和彼此监督,以形成管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同时,为了避免因管理真空而出现违法事件,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和水平,水利水电工程管理部门需要建立举报制度,鼓励社会民众积极反应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存在的违法乱纪情况,使更多人参与到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和监督工作中。

2.4 注重施工管理,提高管理者素质

首先,施工单位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强化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其可以按照施工工艺和操作标准进行施工,正确操作施工设备和施工机械,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质量,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单位需要培养和引进管理人才,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加强对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训,确保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经过考试考核合格后,才能参加管理工作。最后,水利水电工程管理部门需要与水利水电专业高校加强合作,聘请水利水电工作人员给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与高校的专业水利水电人员进行管理问题和水利水电问题的沟通交流,咨询专业的水利水电管理问题,从而全面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水平。

2.5实行“市场形成价格”制度

首先,企业在工程施工之前必须做出合理有效科学的工程造价,可以采取“实物量法”进行制定工程造价,结合市场实际价格水平与企业自身实际,制定出符合工程项目与企业实际具体情况的合理可行的工程造价。其次企业要完善制度管理,建立企业定额制度。企业要根据国家有关工程项目的规定,结合企业本身的设备条件、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管理机构、组织形式等方面制定出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最后,企业在工程材料采购方面,要建立有效的询价、采购体系,这样企业就可以掌握市场价格信息,能够了解工程短期甚至中期的材料价格走势,对价格进行有效的预测分析,使得企业能够减少在报价方面出现的风险。

2.6加强工程全面质量管理

对于一项工程来说,一般会有工程的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和施工方,这四方必须紧密配合,有效协调,共同加强质量管理工作,以求提高工程质量,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要在企业全体员工中普及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使得全体员工具备质量意识与风险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保障工程的质量,创造出优质的工程项目。

3 结语

总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关系到社会民众的安居乐业和水利水电工程覆盖区域的经济发展,其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政府部门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领导转变管理意识,管理部门完善管理制度和注重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宣传,才能切实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思想深入人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工作中,从而发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2).

[2]谷雅敏.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分析与研究[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0(2).

第3篇

【关键词】教学团队 教学实践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05-01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案

C#.net课程内容以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为主,重点介绍.net平台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Visual 集成开发工具编写Windows Form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其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是数据结构(C#描述)、、网络编程的前导课程,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基础。把握程序设计方法和思路,奠定学生的可视化编程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的支撑。推进和实施“.net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材,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

课程建设小组在学校和计算机学院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在课程建设上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的方针,以突出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够用性、操作性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为核心,对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实验、教学管理等作了重点建设,完成了规定的内容和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要求。

课程建设的时间分为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009.9~2010.9制定培养方案、拟定课程大纲。制作ppt课件及实验指导书第一版,完成教材讲义修订、发表相关论文、申报科研教改项目,开发配套软件,落实实践基地,组织学生竞赛,申报.net专业实验室。

第二阶段:2010.9~2011.9完成教材讲义、课件ppt及实验指导书第二版,开展教学研究,发表相关论文,推广配套软件应用,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其中EI收录10余篇),申报科研教改项目,出版教材二部。相关资源挂实验室服务器供ftp下载。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建设;

3.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

4.教材建设。

三、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1.有完整的学习资源库,并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出版了相应教材和自编了配套的实验实践指导书。

2.有配套的.net课程专业机房――微软实验实训室,既是学生上机实验实践的场所,也是中山市.net软件开发的重要平台。

3.有专业的实践基地。通过与中山市知名企业合作,签定了长期的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4.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站在如何应用.net作为工具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在授课的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剖析,从而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

5.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我们通过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于本课程我们配有相应的上机训练以及相应的课程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都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学生通过亲自上机对问题进行分析、设计、编码、调试,最终设计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从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6.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进行教学。知识是载体,传授科学精神、治学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根本,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采用互动式教学以及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研讨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目前,国内高校该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比较偏重于计算机编程语言或完全是编程语言的教学。教学模式也一般是传统的模式,即十分注重某种编程语言基本语句、语法和一些细节的介绍。这样,该类课程基本上是以高级语言自身的体系为脉络展开教学的。由于教学不是站在如何应用计算机工具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就没有把逻辑与编程解题思路放在主体地位,也就没有很好讲解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果导致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上机解题能力训练不够,更谈不上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科研探索了。于是,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内容枯燥难学,学过之后又不能用之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信息领域、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仅仅掌握几门编程语言是不够的。他们重要的是在开始大学学习时就要努力锻炼去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和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具备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眼光。这样,就不单单是要学习编程语言本身,而是要开阔思想,打好了一个思维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再学习各种编程语言工具课就有实际意义了,也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并能把编程语言作为有利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算法、解决问题。同时,也使自己在后续课程学习乃至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活动中后劲十足。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完全基于上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建设主要实际效果

1.出版的二部教材《C#大学基础教程》、《软件工程技术及应用》,目前已在全国高校使用。

2.在全国公开刊物发表较高水平论文二十多篇,其中EI收录十余篇。

3.配套的软件《面向对象设计在线评测系统》已在校内应用,最高峰时同一天有1500多人次提交评测结果。

4.团队教师指导的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26人次(包括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一等奖)、省级奖37人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

五、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net课程教学团队”经过几年的建设,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学效果反应良好,学生评教结果全为优良,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同行认可。但课程建设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总结和完善的地方很多,目前,本课程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整改措施:

1.师资队伍的建设;

2.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

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以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为例,阐述了实施特色建设的必要性、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保障措施。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每所高校都想从各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及办学层次,以此奠定在高校中的地位。对于国内重点大学而言,其综合办学水平和实力都领先于一般普通高校,因而不存在生存问题;而不少一般普通院校为了生存走上盲目求大、求全“趋同化”的发展道路。这一现状也直接影响着作为高校发展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早在2O世纪30年代。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曾提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的至理名言,它昭示着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图书馆如何建设才能走出“百家皆有我也有,百家皆无我也无”的局面,这一问题已成为当今图书馆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1高校图书馆实施特色建设的必要性

1.1完善学校办学水平及提高图书馆的声誉

从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现状看,大多数图书馆的馆藏内容基本相同,即“百家皆有我也有,百家皆无我也无”。趋同化的馆藏资源难以吸引高校广大读者,特别是从事科研的教师队伍。作为高校发展三大支柱的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应当是其支持学校办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应以本校的学科专业特点来确定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藏书体系。建设应着重在“特色”二字上下工夫,即根据本学校的专业特色收藏图书,以提高资源的共享效果,力争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具有特色权威性,使其他院校无法替代,以此提升学校的品牌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馆藏的价值。提高图书馆的声誉。

