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授课艺术

时间:2023-03-02 14:59:26

导语:在授课艺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授课艺术

第1篇

(一)哲学的重要性:国家、民族、个人的精神支柱。

古今中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离不开哲学,例如中国信仰哲学,中国政府制定的方针路线政策是以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而西方基督教的国家则是以基督教哲学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2014年圣诞之夜发表电视讲话,号召所有信仰基督教哲学的国家要以同样的哲学信仰:基督的仁爱结束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和战争。不仅国家民族的生存离不开哲学,任何个人的生存也离不开哲学。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一致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的,用哲学的话来说,人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任何一个人在他(她)呱呱坠地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以来,他(她)就有了他(她)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是哲学,所不同的只是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罢了。

(二)哲学课自身的特点:抽象、空洞、深奥难懂、思辨性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形而上学》中第一次将哲学同其他学科区分开来,认为哲学是一门理论性、思辨性最强的学科,是“一切科学之科学”。正是由于哲学自身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哲学同其他学科尤其是实践性学科相比,显得特别难懂,以致大学哲学课堂上普遍存在学生打瞌睡的现象。鉴于这种情景,笔者在此想谈一下大学哲学课的授课艺术,意在如何将哲学这门体现民族灵魂的深奥难懂的哲学课让每个人都能接受、都能理解。

二、浅谈大学哲学课的授课艺术

(一)关爱学生: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哲学到主动学习哲学。

长期以来,很多大学哲学课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教学误区:教师上课的好坏只取决于教师备课是否充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哲学课的授课过程像其他任何课程一样,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如果只重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参与作用,那是很不成功的;同时老师上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内容。如果老师只注意自己在讲台上讲课,而不关注讲台下的学生们在干什么,我个人认为,老师的上课没有达到目的,没有尽到老师对学生应有的责任,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严重匮乏。

中国自古以来,师生关系犹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爱孩子,无论听话的孩子,还是不听话的孩子,父母都爱。所以,在哲学课堂上,老师如果发现不听课的学生,千万不要训斥、不要责备他们,或者无视他们,只管自己讲课,而应该迅速地将自己的讲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比如,老师可以走到不在听课而在看课外书或玩手机或用耳机听音乐等的学生座位上,和蔼可亲地提问这个不在听课的学生:“我刚才在讲什么?”如果那个学生能回答上来,这时老师应该大声地说:“很好!”如果那个学生回答不上来,这时老师最好先启发他(她),或者让听课认真的同学帮他(她)一下,使他(她)最终能回答上来。这样他就既不会感到在众人面前丢脸,又不会不听课了,唯恐老师再提问他(她)。或者向不在听课的学生提问:“最近你在忙什么?你最担忧的事情是什么?”学生肯定会回答这些问题的。于是你乘机抓住这些问题告诉他(她)如何用老师刚才讲的哲学知识去解决他(她)所困惑的问题,因为生活就是哲学,生活处处有哲学、时时有哲学。

从大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说,20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自尊心、兄弟情义特别强。所以对待上课不听课的学生,老师一定不能当众责骂他(她),相反,老师应该走向责骂的反面,用一颗父母般的爱心去关爱自己的学生,或将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那么学生不但不会不听你的课,反而还会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上课,课堂上积极发言、认真记笔记,甚至还会就课本知识与老师共同探讨与他们人生、与社会有关的热门话题,活跃课堂气氛,使授课生动活泼。

总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无论对待主动听课的学生还是不听课的学生,都要真心地关爱他们。关爱主动听课的学生,会使老师的授课锦上添花;关爱不听课的学生,往往收获更大,因为往往正是这些学生特别重义气,如果老师对他们好,他们往往会双倍偿还老师。笔者就有这方面的深刻体验。古罗马人在用武力征服了哲学强国希腊以后,不得不自叹自己在哲学领域,罗马人远远不及希腊人,于是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们是我们的被征服者的被征服者。”在此,以笔者的深刻体验也想发出这样的感叹:“老师是被感动者的被感动者。”

(二)由哲学语言到日常语言:变深奥难懂为通俗易懂。

哲学之所以深奥难懂,主要是因为哲学语言里充满着许多空洞抽象的哲学术语或名词概念,例如:“主体”、“客体”、“物自体”、“理念”、“分有”、“本原”、“悟性”、“本我”、“自我”、“超我”、“单子”、“实体”、“形而上学”等等,这些名词术语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几乎不使用,所以人们对它们很陌生,从而感到难懂。哲学授课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将这些哲学术语名词概念反复地用日常语言注释它们,最好举例说明,直到学生听懂为止。谈到如何使哲学语言通俗易懂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首推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塞涅卡与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伦理学思想几乎是一样的,但二人的著作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塞涅卡哲学通俗易懂、只要能识字就能读懂,而后者康德哲学却晦涩难懂,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空洞抽象的名词概念,很多哲学系的学生读了康德的哲学不想再学哲学了,非哲学系的学生读了康德的哲学,一个哈欠接一个哈欠打,只想睡觉。

