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影像检查技术

时间:2023-03-02 15:00:39

导语:在影像检查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影像检查技术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影像检查技术;实践;课程探索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在临床已有着较为广泛地应用,因此对于可熟练操作影像学检查设备及影像学图像处理软件,同时还可维护及维修影像学检查设备的人才需求量显著增加[1]。因此近年来根据临床工作需求,已有多家医学类院校设立了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而本研究通过调研汉中地区基层医院对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的需求情况及其他医学类院校设立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的经验,以探讨我校设立影像学检查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1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概况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对于具有高素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显著的增加[2]。为更具针对性的培养影响检查技术专业人才,我校于2014年1月~7月间对汉中地区基层的174家综合和性公立医院(二级甲等医院20所,一级甲等医院154所)影像检查技术专业就业及需求情况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影像科工作人数20人单位者1所;而在影像技术岗位人员0人为87所,1人为1所,2~3人为71所,5~10人为9所;而在未来5年内174所医院均需要影响技术人员;对招收人员学历要求:本科70所,高职高专114所,中专20所;X线检查技术161所,CT检查技术20所,MRI检查技师2座,DSA检查技师2所;需求倾向:诊断+技术复合人才153所,影像诊断33所,影像检查技术27所。可见在所观察的174所基层医院中,影像技术岗位的临床缺口较大,且对影像技术专业高职高专人才需求量较大。因此建立起可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学技术人才的专业有着十分的必要性。

2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教学分析

2.1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总结 因影像检查技术专业在临床工作中有着操作性强、综合能力高的临床特点。故在临床课程的建立及教授过程中,应重视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而建立[3]。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建立中,应本着"必须"及"适度"的原则,取消或削减与本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密切课程,适当增加与本专业关系较为密切课程的课时,必要时可设立部分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建立时,可减少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及医学病原学等课程的课时,增加了人体解剖学的课时,并增加了设立了交际学、人体断层解剖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及医学电子学基础四门课程。通过调整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立,以突出本专业的临床特点,为专业课程的设立建立基础。而对于专业课课程的建立时,需结合临床影像检查技术的特点,重视临床实用性,将现有课程进修重新整合搭配。首先弱化部分与临床影像检查工作不密切的专业课程,将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科研方法及医学英语等课程的授课形式转变为讲座课,授课目的为以学生了解为主。其次,细化影像检查课程,增加CT、MRI成像原理及维修课程,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等课程。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影像技术X线检查技术161所,CT检查技术20所,MRI检查技师2所,DSA检查技师2所。可见在就业需求方面,以X线检查技术需求量较大,故在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将教学重点偏向于X线检查技术[4]。

2.2 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教学效果评估 理论及实践教学虽为影像检查技术专业的主要内容,但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估同样在专业建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不仅可反馈教学效果,同时对专科课程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故在对于教学效果评价中,应将理论教学评价及实践教学评价给予分离,应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对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中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可继续应用目前的笔试形式进行。但是在理论课程评价中,对于专业课课程的评价应更为严格,专科课程中存在不合格者,均不予进行下一步教学授课。而对于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则以考核方式进行,考核方式由理论口试及实践操作两部分组成,评委均由实践教学所在医院组织,由学生在进行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各部分检查的实践教学后,统一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各影像学检查项目的成像理论、各项检查操作方法及设备维护维修等[5]。由评委现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打分,并反馈学院。学院每学期均对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评价效果进行总结,并分析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导致临床教学。

3 问题及展望

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设立,其目的为培养具有影像学设备操作、维修及维护等实践技能能力的人才,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6,7]。虽然目前已有众多高职学院已设立了专业,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均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是因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较为广泛,毕业后所进入的医院级别存在一定的差异,无法全面的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缺乏通过工作情况对专业建设的反馈体系。故尚需建立起以毕业生为评价群体的专业反馈体系,以更好的指导专业的设置。同时在需求倾向中显示,临床需求中以诊断+技术复合人才需求量较大,但目前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则无法考取职业医师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

参考文献:

[1]黄玲莉,李芋亭,朱唯玮,等.现代医学影像专科毕业生的就业与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76-77.

[2]李家林,胡斌,储丽琴,等.医学影像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3(3):34-37.

[3]曹琰,李萌,袁安东.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14):146-148.

[4]汪素涵,李忻.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87-2388.

[5]王哲,袁虎.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J].科技信息,2011,33(1):624.

第2篇

1.1插件技术的功能

计算机软件应用的插件技术主要是在程序主体不被修改的基础下加强、拓展计算机软件的具体功能,一旦插件技术在公开接口后,用户就可以把插件重新编译扩展新的功能,或者解决操作中的问题,以从根本上实现软件即插即用的功能。要保证软件开发过程中平台与插件结构完美地实现,需要定义两个标准接口,其一是确保平台拓展接口能够通过平台实现,其二是保证插件接口能够通过插件全面实现。值得注意的是,拓展平台接口实现主要是通过平台,而插件结构应用的主要任务是使用和调用,需要依靠插件来定义插件接口形式。插件网平台方面发出的单向通信能够通过拓展平台接口全面实现,同时插件可以根据拓展平台接口等操作将主框架内相关数据与资源全面获取,同时能够包含内存分配、程序内部数据、不同种类系统句柄等方面。插件网平台一旦发出通信指令,计算机平台就能够按照接口给出的信息需求来对相关插件的功能进行协同和优化,实现数据处理和插件读取的功能。

1.2服务器中应用插件技术的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插件技术可以作为服务器封装更高层次中间技术来处理;而在计算机服务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把多种任务或应用软件作为有关的结构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协同处理,同时在应用软件中将访问数据、访问消息、安全访问、事务访问、名字访问等服务全方位的提供。除此之外,插件技术在用户运营的软件各项操作中给予全面的协同支持,保证软件的运行效率的同时,也使设计者开发电子商务的成本和周期大大简化。

1.3实现插件系统的结构

从插件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结果来看,如何保证或者采用何种技术来保证插件功能的实现是十分关键的课题。一方面实现方式可以通过传统DLL方法,另一方面插件实现方式可以通过COM方式。分析传统DLL方法实现的实际情况得知,该方式是以一系列的函数作为接口规范,通过插件DLL合理的引出函数,调用函数主要是使用平成。COM方式实现主要是以COM接口作为接口规范,其中COM组件是插件,采用COM方式实现能够从根本上将跨平台、跨进程等全面解决,可以说是一种较为规范的操作形式。

1.4插件技术实际的调用过程

计算机软件中应用插件技术的实际调用过程实际上并不复杂,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1)当插件从平台内核开始系统的操作时,就会首先在插件管理程序中发出通知指令,并对相关的插件进行加载;

2)当通过特定的机制时,在插件管理模块的制定目录下将完成安装的插件文件全面搜索,并对配置信息与插件版本完全获取;

3)如果插件的文件形式在得到后不能给与合适的版本或正确的配置信息,就需要按照非法插件来处理,通过过滤操作来验证插件的合法性;

4)插件管理程序将已经认定为合法的插件送入平台内核完成加载,同时在计算机界面上安装,实现插件安装后合理的调动动态生成机制;

5)一般情况下,用户为了获取业务信息,在平台中对选择相应的插件后,管理程序会重新发出加载指令,对插件文件再次定位,同时通过分析配置参数的具体需求,完成插件程序的初始化;

6)一般在插件组件完成实例化的加载操作后,其自身配备的功能就会一一实现。

2结束语

第3篇

【参考文献】检测方法;检测数据;检测精度;建筑材料

建材的检测偏差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建筑用材的选取和运用,更是直接的影响的建筑物的质量,对于工程建设非常重要。鉴于此,本文对我国现行一些常见的影响建筑材料检测精度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

1.目前常用的建材检测方法

目前我国常用的建材的检测方法有无损检测、仪器检测和外观检测等三种。外观检测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检测的外在形态比如颜色、尺寸和规格等来检测建筑材料是否存在外在的缺陷。而仪器检测则是借助相关的仪器设备对建筑材料的内部组织成分和结构等进行检测,比如检测建材内部是否有开裂等。无损检测则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对建筑材料几乎无任何损害的一种建材检测方法。无损检测通常采用的是射线机超声波等设备。

