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0:25
导语:在纤维艺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自文艺复兴开始后,具有临场现实感与真实性的古典主义成为西方绘画的主流,壁毯的风格与表现内容也逐渐开始丰富起来,除了传统的宗教和哲学题材外,史诗般宏大的战争及历史场面、奢靡的宫廷生活、风趣诙谐的世俗场景,甚至是贫民劳作等内容也成为描绘的对象。十五世纪法国高比林(LeGobelin也可译为“戈贝兰”)家族的崛起带来了新的材料和技法,这一时期壁毯的制作水准几乎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作品工艺难度之高、色彩之丰富、画面构成之复杂、图案之精密繁复均令人叹为观止,也由此奠定了传统欧洲壁毯的规模与样式。
综合材料
1910年,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创作了一幅满是穿插着粗野、激荡的色彩与线条的水彩作品《即兴》,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幅抽象主义绘画的诞生。这种强调“非具象、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③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诸如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都深受其影响,纷纷将精力投入到抽象语言的探索和研究之中,纤维艺术也不例外。除了传统的毛、麻、棉、丝、人造纤维等编织材料外,木、竹、纸张、稻草、谷类、蜡、金属、光纤、珐琅、有机玻璃、人造皮毛、人体毛发、树脂、装饰纱、包装带等各种天然的或具有物理、化学属性的纤维材料也逐渐进入到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领域。这些或坚硬柔软、或艳丽暗淡、或光滑粗粝、或沉静路动的材料传达着各自不同的精神氛围与艺术感染力,为作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表达,也由此开启了纤维艺术从二维向三维空间转换的前行之路。
日本纤维艺术家的作品大多侧重东方文化有的含蓄、唯美和隐忍。在艺术家KakukoIshii的作品《Work-Bp-C》中,细长的竹纤维被纵向剖开,虚虚实实的固定在近三米的长卷中,作者充分运用喷绘的手法,使作品中出现了类似中国书法中“飞白”的效果,宛如一幅泼墨山水,从主题到意境处处流淌着如音乐般的“禅意”,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意味。第三届亚洲纤维艺术展中刘晓蓉的作品《春满人间福满门》则借鉴了传统剪纸、屏风等中国元素。六帧黑色剪纸的正中间配上长方型和菱形的大红色块,造成了一种喜庆而热烈的氛围,在“透”与“不透”、“看得见”和“看不见”之间创造了一种美妙意境,十分符合中国文化含蓄内敛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些新颖别致的作品早已颠覆了传统纤维艺术的概念,综合材料的运用为作者提供了便利,从而更细腻、更准确地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创作意图,实现了与观者的交流和共鸣。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纤维艺术逐渐向高科技和功能化的方向发展。电脑提花、数码输出、光导纤维、化纤、高分子聚合物等新材料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有些作品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吸光和反射效果,有的作品甚至超越了传统的三维空间概念,在“声”“光”“电”的综合演绎下呈现出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它们所带给观者的种种新奇的心理体验是传统材料难以企及的,这些材料的另类使用,使当代纤维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反之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又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空间装置
作为环境与人类情感联系的纽带,现代纤维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和空间的陈列与展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第四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以来,立体的形式陈列作品越来越多,到了70年代末,许多作品走出展厅,甚至走出建筑,成为和环境融为一体的空间装置艺术。这些作品利用纤维柔软可塑的特性,于现实和理想之中创造出了一个个奇幻的空间情境。
从展示形态来看,空间装置又可分为落地式和悬挂式两种。落地式指以地面为支撑,以各种综合性手法及材料围绕中心支架创作而成的,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纤维艺术品。它可以置放在室内外任何需要的地方,像雕塑一样从多个角度进行陈列与观赏。波兰艺术家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的《黑色阿巴康》、南斯拉夫艺术家雅格达•布依奇《可变的黑色数字》、日本艺术家八木真理代《原始-星系DNA912》等作品都是这一形式的杰出代表。作者旨在通过这些尺幅惊人的鸿篇巨制来表达人与自然、社会、甚至宇宙之间的关系,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传达和平、环保、伦理等重大命题,具有很强的哲学寓意。
悬挂式是将作品固定在天花板上或借助纤维悬垂性强的特点将作品悬挂起来展示的方法。1973年第六届洛桑国际壁毯双年展上,日本艺术家小名木阳一的作品《红手套》引起了很大关注,作品虽然仍用“织”的手段,但在空间陈列上却完全打破了传统纤维艺术的平面表现模式,以立体或半立体的方式悬挂,使人感到幽默而新鲜。
从传统的日本设计来看,它主要建立在中国、韩国等东方文明的意识形态之上,非常注重本国独特的造型语言,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识与民族情调,但在形式与功能方面又吸取了英国、美国、德国等现代工业文明的精华。如川井由夏(YukaKawai)等一批日本现代纤维艺术家的作品在造型模式上既受到解构主义等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影响,同时又深刻融入了艺术家对于玄奥的传统文化的理解。褶皱、包裹、鼓起等一系列看似简单甚至无结构的立体制作手法,实则是作者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最真实的情感表达。而小野山和代、桥本京子等艺术家的作品则十分强调轻快而缥缈的感觉,他们擅长将纤维特有的柔软、飘逸、摇曳的特性与悬挂式空间装置艺术形态结合起来,当风吹过的时候,作品能营造出特殊的情调与空间层次感;当人从其下穿过的时候,也能极大的拉近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悬挂式的空间装置艺术品能够在单调而冷漠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充当人与环境之间交流与共鸣的媒介,这种特性是其他刚性材料所不可比拟的。
