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02 15:00:13

导语:在人文素质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第1篇

儒家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仁”“、仁爱”,即“爱人”“;忠、恕”是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忠”的本义为诚心竭力“,恕”包含有宽恕、容人的意思“;诚信”是儒家文化的行为之本,强调做人做事要重“诚”守“信”。医学所具有的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在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模式改变以及卫生服务需求加大的背景下,对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精神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为医学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医学学生素质的高低,将影响今后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医学学生人文素质在医学学生各项素质中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高等医学教育在对单纯科技理性教育反思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医学学生人文素质这一根本素质的培养。

2儒家文化的“‘仁’本思想”对医学学生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

儒家文化以“人”为本,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同类性,强调人的作用,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体现了“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即尊重人,理解人,重视人,同情人,关怀人。医学学生要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要具有仁爱之心,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看到病人的痛苦,看到病人家属的忧虑,就会动恻隐之心,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迎合谁,而是发自内心的“不忍人之心”,就产生要尽力救治的冲动。有此仁爱之心其医术方能称之为仁术。同时,培养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情怀是医德建设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医学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同情和尊重患者,做到儒家所提倡的“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是儒家文化的根本核心。医学学生是未来社会上的医务工作者,医学学生的“仁”对于培养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巨大的主导作用。

3儒家文化的“‘忠、恕’思想”对医学学生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忠”和“恕”是“仁”的具体表现。“。忠”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忠厚诚恳,以及对事业的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恕”体现了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思想,构造了一种忠诚、宽恕、兼容、博爱的精神体系。选择医学,人民健康所系,群众性命相托,这样的责任是一名医学学生、一名医者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医学学生要忠诚于自己、忠诚于患者、忠诚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为病人的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及引导,病人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医生的工作也会相对顺利。为何当今社会医患关系如此紧张?除少数是因患者的无理取闹外,多数还是因为医患的地位不对等,患者不理解医生导致的误会和矛盾,医生以忠诚、宽恕、兼容、博爱的精神去理解患者,将心比心的关心患者,医患关系紧张这种问题自然不会出现。医者应以“仁”为本,拥有一颗“忠诚”“、宽恕”之心,这不仅是对医生这一行业的负责,更是对那一条条人命的负责;不仅是忠诚的对待患者,更是与患者建立心灵上的桥梁,为今后的医务工作升华。

4儒家文化的“‘诚信’思想”对医学学生素质教育的自律作用

第2篇

(二)会计业务素质偏低

一个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制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个别的会计人员判断能力较弱,在运用相关政策和业务的处理上,不能够做到准确,到位,使得在业务处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导致会计信息失去了有效性、真实性;对会计工作的敷衍了事,不钻研会计知识,不履行相关职责,使得企业的实物资产与账务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个别会计人员没有经过常规学习,往往满足于现状,不注重水平和技能的业务知识的提高,学习意识淡薄。

(三)思想道德素质偏低

会计工作的前提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来决定的。而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低下主要是事业心不够强,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够敬业,没有负责的科学态度,导致会计工作一直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当中。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平时的工作实事求是以及公正方面存在一定的违反行为,使得大量信息失去真实性。

(四)法制观念淡薄

会计人员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是会计行业的一大特点。但是,目前多数会计人员对国家提出的会计相关的法律都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在企业中,存在着负责人以强迫、指使或者授意等要求下,编造财务假账;有的会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不但不制止,甚至还为造假者出谋划策;还有些会计人员,因其身处会计一职,视法律知识为无物,擅自挪用公款。

二、会计人员素质得到提高的对策

(一)对会计人员文化素质教育有待加强

1、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在其知识的学习上,要保持与时代的步伐同步,随着步伐及时的更新。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的提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行会计人员的培养,再教育。

3、在信息化、电脑化的时代,会计人员还需要苏联的掌握计算机知识。

4、掌握一门外语,在数字化的时代,才能更好的与国际接轨。

(二)加强教育培训

1、在职培训

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的,而且还要具有对新形势下的问题有一定的预见、处理能力。通过一段时间内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业务培训来了解国家财经法规、统计、税务等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在一个能够掌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会计业务素质。

2、加强自学和继续教育工作

在信息知识的时代,会计人员的自学不仅能够增强业务素质,能够增加自身的一种自主性的学习知识的欲望。学习已经不是一个时间段学好,就能够一劳永逸的事情,作好继续教育,才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企业的领导,需要对继续教育提出规定,让其制度化、经常化。

(三)加强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近几年拜金、享受主义的日趋严重,在会计人员的思想上筑起一道道德防线是必要措施。应然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会计人员的整个会计生涯。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能够让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是非观,能让会计人员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将不良风气拒之于城墙之外。

