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车削加工实训总结

时间:2022-11-04 04:37:57

导语:在车削加工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车削加工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数控车削加工;教、学、做一体化;职业能力;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数控车削加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数控车削零件加工技能为核心,以国家职业标准中、高级数控车工考核要求为基本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零件为载体,采用项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将零件图分析,工艺方案拟定,切削参数设置,工件装夹与定位,工、量、刃具的使用,数控程序的编制,程序的校验,加工模拟,机床的操作与调整,工艺文件填写,产品质量评估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培养学生懂工艺、会编程、精操作的数控车削生产技能。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按照岗位能力提升进行,符合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认知规律。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实施的支撑条件

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硬件设备及师资力量的支撑起着重要作用。

校内实训基地坚持以学生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为主,兼顾企业员工与社会人员培训、教师实践锻炼、科技服务、产品加工的原则,完善职业能力训练功能,成为“生产车间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设备总价值1000万元,包括金工实习基地、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数控系统实训室和数控仿真加工实训室。拥有CAXA数控车、CAXA制造工程师、UG、VERICUT和VNUC数控加工仿真软件等正版软件。拥有数控设备已达30台,其中数控车床14台,完全可以满足本课程的实践操作。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开展过程中不但要求教师理论知识扎实,而且实践动手能力要过硬。学院注重教师的深造和继续教学,指派青年老师深入机械制造类企业锻炼,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授课;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并指导各类数控技能大赛提高动手能力。

二、课程目标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组织实施过程

(一)职业技能目标

1、能够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并能够绘制。

2、能够读懂中等复杂零件的数控车床加工工艺文件并制定。

3、能够使用通用卡具、组合卡具进行零件装夹与定位。

4、能够根据数控加工工艺文件选择、安装和调整数控车床常用刀具并能够刃磨特殊车削刀具。

5、能够编制由直线、圆弧、螺纹组成的二维轮廓数控加工程序,并能够运用固定循环、子程序、变量编程进行零件的加工程序编制。

6、能够利用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实施加工过程仿真以及加工代码检查、干涉检查、工时估算等。

7、能够独立操作数控车床进行中等复杂零件的加工。

8、具有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二)职业素质目标

1、热爱本职岗位,具备团队协作精神。

2、能吃苦耐劳,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3、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

4、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5、具有自我创新意识和自立创业精神。

(三)课程教学内容组织

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序化工作内容,教学载体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零件,每个学习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职业环境,对真实工件根据其复杂程度、加工难度、配合要求、加工精度、装夹难度等进行了数学化处理,使学习环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加工零件从简单到复杂、操作技能从生疏到熟练、工作经验从无到有的递进关系,每个项目之间还具有相互包容的关系,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

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如表1: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组织实施

本课程的教学组织以小班额进行,班级学生人数不超过40人。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按学习项目进行,每个项目的实施分为理论引导、虚拟仿真、真岗实操三个环节进行,实现边讲授边练习,边练习边实践,边实践边生产,保证教、学、做一体化。

理论引导环节:教师介绍教学项目的任务、相关理论知识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论积累再应用于实践,在“教、学、做”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教”是首位的,是“学与做”的基础。

虚拟仿真环节:每个学习项目实施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由教师进行虚拟仿真,学生记录仿真过程中的步骤,编制正确的加工程序,仿真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并做好记录,此环节整班进行。

真岗实操环节:学生根据虚拟仿真时正确加工程序及相应的注意事项,每位同学分配一台数控车床进行实操加工(实训项目逐人进行),将模拟仿真过程应用与生产实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总结出该项目的特点。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特色

(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师生技能双提升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边练边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院自2007年以来,在学院开展《师生百项技能大赛》活动,结合本门课程教学要求,每年举办1次数控技能大赛,通过数控技能大赛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学技术、比技能、展风采”的良好学习氛围。结合省市级、国家级数控大赛拉练队伍,使教师和学生的技能均得到提升。

(二)实训基地工厂化,实行6S管理模式,增强岗位体验

实训基地采用6S管理模式,聘请企业专家深入现场指导教学,以学生为主导,从接到生产任务前期准备到产品检验合格,每个学生扮演一个岗位角色,一个循环结束后,进行角色轮换,讨论加工方案的合理性及完成的质量检验,教师与专家进行总结和点评。在每个实践环节中,注重技能强化的同时,贯穿6S管理理念,以“准员工”培养学生规范行为、安全生产的意识,提前进入岗位角色,增强岗位体验。

四、结束语

通过《数控车削加工》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学生技能大幅度提升,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只有在实践教学开展中不断的改革,顺应社会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为机械制造类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农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模拟电子技术》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4):178.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数控车削加工;技能教学

中职学校“数控车削加工”是数控和模具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处于重要地位。中职学生基础能力较差,专业功底不扎实。要学好、掌握数控车工技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个工种是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加工技术行业。那么,中职学校教师如何教好这门专业技能课程?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总结,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中职学生,注重实用原则,搞好专业理论教学