1.2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得以合理利用

从发展趋势看,未来图书馆将由各个特色馆藏组成,而衡量图书馆的标准不再是看馆藏多少,更重要的是看为用户提供了多少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各高校图书馆应搞好各自的特色建设。特色建设能够弥补资源建设中的缺漏,最终形成整体优势与合力。特色馆藏最终不仅要满足校内用户的需求,同时还要通过对外开放服务,满足其他院校及社会渎者对特色馆藏的需要,使资源达到最大化的合理利用,从而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1.3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信息时代,资源获取的多元化趋势使得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以及服务水平都提…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如不及时更新,没有自身的特色,相互重复,那么其生存就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发展就更无从谈起。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重新定位,科学地选择今后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只有搞好特色建设,突出自身个性化的优势,凝练特色学科方向、汇聚特色建设的学科队伍、推进特色建设发展、构造富有特色的图书馆文化和品牌竞争力,才能在学校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2高校图书馆特色建设的基本路径

2.1强化特色意识

高校图书馆的各级领导要把高校图书馆的特色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统筹规划之中,这样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图书馆的特色工程建设,保障文献资源购置经费能够合理有效地分配到特色文献上。强化特色意识,就是树立个性化服务理念。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需要的就是改变传统服务方式,以知识服务来满足各类读者对知识的更高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以读者为本,真正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2.2整合资源及确定特色建设的范围

根据学校的专业学科强项,建设具有特色的图书馆馆藏。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上存在两种模式,即数量型模式和质量型模式。图书馆不能只走数量型的发展道路,重藏轻用,追求藏书数量,要做到质量和数量的有效结合,既要具备一定的藏书量和规模,更要重视藏书建设的质量。任何一所图书馆都不可能将所有的文献收藏齐全。因此,图书馆需要整合信息内容和技术,需要研究学校广大师生的层次机构、学科结构和科研状况,以此确定馆藏资源的学科结构、层次结构和载体结构,确定馆藏重点建设的范嗣;同时,还要发展特色化建设.既要考虑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还要考虑将来为其他林业院校资源共享提供服务。

2.3强化特色服务能力的提升

图书馆开发特色资源,其重点是强化特色服务。采访人员是高校图书馆特色服务的一个关键落脚点,其知识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质量的优劣。采访人员在资源存储和提供服务上,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的资源建设特色。这就要求采访人员除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兼具计算机、外语等相关专业知识。另外,为了加强特色建设,高校图书馆还应加强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学科馆员应由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熟悉图书馆馆藏结构和文献信息资源利用手段、较强文献组织加工能力的网书馆々门人员担任,在学科专业与图书馆问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有助于满足对口学科研究人员的文献需求,提高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文献支持能力。

3图书馆特色建设的运作模式

为存本校及高校罔书馆发展巾占有一席之地,已具规模的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在成为黑龙汀省著名罔书馆之际,义开展了特色建没,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3.1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特色建设的基本原则

多年来,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紧紧用绕学校发展的总体要求,彤成“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渎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人义关怀的服务特征、渎者满意的服务日标”的特色建馆指导思想,在人力资源、文献资源等方面的建设上走fH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1)坚持以特色建设为中心与教学科研相协’周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罔书馆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特色建设这个中心,即以“特色牵动、载体拉动、上下联动、整体推动”的原则来扎实稳妥地推进义献资源体系、服务体系、管理体系、学科体系、文化体系等方面的建设。特色建设遵循与教学科研相协渊的原则,突出学科性,以建设促发展,以有为促有位。

(2)坚持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原则。以人为本是新时期依照科学发展观对渎者至上原则的延伸。该原则体现}}I图书馆服务的人义本质及罔书馆的人义精神,它也是我馆多年来工作(全天候一站式服务)的一大亮点,这仍是今后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3)坚持科学性与整体性、连贯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科学定位尤为重要。按照学校和我馆的发展战略,通盘考虑各种文献、人力等资源的建设问题,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一些优势学科(如林学、野生动物学等)已形成一定的资源,在其领域已显示独特的优势。要使之保持连贯性,将科学性与整体性、连贯性相结合,科学地配置。

(4)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图书馆的各项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全体馆员是罔书馆组织之本。只有广大馆员共同参与,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才能实现图书馆的发展战略。

3.2图书馆特色建设的主要奋斗目标

坚持以“建设东北林业特色图书馆”为工作主线,重点建设“三大T程”。即:以特色资源建设工程为核心、以特色服务建设T程为主导、以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为亮点,全面推进图书馆资源、队伍、学科、管理、基础设施、2l1工程等工作的展开,努力将罔书馆建设成为传播文化的阵地、知识更新的源泉、传承文明的摇篮、人才培养的沃土、东林义明的窗口及特色建设的标志。

3-3特色建设实现的具体保障措施

(1)找准定位,科学规划特色资源建设工程。在特色资源建设方面,遵循“在巩固巾发展、在探索巾创新、在开拓巾突破、在捌研巾求实、在规范中提高”的原则.从纸质文献和数字文献资源两方面人手。主要包括:一是合理配置々业义献与公共基础文献的比例、巾文文献与外文义献的比例,重点保障擘业文献的连续性和品种的完整性。二是以纸质文献、中文义献为主,保障基础性义献和素质教育义献的需求。专业研究性图书种类力求齐全,复木量较少;基础和素质教育罔书力求经典和权威,复本量较大;以电子文献、外义义献重点保障业性文献的需求。三是书以纸质为主,电子书适当补充纸质种类和复本的不足,定期通过义献借阑率统计、数据库使州统计、渎者定性评价、义献定量分析等进行订购评价,适时调整采购方向。充分做好灰色义献的调查研究、收集与开发丁作。同时,搞好与各系资料室的对接,做到义献资源共建共享:四是专业类期刊以电子版为主,同时保证印刷版期刊的特色和品种。五是多媒体资源在满足素质教育和基础性教育的前提下,按需购置々业文献六是多渠道采集、研究和开发特种文献资源:擘利义献、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技术标准、学位论义、政府版物、产品样本、技术档案等。七是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种类要齐全,将数据库内容重复性降至最低,于々业研究需要的数据库类型以一次义献为主、二次文献为辅,保证重点学科覆盖面,兼颐非重点学科。川于素质教育需要可以选择视频库、电子冈书等其他类型数据库。

(2)突出重点、科学管理特色服务建设丁程。存特色服务建设方面,罔书馆现有博十、硕十研究生44名.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16名,具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擘业背景的人员占总数的20%以上。根据人力资源现状,展开个性化服务,开拓服务项目,完善服务体系使我馆在服务上能够上层次。使之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标杆。

