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3:12
导语:在单位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从历年的财政收支情况来看,乡镇几乎所有财力,县直大约三分之二财力,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论文工资发放及办公经费的开支。可以说大部分财政收入都是在行政事业单位“花”出去的。目前,尽管县财力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开支需要,部分单位经费开支还十分紧张,但从全县总体情况和资金的总额来看,涉及所有的乡镇和县直八十多个单位,资金数千万,面广量大,这就不容忽视地存在财务管理的问题。为此,我们展开调查,试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角度,寻找一些突破,以规范管理、节约和有效使用资金,促进财政工作上水平。
一、基本情况近几年,为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利津县相继出台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乡镇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等规章制度,同时,结合上级要求,推行和落实了“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政府采购、试编部门预算等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另外,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一是从基础工作抓起,自2003年开始,财政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了会计帮扶达标工作;二是注重日常监督管理,每年都由县财政监督局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类检查,如:预算外资金管理大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三是每年财政部门都组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开展各类业务培训,如:会计电算化培训、会计人员上岗培训等。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县所有独立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都配备了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都制定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基本上按规定完成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一)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力1、部分单位领导认识存在偏差。一是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不搞经营,抓不抓财务管理无所谓。二是认为抓内部财务管理是“作茧自缚”,捆了自己手脚,开支卡严了,得罪干部职工。三是认为抓管理是单位领导的事情,会计人员只要把数字搞准就行了。领导认识存在偏差是导致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力的关键所在。2、审批控制制度存在缺陷。仍坚持财务审批“一支笔”制度,这项制度是对领导决策事项合理性的规范,但缺乏科学性。一是权力比较集中,开支不管是否合理,单位领导说了算。二是凡是领导签字就能开支,直接把财务人员排除在管理范围之外,不利于财务人员进行核算。三是单位领导对财务规定不一定熟悉,缺少专业财务人员的审核和把关,签批质量难以保证。3、缺少真正的第三者监督。尽管有的单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落实明显不够到位。有的单位以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设定财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监督,但由于单位内部千丝万屡的利益关系,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各类外部检查不及时、不全面,大多是事后监督,处罚的力度也不够,有的单位屡查屡犯,甚至是明知故犯,效果不佳。没有真正的第三者参与,仅靠自我监督,零星的检查,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很难落实到位。(二)会计人员作用难以有效发挥。1、会计人员的撤换领导说了算。会计人员是单位根据需要设定的,撤换是单位领导说了算。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法规和领导之间该遵循那一个?违反法规,处罚的一般是单位,违抗领导,影响的一定是个人,权衡利弊,会计人员往往只能是倾向于领导。自身难保的境地,会计人员的作用确实难以发挥。2、会计人员的职责不明确。调查中发现,很多单位的会计人员是兼职,会计人员可能是打字员,也可能是档案管理员,或是其他岗位,身兼数职,更有甚者身兼要职,会计业务成了附带工作。个别单位违反规定设会计和出纳员为一人。3、外界的支持比较弱。财政、税务、审计等业务管理和监督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多是部署工作、监督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或批评、或通报、或处罚,真正深入单位帮助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少,另外,定期的、系统的专业培训组织开展的少,而且培训多为业务基础工作培训,不注重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使会计人员在参与管理上产生惰性。(三)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调查中发现,县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明显偏低。截止2007年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共计125人,第一学历为财会类院校毕业的13人,占总人数的10.4%;具有会计系列初级以上职称的22人,占总人数的17.6%;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1人,占总人数的8%;从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知识水平明显偏低。调查中还发现一种现象,部分单位会计人员对核算内容及会计科目的应用,模模糊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有甚者,延续了一种“师教徒”的做法,前任会计怎么记,后任会计就怎么学,照猫画虎,不问对错,新的会计制度实施了,也不会运用,依旧是老一套。从此可以窥见一斑,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素质问题成为制约会计作用发挥的内在原因。
三、措施与建议调查分析中我们认识到,搞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仅仅依靠单位本身是无法实现的,有些问题单位解决不好,甚至(一)政府介入,财政部门负责,全力抓好单位内部财务管理1、合理是界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区分哪些是应该由政府管理的内容,哪些是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哪些是单位有能力做好的,哪些是无能力管好,甚至是管不好的。区分责任,区别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管理。2、制定监督考核机制,对单位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以引起单位负责人的重视。把对单位财务管理的考核纳入县委、县府对单位的综合考核和单位领导的政绩考核。3、认真修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广泛听取各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论证,按照“统一尺度,统一要求,便于操作,便于考核”的要求,认真修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真正实现有章可循。(二)财政部门参与,支持会计人员作用的发挥1、做好会计人员的保护者。《会计法》尽管对会计人员的保护做了明确规定,但仅限于受到打击报复的,对会计人员的撤换和任用没有明确规定。受到打击报复才去保护,“亡羊补牢”,这项规定不全面。我们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任用与撤换,不管什么原因,都要经过财政部门的审批,不能单位自己说了算。2、做好会计人员的管理者。主要是抓好会计队伍的建设,保障会计队伍质量。必须坚持持证上岗的做法,同时严把会计证的发放关,不合格人员一律不能从事会计工作。3、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对现有会计人员定期进行考核,建立会计人员档案,对于优劣情况进行评议和奖惩,对于不胜任人员进行撤换。(三)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一是通过一年一度的继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尽快提高个人业务素质和参与管理的能力。二是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培训要形成制度化,要严格考核,避免流于形式。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我县五年以来的会计基础工作帮扶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应该继续坚持,》接259页
【参考文献】
1、葛劭芳.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J]现代商业,2006,(08).
