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时间:2023-03-02 15:00:27

导语:在牛顿第二定律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第1篇

好的物理课堂板书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集成块”,是“教路”和“学路”的高度概括,是教师的微型教案。严格地讲,好的板书设计就是一件艺术精品。教师要善于设计和推敲板书。笔者从物理课堂板书的基本类型和要求出发,力争使设计和推敲的板书达到三美:内容美、形式美、书写美。

一、提纲式板书的撰写

提纲式板书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以统揽全章、全节,显示教材结构层次的板书形式。这样的板书理清了一节书或一章书的脉络,把握了教材的主要内容,能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材的内容。

如《牛顿第二定律》可设计如下板书:

(一)回顾知识、提出问题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1.加速度和力存在什么关系呢?

2.物体受力一定时,加速度和质量存在什么关系呢?

(二)巧设实

实验装置,实验过程(略)。

(三)科学结论

1.对质量相同的物体来说,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即a∝F。

2.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a∝F。

(四)导出公式

综合上述两个结论:a∝,或者F∝ma,写成等式F=kma,k是比例常数。当F、m、a均取国际制单位时,则k=1,得到F=ma。

(五)得到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六)适用范围

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二、摘要式板书的撰写

摘要式板书以摘要一节或一章教材的重要概念、重要定律或重要内容为主,构成全节或全章教材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全节或全章内容有全面的、系统的、总体的了解,便于学生掌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牛顿运动定律》一章复习课的板书即采用了这种形式。

(一)知识结构

1.牛顿第一定律:(1)惯性及其量度(质量);(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二定律(F=ma):(1)分量表达式:F=ma;F=mab;(2)定律的“四性”:同体性、瞬时性、矢量性(F、a同向)、独立性(F、F…a、a…)。

3.牛顿第三定律:(1)定律的“四性”:异体性、同时性、成对性、同类性(性质相同);(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比较。

(二)解题思路及方法指导

1.解题类型:(1)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2)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2.解题思路:(1)选择对象;(2)受力分析;(3)确定运动;(4)建立坐标;(5)列出方程;(6)验证结果。

3.解题方法:(1)等效法;(2)整体法;(3)隔离法等。

4.例题分析(略)。

三、线索式板书的撰写

线索式板书以突出教学内容线索为目的,把知识的产生、实验的验证、过程的推导、知识的运用巧妙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种板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能十分清晰地显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一节可设计如下板书:

(一)提出假设

复习引入新课,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而电流又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根据这个推理提出假设:磁场力可能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

(二)验证假设

为了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三)假设正确

实验验证了假设是正确的,磁场对运动电荷确实有洛仑兹力。作用在电流上的安培力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洛仑兹力的宏观表现。

(四)洛仑兹力的大小

在图2的物理情境中F=BILSin①I=nqvs②n为导体中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数,q为每个自由电荷的带电量,v为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度,s为导体的横截面积。由①和②得:F=(nLs)qvBSin,每个自由电荷受到的洛仑兹力f=F/nLs,f=qvBSin,是V与B的夹角。讨论:当=90时,即V垂直B,洛仑兹力有最大值f=qvB;当=0时,即V平行B,洛仑兹力有最小值,f=0。

(五)洛仑兹力的方向

洛仑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只不过需强调的是四指指向正电荷运动的方向,与负电荷运动的方向相反。

(六)例题评析

(略)

四、表格式板书的撰写

表格式板书是先把教学内容分门别类,然后将内容统一纳入表格中,用表格的纵横交叉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优点是分类清楚,井然有序,形成强烈对比,可以使学生从表格的统计、比较中深刻领会教学内容。

如《放射性元素》一节可设计如下板书:【简】

天然放射现象:

物理课堂教学板书的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物理课堂教学板书的设计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必须因教材、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能囿于一个程式。优秀的板书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效果不仅与板书有关,而且与教师的语言、机智、热情等素质因素有关。在板书上要真正做到“无意于法则,而自合于法则”,“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的确也是一门精湛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冯海燕.论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开展[J].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09(02).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教学建议,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火车转弯

 

圆周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也是牛顿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综合应用。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多,且许多物理量(力、加速度、线速度)在时刻变化,因此,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困点。教师如何根据自己的学生把握教材的难易,设计好教案,对顺利完成好本单元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5月中旬,我市进行了教学能手评选活动,我作为评委听了教师在本单元的赛教课,根据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反应情况,我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了反复思考,并通过对人教版和鲁科版教材的研究,对本单元提出教学建议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仅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参考。

1、向心力:在本次赛教中,一位教师给向心力下了如下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到指向圆心的合外力,叫向心力。这个定义是不确切的,其一是容易给学生产生误导,认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要受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其二、向心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它可以是某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还可以是某种力的分力。鲁科版在本知识点教材处理比较好,先通过细绳栓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圆周运动的演示实验,分析其受力,得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要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等效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向心力。这个定义也比较科学,学生容易接受,且给等效力留了拓展空间,教师在后面的教学中,再通过圆周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逐渐认知向心力。在新课教学中,对有些复杂问题应循序渐进,不可一步到位。人教版教材是先学习向心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合力叫向心力。这样给出向心力显得有点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cssci期刊目录。

2、向心加速度:人教版教材是通过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找出t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v,v∕t求出平均加速度,当t趋近零时,v垂直于速度v,且指向圆心,既为质点在该位置的加速度,称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然后给出加速度的公式。按此教学方案,逻辑性强,学生能知道向心加速度的来龙去脉,但由于用到了速度的失量差和极限概念,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从课堂效果上看并不好,因此本教学方案适宜优秀学生。鲁科版教教材是通过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分析,总结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向心力的作用,那么它必然存在一个由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叫向心加速,方向与向心力方向一致,始终指向圆心,然后直接给出向心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省去了复杂的数学推导,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感觉容易接受,师生互动较为活跃。

3、火车转弯:火车转弯是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综合分析最好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好火车转弯时需要的向心力(mv∕r或mωr)与提供的向心力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后面学习离心运动、宇宙速度、天体的运行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听完教师的课后,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三点建议:(1)必须展示或画出铁轨与火车车轮接触图形,并明确指出火车的车轮上有突出的轮缘,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听懂火车转弯时向心力的来源,以及车轮与铁轨的相互作用关系。人教版在此处编写的非常到位,望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参考。(2)火车转弯时应从双轨等高说起,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铁路建设时外轨要略高于内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对于弯道半径、内外高度差确定的某个弯道,火车受到的重力与支持的合力指向圆心,如果车速合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这个合力恰好提供火车转弯所需向心力(建议教师画出简图求出这一速度:mgtan=mv/r),那么火车轮缘就不会对铁轨形成挤压,进而给学生提出,当火车速度大于、小于这一速度时,轮缘与哪条轨形成挤压?力的方向如何,让学生讨论得出结果。(3)应明确指出火车转弯(汽车转弯)的轨道平面是水平面,而不是道路横截面的斜面。学生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容易把向心力写成mgsin,究其错误原因,就是没有正确找出车转弯时的轨道平面。