(三)思维方式的转化:由哲学思维到日常思维、由日常思维再回到哲学思维。

时常听到人们这样评论哲学家:“哲学家都是怪怪的。”其实,哲学家并不是怪怪的,只是哲学家对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与常人不同罢了。也许正是由于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因此他们的思想在常人看来很难理解。换句话说,如果常人能够像哲学家们那样去思维,也许会觉得哲学不难懂了。古代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曾提出过两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存在者存在,这个存在是存在的。”“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是必然存在的。”

如何将这两个命题解释清楚。我认为,应该转化思维方式,如果用我们现代人日常的思维方式是根本搞不懂这个命题的含义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采用巴门尼德自己的思维方式,那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命题了。其实,巴门尼德这两个命题只是想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既存在静止的东西,也存在运动变化的东西。前者是真实的存在(存在),后者是不真实的存在(不存在)。在具体分解这个命题时,建议教师首先向学生交代清楚:巴门尼德是古代西方人,不是我们现代中国人,所以不能用我们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古代西方人所提出的哲学命题,更不能用我们现代人的语言来篡改古代西方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其次,教师应该将学生不熟悉的哲学语言转化成学生熟悉的日常语言。巴门尼德的命题原文是希腊文,后来被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个命题中有两处“存在”,“存在者”是指“有一种事物的存在”,这里的“存在”和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是一样的,但后面的那个字“这个存在”是巴门尼德哲学中的特有的重要的哲学术语,是指“静止的东西”。第二个命题“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巴门尼德所说的“不存在”是指“运动、变化的东西”,不是理解成我们日常的“无”。因此,这个命题用日常语言解释就是:世界上既存在静止的东西(存在),也存在运动变化的东西(不存在)。在用日常语言解释清楚之后,再让学生回到巴门尼德的哲学思维上去就不难了。

第2篇

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教学方法很重要,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政治理论教学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政治理论课必须贴近官兵的生活实际

 

政治理论课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创新理论教育人、培养人,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因此,讲课离不开讲革命的大道理,不愿讲大道理,或者以小道理代替大道理,那就会使政治教育课失去应有的意义。但是,讲大道理必须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贴近官兵生活,这样,受教育者才愿意听,乐意接受。

 

一要触动学兵之心。有的教员认为,理论是严肃的,界线是分明的,政策性是很强的,讲不好就会犯错误。这种想法是对的,我们讲政治教育课,必须站在党的立场,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宣传的内容必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否则,就会犯错误。有的人为了避免“犯规”就去抄书抄报,学兵想听的不讲,不想听的却讲个没完,结果适得其反。诚然,一些报刊书籍讲的大道理都是对的,也是可以引用的,甚至可以拿到课堂上来学习。但是,授课时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讲好大道理,必须摸准学兵的心理,把课讲到学兵的心上,根据他们的“兴奋点”——他们最关心的人和事,因势利导地讲。比如,讲艰苦奋斗,开始时可从学兵们身边的各种浪费现象讲起,抓住其心;接着针对浪费现象的根源引导学兵们发言剖析,使其明理;最后,用我军历史上艰苦奋斗的事例旁征博引,升华教育主题,使教育目的入耳入心。这样,所讲内容与学兵们思考的问题能紧紧地贴在一起,他们就能愿意听、乐意接受。

 

二要联系学兵之利。讲政治理论课,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联系之利。所谓联系之利,就是要联系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马克思说:“人所奋斗的一切都同自己的利益有关。”如果我们讲政治教育课不和受教育者的利益联系起来,抛开他们的切身利益讲大道理,海阔天空地讲了一大套,听课人不知道和自己的利益是个什么关系,结果是空对空,干巴巴没人愿意听。再者,如果仅仅联系听课人眼前的利益讲大道理,就事论事,甚至迁就许愿,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结合他们的切身利益以及国家的政策形势、社会的发展规律讲道理,既承认社会群体中个人利益的一定合理性,又引导大家自觉摆正个人利益,这样,大家听起来就容易接受。

 

三要合乎学兵之情。俗话说:“情理相同,情到理到,情阻理难达。”搞教育一定要合乎情理,每讲一个问题都要考虑学兵是否能够接受,是否能够打动学兵之心,是否合乎学兵之情。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要讲好大道理,光有针对性、光结合切身利益还不够,还要把大道理和听众的困惑结合起来,这样讲道理才能理通气顺。比如,针对学兵们关心的将来退伍后怎么办?不能一味地强调服从组织分配,保持革命战士本色等大道理,可以结合党的惠民优扶政策,解读地方安置工作的政策法规,介绍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使大家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有信心到社会上再创佳绩。

 

二、政治理论课必须具备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讲课的内容和形式,是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环节。如果教育者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就会片面地去追求某种体裁格式,以致使自己的讲授徒有虚华的外表,给人以密叶遮花、浮云蔽月之感,就会使学兵不愿意接受。那么,讲政治理论课时,如何把内容和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讲课的效果发挥得更好呢?

