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时间:2023-03-02 14:58:13

导语:在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七夕的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民间的一些节日得到重视,乞巧节,在民间一直过得很正常,有人还在为这个乞巧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不知哪一天开始,乞巧节又有些变味,这个节日又被一些人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商家媒体联合炒作报道,使人一听见“中国的情人节”,就不免心生厌恶,因为“中国的情人节”未免太多了,你看,正月十五元宵节,被成“中国的情人节”;八月十五,也被成“中国的情人节”;好端端的一个七夕节,又被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

有些商家借机搞促销,有些婚介机构趁机搞联谊,媒体也不惜版面争相报道。“中国的情人节”刚开始听说的时候,也觉得浪漫、洋气,与国际接轨;但是,一年有好几个“中国的情人节”是不是太俗、太滥、太贱了?当然,不可否认,对真心相爱的人来说,每天都是“情人节”。然而,无论以什么形式过这个“七夕节”,都请尊重它本来的文化历史内涵,千万别亵渎了爱情。

七夕的由来

第2篇

餐饮七夕活动策划方案

1、活动背景

七夕情人节就要到了,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既浪漫又温馨的节目,是每一家酒店都在努力的工作,多年来,也一直是送玫瑰、送巧克力布置一下场地来向消费者传送这个节目的讯息。

根据我们***饭店的经营特色,及平常消费熟客的消费习惯,今年,我们制定出以下情人节推广计划。

2、活动主题

浪漫七夕,相约蕴海(玫瑰、烛光、物语)

这次活动主要是彰显七夕的浪漫氛围,将七夕与***饭店进行联系,故活动的主题选择“浪漫七夕,相约蕴海”,为了烘托七夕的浪漫,会加上玫瑰——爱情的象征、烛光——浪漫的熏陶、物语——情感的寄托。

3、活动时间和对象

3.1、活动时间

主要活动时间:20XX年农历七月七日当日

客房活动时间:七夕前后一星期均有优惠

3.2、活动对象

活动对象主要针对20-40岁上班族中青年情侣及夫妻

4、活动地点

4.1、主要地点

XXX饭店接待大厅。大厅是酒店七夕活动最直接的信息,因此,活动期间,接待大厅的装扮必须符合七夕的浪漫氛围;

浪漫“对对碰”相亲派对(宴会厅)。“对对碰”相亲派对宴会厅是为此次促销附加的酒店相亲活动,其盈利方式主要来源为会厅入场券、散客点心、饮品及其他商品消费,故其装扮必须要有相亲及七夕氛围;

浪漫七夕情人之烛光晚会(宴会厅)。此晚会主要以舞会的形式进行,其盈利与上基本相同。它是上班族放松、与伴侣享受七夕温馨时刻的好地方,因此,它的环境氛围除了要有舞会的氛围外,还要为情人节制造出一种舒心的感觉;

4.2、次要地点

1)、客房

分两种:1)、七夕情侣套房。其装扮要能烘托出爱情的气息,还要提供一些制造浪漫的条件;

2)、普通客房。客房里面有烛光灯具和玫瑰花茶,沐浴间同样有烛光灯具和花瓣(沐浴用)

2)、**食府

除了门面装扮出七夕氛围,还要推出情侣套餐或情人节新品;

3)、酒吧

酒吧服务小姐要为每位来宾道七夕快乐,另外,还推出七夕情人节鸡尾酒。

5、活动内容

5.1、XXX饭店接待大厅活动主题

1)、其目的主要为通过浪漫的场景布置,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温馨,旖旎的爱的殿堂。在门口设有粉红和浅紫色气球拱形门,并将活动主题“浪漫七夕,相约蕴海”显现在上面,大厅座椅处可以设有假的葡萄藤架(追溯古老传说,牛郎织女七夕葡萄藤下悄悄话);

2)、设立“情人留言板”,并提供彩色心形便利贴和彩色签字笔,并有两名服务员在此服务,供情侣在上面写上爱的挚言或爱的勇敢告白。

3)、七夕情人节当天所有女士凭会员证或房卡可以收到前台小姐送的玫瑰花及祝福。

5.2、浪漫“对对碰”相亲派对(宴会厅)

酒店宴会厅500平方精心布置,摆放各种休闲桌椅,播放舒缓浪漫的背景音乐,住店宾客凭房卡免费入场,其他客户凭入场券进场。现场配设饮品销售点、小吃点心销售点、其他商品销售点等。

本会场布置采用“一网络,一舞台、一会场”布置,做到处处有约会、处处可传情。凡进场宾客通过彩色荧光棒挂在身上的方式,区分单身和有情人之间的身份,会场中会有挑战麦克风之情歌PK、自我风采展示、组队辩论赛、真情告白等环节游戏,凡牵手成功者可以收到酒店一份精美礼物。

5.3、浪漫七夕情人节之烛光晚会

烛光晚会500平方精心布置,会厅空间主要布置有烛光、玫瑰、粉色紫色气球、红色地毯等设备,场内播放有浪漫的华尔兹舞曲音乐,特意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与伴侣享受七夕爱的熏陶及温馨的环境。另外,舞台设有麦克风和点歌台,可供情侣们为另一半唱出心声。

住店宾客凭房卡免费入场,其他客户凭入场券进场(入场卷需购买)。现场配设饮品销售点、小吃点心销售点等,供顾客消费。

5.4、客房

1)、客房特设八间“粉红情侣套房”,其主要以粉红色调来渲染七夕情人节氛围,每个房间均设有烛光灯具,其睡床为心形,并在棉被下面放有花生和红枣,可以为情侣们带来一种蜜月经历的感觉,在沐浴间有玫瑰花浴,将七夕的气息漫步在每个角落。“粉红情侣套房”每间228元,并赠送玫瑰8支,巧克力一盒,香槟酒一支。

2)、桑拿房设八间“粉红情侣套房”,其氛围主要为烛光,每间每晚218元,并赠送玫瑰花8支,巧克力一盒香槟酒一支。

3)、活动当天,其他普通双人间房价都为8.7折,来寓意七夕来此会发

5.5、洒吧

推出情侣鸡尾洒和单身鸡尾酒。

情侣鸡尾酒主要为大小两杯,小杯为老婆杯、大杯为老公杯,卖双不卖单,其味道和外形都要衬托出一种甜蜜;而单身鸡尾酒其味道和外形主要衬托出一种潇洒和对主人未来爱情的祝福。

5.6、**食府

1)、餐饮

77元情人套餐(包含双人套餐、红酒一支、玫瑰一支、)

177元情人套餐(包含双人套餐、高档红酒一支、玫瑰花一束、巧克力一盒)

277元情人套餐(包含超值双人套餐、进口高档红酒一支、玫瑰花一束、尧山门票2张)

2)、凡是七夕当天,在蕴海食府消费超过77元者即可获赠玫瑰花一支和百合玫瑰养颜粥一份

6、活动安排

6.1、营销部

1)、提前两个星期推出活动广告,将活动尽量让平顶山市民知晓,提高此次促销活动的成功率

2)、提前一星期做好情人节氛围营造工作。活动期间应该是客服部和销售部较忙的几天,因此,在活动前必须对工作人员召开会议,将任务分配,并对其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进行培训。

6.2、娱乐部

1)、提前两星期结合营销计划,制定好情人节活动细则,包括活动的场景布置和七夕礼品赠送环节等

2)、提前两星期做好情人节氛围营造工作,并对下面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6.3、桑拿、客房部