一、单位财务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人员缺少
财务资金管理意识由于一直受到传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制约,单位管理人员对财务资金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认识,但是,单位管理人员却没有对资金管理时间和现金流量观的重要性有着充足的认识。单位在使用财务资金时,没有制定完善的资金使用方案,也没有对财务资金的使用进行全面的分析;另外在筹集、使用和分配财务资金时,没有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从而导致单位在进行工作项目使用资金时,资金供应链断开,不能如期完成工作项目,更为严重的会导致单位面临破产的局面。
2、单位财务资金管理的信息数据不够准确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一个企业单位若想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掌握足够的信息水平。但是,我国单位人员在搜集单位信息时,并没有利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从而企业单位的信息失去一定的真实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对称和不透明的特性。这些都导致了单位管理阶层在对财务资金进行管理时由于没有正确有效的信息数据而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方法。
3、缺乏完善的财务资金管理监控制度
企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在对财务资金的流向进行管理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事中监督和事后控制。单位资金在流动时,管理人员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在对资金流向进行最后的审计考核时,也没有一定的考核方法,导致管理人员在对资金进行管理时失去对其的控制,从而资金出现了严重的混乱情况。单位缺乏完善的财务资金管理监控制度,导致单位人员没有严格遵守相关的资金管理制度,出现一系列混乱的担保、借款、开支等情况,单位财务资金出现了严重的混乱情况,财务资金严重流失,对单位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单位内部也没有制定相关的信息反馈制度,没有制度有效的资金处理发放,因此当市场经济发生较大的变化时,企业单位没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从而对单位发展产生了影响。
4、单位没有较高的财务资金使用率
单位在使用资金时,在对财务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以及单位内部对资金进行多层次的管理方法,由于两者对财务资金管理的方法不同而产生较大的矛盾,对资金使用率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一些单位在对财务资金进行管理时,单位中各个部门对资金进行多方面的管理,导致资金管理失控,出现较为严重的资金沉淀。另外,由于单位资金过于分散,从而单位在筹集资金时有着较大的难度,没有较大的资金调剂能力,导致单位财务费用不断增加。
二、强化单位财务资金管理之我见
1、企业单位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
首先,企业单位要对资金筹措结构进行优化工作,就需要单位要提高预测单位资金需求量的科学性,同时选择合理的筹资方法。单位在对资金需求量进行预测时,必须要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要对使用方法的条件进行分析,选择有效的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技术。另外,单位在筹措资金时,可以对多种筹资渠道进行选择和利用,主要包括:发行股票、融资租赁等方法。企业单位在选取筹资方法时,必须要对资金来源屙眭进行分析,保证资金来源的安全。其次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单位要对资金流动的限度进行制定,要对自身的经营情况以及市场的动态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确定单位资金流动的限度。同时单位也要对财务资金进行有效的约束,从而减少资金浪费的现象,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资金健康稳定的流动。最后提高工作人员的资金管理意识。在对财务资金进行管理时,必须要提高对资金管理的时间价值观念和现金流量概念管理人员有着较强的资金管理的时间价值观念,从而可以提高单位的资金流动能够与市场变化更好的适应。
2、完善财务资金集中管理制度
单位在建立完善的资金集中管理制度时,必须要在单位财务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完善单位结算制度,对资金进行有效的集中管理。对单位资金进行有效的预算制度,可以完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率。
3、加大财务资金管理监督力度
我国许多单位存在着单一的所有权结构,没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因此,必须要对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对财务资金管理进行多样化的管理方法,同时要加强对资金流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保证单位财务资金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运行,能够对投资者的利用进行全面的维护。提高单位财务资金管理的监督和控制,可以对单位内部的审计制度进行全面的完善。为了对单位财务资金管理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考核,必须要强化单位内部的审计制度。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明确专门人员的工作责任,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
总结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于深化,事业单位不仅仅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发挥着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而作为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核心的会计工作更是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然而,从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体制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与难题,如果不能够及时加以解决的话,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事业单位其它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浪费与流失。由此可见,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研究尤为重要。事实上,现阶段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相对滞后于公共财政的改革历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部门争先创优意识不断增强,争相开展这样或者那样的项目,都迫切需要发展资金。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各地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众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都对其比例做出了详细规定(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按各种比例汇总至少占到120~140%),这些财政专项资金由部门管理,部门认为,单位的钱都是自己的钱,随自己怎么用,想怎么用就怎么样。因此,各单位往往就从个人和部门的立场出发,更多的是考虑怎样才能争取更多的财政专项资金,提高各方面的水平,很少考虑怎样合理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正确发挥财政专项资金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积极效用。此外,由于部门经常性经费与支出存在着一定矛盾,所以,单位不得不把经常性资金放在项目资金中,以此名义支出。
