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员工拓展训练方案

时间:2023-03-02 14:59:09

导语:在员工拓展训练方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员工拓展训练方案

第1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素养;训练;养成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

中职教育是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在各行业的生产一线,如何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是摆在职教工作者面前现实的课题。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内2006年开始,着手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系统训练和养成,探索出一套职业素养的管理目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标准设定的职业素养教育目标及内谷,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为主导构建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课程体系,以岗位基础课及岗位课程为主体开展行业职业素养教育;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训练课程,即以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训练基地为载体,开展系统的学生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能力、执行力、创业能力等职业素养强化综合训练;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日常训练,即将职业素养要求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探索并建立适合专业实际的职业素养养成日常训练载体,将职业素养养成渗透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管理中。职业养成教育贯穿于整个在校期间,分别在六个学期实施,具体如下:

一、学生职业习惯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第一学期)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如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实现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正因如此,“职业素养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

在专业方面,强调安全规范操作、爱惜电子测量仪器,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在教学中体现企业岗位要求;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培养工作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意识;强化企业5s管理的必要性,并贯穿于实习过程的始终。在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方面,设计了为期3周的职业素养强化训练周,请部队教官进行军事化训练,其间穿插课堂行为规范(起立、坐姿、课堂礼仪等)和课下行为规范(清洁卫生、仪容仪表、待人接物等)的项目训练等等。

二、学生职业化行为养成训练(第二学期)

中职生从学校到社会人、再从社会人到职业人、再从职业人到企业人,学校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学生直接从学校人培养成了企业人,造成学生超过基本职业能力以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缺失和不健全。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弥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资源和手段的不足,我校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针对企业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增加“从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变、职业人向企业人转变”的培训过程。

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育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倡导问题导向课程教学模式、技能导向课程教学模式、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一体化等课程教学基本模式,既有力地提升了专业技能教育实效,更使得职业素养培育理念深入人心。

在具体操作中,为了培养学生“文明、规范、服从、吃苦”等职业素养,根据当前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用人单位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我校制定了一套“学生职业素养强化训练方案”。此方案包含队列训练、理论课程、拓展活动三个方面的内容。整个训练从最简单也最基础的站立行走、吃饭叠被、礼貌问好等日常行为规范开始,以此为突破口强化学生的素养。理论课程以教育学生做个感恩的人、有责任的人为主旨开设一系列相关课程,通过对学生心灵最深处的震撼从而达到警醒的作用,感恩课堂让学生重新回头再找找平时被忽视的父母之爱,再想想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学会用心感恩、学会用情感激。拓展活动告诉学生,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承担责任,解决问题。人生大舞台角色很多,每个角色都赋予我们不同的责任,全心投人做自己应做的事,不逃避、不推诿,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同时邀请用人单位人事部门领导为学生讲解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每一个环节都是以用人单位需求为标准,以提高素养为目标,军事化的管理与理论、思想教育从内、外两方面同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地引导,进而达到短期强化的目的。

三、专业的职业特点强化(第三学期)

在全面实施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过程中,将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贯穿融入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职业核心能力教育融人到职业素养培养全过程。坚持“高素质、高技能”并重原则,把“高素质”养成和训练工作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全面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坚持日常养成与集中训练相结合;坚持校企合作。系列的职业素养养成训练,完善的保障体系,使学生的职业定位、职业意识、职业规划“从无到有,从低到高”,逐渐具备了一名合格“准职业人”应有的素质。

在专业教学实施时,模拟企业的用工要求,提高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如电信专业的电子技能实训,在第一学期时,要求学生每十分钟焊30个合格THT穿孔焊点,到了第三学期,每十分钟需焊100个合格的THT穿孔焊点,并且还要熟练掌握表面贴装的贴片元件焊接技巧,通过螺旋上升的技能训练,强化专业技能。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教学实习和校企合作,实现企业和学校的无缝对接。例如,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管理办法,将电信专业学生送到富士康进行为期3个月的SMT生产线实习,亲身感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学习最先进的电子工艺技术,返回课堂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应岗位发展的需求,为日后成为合格企业人做好准备。

