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题研究方案

时间:2023-03-02 15:01:15

导语:在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题研究方案

第1篇

子长县芽坪小学 高永峰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小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其表现在高年级,根源却在中年级,关键在于拼读未能及早过关。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的拼写跟发音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不是科学地从音到形去记单词,而是从字母到拼写形式去死记硬背,就这样忘了又记,记了又忘。另一方面,用汉字注音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我教过的学生中就出现过用“破烂”给“飞机”注音的情况,读出来的单词和句子令人啼笑皆非。在底中年级不打好语音基础,给以后的英语学习就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了四,五年级,甚至六年级,有许多学生还要求老师给他们补上语音课。但是,尽管有了良好的愿望,由于在起始阶段失去了机会,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后果是:学生单词念不准,缺乏自学能力,学习兴趣锐减,最后导致放弃不学。

二、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的理论分析。

语音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而音标是基础中的基础。扎实的音标知识是进行英语词汇学习的前提,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教会学生英语国际音标,教会学生拼读记忆单词的正确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单词“音”、“形”之间对应关系,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寻找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效率低下(词汇记忆不牢固;词汇理解应用能力差。)的原因。

2)探求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的。

3)通过研究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4)降低英语词汇学习的难度,提高小学中、高段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保证措施

1、师资力量优化配备:本课题组成员有较好的师资配置,全部是专业专职小学英语教师,是一支年青又富有经验,且富于创新精神的队伍,是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在学校担任班主任主任、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分别获得市、县各级优秀教师称号。

2、基础条件保障: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实现了“班班通”;学校部分教室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屏幕、多功能讲台等,能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研究初期、中期和后期,通过调查测试,分析了解小学各阶段,各层次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行动研究法:用分段,分层次,小组对比的方式进行研究探寻,从而找到适合并有效提高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效率的途径、方法、措施,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推进课题研究顺利而有效地开展。(用于中期实施阶段)

3、文献资料法:在研究初期,对相关研究材料进行学习,收集英语词汇教学成功经验,尤其是英语英标教学有效方式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帮助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用于后期成果的整理及结题鉴定阶段)

五、研究计划

本课题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2、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研究第一阶段

1、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搜集相关文献。

2、拟定问卷测试题,了解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情况,统计结果,并进行原因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3、课堂实施,课堂观察,并作好记录。(做好课题研究准备)

(2)研究第二阶段

1、学生词汇学习效率低的成因的分析研究;

2、建立相应的词汇学习比拼机制;创设良好的词汇学习氛围;

3、收集小学三至六年级教学的初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调整实验方案。

(3)研究第三阶段

1、进行小学英语词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实践并修改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课堂实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4、收集学生词汇学习竞赛;收集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调整实验方案保证下阶段实验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对实施阶段进行情况总结、反思与改进,进行阶段小结

2、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

六、研究组织

组长:高永峰

做好课题申报;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每月至少组织一次课题组成员碰头会议,反馈信息,积累资料,阶段总结,修改方案;收集整理课题组研究成果;做好结题工作。

组员:折丽丽:负责各项课题研究任务的按计划执行

李艳玲:负责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

七、预期研究成果

1.《优秀案例设计》

第2篇

[关键词] 科学小课题;自主探究;方案

科学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个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动手做”,亲身经历“动手做”的活动,提高自身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希望通过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指导,从不同类型的小课题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自主探究能力、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独特的性格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看法。通过对全年级学生的小课题研究调查发现,80%的学生很乐意去挑战自我,动手研究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学生自我研究的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课题方案设计

科学小课题研究可以按照现行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一般模式,进行方案的设计指导。流程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提出问题就是让学生明确要研究的课题。科学小课题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学生感兴趣的,愿意动手探究的;二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现实条件下的可操作性;三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具有独立研究的可能。

根据调查分析将从以下三种类型指导六年级学生科学小课题方案的设计:

1.科学实验类

科学实验类是科学小课题研究的主流方向,可直接按照科学探究的七步法进行课题研究。从问题出发,先对问题提出疑惑或假设可能的结果,根据假设制订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以学生小课题“人一天中身高和脚长变化的研究”为例进行说明。根据学生发现的“人一天中身高和脚长是否有变化”这个问题,确定研究的课题,设计课题方案。可采用最简单的方式,每天利用身高贴量出身高,用画脚步轮廓图找出脚趾和脚后跟的直线长度,持续研究至少半个月以上,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数据。

2.科学幻想类

如果说科学实验是科学小课题的主流方向,那么科学幻想绝对属于偏门,但是不可否认,很多以前的科学幻想在现在都变成现实,比如说电话诞生之后,从有线到无线,从体型硕大到小巧玲珑,从功能单一到智能手机;再比如说电脑,从刚诞生的埃尼阿克占据几间房,到微机,到笔记本电脑,到掌上电脑。纵观科学发展史可以发现,很多时候都是思想在先,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实现的可能性。科技创新大赛中的科学幻想画类也许就是想从孩子们的想象力中发掘未来可能变成现实的想法。

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创造发明的方式进行课题研究。首先,“画出一幅蓝图”――幻想达到的效果,这个可以用画笔绘出,也可以用语言描述,最好是图文并茂;其次,进行“结构设计”――如果是实物幻想发明,则需要说明内部结构特点;如果是未来展望,则需要全面介绍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实现幻想的效果。

3.资料整理类

这种类型的小课题,主要涉及学生感兴趣的地球与宇宙范畴,现阶段很难有条件去进行实验观察。经调查发现,六年级近50%的学生感兴趣,教师应让学生用资料搜集整理的形式进行类似文献综述类型的课题研究。

例如,《阿波罗登月真伪》从网络中发现对阿波罗登月的怀疑出发,搜集各种类型的资料进行分析,去寻找证据来认证阿波罗登月的真假。可利用网络搜索关于阿波罗登月的争议话题,登陆谷歌月球,寻找登月第一手资料,从双方辨识的焦点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结论。

二、课题实践研究,数据记录

确定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研究。对于时间较长的实验研究来说,坚持不懈、认真实验是比较难的,可以称为长周期实验的课题研究。此时教师需要不时通过各种方法督促学生进行实验研究,鼓励学生的研究过程,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持续研究。例如,“人一天中身高和脚长变化的研究”要求至少研究半个月以上才具备一定的代表意义,因此这个课题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完成长周期任务的能力。

