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鲁迅的故事

时间:2022-10-21 17:52:50

导语:在鲁迅的故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鲁迅的故事

第1篇

鲁迅究竟长什么样子,也许这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几张广为流传的照片里,我们都可以看到“短发竖立,目光犀利,眉头紧锁,面堂消瘦,一撇人字胡,或沉思或眺望,没有笑容,凝重而严峻”的鲁迅。事实上鲁迅并不是这样,“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鲁迅遗容是这么消瘦的,其实是鲁迅没有戴全口的假牙,因此两腮是瘪进去的,他的身材也并不高大,只有161公分。”鲁迅的长孙、58岁的周令飞这样解释道。如果说照片上的失真是无意间造成的后果,那么政治生活中的鲁迅形象便是人有意为之了。“”时期,有位名雕塑家请许广平为鲁迅雕塑提意见,许广平说:“雕得很好,但是否太严肃了”,并拿出随身带去的照片。雕塑家为难地说,“大姐,你的建议很好,但这不是群众需要、宣传需要的鲁迅”,结果,雕像还是以横眉立目的形象展示了。

那么,许广平心中的鲁迅是什么样子呢,手稿中是这样描写的:

鲁迅是一个平凡的人,如果走到大街上,绝不会引起一个人的注意。论面貌、身段、外面的衣冠等,都不会吸引人的。至多被人扫射一下,留下了淡漠的印象:在旧时代里的一位腐迂,或者是一个寒伧的人;一位行不惊人的朴素得连廿世纪的时代似乎也遗忘了的从乡下初出城的人士一般。

而他的面色灰暗,乍一看有似长期吸毒(鸦片烟)的瘾君子,更加以具有平常严峻的面孔,初看起来,不了解的会当他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不容易相处的人。在去杭州的时候,因此吃过亏,更加使当时的军警严厉搜查。

1927年9月,鲁迅和许广平途经香港,香港的海关人员依照惯例上船检查。两位身穿绿制服、如狼似虎的检查员,把鲁迅的书籍和皮箱翻了个底朝天,甚至撕碎装鱼肝油的纸匣,捅穿饼干坛子的封口,最后还是收了他二十块钱的贿赂,才放过了他。鲁迅很诧异,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凶狠地检查他,船上的茶房说:“你生得太瘦了,他疑心你是贩鸦片的。”鲁迅愕然。

然而对于自己的相貌,鲁迅自己可不这么认为。美国作家萧伯纳访华,见到鲁迅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听了这样的赞美之词,鲁迅调皮地回应道:“我老了会更漂亮。”

第2篇

鲁迅和林语堂一向关系不错,鲁迅的脾气对朋友也是一向和气的,可是有一回,鲁迅和某甲(忘记名字)与林语堂在一起的时候,就来事了。

某甲后来回忆说,本来大家轮流讲笑话,很好的,轮到林语堂了,他就讲听到几个工人不讲方言,在讲半生的普通话,以此炫耀他们的见识,他听多了有点技痒的受不住,要嘲笑这些很少知识的粗人一下子,就插到他们中间,讲了一通流利的英文,自然工人们都目瞪口呆,灰头土脸的。

林语堂正讲的高兴,哈哈笑着,没想到鲁迅一下子翻脸吼道,滚!你给我滚,你算什么东西,拿外国文在中国人面前炫耀。

某甲回忆说,鲁迅对好朋友的这种说笑言论尚且如此,他真的容不得一点奴颜和媚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记得有一次,妈妈上夜班,爸爸因为工作去应酬了,我一个人呆在家里。天渐渐黑了,我觉得很害怕,真想掉眼泪。这时,鲁滨逊孤身荒岛生活的情景浮现在我眼前,他多么勇敢啊!想到这里,我马上镇定下来,耐心地等着爸爸回来。

转眼间,我长大了,现在已经是四年级的小学生,《鲁滨逊漂流记》已成为我课后最好的朋友,我反反复复地阅读它,直到此时我才明白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鲁滨逊从小立志航海,初次航海遇险后,他的愿望没有改变,再次航海遭遇沉船、遭遇海盗,最后孤身荒岛定居近30年。他经历了各种磨难,顽强地生活着,最终重归故土。每次阅读后,我都被鲁滨逊这个人所感动。我想:如果我是鲁滨逊,在初次航海遇险后,我肯定会半途而废,不再航海了。而在荒岛上,我也会被饿死的。

这本书的真正含义,是我最近才悟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鲁滨逊学习,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终身;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在生活上要独立,不依赖父母;遇上不顺心的事不要怨天尤人,遭受艰辛,也是机遇,只有从心灵深处化艰苦为快乐的人,才是最快乐的人。

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我想:有它时刻鼓励我,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4篇

——骨干教师学习培训体会

能够参加新乡市2019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我深感荣幸。专家学者们发人深省的讲座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论引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必将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同时,也让我真正静下来,有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和感悟,更增添了我努力成为科研型教师的信心。

