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筑节能与环保论文

时间:2023-03-02 14:58:24

导语:在建筑节能与环保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筑节能与环保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建筑节能的范畴,提出了“太阳能建筑”这一概念,并简要概括了大阳能建筑的结构类型及其应用模式。同时,太阳能建筑作为一项生态环保的绿色技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方向,值得大力推广

前言

随着能源结构的逐步调整,世界各国都把能源问题放到了关系国际民生的战略位置。我国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新能源建筑的理念,提出要积极开发和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据专家估计,到21世纪中叶,可再生能源将占世界电力市场的3/5,燃料市场的2/5。而太阳能,在21世纪即将进人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太阳能经济”将成为未来全球能源结构的主流方向之一。

1建筑节能的范畴

建筑节能,是指民用建筑在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新型的节能电力电气设备和新型墙体材料,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用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通道等电力电气设备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

建筑节能体系(图1)可以从两个大方面来考虑:建筑本体节能和建筑设备节能。建筑本体节能主要体现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判断节能与否主要看建筑是否采用新型节能建材、是否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以及节能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等等。建筑的设备节能则贯穿建筑的使用过程,涉及管理、优化和改造等细节方面,从空调、给排水、卫生、照明、电气等末端设备入手,挖掘节能潜力,创造节能效果。

太阳能是典型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体现在建筑的本体节能方面,但同时太阳能设备作为建筑设备的一种,在管理节能方面也具一定潜力。

2太阳能建筑的概念

太阳能建筑(Solar Building),即用太阳能(Solar Ener-gy)代替部分常规能源,为建筑物和居民提供采暖、热水、空调、照明、通风、动力等一系列功能,以满足或部分满足人们

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所谓的太阳能建筑,其利用太阳能的最高境界是“零能耗”,即建筑物所需的全部能源供应均来自太阳能,常规能源消耗为零;从而真正做到环保清洁、绿色生态。

基于以上对太阳能建筑的定性分析,太阳能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3条:1)既舒适义健康;2)节约一次能源;3)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3太阳能建筑的典型建筑结构类型

在倡导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太阳能作为最经济、环保的能源之一,愈来愈受人们重视。目前太阳能建筑的典卫建筑结构类型有阳台壁挂型(图2),屋面贴合型(图3)、集中供热型(图4)、集中分户型(图5,等等。

太阳能建筑的宗旨是在不破坏建筑立面的前提条件下,注重太阳能系统的安全性、实用性和智能性。然而,在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问题上,综合各方面考虑,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

I)太阳能产品制造商,往往只强调产品的功能,而忽视了建筑的特点与要求,使太阳能产品与建筑物成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太阳能产品由于没有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因此会破坏原有建筑的整体外观形象,进而破坏环境;而且目前的太阳能产品结构单一,建筑设计师即使在设计中考虑使用太阳能产品,也很难将太阳能产品有机地融人到设计中,使太阳能产品成为建筑设计中的“鸡肋”。

2)建筑设计院,仍有不少建筑设计师缺乏绿色生态的理念,根本不考虑太阳能及其他绿色能源的使用,造成太阳能产品大都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临时安装,即“事后状态”下安装,结果影响到建筑群体,甚至整个城市的建筑风貌。

3)政府规划机构,往往不能够将绿色环保的理念和相关政策很好结合。虽然江苏地区已出台12层以下民用建筑必须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强制性政策,但由于其它相关配套设施、标准的不完善,尤其是太阳能施工验收标准一块,仍存在争议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太阳能产品的生产,导致推广效果不好、范围不广。

针对以上问题,解决方案如下:(I)太阳能产品的生产商应更多地了解建筑设计的需求,开发推出多款适合建筑结构利用的系列和型号;(2)建筑师在设计初期,即将太阳能系统包含的所有内容都当作建筑不可或缺的元素加以考虑,使之成为建筑组成的一部分;(3)加强太阳能产品生产商、建筑师、政府机构的交流与沟通,从设计阶段即将太阳能产品与建筑真正的融为一体,并配以后期的政府激励政策、规范的市场引导机制,太阳能产品一定可以在建筑节能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各领域的合作之下,太阳能建筑必将达到完美与和谐的统一。太阳能系统与建筑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也将得以持续和发展。

4太阳能建筑的典型应用模式

太阳能的应用,从技术途径看,主要分为光一热转换技术和光一电转换技术;从具体应用范围看,主要有太阳能热水供应、太阳能地板采暖、太阳能温水游泳池(图6)、太阳能空调、太阳能路灯(图7)等5大系列。到目前为止,太阳能光一热转换技术发展已较为成熟,不仅可以提供人们生活所需热水,还可解决取暖等问题;太阳能光一电转换(图8)具有较高的技术成分,发展与应用量较小,但是随着光电转化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太阳能光一电板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太阳能应用必将具有更广泛的空间和发展市场。

江苏等地的一些示范小区率先采用太阳能热水集中供热系统(图9),其承压运行、分户供水、智能化系统已成了住宅小区的新卖点。还有一些示范小区,利用太阳能的初期光电转换,使小区的门楼牌、指示牌、警示牌等白天吸光,夜晚发亮,既方便住户晚间出人,又节约物管费用。另外,据有关方面统计:用电热水器洗澡的费用约为0.62元/次,而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的费用则仅为0.31元/次

5太阳能建筑的应用前景

1)应用空间大

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正常发展和生态驱动发展两种模式下,预测2050年我国太阳能利用在总能源供给中分别占4.7%和10%。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保有量已超过6 001)万mz,而此数据的太阳能建筑仅占所有建筑1%

2)环保节能

根据美国环境总署EPA的统计数据、目前世界各国建筑能耗中排放的: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0%-40%。而人们对未来:在大气中含量的预计是,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50年后大气中:的含量将会达到现在的3.5倍。众所周知,国家推广太阳能的目的是为了环保节能,而环保节能在另外一层意义上说就是尽量减少:的排放。换个概念,使用太阳能减少:排量与绿地吸收的效果相一致。据科学计算,可以总结出如下等式:1 m=的太阳能集热器“95.39 kg标煤产生的热量之70.11 kg =19.475 m2的草坪吸收力=0.779 m2的落叶乔木吸收力==1.5 m2的绿地吸收力。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建筑应用太阳能的环保节能效应。

6结论

第2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土木建筑;建筑节能;建筑节能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 A

目前,能源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已被列为人类面临的四大生存问题之一。而在全世界的能源消耗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约占25%~40%,建筑节能已经成为节能的重点。能源是现代经济建设的基本物质基础.然而现有主要能源的枯竭,却是人类要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能源、节能降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大关键。

1 建筑节能的概念及意义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所谓建筑节能,就是满足居住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建筑中采用隔热保温的新型墙体材料和高能效比的采暖空调设备,达到节约动力、降低能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之目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耗能量已占社会总耗能的30%。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动、城镇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专家们预言:如不及时地对建筑能耗方面进行有效管控,这个比例将火速地上升到40%以上。由此可见,建筑节能迫不及待,应将其置于设计施工任务的重要位置。