科学幻想类的课题,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最大的肯定,不怕学生天马行空,只要能圆满解释,那么就是成功。学生最怕的就是别人笑话他异想天开,这种情绪有时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科学课课标里明确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

资料搜集类课题,就是让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资料,再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三、分析总结,撰写科学小论文

科学小课题以科学小论文的形式表达研究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在分析自身的观察结果、实验数据、搜集的资料等基础上表达课题研究的成果。学生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教师应强调原始数据的重要性:哪怕是错误的数据,也不可以更改。有时错误的数据也能引发重大发现。

以“人一天中身高和脚长变化的研究”小课题为例,出示研究的科学小论文。

人一天中身高和脚长变化的研究

我针对身边的小疑问:人一天中身高和脚长是否有变化?从自身感到困惑的地方出发来设计实验:每天在早上8点、中午12点、晚上20点先通过身高墙贴测量身高;再通过画脚部轮廓图,测量脚长。最后通过比较早中晚的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经过17天连续不断地测量,分析数据发现:一天中晚上的身高比早上要矮将近1.5厘米,脚长却是晚上要比早上长1厘米左右。

通过资料搜索,人一天中身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和职业特征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些肩担、背扛的重体力劳动者和运动员,尤其是举重运动员,一日之内的身高变化更为明显,早晨起床时要比晚上睡觉前高出2~3厘米。

而一日之内的身高变化又是评定生理负荷大小和疲劳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某一个体而言,早晨起床时最高,晚上睡觉前最矮。脊柱这一生理增减,仅是一日之内的变化,经过一夜睡眠,肌肉得到充分休息,疲劳消除后,身高也随之恢复。

通过观察和资料搜索发现:一天中脚长的变化原因是人活动了一天之后,脚的血液循环慢,发生了肿胀,脚部就会增大;而当晚上睡觉时,脚和心脏的位置在同一水平线,血液循环加快,所以早上脚部就会小。

根据不同课题类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让学生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整理数据的能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课题研究的三大优势

课题将充分利用新作文杂志社广泛联系各个层次的作者,联系一线老师及一线中小学、高校作文教育教学专家的作者资源与专家资源优势,为课题提供精到实用的学术信息支持;将发挥杂志发表推广的媒体优势,为课题研究的新鲜思想观点、新鲜经验做法提供第一时间推广传播支持;将依托新作文杂志社隶属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的出版平台与课题研究同步开启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性出版计划,动态出版生成课题研究专著等课题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三对关键词与三大基本方向

第一对关键词是:梳理与总结。与之对应的一大方向是全面梳理活跃在当下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方法与内容,思想与流派,为宏观上把脉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提供切实的依据。第二对关键词是:研究与推广。相应的方向是选择写作学界、作文教学界前沿的理论与体系,研发先进理论与教学一线实践对接,推广可行方法与途径,实现科研理论向教学实践的产业化转变。第三对关键词是:创新与发展。与之对应的方向是集大家智慧,百花齐放,催生更为新鲜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新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范畴

1.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动力学原则、先放后收原则、自悟原则、大量读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个性化原则等。从这些原则中查找最根本、最普适的规律,并进行概念的准确界定。

2.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训练与方法研究,作文过程中思维外化与内化对比研究,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作文步骤研究,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

3.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课堂实施过程研究,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

4.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各类(含社会培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

小学、初中、高中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各类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

5.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6.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家长、学校教学资源,作家、教研机构等社会智力资源,作文教辅图书资源,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7.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8.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实践推广,题型写作理论与实践推广。

9.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梁启超、朱自清、张中行等作文教学理论研究

10.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写作思维学研究。

11.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作文报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12.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中考作文研究,高考作文研究,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13.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培训的规模,教材,方法,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14.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建国以来形成的各种作文教学与实验研究。

15.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台湾、香港作文研究。

16.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17.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其他学科对作文的影响与借鉴研究,音乐、美术、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18.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对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的研究,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写作动力内在的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四、子课题申报条件

1.本着双向选择、自愿参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申报子课题,成立课题组。

2.子课题组负责人要有较强的作文教育教学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原则上要求具有小教高级、中教高级、大学副教授以上职称,具备较高的科研组织指导能力。子课题组负责人必须是子课题研究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实验研究中承担实质性任务。

3.子课题组负责人所在的单位,必须领导重视,建立相应的组织系统,有完成子课题组研究任务的相应专业力量。

4.具备相对稳定的作文科研教改队伍和组织机构,并设置固定专员和总课题组定期联络、沟通、汇报工作。

5.除执行本方案的各项规定之外,还要遵照总课题组的相关要求,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五、子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培训

1.各学校在总课题研究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子课题选题指南见附件一)

2.填写《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一式四份加盖公章后交总课题组秘书处。子课题申报截止日期至2012年12月底(子课题申报表见附件二)

3.由总课题组组织专家完成对参加子课题学校的资格立项审定。

4.陆续审定合格的学校统一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课题立项开题培训会议(时间及地点另外通知),届时统一颁发“十二五”科研课题立项证书及课题学习资料。

六、课题的组织管理

为了认真抓好课题研究,落实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分会秘书处《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的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负责对子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审定,对研究成果进行审核;组织对子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培训、评估、检查;由总课题组秘书处承办课题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和成果推广等活动。

本课题管理采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总课题组依据课题进展情况组织相关的研讨、培训、交流、考察;各地区的子课题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相关活动,邀请总课题组给予指导与支持。

总课题采用公开申报、审批、分子课题研究方式,鼓励各子课题承担学校和个人以校为本,切实优化研究过程。希望研究者树立成果意识,注重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一般情况下,承担子课题研究时间为2~4年。

希望参与单位自愿给予总课题一定的研究经费支持,额度由双方协商决定。

七、《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秘书处联系方式

曹 韧:0351-5256554 15535812691

聂艳宏:0351-4195579 13203419770

曹晓花:0351-5256564 15034062154

张东萍:0351-5256564 13754818519

附件一:《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

附件二:《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表(附件二略,该表可登陆新作文网站省略下载。)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附件一: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中小学作文教学法理论