2.常见的建材检测项目

对于不同的建筑材料,检测的内容也有较大的差别,比如水泥要检测的项目有凝结时间、凝结时间和固结后的强度等,而混凝土要进行检测的项目则包括混泥土表面密度、塌落度、凝结时间以及抗折强度和试配强度等。但是防水材料则要进行不透水性、延展性、延伸率以及撕裂强度和抗拉强度等进行检测。所以,建筑材料的检测讲究的是因“材”而异。

3.建筑材料检测的影响因素

3.1温度湿度对检测的影响

在建材检测中,温度和湿度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很大。这是因为一些建材对温度和湿度比较敏感,比如有的建材的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其强度会有较大的改变,同样的有些建材的强度会随着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温湿度的变化是造成建材检测数据偏差的因素之一。

3.2加荷速度对建材检测数据的影响

加荷速度对材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检测出的建材的强度的不同,如果检测时加荷速度过快则会得到高于建材实际强度大的检测值,反之得到的数据会低于实际值。

3.3试件的选择对检测数据的影响

在检测时如果选择的试件如果代表性不强或者不具备代表性,就不能准确的反映出整批建材的重量情况。造成试件代表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施工方送检的样品和施工时使用的可能不是同一批建材。试样不具有代表性往往会造成比较大的偏差,有时还有可能得到相反的结论,对工程建设的潜在危害很大。

3.4检测人员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检测工作相关人员对建材检测的态度不端正,缺乏实事求是的共工作作风,对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检测时不认真,更有甚者不经过检测就敢直接出检测报告。这种工作态度不仅使检测制度名存实亡更会带坏职业风气,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3.5试件的精度和尺寸控制不严格

作为建材的检测试件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有必要选取一定精度和尺寸的试件来检测,从而使检测出的数据能够反映出其所代表的一批建材的属性。并且大量的实践证明对试件的尺寸和精度控制的越好,检测出的数据就越具有代表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受到专业知识的不足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些实验室工作人员往往对试件的尺寸和精度的控制力不够,从而造成实验数据的偏差。

3.6数据和误差处理不规范

造成实验误差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为的误差,比如操作不当等;另一方面是实验设备的精度不够。虽然实验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尽力将实验误差控制在最低水平。建筑材料的检测数据误差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实验时间不同带来的误差,试件与试件之间的差异带来的误差;不同试件间的误差;同一试件在不同设备上的测得的误差;其他因素造成的误差。实验室人员如果在实验中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误差,就会加大实验数据中的误差。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进行尾数数字处理时按照四舍六入五单双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测量数据的偏差。

3.7检测设备落后

目前我国使用的建材检测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够,而且精度也不够高。实验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需要靠人为控制来完成的,因此实验的精度不不高,准确性得不到保障。而且,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材料被运用到建筑行业,但是这些新的建筑材料因没有与之匹配的检测设备,往往会让一些不法分子钻到空子将一些劣质的材料用到建筑上,而不会被发现。

4.减小建材检测数据偏差的措施

4.1规范取材取样

试样抽取的是否具有代表性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材料的选取,更能间接地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因此一定要规范建材取样和取材方式。取样时首先要根据建筑施工对建筑材料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取样方式。在选定好取样方法后,要根据材料的情况,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作为试样。同时还应严格的控制试样的规格和尺寸。

4.2提高检测人员的职业素养

检测人员的职业素养是检测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因此一定要加强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使每名检测人员无论是从专业技能还是从职业操守上都是能成为当之无愧的优秀的检测人员。

4.3准确配备检测仪器

在每次检测完成后,应该对检测仪器进行及时的精度调整和维护。同样的,在每次检测工作正式开始前要对仪器的准确性进行检查。若发现异常应及时排除,以免因仪器的配备不准确而造成较大的实验偏差。

4.4控制实验温湿度

前文已经提到温湿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在进行相关检测时最好将实验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尽可能的减少因温湿度变化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4.5更新和完善检测设备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旧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的检测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市场需求,因此一定要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检测系统,以增加实验的准确性和效率。

结语

建筑材料的合格与否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加强建筑材料的检测力度,规范建筑材料的检测市场,以此来确保将不合格的建材排除在建筑用料之外。希望笔者稳重一些不成熟的简洁能够为我国的建筑材料检测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笔者也希望有更多的相关科技人员加强对建筑材料检测行业的研究力度,使建筑材料的检测过有更多更权威的检测规范可依。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脊柱骨折; X线;CT;MRI

脊柱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变, 早期判断骨折情况是正确治疗和评价预后的关键。影像学检查可对脊柱骨折的类型、范围、分型作出明确判断, 为术前评估提供有效的检查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间确诊脊柱骨折患者62例, 男37例, 女25例, 年龄17~75岁, 平均年龄48岁。43例有明确外伤史, 其中坠落伤14例, 车祸伤25例, 其他4例。神经损伤临床表现有13例, 其中高位截瘫2例, 不全截瘫5例, 轻度神经损伤6例。

1. 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摄关节正侧位X线平片、CT、MRI检查。CT采用Simens双源CT扫描仪(Somatom Definition), 层厚3 mm, 层间距3 mm。MRI设备采用Simens Vrrio 3.0 T全身超导MRI扫描仪, 颈椎线圈, 胸腰椎采用体线圈。成像序列包括SE T1WI、FSE T2WI和脂肪抑制FSE T2WI, 层厚3 mm, 层间距0.4 cm。怀疑病理性骨折性磁共振增强检查, 肘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后行轴位FSE T1WI、矢状位SE T1WI、冠状位扫描SE T1WI。

2 结果

62例中累计发现76个椎节骨折, 骨折大多位于胸腰段(T11~L2)59个。颈椎骨折9例, 胸椎骨折26例, 腰椎骨折41例, 其中胸腰椎骨折8例, ≥2个椎体骨折11例。本组病例中无椎管狭窄15例, 轻度椎管狭窄26例, 中度椎管狭窄11例, 重度椎管狭窄9例(多椎体骨折以最重计算), 其中38个椎节骨挫伤, 脊髓损伤13例, 椎间盘损伤7例。

62例病例的X 线平片对脊柱骨折的显示与螺旋CT、MRI相同。螺旋CT及MPR图像的联合应用检查对椎体骨折线、椎管结构、水平方向的细小骨折、轻微关节脱位、关节内骨折、椎弓骨折的显示优于X 线平片和MRI。螺旋CT及MPR图像显示24例合并有椎板、椎弓骨折中, MRI未能检出8例, X线平片均未能直接发现椎板骨折。MRI检查病例中, 确认脊髓损伤13例, 有脊髓损伤表现而未能明确的有1例。MRI显示脊髓及韧带损伤、椎体骨髓挫伤比螺旋CT具有优势。MRI对脊髓有无压迫损伤、脊髓损伤出血可作出明确诊断, 而螺旋CT只能做出部分诊断, X 线平片只能根据间接征象提示可能性诊断。

所有病例经影像及临床证实, 新鲜骨折51个椎节, 陈旧性骨折9个椎节, 病理性骨折16个椎节。病理性骨折后经临床证实, 肺癌转移8例, 乳腺癌转移5例, 前列腺癌转移3例。

3 讨论

脊柱骨折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及神经症状, 常见原因有外伤、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 以外伤多见, 影像学检查在脊柱骨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1], 目前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主要有X线、CT、MRI等。X线在椎体压缩形态、定位等方面有较高诊断价值, 尤其是对骨质疏松引起的脊柱骨折的检出。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分析发现, X线常被用做病变椎体定位。然而对于是否合并椎弓骨折、骨碎片移位及脊髓受累等情况价值较低[2] 。

螺旋CT图像分辨率高, 能够显示脊柱骨折及周围组织损伤情况, 但对于平行于扫描基线的细小骨折容易漏诊。MPR图像能在立体空间反映脊柱骨折周围情况, 特别对移位不明显的附件骨折, 选择适当的平面和角度可清晰显示骨折部位、骨折线走向、断端移位、椎管受累情况及骨碎片数目、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3]。本组病例中12例横突骨折, 9例棘突骨折, 3例椎弓根骨折均通过MPR图像明确定位, 并可清晰显示骨折块移位的程度、骨折块的大小。MPR重建也可以对术前的椎管狭窄做出量化评估, 并可精确估价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 [4]。