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匾乏。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只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每年新建建筑使用的实心粘土砖,其用料相当于毁掉良田12万亩。物耗水平相对发达国家,钢材高出10%--25%,每立方米混凝土多用水泥80公斤,污水回用率仅为25%。国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行建筑节能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目前,中国建筑用能浪费极其严重,而且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中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如果听任这种高耗能建筑持续发展下去,国家的能源生产势必难以长期支撑此种浪费型需求,从而不得不被迫组织大规模的旧房节能改造,这将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在建筑中积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能够大大缓解国家能源紧缺状况,促进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建筑节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国家节能规划目标、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措施,符合全球发展趋势。

2 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重要性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过分追求发展的速度和发展所带来的满足而忽视或淡薄了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致使在极大满足自身物欲的同时,也给自身未来的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越来越明显,直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如温室效应的出现、水污染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问题都归于人们对发展的片面理解,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忍而解,忽视了环境保护。事实上,只有科学的发展才能不断解决人类所面对的问题。我国建筑不但能耗偏高,而且其能源利用的效率很低,建筑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是我国的第一耗能大户,建筑节能也就会成为全社会的节能工作之首。最近几年,我国正处在建筑高速化发展阶段,大举促进建筑节能,也处在了一个关键的时机。由于我国幅原辽阔、气候各异,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仅仅依靠墙体保温等的措施是无法解决的,这就有必要在建筑设计、建筑细布的构造处理、环境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等各类技术的集成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建筑能耗不单影响了国家的能源供应、能源使用的效率并且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建筑节能与居住环境是互为关联、互为影响的两个问题。从土木工程建设的角度来看,建筑节能措施的应用是缓解能源紧缺矛盾、改善我国人们生活工作条件、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措施。

3 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措施

3.1 树立坚持以人为本的概念

建筑节能并不是片面的盲目节约,而是应该全面性地提升建筑的基本质量。人们通常误认为建筑节能就应该要降低建筑的标准与使用的水平,所以要提防简单化地将节能建筑领会为"低标准"与"简易房"两种,如今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是日新月异,其最终的产品要求必须是:不仅质量优良,而且可以充分地体现、满足以人为本的和谐观念,造福广大人民、回归纯自然生态,并且和社会的发展水平相符合的人性化建筑。

3.2 加强工程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设计要树立"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节能环保理念,除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外,还要着重考虑以下四个方面:(1)环境平面规划(选址、布局、朝向、间距、绿化等符合要求);(2)单体设计(外形、窗墙比、材料选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等合理);(3)建筑细部构造(楼地面、楼梯间、屋顶等保温隔热以及建筑安全节能玻璃的使用);(4)节能型空调和采暖器的选用,以及太阳能光热与光电产品的推广应用等等。

3.3 使用照明科技的进步

在我国目前提倡的建筑节能理念中,节电是其中最受关注的内容。在非工业建筑中,照明的耗电量所占比重是很大的,成为建筑节能的重点,已经成为CBD大楼的重要节能内容。据统计,整栋办公楼耗电量的33%被用于照明;电气设备总费用的十分之一被用于照明设备。为这个用电大户配置合理的用电方案、引进节能照明设备、启用照明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有效的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维护费用,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动照明控制系统的应用,还会提高CBD现代化水平。在一些发达国家, 对照明系统进行自动化控制已经成为智能节能化办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正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现代建筑节能水平的不断提高,照明自动控制系统也在不断的发展以适应不同布局建筑物的需求。

4 结束语

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人类面临现有平均资源的不足和生活环境恶化的困局越来越明显,现有资源量和需求资源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此事实迫使各行业寻找一条节能和环保的出路以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筑业也不例外。目前,随着时代的推进,能源问题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的特别关注,现已被列为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而在全世界的能源消耗当中,不管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在总的能耗中所占比重是较大的,约占20%~40%。因此,建筑行业的节能成为全球节能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叶帮清;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重要性探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6期;

[2]张亮;探究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与设计;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第21期;

[3]华虹,陈孚江.国外建筑节能与节能技术新发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6.

第3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能耗,保温,采暖,可持续发展

 

建筑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带来了对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随着世界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工业化不仅造福人类,也给人类带来了环境污染,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的需要,以及为了保证建筑热环境的需要等,建筑节能就成了全世界共同瞩目的焦点,建筑节能的意义也就显得异常重要,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也就迫在眉睫。

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建筑节能,并对此工作极为重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颁布,我国建筑节能有了指导和法律依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等条款的颁布预示着我国建筑业正走向节能时代,敏感的企业为之欢呼雀跃,建筑节能市场蕴含着无限商机。 我国建筑能耗的总体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南方和北方地区气候差异大,仅北方地区有采暖;

2、城乡住宅能耗使用差异大;(其中:城市以煤、电、燃气为主,农村以煤、电、秸秆、薪柴为主)

3、大型公共建筑和一般公共建筑用能特点差别很大。

根据上述特点,不难看出,我国建筑能耗的现状可概括为:

1、北方建筑采暖能耗高、比例大,应为建筑节能的重点;

2、住宅及一般公共建筑与发达国家相比能耗尚处在较低水平,但增长趋势显著;

3、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浪费严重,节能潜力大,新建建筑中此类建筑的比例呈增长趋势;

4、农村建筑能耗低,非商品能源仍占较大部分,目前有被商品能源替代的趋势,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5、长江流域大面积居住建筑新增采暖需求,必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否则将带来沉重的能源负担。

建筑节能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建筑材料的革新,加强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能力;另一部分是采暖节能。

以下列举几个重要的建筑节能措施:

一、墙体围护结构保温

墙体保温有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和新型墙体自保温。外墙内、外保温一般是利用聚苯板或聚氨酯保温板等材料用胶粘贴或锚固在非保温墙体表面上后,再外加保护层实现,它特别适用于老住宅的节能改造。而新型节能墙体材料主要有承重砼空心砌块、加气砼砌块、粉煤灰砌块、聚苯乙烯夹芯板、发泡玻璃砖、金属面夹心板等。。

二、门窗保温隔热和密封

门窗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方面之一。据统计,在建筑使用能耗中,窗户的传热损失与空气渗透损失约占全部热损失的40%~50%,因此提高门窗的节能质量是建筑节能的关键环节。

三、屋面保温

主要采用加厚屋面保温层或坡式屋顶结构。具体做法是在防水层上覆盖炉渣、膨胀水泥珍珠岩版等,然后用水泥坐浆作为保护层。

四、采暖系统设计与控制

公共建筑采暖系统设计时,干管按照南北向分环设置,分别加装调节阀,减少南北向房间温度失调;民用住宅采暖系统设计应采用双管系统,按户分环,每户安装热量表和温控阀,用户根据个人需要调节室内温度,做好供热系统的调节,使设备在较高频率下运行,也可达到节能要求。