在中职学校数控车工专业理论教学中,要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实用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本门课中,教师教学应先依据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来选定。理论教学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对于一些数控原理知识则应该略讲;如何根据零件图的技术要求编制科学合理的数控程序,是理论教学的重点。技能教学则应重点掌握数控加工工艺、刀具选择、数控车床对刀操作和切削参数,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实施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与实训操作教学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真实性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充分利用数控模拟仿真系统资源,加强数控程序编制教学

数控车削加工仿真软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安全操作机会,加快了学生学习数控车削编程的进程,并能检验数控程序的正确性。现在市面上有多款仿真软件,如宇龙数控、CAXA数控车等,中职学校只要在电脑上安装一款适合模拟的软件即可。仿真软件在数控编程教学中优势突出,具体来说:①可以弥补教学设备投入的不足,充分利用教学资源;②降低实训教学成本和减少安全隐患;③仿真过程合理、逼真,能够快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通过数控模拟仿真软件教学,让学生观察并体验自己所写的每一个指令、程序段在整个程序中的作用,刀具运动路径等。及时方便地解决编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修改加工路径、切削参数,使程序正确、规范、合理。

三、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学生的数控车削加工综合能力培养

1.加强数控车床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是根据技能教学原则与要求所进行的基本操作功练习,主要包括:数控车床的基本手动操作、数控系统界面的按键操作、车削加工工艺、刀具选择、装夹、调头找正、测量、尺寸修调等技能,教师通过演示并结合讲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能。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能够掌握各项操作的技能技巧。

2.加强综合操作技能训练,提高专业技能

仅仅训练基本操作技能是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操作技能,才能做好相应工作。综合轴套类零件加工制作是训练学生数控车工综合技能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参加数控车工定级考试和国家数控车削技能大赛的操作考试。

在训练学生数控车床加工制作工件时,应遵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由简单工件做起,逐渐增加工件制作的难度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制作技能。

四、加强企业生产实践,注重实际生产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生掌握一定的数控技能之后,必须进入到生产第一线,参加企业生产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熟练数控车削加工生产操作技能,学习企业化生产的工艺流程,学习企业质量管理,学习企业文化管理。要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去,充分利用好企业工作现场和最先进的数控生产技术,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企业中接触到生产内容,熟悉企业生产工艺。并通过学习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充实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使教学、训练、生产三者有机结合。

第3篇

关键词: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理论教学; 备课; 提问;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124-001

在中职学校的机械、电子和汽修等专业的教学中,《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专业课。这门课将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更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为中职学生走上职业岗位提供了发展的后劲。那么,如何在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上,不断的摸索、改革、创新,开拓出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车工技能课的学习兴趣,为国家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中注重备课环节

1.备教材

教学是中心,备课是基础。《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这门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实践性更强,这就要求老师最好是双师型教师,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实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训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目标。在备课时必须详尽的了解车工学科的特点、教学大纲和技能标准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我校,应结合学校的课程要求认真备课,详细书写教案。

2.备学生

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初中成绩中下游的学生,对于我校的情况,相对来说,秋季班的学生比春季班的学生基础要好些,各方面素质也稍高一些,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详尽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以及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想状况等等。根据了解的学生情况再去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显示,中职学校的学生不仅基础知识薄弱,而且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各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有差异,因此,必须抓住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降低学习的要求,期望值不能太高,还要适时的对学生好的方面进行表扬鼓励,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的调整讲课计划和进度,适应学生的发展,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宽容友善、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

3.重在培养学习方法和塑造健康人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现在的教育更注重“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也就是说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因此,在车工课上应采取精讲多练、压缩理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营造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实训课的一定要学生书写实训报告,做到心中有数,为实训课做好铺垫,并和学生一起归纳学习方法和记忆规律,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在讲授车刀的结构组成时,拿一些车刀的模型给学生进行实物讲解,并让学生亲自拿着车刀多看、多思、多讨论,从而总结出车刀的结构特点“三面、两刃、一尖”,并结合实训中的情况,讲解前刀面、主后刀面、副后刀面以及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和刀尖在切削中的作用和磨刀时的注意事项。

二、理论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置

课堂提问是车工工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也关系到实训课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如何设计提问和怎样提问是课堂提问的关键。

1.提问要遵循教学规律

在工艺教学中,提问应紧扣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紧密联系实习操作。不但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而且要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开发学生创造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之目的。

2.提问的方法要灵活

恰当地选用提问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车工工艺兴趣有着积极作用。教师一要掌握问的时机,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去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二要掌握问的艺术,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车工工艺教学中,我较常用的提问的方法有:

开门见山法。新课开始,学生的注意和思维都处于较松弛的状态,教师应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知识上来。教师直截了当的提问在于检查已学过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同时也可调动学生温故知新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我在讲“深孔加工简介”一节时,提问车套类零件,从车削工艺上分析圆柱孔的加工比车削外圆要困难的多,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通过提问,教师能快速了解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程度,以便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很自然地进入所讲内容的角色。

