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3:23
导语:在人际关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实践中,人们很难做到时时事事都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控制在一个很稳定的状态之下,常常会由于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不当而引发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甚至会触碰到法律的底线。喜怒哀乐等情绪是否控制得当,对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为什么我们说喜怒不可全发,要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呢?当一个人违背中庸之道,情绪得不到控制时,可能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出现犯罪的情况。尤其是当高智商的人失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时,很有可能把自己所学当成杀人武器,这样造成的社会危害性比不学无术的人盛怒之下打架斗殴还要严重。2013年11月27日,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庭审上承认对其同宿舍同学黄洋的投毒行为。
其实,无论是林森浩自己交代的投毒是为了给受害人开个愚人节玩笑,还是警方报道的是由于其与受害人因琐事不合,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可以想象,在林某投毒的瞬间,内心中一定是充满仇恨和愤怒的,他没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怒气,所以造成了后面让人可悲可叹的结果。可见一个人能够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自己和他人是多么重要。其实,如果能够时刻坚守中庸之道,对于自己的情绪有所节制,很多社会上的惨剧都是可以避免发生的。与之相反的事例也有很多,有些人由于能够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人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够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人们都说做生意讲究一团和气,只有做到“外圆内方”,孔方兄才能在此落脚。这“外圆”,除了行事恰当得体,圆活融通,我们还可以把它解释成做生意的主体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中庸的状态。
浙江一家竹编厂的厂长在经营过程中,除了狠抓产品质量,更注重感情投资,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终于使竹编厂立于同行业中领先者的地位。曾经有一个客户来竹编厂定制了18万件酒瓶套并签订了合同,但第二天这位客户却变了主意,只想订购6万件。厂长并没有因为客户变卦而大发脾气,而是心平气和地问客户到底出了什么事,并帮客户解决了困难。之后该客户一直订购竹编厂的酒瓶套。这是一个合理控制自己情绪从而给自己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和长久利益的成功事例。可见,能够良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企业的成功,个人的安身立命,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二、践行中庸之道,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由于彼此间的需要而结成的相互往来、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等的关系。在企业中,人际关系是员工与员工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由于工作纽带而形成的一种彼此交往、相互合作的关系。人们在企业中,需要不断进行人际关系的塑造和沟通,形成自己良好的人脉;领导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人际关系在企业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在企业中的作用,加强企业管理。
2.人际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者在企业中是权力的代表,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管理的成效好坏不仅依赖于制度层面,更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形象、威信、号召力等,也就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如何,员工是否愿意服从管理者的领导和安排。因此,在企业中,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于发挥企业管理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企业中,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就管理者来说,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在个人的威信、号召力和说服力上。管理是通过对他人行为的约束来达到一定的标准,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必须做好人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有些管理者讲道理,职工爱听,有的管理者做思想工作,职工抵触情绪很大,不愿意接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者在职工心目中有无良好形象,有无强大的号召力,有无站在职工角度说话等等。因此,管理者要与职工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体贴关心群众,才能让群众心服口服,便于更好地实现管理效果。
(2)就管理层来说,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利于沟通,便于工作的开展。在管理工作中,有时碰到平级单位之间发生利益冲突,如面对问题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不顾及对方的利益,会造成无法预想的后患,矛盾积压升级,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如果双方关系和谐,则可以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尽量兼顾双方利益的前提下,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3)就企业来说,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凝心聚力,发挥巨大的正能量,促进管理升级。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由此可见,人们从事活动就是为了取得物质利益,取得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企业与职工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关系,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在兼顾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必须把职工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管理的功能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达到相对公平的状态,不能挫伤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其次要多花时间了解职工,关心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困难诉求,对于职工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为员工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愿意为“大家”奉献,发挥自身最大的能量。
3.管理者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完善
因管理者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理念和做法,管理者要建立高效的管理模式,必须多在职工身上下功夫,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了解职工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前提。管理者要建立员工信息档案,做到员工家庭情况清、身体状况清、工作状态清。管理者要多关注员工工作情况,了解员工性格脾气、兴趣爱好、思想动态、困难诉求、员工的心理变化等。管理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利用一切机会,亲近职工,与职工交心谈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想法,使职工获得亲切感,体会到自身在企业中的价值与地位。
(2)信任职工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管理者要以诚待人、信任职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样才能消除分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各层次的管理者和职工在自己的范围内工作,下级信任上级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上级要以身作则、公平待人。这就要求每个管理者要严以律己,不,不优待亲友;在遇到牵扯职工个人利益的敏感问题时,要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奖惩合理,有一套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任人唯贤,不让老实人和埋头苦干的人吃亏,以作为论地位,以业绩论英雄,才能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心甘情愿为企业做贡献。