MRI具有三维成像, 组织分辨率高, 可以反映组织生物学变化等优势。MRI图像能够清晰显示病变脊柱与脊髓的关系以及骨折碎片在椎管内的定位。MRI通过观察椎体的形态、脊髓信号、脊柱骨髓信号及周围组织的改变来鉴别新鲜、陈旧压缩性骨折, 良性与病理性骨折以及有无脊髓的损伤[5]。急性压缩骨折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及STIR像高信号。陈旧性压缩骨折则在T1WI、T2WI上与正常椎体呈等信号, 在STIR像上呈低信号。单纯性压缩T1WI信号强度表现为部分的正常骨髓信号保留, 病理性骨折则为骨髓信号全部被病变取代。一般在MRI表现为T1WI为低信号、T2WI及STIR为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 压缩椎体前后径拉长, 椎旁软组织肿块, 椎弓根破坏。MRI造影剂(Gd-DTPA)增强后病变椎体及椎旁肿块呈不均匀强化 [6]。MRI诊断脊髓、韧带、椎间盘以及椎旁软组织损伤优于其他影像检查, 也可准确的诊断脊柱骨折有无脊髓及韧带的损伤、损伤程度以及预估其的发展过程。

对于脊柱骨折而言, 影像检查特别是CT和MRI检查, 能够为临床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手术时机的掌握, 为临床医师术前评估手术风险和选择手术方案提供有效信息。

参考文献

[1] 张建军.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4):153-154.

[2] 范宏伟. X线平片、CT与MRI对脊柱骨折诊断的对比研究.中国伤残医学, 2013(8):304-305.

[3] 周忠杰. 基层医院对脊椎骨折的X线平片与螺旋CT诊断评价(附80例报告).中国伤残医学, 2014(2):175-176.

[4] 王文惠, 沈树云, 王建波.螺旋CT诊断脊柱骨折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6(2):153-155.

[5] 赵玉芝. MRI与CT联合检查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临床价值.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24): 115-116.

第5篇

【关键词】数字图像技术;土木结构物;损伤裂缝检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被不断推广应用,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在的计算机功能逐渐丰富和强大,其中图像处理功能是计算机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该功能的增强和应用,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也迅速发展。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尤其是在土木工程中,该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它可以实现对土木结构物损伤裂缝的在线实时快速检测,并且检测的内容较多,能够实现整体的检测,也能实现局部检测,能够对裂缝进行检测,也能够检测结构物的变形情况以及位移情况。该技术在土木工程中还能实现远距离检测, 并且将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了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从而使得检测的结构更加精确。基于数字图像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对于土木结构物的损伤检测是目前以及未来重要的应用,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一、土木结构物损伤裂缝检查中传统的图形处理方法的缺陷

土木结构物的损伤裂缝检查包括实验室的常规检查以及对其进行的健康检测。一般来说,实验室的常规检查中,是对土木结构物的裂缝以及位移情况、土木结构的挠度等进行检查,如果采用传统的图形处理方法,则具有较多的缺陷。在测量过程中,受人为的影响因素干扰较大,并且由于测量工具较大的限制,使得测量的精度大大降低。在检查土木悬臂结构的挠度时,如果采用传统的位移计进行检查,由于这些结构本身存在着几何耦联, 在检查其位移时,其产生位移的情况是:垂直位移产生的时候同时也产生水平位移。因此,检测出来的结果并不是纵向上的位移,而是端部两个点之间的斜向直线位移。同时,在安装位移检测器的时候,人为因素会带来较大的误差。而在健康检测中,通常是对土木结构整体的变形情况进行检测,该检测实际上是通过收集土木结构物水平方向上的沉降、位移以及倾斜等的相关数据,来画出其整体变形的曲线。采用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测量的点数极为有限,并且不能实现对整体结构产生的变形情况进行判断的目的。同时,如果土木结构物的体积比较大,那么在检测过程中一般需要采取如水平仪等的移动测量仪器,由于这些仪器在测量时需要不时移动,因此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有时候现场测量中存在着较多的限制因素,使得检测过程不能实施,例如,在对桥梁以及水坝等较大型的土木结构的检查中,往往会出现这些问题。

二、基于数字图像技术在土木结构物损伤裂缝检查应用分析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包括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一个是数字化摄像测试技术,另一个是数字化图形处理技术。采用数字化的摄像测试技术,大大提高了土木结构中变形检测的效率,并且通过摄像技术的使用,使得检测过程中多获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获得的图像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以及客观性,并且获取的测量点比较多,有利于对土木结构物的损伤裂缝进行更全面更客观的分析。该技术可以根据摄像的距离不同,将其分为远景以及近景摄像技术。对于土木工程中一些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会不时发生局部的变形或者裂缝,或者是出现整移的一些桥梁、房屋结构,一般可以采用远景的摄像技术,并结合数字化图形处理技术,准确客观地将这些结构中出现的上述症状中的各项参数的变化确定下来。在测量的时候,可以在被测量的土木结构物的一个选定的位置上固定一个明亮的光标,然后通过远距离的摄像技术将该光标摄取下来,然后通过数字化的图像处理技术,对该光标的具置进行确定。目前,这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经实现了土木结构物较高难度的检测。例如,它可以对一些距离很远的,在几百米甚至几千米之外的土木结构进行检测,还能够对一些很大型的建筑物进行检测。而近景的摄影测量技术则通常用在土木结构物局部的变形或者裂缝的监测中,这种近距离监测方法,能同时应用在静态和动态的监测中。

将基于数字图像技术和以往的图形处理方法在土木结构物损伤裂缝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它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这种新的技术不需要通过接触构件就能够获取构件的损伤、裂缝以及变形、位移等参数和信息,因此,它是一种应用于土木结构物试验的非接触式的先进技术。采用该技术能够快速并准确地获取结构物的裂缝宽度以及变形等参数,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第二,这种方式在检测过程中信息的获取是连续的,因此,可以得到连续的图像信息,有利于对土木结构物进行更真实的分析。同时,这种技术还具有重现的功能,可供多次的分析应用。

第三,通过图像处理形成立体成像 数字实时显示结构的挠度、位移、裂缝位置等。借助于计算机对摄取的图形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立体图形, 并将结构的挠度、位移、裂缝数据信息可视化, 从而反映结构在所有受力阶段的工作性能。

第四,需要较高的软、硬件支持 应用图形数字化技术所需的仪器设备复杂, 操作技术要求高。对于不同的应用目的和应用场合, 往往需要较高配置的计算机软、硬件。

最后,这种技术对于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使土木结构试验的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数据信息,并提供动态化的图像信息。从而加强了学生对土木结构的认识。同时,这种技术使得图像信息等具有重复使用的功能,因此,可以多次进行演示,节省了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于承新, 等, 徐芳1 数字摄影与计算机技术在实时监测结构变形中的应用[ J]1 湖南大学学报, 2001,15( 3) : 232- 2341.

[2] 徐 芳, 等1 利用数字摄影测量进行结构挠度的变形监测[ J]1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 2001, 26( 3) : 256- 2601.

