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

时间:2023-01-25 22:04:08

导语:在英语课程标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英语课程标准论文

第1篇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1、本学期要重点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课程改革专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明确英语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四个基本任务,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中的"六个基本理念",并用这些理念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加快信息技术学习进程。组织本教研组全体外语教师学好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能熟练运用基本信息技术,从而推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组织有关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论设计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组织多媒体教学观摩活动等。

3、组织本教研组教师撰写论文。全体英语老师要通过理论学习,不断反思、探索,并联系实际积极撰写外语教育教学论文。

二、狠抓教学常规落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进一步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和实施工作,组织本教研组年轻教师学习常规,学习校内外先进典型,加强检查督促,使学习常规,实施常规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

2、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为此,我校教研组要积极备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

3、抓好教研组建设。教研组要在落实常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做好常规落实的检查、督促工作;要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围绕相应的研究专题,组织相应的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通过研讨、观摩、评议等形式,使本教研组全体英语教师共同提高,人人受益。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83-01

当前我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非常有限,很多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往往也忽视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导致课程目标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确定的课程理念是很难成为实际的教育成果。因此,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教科书等传统的课程资源,同时应该积极开发利用好其他的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指课程设置和教学信息来源,或者指所有的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合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完成和课程活动的实施之中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于英语课程资源的概念作出以下界定:“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它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科书的合理使用,还要积极主动的挖掘和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像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都应被合理利用起来。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

国内对课程资源的研究相对国外较晚。早期国内并没有注意到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一直到1999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及开发利用问题才被明确提出。不少学者也都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述课程资源。但是很少有把初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拿来专门研究的文章。在对“您对英语课程资源内容了解有多少?”这一问题进行回答时,认为自己对英语课程资源相关知识“非常了解”的仅占3.3%,“知道一些”的占90%,“不太了解”的占6.7%,可见教师开发英语课程资源的意识需要加强。开发意识淡薄必然就影响到开发的实践活动,教师不愿,也无法找到开发英语课程资源的途径和办法,这种局面极大地限制了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英语教师对于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课程资源内容也不是很了解。调查显示,仅有3.3%的教师对英语新课程资源非常了解,86.7%的教师了解一些。英语教师普遍对新课标不了解,平时只是顺手翻一翻相关资料。甚至还有10%的教师对新课标的内容几乎一无所知,他们认为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学习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只要教好课,完成任务即可。

三、如何有效地开发初中英语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指学校范围内的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等。校内人文资源,作为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包括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校内活动资源:如实验学习、座谈讨论、体育比赛等。校外课程资源,就是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从课程资源分布的角度考虑课程资源的类型,能够将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整合起来,体现社会即学校,生活即学习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全面体验生活。

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对于学校课程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往往由于校内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方便,其利用率也更加高且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因此校内课程资源应该占主导地位,毕竟校内课程资源没有充分开发,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更成为奢谈;而校外课程资源则是起到一种辅的作用。

有直观、形象、具体特点的实物资源包括:自然物质类,如水、金属、山川等。人类生产生活创造出来的物质类,如建筑、机械等。如笔墨纸砚、仪器等为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物品类。教师的言语活动含体态语言、班级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师生、学生之间交往等都属于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指计算机网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初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由于网络教育具有不受时空限制、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实时互动的教学方式和群体化合作学习等特点。正是由于信息化资源的无法替代的特征使其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开发与利用已势在必行,当然它也将是最富有开发与利用前景的资源类型。英语课程资源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种不同类别的英语课程资源之间也存在重叠或交叉现象。

本文所研究的英语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显性的素材性课程资源。提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宗教甚至是国家政策的不同导致学生所接受到的教育内容不同。所以英语课程资源有多样性。课程资源多样性的提出使得师生不必局限于英语教材,可以从不同途径开发利用各种英语课程资源。在不用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相应的英语课程资源各具特色;学校性质、规模、位置、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的不同的不同导致英语课程资源的千差万别。英语教育工作者要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此外,英语课程资源在其存在形态、结构、功能和价值上具有潜在性,表现在它不是现实的英语课程要素和条件,必须经过课程实施主体自觉能动地加以赋值、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成现实的课程成分和相关条件,发挥英语课程作用和教育价值。徐继存曾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遵循开放性、经济性、针对性和个性原则;吴刚平也曾指出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课程资源建设还需要特别注意解决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

参考文献:

[1] 陈 瑶.2004,基于课程资源开发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5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6第11期.

[2] 程晓堂.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教育实践与研究5月刊2002.