此外再列举几个关键的设备节能技术:

1、房间空调器的节能技术(变频技术、户式中央空调器、热泵除霜技术等);

2、螺杆机及多级高效吸收式制冷机的研发和应用;

3、热电冷联供技术(系统优化配备设计及控制等);

4、水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5、蓄能技术(从新型相变材料开发和相变传热技术角度推动蓄能技术在蓄冷空调、地板采暖、蓄热电采暖器、太阳房等领域的应用);

6、绿色照明技术极其产业化;

7、吊顶冷辐射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8、独立除湿技术的研发;

9、新风处理以及余热回收技术的应用;

10、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领域的应用技术(太阳能、自然通风、夜间通风、地热、地下和地面水体蓄能、燃料电池等)。

建筑节能不同于单项重大工程,而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全社会行动。首先,建筑节能关系到国家和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认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才会收到实效。有些决策者认为,多花5%的资金去搞节能建筑,还不如把这些钱拿去解决百姓住房难的问题。有的房屋开发商,关心的是如何用较少的资金来建造更多的房屋,获取更大的利润,节能与否根本不考虑。设计单位在市场大潮中也是如此,置节能标准于不顾,不敢坚持原则,只是一昧服从业主要求,致使设计出的作品已经严重偏离了建筑节能的方向。其次,世界上各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符合本国的建筑节能标准,如英国已将节能列入建筑强制性标准行列中。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虽然也出台了一些节能标准,但力度不够,没有达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地步,要加速建筑节能工作,只有健全法制,加大力度,严格执法,才是上策。再者,建筑用能派生出大量污染物,危及人类生存,这个问题已为世界上发达国家政府所认识,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要加速建筑节能,也只有政府重视,加强管理,设置强有力的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目标管理,这样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最后,建筑节能造价高,对于房屋开发商来说,建筑节能不能多卖钱,却要多花钱,少谋利,这个经济问题不解决,责权利分不清,建筑节能就不会形成气候。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在相关技术与标准、有关政策、相应组织管理以及思想认识上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特别随着全社会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将会出现一个大力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搞好建筑节能工作,设计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建筑节能并不意味着限制发展,正确的建筑节能观,应该以提高建筑物的能量利用效率,同时尽量降低建筑物的固有能耗,用最小的能源消费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建筑节能,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我们要树立科学的节能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国建筑节能在与世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必须走自己的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参考文献:石文星《建筑节能技术评价》

朱玉胜《建筑节能的发展》

孙诗钦《浅谈建筑节能与管理》

第4篇

关键词:公共建筑、节能保温、节能建筑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建筑的开发建设也不断繁荣,在为人们生活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巨大的能源消耗量,能源短缺和大气污染现象日益严重。节约能源,保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然而,在能源消耗问题上,近30%来源于建筑物,如果不对建筑物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能源消耗,将会严重阻碍经济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未来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对建筑物特别是公共建筑的节能环保的研究迫在眉睫,加强对建筑结构保温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可有效缓解能源压力,利于资源有效利用,以环保节能建筑保障人民生活、居住、工作环境的舒适、健康、和谐。

二、对公共建筑进行节能保温的重要性

公共建筑是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对公共建筑的施工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建筑耗能一般占社会总耗能的30%,再加上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消耗,在社会总耗能的占比则达到46%至47%。 在这种形势下,对公共建筑实施相关的节能保温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节能建筑势在必行。节能建筑意味着高效、节能、环保、健康舒适,倡导以绿色生态宜居为建筑标准。节能建筑不仅需要在建筑建设过程中注意环保节能,更要在使用过程中体现保温节能功效。节能建筑的发展不仅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工作条件的舒适、健康、环保的要求,更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能源消耗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公共建筑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然而其建设和使用带来的能源消耗及环境问题却影响着国家的正常运行发展。国家要持续发展,社会要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要不断提高,生存环境要不断改善,这些都要求对高能耗产业进行遏制,减少能源消耗量,而在公共建筑中全面推行节能保温,将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的保温措施

目前,国际上对于节能与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措施也逐渐加强。建筑的外墙所占的比例通常较大,冬季通过外墙散发的热量通常是总散热量的20%,在夏季时,通过外墙壁吸收的热量约为总热量的30%,因此建设单位应当重点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节能设计。一般情况下,主要从建筑的外墙、屋面、门窗节能措施进行专项设计。

富春江水力发电厂职工食堂建造于2013年,建筑地上2层的,面积2498平方米,其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外墙采用煤矸石烧结多孔砖(240mm),屋面为上人屋面。建筑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了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和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36-2007),设计单位开展了围护结构节能专项设计,施工完成后进行了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建筑节能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外墙保温节能措施

(1)外墙内保温

外墙内保温是一种传统的保温方式,做法简单,造价较低。外墙内保温的构造特点与一般的材料墙相比,结构组合较为合理,拥有较强的热阻,有效的节约采暖的能耗,能够充分的发挥保温材料的作用。在满足了承重要求的情况下,可对外墙体进行减荷,在施工过程中,可在保温材料与砖墙或者混凝土之设置空气层,如此便可使外墙内侧增加木质或者轻钢龙骨内填充的保温材料,随后使用石膏板进行遮盖,完工后可使用涂料进行装饰。

(2)夹心保温

外墙的夹心通常是指在混凝土预制的外墙板或者外墙的砌体中间填充保温隔热的材料,以此达到节能效果,此外,还可在两块金属板材或者非金属板材之间充隔热的保温材料。此种工艺的施工较为方便,且对于外墙垂直度的要求较低,能够快速完成,节约成本。

(3)外墙外保温

外墙外保温通常是将保温隔热系统(保温材料以挤塑板、聚苯板为主)置于外墙外侧,以此给予建筑良好的保温隔热的建筑节能措施,一般情况下,大型公共建筑使用外墙外保温效果更加显著。外墙外保温能够显著减少热桥的影响,采用外墙内保温,保温材料厚度越高,热桥现象就更加明显,而热桥会造成额外的热量流失,还会在外墙面产生结露。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能够显著减少热量的流失,此外,还能够保护建筑主体的结构,维持室内的稳定,有效的减少外墙承重结构产生的变形以及破损,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2、屋顶保温节能措施

(1)外保温技术

外保温技术通常是将保温材料设置在屋顶楼板的外侧,使屋顶的受到保温层的保护,从未降低温度的应力,如此便可保证整个屋顶的热工作性能,避免屋顶结构内部出现冷凝与结冻。一般做法为:在楼板上设置隔热的材料,在隔热材料的外侧设置防水层与保护层,外墙保温材料的厚度应当通过热工计算,以此保证建筑热工分区的节能设计符合国家标准。外保温技术的使用范围为:在寒冷地区与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屋顶的保温。节能效果分析:按照我国建筑节能标准与热工设计规范的要求来判定屋顶的隔热层,以此保证冬季屋顶内表面与室内采暖环境温度的差异小于4°C。