层次剖析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发问,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例如我在讲授中心钻折断的原因时,设置了系列的问题,并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这样提问把中心钻折断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层层理清,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思维灵活,双基落实,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对比区别法。即将相类似加工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对工件在车削加工中的认识和掌握。例如我在讲授“车孔”一节时,设置了“车削通孔与不通孔的关键技术都是解决内孔车刀的刚性和排屑问题,那么车削时车刀形状是否也相同?这样一问,就使学生在对比中弄清楚了车通孔与车不通孔车刀几何角度不同的原因,达到解释析理的目标。

第4篇

一、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指的是为课程的教学所做的一切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知识内容的准备

对实训课程知识内容的准备,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职业学校车工实训课程可根据学生所属专业的不同,分为机械类与非机械类专车工实训,两者在教学要求及课程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培养对象的明确,将有利于教师制定出明确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以我校中专08级机械班为例,该班级本学期安排了3周车工实训,下学期还有车工实训,并参加中级工考工,所以,本阶段的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车工实训,明确专业认识,端正学生对专业的态度,培养学生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意识,加强车工的基本训练,为后面的实训与考工做好铺垫。因此,笔者设计了安全生产教育、车床的保养、车床的基本操作、量具的使用与维护、基本车削项目的训练等几个学习点。

2 对学生情况的掌握

掌握教学对象的情况,即对所要教的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能有粗略的了解。例如该班中有过实习经验的学生有多少,该班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怎样等等。做好这一部分的准备,将有利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处于有利的地位,“知已知彼”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

3 相关实训设备的准备

对于实训设备性能的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对所用的机床设备不熟悉,刀具、量具准备不足,将会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上处于被动,甚至于会出现教师准备的内容与刀、量具不相符等情况,令学生产生知识上的混淆。

二、 讲解示范

教师在做好课前准备的基础上,通过示范操作可以使学生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地进行学习,不仅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可以清晰地把观察过的示范操作现象在头脑中重现。示范操作要求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让学生明确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从“要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等三个方面来组织教学,安排教学内容的展开。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

1 重视安全操作意识

实训教学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工件装拆以后,要把卡盘扳手从卡盘上取下来,防止卡盘突然转动而将扳手甩出伤人;在观察教师示范动作和听教师操作讲解时,学生应与车床保持安全距离。否则,一旦事故发生,则悔之晚矣!

2 把握示范操作要领

教师示范操作应做到步骤清晰,动作准确无误,并讲清动作的关键,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如何防止出现废品和发生事故。在讲解时,内容应尽可能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宜过于繁琐。要注意讲、做一致,应对操作姿势、操作方法、工件装夹、刀具安装、切削速度、质量要求及工量具的放置等作出严格要求,否则会使学生形成不良的习惯。

3 完成演示工件

示范操作要领讲解演示后,教师应将整个操作过程再完整地演示一遍,并把所演示的工件做完。例如普通螺纹的车削,只有把工件加工完成,才能让学生看到完整的螺纹。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完整操作过程的概念和引起学生对实训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对操作演示的工件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并可作为学生模仿练习的样品和今后教学的教具。

三、 模仿操作

在这一阶段,学生行为占主导地位。由学生自己进行学习活动,即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动作,自己动手模仿操作,对操作要领自我领会及逐步消化,在此过程中教师在实习现场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1 强化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

虽然教师在讲解和示范操作时,会对一些安全注意事项进行强调,但是,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有的学生因为重视不够,有的学生因为不熟练和紧张,容易出现操作不当或违规,甚至发生安全事故。如有的学生操作车床时未扎紧衣袖,有的女同学未将头发完全盘在帽子底下,有的学生手摇移动车床刀架时,错将退刀摇成进刀,导致刀架底座撞击卡盘而损坏等。所以,教师在学生模仿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细致地检查指导,尤其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发现不正确的操作和安全隐患要及时指出,并严格纠正,强化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而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将终身受益。

2 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指导中,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指出不足,鼓励学生大胆细心地操作,使学生对实习充满信心,并具有创造精神。

四、 练习与总结

在上阶段模仿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练习,或独立练习,或以小组形式练习,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重复,也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通过练习达到完全掌握和熟练运用所学的技能。

1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归纳总结时,多是由教师唱主角,一般先指出学生模仿操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再对学生的实习产品进行点评,却较少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实际上,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认真总结操作经验,分析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结论,帮助学生把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车削外圆的教学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时,可以以问题的不断导入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并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如怎么样来提高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应如何让选择切削速度?如何选择进给量?加工时是否要用切削液等等,然后随机抽取学生加工好的工件,组织学生进行点评和讨论,让学生作为主体对自己的实训产品进行评价,教师则在一旁加以引导,学生定会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这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 注意发挥学生典型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数控车床 车削加工 编程 工艺

数控车床编程工作中的工艺处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所编零件加工程序的正确性及合理性。由于数控加工是在加工程序的控制下自动完成的,所以对加工程序的正确性及合理性要求非常高,不能有任何差错,否则,轻则加工不出合格的零件,重则可能出现不安全事故,正因为如此,在编写程序前,编程人员必须对加工工艺过程、工艺路线、刀具选择、切削用量等进行正确合理的确定和选择。