提前两个星期将粉红情侣套房的装扮布置方案做好,并在农历七月一日之前把房间布置好,并仔细验收,避免不愉快事件发生

6.4、工程部

结合活动计划,做好用光、用电工作的安排及特殊道具的运转或制作,做好停电停水的准备,还要有其他任何情况的应急措施均要做到位。

7、实施细节

1.请采购部联系购买活动所需礼品(如:玫瑰花、巧克力、红酒等)

2、请餐饮部出列不同的套餐菜单,对餐台餐位进行适当装饰。请餐饮部小吃城及九曲餐厅负责人领取相关物品,并按活动内容配合执行。

3、请财务部知会各餐饮收银,做好折扣优惠。

4、请前厅部针对步入散客积极销售普通双人优惠房,并介绍相关内容;请房务部领取相关礼物,并按活动配合执行。

5、策划部设计制作派对入场券(抽奖券),1座、2座大堂海报及相关宣传。

6、请宴会部提前做好派对现场的摆放,并配合策划部、工程部对现场的装饰。

7、请保安部和公关部相互合作,保证晚会及派对的正常运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8、广告宣传

1、宣传单:10000份,自行派发。

2、短信:3000元。

3、内部广告:(含喷画、电脑屏幕)。

4、广告文字:

a、拥有你,我此生有幸。

珍惜你,我毕生力行。(广告词)

b、春信绽放,玫瑰花开,爱情来了,你的故事开始了;

情人节到了,在蕴海建国准备一份珍爱的礼物,然后温柔地携上你的的她或他,就在这个浪漫的日子开始相约。(短信)

c、七夕情人节,“粉红情侣套房”188元,恭祝您情人节快乐!

七夕日东莞山庄单身贵族“浪漫对对碰”相亲party恭候您的光临!

玫瑰花雨,美酒烛光,丽骏会情人节粉红之旅,等待您的参与!

9、费用预算及效果评估

9.1、费用预算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第3篇

关键词:冯梦龙 苏州民俗 三言 山歌

被人誉为“俗文学泰斗”的冯梦龙,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通俗文学和戏曲的创作、编写,以及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改编和刊行。他笔下的众多文学作品和采集的山歌等,在不同程度上都真实反映着苏州民俗,记录了吴地的主要民俗事象,保存了吴地的风土记忆,具有重大的民俗史料价值,对于今天了解明代苏州的地方民间文学和文化都有帮助。

一、具有自觉民间意识的冯梦龙

冯梦龙是一位伟大的民间工作者和通俗文学家,对民间风俗极为重视,具有自觉的民间意识。出生于苏州名门世家的他,自小就知晓许多吴地的民俗,这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吴地民间有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扫墓。冯梦龙小时候,每到清明期间都要跟随父母一起上祖坟,剖新土、插嫩柳、焚烧纸钱、叩头行礼……不管是后来举家迁居到苏州城里,或是在湖北麻城执教,还是在寿宁为官时,他每年都会在清明赶回乡下老家进行墓祭,从不误期。而他的小说“三言”里也多次涉及清明扫墓踏青,这些习俗的描写对他来说是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的。

他不但通晓民俗,而且对民俗有自己的个人见解,并不盲从于民俗,积极主张开化落后的民俗,弘扬进步的民俗。在《薛录事鱼符证仙》一卷中,冯梦龙在阐述七夕“乞巧穿针”习俗由来后,有一段感慨:“你想那牛郎织女眼巴巴盼了一年,才得相会,又只得三四个时辰,忙忙的叙述想念情,还恐说不了,哪有闲工夫又到人间送巧?岂不是个荒唐之说!”①在寿宁任上为官时,他还做了许多开化民俗的事。据《寿宁待志》记载,冯梦龙在任时下令禁止百姓请巫师治病,并且自捐俸禄为百姓买药,转变寿宁人的观念,逐渐接受病即就医的想法。此外由于寿宁地方风气影响,重男轻女思想极为严重,百姓人家生女婴就会将其溺毙,冯梦龙为扭转此风气,特意起草《禁逆女告示》,溺女婴之风渐斩。

冯梦龙虽不是一位真正的民间口头文学的创作者,但他的身上有民间口头文学作者的特质。“口头文学的作者,是生息在广大的民间的,是熟悉各种社会现象、关心各种实际生活的。因此在他们的故事中、歌唱中,甚至是三言两语的俗谚中,大都能够反映出比较有普遍性的人情世态。”②冯梦龙主要生活在他的家乡――苏州,交友广泛,上至士大夫官僚,下至农民商人,阅历丰富,通晓人情世态。

冯梦龙在《童痴二弄・山歌》的卷首言“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认为山歌是“民间性情之响”,是民间的声音,虽俚俗但可比于《诗经》的郑风和卫风,由此可知他对民间文学的喜爱程度。然而“如今说书之流。其文必通俗,其作者莫可考”,且“多沉浮于内庭,其传布民间者,什不一二耳”,“虽通于俗,其本不传”,③因此冯梦龙开始收集、整理、改编、出版一系列的作品,其中“三言”和《山歌》最受民间大众的喜爱。

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的合称)是话本小说,产生于明代“市井细民”之中,它具有平民化的思想主题,以类似于当时广大听众本身的“细民”为其主角,特别是小说着重对市井社会生活作了真实细致的描写。正是这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使小说里记录了许多当时当地的风物习俗和社会史料,给我们提供了一幅以市民为主体的平民社会的民俗风情画卷。

“三言”记录了吴地的民俗事象和民俗生活。一方面,在以苏州为故事背景或人物出生地的作品中,因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背景介绍等种种因素的推动,所书写的民俗都属于苏州地方民俗。另一方面,在那些不是以苏州为发生地的作品里,谈论到的大部分民俗也是属于苏州民俗,它们是被苏州籍文人――冯梦龙收纳到作品中,并且是为苏州普通百姓编辑出版的,他必然会以苏州百姓的民俗为基点,写苏州人耳熟能详的民俗现象和民俗场景,所以这些也是苏州民俗的一部分。《薛录事鱼符证仙》中的牛郎织女传说、七夕穿针乞巧习俗、大禹治水传说、鲤鱼跳龙门故事等都能在苏州民俗中找到参照。

“三言”中的民俗描写,蕴涵了丰富的苏州民俗文化,具有典范意义。阅读“三言”,民俗风情扑面而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唐伯虎点秋香,梁祝姻缘,牛郎织女,大禹治水,鲤鱼跃龙门的神话,从“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到“苏小妹三难新郎”,从杜十娘沉百宝箱的传说到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神话,从元宵赏灯、清明扫墓踏青到七夕穿针乞巧……卷卷可以找到民俗事象。在“三言”的每一个动人故事里,冯梦龙不是把民俗事象作为一种背景和烘托,揉进艺术构想中,就是将民俗事象进行完善,添加艺术魅力。“三言”是苏州地方民俗最有力的证明。小说中的服饰、器用、建筑、饮食、称谓、俗语、歌谣、礼俗、岁时、游艺、故事人物、地理等,都与苏州民俗有着莫大的关联。冯梦龙历经辛苦创作的“三言”,巧妙地运用民殊的特殊功能,将广泛的民俗事象转化为艺术细胞。

三、冯梦龙采集的民歌与吴地民俗

“三言”里的历代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俗语、歌谣、民间工艺等,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反映着苏州民俗。但是在种种反映体现苏州民俗的研究对象里,却以民歌与苏州民俗的关系最为亲近。