上述只是自己听课后对圆周运动单元提出的教学建议,供教师在本单元教学时参考,由此也希望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两种版本以上的教材,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制定优化的教学设计方案,把每一节课都上成优质课。

第3篇

由于课本课文中,只有超重、失重、完全失重三个结论,既没有教师的演示实验,更没有学生的分组实验,而很多学生对超重、失重、特别是完全失重缺乏感性认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坡度太陡,不利于学生顺利地去认识现象,建立概念,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鉴于此,我设计了三个学生分组实验和一个教师演示实验。

(二)学生分组实验的准备

为了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超重和失重现象,通过多次筛选,确定了弹簧秤下悬挂钩码的最佳方案。为了解决超重、失次重现象越明显,钩码越容易脱离弹簧秤悬钩的问题,我把钩码用线拴在了弹簧秤的悬钩上。为了让学生认识完全失重现象,我设计了用一根短线两端分系螺帽的装置来进行模拟演示,即用一颗螺帽来表示重物,另一颗螺帽表示弹簧秤,通过观察分析短线是否有形变,来认识完全失重条件下,用弹簧秤是测不出物体所受重力的,这就解决了直接用弹簧秤演示,指针反弹快不易观察且容易损坏弹簧秤的问题。最后设计了一个教师的演示实验:水袋下落漏水停流,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短线两端分系螺帽的下落与水袋下落漏水停流这两个实验间的内在联系,加深了对完全失重现象的理解。

(三)进行分组实验的意义

1.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因,总结出物理概念并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懂得:依靠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探索并掌握新的知识的,从而树立持久的学习信心。更重要的:在实验、观察、总结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认知规律。从近期来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从长远发展来看,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

2.通过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使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落到实处。

3.通过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抛弃了哪种由教师分析总结并得出结论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科学的合理的探索随堂实验课这种教学模式所遵循的一般规律。

【教案】

(-)教学目的

l.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3.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4.探索物理随堂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概念,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以及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对完全失重概念的理解。

2.在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下,物体的实重不变。

(四)教学器材

弹簧秤和钩码各33个,细线两端分系螺帽的装置33具,透明塑料水袋一个,锥子一把,尺子一把。高级中学物理试验课本66本。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牛顿第二定律F=ma说明了哪三个方面的问题?

生:①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②质量一定的物体,F恒定则a不变,F变则a变,F消失则a随之消失。③F=ma是矢量式,应用时须先规定正方向。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两个问题:①我国预计在2000年左右将发射载人宇宙飞船,那么,人们常常谈及的超重和失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②为什么心脏病人不宜乘坐飞机去旅行?为了弄清这两个问题,我先请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实验的要求是:先记住钩码静止时,弹簧秤的读数和弹簧秤指针的位置,此时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钩码的重力大小。再让弹簧秤和钩码一同竖直向上做加速直线运动,请注意刚开始运动的瞬间,指针是向上移动还是向下移动?

2.新课教学

学生分组实验1观察超重现象

板书课题:四、超重和失重。

生:指针下移,说明读数变大。

师:这种弹簧秤的读数大于约码实际重力的现象我们就叫它为超重现象。

板书:1.超重(1)现象

师:为什么钩码加速上升时,弹簧秤的读数会变大呢?若设钩码质量为m,竖直向上运动的加速度为a,那位同学能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对钩码进行研究,分析弹簧秤的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2)分析图1

引导生答:弹簧和钩码受力分析如图1,由牛顿第三定律有:弹簧秤的读数产和钩码所受弹力F是等大反向的。板书:F=-F′

F-mg=maF=mg+ma(l)

引导学生得出: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师:人们常把弹簧秤称出的读数F′称为视重,mg称为物体的实重,则视重和实重谁大?

生:视重大。

师:若把弹簧秤变为升降机中的磅秤,板书图2,已知升降机与人和磅秤具有向上的相同的加速度a,人的质量为m,哪位同学能参照上面的分析直接得出磅秤的读数?

生A:板书:N′=-N,N=mg+ma说明人对秤的压力大于人的实际重力,视重N′大于实重mg。

师:哪位同学能综合上面两例的分析结论,得出什么叫超重现象?

生B: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的时候,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本身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板书:(3)结论:视重>实重

师:在超重情况下,物体本身的重力变没有?

生:物体本身的重力大小不变。

板书:(4)实重不变

师:同学们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时,秤的读数又如何变化呢?请同学们再来做实验,实验的要求是:先记住钩码静止时,弹簧秤的读数和指针的位置,然后观察当钩码和弹簧秤一同加速下降的瞬间,弹簧秤的指针是上移还是下移?

学生分组实验2:观察失重现象

生:指针上移,说明读数变小。

师:这种弹簧秤的读数小于物体实际重力的现象我们就称它为什么现象?

众生:失重现象。

板书:2失重(l)现象

师:设钩码的质量为m,向下的加速度为a,哪位同学能参照上面的分析,求出弹簧秤的读数?

板书:(2)分析

引导生答:板书:图3,F=-F′

mg-F=maF=mg-ma(2)

引导生答:当钩码具有向下的加速度a时,钩码对悬挂它的弹簧秤的拉力F′小于物体本身的重力mg。

师:同样地,若把弹簧秤变为升降机中的磅秤,已知升降机与人和秤向下的加速度均为a,人的质量为m,哪位同学能参照前面的分析得出秤的读数。

生C:板书:图4,N′=-N,N=mg一ma说明人对秤的压力小于人的实际重力。

师:哪位同学能总结出什么叫失重现象?

生D: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的时候,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本身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板书:(3)结论:视重<实重

师:在失重条件下,物体本身的重力变没有?

生:物体的重力不变。

板书:(4)实重不变。

师:由(2)式可知,物体具有的向下的加速度的值越大,则秤的读数就越小,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称不出物体重力的情况呢?请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这是短线两端分别系住两颗小螺帽的装置,请在绳未被拉直的情况下,无初速的同时释放此装置,注意观察两螺帽在自由下落过程中,短线被拉直没有?

学生实验3,观察完全失重现象。

众生:线没有被拉直。

师:同学们想一想,若先用手握住一颗螺帽,让另一颗悬吊的螺帽静止,然后无初速释放,短线中有没有弹力?

众生:没有。

师:假若一颗螺帽是弹簧秤,那么能否称出另一颗螺帽的重力?为什么?

生E:不能。因为弹簧秤和重物的加速度都是g,它们间不可能有形变,也就没有相互作用力了。

师:这种根本称不出物体重力的现象就叫什么现象?

众生:完全失重现象。

板书:3.完全失重,(1)现象:

师:有的同学要问:为什么不用弹簧秤来做完全失重的实验而改用两螺帽来模拟呢?原因有2:①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弹簧秤指针恢复太快,且下落过程中,弹簧秤易转动,这都不利于观察指针的移动情况。(2)保护弹簧秤不受损坏,这为什么我们以后将专门研究。

师:哪位同学能分析:弹簧秤的读数为什么会为零?

板书:(2)分析

生F:完全失重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为g,参照对失重现象的分析和(2)式可得,弹簧秤的读数为零。

师:哪位同学能总结出什么是完全失重现象?