与实践研究

子课题申报指南

一、作文教学目的、原则研究

1.新课标所制定的作文教学目标与作文教学实践距离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2.微观课时/单元/学期/学年作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及结构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3.以自悟为目标的作文教学目的研究。

4.作文教学原则研究。

二、作文教学内容与过程研究

5.兴趣、主题、结构、语言、语感、思维、文体、技法等作文内容分类训练方法研究。(小学、中学)

6.学生作文基本功构成及提高研究。

7.作文教学阶段整体目标、知识结构及序列安排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三、作文课堂组织研究

8.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

9.作文课堂结构、课堂组织形式类别、个别辅导、小课堂、大课堂等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四、作文教学教材研究

10.社会作文培训教学教材特点及各自适用情况分析研究。

11.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2.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3.语文版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教材特点及适用情况分析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4.作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应用原则研究,不同作文教材应用策略对比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5.作文教材内容编排序列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16.小学、初中、高中各类作文相关训练的衔接研究。

17.作文教材的结构、内容、容量、呈现形式研究。(小学、初中、高中)

五、作文教学教师研究

18.作文教师素养的构成研究,作文教师素养的提高途径研究。(小学、中学)

19.专职与非专职作文教师教学效果对比研究。(小学、中学)

20.不同教学风格与方法的教师对学生作文写作影响研究。(小学、中学)

六、作文教学资源研究

21.家长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2.学校非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3.作家、团体、教研机构等社会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4.作文教辅图书作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方法、效果研究。

25.作文专业报纸、杂志资源等诸多作文教学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开发与利用研究。

七、作文教学评价研究

26.作文评价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作文评价中的道德因素介入研究,作文评价的结果使用研究。

27.作文升格的标准、方法研究。

八、现作学前沿理论与实践推广研究

28.言语生命动力学作文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29.非构思写作学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0.题型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31.――写作理论与作文教学实践推广运用研究。

九、传统写作及写作教学理论批判与借鉴研究

32.叶圣陶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3.张志公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4.吕淑湘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5.梁启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6.朱自清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7.张中行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38.――作文及作文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借鉴研究。

十、现代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研究

39.作文教学中的左右脑协同思维的策略研究,中国人独特语言区对于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40.现代脑图研究成果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41.学生语言发展心理进程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及教学策略研究。

42.写作思维学研究。

十一、作文教学新媒体教学手段研究

43.作文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44.网络时代作文教学的新特点与新方式研究。

45.各类作文报刊的优势、特点以及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影响研究。

十二、作文考试与日常作文训练研究

46.小学作文考试与学生作文心态能力发展影响研究。

47.中考作文研究。

48.高考作文研究。

49.中、高考作文与日常作文训练的关系研究。

十三、各级各类作文培训专项研究

50.小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51.中学作文民间培训的内容、方法、教材、规模、时间、效果、影响等研究。

十四、作文教学流派梳理

52.――作文(法)专题研究。

十五、国外及港台作文教学研究

53.美国作文教学研究。

54.日本作文教学研究。

55.韩国作文教学研究。

56.英国作文教学研究。

57.台湾作文教学研究。

58.香港作文教学研究。

十六、读写直通策略与方法研究

59.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学法的指导研究。

60.以作文教学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对比研究。

十七、作文教学跨门类借鉴研究

61.学科作文研究。

62.不同艺术门类对作文教学的借鉴研究。

十八、涵养、自悟、自修、自审、自改、内生作文动力培植研究

63.学生内在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非智力因素养成与作文关系的研究。

64.学生作文自悟、自修、自审、自改能力养成研究。

65.写作动力、动机内在自生长形成机制研究。

申报者可以以某一地区教科研部门为单位申报区域性课题;也可以以学校为单位申报学校课题;还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个人课题。

上述课题供申报者参考,申报者可以结合本单位或个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总的研究方向的前提下,自行拟定课题进行申报。

上述课题从18个大的研究方向分解出60多个子课题,申报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条件,将子课题进行合并,选择大的研究方向为研究范畴进行申报。

第4篇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安全事故;防范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3-0030-03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学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关心的热点问题,更是学生家长最为关切的问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存在着诸多的不安全因素。体育课堂已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安全事故的高发地带。从实际情况分析原因有三:

1.体育学科特点。体育课堂教学具有教学活动的动态性、场地器材的复杂性、学生身体机能的基础性等特性,相对其它学科具有更多的不安全因素。

2.体育新课程背景。体育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权。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变化和更新过程中,无论是器材的运用,还是组织练习,更多的是在尝试和摸索中实施,相应在实际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同样也带来了更多的不安全因素。

3.小学生身心特点。小学生一般是6~12周岁的儿童、少年,从生理方面看,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能力正是处在第二突增期初期,身体基础和运动能力还处于低下水平,尤其是小学低段学生;从心智方面看,小学生的自主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易分散,安全意识淡薄。

由此,安全问题已成为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桎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和体育教学改革,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和体质增强。体育课本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课程,但也成为了老师和家长最担心的课程,稍不慎就会有意外事故发生,家长对老师和学校进行索赔的案例时有发生,学校和体育教师既担心又无奈。目前部分学校和教师为了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体育课中采取一些消极的预防办法,如降低教材难度即减负减量,对稍有挑战的教材干脆就去掉,更有甚者仅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或采取“软禁”的手段敷衍了事。实际上,过分强调安全,不是科学积极的态度,强调“稳妥”的办法其实更不稳妥。由于学生平时没有接触过一些滚翻、跳跃等项目,自身求生能力差,有的先天胆子小,一旦遇上“意外”,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极为消极的,不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悖于新课程理念。

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小学体育教学与安全问题,减少、避免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发生,提高体育教学的安全性,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思考、分析、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体育课堂教学安全防范体系概述

体育教师、班主任(或医务人员)、学生是体系中人的因素,其中体育教师是主动因子,起到控制和调节作用。安防体系实行课前、课中、课后全程控制,最后通过课后反思总结,起到反馈调节作用,提升安防功效。并对课堂教学中的不同运动项目,提出了安全要点。