“迷你软雕塑”(miniature)
“miniature”在法语中的原意为中世纪手稿中,章节开头的彩饰文字或微缩的模型、影像。在现代纤维设计领域则被转译为各种形式多样、小巧精致的艺术品。其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手工制作,也可以是将各种现成材料通过一定的设计而进行的二次创作,具有很强的空间装饰性。迷你软雕塑以其小巧可爱的尺幅、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及灵活多样的创作手法而受到许多女性朋友的欢迎。
产业革命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先后出现过以德国为中心的化学革命,以美国为中心的电力革命和以日本、美国为中心的电子高科技综合创新。纤维艺术在技术表现方面的创新是诸多创新性革命及其成果在纤维艺术材料、工艺等领域的综合表达,或对未有的纤维材料、工艺科技的最前沿的关注,以此表现纤维艺术的新形式。技术性的纤维、纱线和纺织物的技术开发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在建筑、医疗、宇航、体育运动和工业用布等特殊使用上也不断扩展。纤维艺术在技术上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带来创新设计概念的改变。一是材料技术表现。从“杜邦”公司生产出第一根人工纤丝,人造合成纤维创新的记录一次次被打破。近年来,在“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等理念的引导下,纤维艺术材料技术领域材料明星不断涌现,当今世界新材料已经成为各个高技术领域发展的突破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没有新纤维材料的新技术似乎遮盖了结构形式的创新设计,直接利用原本的结构形式,甚至是无结构的随机呈现,来表现新技术创造的新材料。二是工艺技术表现。人类对于材料、织物的工艺技术的探索没有停息过,传统的各种染色工艺,到现代的染织技术、腐蚀技术、金属粒子沉积技术、纳米技术等,纤维材料、织物不断地被改观。随着人类探索宇宙太空步伐的加快,航天员服或航天员系统必然与纺织材料密切相关,高科技纺织人造血管内外膜工艺技术等,都大大增强了人们对纤维工艺的期盼,技术表现的创新正是在这种关怀中被自然地表现出来。三是结构技术表现。发挥想象力创作新的视觉和触觉的面料,重新发现纤维的组织结构和性质特点,这些都是现代面料设计的领域。当前应用于纺织品的种类多样,除了人们熟知的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外,使用传统纱线结合特种材料制造新的面料,诸如羊毛和铜金属纤维、真丝和不锈钢纤维的混纺也鲜为人知,也纳入了应用和研究的行列。四是形态技术表现。纤维艺术的技术创新,表现在超现实的实题材料的科技隐喻和视觉表征。近年来,光电技术、图像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互联网技术,打开了一扇扇视觉生理和心理盛宴的大门;艺术家利用科技成果探索三维立体效果的实验为纤维艺术带来了冲击,特别是一些在纺织面料上的创新技术,成为现代纤维艺术创作的新潮流。艺术家的创作融合现代科技成果,借助声、光、电、时空等多种媒体,极大地拓展了纤维艺术创作的空间,凭借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其他艺术和设计门类的灵感来源。
二、形式表现方面
艺术的表现形式本身就是内容,所有的表现力都是形式,这是现代纤维艺术的一大发现。自塞尚开始,艺术形式的创新经历了深度和广度两个向度、两个阶段的发掘和探索。纤维艺术领域,经历了莫里斯和新艺术运动自然主义形式织物设计,从平面到立体的形式设计,乃至空间形式的探讨,现代纤维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跨过了后现代等广度探索与创新的门槛,试图从深厚的传统积淀和广大的各层面上发现创新形式的基础和原因,奋力向前寻找形式的因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已有的形式,给予未来和创新的方向,突破材料、工艺、结构、形式的束缚。纤维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要在传统发掘和现现的形式中,一是去除发掘和发现本身的直接形式呈现,或简单的形式复合;二是要在新的时空点上,展开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在情感的交融中,寻找纤维艺术的现代形式。传统工艺技术不但需要自身的革新与发展,而且也是现代纺织技术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和技术基础。纺织品设计在现代与传统结合之中寻找市场的定位,创作独特风格的方式成为有效的途径。更多的纺织品设计师使用多种材料与手法来创作个性化的产品。一是材料表现形式。纤维艺术选择范围的增大,组合机会的增多,雷同率的降低;金属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陶瓷纤维、泡沫塑料、橡胶,如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混纺来提升纺织面料的品质,改善和开发面料在舒适、透气、防水、抗皱、防油、防菌、防风、抗静电、抗紫外线和智能化等方面的性能,同时面料的外观和质地也更加适合现代生活的审美需要。更多的表现形式的创新来自于使用多种材料与手法,以其独特审美思想与新科技完美结合,来创作个性化的表现形式。二是工艺表现形式。T艺手段技术的多元化,联合使用的方式多样化,使纤维艺术表现的机会不断增多。在纤维艺术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有机会使当代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应用于传统的生产工艺。传统工艺技术不但需要自身的革新与发展,反过来也为现代纺织技术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和技术基础。纤维艺术形式在现代与传统结合中创作具有独特风格,发挥传统技术和手工艺的潜力并革新工艺,是纺织品带有现代意义上的审美与功能的结合,这个趋势直接影响纺织品的发展。三是结构表现形式。结构方式非自由组织结构化,T艺的束缚被解开,表现的形式更加多样性;尝试多种材料与织造技术结合得到的特殊的肌理表面效果,许多巧妙的构思对传统工艺的大胆革新,他们通过使用不同品种的纱线创造特殊的织物结构。四是形态表现形式()。表现在形态的个性化,游走在平面和立体之间,非现实性甚至意识的形态化。纤维艺术家任光辉先生的装置作品《时光的记忆》,采用巾国的水墨元素,凭借树枝的自然形态,配以黑白毛线在树枝上的缠绕,形成对比关系:虚与实、淡与浓的效果,筑成了一道立体的水墨风景。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 创新 思维
现代纤维艺术,无论在材料还是观念的创新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纤维材料、工艺流程的更新以及艺术理念的前卫化,为现代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也正是在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基础上,艺术家拓展了纤维艺术的创新领域,将更多的观念和手段运用到作品创作当中。