生G:当物体具有的向下的加速度就是重力加速度时,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等于零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板书:(3)结论:视重为零。

师: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物体本身的重力有没有变化?

生:物体本身的重力不变。

板书:(4)实重不变。

师:同学们在完全失重的情形下,会有许多奇妙的事情发生,请先来观察一个水断流的实验。我手提着的是一个盛了水的透明水袋,我现在用锥子在水袋上打一个小孔,袋中就喷出了一股细水流,我现在用尺子去切断水流,能否真的断流?不能!这是不是古人所说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情形。(众生笑)现在我让水袋自由下落,请同学注意观察:水袋在下落过程中,水流是否中断?

教师演示实验:水袋的自由下落。

生:水断流了。

师:为什么水会断流呢?

引导生H答:若把水袋视为前面实验中的一颗螺帽,水视为另一颗螺帽,水和水袋间就没有相互作用力了,即水和水袋的重力完全用以提供各自的重力加速度了,所以水不流了。

师:非常正确,同学们,事实上环绕地球飞行的宇宙飞船里用秤是称不出任何物体的重力的。哪说明宇宙飞船里的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

生:飞船内的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完全失重的空间。

师:在完全失重的空间里,科学家可以进行大量的生物、生理、生化、物理、医学等实验,并能取得地面上进行同样实验无法达到的优秀效果。据报道,美国一产妇在完全失重的飞船里曾产下一男孩,现约8岁,该男孩所表现出的智力和体力远远超过了同龄儿童,被美国人戏称为“小超人”。同学们,完全失重的空间里还有许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各国宇航局都力图率先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发达国家的宇航局也曾向世人征求可在飞船里进行实验的方案。北京市一名中学生曾设计出一个方案:即研究在完全失重的条件下,人的思维反应速度是不变、变快还是变慢。受到了发达国家宇航局的关注。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学在这方面有什么奇思妙想,不妨寄与我国宇航部门,希望将来在我国飞船上进行的实验里,有你们设计的方案。

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究竟什么是超重、什么是失重的问题了。那么,为什么心脏病人不宜乘飞机去旅行呢?为了简化问题,我假设旅客是乘直升飞机去旅行,当直升飞机加速上升时,哪位同学能分析这种情况下,人的心脏处于什么状态?请注意这颗红色的桃形表示人的心脏。

板书:图5

引导生答:这颗心脏处于超重状态。这颗心脏向上的加速度a是由周围肌肉向上的弹力F和心脏本身的重力mg的合力来提供的。参照(l)式可知,a越大,F越大,肌肉的形变越大,如果超过了肌肉的形变范围,则此心脏就出问题了。

师:上面仅对心脏的状态作了个受力情况分析,事实上,粗略地讲,当心脏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流经心脏的血液同样处于超重状态,要把这些血泵出心脏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心脏的负担就比无加速度时大得多,若旅客本身的心脏平时就不好,再加上超重情况下要急剧增加心脏的负担,这颗心脏就容易出问题了。有的同学要说:若旅客熬过了上升关,下降就不会出问题了。现在我就设直升飞机减速竖直下降最后停在地面上,哪位同学能判断此心脏处于什么状态?

生H:失重

生1:超重

师:飞机减速下降,速度在减小,加速度向什么方向?心脏处于什么状态?

众生:加速度方向向上,心脏处于超重状态,同样容易出问题。

师:哪位同学能举出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超重或失重的情形。

生:略

引导生小结:略。

3.布置作业

第4篇

物理学科的概念多,规律、公式复杂且比较抽象。教师首先要充分熟悉教材(包括初中教材),因为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而编写的,是本学科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品德的载体。它具有科学文化的积累、继承、传播和发展的作用,然后通过对教材的认真研究、分析,做到:

1.1找出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速度与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率的关系;动量与动量变化、动量变化率的关系等。

1.2推敲难以理解的概念疑点。比如:电动势定义中“非静电力”的含义和“非静电力”的来源;磁通量定义中的“磁感线条数”的含义等。

1.3整理含混不清的概念本质。比如:人造天体的发射速度是什么意思?宇宙速度是发射速度还是绕行速度?

1.4研究重要规律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及各规律之间的关系。比如:动量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和研究对象是什么?动能定理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关系;内力做功与势能变化的关系;电磁感应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等。

这是对一个物理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驾驭教材,驾驭学生。

2.搞好“三本”建设和课后记

“三本”是指习题纠错本、好题征集本、教育理论记录本。其中,习题纠错本用于记录学生在平时练习、考试中易错题,通过整理,找出错误原因,以便指导学生;好题征集本用于记录教师在查阅资料过程中遇到的比较灵活、比较巧妙、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好题,以供学生训练;教育理论记录本用于记录报纸杂志上介绍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好的教学方法。通过综合,用于实践指导教学。

一堂课上下来,总会有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通过学生的反馈(包括课堂反馈和课后反馈)及与其他教师之间的讨论,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课后笔记,对于自身的提高和成长无疑是一个捷径。某些教师的这一做法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课后记一般附于教案之后,其内容是灵活的,但一般包括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精彩成功、不足甚至失败的地方,总结一堂课后与其他教师好的方法相比较存在的不足之处。经过反思处理,用于指导以后的教学和探索矫正途径是大有益处的。

3.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要求

内容标准通过相关行为动词,不仅对知识技能的学习目标提出要求,而且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提出明确的要求。如“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究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学生尝试应用这些研究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内容标准还对相关的行为动词所表示的学习水平和体验性的要求做出了界定。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的价值取向既互相并行又互为补充,缺一不可。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分享的团队精神,为学生在社会群体性中的适应和发展做准备。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性问题,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倾向和思维特征,引导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

高中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是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中实现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学习方式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为每个学生学习的需求提供咨询和帮助,引导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及网络资源,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5.实验不能用分组实验取代演示实验

有些教师持有这样的观点:“能进行分组实验的尽量进行分组实验”,特别在一些展示课上,教师都是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分组实验。其实,未必有效。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都各有独特的功能,不是所有实验都是分组比演示效果好。除了实验仪器紧缺的实验只能安排演示实验以外,对于新授课中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需要集中众人智慧共同突破难点,演示比分组可能更合适。例如,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时,第一次接触比较复杂的分压式电路,此时,由于学生对于电学实验操作已经比较生疏,直接安排分组实验,如果没有过细的操作指导,学生就很难完成电路连接,电路不能正常连接实验就无从谈起。因此,先做演示实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6.讲究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力求讲得深一些,充分发挥这些重点概念和规律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要突出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重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因为它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基础。在讲解概念时,一定要重视得出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使学生清楚了解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通过对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的讲解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讲解上,不要用讲解大量例题,代替对概念和规律的讲述。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不要急于做大量习题。学习物理的目的不是解题,绝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或重点。当然,在对基本现象、概念和规律做了充分讲解的基础上,讲解适当数量的例题是必要的,但不是越多越好。同样,学生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需的,但也不是越多越好。

第5篇

关键词:高三物理;物理教学;复习效果;方法策略

高中物理涉及力、热、光、电和原子物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同学们面临复习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不少高三生在进入全面复习后,对物理复习一时找不到头绪,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一、高三物理课复习面临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在高三物理复习过程中容易走入误区:一是教师不相信学生,讲课时面面到。二是教师认为自己的水平高,每节课滔滔不绝,常常是老师觉得津津有味,学生则是昏昏欲睡。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同样的结果:基础差的学生会感到物理知识高深莫测,分不清主次,而被动地被老师牵着走,久而久之便逐渐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主动开动思维、进行自我开拓的锻炼,独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另外,有些学生觉得课本知识点自己已经掌握了,老师的复习安排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时间浪费,于是就抛开老师,自己复习。殊不知,学生学习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而课堂学习基本都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如果老师讲一套,学生做一套,很可能会相互影响。那么,物理究竟该如何有效地复习呢?