一般来讲,数控车削加工与普通车削加工的工艺处理虽然大致相同,但又有其自身特点。一般情况下,数控车削加工的工序内容要比普通车削加工内容复杂得多。从编程来看,加工程序的编制要比普通车削加工编制工艺规程复杂。因为许多在普通车床上所进行的加工是由操作者灵活掌握并随时可以调整,但在数控车床上则变成了必须在加工前事先安排好的事情,即编制好合理正确的程序,这样才能保证加工的正确性。数控车床编程中工艺处理的内容,一般包括数控车削加工的合理性分析、零件的工艺性分析、工艺过程和工艺路线的确定、零件安装方法的确定、刀具的选择和切削用量的确定等。

笔者从事数控车削加工实训教学多年,结合数控实训教学的经验与体会,根据数控车削加工的特点,对其数控编程的工艺处理中要注意的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合理确定零件的加工路线

控制零件加工路线,即对数控车削加工过程中的刀位点相对于被加工工件的运动轨迹和方向进行控制。通常在编程时确定加工路线的原则包括四个原则。

一是保持精度的原则。能保证零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技术要求。

二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则。尽量缩短加工路线,减少刀架空行程的时间,提高加工效率。

三是减少计算及失误的原则。尽量使得数值计算简单,程序段数量最少,以便减少编制及修改程序工作量。

四是安全第一的原则。加工工艺路线以不产生干涉或发生碰撞为前提。

确定合理的加工路线是制定合理的加工方案的关键。主要考虑下面四个方面:一是加工方法的选择;二是加工工序的划分;三是加工路线的确定;四是车削加工顺序的安排。

因此,操作者应该认真分析图样,检查构成加工轮廓的几何要素有无缺陷,分析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要求及形状和位置公差要求。图样上出现构成加工轮廓的几何要素数据不充分,例如缺漏尺寸或尺寸封闭,造成数学处理难等问题,操作者都应在与图样的设计人员或技术管理人员讨论解决后才能进行程序的编制工作,以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并针对不同的尺寸要求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安排先粗车再精车,先近后远或先内后外等加工方案,结合数控车床的精度,合理选择走刀路线,应用到程序的编制中。

二、合理选择对刀点、换刀点

对刀点用以确定工件坐标系相对于机床坐标系之间的关系,是与对刀基准点相重合的位置。在编程时,选择对刀点的位置时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便于数学处理和简化程序编制;二是工件在机床上找正容易,加工中检查方便;三是该点的对刀误差较小,引起的加工误差最小;四是应选择在与机床约定机床间隙状态相互适应的位置上,避免在执行其自动补偿时造成“反补偿”。

对刀是数控加工中的前期操作,也是主要操作,编制加工程序时,程序原点通常设定在对刀点的位置上。对刀点可以选择在工件上,也可以选择在工件外,但必须是与零件定位基准有一定尺寸关系,并且,应尽量方便操作者观察测量与判断,为了提高加工精度,对刀点应尽量选择在零件的设计基准或工艺基准上。该点的位置可以由G92、G50等指令指定。

多刀加工需要换刀时,应设定换刀点,即设定刀架转位换刀的位置,通常该点设为一固定点以简化程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任意点,但换刀点应设定在工件和夹具的外部,原则是要确保刀架转位时不会碰到工件和其他部件。

三、合理选择工件的装夹方法、刀具和切削用量

数控车床上工件的装夹方法与普通车床大致相同,都要求合理地选择定位基准和夹紧方案。应尽量选用已有的通用夹具,减少装夹次数,尽量做到在一次装夹中能够把零件上所有要加工的表面加工出来,工件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要尽量重合,减少定位误差对尺寸精度的影响。在选用、调整或设计夹具时应当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一是尽量选用组合夹具,可调整夹具等标准化、通用化夹具,避免采用专用夹具。

二是工件在机床装夹时要快速、方便、可靠,找正容易,常采用气动、液压夹具,目的是减少车削加工的辅助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三是零件上的部位要外露敞开,不能因为装夹工件而影响刀具进给和切削加工。

在数控编程时,合理选用刀具也是数控车削工艺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刀具材料和刀具参数的选择。它不仅影响机床的加工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加工质量。选择刀具通常要考虑工件材料、加工型面类型、机床刚性、机床加工能力、工序内容等因素。例如,加工铸铁工件时,应选用硬质合金类刀具;加工钢料时,应选用硬质合金类刀具。圆弧型车刀适应于精度要求较高、批量大的大凸外圆曲面或凹曲面的车削。数控车削与普通车削的刀具选择原则相似,但应注意,数控车削加工对刀具要求更高,不仅要求精度高,刚性好,耐用度高,而且要求尺寸稳定、安装调整方便,否则,难以满足数控车削的加工要求,不能充分发挥数控车床的车削效率。

数控车床中的切削用量是表示机床主体的主运动和进给运动的速度大小的重要参数,包括切削深度,主轴转速(切削速度)和进给速度,并与普通车床加工中所要求的各切削用量基本一致。合理选择车削用量的基本原则是:粗加工时,一般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主,但也要考虑经济性和加工成本;半精加工和精加工时,应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兼顾切削效率、经济性和加工成本;具体数值应根据机床说明书,切削用量手册,并结合工作经验来确定。