冯梦龙辑录的歌谣有《山歌》、《挂枝儿》和《夹竹桃》,它们本身就属于吴地民俗。早在汉代司马迁的《史书》中,就将民间歌谣视为一种民俗。冯梦龙所采集的民歌就是产生于吴地民俗的母体中,类似于花依附树。冯梦龙的民歌是从吴地民间汲取原材料整理而成的,它必然与吴地民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吴地人们共同的民俗习惯、民俗心理、衣食住行、民俗风情都会在民歌中有所反映。

他广泛从吴地民间采集民歌,对作品改动甚少,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民歌的原貌。采用吴方言如实记录,尊重当地的方言发声习惯,保留了吴地方言中的语法特征和词汇现象。“《山歌》里保存着一些比较古老的虚词,如:【吃()】”,④《山歌》第九卷中有“烧香虽则是个好事,算来要费介二钱个放光”,“放光”是吴地古俗语,是白银之意,可见民歌确实保存了吴语地区方言的原来面目,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同时通过他采集的民歌可以窥见明代吴语的风采,为研究吴地民间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冯梦龙在编纂民歌时,恪守“从俗谈”的原则,从吴地民俗出发,极少删改原曲,即便是一些特有的民俗语句,因“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差异,会给歌曲增加理解难度,他仍保留吴地风俗,但会在评注中对吴地特有的风俗适当加以解释,使不同地域的人也能够理解,这样达到了保存地方风俗和通俗易懂的统一,既能保留原貌,又有利于通行。如《挂枝儿・嗔妓》的注释;“不唱,妓不伎,略似人形,便尊之如王母,誉之如观音,颐指气使,靡不俯从……”注释中,他以惟妙惟肖的笔触,勾勒点评了吴地当时的风俗。

注释

① 冯梦龙.醒世恒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58.

② 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82:4.

③ 高洪钧.冯梦龙集笺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80.

④ 邹明华.新巷村冯梦龙与民间价值建构[M].北京:学苑出

版社,2013:54.

参考文献

[1] 缪咏禾.冯梦龙和三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 鹿忆鹿.冯梦龙所辑民歌研究[M].台北:学海出版社,1986.

[3] 蔡利民.苏州民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4] 陆树仑.冯梦龙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第4篇

月亮沉没的时候,星星占据了整个夜空。

在这个季节,夜晚的天空没有多少很亮的星星,似乎有点寂寞,当夜的灯光纷纷熄灭,习惯地走出小楼的阳台前,看星。

风凉 身轻

星闪 心飞

飞马座四边形框在了天顶,每次我想避开不看它,都觉得有种假惺惺的感觉,它神态自若地张扬着,极富阳刚。蛇发女怪的血孕育了他的狂野,以地球这个方向看去,你会觉得他在倒着飞奔,多看一会都会目眩。

穿过夜幕的屏障,他的生命如此执着于向前飞奔,嘶鸣声充满了痛苦,

象一头脱困于惨烈战场的战马,带着生与死最后的铿锵,冲进秋夜寂寥的胸腔。

爱情的盾牌

比利剑更致命

飞马 带上我吧

飞马座的前方,正对着较亮的牵牛星,这匹西方的马看来跑错方向了。

牵牛,一个多么浪漫的下里巴人,它与银河对面的织女以及天鹅座的天津四组成了一个显赫的三角形,古代中国人的爱情观是如此的极端,想不通他们怎么会对比牵牛织女更亮的天津四无动于衷,估计是因为它刚好落在银河中间,我们的先人,一定不会让一个下了海的,两头不到岸的明星,渗入到这个伟大的爱情故事里的。

于是七夕旖旎

于是情火纷飞

伟大的牛郎,他挑着两个化骨龙(孩子的意思),无视天鹅与狐狸

(天鹅座下方),挣钱养家,苦等每年一次和老婆相聚的日子,一次

出轨决定了他永远的下半辈子,多想一会都让人冒汗,此情只应天上有?

天上 人间

天意 宿命

那挑坚贞的扁担

高悬在我的头顶

这时一颗流星划过,瞬间粉碎了天幕铺排的剧情,最后它消失在英仙座

附近。

流星划破夜空,飞翔的是一颗追寻的心

每年英仙座都会迎来流星雨的盛会,喜欢观星的人们都很熟悉它。

焚星:明天有流星雨看,凌晨三点,你看不看?

流星雨:我温书要比较晚,大概起不来。

焚星: 我想去看看,一个普通望远镜就行了。

流星雨:有的话,帮我看几颗,多久没看见过了。

焚星: 好啊,那我不用望远镜了,带着你的眼睛去。

......

每年的流星雨如约而来,那一次之后就没有再看了,看的没说,没看的也不问天上掉几颗石头,谁把他当宝贝了.

夜空

深藏着她的秘密

短暂的光芒

燃亮了自己

也仅仅

燃亮了自己

有一颗星是自己独自悬在北方偏低点的夜空的,那就是盛名之下的北极星,它隶属小熊星座,与北斗七星为伍。印度传说里它是小王子所变,为搭救被父皇遗弃的母亲,去寻找万能的主宰,几经曲折之下,终于达成心愿,自己也升入天界成了掌管一方的星宿。

总是习惯通过北斗七星的尾巴来寻找它,因为七星是比较容易看得到的,顺着七星尾巴最后那颗星,延伸大约七星后两颗连起来七倍的距离,很容易就能看到北极星了。十万年以后,北极星与七星以及七星本身的相对位置都会改变很多,到那时看起来就和现在很不一样了。

人间十万年,天上几多秋?

沉默

是它永远的答案

在这个阳台,是看不见北极星的,我们的房子大多背对君王。通常夜更深的时候,我都会盼望看到落于最南天的北落师门,有意思吧,这颗星星的名字,它是南鱼座的首领,在宝瓶座下方。在祖国的首都北京,是极难看得到这颗明亮的星星的,史书记载它的名字由来大概是北方一个部落的营门,闹不懂。

佛言西方有极乐世界,那它大概就是另外一些徒众的南海明灯了。秋夜时常起雾,它也就在夜晚的地平线上一点游曳,偏偏那时候还带着近视镜,要找到它实在要费一番工夫。

北落师门

那里也能看得见

光亮也差不多

问题是

相思树的影子呢

海风的咸味呢?