第3篇

本学期英语学科教研工作,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改完善和深化学科教学常规,组织教师参加课改理论学习和培训,组织课改研究课和专题研讨等系列活动,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整体素质和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1、本学期要重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课程改革专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明确英语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四个基本任务,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中的"六个基本理念",并用这些理念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加快信息技术学习进程。组织本教研组全体外语教师学好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能熟练运用基本信息技术,从而推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组织有关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论设计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组织多媒体教学观摩活动等。

3、组织本教研组教师撰写论文。全体英语老师要通过理论学习,不断反思、探索,并联系实际积极撰写外语教育教学论文。

二、狠抓教学常规落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进一步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和实施工作,组织本教研组年轻教师学习常规,学习校内外先进典型,加强检查督促,使学习常规,实施常规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

2、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为此,我校教研组要积极组织集体备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

3、抓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学。本学期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小学英语教材,基本上达到了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但也出现了一定的分化现象,初一教师要及早摸清情况,根据我校的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中小学衔接教学。

4、抓好教研组建设。教研组要在落实常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做好常规落实的检查、督促工作;要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围绕相应的研究专题,组织相应的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通过研讨、观摩、评议等形式,使本教研组全体英语教师共同提高,人人受益。

三、加强初三毕业班工作的研究,提高毕业班教学效率。

组织初三英语教师认真学习《大纲》和《中考说明》,扎扎实实教好第一遍,要在基础知识到位的同时,抓好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四、其他工作

1、精心组织,认真辅导,组织初三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第4篇

一、“评价”要求英语课堂应建构民主氛围的学习机制,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较为死板”的课堂氛围,明确指出应树立符合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理念,应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体地位,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老师要调整自己的课堂位置,把自己定位在组织学习的功能上,优化教学模式,为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营造宽松、和谐的英语课堂气氛,尽量让每位学生乐于开口,勇于实践,培养自己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巴班斯基这样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民主氛围、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这是为了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

二、“评价”要求英语课堂应调动一切有效手段,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创设真实的情境,拓宽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渠道,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英语知识进行运用

新“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中指出: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等。这些说明评价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以前那种终结性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把“听、说、读、写”都有了具体的考查规定,并作为平时考查范围。威尔金斯指出:“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即使教师教学生明确的语法规则,学生要很好地掌握语言概括能力,主要也不是靠对有关规则有意识的理解,而是靠应用这些规则进行造句的大量实践机会。”因此,英语课堂上要尽量给学生实践语言的机会,体现语言教学的功能。真实的情境课堂组织方式,有利于改变机械性的听、说训练,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学生“真实”地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三、“评价”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过:“教师的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许多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教”上,而认识不到“学”的重要性。于是“满堂灌”的英语课堂是常见的现象,这样学生永远不能超越,思维狭窄,不能发展,更不用说创造力了。这样的教学后果是绝大部分学生对老师讲的就记,老师没有涉及到的就认为是错误的,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大,形成高分低能。因此,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把学生学习过程也作为考查评价范围,目的是为了改变这一课堂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发挥学生的潜能,真正成为能力突出的新一代。

四、“评价”要求英语教学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状况,一个民族的特征;作品是民族文化和科技的沉积,它不可能脱离其社会人文背景而孤立地存在。学生件接触的文章或阅读材料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涉及各种知识领域专业术语。若文化素养低,缺少必要的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阅读起来将会很困难,不能理解。笔者认为,知识贫乏,是妨碍阅读能力的重要原因,因此,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深度、广度不断扩展,学生还要懂得社会文化习俗知识。实践证明,了解英美等主要讲英语国家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熟悉英语国家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交际方式,知晓西方国家的一些重大史实和重要人物等都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语言水平,促进阅读能力,也有助于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更新与积累。大量的阅读对促进语言的学习益处很多,长期阅读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接触新单词,复习巩固旧单词。这样不断积累向前发展,不知不觉中就把单词记熟了,词汇也就自然扩充了。同时通过反复接触语言,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不断吸收新的语言知识,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使学生对英语是否自然纯正,是否符合习惯,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广泛的阅读还能巩固教材中新学的知识,这样,学生又在无意识中间接地大幅度地扩大新知识。

总之,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了科学的评价建议,目的是要老师转换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它必将对英语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科学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第8期).

[3]《优化课堂教学丛书》(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

第5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 英语教学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教育部关于小学英语课程规划的实施至今已有十余载,成果丰硕,但仍有不少问题。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条件限制,问题更是突出。笔者通过调查研究,结合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一、存在问题

1.英语课不受重视及师资缺乏

英语课不是小升初考试的必考科目,因此很多学校英语课课时不足,上课时间也不合理。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时每周不少于四次,而根据笔者调查,开设了英语课程的多数农村小学每周只有两课时。此外,排课也不合理,多数农村小学将英语课排在上午的后两节或下午,这样的安排不符合语言认知的基本规律。早晨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而把适合逻辑思维发展的时间用来上英语课,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

农村地区小学英语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时间有先有后,乡镇所在的中心小学较早,而其他农村小学则相对滞后,主要原因就是师资不足。笔者所在小学共八个教学班开设英语课,每班每周两次英语课,只有一名英语教师。有些偏远地区只能让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英语教师。此外,英语教师素质差异也很大,笔者对本地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调查显示,农村英语教师20岁~35岁占19%,36岁~49岁占59%,50岁以上占22%;学历专科54%,中师42%,本科4%。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学历整体偏低,年龄偏大。教师基础薄弱的现实状况,导致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2.小学英语教材建设薄弱