(2)倒置式屋面保温技术

此种屋面的保温形式是外保温屋面形式的倒置形式,其是将保温层安置在防水层的上部,防水层设置在保温层与楼板的界面上,以此保证保温层上部的保护层具有一定的透气性与防水性。倒置式屋面的构造是屋面外保温与屋面外隔热的形式,避免内部结露,使防水层保护,使屋面结构的耐久性得到提升。但此种保温形式对于保温材料的抗渗性有较高的要求,保温层材料应当选择自身的隔热性受到雨水浸泡影响最小的保温材料,国内能够用于倒置式屋面的保温材料通常包括了聚乙烯泡沫板以及泡沫玻璃等。适用范围:此种保温形式主要适用于寒冷地区与夏热冬冷的地区建筑屋顶的保温。

3、门窗保温节能措施

公共建筑设计较多的是金属玻璃门窗,大多数的窗周边未考虑保温设计,严格地说设计上是不合理的,因为窗周边基本上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热桥效应较大。那么在实际工程设计时,窗周边窗套用保温板按照实际尺寸与规格定制构件做成,更需要精心施工,粘贴安装确保牢固,窗根部上口做好滴水处理与窗下口窗台的防水处理。现代公共建筑越来越大的门窗设计及玻璃幕墙,要求墙外维护应具备更高的节能要求。增强门窗节能性的设计措施有:

(1)门窗朝向应考虑节能条件,门窗的比例应按标准要求设计;

(2)门窗材料应具有保温性能,降低冷空气的渗透力,可以使用绝热效果好的边部材料,尽量使用断桥型隔热型材,或使用塑料窗、钢塑窗。

(3)门窗设计上控制好遮阳系数、气密性等级、可见光投射比,同时设计可要求在中空玻璃中充入氨气或氩气,用来改善间隔层气体对流带来的损失。还有就是对于建筑门面的设计,要多采用一些保温材料作为建筑门面的设计材料,使其能够起到保温的作用。

4、其他形式的保温措施

除了上述几种形式保温措施外,建设单位还可在屋顶上种植植物,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蒸腾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以此达到隔热的目的。种植隔热屋面构造与刚性防水屋面相似,不同的是需要增设挡墙与植物。此外,利用反射来降低屋面的温度也是非常有效的节能形式,建设单位可利用材料的颜色与广度对于热辐射的反作用,将一部分热量反射出去,以此达到降温的目的,例如可在屋面上涂刷白色的颜料,或者使用浅色的砾石做屋面,对于隔热降温都有显著的效果。

四、建筑物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

由于外墙外保温有保护建筑结构、延长建筑物寿命、基本消除“热桥”影响、防止墙体吸潮、利于室温稳定、增加建筑室内使用面积,便于后期节能改造等优点,目前运用较多。《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规定外墙外保温系统经耐候性试验后,不得出现饰面层起泡或剥落、保护层空鼓或脱落等破坏,不得产生渗水裂缝。所以必须控制好保温系统与墙体之间的粘结度,提高保温系统的抗裂性防水能至关重要。主要控制措施如下。

1、优化方案的浆料配比

首先要优化界面砂浆的配制,当中细砂增多时,需要加大界面砂浆粗糙度,使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和基层墙体的粘结程度得到增强,如果适当减少界面剂的使用会相应降低成本。其次,要确定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的配制,严禁人工搅拌,而当抗裂砂浆一次配好之后,要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得任意加水,并在两小时内用完。在这一方面,需要完成以下工作:确定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的配制比例和保温墙面砖专用粘粘砂浆的配制比例。当抗裂砂浆一次配好之后,要在两个小时内用完;抹灰的顺序要采用从上到下的形式,涂抹的过程中要尽量的抹平压实,避免来回拉抹,其平整度要控制在4mm左右。

2、优化保温层施工

当采用聚苯板作为保温材料时,提倡满粘法施工,即在聚苯板背面先满抹胶粘剂,再用齿型抹子刮抹平顺后,粘于墙体。采用点框粘接聚苯板时实际粘结面积不得小于40%。墙角处聚苯板粘接,板缝应交错互锁。门窗洞口边框及四角处聚苯板不得拼接,应该采用整块聚苯板切割成形,并且聚苯板接缝应离开角部至少200mm。聚苯板应按设计好的平面布局进行粘贴,保温板面应平整,竖缝应逐行错开,不得出现通缝。聚苯板应粘贴牢固、平整,不得有松动和空鼓。聚苯板板缝或局部破损部位宜采用胶粉聚苯板颗粒保温浆料进行板缝填塞和局部修补找平。聚苯板粘接上墙后应及时做抹面层,空气中时间不应过长,否则容易造成聚苯板粉化,降低强度。为保证玻纤网格布的埋设位置正确,应采用两道抹面做法,将其放置在底层和面层中间。玻纤网格布应在门窗洞口、墙面大角、转折处等部位进行翻包并保证足够的搭接长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节能是一项关乎人民生活质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我们应充分重视建筑节能保温,从建筑施工、材料选择、能源利用等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强化现代公共建筑的节能保温效果。加强建筑物的保温不但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而且有助于建筑的节能。建筑节能设计必须以节能保温作为现代公共建筑建设的基本原则,重视发展新型节能材料,节能材料的发展又必须与保温技术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绿色节能建筑,才能为人们创建更加高质量的生存条件。

参考文献:

[1]刘肖斌.夏热冬冷地区外墙外保温体系的建筑节能应用思考.建筑节能,2009,37(4):9―11

[2]赵士怀.我国夏热冬暖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的差异性分析.福建建设科技,2009,(3):5―8

第5篇

[关键词]住宅空间仿生原理仿生设计 绿色设计

中图分类号:TU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199-01

一.研究中国住宅仿生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

住宅仿生设计能对住宅空间进行更加合理的分配,仿生设计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追求,体现了对大自然的畏惧之心。仿生设计能够更好的促进人与建筑,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对住宅空间的结构、功能、材料、光照等更加有效的利用,实现仿生设计与绿色设计的结合。

2.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消费已经不仅仅是人们所追求的消费模式,更多的是心理需求的消费。优秀的住宅仿生设计能引导人们更多的去体验大自然,使得人们从冰冷的飞机、火车等高科技产品中脱离出来,摆脱机器的呆滞和钢铁的冷漠。优秀的住宅仿生设计能创造出人与自然界的更好融合,让人在这种居住环境下能与自然和生活有和谐共生的感觉。仿生物形态的设计是在对大自然奇妙的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等所具有的典型外部形态的认知基础上,寻求对住宅居住空间环境的突破与创新。将仿生设计与居住空间环境的结合,不仅仅能将自然与居住环境、家居环境的融合,也是为了让人们享受自然与生物带给人们的神奇,提升居住空间的趣味性。