2.记账基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第一,对于专项资金所划分的界限并不明确。专项资金是用于专项事业的资金,是重要的公共支出部分。但在现实分配中,对于那些资金用于专项分配,哪些应该纳入专项资金的管理尚缺乏明确指示。因此,专项资金的界定不明,在管理和核算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与此同时,在相关的会计科目上存在着易混乱,不规范的现象。第二,项目资金收支核算不规范,在显示的专项财政分配中,各地基本都存在问题。例如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均不平衡等方面。
二、对事业会计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分析
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按照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借鉴企业会计理论探索成果,明确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切实提高质量信息的要求,自觉维护现行事业会计制度准则,增设财政专项财政的会计科目和报表。具体来说。
1.树立先进的理念
摒弃旧观念,不断提高个人的科学意识,强化依法理财观念。首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财政管理能力。统筹协调好当前和长期的发展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要统筹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关系,强化财政支出和收入的结构内容。以财政违法处罚条例作为提醒自己的警钟,转变专项资金的管理观念,提高对专项资金的认识。
2.明确改革的思路
对于当前专项资金没有明确的目标,公费分配不合理,一些单位经常占用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等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类管理专项资金,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率;第二,认真落实专项资金的综合预算;第三,控制人员支出增长过快势头,控制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第四,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转变专项资金管理的方式方法。
3.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加强单位财务人员和审核人员的培训,加强专项资金核算尤为重要。规范专项资金首要应进行分类核算。对于一些经常性的项目支出或支出的下级科目,进行整理归类,不用反应其收入来源。对于发展性项目应该在专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上加以反映,事业单位应该在专款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反应,进行单独核算。
三、结语
1.重视投入,忽视决策与管理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地勘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味的想要做大做强,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针对性。项目决策的过程中并没有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决策研究,项目论证不够充分,同时对项目资金的安排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在地勘单位开展各项事务的过程中,对资金的支出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与控制,进而造成浪费严重的情况。这种现象将直接造成地勘单位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产生的经济效益低下,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形[1]。并且由于在资金管理内控体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存在不相离职务分离的现象。长期以往给地勘单位资金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如果在此环节中地勘单位的会计人员与出纳人员由一人担任,将会造成内控无力,账目容易出现混乱,公款容易被挪用,进而滋生出腐败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就是资金管理存在的弊端,给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负担,影响了地勘单位的正常运营,难以有效提高地勘单位的经济效益。
2.账目设置不合理
目前有不少的企事业单位财务手续具有不健全的现象。地勘单位也不例外。地勘单位财务手续不健全,在财务处理方面不够仔细。不少的地勘单位在账目设置方面只设置总账目,对明细账目的设立不够具体明确。即使有的地勘单位设置了明细账目,但是其设置的明细账目与经济业务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明细账目流于形式。在此种情形下的财务管理账目就导致了债务债权出现不够明晰,财务资产状况不清晰的现象。在地勘单位经济决策的过程中,不能提供有效的数据与信息,进一步影响地勘单位的竞技项目的决策,造成地勘单位经济方面的损失。账目设置不合理给地勘单位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3.成本控制能力不强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地勘单位的成本控制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不少的地勘单位常常出现亏损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单位粗放经营模式具有紧密的联系。在项目预算的过程中过多依赖于单位领导的经验,没有专门预算的人给予配合。这样就导致地勘单位在财务管理支出方面没有相应的计划,仅仅依靠单位领导有限的项目管理经验与财务费用方面的报销标准。对处理事务中的浪费现象难以控制与把握。同时一些不相关的项目支出较多,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利润较小,进而造成地勘单位的整体经济效益下降。
二、创新地勘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的措施