三、体育教学的课序式安全策略

(一)课前

1.掌握与安全相关的班级学生信息

(1)细致了解学生的病史状况,以便合理安排这类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防止因体育教学安排不当而导致病症出现或加剧,引发事故。包括小学高段女生例假情况,要建立女生保健卡,通过班主任老师或学校医务室老师,准确及时的获悉信息,以便及时作出相应的教学处理。

(2)建立学生伤病、缺课通报制度。要求班主任老师、体育干部和学生本人应及时告知体育教师,避免体育教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安排不当运动,引发伤病加剧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3)了解学生现有的身体素质和现有的动作技术水平,以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4)了解班级情况。本班学生的课堂常规和上课纪律如何,双差生、问题生、特殊生是哪几位,最会“惹事”的是哪几位同学,班干部能力如何,班风怎么样等等,体育老师上课之前要做到心中有底。

(5)严格请假制度,课前认真清点学生人数,落实每一位未上课的学生情况。

(6)了解学生上体育课前的心理状态。对于在上课前刚被其他老师批评过的学生,要予以关注,并作相应的处理。因此班主任老师或其他课任老师要及时与体育老师取得联系,告知情况。往往刚被老师“批”过的学生,会借用体育课机会,向其他同学“出气”,引发意外事故。

2.认真备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备课要把所授内容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写在“本课安全保护措施”栏中,对安全问题要有预见性,确保在教学中能准确无误地完成教学任务。如:跳的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等,那么,就得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安排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又如铅球练习要防止意外砸脚或脱手砸到周围的同学,这都要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

3.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

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体育器材的质量问题,安装不牢固,场地不平整等。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检查形式有肉眼查看、亲自试用、预见患排除等,如跳远沙坑里埋藏的一块石头就是隐患。

4.检查学生服饰穿戴,严禁带利器上课

上衣、裤子口袋里不要装钥匙、小刀等坚硬、尖锐锋利的物品,不要佩戴各种金属或玻璃的装饰物;头上不要戴各种发卡;不要穿塑料底的鞋或皮鞋;应当穿球鞋或一般胶底布鞋;衣服要宽松合体,最好不穿钮扣多、拉锁多或者有金属饰物的服装,有条件的应该穿着运动服;勤剪手指甲。

(二)课中

1.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对学生的安全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教育上,而要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通过一些事件及时的教育和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避免危险,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培养体育小干部,学生相互监督,共同防范,及时汇报。

2.教师要全场全程监控,及时制止和教育

体育教育首先要具有有高度责任感,爱岗敬业,切忌课中擅自离开教学区。认真把握课堂教学常规,按教师备课的思路,有效地组织,要操作规范,结构合理,纪律严明;切不可采用放羊式教学。总之,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要措施落实,要求明确,态度坚决。教师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预见性,对有可能要出现安全事故的学生行为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教学调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身体情况,面部表情;如学生面红耳赤,大口喘气,满头大汗,说明运动负荷大了,应立即调节,采取减少练习次数,降低练习强度,缩短练习时间和距离等措施。如个别学生面色发白,虚汗满面,走路摇晃,说明他体力不支,应让其休息,并注意观察他的变化。

3.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在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立即投入紧张的运动或比赛,由于肌肉的力量、韧带的伸展性都不够,身体的协调性差,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韧带扭伤。准备活动的内容与基本部分内容结合不好,或缺乏专项准备活动。例如,有些教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是排球的传、垫球,却带领学生左右压腿,忽视了指关节的放松。准备活动的量过大,进入正式部分已经筋疲力尽,超过身体承受能力,学生身体不适时,情绪不佳,体质差的学生很容易晕倒造成伤害。

准备活动还应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重点加强某部位的活动。如急行跳远,就必须特别加强下肢关节如裸、膝等部位的活动。因此,在做准备活动时,先做一般性准备活动,再做专门性准备活动。尤其是在天冷季节,一定要做好热身运动,预热人体的运动系统和身体机能,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4.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学方法采用得当

根据学生基础、气候情况、课程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握好适宜的运动负荷。医务监督在小学教学中尤为重要,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时期,他们的内脏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功能还比较弱;所以,要合理控制运动负荷,一般要求在有氧代谢情况下进行运动,这样更有益于儿童身体健康,平均心率在120~140次/分之间比较适宜。一节课中,如有多个运动项目,一般运动强度小的项目安排在前,运动强度大的项目安排在后,天热时运动量可相对小一点,天冷时运动量可相对大一点。

教学内容要合理安排,动作难易程度要得当。难度过小对学生没有挑战,也不利于帮助他们的身体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难度过大对他们既难掌握又会失去自信,心理会产生障碍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教育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要科学、实用、安全,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切忌操之过急,引起学生动作变形,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学中的技术动作的掌握,都应遵循技术动作形成的规律,必须按教师的要求,做到循序渐进,用力的大小、快慢、用力的顺序、用力方法,哪个部位紧张哪个部位放松都要掌握好。

5.组织管理和队形设计科学合理

组织管理的好坏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教师示范时,提前向学生讲清楚器材的功能以及危险性,提醒学生注意以防伤害事故发生。规范动作要领、严明练习纪律,明确运动信号(如手势、哨声、口令等),以免出现因为技术动作的变形、组织教学的失误和纪律性差造成学生拉伤、擦伤、脱臼等伤害事故。如徒手练习时人不要安排站得太挤;器械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学生在安全范围内进行练习;行进间练习时,要明确学生练习路线,避免引起冲撞或拌倒等不安全事故,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的安全。

6.倡导情感教学,实施有效评价

教师要创设积极向上、富有激情的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运动潜能和信心。对于生性胆怯的学生和体育后进生,尤其注意在帮助其掌握动作要领的基础上,更要鼓励和激发,消除其做动作的恐惧心理。对于在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的处理要冷静,切忌激化矛盾,要通过调查、讲解或比较等方法控制学生的异常情绪,对学生反常行为要实行有效评价,不可草率了事。不可让学生带着情绪出课堂,真正做到让学生“高高兴兴上课来,平平安安回教室”。

(三)课后

1.器材及时回收管理

下课后,体育器材要及时回收,确实不易搬运,或下节课还要继续使用的,必须有专人管理。尤其是危险性较大的器材,体育教师一定要亲自回收。

案例:五(1)垒球投掷课后,因为下节课是五(2)班的同一教材内容,所以体育老师就把垒球放在学校操场边上,自已进办公室了。没几分钟时间,有学生来汇报,二(2)班一个小同学眼睛被砸伤了。原来低段小同学见没人管理,就开始哄抢垒球,有的踢着玩,有的滚着玩,有的扔来扔去,其中一球砸到一个女同学的眼上,眼都红肿了起来,幸亏不是很严重。