(3)与上级建立良好关系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必要环节。管理者如果不能与上级保持良好的关系,职工开展工作便会遇到重重阻碍,只有管理者从上级那里得到必要的支持,才能做好经营管理工作。管理者应认真领会上级精神,做到上级指示要求,下级认真执行,对领导指示的事情,如有不明确的地方,必须向领导请示,尽可能和领导协调后再执行。工作告一段落向领导报告,意在让领导充分了解本单位的工作情况并取得进一步的指示或协助。
4.结语
一、原因
(一)人员流动渠道不畅通
审计系统由于受编制、人事管理体制及专业性质的制约,人员的录用、提拔、调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与障碍,人员流动性小。虽然政府再三强调审计机关工作人员逢进必考,但现实的大环境,人事部门也难于做到严把进人关。近两年我局所进人员,基本上是乡镇领导换届安排,部分关系人员照顾性进来的,实际能胜任审计工作人员难于“走进来”,而非专业人员,相对来说又难于“走出去”。审计人员提拔、输出的极少,由审计岗位走向领导岗位的更少,人员始终处于一种自行消化状态,干部成长渠道窄。由此严重影响了审计干部向健康、向上方发展,从而影响了审计事业的推进。
(二)机制体制不完善、不健全
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过大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年龄偏大点的审计人员认为自己搞审计多年有经验、有方法,同时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当天和尚撞天钟,完成任务就行了。而年轻刚进来的审计人员,大多凭关系进审计局,缺乏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精神,得过且过,应付了事,整天讨好领导,在理念和实践上无长进,形成一种“工作干好干坏无区别,干多干少无所谓”的不正确认识,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还是基层审计机关机制体制不完善、不健全,以及有关制度未能真正做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尚未建立健全符合现阶段审计发展的审计管理、审计教育培训等工作机制,缺乏切合实际的考核激励制度,最终导致审计人员工作态度不够认真,积极性不够高,创新意识不强的结果。
(三)学习教育不够重视
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业务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且大多数都是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40~50人员,加上每年要完成的审计单位(项目)众多(如我局去年审计的单位(项目)73个,其中年度计划51个,县委、县政府临时交办22个,今年又达74个,这还不包含县委、县政府临时交办的审计项目),项目一个接一个,加之审计的程序及其繁琐,案卷整理过于繁杂,审计决定执行难度较大,审计人员长年累月奔波于审计一线,天天忙于查账、写审计报告、执行审计决定、整理审计案卷,任务的日趋繁重,及主观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基层审计人员在学习上更多的是采取敷衍的态度,静不下心、沉不下心去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学习新的审计方法和技巧。由于过份强调“忙”,更谈不上组织审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最终导致审计人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创新等各方面能力得不到提升,运用绩效理念,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审计方法无所适从。
二、对策及建议
加强基层审计队伍建设,是推动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迫切需要。基层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基层审计机关及广大审计人员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从提高认识、完善机制体制及制度、加强学习教育、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审计质量等措施入手,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全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审计干部队伍。
(一)优化人员结构
一是立足当前实际,从现有人力资源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失衡、能力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由于受机构编制制约,短时间内难以通过招录人员、引进专业人才的方式充实审计力量,优化审计队伍结构,根据审计队伍实际情况,通过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强化学习培训、强化沟通交流等方式,积极培育审计人才,促使审计人员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严把审计进人关,用好有限的人员编制,招录急需人才。根据审计机关工作性质及专业特点,通过设定一定的条件及标准、采用科学合理的录用方式将审计队伍中知识结构严重缺位的、审计工作急需的人才引进到审计队伍中,确保队伍整体素质及水平。三是逐步建立审计专家库。作为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才缺口,很难配齐所需的各类人才,因此上级审计机关因结合审计实际,逐步建立完善适应审计需要的审计专家库。基层审计机关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才参与审计等的方式,缓解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
(二)争取政府支持,确保审计经费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审计署关于机构改革中加强市、县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建设几点意见的通知》([2000]86号)精神要求,“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经费应根据《审计法》的有关规定,列入同级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据此,审计机关应主动争取政府支持,财政年度预算时充分考虑到审计工作性质、工作量、工作职能和工作成本,确保审计机关的经费,以提高审计工作服务水平和质量,切实维护审计人员廉洁审计,依法审计形象,推动我县审计事业全面科学发展。
(三)健全完善相关机制制度
一是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针对审计事业发展方向及基层审计工作特点,建立和完善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审计质量。并针对审计发展形势需要及制度操作中存在的不足等,及时科学地调整考核内容,使之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例如我局2005年制定出台的内部管理考核办法,围绕德、能、勤、绩、廉等几方面,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以审计工作业绩为考核重点,将业绩与审计人员完成项目质量、成果运用、审计创新等相挂钩,量化考核指标。并逐年进行修订完善,不断细化考核项目。通过近年来内部考核办法的实施及修订完善,我局在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及提高审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年,我局又将继续围绕科学发展及审计转型的要求,对考核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工作成效将不再只针对查出多少违规金额,上缴多少财政金额,而是重点关注有否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维护人民切身利益等方面。
(四)强化学习教育
针对目前基层审计干部专业结构状况,要使广大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更新的新时期,就审计人员本身而言,学习是防止思想僵化,保持不断创新,持续进步的基础。就审计机关而言,加强培训,促使审计人员有计划、有目的地接受学习和教育,是提高审计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基层审计机关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全体审计人员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协调好工作、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鼓励审计人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以自学为主的方式,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效果,切忌走过场,使广大审计人员能真正从扩大审计人员知识面和思维视野出发,培养审计人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等。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潜力、有钻研的审计人员进行综合培训,积极培养一人多专的“复合型”人才,解决审计应用上的困难及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其次,基层审计机关应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根据审计发展形势及审计人员的岗位、专业、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等情况,制定中长远的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培训内容上,应基本涵盖宏观经济、法律、审计业务、计算机、基建等知识,不断拓宽学习覆盖面。培训方式上,应注重有计划地分类、分层次培训,如按照领导、骨干、一般等不同层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也可根据审计实践需求,采取委培、代培、抽调基层人员参加上级审计项目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培训方法上,应考虑基层审计机关的实际,防止只重形势不重效果,走过场的培训,减少“作报告”、“谈体会”等枯燥单一形式的培训,注重采取新颖、互动的培训方法,采取审计实务的操作演示、审计业务的经验交流等培训方法。如我局从今年起,每月第一星期周一各业务组长互相交流审计实施情况,也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方式。