农村地区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多为人教社出版,这种教材符合中国国情和教学实际,但形式不够灵活,趣味性也不够强,不是非常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此外,课外教学资源不足,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资料,市场上各类英语教辅质量参差不齐,与教材同步性不强。各类英语培训教材对学校教材冲击很大,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再者,虽然《基础教育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从小学到高中的不同级别的要求,试图将小学和初中教学顺利衔接起来,然而,并不是所有农村小学都开设了英语课,当来自不同小学的学生汇集于一所中学,对有基础的学生来说容易接受,但对没有接触过英语的学生来说,入门并非易事,这既会造成资源浪费,又会加重学生负担。

3.教学理念和方法陈旧单一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和调查来看,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严重滞后。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起步晚、推进慢,多数教师沿袭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领读,跟读,背单词”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调查发现,本地区70%以上的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关注点单一,只强调语言点的输入,忽视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略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始终逃离不了哑巴英语的窘境。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之一是考核方法单一,单一的笔试考核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设备落后,缺乏电脑和多媒体语音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进步。

二、应对策略

1.建设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

首先,建议各级师范、教育学院设置相关专业,定向针对农村小学培养英语教师。其次,强化小学英语教师的技能培训。笔者调查发现,不少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技能薄弱、教学理念陈旧、对课程标准认识模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建立针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长效培训机制,既要开设实用性强的课程,例如语音教学实践、外语教学方法、英语课堂设计、科研论文写作等课程,又要加强英语专业知识、跨文化交际、外语习得、语言测试等方面的培训,才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并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要特别注意的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科研能力亟待提高。笔者调查发现,超过40%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从未发表科研论文,或者对科研不感兴趣,另有40%的教师有这方面的意愿,但是缺乏相关资料和培训,有心无力。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和投入,加强与当地的大专院校合作,给予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这方面的培训,分享相关数据库资料,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改善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条件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投入,不断改善教学设施和丰富教学资源,积极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创造良好条件。购置必需的教学设备,如电视,投影,电脑,音响,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应建设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改善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此外,开展多种多样的英语活动,建设校园英语文化。学校应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如朗诵、英文歌曲大赛、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角、圣诞节英语晚会,等等,扩大英语在学生学校生活中的比重和影响。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带领学生走出去,或者把外教请进来,增加学生在英语环境中的曝光率,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可谓事半功倍。

3.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改善

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包括其他版本的教材,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游戏、唱歌、表演等)激发学生兴趣,始终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两级目标要求,一级针对小学三四年级,其教学目标要求为:“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二级针对小学五六年级,其教学目标要求为:“听、说、读、写、玩演视听”。两级要求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玩”,可见,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为依据而制定的,兴趣是第一位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习惯,建立以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参与,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文体关注;体裁;语域;语言应用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自颁布实施以来,引起了国内教学界,尤其是中学英语界的普遍关注。《新课标》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课程性质、设计思路和理念上,还是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都有许多独特之处,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中学英语教学“革命”。笔者认为,这场“革命”具有四大鲜明特点:一是理顺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视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二是扩大了“内容标准”的范围,并对其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除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内容标准”还增加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内容;三是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对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技能提出了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四是就读、写技能而言,《新课标》特别关注对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国内有识之士已就前三个特点展开了充分的讨论,而对第四个特点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诚然,“文体意识”对中学英语界来说,或许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正如“文化意识”在以往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也未曾见到,如今却成了耳熟能详的术语。本文拟从体裁和语域的角度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作初步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一、问题的提出

“文体”“体裁”和“语域”是文体学、社会语言学和写作学中常见的术语,是以往中学英语教学中难得一见的概念,然而这些术语却在《新课标》中频频出现。以语言技能目标为例,具体情况如下:

四级,读:能读懂说明文等应用文体的材料

五级,读: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1](13—14)

七级,写:能写出常见体裁的应用文,例如:信函和一般通知等

八级,读: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

八级,写: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

九级,写:能阐述自己的观点、评述他人的观点,文体恰当、用词准确[2](11—13)

再则,《英语课程标准》对写作第五档的评分标准有如下要求:很好地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按要求写出了内容要点;语言结构和词汇选用恰当、丰富;语言错误极少;有效采用不同的连接手段,层次清楚;格式和语域恰当;完全达到与目标读者交流的目的。[2](56)

那么,如何理解“体裁”和“语域”?它们有哪些特征?它们对英语写作教学有什么启发意义?

二、体裁:体式+目的

英语“style”一词是多义词,可译为汉语的“文体”“语体”“体裁”和“风格”。限于篇幅,我们在此只讨论“体裁”的含义。体裁(genre)一词源于法语,意为“种类”“类别”或“类型”,在法语语法术语中,代表性别(该词本身是阳性词)。如同“style”,“体裁”也是一个多义词,涉及广、狭二义。广义的“体裁”可指任何艺术形式的不同分类,比如音乐、绘画、雕塑、文学等等;狭义的“体裁”通常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二是指写作教学中常见的四种体裁──描写、叙述、说明和议论。

就写作体裁而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类。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有记叙文体、议论文体、抒情文体、说明文体;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分,有新闻文体、应用文体、文艺文体;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分,有政论文体、文艺文体、科学文体和公务文体等。其中每一个文体还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分为次类和次次类。在《新课标》中多次提到的“文体”多指“体裁”,如记叙文、描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各种应用文。

