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

时间:2022-02-25 16:27:48

导语: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

第1篇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实验教学的目的之一。化学实验离不开正规的化学实验室,这种寻求化学真谛的虔诚之处,是开展科学探究的神圣之地。学生和教师需要确保安全有效的化学实验,寻求真正的答案,就得在实验室里开展探究工作。例如,在实验室做“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因为实验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金属钠和氯气的基本化学知识,以及该化学反应实验的正确做法以及应有的实验现象。这时应该要求学生仔细检查所需化学药品和器具,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最终确认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案。最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将收集好的氯气用玻璃片盖好,放在实验台上备用。取一只烧杯,倒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关闭止水夹,取出一小块金属钠放置在已有细砂的燃烧匙里加热,在开始熔化之际,一个学生立即移开玻璃片,将燃烧匙伸入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另外的学生用准备好的胶塞盖好瓶口,最后观察钠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产生光亮的黄色火焰,并生成白烟。整个实验学生都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热爱之情。

二、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探究问题的效果

化学实验是辅助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有利于清楚准确地认识初中化学知识,为以后化学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生活、生产、制造等之中处处可以见到化学的影子,实际的化学知识是学生所热爱的,尤其是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化学问题。例如,在学习碳酸钙的知识时,可以联想到水垢能够用酸去除,那么碳酸钙是否也能用酸去除呢,此时产生的气泡是什么气体呢?在食品中为何放置生石灰做成的食品干燥剂呢?亚硝酸盐为什么有害身体呢?假酒的成分是什么,为何能以假乱真呢?这些无一不体现出生活和化学的紧密联系。教师需要利用课本中没有的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从理论的高度中脱离出来,立足于生活实际的探究中,在教师的牵线搭桥下,将实际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有趣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寻求科学的探究方式,透过生活看透化学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开展合作交流,深化实验探究问题的结论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你会不可避免地钻进死胡同和思想误区。这时若有人帮助你,开导你,将你从黑暗的深渊带入彼岸的光明,你将云开雾散,思想和知识则会更上一层楼。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者,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讲解解决问题,而要通过同学之间相互的帮助,阐述自己的观点,交流彼此之间的思想和知识,同时指出互相的不足,指正歪曲的方向,在探究过程中,这样能获得接近真理的答案。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在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时,学生可以先独自思考问题的答案,接着通过小组的讨论,广开言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善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得出趋近正确的答案。当然,在讨论中,难免存在异议,但是可以就此异议,继续进行讨论和辨析,用各种方法佐证自己内心的想法,深化探究的力度,最终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和探索,得出一致意见,在合作交流中深化探索的结论。

四、总结

第2篇

[关键词] 提高 学生 实验 考试

近几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试题中计算题逐步弱化,化学实验及探究题已经成为命题的重点。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解题能力,本人通过对近年陕西省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研究,现就初中化学实验及探究题解法与技巧谈以下几点:

一、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理化(合卷)化学试题中的化学实验题以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及实验室常见的实验仪器引入,考察学生对初中化学实验技能(包括使用实验仪器的技能和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的掌握。对化学实验题的解法我认为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和复习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1)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让学生说出实验室常见的实验仪器名称,仪器的使用范围及仪器的正确操作。

(2)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室里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装置气密性检查、过滤、蒸发、溶液配制过程、仪器正确的洗涤方法以及实验装置的正确组装等技能。

(3)通过对实验的仔细观察掌握实验现象并学会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4)教师要有目的的及时选择实验习题,加强学生的训练。