(五)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1.重视审前调查,提高审计方案编制质量。
一是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方案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审前调查。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设机构、人员情况、领导及分工、单位主要职能、下属单位情况、纪委等有关单位掌握的情况,以往审计情况,以及计算机环境的基础上,注重掌握重大事项如工程建设、大笔资金征管用、资产处置情况等。二是根据审前调查掌握的实际情况、重点内容等编制审计方案,重点项目应开展审计方案论证,审计组长及时根据审计方案论证会形成的意见,完善审计方案。
2.遵守规范,鼓励创新,提高审计报告撰写质量。
审计报告是一种专业性极强、权威性高的行政公文,要求审计人员要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和较好的理论修养。从某种角度说,审计报告是检验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准。一是重视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二是突出反映审计重点;三是结构严谨,文字精练,通俗易懂。审计结果文书要抓住项目的主要问题,讲深讲透,引起有关方面重视,解决实质问题,达到实际效果。
一、研究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司,面临社会对环境信息的需求,也出于竞争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始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从最初的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管理层分析和讨论”的组成部分,转化为独立的环境年度报告,披露的行业也由环境敏感性行业扩展到其它类型,披露的内容由环境映像信息扩展到环境绩效和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信息已成为企业持续经营、业绩评价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资源或环境压力。在众多的环境污染事件中,企业难辞其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环境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也是环境本论文出自污染的主要制造者。据环保部门统计,目前自然界遭受的污染物中80%来自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外披露环境信息,揭示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及污染的治理情况,履行环境受托责任,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众多的企业中,上市公司具有规模化、公开化、筹资渠道多元化等特征,备受公众、市场和政府的关注,其在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方面更加规范、透明和全面。人们也希望从上市公司对外报送的报告中了解其对公司环境问题的立场、态度和行动。基于此,我们对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本文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中选取研究样本。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中,对重污染行业进行了初步划分,造纸行业名列其中。造纸行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但也是我国污染比较严重的主要行业之一,2004年国家统计的41个工业行业中,造纸行业废水排放总量仅次于化工制造业,高居第二位。因此,我们选取造纸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根据证监会2001年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造纸、印刷行业属于制造业的下次类,登陆中国上市公司咨讯网查询后,共获得截至2006年底在沪、深上市的造纸、印刷行业A股上市公司共32家,经过鉴别和分析,剔除造纸行业的下游行业印刷、包装及体育用品制造业上市公司9家,共得到A股市场造纸行业上市公司23家,为本文的有效样本,其股票简称和上市时间见(表1)。(二)研究方法根据《证券法》》和《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的规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文件主要包括: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本文主要采取统计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分析样本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的招股说明书及2003~200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报告这些信息披露文件着手,揭示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情况。本研究中样本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主要来自于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网站《巨潮咨讯》和金融研究数据库。
三、实证分析
(一)招股说明书中环境信息的披露拓股说明书中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一是整体情况。从招股说明书的内容来看,除了生产特种纸的冠豪高新和凯恩股份外,其余21家上市企业都对环境问题给与了一定的关注,披露比例达90%,这与造纸行业的污染比较严重,国家对其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标准和规范有关。二是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从招股说明书的内容来看,企业环保信息披露的方式呈现越来越多样的趋势,由在风险因素与对策中披露扩展到募集资金的运用、业务与技术等部分。1997年以前上市的企业主要在招股说明书的“风险因素及对策”的“环保风险”中披露,1998年以后扩展到“募集资金运用”、“发行人情况”。2004年以后开始在招股说明书的“业务和技术”部分披露环境信息,如2004年上市的博汇纸业在“业务与技术”部分详细披露了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污染情况、污染物的处理情况、污染物处理工艺流程以及环保达标情况等信息。2006年上市的太阳纸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方式更加全面,其在招股说明书的各个方面都披露了环境信息,并且在“业务发展目标”中独立披露了企业未来的环境保护计划。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随着法规的日益完善,环境信息的披露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三是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整体上看,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最初是有关企业面临的环保风险及对策,有关此项目的披露比例达到了100%,这和相关环保法规的要求是一致的。随着法规的日益严格,信息披露的内容逐步扩展到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保投资、三废排放量、污染物处理情况等,具体情况见(表2)。除了环保风险外,有关环保投资的披露也是较多的,有11家公司进行了此项披露,其中有9家公司的披露较为详尽,分别是银鸽投资、美利纸业、福建南纸、民丰特纸、华泰股份、恒丰纸业、博汇纸业、景兴纸业、太阳纸业。披露的内容主要是环保费用支出、未来的环保投入本论文出自金额,以及环保项目投入使用后污染物的减少量,对环保投资所带来的收益以及公司进行环保投资对提高公司竞争力的影响等没有进行过披露。有关上市公司污染物情况的披露也逐渐增加,1998年上市的美利纸业披露了企业三废的处理情况;2000年上市的华泰股份披露了企业的"三废"排放量。2001年上市的恒丰纸业还对新项目投入使用后企业污染物的减少量进行了披露。2003年以后,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政策的推进,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更加丰富。如2004年上市的博汇纸业、2006年上市的景兴纸业和太阳纸业都将环境信息的披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博汇纸业在招股说明书的“业务和技术”中指出:造纸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将由破坏生态环境走向清洁生产并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其将“发行人的环保情况”独立出来,详细披露了公司生产经营产生的污染情况、污染物处理工艺流程、污染物排放情况、中介机构有关环保的核查意见等。太阳纸业的披露更加详细,其在“业务与技术”中披露了“与发行人经营有关的高危险、重污染情况”,包括安全生产及污染治理情况、环保处罚情况、近三年环保费用支出及未来支出情况、环境保护核查的情况等。并且其将企业未来的环保计划纳入了“业务发展计划”中进行了披露,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值得关注的是,有关中介机构对上市企业环境保护核查情况的披露是从2004年开始的,这是因为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颁布的《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对此做出了明确要求。
