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育评价论文

时间:2023-03-02 15:01:21

导语:在教育评价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评价论文

第1篇

1.1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原则

1.1.1科学性原则

在构建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时,应客观地遵循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抓住主次因素及不同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保证评价体系结构的合理性。

1.1.2普遍性原则

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必须是一套适用性较广的体系。由于高校间创业教育的实施时间、重视力度大相径庭,为了使评价体系适用于多层次,在评价体系构建时重点将差异降低至最小化。

1.1.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因此,学生因素是构建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因素。

1.1.4学科交叉研究原则

创业教育是融合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构建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例如应用层次分析法、统计学分析方法等

1.2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方法

1.2.1直接评价法

它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通过测验、问卷、访谈等形式广泛搜集社会各界对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的评估。

1.2.2间接评价方法

主要通过受教育质量影响的因素和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间接得出评价结果的方法。例如毕业生的创收、企业创办率等间接推断创业教育质量。

2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结构确定

本文在前期调研结果基础上,构建4个1级指标、10个2级指标、40个3级指标,见表1。

3体系权重的确定

3.1.1判断矩阵标度选择

本文采用Satty提出的1~9的离散尺度,其重要性等级及等级含义[4]见表2。

3.1.2构建两两比较矩阵

先请专家给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打分统计,获初始平均分值。再根据打分结果的平均值准照表2所示的评分标准给判矩阵Bij赋值,构建成对比较矩阵

3.1.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本文采用Satty给出的一致性比率CR作为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或不一致性可以接受。计算公式如下,其中一致性指标CI为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以外的其余特征根负平均值。当CI=0时,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当CI>0时,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CR=CI/RI。Satty给出的RI值见表3,当CR<0.1时,矩阵不一致性可以接受。本文采用方根法计算,计算结果CR=0.0596,通过检验。

3.1.4指标权重计算

在AHP模型中,若A为AHP对应准则Bk的一致性判断矩阵时,其对应最大特征根=n的特征向量W=(W1,W2,.......,Wn)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即为该层元素的排序权重向量。结果见表4。

4讨论

第2篇

激励性评价的形式也有很多种,但是教师最常用的是口头和书面的激励性评价。课堂上老师提问问题,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老师很高兴地说“我最喜欢咱班学生了,特别爱回答问题”这种是口头激励。口头上的激励性评价最常见,见效最快但失效也最快,为了强化品德教育,教师需要发挥激励性评价的长效性,不能只在口头上激励。如果经常在口头上激励,学生会厌倦,也不能只是书面激励,这样的激励效果较小。那么如何口头和书面相结合强化品德教育呢?有些语言说出来比写下来效果好,有些语言写下来比说出来要好,有些可以写出来也可以说出来。教师可以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给学生写激励性评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将自己的心事和想法写下来,反馈给教师与父母。例如,孩子有很多烦恼,他们很想告诉父母,告诉自己不想画画想唱歌,告诉他们不要拿我和别人孩子比较,告诉他们我也想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不想做书呆子,但是他们没办法以口语的形式表达,他们害怕父母看到后会生气会伤心,会无视自己,所以他们写下来,以书面形式倾诉心声,写下来自己对父母的不满和期望,以写信或者写卡片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激励性评价激励着学生勇于表达心声,拉近了子女和父母的距离。通过书面和口头结合的方式,学生写下自己的期待、愿望、心事等,便于老师和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都将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二、活动授课结合,激励品德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品德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在枯燥的学习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实践和活动显得尤为重要。给学生换一个学习环境,利用实物实事,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自己主动动脑筋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表达。这样的活动既能够拉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距离,唤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师的授课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利于师生和谐交流。课外活动对品德教育如此重要,如何利用课外活动呢?课外活动须以激励品德教育为主旨,不能独立于课堂授课之外,否则课外活动就失去了开办的意义,因此课外活动要和课堂授课相结合。例如,“交朋友”这件事情发生在生活中而非课堂,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如何去做,怎么和他人交朋友,如小学生先要和同学交朋友,老师教学生用卡片交朋友或者拉拉手交朋友,但是有的学生不敢直接说出来,也不会用写卡片的方式交朋友,这时候课外活动就是交朋友的重要场所了,学生一起唱《找朋友》儿歌;一起玩捉迷藏被捉到的自我介绍,有了一个热闹而活跃的气氛,这样学生就不害怕介绍自己了;还可以按照兴趣分组的形式玩游戏,这样也可以交到好朋友。

三、总结

第3篇

一、学业成就评价制度改革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创新,而自学考试要获得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进一步发掘考试的学业评价功能。