一是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图书馆要采取引进和培训、定向培养与实践锻炼、请进来与送fIJ去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业务精通、技术精湛、勇于创新和结构合理的高素质々业技术队伍。二是充分发挥我馆人力资源优势,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川的良好氛嗣,形成团队展开特色服务。三是改善服务手段,探索和开通VIP推送服务,确定VIP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内容。四是基于VIP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研究用户的科研方向及各自不同的信息需求,做到事前采取分析制,事后采取总结制,通过网书推荐、学科发展动态研究、相关信息推送、集成化信息过滤等形式,为VIP服务对象提供点对面、点对点全方位、深入细致的特色服务,力争通过此项服务使我馆在学校确立有为、达到有位。

(3)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特色文化建设T程。在特色义化建设方面,不断提升馆员的文化素养,形成东林罔书馆精神,即: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人文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敬业乐业、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文化建设是特色建设的重头戏,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注重创新、丰富内涵、嗣绕核心,特色”贯穿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始终。一是以物质文化建设即图书馆环境建设为重点,对我馆内部环境进行整改,包括:门窗、连廊装饰、围墙修整、楼宁粉饰、办公条件改善、冈书馆网建设、绿化美化环境、各种文化设施建设等,力争在最短时间内使我馆环境达到体现林业大学特色的花周式图书馆要求。二是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特色内化为素质,使其成为一种精神、一种风格、一种文化。要提升其中的文化精神.深刻挖掘图书馆义化的内涵,展开内容丰富的各种文化活动,确立我馆文化建设“诚信、笃学、求实、创新”为基础的馆训。是以思想建设为纽带,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塑造图书馆职业精神,不断增强馆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制订与完善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

第5篇

关键词:综合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大型国家工程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092-03

一、大型国家工程的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政府投资的重点正在逐步转向公共工程领域。但是中国政府投资工程方面管理也暴露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投资绩效不理想、低水平重复、损失浪费、资产流失比较严重、投资建设规划不足、投资领域违法犯罪现象还比较突出等等。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对政府投资工程、尤其是大型国家工程的审计显得非常重要。

大型国家工程,一般是指主要由国家出资兴建,为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产、生活提供必要条件的,具有国家战略层面意义的大型公用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苏通大桥工程、奥运鸟巢工程和港珠澳大桥工程等。大型国家工程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工程公益性强。大型国家工程往往主要由国家出资兴建,投资大部分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工程投资的出发点一般不是为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是为了经济发展提供好的基础设施或外部条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因此,其公益性很强。

2.工程资源投入巨大。一个大型国家工程的实施往往就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物资资源、人力等资源的投入,如奥运鸟巢工程钢结构的用钢量就高达11万吨。因此,对大型国家工程更需要工程建设的综合绩效。

3.工程协调困难。大型国家工程往往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包括政府、工程承包方、施工方、监理方、社会公众等多个利益主体,如果没有很好的协调机制,将会影响工程的建设。

4.工程建设目标的多重性。另外,大型国家工程往往有着多重目标,一个大型工程的实现往往是工程本身的功能目标、行业发展的目标以及国家实力的战略性目标的综合体现。

5.工程建设影响大。在空间上,大型国家工程的建设往往会对整个国家或者地区造成很大影响;在时间上,工程建设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当前,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程度上,大型工程往往会改变一些人的生活,影响程度是普通公共工程所无法比拟的。比如三峡工程,空间上直接影响到整个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间接影响范围达全国,时间上影响将达百年以上,程度上也影响很大,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从以前的十年一遇变为百年一遇,对于三峡坝区,有些人的一生都将为此改变。

二、大型国家工程开展综合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大型国家工程的特殊性使其与国家经济命脉、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期繁荣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型国家工程需要展开综合绩效审计,对大型国家工程进行综合绩效审计是一件关系到工程成败和能否保证实现工程综合绩效的重大问题。但是,目前中国传统的工程审计体系和审计指标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工程审计的需要,需要建立针对大型国家特征的综合绩效审计体系和一个科学合理的综合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以实现对大型国家工程综合绩效审计。本文主要是针对大型国家工程特点的综合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大型国家工程虽然也可以通过运营获得经济效益,但其公益性更显著,所以对大型国家工程进行综合绩效审计的时候,如仅用投资收益率、投资净现值、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财务指标是不全面的,大型国家工程影响到社会、经济、环境、产业发展等很多方面,而且此影响在长期有效的,因此,对大型国家工程进行审计的时候,除了工程的财务绩效以外,还需要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甚至国家竞争力等角度来审计和评价工程,这就大型国家工程的综合绩效评价。

三、大型国家工程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一)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大型国家工程综合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设计基于以下原则(见下图):这些原则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1.相关性原则。即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基于大型国家工程本身特点,与工程综合综合审计的目标紧密相关。作为建立指标体系的首条原则,相关性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综合综合审计的准确性。一般来说,指标体系要能够根据审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尽可能地为使用者提供足够的信息,要能够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工程实际情况与既定目标之间的关系。

2.动态性原则。即指标体系反映的信息应该能够覆盖从大型国家工程设计阶段到完工阶段,而不仅仅是工程完工之后所反映的一些静态信息。大型国家工程的影响深远,其建设周期往往也比一般工程要长,以前的工程审计的指标体系大部分都是反映工程结束后的一些静态评价指标,用这些指标来衡量不够全面,不能够实时反映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状态。因此,大型国家工程综合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中需要包括动态指标,要能够全面反映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管理、工程进度等动态信息。

3.系统性原则。即指标体系是一个大系统,各指标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有联系的。大型国家工程往往是多个复杂巨系统再结合在一块的更大的复杂巨系统,对其进行审计要精细到每一个分支,同时也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要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审计。

4.有效性原则。即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是易取得的,也是可理解的。指标体系设立的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对大型国家工程进行审计,因此,只有其各指标容易取得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审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审计报告使用者获得关于工程的充分的准确的信息,只有当其能够被使用者所理解,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二)综合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设定

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大型国家工程的综合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可以从这几个层面展开:财务指标层面、社会指标层面、环境生态指标层面、工程质量层面、行业发展层面。当然,对于不同的具体项目,指标体系设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予以动态地变化,以增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以上几个层面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从整体上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审计。

财务指标评估工程的财务成果,是对工程从财务的角度进行分析,计算收入、成本、费用等财务数据,并分析工程的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投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财务指标,以考察工程项目建成的财务赢利能力。

社会指标主要分析工程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工程对社会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工程完工后对社会宏观经济发展、就业、国际竞争力、国家形象等的影响。