(二)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年度报告中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一是整体情况。通过阅读分析23家样本公司连续三年共65份年度报告,发现除*ST东泰、恒丰纸业、*ST天宏在连续三年的年度报告中从未进行过环境信息披露外,其余20家企业都曾在不同年度不同程度地披露了环境信息,披露比例达87%,其中9家公司在连续三年年报、5家公司在连续两年年报中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二是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上市公司主要选择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环境信息,其次是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个别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强调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当发生重大的与环境相关的事项时,企业会选择在重大事项中披露。除此之外,企业几乎很少采用其他的方式。没有一家企业选择在财务会计报表中进行披露,更没有一家企业独立的环境报告书。值得关注的是,ST长控在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报中披露了由于控股公司环保治污未达标停产,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况。这也是造纸行业唯一由于环境问题而被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例子。年度报告中环境信息的披露方式见(表3)。从(表4)可知,除了环保投资的披露比例最高外,有关排污费的披露也是较多的,共有10家企业进行了此项披露,披露比例达56%,其中5家企业在年度报告中连续披露了企业支付的排污费,而有关环保补贴和借款的披露相对较少。有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非货币性信息一般在企业的董事会报告或公司治理结构中进行披露,而有关环保拨款、环保投资、环保补贴、排污费等货币性信息一般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三是环境信息披露的表述形式。通过对65份年报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中,货币性的内容仍占主要部分,这部分内容尤其是排污费、资源税、环保投资、环保拨款等内容,几乎都是在报表附注的某一科目中出现。如排污费的信息一般都是在预提费用账户或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等附注中出现。而环保拨款的信息一般出现在专项应付款或资本公积的报表附注中。而非货币性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国家环境政策的影响。货币和非货币相结合的内容主要包括有关税收减免和环保投资等。这些内容一般出现在董事会报告中提到的有关募集资金使用、下一年度的生产计划等。四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从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来看,与企业会计处理相关的环境事项主要涉及排污费、资源税、环保拨款、环保补贴,涉及的账户主要有资本公积、专项应付款、补贴收入、预提费用、管理费用等。但由于没有统一会计准则的强制性约束,企业在发生与环境相关的会计事项时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并不规范。如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对缴纳的排污费进行预提或待摊,计入“预提费用”或“待摊费用”账户,实际缴纳时计入“管理费用”账户,但实际上只有ST佳纸、ST长控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了预提的排污费,也只有ST佳纸在2003年报表附注中披露了管理费用中的排污费,其它企业均未披露预提的和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排污费金额。共有6家企业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中披露了支付的排污费,其他企业均未披露。另外,晨鸣纸业将收到的环保专项基金计入了“专项应付款”,并在报表附注的收到的与筹资情况有关的现金中进行了披露,而华泰股份和山鹰纸业只在专项应付款中披露了收到的环保拨款,并没有披露收到的环保资金的现金流入。另外,还未发现一家企业设立有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会计科目进行披露。超级秘书网
(三)结论首先,上市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与环境法规的时间具有相关性。无论从招股说明书,还是年度报告披露的内容都可以看出,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与环境法规的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2003年以后上市的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更加全面丰富,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下发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及《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等文件,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有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其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的披露情况要好于持续经营过程中的披露。我国目前仅有的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做出要求的法规,如《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等都是针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做出的规定,如对于定期报告很少有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对于临时报告等其他形式的规定几乎没有,这就导致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严重不足,招股说明书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明显要好于持续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信息披露。第三,环境信息的披露是压力导向型,而非市场导向型。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印证,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主要动机来源于环保政策的限制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而不是企业文化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引发的自主、自觉行动,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的需求不高。第四,披露方式不规范,披露的信息主要为历史性信息,信息的可比性、实用性较低。环境信息披露具有随意性,缺乏固定、规范的格式,信息的可比性较差;披露的方法主要采用文字叙述,披露形式单一;披露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对过去发生的事项的反映,如排污费、环保认证等,降低了环境信息对于决策的有用性。最后,披露目的是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而非履行社会责任。大多数的环境信息披露只是对公司如何支持环境项目、在环境方面从事了哪些社会义务等的一般说明。披露的主要目的是树立和强化公司在股东、顾客、潜在的投资者以及环境主义者们眼中的良好形象,而不是真正履行社会报告责任或公共会计责任。
四、政策建议