1.将资金作为管理中心
加强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以此来提高地勘单位的经济效益方式就是将资金作为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将资金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就包括了降低融资的成本,进一步控制负债的比例,依据地勘单位经营的现状制定有效的策略加快资金回笼。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有效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合理配资地勘单位的各项有效资源。地勘单位依据其实际情况进行稳定投资,减少资金量。地勘单位要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就应当加快资金周转,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做好相应的配置工作。这样在不影响资金投资的情况下,还能够减少闲置资金的浪费。当然,在将资金作为财务管理中心内容的过程中应当成立核算中心集中财务核算。经济实体单位在资金核算方面能够保持相对独立的核算位置。在资金管理方面能够统一实施,对大额资金能够进行有效的调度。这样对保持单位经济经营活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保障地勘单位在经营方面不会产生资金缺口,有效提高地勘单位的经济效益。
2.完善成本控制管理
现如今,在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创造出较多经济效益的通常都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同时实践也证明了,在经济市场入围人员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企业要想在其中获得长期的发展,就应当控制好成本。控制好成本并不是企业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只凭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市场的发展制定相应的唱本管理体制。依据管理体制明确项目资金的支出情况与使用情况。同时依据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够对地勘单位长期的发展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在此环节中还应当加强成本分析,尽可能以最小的成本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3.加强财务审计
对地勘单位的资产管理进行审计,就能够对其管理的效果、效益进行合理的评价。同时还能够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有效的监督,进而针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地勘单位在此种审计措施下,就能够,做到防微杜渐,以此来提高地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如果地勘单位没有实施有效的审计与监督,对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就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甚至是在财务管理中出现问题时,还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这样不仅会影响地勘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有效的实施,还会影响整个财务管理的效益,给地勘单位经济效益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2]。因而,加强财务审计工作,对保障地勘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地勘单位在明确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后,要充分利用本单位的网站、宣传栏等平台,特别是通过各类会议、简报、文件等多种形式,对精细化管理的内容、要求、步骤进行集中宣传。只有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本质、重要意义和预期成效等重点内容,被单位领导、中层干部和全体职工认真领会、充分理解、形成共识以后,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工作重点、重要环节和工作流程才能得到程度较高的落实,才能获得更大的管理成效。精细化管理重在管理的过程,在每一个管理环节里都会有所体现。这就要求每一名员工都要立足于自身岗位,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进一步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体现在每一项实际工作上。
二、从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入手,构建规范的管控体系
地勘单位首先在全面分析现行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企业运作模式构建内部控制规范,逐步完善工作流程、工作标准、职工行为等规章制度,在预算和成本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构建全面、规范、严格的制度体系。在管理控制方面,要结合地勘单位的发展特色、目标任务,研究制定细致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并做到及时反馈情况,不断纠错纠偏,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1.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和成本管理制度,实现全过程的全面预算管理。要结合地勘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测算确定单位的全面盈亏成本费用指标,建立成本分级控制的资金收支预算模式,将所涉成本项目逐项分解落实到具体操作部门。
2.建立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以国家出台的有关生产标准、规范和流程为基本原则,结合地勘单位的行业特点、生产标准和工作要求,组建成立高规格的质量监控领导小组,严格按照生产、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实施全面的质量监控。
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实现全过程的安全管理。要以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为基础,消除人的不稳定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地勘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建立定期隐患排查、检修检查、安全培训、岗位作业等安全管理制度,从“人、机、物、环境”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地勘单位的安全生产水平和能力,推进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从而实现安全管理系统流程精细化和安全细节管理精细化。