(四)增强法制教育

在法治教育上,必须采取强而有力的措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经方针以及政策等相关的法律知识都应当做到全面了解与掌握。会计人员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让不真实、不合法、不准确的会计信息不再出现在企业的财务之中;坚持原则,坚决抵制违法行为,敢于斗争,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第3篇

具体来说,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公安院校侧重于自然科学的教育教学,而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是确定的或者收敛的,相较于此,人文科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多元的或者发散的。据此,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实现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和碰撞,使学生形成全方位的知识结构,这对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文学修养,有助于培养其丰富的情感。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往往凝聚了古人丰富的情感,揭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真谛,彰显了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意志。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公安院校的大学生可以逐渐提升自己健康的情感和意志,使其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并注重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尽管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公安院校对人文素质的培养状况不容乐观。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公安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而良莠不齐。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失衡当前的新形势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走科技强警、人才强警、创新发展之路。”因为公安院校是培养公安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公安院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集中于警务技能训练和公安专业知识的教育两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以掌握公安技能为目的的业务素质培养成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最主要内容。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全面的人格塑造来实现培养目的,因而许多公安院校受到人文素质培养无用论的不良教育理念的影响,公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往往侧重于对其业务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种知识化倾向的影响下,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对与培养学生业务素质相关的课程投入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而在大学语文教学方面则甚少关注。尽管大学语文在公安院校中作为一门必修课,但是从考核的方式来看,其考核的严格程度却低于其他选修课。因此,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失衡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在此循环中,教学资源会越来越向与业务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倾斜,最终导致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不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在公安院校中,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诸多不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内部问题。首先,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没有按照公共必修课的标准进行教育教学,而被视为选修课,进而遭受到压缩课时的待遇。有些公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遭到质疑,其在公安院校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方面至今仍受质疑。其次,现有的教学方法单调,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公安院校的主流教学模式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讲解,以此来实现学生对范本技巧的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但是,这种主流的教学模式与中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显然不能满足公安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需求。

(三)公安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公安院校中,许多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方面,对人文素质的提升缺乏兴趣甚至抵触,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公安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这些情况恰恰反映了公安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成为公安院校语文教育教学的外部问题。此外,就语言学习来看,基于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的压力,公安院校的学生对英语的热情和投入远远超过了语文。大学语文不是考研的科目,加之大学语文的考核相对宽松,对于公安院校的学生而言,大学语文丧失了学习的“实用性”,因而公安院校许多学生将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

三、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

针对前述的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完善。

(一)注重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协调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公安人才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公安人才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不仅能预防腐败,改善警民关系,而且能促进警察队伍内部的和谐,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在培养公安人才的教育教学阶段,与业务素质的培养相比,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大学语文对公安院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巨大的作用,大学语文通过汉语这一媒介,向学生传达情感,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最终形化的价值观念。因此,需要在公安院校中注重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协调,事实上,应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树立大语文的培养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使大学语文教育从过去封闭、单一的课堂教学阶段走向开放、多元的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大语文教育阶段”,最终实现公安院校业务素质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平衡。

第4篇

关键词:艺与道;技与理;器与学;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素质中的重要成分,是做人应有的风骨,也是教育课目中的应有内容。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时,也是毋庸忽略、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

认识高职教育的特征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敬业精神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双轮前进”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式。

本文就上述三个方面作出叙述,以求专家指教。

一、教艺为主、导之以道,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要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内涵。它既要求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又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上述特征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教艺为主”、“导之以道”。

艺与道、器与学、技与理,是关于工艺与道理、应用与学问、技能与理论关系的概括,也是操作与学问关系的别称。古人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学应该形而上,夯实理论功底,打好理论基础。它以培养学者型人才为重点。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理论思维,它就不可能站在世界科学的峰峦上。因此,大学以“道”为基本教育内容。高职院校应该形而下,用操作技能、工艺流程和通俗道理教育学生,使学生崇务实,尚敬业,有技术,成为高级工程人才。它需要理论,但更需要揭示工艺流程规律的基础理论。学习理论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为了学习技术,以便能用知识去解释技术。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为用而学,而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主要是学后而用。

总之,在艺与道、器与学、技与理的关系上,高职院校以艺为主,以器为主,以技为主。道是为了导艺,学是为了衍器,理是为了释技。懂得深刻的道理才可解开工艺的疙瘩;掌握系统的学问,才可发明新的技术;打好理论基础才可解决技术难题。教艺为主、导之以道是高职教育有别于其它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是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应予重视的办学理念。杨叔子先生指出:“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中去做事。”