二、提高高三物理复习效率的策略

(一)制订合适、详尽的复习计划。

复习时间要合理分配,8月1号-2012年1月30号完成第一轮基础知识系统复习:强化基础与主干,建立知识网络;2月1号-4月10号(其间包括春节放假)方法与能力专题讲座:巩固提高,进行专题突破;4月11号-5月5号题型训练:进行题型归类,解题方法适应性训练;5月6号-6月1号综合模拟练习:查缺补漏,全面提升。

(二)研究《考试手册》和《考试说明》。

为了把握高考的方向,提高复习的有效性,要开展对《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物理学科考试说明》的专题学习和研讨活动,捕捉《考试说明》上的些微变化,明确各知识点的要求,学会判断遇到的习题是否超纲,哪些题难度过大等等。形成“不让学生做无用功”的复习指导思想,由于我们对高考的要求把握的比较准,复习资料选择得比较恰当,复习过程中让学生有限的时间发挥出了最大的效能。

(1)了解新高考知识要求,抓住重点。

复习时,一则使知识条理性、系统化、更趋巩固。二则是用学过的知识、方法解决具体问题,获得成就感。再则也是为了面对翌年高考,恐怕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我们连考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复习当然效率就低。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考试手册》,明确复习方向。《考试手册》是考试的大纲,它明确考试性质、目标、细则以及一、二期课程标准考试内容和要求,提出试卷采用一卷两分叉形式“不同大题可以选择不同的A类或B类试题,若同一大题内同时做A类、B类两类试题,只以A类试题计分”,而且规定“一期、二期课程标准学习要求有高低差异时,取低要求作为考试要求”。明白一期(1)、(2)要求为复习重点。同学们只要按《手册》中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说明”三个方面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然而然地会明白哪些该考,重点在哪里,能力要求考到什么程度;哪些不要求考,这样就少走弯路。同学们手头复习资料较多,不免有“新瓶灌陈酒”、“旧瓶贴新签”的题,有的还是明显超纲,通过学《手册》,便能区分。

譬如:遇到与下列题素(一、二期课标分别要求的内容初略统计)相关的物理问题,我们就不必投入复习精力。这样可免陷入题海,防止难题干扰,有利于针对性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①物体的一般平衡问题;②牛顿运动定律的连结体问题;③摩擦力作动力的问题;④能量与动量、动量守恒综合的问题;⑤二个或二个以上合力提供向心力、宇宙三个速度、人造地球卫星问题;⑥理想气体三种图像的转换、内能及其热力学定律问题;⑦带电粒子在电场中作斜抛或受重力、电场力外还有其它外力作用的问题;⑧复杂的混联电路问题;⑨带电粒子受磁场作用时洛仑力计算问题;⑩交变电流及其变压器问题;原子能级图问题;核能计算问题,等等。

(2)要仔细解研近年考题。

我们不但要明白考什么,而且还要知道考了什么,做复习中的有心人。凡是复习到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点,就要留心搜集近几年来相关考题(特别是经典题),仔仔细细地解析和研究一遍,目的是亲身体验试题赋予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的考核要求,分析解决常规题、典型题的切入点,知道考点、考查能力要求、研究相关试题可能存在的命题空间,达到以少胜多的有效复习效果。

为此,建议大家复习时,针对题型特点,题目的难易度进行自主变化,保证知识掌握更全面,技能应用更灵活,基础夯得更扎实,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要注意呈现规律,估计会考什么。

通过研究高考的变化趋势,明确具体知识的价值取向,界定具体知识的整体层次要求。首先要研究新课程与旧高考的相同点。年来的高考的一个变化是更加注重对具体知识的价值取向,而不再是纯粹的知识。

(三)对知识梳理要细化。

复习要有计划,可按章节的顺序进行,从基本概念、定义、定理、公式、解题方法、典型例题与习题等入手。不要走马观花,对每一知识点做到一个字“细”。比如复习“重力”时就要从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入手,提出下列问题:①地球上随地球一起转动的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与重力在不同位置的关系;②地球上空的人造地球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与重力关系;③距地面一定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④超重与失重;⑤月球与火星等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等,要注重知识的迁移。

要熟练掌握公式及导出公式的推导,理解公式的适用条件,如:库仑定律适用真空中的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计算;公式适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计算等。真正理解公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

要了解常见的一些图像:力学中主要包括位移时间图像(s-t图像)、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振动图像x-t图、波动图像y-x图等;电学中的电场线分布图、磁感线分布图、等势面分布图等;还有气体图像p-v图、v-T图、p-T图等;在实验中也涉及到不少图像,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要用到a-F图像、a-1/m图像,用“伏安法”测电阻时要画出I-u图像,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时要画u-I图,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时要画出的T2-L图等;在各类习题中图像问题也是频频出现,更有些图像是教材中未曾出现过的,如力学中F-s图,电磁感应中的Φ-t图、E-t图等。要弄清各种图像的坐标轴、斜率、截距、面积、交点等物理意义。对有些问题中所作的图线不是直线往往还要会转化成直线图形式,如验证玻意耳定律时要画图;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要画图等。

对习题的复习还要能举一反三,拓展联想,如一端封闭开口向下的粗细均匀的玻璃管内有一定质量的气体插入水银槽中,保持温度不变,将玻璃管稍向上、向下、分别以A、B、C点为轴将管子转过一小角度(以上管口均不离开水银面)判断h,l将如何变化。

对课本所涉及的21个实验若有条件最好在考前再做一遍,对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数据处理、结论、误差分析、实验改进等进行逐一分析。

(四)抓住课堂,追求复习的实效性。

加强基础靠天天强调只是其中一面,真正要落实见效还是靠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为此我们建议采用以下一些做法:

(1)发挥集体备课智慧。

每一章复习开始时,高三年级的物理教师集中讨论,确定每节课的重点、难点,透析每个知识点,统一打印教案,全面做好课前准备,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

(2)做好典例评析。

剖析经典例题,做好延伸拓展,在例题的选取、处理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基础的回顾,进一步加强、巩固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应用。一定不搞偏题、怪题,避免就题讲题,从根本上改变“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训练方法,精挑细选复习题,充分发挥复习题的功效,充分挖掘例题中的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变化点,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激发学生的思维,做到“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新“获”。