2.掌握化学实验题解法技巧

(1)先看化学实验题的实验装置,明确实验装置的用途。如:该装置是反应装置还是收集装置,反应装置是加热的还是不加热的,收集装置为排水集气法还是排空气法等等。

(2)认真阅读实验题,明确实验题的考点,结合所学明确实验原理和实验所需药品。

(3)根据实验原理,明确实验装置的选择以及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

(4)对实验装置(图)与教材原图不一样的,要交给学生学会比较异同点,学会知识的迁移

二、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理化(合卷)化学试题中化学探究题包括:正题(以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常见的药品和实验装置引入一个综合实验)、提出问题、方案设计或做出猜想、实验与结论、拓展与迁移等部分,考察学生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解法我认为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和复习中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物质性质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初中化学教科书出现的物质性质的教学,不仅要强调物质的物理性质,特别要强调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仅要让学生熟记,而且尽可能的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注重习题的训练

在章节复习中,教师要有目的的结合所学物质性质选择一些习题,或有针对性的编写一定的习题,通过练习,使学生加强对所学物质性质的掌握及灵活应用。

3.加强中考探究题的训练

在总复习阶段,教师要专门进行化学探究题专题讲,及时把近几年的我省中考题作为范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化学探究题的组成,题型特点,通过师生探讨共同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即

(1)认真读题,明确实验要求。

(2)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实验原理。

(3)结合实验原理提出问题、方案设计或做出猜想。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实验探究教学 教学实践

实验探究教学是以实验选题为中心主题,进行一定层面的分析和思考,去探索未知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发下,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把现存理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探索方案,积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路,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科学方法。要求教师对某些化学反应实质、现象,以及化学实验装置从多角度、多层面作深入的研究探索,进行探究其规律的学习,解释客观事实间实验属性,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我结合自己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谈些看法。

一、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

探究式教学是从认识规律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种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合贯通,使思维训练与获取知识有机结合,通过引导、探索、训练三结合的形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学习。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解释与结论。

1.提出问题。它是探究的基础,又是探究的核心。教师应根据教材和教学目的、要求,从已学教材中或从生产过程中提出与教材有联系的,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多比较、多设计,使其打破传统观念,消除固定的思维,逐步实现创新学习。学生探索问题的情境,会激起内在动机,并明确学习的目的。

例如:空气中CO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可是地球上存在许多能引起CO含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比如许多动物(包括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要消耗O,呼出CO气体;燃料燃烧会释放出CO气体;绿色植物进生光合作用要消耗CO气体,上述因素会不会使空气中的CO含量发生变化呢?

2.假设与猜想。由于学生对CO非常熟悉,在已有化学知识基础上,对出现的原因大胆地进行想象和推测,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所提出的可能性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

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学生对CO含量的变化结果提出了多种猜想:

(1)空气中的CO含量会逐步增高,人们所说的“温室效应”就是例证。

(2)CO气体的消耗和生成会保持平衡,空气中的CO含量不会发生变化,不然,空气成分就不会保持恒定。

(3)在不同地段环境,不同的时间里,某个区域空气中CO的含量可能会发生波动,但由于空气的流动,空气中CO的含量总体变化不大。

(4)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所以CO含量白天低,晚上高。

3.设计实验。针对探究目的与条件,设计可行性的操作步骤,以达到预期目标。

还是上述实验,根据前面学生的猜想假设,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教师的引导,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假设:选择几个地段(空旷地区、山顶、学校通风较好的教室、刚下课后窗户紧闭的教室、通风不好的正在开会的会场、树木较多的野外、种植花草或蔬菜的温室);在不同的时间里测定空气中CO相对含量,通过比较分析找出符合实际的答案。

4.动手实验。让学生获取实验与证据,正确操作,科学记录实验现象与数据,并在实验中注意观察、思考。通过上述设计,进行分组实验。

操作: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各取一只800ml烧杯,装入约400ml蒸馏水,滴入3―5滴酚酞积示剂,注入细口瓶中,塞上橡皮塞。然后在同一时间分别到不同地点,用50ml注射器多次抽满空气注入细口瓶中,不断振荡细口瓶,直至溶液刚好褪色,记录抽取空气的次数填入下表。

5.解释与结论。我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最后学生纷纷对各组的结果作出了解释:时间地点不同,空气中CO的相对含量很可能不同,因此,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条件性,辩证地看待物质及其变化的观点。