2.有序组织学生课间活动

体育课一下课后,学生往往蜂涌至洗手处或厕所,学生人多,加上其他班级的学生,里面的学生挤出来,外面的学生想进去,此时学生拥挤不堪,安全隐患严重。所以当下课后,体育教师有必要进行秩序维护,以确保安全。

3.课堂安全教师个人反思

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堂上出现的安全隐患和处理方法,进行反思总结,以课后小记或叙事的形式进行记载,补充完善,把所得经验和新的认识运用到下次的课堂安全工作中去。

四、各运动项目安全要点及相关器材规格调整建议

五、体会和思考

体育组教师安全意识强化,经验积累丰富,安全措施到位,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学生通过教育强调,通过日常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课堂上安全意识强,初步形成自我安全防护能力。做好体育课堂中的安全工作,提高体育教学的安全性,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单靠宣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其实质上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安全无小事,从细处入手,从多头着想,形成预防体系,落实到措施上,体现在行动上。

几点思考:

1.体育课堂安全问题如何把握好“度”?过分的强调安全,使得体育课上得越来越“温柔”,缺失了体育育人本意和特有的教育功效。

2.孩子的安全不仅是在校期间的安全,而是一辈子的安全,让孩子学会规避危险的知识,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以增强抗危险和保安全的能力才是最根本的。把学生关在“保险箱”里的安全,才是最危险的。

3.家长“溺爱”的观念。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体育课中受点轻伤,就会心疼不已,甚至找到学校、老师论理;平时在课外也极大的约束了孩子的身体锻炼机会。家长的“子女观”“教育观”也有待于进一步匡正。

4.责任不清法制不健全。体育活动本身存在着风险,无论各方面措施有多到位,只要你一动,安全隐患就一定随之而来,所以,如果说只要是在体育课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一定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是不客观的,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健全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占春,何彦吉.小学体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

[2]王步标,华明.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

[4]姚鸿恩,郑隆榆,黄叔怀.体育保健学(第三版)[M],2001.7.

第5篇

关键词:安置房;可行性研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02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环节,必须从技术、经济、财务等方面分析项目可行。由于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前期编制及审查工作过程中因基础工作缺乏、编制方法不当、风险重视认识不够等,最终造成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实际工程偏差严重,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正和提高。

一、安置房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数据调查不扎实,建设规模不实

目前很大一部分安置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因时间紧,赶进度,出现先报批后补办或以会议纪要替代等程序不规范现象,有关部门和编制单位调研不全面、研究深度不够,没有认真做好项目选址范围内的征地拆迁中重点、难点和节点的分析工作,项目调研数据不全面,征地拆迁补偿方案不准,建设规模缺乏标准依据,论证不清,导致咨询研究的建设规模不符合国家有关行业规定的标准要求,与实际建设方案偏差严重,造成估算不实,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编制依据、方法不正确,投资估算偏差太大

在实际工作中,因安置房建设规模偏差、编制依据不实、工程造价定额不准、物价因素等造成漏算多算时常发生,如需贷款未计利息,没有进行多方案对比论证,对总投资估算的完整性、合理性和准确性考虑不周全,有时在项目评审时只重视项目技术方案论证而忽视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造成投资估算准确度太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计概算不能超过投资估算的10%。因此投资估算的准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建设前期的投资决策,而且也直接关系到下一阶段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及项目建设期的造价管理和控制。

(三)资金来源分析不细,筹措方案单一

目前安置房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等,可行性研究报告缺乏安置房建设资金来源、方式的分析,没有说明资金筹集结构、成本、风险、数量等一系列活动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缺乏创新思路和方法,缺乏引入社会资金投资的分析。造成安置房建设的资金没有保障,影响安置房项目建设进度。

(四)风险重视不够,分析篇章过于简单

国家有关部门依据行业部门性质和特点,已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深度以法规性文件固定下来。但在实际开展的安置房可研报告编写中,有关部门对风险重视认识不够,分析篇章显得过分简单,未对风险进行调查、估计、划分类别等,化解风险的措施不力,容易导致失误,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二、完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审查对策

为提高安置房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和咨询单位深入的调查、规范咨询评估,对征地拆迁、资金筹措、环境、经济、社会、建设方案等进行多方案比较、论证,从中选择较优方案,对此提出以下对策:

(一)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收集资料

项目的前期调查分析工作是编写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工作的关键。有关部门必须实地踏勘,调查摸清改造区域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基础资料和文件资料,并进行专题调查和分析,明确项目选址范围内的征地拆迁规模,合理制定拆迁补偿方案,落实项目建设规模、用地性质等,项目资金筹资意见书等。深入调查分析后所掌握的翔实、确凿的数据与资料是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论证工作的基础。

(二)规范咨询评估,实行追责制度

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目的是研究该工程的建设在技术上是否可行,财务上是否盈利,经济上是否合理。咨询单位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来编写可研,严格按可研规定的深度来编写。首先对整个项目进行经济技术分析论证,其次分析项目实施的可能性、风险性、合理性与盈利性,才能做出高质量的可行性研究。内容包括:进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确定主要水文参数和成果,查明影响工程的主要地质条件和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评价工程建设对环境和水土保持设施的影响,分析节能的情况及采取的措施;拟定建筑工程规模和选定主要建筑物的基本型式,工程总体布置;初步确定施工组织设计中的主要问题,提出项目建设工期和实施进度安排计划;提出主要工程量和建材需用量,估算工程投资;明确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不确定分析,分析主要经济指标和社会稳定风险,运用多方案比选评价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和财务可行性。项目总平面图、总体布局图、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等应附上。

工程咨询单位在接受有关部门委托时,对无资格证书或超越资格等级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安置房可行性研究报告,不予评估。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有重大失误或质量低劣,或存在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造成投资者严重损失的,应依法承担民事、刑事责任。项目审批部门在审批安置房可研项目时,对由无相应工程咨询资格证书或超越认定的专业、服务范围和资格等级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的有关安置房可研报告不予审批。