自学考试狭义的评价概念是终结性考试,广义的评价还应该包括诊断性考试、阶段性考试、模拟性考试、实践性考试等一系列具有学业评价功能的考试。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集结而成的学习化社会中,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以及非正式学习的壁垒打开了,它们各自的学业成就如何验查或认定;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隔膜去除了,不同教育类型、教育形式相互分离的障碍消失了,它们各自的学业成就如何评价和互认;倘若“学习活动果真扩展到一切可加以利用的教育设施和资源范畴,学习活动果真延伸到一切可得以发展和成熟的场所,那么,从那里得来的知识和技能应当怎样获得测量和认可”;再有,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还必然面临着我国教育的学业成就与国际教育的学业成就相互认可的任务。可见,学业成就评价制度的确立,既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理念等“理论演绎的必然结果,又是实践运作的现实需要”,“是各种教育、学习因素整合与沟通的必要途径”。这就是学业成就评价制度必须存在和壮大的理由,同时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着力研究、实践的重大课题。

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学业成就评价?美国学者洛克希德认为,当前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有六个最普遍的目标:为高一级的教育选拔学生;认证学生的成就;监测成就变化的趋向;评价特定的教育项目和政策;促使学校、学区对学生成就负责;诊断个体的学习需要。

如何解决个人自学和社会办学的评价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与正规的学校教育相衔接和沟通的问题,是自学考试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解决上述问题,加强认证体系建设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工作是课程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实施,这也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向社会所有成员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自学考试制度,理应具备适合任何学习者学习任何高等教育课程的课程标准的研制、实施能力。研制自学考试课程标准的鲜明特点在于,主要不是着眼于学科知识体系,而是从特定人群的需求出发,关注人的生存质量,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一项工程浩繁,知识、技术密集,而且长变不居的工作,它决定着自学考试事业存在与发展的命脉,必须以最优秀的人才、最充裕的资财、最有效的机制予以保障。

二、构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业成就评价制度的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是:根据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要求和自学考试的自身特点,改革和完善自学考试教育系统,重点解决形成适合终身教育需要、并能反映自学考试特点的专业和课程体系问题,并着重解决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考试手段现代化和管理法制化问题,根据教育系统和考试系统改革的要求,改革自学考试学业成就测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革新学业成就评价标准,构建科学的测评标准体系

自学考试的教育系统发育得还不够成熟,它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主要是模仿普通高校的模式构建的,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和课程特色。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的目标就是改革与完善自学考试教育体系,一是根据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调整发展方向的具体要求,通过调整专业委员会的构成、扩大省级考委开设地方特色专业(课程)的权限和主考学校的职能等改革措施,逐步形成专业与课程模块相结合、非学历证书与学历证书相衔接的管理模式,完善教育目标和内容调控体系;同时通过专业委员会、主考学校和专业化的教育评估与咨询机构,定期对教育目标和内容、学习媒体的质量和供应、社会助学和咨询服务、毕业生质量和社会适应性等进行评价,对教育教学实施动态监控,并建立评价信息统计分析和制度,完善教育过程评价和控制体系。

1.学业成就评价制度的改革必然要求自学考试要改造成标准化的学业考试。

(1)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业成就测评标准和标准化。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产生交流壁垒,促进技术合作。标准化意味着在某一个领域需要达到统一的标准要求。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是设置明确的、可以测量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提出高要求;这里的标准主要是指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表现标准又称学业标准。学业标准描述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算好。学业标准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向学生、家长、学校报告学生学业水平的依据,也是学校校长了解和评价教师教学结果的依据之一,更是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需要设置学业标准。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业标准化的结构体系设计。

自学考试学业标准化是基于经济和工业理论提出的,它把远距离开放教育系统作为工业生产流程来看待,借用工业生产中的一系列术语来分析教育过程,认为劳动分工的原则是提高教育效率的关键。自学考试的教育过程可以通过加强机构化和自动化逐渐加以调整。工业理论对自学考试适应市场化的机构建设和工作流程的优化管理很有指导意义。自学考试的管理过程是各个环节的分工合作过程,尤其是教学媒体的制作、运行,处于整个过程的中心地位,再有就是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学习指导与考试评估环节,都可以有计划地设计、组织和进行流程管理,以提高效率和效益。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业成就测评标准化的技术措施。

标准化考试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将数理统计运用于考试研究的结果。它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按照系统科学的程序进行组织,设定统一标准,并能够严格控制误差的一种考试,具有系统、科学、严密等特点,而且能够在大范围内举行,成本也不高。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标准化考试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同时,将教师评定与学业考试成绩相结合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一种有效的、简单的经验评估方法。

(二)改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业成就评价方式和测评技术

1.改进测评指导思想。

要在观念和认识、报考程序、命题思路、考务管理、专业与课程设置、生源途径、与其他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和衔接、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八个方面开展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满足人们自主学习需求为核心,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加大发展非学历证书的力度,搭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平台,满足受教育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积极实施面向农村战略。

2.改革测评内容和方法。

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把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具体途径,注重考试的学习诊断和反馈功能;改进试题形式,注重考查应用能力;加强实践性环节考核,引导应考者在提高实践技能、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多下工夫。还要采用适用于学习过程的评价即过程性评价,使评价成为学习的组成部分。