(一)逐步完善与环境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由于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与环保法规的有一定相关性,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加快出台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法规,强制企业重视环境保护,披露环境信息,逐步提高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水平。特别是由于年度报告对决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要加强年报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分量,促使企业重视持续经营过程中的环境信息披露。
(二)建立规范环境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统一标准近几年环境会计在我国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瓶颈”在于法规及准则的缺失。建议政府部门逐步建立环境会计准则、环境会计制度、环境资产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具体准则,形成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促使上市公司将有关环境的会计事项与有的会计制度相对独立地加以列示,以外部要求的形式促使公司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在全面推行环境会计准则之前,政府部门可选取一些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如钢铁、本论文出自煤炭、电力、化工等,开展环境会计规范化的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后,再全面推进。
(三)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重视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我国环境审计信息的披露已初见端倪,如ST长控在2004、2005年度报告中披露了由于环境问题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况。但就总体情况而言,环境审计信息的披露还是严重不足。环境审计是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已颁布实施的审计规范和准则中,均没有对环境审计的具体规定。应尽快制定我国环境审计规范,及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使环境审计的实务操作规范化,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项目(2005KR65):西安外国语大学青年专项科研基金
参考文献:
[1]印丹榕:《江苏省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研究》,《生态经济》2006年第5期。
[2]周一虹:《公司环境报告:压力、鉴定和双重性影响》,《生态经济》2006年第10期。
[3]房巧玲:《西方国家环境信息披露的起因》,《世界环境》2006年第3期。
[4]周一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探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第3期。
[5]范永太:《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第10期。
[6]肖淑芳、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7]王立彦、冯子敏:《国际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及管理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29期。
[8]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会计研究》1999年第4期。
[9]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关键词:信息时代;交互改变生活;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8601
1 信息时代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逐渐过渡,那么信息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出现?关于信息时代有很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是第一个以信息交易为生的人的出现,有些人认为是第一台现代计算机的产生,有些人认为是随着20世纪中期个人计算机和网络的兴起。信息社会的概念是1977年美国学者提出的:以信息部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或信息部门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作为定量测算的宏观指标。当一个国家的上述两项指标超过50%时,则可谓进入了信息社会阶段。信息时代是一个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时代,它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附属。在工业时代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于产品的外观造型以及功能,我们可以称之为这是一种物质的表现,随着我们进入到信息时代,有很多的产品的价值是通过非物质的方面来实现的,它有时候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我们不得不开始注意非物质的表现,于是就有了一个新名词的出现——信息设计。这里的信息是以交互性为特点的,对于信息社会的发展,同时作为信息设计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新特点的“交互设计”在信息社会将成为主流设计的发展方向。
2 交互改变生活
讲到交互设计要从人机交互开始说起,人机交互又被称作HCI,它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产生的,可以说它是一个典型的跨越计算机领域和设计领域的专业。人机交互发展共分为五个阶段,早期的手工业阶段、作业控制语言以及交互命令语言阶段、图形用户界面(GUI)阶段、网络用户界面的出现、多通道多媒体的智能人机交互阶段。回到交互设计,交互设计在沿袭了人机交互的原则、知识及基于计算机设计方法的理念。在《About Face 3》一书中,作者阐明了一个更为详细的交互设计的定义:了解用户的渴望、需求、动机以及文脉关系,理解商业、技巧以及在不同领域的机会、需求和限制,使用这些知识作为基础来计划设计产品的形态、内容和行为。交互设计产品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原本的生活方式,苹果一系列产品的问世,让人们将触摸屏技术发展到极致。当你习惯了以触摸的方式去使用产品时,你对于任何新产品的第一反应是触动一下它的交互屏幕,它改变了我们的行为习惯。以前对于新闻实事是通过电视机,报纸来获得,现在我们通过触摸小小的手机屏幕就可以得知天下发生的所有大小事,交互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便捷,信息更加的快捷。
3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它强调以人为中心来审视世界,并以理解性作为基础。人文主义的含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今天具体来说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科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提示了设计中人文关怀的实质。人类设计由简单实用到除实用之外蕴含有各种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文关怀走向正是这种需求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虽然人类高级的精神需求的满足不一定全通过设计物品来实现,但作为人类生产方式的主要载体——设计物,它在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平衡情感方面的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设计于是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
4 信息时代交互设计中更应注重人文关怀
《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到过设计中有本能,功能和情感设计三者之分。前者是为了配合作为生物人天生所具有的生理,心理倾向,喜恶等。中间是为了符合多数人在使用时便易性,高效性等要求。后者则是满足人在后天所养成的情感,思想倾好。设计的人性化既然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求,那么人在这三个方面的需求就都应予考虑。在交互设计中也需要考虑到设计的功能性,情感性与环境性三个方面的匹配。可惜是设计师往往会只注意到了功能性的存在,交互设计的人性变化为了只注重高效化,自动化。举个例子,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种的移动终端产品,这些产品标着着如何有效,如何先进,可是在用户体验方面优秀的产品少之甚少,一味地追求新技术,只会导致使用者觉得使用体验不舒适从而放弃使用该产品,这正是有些数码产品不耐久,昙花一现的根源。细节才是人性化的真正体现。首先,人性化的设计需要全面考虑到人在多方面的需求,在生理健康上和心理情感上的都要兼顾。其次,人性化的设计满足的应该是人的正面需求,这种需求是对人类的精神物质发展,对人类的美好未来有着正面效果的需求。
在我们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我们始终不能丢掉以人为本的大原则,在交互设计领域我们更要注重细节的完美,交互设计其实就是研究人行为和习惯的学科,作为交互设计师我们要注重观察和研究人的行为,时刻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爱护人。
参考文献
[1](美)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05.