(三)委托估算评审,出具审查报告

安置房项目投资估算可采用委托中介机构独立评审与召开专家评审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审查。评审人员审查投资估算是否真实反映安置房项目的建设规模、内容和标准等,工程量与设计资料是否相符,各种计价依据、主要设备、材料价格、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费用等,是否按国家有关部门的现行规定执行,是否符合编制年度、当地的价格水平等,估算的误差不应超过±10%,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出具投资估算审查报告,作为投资主管部门审查的依据。

(四)落实资金来源,分析筹措方案

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明确安置房项目资金来源、资金使用计划等各个方面,以评价资金筹措方案的可行性。可采取政府投资、银行贷款、民间投资和居民储蓄等多种投资方式来参与安置房建设。鼓励企业、各类产业投资基金等参与各地安置房PPP项目合作,扩大PPP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包括分析筹资结构、成本、数量、投资的时间安排与计划等。

(五)加强防范意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安置房项目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投资风险大等特点。所以在前期调研时,有关单位要扎实做好项目对社会和资源、环境和外部协作条件等因素来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可行性研究来预测和警示项目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划分风险等级,评估其风险程度及发生概率,严格按《建设项目经济评估方法与参数》规定完成基本方案的评价,如采用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等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分析工期延长和成本增加等问题,应对变化,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取得平衡,针对性的提出规避各类风险的对策。对安置房建设项目进行风险分析,以估计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避免不确定因素的变化对项目效益的影响,减少投资决策的失误,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客观依据。

(六)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控制拆建比

投资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定来审查安置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某种程度上,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抵制和改进作用。

一要审查编制单位的资质,内容必须全面,内容总体深度符合有关规定,格式规范,层次要清晰。二要审查前置材料。审批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安置房项目建设审批有关规定,对安置房项目建设实行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除提供国土、规划、环保等一般前置材料外,建设单位需另外提供县区政府出具的拆迁摸底数量证明、政府部门批复的拆迁安置补偿方案、资金筹措方案;初步设计阶段则严格控制投资概算,超过工可估算10%或建设规模发生重大变更的,必须重新报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三要控制拆建比。要严格审查拆迁摸底数量、安置补偿方案、安置房建设规模三者关系,以拆迁摸底数量为依据,按照相关部门批复的安置补偿方案测算安置房建设规模,对超规模建设的不予受理,严格控制拆建比,严禁铺张浪费。

三、结束语

总之,安置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存在于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加强制度建设和实施,增强可行性研究意识,培养相关技术人才,确立正确的指导理念等,只有把可行性研究工作做细了,投资估算才能做到较为准确合理,为决策者进行项目投资的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第6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探索起步、规模扩张、质量提升三个阶段,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探索课程改革的路径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也是职业教育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在第二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结束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我省目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高职院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从学校教学管理的层面提出可操作性的课程改革整体实施方案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一)不能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结构不太合理,不能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大部分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很多学校仍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

(二)课程体系存在着随意性倾向

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思想上,大多按照“两个系统”理论进行,即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但是在对两者之间的度的把握上容易产生偏颇,具体实施时往往出现厚此薄彼或随意取消、整合课程的现象,有的重理论、轻实践,有的重实践、轻基础,有的重结论、轻过程,有的重理性、轻感性,有的甚至随意取消基础课程,轻率整合专业核心课程。

(三)部分通识课程设置与专业联系不紧密

以《高等数学》为例,现行的数学教材,大多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真正贯彻“强化基本概念的教学,淡化数学基本技巧的训练,删去不必要的逻辑推导,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同时,高等数学教学中与专业的联系不太紧密,有些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在各专业的实际应用也不甚明了,与不同专业内容的融合、衔接不够,从而无法满足各专业发展和工程技术实践对数学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整体实施方案

(一)确立基于校企合作下的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课程改革和建设就要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突破口,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要求设计课程结构,以真实的项目、案例、职业规范和程序等进行教学改革。根据工作任务优化设计学习内容,提出课程建设及课程改革的建议,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基于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从而使课程改革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

(二)建立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是以新的观念为指导,运用不同于传统的新方法和新步骤,建设符合当代高职发展要求的、全新的课程体系。为了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目标应当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为基础,强调专业能力的训练,课程内容应当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课程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课程安排必须做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一体化。

改造专业课程体系首先要对全校的专业设置进行科学论证,其专业设置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因此,首先要对本地经济、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科学的预测,所以,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和专业课程改革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从社会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深度整合、彻底改造或重新建构。改变课程体系设计的出发点,从“知识理论导向”转变为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应从过去单纯重视智力训练的专业技术知识理论的学习,转变为以做事和做人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从突出知识目标转变为突出能力目标。改变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强调实用,强调全过程,强调由粗到细,强调做事与做人结合,强调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最终改变的是教学效果,是以培养出技术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三)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保证,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目前来说,大部分的专业教师来源于本专业的本科、硕士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专业实践技能相对比较薄弱。针对此种现象,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多创造机会让新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出台相关规定,要求新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并进行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业务考核和评定职称的依据之一。要让专业教师重视实践能力,督促其通过实践提高专业素养,为以后教学提供保障。同时也要引进有丰富实践技能的企业能工巧匠地参与教学工作。

三、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式

项目化教学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实践技能的项目,根据项目的要求实施教学和考核,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设计。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应该符合以下要求:第一,实践性,项目要来源于真实的实践环境,符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第二是相关性,按照工作体系进行课程项目化门类划分,既可以把同一个任务领域的几个单项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也可以把几个不同任务领域的模块合并在一起;第三是思考性,项目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空间,而不能是单一纯粹动作技能方面的项目。

参考文献:

1.冯永刚.吕萍.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探究[J].教育探索,2004(2).