3.改进测评技术。

改革传统的考试工作方式,加快考试工作科学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步伐。加强各命题中心建设和对省级命题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评估,提高命题工作的科学性、公平性和规范性;推广标准化考场建设和网络报名、网络阅卷的经验,加快考务考籍管理信息化进程;积极探索高水平题库建设的途径,为计算机化考试创造条件。

(三)创新评价组织管理体制

在学习化社会来临的时代,必须用学习化社会的观念重新型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方方面面。

1.搭建测评管理的组织结构。

如果要使自学考试测评组织保持或更具有活力,就要对其进行组织创新,也就是要对构成自学考试测评组织的三要素(理念、技术和制度)进行创新。

理念创新,就是指自学考试要按照社会的需求和应考者的正当意愿,对测评功能、测评内容、测评过程及方法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进行及时更新和转变。从本质上改进自学考试的价值取向,面对现实从多方面客观地评价自学考试,以学习化社会的新理念引导自学考试健康发展。树立品牌理念,贴近终身教育,树立开放理念,加强理论研究,树立理论指导理念。技术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造条件,向网络化教育发展;多管齐下,完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拓宽层次,做好互通,完善功能;创新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为向农村等领域拓展配备相应的评价制度。

2.完善测评管理规章制度。

对于像自学考试这样不设“门槛”的大规模开放教育来说,如果没有特殊的质量保障机制,就有可能带来大面积的考试偏差(有利于部分考生而不利于另一部分考生的不公平现象),甚至可能出现教育腐败的严重情况。

因此,必须依法治考,规范管理,确保国家考试的安全、质量和信誉;积极推动《教育考试法》的尽快出台,依法办考,依法管考,依法治考,保护考生的合法权益;按照科学、先进、规范、可考核的要求,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提高考试管理的质量和效益;严肃考风考纪,确保国家考试的绝对安全和社会信誉。

第4篇

【关键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

0.引言

教育硕士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不仅反映了学位申请者本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学位论文标准论文质量的评定是个复杂性的评价与决策问题。模糊综合评判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该方法不同于经典的综合评判;而是模糊技术同经典的综合评判理论相结合。使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本文采用模糊评判方法进行评价。首先采用文献调研法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其次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评判模型,然后设计开发设计网上论文评价系统,来解决论文评价问题。

1.建立评价体系

1.1确定指标体系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不是学术型学位,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位,它是专门为从事基础教育职业的人设置的一种专业性学位,其授予对象主要是在基础教育战线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因而,在评价标准上,区别于学术性硕士,通过使用文献调研法,查阅大量教育硕士及相关专业的专业硕士的培养文件、论文评价标准和学科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内容,并综合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和学生的意见,初拟指标项: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0项(见表1)。

表1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

1.2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常常涉及多个因素或多个指标,这时要求根据多个因素对事物做出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有效的多因素、多指标的决策方法。它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是模糊数学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非确定性、模糊性问题的解决。具体原理如下:

(1)确定与评估有关的各参数集:评价因素集U=

,...,r 表示因素ui的评判结果,rij=1 。结合表1,可得U={论文选题,知识能力,论文水平,答辩表现},V={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2)因素集中诸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各有不同,所以需对每个因素设置相应的权重,表示成U上的模糊集A=(a.a,...a) ,其中a=μ (u)表示因素 u对评判对象的重要程度。一级权重A=(0.2,0.3,0.3,0.2)。

(3)评判结果为:=。=(b,b,...b),其中b=μ(v)表示评语uj 在评判结果中占的权重。

(4)归一化 ,使bj=1 。

最终结果的处理根据上述算法,可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取中最大隶属度对应的评价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结果也可以根据评价集中各一级影响因素的标准值及其权重,计算其加权平均值。

2.教育硕士学位上评价系统的设计

2.1设计思想

本系统的总体目标是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构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动态评价体系,提高论文评价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设立通用的数据处理功能,并允许用户根据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作及时调整,实现层次变化、评价指标重定义、权重重新分配等功能。针对用户使用的特点及分布情况,在网络结构和应用软件功能设计过程中,计算机处理透明化,处理过程自动化,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2.2系统结构

教育硕士学位上评价系统采用层次结构,包含系统管理、指标管理、网上评价、评价对象管理几个部分,可进行用户、评价对象、指标数据的维护和管理,数据的采集和报表打印等操作,系统有较好的完善性维护功能。当发现数据处理方法不够理想时能按用户的某些要求进行处理直到较理想为止。

(1)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分为密码与权限管理、用户管理、登录管理等几个部分。用户管理主要用于密码修改、学生基本信息录入;登录管理对不同用户划分不同的权限,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评审专家、一般用户几种角色,系统管理员负责指标数据的维护,评审专家针对评价对象按照指标进行论文评价。

(2)指标管理模块。维护评价体系的各类指标及权重,包括了增加、修改、删除指标及权重,并允许用户根据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作及时调整,评价指标重定义、权重重新分配等功能,保证(下转第31页)(上接第14页)指标体系的导向性、科学性、合理性。