四、制定补偿方案

考虑到数控车床丝杠的机械间隙和刀具偏差、刀尖圆弧等因素对数控加工质量的影响,在编制加工程序时,制定合理的补偿方案也是工艺处理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机械间隙补偿和刀位偏差补偿。

1.机械间隙补偿

机械间隙补偿是通过仪表测试或试刀法测试,掌握数控车床的稳定间隙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的补偿方案,根据不同零件的形状、尺寸精度要求,制定简便的、符合实际的补偿方案。常用的方法有自动补偿法和编程补偿法。

(1)自动补偿即利用机床的自动补偿功能,加工前在机床内设置后,每次机床换向运动时,均先自动执行,直到取消。这种方法简单方便而且有效,应用广泛,但是应注意当机床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应及时重新测量其间隙量,以防止因磨损影响加工质量。

(2)在自动补偿不能满足加工条件时,例如要求表面粗糙度较高的X方向凸出的圆弧面的加工,显然采用自动补偿会在圆弧面的顶端留下接刀痕迹而达不到质量要求。此时我们可以采用编程补偿的办法,即将机械间隙大小相应的数值直接加入到程序中,使车床运动实际上多运动了一个机械间隙量的距离。

另外还可以在编制加工程序时,安排机床走刀路线从一个方向切入或切出来控制零件尺寸,避免出现换向产生的间隙误差。这种方法只能用于部分零件或部分工序的

加工。

2.数控系统刀位偏差自动补偿功能

数控系统刀位偏差自动补偿功能即在换刀过程结束后,按在辅助程序段中所指定的补偿方向和大小,对已处于加工位置的刀号自动进行补偿,使其刀位准确到达对刀点位置。在操作时,应注意防止运行补偿时因计算或输入错误导致刀架碰到工件及其他部件。在利用刀具半径自动补偿功能时,只要将其刀具半径按照系统的规定和程序格式要求,设定在辅助程序段中即可自动补偿。在数控车床中,除了较高级的数控系统具有刀具半径补偿外,大多数数控车床都不具备这一功能。

针对经济型数控车床系统不具备半径自动补偿功能的情况,在选用圆弧刀并制定相应的加工方案时,可以通过半径编程补偿的办法满足补偿要求。

五、合理编制工艺文件

数控加工工艺文件是数控加工生产、产品验收的依据,也是操作者要遵循、执行的规范法则;同时也是产品零件重复生产在技术上工艺资料的积累和储备。不同的数控机床和加工要求,工艺文件的内容和格式有所不同,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工艺文件。加工工艺是否先进、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加工质量的优劣。企业中常用的数控加工工艺文件主要有数控加工工序卡、数控加工刀具卡、数控加工走刀路线图、数控加工程序单等。

六、总结

数控加工工艺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机床效率的发挥,而且将直接影响到零件的加工质量。要掌握好数控车床的工艺处理环节,不仅要掌握普通车床的工艺规程、切削知识,还要求有扎实的加工工艺基础知识,对数控加工中工艺方案制定的各个方面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在数控车床的加工中,造成加工失误或质量、效益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工艺处理不够周全,需要引起操作者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廖效果,朱启逑编著.数字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3]王保成主编.现代数控机床实用教程[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0.

[4]张建钢主编.数控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第6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 项目教学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252-01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授予对象基础较差

该课程所授予的对象主要为高职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较薄弱,认知能力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有部分学生长时间封闭自己,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社交困难。甚至有少数学生心理矛盾冲突过强,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敌视,情绪易激动,遇事一触即发,行为易走极端。

1.2 教学内容广泛和教学体系陈旧

目前,三年制高职的《机械制造基础》是机电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是在传统的工程材料、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工艺学和公差与技术测量五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虽然按照零件的制造过程,从材料的选择――毛坯的成型――零件的切削加工――零件的检测四个过程把教学内容整合为4个部分,但是仍然存在教学内容涉及的面广,内容过于详细,且有些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显陈旧。

1.3 教学方式陈旧

受各种应试考试的制约,很多教师的授课观念较保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传授知识,教师只是一味的讲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使学生获取的信息量较少,也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1.4 实训与理论融合不够

长期以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配套实训就是《金工实训》。而很多学校的金工实训是车工实训、钳工实训和焊工实训的组合。金工实习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动手能力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机械制造基础不仅仅只包含车、钳、焊,实训课程结束后,学生也不能将理论的知识和实训的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

2 课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施

2.1 课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理念

依托学院与五粮液集团联合共建的“五粮液技术学院”,秉承“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通过校企合作,课程改革以各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设计由浅入深的学习内容;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工学交替等形式组织教学,实施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教学活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使课程兼具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保证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形成“校企共育、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成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机电行业中各种技术岗位群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课程体系设置