一、思维的创新
艺术的创新首先是思维的创新,纤维艺术的多方位创意思维方式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形式:
1.逻辑性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逻辑思维在创意设计中通常是时断时续出现的,有利于对信息进行理性分析和处理。现代纤维艺术的创新离不开逻辑思维。但是非逻辑思维更适合进行艺术创新,它可以分为转移思维、直觉与灵感思维、形象思维等,因而它注重感性能力的开发,而感性能力的开发正是创意性思维的关键所在。非逻辑思维方法是现代纤维艺术家们运用的最广泛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总是从形象到概念或概念到形象的广阔空间中进行选择、加工,运用塑造、重置、并置、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思维创造活动,进行艺术创作。只有克服了思维的惰性、突破了思维的定势,具有能动性、敏锐性、求异性和独创性才能在现代纤维艺术创作当中获得独特的灵感,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艺术作品。
2.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意思维的典型方法,又叫求异性思维,辐射性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从标新立异出发,充分发挥探索和想象的力量,用推测、想象、假设等思维的方式向多个方向拓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某种纤维艺术立体形态造型方法的解决途径,可以有悬吊、支架、纤维热定型或化学定型等方法;某一编织作品的材料选择,从纤维的类型上就有天然的棉、麻、丝、毛,化学纤维的粘胶纤维、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原脂纤维、聚丙烯腈纤维等;从纤维的线型上有纱、线、绳、带等。收敛性思维又称为聚合性思维、集中思维,是从已有的大量信息中搜寻、寻求和推出正确答案和最优秀方案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在发散思维所产生的多种方案、设想途径中收敛性思维所起到的是一种汇总和遴选的作用。
3.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横向思维是一种历时性的横断性思维,它具有同时性、横断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是从不同侧面去认识、分析事物,探寻不同的答案或研究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特点的思维过程。如现代纤维艺术种的许多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都受到同时代其他艺术思潮的影响,纤维艺术家们从综合材料绘画、装置艺术、现代建筑等中不断获取创作的灵感。许多优秀的纤维艺术作品,其创意、材料使用和制作设计都是横向涉及多个领域,并将这些领域中的最新成果成功地运用在自己的创新之中。
纵向思维是一种以事物的产生、发展为线索的思维过程,它是一种历时性的比较思维或称为单一的垂直思维。通过比较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我们能够较为科学、客观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和复杂性。如果在纤维艺术的制作方式的运用上,你不去了解、总结过去那种制作方式的成功经验,吸取别人的长处,就很难获得高度的提升。
二、表现方式的创新
在纤维艺术的创意过程中,创意表现方式的选择和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决定创意成功与否的关键,它要求我们突破传统观念,以全新的手法来传达创意信息,还要从观赏者的视觉与心理角度入手,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创新的表现方式包括以下五种:
1.主题的表现。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主题进行诠释和发挥,如何将主题的文化内涵与自己的文化传统、材料特点、制作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纤维艺术家西德霍•塔纳卡的《焦土》就是使用大量的纤维碎片和烧焦的棉线编结而成,突出表达了人类的发展给生态和自然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纤维与自然、自然界的循环发展关系这类环保的主题。
2.解构与重组。传统审美趣味往往只重视事物的完美性,然而有时破坏也是一种创造的途径。自然的风化、秋天的落叶、色彩的蜕变以至原子裂变等,都是一种完整美转化为残缺美的造化过程。若有意识地将完整、单一的自然形态加以破坏、分解,使原有形态不再是自然形,不再具有原来的形态意义,再根据需要进行分离和重新组合,并产生新的形式美感和新的意境表达,这种方法常被称为解构重组。分离和重组后元素的对比组合具有跳跃性的动性,其形态能带给观赏者比原自然形态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
3.异质同构。异质同构是超现实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但相互间有联系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共性合二为一,这种结合并不是表面的将两个元素并存、合并,而是指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统一,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表现形态,并展示出新的创意价值。这种表现手法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向观赏者展示其强烈的感染力。运用异质同构的手法,常常可构建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形态,或者是矛盾的形态。
关键词:纤维艺术编织工业文明手工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昔日人类赖以生存的手工劳作被大工业生产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对工业化程度的过度追求,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为摆脱不了机械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困惑。正如著名艺术理论家张道一教授所讲的那样:“对于生活与日用,科技和工业化的程度越高,手工的东西便越显珍贵,不仅是人们怀念失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主要是在手工制品上能够直接体味到人的智慧和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手工艺术的崇尚、对自然的回归、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就越发迫切了。