四、准员工培养计划(第四学期)

职业素质的养成受管理和教育的影响。许多在校比较调皮的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其职业素质能够得到很快提高,这和他们身处完全真实的职业情境密切相关,尤其是真实职业情境中的管理要素对员工素质以及能力提高能起到非常有效的影响作用。简单地沿用道德教育的说教是无法有效地培养职业素质的,必须的途径是通过职业情境的建构引入企业管理要素。因此,在情境建构过程中,如能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管理要素,将达到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能力开发相互促进的效应。

在教学和日常学生管理中,学校从企业认知、职业定位、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团队合作、有效沟通、企业先进生产方式、时间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找准职业定位。通过典型案例,教育学生要把敬业当成本份,培养学生的企业归属感,渗透企业文化教育,强调职业道德操守,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其即将就业的职业世界,强化其作为工作者的角色意识,激发其发展的愿望,是有效培养职业素质的前提途径。在实训过程中,加强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处于稳定和平的状态,大多数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磨难,尤其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大都受到家长的过度保护。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要考察应聘者的工作持续性,因为工作持续性是抗压能力最好的标志,不少员工是因为压力大而选择频繁的跳槽。通过在实训教学中逐步加大工作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抗压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求助,要有团队意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求助于他人,这对缓解压力很有帮助。

五、全程跟踪顶岗实习,形成良性循环(第五、六学期)

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为保证职业素养教育的连续性,我校每五十名学生派驻一名顶岗实习管理老师,顶岗老师在生产一线,了解新技术、新工艺,以便提高教学能力。同时,顶岗实习老师驻厂期间,全程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及时疏导学生的职场压力。

第2篇

关键字技能大赛;酒店人才;高职培养;无缝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0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技能教育为核心的就业教育,它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饭店行业人才的基地,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酒店专业毕业生,本应在充实行业人才与提升饭店整体服务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到酒店就业率越来越低,大量人才流失导致企业招人难、酒店人力成本的增加。酒店人才供需出现严重不畅,人才不能很好的对接,究其原因,有酒店行业自身的因素,但是也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脱离酒店需求的因素。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连续几年举办规模大、竞争强、赛事规范的全国、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吸引了全国上千所高职高专院校参加。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连续两年承办了安徽省中餐组技能大赛,并且连续两年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两次分别获得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在承办省赛和参加国赛的过程中,以技能大赛为契机,进行各项实践与改革,实现了高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一、高职职业技能大赛概况及特点

始于2009年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至今已经举办了四届。纵观这几年的技能大赛,从赛项设计来看体现了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通常紧跟市场需求,大赛组委会在比赛项目策划阶段会听取行业意见人士、走访企业获取最新需求信息,咨询专业并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从而确定比赛项目与流;从对选手的要求来看重点考察选手职业综合能力,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通常围绕主题创新设计、技能操作、动手制作能力、英语口语的表达、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即能展示选手自身素质,又能直接面对就业的良好机遇;从赛事的终极目标来看旨在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职业技能大赛引导职业院校重视技能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性人才,发挥其正确导向的积极作用,引导整个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技能创新。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才的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大赛要求选手既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又必须具有较强的技能综合应用能力,而且与未来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与行业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靠近,向企业标准靠近程度提高,技能要求提高,对新的掌握要求也逐年提升。而以往的学生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不强,不仅不能取得大赛的好成绩,更不能在酒店很好的发展。

在技能大赛中职业院校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市场调研、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对职业需求及其变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更多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大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导航灯”,从而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今后技能大赛的趋势是与市场需求更加紧密,并且有可能偏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而不局限对企业生产的再现与复制,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目前酒店人才需求状况