秦才玉老师告诉我们:在研修中成长,在成长中提升;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在转变中学习,在主动中前行。魏奇教授从师德的内涵;师德建设的要求与途径;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培养良好师德几个方面,深刻分析了当前形势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教师担负着重要的教育使命,要自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萧正洪教授带领我们从文化的角度重温了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他告诉我们文化是获得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文化的理解要基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国传统文化要通过历史发展的过程;表现形态的多样性及结构层次的复杂性这三个基本路径来认识。还告诉我们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谢红燕老师从教研组活动常态化实施的探索与实践中告诉我们,科学的计划应该是一个学期抓住一个重点,循环推进,螺旋上升。面面俱到,什么都做不好,重点突出,才能落实到位。张成武教授围绕“什么是依法执教?”“为什么要依法执教?”“怎样依法执教?”三个问题展开,将法律法规知识贯穿于一个个实际案例中进行解读,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引导我们学习领悟教育法规,激发思考,引起共鸣。讲座紧贴学校安全管理实际,直面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和疏忽的各种问题,通过一些看似普遍却触目惊心的案例,分析不良师德师风和教学风险引发学校不安全事故的深层原因,并针对规避方法进行操作层面的讲解,对我们的依法执教与良好师德师风的养成,有指导和现实意义。乜勇教授从信息时代下教育教学的变革、新型教与学的方式和教学实践等方面指出,信息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我们面临的教育变革是教育观念、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的全方位革新。以知识为中心的同时,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信息时代“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理念。同时,他将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及创客教育实践案例与大家共享,使我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第5篇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板书课题)。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阿长。

生2:保姆阿长。

师:嗯,保姆阿长。题目写着“阿长与山海经”,其实文中与阿长发生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不只是《山海经》,对不对?

生:是。

师:好,我们来一一梳理。(生七嘴八舌)

一男孩: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师:很好,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作者便认为家里的什么事情跟阿长有联系?

男孩:作者家里曾经发生过一些小风波,他认为和阿长的这些切切察察有关系。

师:太棒了!阿长与小风波(板书:阿长与小风波)。似乎家里的小风波都因阿长而起,看起来阿长像个长舌妇。好,还有哪些事物跟阿长有联系呢?

生:阿长的睡姿。

师:能不能也用这种并列短语的形式说?阿长与……?(生说不出。)

师:暂时表达不出来,谁帮他?(将话筒递向后面一女生)美女救英雄!

女孩(笑):阿长与睡姿丑。

师:“睡姿丑”是事物吗?阿长的睡姿直接影响到的是谁?

生:迅哥儿。

生:“我”。

师:她跟“我”在抢什么东西?

生:床位。

师:很好。阿长与床位(板书:阿长与床位)。她霸占了主人的床位!好,继续,还有,阿长与……?

生:阿长与规矩。阿长有很多规矩,除夕的时候一定要说恭喜,然后还得吃福橘。

师:很好。阿长有很多规矩,除夕的时候一定要说恭喜,然后还得吃福橘。那么,我们不如说,阿长与福橘(板书:阿长与福橘)。因为这是一个在作者心目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意象。继续!

一男孩:阿长与长毛。(生齐笑)

师(亦笑,且好奇地问):你们为什么笑啊?

一女孩:阿长并没有与长毛真正地接触过,应该是“阿长与长毛的故事”。

师:太棒啦!“阿长与故事”!(板书:阿长与故事)阿长并没有与长毛正面打过交道,她只是在向“我”讲一个关于长毛的故事。之前,阿长也曾经向我讲过很精彩的,又有点恐怖的、很刺激的……什么故事啊?

生(齐):美女蛇。

师:嗯,美女蛇的故事。阿长可会讲故事啦!还有吗?

一男孩:阿长与隐鼠。

师:很好。阿长与隐鼠(板书:阿长与隐鼠)。隐鼠是个什么东西啊?

生(齐):鼹鼠。

师:嗯,书上是这样注释哦,但实际上,很多资料告诉我们说不是,它是一种叫作鼷鼠的小动物,是一种特别小的家鼠。鼹鼠可能还大了一点,鼷鼠可能才是鲁迅所描述的那个小东西。鲁迅说这只小鼠只有拇指那么大,它会爬到饭桌上舔碗沿儿,吃人们吃剩下的菜渣,很可爱的,鲁迅非常喜欢它。那么,阿长与隐鼠又是怎么产生联系的呢?

生(窃窃私语):踩死……

一女生:阿长是谋死隐鼠的真凶。

师:哦,为什么用“真凶”这个词?可见在“真凶”以前,曾经有过什么?

生:鲁迅曾经怀疑过别人。

师:怀疑过谁?

生:大花猫。

师:鲁迅是曾经怀疑过大花猫,这种怀疑是谁对他造成的误导?

生(齐):阿长。

师:对,阿长告诉他,是大花猫把它给吃了,是吧?所以有一阵子鲁迅就很恨猫,他在很多文章中表达了仇猫情绪……

生(杂曰):《狗・猫・鼠》。

师:对!很好,真聪明!你们读过吗?

生(齐):读过!

师:哦,同学们的阅读面很广。后来他发现真凶不是那只猫,而是……

生(齐):阿长!

师:阿长怎么会谋杀了他的隐鼠呢?

一男孩:是因为隐鼠爬到阿长的脚上,然后阿长一不小心把它甩下去踩死了。

师(笑):同学们有没有听到他刚才一会儿读阿长(cháng),一会儿读阿长(zhǎng)?

生(齐笑):有。

师:应该读什么啊?

生(齐):阿长(cháng)!

师:对。那阿长是不是长得很长很高啊?