空气中CO的含量会改变吗?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勇于质疑,勤于思考”。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可以自主地观察、提问、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此问题的深入探究要求学生要严谨求实、大胆实践、善于合作、主动交流。因此,此项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德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会触及大量社会问题,例如“温室效应”,燃烧及环境污染,与防治等社会问题,这能使得他们不仅在活动中提高认识能力,而且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命运,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大大增强。这样一个案例也说明:在实验探究教学中,科学素养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格观这三方面的目标,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应该是统一的。

二、实验探究教学的理论依据

1.实验探究教学符合科学认识的规律。探究性试验教学过程与科学认识过程是一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典型的实验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去发现前人已发现了的规律性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规律。

2.利用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化学的特点。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变化与其规律的科学,所以教师应以实验为中心组织教学。探究性实验把现象的观察、问题的探索、概念的形成、知识的理解、结论的体验、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都用探究实验贯穿起来,合成一体。

3.实验探究教学是以自然科学方法为依据的。但在探究实验中,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进一步激疑,抓住探究学习性的结合点,进行重点启发,将探究推入更深层次,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这样的探究,既训练求同思维,又培养求异思维,从而对学生活跃思维,发展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试行“实验探究教学”的体会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常见的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试用这种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有明显提高,看到实验现象,能自然地联系到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分析,能较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用实验探究进行教学,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化学课堂教学氛围,是以后初中化学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理想之一。所以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坚持教与学结合。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特征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其带来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使化学课堂教学能够“活起来”。它所具有的多样化的学习形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究,极大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2.坚持把实验做为研究、探索问题的手段,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

(1)把演示实验改为自己动手学生参与的实验。如在探究把CO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的实验时,我在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后,提问:你认为是那种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呢?你能设计实验予以证明吗?学生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

②水使石蕊变红。

③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的产物使石蕊变红。

学生通过假设,讨论、设计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充分理解了紫色石蕊变红的原因。

(2)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例如在学习CO与氢氧化钠反应时,学生很难理解两者的反应。我就改为探究实验,提问:CO与氢氧化钠是怎样反应的?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你能设计实验予以证明吗?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仅知道了CO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而且知道了氢氧化钠的保存、变质,以及怎样鉴定氢氧化纳是否变质。

(3)从实际出发,开展课外小实验。如: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在家中完成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净水器)、小发明,来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个性,也可结合环保和能源问题,在社区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工业上水的净化”,“铁制品的锈蚀条件探究”,“酸雨危害的模拟”等实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一切相关。

3.精心设计好探究方案,并把它交给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学习主动,教与学相互配合。探究方案应把每节教材的主要要求,引导启发的问题,进行探究的内容、步骤和方法、讨论、练习设计安排好。

第4篇

【关键词】实验;探究;思维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要基于发散学生思维,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为了培养出更具创造力与综合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对初中学生教育中,这类学生群体已初步形成了对知识理论结构的认识,那么如何强化其逻辑思维,提高学习成效,这需要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做起。

一、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为何要立足发展学生思维

新时展下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要具备强大的知识理论系统与结构,还需要拥有创新的能力,要能将已学的知识结合基本理论翻新、创造出新的内容,从而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脚步。未来世界的进步还需要当下的青少年做努力,如果我们的学生都是呆板的记忆知识、重复运用知识,那么如何打破这世界的老旧局面,如何创造出更便捷更有利于我们生活与发展的科技技术,创新人才对一个国家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关键,民族有了创新意识,才能确保有所进步,才能在未来发展中逐渐繁荣昌盛。因此,从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开发,除了教会学生知识内容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怎么学的更好,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最终教学成果,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锻炼,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中积累学习经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其发散性思维,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创新出对知识的新理解,从而发掘出课本之外的未知世界。让学生能自由的进行发挥,不断的温故而知新,提升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学的课本之外的新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内有限的四十五分钟与课本中的有限内容。其次,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学生能够终身受益,采用呆板的强行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很难提高学生能力,只有在教育的同时注意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深化思维发散程度,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灵活处理。