第6篇

关键词:双寡头市场;最优策略;政府补贴;减排投入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6-0034-09

收稿日期:2017-01-25

作者简介:徐朗(1990-),男,湖北荆州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经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汪传旭(1967-),男,安徽安庆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373157,71403120;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ZDIXM039;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6ycx074;上海海事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项目编号:2016BXLP005。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现。为了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许多国家开始制定并实施能源节约和降低碳排放计划,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并逐步建立政府对绿色企业补贴制度[1-3]。企业在进行减排研发活动中承担了成本和风险,但往往无法享有研发的全部收益。如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面对消费者使用习惯和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成熟等原因,不易通过现有市场机制实现快速推广。从横向维度来看,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是提高减排能力的根本途径,但由于研发行为存在外部性,竞争对手可能由于研发投入的溢出效应而受益,从而造成研发投入失灵;从纵向维度来看,政府将低碳化作为一种鞭策企业改进环境绩效的策略,研发投入具有公共利益特征和不确定性,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进行减排研发往往提高了社会总福利而自身收益甚微。因此,减排研发投入在无政府补贴下,会大大削弱企业减排研发的积极性。近年来,为了引导消费者的低碳理念,政府制定了相关补贴、减免措施,如发改委、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动实施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那么,选择何种补贴策略才能保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如何选择最优的补贴政策以促进企业减排研发,并实现社会总福利最大化?技术外溢和产品差异情况对政府补贴和企业决策会产生什么影响?上述问题的回答,将对实现全面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政府实施各种环境补贴策略以及制造商进行减排决策提供参考。

针对技术溢出效应下的企业研发行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数根据Aspremont′s和Jacquemin[4]的文献分析双寡头决策。Femminis等[5]基于溢出效应下研究了企业研发策略,分析了企业在不同的研发方式下,吸收能力对企业R&D决策行为的影响。Veldman等[6]从研发投入出发,引入市场竞争因素,用动态博弈方法分别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分析,得到企业利润均衡解。Kamien等[7]基于多企业竞争情况,构建两阶段研发合作动态模型,并比较不同合作机制的效果,发现在溢出率较大时合作研发能够带来更大的技术进步。杨仕辉和魏守道[8]基于产品存在差异化竞争,建立了三阶段政府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并求解得到最优企业研发水平、政府管制水平和社会总福利。Qiu等[9]比较了企业先进行完全竞争的过程R&D活动后在产品市场上竞争的两阶段博弈中当产品市场分别为价格和产量竞争时博弈的均衡解。可以发现,上述文献大多主要集中于双寡头市场下双方博弈策略,并未分析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对其决策的影响程度。

目前,企I减排及政府补贴策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Clara和Jessica[10]研究了政府不同环境政策对企业技术投资行为的影响,并通过算例分析发现排污权交易条件下,技术投资水平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特征和政府补贴率。Ben和Georges[11]假设寡头市场上企业进行产量竞争,但通过从事研发活动来控制污染排放,并将企业的研发努力分为原始研发努力和提高吸收能力研发努力,发现政府可以通过财税手段来实现社会总福利达到最优水平。宋之杰和孙其龙[12]在碳税和碳限额机制下,讨论了双寡头制造商的最优碳排放量和定价策略,为企业主动碳减排最优策略选择以及政府财税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Petrakis和Poyago[13]在碳排放权和碳税限制下,研究政府对减排投入的最优补贴问题,并比较分析采取补贴和鼓励合作两种技术政策后企业的研发水平和社会福利。Ana等[14]构建了寡头制造商与政府组成的博弈系统,研究企业在碳税和碳补贴机制下的决策行为,并且探究了政府如何通过财税政策使社会福利达到最优。简言之,企业在减排研发投入决策和与政府进行博弈的过程中,现有的研究文献仅将政府补贴策略作为一个外生变量进行讨论,且仅考虑生产产量和消费者环境偏好的影响,缺乏综合因素的分析。

鉴于此,本文系统地考虑了产品差异和消费者环境偏好等因素对双寡头制造商市场竞争的影响,假设两制造商对减排进行投入存在技术相互溢出,建立政府与双寡头制造商之间的三阶段博弈模型,在社会总福利最大化条件下,通过逆向求解法得到制造商最优决策和政府最优补贴率,并分析了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对制造商最优决策和政府最优补贴率的影响。

二、模型构建与描述

本文在Aspremont′s和Jacquemin(1988)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市场上存在双寡头制造商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减排研发投入博弈问题。假设博弈双方均为理性的经济体,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前提进行决策。具体地:第一阶段,进行减排研发投入,随之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意愿;第二阶段,两制造商对产量进行决策。假设市场中存在两制造商,且生产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所以,消费者需求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Uq1,q2=q1+q2-q21μ21-q22μ22-2σq1q2μ1μ2(1)

其中,q1、q2分别表示两制造商的产量,μ1、μ2分别表示两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对消费者碳减排偏好的影响。由于双寡头制造商生产产品是差异的,故假设σ∈0,1为产品差异性。当σ0时,表示两制造商生产的产品是相互不影响的;而当σ1时,表示两制造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替代的。可以发现,消费者需求的效用函数Uq1,q2是关于两制造商各自产量的函数,所以通过一阶偏导条件可以得到逆需求函数为:

piqi,qj=Uqi,qjqi=1-2qiμ2i-2σq3-iμiμ3-i,i=1,2(2)

假设双寡头制造商通过加大减排研发投入,以提升产品质量,刺激消费者市场需求。同时,消费者碳偏好程度与双寡头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是相关的[15],且存在:

μi=ε・I1/4i+ρ・I1/43-i(3)

其中,Ii表示制造商的减排研发投入;ρ∈0,1表示两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的正向溢出程度,且当ρ0时,表示两制造商研发投入没有相关性的,当ρ1时,表示两制造商研发投入具有完全互补性;ε表示研发投入对消费者碳偏好系数的影响程度。

制造商进行减排研发投入,在迎合消费者碳偏好的同时,也会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环境效用函数ω表示制造商在一定的研发水平下对降低生产碳减排做出的贡献[16]。所以,环境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ω=θ・I1/21+ρ・I1/22(4)

其中,θ表示两制造商减排研发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且θ>0。

三、无补贴下双寡头制造商决策

双寡头制造商之间的市场行为是完全对称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因此可以通过子博弈逆向归纳法求解。针对无政府补贴情况下的双寡头制造商决策,按照逆序归纳法的步骤求解,即第一阶段企业确定最优减排研发投入,以使得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第二阶段企业进行古诺竞争选择最优产量,最终得到双寡头制造商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所以,两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maxπi=qi1-2qiμ2i-2σqjμiμj-Ii,i=1,2(5)

(一)双寡头产量竞争

第二阶段博弈过程中,双寡头制造商在既定减排研发投入的情况下,通过古诺竞争确定最优产量qi,以实现各自收益Ri最大化,所以双寡头制造商的收益函数分别表示为:

maxRi=qi1-2qiμ2i-2σqjμiμj,i=1,2(6)

由于2Riq2i=-4μ2i

(二)双寡头研发竞争

第一阶段,两制造商以自身利润最大化进行减排研发投入。由式(5),分别对两制造商利润函数求减排研发投入的一阶偏导条件,可得:

πiIi=RiμiμiIi+RiμjμjIi-1=ε2-ρσ2μi-σμj4I3/4i4-σ22-1=0,i=1,2(7)

由于两制造商是信息对称的,可以发现当μ1=μ2=μ时,两制造商利润函数关于减排研发投入的二阶偏导存在2πiI2i

假设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无政府补贴情况下的社会福利可以表示为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减排研发投入所造成的环境效益之和,即:

SW=CS+PS+ES

=ε21+ρ2-ρσε21+ρ22+3ρ-σ1+σ+ρσ+4θ2-σ2+σ282-σ22+σ4(8)

引理1: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均随着技术溢出率ρ增强而增大①。

由引理1可以发现,在两制造商进行博弈过程中,制造商的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随着溢出率的增强而增大。随着技术溢出率增强,制造商的减排投入所造成的社会福利大于自身利润,有利于制造商提高产量、增加减排投入,提升自身利润,这也充分说明溢出效应越强越有利于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引理2: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随着产品差异性σ增强而减小②。

由引理2可以发现,在两制造商进行博弈过程中,制造商的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随着溢出率的增强而减少。随着产品差异性增强,制造商的减排投入所造成的社会福利小于自身利润,造成竞争逐渐激烈,制造商往往采取减少产量、降低减排投入,从而保证自身收益,这也充分说明产品差异越强越不利于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四、政府对制造商的补贴策略

在现有的双寡头制造商三阶段博弈模型中,并未考虑通过政府行为调控市场,往往这种情况所产生的均衡并非是最优的,市场易产生局部“失灵”状态,所以需要利用政府财税手段实现资源重新配置。而对政府部门而言,由于制造商进行减排研发投入的社会效应远远大于自身利润的增加,再加上环境效益的高风险性,会大力支持制造商的研发投入行为。政府对研发投入的支持主要表现是对制造商的补贴,在补贴方式上政府主要有两种选择:投入补贴和产量补贴。

(一)政府对制造商投入补贴

政府对两制造商的投入补贴是指对制造商研发投入进行直接补贴,刺激制造商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社会总福利。在投入补贴情况下,政府以社会总福利最大的目的,对两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按照s的比率进行补贴。所以,两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maxπi=qi1-2qiμ2i-2σqjμiμj-1-sIi,i=1,2

st0s1(9)