环境生态指标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此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日益显得重要。在对一个大型国家工程进行综合审计时,可从废水、废气、废渣处理、资源占用率、生态破坏率、环保成本比率等多方面对其进行生态环境评估。

大型国家工程必须关注工程质量,以免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而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对大型国家的质量审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大型国家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会对现有工程建设过程的工艺、技术、管理等各方面提出挑战,很多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在工程建设得以产生,因此大型国家工程的建设对中国很多行业业务水平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对大型国家工程综合绩效审计过程中要对行业发展指标作出合理的评价,也是大型国家工程社会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结论

大型国家工程综合绩效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仅对其审计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在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以审计的目标为导向,严格按照指标选取的原则,把指标体系细分为具体的层面,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每一层面选定定性与定量指标,以增强审计结果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

指标体系设定之后,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指标体系其更具有科学性。对各项指标分别评估后,从系统的角度整体把握大型国家工程的综合绩效审计,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的五个层面,设立具体指标,如上表。

参考文献:

[1]张宏量,肖振东.基于AHP的公共环境投资审计项目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审计研究,2007,(1).

[2]孙平.中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

[3]刘爱东,赵金玲.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研究[D].第二届中国工程管理论坛论文集,2003.

[4]赵小平.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4.

第6篇

关键词:优势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103-03

当今世界正处在快速发展得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日新月异,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更加激烈,高校想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通过特色发展取得竞争优势和生存空间。学科建设已然成为高校重点建设政策的突破口,仅靠那种单一学科、单打独斗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一些重大项目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支撑才能高质量完成。在科技领域存在着高端人才缺乏、人才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的背景下,加强高校优势学科建设过程中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对于提高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声望,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在我国,2010年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明确提出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教育部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目标锁定为建立高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国内高水平研究型高校逐渐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内化为共同使命和自觉行动,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不同特色的培养模式,其中突出的主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精英教育理念。部分大学通过设立教改实验班或实验学院(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等),采取选择优秀生源、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择优分流、推进个性化、研究型的教育方式等措施,依托学科优势打造培养平台,使一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清华大学的“大理科班”专注于“因材施教”和“深耕精耕”相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设置阶梯式培养环节,启动预选拔机制,营造多元化、富有活力的学术氛围,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复旦大学的“望道计划”基于基础学科学术研究前沿教授云集、国内外知名学者往来频繁的优势,依托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构筑“拔尖学生”培养平台,带动全校各个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实验示范区,按照小规模、高规格、精英教育的原则,通过“百里挑一”的二次选拔,采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能力和创新教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学科建设旨在加强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重点任务包括建设高峰学科、培育杰出人才、产出重大成果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江苏省将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对于高等学校而言,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厚实专业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厚博精深型人才。有学者将其基本属性概括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创新性”;也有学者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来概括其素质。

二、以优势学科建设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措施与成效

1.以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优势学科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高标准、强应用”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把培养敢创新、能创业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本学科方向的根本任务,强化创新教育理念,努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力争规模、质量协调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和效益稳步提高,为江苏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将优势学科建设成在该领域具有显著特色研究的省内一流、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人才培养基地。强化优势学科特色,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优势学科培养方案已独具特色,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互相融合,各学科方向协调发展;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快研究生培养成效。按照“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加快发展、注重创新”的总体要求,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的本硕连续和硕博连读;针对入学优秀、具有明确学习规划学生,采取“基地班”、“实验班”形式,进行精英教育,加大研究生教育规模;针对本科期间优秀学生,可以采用研究生预选拔的培养方式。深化教学改革,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高质量课程建设是保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优势学科课程体系,反映学科前沿发展水平,多开设一些具有国际前沿的专题讨论课程,研究生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在教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口头辩论和写作训练,推进研究型教学。同时建设一批优秀的研究生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双语课程、教学团队等质量工程,不断地提升优势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国际联合培养,拓展学生国际视野。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加大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合作,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讲座,鼓励研究生导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申报国际合作项目,开展本学科前沿科学问题的深度研究,开阔研究生导师的知识视野,提升导师创新能力;加快教学条件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以学科研究方向为指导,以优势学科建设为龙头,完善高校的国外图书期刊和数据库,改善研究生实验室面积,购置前沿研究领域内的仪器设备,进一步改善研究生的教学、科研条件,建设成为面向研究生开放的创新实践基地;完善管理制度,激励研究生不断创新,在日常的研究生教学管理中,强化过程管理,采取多种保障措施,如:完善研究生指导的政策与制度,按制度严格遴选研究生导师,规范研究生指导的流程,鼓励联合培养研究生,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要求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必须发表高水平、高级别的学术论文等。

2.构建一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一流的学生需要一流的导师来指导。高校应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对研究生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制定研究生培养创优工程,重点支持培育优势学科专业中具有创新潜质、有望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优秀研究生。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科研实践创新体系和学术活动氛围体系。开设具有国际前沿的专题讨论课程,研究生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推进研究型教学。同时建设省级、校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不断提升研究生教师和导师的教学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培养模式和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在研究生创新团队和优秀学位论文建设方面,依托优势学科平台、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建立研究生学术科研创新基金、创新奖学金、资助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科研活动赛事,结合企业研发项目构建研究生创新团队,展开研究生创新团队创优评比,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大幅增加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和研究生创新项目。

3.建立和完善研究生产学研基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国家和江苏省对优势领域的科技需求,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江苏省2011协同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引进一批在优势学科领域具有一定国内外影响力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围绕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组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加快成果产出、提高成果质量,提升本学科在国内外的科研竞争力和影响力。在现有人才培养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双导师制,通过校外导师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突出研究生开放性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训练,同时,通过国际合作交流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基地。在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和优势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推动高科技成果的转化。

4.创造性地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研究生选题尽量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加强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充分利用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不断积累经验与开发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重大科研项目人才培养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团队,让他们独立负责部分或整个课题的设计与实施工作,更好地发挥他们思想活跃并富有创造性的特点。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专项基金,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增强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启发科研思路,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和科研素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实践创新项目和各类技能竞赛,加强研究生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开阔研究生视野,增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面向产业、面向企业的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的高校创新平台,推动优势学科与“三维”企业深度对接,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紧密合作,建立开放、集成、高校的协同创新模式。重视拓展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培养,打造开放的学术环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5.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导师创新团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现有的制度和政策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应成立全部由教授构成的优势学科学术委员会,其中聘请校外专家20%,本校相近学科20%;在原有奖励政策基础上,重点奖励科研成果转化,调动研究生导师的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科研内涵建设,提升导师科研综合水平,研究生导师科研实力的提升,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依托优势学科平台,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成员的培养,充分发挥导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对研究生培养做出显著贡献的导师,学校应该在职称晋升、研究生名额分配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对引进的高水平领军人才,在科研条件匹配、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和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进行深度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实行国际通行的奖研金制度,设立研究生开放合作基金,使本学科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借鉴国际通用的“国际专家评估”方式,建立一套科学的研究生导师评估模式和管理体系,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努力将优势学科建设成为该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强化创新理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html/e/2009/gangyao/.