近年来,我国酒店行业发展尤为迅猛,截止到2012年,我国的星级酒店数量达到14327家,其中五星级361家,四星级1631家,酒店客房数达到160万间。按照国际经验,酒店客房数与员工数的合理比例是1:1.1;即每100间客房需要配备员工110人。在我国这一比例略高,一般在1:1.5左右。按此比例计算,2012年我国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理想人数是270万。据分析,2014年我国各类酒店管理人才的供需缺口至少达100万。如果进一步考虑到我国酒店业从业人员的学历现状(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酒店业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30%,其中毕业于旅游院校的不到25%),以及酒店业接近25%的员工平均流失率,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远远超过一百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不高,服务人才短缺情况严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这些都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保障。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酒店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再是简单的熟练基层服务操作人员,而是一个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酒店企业认同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应具备多方面知识素质能力要求。一是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在熟知某部门的专业知识的条件下还能够一专多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胜任不同的工作环境。二是良好的沟通和谈判能力以及流利的英语尤其是英语口语能力也是企业判断是否成为高技能人才的标准之一。三是由于酒店业的综合性强,对行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精神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另外,创新能力、积极的心态、仪容仪表、领导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成为现在酒店从业者的必备素质。

对酒店中高层管理者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酒店业最为看重的人才能力是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责任心、团队合作意识与口头表达能力等。目前高星级酒店业最紧缺的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依次为:市场开发能力、管理能力、外语能力、财务与资本运作能力。据相关招聘网站与猎头信息显示,具备高专业度、强综合能力、精通外语、全球化视野、高星级酒店从业经历的人才备受欢迎。饭店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是知识型员工将更受青睐、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奖更走俏。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饭店人才短缺现象突出,不仅表现在总量上的短缺,更重要的是结构性短缺:一是熟悉国际酒店管理运作与法律法规、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和丰富的国际酒店管理经验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这类人才是“最抢手的人才”;二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背景,具备较高的语言沟通、组织协调和业务拓展能力,既精通业务技术又懂得一线管理的国际化管理型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是“最急需的人才”;三是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服务意识、较高的技术级别、能胜任餐厨、房务服务等一线操作岗位的技术型初中级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是“需要量最大的人才”。在这种背景下,酒店业管理型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就显得特别突出。

三、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快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促进酒店人才需求与高职培养的无缝对接

(一)校企对接,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职业院校重视学生技能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技能大赛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带来了方便,使校企形成了很好的互动。依托技能大赛的契机,打破原有校企合作一头热即要么学校热情,企业不热情,要么企业热情,学校不热情的局面,实现了校企双赢;打破了原有的仅仅提供大赛物品的低层次的合作,更多的体现在实战场景的提供、企业技术骨干的支持、合作开发训练方案、共同解决技术难题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更多的体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模式。

为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创新性的提出了“企业学院制”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于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主动参与,搭建师生共同成长、学校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平台,真正践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实现教育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和谐统一,促进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最终获得合作共赢。在合作企业方面,选择国际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团或全国及省内知名的酒店集团企业进行合作。专业学生构成方面,经过职业倾向测试,组成“企业订单班”。在招生形式上,既可从已入校的旅游大类学生中自愿组班,也可根据安徽省教育厅相关政策,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二)构建与市场零距离的课程体系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借鉴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构建的有益探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团队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能力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相关人员的共同研讨论证,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构建明确了培养酒店基层、中层管理者的培养目标,以“酒店入职和基础从业素质培养酒店核心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酒店管理者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为教学主线,培养过程充分体现了酒店从业者从入职成为酒店员工,到发展成为管理者的职业生涯轨迹,体现了酒店从业者岗位晋升规律。

课程体系共分为六个能力模块,即酒店入职能力、基础从业能力、餐饮核心工作能力、前厅客房核心工作能力、会议核心工作能力和酒店运营管理能力等模块。各能力模块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某一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为目标设计课程。以“酒店入职能力”模块的课程设置为例,该模块课程和项目的设置与酒店入职培训相对接,充分体现了新员工入职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课程设置对应就业岗位(群),突出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均对应了酒店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行业发展与学生就业岗位(群)的需求,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对接岗位能力,体现了专业(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突出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 打造师资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师团队,为培养与需求对接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为了尽快建设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采取了一些做法:

1、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核工作。在教学岗位上,把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使专业教师在教学岗位上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成为“双师”,既能教学,又能在技能操作方面动手示范,身体力行。

2、招聘引进,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学校中有很多课程应用型较强,需要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多年从事专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任教。

3、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共同教学”等活动,促进教师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从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人才转变。

(四)竞赛搭台,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保障学生技能训练与就业岗位间的无缝对接。

通过举办技能大赛,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吸引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企业积极投入各级技能大赛,更新实训设备,增加实训工位,优化实训情境,完善实训功能,全方位保障技能训练,使赛点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改善了实习实训和实践条件,在校内构建了礼仪实训室、中西餐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康乐实训室、案例陈列实训室等基本技能、模拟仿真实训室7个,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校中厂”1个――实习宾馆(与江苏启东宾馆共建),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拥有66间房间、休闲吧1个、会议室2个;在校外构建了江苏启东宾馆、合肥古井假日酒店、元一希尔顿酒店等多个实践基地,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对实验实训条件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以提高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技能训练模块的建设;进行实训课题研究开发;加强实训指导教师业务培训;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社会服务的新模式。

(五)校企共育,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高职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多层次、多方位的训练,使学生毕业时达到酒店业基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服务人员的水平。为了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酒店管理专业设计了并执行了以下实践教学模块:(1)认知性实践,包括参观、社会调查,课堂讨论等;(2)仿真性实践,包括分别培养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的模拟教学、课程实验、技能实训等;(3)综合应用性实践,如我院自2007、2008级酒店管理专业开始将实行的在旅游涉外高星级酒店12个月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

(六) 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应该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导向,应该具有社会性、适切性、情境性、形成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为了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就要建立以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开展正有利于这样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因为凡是在技能大赛中获奖选手,不但他们所选项目是企业所青睐的,而且,所选技术的操作过程更是与在真实环境中高度相似,它的评价标准则完全是真实职场的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对传统的课程评价有了一定冲击。引起评价职场岗位要求的标准的方向改革,使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标准更合理,更与职场的岗位要求的相关标准趋于一致,更能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例如,在2009年的技能大赛中的中餐宴会摆台设计大赛中,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的教师到校企深度合作单位江苏启东宾馆、合肥古井假日酒店取经,了解中餐主题设计方面的最新趋势和最严格的评判标准,结果在大赛中获得了好成绩。通过技能大赛迫使他们对职场岗位要求标准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这势必对其课程评价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篇

走近孤独症

美国电影《雨人》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了孤独症。也有人称他们为“星星的孩子”,“星星雨”由此而得名。

“孤独症”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于1943年提出并确定下来的。但孤独症的现象则是在其概念被确定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说孤独症有一个很长的过去,但却有很短的历史。即孤独症这种疾病的发生与现代社会的环境没有直接的联系。

“孤独症”和“自闭症”同为英文Autism一词的中译名。“孤独症”主要被中国大陆地区的医学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自闭症”则是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使用汉字或汉语的国家和地区使用。Autism一词源于希腊语“autor”,原意为自我,用来描述孤独症患者的突出特征,他们的自我兴趣。所以我们所说的孤独症和自闭症实际是一个意思。

初听到“孤独症”或“自闭症”的人,往往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它与某类纯心理障碍疾病联系起来,认为这孩子一定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发生障碍。也曾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们往往有一个不良的家庭气氛,如父母性格怪异,或母亲忙于工作而使孩子在发育早期受到忽视等等,这类被称做“心理环境”的因素被研究结果所否认。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症的发生与大脑系统的生理结构异常有关系,只是目前尚无法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大脑系统的异常结构。虽然孤独症并非为纯心理方面的障碍,但有心理障碍疾病的人,由于其在感知加工功能方面受到影响,也可能引发孤独症表现。虽然对孤独症发病原因的研究尚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但那种认为孤独症是由于后天环境原因所致的说法已被否定。目前一致认为患儿脑部的损伤在出生前或产程中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诊断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患儿在36个月之前即有症状表现”。