信息技术是与信息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技术,涉及信息劳动者技能,劳动工具及对象,并包括信息技术有关管理制度、方法体系、解决方案及技术服务等内容。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工业、能源、商业等技术具有明显区别,该技术与微电子、半导体、通讯、集成电路及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管理领域具有更明显的影响。
2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本逐渐降低,在管理领域中各类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代表的企业管理模式受到重要影响和改变。对信息收集至利用一系列过程是信息技术的本质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不能脱离信息管理与处理。众观管理信息处理功能流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四方面内容涉及到核心数据和信息,一是对数据及机制指导信息更新的分析;二是数据更新及机制指导信息的开发,提升人力、沟通指导、转换角色等;三是激励机制指导信息及数据开发,实现分配成果、提升价值、调整权责等结果;四是制衡机制及激励数据指导信息。每部分都具有不同的核心目的,数据分析及机制更新指导信息主要为资源补充、重组、优化、淘汰及流动等有关内容的实现。在流程上每部分都具有与相应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操作和管理动作相对应的模型。基于信息技术角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闭环模式,并对闭环进行改进和循环优化,是对内外部信息实现分析处理的集成平台。
3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基于信息技术而形成闭环模式,并明显提高其绩效。一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高了工作效率。计算与处理每月工资、处理人员考勤休假、管理人员信息等业务内容是对工作效率影响的主要因素。事务通常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很多时间受到持续占据,手工操作具有较低的效率,并已于发生错误,信息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将使人力资源管理中例行性工作所占用时间比例明显降低,使管理人员逐渐脱离日常繁杂的事务工作。信息技术注重人员自助服务,若人员信息产生变化,本人可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对信息进行更新,程序通过批准就可以生效。而针对培训等日常行政事务也可采取相似方式处理。这不只是使用于数据采集、确认及更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作量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数据质量及更新效率,也使部门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进而抽出更多时间用于战略层次方面问题的思考。二是规范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当管理人员从繁杂工作中抽身后,就更希望对运作体系的有关流程进行规范,涉及内容包括招聘、绩效管理、人员培训发展、职业规划、离职等。信息技术能集中分析较为分散的信息,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才能加速信息流,管理流程更紧密地结合业务流程及直线功能。应用信息技术,不只是覆盖部门工作职能并进行科学客观划分,并体现优化的业务流程。日常管理业务诸如任免干部等都能利用对工作流程设计更规范的模板完成,并在网络上实现数据统计、查询、报表分析及领导审批等内容。三是降低了管理成本,应用信息技术,诸如培训人员方面,人员可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受网络培训,节约时间,减少差旅及培训成本支出,工作述职报告通过网络主管评估下定期递交,并获得科学评估、监督及指导,也明显降低了评估成本。四是确保参与角色,企业配置人力资源、人员状况、分析管理成本及绩效等,企业都能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上进行查看,各种辅助决策的经营指标及网上决策等都能由高层决策者获得,对于中层经理也就是直线经理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平台主要参与有关管理活动,利用该平台,部门人员可由直线经理进行管理,诸如在授权范围内对于下属人员人事信息,人员休假培训等流程可进行在线查看和审批等;企业有关规章制度等内容可由普通人员在线查看。五是避免企业人才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很多企业都容易出现人才流失,这不仅是因薪资因素,也因工作环境、培训机会等其它因素。信息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后,采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选拔任用企业优秀人员,减少主观性,使公平原则得到充分体现,进而避免人才流失。而且,企业人员得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平台得到授权后,提供的信息获取方式对于提升人员管理服务及企业管理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提升人员满意度可使企业凝聚力不断增强,进而使吸引、留住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展的客观条件
基于信息技术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随着不断发展的经济和不断扩张的企业需求,对于其发展趋势也具有重要作用。
4.1信息技术开发运行离不开平台
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深化,各类客户也具有不同的需求,客户个性化需求如何满足逐渐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信息技术运行开发的特点,可使客户需求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4.2基于网络技术参与的信息技术应用
截至目前,全球约有近一半的企业人员处于流动状态。随着不断增加的企业流动办公人员,对移动商务也具有更多的应用需求。网络技术和3G技术的进步有利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最初的人力资源单纯管理向全员化参与方向发展。
4.3信息技术需要基于SOA架构和集成化应用
就目前状况来看,中学生面临着沉重的高中和高考的压力,在校时间以学习为主,缺乏人际交往的实践锻炼。因此,进入大学后,很多人不知所措。大学生交往的技巧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语言缺陷。在大学校园里,有的同学说话夹枪带棒,尖酸刻薄,或者冷言冷语,冷嘲热讽,这些言辞常会引起他人反感,从而产生冲突。其次,交往礼仪缺失。人与人之间应以礼相待。[1]“爱人者,人恒爱之”,礼仪应是相互的。有些同学却毫不礼貌,对礼仪而严。除此之外,大学生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人不可能完美,那也不会一无是处。我们倘若能发现他人的“美”,又怎会轻易产生冲突呢?
二、加强学校教育对改善人际关系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
学校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学生精神的“栖息地”,精神家园意味着学生在校园里有家的感觉,校园人际关系如同“家人般”的关系一样,这是一种源于“家人”并超越于“家人”的人际交往关系。[2]因此,处理好校园人际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学校是“家”的所在,那么,校方领导和各级教师就应扮演好“家长”的角色,他们有权利和义务去改善校园人际关系,使其回归到精神性、向善性和去功利性[2]的轨道上来,重塑校园人际的纯洁性和友爱性。学校教育的强制性和潜移默化性也有利于其更有效地实施教育,引导学生掌握交往技能、技巧,纠正认知偏差和归因错误,从课内到课外,从集体辅导到个别教育,从而人实现人际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人际冲突,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友好的交友环境和和谐的学习氛围。重构校园人际关系具有基础和救赎性意义和价值,[2]是对生命的尊重和认可,是学校给社会的一个最美好的承诺。
三、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协调的教育策略
大学生人际关系不佳,甚至升级为人际冲突,并不是毫无办法而言的,而是需要校方高度重视,聚各级教师的力量热忱的投入到改善人际关系的事业中去。