二、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思维

1.深入剖析实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指导中,首先教师需要引入发散学生思维的概念,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在教学设计中还要思考如何能达到扩散学生思维的目的。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中,可以采用深入剖析探究实验的方式,将该项实验内容与学生之前所学过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用来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在开展氨气喷泉实验时,学生都知道,因氨溶于水生成空气,从而产生喷泉现象,那么在进行此项实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一下氨气的性质、氨与水反应的化学原理等相关知识。不仅能够对旧知识重温,还能让学生对此项新实验了解的更深入。充分利用氨元素性质原理,在其他反应中,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推测出生成物与反应条件等。做到对知识的创新与升华。

2.改进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与自我独立性

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中,教师还可以改进课题实验,将由老师作为主导操作实验的角色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能自主的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更加贴近化学反应过程,从而对相关元素的化学性质能了解的更深,增强学习成效的同时加强对自身的锻炼。例如在学习《酸与碱》这一章节中,教师可先讲解关于酸与碱两者不同的元素性质与特点,然后就典型的元素代表为例,带领学生一起做实验,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知道酸与碱能发生中和反应,老师要将实验与具体元素类别结合起来,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理,在酸与碱的反应中会生产水,这是由于酸元素的H离子与碱物质中的OH离子结合,形成了H2O,这也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关键。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与近距离观察,能更贴近化学,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更关键的是能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3.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式还有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带动学生深入思考,创设出让学生进行探究与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能发挥足够的想象力,由一个问题去追溯出另外的问题,在新问题中发现未知的知识内容,加强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另外,通过让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并鼓励其尝试解决,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知识的魅力,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盐》这一章节时,介绍了盐的定义与盐的结构后,可以询问学生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用盐属于哪种盐结构,或者盐是属于酸类还是碱类,另外,还可以拓宽问题的范围,如何利用化学反应生成盐,盐该如何收集等,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反复回忆关于盐的有关知识,达到对知识反复记忆的目的,换一种方式去思考也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其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化学实验中,教师需要优化实验设计,深入探究实验原理,迁移出与之相关的化学内容,多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多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发现新的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也能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曹书梅,刘霜.初中化学与生物交叉的分析与思考[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探究与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63-01

针对平时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种种弊端,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努力渗透新课标理念,在现有初中化学课程体系中,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和实验教学方法等几三方面入手,探究创新途径。当前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不大理想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质量意识淡薄;二是有的教师实验能力差;三是课前准备与精心设计不够;四是忽视操作技巧或教师本身的操作技能差。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下面就如何将实验教学落实到位谈几点看法。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试验

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在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让学生主动操作、探索,得出结论。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我改为探索性实验,在教学中首先进行预习点拨: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反应,它能否象氢气一样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呢?两者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是否相同?请同学们先思考下列问题,再设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①通入的一氧化碳能否都与氧化铜完全反应?②如何使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不散逸到空气中?③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④应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作哪些改进?绘出改进图。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设计装置,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连接仪器,老师最后归纳总结。又如:学到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材中指出: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制取,为什么不用镁、铝、铁、铜等金属及浓盐酸、浓硫酸做原料呢?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然后由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并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结论。教材中还有许多实验可改为探索性实验,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酸、碱、盐的性质实验等等。通过探究活动,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改封闭式实验为开放式实验

人类对化学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阶段性,对某些问题不可能有完善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能把某些问题讲得太绝对,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所收集到的氧气是红色的,显然,这不是氧气的本色,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改进装置呢?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试管口部要塞一团棉花;也有的说:可塞上一团海绵、纱布、餐巾纸、玻璃丝等等,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又如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让学生得出生成物是烟还是雾的结论十分困难,教师硬说是白色的烟,学生难于接受,不如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到底是烟还是雾。引入开放性实验,其意义不在于立即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在于激发学生不断探索、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相对满意的结论,这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四、改进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造就了大批缺乏创新意识的学生,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我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我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通过实验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改进实验教学手段