[2]周济.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11).

[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Z].苏财规〔2010〕37号.

[4]颜建勇.美、日、英等发达国家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226-228.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协同创新 高职 专业建设 特色 突破口

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高校办学理念,指高校基于集成、合作、融合与共享的价值准则,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的思想观念。特色专业是指高校在各自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具有并优于同类学校的专业,其特征是独特性、优质性和稳定性。2010年广西教育厅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实际,提出并实施了“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工程。专业建设水平体现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强弱,专业特色是高职专业能够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广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其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要建设有特色的高职专业,需快速寻找到突破口。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致力于特色专业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本文以其为例,从协同创新的视角研究分析特色专业建设中的某些规律,对指导广西本地区乃至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广西高职院校特色专业项目建设的概况

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坚持“扶需、扶特、扶优”的原则,2011~2013年建设300个特色专业及600门优质课程,重点建设急需、特色和优势等三类专业点(以下统称特色专业),以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广西政府对教育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广西财政厅专门设立了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专项经费,2011年安排了200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截至2012年,广西共将高职高专院校135个专业作为特色专业进行立项建设,几乎每个立项专业都在推行校企合作,但合作内容仍不够宽泛,局限在订单培养、共建基地、顶岗实习等方面。归纳起来,专业特色不明显是立项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寻找到突破口则是形成专业特色的关键。

二、特色专业建设引入协同创新的理念的必要性

(一)协同创新理念的主要内涵

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协同创新”是指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的观念转化为大学办学观念,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大学是协同创新的主体;第二,集成是协同创新的灵魂;第三,提高办学水平是协同创新的根本目的;第四,合作共赢是协同创新的保障。

(二)协同创新理念应用于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特色专业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的基础,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工作。目前高职专业建设普遍存在设置杂乱无章、专业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陈旧、专业缺乏特色等问题,迫切需要有科学的、先进的理念对其进行指导,以便能够迅速找到突破口,争取在专业定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取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同时也赋予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新的内容。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领域。高职专业建设强调要有特色,就必须通过协同创新,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行业企业、金融投资机构等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建立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快速取得实质性进展,将各种资源转化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转化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催化剂。

三、协同创新理视角下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突破口

独特性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一个基本特征。高职特色专业要具有独特的专业特色,就应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的特色方向,在建设特色的师资队伍、特色课程体系、特色实践教学方案、特色社会服务方式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全力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

(一)师资方面的突破口

根据协同创新理念,充分释放“人才”的创新要素活力理念,将师资方面作为首要的突破口。首先要提升专业带头人的素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了专业带头人制度,设立了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人物。一般来说,适合的专业带头人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科研素质、管理素质,但是对于高职特色专业建设来说,对专业带头人的素质要求需要拓展与细化。有几种岗位能力与意识往往被忽视:一是专业带头人的市场跟踪能力。专业带头人应该有比较敏感的市场意识,随时能够把握产业发展带来的技术需求的改变、人才规格需求的变化、服务方式的变化。二是跨行业沟通能力。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高效的教学资源整合,光有高水平的专业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凭借专业能力与相关的行业领军人物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共建关系,是决定高职专业生命力强弱的关键,也是专业办出特色的重要突破口。三是专业品牌管理与传播意识。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不少高职院校都建设有比较有特色的、有实力的专业,但是这些专业知名度却不高,原因是专业带头人只顾埋头搞专业改革和建设,忽略了专业品牌的管理与传播。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强调专业带头人在带领自己的团队进行专业建设的同时,必须联合企业做好专业品牌的管理和传播规划,抓住、创造机会传播自己的品牌,使自己所在专业在社会上享受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此赢得社会各行业更多的认可与帮助。同时,还要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的兼职教师。专业教师的任务是落实执行专业带头人的工作方案。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发展,一方面,对校内专任教师的科研服务能力和技术攻关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其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方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因此,校内专任教师应自觉与行业联系,在课余时间多下企业、进车间,强化追踪产业发展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求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更加专业,以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学校应该为企业兼职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促进他们在专业教学能力方面的提升。

(二)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的突破口

集成是协同创新的灵魂。通过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构建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又一突破口。特色专业要建立对应于地区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课程体系,按照以“核心技术”为核心的总体思路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从职业分析入手,结合专业工作岗位的性质和特点,按岗位所需的技能和必备知识进行能力分解,确定核心能力和对应的核心课程模块,并结合专业教学特点,配备各教学模块的主要课程,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要求与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并贯穿于课程体系建设的始终。这就要求课程内容与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相一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议,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广西产业、行业的最新发展信息及趋势,由企业专家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岗位确认、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由课程开发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界定工作任务内涵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要素,完成专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最后由校企合作团队合作开发课程。企业真正参与课程体系重构,校企共同开发新的课程,融合区域内主干企业和行业的文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多方面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要求,尤其是实践课程内容的开发方面,要求能反映地方产业生产实际,并体现岗位的技术要求和职业技术标准,从课程内容上体现专业的特色。

(三)实践资源方面的突破口

合作共赢是协同创新的保障,具体来说就是依托地方产业构建开放式的实训资源平台。高职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校政企多方的深度合作,充分运用行业资源,以项目推动合作,构建了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开放式实训资源平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引进及实施的西班牙政府贷款、柳州奋达集团等项目,拥有了广西最先进的高精度工业实训设备及组织管理模式。其中,机电一体化专业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加强与桂林福达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柳工机械等10家大中型企业紧密联系,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则依托“企业进班级”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广西健康家园联盟、广西运德集团南宁银杉实业有限公司,建立了校内“广西健康家园联盟人才培养运营基地”“银杉设计工作室”,实现资源共享。这些实训基地既满足了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成为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除满足教学需要外,还能够承接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培训及社会其他培训任务。

第8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发展不仅是自身体系和模式的发展,更是一种与社会、与企业相协调进步的外向服务型发展。其“开放性”和“服务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上海职业教育开放性实训中心体系工程建设突显了这两大特征。它既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践行“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理念的重要平台。

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强烈呼唤着职业教育加大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当代职业教育的最强音。上海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摇篮和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基地。正在大手笔地描绘职业教育与时俱进地与社会、与企业一线发展协同进步的宏伟蓝图。极力推进以“大平台、大服务、大保障”为目标的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体系工程是这蓝图的精彩一笔。2006年10月,开放实训中心首批建设验收评估合格单位向社会公布(沪教职成[2006]44号),标志着上海职业教育的能力建设又进入新的阶段。