 

一是授课内容要新颖。教员在讲课时,力争在“新”字上下功夫,给受教育者提供一些新的知识或新的信息。这就要求教育者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阅读量,坚持读书看报,主动接受新生事物,把握最新的时讯;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和利用身边的新材料,注意新观念、新事例的运用,不断挖掘和充实已有的素材,保证每堂课使受教育者都有新鲜感;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对象使用不同材料,不能一味求新,哗众取宠,否则,“阳春白雪,和者甚寡”,同样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是授课形式要灵活。根据人们在接受教育形式的选择上具有“喜动厌静”的特点,在讲课的形式上必须突出一个“活”字。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教育内容一定要有好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是依赖于一定的教育形式表现出来的,教育形式的选择,是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条件而定的,一定要实事求是。例如,搞优良传统教育,可针对学兵思想中存在的训练怕苦怕累、艰苦奋斗意识差、爱买零食乱花钱、说话不文明等各种倾向性问题,让每名学兵依据身边的题材画一幅漫画,并进行展览,并让每名学兵谈自己漫画作品的创意、表现的主题、自己的认识。这样以漫画的形式,就可开展一次非常生动的启发式自我教育,并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授课针对性要强。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某一节课,内容是正确无误的,形式也是生动活泼的,学兵听课兴趣也是很浓的,但就是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是因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在接受教育时,还有一个“喜真厌假”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讲授政治理论课时,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来选择内容和形式,也就是说要在针对性上突出一个“准”字。一方面,要根据教育内容来选择形式,不能摆“花架子”,也决不能单纯地为形式而搞形式;另一方面,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来选择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要克服“一刀切”、“一锅煮”,在形式上要克服单一化的现象,要适应青年学兵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针对他们的需求选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既不能一味地满足、迁就,又要适应他们的心理需要,将灌输与启发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政治理论课必须蕴含浓厚的真情实感

 

乌申斯基说:“情感所起的作用,比单纯理智所抱的信念,或比由于畏惧惩罚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都要强有力得多。”讲好一堂政治理论教育课,不但要有充分的说理,而且还要有真挚的情感。教育者应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坚定的理想信念,通过富有感情的表达和各种艺术手段,把教育内容所包含的 “情”深刻地传递给受教育者,才能引起对方的共鸣,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

 

一是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在政治理论教学中,有时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有的教员在讲课时,底气不足,语气乏力,使受教育者听不入耳,不愿接受。原因就在于讲课者信念不是很明确,听课者怎能去信服?我们讲政治理论课,既是对教育对象提高认识的过程,又是对教育内容中情感的体验过程。讲课不仅要把理论知识传授给教育对象,而且也应该把教育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真情实感移植给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从教育者的情感流露中,感受到应该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鄙视什么,歌颂什么、抨击什么。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真正领会教育内容的思想内涵,才能从教员坚定信念的情感流露中受到启迪。

 

二是对所讲道理坚信不移。古人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传道者不信道,授业者不敬业,解惑者自己还弄不明白、甚至不信,那么,对受教育者来说,也就不可能信服,这样的教育也不可能达到其目的。因此,针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难以解答的问题、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等,教育者必须对所讲的道理坚信不移,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讲政治理论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理论课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大家熟悉的,是带有立场倾向性的。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必须灌注真诚的情感,特别是讲到难点问题时、讲到大家疑虑不解的问题时,只有教育者坚定不移,讲得理直气壮而不呑呑吐吐,受教育者才能有坚定感。比如,讲反腐败问题,按理论上的要求必须讲清“腐败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如果教育者本身对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都心存疑虑,那么,根本就不可能去说服别人。所以,教育者必须对所讲的道理坚信不移,只有真诚才能打动别人。

 

三是对受教育者要有爱心。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当代青年学兵经历多、见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情感丰富的同时,对情感的需求也特别迫切。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如果引不起受教育者的愉悦情绪和体验,那么,这种教育一定是呆板、沉闷、枯燥乏味的,就会使受教育者昏昏欲睡,不愿接受。因此,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必须有爱心,才能在讲课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足他们情感的需要,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同频共振,而且也产生情绪上的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效果。

第3篇

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去社会实践学习,利用高校所在的大城市优势环境艺术资源,运用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和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去实地研究和考察;其次利用在学校的教材参考书所学到的知识去实践,理论结合实践,学习借鉴,善于思考,重新梳理和认识知识,认清环境事物的本质,达到艺术性的创新;然后教师应该讲的少,学生思考的多为原则,充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他们善于思考问题,达到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在上《公共空间设计》课时,首先借助公共空间设计的图片和实例来进行简略的讲解空间语言、空间形态;其次共同研究一下空间对人的心理和情感的影响;再次探索各种不一样材质的利用对空间影响;然后教师带学生去高校所在的城市公共标志性地方进行实地研究,让学生非常形象地、初步地、清晰地了解空间设计的定义,然后安排课后作业即公共空间设计的考察心得和报告。调查报告要求学生对公共场所,首先要说明它的空间语言、空间形态、视觉效果等;其次是材料色彩的使用对于观众的心理和情感的影响;再次要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和分析公共场所的空间设计的优点和缺点及合不合理;最后对于提出的问题,列出自己的改进方法和建议。这种运用实地考察的方式,可以形象的感受公共空间的体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分析和观察写出一份考察报考,并在下次的课堂进行讲解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随时随地观察周边环境的视觉认识和心理感受,及专业的眼光去思考分析周围的环境艺术。从而不用专门花好多时间获得很多的环境艺术设计知识和训练基本设计技能。