还有散落在漆黑中

那些萤火虫的曼舞呢

所以不要对我说

那里的北落师门

是北落师门

第5篇

十大传统节日第10位:喝粥祛病腊八节

腊八节是腊月里的第一个节日。旧时,家家户户这一天都要喝粥。腊八节喝粥的传统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时期的颛顼氏的3个儿子因为没能继承帝位,死后就变成了恶鬼,专门出来吓唬孩子。一时间,很多小孩都得了病。后来神农氏告诉人们,这些恶鬼不怕天不怕地,就怕红豆和花生。只要小孩喝了红豆和花生熬成的粥,病自然就好了。人们按照神农氏的吩咐去做,果然是“粥到病除”。从此以后,人们就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豆、花生熬粥来祛疫去病。这样就形成了腊八节喝粥的传统。

小编点评:

乌啦啦:腊八节的出现和喝粥传统的形成与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农民靠天吃饭,遇上不好的年景,家中往往会青黄不接。到了冬天,很多人就要面临断粮的危险。于是,人们就要把家里剩余的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熬粥,以勉强度日。

同时,古代的医学科技也不发达,五谷杂粮粥营养丰富,可以起到增强身体免疫力的效果。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个节日也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十大传统节日第10位:腊八节。传奇指数:5。重要指数:5。综合评定:5。

十大传统节日第9位:“忠孝两全”寒食节

寒食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具体日期是冬至之后的第105天。古时候,家家户户到寒食节这一天都不生明火,只吃冷食。传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义士介子推。

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掉自己大腿上的肉为他充饥,救了晋文公一命。晋文公归国为君后,介子推携老母亲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愿为官,就继续和老母亲躲藏在深山里。无奈之下,晋文公令手下放火焚山,想逼介子推出来。不幸的是,介子推和老母亲一起被烧死在了一棵大树下。晋文公为了纪念这位义士,规定全国在介子推死难这一天禁止生火做饭,要吃冷食。这一天就成了后来的寒食节。

小编点评:

如 风:这个节日应该与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有关。古时候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火;火有时候又给人们造成了伤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中有神灵,要祭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要熄灭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这一天,被称为禁火节,后来逐渐转化为寒食节。唐代之后,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成为一个节日。除少数地区之外,这个节日逐渐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消失了。

十大传统节日第10位:寒食节。传奇指数:7。重要指数:5。综合评定:6。

十大传统节日第8位:插柳踏青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自古以来就是祭奠先人的节日。相传,当年大禹奉天命治水,治理天下洪水30年,始终没有起色,后来他知道这是因为一只恶龙作祟。为平息水患,大禹只身与恶龙恶斗49日,终于在四月初五那天将它镇压在华山之下。此时,多日阴沉的天空开始变得晴朗起来,大地上的水渐渐退入了河道,平原和沟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于是,人们纷纷从高处来到平原踏青,尽情领略春天的气息。人们祭祀祖先,表达对在水患中失去生命的亲人的思念。人们栽种柳树,表达对为治水作出巨大贡献的大禹的尊敬。从此,踏青、祭祖、插柳就成了清明节的传统。

小编点评:

拓 北:清明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商代的文献中就开始出现了清明节的记载。清明节的本意是,天气从四月初五开始变得温和了,大地即将返青。今天,清明节又被赋予了多元化的时代意义。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维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十大传统节日第8位:清明节。传奇指数:5。重要指数:8.5。综合评定:6.75。

十大传统节日第7位:登高远眺重阳节

远古时,汝河边住着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由于瘟魔作怪,他失去了家人,变成了孤儿。为了能除掉瘟魔,他拜入仙门,苦练了一身除妖魔的好本领。师傅告诉他,瘟魔在九月初九这一天要出来作怪。于是,桓景回到家乡,按照师傅的要求,让父老乡亲们准备好茱萸叶和酒,躲避到附近的一座山上。他独自一人在村中等待。瘟魔来后,受到茱萸叶和酒的影响不敢登山,转而攻击在村中等待的桓景,最终被桓景一剑斩杀。此后,父老乡亲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为了纪念桓景的功业,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叶、喝酒的习俗保留了下来。

小编点评:

拓 北:古代的阴阳五行说认为“九”是阳的极数,九月初九就是“重阳之日”。重阳节这一天已近晚秋,天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也是人们选择重阳节这一天登高远眺的原因。同样,由于天气变冷导致疾病高发,而登山锻炼、插茱萸叶、饮酒也是人们防止疾病的有效方法,于是重阳节这一节日就被延续了下来。时至今日,重阳节已经逐渐演变成为我国的“老人节”。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回到家里和老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十大传统节日第7位:重阳节。传奇指数:5。重要指数:9。综合评定:7。

十大传统节日第6位:屈原沉江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但却屡遭陷害,最终国破家亡。于是,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由于屈原广为楚国人民爱戴,百姓闻讯后纷纷划船来到汨罗江上捞救。打捞的人很多,一时间江面上排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遗憾的是,那天恰逢下雨,百姓们一直寻找至洞庭湖,都没有找到屈原的踪迹。为了不让屈原的遗体被鱼吃掉,百姓们纷纷向江中投入粽子,好让鱼虾吃饱。还有人把雄黄酒倒入江中,目的是让鱼虾“喝醉”。最终,人们还是没能找到屈原的遗体。但是,划船、吃粽子和喝雄黄酒的传统却被保留了下来。划船后来演变为赛龙舟,直到今天,端午节赛龙舟在我国南方依然很受欢迎。

小编点评:

溜 溜:农历五月初五正值仲夏,上古劳动人民认为它是一个属“阴”的日子。端午节这天大家都要出门晒太阳避邪,因此有“躲五”的说法。后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躲五”变成了“端午”,这一天也成了一个节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目前已经作为保护对象收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大传统节日第6位:端午节。传奇指数:10。重要指数:6。综合评定:8。

十大传统节日第5位:有情相聚七夕节

为人忠厚的牛郎在一只老黄牛的帮助下,偷了织女的无缝天衣。于是,朴实的织女下嫁牛郎为妻。正当小两口恩爱无比的时候,威严的王母娘娘无情地拆散了他们。玉簪一划,于是两人天河永隔。“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其影响力不低于开天辟地和女娲补天。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爱情的朴素追求。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在喜鹊搭成的桥上相会,称为“鹊桥会”。这一天也成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情人节。古代,未婚的姑娘们要在这一天比赛织锦、刺绣,因此这一天又被称为“七巧节”。

小编点评:

如 风:每年的农历七月,正是天文观测最好的时节。夏夜的星空,到处是璀璨的星辰。银河两侧这两颗最亮的星星,引起了古人的无限遐想,于是人们创造出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宋朝以后,宗法礼教的约束逐渐加强,这个节日的影响力不断减弱。直到近年,受西方“情人节”的影响,七夕节才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成为一个重要节日。

十大传统节日第5位:七夕节。传奇指数:10。重要指数:7。综合评定:8.5。

十大传统节日第4位:万家灯火元宵节

传说在远古时期,世间的凶禽猛兽很多,它们四处伤害人和牲畜。后来,人们就想尽各种办法去除掉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大为震怒,立即传旨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和牲畜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老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坏了。这时有位老人想出一个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都赞同老人的意见,于是便分头准备。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天帝往下界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几个夜晚都是如此,便以为人间燃烧的是熊熊火焰,心中大快。就这样,人们保住了自己的生命财产。此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小编点评:

拓 北:还有一种说法:元宵佳节闹花灯。这来自远古时代的火把节。火是古人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工具,所以人们便设立专门的节日进行祭祀,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为灯节,还加入了吃元宵的传统。元宵节是传统春节系列节日的最后一个。闹完花灯,新的一轮生产就开始了。

十大传统节日第4位:元宵节。传奇指数:9。重要指数:9。综合评定:9。

十大传统节日第3位:“贿赂”灶神过“小年”

相传小年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据说玉皇大帝在每家都派驻了一位监督员,专门考察各家一年来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王爷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各家进行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王爷再回来继续监督各家的作为。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要祭灶,此外还要专门“贿赂”他:用一块年糕粘在灶王爷画像的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说自己家的好事。因此,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要蒸年糕、放鞭炮、吃饺子。

小编点评:

乌啦啦:小年是春节系列节日的开始。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就要投入紧张的“忙年”过程中。祭灶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朴素愿望。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把小年当作一个重要的节日。吃饺子、吃年糕自然是传统项目啦。