二.对中国住宅仿生设计的阐述

1.住宅仿生设计内涵

住宅仿生设计的内容是在对住宅空间内生活乐趣、生活意境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使得住宅设计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健康、舒适、安全、经济的住宅也是建造师必须妥善解决的重任。

2.住宅仿生设计的特点

(1)节能。生命来自于自然,但自然高于生命。随着现代工业化的日益发展能源的剧烈消耗已经不容在忽视。住宅仿生设计利用建筑空间本身的特征与太阳光照保存最佳角度,使得光照更大的高效利用。利用建筑空间本身的特征实现风能与水资源的再利用。从而更高效的实现自然资源的再利用,住宅仿生设计有三个特点:

(1)节能;

(2)环保;

(3)舒适。

3.住宅仿生设计的灵感来源

(1)大自然

或许是出自于对大自然的畏惧或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向往,大自然自古以来就是画家、工匠、设计家的灵感源泉。大自然四季更迭、变幻莫测,正如蒂芙尼创始人查尔斯路易斯蒂芙尼所说的“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设计师。“而品牌的历代大师史隆伯杰、柏瑞迪、毕加索等人则将自然之美定格于设计之中”圣家族大教堂又简称为圣家族教堂,由西班牙著名设计师、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设计,高迪曾说过“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在大自然中是没有直线存在的,是无处不在的优美曲线。圣家族教堂的设计灵感正是来至于大自然最后让建筑回归于大自然。

“中国画里乡村”宏村是一座仿生学建筑牛形水系的古村落,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人居与自然的巧妙结合,山水间衬托着徽派建筑的精与巧,构成一幅完美的中国山水画。

(2)生物的生命结构

正是人们畏惧自然,憧憬自然.所以仿生设计已经越碓匠晌未来生活的主流方向,住宅仿生设计绿色设计,而绿色设计最主要的方向就是节能和能源再利用,在空中收集的雨水能再利用?这是真的呢~受沙漠甲虫崎岖不平的壳、仙人掌上刺的不对称结构和猪笼草光滑表面的启发,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结合多种生物体的特性设计出一种高性能仿生材料,可更为有效地从空气中收集水,不仅解决了干旱和缺水的需求同时也为仿生住宅设计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

四.仿生住宅设计的未来前景分析

1.分析现代的家庭居住空间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住空间环境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大多数的社区商品房中,住宅面积有限、使用功能不能满足居住者的需求,住宅空间缺少个性化。我参考了许多文献和做了充分的调研总结了仿生住宅空间环境现状的特点

(1)设计风格的个性化与多样化

(2)居住空间的合理利用,空间功能更加完善

(3)对居住用户的心里需求

2.分析仿生住宅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

(1)能合理的分配功能与住宅空间的最大化

(2)能培养个人与大自然的交流同时节能环保

(3)能通过模仿学习生物的结构使得住宅空间更加合理化

(4)能增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融合性

缺点:

(1)前提投入和研究造价过高

(2)因为造型的特殊性导致施工不宜把控

(3)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不一致

3.分析仿生住宅设计的未来

随着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住宅仿生设计风格不仅仅能满足人们对住宅空间设计的要求,同时也是满足大自然对住宅空间的设计要求,住宅仿生设计是更能反映出人们适应时代的要求。住宅仿生设计的未来是会有很多的曲折与困难,但是我相信住宅仿生一定是未来住宅空间设计的需求和趋势。

五.结语

最后,在此谢谢顾逊老师,在顾老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正是顾老师对我们严格要求和对论文和我个人认真负责的态度认,让我不仅仅顺利完成了论文同时也对于设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启发,的帮助使我收益匪浅,谢顾老师对我的辅导。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顾老师帮助了我解决了很多的困惑和难题论文能够及时完成在这里标示由衷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张凯雷.探讨仿生设计在住宅灯具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4,(12):117.

[2] S.MichaelEvans,田阳.居学社区:具有凝聚力的学生居住社区之机遇[J].住区,2011,(06):29-37.

[3] 宋刚,杨昌鸣.关于完善住宅设计相关规范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2011,(02):86-90.

[4] 张春晖.未来住宅设计理念[J].中国住宅设施,2009,(05):57-59.

[5] 沈丽虹.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的仿生学理念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S2):226-229.

[6] 周燕珉,林菊英.节能省地型住宅设计探讨――“2006全国节能省地型住宅设计竞赛”获奖作品评析[J].世界建筑,2006,(11):122-127.

[7] 杨雪玲.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可控性[J].新型建筑材料,2003,(05):53-55.

[8] 尹思瑾.人・情・环境与现代室内设计(之三)[J].室内设计与装修,1995,(04):13-15.

第6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土木建筑;建筑节能;建筑节能重要性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building energy saving design in the concrete practice has many problems and the insufficiency,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nd department only in the way of strengthening of building energy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promotion, and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and environment, can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technology function and function to the best, promote our country's economic heal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importance in the discussion.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Civil building construction;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近年来,能源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已被列为人类面临的四大生存问题之一。而在全世界的能源消耗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约占25%~40%,建筑节能已经成为节能的重点。能源是现代经济建设的基本物质基础.然而现有主要能源的枯竭,却是人类要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能源、节能降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大关键。

1、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现状

1.1 缺乏对建筑节能技术的全面认识

由于建筑节能技术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开发商和住宅用户缺乏对建筑节能技术的全面认识,认为推广或应用节能技术会增加建设成本,因此缺乏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的积极性,而是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建筑设计的新奇性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中国土木建筑行业发展的实际。

1.2 应用范围相对有限

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开始有上世纪末,到目前为止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节能技术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应用范围还是相当有限,主要是集中在外墙保温材料、门窗和屋面等环节。

1.3 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是一项系统、复杂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具体实践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专业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需要有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作保障。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建筑节能设计存在管理体制上的不足,建筑节能的热工计算通常是由暖通专业来完成的,但这很难保证每个设计环节都能满足建筑节能设计的相关要求和标准。

2 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重要性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过分追求发展的速度和发展所带来的满足而忽视或淡薄了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致使在极大满足自身物欲的同时,也给自身未来的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越来越明显,直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如温室效应的出现、水污染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问题都归于人们对发展的片面理解,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忍而解,忽视了环境保护。事实上,只有科学的发展才能不断解决人类所面对的问题。我国建筑不但能耗偏高,而且其能源利用的效率很低,建筑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是我国的第一耗能大户,建筑节能也就会成为全社会的节能工作之首。最近几年,我国正处在建筑高速化发展阶段,大举促进建筑节能,也处在了一个关键的时机。由于我国幅原辽阔、气候各异,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仅仅依靠墙体保温等的措施是无法解决的,这就有必要在建筑设计、建筑细布的构造处理、环境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等各类技术的集成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建筑能耗不单影响了国家的能源供应、能源使用的效率并且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建筑节能与居住环境是互为关联、互为影响的两个问题。从土木工程建设的角度来看,建筑节能措施的应用是缓解能源紧缺矛盾、改善我国人们生活工作条件、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措施。