纤维艺术便是将人们的“怀旧”与“追逝”融于手工艺创作的很好载体。人类有着悠久的编织历史,“经天纬地”便是对经纬编织的形象比喻。从结绳记事的蛮荒时期到纺车遍及家庭的农耕年代,从机械化生产的工业时代到网络化普及的信息时代,编织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纤维材料质地柔软,色彩丰富,从视觉上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被人们所喜爱。利用各种纤维材料,通过编织、缝缀等手段表现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式被称为纤维艺术。在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传统的编织技艺还是创新发展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壁毯还是与现代艺术同步发展起来的纤维艺术,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出时代赋予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丝织的国度,从商周的织锦的出现到汉代的缂丝的产生,丝织都是主要的纤维编织形式。北宋的缂丝工艺高度发达,已经可以与工笔画相媲美,其细腻精美令人惊叹,达到“寸绣寸金”的程度。作为古老的艺术种类,编织的技艺是靠师徒相授来流传的,这种作坊式的师徒相传对于技艺的沿袭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手工艺人的技术很少能够通过书面记录下来,大多采用口传心授,通过各个时期不同样式的艺术品,将经验技术世代相传。今天我们通过大量技艺精湛的作品可以体会古老的艺术魅力和朴素的文化价值观。
欧洲12世纪至16世纪壁毯艺术盛行,主要作为王室和贵族所居住的城堡或教堂墙壁的装饰品,同时具有防潮、保暖的作用。题材大多表现《圣经》等宗教故事以及叙事性的传说,如:《贵妇人与独角兽》《启示录》等,一时间成为上层社会争相求购的奢侈品,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思想、生活观念和审美时尚的追求。著名的画家拉斐尔、鲁本斯都曾经为王室创作过壁毯的画稿。15世纪的法国,以奥比松(Aubusson)为中心兴起了一批手工艺作坊。巴黎的高比林(Gobelin)家族,以技艺精湛闻名遐迩,使高比林成为壁毯的代名词。①17至18世纪,巴洛克、罗可可风格的壁毯盛行,编织技术达到极高的水平,毛、丝线的色彩种类达到1万种。19世纪,英国人莫里斯将编织这门艺术形式作了巨大推动,他重新发现了原始编织艺术的活力,设计制作与传统手工艺本质相适应的艺术样式,倡导了著名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用莫里斯自己的话说:“我们应该懂得人类智慧所创造的作品的价值……虽然手工制作的作品可能比较粗糙,但它也要胜过机器制作的东西。”20世纪初,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建立了编织艺术车间,对纤维编织语言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艺术与工艺紧密结合,至今对纤维艺术教育产生影响。②30年代,法国让·吕尔萨将传统壁毯与现代设计结合,促进了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他使纤维艺术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融入现代建筑空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学术思想和超越时代的追求体现了高度的人文价值。
古老传承的技艺记载着辉煌的文明,当代纤维艺术家的创作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及社会现象的思考。艺术家通过对纤维材料的触摸,造型技巧的运用,成为表意、象征的精神载体。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化熏陶、所受教育、生活阅历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了不同思想、性格、修养、气质的个性差异,这些因素会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展示出独有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欣赏者可以通过作品的体悟,解读其中的韵味,这是工业化机器的加工产品所难以企及的。
走进现代文明的人们住进了钢铁、混凝土、玻璃包围的“容器”,过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早已远去,密闭在“容器”内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心灵需要慰藉,情感需要交流,对自然的向往油然而生;工业生产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了完全的脑力劳动者,然而机器的一次瘫痪,便会让人们重新怀念过去的时光,原来手工劳作的日子是那么值得怀念……③
事物的发展总是两面的,人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承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疮痛,因此,社会整体的人文精神构建就越发显得重要。伴随而来的“手工文化现象”“手工艺热”与“民间艺术保护”之声日涨,其背后显现出的是学术界感性研究层面的探讨与现实社会手工艺行业发展的萎靡;传统手工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传统技艺后继乏人;“艺考”的热与工艺美术就业的冷……笔者认为,这些深层问题绝非感性的说辞与无力的呼吁可以解决的。要真正理解手工文化和它的人文精神,就要对手工艺真正理解,片面的“怀旧”与“感伤”毫无益处。
通过纤维艺术作品在空间中的应用的确可以软化建筑空间,消除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大量使用硬质材料所带来的乏味与单调,在纤维艺术作品中凝聚着自然气息和手工制作的情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天然织物本能的、热爱的情感会激发。当人们用手触及羊毛纤维那松软、极富自然气息的质地,体味手工编织带来的韵味情调时,会觉得重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正如著名建筑师弗朗索瓦茨·格莱尔·普洛东讲的:“当纯欣赏的壁毯从实用织物中脱离的那一刻起,纤维艺术便从对人类直接的物质关怀转向深层的精神关怀。”④
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立足于艺术创作、拓宽纤维艺术表现语境艺术家是应该重视的,在艺术创新的同时,传承手工艺术的精神、观念和文化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让我们用纤维艺术编织的纽带,薪火传承,构建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注释:
①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14,430.