二、敬业精神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

前面已经谈到,人文精神是做人的风骨。所谓风骨,就是操守或气节,是对已经认准的目标和原则的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誓死如归的坚定性和捍卫精神。对目标和原则认识得越深,爱得也越深,其恪守精神也愈坚。这就是人文与风骨的关系。

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培养目标已经确定,是实用性、应用性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基本从事已定职业方向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敬业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早在《礼记》中就有“敬业乐群”的记载。古人解释:“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

贯通古今,古为今用,敬业精神教育拟包括守业、钻业、精业、创业四个方面。

守业是对从事职业的忠诚。坚守岗位,不朝三暮四,不见异思迁。在市场经济人才流动频繁的情况下,不让自己浮躁,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永无休止地跳槽,这是我们的事业有望的表现。因为有了守业者才可积累行业文化,才可将行业文化代代相传,才可沉淀为行业传统。如果从业者都是蜻蜓点水,都是匆匆过客,不把行业当成家,只把行业当作店,住一天换一方,那么,行业作风、行业文化、行业传统都是无法积累沉淀的。

钻业是对从事职业的热爱。因为爱,不仅产生了对职业的亲和力,而且能整个身心地投进它的怀抱,钻研它的学问,探究它的奥秘。为了这种精神,即使没有时间学业务,也会像钉子一样挤时间去学:即使遇到的困难像铁壁钢墙,也会像金刚钻一样。非把困难打通不可。因为能钻业,才会使自己更加专业。从这个意义上讲,钻业是专业的前提,专业是钻业的成果。钻业和专业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精业是从事职业者的本领。学贵在专,业贵在精。精通业务才能把本职工作做得出色,才能为大众服务,使被服务者欢悦笑颜。所以号召我们学习白求恩时,一再强调要学习他的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把对技术精益求精与为人民服务连在一起,这个观念是的创见,是我们后继者须要发扬光大的观点。千万要记住,精通专业不是只满足熟悉专业知识,还在于了解相关专业。这样,才会触类旁通,知此知彼。不仅如此,精通专业不是只满足对知识的熟悉和旁通,更在于熟能生巧,巧手操作本专业的行当。练业务,到心灵手巧的程度,这是精业的标准,也是成为专门家的标准。

创业是从事职业者的贡献。古人教导我们:人活着一辈子,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之立者,方可称圣贤。我们不必刻意去做圣贤。但是,“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这个论断我们可从未反对过。其实尧舜就是圣贤。可见,圣贤之辈我们也是可以做到的。立德是指修养品性,立功是指导创建功业,立言是指导著书立说。在三立中,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立德、立功是应该做到的,也是能够做到的。能守业、钻业、精业的人,必定能创业。创业是在它们基础上的发展,是对所从事职业的现状的改善,是用新的成果去刷新它的历史记录。

纵观以上所论,敬业精神的四个方面是步步提升的四个台阶,就其内涵来说,它包括了德、智、体、美诸多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都为敬业精神提供了知识、毅力、品德的准备。人文素质教育是在以上教育的基础上为它提供一盏明灯:风骨。因此风骨揭示和练就一种对方向和原则的恪守品质。

三、“双轮前进”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式

所谓人文者,就是化成天下也。《易》中首次提出“人文”的概念。它把“以察时变”的学问,叫“天文”,天文以外的“化成天下”的学问就是“人文”。可见,人文的内容太广泛了。

今天,我们所讲的人文素质教育,实际是关于做人的教育。因为做好了人才可去影响人;自己身正,才可去正人之身。首先“化”自己,才可“化”天下。这样,我们就可把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归纳为世界观、职业观、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了。世界观教育通过哲学课教学去承担;职业观教育通过伦理学课程教育去承担;价值观教育通过人生哲学教学去承担。这三门课程不仅引入课堂,也是课外讲座的中心内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配合,这是“双轮前进”的第一种方式。

敬业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但是,敬业主要的不是一种理念,而应是一种行为,一种实践。因此,仅仅是宣讲或说教并不是教育的最有效方式。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笃行,才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内容敬业精神的又一“双轮前进”方式。

向学生开设的关于世界观、职业观、价值观的讲座,教师同样参加学习。并且教师要以自己的爱岗如生命的品行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高职院校的教师就其待遇的丰厚和工作的艰苦,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相比,可能都是反比。因此,在教师中进行敬业教育很是重要。学校领导部门对于守业、钻业、精业、创业的教师要订出奖励规章,不仅在教师中树立榜样,而且造成氛围,成为影响学生的熔炉。