体裁或语域以前多见于文学和修辞学领域,但随着篇章语言学、文体学和话语分析等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体裁已进入文体分析领域,并很快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国内外学者在讨论语言运用中的“体裁”问题时,着重强调四个方面的问题:(1)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时遵循什么样的约定俗成的语言运用体式或程式?(2)这些体式或程式具有什么样的交际目的?(3)体裁对语篇的建构起着什么样的制约作用?(4)特定的体裁结构(generic structure)在词汇和语法(lexico-grammatical)层面上有何特定的体现形式?[3](100)归纳起来,可以把体裁理解为:体式+目的。体式就是文章的规范样式,它具有约定性、稳定性和规范性等特点;目的是指某一体裁类型的文章所要达到的目标,如,应用文的目的是提供信息,记叙文用于讲故事,说明文用于说明事物的情况或道理,议论文则通过对人或事的好坏、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见来说服他人。

不同体裁的文章都有不同的语言应用的体式或程式,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下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应用文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为处理日常事务、解决实际问题而写作的一种文体。常见的应用文体有书信(包括e-mail邮件)、通知、日记、海报、便条、启事、请柬、电报、合同等,它们都有较固定的格式和明确的交际目的。应用文体是中学英语写作中最常见的体裁,近5年的高考英语作文题都是有关应用文体的,尤以写书信居多。英文书信通常包括信头、信内地址、称呼、正文、结束语和签名六个部分,其目的是提供信息,交流思想,增强人际关系。再如,记叙文也遵循一定的体式或程式。拉波夫(Labov,1972)根据随意会话的自然叙述顺序,提出了包含六个环节的叙事结构:(1)点题(abstract)──叙述者在叙述之前对故事所作的简要概括;(2)指向(orientation)──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他相关背景知识;(3)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故事本身发生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4)评议(evaluation)──叙述者就故事的情节、人物、事件等方面所发表的评论。评议既可以表明叙述者的态度和立场,也可以用来制造悬念,增强故事的感染力;(5)结局(result or resolution)──包括各种冲突的结果、人物的下场等;(6)回应(coda)──在故事的末尾,叙述者常常用一两句话回应主题,以使故事结构显得更加完整。[4]此外,其他的体裁,如说明文、议论文等,也都遵循一定的体式或程式。那么,《新课标》对中学写作教学有哪些具体的体裁要求呢?请看下表:

等级

体裁要求

等级

体裁要求

3

问候卡、邀请卡图片;编写简单的故事

6

便条和简单的信函;问候卡报告或信函;给朋友、笔友写信

4

简短的文段,如简单的指令、规则;起草和修改作文

7

简单描述;能描述人物或事件;申请表、求职表

5

起草、修改短文、短信;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8

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写摘要、短文或报告

9

写摘要、报告、通知、公务信函;各种表格、写个人简历和申请书;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或感情

从上表可知,《新课标》对初、高中英语写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初中阶段(3—5级)主要涉及应用文体和描写文,如,要求学生学会写问候卡、邀请卡图片、短信,编写简单的故事,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等;高中阶段不仅包括各种应用文,还涉及记叙文、描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多种体裁形式。就1994—2005全国高考写作而言,高考书面表达以应用文为主,只是在1997、1999和2000年考了记叙文,2002年考了议论文。具体考查形式(题材)有书信(7次),广播通知(1994)、自我介绍(1996),记事(1997),日记(1998)和报告(2000)。由此可见,正确理解和把握不同文章,尤其是应用文的体裁要求,对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介绍一些有关体裁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这对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引起教学双方的足够重视。

三、语域:语言的正式程度

“语域”是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一个新术语,指的是语言因其使用的语境不同而出现的语言变体,它与语言的使用者、语境及语言的正式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语言使用者在学习、掌握了某种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等基础知识,即共核语言(common core)后,便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一种能够供其在不同场合进行选择的语言系统或潜势,以便达到有效的语言交际的目的;语域则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中所讲的话语在选词、语法、语调等方面所选择的结果。一般来讲,句子结构越完整复杂,词汇选择越讲究,那么,其正式程度也就越高。请看下面的例句:

(1)Visitors should make their way at once to the upper floor by way of the stair case.(Very Formal)

(2)Visitors should go up the stairs at once.(Formal)

(3)Would you mind going upstairs,right away,please?(Less Formal)

(4)Time you all went upstairs,now.(Less Informal)

(5)Up you go,chaps.(Informal)

上面5句都表达了同样的语义“请参观者上楼”,但由于言语产生的情景语境、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不同,因此,言语表达的正式程度也各异。例(1)是非常正式体,类似汉语中的八股文或法律英语,其特点是:语法极为规范,词汇正式,尤其是使用了带“should”引导的虚拟式、较为正式的短语“make their way”“by way of”等,使语气变得相当严肃。例(2)属正式体,它与例(1)的最大区别在词汇,而不在语法,两句都是带“should”的陈述句。正式体常用于书面语中,表达某种严肃的态度。其特点是词汇、语法都较正式,一般不用缩写词或省略句。政府文件、商业信函、规章制度、科技论文等常用正式体。例(3)使用了一个带“would”的一般问句,词汇具有口语的特点,其正式程度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属一般体。例(4)属于不太正式体,使用了一个口语色彩很浓的虚拟式省略句,正常的句子结构应是“It is time that...”。这种语体的特点是词汇、语法都较简单,多用于口语交流、私人信函、广告、大众新闻等。最后一句是典型的非正式体或亲切体,其特点是语法、词汇都很简单明了、通俗易懂,“chaps”一词增加了交际双方的亲密度。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受到以下三点启发:(1)上述五种语体是语体学上的分类,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尤其是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我们没有必要进行那样细致的划分。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把语体大致分为三种:正式、一般和非正式;(2)语言的正式与非正式是相对的,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明显界限,是一个由正式向非正式逐渐过渡的连续体;(3)言语表达的正式度与讲话的场合的正式度成正比,与交际双方的亲密度成反比,也即:场合越正式,语言越正式,语言表达越复杂,礼貌程度越高,交际双方的亲密度反而越低。再看下面一组例证:

(6)Mr John Smith delivered an interminable address at the conference.(Formal)

(7)John Smith gave a very long speech at the meeting.(Less Formal)

(8)John talked too long at the meeting.(Less Informal)

不难看出,上述三例表达了大致相同的语义,但它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却不同,即语域不同,语言的正式程度各异,适用的语境也不一样。例(6)使用了相当正式的、源于拉丁语的词汇“deliver”“interminable”“address”和“conference”,再加上很正式的称谓语“Mr John Smith”,整个句子的语体色彩就变得相当正式,语言表达复杂,礼貌程度高,交际双方的亲密度低,适用于某些正式场合。例(7)属一般体,在词汇上用共核词代替拉丁词,在称谓语上使用了全名,适用于某些较为正式的场合。例(8)属于不太正式的语体,语句简短,词汇浅显易懂,使用了昵称“John”,增加了交际双方的亲密度,适用于某些非正式的场合。

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语言输入多为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再加之写作题材和体裁等因素,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非正式体或一般体,较少使用很正式语体。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注意书面表达和口语在正式程度上的差异。口头交际时,当然不要使用正式语体。如果过多地采用正式体则显得教条、呆板,缺乏应有的生机活力,达不到口头交流的目的。同样,书面交流时,应尽量避免口语体。国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交际教学法)教学改革前指责学生的英语口语过于书面化;教学改革后的情况又如何呢?批改学生作文时,教师都有一种感觉:学生的作文大多用词简单、结构松散,从语体角度分析,正式程度都较低,呈口语化的倾向。[5](302)那么,如何增加书面表达的正式程度呢?语言的正式程度主要体现在语法和词汇两个方面。

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正式语体有如下特点:多用长句、复句(主从复合句、分词结构、独立主格、分裂句),限制性定语从句,被动语态,名词化(nominalization)结构,复杂的名词性词组(如前置修饰和后置修饰);相反,非正式语体的特点是:语法、词汇较简单,句子结构残缺不齐,用状语从句代替分词状语、独立主格、省略句、反意疑问句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非正式语体常用缩略形式,如:don’t,mustn’t,he’s,I’ve等;而正式语体则用完整形式,如do not,need not,I have,he is,等等。

(2)在宾语从句中,that在非正式语体中常省略,而正式语体则不省略。如:

She told me(that)she liked the story.

I think(that)it’s a good idea.

(3)在非正式语体中,they/their常用来指代由every-,some-,no-与-one,-body构成的复合代词,而正式语体则用he/she,his/her来代替复合代词,如:

Anyone can take a brochure if they want it.(Informal)

Anyone can take a brochure if he or she wants it.(Formal)

(4)非谓语动词放在句首(如现在分词、过去分词、不定式)作状语时,比较正式;相反,用完整的状况从句作状语,则不太正式,如:

Badly defeated in the match,they returned in low spirits.(Formal).

After the team was badly defeated in the match,they returned in low spirits.(Less Formal)

Weather permitting,they will hold a football match tomorrow.(Formal)

If weather permits,they will hold a football match tomorrow.(Less Formal)

从词汇的角度来看,英语词汇分为正式词(formal)、普通词(common)和日常用词(colloquialism)三个等级。英语中,日常用词主要来源于盎格鲁—萨克逊(Anglo-Saxon)词汇,而来自于希腊、法语和拉丁语的词汇属于正式词汇,或称为学术词汇或“大词”,如,汉语的“火”,英语的日常用词是“fire”,正式用词是“fame”和“conflagration”,后两词分别来自法语和拉丁语。正式词主要用于学术或理论著作、政治法律文件、正式演讲等场合,例如,accommodation(room),bear(carry),commence(begin),deem(think),endeavor(try),profound(deep),fortunate(lucky),eccentric(queer/strange),erudite(learned),terminate(end),proceed(begin/continue)等。

总的说来,短语动词比较口语化,常用于口语体,而单个动词比较正式,多用于书面语体,例如,investigate(look into),bear/stand/endure/tolerate(put up with),produce(turn out),leave/escape(get away),meet(come acroos),continue(carry on/go on)等。缩略词(clippings)多用于日常交谈,少用于正式文体,相反,在正式文体(不包括科技文体和新闻文体)中常用全称,如:dormitory(dorm),laboratory(lab),photograph(photo),advertisement(ad),gymnasium(gym),preparatory(prep),popular(pop),veteran(vet),parachute(chute),telescope(scope),influenza(flu)等。