(3)注重阶段总结,重视学习情况的反馈。

每复习完一单元,要进行一次考试,测试题也以基础题为主,测试后及时批阅,搞好试卷分析,做好错题统计,从而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及时补上,让学生不留一个知识死角,不留一个知识漏洞,真正将各个知识点落实到位。

(4)克服重资料,轻教材的倾向。

在开始复习阶段我们应把高三物理复习的整体思想和方法告诉学生,使老师与学生能更好地配合,明确复习的重点,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在课本中落实各个考点,挖掘课本中的知识内涵,重温公式、定理的推导,切忌脱离教材,过分依赖复习资料。

(五)重视基础、回归课本。

万变不离纲,高考物理也不会离开课本,要在考前认真地将课本内容复习一遍,尤其是对课本中“点击”、“拓展联想”、“历史回眸”等要多加关注,这些很有可能会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因为高考的出题思路和模式,都是以课本为根本,一些题就是在课本练习的基础上加以变形和组合。因此要做到课本、《高考大纲》、考试说明中提到的公式必须掌握,还要注意研究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以及各种知识在生活的应用等。

分析前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知识点、基础题型和方法,几乎是每年都考,且常考常新,将这些重点逐一列出,每一点配1~2题练习和拓展练习,这样既提高了备考的针对性、有效性,减少了盲目性,又可作为考前适应性训练。

立足教材,夯实基础,抓好三基。从历年物理高考试题看,同学们在复习时还是要注重抓基础。高考物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比重较大,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把基本的知识点弄清楚明白,不留盲点。与此同时,高考物理试题越来越灵活多变,会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动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练习,对日常习题要做到位,不能敷衍应付或者贪多求快,那样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复习时细心推敲要考察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展现教师的分析思维,还要充分展现学生的思考思维,把教学活动体现为思维活动。

复习时既要求全面周到,又要注重教材的科学体系,打好“双基”,准确掌握考试内容,做到复习不超纲,不做无用功,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细心推敲对高考内容四个不同层次――理解、掌握、应用、了解的要求。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复习时同时还应适当增加难度,我的教学特点是“细、难、高”。

细节:要做到高与难,细就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复习要扎实,狠抓三基,掌握每本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各种题型的基本解法。

难度:复习的起点较高,例题和布置练习,不论低、中、高档题,都要求有一定思考性,即有一定难度。力求多选一些重点突出难点适当,知识面覆盖较大的题目。

高度:用高考的高度、高考的题目所达到的水平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全面提高。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区别对待,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复习过程中注重推优补差,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利用提高班适当增加难度和深度,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充分利用补课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分析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励他们不断挖掘潜力,最大限度提高他们物理成绩。让所有学生都有收获,提高学生能力。

(六)关注学困生,给予更多关爱,提高高考成绩。

不仅要把优秀学生培养好,也要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好、考好。也许差生对班级成绩的影响要超过优秀学生。成以要提高班级成绩就必须转化差生。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前提。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卑、自弃心理,这就更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关爱。卢梭说过“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遭遇失败,对物理失去信心,丧失兴趣,“破罐子破摔”时,甚至对学习对老师都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生活上出了问题,而影响了学习。我们只有主动接近他们,帮助他们分析成绩差的原因,对于他们所取得的进步,及时予以表扬、鼓励,而对于那些因为生活上的困难而影响学习的,要配合家长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真诚的关心和爱护。

(七)进行有效的考前辅导,提高学生应试技巧。

(1)思维开放,步骤规范。

一个题目往往不是会了才做,而是做了才会。当思考中出现断点时,要敢于尝试。如我们常说解决力学问题有三大途径,那么当用能量守恒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时,换一种方法一定会柳暗花明,要坚定这种信念并能实施这种做法。一个熟知的问题有时会因为表达不到位而丢分,尤其是遇到论述题,因此规范解题步骤是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如所用字母代表了哪个物理量,所列方程是应用哪个规律得出的,这些都是必须要说明的。一道题要完整地解答出来,防止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考试时认真对待、不留遗憾。后期复习中老师会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考试,次数也会相应增多,每次考试我们不能预期题目难易,要允许自己有不会的题目,我们不能预期分值的高低,将每次考试当作一次收获,积累经验,收获成功,提升对试卷的亲切感。

(2)优化练习,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首先,我认为练习题要精选。我的做法是:讲例题或学生做题,都要求做到“举一翻十”。

其次,练习的讲评是高三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课堂讲评要科学化,要注重教学的效果,不该讲的不讲,该点拨的要点拨,该讲的内容一定要讲透。多做限时练习,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我觉得学生的练习一定要独立完成不能依赖答案,让学生思考问题时养成好的习惯。

(3)要重视解题的规范化。首先,多看历年高考试题提供的参考答案的解题过程,体味图示、文字、公式在解题中的有机穿插和衔接。其次,自己在解题时逐渐模仿。譬如:假设待求物理量;相同物理量有不同的含义要用下标加以区分;应用物理公式、定理、定律,列物理方程等都要用文字冠以相应的名称和列式依据。对于多过程、多状态的物理问题,尽量用图示或文字加以说明,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所有的物理量必须有单位,必要时对计算结果的物理意义加以探究讨论等,一定要杜绝不良的公式推积式解题习惯。

(4)对练习要全批全改,平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经常错的题目做在规定的本子上。选择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例题和练习题。解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选择例题和练习题是“复习什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题并非越多越好,质量低劣的练习会导致复习的有效性降低,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为学生选择合适于学生实际的教辅资料,对不符合要求的题目要坚决删除,要指导学生不要一味地钻进题海,要学会放弃。

(5)加强应试指导,向非智力因素要分数。

充分利用每一次练习、检测和几次大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如对选择题,要注意寻求合理、简洁的解题途径,要力争“保准求快”,对解答题要规范做答,努力做到“会而对,对而全,全而优”,减少无谓失,指导学生经常总结考前和考场上心理调节的做法与经验,力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式,总结临场时的审题答题顺序、技巧和临场审题、答题的具体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强化一些注意事项、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优化答题策略。

总之,高三物理复习必须要做到有计划、按步骤地合理进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论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辅的教学方法。结合实例讲清楚基本概念,够用为度重点突出理论公式的应用是常规教学应遵循的模式,并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多样化,既能保证课堂信息量大,又能避免单纯多媒体授课的不足,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前言

《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所遵循的宏观运动规律以及流体和周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它建立在现场观测、实验室模拟、经典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基础上,具有严谨的理论性、原理的抽象性、概念多、方程推导繁杂等特点,对学生具备高等数学知识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大部分学生觉得该课程抽象、枯燥、难懂,普遍缺乏对流体力学理论的感性认识,都有某种程度的畏惧感,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懂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环境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力学等专业的学生都须具备不同程度的流体力学知识和技能,它是各专业后续课程如:液压传动、水力学、流体机械、空气调节、传热学等课程的基础。

为此,作者通过教学实践,就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新的教学内容、引入高科技的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流体力学》的教学质量。