当然,有奖必有罚,奖罚相佐,才可弘扬正气,抑止越轨。不善于奖罚兼施,等于一条腿走路,独臂手工作,是难见成效的。

督促学生笃行,不仅要引导学生到社区、企业、商店、宾馆、家庭参加打工、家政服务,而且组织学生开展“熔学、论、辩、写于一炉”的活动。学,是指有针对性地请专家进行讲座,介绍中外文化精品,提高学生兴致。论,是指学生在充分学习和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感想。辩,是指将一些有见地的看法和感想,组织相关学生开展思想沟通,碰撞思想火花,升华己有认识。写,就是鼓励学生将思想成果书写出来,学校提供“园地”和方便,并聘请专家评比,开展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开放、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除了上述经常性的、制度化的“学、论、辩、写”活动以外。学校利用节庆开展文艺汇演、诗歌朗诵、书法绘画活动,也是熏陶思想,养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加竞争意识的好形式。

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笃行活动都需教师参与。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是为了体现师生情谊,更重要的是体现师生在人文中“化成天下”也化成自己的人文风格。

参考文献

[1]曾钊新.教育哲学断想录[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2]周伯明,等.文化素质教育:新世纪人才的基础[J].教育发展研究,200l,(11).84—85.

[3]彭光芒,王绪朗.整合优化深化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l,(19).23—24.

[4]丁聪.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J].求索,200l,(4).80—81.

第5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在突出技术性、专业性、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关注职业与个人生计的关系、职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经济功能之上,淡化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部分学生虽然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感,无法适应非技术性职业环境。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而且削弱了学校育人的终极功能。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人文思想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汲取儒家人文思想的精华,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不仅在科学基础、文化基础方面显得薄弱,而且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方面也相对较差。高职院校学生虽有乐观向上、敢想敢为、善于表现自己等优点,但人文素质欠缺、不善于与人相处、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等缺陷也十分明显。不少高职学生仅把上大学作为将来谋生的手段,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则加以逃避或消极应付。在学习兴趣方面,部分学生热衷于“考级拿证”、上网冲浪、流行音乐、卡通游戏,很少阅读经典名著,不会欣赏高雅艺术。在社会公德方面,部分学生对国情、民情及法律的权威地位缺乏应有的认同感,道德观念淡薄,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十分突出,不少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社会大环境形成的过度鼓励竞争而轻视团结友爱、人文关怀,使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包括高职学生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很多学者多次表达了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担忧,美国匹兹堡大学史学系、社会系许倬云教授在2003年“素质教育高层论坛”上深刻指出,人文素质缺失的结果是非常可怕的。导致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学校内部的种种因素,具体可归纳为以下:

社会大环境的功利化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发展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企业面临着优胜劣汰的白热化竞争,从客观上加剧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功利性需求,一些急需高级技术人才的企业更加重视业务能力水平而忽视员工“隐性”的人文素质。高职院校迫于现实的就业压力与市场导向,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设置课程和教学计划,按照企业的“订单”培养学生,只关注学生对先进设备的熟练使用与对先进工艺的娴熟掌握。在这种“互利”的合作过程中,技术教育的价值大大掩盖了人文教育的价值,并深刻左右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与教学活动,导致人文教育不受重视的局面。

职业教育的“速效性”与人文教育的“潜隐性”之间的矛盾制约了人文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为归宿,是一种典型的专才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过程,通过持之以恒的教化和滋养,使人成为社会的人、高尚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强调个体认识和内心体验,需要个体自己去体会、理解与认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与完善过程,目的是使人具有广博的眼光和胸襟,具有专业以外的知识和对文学艺术、道德、技术的较高鉴别力。职业教育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坚持小批量、高频率、快节奏地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只有让位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训,培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目的往往代替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这种实用主义的教学目的必然导致学科结构的片面化,形成课程结构不合理的弊端,使人文素质教育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制约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学生个体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拒绝与放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围绕着“升学指挥棒”转,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被压抑,普遍对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思想文化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多为升学考试中的失败者或落榜者,选择读高职属于无奈或迫不得已。谋职就业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推动力,而人文知识在短时间内很难见到直接的经济利益。这种观念势必影响学生主动阅读中外文学艺术名著、接受传统文化精华的兴趣,进而无法拥有正确的心态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洗礼和熏陶,也就无法体验人文素质教育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当然也就无法获得人文素质教育的感受、濡染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境界。

有鉴于此,使高职院校在有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成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的技术型人才的理想场所,而且成为培养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良好的文化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殿堂,还教育的本质,实现“人之为人”的教育的本真追求,已成为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反思与关注的重大问题。