十大传统节日第3位:过小年。传奇指数:9。重要指数:10。综合评定:9.5。

十大传统节日第2位:团团圆圆中秋节

射日英雄后羿得到了一种长生不老的仙药。他的妻子嫦娥禁不住诱惑,偷吃了仙药,于是飞到月亮上去,成了神仙。然而,月宫里冷冷清清,只有她一个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孤独寂寞之际,嫦娥开始怀念人间的生活。于是她托梦告诉后羿说:“在八月十五月亮最圆的时候,你用面粉作饼,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到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后羿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八月十五这天,嫦娥真的从面饼中走出来,夫妻二人高兴地团圆在一起。第二天早上,后羿发现,前一天晚上的嫦娥只是一个面人而已。从此,民间开始流行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

小编点评:

溜 溜: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是春节之外最重要的节日。嫦娥为自己的一时好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月宫孤寂,难怪在广告片里她想“跳槽”。善良的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月亮上阴影的观察,又创造出吴刚这个砍伐桂树的人和她做伴。但是,这并没有消减嫦娥的“凡心”,因为对她来说,和自己的家人团聚才是最重要的。

十大传统节日第2位:中秋节。传奇指数:10。重要指数:9.5。综合评定:9.75。

十大传统节日第1位:欢欢喜喜过大“年”

正月初一过大年。“年”是什么呢?传说它是一只常年深居海底的怪兽,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戕害百姓。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子里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一位智者发现了年的弱点: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他用贴红纸、放爆竹的方式把“年”赶回了老家,给乡里乡亲带来了平安。从此以后,家家户户就效仿他的样子开始过“年”。从此“年”兽再也没有得逞过……

小编点评:

第6篇

[关键词] 黎族民间童话;热带风情;民族风情

Abstract:The gorgeous folk literature of Li Nationality,rich in content and diverse in forms,demonstrates Li people’s unique life style,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acter. This paper,based on primary comparison with similar fairy tales of other natioanlties,analysed the four types of Li people’s folk fairy tales,namely fairy tales on world creation,on nature,on love and on custom,and summarized the uniqueness of Li people’s folk fairy tal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gional,national and artistic features.

Key words:Li nationality;tropical custom;folk custom

一、概述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州首府通什市以及保亭、乐东、东方、白沙、陵水等县,其余在海南岛其他各县与汉、回等民族杂居。根据考古材料,可以推知黎族的先民在三千年前的殷周之际,就定居在海南岛,过着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黎族由于过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流传下来的主要是口头文学,包括古代神话、传说、童话故事、歌谣和谜语等多种体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黎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丰厚的文化积淀,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丰富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学宝库的蕴藏,使之成为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

民间童话是流传于民间的儿童故事或神话故事,它适合儿童的趣味,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良好形式。我国无数优秀的传统民间童话经过长期流传,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了很高水平,常常使儿童听了终生难忘。民间童话在黎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流传较广的有《洪水的故事》、《葫芦瓜》、《勇敢的帕拖》、《甘工鸟》和《鹿回头》等等。黎族是个古老而富于智慧的民族,黎族民间童话的形成和发展,源于自身古老历史文化的独特创造,也得益于民族之间尤其是与汉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它充分显示了黎族人民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民族气质以及质朴的愿望和理想,从而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黎族民间童话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们伴随着历代黎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而产生,在黎族人民中间广泛流传,既是黎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对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原始而独特的儿童观、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具有质朴、野性而神秘的独特地域特点,充满神奇的原始魅力,承载着不同于其他地域和民族的丰富文化积淀和传统精神[2]54。

二、分类和比较研究

从黎族民间童话的实际存在考察,黎族有其自成体系的语言,但他们没有文字,这种情形,使得黎族文学的发展长期停留在民间的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播阶段,但同时也正是这种落后封闭的社会状态,使得黎族民间童话仍然保留着人类发展初期的丰富特点,我们可以从“创世童话”、“自然童话”“爱情童话”和“风俗童话”几种分类和比较研究中解析出黎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倾向。

(—)创世童话

创世童话在许多民族中都有流传,它反映了先民朴素的宇宙观。但这类故事在各民族仍然存在一些差别。

1.人类的起源

《大力神》是黎族开天辟地神话的代表作,主要流传于乐东、琼中、保亭、陵水、五指山、三亚等县市的黎族地区。

《大力神》和汉族创世童话《盘古》有许多相似之处,内容大体相同,都是记述宇宙开辟前,天地混沌,有大力神和盘古这样的神人开天辟地,反映了先民原始的宇宙观。大力神为解救百姓,勇敢地射下了六个太阳和六个月亮。之后,他又不惜牺牲自己创造了自然万物。大力神是黎族祖先的英雄,是理想的化身。反映了先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对英雄的渴望。黎族先民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曲折地反映先民的生活和斗争。我国傈僳族流传着《冰天鹅、冰蚁造天地》的童话,独龙族的《大蚂蚁分天地》,土家族的《阳世的形成》,它们都属创世童话,但黎族的《大力神》更具魄力。大力神开天辟地造万物,张开巨手把天擎住,从中人们可以体会到黎族人民的艺术想象力和他们的豪爽与奔放的性格特点。

与《大力神》相近的童话还有《万家》,说是大地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水之后,土地全是湿漉漉的,人们无法正常生活,一个叫万家的人便分别造了五个日月,却又给人们带来新的不便,于是再造弓箭,射下四个日月;由于那场洪水的缘故,大地变得高低不平,万家又造大牛和大耙,耙平了海南文昌、琼海一带,使之形成平原;后来耙齿断了,无法继续工作,东方、琼中、保亭一带就变成山多石多的山区。童话生动形象地解释了日月的起源和海南地貌的形成[3]1-2。

这些童话都体现了黎族先民的宇宙观和朴素的辩证观,表现了黎族人民与自然作斗争的英勇精神,反映了黎族人民勤劳的美德。其内涵丰富,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和极其夸张的手法,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行文酣畅淋漓,极具艺术感染力,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黎族民间童话的艺术魅力。

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也可算作创世童话,是关于对万物形成之谜的解释,反映了先民对自身起源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但因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各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童话传说也各有特色,如汉族中流传较广的女娲造人童话。《黎母山传说》是黎族关于人类起源童话的代表作,讲述黎族祖先的来源。雷公把蛇卵放在海南的一座高山上,孵化出一个女孩,起名叫黎母,她长大后与外地渡海来琼的青年成婚,生下的后代成为黎族,黎母的出生地称为黎母山。

这则童话主要流传于海南岛琼中、保亭、白沙、乐东、陵水、东方、昌江、五指山、三亚等县市的黎族地区。讲述了黎族祖先的来源。这种典型的“卵生说”在我国许多民族中都有流传,如贵州苗族的创世古歌,叙述女始祖妹榜妹留同无生物水泡结合生下12个蛋,由这12个蛋变成了人及其他生物。侗族创世古歌《龟婆卵蛋》,也形象地吟唱了卵蛋造人的故事[4]。黎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是以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为主的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构成了黎族人们的思想文化意识的主要部分,对黎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雷公把蛇卵轰破,就从卵壳里跳出一个女孩子来。雷公便给她起了个名字,叫黎母。”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黎族先民对蛇的图腾崇拜。

黎母与年轻人生育后,靠采摘野果已经不能维持他们的生活了,他们便开始捕捉鸟兽,后来又砍山种山兰。采野果——捕鸟兽——种山兰,这正反映了先民通过经验的积累,走出蒙昧,从采集、狩猎到农业的生产方式进化过程。