(3)网上评价模块。网上评价是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完成模糊综合评价的过程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统计查看结果及打印报表等功能。采集专家对某论文的评判,通过对系统自动采集到得模糊评判记过的量化,可得到评判结果集{U1,U2,……Un},模糊变换后得到模糊集{R1,R2,R3,……Rn},从而得出模糊评判矩阵R,最后按照模糊评判算法计算。评价的最终结果可存储在数据库中,也可进行报表打印输出。

(4)评价对象管理模块,主要完成对被评价对象即学位论文的管理,包括对评价对象的增加、删除、查看管理,对已评价对象进行数据输出和评价结果分析功能。

3.结束语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是一个复杂性评价问题,网上论文评价系统采用模糊数学模型综合评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针对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评价系统的模糊性,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进行建模,所得到的量化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论文水平的实际情况,可根据系统需求,调整指标内容和权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龚艳丽,梁纯生,周珊珊,孙娜.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成果纵横,2007,(1).

[2]欧阳明,饶钦焕,杨维.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系统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第5篇

从2003年起,教育部正式启动了五年一轮的对本科教学的质量评估,并制定了详细的评估方案,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学风建设等评估指标。通过评估全面了解和分析我国高校的办学基本状况,包括教学管理、教学水平、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并就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提出整改意见。教育部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工作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政府来说,教育质量的评估方式和手段对教育行政部门起了导向作用,评估使政府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应尽的责任,从而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合理引导和规划,使高等教育向良性方向发展。从高校来看,评估能促使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地位,重视教学,规范管理,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凝聚力,使教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质疑声,不可避免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评价指标体系不足,评价标准同一。评价指标是教育质量评价的基础,是评价工作规范化的体现,它的不足之处表现在评价指标体系太笼统,分类不具体,部分指标内涵概念模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有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要求,在进行质量评估时,应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类别的学校,评价指标、评价形式和评价要求都应该区别对待。但我国目前对高校的评价仍沿用同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影响了评价的客观公正性。评价指标体系不应该有太强的概括性,应对不同的学科门类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满足各学科门类评估的需要。另外,评价工作过多关注教学条件和资源,对学生关注不够,忽略了学生的发展,忽略了学生才是教学质量的载体。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只有教学效果一项涉及到学生的发展,其余都是教学质量的外部保障条件,不是教学质量本身,评价工作应多关注学生的发展,他们在质量评价活动中不应该被边缘化,因为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不应该造成评价主体缺位,高校的管理工作应实质性地走向学生,以学生为本。二是评估的实施过程有违初衷。质量评价主要是政府行为,行政干预太强,高校处于被动、消极的配合地位,是被评价的对象,不利于高校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质量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最终提高办学水平。但部分高校为了顺利通过评估,缺失诚信,在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把能通过评估作为一种政绩甚至荣耀,更有甚者把评估看成学校发展和生死存亡的大事,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和评估的初衷,从而对评估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还有就是对资源的浪费,有些高校为了在评估中取得好成绩,不惜一切代价,盲目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本来就紧张的有限办学资源遭到极大的浪费。同时,师生为了评价也疲于应付,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也违背了评估的初衷。三是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令人难以信服。最终的评价结果区分度不高,如高校的教学质量所反映出的问题与现实不相吻合,没有区分出教学质量的优劣。在高校评估结论中绝大部分高校被评为优秀,不利于调动高校参与下一轮评估的积极性。部分高校,甚至教育行政部门过分看重评价结论,不注重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而注重与其它兄弟院校攀比评估结论,评估专家提出的整改意见没有被真正采纳和落实,整改流于形式。四是高校内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存在问题。一些高校重常规教学轻课程建设,致使毕业生在学校所学的一些课程在工作实践中根本用不上,或课程内容与社会脱钩,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高校应根据社会、市场的信息反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教学质量。要调整教学过程,关注影响教学质量的其它相关因素。

二、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不仅是一个扩张的时代,更是一个变化的时代[2]。质量评价手段也要随之发生变化,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和评价模式都应多元化。综合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改革经验[3],大都是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发挥均衡的作用,共同担负起教育质量评价的职责,实行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学校自主管理和社会监督,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和冲突,并使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达到平衡,从而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一)评价主体