儒家思想的人文内涵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当前,人文素质教育要克服学校教育中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不协调的缺陷,通过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培养出具有健全的精神、生存的本领、独立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富于创造力的新人。两千多年来,以儒家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从身体上、心灵上关注着人与人的价值,还理智地关注着人与自然和社会,并以道德伦理的形式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道德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正是这一人文精神引领着中华民族,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民族传统。因此,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汲取儒家人文精神的精髓,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儒家人文思想的精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仁爱”与“诚信”思想儒家人文思想的基本核心是“仁爱”,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认为其他的具体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仁”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并推人及于万物,所谓“博爱之仁”,即对他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都要有一种爱心。用“仁”这个基本范畴将其他的道德规范统率起来,爱人的道德意识也就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体现在具体的道德规范和礼仪之中了,这对当今加强社会公德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诚信是儒家人文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也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精神纽带。儒家主张诚信不仅是立人之本,而且是立国之本,是治国的重要政治原则。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要求人们学会市场经营,学会抓住机遇,更需要学会讲究道德、恪守诚信、公平竞争,用儒家“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教育学生,有助于其树立诚信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缺乏道德的市场经济,必然带来铜臭充斥的恶果。用儒家“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义利观教育学生,有助于其确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观念,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有助于推进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1993年芝加哥《世界伦理宣言》将孔子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人类伦理的基本原则,可见其影响之深远。转贴于

“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儒家人文思想是与天道自然观相贯通的,是人性的规则与宇宙秩序的契合,儒家人文思想重直觉体验,追求和谐,这种人文思想有利于保持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有利于社会的安宁,也有利于人自身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和谐,直至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就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统一的理想主义心理特征,将人、自然、社会融合为一,以道德标准规范人类行为,这对当今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不无启迪。现代科技的发展在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了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积极的认识前提。

“中庸”思想所谓中庸,是指“不偏不倚”、“执两用中”、“适量守度”,即做任何事情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过犹不及,保持事物的均衡发展。儒家为实现全社会的文明和谐,要求所有人以中庸之德,行中庸之道,按照“用中”的方法消融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争取和平发展。高职学生由于在其成长过程中各方面历练的缺失,缺乏独立生活、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客观分析自己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的能力,心理素质较差,经受不住挫折和失败。儒家“中道而立”的君子风范对高职学生执著谦和、德才兼备的人格塑造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儒家“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强调保持独立思考的品质和与群体相融的矛盾统一,这对高职学生个性的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极有裨益。

“自强不息”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进取,实现美好理想的精神源泉,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在民族遭受外族入侵、受压迫、受奴役的危难之时,总是奋起抗争,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形成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大无畏精神,在建设家园、实现美好理想的征途上艰苦奋斗,锲而不舍。这是民族精神、民族气节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之所在。

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相比,儒家人文思想弘扬的是利他的精神,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推崇博爱之仁,提倡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对于培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和爱护他人的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热爱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讲求诚信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培养和衷共济、共同发展的团结互助精神,培养自强不息、奋勇进取的创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次集会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汲取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道德智慧。这是对儒家人文思想精华的最好诠释。

汲取儒家人文思想精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针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找准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困难的原因,探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对策。

更新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理念首先要确立素质教育理念。“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①高职教育理念存在诸多缺陷:重科学,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重共性,轻个性,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理念。要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这种教育理念的形成和确立,需要从人类优秀文化中,包括从儒家人文思想中去寻找支撑。其次要加强学习儒家经典的引导。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应加大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力度,儒家人文精华主要是通过儒学经典加以传承的,中央艺术研究所刘梦溪先生2003年11月在东南大学“经典阅读与人文教育”高层论坛上,就提出要读《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社会识字人必读的基本经典”。要提高学生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儒家经典的引导,甚至有必要开设部分必修课。再次要促进儒家人文精神的内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掘人文知识蕴含的人文精神,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导致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被遮蔽了,这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②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传授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人文知识,更要将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

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儒家文化与当代主流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要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分析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正确认识儒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以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将汲取儒家人文思想精华同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

用儒家人文精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校园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在学校的具体体现,是素质教育的载体,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应将儒家文化的精华自然地融入校园文化的各个构成环节之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开展以汲取儒家文化精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专题讲座与知识竞赛等,使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可利用学校的各种文化载体宣传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在校园浓郁的人文氛围中感悟人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健全人格。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③汲取儒家人文精神的精髓不能替代科学精神的培育,要借鉴儒家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求在人文视野中构建科学理性。

高职教育虽然是“专才”教育,但若离开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规约与主动融入,其教学效果必然是片面的。高职院校只有树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教育理念,并采取积极的措施,真正实现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性”与“人力”有机结合、“做事”与“做人”高度统一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真谛: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唯此,高职院校才能有所作为,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振兴与腾飞。

注释:

①文辅相.我国本科教育应当做战略性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1996,(6):13.

②大学学术讲演录丛书编委会.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4.

③龚育之.党史札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377.