3 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措施

3、土木工程中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的有效措施

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经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关建筑人员首先应当加强对实施建筑节能技术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节能意识,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采用有效的应用与推广措施,加强对节能新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具体说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技术管理体制

对建筑节能的监督和管理仍没有摆脱执法不严、缺乏监管的状况,扶持建筑技术创新、鼓励开发资源节约型项目的倾斜政策尚未全面建立。建筑节能工作之所以进展缓慢,与法制体系的乏力和激励政策的缺位不无关系。当前,非常必要抓紧研究和制定推进建筑节能的产业政策,强制性地执行现有的法规和节能标准,并期待政府加快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逐步形成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建立起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同时,要加快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

3.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筑节能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和推广,最根本的就是为了降低资源的消耗量,改进建筑工程的功能和品质,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有的人在对节能技术应用过程中,处于降低投入、控制预算等目的,没有严格遵守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的节能意识必将进一步增强,节能技术的推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不能降低建筑物的综合性能和舒适度,确保土木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和水平。

3.3 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对建筑节能技术而言,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制约节能技术应用与推广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专业知识的培训,有助于增强节能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节能意识、责任意识,增强企业员工对节能技术的全面认识,进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3.4 加快建筑节能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借助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强对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在满足基本建设需求的基础上,做到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或常规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例如,对建筑材料的应用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增强其强度、保温、隔热、隔声、防水等方面的性能,并减少污染性材料的使用,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数量。

结语: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人类面临现有平均资源的不足和生活环境恶化的困局越来越明显,现有资源量和需求资源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此事实迫使各行业寻找一条节能和环保的出路以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筑业也不例外。目前,随着时代的推进,能源问题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的特别关注,现已被列为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而在全世界的能源消耗当中,不管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在总的能耗中所占比重是较大的,约占20%~40%。因此,建筑行业的节能成为全球节能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叶帮清;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重要性探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6期;

[2]梁伟,王宗贤,顾琦.浅谈土木工程损伤检测技术[J].科技信息,2009,(06).

[3]华虹,陈孚江.国外建筑节能与节能技术新发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6.

第7篇

关键词:住宅;环保化;产业化

引言

在过往的住房建造中,由于没有形成标准产业化,造成许多不环保的现象。完全有碍于长远稳定发展。因此了解并且将住宅环保产业化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十三五”规划公布了十个任务目标,其中包括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首入五年规划,而近来全面放开的二孩政策,将会影响到我国的人口政策的调整,这样看来,调整后的人口政策将会对将给房地产行业产生长期的影响。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房地产建设结合起来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此来看,重庆市的环保型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必须得到推进,尤其住宅的环保化特别值得关注和发展。

一、环保型住宅产业化的意义

国家发改委环境与资源保护司副司长李静曾说,环保型住宅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深远意义。国务院曾提出了推广节能建筑的目标和措施,我国住房总面积达数百亿,而住宅的单位消耗资源量却是发达国家的数倍,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使得各种资源材料的耗费巨大,而其中不乏可循环利用的资源,每年产生的工业废弃物成亿吨计算,这些工业废弃物若能被循环使用,不单单是减少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还能减少非常多的污染排放。

随着经济的持续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相应的也变得较高。由于住房作为特殊商品,因此对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住宅的环保性尤为突出。而观察以往的生产和发展模式,并不是长久发展之计,不单土地资源有限,对于环境来说也将受到极大的考验。因此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为改善这一情况。通过督促开发商使用环保可循环材料,在房屋的空间构建上也提出需要到达节能省地等,一系列措施旨在使得我国住宅环保成为一种产业化。

二、重庆市环保型住宅产业化发展现存问题

1.技术材料问题。住房环保在技术和产品难以供给。目前,我国的一些节能低耗的材料使用范围不广。相应的技术水平也由于需求量受限而停滞不前。因此重庆市在住房建筑上多使用传统方式,技术陈旧切材料不环保。重庆市在住房建筑上的产品质量和技术跟不上环境的发展,则影响了环保型住房产业化得脚步。

2.标准制度问题。环保型住房产业化缺少执行标准和规章。在重庆,住房建筑在环保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执行,所以住宅建筑中存在很多的浪费。目前,重庆市现有规章制度范围模糊,条则不清,对建筑节能只有总的要求和使用的局限范围,难以辐射所有建筑类型做到真的节能环保。

3.机构设置问题。相关机构设置不健全。一些政府官员未能真正认识到住房节能环保的重要性,重庆市在住房建筑方面并未设立相应的监督人员,也未能将这样理念宣传到位,未能使得广大群众真正意思到住宅环保化得必要性。如此一来,阻碍了节能与环境治理措施的有效推行。

三、重庆市住宅环保产业化的发展建议

1.将建筑材料选用标准化。在建筑上所使用的大量材料必须符合3R概念(即Reusable可重复使用、Restorable可再生使用、Recycling可循环使用)。使用的材料无害于人体,也需对环境友好。如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采用可再生塑钢、一级可在循序使用的材料等。只有尽量的使用环保且可再生的资源才能给够做到真正的住宅环保化,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将节能节水设备标准化。由于重庆日照充足,住房的建筑设计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照明和采暖,杜绝因为设计不合理而出现的资源浪费。例如外国先进城市就有整个住宅社区的大部分能源是来自充分利用地表热的热泵和光能转化为电能而提供的。而水资源的利用上,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能够收集雨水,日后可重新用于植被灌溉。流量低与无水堆肥式厕所及节水龙头应被统一配置。此种种技术与配置被纳入建筑标准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3.空间利用标准化。迄今为止,重庆由于山多地陡的独特地貌,因此在空间的开发上依然是被动的,缺乏综合性的规划,导致局部区域空间的利用率低,空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将规划标准制定出来非常有必要,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监督,在居住区环境设计、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不单单要体现高效环保,也要在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空间规划上考虑到老人及残疾人。不但将环保概念停在表面,也融入生活。

4.建筑时间标准化。将建筑过程统一标准化,建筑层数确定一般都存在一个合理完工时间,应该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督帮助下,尽量让其在合理时间内完工。有助于建筑方将精力和资金集中使用,缩短建筑周期,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利于环保。

5.对环保型住宅产业化大力宣传。在住宅环保化上的宣传也应该做到全面覆盖重庆市。让追求住宅环保成为基本需要后,才能使得住宅环保变成产业化。发展住宅环保成为产业化即为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的住宅,不仅仅是对传统建造方式的改进,更是对传统生产和消费观念和既定模式的严重冲击,全面的宣传也使得人民与政府齐心协力推进生态环境的发展,使得住宅环保化成为重庆市的特色。