②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1-13.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材料;概念
一、纤维艺术的发展
纤维艺术起源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据史书记载,大约在4000前,羊毛编织壁毯就已经在埃及和巴比伦相继出现,现存最早的实物作品是埃及人在公元前9世纪留下的,其织造技术与现代工艺十分相似。在利智和北欧的挪威、瑞典、南美的秘鲁、等国都有大量古代编织物保存下来。壁毯作为一种古老的编织语言,体现了特殊的习俗、历史和意义。最初的壁毯都是以宗教故事为创作题材,到了12世纪至15世纪,随着欧洲艺术的崛起更多的艺术题材集中的反应了基督时代的观念及物质文化色彩。
二、现代纤维艺术的概念界定
现代纤维艺术虽然与传统的纺织、编织手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有了脱胎换骨的全新面貌。现代纤维艺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手段和传统的材料的局限,而长期对新纤维材料的关注与尝试所产生的结果,所以说,纤维艺术的发展存在的一定的必然性,纤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既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又在发展过程中又吸纳了现代艺术观念、现代纺织科技的最新成果,因而也有学者称它为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应该说不管是从它的材料、工艺还是表现形式上,纤维艺术与纺织艺术设计都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在现代的发展中许多方面又是彼此交错、相互影响的。因而,从技术层面上说,他们之间不存在决然划分的界线。对于纤维艺术的概念及其称谓的划分,目前在国际上特别是在国内还是一个模糊的问题。在国内出现纤维艺术的称谓之外,还有称之为“纺织艺术”“壁挂艺术”“编织艺术”等。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纺织艺术”出现的时间较之“纤维艺术”更为早些,范围也相对要广,并且拥有传统的艺术作为基地,传统的纺织艺术实用性较强,例如:服装、服饰、家用纺织品等。“纺织艺术”具有商业上的可复制性,应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通常采用批量生产。相对于“纤维艺术”而言“纺织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地域、历史文化的色彩,更多的体现人类生产生活的地域地区及其民族特点,从材料上的使用可以看出,大多“纺织艺术”的材料选取大多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丰富资源。“纤维艺术“作为一个极富现代寓意的词汇,与现代艺术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相对而言更注重时代性、观念性的体现,材料选取更为广泛,区别于传统“纺织艺术”的实用性,更为把着力点落实到高度的审美自由性上来,发挥的空间更为广泛,集中体现创作者的艺术理念,并与现代建筑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性、实验性和创造性,对于材料本身的性能和特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与此同时增强了艺术家的参与性和作品的不可复制性。
纤维艺术的主要创作媒介来自于艺术家对于纤维材料的选取,依托于传统纺织艺术的基础之上,以现代艺术观念为主导,远离传统实用性的束缚,更倾向于现代艺术的观念性、创造性、实验性、综合性以及积极的参与性,是传统和现代工艺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视觉表达方式。
三、现代纤维艺术的概念解析
这个概念的界定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一)从材料上来说,所谓广义的纤维材料是指在传统的的纤维材料基础之上,现代纤维材料所运用的棉、麻、丝、毛、等天然植物纤维材料以及化学合成的人造纤维:同时包括竹、藤、纸、皮革等非纺织领域的材料,与此同时还包括可以表达纤维形态的化学材料,如:橡胶、塑料、聚酯等。
(二)从工艺和需求上来说,现代纤维艺术与传统的放置艺术无绝对的划分界限,二者都体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生产生活所需的满足,现代纤维艺术中的大部分技法都来自于传统纺织艺术的领域,如各类编、织、印、染、绣等,因此二者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的关系。
(三)从功能性来说,现代纤维艺术与传统纺织艺术的本质存在于重要差别,传统艺术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用性,从艺术设计角度来看贯穿每一件作品的始终是物尽其用的“用”,大多物品无法作为一件艺术品而单独存在,突出体现物品的实用性,商品的复制性成倍增长。而现代纤维艺术中主题和审美观念的表达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独立存在,最大限度发挥“美”的设计理念,审美具有高度的自由性,绝大部分不再作为商品性质被复制,更多是以主观的意念为出发点去表达设计者的情感与感悟,集中体现一种空间的观念。现代纤维艺术由于时代的独特性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使用材料的工艺特性,不拘于传统纺织艺术的实用要求,具有强烈的形式感,这种高度的自由性给予了创作更广阔的想象,是区别于传统纺织艺术的重要特点,并且已更新颖的形式出现在现代艺术当中。
(四)现代纤维艺术在艺术手法上更加注重创新性、现代性、综合性的艺术变现形式。很大程度上从去过去的实用价值中解放出来,集中表达创作者的审美价值和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更多的与现代艺术思潮,现代人的生存、生活方式相联系,在传达方式上更加出现多元化的艺术手法。虽然现代纤维与其它现代艺术相比,其历史还相当的短暂,但它的发展势头却是十分迅猛的。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它的发展前景也极为广阔。纤维艺术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有温馨、柔和、舒适、激动、奔放等不同的心理感受,其从材料上、造型到色彩、编织手法、肌理的运用都有非常广阔的探索和表现空间有待我们去挖掘。
结 语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发现,新时期科技水平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从而也使得现代纤维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变幻,自视觉层面带给人们主观意义上的冲击。但是基于艺术的发展特性,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关艺术工作者应当站在提升的高度,不断的就现代纤维艺术予以拓展扩充,以便促使现代纤维艺术向着更深的现实艺术层面推进。
【参考文献】
[1]刘哲.从模仿到创新——谈现代纤维艺术基础之纤维肌理的教学[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20):56-57.
[2]吴琼.浅谈现代纤维艺术从形式到内容的发展[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丁思尧.浅析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之理念[J].教育艺术,2012(8):49-50.
[4]彭佳丽.论现代纤维艺术的表现理念与应用价值[J].美术大观,2012(5):73-73.