二、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

《流体力学》的课程体系分为基本理论、基本应用和专门课题三大知识模块,它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积分知识、力学知识等。学生在接触流体力学课程伊始,对抽象的理论理解速度慢,对枯燥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容易厌烦,因而《流体力学》的教学应该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是听教师讲课,通过板书教师细致耐心地阐述概念、推导公式、突出重点、强调难点,以学生容易接受的讲课速度,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再配合上教师的表情、手势、师生之间的互动,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实例,讲清楚基本概念

流体力学的概念多、现象多,且很多概念和现象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诸如:拉格朗日法、欧拉法、流线、迹线、边界层等。因而利用身边的实例对这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讲解,例如在讲授描述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时,学生们很难理解。为了将概念通俗化,上课时笔者以城市公共交通部门统计客运量所采用两种方法为例:①在每一辆公交车上安排记录员,记录每辆车在不同时刻(站点)上下车人数,此法类似于拉格朗日法的质点跟踪,它与迹线的定义对应;②在每一公交站点安排记录员,记录不同时刻经过该站点车辆的上下车人数,此法等同于欧拉法,与流线的定义对应。

在讲解伯努利方程原理的时候,例举1912年“豪克”号铁甲巡洋舰与同行疾驶“奥林匹克”号远洋轮相撞的船吸现象,让学生清楚掌握流体的压强与它的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反之亦然。

概念是公式推演的基石,没有准确的概念,后续的公式推演几乎难以为继,清晰的概念会使公式的讲解和推演变得更加简易。利用浅显易懂的生活实例来阐述抽象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区别,教师易教、学生易懂,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用为度,重点突出理论公式的应用

伯努利方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流体力学中的具体应用,是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的基础,始终贯穿着整篇教材。在讲解该理论公式的时候,先从容易理解的静力学平衡微分方程推导开始,强调公式所依据的原理是牛顿第二定律,假设条件是平衡、理想、静止的流体,重点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公式各项的几何意义和物理含义,掌握公式的实际应用。这样学习到后面的动力学伯努利方程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学生就觉得不会那么深奥。在讲解相对平衡的流体压强分布规律时,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推导过程,因为它在解决一般平衡流体内部的压强分布规律及其对固体壁面的作用力问题时非常重要。而对于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的学习,只强调记住结论和理解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这样做,有效地避免了大量公式繁琐的推导给学生带来的畏难情绪,也能够做到以用为度、重点突出。

不可否认,依靠粉笔与黑板的教学条件、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不先进,教学效率不高,适应不了课程教学学时少、受教育学生数增加的情况。

三、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辅

当前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普遍地应用于高校的教学中。制作教学用的视频、多媒体软件、电子课件等素材,作为课堂教学有力的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图文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将课程内容及有关背景资料以影像、图片等形式,直观地传播给学习者,将流体力学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能够达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流体力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团队制作了流体力学多媒体电子教案,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既发挥传统板书教学中容易带动学生思路、逐条在黑板上书写的特点,在课件制作中根据讲解的进度逐条展现公式条目等内容,同时又将难以理解、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流线、边界层和紊流等抽象概念和流动现象,以多媒体的方式在课堂上直观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印象。教学团队收集、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例如在讲解雷诺判据的时候,制作了雷诺实验的FLIASH素材,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流体流动的两种不同状态,以及流态判据—雷诺数与流动速度、管径、流体种类有关系。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表达后,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程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制作需占用大量时间板书和不易通过板书表述的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做到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多媒体技术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理使用与不当使用之别。但是实践应用中,发现有的教师完全抛弃以往的黑板式教学模式,离开多媒体手段就上不了课;有的教师将教材内容全部照搬到了课件中,自己就成了的幻灯片放映员,“照机宣科”;有的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过分追求课件的美观性,界面过于华丽,淡化了教学重点;也有的教师忽略学生对课件内容理解消化的时间,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讲解的速度,降低了教学效果。上述现象将会造成一种新形式的“满堂灌”,只不过是由“人灌”变成“机灌”而已。

四、总结

流体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将前后知识贯通,突出重点,化烦就简、引入实例形象阐述概念原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进程;多媒体教学能将难于理解的知识通过图文、音像生动地显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性记忆。借助于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多样化,既能保证课堂信息量大,又能避免单纯多媒体授课的不足,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以上是笔者在流体力学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愿与同行共同切磋。

基金项目:2009年安徽省教育厅《流体力学》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许贤良,王传礼,张军等.流体力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第7篇

一定的人才结构系统由一定时期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条件所决定,并受社会传统的影响。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先是机械化和电气化迅速发展,接着微型计算机、数控技术和互联网普及,社会生产又进一步向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些国家通行美国的人才层次划分办法,将工程领域人员划分为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半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五个档次。从我国情况来看,则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含熟练工)、普通工七档。而在实际应用中,按照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能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技术操作工人,二是工艺技术人员,三是从事产品设计和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职能层次的划分中,各层次人员是互相联系的:其中工艺技术人员是产品设计开发人员和技术操作工人之间的中间层次,属过渡性工作的人员,在技术业务上工艺技术人员充当产品设计和开发人员与技术操作工人之间联系人。在技术业务上,工艺技术人员的核心业务是工艺设计,两翼则与上下层次之间有相同或相通之处,其中工装设计与产品设计开发同属设备设计,有共同之处,现场工艺服务与技术操作同属应用技能,有相通之处。这样,工艺技术人员与上层或下层人员之间才能有一定的共同语言,当好联系人,同时做好对上、下层的工艺服务工作。

在三个层次中,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产品设计,但必须了解工艺,否则设计出产品难以制造;工艺技术人员侧重工艺设计,但必须了解设备和技术工人操作,否则设计出的工艺将难以实施;而技术操作工人侧重操作,若不了解设备和工艺也无法进行操作。因此,各层次人员的素质上具有主辅结合的综合性。阶梯状人才结构系统中,各系列人员在纵向上具有从低到高的等级,在等级范围上具有交叉性,即下一系列人员的高等级和上一系列人员的中等级横向处于同一级水平线上,技术业务水平相当,无地位高低之分。这样有利于各个层次的人员在自身特性及延伸的前提下,发挥个人特长,通过实际工作钻研和各种途径、方式进修,由初级向高级延伸发展;也可以逐步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提高各层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纠正“重设计、轻工艺、鄙薄操作技术”的不良倾向。

三个层次人员的分布呈三角形:最上层是产品设计和开发人员,人数最少;中间层是工艺技术人员和技师,人数稍多;下层是广大技术工人,人数最多,是产品制造的基础,离开技术工人和技师的话,不但产品造不出来,质量也不能保证,制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品更难以实现。我国很多产品因竞争力弱,为保证优质品出口,只能把一般品及等外品销在国内。而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以上海电站汽轮机制造为例,从德国西门子引进的技术,只能生产30万千瓦以下机组,60万机组要合资合作生产。现在能生产120万千瓦机组,其汽轮机制造关键技术的解决,是靠几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技术人员,带领技术工人和技师共同研究,经过上百次工艺试验而攻克的。没有技术创新,没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技术再先进的产品,如超超临界的超大型发电机组,也是造不出来的。因此,为了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了能以优良产品供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我们必须在战略上重视技工―技师培训和工艺技术教育,重视青年工艺技术人员的教育培养,不断提高技术工人、技师和工艺人员的素养,以适应走向现代化的需要。