4.创新风险防范理念,强化风险意识,完善风险制度。地勘单位在企业化运营的环境下,机遇前所未有,风险也不可低估。要科学分析外部环境,增强决策责任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识别、预警和防范机制,实现对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种风险的有效防控。全面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等风险化解应对策略,促进地勘单位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地勘单位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实施精细化管理需要有充足的准备,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内涵就是以制度为依据,最终实现提高管理效率和企业效益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基础管理不断规范细化,严格执行。要针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及时反映研究应对办法,不断完善、随时补充各项工作制度、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构建既科学规范又容易操作的制度体系,使地勘单位在改革发展和动态管理中不断创新,推动精细化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以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为抓手,建立健全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地勘单位在不断完善企业化管理体系的同时,要严格落实职工岗位责任制,细化各项工作标准、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的考核,及时总结分析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跟踪制定改进方案,使精细化管理工作体现在每个岗位和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及时总结评估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对于成效明显的部分要大力推进,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要以标准和制度体系将精细化管理工作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并根据条件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精细化管理工作机制。要通过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建立起“人人有标准、事事有考核、时时有规范、处处有监督”的长效机制,不打折扣地落实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要求,从而实现管理和效益双提升。
四、结语
1.管理手段上实现创新。针对医疗单位财会管理工作单位首先应明确的创新管理手段,传统的管理手段完全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医疗单位应加大上下级的沟通,促使更多员工意识到财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促使其资源遵从财会管理制度。
2.法制规范上的创新。医疗单位对财会部门的管理要深入到每个细小的环节,因而国家相关部门应明确的树立一套可以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的法制规范,创新具体情况的处理办法,使财会各项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例如,财会部门的法制创新可以深入到单位成本会计的应用于管理、具体的核算方式及相关比例等。
3.人员配备上实现创新。医疗管理部门人员配备上的创新应具体从两个方面着手,以确保精准性。
(1)实现财会专业人员与各部门人员的互补式配备。因财会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医疗体系的各个环节不甚了解,在具体的记录上容易造成一定的误差。改革财会管理时应实行对单位内部的整体情况清楚了解且经验丰富的各部门人员对财会人员的带动制,强化双方或多方的沟通,保证财会管理的准确度。如主要负责设备采购的人员精确的讲述每件设备或用品的具体价格、医疗人员讲述每种病症的具体的治疗及设备费用等以强化财会人员的具体记录,提高准确性。
(2)财会部门应配备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并进行定期的培训。财务会计的计算与管理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会随着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完善。因而医疗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时应强化其专业素质及其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保障单位发展的整体风气。另外,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对财会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员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到最先进且科学的计算及管理方式,保障整体工作的快速性与精准度。
4.医疗体系机制上创新。每一个医疗单位都应建立健全自身的财会管理机制,以确保财会工作可以顺利并科学的完成,促进单位的整体发展。在整体医疗体系的创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强化各部门相互监督机制和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1)强化各部门相互监督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一定程度的改善医疗单位内部发展过程中人员工作松懈或道德上扭曲等情况,尤其是掌控医疗单位发展经济命脉的财会部门。强化部门间的相互监督使员工更加遵守职业道德,避免不必要的医疗问题的发生。
(2)建立创新激励机制。财会部门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医院的发展,也关系到员工的薪资及前途问题,医疗单位应建立创新鼓励机制以提升财会人员的积极性。财会人员可以针对财会计算及管理工程中的具体环节或情况进行严苛探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促使部门可以更科学的发展下去。医疗单位及时的予以这些思想与行为积极的员工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励更多的员工投身到部门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去,从而促进单位整体发展。
5.信息技术上的创新。实现信息背景下的创新是新时期我国各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筹码,医疗单位财会管理工作强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创新更有利于其全方位综合发展。
(1)建立并完善财会管理的网络平台。建立财会管理的网络平台,将医疗单位的各项设备、技术的具体费用的变更情况及时的更新到网络平台上去,有利于强化各部门的及时监督与及时纠正,降低因数据不清而造成的误差。另外,网络平台可以有规律的将医疗单位发展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便于单位领导的分析与总结,为其做出更深远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完善财务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医疗单位应强化对财会管理部门的相关软硬件基础设备的购置,使各项信息化的技术与管理手段通过互联网可以第一时间传播到单位内,促使财会管理的全方位发展。