2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

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利用开放式互动教学使师生每个人都参与进行讨论和交流,让课堂处于活跃的学习气氛当中,因为课堂不仅仅要老师传授理论知识,也要学生互相交流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如学生上台演说,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构思思维、意念、内容和形式,给台下的师生对设计的构思也是一种启示,学生也可以对台上同学提出问题,该同学做出解答,然后一起讨论,老师根据讨论的情况引导他们怎么改进设计方案,使大家积极参与认识问题所在。这样的形式多来几次以后,以前不怎么善于言辞的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设计构思,不仅提高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积极性,而且增强自信心。这种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推崇,以下是它的三点优势:一是学生的演说,同学的提问使大家的思路更加广阔,对定义和概念的知识更加理解深刻,巩固所学的环境艺术设计知识;二是通过这种方式,教师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对以后更好因材施教,其次了解所有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三是学生上台演说自己的设计构思,不仅提高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而且提高自我表达能力,为以后推荐自己的设计方案的时候,有较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学生想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师,就需要具备三种基本技能:首先是文笔能力,也就是设计方案需要简练的文字说明;其次是口才能力,就是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是绘图能力,就是需要艺术图纸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在课堂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用开放式互动教学训练文笔、口才和绘图能力。首先学生的设计方案都需要语句简练、通顺,严格的绘图;其次把设计方案在讲台上演说,展示给师生面前,通过自己的清晰地语言表达能力使大家一看就知道了。所以每个同学为了表现自己的才华,争先恐后去展示自己设计方案,从而鼓励学生参与进来;进而为了在大家面前展示最好的一面,学生们在设计上都会更加努力和认真,求得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创意性。通过这种开放式互动教学,首先提高了学生的文笔、口才和绘图能力;其次为学生创造相互学习和促进的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再次学生通过一次一次的比较,每次对自己的要求会更高,提高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设计方案制作达到版面设计的要求,绘图达到完美和创新的效果,内容更加有说服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很多事情做好都需要团队合作精神,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更加能够体会到了团队智慧的结晶。在校期间,教师要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尝试,改变学生以前做设计方案时单打独斗的方式,增加团队合作的教学内容。如教师要求学生们一个星期内完成一个设计课题,单个学生完成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分组去完成课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主要负责把握设计的进度、效果和质量,及对每个成员制定设计计划、分工和任务。并且运用小组综合评分的办法,来提高大家好胜心和上进心。具体说来:首先在构思阶段,小组每个成员都要进行考察,共同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每位学生都可以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教师在从中指点设计意见,一起来确定小组的设计风格;其次实施阶段,小组组长把任务下发到各个成员,有负责文字组织、资料查阅、素材整理、绘图、语言表达等;然后修改阶段,学生必需认真地检查那些地方不足之处,从而进行修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份设计方案。这样一份设计方案是通过大家相互努力、相互协作来完成的,从而增强每位同学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5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兽医外科手术学;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47-02

兽医外科手术学是兽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进行动物诊疗活动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该门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如何做好该课程的实验课教学,是关系到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在过去的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不断探索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取得显著效果。

一、修订实验教学大纲,优化培养方案

学科的发展应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经济动物和宠物养殖分化,外科手术的应用逐渐向宠物和经济价值较的繁殖用动物转移[1]。同时宠物饲养的范围在逐年扩大,从单纯的犬猫饲养到如今出现的龙猫、蜥蜴、赛马和鹦鹉等多种动物,这也要求兽医外科手术学在教学中应适应社会发展,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训练,为此应进行培养方案的优化,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方案[2]。如现代养殖中,养殖水平提高,预防驱虫比较规范,故脑包虫的发病率得到控制,故删除牛羊脑包虫摘除手术实验。此外奶牛养殖中已经淘汰栓鼻环的饲养方法,故豁鼻现象已经很少,所以试验中删除牛豁鼻修补术。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手术种类众多,但是外科手术的实践操作理念是不变的,那就是无菌、保护组织和微创等,这种理念的实现,是建立在具有扎实的外科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的,所以试验中应加强外科基本操作的训练,才是重中之重。故在实验培养方案中,加大手术基本操作的训练学时,才能使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能够快速掌握常规手术的基本操作。

二、强化手术基本操作训练,夯实外科手术基础

手术基本操作是兽医专业本科生学习兽医外科手术学,进入动物实验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手术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的基本保障[2,3,4]。技能的不断提高需要通过反复的基本操作训练,并严格掌握操作步骤和方法。外科手术基本操作包括切开、止血、缝合和结扎,通过反复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手术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并通过考核学生的训练情况,再进行动物实验,这样可以减轻动物损伤,并降低实验成本。在手术基本操作的训练中,开始可以选取海绵等韧性较好的材料,让学生练习切开、止血、缝合和结扎等基本操作。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手术基本操作,则可以购入屠宰动物的内脏,如猪的小肠或大肠,进一步练习基本操作,提高手术操作技能。最终通过基本操作技能考核,进入动物临床试验手术课程。

三、培养手术基本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兽医外科手术实验课程不仅是教会学生进行常规的外科手术操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外科素养,如建立无菌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而不是强调让学生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手术操作,如晶体摘除、开胸手术和肠管端端吻合等[5]。这些手术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虚荣心,但是由于高难度手术的技术难度高,操作复杂,对于初学的本科生,由于专业基础技能不牢固,只能出现拔苗助长的情况,学生难以操作,同时会导致实验动物的巨大创伤,甚至死亡,不能使实验动物利用最大化,不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外科手术实验课的内在要求。学生建立牢固的无菌意识,可以在接下来的操作中,时刻谨记,减少污染和术后并发症。同时,手术操作是一项团体性工作,参与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该素质的养成,可以通过实验课分小组安排,让学生根据实验内容进行手术人员任务的自行分工,并报教师审核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巡回观察,及时监督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养成团队协作习惯。