生(齐):不是。

师:那她为什么被人们叫作“阿长”啊?

生:因为先前的先前,他们那里有一个女工,那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这个阿长过来替补,因为全家人已经叫习惯了,所以就没有去改口了。

师:哦,这样的,也就是说,阿长本来不是她的名字,她只是一个替代那个阿长的人。那么,这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女人。她并非出于本心,弄死了鲁迅的爱物――那只隐鼠,但鲁迅却恨上她了!当然,那是童年时候的鲁迅。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当中,有几个鲁迅呢?

一男孩:六个。

师(笑):六个?孙悟空哪?七十二变?

(男孩认真概括了童年鲁迅对阿长的前后变化的不同心情。)

师:好,概括得很详细。他所说的六个鲁迅,原来是指鲁迅在不同阶段对阿长的不同心情和眼光。如果我们将他所说的六个鲁迅再精简一下,几个鲁迅?

生(齐):两个!

师:对,两个。哪两个?(学生顿时议论纷纷)

一女孩:一个是童年的鲁迅,一个是中年的鲁迅。

师:很好,一个是童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一个是中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板书:童年鲁迅 中年鲁迅)那个中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包容了童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童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就像一块纯洁无瑕的玉一样,本真而纯朴,镶嵌在其中,而中年鲁迅,成熟以后的他回过头来看曾经的自己和阿长,他的种种理解就像黄金一样闪光。所以这是一个金镶玉式的结构。刚才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童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是一直在变化的,刚才他所说的六种心情,你们老师给你们归纳过,对不对?

生:是的。

师:很好。关于这六种心情的所有事件当中,你觉得哪件事情描写得最为简略呢?笔墨用得最少?

生:谋害隐鼠最少。

师:哦,写阿长谋害隐鼠的文字最为简略。可是我就觉得奇怪了,人们常说,恨的感情往往比爱的感情更为深刻,更为持久。应该来说,这只小隐鼠是鲁迅非常喜爱的,无论阿长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是她踩死了它。当时的鲁迅因而对阿长恨到了什么程度?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极严重地诘问,当面叫她阿长。

师:还有呢?

生:找机会为隐鼠报仇。

师:想复仇,到这种程度了。为什么这本来应该是童年鲁迅最深刻的情感,他却用了最简练的笔墨轻轻带过呢?既不像写阿长与长毛的故事那样浓墨重彩,也不像写她跟他争床位,春节时逼他说恭喜和吃福橘那样细腻描述呢?

一女生:因为鲁迅并不是真的恨阿长,这篇文章是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通过对比,更能突出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与敬意。

师:很好,请坐。她告诉我们:鲁迅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表达恨,而是为了表达怀念与敬意。而前面那些看起来是“抑”的内容,看起来是嘲笑阿长的内容,里面有没有“扬”的意味呢?阿长看起来什么都不懂,规矩又多,又跟“我”争床位,又无知又迷信……看起来是在嘲笑她的那样的语言,里面有没有包含一种“扬”的情感呢?

生:有。

师:好,说一下。

生:他在说那些话的时候,里面有怀着对阿长的敬意。

师:举例子。

生:阿长在跟他讲长毛的故事时,说女人可以防止长毛来攻城,然后作者就感到十分的惊异,于是对她有特别的敬意。

师:这个敬意,你觉得是真的有敬意?还是说当时的“我”有敬意,现在想起来挺可笑的?

生:应该是当时的敬意,然后他现在想起来还是有这样一种味道。

师:什么味道?

生:在怀念她的同时又有些敬佩她。

师:敬佩她能够堵住人家的大炮?(生齐笑)

师:他花大量的笔墨来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其中其实暗含着他对阿长的一种什么赞赏呀?

生:会讲故事。

师:很好,会讲故事!他是多么爱这样一个会讲故事的阿长啊!所以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

一男生:就有她讲故事的内容――美女蛇的故事。

师:很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阿长的故事就是一个启蒙教育。它能够带给孩子什么呢?

生:能够带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师:还可以满足孩子的什么啊?

生:求知的欲望。

师:好!还有呢?

生:好奇心!

师:很好!这些东西,都是别的人给不了他的,但阿长能。她会讲很精彩的故事,尽管听起来很荒谬,但是鲁迅现在回忆起来,就觉得阿长很可爱,她给他的童年带来了好多的乐趣和丰富的色彩!好,继续看文章,看看还有哪些地方看起来是嘲笑、是不耐烦、是讨厌,其实内心里充满了对阿长的爱与怀念的?

生:阿长懂许多规矩,“我”对此虽然是很不耐烦的,但是“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对她很有敬意。

师(笑):他敬佩她懂的规矩多?然后显得很博学?

生:不是,……(犹豫,不知应该如何表达)

师:好,在这个问题上,你心里好像有想法,但不明晰。对不对?(生点头)好,无法明晰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比较。我们先来看看阿长的规矩吧,除夕的时候一定要“恭喜恭喜”,然后吃一点福橘,我们来看第6段:“她懂得许多规矩……。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然后,就是阿长郑重的交待,要怎么做怎么做。大家有没有读过鲁迅的《五猖会》啊?

生(齐):读过。

师:哦,那太棒了!《五猖会》里面有个情节你们还记得吗?我们要去赶庙会,大家伙儿起了个大早,一条大船已经在外面等我们了,吃的喝的也全都带好了,正准备出发的时候,父亲要“我”做什么?