1.政府评价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仍需由国家负担,因此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政府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政府决定质量评价的方向。但政府的过多介入会导致和教条主义,妨碍高校的办学自,因此要把握好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力度,避免过多约束和控制。转变政府职能不是削减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而是合理界定政府的职责和权力,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仍居核心地位,只不过由过去的管理者变成了监督者。政府起到引导、协调和指挥作用,使参与评价的各方明确各自的权责,规范各自的评价活动,使评价结果具有科学和公平性。2.高校自评我国高校因为传统计划经济的约束,对政府管理部门依赖性较强,现在政府下放了一部分权力,高校在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方面有了较大的空间。因此,高校更应该强化主体意识,在学校内部进行教育质量的自我评价,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这既是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的自我需求,也是外部质量评价对高校进行质量监控的先决条件。外部评价一般都是建立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高校必须提交自评报告,通过学校自评报告,外部评价专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工作及成效,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高校自评指的是高校内部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在政府和社会评价的基础上,高校通过内部自我评价,即学校和教师的互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互评,使评价信息能够多渠道相互反馈和沟通,及时全面地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整顿改进,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促进教育健康发展。3.社会评价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高校开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开始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比如学生家长、企业团体、科技人员和慈善家等,他们可以起到高校质量评价与监控的调节作用,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到学校,使学校能多角度、多侧面地随时了解社会和有关部门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高等教育不偏离社会需要的轨道,也是对高校及其课程、专业进行的约束。同时,社会通过网络、媒体等参与评价与监督,增强了高等教育制度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畅通学校与社会的信息渠道。另外,应注意引导社会对高等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社会评价参与到高校质量评价体系中,具有政府评价和高校自评无法替代的作用,社会评价既能减轻政府的负担,又能使高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满足社会需求,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同时也可以保证高校的教育质量,使学校办出自己的水平和特色。4.专业化中介机构评价高等教育的评价主体是多层面的,不同的评价主体价值取向不同,评价目标不同。政府既要尊重高校的学术自由和办学自,也要实现对高校的宏观控制,还要兼顾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这就需要专业化的中介评价机构运用专业化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价与监控。此机构独立于政府之外,是整个质量评价体系的协调者,其成员有官员、学校管理人员和工商界人士,分别代表国家、学校和社会经济集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起到第三方的平衡作用。第三方评价机构即专业化中介机构参与评价,除了专业性外,还兼有独立和公正性,受政府干扰少,依靠政府但不依赖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结果客观性较强,应该是真实可靠的,高校和社会的认可程度较高,能为政府和高校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二)评价对象

高等教育的分类是高校办学定位及发展方向的基础,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放在特定的系统中才能具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等教育的划分标准,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即研究生层次、本科教育层次及高职高专层次。研究生层次以重点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居多。本科层次的分类比较复杂,它的培养目标既是高级专门人才,也需要担负普通教育的责任,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农、工、医等单科或多科大学,另外还有独立学院和民办学院等。本科教育层面的培养目标一般有三种:一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历史悠久,教育资源充足,主要培养领导型人才。二是本科层次的专门学校,如农、工、医等,它们的培养目标是各行业岗位的高级专门人才。三是研究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目标是广泛适应性人才。专科和高职教育可分为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社会需求是相适应的,为社会的发展输送多种类型、多种规格的人才,不同种类的高校都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体现出不同的职能。由于高等教育的质量也是多层面的,既包括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也包括教育管理质量、学校定位等,因此高等教育的评价对象也应是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也要朝多样化发展,相应的教育评价也会出现多种类型。把专业作为评价对象,来保证相同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标准,评价有类型和层次的区别,评价对象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形成多种专业评价,使评价朝专门化方向发展。另外,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相应地会侧重教育教学评价、教育研究评价和社会服务评价等,从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别的不同形式。从层次上,纵向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横向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高校。从院校类型上,可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研究型高校。从办学主体上,又可分为普通型高校和民办高校。另外,在全日制高等教育系统之外,还有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社会办学机构。在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其评价的质量标准也应该有所区别,应考虑其多样性,用不同的衡量标准来评价各级各类教育。所以,评价主体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既要考虑受教育者个人的需求,也要考虑社会和国家的需求,评价标准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并不代表标准可以随意制定,要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就需要有统一的基本质量要求,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质量标准。虽然各个层次、各种类别的高校有自己的特色,但同一类型或同一层次的学校在质量评价方面要有统一标准,做到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

(三)评价模式

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评价应该多元和多样化,因此评价模式也不例外,不能采用单一的模式进行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质量标准和评价目的,采用不同的评价模式。评价模式是评价活动的模型和样式,传统的评价模式主要有三种方式,即认证、审计和评价,三者相互作用,共同保障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顺利进行。认证是外界机构按照一定标准对高校进行审查,判断其是否合格,是否具有某种资格,目的是保证高校的办学水平能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审计是对高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方面所采取措施进行的检查和评价,不直接评价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主要目的是促进高校自身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使自身成为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人。此外,还应运用其它的评价模式,即研究型、综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模式。对于研究型高校的质量评价应侧重自我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发挥其主体作用,自身提出高水平的培养目标,进行自我提升。应该用一定的学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学术水平及科研成果,因为研究型高校的基础设施及师资力量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学生的学术水平是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和多元质量标准,应侧重发展性评价。因为此类人才的适用范围比较广,不涉及具体的工作岗位,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擅长思考。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评价,应侧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评价,评价方式应侧重学生的技能及工作业绩。因为此类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应体现在学生的技能素养上,评价者应该以应用型高校的消费者即企业为主导,由他们对应用型高校提供客观性评价,对学生进行技能测试。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参与其中进行质量审核,以确保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同时达到质量标准。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中学英语;应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的英语评价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愈来愈凸显其局限性,面临更多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革现行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逐步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促进教学不断提高的、促进课程不断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所以,进行英语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验深远的意义。