孤独症探索之旅

目前,在中国至少有5002{名孤独症患者。星星雨发展部的墙上有一张中国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插满了小坐标。这小坐标代表了全国的孤独症研究所。这些燃起的星星之火,大部分都是孤独症孩子的家长在经过了星星雨的培训之后,在当地建立起来的。渐渐的,这些研究所联成了一个强大的网络,为中国的孤独症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

星星雨是第一家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的民办教育机构,当时在中国针对孤独症的特殊教育领域是一片空白。1993年,当星星雨成立的时候,中国仅仅有3名权威医生诊断过孤独症。在教育领域,无论是学校还是医疗机构,都没有一家机构能够给孤独症儿童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信息。

在这样的情境下,田惠平和她的员工们开始了他们艰难的探索之旅,他们努力于开发出一套针对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的积极有效的服务模式。通过不断地寻求孤独症的相关信息及其教育方法,星星雨开发出了目前正在使用的训练模式,即以应用行为分析法(ABA)为理论基础,通过行为矫正的教育方式。星星雨培养出的第一批ABA教师,从1993年开始已为3000多个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过服务。星星雨还开发出了一套家长训练模式,在这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孤独症的家长们要接受3个月的课程,以便他们能够用ABA教育自己孩子。在中国只有这种模式是可行的,因为回到自己的家乡后,这样的家庭得不到类似的服务,因此这些家长必须自己承担起训练/教育孩子的责任。星星雨为3~12岁的孤独症儿童提供以“行为训练”(ABA)个别化教育方案和学前训练指导。

孤独症家长培训

这些孩子很多身体都是软软的,不好好跟着老师做动作。训练孤独症孩子,并不能只教他们课桌上的所能学到的那种认知能力、分辨能力,而主要是通过运动拓展他粗大动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去帮助孩子完成这些动作。当然会遇到一些根本不做动作的孩子了,他们不是顽劣,或者任性,孩子不做这些动作,一定有他们的原因。这就要求家长应该去想,是不是对孩子来说,这个动作难度过高?目标是不是适合现在的他。比如一个孩子只认识1、2、3、4,你就让他说五加五等于多少,这无疑是对他们更高的要求。认识孩子要有一个过程,训练他们也是。

孤独症治疗特点之一是培训家长,目的是帮助家长获得有关孤独症的知识和ABA方法,以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和帮助孩子。比如在星星雨孤独症研究所,家长培训课程每期由12星期组成,每年有4期,一期大约有80个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家庭参加培训。家长们在学校周围租了房子,每天清晨和孩子一起来“上学”,然后分别进入不同的教室去“上课”,在一天的课程结束以后,再一起回家。

整个训练进程主要包括:

培训之初的2个星期,研究所会对每个孤独症学生进行观察与能力评估,并初步制定一份个别化训练方案。

其后的8个星期,就是家长在老师们的引导下,有步骤学习ABA技巧的阶段。ABA技巧由10个单元组成,每星期五星星雨所长把它分阶段地介绍给大家。在这一阶段,每星期结束时会有一次家长考试。在实践中他们会从不同方面训练孩子,主要包括:语言、认知、精细、运动等。

最后的2个星期,星星雨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能力测评,并帮助制定一份家庭训练计划。

孤独症治疗方法

假如把“治好”理解为医学上所指的“治愈”,即患儿不再有孤独症,导致孤独症的大脑生理异常结构完全消失,那么从目前我们所获得的国内外研究与临床信息来看,通过“训练”而“治愈”的孤独症患者几乎可以说没有。但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矫治,达到能够进行生活自理,甚至是独立生活并展示出良好发展状态的个案是很多的。有些孤独症患者在成年后能够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写出来,有的正在上大学,有的从事设计方面的职业,但从专家对他们的评述中,仍能够感觉到他们的举止透出典型的孤独症痕迹,只是这点不再具有将他们与社会生活隔绝开来的障碍力。当然能够达到这一程度的患者虽只是极少数,并且与他们一直得到良好的训练分不开。