我们必须有战略眼光,将产品设计和开发所需要的高新技术人才,和产品制造所需要的技工、技师的技能型人才和工艺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重视技工、技师和工艺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促进这类人员成长。在培养大批技术工人和技师上,我们需要拓展阶梯式人才结构系统,完善技工―技师的技能型人才系列等级制度,大力加强对技工和技师的培训和技术教育。

二、机械工程认识论基础

工程是自然科学的应用学科,包括物理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信息工程四大类,其中物理工程又分为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核工程等。工程属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没有生命的物、物体、物质、物质生产、各类工程等,研究的是物的理,物质的化合和化分等,化合化分中物质有活动,是自然的,没有思想支配的,与人们的社会活动完全是两回事。既然提到物的理,理是什么?理有两种含义:一是条理,二是道理。将小道理、中道理和大道理组合在一起,就升华为某项理论。

人们对工程的认识是从观察、实验和思考中得来的。具体说来:人们生活在工程领域里,参加了一些技术性劳动,观察到大量的物体的表象,经过梳理归纳,得到同一物体的几种表象元之间或表象元与内因的关系(元是物体内因和表象描述的基础单位,又称参元,含有元素、因素的意思),进行调查和思考,加深印象,得到对物体的初步看法,经过大脑加工,即分析和组合、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知识上升逐步形成理性知识,即物体的概念、物体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等的认识。然后进行限定方向的实验和必要的现场试验(没有把握,有一定危险),经过论证,得出同一物体的性质、工作原理和变化规律等,即得到技术知识和理论。如刚体的直线运动,有几个表象元S、v、a、t,得出相互关系的公式S=vt+(1/2)at2,再如牛顿第二定律F=ma,表示外因――力F是产生表象元――加速度a的原因,是其他物体对该刚体的作用,加速度a的大小与刚体内因――质量m的大小成反比。若为转动工件切削加工,切削速度v=πdn,其中d为工件直径:米,n为工件转速:转/分,切削速度v:米/分,所需电动机功率N=F・v/612,其中功率N:千瓦,切削力F:公斤力,切削速度v:米/分。若物体不是固体而是流体,研究的是一个液压系统,则要从两个方向进行观察研究和思考,一是从油泵流出的油液到工作油缸,沿程对各个截面的相关参元的关系p+(1/2)ρv2+ρgh=恒量,p为压强,ρ为油液的密度,v为油液流动的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该截面处油液的高度,这就是伯努利方程;二是油液流过管路和流经局部的压力损失之和P=∑p+∑p.,P为总压力损失,p.为管路沿程损失,p为局部损失(上述P.p实际代表压强,俗称压力);通过上述两个方向的描述就知道液压系统的性质。为了增加油缸中活塞移动的稳定性,还可引入伺服控制,即在油缸内流量或压力发生小的变化时,将其变量v、p反馈至伺服阀,引起伺服阀的开口微调,使v0,p0,减少及消除这变化,使油缸中活塞移动稳定。加了伺服控制,原液压系统就变成液压伺服系统,增加一个方向的观察、实验和思考,其参元的相互关系用二阶微分方程表示。

人们对工程的行动是从技术知识、理论到实践应用取得经验的过程。知识从广义来说,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只有理论和经验相对应地结合在一起,所得到的知识才能说是完全的知识;否则将造成片面性或局限性。人们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形成了能力,解决了实际问题。操作经过多次重复,熟练而形成技能,进一步提高则转化为技巧,形成技艺。技能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个部分,操作技能属体力技能,心智技能属脑力技能;只有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对应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技能。完整技能水平有高低,只有达到技师(一般工艺水平)和高级技师(高级工艺水平)要求,才能称高技能;若技能不完整,则施工将发生困难,甚至陷入险境。工程技术领域里,实践是指产品和工艺设计、现场技术性劳动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工艺试验,实践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个方面,除产品和工艺设计、技术性劳动、工艺试验外,还可包括其实习、见习等方式。在接受工程项目时,人们先到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做好准备工作,若别人已做过这事,则要了解实施情况和经验,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对技术操作项目,要检查工具、设备及材料是否备好,对技术设计项目要检查有关资料和技术文件、手册是否备齐,然后进行工程项目实践。工程实践的主要作用,一是促进了解和理解实情;二是养成技能,发展能力;三是积累实践经验,或获取较为完整的试验数据;四是检验所用的技术理论、采用的手段方法是否正确。

三、技术操作工人的类别和知识、技能、能力解析

通常我们称生产第一线的操作人员为技术操作工人。对手工工艺劳动、操纵设备生产或控制设备运行等我们均统称为技术操作。人们的各项具体劳动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技术操作工人也不例外。不同岗位的技术操作工人在劳动中消耗的体力和脑力的比重和强度不同,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水平高低和复杂程度不同。按照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技术操作工人可分为技艺型、技能型、智能型三类。

1.技艺型:工人使用工具进行手工劳动,操作具有技艺性。这种类型工人要求有一定的技术知识,但更注重操作训练和实践锻炼,在操作技能上能达到高度技巧,有的还和一定艺术相结合。如币模雕刻工、金银首饰工、古建筑雕塑工、厨师和服装技师等。

2.技能型:实际是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并重型,简称技能型。工人熟练地操纵机器(包括使用工夹具、专用装置等工艺装备)进行劳动。它既要求具有部分技术理论知识,又需要通过操作训练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机械加工工人、印刷工人、炼钢工人等。

3.智能型:工人使用仪器仪表,调试设备或控制小型设备运行等。工人操作较简单,但必须以相当的技术理论知识为指导,要求有较高的心智技能和一定的动手能力。如电子计算机的软件调试工、机械自动线的调整工、制药的流程试验工、发电厂的锅、汽、电值班运行工、化工设备的岗位操作工等。

下面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各类技术操作工人的技能和能力结构。分别选择各自具有代表性工种,如车工(技能型)、钻工(技能亚型)、厨师(技艺型)、计算机软件调试工(智能型),对其具体的技能和能力项目组成逐一分析,然后进行抽象和比较,从中找出反映本质的特征(具体内容略)。可以归纳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对技术操作工人可以实行两种技术等级制:一是“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二是“技工――技士――技师――高级技师”。前一种适合于技艺型和技能型的技术操作工人,后一种适合于智能型技术操作工人。

第二,从技术操作工人系列中晋升技师的主要条件,一是工艺型技术操作工人中具有较全面的技术知识和特高技艺水平,有绝招或杰作,并能总结经验、编写教案者;二是技能型技术操作工人中具有一定的工艺理论知识、实际经验和较为完整的高级技能,能完成一部分高级作业,并从事现场技术操作指导相关或一般的工艺服务者,或能从事专项工艺试验者;三是智能型技术操作工人中具有较高智能水平,能对运行程序和参数提出意见,并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者。

四、技师职称和职能方面的讨论

当前对技师职能、职称的认识,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均不够一致。人们一般对人员档次和职能层次往往混淆在一起,如认为技术员就是工艺员,实际上两者只是职能相当而不是相等。由于人们对职能和职称的认识模糊,不能认识到技师既是职称又是职能的双重性。