一、理念超前——引领上海职业教育发展的辉煌未来

1.“大职教”思想下的重要变革

根据上海市职业教育会议的“大职教”思想,上海市推出了《全面实施职业教育行动计划》,其基本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将建设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机制。其主要任务是要大力构建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终身教育体系,开放实训中心体系工程是行动计划的重点工程之一。实训中心实行“公共资源统筹、依托职业院校建设、实现全社会共享”。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观念上的革命和体制上的革命。也是上海职业教育置身于经济发展及其需要的大舞台,融人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的重要举措。

2.“特色品牌”意识下的重要举措

开放实训中心建设以“理念上超前于企业、标准上接轨于企业、设施上同步于企业、技能上适应于企业”的思想,充分借鉴外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与本专业主要岗位群要求结合、与本专业职业资格认定结合、与现代企业发展变化和态势结合,全面体现出建设起点高、设计理念新、技术含量高、社会辐射面广等亮点。把“开放实训中心”当作上海市职业教育的特色品牌来建设,既是提高开放实训中心竞争实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既有助于提高开放实训中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职教为公”理念下的重大建设

200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依托职业院校,构建开放实训中心体系,建设一批遍及城乡、布局合理、覆盖主要产业、惠及广大市民的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建设列为战略任务之一,要求为广大市民“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创造良好条件,主动为各类在校学生以及全社会有学习和培训需求的人员提供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的服务。

二、功能创新——凸显为学生为企业为社会的功能

1.适应时代。提档升级

从为在学生服务的公共实训中心,到为社会各界人士服务的开放实训中心,这是职业教育实训环节适应时代的提档升级,是职业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自身需要,也是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开放实训中心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教学平台,深入其中,教师赖以教学、学生赖以实践、学校赖以与社会一线企业无缝对接。有利于职业教育功能的全方位实现。

2.开放操作,多层服务

开放实训中心。集专业教学、学生实训、社区居民学技、社会培训与其鉴定于一体,提供多层次的服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教学、新产品展示、新技术交流、学员练技、技能竞赛及技能鉴定考证的重要场所。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开放实训中心)近一年积极主动为江桥等地区培训离土农民132人次,为周边院校学生培训与鉴定290人次,为企业员工培训鉴定680人次。日前又成功地主办了嘉定区第一届技能竞赛,走出了为社会服务的重要一步。

3.实践导向.享誉行业

以下是笔者观摩过的几个专业开放实训中心部分情况一览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开放实训中心在行业、在社区的信誉和重要影响。“重实践、重技能”已日益成为上海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重要实践活动。

三、能力为本——注重课堂求知与专业实训的有机结合

1.专业建设的支撑点

专业特色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开放性实训中心为学生这一学习环节的加强提供了重要条件,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它不仅是课堂的延伸。更是构成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开放实训中心较为完善的实训设备,在技术上保证了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训的质量。

2.能力培养的强化点

“能力本位”是开放性实训中心建设的内涵要求。开放性实训中心是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新场所。是市民接受职业培训的新课堂。学生在实训工作现场进行尝试性能力或实际能力操作,培训指导教师(考核员)参照标准对其能力进行评定;在这里学生能提高将一般知识、技能、态度与具体的职位(或工作情景)相结合的整合能力。这些能力在多次操练中得到强化和巩固,亦为其职业能力考核和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就业导向的方向点

开放性实训中心注重职业能力的演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可承担更多的责任;学生在开放性实训中心实践,与专业技术、与企业文化及职业环境近距离接触。教学中的学习水平与生产中的业务水平努力相适应,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一上岗就有操作能力,能促进学生更好就业。

四、优势互补——共享硬件软件课程师资的好资源

1.校企合作。优化资源

相对于日益增长的社会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职业教育的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十分紧缺。集中优势力量推进开放性实训中心体系工程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吸引企业参与开放性实训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和消化这种矛盾。上海交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开放实训中心的建设就是一个例子。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许多著名企业通过给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培训资料等援助,给中心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学校则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单”为企业培养适用性人才和培训员工:开放性实训中心的许多教师还直接参与企业应用技术的研发。帮助企业解决应用技术上的难题。这种企业与实训中心的互动有力地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双赢和可持续发展。

2.模块教学.优化实训

模块教学是开放性实训中心的一个教学特色。开放性实训中心是在很多课程模块和先进软件的充分支持下有效运行的。开放实训中心的教学是一种“适需互动”的实践性教学。要求对准市场设模块,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技能抓实训。如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主要实训模块有:传统汽车维修技术实训、汽车钣金实训、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实训、汽车涂装实训、汽车使用性能检测实训等。

3.师资优势,辐射社会

开放性实训中心的教师大部分是“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他们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基层锻炼经历和实训、培训指导能力。场地的开放伴随着教师资源的开放利用。使开放实训中心服务社会的功能得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各界人士到中心学习也能得到名师指导。上海市徐汇职业高中面向社区培训,为社区居民的教育和学习提供实训场地和良好师资,取得很好的效果,受到区政府的表扬。

五、面向未来——践行适应时代需求为民为公的使命

1.以点带面。服务区域

开放性实训中心第一批34个。第二批19个。分别建在44所“百校重点建设”已验收学校和资质条件合格的学校,辐射了上海市主要经济区域并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开放性实训中心建设门类涵盖了交通运输、加工制造、农林、医疗卫生、旅游服务、城市建设和管理、电子信息、财政金融等行业.在职业教育能力建设上完成着“以点带面。服务区域”的任务,也将为上海优先发展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知识型技能人才。为上海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典型示范。影响社会

开放实训中心的建设操作极为规范。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为此专门颁发了《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行为识别手册》,打造品牌意识强烈。开放实训中心的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2000平方米。工位数一般不低于200个。更为重要的是承担开放实训中心建设任务的学校大多是职教名校,如上海市交通学校、上海市商业学校。这些学校有设备、师资、课程、科研和管理等优势,面向社会有较好的办学信誉和品牌形象,开放实训中心在其建设和管理下,凸显出五大特点:(1)突出实训功能;(2)突出教学规范;(3)突出设施建设与人文环境统一;(4)突出团队品牌形象;(5)突出“三个面向”(面向学生、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开放特征。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典型示范作用,有良好的社会影响。

3.面向社会。职教为公

职业教育通过激发和满足社会对职业技能乃至“能手”的教育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行行需能手,业业求里手,开放实训中心有望成为“实现人人须经职业教育或培训,才能更好从事职业工作”的推动器。开放性实训中心建在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开放,为民为众,这也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客观需要。在加大对国家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性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就业培训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等方面,职业教育将大有作为,也应有所作为。