四、多种方法提高实验动物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提高实验动物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快领会和掌握操作要领,并进行训练。常见有以下几种方式:(1)示教:教师首先进行某一操作的演示,并在演示过程中,分解动作,介绍每一步的操作要领,同时学生跟进教师每一步的演示,自己动手操作,从而独立完成每个步骤。通过不断训练,教师巡回指导,促进学生学习。(2)视频循环播放:将操作的分解动作制作成视频,在实验实践课上可以通过多媒体循环播放,学生可以实时对照,进行训练。(3)研究生辅助教学:外科研究生均接受正规、系统的外科训练,从中挑选功底扎实、沟通能力强的研究生,配合教师进行分小组指导,可显著提高技能掌握的速度。

五、修改考核机制,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实验课程考核以学生的出勤率和实验报告质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该评价方法仅对书面的报告进行评价,弱化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6]。所以,在该门课程的考核中,我们以实践实验课单独试卷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对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如:实验课程最终成绩=实验课试卷成绩×50%+实践操作成绩×50%。从中可以看出,加大了实践考核力度,通过几年的时间,明显改善和端正了学生学习的态度,更加重视实验课实践技能的锻炼,提高了教学质量。

六、教师实践技能培养和锻炼

实践操作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解决实践中相关问题,所以教师应积极参与课程实践训练和培训,及时了解课程的发展动向,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进实践课堂教学,方可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七、结束语

通过兽医外科手术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操作技能明显提升,但课程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亨,孟霞,甘军纪,等.兽医外科手术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2):173-174.

[2]范宏刚,王洪斌,刘云,等.浅谈兽医外科手术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10):111-112.

[3]高晓秋,马武华.TBL教学法在西医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30-1231.

[4]王亨,李建基,刘宗平等.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兽医专业本科教学中的构建和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2,(4):140-141.

[5]石福兴,罗运生.外科手术基本操作的实践性教学改革[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9):222.

[6]马晓平,彭广能,钟志军.新形势下《兽医外科与外科手术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10):151-153.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动物重要疫病与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扬州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资助项目。

第5篇

在这里艺术班的政治课教学中的眼高手低,有两层意思:一是艺术班学生文化课学习的眼高手低;一是艺术班文化教师教学时的“眼高手低”。

一、艺术生文化课学习的眼高手低

艺术生中有很多是从小喜欢音乐、美术或因家长意愿就选择了发展艺术特长,但大多数是到初中乃至高中文化课学习成绩不好,而看中艺术生高考文化课录取分数低、高考升学率高,于是把学艺术作为高考捷径,转而开始学美术或音乐。无论是哪种情况,一般来讲,艺术生的文化课水平偏低,他们选择的学习道路决定了他们与文化生有很大不同。

(一)在高考文化成绩的要求上

虽然平时和文化生用一套教材,高考时用同一套试题考查,但高考成绩却相差甚远,学习艺术专业不但意味着自己比别人多了一门技艺,多了对艺术的欣赏和品评,还意味他们较文化生可以更容易踏进高校大门。这些也是他们轻视文化课学习的“眼高”的原因,这种思想上的“眼高”,使他们少了文化课学习需要的踏实认真,在文化课学习过程中多了“手低”。

(二)在知识的接受上

由于一方面要学习专业课,会牵扯艺术生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即使他们自己有时间,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化课的学习上,再加上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基础原本就差,尤其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艺术生比文化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要弱很多。因而,艺术生对所学知识往往是课上生吞硬咽,似乎是听懂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深入理解;课下复习巩固环节往往也很不到位。

(三)在问题能力上

这里的“问题能力”指学生课上、课下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相长”应主要归功于“问题能力”的高低。当然,学生的“问题能力”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我认为也更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领悟。学生如果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或课下没有复习,尤其是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的话,对知识就很难有疑问。美术生大多性格内敛,虽然也在听课,但缺乏激情,课堂气氛较难调动,问题能力较差;音乐生个性张扬,表现欲较强,不管会不会、对不对,都积极附和教师,课堂气氛活跃,但注意力极易转移,而且思考问题、领悟知识不够深入。总体上讲,就问题能力而言,文化班学生比艺术班学生强,重点班学生比普通班学生强。

二、艺术班文化教师教学时的“眼高手低”

《孙子兵法》中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彼”是为了“不殆”。教学中,了解了艺术生学习的眼高手低之后,在教学中我们也应注意采用眼高手低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一)“扬”“抑”结合,加强课堂管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现代班级授课模式中,尤其是艺术生文化课教学中,教师的职责还应特别强调一条,即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一方面是尊重和弘扬学生个性,一方面是对“尊重和弘扬学生个性”的认识扭曲。这一矛盾在现代教育中的凸显给课堂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艺术性、科学性地进行课堂管理,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素质中的必备方面,传道授业解惑固然重要,而如何把道传下去、让学生听传道则更为重要。