6.针对环保型住宅产业化成立专业小组。由于重庆市住房建筑的逐年增加,重庆市环保局可以就如何贯彻落实住房环保的产业化,成立相应的技术顾问小组,就先重庆市住房环保遇到的技术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重庆的特点提出方案。使得开发商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够有部门可以找,不会使得解决问题停留在理想层面。

四、总结

有效推进住宅环保产业化,有利于住宅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能的上升,减少能源的消耗,改善人居环境,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发展住宅环保成为产业化即为推广成熟环保型的住宅,不仅仅是对以往的建造方式的改进,更会对传统生产和消费观念和既定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大力发展城市化建设,对绿色环保环境的需要强烈增加,而在住宅建造方面对相关环保问题上,并未有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健康环保材料的升级和结构与空间的优化亟待解决。在建设环保化上还需广为宣传。重庆市政府已经开展专题调研,同时学习借鉴其他先进城市的经验,学习交流“十二五”规划实施、“十三五”规划编制、行动计划制定、多规合一等方面的经验与做法,旨在发展重庆市环保型住宅产业化,既使得住房发展向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扩展,又使得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想在重庆市推行将环保型住宅产业化,还面临严峻的挑战。(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静.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环境资源节约型社会[J].住宅产业.2007

[2] 唐燕秋,刘德绍,李剑,蒋洪强.关于环境规划在“多规合一”中定位的思考.环境保护[J].2015

[3] 滨州市房地产开发管理办公室.滨州市:推进新建住宅全装修工作.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实现.住宅产业.2012

[4] 谢伟.绿色住宅DD专向“三个适宜”的城市发展目标-.经济技术协作信息[J].2007

第8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问题;对策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整个周期中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在施工过程中以对自然环境带来最少的破坏的方式,营造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和低耗、无害的室外环境。其内涵是节约能源和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力求在全寿命周期内将对环境影响减少至最小,属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直接实践。国外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早,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发展缓慢,并且处在最初的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 国外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1.1 美国绿色建筑管理经验

1.1.1 立法严格:在节能建筑领域,美国走在最前沿,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在能源效率方面政府制定了强制性的标准。

1.1.2 经济激励:美国政府设立了节能基金,对因节能而附加了成本的企业或者个人给予现金补贴或者是税收减免的政策。

1.1.3 重视节能技术的研发:在美国设有多处科学研究中心,从事的领域主要包括:新型建筑材料、能源、光源等的相关研究。

1.1.4 积极宣传,建立LEED评级制度:政府免费对社会公众提供节能政策咨询、同时利用媒体等手段进行节能知识宣传和开展相关培训,公民的节能意识增长很快。同时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估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

1.2 德国绿色建筑管理经验

首先是硬性制度:硬性规定由政府出台,引导绿色建筑发展;其次是发展绿色建筑讲求经济效益:在完全商品化的社会,绿色建筑的发展也必须算经济账,既要发展商有利可图,又让消费者接受,同时还在使用和运营上有实实在在的实惠;最后宣传力度大,公众的建筑节能意识增长快:通过政府机构进行宣传、加强对专业人员培训、组织并实施示范项目、运用市场机制,提高全民节能意识和节能的实效性。

2 我国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 观念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绿色建筑概念的认识不清:在国内“绿色建筑”概念的定义,主要分“目标说”和“过程说”两种看法,在学术界持上述不同学说的学者分歧很大,同时也造成了整个社会认识的混乱。“目标说”是指:绿色建筑是我们一个伟大的目标,是我们实践努力的方向,但只是个理想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不可实现。“过程说”认为,绿色建筑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是一个伴随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持续概念。对绿色建筑具体概念的认识不全面,存在分歧,是消费群体对于绿色建筑概念认知的基本现状。

其次是政府与开发商在绿色建筑问题上的观念分歧:以赢利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的开发商,选择了风险相对较小、利润空间更大的高端产品作为绿色建筑的切入点;政府官员、专家们出于自身的职责要求,则更多呼唤人们要追求适度的舒适,实现中低端建筑产品的“绿色化”。在发展过程政府没有很好的平衡政策杠杆的调节作用,使得市场的理性选择未得到理性的结果。

2.2 技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绿色建筑考虑是健康、舒适以及对环境影响,扩展到了从原材料生产,到建筑物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直到拆除、回收利用的建筑全生命周期。

2.2.1 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状况:在我国某些高端的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已经接近国际先进研究水平,但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仍旧空缺。从国外吸收来的技术未能很好的应用于当前国情下的我国建筑,在设计领域的运作机制和设计理念上仍有待提高。

2.2.2 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预期:技术思维模式上,基本方向定位从节流模式到开源模式;技术研究重心转变,把创新技术为主的模式,逐渐向技术创新与现有技术集成研究并重的方向转变。

2.2.3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不广:当前中国绿色建筑实践主要分两类:一是以研究为目的的“示范性”项目;二是开发商主导“科技地产”项目。两类项目不约而同地向人们传达了两个基本信息:绿色建筑理想的实现将依靠先进的技术;绿色建筑是昂贵的。

2.3 激励手段与制度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缺少经济激励政策:主要为在新建绿色建筑上投资兴趣不高,优惠政策极为短缺,难以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建筑节能改造上业主意识淡薄,当前的政策无法使得居民利益和能源消费直接挂钩,所以居民对节能建筑认识普遍不高;绿色建筑推广上资金来源匾乏,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绿色建筑的资金支持十分有限,使得绿色建筑推广工作缺乏稳定的资金保证;政府在绿色建筑管理上监管不力,政府公共管理职能队伍里没有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行政管理职位,各级政府很少有相关的职能和编制,造成管理薄弱,个别地方甚至放任自流。

第二,当前制度的不足:参与群体单一,多是科研类单位,无法充分体现发展过程中其他参与者的意志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市场的结合度不高;在制度的执行方面,大多是依靠法规强制手段,与财税制度相配合的经济激励政策缺失,严重影响制度执行的自觉性。

2.4 公民意识浅薄

绿色建筑归根结底是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目前社会公民对绿色建筑大多停留在建筑节能阶段,甚至一大部分人不了解绿色建筑,公民生态意识普遍低下,阻碍了绿色建筑的推广进程。

3 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依据我国国情,制定相对应的措施:

3.1 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首先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战略,完善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国家以及地方法律、法规体系,结合我国能源状况,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战略;其次改善绿色建筑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培育行业协会,搭建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推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最后促进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开发,在对国情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基础上,由政府机构先行,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3.2 提供技术支持

第一,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管理技术,增加资金并加大科技投入,逐步从绿色建筑基础性研究转变到关键技术产业化研究的层次;第二,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地区、分建筑类型制定和完善商业建筑及居住建筑能耗定额标准;第三,推广绿色建筑一体化设计技术,由以前的分工制变成团体负责制,有助于促进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好的加快绿色建筑的进程。