Kari的作品在空间中所展示的是一种加法和减法,这种加减依附于回忆和情感痕迹而存在。在她的艺术世界里,包含着对事物的双向辩证关系,衣服因为编织而一点点成型,裙子在拆解中一点点从人们视线里消失,当你看到这种成型或消失的过程时会想象出这些作品完成之后的样子,而他们恰如其分的保持着这样一种半有形半无形的状态,从而引人无限遐想。她的作品让人们印象里无比柔软舒适的材料变得如石头般坚硬,让一切琐碎的,简单的,并非刻意的事物存在并显示出它们内在的深层含义,这种艺术是活着的,它富有情感,并将这种情感逐渐的灌输给观者,给他们更多的启发。大多数时候,像这样寻找到人们熟悉的和陌生的事物之间的连接点,是Kari擅长的事,也是她的作品想要表达的基本概念。
她所选择的载体则是各种各样的纺织品,亦可以叫织物,她选择织物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导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正是这样一些司空见惯的织品经过她的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非物质性的,诗意的,富有信仰色彩的深层含义,也许我们可以将她和她的作品视为一种暗示,暗示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正意义。而能够承载这些的本体则是人们日常所见的,平淡无奇的织物,而当你看到Kari的作品,你会发现她的作品中并不是完整的、成型的作品,而是一些散开的线和剩余的已经脱线了的毛衣和织物,线迹因曾是织物一部分而如波浪般曲折不一,或四散开来回归线轴,或聚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画作,这些线毫无规律可循,也毫无相似之处,以其独有的韵律感给人新的视觉感受,它们让人联想到一种文字,谱军着我们看不懂的语言。也正是因为这样,Kari的作品往往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人跟随她的脚步一直探寻下去。
对于Kari而言,往往一件作品的意义产生于一件毛衣停止编织的瞬间,通过编织或者拆解这两个动作的逆转,毛衣出现了一种新的,自相矛盾的意义。随着毛衣线一扣扣的解开,衣服就在不断消失,人们本能的想要寻找到源头停止它继续脱扣,因为脱扣后的线不再是柔软温暖的毛衣,只是一堆毫无用处的毛线,也就是说它的功能性便不复存在。但这些线并不意味着无法挽回,他们可以编织成原来的样子,也可以织出更好看的款式。
Kari想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循环利用的概念:如果我们手中的一件东西被拆散或无意间坏掉,并不意味着这个已经失去原本功能性的东西毫无保留价值,恰恰相反,他给予了我们一次重新组合和创作的机会,一次重新来过,也许会比之前更精彩。一些人因为种种客观原因放弃了这次机会,而这些作品很幸运的到了Kari手中,于是她从人们手中接过这些未完成或不再会使用的作品,为它们续军接下来的故事。
给男友的圣诞礼物这双袜子原来的主人在第一年圣诞节送给男友一只袜子,约定明年再织一只给他。但是第二只还没织完两人的爱情就结束了。这双未完成的袜子自1987年起一直躺在原主人的编织篮中,直到2005年被Kari收藏。
当一件针织衫失去了完整性,它就失去了原本的功能性,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选择放弃使用,直接丢弃,然而,无论是衣服、手套还是围巾,每件针织作品都出自一个家庭,它们的背后都蕴含着制作者对于使用者的情感意义,这种情感不会因为它失去功能性而消失殆尽,就算放在美术馆里陈列展出,这份情感都依然深深存在着。也正是这个过程中,她发现织物是可以一直编织下去的,就算之前它们以服装的形式存在过,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更多的可能性。我们时常会遇到这些情况,比如一件毛衣在制作者未能完成之前就不再被喜欢或者被需要,可能是因为使用者已经长大或者过世,为此制作者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性,再比如起初的计划和过程中的一些客观因素发生冲突,使得制作者没有办法按照初心完成作品,再或者是使用者长时间穿着使得作品有破损,这些半成品能够被保留下来原因只有两个,一是穿者没有钱买新的衣服,而更多的时候是说明这件作品对他们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Kari一直致力于这些织物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通过自己的方法为它们注入更多的价值。
要了解如此多的作品的故事,并进行自己的创作并非易事,这要靠广泛的收集的整理,这种收集不单单是物品,更重要的是需要去了解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包括制作者和使用者间的情感联系和经历。对于Kari来说,将这些作品的丝线编织在一起同样对于织物来说是又一次的重生,是她将这样一些来自民间各个家庭各个角落的故事联系在了一起,于是这些家庭间也因为她的作品产生了微妙的联系。想到这里,就像我们的生活,不经意间的偶遇和邂逅其实时刻都在上演着。Kari的装置艺术作品往往是一个看似神秘而狭小的空间,但这个空间里却充斥着巨大的力量和包容性。这是因为她站在一个特殊的视角,俯瞰着这些来自民间真实的情感。当你置身于她的装置中,你会切身体会到这些注满情感的作品导你的互动,如此多的经理和感情中总有一些导你的经历相似,于是回忆之门瞬间打开,或多或少,都会触及到你的心灵深处。
除此之外,Kari的收集不仅仅局限于手工的针织品,同时她也涉及另外一种带有工业化意味的物件收集,那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服装水洗标。它们往往只存在于人们不容易发现的衣角,既没有装饰性也没有直接的功能性,但却标注着我们不应该忽视的重要洗涤信息,同时也是生产者对使用者生活便利程度的一种关心和提示。
设计意境与科技的表现性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时间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设计也必须紧跟其后。依照时下的发展势头和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来看,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因为人类总是会有新的需要,那么就会有新的功能需求,有着传统与现代等诸多元素的纤维艺术设计更是如此。人类的审美需求在不断变化,那么在形式上就需要不断创新来满足这种需求。创新最需要的是理念,只有理念的创新才能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和进步,这时理念的东西上升为精神的范畴,这就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
纤维艺术家们共同拥有的品质是很积极的参与到各种事物中,在不同的时期可以从容的站在新的起点和新的视角去看待纤维设计,从而更好的将纤维艺术设计向更高的方向和更为广阔的领域进行延伸。纺织技术的长足进步有力地支持了艺术家们在材料和技术方面架构的设计需求。
纺织技术上的刨新给纤维艺术创造了更多艺术想象的可能性。如今,各种纤维原材料的研究和探索在纺织科技领域里成为主流,同时,不断研发和开发出来的高技术纤维成为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越来越多的纤维艺术作品将这些纺织新技术呈现出来。比如有的纤维艺术家采用数码技术和抽象手法等新的技法与传统的手工纤维原料相结合进行创作,其作品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它甚至穿越了技术和艺术的表象,更快的被商业化,这种两者互为优化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地被证明着。
“纺织”的历史在中国久远而厚重。近几年中国在纺织科技方面的发展全球为之瞩目,就拿在近年来发展绿色纤维和再生纤维方面,包括再生涤纶长短丝都是纺织科技领域的生物工程技术。如今在石油紧缺的情况下,发展生物化纤原料等成为纺织科技的主要课题。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聚乳酸纤维现今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在新型溶剂法技术方面也已经有了突破。我国竹浆纤维的发展也很迅猛,如果大家经常买衣服可以看到,商场里竹纤维面料的服装已经越来越多了。所有这些纺织科技进步技术,为当今纤维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高新技术纤维的发展成为近几年纺织科技的一大亮点,目前我国高性能纤维研发的品种日趋齐全,耐强腐蚀、耐高温、阻燃和高强高模这四大类纤维的代表性品种已实现产业化。国家一直很重视炭纤维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另外也在寻找一些新的纤维以及一些新的工艺,特别是在用于高新技术方面如纳米技术,高分子基础理论以及新型的一些聚合物等领域,我们还需要基础性的研究。
艺术家们在这些科技元素中,捕捉到源于生活和高技术相融合的美,赋予了纤维以色彩的聚散美,更将纤维的意境结合在形式美之中,创作出了大量的高技术作品。
融通的互动性
许多优秀的纤维艺术作品不仅让人重新认识到人的感性,更加重视感性和技术的融合,继而重视艺术和技术的结合。纤维设计艺术作为与这个时代同发展的艺术门类,受到了不同以往的关注。
纺织新技术和纤维艺术设计之间又有什么共性和区别呢?