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和不同类型的班级,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手段对艺术班文化课教师来讲是很重要的,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既体现着教师的师德,又需要师艺。一般说,在高中艺术班教学中,美术班要“扬多抑少”,音乐班则要“抑多扬少”。即美术班教学管理中多一些表扬鼓励,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的把握,注重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而音乐班则需要适当把握教学深度,避免学生课堂附和多,动脑筋思考少,造成上课表面活跃,事实上教学实效性差。当然,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的个体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实扬也好,抑也罢,其根本是教师的“威”。这里的“威”是指威信,即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做到在学生面前有威信,除了要有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学水平外,更要注意管理方式的艺术性,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包括其兴趣、爱好、品性、家庭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正日益成为艺术班文化教学的重要教学能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教学实践中,一个有着丰富知识储备的优秀文化课教师,在艺术班文化课教学中教学实效性不一定高。

(二)“深”“浅”适度,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对于艺术班,尤其是艺术普通班,则更注重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于某些知识点甚至要采取“浅入浅出”的处理方式。即在确保掌握重点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学习内容,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增强其学习的信心,避免他们因不会而厌恶或放弃文化课学习。以我所教的政治课为例,减轻学习难度和减少了学习内容后,节省下来的时间,我主要用来帮他们整合知识点,注重点线面结合,从每一个框题都讲了哪几个主要知识点到框节课之间知识的点线面的归纳总结,使他们知道课本内容的梗概,增强学习的信心,把知识学习落实到位,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尤其是在高三有限的复习时间中,为避免他们日常的“眼高”和学习时“手低”造成的心理落差产生的自卑,减少他们学习的盲目性,在教学中,艺术班的文化教师应该多讲一些,手把手帮助学生识记理解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把两类不同性质的“眼高手低”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讲”“练”并重,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高考命题改革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但能力离不开知识这个载体,所以把知识讲清、讲透十分重要。首先,文化班一遍能讲清的知识在艺术班可能不行,要多下一点工夫,这时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对于学生一遍听不懂、记不住的知识点,教师要重讲,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可以更多,直到学生听懂。在讲解时要注意思路清晰、讲解到位、言简意赅。学科知识点构成了一个知识网,一个知识点的破解可能有助于对整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其次,理解的东西还要记住、会运用,所以练习也很重要。基于艺术生文化课学习时间有限、基础薄弱,选择什么样的练习题、难易程度、是学生自己讲还是教师讲,都大有文章可做,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班而异、因题而异。

(四)“高”“低”有别,正视学生现状

从重点班到普通班,或者从基础好的学生到基础差的学生,相同的教学方法,其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应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随着教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我觉得教师除了对教学工作多一份冷静思考,多一份理性外,始终如一不变的是饱满的教学热情。工作和生活一样,都离不开热情和激情。有了热情,才会有工作的动力、毅力和能力。

第6篇

“愿望树”教育综合保障计划有以下两大显著特点:

一是突出了对投保人的保障。

计划中推出了贴心的“每年生活保障金”。父母为孩子购买中意“愿望树”教育综合保障计划后,如果不幸罹患重大疾病、身故或全残,孩子每年都可以得到一笔津贴补偿,直到年满22周岁。同时,保费免缴纳,而保单继续有效。这样,即使父母无法抚养儿女,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也不会因此而无着落。

二是提供少儿健康保障。

以往的许多保险产品,保障范围相对单一,健康险只提供健康保障,教育险只提供教育保障,而中意“愿望树”教育综合保障计划则是把健康和教育保障涵盖在一份保单中。在保障期内,孩子如果不幸罹患重大疾病,即可按合同约定获得保险金。

投保案例:

艾女士为自己半岁的宝宝购买了一份中意“愿望树”教育综合保障计划,其中包括中意“愿望树”高中、大学以及深造教育金,还附加疾病豁免保费利益和相应的子女生活保障利益。设计方案:

从孩子15岁开始领取每年5000元的高中教育金,共持续3年;在孩子18周岁时开始领取10000元的大学教育金,每年在基本保险金额的基础上以10%的增幅递增,领到21岁;22周岁领取5000元的大学毕业金以及10万元的留学深造金。除此之外,还有该教育保障计划的现金红利,可分享中意人寿的经营成果。如果家长不幸患上重大疾病,家庭的经济支柱倾塌,“愿望树”可为孩子提供每年10000元的生活津贴直到年满22周岁,同时豁免全部保险计划的保费,保单的利益持续有效,不会妨碍孩子教育计划的完成。

第7篇

       有关医疗直播的行为边界,还需更加审慎的讨论和划定。   近日,山东省日照市一医生疑似在网上直播妇科手术片段被抓,引发社会关注。1月18日晚,当地公安局东港分局通报称,在接到群众举报后,遂即对涉事医院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并将涉事医生厉某抓获。目前已立案,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手术过程被直播,是否经过了病患的知情和同意?直播过程中,究竟有没有出现侵犯患者隐私的暴露画面?这些关键事实,仍待当地警方的进一步调查。