(一)文化课上传授技能、经验与开展人际交往课程相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消除心理疾病和一定程度上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才。而当今人际关系不和谐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将人际交往教育设置成为一门课程,重点突出冲突应对措施,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单一的课程说教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应在日常文化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加以指导,例如,注重加强大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定位;采用“同理心”教育,引导学生想别人所想,而不只是记一人之利;教师也应提高个人修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出来的方式将直接以信息的形式投射到学生心中,并加以无意识模仿。
(二)课内技能学习与课外实践锻炼相衔接一方面,学校应开展各种人际关系方面的课程,讲座和培训。另一方面,应使学生学会技能和技巧和应对策略得到实践的论证,得到一种精神上和知识上的升华。学校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面向社会,放开眼界,建立起“全方位,开放式,知行统一”的教育实践机制。[3]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人际问题;为己利他
一、大学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的危害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与同宿舍同学交流和沟通的心理关系。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也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生活习惯。不良宿舍人际关系的危害也不容忽视,弗洛伊德说:“整天使你忧谗畏讥、不得快乐的,就是人际关系的苦难。”
(一)危害大学生身心发展
宿舍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场所和发生冲突最多的地方。不良宿舍人际关系使宿舍成员无归属感,感到压抑、孤独和寂寞。个体长期处在压抑环境下,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易形成精神和心理压力。
(二)影响工作和学习
不良的宿舍人际关系使大学生身心疲惫,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削弱,对学习与工作产生消极态度,乃至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产生偏颇。
(三)阻碍大学生人格发展
长期处于不良的宿舍人际关系中,个体在人格上会不健全甚至会有病态发展。不良的宿舍人际关系使个体对宿舍乃至班级、学院及学校的集体活动失去兴趣,长期游离于集体之外,集体荣誉感大大降低。
二、宿舍人际关系和为己利他
(一)宿舍人际关系类型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主要有6种: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纯粹害己、损人利己、纯粹害人。
无私利他和纯粹害他是偶尔的,我们不能强求人人做到无私利他而只能提倡;纯粹害他是不道德的,生活中偶尔才发生。单纯害己是对自己的惩罚,一般在出现心理障碍时才发生。为己利他、单纯利己和损人利己是最常见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通常是由单纯利己和损人利己引发的,为己利他是维持宿舍和谐的关键。
利益是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源,每个人都是“为己”的,自身利益被损害或损害了他人利益,就会产生人际关系问题。“为己”和“利他”的不同选择形成了宿舍不同的人际关系,没有做到“为己利他”是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为己利他理论
1.李泽厚的吃饭哲学
人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食、衣、住、行,在生活中掌握“度”为自己的利益奋斗。但人又是群体动物,人要现实和历史地活下来不容易,而又奋力活着,这本身成为一种意义和意识,即人生存本身构成了人身价值所在。个体生存与群体生存紧密连接: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就要为他人的生存和利益着想。“人的生存本身构成了人生价值所在……个体为自己也就必须为群体(氏族、家庭、团体、民族、阶级、国家)的生存而奋斗。”
2.合理利己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C.A.爱尔维修和德国的L.费尔巴哈。他们认为人本性是趋乐避苦的,人在自己的行为中能遵循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他们反对把个人与公共利益对立起来,任何为他人利益的活动,实际上是从利己出发的,个人可以和社会公共利益协调起来。现实中人人可以合乎道德地追求个人利益,即使有人会为他人而牺牲,也是为了保全个体和自己精神上的快乐。
3.王海明的新伦理学
王海明先生的新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人类为达到利己目的而创造的损害每个人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自由的手段,以达到保障社会存在发展,满足每个人的需要目的。为此,对人自由损害最少,促使社会发展速度最快,满足每个人需要最充分的道德是最优良的。这样不难理解王海明先生所一再推崇的是“为己利他”。
三、实现宿舍和谐的对策
培养学生“为己利他”的伦理观实现宿舍人际和谐,需要高校和个体的努力。
(一)实施大学道德教育
1.理解教育,突破自我中心
理解他人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自我中心主义是理解他人的障碍,要达到共识必须先理解自己,掩饰自己的缺点会对他人的缺点和弱点毫不留情。促进理解需要“明智地思考”及“内省”。“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德育要打破他们的自我主义,理解自己的缺点进而能够理解、宽容他人。
2.关注伦理学内容,澄清学生伦理观
高校德育在坚持政治理念的前提下要与时俱进。大学德育主要由政治课完成,政治色彩太重。对“90后”大学生来说,政治课学习就是记条条框框,不能与实际生活引发共鸣。伦理学与德育是紧密相连的,德育中关注伦理学内容,让学生理解他人行为和人际相处的伦理原则比让他们单记规范更能从根本上触动思想。
学习中国和西方相关的伦理思想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认识自己的行为。
(二)个体德性修养
提升个人修养,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彰显自己的智慧。
1.考虑:两恶选其轻
面对选择,我们只能在两恶中选其轻。处理宿舍人际关系要“择优而选”,不可因自己痛快而造成更大伤害或损失。与人相处,可以采用和平方式,或许有时会感到自己委屈,但在和谐共同体中我们受益更大;针锋相对,自己可能会得到一时心理满足,但其危害是长远的。
因而,我们应 “择其善者而从之”;如果不考虑后果贸然行事,只会造成最糟糕的“恶”,是不明智的。
2.节制:自我约束
“我们要研究我们自身容易去沉溺于其中的那些事物……然后我们必须把自己拉向相反的方向。”宿舍生活是集体生活,若个人只沉浸于自己的快乐而干扰他人就会产生冲突。如有人在宿舍上网,乃至凌晨一两点还不知疲倦,而宿舍其他人休息较早,在作息时间上就有矛盾。此时,上网的学生就该自我约束并与他人协商达成一致的作息时间。若他一意孤行,别人就会有意见,矛盾难免会爆发。
节制自己行为,顾及他人利益并与他人达成共识,才能形成和谐局面。
3.公正:利他有度
我们称“无私奉献”“不求索取”之人是有道德的。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真正的公正是“适度”:人要维护个人利益,但不能忽略他人利益;关照他人需求,但要求完全利他而放弃个人利益也不现实。
人与人相处“利他”也有度,至少不能使自己长期处于受损状态。如室友有求于你帮他打一次水时,助人于困难时是道德的;但如果你被多次要求帮忙打水,就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了。如果你一味顺应这种要求,你的顺应就会成为他人的习惯;一旦将来你不 “顺从”,他人便会对你产生不满,“冷暴力”的苗头就要冒出来。
我们鼓励利他主义,更尊重自愿原则。
4.友爱:双边对话
作为社会人,我们需要与他人沟通,互相理解和关照。
人际关系出问题往往是双方处于僵局。如一方敢于打破这种冷冰冰态势,实现双方对话,冰冷就可能被消融。我们要试着去化解他人误会,寻求“和解”尝试打破冷局面,将自己从极端个人世界里解放出来,关照多边需求才能获得从宿舍小社会到生活大社会的智慧。
5.出言有“度”:字斟句酌
诸多人际关系问题多因言语失“度”。适度的言语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与升华,失“度”言语却造成人际问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要谨言慎行,注意言语的“适度”:合情合理,合时合宜;不讽刺挖苦,不动粗言;注意玩笑的程度;出言字斟句酌。
参考文献:
[1]王海明.伦理学与人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冯美红.大学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的个案研究[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8,(1).