另外,在写作中应避免使用俚俗词汇(slangs),如:lousy(bad/terrible),swell(good/excellent),neat/cool(fine/pleasant),in hot water(in trouble),shoot the breeze(speed time chatting);时髦词(vogue words),如:pals(friends),nicking(stealing);填充结构,如:I think,I mean,shall I say,you see,you know等,它们通常用于口语中。

一般来说,操本族语的人都具有选择语域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恰当的语体。而对一个外语学习者而言,则需要加强有关文体学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步培养文体意识,提高语域的选择能力。

四、结语

《新课标》对中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提出了更具体、更全面、更高的要求,特别强调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在《新课标》里多次出现的文体、体裁和语域等术语充分体现了有关专家对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重视。体裁就是文章的规范样式;语域是语言因其使用的语境不同而出现的语言变体,它与语言的使用者、语境及语言的正式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语言的正式程度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能否恰当使用语域是衡量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标准。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要深刻理解《新课标》对英语写作的新要求,既要重视把握写作的步骤和技巧,如审题、收集资料、列出提纲、扩展成文、检查修改和定稿等,还应介绍有关文体方面的基础知识,让学生逐步掌握常见体裁的语篇模式及写作技巧。只有坚持多写、多读、多练,才能写出内容充实、语言丰富、文字优美、行文连贯、过渡自然、表达地道、语域恰当的好文章,才能逐步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以适应高考的要求。

①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本文统称《英语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第7篇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Theory)由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文中提出后,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教育的“革命性”变革。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多元智能理论,国内有专家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无疑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推崇的“素质教育的最好全释”;还有人指出: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一道,构成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强大理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内涵的能力至少有八种:包括语文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过去的一元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全面地描绘和评价人类的智力能力。加德纳还指出,人类智能还包含有次级智能和多种次级构成要素。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汽车英语课程设计

(一)汽车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条件

Posner(1994)认为,课程设计的基本条件包括: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能力、知识水平等例如:学生需要什么、需要的原因、已有的能力、待补的能力、已有的基础或条件,缺乏什么等等。熟悉课程情况例如,有能力识别和解释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全面和细致的有关知识,目前这个课程的开设情况等。擅长听说读写译五项必备能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而不是简单的拼凑、复制、模仿依据以上课程设计的基本条件,做好高职英语课程设计就要求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学生已经完成的课程标准或已经具备的语言知识,要求通过参考有关著作、论文、同类课程、教材等,与同行交流,收集积累案例或经验等等。

(二)汽车英语课程设计的标准根据

Furey提出的标准,高职英语课程设计必须把握下列标准:

1.是否有足够的理论依据英语课程设计必须基于什么样的科学理论基础,是否遵照其本身的科学性和社会性?

2.是否适合学生目标在从事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不但熟悉、掌握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学习兴趣,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效果性。

3.是否具有成功实施的可能性和效果的可评性在从事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自评课程设计的真实效果。

(三)汽车英语课程设计的内容

汽车英语课程设计的内容取决于授课的理念。针对英语语言,如果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课程设计就由语音、词汇、语法、句型构成,强调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如果视语言为交际工具,课程设计要考虑的是交际的人,交际发生的条件、交际的目的等。英语课程设计关注的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还有社交的适当性。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调研结果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逐步更新,教材从最初的纯英文阅读形式的到单独开发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从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平行拓展,汽车专业英语校本教材内容新颖,图文并茂,根据主题确定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融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训练于一体,重点突出,实用性强,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多元英语语言智能,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汽车英语课程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汽车英语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为本位,突出应用性本课程在对汽车企业英语应用能力需求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确定工作任务模块、同时突出语言技能的要求制订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明确了教学应达到的知识标准和技能标准。其次,课程体系整合突出全面性、逻辑性、典型性和实用性本课程以国际汽车行业最新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将传统汽车英语课程的以训练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为主体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为汽车构成的4大部分分别为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以及发动机的两大机构五大系统和底盘的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等各个任务模块以系统的知识主题构成课程内容体系。最后,教学手段优化,突出多元英语智能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将互动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多媒体听力、课件加视频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用英语分析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的交际能力,并结合具体课程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延伸性思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四、总结

第8篇

【摘 要】文章以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为研究对象,验证其内容效度的高低。研读了大量文献后,笔者主要从语篇输入和预期回答两大层面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测试总体上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但是在文章的体裁、学生高层次的阅读技能等方面需要改进。最后,文章提出了对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安徽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内容效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103-03

效度的高低是衡量语言测试的主要指标,效度指:一个测试能够测出预定要测量事物的程度,内容效度是指考试的题目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所要测量的目标。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内容效度研究方面内容呈多样化趋势,影响较大的有:杨惠中和Weir对大学英语四六级从结构、内容、预期效度方面的研究;邹申对TEM考试效度的历时研究等。

高考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国家级教育考试之一,据笔者对文献检索,发现近几年关于安徽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系统研究不多,所以此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从语篇输入和读者预期回答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依据语言测试效度理论,结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说明等来验证其内容效度,旨在为今后的试题设计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一、内容效度验证依据和标准的建立