生(齐):背书!

师:要“我”背读了才能走,“我”在那里背了好半天,终于背熟了,那些工人就像庆祝“我”的胜利和成功一样把“我”举起来,然后我们一起将船开拔去看庙会了,但鲁迅的心里怎么样?

生:没有一点先前的快乐了。

师:完全没有之前的兴奋和快乐了,而且,关于那场庙会,直到现在,他的记忆清晰如昨的只是什么?

生:父亲让“我”背书。

生:“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让“我”背书。

师:非常好,父亲让“我”背书,以及“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让“我”背书。太煞风景了!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要去看庙会,也就是像这篇文章的第6段中所说的“最高兴的时节”,脑子里面全是浪漫的幻想:我们要去看庙会啦!就像这里:过年啦!明天就可以用压岁钱去买自己喜欢的小东西啦!结果一个人突然出现,按住你,对你说:你要先干嘛干嘛,然后才能干嘛干嘛。想想这个时候,鲁迅是不是也会觉得阿长像父亲一样很煞风景啊?

生(齐):是。

师:但是为什么他肯原谅阿长,却不肯原谅父亲呢?

一女生:因为阿长的这种行为是一种迷信的行为,这种迷信只能说明阿长生活得很苦,所以希望得到祝福;而父亲的行为是一种古板,不懂孩子的心理。

师(问她的同桌):你有补充吗?

生(同桌):我觉得鲁迅对阿长的生活是感到有点怜悯的,而且阿长去世得很早,她最终也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生活,阿长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想让自己过得,过得,过得……(生齐笑)

师:阿长这样做只是在表达她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种……

生(同桌):向往。

师:非常好。这两位同学相互补充,给了我们一个很不错的答案。她们说,阿长这个时候的规矩和煞风景的举动,流露出来的是她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对于生活的一种最朴素的愿望,“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亲呢,是一种功利的目的和动机: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有个好前途。就像贾政对待宝玉一样,对吧?

生(杂曰):他也逼着宝玉读书,考功名。

师:对,这种功利的欲望跟朴素的愿望是有区别的,所以“我”可以原谅阿长在“我”最高兴的时节,那么煞风景地逼我说“恭喜恭喜”然后吃福橘,但是“我”似乎一直不能原谅父亲逼“我”背书的那件事情。好,我们继续看,还有哪些地方的描述是看起来贬抑,实际上包含了褒扬的情感的。就好像如果你是少年鲁迅,结果你的保姆总是跟你争床位,你是不是很烦?除了烦还有没有别的情感?

生:当时是很烦。

师:对,“我”当时的确是很烦,又拿她没办法,所以只能向母亲告状,是吧?

生:是。

师:母亲呢,有没有提醒过阿长?

生:有。

师:怎么提醒的?(生杂读母亲的话)

师:我们找一位女同学读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好,体会一下,母亲含蓄地提醒长妈妈,又想说明白,又拉不下面子来。(一女孩朗读)

师:好,读得不错。母亲关心儿子的睡眠质量,这个保姆呢,又喜欢跟他挤床位,所以她就含蓄地提醒阿长。阿长听懂了没有啊?

生:没有。

生:懂了。

师:到底是没听懂,还是懂却做不到,于是干脆装不懂啊?

生(笑):做不到,所以装不懂。

师:你觉得她懂了,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齐):她不开口。

师:哦,她不开口!其实她心里有数对吧?

生(齐):对!

师:除了她不开口以外,还有什么地方让你看出来她其实听懂了?

生:“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生重读“也”字)

师:太棒了!他抓住了这个“也”字!“我”也听懂了!一个小孩子都能听懂的话,你说她能不懂吗?她当然听懂了,她也感觉到羞愧,可是她知道自己做不到啊。然后到了晚上,“我”“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你看,这让人讨厌吧?但是中年鲁迅想起这些来,什么心情?有这样做仆人的吗?但是又觉得这样的仆人未尝不……?

生:这样的仆人真实而亲切。仆人一般都只想讨好主人,但是她就特别真,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给他许多温暖。

师(笑):挤床也是温暖?

生:是家人之间那种温馨的感觉。

师:就是没有主仆之分,是吧?

生:是。

师:很好!我们就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阿长呢?一个全无主仆概念的阿长!心思非常单纯,很真实的一个阿长。她并不像别的仆人那样,为了讨好主人而处处小心翼翼,当然她也并非故意与主人作对,她只是一个很率真的人。那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她的“切切察察”的时候,你又如何理解,中年鲁迅又如何理解呢?一个喜欢说话,说闲话,又没有什么心机的人,这样的人,她其实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啊?

生:她敢于说真话,即使是自己主人家的事,她也没什么不敢说的,她很真实很单纯。

师:哦,很单纯,心直口快是吧?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了,她不会去想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她只是头脑简单,心直口快的一个性情中人而已,倒也未必是故意要挑起什么矛盾,所以她并非存着什么样的恶意而去说三道四的。至于她对我讲的其他各种规矩,什么“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倘若有人唤你的名字,万不可答应的”,包括后面说小孩子要小心被长毛掳去的,等等,其实都反映了什么呀?