参考文献:

[1]石令明.人文素养读本[M].北京: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2005.

[2]刘梦溪.今天为什么还要读经典[J].中国大学教学,2004,(3).

[3]刘晓明.人文教育与高职培养目标[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2).

第6篇

1.以专业课为依托,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多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其实,完全可以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同时将人文素养知识渗透进去,专业教师应有意识地在专业课的讲授中利用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融合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重视教学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专业有着深厚的学术修养,还要对人文社会学科有着深切的感知和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人文知识渗透到专业领域,使人文知识与专业知道相互渗透、融合,让学生在获得实用知识的同时,无形中也使得教师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2.加大人文素养教育学习与培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要素,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和主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才能将这一精神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一方面应将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相关内容纳入他们继续教育的范畴,从制度上给予规范和保障,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和考核,并与教师考评与职称评定挂钩,从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人文社科类讲座、培训、研讨会等,定期对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3.教师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

教师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一言一行,都会体现出他的人文素养,教师对学生有示范榜样的作用,学生往往对老师怀有敬畏和崇拜之心,生活中有意无意会模仿老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但是,人文素养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本人自发、主动地去培养,需要将人文知识内化为潜在意识,外化为外在行为。第一,重视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会学习,善于读书,研修人文经典,掌握必要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等人文知识,提高文化底蕴,并在不断开展的素质教育实践中,潜心钻研,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二,教学上,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和知情意的共生共长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健全的人格,教学内容上要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

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只有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管理下才能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才能培养适合时展、合乎社会要求的学生。

1.重建教育理念,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确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

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过分追求升学率、就业率,在职业院校中体现为通过职业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一项技能,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一直忽视教育的隐。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来看,教育的本质更多的应是其隐,通过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实现其全面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纠正长期以来的只培养某一方面专长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知人文素养,既具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使受教育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全面发展的人。明确了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从而要确立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人文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有效开展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实质性步骤。同时,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也是改革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重要探索和重要思索。重建教育理念,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这是改变教育现状的第一步,只有先从思想上重视,才能最终落实到行动上。

2.构建和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长期以来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应该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出发,构建和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既要保障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要考虑开课教师和学生的现状,同时还要兼顾特色院校和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及现实可操作性。职业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宜从显性和隐性课程这两个方面入手,其中显性课程主要包括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社会科学与人文知识讲座这四大块课程,而隐性课程是那些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涉及校园文化建设和一些课余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不是只设置就可以,还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学科的比重、实施经典阅读、开展网络课程等方式来深化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物质文化(生产设备、校园环境、标志性建筑、雕塑等)、行为文化(校风、教风、班风)、制度文化(教学、科研等管理制度)、精神文化(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共同价值观、办学风格等)。课余活动主要是有特色的校园社团活动、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职业院校应该同时构建和完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体系,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针对人文课程建立健全考核与评价体制。

第7篇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4]。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讲,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应该做到:尊重患者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贯彻知情同意的原则;让患者了解诊断治疗措施的情况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在患者同意下施行治疗措施;及时了解患者的心态,解除患者的疑虑,与患者开展心理交流[5]。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过渡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世界卫生组织也对“健康”赋予了新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还指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完好状态。这说明,现代意义上的医学已经不只是将患者作为自然人来对待,而是作为具有丰富心理和社会属性的人来对待。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在治疗患者时,不能单纯地以疾病为中心,还应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状态,使其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同时不断提高的还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其中对医疗服务条件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由于维权意识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人翁意识的增强,患者不仅要求得到有效、透明的医疗服务,而且要求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尊重。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才能满足患者的各方面需求。而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造成医务工作者只看“病”不看“人”,与患者缺乏有效沟通,直接导致医患矛盾频发。所以,加强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世界医学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中国在经济社会背景发生深刻变革的大环境下,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必由之路。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

2.1在学历教育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学历教育是医学生积累医学知识的基础阶段,也是形成医学价值观、医学伦理观的关键阶段,学历教育理应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将医学生塑造为既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又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未来医师。但现行的医学教育更多地注重专业教育,忽视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与患者进行沟通的知识、能力“先天不足”[6]。因此,我们应转变医学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改革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并将其作为医学生必修课程,努力构建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医学教育模式。

2.2在毕业后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培训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完成学历教育的医学生从医学院校走向一名合格医师的必经阶段,期间需要在医疗机构完成2~3年的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它是医学生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真正与患者进行沟通的开始,是医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起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人文素质培训对于其将来从医行为模式的养成至关重要。但目前的毕业后医学教育过于强调临床技能的培训,忽视人文素质培训,培训医师不能很好地接受医患沟通实践指导,使医患沟通能力始终成为其各项能力的一个短板。所以,应将人文素质培训作为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的重要内容,通过讲座培训、病例示教、临床教学等方式加强住院(全科)医师医患沟通实践,并将医患沟通水平作为各项考核的重要指标。