虽然训练不能让孤独症患儿彻底痊愈,但训练对于孤独症患者的矫治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孤独症儿童由于本身的发育障碍失去正常、健康发展的内在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只能眼看他们陷在自闭状态中而无可奈何。

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孤独症儿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与不教,教得是否得当,他们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好的方向”就是他们能够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甚至在接受培训后从事某项工作

而达到生活自立。否则听之任之,孤独症儿童很难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好转,相反往往会发展出愈加严重的情绪、心理、行为等障碍,使得他们周围的社会甚至家人都感到越来越不能忍受他们。而由于被他人排斥,孤独症儿童的挫折经历就会越来越多,这将进一步把他们推向更加自闭的状态。

孩子得了孤独症,不是打针吃药,却要接受特殊教育。这对于习惯上“有病就求医”的观念是一种修正,即孤独症儿童目前“有病要求教”。许多家长在开始时,会对这一点产生怀疑,有的认为应该先四处求医,治好了再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孤独症儿童康复,怎样做才算是真正帮助他们。对孤独症儿童,只是表面上的认识,而缺乏对其本质的认识。其实孤独症儿童的最大障碍是交往障碍,包括语言交流障碍。他们常常沉浸在封闭的自我世界中,究其原因是其缺乏或者说是没有与外界交往的能力。而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这种能力,使他们从自我世界中走到现实生活中来。当然我们不排除随着医学的发展,药物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医疗手段能够替代教育训练的作用。因为能力的获得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后天的培养教育逐步得来的。药物只能还人以健全的躯体,为能力的获得提供可能性,而不能起决定作用。这正如众所周知的“狼孩”的例子,虽然其有健全的躯体,但由于没有人类的教育环境因此她只能像狼一样嚎叫,最终能发出的有限的语言,还是由于教育的作用产生的。因此可以这样说,对孤独症儿童的帮助应是以教育为主,药物为辅。

在中国目前能够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学前训练及早期干预的专业机构很少,远远达不到为患儿提供社区化服务的层面,即极少有家庭能够将孩子像送幼儿园那样每天送到训练机构去接受矫治。这种环境条件下,家庭训练成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可行的形式。家长作为要长期陪伴孤独症儿童成长的人员,须要同时担负起训练人员的职责。

孤独症社会关怀

星星雨的校园墙上,有着一个个童话般的涂鸦。可爱的小松鼠露出两颗大板牙笑呵呵地捧着松果,卷曲蜿蜒的老树藏着孩子们的美梦。

这些壁画都是豆瓣艺术治疗小组的志愿者来完成的。他们在网络这个平台上了解了孤独症,并自发组织来为孩子们勾画一个美好的世界。据说,画壁画的那天,下起了大雨,但是兴趣小组的志愿者们毫不灰心,来回折腾了好几遍,终于让这个“工程”顺利竣工。

艺术治疗和疾病有什么关系?相信许多人都会质疑这个命题。但这些志愿者们认为,艺术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生活方式和态度,它最大的意义在于让人的生命更加充实、丰盈。

许多大学的社团也常常组织来到星星雨,他们的任务主要是陪同这些孩子们玩耍。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个人高马大的男孩子被这些孩子溜得满院子跑,一会儿上滑梯,一会儿冲向小木马,累得志愿者们气喘吁吁。一些小朋友喜欢转圈圈,志愿者们就随他旋转,飞驰,跳跃。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充实又恬静的微笑,把爱奉献给别人,同时也提升了自我。

星星雨发展部的王培培老师说,在许多西方国家,孤独症孩子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享受教育资源,在同一个教室读书,和他们做同样的游戏。只是学校对他们的要求和标准会不同。孤独症孩子在那里同样会读高中,读大学,拿到文凭。他们认为,和孤独症孩子一起学习和生活,有助于让正常孩子培养同情心和责任心。而和正常孩子一起生活,孤独症孩子也会得到更加好的训练以及资源共享。我们还急需更正观念,不要认为和孤独症孩子在一起就会学到不好的习惯。希望人们可以真正接受孤独症孩子,并希望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给予他们帮助。