1.内容效度的验证依据。本文将依据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检验其内容效度。

(1)近三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安徽卷)、《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它们共同规定了高考英语阅读测试的考查内容、阅读的语篇特征。与以上三项的符合程度越高,其内容效度越好。

(2)语言学和语言测试中的有关阅读理论。这些理论解释了阅读及阅读测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一个有良好阅读效度的阅读测试,也一定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3)关于阅读测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高考英语全国卷阅读测试的研究成果。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经过长期的积淀,已经非常成熟、稳定。

2.内容效度标准的建立。在效度研究框架方面,Bachman等提出了测试任务特征框架,该框架把测试方法分为五个层面:测试环境、测试说明、测试输入信息、输入信息的预期回答、输入和回答的关系。这个框架的提出为其后各种测试的效度研究提供了方法依据。笔者在此任务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命题要求及受试者特点,将从语篇输入和受试者的预期回答两方面来研究,具体见下表1。

二、2012~2014安徽高考英语阅读内容效度实证分析

依据上述内容效度验证依据和标准,笔者对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试卷阅读部分的材料从题材、体裁、文章长度、阅读速率及阅读微技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验证。

1.文章题材。题材是文章所涉及的话题领域,在阅读测试中,输入的话题对考生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阅读文章题材分布的得当与否不仅影响试题的偏颇性,而且关系到试题效度的高低。同时,《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读懂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教学大纲》要求读懂有关任务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内容的材料以及简单的应用文。此外,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考生应该熟悉涉及社会、校园生活、科技、历史等24类话题。为此,笔者对近三年的阅读材料的题材做了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首先,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材料文章题材涉及到人文、科技、生活、环保、中西文化等多方面话题,题材分布广泛。其次,选材贴近考生生活,如:2013年A篇关于生活中的习惯和建议,2014年A篇的智能机器人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服务,兼具知识性和时代性。同时,题材的选择契合了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理念,不仅选取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材料,也选用了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的文章,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本质。考生在阅读过程中拓展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又了解了历史文化,实现了阅读测试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部分文章材料符合命题要求,题材深浅有度,安排较合理。

2.文章体裁。体裁涉及到篇章组织的文体特点,不同体裁的文章会对受试者的理解会产生影响。文章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纯粹的描写文非常少见。同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高中毕业生能够识别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及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因此,笔者将文体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以下是笔者按此四类对高考阅读材料的体裁进行统计。

由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安徽省的高考英语阅读体裁主要以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主,说明文所占的比例最大,较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其中,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比例比前几年的有所下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阅读技能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说明文信息量较大,议论文论点鲜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信息定位、推理判断能力及逻辑思辨能力。但是,近三年对应用文的考查非常薄弱,虽然说明文和记叙文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但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笔者认为,加强对应用文的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3.文章长度。阅读长度得当与否是考查考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水平的英语考试对阅读材料长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并以此来考查学生不同的阅读技能。比如,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的速度和信息定位能力;而对于短小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文章长度即文章所包含的的总词数,这里我们按单词数来表征文章长度,同时除去了文章中所有汉语注释。下表是对近三年安徽高考英语阅读材料长度的统计。

《考试说明》对阅读量的要求做了明确的阐述,在2005~2008年说明中要求对所提供的文章长度不少于1000词,而自2009年新课改起考试说明规定阅读文章长度不少于1200词。按照五篇文章计算,每篇文章的阅读量至少应该控制在200~240词左右。此外,韩宝成提出阅读文章的单篇长度在200~500词以内比较恰当。据此对照表4,可以看出近三年的阅读部分总的阅读量大致在2000~2200之间,2013和2014年的阅读量基本持平,总体上来说阅读量有上升趋势。据笔者推断今后的高考英语阅读量应该是上升趋势,这也符合课程标准上对课外阅读量加大的要求。

4.阅读速度。阅读速度常被视为衡量阅读者阅读水平的参考性指数,在安徽省高考英语中,自2009年起,《考试说明》要求考生应在规定的35分钟内完成阅读量不少于1200词的文章。给定的35分钟包括阅读文章及回答问题的时间,按照杨惠中和Weir给出的1︰0.75的时间分配比例,可以得出阅读文章的时间为20分钟,而答题时间为15分钟。依据此时间分配,笔者分别通过计算得出近三年文章的阅读速度。结果如下:

从表5可以看出,文章阅读速度基本在60词/分钟至80词/分钟范围内,三年的平均文章阅读速度为71.3词/分钟。总体阅读速度基本上在50~70词/分钟之间,体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在阅读速度上,课程标准指出在文章生词率少于3%的情况下,基本阅读速度应达到50~70词/分钟。而较高要求应达到70~80词/分钟。可见近三年文章阅读速度是处在较高要求的水平上,总体阅读速度达到了基本要求。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笔者认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强对学生阅读速度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5.阅读微技能分布。除了分析语篇内容,对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验证要从读者的预期回答方面进行研究,这里的预期回答指得是学生处理阅读材料的微技能。杨惠中指出阅读测试内容效度的研究要考察连续几年试题是否覆盖了对全部或大部分阅读技能的考查。此外,《考试说明》明确列出了六种阅读微技能: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推断生词词义;做出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对阅读微技能统计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试题的不同层次技能的分布特点,而且有助于优化和调控试题的内容效度。下面是笔者对近三年阅读微技能考点的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三年的阅读理解试题总体上涵盖了《考试说明》中对阅读微技能的考查,其中对文章结构的考查很薄弱,近三年基本上没有考此类型的题目。而近些年对“理解具体信息”和“判断推理”两类技能的试题考查力度大大加强,占了整个试题的75%。其中判断推理”、“理解文章主旨要义”、“作者观点态度”题占56.6%。可见,阅读测试是以中等难度的试题为主体,兼顾对高难度试题的考查,基本符合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的命题思路。纵观近些年的高考英语阅读试题不难发现,理解文章具体细节信息题一直是独占鳌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迅速定位和正确理解信息的能力。同时,鉴于“判断推理”类题目量加大和对阅读能力要求的提高,笔者建议中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对阅读教学的反拨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得出近三年安徽省的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从语篇输入和读者预期回答的角度对阅读测试进行效度研究也是行之有效的。虽然如此,笔者认为还有三点需要加以思考。

第一,阅读理解体裁需要完善。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英语的交际性和工具性日益突出,应用形式也越发丰富,因此,高考英语阅读测试应当适当增加对应用文的考查。纵观近些年的高考阅读材料,笔者发现以说明文最多,其次是议论文,而应用文则是凤毛麟角,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可以适当增加应用文的篇幅,以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全面发展。

第二,注重语篇教学。据笔者了解到,现在很多中学都是把高考作为指挥棒,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考试,教师们上课的重点还是集中于语法和词汇的枯燥教学方式,因此造成了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由于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教学应该注重语篇教学,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第三,拓宽英语学习渠道,丰富英语学习资源。基于高考阅读题材的广泛性、生活化和时代化,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向外延伸,教材不再是孤本,而只是英语学习的一个范本。教师有必要对教材材料进行全新地解读。另外,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如让学生阅读英语报刊、英文简写本经典小说,充分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测试与教学密不可分,本文对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内容效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并给出对阅读教学的建议,希望后来的广大研究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以提高高考对英语阅读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achman,L.F.&Palmer, A.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Weir, C.J.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Language Tests[M].London Prentice Hall,1993.

[3]刘润清,韩宝成.外语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杨惠中,Weir.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杨惠中.语言测试设计与评估导读[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

第9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定位;学术英语

目前,大学英语又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大学英语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通用英语?学术英语?抑或还有一条更适合的道路?这一切考验着学界的智慧。

对于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这个命题,近年来,尤其是2011年以后,蔡基刚(2011;2012),龙芸(2011),史光孝、赵德杰(2011),束定芳(2011),王守仁(2012),文秋芳(2012),熊淑慧、邹为诚(2012),杨慧中(2012),丁仁仑、戴炜栋(2013),杨枫、吴诗玉(2013),胡开宝、谢丽欣(2014)等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学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向:一是学术英语方向;二是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方向;三是融合学术英语和通识教育的折中方向。

一、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各家之言观点迥异、意见相左是正常的、有益的,真理不辩不明,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就是遵循着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这一认知规律。学界对于大学英语发展方向的意见不一,正反映出人们对于我国英语教育发展、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等因素的认知不同、判断有异。

由此看来,只有理性回顾大学英语教学十二年的改革历程,正确分析我国大中小学各层次英语教育的发展,准确比较过去三十年间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客观认识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状况,科学前瞻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多视角、多维度地审视大学英语课程,才能更接近于大学英语课程实质,从而真正破解大学英语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个难题。

在持学术英语方向观点的学者看来,我国基础阶段英语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远高于二十年、甚至十年前的大学新生,其中绝大部分新生入学时就已经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的要求,目前许多大学因此而压缩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时间和学分,大学英语课程严重稀释,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学英语教学仍采用应试教育模式,教材充斥着应试习题,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现状已不适应、乃至阻碍了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导致我国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蔡基刚(2011)主张取消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方向的转移,同时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造成为一个社会化水平考试。

学术英语方向观点在决策层和学界引起较大反响,获得一定的共鸣。上海市教委高度重视这一观点,于2013年2月专门就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下发文件,要求开展试点工作,并颁发由其委托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以下简称《框架》)。

通识教育方向观点更多关注语言的人文属性,强调包括大学英语在内的外国语教育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强素质、拓视野的作用,认为大学生不论文理,不论专业,最基本的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至少应涵盖事业境界、逻辑思辨、文化包容等方面。以通用英语为主要内容的大学英语已不再把英语这门语言局限在工具范畴,而是扩展至素质范畴,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折中方向观点把学术英语和通识教育类英语放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审视,既肯定学术英语的作用,又突出通用英语的人文属性。

根据丁仁仑、戴炜栋(2013)的观点,应该建立以通用英语为基础、以学术英语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和本土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杨慧中(2012)坚持大学英语是工具的观点,认为必须加强语言训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束定芳(2011)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服务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为他们今后用英语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各层次英语教育发展显著。从整体英语水平上看,现阶段的学生比以前的学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欠平衡,从群体看,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与内地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英语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新生入学时英语水平两极分化,且有扩大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