黎族还广泛流传着“洪水遗民”的童话,如《人类的起源》、《葫芦瓜》、《螃蟹精》、《南瓜的故事》等,都认为人类在某一时期遭遇天降大雨,洪水暴发,天下人几乎亡尽,只剩下兄妹俩和一些动物藏于葫芦瓜中幸存下来。然后兄妹相配成婚繁衍人类,而葫芦瓜还给他们提供了所需的东西。葫芦瓜保住了黎族祖先的性命,它也就成了黎族图腾崇拜的对象。

这些关于宇宙毁灭和人类再生的童话是有世界性的,类似于《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同时,我国大约有十几个少数民族都广泛流传着类似的神话,情节极为相似。如畲族的《天火》,土家族的《补所和雍尼》,充分说明了人类社会出现之前,有过“盘古开天地”的时期,同时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曾有过群婚阶段。黎族这类洪水遗民型的童话,反映了黎族远古血缘家庭婚姻的朦胧记忆,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和民族学研究价值[3]1-2。

2.动植物的起源

在口传的民间童话中,对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进行了专门的解释。《山兰稻种》讲述阿虻和邬鲜夫妻为反抗峒主的欺压,躲进了深山,在梦中神人的指点下,从山鸽肚里取出了山兰稻种,并学会了刀耕火种,后来造福于民[2]51。这则童话解释了山兰稻种的来源,并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黎族先民最初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才出现农耕活动,童话反映的正是黎族祖先们通过辛勤劳动认识到了自然的规律,发明了独特的热带农业种植方式,从而创造了幸福的生活,歌颂了先民的勇敢与勤劳。

《雷公根》解释了植物雷公根的起源。黎族青年打占机智勇敢,战胜了雷公。人与神之间的抗衡,表明了人类的觉醒,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征服自然的渴望。

此类童话还有《椰子的由来》、《螃蟹的传说》、《牛粪鸟》、《猫和老鼠》、《蛇为什么有毒》等。这些童话对客观事物的起源和特性都做出了形象生动的解释,但它们并非对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黎族先民在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形成变化的情况下以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把客观世界拟人化,这也正是民间童话的最初起源。研究这些童话无疑对我们了解黎族人民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然童话

黎族分布在海南岛的中部和南部山区,地处亚热带,风景秀丽,四季常青。葱郁挺拔的椰林和橡胶林沐浴在和风丽日之中,和南海碧波相掩映,一派南国风光,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也为自然童话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基础。景与物,在一定的民族生活、地理环境中长久存在。传说与山川相随,这种直观形式的审美教育因此而更具有长久性和特殊的渗透力。它朝朝暮暮影响着人们的视听,在悠扬的岁月中,有效地传播着民族的地方的传统,培养着民族精神和个性[5]48。

自然童话中,较为有名的有《五指山的传说》和《七指岭的传说》。

黎族的传统思想观念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有灵魂,灵魂不灭。认为梦境是一种超越自然的神力,是对现实的一种暗示。《五指山的传说》中黎族老汉阿力就是按照梦中神仙的指点,找到了宝锄和宝剑。坏人阿尾勾结海盗追查宝锄和宝剑的下落,杀害了阿力的五个儿子。四面八方的熊、豹、山鹰等山兽结群而来,咬死了阿尾和海盗。黎族人民坚信恶有恶报,表现了朴素的善恶观,寄托了他们的美好愿望。

《七指岭的传说》讲述了风景胜地七指岭的由来。童话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那跃和那扎差两兄弟的形象。弟弟那扎差懒惰虚伪,其实他造的岭是用泥巴堆成的,有名无实。而哥哥那跃勤劳诚实,他造的铁岭经受住了考验,被人们称为七指岭。最后勤劳诚实的那跃接管了家业,并使家族兴旺发达。通过对《七指岭的传说》中两兄弟的描写,展现了黎族人民对勤劳、诚实品德的赞美,对懒惰和欺骗言行的厌恶和批判。

黎族的自然童话十分丰富,吊罗山、白马岭、鹿回头……优美的自然风光伴随着奇幻浪漫的童话故事。展现了黎族地方的独特风貌,反映了黎族人民对劳动和家乡的热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爱情童话

在众多的人物童话中,以爱情为主题的最多。爱情童话,在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文学甚至外国文学中都占有显著的地位。汉族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梁祝》等,西方有《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等。黎族的爱情童话同样丰富多彩。

1.《鹿回头》

鹿回头,濒临浩瀚南海,依偎秀丽青山。景色秀美,令人神往。鹿回头的传说流传于海南岛的所有县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古老的传说就像它的景色一样美丽动人,它千百年来一直伴随着黎族儿女,为人们所喜爱。黎族人民这样歌唱道:“黎族心中的歌,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黎家优美的故事,像五指山上的树叶一样多;九万九千支歌,最动听的是鹿回头的歌;九万九千个故事,最美丽的是鹿回头的传说。”[6]

黎族的青年猎手,追赶着一只梅花鹿,一直追到南海之滨,梅花鹿转回头,却变成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她本是仙女,看青年孤单才下凡与他做伴。从此,他俩结成夫妻,在南海之滨椰林里开荒耕种,过着幸福的生活。这个地方,后来就叫做“鹿回头”。

传说中的男主人公黎族青年虽然从小孤苦无依,但他勤劳勇敢,心地善良。当他听了姑娘的话,“手软了,绷紧的弓箭慢慢地松下来”。他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当听到仙女说:“我下凡来,就是因为你孤单一人,与你来做伴。”高兴得半句话也说不出来。而仙女不仅美丽,而且勇敢善良、善解人意。她冒着被箭射死的危险,下凡来陪伴孤单的青年。她同样向往幸福的生活,她与黎族青年结成夫妻,在南海之滨的椰林里开荒耕种,过上了一直追求向往的幸福生活。

《鹿回头》优美动人,极富想象力。仙女下凡与凡人结合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童话故事中不老的题材。如汉族的《牛郎织女会七夕》,满族的《天鹅仙女》等。但《鹿回头》更具有黎族的民族特色。海南岛山岭连绵,森林茂密,动物种类繁多,狩猎在先民经济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经常狩猎,黎人射技高强。黎族先民世代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历尽艰辛,他们同情孤苦伶仃的人,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他们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寄以美好的想象,构思出曲折动人的《鹿回头》。两个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创建美好家园,过上幸福的生活。

2.其他爱情童话

《诺实和玉丹》也是以爱情为主题,讲述勇敢的猎手与纺织能手玉丹相爱,峒官的儿子却要强抢玉丹为妻。玉丹宁死不屈,咬舌而死。诺实从灰鼠用丹桂树叶救活死白鼠的行为中受到启发,也用丹桂树叶煮水洒在玉丹尸体上,使她复活,重得团圆。

死而复生,在神奇的童话之中是常见的情节。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中的主人公白雪公主被毒苹果毒死,却被王子的一吻唤醒,极具浪漫色彩。而诺实是用桂树叶煮水洒在玉丹尸体上,使她复活,这种情节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不但表现了与世界人民一样的对于爱情神奇力量的希望和憧憬,也表现了黎族民间童话的质朴品格和生活化特色。

第7篇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那么关于端午节的话题作文素材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1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六篇,欢迎大家查阅!