笔者认为,职称是规范化的职业档次,是人们在社会上所处地位的反映。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初级职称涵盖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中级职称是工程师,副高级职称是高级工程师,正高级职称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但缺少涵盖技术工人的低级职称,因此尚不能覆盖全部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操作工的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称号,同时也是职能,其中应知、应会标准是技术工人职能的具体化,工作实例是技术工人的实际工作,能反映从事的工作岗位。技师和高级技师称号既是职称,分别属工程技术人员的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也是职能,负责完成部分高级作业、现场技术操作指导和工艺服务,或负责工艺试验,是工艺人员中的施工人员或工艺试验者。

我国在1954-1956年实行职务工资制时,曾规定技师的工资等级与工程师相当,条件是工人技术等级在六级以上、现从事技术工作者,这规定至今仍适用;在实践中,有些单位将从事技术性管理工作的工人出身干部也定为技师。在“”前后上海市又任命一批工人工程师,其中有“技术革新闯将”、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等,工人工程师大部分脱产从事技术工作,也有少数留在生产岗位从事高技艺性劳动;在1980年,又根据本人的文化技术理论水平和工作情况分别套改为工程师或技师。后来人事劳动部门提出在企业中开展工人技师评定,选择技术工人中尖子,授予工人技师职称,与工程师相当,但不占用干部编制。另一方面劳动人事部门又提出在事业单位系统,在有些部门或地区实行技师聘任制,并开展技师职务考评工作。上述情况说明我国对技师设置问题的认识有摇摆,政出多门,前后不一,各部门、各地区之间未能统一,尚未定型。

这里顺便提一下英文字technician的翻译问题,可译为技术员(职业档次和职能)或技师(职称和职能);《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中,将从事一般工艺工作的人员定义为技术员,而将从事工艺试验工作人员定义为技师,英文都是technician,顾名思义说明了在职能上技术员和技师具有对等性。

各国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的传统上也不一致。欧洲一些国家将经过职业教育的技术工人,作为培养技术员和工程师的基础。如德国双元制的毕业生,几年工作积累一定经验后,可经行业协会的专门培训和考试成为师傅,也可通过二年制专门学校教育成为技术员。而德国培养工艺人员有两个层次,除了技术员(职能为工艺员)属一般工艺和工装设计人才以外,还有经过应用科技大学教育的工艺工程师(职能为工艺师)属高级的工艺和工装设计人才,这点是可以借鉴的。另外,本文提出技师、高级技师,其职能为完成高级工作、现场施工指导和工艺服务,或从事工艺试验,具有较全面的技术理论知识、经验和较完整技能,属于一种工艺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应当进入而且实际上也已进入工艺人员行列,只是有人不承认技师具有职能罢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主张逐步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但在实际执行中有摇摆,加上旧传统影响造成“唯有读书高,工字不出头”,学生争先恐后去读高学历,以致社会上产生技术工人短缺的状况,亟待做好人事劳动有关制度建设,改变当前倒挂局面。

必须指出,技师的具体要求是随着时展和技术进步而发展变化的,因此有传统技师和当代技师之分。以机械加工和机床产品装配调试为例,单一车工或铣工完成高级零件已成历史,因一方面高级零件的技术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机械加工分工细了或走向高级综合化,单一车工不可能完成机床主轴、长丝杆等加工工作,需磨工等配合才能完成上述工作;机械加工中正齿轮加工,由车工完成齿胚,然后由一系列滚切(或粗滚和剃齿)、齿表面渗碳淬火、磨或绗磨来完成,对伞齿轮或螺旋伞齿轮要通过特种机床和刀具加工来完成;同样单一铣工也不可能完成主轴箱的加工工作,还需经过镗工等配合,或由加工中心,才能完成上述工作。随着数控机床的普及,机床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对机床的操作要求降低了,而对各道工序的刀具位置、空行程工作行程以及切削参数等的调整,则增加了要求,这是一种心智技能要求高、操作简单熟练的高技能。以产品装配调试为例,这是以钳工为基础的工种和专业工艺,但其对钳工传统手艺要求降低了,只需要简单的榔头敲击、锉削、錾削、锯割、钻孔、攻丝即可,现需要加强立体画线、轴瓦研配、部件研配和装配手感手艺,机床床身导轨可用铲刮机铲花(若对修理钳工,还需要铲刮手艺),因为机床床身导轨已经铲花、表面硬和绗磨,总装时只要对其相关部件配合研磨即可;若为精密机床,还可采取静压导轨系统;对装配质量的检查,早已不靠听运转声来判断,而是靠各种仪器、仪表来检测;机床装调技师同样要求较高的心智技能和动手相结合的高技能,如能看懂机床装配图、总装图和主要零件图以及电气原理图,能根据机床性能要求进行装配和调试。因此当代技师是以工艺划分类别,再划分技师和高级技师等级,如一般机械加工技师、局部机械加工技师(可分为车磨、镗铣、齿轮、大件等)、高级机械加工技师、一般机床装调技师、数控机床装调技师、高端机床装调技师等。当代技师的操作技能要求降低了,而心智技能要求提高了,所需的技能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结合的完整的高技能,所需的文化程度和技术理论水平要求相应地提高了,对技师要求具有高中文化和一般的或局部的工艺理论水平,对高级技师则要求具有大学专科文化水平和全面深入的工艺理论水平。过去强调经验积累,现在需进行较多的工艺试验。我认为学校不可能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论点早已过时,完全可以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师,在学校打好基础,工作两三年后即成为专业技师。

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需要有一批高技艺或高级作业的生产者、技术工人出身的施工人员、工艺试验人员和高水平的智能操作人员,这批人的出身主要是技工学校等中职毕业生,需要解决职称以利于发挥其积极性和促进其队伍成长。某一机床厂有一位中专毕业生长期做钳工,能胜任外圆、螺纹和齿轮磨床的总装和调试工作,被派往美国从事产品技术服务,够得上评高级技师,也可评为工程师。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某汽车零件公司系统内技工大多为技能亚型,即熟练工(技术等级只有初级和中级),有一次要在工人中找一些有绝招的尖子评工人技师,结果非常难找,最后找到一名车工中的熟练工,单一做加工活塞环外圆用的凸轮(特殊曲线)的上报充数。这说明要根据技术操作人员的不同类型,按照不同条件来选取评定技师,不能把高级工与技师混为一谈,不能取消高级工,不能搞一刀切。

五、技工―技师系列等级制模式

为了全面培养懂技术、会操作、会管理的操作技术人才,可以按照工程技术人员的阶梯状人才结构系统,以及技术操作工人分类来确定技师、高级技师的条件,可在技术操作工人及延伸中试行下列技工―技师等级制。由于智能型操作人员情况多样,难以归纳,本文先针对技艺型和代表性技能型操作员工,提出其各个级别在职能上的原则要求,列表如下:

机械类的技能型(技术操作和延伸)员工,按工艺性质可细分为:机械加工、各类产品装配调试、铸造、锻压、焊接、冷冲压等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