首先,在艺术表现上他们都很现代,都很流行,在内容上他们相互融通。比如,当今的纤维设计师需要具有时尚的理念,基于对时下生活习俗的了解和不断丰富的时尚生活的了解,才能在本质上更加注重创新。纺织科技的不断发展丰富了纤维设计新样式的诞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它不仅丰富了设计的内涵,更扩大了设计的外延。当然,一种新样式能否具有形式美感要经过使用、审度来衡量。
或细腻、或粗犷,或写实、或抽象,纤维艺术作品所散发的独有形式美感,打动着观者对美的想象和憧憬,这也是所谓的艺术与心灵的深层交汇。每一件纤维作品是体现艺术家多年的艺术修养和创作实践的结晶,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对每个创作者真实的反映。纤维艺术作品在将形式美等特质传达出去的同时,更记录了人类生存体验和文化变迁。从中体味到生命逻辑,文化传承和生命演进的底蕴,以及在这个时代逐渐消失和遗散的都市人文情怀和朴素的乡土情结,这正是纤维艺术的真正内涵和大爱。现代纤维之美
之于“纤维艺术”,相信更多的纤维艺术家更倾向于使用“纺织”这个词。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纺织”的历史都足够久远凝重,而“纺织”与“纤维艺术”的传统本质又是如此的吻合。历数那些对人类有影响的纤维艺术作品,每一件的背后都有当地的纺织文化和历史缩影。作为一名当代的纤维艺术工作者,对纺织现状的认知和驾驭熟练与否,直接会影响到作品的创意和创作。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今天看来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对纺织科技现状了解的深或浅,可能会更直接的体现在作品上。
同样,纺织科技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众多研发成果,对纤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让我们重温一下上一届的优秀纤维艺术作品,其中很多艺术家使用了当今最有科技含量的纺织科技创新产品:聚酯纤维、活性冷水染织物、玉米纤维、电脑提花、数字印花、数字蕾丝印花、聚酰胺纱、丝瓜植物纤维等等,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简直可以说是当今纺织高科技新产品的一次大融合。有些纺织技术甚至是正在探索和研发试验阶段,就已经被独具慧眼的艺术家们赋予了生机勃勃的艺术美感。
技术和创意,形式和样式必然会不期而遇的。好的纤维艺术创意要有精良的纺织科技做媒介加以展现。比如近一两年来在纺织创新领域独树一帜的数码印花技术,这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使用,它的时尚性,科技含量,低碳环保以及创意无限的可能性,使其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新的时尚热点。同样,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创作出的当今纤维艺术作品,在静穆中求飘逸,或在灵动中求顿挫,在纺织高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的常态中超然逸出,为人们呈现出一脉生命的清流,含道飞舞,撼人心魄。
[关键词]纤维艺术;纤维材料;美感
纤维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图案美,纤维材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表现力,不同的纤维材料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逐渐发现了纤维艺术中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这种手段的运用,从本质上就是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上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在无形之中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纤维艺术观念、形式认识上深化,同时也促使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独特语言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纤维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的风貌。
平面性、浮雕式的壁挂;立体性、装置性的软雕塑;环境与纤维艺术互动的陈设性纤维艺术。
无疑都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这一切标志着现代纤维艺术的艺术语言、开拓性的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强调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强调了材料和技术的综合性、多重性,反映了隐藏在视觉形态中的时代特征。雕塑家吕品昌说过:“将技术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在这方面不乏范例,美国纤维艺术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满了魅力,通过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及对其品质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艺,充分发挥纤维素材的自然特质,引想和想象,创作出令人回味的纤维艺术作品。席拉•希克斯认为:在做纤维艺术作品时,艺术家应该完全自由地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意图,不需要临摹平面绘画的模式,而应该在编织过程中求开拓、求创新。当她的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新异的作品对看惯了墙面壁挂的人来说是非常吃惊的,猜不出究竟是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的,艺术家的灵感究竟来自何方?其实,希克斯不但吸收了古代秘鲁的编织技艺而且还采用了塔斯科印第安人的编织方法,比如:带子的编织技艺。这使得她作品很好平衡了传统因素与现代语境的关系。在1967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上,希克斯参展的一件壁挂的装饰手法是用包芯经编纱线编织而成的。