形成性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形成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信息反馈。

我校英语教师自身素质较高,工作责任心强,加上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学校教科研工作,2008年4月英语教研组在县教研室的悉心指导下,申报了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一、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加德纳于1983年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所主张的教育评价,是通过多种渠道、手段,多种形式,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是美国社会工作者约翰·柯立尔(J.Collier),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等人在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中提出的。行动研究广泛而被接受的观点是学者卡尔与凯米所界定的定义:”行动研究是在社会情景中(包括教育情景),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种形式,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人,其目的在于促发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正义性,帮助研究者对实践工作的了解、情景(或组织内)之实践工作能够付诸实施而有成效。”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区至少要确定个体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指学生在其发展的现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却能借助成年人和同伴的指导与合作或其他具有相关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其主旨在于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

4.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它给我们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的新视野是: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以绝对唯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二、课题研究原则

1.坚持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的生命线是它的科学性,坚持树立用一定的现代化外语教学理论和科学教育理念来指导,使用正确的方法,坚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做好英语教学评价工作。

2.坚持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发现和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3.坚持激励性原则。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去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4.坚持合作性原则。与他人合作学习是新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为此要大力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以及同学间的合作。

5.坚持开放性原则。让学生在英语教学评价中敞开心扉,放飞心灵,能正确评价自我,同时也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在课程评价的发展中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人。

6.坚持多维性原则。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5个层面多角度进行评价,把学生作为完整人来看待,客观地,科学地对待学生并做出正确评价。

7.坚持多元性原则。在英语教学评价研究过程中,不仅研究内容要多元化,而且评价对象也要多元化。始终坚持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多维主体、多元评价。

8.坚持多样性原则。在形成性评价体系内部构建多元的评价方式,以增强评价实效方式;在评价标准上,既有课程目标的唯一标准,又有学生发展水平的个体标准。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采用教师观察法。观察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方式。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哪些学习策略对学生有帮助,学生喜欢哪些活动和材料等。观察记录可以采用日常记录和评价表的方式。

2.采用访谈/座谈。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感觉和看法。

3.采用问卷法了解学生学前、课后学习情况以及对教学评价的看法和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4.采用教学案例分析法对课堂教学进行研讨与反思,促进教学实践的提高。

5.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学生档案以学生为中心,从多方面反映一段时间内学生在教师、家长以及学校共同教育下的成长的过程,也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自我评价的重要参考。

6.采用项目和演示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完成一些学习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项目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相关的课堂演示。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实施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非常重视,在政策及资金上给予英语组大力支持,希望通过英语评价课改带动其他学科科研水平的提高。

(2)我校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试验项目”的试验且在改变教师传统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实施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8.4-2008.8)申报课题

前期准备,制定实施方案,目标是做好课题的定位,前测工作和基准调查工作,提高课题组成员对英语评价改革的认识。

(1)成立课题组。

(2)学习和了解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理论依据,操作方法和实际意义,确立实验对象及课题组成员。

(3)确立使用形成性评价开展课题的研究。

(4)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初步实施方案。

(5)学校给课题组提供了极大地支持与帮助,邀请县教研室特级教师**到学校做开题报告及指导工作,使课题组成员对形成性评价有了更深刻的理论认识,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2008.9-2009.8)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全面开展自评、互评、师评等活动。

(2)课题组成员定期总结研究的体会及结果,并商讨改进提高措施。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手抄报比赛,英语口语比赛等。

(4)实施课堂实录,搜集相关信息,提出改进意见。

(5)阶段成果展示。

(6)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评选,优质课及教坛新星评选,收获颇丰。

第三阶段(2009.9-2010.4)课题的深入及成果总结

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总结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撰写实验报告和体会,交流成果是本阶段主要任务。

五、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用,很多学生学不好英语不是因为不努力,也不是因为智力差,而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新的教学评价方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空间,不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学会了用英语去做事情,锻炼了自主学习技能,学习态度由以往的”被动接受”、”机械学习”逐渐改变为”主动接受”与”发现学习”。

(2)评价提高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多元评价,使学生有意识的发现他人的长处,学会客观的评价他人,学会与人相处,使得学生的知识、智力和情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3)评价提高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a.学生作品展评过程中他们的设计能力、书写能力、编辑能力、审美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b.学生通过参与英语学习活动和档案袋制作,获得了成就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c.口头表达能力突飞猛进,2009年淮北市第一届中小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八(1)**是我县唯一一位获得一等奖的选手,另有陈舒等十一位同学获得三等奖。八年级在全县质量检测中名列全县第一。

2.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1)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评价理念得到了更新。通过一系列的英语教学活动和学生们档案袋中一件件各具特色的作品,让教师更好的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站在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评价学生,把评价定位在激励学生的进步上。

(2)教学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进修、自我学习、自我改进的过程。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心灵得到感化,成为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教学能力和自身的业务水平及科研能力也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7月**老师《活用评价,优化初中英语教学之探微》一文获淮北市第八届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科研优秀论文市二等奖。陈蓉老师的论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在安徽省第八届中小学外语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优秀论文评选中获省二等奖。2009年**县第三届优质课评选中赵一青老师榜上有名,张玲获得县第四届”教坛新星”荣誉称号。:

(3)教师的合作意识增强。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精诚合作,共同探讨研究方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共同分析实验数据,共享资源,分享成功,分担问题,建立了和谐的同事关系。

六、问题和希望

1.因教师需要通过各种评价表格记录,并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表现,工作量增加了许多,教学任务更加繁重,所以如何将表格设计的简便实用更便于教师、学生、家长操作,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同时还须将信息技术与评价进行有机结合,拓宽评价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2.评价要为教学服务,评价应成为教师手中一项有力工具,适合时用,不适合时则不用,因此教师不能因评价而评价,不能为了”赶形式”而评价,而且要避免过于繁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

教育科研之路任重而道远,敢于评价、善于评价、勤于评价、乐于评价,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深入探索,形成性评价研究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第7篇

1、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工作的一项最主要的工作。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亦如此。一堂语文课,其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什么?教师是怎样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教师对教学进程的调控是否得当?等等,对这些方面能否作出科学的准确的评价,不仅直接决定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语文教学标准的落实,还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教学目的、任务,还是教学过程、环节和方法。

另一方面,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也表明:不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教学改革工作很难全面展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成为一句空话。长期以来,我国总是把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方式,把一次考试、几张试卷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一把尺子,这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因为考试仅仅是质量评价的一小部分,用一小部分来代替全部是不科学的,是不能反映出教学的全部质量的。因此,建立完整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对于克服“片追”现象,克服“高分低能”现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有重要意义的。

2、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以下三大功能:

(1)改进功能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使师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课堂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所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积累资料以便提供关于如何才能更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和修改教学目标的依据。

(2)评定功能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了解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优点和缺点等,以便对教师考查、鉴别,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业、能力、发展水平作出考查和鉴别。

(3)激励功能

教育心理学表明:正确的、公平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起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维持教学过程中学生适度的紧张状态,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素的逻辑分析

对语文课堂教学要素的逻辑分析,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础。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在课堂教学活动这一信息系统中,教师作为信息的载体,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知识信息、语言信息、思想信息和心理信息。在输送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研成绩、教学风格以至品行情操,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如语文技能:阅读、写作、书法、说话、听话等;计划技能:处理教材、选择教法、编写教案、设计板书、制作教具等;实施技能:听、说、读、写的教学技能、学法指导、学习指导技能等)的综合尺度,也是考核师生双边活动效益的主要渠道。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估至少要从五个要素去考虑:目标、内容、方法、进程及效果(预期目标)。

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最核心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影响统帅其他要素(包括内容、方法),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

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它受目标的制约并为实现目标而规定,是目标实现的物质载体。

方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另一重要因素,它受制于目标,并为目标服务,同时它又受内容的影响,内容的不同决定了选择方法的多样化。教学目标正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才得以实现的。

进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时间是其外在表现形式,教学环节与节奏是其内在要素。

目标的最终归宿是教学效果。效果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的综合反映,是各要素相互作用力的外化形式。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素的评价标准

(一)目标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1、目标的制订:主要看是否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接受的可能,来制订切合实际、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2、目标的落实:主要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的进程是否围绕目标进行,以及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

(二)内容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评价也从两方面去看:

1、内容的选择,包括三个方面:

(1)内容的质量:质量的选择必须确保“四性”:科学性、目标性、思想性、启发性。其中,科学性是前提,即选择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的;目标性是核心,即选择的内容必须是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

(2)内容的深度:所选择的内容,深度要适宜,必须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掌握的,即选择处于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的内容。

(3)内容的广度:广度要适当,内容的广度又决定课堂的密度、课堂的节奏。要围绕教材内容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2、内容的处理:这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一个环节,主要看重点是否突出,如何突破难点,是否抓住关键,是否揭示前后内容的联系等。

(三)方法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评价着重从三方面去进行:

1、方法的选择:主要看所选择的方法能否为目标、内容服务,是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学习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方法。

2、方法的运用:

从四个方面去看:

(1)指导思想:看有没有把面向全体学生与注意因材施教相结合。

(2)认知方面:看有没有把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方法培养的有效性相结合。

(3)情感方面:看能否注重师生双方彼此情感的交流。

(4)调控方面:看信息反馈是否及时、调控是否得当、教育机智的发挥情况如何等。

3、教师基本功:主要从教师教学语言是否准确、生动、清晰和简练,板书设计布局是否合理,字迹是否清楚,教态是否自然,教具设计是否实用合理,演示是否恰当、适度等方面去衡量。

(四)进程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进程的评价也从三方面去进行:

1、教学环节的进行:看各环节是否活泼而不死板,充实而不空洞。

2、教学环节的交替:看环节与环节之间交替是否自然,能否做到井然有序。

3、课堂结构:看整个课堂结构是否严密、紧凑。

(五)效果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看学生掌握的程度、能力培养的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收获,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1、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接受程度。