要想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多样化的实验手段。借助幻灯投影,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如:镁、铝、锌、铁分别与酸反应速度的比较等等,投影出的现象明显,效果非常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实验和不适合做的实验,如:从微观角度解释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和有毒的、有危险的或装置过于复杂的实验,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反映,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难点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性学习;策略

所谓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参与教学活动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切实采用探究式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活课堂,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场所,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提高其化学实验能力,促进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简单的探究。

一、师生共同完成实验操作

化学原本就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务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由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而有效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意味着化学实验教学再也不是教师独自操作,学生观看,而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当然,在此之前,学生应先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基本操作以及仪器的使用等有所了解,便能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实验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最终解决问题。

如,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不变还是增大或是减小?在学生做出猜想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有何变化;铁片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有何变化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若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还有疑问,教师既可以作补充实验,又可以让学生再做一遍实验,力求通过探究式学习来获得知识: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生成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其实验操作能力,最终促进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将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演示实验,教师通常只是进行简单的演示,忽视了学生的知识接受及掌握情况。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将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当然,也有教师认为,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但是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后,学生可以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自主探究,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从而能更深刻地掌握相关知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而且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从而在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进行“镁、铝、锌、铁单质的金属性强弱实验”的教学,与其按部就班地将其作为演示实验,倒不如根据学生已掌握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操作,之后再总结出相关结论,获得知识。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知识,学生的印象会更深,从而也会掌握得更牢固,教学效率的提高不言而喻。

三、巧妙采用模拟演示实验

有的化学实验操作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有着严格的操作步骤及操作规范,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失误,有可能引起事故,因而进行这类实验操作,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恐慌心理,不利于实验教学任务的完成。对此,教师可以充分采用模拟演示实验进行教学。仍然可以先由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引导他们探究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讨论出解决方案,然后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可以模拟实验的成功,也可以模拟实验的失败。通过这样的对比,既能有效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及掌握,又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以及一氧化碳的毒性”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来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然后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操作,通过实验的成功和失败的对比,深刻认识到正确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其实验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切实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提高实验教学效率都大有裨益。

总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积极运用探究性学习,既能有效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广大初中化学教师应加强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切实让其为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曹望丛.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策略[J].中学化学,2012(11).

[2]谢满金.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S1).

第7篇

一、自制实验器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我们地处贫困县最边远的山区,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实验室的装备很低,很多器材缺乏,导致很多实验无法操作。我就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找实验仪器的替代品。如:在学习化学药品的取用时,固体药品、液体药品的取用是初中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今后的任何实验都离不开这些基本操作。因此,同学们亲自动手非常重要,但试管、药匙、镊子、滴管都不够。我就组织学生到农村合作医疗站去找废弃的一次性医用注射器代替滴管,藿香正气液或葡萄糖口服液空瓶代替试管,家里不用的勺子代替药匙,两根小木棍代替镊子。这样,同学们人人都可以动手实验了。在学习水的净化时,过滤是我们掌握的重要方法。过滤时的几点注意事项即一贴、二低、三靠,同学们必须掌握,但光凭老师讲或老师演示实验,同学们都难以掌握,这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但烧杯、漏斗、玻璃棒都不够。我就让学生自己找器材、自己制器材,用生活中的塑料杯代替烧杯,用塑料瓶剪制烧杯和漏斗,用卫生纸代替滤纸,实验器材全部找齐,同学们都可以亲自操作了。这样一来,很多分组实验都可以完成,既有利于解决实验仪器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二、寻找实验药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学校化学药品严重缺乏,即使有都只能够教师做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药品根本不行。而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实验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学生在分组实验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有效的提高。药品不够怎么办?我就让学生自己找身边已有的物质来代替。如:用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旧电池皮代替锌,用植物的花制取酸碱指示剂等。在学习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材125页的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时,这是要学生活动的,但是我们实验室的碳酸钙太少,不够分组实验,我就让学生提前在家中准备好鸡蛋壳,做实验时用来代替碳酸钙。