上帝给每个人关了一扇门的时候,必定为他们开了另一扇窗。许多人认为,这些孤独症孩子,必然是有他们及其过人的一方面。就如我们熟悉的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数学教授一般,有着斐然的数学天赋,却常常会陷入自己的幻想世界中走不出来。

王培培老师讲,常常会有媒体给她打电话,问她星星雨中是否有天才儿童。她总是被弄得哭笑不得。

曾经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个孤独症孩子,前后300年,任意说每一天,他就能告诉你是星期几。但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这个孩子在数学上的天赋就会渐渐泯灭了。王老师很遗憾地说,不能够全面发展的孩子,决定他的成就的,永远是他最短的一个方面。

孤独症儿童并不是具有很多过人天赋,而是因为他们别的能力比较差,才会使他们在绘画、音乐、计算等能力上显得突出。就如田忌赛马,如果用他最好的能力去和别人最差的能力相比,总是有亮点的。

为了节目的故事性,为了增加节目亮点,也许有些媒体会夸大这些孩子的某种能力,这是十分有害的。王老师认真的说。这样说,使得大众会陷入某种误区,认为孤独症不是病,或者是带有猎奇的心理去观望这些孩子,这都是不好的。特别是有些家长会因此延误了孩子筛查病情和治疗的最佳时期。许多家长会认为孤独症并不是疾病,中国也有句古话叫做“贵人语迟”。一般的正常孩子一岁零8个月就开始牙牙学语,可是孤独症的孩子有可能一生都不会讲话。所以,老师们都希望媒体可以正面地,客观地报道患孤独症的孩子。

记者在星星雨走访时,读到了清华大学的阎亚茹同学写的一封信:“这次星星雨活动中,我带了两个四五岁的小孩,并且尝试着与孤独症小孩之间进行交流。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患有孤独症的小孩。他们和普通小孩一样乖巧可爱,只不过他们可能更多地沉溺于自己的世界,而不那么善于和人交流。所以大人们需要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才能理解他们的感受,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和需要些什么。有时候,孩子的眼光和大人们很不一样。比如我带的第一个小女孩,她喜欢拿着一条塑料绳玩,有时候还从地上抓一些碎屑起来,原来她说她在“钓鱼”。如果大人不注意了解孩子的想法,而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话,很容易造成与孩子问的隔阂。另外,孤独症的小孩可能有些表达能力较差,因此大人应注意多教孩子如何去描述事物和表达想法。比如我带的第二个小男孩很喜欢看飞机,但比较内向沉默。每当天上有飞机飞过,都会仰着头看半天。于是我就和他一起看,并趁机教他说‘一架飞机’,‘一架白色的飞机’,‘飞机尾巴是红色的’等等。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每教他一句,他都会说上好几遍。”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关注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用真情融化他们心中的冰雪。

故事链接 田惠平

出生于普通干部家庭,恢复高考后,考入四川外语学院学习德语,毕业后留任该校教师。

1985年,田惠平的儿子出生。一年后她转到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直到1992年。期间,她被公派到德国留学两年。

回国后不久,田惠平便发现了儿子的异常并最终确诊为孤独症,那么“就要学会与孤独症和谐共处,让全社会跟孤独症患者和谐相处。”为了自己的儿子不再孤独,为了和她一样的母亲不再孤独,田惠平选择了一条与孤独症抗争的路。

在德国主修行政管理的田惠平意识到患上孤独症就无法再享受到社会的公共资源了,比如读书。“社会上应该有一些专业服务机构来为孤独症患者提供这些资源。”

1993年,田惠平从重庆到北京,当时她只有一个信念,要办一所学校,要把像儿子一样的孩子都收到自己身边。几个月后,中国第一家服务于孤独症儿童的公益性专业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