1.双寡头制造商的产量决策

如无政府补贴情况下,由制造两商减排研发投入与消费者碳偏好的关系,可得均衡减排投入为IISi=11-s2INSi。将其代入式(3),可得消费者碳偏好程度为μISi=11-s1/2μNSi。所以,双寡头制造商的均衡价格、产量和利润分别为pISi=pNSi、qISi=11-sqNSi、πISi=11-sπNSi。

2.政府的补贴政策选择

在政府投入补贴策略下,社会福利不仅要考虑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碳减排的环境效益之和,还要减去政府对双寡头制造商减排投入补贴,即:

SW=CS+PS+ES-s・I1+I2

=ε21+ρ2-ρσε21+ρΔ1-σΔ2-σ2Δ3-4θ1-s2-σ2+σ281-s22-σ22+σ4(10)

其中,Δ1=21+3ρ-6s1+ρ,Δ2=-1-ρ+s1+ρ,Δ3=-1-s1+ρ。由社会福利函数SW关于两制造商投入补贴率s求一阶条件SWs=0,可得:

s*=ε21+ρ22+5ρ-3σ-σ21+ρ+4θ2-σ2+σ22-σε23+σ1+ρ2-σ3+2ρ-σ21+ρ+4θ2-σ2+σ2(11)

(二)政府对双寡头制造商碳减排产量补贴

政府对两制造商的产量补贴是指对制造商生产数量进行补贴,鼓励制造商增加产量,提高社会总福利。在产量补贴情况下,政府以社会总福利最大的目的,对双寡头制造商的单位产品价格按照每件g进行补贴。所以,两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maxπi=qi1-2qiμ2i-2σqjμiμj+g-Ii,i=1,2

st g0(12)

1.双寡头制造商的产量决策

如无政府补贴情况下,由制造两商减排研发投入与消费者碳偏好的关系,可得均衡减排投入为IQSi=1+g2INSi。将其代入式(3),可得消费者碳偏好程度为μQSi=1+g1/2μNSi。所以,双寡头制造商的均衡价格、产量和利润分别为pQSi=1-gpNSi、qQSi=1+gqNSi、πQSi=1+g2πNSi。

2.政府的补贴政策选择

在政府产量补贴策略下,社会福利不仅要考虑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碳减排的环境效益之和,还要减去政府对双寡头制造商生产产量补贴,即:

SW=CS+PS+ES-s・q1+q2

=ε21+ρ1+g2-ρσε21+ρ

SymbolQC@ 1+σ

SymbolQC@ 2+σ2Δ3+4θ2-σ2+σ282-σ22+σ4(13)

其中,

SymbolQC@ 1=22-3ρ+g,

SymbolQC@ 2=-1+gρ,

SymbolQC@ 3=-1+ρ。由社福利函数SW关于两制造商投入补贴率g求一阶条件SWg=0,可得:

g*=2+σε21+ρ1+3ρ-ρσ-σ+4θ4-σ22ε21+ρ2-ρσ(14)

引理3:政府对投入进行补贴时,最优补贴率随减排研发对环境影响程度θ增强而降低,随碳减排对消费者偏好影响程度ε增强而增加;政府第产量进行补贴时,最优补贴率随减排研发对环境影响程度θ增强而增加,随碳减排对消费者偏好影响程度ε增强而降低③。

由引理3可以发现,政府基于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目的制定最优补贴率,技术溢出率和产品替代性是决定的关键性因素。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两制造商减排研发行为对消费者的偏好提高,这时政府应降低补贴率;随着产品替代性的增强,两制造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往往会选择减少研发投入,这时政府应提高补贴率。政府通过对制造商减排研发行为进行补贴,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引导市场达到最优的均衡状态。

通过对无政府补贴模型(NS)、投入补贴模型(IS)和产量补贴模型(QS)的均衡解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两制造商的均衡产量均高于无政府补贴情况,即qIS>qNS、qQS>qNS;(2)投入补贴策略下两制造商单位产品的均衡价格与无政府补贴情况相同,而产量补贴策略下单位产品的均衡价格低于无政府补贴和投入补贴策略,即pIS=pNS、pQSINS、IQS>INS;(4)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均高于无政府补贴情况,即πIS>πNS、πQS>πNS;(5)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的社会总福利均高于无政府补贴情况,即SWIS>SWNS、SWQS>SWNS。

在自由市场竞争机制下两制造商作为利益主体,其决策目标往往是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而这又与社会福利目标相违背。而两制造商进行减排投入的社会福利远远大于制造商自身利润,再加上投入行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政府会通过补贴策略支持制造商进行研发投入行为。对制造商而言,获得补贴是为了平衡研发投入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对政府而言,进行补贴是为了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无论是投入补贴还是产量补贴,都能有效地使两制造商加大投入,并增加其利润。同时,在补贴方式的选择上,通过分析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合理制定政府补贴率,选择更为有效的补贴方式,在保证制造商利润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福利,提高市场减排研发投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算例分析

为了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使用Matlab作为算例分析的工具,对加拿大境内的通用和福特两家汽车制造商进行调查分析,并通过数值仿真来求解不同补贴模式下的两汽车制造商的最优决策和政府的最优补贴率,分析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的变化对决策变量和社会总福利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政府补贴策略下最优补贴率随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的变化情况。根据调查发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偏好的比例大约为总数的1/3以上,且经过减排技术改进后的汽车排放所减少的COx、NOx约为1/20左右。鉴于此,假设ε=3、θ=005。具体分析主要集中于,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的变化对双寡头制造商决策和政府最优补贴率的影响。为研究参数变化对决策的影响,根据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程度分为高、中、低不同情况进行比较,所以取ρ=01、05、09,σ=01、05、09进行分析。

(一)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对制造商产量和价格的影响

根据前文模型,可求解出不同政府补贴策略下制造商的均衡产量、产品价格,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1)在无政府补贴策略下,产品差异性与制造商的均衡产量和产品价格成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随着产品差异性增强,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而使得制造商不得不采取减少产量降低价格。而技术溢出率与制造商的均衡产量成正相关关系,与产品价格保持不相关。这是因为,随着技术溢出率增强,使得其他制造商减排投入对于在位制造商而言可以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对产品价格无直接影响。(2)当产品差异性增强时,投入补贴策略下的制造商产量增加,单位产品价格均降低;而产量补贴下的制造商产量和单位产品价格均降低。当技术溢出率增强时,投入补贴策略下的制造商产量增加,单位产品价格不变;而产量补贴下的制造商产量增加,单位产品价格降低。同时,当产品差异性较弱技术溢出率较强时,投入补贴的产量低于产量补贴的产量;但产量补贴的单位产品价格始终低于投入补贴的价格。这是因为,政府进行投入补贴策略时,主要是刺激制造商的减排研发活动从而提高其积极性;而政府进行产量补贴策略时,主要集中于制造商生产产量。虽然不同的政府补贴策略对制造商都能带来好处,但产量补贴策略是对制造商生产行为的补贴策略,并未对制造商减排投入产生明显效果,而投入补贴是对制造商研发行为的补贴策略,主要将补贴转移到环境效用中。

(二)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对制造商利润和社会总福利的影响

根据前文模型,可求解出政府不同补贴策略情形下制造商利润及社会总福利,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1)无论政府对制造商的减排投入补贴还是生产产量补贴,均能增加制造商利润并提高社会总福利。但是,产量补贴策略下的制造商利润总低于投入补贴策略下的制造商利润;同时,当技术外溢率和产品差异性均较小时,产量补贴策略下的社会总福利高于投入补贴策略下的社会总福利。这是因为,政府对产量补贴仅仅是改善制造商生产活动的补贴,不仅不利于制造商加大减排投入力度,甚至会出现制造商隐利提高,降低其减排研发的积极性。(2)在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变化下,社会总福利的变化与制造商利润的变化趋势相似。因此,无论何种决策情况下,制造商利润和社会总福利依然是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加而降低。同时,当技术外溢率较强产品差异性较弱,亦或是技术外溢率较弱产品差异性较强时,投入补贴策略相较于产量补贴策略更有效。这是因为,在强调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条件下,政府对制造商产量补贴往往是次优策略,实际上相当于将消费者剩余通过产量补贴再分配给了生产者,从而导致局部资源错配。