《金工实习》虽然是实践操作为主的技能实训课,但同时必须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作指导,没有理论教学支撑的《金工实习》必然只能停留在获取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层次上;同时没有《金工实习》的实践教学,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理论教学也会变得枯燥无味。因此,课程应整合理论《机械制造基础》与《金工实训》两门课程为一门课,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教学。

2.3 课程项目选取

现行的教材是根据学科知识系统性编写的,项目教学不可能按照教材一章、一节地讲授。因此,在选取项目时要以教材主要的知识点为依据,打破现有教材的“组合”形式,不能拘泥于教材现状。以典型的制造加工项目来覆盖主要的机械制造基础知识,每个项目的教学实施又是通过若干个教学任务来实现。另外,选取项目时要考虑到项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以及完成项目过程中所涉及技术的先进性。鉴于这些情况,对项目做了以下选择:以减速器中的主要零部件为载体,如轴套、减速器传动轴、齿轮轴、箱体等的加工制造为项目,按照任务分析、制定工作计划、选择机床、选择并安装刀具、选择材料、安装工件、零件的加工制造、零件的质量检测以及教学考核这几个方面来完成每个项目任务。

2.4 项目实施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首先确定项目任务,教师先下达任务或图样,学生通过项目工作任务书或审读图样来了解任务要求,获得有关工作目标的技术要求和整体概念。

学生根据项目任务的实际需要,确定工作步骤和机械加工工艺路线。在此过程中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拓展设计思维,还应针对学生不同的构思进行个性化指导,并把自己的方案与学生的方案进行比较、审核与修订,选择出最佳方案。在实施任务计划之前,教师应针对该项目涉及的一些理论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比如:碳钢的种类及性能、车削加工的基础知识、刀具材料类型、刀具几何角度及其对车削加工的影响、机床的性能及其基本操作等。

然后对任务进行实施,以上图1套筒为例,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拟定加工工艺路线:下料、钻中心孔、粗车、钻孔、车、车,并注意每道工序内容严格按照上面尺寸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并独立完成零件的过程,教师只是在学生出现错误是才给予指导和帮助。具体完成以下内容:安装工件毛坯――安装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车端面、倒角、车外圆――车套筒内孔――质量检测――设备保养及现场清扫――完成实训报告单。

最后在检查完各组的成果以后,教师应归纳、点评学生在车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结语

《机械制造基础》项目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按部就班的模式,采用更积极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性。通过项目实践,完成成果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成就感,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 强化师德建设,不断提升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

实习指导教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把理论转化为技能与技巧,把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这就要求实习指导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要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条件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理念,始终保持自己的知识在一个“高点”上。试想,如果一名实习指导教师知识储备不够,技能操作水平不高,无法圆满合理地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遇到技术难题束手无策,所教出的学生又怎么能掌握好技能操作?更别说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刃磨出一把符合加工要求的梯形螺纹车刀,那么,老师自己必须先能刃磨出高质量的螺纹车刀来。否则,又怎么能指导好学生呢?

二、实习教师一定要提前备好课

要想提高车工实习教学质量,实习老师备好课是很关键的一步。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和教学大纲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根据现有的条件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包括课题需要准备什么工量具,课题重点难点是什么,怎样突破难点,学生有多少人,有多少设备能用,每台设备有什么特点,怎么样分组合理,分几个小组,由谁来当组长合适,如何保证实习纪律,实习课题用什么料,怎么准备料,在实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等。要深层次地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技能。实习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事无巨细,尤其是对于新实习教师,必要时,需亲自到车床上完整试验一遍,验证车床的性能、特点,不同车床之间的结构、精度区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游刃有余,从而保证实习效果。

三、 突出学生基本功训练

1.安全文明生产教育是重中之重

安全文明生产教育是每次学生上实习课之前需要重点强调的,贯穿整个实习过程。安全问题是实习课操作过程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人身安全,必须按照操作规程去操作设备。因此必须让学生树立安全文明生产的意识、紧绷安全文明生产这根弦。实习老师在操作各类设备时更要牢记安全文明生产的要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示范操作。不要因为自己非常熟悉设备而忽略这一点,因为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身教重于言传”。

2.车床基本操作要全面、标准、详细

车床的基本操作内容包括主轴转速的变换、进给量的调整、工件的装夹、刀具的装夹等。这些基本动作在后面的每个课题训练时是必备的。实习教师在给学生做示范时,每个动作一定要全面、标准、详细,切不可因为简单而忽视。做示范时,可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让他们主动去思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每示范完一个动作后,可以让学生操作一次,老师要及时纠正错误及不规范之处。

3.掌握正确刃磨刀具的方法

“三分手艺,七分刀具”是在车床加工行业里流行的行话,可以看出刀具刃磨的重要性。掌握正确刃磨刀具的方法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加工工件的质量和加工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车工实习教学中,刀具的刃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必须要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一名合格的车床操作工,不仅要在生产实践中加工出合格的工件,更要熟练掌握车刀的刃磨方法与技巧。如对于各种典型车刀的前角、后角、刃倾角、主偏角、副偏角等角度的认识,切削刃的刃磨技巧等一定要熟练掌握。学生要能根据加工材料、现有的加工设备、设备性能、刀具材料的不同,选择正确的磨削方法,合理地、正确地磨出各种角度。让学生练好刀具的刃磨技术,是将来成为合格技术工人的基本条件。