  近年来,不论是直播问诊引发的医患纠纷,部分“网红医生”热衷于直播带货、乱开药的现象,还是一些医生“越界”直播可能带来的安全、伦理隐患,都指向了同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更好地为医疗直播的边界画线?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医务从业者的日常工作离不开网络。数字化转型当然可以带来不少福利,比如,向网友科普专业医疗知识,为更多患者答疑解惑,免去现场问诊的劳碌奔波,等等。可是,一旦镜头被打开,患者就医过程被成千上万个陌生人观看,就应该对医生的直播行为划定清晰边界。

  首先,医生直播,必须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此前就有网友吐槽,如果医生在问诊时旁边架个手机直播,不仅心里会产生隐私被无视的膈应感,在陈述病情时也会有所忌讳和保留。

  将心比心地讲,不论是重症还是小病,身体上的苦痛都并非人之所愿。如果涉及身体部位过于私密,很多人连身边亲友都不愿过多言说,更何况将隐私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医师法就明确规定,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依法保护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是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履行的义务之一。对医疗直播而言,不让患者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动出镜”,应该成为最基本的操作规则。

  当然,对于这一要求,不能仅仅依赖医生的自我约束。要知道,若是直播带货、网友打赏、流量分成等收益远远大于违法违规惩罚,难免会有人不顾职业道德,通过暴露患者隐私的方式博取眼球、赚得流量。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细化、明确相关法律和行业规范,平台也应加强审核和管理。只有让违规者付出足够的代价,患者的隐私权才能得到更为充分的保护。

  除了隐私保护问题,手术、问诊直播可能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安全隐患,也应该被充分意识到。直播与否,绝不只是“多个镜头”那么简单。

  当医生知道自己正在“被观看”,便容易产生一些心理变化,比如引发紧张、焦虑等情绪,或是不自觉地产生“炫技”等作秀心理。这些变化很可能影响专业水平的正常发挥,有的甚至会造成严重失误,导致医疗事故。

  某种程度上,一些医务工作者为了流量、获取关注而头脑发热的状态,的确会与严谨、冷静等职业要求产生冲突。对此,医务工作者还需摆正态度,更加谨慎、科学、人性化地对待医疗直播。

第8篇

亲爱的同学们:

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气质,也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优良的学风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成才的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学校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保证。我校大力倡导优良学风,着力整顿课堂秩序,严格教学纪律,为同学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但目前课堂上,不少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而是低头刷微博、微信,玩手机游戏,甚至接听电话,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同学们课堂的学习质量,破坏了良好的班风与学风的建设。

为了对自己负责,更为了还课堂一份神圣。在此,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就“课堂拒绝手机”向广大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上课期间不带手机,做到人机分离;带手机的同学主动关闭,放置专人保管。

二、课堂上,同学们相互监督,积极申报无手机课堂。

三、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做到以学习为主,娱乐为辅,以理智的态度对待手机。

四、班团干部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自觉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上课带头不使用手机,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学们,我们风华正茂,我们充满朝气,我们积极进取。为了自己的理想与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用我们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为形成优良学风、优良校风贡献力量。

拒绝手机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为响应学校所发出五个文明(宿舍文明、食堂文明、网络文明、举止文明、课堂文明)的号召,落实其中的“课堂文明”,让大家能在课堂上更加认真、高效的听讲。同时又鉴于同学们对手机的依赖太强,因此,理学院学生会发出倡议,让大家不将手机带进课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感觉很难认真完整地听完大学里的一节课;没带手机的时候,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怎知课堂本应是让我们全无杂念、专心致志的神圣场所!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当以学习为重!课堂上的认真听讲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老师们的尊重。中学时代的我们也曾是佼佼者,理应在大学这片沃土上挥洒青春的汗水。可进入大学后我们明显感觉到了些许孤单、些许放纵,手机成了我们交流的工具(聊qq、看帖)。它的确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可却不能忽略它的负面影响。由手机的主人慢慢沦为手机的“奴隶”后,我们的时光已经悄然流走。为了对自己负责,更为了还课堂一份神圣。在此,理学院学生会向全校发出如下倡议:

请同学们上课前将手机静音或关机后放入袋子中,交人统一负责保管,课后及时还回。

同学们!文明是我们大学生必备的行为素质,是新时代青年应谨记的道德规范。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在课堂上不携带手机、不使用手机。让校园的文明之风从课堂文明开始,传遍美丽的江大!

你一个简单行为可以塑造自己的一堂课,你高效的一堂课可以换回一天的收获,你一天的收获可以完成日月的积淀,日月的积淀可以累聚饱满的知识,等到知识的幼苗茁壮成参天之树时,成功就在此起航!

加入进来吧!我们需要你的参与!