三、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由于我们实验室药品和器材的缺乏,有的实验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替代品,也就无法让学生分组实验,只有教师认真做好演示实验。我在上课前认真准备,并先做一遍,演示时做到操作正确和熟练,以保证演示实验中有效现象的产生。接着运用比较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清楚地把实验现象展示给学生,使现象更明显直观便于学生观察。然后加强引导学生要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有效的观察,根据现象进行实验分析,最后通过正确推理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如:在教学《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时,高锰酸钾较少,生活中也找不到替代品,我就只有认真做好演示实验。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再讲清实验步骤、收集方法、验证方法、验满方法,接着边示范边引导学生观察。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装药品的注意事项,安装时从左到右,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要等导管口的气泡连续而均匀时才能收集,结束时,先从水槽中移出导气管,然后熄灭酒精灯。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为什么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为什么要等导管口的气泡连续而均匀时才收集?结束时,为什么要先从水槽中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做好演示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实验的引导性学习,也可以达到有效进行实验教学的目的。

四、重视家庭实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化学活动课的一种独特形式,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通过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例如,有时同一实验会因家庭实验条件各异,而产生的实验现象有所不同,这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他们定要问个究竟,怎么相同的条件相同实验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呢?有些实验现象是教科书未提及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未提及,却在实验中出现了。如有些学生测定鸡蛋壳成份实验时,将盐酸倒入装有鸡蛋的玻璃杯时,发现鸡蛋壳周围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还发现鸡蛋会上下沉浮,这意外发现使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大增,产生了一定要解开沉浮之谜的欲望。他们查阅课外书,请教老师,再次做实验等,不断寻找答案。学生非常兴奋,自己发现的问题,又由自己找到了答案,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更加坚定了学习好化学的信心。良好的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也得到了培养。家庭实验的实验题材跟我们农村日常生活和活动有着较密切的联系,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际意义,学生对其也有一定的兴趣。它可给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供较好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更好地把课内与课外、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进一步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农村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第8篇

初中学生在刚接触到化学学科时,对于很多化学现象和原理没有直观的认识,很难理解。这样一来就需要通过化学实验表达出一些难懂的概念,使学生可以了解其中的知识内容。通过不断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实验教学的优势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有趣的化学实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第二,实验可以更加快捷地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一般的化学原理和概念通过直观表述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实验可以让直观表述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方便学生理解、学习。最后,良好的实验过程可以规范学生实验操作以及学习范围,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方便日后的化学学习。

二、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现状

1.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认识不足

在当前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学校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化学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化学实验的理解与操作是化学课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还没有真正地贯彻到实际的教学中。现在我国的教学模式还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育体制直接制约着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一味采用传统的灌输教育理念,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W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阻碍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创新化学教学理念只限于形式上,没有积极运用到教学中。

2.实验员团队的建设状况薄弱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有了初步的效果,不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且对于学生动手操作的设施以及各种仪器等都给予投放。然而实验设施虽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实验团队水平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整体操作水平还不高,这便形成了化学实验室的管理不规范。绝大多数学校未设置专门的化学实验人员,兼职教师又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化学教学中去,时间和精力都达不到探索的要求。

3.学生操作能力与教师实验素质比较差

一些化学教师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手法生疏,不能完全控制实验过程,尤其是在进行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问题,没有合理的处置方式进行改进,对于不能控制的实验选择放弃,十分不利于学生学习。由于教师的能力欠缺,直接影响学生的操作能力。