对制造商进行产量补贴时,政府的补贴支出相对于减排投入补贴往往更多,同时还会造成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从而导致企业得到更多的隐藏福利。

(三)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减排研发投入的影响

在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通过分析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两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的影响,如图1所示。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与技术溢出率呈正相关关系,与产品差异性呈负相关关系。同时,产量补贴策略下的研发投入最大,投入补贴策略下的研发投入次之,无政府补贴策略下的研发投入最低。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制造商的减排研发投入增加,而减排研发投入作为社会公共品的特征就越强,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需要提供更高补贴率对制造商减排研发行为进行弥补,保证社会总福利实现最大化,从而反过来更加刺激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而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强,两制造商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减排研发投入并没有起到显著提高自身利润和社会福利的效果,政府需要通过其他财税手段调整市场,对双寡头制造商进行,引导带动更多的减排研发投入。

(四)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

在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通过分析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如图2所示。消费者碳偏好与技术溢出率的变化趋势相似,与产品差异性的变化趋势相反,且技术溢出率对消费者碳偏好的影响强于产品差异性。也就是说,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消费者碳偏好也同时增加;而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强,消费者碳偏好却降低。同时,当技术溢出率较小、产品差异性较大时,投入补贴策略对消费者碳偏好影响程度弱于产量补贴策略;而其他条件下,投入补贴策略对消费者碳偏好影响程度于产量补贴策略。这是因为,当技术溢出率较小、产品差异性较大时,两制造商都很难利用“搭便车”现象提高自身利润,而市场竞争程度很激烈,政府通过产量补贴能够更为直接地刺激两制造商加大研发投入,从而提高两制造商利润和社会福利。

(五)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政府补贴率的影响

在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通过分析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政府最优补贴率的影响,如图3和图4所示。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的最优补贴率,与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的变化是不同的。在投入补贴策略下,无论产品差异性如何变化均衡补贴率与投入溢出率呈正相关,随着投入溢出率的增强而提高;而当技术溢出率较低时均衡补贴率与产品差异性呈负相关,当技术溢出率较高时均衡补贴率与产品差异性呈正相关。在产量补贴策略下,均衡补贴率与技术溢出率呈“U”型,即随技术溢出率的增强先减少后增加;而均衡补贴率与产品差异性呈负相关,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强而降低。

六、结论

本文基于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构建三阶段政府与双寡头制造商的博弈模型,求解制造商最优生产产量和减排投入以及政府最优补贴率,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对比三种补贴情景下的制造商利润和社会福利差异。算例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第一,不论政府采取减排研发投入补贴还是生产产量补贴策略,在短期内均能刺激制造商加大减排研发投入,从而增加制造商利润以及社会总福利。所以,政府应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通过对双寡头制造商制定切实可行的补贴策略,推动减排研发技术的进步,实现社会总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第二,在政府以最大化社会总福利的目的下,投入补贴策略的均衡补贴率与技术溢出率呈正相关性关系,而与产品差异性不确定;产量补贴策略的均衡补贴率与技术溢出率呈“U”型关系,在技术溢出率较小或较大时补贴率较高,而与产品差异性呈负相关关系。所以,在差异化产品市场竞争中,政府应加强对减排研发投入的保护。

第三,消费者碳偏好与技术溢出率的变化趋势相似,与产品差异性的变化趋势相反,且技术溢出率对消费者碳偏好的影响强于产品差异性。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消费者碳偏好也同时增加;而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强,消费者碳偏好却降低。同时,当技术溢出率较小、产品差异性较大时,投入补贴策略对消费者碳偏好影响程度弱于产量补贴策略;而其他条件下,投入补贴策略对消费者碳偏好影响程度强于产量补贴策略。

后续研究可以关注以下问题:第一,讨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双寡头制造商的决策问题,分析政府应选择何种补贴方式;第二,基于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研究供应链的研发投入决策,分析供应链系统如何影响政府补贴策略。

注释:

①证明:对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减排投入和产量分别求技术溢出率ρ的一阶偏导,得πNSiρ=

ε41+ρ2-σ4-σ+2ρ2σ2-5σ+6-2ρ2σ4-σ82-σ22+σ4、qNSiρ=ε41+ρ26-σ-4ρσ82-σ2+σ3、INSiρ=ε41+ρ4-2σ1+3ρ+ρσ21+2ρ82-σ22+σ4。由于00,即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是技术溢出率的单调递增函数,随着ρ的增强而逐渐增加。证毕。

②证明:对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减排投入和产量分别求产品差异性σ的一阶偏导,得πNSiσ=ε41+ρ23+51-σ2+ρ41-σ3-2σ-σ21+2σ+2ρ21+1-σ34-2+σ32+σ5、qNSiσ=-ε41+ρ341-σ2+ρ+3ρ2σ82-σ22+σ4、INSiσ=-2-ρσ1+ρ21+ρ2-σ-σ1-ρσ42-σ32+σ5。由于0

③证明:对不同补贴策略下的政府最优投入补贴率和产量补贴率,分别求碳减排对θ和ε的一阶偏导,有s*θ=-16εθ1+ρ2-ρσ2+σ22-σε23+σ1+ρ2+4θ2+σ2、g*θ=22-σ2+σ2ε21+ρ2-ρσ、s*ε=8ε21+ρ2-ρσ2+σ22-σε23+σ1+ρ2+4θ2+σ2、g*ε=-4θ2-σ2+σ2ε21+ρ2-ρσ。根据假设条件可知,s*θ0、s*ε>0、g*ε

参考文献:

[1]Porter M. 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 1991,264(4): 1-5.

[2]Geffen C, Rothenberg S. Suppliers and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0, 20(1): 166-186.

[3]曹柬,吴晓波,周根贵. 基于产品效用异质性的绿色供应链协调策略[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 17(6): 1279-1286.

[4]Aspremont′s C, Jacquemin A.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78(5): 1133-1137.

[5]Gianluca F, Gianmaria M. Irreversible investment and R&D spillovers in a dynamic duopoly[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11,35: 1061-1090.

[6]Jasper V, Gerard G. Competitive investments in cost reducing process improvement: The role of 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spillover lear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5, 170(1): 701-709.

第7篇

[关键词] 激进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 R68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2(c)-012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nder arthroscopy.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72 cases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nder arthroscopy in Drum Tower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from September 2014 to March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ccording to whether combined with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r not,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combination group, each group had 36 cases.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atients in combination group were given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6 weeks and followed up for 6 weeks. The degree of joint motion and joint function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of 2, 4 and 6 weeks, and adverse reaction during the treatment and follow-up period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egree of joint motion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After treatment 2, 4 and 6 weeks, degrees of joint motion in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which of combin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P < 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ore of joint fun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After treatment 2, 4 and 6 weeks, scores of joint function in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which of combin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P < 0.05). There was no adverse reaction in two groups during the treatment and follow-up period, the treatment had good safety. Conclusion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an faster to get satisfactory function, with no adverse reactions. It is worthy for promoting in clinic.