生:这都反映了阿长很关心我,一心为我着想。

师:非常好!其实就是一心关心他,疼爱他,生怕他哪儿不好了。她不懂分辨,也不想去分辨,反正只要听人家说这个东西是不好的,不管真的假的,她都不要鲁迅去碰,这是一个慈母的心怀。当鲁迅写下这些记忆的时候,他心中其实一直怀着一种深厚的什么情感?

生:怀念、敬爱、感激。

师:很好!还有吗?

生:怜悯。

师:很好,从哪儿看出来?

生:课文最后说“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师:很好,直到现在,“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这些文字里有深刻的怜悯:她不曾拥有自己的名字,不曾拥有自己的生活,她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没有生过孩子,她没有做过真正意义的母亲,可是,她比一个母亲更懂得怎样做母亲,比一个母亲更懂得如何去爱孩子。这就是鲁迅在对她的同情之中又深怀敬意的重要原因。在鲁迅的文章当中,很少提到谁?

生(齐):他自己的母亲。

师:对,很少提及,更不要说用一整篇文章专门来纪念母亲。为什么啊?他爱阿长,几乎胜过爱他的母亲,为什么啊?

生:我觉得他的母亲对于他想买《山海经》这件事情不是很在意,对于他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都管得很严。但是阿长就很在意鲁迅的感受。

师:好,母亲对鲁迅的感受并不是很在意,又管得严。不像阿长这样掏心挖肺地去为他做一切事情。而且我觉得,在鲁迅的经历当中,可能这个,你们不大会去了解他的婚姻,有人了解吗?

一女孩:他有一个包办的婚姻。

师:对,他名正言顺的妻子朱安,是他的母亲给他包办的,他曾经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份礼物,我只能把她好好供养起来。至于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出于对母亲的顺命,他接受了。但是等到后来遇见真心相爱的许广平的时候,他一生都没能给她一个名分。这是他永远的痛。他的母亲生了他,却不懂得如何爱他,对于儿子,她给了她想要给的。但是阿长却给了……

生(齐):他想要的!

师:对,她给了鲁迅自己想要的。所以阿长虽然没有做过真正的母亲,但是她是一个比真正的母亲更像母亲的母亲。还有,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阿长”与“《山海经》”,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啊,根本就是一种不和谐。有没有发现?为什么不和谐?

生:她自己没读过书,不识字。

师:对,你看当阿长找到这本书,兴高采烈地来告诉鲁迅的时候,她是怎么说的?

生:三哼经!

师:对,三个字就错了几个字啊?

生(齐):两个!

师:三个就错了两个!“阿长”跟“《山海经》”根本不搭调!她是个完全没有文化的人,她不懂这本书是怎么一回事,她不像“我”前面提到的远房叔祖那么有学问,可是叔祖又有学问又有办法,却不见得肯为“我”弄这本书,“我”提都不敢跟他提,“我”不好意思逼他去寻,他是很疏懒的。一个有学问有能力帮“我”找到这本书的人,没有帮“我”去找。“我”问其他人呢,也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所有人都不肯帮“我”,不肯理会“我”,然而这个完全“不懂”《山海经》的人,帮助了我。所以我们看,阿长和《山海经》,首先是阿长不懂《山海经》(板书:不懂);然后,鲁迅,包括我们也都会觉得,这么一个懂都不懂的人,她是“不可能”弄到《山海经》的(板书:不可能);甚至,她也是“不必”去弄的(板书:不必),为什么呀?

一男孩:因为这不是阿长分内的事,她只需要做自己分内的事就可以了。

师:哦,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一女孩:鲁迅根本就没有跟阿长提过这回事,他完全没有想到要让阿长帮他找这本书。

师:很好,鲁迅说,“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是阿长自己主动来问的,所以这件事情是她“自找”的麻烦,没想到她真的给他找来了。这个不懂、不必、不可能的人,做了一件……

生:别人有能力也不愿意做,她没能力却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的事。

师:非常好,所以在鲁迅的心中,这件事简直是一个奇迹!而做到这件事的人,就几乎是一个什么啊?课文里面怎么说?

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师:我们用一个词来说,鲁迅现在对她简直是敬若……

生(齐):神灵!

师:很好!(板书:敬若神灵)而之前因着那只隐鼠的缘故,他对她是视若……

生(齐):仇敌!

师:对。(板书:视若仇敌)之前视若仇敌的一个人,现在他敬若神灵。就是因为这个人,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背后的动力,源自什么呢?