4.化学课本中开设实验的比例较低,实验评价模式单一

当前,大多化学教师可以独立、完整地完成课本中的探究与演示实验,但是极少可以在课堂中演示实验。虽然大部分教师比较关注课本中的课外实验,有的做出了一些积极的研究和分析,但是从现在的调查情况来看,只有部分学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课外实验,大多数还是没有进行的。而且化学教师的评价、考核模式单一,比较容易忽视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不能满足新课标中的评价原则和理念。

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法与对策

1.增强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意识

通过提高实验环节的评价系数,改进传统化学教学重视理论成绩的观念,增加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强化化学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意识,增加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关注度。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增加实验教学的考评系数,以引起教师的重视;其次,增加化学实验的分数比例,促使师生增加对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视程度。

2.加强对化学实验环境的指导,积极处理教学和实验之间的关系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理论的理解,巩固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化学实验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积极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态度与积极的学习兴趣。通过化学教师不断的指导和讲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积极帮助其完成化学实验,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喜悦。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究

第9篇

初中化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而化学实验就属于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最终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本人就自己几年来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上的一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商榷。

一、利用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自主实验探究,学生对实验现象怀有幻想、期待、新奇、刺激,对实验结论可事先进行猜测和推断,实验后进行理性的分析、对比、讨论和推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学习“燃烧”、“自燃”、“着火点”等概念时,我先给学生演示“扇风点火”的实验,用扇子轻轻地对着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扇风,大家目睹白磷着火了,感到惊奇,顿时哗然:“怎么不用火柴点,仅用扇子扇就能使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呢?”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文,从中找到“谜底”悟出道理,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获得了感性认识。如讲到“酸碱指示剂”时,用滤纸(先用酚酞试液浸泡晾干)和针(用氢氧化钠溶液湿润)为道具,用针穿透滤纸产生“一针见血”的效果。把成语与化学现象联系起来,生动有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讲解酸碱指示剂显色原理后,学生“跳一跳就摘到了‘苹果’”感觉“味道美极了”。生动、鲜明的趣味实验和演示实验能把学生带入神奇有趣的科学世界中,学生从奇妙的实验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从兴趣盎然的观察中发现有趣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想。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而言,就会感到化学的浓厚趣味性和神秘感,于是一个个“为什么”油然而生。凡有实验,学生的兴趣就会特别高,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课堂印象特别深刻。

实验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诱惑着学生,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再加上老师的启发、诱导、点拨,使他们认真观察、分析,促进了他们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利用探究性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同方面的探究性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去思考分析问题,搜集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和做出推理,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通过这些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了搜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例如在实验“对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中,我给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1)观察蜡烛的颜色与状态分别是什么?(2)能闻出什么味道?(3)切一小片蜡烛放入水中,下沉还是上浮?(4)点燃蜡烛观察火焰的亮暗之分。(5)在火焰上方置一干燥的冷烧杯(或其它可行性用具),观察到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手感如何?(6)把烧杯倒转过来,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有什么现象发生?(7)用嘴吹灭蜡烛,会发现什么?用火柴点燃,还能看到什么现象?(8)杯底有发黑现象是怎么回事?(9)烧杯罩住蜡烛一会儿,会自动熄灭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暂且把它叫做“拐杖”,因为学生不能真正如科学家那样完全靠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提出大胆的假设,然后用实验来证明,因此老师要给学生“拐杖”,围绕问题学习探究,给学生以抓手。然后将学生四人一组,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提出可能的实验方法,要求学生对每一种方法都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回家利用家中的材料进行实验。这个实验成本低,实验步骤简单,现象明显。经过独立设计实验,学生不但学到了不少初中教材上没有的知识,而且设计出了许多老师也想不到的方案。如有的学生用白瓷碗观察有碳黑生成,有的学生用碎玻璃片或干燥的玻璃杯观察水的生成,有的学生在筷子上涂上石灰水等。在实验中,有的学生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说每次吹灭蜡烛的时候,总有一股白烟,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就又产生了新的探究。

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当遇到用课本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会主动超前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