2021端午节作文范文1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除了这四个大家熟知的节日以外还有很多节日,比如有:七夕、元宵、重阳……而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即将到来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说端午是太阳的节日,中国还有一个是月亮的节日,就是中秋。端午节是在中午过,是驱邪的节日。太阳可以驱邪嘛。其实在屈原投江前就有了这个节日,这是一种战斗的图腾,是向邪恶进军的,艾草代替的是剑。

中国有很多端午的故事,比如水漫金山,白娘子喝雄黄酒。这是一个很悠远的民族的节日。屈原选择在端午节殉国,把端午节的人文精神提升了。本来这是一个伸张正义的节日,表现的是对龙的图腾崇拜,是出于人们对自然的恐惧;而屈原,赋予了这个节日新的意义,《离骚》是千秋绝妙词,“若无泽畔行吟苦,哪得千秋绝妙词”。这个古老的民族的习惯,因为屈原,得到了新的意义。拿今天来说,现在讲究和谐社会,所以每个战斗都是为了和谐。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这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希望大家牢记在心!

2021端午节作文范文2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习惯。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因为爱国理想不能实现而抱石投汨罗江自杀。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他投江的日期定为端午节。

说到端午节,最常见的习俗要数吃粽子。虽然商店里的粽子品种很多,但是,我还是喜欢家里包的粽子。在端午节的前两天妈妈就会把包粽子的芦苇叶买回来用清水煮好,然后准备包粽子的原料:糯米、肉、豆沙、红枣等。接下来和奶奶一起包粽子,每次奶奶都会选取两三片叶子,左手捏住叶子的一头,右手用三个手指捏住叶子的另一头轻轻地往里一卷,卷成一个圆锥体的形状,卷好后就往里面放准备好的原料,最后用棉线把粽子捆结实,一个有模有样的四角粽“宝宝”就诞生了。

在这一天,人们还会插艾叶、赛龙舟。端午节真是个充满神奇、充满喜悦、充满热闹的节日。

2021端午节作文范文3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我最喜欢端午节了,因为它充满了浓浓的爱国之情。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是名称最多的节日。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相传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投江日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两千多年来,每到这一天,大家都要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蒲、饮雄黄、佩香囊……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向江河,是为了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体。如今,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有首儿歌是:“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现在的端午节,人们丢弃了许多迷信风俗,但是弘扬爱祖国的热情依旧不减。它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

2021端午节作文范文4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所以又称“重五”。节日中的许多风俗都与“五”字联系在一起。

在农村,你会发现各家各户的门窗上都插着“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龙船花。传说这样可以避鬼神。节日中的孩子格外欢快、活泼,大人们用红、黄、蓝、白、黑五色线系在他们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这“五线”称为长命缕。过节自然少不了吃!在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即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粽子和雄黄酒。

这个节日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因为什么兴起来的,说法很不一致。有人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他们父兄均被楚王所杀,后来逃到吴国,助吴国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墙。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尺三百,以杀父兄之仇。后来遭到谗言陷害,吴王赐剑而亡。伍子胥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让他看越国的攻入城中灭掉吴国。”说完便自刎而死,吴王夫差闻言大怒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革,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了大江。所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端午节的习俗也因地而异,各不相同。我们这里的习俗主要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2021端午节作文范文5我喜欢的节日有很多,但我最喜欢的是端午节。这个节日不但离我的生日近,也是爱国诗人屈原的祭日。端午节时,我们可以看龙舟、吃粽子。

妈妈带着我去看龙舟,当时的情形可热闹了!四面响起了咚咚的鼓声,比赛开始了,河面上有红的、黄的、蓝的、绿的龙船,四条龙船伴着鼓声越划越快。再看观看的人们,人们有的急得像油锅上的蚂蚁,有的正在疯了似的喊加油,还有的激动地跳起了舞。这时,所有人几乎什么烦恼都忘掉了,伴着鼓声越飘越远,消失得无影无踪。

回到家,我们开始了包粽子行动。我先用两张叶片叠在一起,加入糯米、花生……包成三角体,用细绳缠紧。口味有很多种,有蛋黄的、肉松的、火腿的……真想每个味都尝尝。粽子不但味道多而且形状也多,有椭圆形、斧头形……真让人眼花缭乱。

端午节能吃上美味的粽子,又能看精彩的龙舟比赛,真是乐趣无穷!

2021端午节作文范文6今天让我欢天喜地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到了,我从妈妈那刚一打听到,就高兴的欢蹦乱跳。因为呀!这个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的是由于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赛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很多人有个疑问: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比赛划龙船呢?事情是这样来的。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爱国,为皇帝出谋划策,但有些红眼病者觉得屈原势力太大,多管闲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谎言,把屈原撤了职,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而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经常到汩罗江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着块大石跳河自杀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__大海,到处波浪起伏,哪儿有屈原的什么痕迹。大伙很伤心,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也让江里的鱼虾、蛟龙、鱼等动物饱了肚子,就不再伤害屈原的身体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办了,后来他们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的小船改为赛龙船。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第8篇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刚过,但屈原的故事我们长留心间。

面对压力,屈原秉持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在与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高尚节操,赤诚的爱国之心。 这一片冰心,穿透了两千年的时空,依然光耀在中华大地。端午节是纪念诗人的节日,是爱国的节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将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呐喊鼓乐吓退蛟龙,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后来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已密不可分。端午节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

屈原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万世、积厚流光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铸造了我们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成华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识,赋予端午节爱国主义情结。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这就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现在,端午节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也正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但是现代人如果只是吃粽子,或是看看电视里的划龙舟,就失去了端午节原本的意义。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

让我们永远纪念中华民族之魂,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香草美人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史上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集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离世已有2300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同学们早上好,我们刚刚结束三天的假期回到学校。

放假开心吗?(开心)

我们这次是因为什么节日比平时多放一天假?(端午)

很好,我们前天刚过完一个开心的节日,端午。谁来说说看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于2009年9月30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到端午,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其它国家的节日——韩国江陵端午祭, 2005年11月25日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当时的中国人心中造成极大的冲击。我们在座的同学那个时候年龄都很小甚至刚出生,可能无法体会当时这件事在中国人中间引起的震动。

但我相信,我们的老师们,我们的家长们,很多人都对那件事有着深刻记忆。当时中国人听到这件事最大的感受就是:韩国人太了。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我们华夏民族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一个节日,它怎么就变成你韩国人的节日?你还要把它申请为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说,当年的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件事极大地刺痛了中国人的心。

但现实就是现实,不管你有多愤怒,他们的申请终究是成功了,每年的端午节期间,江陵会迎来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游客达百万之多。中国人只能安慰自己,他们的是江陵端午祭,我们的是端午节,不是一回事,没什么好气的。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阿Q式的自我安慰。

但是,这件事对我们的确有着很大的触动。在此之前,每当有人大代表提出将我们的传统节假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时,响应者总是寥寥无几。但这件事之后,我们痛定思痛,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终于,在两年后,通过了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的规定,从2008年开始实行。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五年级同学,你们在一年级的那个

中秋节还是不放假的,但二年级起,你们的清明、端午、中秋就开始放假了。这一天,意义很重大。一是弘扬中国文化,二是让大家不要忘本,忘记中国的传统,在传统节日里能与家人共渡。

几年之后,我回头看韩国成功将端午节申请为自己的文化遗产,突然觉得我们没有任何资格指责他们。端午节是我们的又怎么样,如果我们自己不重视,不珍惜,你能怪别人重视它珍惜它吗?