二、结语
近年来,很多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担,也担负起科研服务社会的责任。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生力军,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工作正在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呈现多渠道、多方向的增长趋势,地方政府对学校科技的投入力度也逐年递增,高校的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科研活动越来越多,高校科技处一级管理结构体系已完全不能满足需求,普遍采用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即在学校科技处领导下,各个院系设置科研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科研管理。这种二级管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科研管理与高校科研工作发展的矛盾,但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学科研单位,倘若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则不能充分体现基层单位的办学特点,也不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因此,很多高校针对教学型、教学和科研任务并重型以及科研型基层单位,采取了分类考核制度,从而引导分类管理。
二、教学科研并重型单位科研管理特点
1.教学与科研并重,工作重心不分伯仲,科研管理
工作需要创新性。教学和科研任务并重型单位不同于教学型和科研型单位,顾名思义,前者强调教学、科研任务二者兼顾,不分伯仲;后者是教学、科研二中选一,具有倾向性,其与传统的大学和科学研究院功能相近,其管理模式有相似、相通之处。单位工作重心不同,其管理方式必然具有差异,因此教学和科研任务并重型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不能沿袭教学型或者是科研型单位的管理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性特点。
2.教学与科研并重,科学研究时间减半,科研管理
工作需要全面性。单位功能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定位,教学和科研任务并重型单位既要求保证教学质量还要追求科研成绩,这不仅是单位考核目标,也是相应教师职业发展的考核指标。因此,教师在工作时间安排上均采用五五对分,较之科研型单位的科研时间减少一半,这就要求基层科研管理工作必须具有全面性,细致周到,促使教师方便、快捷地完成科研工作。
3.教学与科研并重,研究工作略有侧重,科研管理
工作需要有目标性。教学和科研任务并重型单位的工作重心决定了工作时间的安排,为能更便捷、更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工作需要有目的性,做到有的放矢,这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要在科研管理对象上具有针对性,如依据不同的研究方向提供不同的科研通知通告,针对性的提供科研信息;其二要在科研管理方式上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人员,采用不同的交流沟通方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自然科学类教师比较理性,可以采取单刀直入、简洁明了的交流方式,而社会科学类教师比较感性且逻辑性很强,需要更加严谨和缜密。
三、教学科研并重型单位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际工作,教学和科研任务并重型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存在以下不足。
1.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
由于教学科研并重型属于新兴的一个名词,相应地考核、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落实到基层,基层单位不具备系统的管理规范和管理制度,这不仅使教师不能准确理解、定位、践行,也容易造成基层科研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致使工作不具规范性。
2.管理理念不够先进,工作方式缺乏创造性。
首先,教学科研并重型基层单位的教师由于既要教学又要科研,因此不能按照科学研究院的管理模式管理,因为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也不能按照教学型的管理方式,这会耽误此类教师的职业发展,影响整个单位的发展,促使这一改革的失败。但目前部分院校仍然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工作理念,没有较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没有凸显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很好地激发科研人员参与课题项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实,科研管理的目的是促使科研人员更方便、快乐地发挥自身作用,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最终兴国兴民,如此方能创造更合适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率,达到预期工作目标。
3.管理模式不够多元,高效工作缺乏稳定性。
高校的科研工作并非是单纯性的科学研究,总会遇到如学科建设、学科评估、领导调研等类似的工作,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科研项目、成果信息等统计工作,这对于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不堪其扰,部分教师也不乐意积极配合,致使科研管理工作效率降低,长此以往,可能形成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认为学院教师不积极的负面印象,甚至会影响学科建设发展和学院科学研究实力提升的速度。倘若管理模式多元,具有较好的反馈机制,管理主体与客体相互配合,科研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则不会出现低谷。
四、提高教学科研并重型单位科研管理工作成效的措施
1.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制,促使规范化科研管理。
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如针对纵向、横向以及基层单位科研管理费支持的科研项目运行相应的管理办法,办法中明确项目申请、项目立项、协议(合同)签订、经费使用、年度(中期)检查、项目结题(验收)和成果推广转化等一系列从项目申请到项目结题验收整个过程中的规范性操作,这既有利于基层科研管理单位对整体科研情况的把握,也能按照时间节点有效地从事管理工作,促使整个过程规范化。
2.加强、提升科研管理理念,促进创造性工作方式。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国家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强调创新,同样科技管理也需要创新,尤其是科技管理工作理念。虽然基层管理工作者更多时间发挥着“上传下达”桥梁枢纽的作用,但并非仅仅做一个“传话筒”,而应依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发挥积极的能动性,以“服务”为核心,摸索出科学化的工作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教师除去科学研究专业方面的其他科研相关辅工作,实现高速、高质、高效服务,促进教学科研并重型单位科研实力的快速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每周例会,将上周的科研通知按照材料截止时间由近及远排列,科研技术人员可以非常直观地从例会工作内容查找到通知内容、时间、材料截止时间,并且可以根据截止时间合理安排工作。科研管理人员也可以根据此表格内容,掌握科研管理工作的进度,做到不漏项。