2.3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继续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是完成学历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卫生技术人员,为跟上医学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在职教育。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贯穿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使医务工作者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接受人文素质培训,满足医学发展和时展的需要。但目前的继续医学教育基本上仍然是专业教育,很少触及人文素质教育,使医务工作者在其职业生涯中得不到持续的人文素质培训。所以,卫生行政部门应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增加举办人文素质教育培训班的审批指标,鼓励医务人员积极申报人文素质教育培训班。医疗机构应采取相应激励措施,鼓励医务工作者积极参加人文素质培训。

第8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人文关怀 素质教育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只有经过“乐”才能达到人格完善的境界,因此提倡礼乐并重,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育人成才规律。我国现行的教育也是提倡素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方面;音乐教育所带来的心灵的启发,恰恰是音乐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领悟,从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从优秀的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当代音乐教育的一个重点。由此而见,“音乐不仅仅是音符、节奏和旋律的简单组合,它既包含了人类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一种充满着思维力量的展现,又包含了一种深刻的思考,促使人们懂得透过音乐作品去理解人生,品味人生,进而在自己的生活中诠释美”。用音、用艺术的美去引导人们思考,能够主动地、充分地使其感性和理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多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文的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而音乐作为人类所创造和不断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核心正是透过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宣扬人文的精神,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宣扬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都体现了在音乐教育中宣扬人文精神的必要性[1]。

从音乐教育的过程来看,学生们通过学习音乐知识、欣赏优秀的作品,从而培养对音乐深层次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让音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带给更多的愉悦。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品质和爱国报国之心,具有自强、自立、自理的生活能力,且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正确理解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学生为本,注意个性发展,提倡学科交融,弘扬民族教育,拓展教育的人文渠道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的优秀人文知识成果和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内化为受教育的品格。要求养成学生的良好个性与品格,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使其个性得到发展与完善,提高注意力,培养想象力,进而极大地实现赏析的人文教化作用和审美功能[2]。

由此可见,人文教育与音乐教育两者是相互交融的,人文教育熏陶的是全面的人性,而音乐教育则造就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两者的交融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如:第一,真与善的交融引发出巨大的精神动力。科学求真,人文务善,求真要求人们遵循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务善应体现对人与社会的终极关怀。求真务善的交融,在教学上相互融合有助于学生树立高度责任感。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人们就会拥有永不衰竭的积极向上的强劲动力,从而促使内心深处激情的升华,以迸发出艺术创造力。第二,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要求工作者不仅有高洁的人性作动力,而且要有非凡的灵性作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突出表现为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积极实干。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则是根本,三者的紧密结合是我国教育一贯的优良传统,“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的传统成为典型的范例。音乐与人文交融,对于人们工作能力的提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这主要体现在科学思维的保证、艺术的原创性和良好的实践能力上。

音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充满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有着迥异的风格,既表现着人类各式各样的文化,又记录着人类思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土人情各不相同,观看或聆听中国各族的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知道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色,也在对音乐的学习中接触到各族的文化,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爱家、爱祖国的人文意识有着很大的帮助。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是至高无上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像节奏与和声那样深达人类内心深处并给予最强烈的震撼。”[3]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将音乐铭刻于心,正如所言,音乐之力量在于它不仅仅是某些音符的组合、某些演奏技巧的表现,而是音乐中所蕴涵的音乐家对外在世界和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探索。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音乐课程的精神实质,人文精神才是音乐中精华的东西。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在于培养有着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的人格、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从容的生活态度的新一代人才。这要求我们应该让人文精神成为音乐教育的灵魂并贯穿到音乐教育中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陈俊光.音乐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4):399-342.

第9篇

关键词: 医学生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生不仅要为病人治愈疾病解除痛苦,还要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而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成为医学院校开展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人文素质内涵及教育意义

(一)人文素质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1],它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知识包括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它要求以人为本,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医务人员应该具备医学人文精神,即要求医务人员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而且是人文精神的内化。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医学是一门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医学的目的是通过医务人员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折磨,要求医生将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因此,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或有助于正确解决医患纠纷,从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近年来,我国医患纠纷逐渐增多,医患关系恶劣,甚至出现了很多恶性事件,导致临床中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逐渐下降,医患之间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各种先进的诊断仪器和设备广泛地应用于诊疗过程,医生们凭借这些仪器设备对病人的病症进行分析,做出诊断。但是在这种人机对话过程中,医生往往仅仅是关注病人的疾病而忽视了病人的情感需要,这使医患关系逐渐淡化,另一方面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疗服务的关注也从单纯的医疗技术服务逐渐过渡到包括技术和态度的双重服务。一旦医疗服务中出现问题,患者与医生之间由于沟通不够就会产生不理解,甚至出现对立。因此,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懂得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并指导学生如何与患者沟通,有助于在将来的工作中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医生需要针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临床中患者所患疾病有很多是心理疾病或受心理因素影响的躯体疾病。在单纯的躯体疾病过程中,也有很多患者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负面情绪,对疾病的好转有重要的影响。医生只有把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因素结合才能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