就象两个月前我在办公室给朗诵组的同学试新订做的汉服,有好几个小同学在办公室外面很新奇地说“韩服韩服”。去年,在成都有一个穿着汉服上街的女孩子,被一些小年青人当成是日本的和服,强迫她脱下来当街烧掉。为什么会有这种误会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汉服消失了,但是在韩国在日本,他们从我们这里学去的民族服装去保存完好。

同样,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等这些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很多在韩国和日本都保存完好,有些甚至比中国还隆重。

传统节日是我们祖先流传几千前形成的文化遗产,连别人都很重视很珍惜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不重视呢?

但反观现在,我们的同学们能说出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日期的寥寥无几,反而说起西方的圣诞节、平安夜、万圣节之类的是头头是道。其实,这些节日跟我们中国人可以说没有任何关系,它们所产生的文化背景所表达的信仰与我们完全就不是一个文化体系。之所以大家会熟悉那些节日,完全是商家为了商业目的而进行的炒作。但很不幸的是这种炒作居然这么成功。

在这里我向大家提一个要求。从现在起,我不希望我再在圣诞节收到任何同学的礼物和祝福。因为圣诞节,是西方基督教庆祝耶稣诞生的一个宗教节日。而我是中国人,我不信基督教。耶稣是哪一天诞生的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很喜欢老师,你想表达一下对我的祝福,请你在教师节给我教师的祝福,或者在元旦给我一个新年的祝福。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的这种行为不够时尚,不够国际化,但我只想说,在我们连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都快要被丢弃完毕的时候,有什么心情或资格去追求那些与自己无关的时尚呢?

从去年起,我就在期待,通过某一次国旗下的讲话,向大家系列地详细地介绍我们的传统节日,它们的来源、传说,它们的风俗,它们对我们中国人的意义。但当昨天晚上我开始准备这篇讲稿时,发现短短的几分钟根本不足以表达出我们这么多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意义。

因此,我今天只能笼统地向大家宣传,我们的传统节日,对于我们中国人,我们汉族人的意义。我希望并提出要求,从接下来的这一个学年,每当有与传统节日最相邻近的那个升旗仪式,轮到的班级自觉地去查找关于这个节日的各种资料,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中,介绍给我们所有的同学。

我希望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珍爱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你今后身处何方,请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先名叫炎黄,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早上好! 今天是星期二,昨天是五月初五,我们又站在了操场上,看我们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端午节的由来》。

第9篇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2

语言和文化是人们常用的两个词汇。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同时语言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反之,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也深受着不同文化的影响。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相互依靠,相辅相成。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语言决不能与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割裂开来。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群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节日文化的差异等。

(一)中西方文化中群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经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中国人向来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一种极其平和的精神状态,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同时,中国人还具有“天人和一”的思想,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强调天地之和、天人合一、人际之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和”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就必然使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

相比较而言,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气象万千。西方文化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统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后又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这些都促使了西方人个体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个体,强调个人价值的文化模式。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长期统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西方文化到19世纪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只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远远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二)中西方文化中社会关系的差异

中国的社会关系看起来要比西方社会复杂的多。单从称谓上来看,中国人对于称谓的表达非常具体严格。这是因为中国经历了两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而比较来看,英语中的称谓比汉语中要少得多。例如,uncle一词,对应汉语的叔叔;伯父;伯伯;舅父;姨丈;姑父等。而英语中的称谓不多,除dad,mum,grandpa,grandma,uncle,aunt等几个常用称谓外,其它的几乎不用。

同时,西方式的家庭结构也比较简单。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组成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作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实际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小孩子常常通过打工等手段自己赚零花钱,甚至是学费,孩子为此也感到非常自豪。但由于这种独立,有时也会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但由于过度呵护,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大多数中国的孩子都是靠父母的资助完成学业的。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三)中西方文化中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社会礼仪,但又有着明显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交际方式的差异;餐饮礼仪的差异;服饰礼仪的差异;个人人生观的差异等几方面。这里以交际方式中的问候语为例。由于中西方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常常造成交际失灵或产生误解。汉语中一些打招呼的形式往往使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比如:中国人爱用“吃过饭了?”这样一些话来打招呼,这是极为平淡、俗套、常见的日常问候语。而这种问候语直译过来却是无法被说英语的人接受的。在英语里的寒暄语常常是评论或预测天气状况,这是由于除了英国人的地理位置对天气特别敏感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天气永远是一个非个人的话题。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是不礼貌的。因为这些话题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所以常常忌讳别人问及。而对于中国人来讲,这些话题都是极为平常的。可以拉近说话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亲近感。

(四)中西方文化中节日文化的差异

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也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点。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长期处于自然经济和农业社会,其传统节日大多带有浓厚农耕文明色彩。如我们的七个主要节日:春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与农业节气有关的重要农事节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比如Easter复活节.春分过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这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再如Valentine's Day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Christmas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在众多的西方节日里,与基督教有关的占了38个至多,可见,宗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当然,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在节庆方式上也存在明显文化差异,如庆祝方式、饮食、衣着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大大提高英语教师教、学生学的效率。传统英语教学是应试性教学。因此要求英语教师要端正英语教学思想,使英语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指引学生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常见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懂得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

(一)从英语语言本身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抛开文化进行纯语言技巧训练,也不可固守传统,将文化只看作是语言学习的背景知识。而应从英语语言本身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比如:教师在讲解dragon一词时,可以把西方人看待龙的看法讲解一下。对于中国人来说,龙具有比较美好的象征含义,而在西方却是集所有邪恶于一身,有翼,利爪的怪物,是恐怖与邪恶的象征。再如,对中国人来说,黄色是尊贵之色。而英语中yellow则含有胆小卑怯之意。例如:a yellow dog (美)可鄙的人,卑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美)胆小鬼。教师如能自始至终地将文化的理解和语言的传授并重起来,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感悟到英语学习的过程正是感受其文化的过程。

(二)拓展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并解释这种差异的现象的由来

汉语中的词汇、典故多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圣经》、莎士比亚戏剧和希腊、罗马神话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许多英语典故就来自基督教的《圣经》中的人物或事件。如《圣经》中的“Solomon”(所罗门)和“Old Adam”(老亚当)分别被用来指代智慧的人和人类本性的罪恶。如果我们对《圣经》一无所知的话,就很难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了。

(三)将两种语言文化的比较贯穿于英语教学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使学生有意识地认识到采用比较文化这一方法的优势所在。诚然,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教师还应将两种语言文化的比较贯穿于英语教学之中。比如,教师在谈及万圣节的文化习俗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同中国的中元节作比较:1、节日的目的:万圣节主要是驱鬼,现在则变成狂欢的时节,中国的中元节是以祭祀为主;2、活动的形式不同:万圣节是为小孩子增添的娱乐节目,中元节就比较带点信仰节日。驱鬼,祭拜;3、节日的气氛不同:万圣节气氛很欢乐另类的狂欢。中元节是为了祭已逝者,气氛沉重.。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就可以从两种独特的文化习惯中更好地掌握两种独特的语言。

(四)指导学生如何在课余时间多角度地感受英语语言文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的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尽可能充分感受语言文化。但是,公共教学只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的意识的同时,又要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在课余时间多角度地感受英语语言文化,将课堂教学同学生的课余时间相结合。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如举办英语晚会,英语竞赛,英语角等;也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电视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情况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强化学习西方文化的意识,其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

总之,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中西方文化无论从萌芽、发展到现在的格局无疑是各具特色,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强调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学生理解所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