生:阿长对鲁迅深深的爱。

师:对,母亲一般的深爱。因为爱,她愿意为他做一切的事情,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类似的故事。我看到阿长,就会想到《巴黎圣母院》里面的那个钟楼怪人(几个男孩在下面说“以前看过”),看过是吧,太好了,他就是一个愿意为爱丝米腊达做一切事情甚至献上生命的人,他很丑,而且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是,他只是一个被主教捡回来养大后随时听命的奴隶,但是为了保护爱丝米腊达,他开始懂得反抗主教的命令。他什么也不懂,但是他懂得爱;他什么也不是,但是他就是爱。还有,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剪刀手爱德华》?(没有)爱德华是科学家研制的一个机器人,但这个作品还没有最后完成,科学家就去世了,所以爱德华有人的思维、情感甚至智商,但双手却如剪刀的模样,一个推销化妆品的女人把他从古堡中带回家里,他不懂怎么穿衣服,怎么用餐,不懂得怎样跟人打交道,后来他爱上了女主人的女儿,为了这个女孩,他什么都愿意做,即使他知道那是违法的事情,也不会拒绝,他说:因为你让我去。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是,但是他懂得爱,他愿意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全凭她差遣。你们读过《追风筝的人》这部阿富汗小说吧?(没有)建议你们看一看。小少爷阿米尔有一个仆人叫哈桑,两人从小情同手足。小说中有一句话特别让人感动:“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的心声。阿米尔曾经问过哈桑:“如果我让你把这团泥巴吃下去,你愿意吃吗?”哈桑回答说:“如果你这样要求,我会的。”阿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会对鲁迅所说的每一个字都当真,她会尽一切力量去帮他寻找他想要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做到那些有能力的人也做不到的事情。你有没有发现,阿长在鲁迅的生命中,充当了很丰富的角色?她不只是一个保姆。说说看,她还像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母亲。

生:老师。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教了“我”很多东西,她是“我”的启蒙老师,给“我”讲故事。

师:激发了“我”童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吧?

生:是。

生:我觉得是阿长使鲁迅懂得了爱。

师:很好,还有谁可以补充?

生:我感觉她就像是鲁迅的一个死党。在你好的时候,她会陪你一块儿开心,你受委屈了她又会帮你去讨回公道。

师:很好。还有其他角色吗?

生:像姐姐一样,阿长对他的关怀,就像姐姐对弟弟那样。

师:哦,像姐姐一样,他们之间并没有长辈晚辈之间的那种生分,而是很平等很亲切,是吧?好,我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当中,都有一个阿长。如果有,请你把他(她)的故事写下来,把你的回忆和纪念写下来。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评点

讲故事并不难,比如阿长说长毛;可要讲好故事也不易,比如熊芳芳老师教《阿长与山海经》。

难,是因为文本中讲故事的分明另有其人――确切来说是两位,即情景中的“我”和语境中的作者。按熊老师的解读,“我”讲述阿长的种种表现为彼时的“眼光”,而文本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的则是作者此时的“心情”。“眼光”和“心情不仅交织起鲁迅先生这篇散文中情与景的线索,同时也构连着这堂课的脉络走向。

在“眼光”看来似乎是,也不能不被“视若仇敌”的阿长,到了“心情”中,则非但全无怨恨,甚而“奉若神明”一般。这可如何说得过去?但教者以“隐鼠之死”一段作者用笔之简略和意气之收敛,相较于阿长其它事例的或浓墨重彩或描述细腻,自然也便令人释然――眼光之为心情铺垫,情景之为语境预设,困惑之向释然引导,原来也可以这样简单。

见于文字的“是嘲笑,是不耐烦,是讨厌”,可是读出的却是一种“爱与怀念”,这样的绕指柔功夫,不是谁都可以像说说那么容易做成的。熊老师把课上得很温馨,一如鲁迅先生笔下的文字。

故事如何讲,技术乃至艺术当然不无重要,例如由纠正学生对“阿长”一词的读音过渡到她的身世,自然而丝毫不着痕迹;又例如将少年之“我”和中年之作者的不同情感形象地比喻为“金镶玉”式结构……可是故事的难讲之处又终究不只在渲染、造势等等,能否倾注真情或许才是关键所在。

第6篇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呢!

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鲁迅先生从此在夏夜乘凉时,总有些担心,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情。

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要说拜拜了。

第7篇

关键词:《故事新编》;历史书写;特征

关于《故事新编》的文体归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是关于历史书写的小说,早已公论。所谓“故”事“新”编,就是指对经典文本的再次创作,在鲁迅的笔下这种再创有着独特特征,突出表现在强烈的现实关怀,古今杂糅、时空交错,对圣贤、先哲、权威们的消解与否定。

一、《故事新编》具有的独特特征

1.强烈的现实关怀

《故事新编》中几乎所有的篇章都不是一时冲动、空穴来风,都有一定的现实考量,凝聚了鲁迅对许多问题深入、持续的思考,充满了浓烈的现实战斗激情。如,《补天》中的“小东西”满嘴仁义道德,却从事着男盗女的勾当,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是肮脏龌龊;《铸剑》中的国王凶残毒辣,群臣无能无聊,看客麻木愚昧;《理水》中文化山上“学者”卖弄学问,丑态百出,所谓“大员”在大灾面前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大搞“品尝宴会”;《非公》中所谓的募捐救国队,以救国为名,大肆搜刮;《采薇》中的小穷奇实为强盗,却美其名曰“恭行天搜”,流氓无赖相十足;《出关》中所谓“优待”老作家和“提拔新作家”,实为剥削者常用的一种欺骗宣传手段;《起死》中出现的“保甲”“上流文章”都有所指,这些现象都有现实依据,加入这些现实因素,既实现了对时弊的针砭,又增强了文本的杂文味和现实战斗性。

2.古今杂糅,时空交错

《故事新编》在处理历史素材时,没有完全忠实历史,也没有按照历史事件本身及其过程作表面上的铺陈,而是深入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精神深处,通过古人古事的“重演”,折射出从“五四”到三十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若干“影子”,让“现在”与“过去”浑然一体,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循环往复。这种处理历史与现实的方法,既高于历史又高于现实,自由地穿梭于“过去”与“现在”,在历史中审视现实,在现实中体验历史,从而达到对历史全新的理解和阐释。