论文摘要:由于人事档案真实地记载和反映干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等,是干部个人自身成长历史的真实记载,为学校党的组织工作、人事工作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学校合理分配使用人力资源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参考。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人事档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人事档案工作面临了不少新的挑战,档案工作如何与时俱进,加快发展,更好地为党的组织、人事工作服务,笔者结合几年来档案管理的实践,就学校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谈谈几点体会。
一、人事档案的定义
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在培养、选拔和任用干部等工作中形成的记载干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业绩等内容的文字材料,并按有关规定进行整理后组成的,是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事档案制度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公共管理工具对中国的信用建设、干部管理、国家安全、福利分配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制度性贡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推进,传统人事档案制度的身份性和体制性弊端也显露无遗。“死档弃档”、“虚假档案”、“人质档案”、“人档脱节”、“档案克隆”等现象也日益增多,其“二元化人事体制结构”所形成的“人才壁垒”、“单位封闭”、“制度交易”、”身份阻隔“等负功能愈加显现,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人事档案已经沦为“鸡肋”——食之无味却弃之可惜,其制度性生存愈发尴尬。因此,传统人事档案制度必将走向终结,新的、科学的人事档案制度必将走向前台。根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要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必须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发展人事业务,改革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放宽户籍准入政策,推广以引进人才为主导的工作居住证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作者认为,人事档案及其制度的公共政策创新必须沿着契约化、社会化、电子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契约化、社会化、电子化、法制化是人事档案制度创新的必然路径。
内容上,立卷不够规范,案卷质量不高。一是档案材料内容填写前后不一。“三龄一历”(年龄、工龄、党龄、学历)记载多样,个别干部的“年龄越填越小,参加工作时间越填越早,文化程度越填越高”。二是档案用纸规格不一。虽然规定档案材料要统一使用16开办公用纸,但现行的公文材料大部分是A4纸,高等院校印制的学历材料绝大部分也是A4纸,纸张大小不同,致使有的表格印制超过装订线,给立卷归档工作带来了麻烦。三是材料归类不准确。有的不该归档的材料归了档,而该归档的零散材料却没有及时归档。四是档案材料短缺。如表彰和处分材料散失较多,有少量的履历表、自传等未盖人事部门公章。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干部人事档案中有些陈旧的信息内容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如记载个人履历、社会关系、政治面貌等基本情况的内容多,而反映个人工作能力、技术特长等方面的内容少,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案卷质量。
使用上,技术手段滞后,运行效率较低。在整理档案过程中,有的单位没有启用干部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系统,大部分是靠手工操作,费时、费力,效率低,与行业整体的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不相适应。
三、笔者关于人事档案管理的建议
保持人事档案工作的高质量,就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传统的管理方法在一定时期有它的科学性,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干部工作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求的变化,就会显现出它的局限性。因此,目前的人事档案的管理必须紧跟干部工作的需求,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
1、实现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和鉴别的规范化。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重要一条就是要及时收集和补充档案材料,而材料收集、归档、鉴别是否规范化将直接影响进档材料的质量,对收集到的档案材料,从手续是否完备,表述是否准确、精炼,观点是否明确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及时退回,限期纠正再归档,对于不属归档范围的材料,及时退给有关单位,做到不散失、不积压。
2、改进档案的检索与查阅方法,实行计算机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对干干部人事档案的检索,无论是采用“四角编码”法还是“笔形编号”法均是利用姓氏检索的方式进行,这两种方法均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用记起来费时,用起来繁锁,工作效率低。为提高效率,可考虑采取以英文字母的顺序号进行编排,便于记忆,利于查找,提高速度。同时,为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可以采用计算机管理人事档案信息,研究建立两个系统:检索系统和利用系统。同时,运行干部人事档案原件管理系统,使查档人员利用计算机在不接触干部档案的前提下查阅干部档案原件,不仅可以提高查阅档案的速度,同时也有利于干部人事档案的保密和安全。超级秘书网
3、分类管理。国家公务员的档案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管理权限建立并管理;其余人员的档案,则打破身份、学历、职称、行业、地域等各种限制,由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建立并统一管理。
4、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实行许可证并年检制度。制定硬件、软件标准,并加强执法检查;同时,档案管理人员也要进行培训并实行资格证制度,并定期考试更新知识。统一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
5、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人事档案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掌握现代档案管理理论与新技术的运用,开拓创新,开发新手段,加大投入,对人事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和维护,开发研制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建立数字档案和多媒体档案,并实行联网,通过现代化手段建立人才信息收集、反馈和跟踪系统。
只有与时俱进,注重档案的服务性,才能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改革、信用业绩档案的建立必将使人事档案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必将使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不攻自破、迎刃而解,必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云庆苗壮《现代档案管理学》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年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