[Key words]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Degree of joint motion; Joint function

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常见于剧烈运动或各种交通事故,损伤或断裂后引起关节前后方向及旋转不稳[1-2]。若未采取及时治疗,则直接影响广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关节功能、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提示临床上采取及时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训练尤为重要。当前,临床上存在多种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功能训练方案,但何时采用何种强度、频率的训练尚未明晰,临床医生应充分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程度、骨质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患者病情[3-4],为患者制订高效且安全的术后康复治疗方案。本研究主要探讨激进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3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72例患者资料,患者均采用激进康复,根据是否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24~65岁,平均(48.32±7.61)岁;损伤原因:运动跌伤8例,交通事故25例,其他3例;损伤类型:单纯前交叉22例,合并外侧半月板6例。联合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23~64岁,平均(47.96±7.32)岁;损伤原因:运动跌伤7例,交通事故26例,其他2例;损伤类型:单纯前交叉20例,合并外侧半月板7例。两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损伤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外伤史明确;②均为单侧膝关节损伤;③符合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标准[5]。排除标准:①合并骨折;②合并后交叉韧带和/或侧副韧带损伤;③严重骨质疏松者;④因自身身体原因,不能坚持本研究者。

1.3 方法

两组均采用相同手术方法,且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康复治疗中对照组采用激进康复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3.1 激进康复训练 结合患者实际病情,患者术前适量进行踝关节、足趾的屈伸活动,在活动中,若疼痛并不明显,则练习股四头肌收缩运动。术后2周内麻醉消退后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时间持续5 s,每组25次,每天进行6组;踝泵训练需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25次/组,6组/d。术后24 h在疼痛可耐受的情况下患者拄拐患肢部分负重行走,不限制膝关节被动及主动活动度、闭链式及开链式活动,负重3次/d,5 min/次;膝关节活动度为0°~50°。术后2周,告知患者被动屈曲达到100°,并强化肌力训练,尽量伸直患肢,训练达到健侧水平。术后3~4周,被动屈曲角度达110°,逐步加强患肢关节及肌肉力量主动屈伸训练,并尝试脱离拐杖协助下行走;术后5~6周,可调整患者夹板活动范围达110°,若活动时,出现关节不稳状况,则及时调整夹板角度及活动范围,并及时纠正行走步态,避免异常步态对关节功能和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夜间可不带夹板。每次康复训练后给予30 min冰敷,如有必要g隔1 h后继续冰敷,以减少康复训练后关节渗出、肿胀及疼痛。应用支具固定期间,休息时支具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防止因膝关节伸直功能缺失而致行走困难。

1.3.2 神经肌肉电刺激 取患者仰卧头中立位,综合考虑患者实际病情,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于患侧上肢取肩部三角肌-冈上肌、旋前方肌-旋前圆肌,患侧下肢取臀中肌-缝匠肌、胫骨肌-腓骨肌,患侧躯干取胸锁乳突肌-胸大肌、菱形肌-斜方肌,将电极均放置在患者机体上,肉眼可观察到肌肉颤动收缩,上肢出现肩外展,腕背伸动作,踝轻度背曲且松弛等,在电刺激中应调整好电刺参数,单向方波,并控制间歇时间10~15 s,脉宽300 μs,电刺激频率30 Hz,刺激强度20~30 mA,自动刺激,30 min/次,1次/d,7 d为1个疗程,连续6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治疗后均进行6周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关节活动度评价采用关节活动度尺,将测量臂与胫骨方向一致,分别测定最大伸直角度、最大屈伸角度,准确记录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评价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总分为100分,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2、4、6周,两组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组关节活动度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2、4、6周,两组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组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在治疗及随访期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情况,安全性好。

3 讨论

关节韧带损伤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伸曲活动受到限制,且陈旧性韧带损伤患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6],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当前,临床上常采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进行治疗,具有微创、恢复快等特点[7],正逐步应用于关节韧带损伤的临床治疗。为进一步提高术后效果,采用激进康复训练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术后延续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激进康复训练是临床上一种术后有效且安全的康复训练方案,是手术治疗的一种延续方案,又是关节功能快速恢复的有力保证[8]。临床上多数关节韧带损伤术后患者需接受康复护理,经适度运动刺激机体通路上各个神经元,并重建反射条件,调节兴奋性,以防止肌肉萎缩,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相关研究表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采用有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9-11]。在康复训练中,应综合考虑患者实际病情,合理并科学地安排康复训练,避免过度劳累及超负荷运动,减少康复训练中的关节损伤,并告知广大患者康复训练前,做好热身准备,特别是在机体各个关节部位;康复训练中佩戴护膝,适度加强膝关节稳定性训练,并加强双下肢肌肉的平时力量训练,保持机体各关节的灵敏与稳定。

神经肌肉电刺激是将肌电生物反馈技术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相结合一种治疗方式,经预先设定程序的电刺激与支配肌肉的神经上发挥作用,引起肌肉收缩,同时提高机体的运动功能[12-15]。主动或被动的激进康复功能训练,源于皮肤,机体关节各处深、浅感受器的信息传入,可加速患肢处的血液循环,并促进病灶患肢周围组织代偿与重组,利于各机体关节组织发挥正常功能[14]。在激进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神经肌肉电刺激可将适度康复训练与机体反射相结合,有效促进形成运动反应,经反复结合减轻突触阻力,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建立神经通路,有效缓解神经元麻痹,有效促进患肢恢复关节功能[16-20]。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经神经肌肉电刺激和激进康复训练后,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期及随访期未出现不良反应。

蒙延雄[21]研究中,对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分别采用渐进康复与激进康复,并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显示,与渐进康复训练相比,激进康复训练可以更早地恢复关节活动度,更快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并缩短了康复时间;但激进康复训练存在患者早期主观痛感较明显的缺点,不利于患者的主观依从。而渐进康复训练较为温和,更利于患者的主观依从。本研究H采用激进康复,明确了激进康复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协同作用,为临床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激进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但缺少渐进康复与激进康复的比较研究,望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以探讨更完善、更适用于临床的康复方法。

综上所述,激进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明显改善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关节功能,提高关节活动度,且无不良反应,在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师东良,李靖龙,孟涵,等.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塑[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59-62.

[2] 柯迪峰,宋洋,蒋欢.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8):47-50.

[3] 涂庆生,程建斌,吴康盛.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 20(29):183,185.

[4] Janssen RP,Reijman M,Janssen DM,et al. Arterial complications,venous thromboembolism an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rophylaxis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J]. World J Orthop,2016,7(9):604-617.

[5] 张洪志,刘爱国,冯宝华,等.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2):146-149.

[6] 王旭,马昕,张超,等.三角韧带损伤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意义[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2,5(4):315-319.

[7] Harbell MW,Cohen JM,Kolodzie K,et al. Combined preoperative femoral and sciatic nerve blockade improves analgesia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J]. J Clin Anesth,2016,9(33):68-74.

[8] 刘书芳,矫玮,张晓辉.不同康复方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运动员骨隧道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 35(2):141-146,125.

[9] 柳东旭,姚建华,孙天胜,等.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治疗后的康复训练[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66-67,71.

[10] 何榕真,吴松,曹旭,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7):1274-1276,1269.

[11] 高海燕.膝关节韧带损伤关节镜手术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10):52-53.

[12] Kawakami M,Fujiwara T,Ushiba J,et al. A new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training followed by hybrid assistive neuromuscular dynamic stimulation(HANDS)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hemiparetic stroke:a proof of concept study [J]. Restor Neurol Neurosci,2016,34(5):789-797.

[13] 蒋春国,崔瑞花,李社玲.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4):354-356.

[14] Ocampo-Trujillo A,Carbonell-González J,Martínez-Blanco A,et al. Pre-operative training induces changes in the histomorphometry and muscle function of the pelvic floor in patients with indication of radical prostatectomy [J]. Actas Urol Esp,2014,38(6):378-384.

[15] 李水琴,李小玲,罾颍等.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2):1338-1339,1349.

[16] 陈建,周敬滨,解强,等.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N绳肌功能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35(8):750-753.

[17] 王加利,张燕,蔺伟,等.早期康复训练对髌骨外脱位微创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8):639-640.

[18] 冼祖新,杨延砚,周谋望,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四头肌肌力训练方式的选择――开链还是闭链[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2):1174-1177.

[19] 朱洪江,郑祥,关健,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不同康复方案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 36(10):2442-2444.

[20] 许磊,刘宁.系统康复训练对青年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意义[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 47(3):265-268.