第7篇

关键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创新能力;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55-03

对一个培养单位或一个学科而言,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最基本的质量标准。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既能反映出学位授予标准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体现不同学科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的是否科学、规范,是否适合培养目标的实现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对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完善,是一个与时俱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是研究生教育的永恒主题。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2011年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二级学科设置的指导性专业目录将于下半年公布实施,新一轮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即将提到议事日程。本文拟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并组建以来历经7次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工作实践,以生物学一级学科部分骨干二级学科为例,就如何科学地制定和不断地修订、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生物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地位与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授权学科覆盖了农学、理学、工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可以在71个博士点和105个硕士点招收培养研究生。属于理学门类的二级学科有54个占全校所有二级学科的51.4%,生物学一级学科共有二级学科15个(含3个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其研究理论与方法是农学学科提高研究水平的基础。梳理建校以来的7次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发展脉络看,生物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其课程体系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除体现本学科特色以外还要有一定数量的跨学科基础课程作为全校层面的公共课程供农学门类学科选择,服务于农学专业发展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前后,学校组织相关专家走访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深入的学科调研,再全校范围内进行学科规划大讨论,形成了“农学是体、理学是魂,理学强基”的共识,生物学一级学科作为推动传统农学学科研究水平的源动力,被赋予了改造提升传统农学学科研究生水平的重要地位。

二、以往研究生培养方案有关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涵盖面狭窄,课程体系局限于特定的学科范围内。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基本都是按照一级学科授权,二级学科招生和制定培养方案,三级学科确定研究方向。由于受认识和部门利益所限造成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过于狭窄,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导致培养的研究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差。课程体系课设置一味追求“精深”而忽视了“广博”,必修课和选修过分强调按二级学科甚至研究方向来设定课程,视野存在局限,体现不出宽口径培养的趋势,限制了学科交叉与融合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特点的要求,弱化了选修课对知识扩展的功用。

2.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层级性不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将我国学位层级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并对三级学位在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科研能力要求及其课程学习要求都做了明确区分和规定。而以往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制定时就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凑学分,课程体系层级性不明显的问题,难以满足差异化培养的目标。因此在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必须注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研究生的层次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加强课程的导向性、启发性,体系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突出专题课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模块组合的方法,建立一个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人文素质课及实验技能培训课构成的课程体系。以此拓宽研究生基础理论,填补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人文素养等方面的不足。

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在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由于管理机制造成的部门本位思想和绩效考核办法的影响,课程设置时往往单纯考虑本单位、本学科专业需求,,造成课程数量多,内容重复、交叉现象严重,致使教学资源严重浪费。课程体系未经过严密的权威性论证,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甚至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使得一些已经在前一学历层次学习过的课程也被纳入课程体系,而且内容重复较多,不注意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课程设置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三、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1.规范课程体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根据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研[1998]1号)文件的精神,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既反映出学位授予标准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体现不同学科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经过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准确定位、把握优化培养方案基本原则,制定各类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反复论证,科学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以满足研究生科研发展需要和全面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包含五个层次:第一层是全校性的公共课,如外语和政治理论课;第二层是贯通一级学科的学科基础理论及技术课,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第三层是以二级学科为主的专业学位课,如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第四层是全校公共选修课和院系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如植物系统分类学、植物发育生物学等;第五层是补修课和实验操作技能培训课,规定对以同等学力和跨一级学科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和以跨一级学科招收的博士研究生,至少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或硕士阶段3门主干课程对。补修课和实验操作技能培训课作为培养方案中的补充课程,不计学分。第一层到第三层课程设计旨在使研究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第四层课程设计旨在拓宽研究生知识面,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规定课程体系中连续2年无论因为无人选课还是选课人数不足开课要求的课程将被停开,剔除出课程库。生物学一级学科2008版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数量较2004版减少了23门,该版方案使用3年来,已有5门选修课程停开。

2.推动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制定最低学分指导意见,以模块化方式组建课程体系。2008年“数字化校园”工程的启动,研究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推行使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走上了信息化之路,为以模块化方式组建课程体系、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经过学校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硕士、博士和硕博连读三类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指导意见,对最低应修学分做了指导性规定。与2004版研究生培养方案比较,硕士研究生课程最低应修学分由34调整为28学分;博士研究生课程最低应修学分由16调整为12学分;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最低应修学分由42调整为36学分。以模块化方式组建课程体系,一个课程编码所对应的课程名称、学时和学分数在系统中式唯一的,贯通一级学科的学科基础课不但在生物学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中通用,而且在农学门类的多数二级学科也被拉通使用。

3.完善课程类型,优化研究生能力结构。课程教学是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本方式。研究生教育有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不同点在于“研究”。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就是研究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课程设计不仅注意课程体系的规范,还要注意课程类型的丰富和课程内容的先进。既要有经典的基础理论课程,也要有方法论课程;既要有知识性课程,又要有思维和技能训练类课程;既要有科研基础类课程,也要有人文素养类课程。要完善基本理论结构,加强训练创新思维的方法论类课程,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综合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4.整合校内资源,加强基础课课程团队建设。课程团队建设方面,在全校范围内整合教师资源,邀请有国际视野、治学严谨的高水平教师参与到课程教学团队中来,共同负责课程建设。通过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为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条件。此外2009~2010年我校启动实施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对例如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截止目前生物学一级学科课程体系共有11门课程获得支持,共计投入经费30余万元。

5.开设现代分析仪器操作技术课程,提高研究生实践操作技能。为了解决大型设备分散、利用率低等问题,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与投资效益,科学配置资源,推进开放共享,使大型仪器设备在创新性人才培养、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2008年开始对全校所有大型仪器设备进行摸底普查,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以该平台为基础,开设了以提供研究生实验技能为目标,开设了气相色谱仪、高压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理与应用技术等8门实验操作培训类课程。实施三年以来,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英.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J].煤炭高等教育,2006,2(24):76-77,103.

[2]汪勋清,王春霞,王秀玲.关于农科博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1):72-74.

[3]王志祥.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09,(5):86-87.

[4]段丹.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7(26):71-72.

[5]许之,胡皓全.关于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7-88.