3.对圣贤、先哲、权威们的消解与否定

鲁迅对历史典籍中的英雄、圣贤和权威们持否定态度,眼光是俯视的,这根源于其对中国历史、历史书写者以及历史文本的怀疑和深刻认识。《故事新编》中所描写的人物不是历史上的先贤与圣哲,就是传说中民族精神的化身和典型,但是在鲁迅“俯视”的视域内,他们风光不再,脱去神圣衣冠,着陆现实人间,经历常人才有的无聊、无奈、寂寞、悲伤、屈辱、尴尬和伤害。

《故事新编》中八篇小说的取材都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审慎选择、精心设计的,在精神内涵上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脱冕”,让这些圣贤、先哲、权威们平凡化、凡俗化,让他们在人间遭尽洋相,神圣形象消解殆尽。这种“脱冕”,在完成了对他们消解与否定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文本、中国历史的消解与否定,因为他们的思想,他们所代表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历史文本的正统,是中国历史的根源,对前者的否定与消解,也就是对后者的否定与消解。

虽然把《故事新编》归档为历史小说遭到很多人反对,但毋庸置疑的是《故事新编》书写历史的方式对我国现代历史小说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追求历史精神的神似、借古人之事浇心中块垒、以古讽今,还是艺术手法上的油滑、反讽、戏拟等都让后起者群起模仿借鉴。

很多作家开始从事历史小说创作都是受《故事新编》启发,比如,郭沫若、矛盾、郁达夫、冯至、王独清、废名、聂弩、秦牧等。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受《故事新编》启发所创作的历史小说,难以尽数,就是当代文坛风光一时的“新历史小说”也不能说和《故事新编》没有干系,《故事新编》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故事新编带有的局限性

《故事新编》为现代历史小说的繁荣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也遗留了一些“祸根”,这些“祸根”在现代历史小说中迅速蔓延,使其带有很多局限。主要表现在:

1.功利观

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故事新编》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文本中摄入很多现实事件和人事纠纷,这是创作《故事新编》的原动力之一。这种功利观在后来的历史小说中得到过度的发挥,为了讽今,随意篡改历史,盲目比附,牵强附会,甚至大肆进行人身攻击和无理谩骂,既侮辱了历史,又糟蹋了现实。

2.消解历史

从《故事新编》文本叙事中可以发现,鲁迅有意改写历史文本和历史人物,把这些人物彻底现实化,退去他们身上的神圣光环,消解他们的神圣性,从而达到对历史的解构和否定。鲁迅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是解构中有建构,可惜后继者没有做到这一点,对历史完全否定,过分偏激,让我们无本可依,最终导致民族精神的

涣散。

《故事新编》只是包含了“祸根”因素,在文本里不是很突出,只是后继者把这些弊端突出化了,瑕不掩瑜,《故事新编》在现代历史小说史上的地位无法撼动。

参考文献:

[1]鲁迅.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富华.历史的消解与重构:略论《故事新编》的历史意识.浙江社会科学,2007(02).

第8篇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幽默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让幽默充满语文课堂、用幽默完善语文教学、用幽默总结语文课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幽默;课堂气氛;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59-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课程教学不断改革,呆板、僵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学习语文知识成为主流的教学理念。要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体会到语文学科博大精深的魅力。下面,从让幽默充满语文课堂、用幽默完善语文教学、让幽默总结语文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让幽默充满语文课堂

幽默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来引出这堂课所要讲的内容或对象,也可以作为一个小插曲来活跃语文课堂气氛。在这里举个例子,看如何将幽默完美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让笑声在语文课堂尽情飞扬。例如,教学《与小理发员》之前,教师可以讲一个有关的幽默故事来作为本节课教学的引导。有一次,在谈论关于中国边界的问题时,其他国家的一个人说:“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不假思索地回答:“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的领土。”对方说:“时间太短了。”说:“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时间短的话,那么,美国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呢?这显然是荒谬的。”对方哑口无言。对比的运用,在这里产生了巨大的力量。通过这个幽默的故事引出所要讲的课文,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到丰富的语文知识。然后,教师精心讲解《与小理发员》,让学生对敬爱的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习身上的精神。

二、用幽默完善语文教学

幽默是让人们在笑过之后有所回味,悟出一些道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幽默,关键在于幽默故事的合理性,看是不是与这堂语文课相关联,看能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比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讲一个有关鲁迅先生的幽默故事。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学校旁边的一家理发店理发。因为鲁迅先生刚来这所学校教书,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没有身着华丽的衣服,就认为他肯定没几个钱。所以,在理发的时候并不是那么认真细致。对于这种情况,鲁迅先生并没有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这个理发师非常高兴,笑脸相送。过了一段时间,鲁迅先生又来到这家理发店理发。这个理发师见状大喜,立马笑脸相迎,精心地为鲁迅先生理发。没想到,理完发之后,鲁迅先生并不是像上一次那样豪爽,而是付了准确的钱,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理发师非常疑惑,就问道:“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付钱;这次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当然要认认真真地给。”听完这话,理发师满脸通红,羞愧无比。这个幽默故事,让学生学习到做人要本分的道理,同时又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进行了相应的补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