四、 实训课题要选用合理

1.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实习指导教师在选择课题时,要注意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车工工艺知识与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起来。比如,在利用左右车削法实习车削梯形螺纹时,个别同学会出现扎刀现象,造成工件的加工精度、侧面粗糙度达不到要求。对此,有的学生认为是刀具或工件材料不好造成的,还有人认为是机床精度不够,存在的间隙过大,对此,他们找不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此时,实习教师应该应用教学案例,针对这个问题,集中讲解车削梯形螺纹时出现的这类共性问题。引入学生在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扎刀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工件伸出过长,刚性差,还有左右刀具后角选择不合理以及机床各部分、尤其是拖板间隙过大造成的。分析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做一次示范操作。

五、加强巡回指导,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巡回指导这一教学环节在实习教学中很重要。在巡视中,可以检查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姿势是否规范。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解决,不要拖沓。对于存在的个性问题,单独指导;对于存在的共性问题,指导教师要及时总结,共同讲解并示范演示相关要领,从而加快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巡回指导,能很好地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老师全面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评定提供依据,还能及时反馈教学方法的效果,检验教学质量的高低。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每个学生对课题的理解不同,接受能力也各不一样,技能掌握的程度也是参差不齐,所以,实习中要因人而异,分不同的层次实施教学,因材施教。对那些基础较差,反应较慢的同学要多关心,多鼓励,耐心指导,反复训练。而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快,操作准确而又快速的同学,除了表扬外,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之,使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前面跑,使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不掉队。

六、实训内容做到多样化

在进行正常课题训练的同时,可以分阶段地增加一些“工艺品”“小玩意”的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教师可以给不同的小组提出不同的作品要求,制作“小自行车模型”“小碗”“酒杯”“小葫芦”等,学生们接到任务后,会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设计图纸,工艺分析,加工制作。面对自己的创意作品,学生们会很有成就感,一方面加强了技能训练,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加坚定学好技能的信心。除此之外,可根据教学计划的进展情况,适当地安排一些小范围内的技能比赛,让学生们彼此之间找出差距,同时营造一种崇尚技能、热爱技能的氛围。

七、做好总结

第8篇

一、教师自身提高德育教育的认识

学校的德育教育,他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只是班主任、德育处、或者德育课老师的事情,他需要我们全体老师的共同参与,无论你是文化课老师也好,还是专业课老师、专业实训课老师也好,都责无旁贷。因为我们老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这就说明我们不但要教好书,教给学生文化和专业知识,还要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作为科任老师,我们都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作为专业实训课教师,我们可以在平时的实习实作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爱岗敬业、集体主义、遵章守纪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渗透教育。

二、实习实作开始进行纪律教育

数控车床的操作是一门要求非常严格的技术,它不但要求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进行操作,还要求具有很强的纪律观念。否则就容易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为了保障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安全和车间设备的安全,强化学生的纪律要求,在每一轮实作课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操作规程和要求,要求必须穿工作服,女同学必须将长发盘在帽内,在实作过程中,每个同学只能在自己的工位上,不允许在车间内随意走动,更不允许在车间内嘻戏打闹等。并将安全操作规程和纪律要求制成 挂在车间醒目位置,随时提醒学生。

另外,在每节实作课前,对学生进行集合整队,强调要求和检查学生的穿戴。在每天实作结束后,要求学生必须将机床打扫干净,工件和工具摆放整齐,这些都将作为学生实作成绩考核的内容,以此来促使学生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

三、实训过程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在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处于明显的位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在《车工实训》教材中,充满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因此,可先在各章中深入挖掘教材,在此基础上将它们分类、归纳,进行再加工,以形成一定的德育渗透要点。如对车削加工中产生积屑瘤的认识,既要看到它给我们带来有利的一面:积屑瘤保护刀尖,增加刀尖强度,适用于粗加工,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降低尺寸精度和增大已加工表面粗糙度,积屑瘤对精加工是不利的;介绍车削外圆时,增大切削速度,可以改变外圆的表面质量,相应的背吃刀量应适当减小,总结出“事物是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这一唯物辩证法观点;从子课题的训练方法和技巧到综合技能的训练方法和技巧,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中的“从特殊到普遍”这一规律;加工轴类零件时外圆、切槽、外锥、螺纹的加工方法和技巧,同样也可以转换为套类零件的加工方法和技巧,这说明“事物是可以互相转换的”等。在教材中还蕴含着许多类似的唯物辩证观。挖掘出这些分散的德育因素以后,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再使其形成一定的系列,就为车工实训专业课教学渗透德育提供了较好的素材。这样,学生能感受到课堂中蕴含的质朴、辩证之美,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升华。这些将为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数控操作技术实作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掘德育渗透教育的因素。比如,在零件的加工训练中,结合学校的实习实作条件,有意识地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进行有机的搭配组合,每四个同学分成一个小组,操作一台数控车床,共同完成一个零件的加工,在加工零件的过程中,有的安排加工工艺,有的编写加工程序,有的修磨车刀等,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为了把自己小组的零件加工得最好,每个人都尽力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把自己分担的工作做得更好。同时也从中体会到了集体给他们所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其次,在零件的加工实训中,参照企业的生产模式,将一个零件分成几道工序来完成,由一台车床完成一道工序,几台车床团结协作,共同来完成一个零件的加工,如果某一道工序没做好,那么整个零件都将是不合格产品,让同学们从中体会到强烈的集体责任感。