无手机课堂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已走进了校园,走进你我的生活。如今的大学校园,同学们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这给大家的交流交往提供了方便、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与此同时,也给课堂学习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短信聊天、玩qq、玩游戏、听音乐、看小说,甚至直接接听电话等现象愈演愈烈。老师在讲台上认真授课,而不少同学却低头玩手机,心不在焉!昔日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如今是“短信声,qq声,游戏声,声声不息”。不可否认,对手机的过多精力投入已经使相当一部分同学无法专注于课堂学习,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到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而且严重影响了同学们课堂的学习质量,破坏了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为促进学风建设,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我们向各位同学倡议:

1.上课、自习时自觉关闭手机或不带手机,把宁静还给课堂。这既是对老师、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知识和文明课堂的尊重。

2.做一个“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大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他人的学习,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课堂学习质量。

3.做好平时课程的预习和复习工作,跟着老师的进度和教学步伐,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和任务。

4.恪守文明礼仪规范,尊敬师长,主动与老师沟通与交流,积极思考,增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5.加强自身文化和素质修养,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和知识。

6.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以班级为单位,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在形成无手机课堂班级公约的基础上,逐渐养成无手机课堂的自觉习惯。

7.党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应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带头上课关闭手机或不使用手机,自觉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

第9篇

陈晓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创伤骨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关节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骨科质量控制中心委员、上海市杨浦区医学分会骨科专业组组长。擅长诊治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脱位及髋部畸形,髋关节、膝关节等骨性关节炎、骨质增生以及股骨头坏死、骨关节肿瘤。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的最新调查数据表明,在我国,约有1.2亿人正经受着骨关节炎的折磨,其中,6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55%患有骨关节炎;7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约为80%。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美国每年有12万例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而在我国13亿人口中,每年只有不到1万例的全膝关节置换术。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除了经济条件外,主要为普及教育不够,很多患者对人工关节置术存在莫名恐惧。有的人觉得吃了苦头效果却不一定好;有人认为换了关节腿脚就不灵活了;有人听说人工关节只能用10年,不愿意过早换……种种认知误区,令不少患者宁愿忍受关节炎带来的疼痛,而不去置换人工关节。对此,上海新华医院骨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陈晓东教授建议,骨性关节炎发展到了晚期,药物难以奏效,可以考虑手术治疗,而且,关节置换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应破除顾虑,及早手术以提高生活质量。

关节炎不是“老年病”

关节痛是老年患者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老年人随着身体内分泌、免疫等方面功能老化,脊柱的正常组成结构发生变化,失去了正常的力学特征,从而导致腰腿痛的发病率升高。这也导致人们对关节炎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它就是一种老年病。陈教授介绍,在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形成中,年龄的确是主要因素,但它还和运动不当、骨折、股骨头坏死、滥用激素、体重超标等有关。临床上,认为“年纪大了,关节有些疼痛是正常现象”的患者很多,他们为此饱受膝、髋等关节疼痛的煎熬,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必须靠服用止痛药艰难度日。早期适当的关节养护、口服药物可以减缓病情的发展,但若病理进程达到中晚期,出现疼痛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关节功能障碍、关节畸形等症状,就需要进行人工关节置换,以达到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运动功能的作用。

关节置换不等于更换全部关节

很多患者对人工关节并不了解,误以为关节置换就是换假肢,还有人以为关节置换就像给汽车换轴承一样,将有病的关节切除,再换上人工制造的金属关节,如此一来,术后肢体就像机器人一样,生硬而不自然。对此,陈教授解释,人工关节置换术只是将已磨损破坏的关节面切除,如同“装牙套”一样植入人工关节,使其恢复正常平滑的关节面。目前,人工关节大多由金属、高密度塑胶质材制成,它们根据人体关节的构造、形状和功能各有不同。而为了让关节和骨骼紧密结合,日后不易产生松动,生物学家和医学家最近还发明出使用骨水泥来固定,或利用人工关节上的孔状加以处理,让骨头更好地与关节相连。

陈教授介绍,关节置换术被誉为20世纪骨科发展史中重要里程碑之一,是目前治疗晚期严重关节病变的终极也是唯一手段。它使过去只能依赖拐杖行走,甚至只能截肢的患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行走;使一些晚期关节严重破坏而被迫长期卧床的患者,重新获得了站立和行走能力。凡是通过正规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或患者疼痛剧烈无法缓解,或关节功能严重障碍,或X线和磁共振检查提示关节软骨有大面积缺损的患者,就应该及早手术,不要拘泥于年龄的限制。

人工关节能用20年以上

有些人拒绝装人工关节,是担心其使用寿命有限,怕十多年后关节损坏,还要修补更换,既伤人又费钱。对此,陈晓东教授指出,“之前的人工关节摩擦界面是钴铬钼合金对应高分子聚乙烯,也就是合金与高分子塑料相摩擦,容易磨损产生粉末样颗粒,进而导致人工关节周围骨质发生骨溶解,最终引起人工关节的松动,影响其正常使用。而近年来,人工关节制造材料不断创新,在摩擦界面采用陶瓷对陶瓷或者合金对合金的方法,可减少人工关节的磨损,从而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现在,膝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数量不断增加,成功率已经超过90%,更有80%以上的患者可以正常使用植入的假体长达20年以上,甚至伴随其终生。”

陈教授表示,除了人工关节的材质会影响其使用寿命外,医生的经验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资质的医生不能进行这一手术。因为关节假体安装不适,可能会导致关节假体的撞击或力学关系发生改变,容易引起人工关节假体的松动,最终导致手术失败。相反,优秀的专科医生一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患者关节的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假体,并制订细致的手术计划,从而保证手术的成功,使得关节假体获得长久的稳定性。

关节置换后无需长期卧床

有些患者认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需要长期卧床。这一说法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引进现代人工关节置换术之初,因为害怕患者术后关节脱位,那时医生常常让患者卧床3个月。但不断的临床实践已经发现,长期卧床反而会产生更多问题。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