该技艺是帕拉卡斯人制作葬礼服采用的技艺(Paracas,帕拉卡斯半岛,在今秘鲁伊卡省。以帕拉卡斯半岛为中心的文化,其年代为南美文化早初生期和早中间期,即公元前900年至公元400年,用精美的刺绣织物包裹尸体或作为随葬品,织物图案与纳斯卡彩陶有关)。席拉•希克斯由钻研传统织物出发,在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当代背景下,展开了她对织物蕴含物质与精神的永恒性的深刻思索。香港纤维艺术家安琪拉•林的作品就运用了很多点状材料元素。例如我们不太注意到的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这些材料都是作为点状元素出现的。其作品反映了她的兴趣和爱好。高中时学习的是中国文学,她的阅读广泛而深入,尤其在诗歌写作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曾在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学习过服装、雕塑和绘画。从1991年起,安琪拉•林举行了很多个人展和联展。2000年,林在“里程碑?刺绣展”展出14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来自阅读挪威神话小说带来的灵感。每一件作品上边都绣有她写的诗。她选择的材料以白色棉布和白色毡子作为主要的塑形基础,然后采用一些“生物材料”: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来表现大地的生长与生命的延续。她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作品:《婴儿》;第六幅:《恋爱》;第十幅到第十四幅:《死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第十四幅作品中,细小的白色的线球和一些鸡蛋皮,这件作品中没有诗,意味着结束和新的开始。这种把文字和纤维作品联系起来的方式源于中国艺术传统。美国艺术家苏金•乌尔《分散记忆》这件作品,使用了成串的珠状材料进行密集型的排列,然后围合,形成篮子的形状。通过单纯的色彩,多种大小不同的珠子及串联的技法,艺术家将自己分散的记忆寄予一个筒状的作品之中。各件小珠子犹如珍宝一般召唤观察者去观察去思考,享受珠子带来的视觉和触觉美感,并且其图像给人以隐喻的联想。这种珠子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象征的手法从较为深层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味和追忆。
【关键词】冰雪文化;纤维艺术;造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58-01
一、冰雪文化的特征展示
冰雪文化是指在冰雪自然环境状态下,以冰雪生态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这个定义包含三大要素,首先是冰雪的自然环境。其次是冰雪生态下的生活方式。我国北方许多地区都有冰雪自然现象发生,尤其在我国东北地区,常年冰雪覆盖,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深深受到这种自然现象的感染和影响,在生产和生活当中,已经不断形成了具有冰雪文化和符号特色的生活理念和具体行为方式。比如东北地区的冰灯节、冰溜子、雪橇等,都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最后是处于这种生态环境下人们特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品格。
二、纤维艺术的造型之美
纤维艺术造型种类丰富,加工技法多种多样,因此,纤维艺术作品的造型和结构也是各种各样,但是都具有美感。我国传统纤维艺术展示的是一种意向美,一般把纤维艺术造型当作具体形式,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抽象的精神和心理美感,这些造型大多以平面为主,包括丝毯、纤维画等,但是,近年来纤维艺术的造型开始发生改变,出现了许多立体的造型结构。这种造型之美,超出了传统的平面造型美,让人们所接受的美感更加立体和丰富化。
纤维艺术是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或人工合成纤维为创作材料,运用编织、缠绕、绣塑、缝缀、环结等多种制作手段进行创作的造型艺术,它的造型理念具有多样性,本文从冰雪文化的内在特征进行分析,探索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冰雪文化和纤维艺术的造型之间的艺术联系
东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片黑土地孕育了许多冰雪文化的种子,有数不清的冰雪文化形态。因此在进行纤维艺术造型设计的时候,可以优先考虑冰雪文化形象的平面设计,通过平面设计,产生视觉效果。由于冰雪文化形象的厚重感,将东北的冰雪文化形象作为纤维艺术造型设计的元素再合适不过了。
视觉设计和平面设计从本质上属于艺术手段。冰雪文化形象设计当中,通过艺术手段可以很好展示冰雪文化形象纤维艺术造型。这种设计理念非常现代,符合现代潮流,它面对的人群不同,和冰雪文化形象相比,它更加具有朝气和时尚感,对于青年人具有吸引力。
纤维艺术造型的设计,在借助了多媒体技术之后,通过冰雪文化元素的选用、加工,将其甄别,再进行平面艺术处理,借以辅助图形,产生一种差异感和独特感。比如,将那些富有东北冰雪文化特色的玉米、冰溜子、太阳、大丽菊、冰窗花、雪花、鹿茸、柞树等进行分类整理,按照直观性的原则进行符号归类,产生可识别性,然后做成海报、贺卡、银行信用卡等产品,让人很快就能识别出来。另外,像雾凇这种自然风景,以主题海报的形式呈现于景区里面,代表着纤维艺术造型的名片,让游客产生一种新鲜感,这种视觉效果可以反映两者之间的艺术联系。
纤维艺术造型设计在定位上也具有冰雪文化的特征。比如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作为视觉平面设计的依据和素材。具体冰雪文化题材可以是地理环境方面的流沙河、长白山等。题材的选择要精炼,富有代表性和鉴别性,让人可以一看看出这是东北特色。纤维艺术造型不仅仅是具体的视觉形象,还可以包括其他的形象,比如触觉形象等。纤维艺术造型的根本在于冰雪文化的根基,通过将这种根基符号化,通过平面设计的手段来具体直观展现。
四、结语
冰雪文化的发展是扎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因此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产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冰雪文化的很多痕迹。目前关于纤维艺术造型的讨论越来越多,我国由于纤维艺术造型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还不成熟,许多研究讨论也都模糊不清,各种观点也不明晰。总之这方面的研究还在初探阶段,本文在参考了许多资料后,经过梳理分析,认为冰雪文化的特征对纤维艺术的造型具有内在帮助,两者具有内在的艺术逻辑联系,通过分析这种联系,纤维艺术可以得到更好借鉴。
参考文献:
[1]蔡从烈,秦栗,薛建新.纤维艺术设计[J].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6):32.
[2]苏荷芬.现代纤维艺术软材料形态美的研究[J].建材世界,2009,(5):120.
[3]刘建廷.冰雪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1):119-122.
[4]单兆鉴,王博.人类滑雪起源地:中国・新疆・阿勒泰[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20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