第8篇

正确分析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诊断与某一系统疾病临床诊断的关系

某一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以泌尿系统疾病为例,在临床上,泌尿系统疾病涉及肾上腺、肾脏、前列腺、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泌尿外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在形成过程中除了应具备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方法。疾病是一个客观事物,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即对疾病的认识,都要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临床诊断要经历初步诊断、会诊、确诊等几个阶段,这个过程是泌尿外科医生对所获得的泌尿系统疾病信息进行临床思维,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最终将信息形成疾病诊断的过程。正确处理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与临床诊断思维的关系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使外科医生的视野扩大了,并克服了过去脏器诊断的模糊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CT、核磁共振等已成为肾脏等腹膜后器官检查的重要工具,而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各科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水平。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进步,不但使医生得到了对疾病的深层次认识,也使其对临床思维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例如,CT、MRI在成像手段上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它集计算机、物理学、生物工程学等于一身,形成了影像数字化。其高分辨及薄层技术可以对局部较微细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对临床产生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诊断手段越先进,越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越要求影像专业的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所以,面对大量的影像高技术参数,临床理论思维方法要求更完善、更全面,就越要求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和临床水平。

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处理好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关系

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两者的辩证关系,对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各科的合理应用具有现实意义。3.1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是各项高新技术的基础,它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例如,腹部平片(KUB)就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医学传统技术,它简单方便,易于实施,且费用低廉,因而成为最基本的技术技能。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门诊总人数为21062人,虽只有922人检查了腹部平片,但确诊为结石的患者有645人,其阳性率为70%,便能充分说明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在适用范围上具有广泛性例如,肾绞痛患者的KUB传统技术,适用于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肾盂造影(IVP)可以作为泌尿外科大部分疾病的常规检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IVP检查人数为806人,阳性率为65%,这足以说明IVP等影像传统技术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影像传统技术是发挥影像高新技术的基础例如,X-CT检查是一种目前已成为临床较为普遍开展的医学影像技术,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建立在普通X线基础之上的。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随着传统影像的突破及工程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具有新颖性、尖端性特点例如,应用MRI波谱技术检查前列腺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来发现早期癌性结节的存在是很先进的影像检查手段。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例如,CT技术就包含了X光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它是多种新技术综合应用的产物。因此,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各科医生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可实现临床诊治的定量化和定位化例如,CT检查能够准确测定肾脏等占位性病灶的各种主要成分的密度,MRI三维图像能够准确判定腹膜后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等。这些医学影像学高新技术均提高了临床诊断定量化和定位化的准确度,从而为诊断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临床诊断上的无创性CT及MRI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基本上是无创的,完全取代了以往有创的腹膜后空气造影,而且这种方法能获得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运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的相互关系在临床外科领域,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并驾齐驱,给当代临床外科提供了一个新的内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虽然X光片能够确诊泌尿系统的结石等疾病,但其准确性要比CT逊色得多,而MRI对腹膜后结构的观察更精细、更清楚。相反,CT技术尽管能定性、定量分析患者疾病的种类和部位,但在治疗时仍需参考泌尿专科影像传统技术。例如,输尿管结石即使经CT明确了诊断,但手术时仍需要检查腹部平片进行术前定位。泌尿系各项影像检查均有优缺点,两者之间可以互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泌尿系CT检查数占CT总人数的5.2%,泌尿系疾病进行MRI检查的患者数占总数的0.96%,传统X线检查占3.3%,说明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既运用了高新技术又把传统影像技术作为适宜技术予以保留。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并不排斥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例如,泌尿系MRI水成像技术(MRU)能无创地显示肾盂、输尿管和膀胱,但因为受尿液产生、排泄及输尿管蠕动的影响,有时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而胆道MRI水成像(MRCP)检查,影响因素较小,效果好于MRU。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MRU检查人数只占核磁共振总检查人数的0.25%,MRC检查人数占总人数的5.75%,所以,逆行肾盂造影仍被广泛使用,它虽是有创的传统技术,但它对泌尿系统狭窄和梗阻病因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向常规技术转化[2]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迟早要转变为影像常规技术,这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例如,CT引导下肾囊肿等的硬化治疗在治疗技术成熟后,它将成为较常规的治疗方法。

第9篇

关键词:影响学;诊断;发展前景;影像技术

一、前言

在医学诊断中,影像学还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作为诊断的依据,影像学诊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从伦琴发现X线开始,到人们历史上的第一张X线片,从CT、MRI、介入放射学等技术的新兴,到影像学技术、影像学诊断的普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是一个快速而逐步科学的过程。当前,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诊断中的运用,已经开始了影像学新的数字影像时代,技术不断革新,在临床医学诊断和治疗领域更是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是整体医学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未来,医学影像学的诊断作用将会更加普及,技术也会更加先进,对医学的贡献将会更大。

二、医学影像学的含义

在广泛意义上,医学影像学是指通过X线的成像,电脑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正子扫描,脑电图,脑磁图,眼球追踪,穿颅磁波刺激等现代成像技术,来检查人体无法用非手术手段检查的部位的过程。医学影像学也称医学成像,又因,之前的胶卷使用的是感光材料卤化银化学感光物来成像的,所以其又称为卤化银成像。

三、影像学的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影像的发展,在临床检查中,X线的透视检查已经逐步减少或被取代,X线摄影检查,被推广开来,其中的DR检查运用的最为广泛。传统的X线造影检查也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取代。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首先是X线的脊髓照影技术被MRI技术取代,其次是X线在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等,被多排的螺旋CT、MRI结合光学内镜成像技术所替代,另外,DSA的诊断价值逐渐开发出来,取代了CT血管成像和MR的血管成像技术。目前,CT已经成为了临床急诊和确诊的重要依据,MRI也因其无创性、无辐射性、成像参数多、承载信息量大等特性,成为了临床重大疾病的诊断技术。超声及其设备也因其价格低、无创伤等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在了影响学筛选检查中。此外,DS A E t成为了介入治疗的工具。从影响学的发展来看,将来,分子成像将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之一。

四、影像学的诊断作用

影像学诊断已经被广泛运用在了临床上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说,影像学的诊断作用为:检出病灶、病变点定位、肿瘤良恶性鉴别、术前分期评估、介入诊断及治疗、随访观察等,涉及骨科检查与诊断、胸腔检查与诊断、消化道检查与诊断、泌尿系统检查与诊断、妇产疾病检查与诊断等。诊断技术主要包括:透视、放射线片、CT、MRI、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目前影像学诊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价值。

(一)反应局部循环的状况

CT技术和MRI的灌注成像以及MRI的扩散成像等,均可以反应出人体结构的血流量、血容量、循环时间,甚至可以细微到水分子在细胞内的扩散运动等,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在临床上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更详细、更细微的诊断信息,临床主要用于脑、心肌等一些实质性脏器的诊断。

(二)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形级改变情况

影响学技术中的MR张良成像技术在诊断时可以显示出脑白质的纤维束走形情况和改变情况,MR张良成像技术其实属于扩散成像技术的延伸,更加有利于人们准确的诊断疾病。

(三)脑皮质功能定位

MR功能性成像技术可以实现脑皮质功能定位。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此项技术已经从简单的脑区功能识别发展到了神经学、生理学等领域。可用于喉癌术后与发音功能相关的脑区变化观察,有利于发音功能的恢复。可用于某些疾病康复患者脑皮层反应的观察与训练等。

(四)心脏功能成像

通过CT、MRI成像技术在心肌检查中的运用可以显示出某支冠状动脉闭塞后相应心肌供血情况和活性,及观察治疗后的康复情况,指导心肌梗塞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五)检查组织变化,鉴别疾病

影像学磁共振波普可以检测组织的化学成分在磁共振波普上的波形,以此来诊断疾病的类型与组织变化。如,前列腺疾病增生与癌变的诊断、脑肿瘤的诊断与术后复发性诊断等。

五、影像学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影像学的不断发展,目前集诊断与治疗一体的影响学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成熟中,未来疾病的诊断将会更加快捷与准确,治疗效果也会大幅度提升。此外,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影像学诊断技术奖更加直观与明确,手术范围的确定与病灶切术范围将会更加准确与直接。

在影像学网络化发展的基础上,影像学的图像处理技术也会成为临床上的常规技术,服务器软件也将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化同时处理,提高图像自动处理技术水平。此外,影响学图像的传输也将更加便捷、清晰、准确,甚至医生可以在家里或是度假图中处理诊断图像,完成诊断报告等。

分子成像将会是未来影像学发展的热点,针对多组织、器官特异性的对比剂将会问世,通过特定基因表达、对比增强效果将会更佳,诊断特异性也会更强,在临床上真正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

未来影像学的作用将不单单局限于诊断与治疗,甚至会广泛涉及到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人体健康管理等领域。科学在发展,影像学技术也在不断更新,随着分子技术、基因工程等更加细微与高端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广阔,应用范围也会更加广泛,其前景是我们无法预料的。

参考文献:

[1]唐农轩.矫形外科应用影像诊断学基础[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2]林曰增,张雪林 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3年第22卷第1期

[3]李果珍.临床体部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4]张雪林,陈贵孝.脊柱和脊髓CT诊断[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