[6]韩仁武,胡亮.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10,4(17):66-68.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资助(JY090207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资助(YZKC1022)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83-01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解决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和反思总结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初中学生养成基本的思辨的科学素养。但是,眼下中国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仍未甩掉应试教育的包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理念仍以应试教育为基本导向,仍以学生能否得高分作为衡量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尺,根本不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在这样一种落后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必然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极大地泯灭了初中学生进行探究创新的热情,不利于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最终造就的仍然是高分低能、低创造性的学生,这有悖于国家的创新人才战略。

(二)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探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案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初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初中化学实验,在传统的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初中化学老师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的实验操作流程、高锰酸钾的用量、试管的倾斜方向及倾斜角度、高锰酸钾置于试管中的位置、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搜集氧气等,学生在整个实验中根本不具有主动权,作为一个旁观者完全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一种缺乏学生自主设计和参与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很难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化学实验老师应该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摸索什么样的实验操作流程是最优的、多少量的高锰酸钾是合适的、试管到底该如何摆放、用酒精灯内焰和外焰进行加热的区别、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搜集氧气的差别等,让学生探索式自主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化学与日常生产生活的结合甚为紧密,初中化学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日常生产生活中相关化学现象的兴趣,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动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很多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试得高分,至于化学的应用和作用,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去进行关切,兴趣的缺失,导致学生丧失了探索创造的动力和热情,不仅影响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质量,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阻碍了学生创新创造潜能的发挥,也与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背道而驰。因此,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亟需改进。

(二)以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为例,探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案

氧气的性质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各种不同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众所周知,不同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实验现象,这对于刚接触化学实验不久的初中学生而言是非常有趣的。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镁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和白色固体;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发出明亮的光,产生黑色小颗粒。不同的化学实验现象会增强化学实验的趣味,而且,这些实验相对比较安全,可交由学生自己进行完成,观察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所出现的不同现象,并且,学生可以尝试用更多的物质来进行实验,以期得到更多的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注重学

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动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初中学生承载着一代人创新兴国的重担,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以应试教育为向导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难以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变革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理念。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以老师教懂、学生学会、考试得高分为主线,学生在机械化的课堂教学中,只懂接受,不懂反思、探究和创造,这样一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环境难以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难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旦这些初中生走向社会,他们就难以达到国家创新战略的相关要求。

(二)以掌握酸碱盐的性质为例,探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案

酸碱盐的性质,是初中化学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完全透过讲解以达到让学生掌握的目的,盐酸硫酸等遇碳酸钠会产生气泡、酸的ph值会在7以下、氢氧化钠与酸反应会生产水、氧化铜与盐酸反应液体呈蓝色等,学生既没有进行亲身探究的机会,也没有进行创新的舞台,学生变成了一台被动接受的机器,无法探寻酸碱盐的性质的本源,更遑论进行创新性、发散性思考和应用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要一改这种抹杀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将讲解酸碱盐的性质变成创新性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该用何种试剂去分别测定酸碱盐的性质,日常生产生活中用到酸碱盐各自性质的方面,酸碱盐的性质是如何指导日常生产生活的,酸碱盐的性质还可以在哪些领域进行应用、如何应用,让学生不断进行发散性、创新性思维,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 项目化教学体系构建 实施研究

1.引言

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的定位日渐清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长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引入给高职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使职业教育者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师生共同围绕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实施的教学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由教师对项目分解并示范,然后由学生对该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接触到实际工作内容。

2.《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课程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项目教学作为主体教学模式,不仅学生认可度高,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架构也基本形成。但是,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1)教学项目设计缺少系统性,项目驱动教学法成败的关键是“项目化”的课程标准,教学项目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系统性设计;(2)项目教学的资源严重不足,项目驱动教学法还处在推广阶段,大量课程还处在资源少甚至空白的状态,急需加快建设步伐;(3)项目实施的外部条件有待改善,项目驱动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参与实践,然而各学校的教学条件不足,使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受到了很多束缚;(4)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课程应用项目驱动法教学的研究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3.《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

3.1研究内容:(1)调查研究市场对网络安全人才的用人标准,从而进行课程改革;(2)研究基于技能培养要求的课程标准体系,重点研究课程教学标准;(3)编写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材、电子教案、课件;(4)探索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重点研究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5)研究影响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影响因素;(6)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机制;(7)具体的学生评价考核体系。

3.2研究目标:(1)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完善的课程教学标准;(2)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项目化课程教学资料;(3)通过课题的研究,明确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课堂的组织形式;(4)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效果的理论研究成果;(5)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完整的针对具体课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3.3要解决的问题:(1)编写的《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要基于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训项目及项目化教程、电子教案、课件;(2)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课程中课堂的组织形式和一般规律,以及如何应用到其他课程的方法;(3)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4)校企合作课程教学模式的创建。

3.4研究的主要特色:(1)借鉴国内其他学者就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理论性研究,这里的研究侧重应用性,强调项目驱动教学法与课程教学的实践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社会效率,使得研究更具有应用价值;(2)研究利用合作企业和学校实训条件开发真实的实训教学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3)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课程教学,改变了现有的教学状况,增强了教学效果;(4)针对具体课程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信息安全技能人才,随着合作的深入,对其他课程教学有比较大的指导意义;(5)研究的成果将首先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课题的研究成果还将在取得经验后向学校其他课程教学推广。

4.项目化教学体系的实施与构建应取得的效果

需要对《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课程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构建项目化教学体系并实施。应该取得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使学生“学会”即“会用”,真正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2)为课程建立起一整套项目驱动式教学资源,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3)为项目驱动性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一个参考的范例,有助于其他课程的研究开发;(4)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下企业锻炼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对相关课程的认识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项目驱动法教学的应用能力;(5)学生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善学习方法;(6)某些学生直接到合作企业参加实际工作,让学生在就业前直接体验就业岗位工作,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

5.项目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需要安排的实际工作

具体为:(1)下企业考察,进行市场调研;(2)设计方案研究,搜集有关研究资料;(3)课程标准的调研与修订、实训项目开发;(4)校企合作教材、电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建设;(5)选派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提升教师实践技能;(6)组织部分学生下企业实习,零距离接触工作岗位;(7)课题项目成果投入教育教学实践并检验;(8)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安全类技能大赛;(9)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10)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6.结语

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项目化设计,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工作实际,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使学生“学会”即“会用”,真正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中,推行项目化教学,引入实际工程项目和体验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外实习实训,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思想的建立。围绕信息安全技术应用领域的先进技术、主流产品,引导院校、教师、企业促进教产互动、校企合作,提升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郭芙琴.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技能型课程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11(6).

[2]马蕾.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5).

[3]刘焱.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设计初探——以《旅游市场营销》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4]潘文群.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的考核评定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