上海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以技能性的内容、开放性的形式、品牌性的风格努力实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社会性、大众性、服务性的特点,显现了上海职业教育追求职教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识度、气度、深度和高度。

六、几点思考

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体系工程的成功实施和初见成效,以及上海市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模式等内涵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除了离不开发达的区域经济实力和深厚的职业教育文化底蕴。应该还有其他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方面。

1.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赢在理念赢在信念

(1)政府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大职教”“大服务”思想,促使了“政府主导到位,企业参与到位,社会支持到位,学校服务到位”良好职教局面的形成。f2)职业学校前瞻性、时代性、服务性的办学理念指导着学校及开放实训中心的生存与发展。如①学生是客户、课程是产品、质量是生命、服务是品牌(上海市医药学校)。②关起门来办学,学校是个点;打开校门办学。学校是个面。要拆除“围墙”,融入社会。用立体式的教育来拓宽职业教育的新路(上海市大江职业技术学校)。有了先进的办学理念,还有把理念变成信念的推动和实际行动,才会有职业教育永远向前的发展。

2.没有人能独自成功——赢在团队赢在合作

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中不论是开放实训中心的建设工程,还是深化课程教材改革等内涵发展工程,都凝聚和体现着团队与合作的力量。(1)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中明确标示专业教学标准开发:须由开发项目组、行业技术专家、职业研发专家、资深专业教师、课改办公室、市教育委员会构成开发主体。开发工作一环又一环,环环相扣。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是团队。头脑风暴离不开团队;开发是团队,课改的真正实现更是需要教师大团队的积极参与。(2)从实训中心的建设规划方案的设计到基地建设到实训工作的开展无一不是团队的力量。一个专业实训模块的开发与实施,有企业的参与、有专家的指导、有教师的操作演示;一套设备、一个流程运转的背后都有一支团队的支撑。

第9篇

〔论文摘要〕川藏公路的运行一直受到以山地灾害为主的各种不利条件的制约。本文尝试从确保川藏公路通畅运行出发,提出建设川藏发展轴线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川藏公路为依托建设川藏发展轴线和有效的灾害治理,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还将对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加速藏区经济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保证作用。

川藏公路是国道318线的一部分,东起四川成都,西止拉萨,全长2155km。该线于1950年开始兴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大西南周边各省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最便捷陆路通道,在促进藏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为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加速经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保证作用。川藏公路作为连接四川和的交通大动脉,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而又很少引起国内区域经济工作者关注的交通干线。线路运行不通畅、沿线区域的可进入性差可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川藏公路沿线高山激流层层阻挡,冰川、泥石流、流沙、塌方、滑坡密布,使得这里成为很难被经济利用的一条交通线。

川藏公路对沿线区域的重要性

川藏公路沿线区域包括成都市、雅安市、甘孜藏族自治区、昌都地区、林芝地区和拉萨市,总面积43·5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400万,其中约3/4的人口在成都市,经济总量则更加集中在成都市,这决定了本文研究的重点是除成都外的其它区域。川藏线尽管它是一条平面几何曲线,但是,其起迄点和跨越地带表明,它应当为途经之地域带来繁荣和文明。这就决定了它应当是多功能的,既是川藏两省区的富民线,又是川藏的经济线、国防线、文化线、旅游线、信息线、扩散线等。[2]川藏公路是沿线地区最重要的交通线路,而且该线增长极分布相对密集,除成都市和拉萨市两个省会城市外,还有地(州、市)级政府驻地雅安、康定和林芝,县级政府驻地名山、天全、泸定、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八宿、波密、工布江达、墨竹工卡、达孜等。

交通运输对区域资源开发、区域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区域内工业的聚集和城市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交通运输是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先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交通先行是一条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经验都证明,无论就全国来说,还是就地区的开发和工业基地的建设来说,都应认识这个规律,按交通先行这个客观规律安排建设程序,使交通运输超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迅速发展,并促进生产布局更加均衡的发展。[3]恰恰相反,川藏公路除拉萨和成都两个省会城市外,其他沿线区域并没有实现交通先行,而是严重滞后。

交通与经济之间的作用关系是双向的。经济活动的存在和发展刺激了对交通的需求,从而产生了新的交通设施及原有交通设施的改造;离开交通运输的经济活动是自给自足或封闭的经济,交通运输的发展可刺激经济的发展和地域间的联系和协作,因此,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一条不畅通的川藏公路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也阻隔了内地,尤其是成都和拉萨对沿线区域的经济辐射。有鉴于此,加强灾害治理力度,保证川藏公路畅通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川藏公路沿线区域发展的模式选择

2·1点轴开发模式

在川藏公路本身尚且不能保证畅通的情况下,网络开发模式显然是过于超前了,增长极开发模式一是落后,二是即使采取,没有畅通的交通,其扩散效应也大打折扣。点轴开发理论不仅强调“点”(指城市或经济发展条件优越的区域)的开发,而且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交通动脉即“轴”的开发。优区位开发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也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对平衡布局原则进行反思时从西方引进的,其理论渊源是增长极理论。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有选择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地区政策,可以认为是优区位开发与点轴开发理论的应用。另外,在80年代中期开始的至今仍呈现良好势头的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地区性国土规划中,该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而笔者认为在川藏公路沿线区域实施点轴开发模式,将增长极建设和川藏公路生长轴建设相结合。对该区域实施点轴开发模式符合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也有利于有限的投资集中在高增长能力带动区域发展的各类区域增长极和川藏公路灾害治理上。

川藏公路作为重点轴线的建设可以改善沿线区域的可进入性。增加各地区、部门、企业的原料、市场、信息、人员交流而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各地区人的流动,教育条件改善、文化多元和不同意识形态的进入,可以使相对保守的社会结构变为灵活性和进取的社会结构;由于可进入性的变化引致生产集聚和闲置资源的开发,可以提高生产力和优化产业结构。收入、经济权益、人口流动和集聚可以把停滞的政治结构变为较为敏感性的机动性的政治结构及政策。我们从目前川藏公路沿线区域人均GDP差异可以看出,可进入性最强的成都市是人均GDP最高的,[其次是拉萨,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拉萨和其他相对落后区域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而可进入性最差的昌都地区人均GDP最低,其次是甘孜州。

2·2川藏公路沿线区域点轴开发模式的实施要点

(1)在区域范围内,确定有利发展条件的川藏省区间的川藏公路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的3个地(州、市)级政府驻地城镇及13个县级政府驻地城镇予以重点发展,对位于轴线上和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内的资源予以优先开发。