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的原因

目前医学院校部分学生文字功底较差、错别字多、书写病历词不达意或语句不通,做事马虎草率,说话随随便便,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与他人沟通存在障碍。很多学生对病人缺乏同情心,没有责任感,甚至对医生收红包的现象表示认同,人文精神明显缺失,不能适应医学职业发展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学高等院校的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我国医学人才的重任。由于医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和医学专业学习的广度和难度逐渐加大,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重视医学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医学生培养目标上,部分医学院校没有明确地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目标列入其中,有些学校的教育目标上虽然意识到了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中只是简单应付,如:减少了人文类课程的科目和时数、将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等。目前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台湾等医学院校都有针对医学生特点的人文类课程,其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重约为25%-10%,而国内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在8%左右[2],而其中一部分还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

(二)专业教学中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往往依靠人文学科教师来进行。很多医学专业教师只是一味地教授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使学生一方面从人文教师中学习人文知识,另一方面从专业教师中学习专业知识,两者互不联系,不能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运用于医学临床中。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欠缺

我国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死板,课堂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忽略了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尤其忽略了人文学科与医学实践的关系,致使学生学了却无用武之地,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睡觉、逃课和在课堂看课外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医学院校普遍以理论考试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但人文精神只能表现在人的意识、思想、情感和实际行动上,所以以往的考试形式能考查的只是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无法准确地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评价体系不合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五)教师本身人文素质欠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的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某些教师本身人文素质欠缺或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

(六)理论与实际脱节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传统教学要求学生埋头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忽略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对病人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造成了所学知识和实际的脱节,达不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医学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应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对患者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学会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医学院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一要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以及文史哲艺等课程,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二要注重人文活动的开展,如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义务服务,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进行各种专题讲座演讲,等等。

(二)在医学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3],它并不是简单地开设几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传授给学生人文学科的知识就能达到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应该贯穿教育的始终,即把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应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因此,医学院校中不仅人文课程要承担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而且医学专业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在临床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不仅针对疾病本身,还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从伦理、社会、法律等不同角度来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组织学生对“安乐死”案例进行讨论,使其学会面对医学难题如何从多角度进行衡量,从而做出最有利于患者的决定。

(三)传承祖国的传统医德并积极借鉴国外医德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中国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来源于儒家“仁”的思想。所谓“仁”就是“爱人”。儒家认为“医乃仁术”,医学的目的是仁爱救人。“爱人”首先强调尊重人的生命,其次强调尊重病人,最后强调对待病人应一视同仁。这成为中国历代医家所遵奉的医德宗旨和原则。我国历史上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喻昌等医学大师们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医学生树立了优秀医者的形象。在西方医学文化中,希波克拉底、迈蒙尼提斯等同样是医学史中的榜样人物。教师可通过对中外医者医德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关爱。

(四)改变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进行人文知识的灌输式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可以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现场模拟表演,让学生切身感受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情感需要,也可以通过欣赏中外影视作品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都有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

在考核方式上,要改变以往以理论考试为中心的做法。对学生的要求从熟记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医学难题,比如某些争议比较大的检查或手术,教师要求学生做出合理的伦理选择并说明原因,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注重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评价,如:课堂表现及见习和实习期间的行为表现等,并将此作为学生奖惩、毕业的重要标准。这样有助于使学生学到的人文知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真正达到人文教育的效果。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往往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人文学科及非人文学科教师都要不断提高本身的人文素质,充分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则应以身作则,一方面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一方面要对全体学生同等对待。医学院校应加强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等。

(六)加强医学生的社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接触并体验社会,在实践中感受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所带来的身心痛苦,体验和感悟医学人文服务的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开展医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义务医疗咨询服务等。其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通过医学院校与医院的积极合作,开展见习和实习活动,使学生在临床中自觉地体会医学人文价值。这样的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更深刻地学会热爱生命、善待生命,从而尊重病人、爱护病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从而表现为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行为方式,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学人文教育不是单一的人文科学教育所能完成的,它要贯穿整个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专业与人文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更好地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医学人文精神,使其成为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蕾.论医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2.19(10):1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