3.3 经济激励

主要包括财政补贴,从贴息补助和直接补贴两方面着手;税收优惠,主要采用减免税收或者征收能源消费税两种;设立绿色建筑专项资金三个方面

3.4 建立绿色建筑管理的社会责任体系

首先在工程管理中设立第三方绿色建筑咨询机构,加大对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通过大众媒体播放绿色建筑影视宣传片,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通过教育教学方式,加大绿色建筑理念的宣传,树立并大力宣传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

其次鼓励建立民间组织,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民间绿色环保组织能够填补政府功能的“空白”,满足社会多元需求,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多元格局,通过竞争提高效率。

最后建立绿色建筑建设信用平台,依托于我国现有的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建设,降低信用风险,营造全国建筑市场诚实守信的良好环境。

4 结语

本文结合我国建筑业发展现状,对我国现阶段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从观念发展、技术发展、激励手段与制度发展四方面进行探讨,分别从政府政策角度、技术支持角度、经济激励措施角度和社会责任体系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牛犇.绿色建筑开发管理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4

[2]李辉. 城市公共空间的绿色建筑体系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绿色建筑技术导则[M].北京:建设部,科技部印发,2005.10

第9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节约电能;建筑照明

近年来,建筑用电节能技术在国内外被广泛采用。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技术体系。可通过对建筑物的冷热源系统、空调系统、送排风系统、供配电系统、给排水系统、电梯、照明等机电设备进行实时监视和优化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管理水平,使设备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而达到有效节约电能的目的。

1、照明方案的选择

1.1照度标准

GB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等规范规定了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工作区域所应具有的照度标准值与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同房间或场所的照度标准值仅给出一个,设计人员可根据所设计的工程,参照标准值进行设计。

1.2照明方式

(1)一般照明:即均匀照明。用于对照度无特殊要求的场所,如办公室、会议室等场所。

(2)分区一般照明:同一场所不同区域有不同照度的要求,如工艺用房、加工车间等场所。

(3)混合照明:用于部分作业面照度要求较高,只采用一般照明不合理的场所,如高大加工车间等场所。

(4)局部照明:采用一般照明不能满足照度要求的场所。应增设局部照明,如工艺用房、加工车间等场所工作场所为达到整个场所的照明要求。除旅馆客房外,通常均应设一般照明:同一场所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照度要求时。为节约能源,根据照度该高则高和该低则低的原则,应采用分区一般照明:对于部分作业面照明要求高.但作业面密度又不大的场所应采用昆合照明。通过增加局部照明的方式来提高作业面照度

1.3灯具的选用

(1)灯具光强空间分布曲线宜采用空间、平面相对等的照度曲线。

(2)灯具分类宜按光通量分布、光束角、防护等级划分。

(3)灯具的能效应采用灯具的光输出比作为评价标准

(4)灯具配光种类的选择应根据不同场所选用不同种类灯具的配光形式,直接配光灯具射出的光通量应最大限度地落实到工作面上。即有较高的利用系数。

2、照明光源的选择

2.1选用高光效光源

按工作场所的条件,选用不同种类的高效光源,提高照明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率.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1)灯具安装高度较低的场所选用荧光灯荧光灯包括直管荧光灯和紧凑型荧光灯,它们都具有光效高、寿命长、显色性较好等优点,但前者比后者光效更高、寿命更长、光通维持效率高、性价比更优。因此,除有装饰性要求的场所外,一般情况下,都应选用直管荧光灯,并推荐采用T5、T8细管。

(2)灯具安装高度较高的场所宜用金卤灯.也可用中显色高压钠灯,对于显色性要求高的场所,可以采用陶瓷金卤灯:对于没有显色性要求的工业场所,可以用高效、寿命长的高压钠灯。

(3)安装高度高且不易维护的场所如高大厅堂等,宜选用高频无极荧光灯。其重要特点是使用寿命长(达5-6万小时),同时,光效高(60一701m/W),显色性好(Ra达8o),起点快捷、可靠。

(4)不应选用荧光高压汞灯金卤灯是在汞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光效比汞灯约提高60%(400W为例),显色指数高,寿命更长。

(5)限制热辐射光源(普通照明用白炽灯、卤钨灯)的应用。热辐射光源的优点是显色性好、起点快速、便于调光。但由于光效低、寿命不长。所以要限制使用除要求调光、开关频繁和短暂工作以及特殊装饰要求外,不应使用。

2.2选用高效率节能灯具及附件

除装饰需要外.应优先选用直射光通比例高、控光性能合理、反射或透射系数高、配光特性稳定的高效灯具。采用非对称光分布灯具。由于它具有减弱工作区反射眩光的特点,在一定的照度下,能够大大改善视觉条件。因此可获得较高的效能灯具的效率对节能的影响很大。灯具选择不当、效率太低,将使能量损失高达30%一40%,这是用其他方法都无法补救的:反之,灯具效率高,可使单位面积耗电量下降,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从而节能灯具附件:由于传统型电感镇流器存在着噪音大、有频闪、功率损耗高、功率因数低等缺点。普通型电感镇流器逐渐退出市场,被节能型电感镇流器所取代。

国标《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规定:“直管荧光灯应配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这两种镇流器各有其优缺点。节能型电感镇流器通过优化铁芯材料和改进工艺等措施降低自身功耗,一般可降低20%一50%。使灯的总输入功率(灯管和镇流器功率和)下降5%一10%。其主要优势是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谐波含量低、价格便宜,但自然功率因数低。

3、常见照度控制方法

3.1手动方式

(1)标准安装的墙壁开关:最普通的控制方法,只有打开和关闭两种状态

(2)按键控制按钮:包括无级调节(可以连续调节照度)和有级调节(设置照度调节档位)

(3)遥控开关:通过无限发射和接受装置进行控制。

3.2自动方式

(1)基于自然光的照度控制:通过照度传感器测量人工光照和自然光照来实现。将测量值与预先设定的照度值相比较,如预设值与实际值有任何差异,人工照明就会随之调整。

(2)基于人的照度控制:采用红外探测器,如果在预定的时期内房间没有检测到人的存在照明将自动关闭预设一个可以选择的光照等级,到达这一等级光照装置自动变暗。

4、灯具控制方案的确定

在照明中,照明的控制方式对于照明节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有的照明控制方式很多,例如:单灯控制、多灯控制、双控开关控制、楼宇自控系统控制、智能控制(总线控制)、其他控制方式(采用探测器控制)等。《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中列出了多条照明控制的条文,如第7.4.5条指出,每个照明开关所控光源数不宜太多:第7.4.6条指出,房间或场所装设有两列或多列灯具时,宜分组控制;第8.3.7条中的后一句话:在有天然采光时,近窗和远窗处可分别开关。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节能理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通过政策引导,实施有效管理,是推进我国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辜海涛电气设计中节能技术措施[J].建材与装饰,2008(5):368—370.

[2]廖剑涛.对电气节能设计的探讨[J].节能与环保,2008(6):382—383.

[3]刘惠萍,张一鸣,电气设计中节能问题[J].建筑节能,2007,35(4):31—3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