(2)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开发的注意力应愈来愈多的放在较低级别的发展轴和发展轴线上。与此同时,发展轴线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包括发达地区的距发展轴和发展中心较远的地区),将以外不作为发展中心的点确定为较低级别的发展中心,规定新的发展中心。

2·3点轴模式的扩散与区域的平衡发展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开发和发展水平、实力总是不平衡的。随着开发进程的延伸和地区经济技术实力的增强,区内不平衡程度逐渐缩小,以至大致出现相对均衡状态。

点轴渐进式扩散导致区域间相对均衡的发展,主要是由于:(1)新的集聚点,即增长极对周围较不发达地区起扩散作用。(2)线状基础设施可提高区域的可进入性,增加区域的机动性。而可进入性、机动性的增加,必然使地区发展机会的增加。这里需要提出:线状基础设施一旦延伸到某一地区,该地区与其周围没有线状基础设施束的地区的发展差距会进一步扩大。但是,这是缩小区际差异的必经过程。[4]随着经济的发展,次级轴线的成长,将为网络开发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2·4建设川藏发展轴线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一致性

和谐社会就必须处理好效益目标和公平目标的关系。对于国家与区域制定发展总目标来说,就是必须正确处理经济高速发展与贫富区域两极分化的矛

盾。一个国家或地区以经济高速发展作为总目标,就必然尽可能地增大而不是抑制极化效应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把更多的投资引向那些经济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具备、交通发达、信息灵通、资金充足、科技水平高的地区,为它们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以取得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促成地区经济高速度发展。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区域经济差异悬殊的情况下,继续这样做将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公平。表现在:落后地区得不到政府的重点支持与发达地区的帮助,而且面临着发达地区的强大竞争,产业结构得不到调整、改善,在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中愈陷愈深。落后地区广大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贫困等社会问题长时间得不到缓和,甚至还会愈演愈烈。

建设川藏发展轴线就是在以效益目标为主的情况下,兼顾社会公平,也就是兼顾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和区域政策就要考虑尽可能增大川藏发展轴线的扩展效应的作用,运用政府掌握的资金与政策手段来帮助改变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为该区域创造一个有利的投资环境,使其能摆脱恶性循环,达到经济起飞,走上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道路。[5]

3川藏公路及其周边区域灾害治理对策

川藏公路运行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全线行程皆险段,其中尤以然乌——波密——林芝之间最为险要,历来为著名的天险,被视为鬼门关路段,几乎每年雨季,都会发生山崩、滑坡、雪崩、泥石流等重大山地灾害,导致一年中有数月不能通畅的时段,直接因受灾或因修路而牺牲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恐怕已是难以计数。周边区域灾害也不逊色,比如进墨脱通边防的交通一直难以解决,墨脱成为高原地区有名的“孤岛”,至今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波(密)墨(脱)公路每修每垮,每年大量投资皆付之东流,墨脱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以及边防的建设等皆处于极端落后困难的状态。[6]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灾害对策已经刻不容缓。

3·1开展山地灾害敏感性评价、制定减灾规划

川藏公路沿线及其周边地区山地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特点,突出的表现在山地生态环境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山地灾害敏感性评价是把容易发生灾害并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构成危害的区域识别出来,并对其敏感性程度加以分类和评价,并根据山地灾害对建设工程的危害,进行危险性分区,避免和禁止在危险性大的区域进行建设。同时,根据山地灾害的分布、类型、危险度、发展趋势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准,制定区域性和整个川藏公路沿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减灾规划,为经济建设和山地灾害控制提供指导。

3·2强化灾害预警和预报

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的山地灾害减灾办法,灾害预警预报已经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得到成功的运用。在一些危险性大的重点灾害点和区域,必须建立区域性的与国家减灾中心等部门联网的预警预报系统,及时通报灾害天气和灾害、灾情等讯息,为川藏公路沿线及其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和邻国提供灾害资讯交流平台。

3·3加强法制建设和健全灾害管理体制

山地灾害的发生及其危害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具体表现为人们对山地灾害敏感性程度不了解,对不该开挖的地方开挖,不该布局工程设施的地方进行了布局,不该建房的地方建了房,其结果必然带来灾害的发生和危害。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特别是重点建设工程的灾害敏感性评价制度,并制定禁止建设没有做敏感性评估的工程的法律条例,真正地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诱发山地灾害带来的损失。在管理层面,建立和健全灾害管理体制、灾害群防群测体系、减灾预案、减灾指挥调度体系,形成从灾害预警预报、减灾预案等高效运转的减灾支持和管理体系。

3·4建立川藏公路山地灾害防治专项基金

川藏公路及其周边地区,尤其是藏区山地灾害面广量大,对国防安全和社会安定有重要的影响。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建设过程中将面临着山地灾害的威胁和危害。鉴于川藏公路及其周边地区山地灾害防治的基础工作较差和防灾减灾的能力较弱,由国家支持设立川藏公路及其周边地区山地灾害防治专项基金非常必要。该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山地灾害基础资料的积累和山地灾害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突发性山地灾害(如泥石流、滑坡、山洪、地震等)应急反应能力的建设以及对直接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进行快速的处理。[7]基金毕竟是有限的,治理灾害时应选择一些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灾害点,尤其是城镇附近和交通沿线的灾害点,实施工程和综合防治措施治理灾害。[8]

3·5发展生态旅游与防灾减灾相结合

旅游业作为川藏公路沿线及其周边地区的支柱产业,又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区域的可进入性差也使得许多旅游资源保持原始状态,这为开展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生态旅游的核心是保护大自然、保护地方文化,而保护大自然的核心又是保护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原始风貌,维护、控制生态又取决于合理的环境容量。发展生态旅游和防灾减灾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可以共同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人与自然和谐文化的建设,包括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导游队伍,在导游过程中,能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宣传一些相应的生态学知识和防灾技能,提高旅游者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从而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和人为的环境破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实现旅游线路的多样性,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灵活运用价格策略,减轻环境承载力;在景区周边地区设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这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心愿,给旅游者带来极大的方便和满足,还能够最低限度地减少环境破坏,既可以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强化当地民俗文化传统,又起到了直接的生态示范作用,而且也可以适当分流调节游客流量。

参考文献

1.康继铭.文明川藏线的建设和系统工程[J].昌都科技,1989,(1):1~8

2.杨吾扬,张国伍.交通运输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44

3.张文忠.经济区位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40

4.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9,164

5.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59~260

6.杨逸畴.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特大山地灾害的形成与预防对策[A].钟祥浩.青藏高原东缘环境与生态[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9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