3.构想、创建多元化管理模式,保持高效性工作状态。
基层科研管理人员连接着科研人员和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从工作角色上说,基层科研管理者是各类科研信息的传递者,是学校与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者,是学校科研政策的执行者和各学科具体科研动态的知情者。无论哪一种角色,都是强调科研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可否构建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激发科研人员主动参与到科研管理中,让科研教师成为科研活动的行为主动者。如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时积极参与或者当教师发表文章获得奖项等成果时,能够主动告知以便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及时记录,这虽然是当事教师的举手之劳,却造就了后续工作的无限方便。
五、结语
1.1系统的需求传统的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是以消防监督人员为主导,主要是通过实地检查、纸质档案资料查看、电话通讯等方式实施消防信息的收集、整理与管理。近年来,借助计算机网络,消防信息收集管理工作逐渐转变为了集成化人机管理模式,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结合对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需要,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①数据以人工收集为主,耗费时间长,多数数据不准确、不规范;②数据繁冗有重复现象,且更新不及时,无法反映单位的真实消防现状;③信息分析能力较弱,无法对历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供定向检查依据;④各管理人员分工不明确,易发生多个管理人员进行重复性工作的情况。通过分析,重点单位消防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应具有以下功能:①系统对各数据的输入收集,应有具体的说明或实例演示,必要时进行输入内容的格式限制等;②系统应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即在通常的总数统计基础上,能够进行数据发展趋势分析等;③信息录入应具备完备的数据项目,管理方面需设置不同权限;④系统需能够及时更新各种信息,如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政府文件等信息,从而为使用者方便地提供各种知识查询。因此,需要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进行消防信息的收集、整理等,才能满足重点单位消防信息管理系统的以上功能。
1.2系统的可行性
1.2.1技术可行性系统可采用VisualStudio.net集成开发环境,微软为了能使程序员创建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具有Internet功能、互用性的软件,推出了.NET框架。.NET框架包括多种语言、多个类库和一个公用的执行平台。另外,.NET框架还包括各种让程序员可以在Internet和.NET商业服务器上进行软件集成的协议。因此,与此前的任何一种平台相比,.NET框架在软件集成方面都提供了最为丰富的功能,而且,使用.NET框架开发Internet应用软件和开发桌面应用软件一样容易。Microsoft.NET开发框架首先是整个开发框架的基础,即通用语言运行以及它所提供的一组基础类库;在开发技术方面,.NET提供了全新的数据库访问技术以及网络应用开发技术ASP.NET和Windows编程技术WinForms;在开发语言方面,.NET提供了VB,VC++,C#,Jscript等多种语言支持;而VisualStudio.NET则是全面支持.NET的开发工具。
1.2.2经济可行性由于系统采用B/S模式,而ASP.NET对于客户端的要求低,用户无需到网站下载系统安装程序,直接用分配好的密码用户名登录即可。从硬件方面来说,系统无须高端配置,一般主流配置的电脑即可。因此,开发经济投入小,能保证将人力、物力、财力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1.2.3操作可行性系统根据用户权限的不同分开登陆,系统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由管理员负责,其进入界面后可直接进行查询、更新及维护管理系统等;重点单位用户登陆,则只能针对本单位信息进行相关编辑。整个系统功能设计需人性化,覆盖全面,流程顺畅,界面设计达到“人机交互”友好型的要求。
1.3软件过程模型系统设计所使用模型是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主要是应付新的需求,收集多方反馈意见,逐步完善。采用演化类型,将原型作为目标系统的一部分,对原型可进行多次改进,逐步演化成最终目标系统。使用的策略为追加策略。即对已有部分不断完善扩充,逐步追加新的要求,生成最终设计模型。
2系统设计
2.1开发原则系统可采用B/S体系结构方式支持消防系统业务,其开发原则如下:(1)坚持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2)注重系统具有易操作性与标准化的特点。(3)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应在实用的前提下力求技术方向的高起点和先进性,以保证系统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4)系统开发遵循安全性、保密性和共享性的原则,处理好数据资源共享与数据安全和保密的关系。
2.2总体设计根据需求分析阶段确定的系统功能要求,将功能元素分配给系统的四大模块,主页讯息模块,重点单位信息管理模块,内部邮件模块、法律法规查看模块和数据统计分析模块。(1)主页讯息模块。前台实现消防资讯、待办事务、公告信息等信息浏览,并实现邮件模块前台显示功能,在后台实现消防新闻(图片)、部门发文及通知信息等的上传、编辑与删除等功能。(2)重点单位信息管理模块。后台实现重点单位各类信息的各种编辑功能;前台实现提供重点单位登录浏览信息的功能,主要有单位基本信息、建筑消防设施信息、消防安全管理情况及消防安全制度信息。(3)内部邮件模块。实现消防管理单位与重点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包含邮件的查看、删除、新建以及地址簿的查看添加等功能。(4)法律法规查看模块。主要实现对相关消防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政府规定等的查看、编辑。(5)数据统计分析模块。主要实现对各项数据的统计查看及分析,以数据表及曲线图等多种形式查看分析。2.3数据结构分析数据库设计采用的数据模型为关系模型,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基础上,其中包括关系、元组、属性、码、域、分量、关系模式等术语。在关系模型中,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都是用关系来表示的,关系的每一分量必须是一个不可分的数据项,即不允许表中还有表。
2.3.1系统数据库设计总体E-R图系统数据库内容涉及到三个方面。各用户与信息E-R图基本。