四、实训教学中渗透爱岗敬业教育

以《数控车床》实训课为例,这种用于应对日新月异的数控技术的操作实践,对于学生来说充满着挑战。针对当今学生存在的比较浮躁的缺点,教师可以对学生加工的工件,按小组进行互评。学生都有好胜心理,会对对方的工件一丝不苟地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接着教师可以请获胜的组谈谈他们的方法,最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出综合性的评价,或者让学生保存自己满意的作品。在实训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技能实训,一定要有团队精神,否则,你争我抢,不互相配合,实验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使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中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数控车床具有加工精度高、加工效率高、操作者劳动强度低、能够加工比较复杂的零件等优点。通过零件加工全过程的演示操作,让同学们感受到数控车床加工的优势和魅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热爱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

第9篇

关键词:中职;数车;一体化校本教材

我校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首批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而数控专业为我校示范校建设的两大重点专业之一,在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中,开发了一系列数控专业示范校性校本教材,而《数控车削加工与实训一体化教程》校本教材就是其中之一。

一体化教学是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构建职业能力为整体培养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各个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上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传统教材的特点

1.教材内容偏多且陈旧,尤其是理论知识量大、深奥难懂,中职学生难以接受,实践部分内容少且单一;

2.理论内容与实践环节不能密切相连,并且实践内容脱离企业需求,不能体现出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发展需求;

3.教材内容不能与职业鉴定考核内容衔接;

4.教材内容缺乏趣味性,学生兴趣平平。

二、一体化教材开发过程

针对传统教材的上述特点,结合中职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以及学校师资、设备情况,制订了详细的教材编写大纲、编写计划,校本一体化教材由七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又分别由2~5个不同的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具体的编写过程如下:

1.任务描述

每一个实训任务都是直接采用企业产品或是由企业产品改变而成,任务描述的编写需要有故事、有情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任务描述还要包含本任务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有哪些,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主要采用“能”和“会”的方式来明确学生在本任务中能做什么和会什么,准确、简洁地明确学习目标。

3.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主要从零件图样分析,刀量具选择以及确定装夹方案、工件原点三个方面来对任务进行分析。

4.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阶段是每一个任务中的重点,主要由准备工作、制订工序卡片、编写数控加工程序以及加工操作步骤四部分组成。

准备工作环节,主要是以表格的形式来规划本任务在实训过程中的准备工作,如“材料的准备”“设备的准备”“数控加工刀具的准备”“工具、量具的准备”等,表格形式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制订工序卡环节也主要是以图表的方式来确定工件的工艺流程;编写数控加工程序环节主要是以加工程序单的形式来编写工件加工程序;最后是填写《数控车床加工操作流程》的表格,然后进行加工。

5.任务测评与反馈

本环节是由任务测评和任务反馈两部分组成,任务反馈是由实时检测和总体评价构成的,实时检测主要用来规范学员在加工过程中的规范操作和职业素养,而总体评价是针对工件成品的一个检测,通过在实时检测和总体评价中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总结,即为任务反馈。

6.知识解析

每一个任务都会在知识解析中把所需要会的知识点和能加工的技能点进行讲解,所讲授的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可以节省理论讲授的时间,并且便于学生自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7.主题讨论

针对本任务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根据自己在实训过程中的体会进行自主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总结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8.拓展训练

本环节主要是以和校本任务有相似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加工图纸和相应的评分表组成的,通过工艺分析、程序编写以及工件的加工来消化、巩固所学知识,掌握所学技能。

三、一体化教材的特点

1.在编写理念上,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认知特点,打破了传统的“理论―实践―再理论”的认知规律,代之以“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新认知规律,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新型教育理念。

2.在教学思想上,坚持“理实一体”,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强调实践与理论有机统一,技能上力求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理论上做到适度、够用。在任务测评和反馈中融入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任务的选择体现了梯度化的特点,能有效减少实训耗材的支出,降低实训成本,体现出了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

3.在教学内容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力求在教学内容上做到学生“能学”和“乐学”。同时,在内容的编排上打破原有的理论框架,对内容进行整合、取舍和补充,简化原理性的描述,尽量以图表的形式将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由实践操作的需要引出理论知识的讲解,充分迎合学生的学习习惯。

校本教程经过两年多的使用,得到了任课教师、同学、同行以及企业的认可和好评,并且能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的要求,毕业后能尽快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缩短企业的培训时间。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了部分章节衔接不够紧密,部分内容不够精炼,这些方面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常明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职教通讯,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