2、课后运用各种测评手段,进行测试反馈,了解大多数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所预期的效果。

四、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量化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确立后,就要将整个评价体系分为三级指标:A级指标,即目标、内容、方法、进程各要素;B级指标为每一要素的各方面;C级指标为具体做法,这样评价体系就建立起来了。评价体系建立后,再根据每条指标以其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分值),给起重要作用的指标以较大的权重,给起次要作用的指标以较小的权重。

根据以上方法,可确立如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见第2页右栏下表)

第8篇

现阶段在广泛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制订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的的重要保障,也是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在实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实中要遵循下列原则:

1.1全面进行评价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有广泛的内涵和外延,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不能单从一个方面去评价学生和教师,要从整体和大局出发,从多层面多视角评价,才能更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避免产生以偏盖全或以点代面的片面性结论。

1.2从实践出发进行评价体育教学是实践性学科,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体现出体育的能力、水平和素质,所以体育教学评价也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同步进行的。体育教学实践包括四方面内容:身体素质、技术技能、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过去常用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关注太多,对学生在体育活动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这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思想的目的是相悖的。

2.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评价体系的发展趋势

2.1定期对评价理念进行更新如果期望建立更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素质的内容,明确素质教育的自身特点,即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和个体性的特点,牢固树立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明确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使高校教育与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达成一致,争取把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化,实现评价体系的可操作化,发挥出评价体系的正确指导作用。

2.2定期更新和拓展评价内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最终目标是为教学服务。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教学评价的体系随之也产生了。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目标很多,这是教育界和学术的共识。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的内容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内容涵盖了认知领域、技术技能的掌握和情感交流等多方面,而并非是单单对学生技术技能或身体素质进行测评,随之是对兴趣爱好和情感以及锻炼方法的掌握进行评价。

2.3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式

2.3.1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方式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正确的评价方式是把三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到教学评价中去。每学期或每学年结束时对授课内容和学生掌握情况进行终结性的评价,或是阶段性地对运动项目技术评定或达标测试,这种评价方式会失去评价的及时反馈功能,在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改进提高教师教学工作能力方面不具备现实意义。因此,三种评价方式的单独运用不能科学评价体育教学,只有把三者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化。

2.3.2自评与测评有机结合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常常是注重他们评价,对教师的自我评价重视不够。然而体育教师自我评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评价的客观性不够。所以还需要测评,如同行教师评价、学生对教师评价、领导对教师评价等。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健康水平;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身体锻炼和游戏,而是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基础出发,因材施教,发展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促进身体形态发育,加强学生社会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建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一、高校学生身体健康现状

在2008年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黑龙江省平均及格率为75%,我校学生的及格率略高于平均水平,但男生肥胖率由去年的24.25%提高到28.29%,女生在形体比例上控制较好,但在力量和爆发力测试方面不及格率达到29.30%在对东北农业大学30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59.59%的同学在体育课外没有参加任何体育运动,28.5%的同学认为在体育课上运动量明显不够,有85.4%的同学认为自己需要锻炼,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是很清楚的,但是学习的压力、没有较好的场地和专业指导,以及个人缺乏主动锻炼意识等方面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另外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没有建立起运动兴趣是阻碍运动的主要方面,这和我校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体育教师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以及课堂结构设计陈旧有关。在对大三年级的测试中发现,大三学生的身体素质较一二年级下降很快,这和他们没有体育课,心理压力大思想负担重有关。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现存问题

1.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很多体育教师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体育教学在很多高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排除校领导观念方面的因素,体育教师自身努力不够也是主要原因。很多教师安于现状、工作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够,这些都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建立,所以,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体育工作的主导作用,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更广泛的要求。

2.没有进行因材施教,同一内容,同一标准,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有些同学先天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激情不高,对于他们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次、分内容教学,使他们的目标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达到自身运动极限,实现全面发展。

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能落到实处。很多高校在进行身体健康测试后,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无法了解本校学生的不足情况,体育课上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练习,使体质检测和体育教学脱节。在课外活动上和各项体育协会的练习中,专业体育教师参与较少,使课外运动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普及的作用。

三、以学生为根本,发动教师的主动性。多角度调动学生的运动激情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学校要制定一套可行性的奖罚制度,在专业素质、备课和授课能力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定期评比,以促进教师的工作热情,一堂好的体育课不仅能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爱好体育,爱好生活。相反,消极的体育课不仅是浪费了学生90分钟的时间,同时,也会使学生形成不思进取、敷衍了事的学习风气。所以,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2.建立多项目、多层次体育课程体系。虽然很多高校已经采取了分项教学体制,但在实际运行中,很多学生因为过多的限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在相同项目中教学内容相同、考核标准一致,使得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吃不饱”,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完不成”,即使做了最大的努力,也无法步人优等生的行列,这一事实,打击了先天素质较差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提高幅度方面的认可程度,使考核标准与学生身体条件及原有运动基础相联系,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够对学生的进步和提高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运动自信心,使各层次学生均能有较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