2.3.2系统数据库模块数据表设计系统数据库需根据各个功能模块的要求,建立对应的数据表。数据表均存储在SQL数据库系统根目录下的app-data文件夹中,根据设计的实际情况,数据存储主要采用单表的形式。且数据库的操作需包括插入、删除、修改以及一些利用session对象进行的值传递。下面就以用户信息及重点单位基本信息模块要求建立数据表为例进行说明。(1)用户表为存储所有用户信息的表,涉及到用户管理、添加新闻、编辑新闻及重点单位信息管理等几个模块的后台管理。(2)重点单位信息数据库中的内容包涵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所有单位信息,即单位基本信息、建筑消防设施信息、消防安全管理情况及消防安全制度信息。按照上述功能要求,可细分建立19个数据表,包括:单位基本信息表、主要建构筑物基本情况表、消防安全重点部位情况表、室内消火栓系统情况表、自动灭火系统情况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情况表、防排烟系统情况表、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情况表、室外消火栓系统情况表、消防安全制度表、专职(义务)消防人员信息表、单位消防队(人员)消防装备配备、重点工种人员信息、消防设施定期检查情况、火灾隐患及整改情况、消防安全培训情况、火灾信息情况、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防火巡查记录等。单位基本信息表。
3结束语
(一)对于两项制度的重要性认知不到位
为树立每个业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于两项管理结合的重要性的认知,都必须要确定一个标准的资产配置和最终产品或服务与资产管理的实践匹配度,以为预算安排提供依据。许多单位只考虑短期目标,也难以实现科学的预算安排和执行的公平性,部门之间苦乐不均现象非常普遍;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外部监管,经常导致财产损失和利用率不高的情况。
(二)配套制度建设和相关支持机制滞后
目前的很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需要把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互有机结合起来,然而在两者结合的制度基础上,缺乏相关科学完善的理论和机制。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体系尚不明确,现阶段还有很多不规范的、有的甚至与标准不符的机制。
(三)真实情况不明,账目不匹配
许多单位现在虽然已经建立财务体系,但由于各种资产名目繁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之间不通用,使用人员变动频繁,资产管理的一些部门岗位没有专职人员,如果资产详细信息账户要完善并匹配预算,则需要对现有的资产存量和资产增量进行审查。另外一些单位占有的资产和所在的地区不清晰,因此可能会有大量不使用的、报废的资产长期挂在资产负债账户,这些资产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并且挂账时间长,相关的价值可能已经严重损失,会增加对预算安排的不利影响。(四)新增资产的配置和预算管理不匹配在资产形成的时间上,需要调整存量和增量投资之间的匹配性。企业的本期资产通常是由上期的收入和支出来确定。目前,很多单位没有在科学的资产管理基础上确定单位的预算机制,因此,该业务部门的资产预算安排,主要是基于对数据增长预期,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额;而且资产质量的优劣和不同的资产分配方案,导致可能盲目和不健全的资产扩张计划。此外,“在目前一些不健全的预算管理模式下,充分优化和盘活存量资产也是很难的,从而对经营单位控制资产配置和资产失衡增加了难度。”在当前的业务部门资产管理实践中,资产一旦形成,便属于相应的业务单位和部门占用并使用。对于这种现状,很多企业目前还没有建立可靠的评估机制。各个部门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热衷于抢购添置资产和夸大实际资产收益,并使用极小的关注度对待资产管理,资产与预算是否匹配也很少考虑。各部门之间很容易导致配置预算不公平,资产配置也容易存在不平衡。在处置资产时,资产管理和收入管理分离。目前,一些企业的业务部门在处置资产时将产生部分处置收益,虽然是少量的资产处置收益,但如果不被纳入预算管理,则有可能对总体资产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资产互换机制难以建立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二、企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可行途径
(一)构建科学的资产配置并跟进完善
在实际的应用和实践过程中,根据各单位的工作性质不同,可相对应的制定不同标准,以解决该部门的发展需要什么资产和多少资产的问题;应该根据人员编制、部门性质和资产管理水平进行定期配置标准更新和价格重置,还可通过疏通各类资产配置、价值、性能指标等参数来控制标准的有效范围,也可考虑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提高资产的效率。此外,通过设定这一机制,实现大型设备和其他大型资产的高效利用,减少资产配置的重复,从而可以提高预算资金的效率。其次,“随着中国企业改革的进展情况,目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纵观我们的业务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所涉及的资产类型和数量都很多,因此,随时面临着许多新的资产配置,所以预算计划应重点规划大型资产。”此外,更应注重对大规模资产的配置,以进一步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紧密结合。
(二)提高对预算管理和控制的必要性认识并规范相关操作
预算单位应采取资产配置标准为前提,在现有资产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信息,通过预算编制和审计,清晰的查找资产内容,以及各类资产的数量和预算组成内容;要合理设置预算科目,明确反映资产投向和资产目的,要准备好资产收购和分销、使用、处置的详细预算,准确地反映资产的增加或减少;这样既可以防止过度投资,同时也防止不适当的投资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发展计划,然后还可以不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严格执行预算。通过资产配置和资产转移机制,保持预算管理合理的价值分配,以确保充分落实预算目标,这是整合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键之一。采购部门采购的资产,应控制并认真审查,签署收购项目时即确定预算;如果因为资产扩张而改变了之前的预算规划,可在相关项目经批准后,调整资产收购预算,按规定程序再批准后续采购。我们的各个业务部门要大力推进内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念,提高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解;只有业务单位和部门都充分认识到进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员工主动接受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深化机制改革,提高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整体配合度。最后,要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资产监控职能,管理并审查资产预算的配置,以及不断审视预先存在的预算和需要增加资产的后期预算。应该规定相关资产购置和预算更改经同意后方可实施;在预算范围外购买资产的,应及时纠正和惩罚,并加强处置负责人的力度。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