三、用幽默总结语文课教学

教师用幽默的语言对一节语文课进行总结,可以让学生拥有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在课下不断地进行语文知识学习。要想通过幽默的方式总结一节课,就要求这个幽默故事对整节课具有整体概括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挑选或改编幽默故事,也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幽默故事的收集与整理。当然,并不是每节语文课都需要有一个幽默故事来收尾,要依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比如,教学《市长》之后,教可以用下面这个幽默故事进行总结。是一个非常热爱读书的人。有一次,他到一个亲戚家做客时,在书房见到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立马拿起书来认真阅读。亲戚见他专心致志地在读书,就把刚蒸好的糍粑端来,叫他趁热吃。答应了一声,边看边吃。因为心思全在书上,他把蘸糖吃的糍粑摁到墨盒里也未发现,结果弄得满嘴黑乎乎的。一会儿,亲戚进来看见了,大笑起来。却满脸平静地说道:“这没有什么关系,我正觉着我肚子里的墨水太少呢。”用这个幽默故事来总结课文比较合适,从这个幽默故事中,学生明白学习的时候要专心致志,要学习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

四、结束语

幽默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增强教师的教学魅力,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幽默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语言情境,设计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本文从让幽默充满语文课堂、用幽默完善语文教学、用幽默总结语文课教学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作者简介:张雪萍(1981-),女,一级教师,甘肃定西人,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晶晶.语文教学幽默运用的技巧[J].基础教育研究,2010(01).

[2]张惠鲜.浅谈语文课堂语言的幽默艺术[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第9篇

关键词:鲁迅???阿长???? 怀念

【中图分类号】 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是鲁迅童年生活中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鲁迅很怀念她,称她为长妈妈。长妈妈是浙江绍兴东浦人,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的,他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下面我们看看鲁迅是怎样来写阿长的。

(一)阿长这个名字的来历

其实,这个来自东浦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个子高大,那才是真正的长妈妈,只是叫惯了,也把东浦的那位叫做长妈妈。

从姓名的来历中可以看出,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别人随意加在她头上的,因此可以看出长妈妈社会地位低微,不被尊重。是个可悲的长妈妈。

(二)阿长讲美女蛇的故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个片段写长妈妈给年幼的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故事那么诡谲、惊险、有趣、生动。从这个片段可以看出,幼年鲁迅与长妈妈十分亲密,鲁迅从长妈妈那里接受了民间文学的熏陶。

(三)阿长踏死隐鼠

在《狗·猫·鼠》里写了她踏死“我”心爱的隐鼠。该文中说到隐鼠:“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这种隐鼠“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捡些菜渣吃,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有一回,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踢死了”。幼时的鲁迅以为阿长是故意“谋死”隐鼠的。

(四)阿长讲长毛的故事

《阿长与》是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来写她。在本文中,阿长许多行为叫“我”讨厌。开头写她“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什么时“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对“我”管得很严,拔一株草都说是顽皮,动不动就要告诉家长。这些真切生动的细节描写,都带着明显的贬义。接着写她元旦清早给“我”的磨难。这些“古怪的仪式”虽然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但因“烦琐之至”“非常麻烦”,使“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这些话表现了十足的愚昧和阿Q精神。“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虽然是写“我”童年的感想,但更是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五)阿长买《山海经》

认真阅读《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我们就知道,鲁迅并没有一味地对阿长进行美化,而是客观地、公正地、从多角度地写阿长。她身上有那么多的缺点,这些缺点让儿时的鲁迅反感甚至是憎恶透顶。她那不好的睡相,那些烦琐的规矩,都让儿时的鲁迅难以容忍。因为阿长还曾经踏死过鲁迅心爱的隐鼠,鲁迅还对她心怀恨意。就是这样一个“丑”的女人,却在鲁迅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鲁迅对她怀念至深。这是为什么?鲁迅可谓是很会设置悬念,在写了阿长那么多的缺点之后,读者已急于想知道阿长究竟有什么值得鲁迅怀念的地方。到这里,作者才掉转笔锋写买《山海经》——也就是这篇散文要着重写的一件事。这件事充分体现出阿长于丑陋之中透露出的“美丽”。她对“我”格外关心,总是把“我”的事放在心上。可是,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只有阿长,虽然她根本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我”原也认为对她说也无益,所以向来没有同她说过。但她却自己主动来问,并且在她告假回来时,一见面就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件事,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得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是那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以至“我”惊喜、激动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于是,“我”对她有了新的看法:“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透过天真的儿童心理,对她身上美好的质素的赞扬是何等热烈和真挚!作为一个连真正的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她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极、落后的东西,是封建思想毒害的结果,与其说是她的过错,不如说是她的不幸。前面所说的作者的讽刺和批判,既是对她身上的消极、落后的东西,也是对着造成这些消极、落后东西的统治思想和社会制度。

作为回忆性的艺术形象,长妈妈并不是典型化的产物。鲁迅写她,既没有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也没有专用自己的保姆做“模特儿”,去塑造一个劳动妇女的典型。阿长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所写全部事实,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尽管“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但绝无虚构。无论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和“不见得很好”的睡相,还是“烦琐之至”的各种规矩和讲“长毛”,以至购买《山海经》,都是鲁迅曾经亲见亲闻亲历过的,现在一一写来,具有十分亲切自然的情致。

参考文献:

1.《鲁迅生平史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