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师德教育论文

时间:2022-08-21 17:36:07

导语:在师德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师德教育论文

第1篇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德育俨然成为每名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能。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教师却未能很好发挥其德育的职能,使得中学的学校德育现状并不令人十分满意,由于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教师没有进行及时准确的引导,使得学生中拜金主义横行,虚荣攀比心理严重,甚至出现极端的个人主义。有的学生法律素质不高,中学生对法律知之甚少,中学教师又忽略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播,使得很多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不学法、不懂法、不用法,甚至不守法。

二、中学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德育职责的原因分析

(一)考试内容结构存在问题。

纵观我国各地中学生考试试卷,特别是一些较落后地区的中学考试试卷,从中不难发现,无论哪一科试卷中的题目大部分都是书本上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基础知识,拓展拔高类的题目并不多见。虽然是提倡了素质教育二十多年,就目前的成效来看,似乎没什么进展,仍然提留在应试教育的水平,这从我们的试卷内容结构看的最为明显。

(二)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也在不断提倡改变教师教学模式,试图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教师学习了新的教法之后并没有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学习也只是应付检查,只有在听课的时候才用。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比较有效的社会实践课往往都因为学校怕承担风险,害怕出意外事故而被取消。所有上述问题之所以能在很多中学出现,与该地区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有关。

(三)教师选拔上存在漏洞。

我国目前在教师选拔上却存在严重的问题,尤其以乡镇以及经济并不是很发达的小县城更为严重。为了拿到这一铁饭碗,许多人费尽心思,送礼托人,使得选拔的教师各方面素质达不到标准。有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是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有的是个人素质达不到要求,选拔这样的教师很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教师一直把自己放在比较高的地位,认为自己比学生高一等,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特别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教学只需要教会学生知识,不需要培养学生的德、体、美等各方面素质。近些年来,虽然许多教师通过各种学习进修教育教学观念有一定的改变,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在加上教育改革过程中种种阻力,教师的教育观念仍然很陈旧,改变不大。

(五)教师评价学生标准单一。

在我国,教师总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一切的标准,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总是宽容以待,即使他们犯点小错误也是当做没看见。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一味的责骂他们,批评他们,把他们贬得一文不值,长此以往,就会使很多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害怕学习、逃避学习。

三、教师德育职能的品牌建设的对策

(一)改变考试内容结构,科学安排考试内容。

既然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的考试,也应该充分体现教育的这一目的。考试内容不能删去基础知识这一板块,这是最基本的不能丢。但在此基础上更应该添加能体现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开放性题目,这类题目必须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并且在考试内容结构上作一个调整,把基础知识的比例适当缩小,把开放性题目的比例适当扩大,使之成为整张试卷的主体部分。

(二)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管。

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的要求在基层学校中认真组织学校、教师学习开展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及教法、技能的学习研究,并且积极组织教师到实施效果好的学校、学习。对于某些社会实践课程,教育部门也可以做出硬性规定,规定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一到两节实践课,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三)学校要严格教师选拔工作。

学校在进行招聘之前要出台严格的招聘方案,明确要求和条件,在招聘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为了避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可以在招聘过程邀请多方共同参与决策,尽量避免一方独断的状况。

(四)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角色。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教师角色,不再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要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五)保证学生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第2篇

一.语文教育本质的理论诠释不够准确

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把三个性质不同的“语文”混为一谈,从而机械地由“语文”有“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等非本质属性得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的学科”、“人文性的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的结论。这就违背了最一般、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规律,因而显得不够准确。在语文教育界,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事实上,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哪一门课程不是“工具”,哪一门课程又没有“人文性”呢?如果因为“语文”是交际工具或者说有工具性,语文学科就成了工具性的学科,那么,历史学科岂不是要定性为“镜子性的学科”(因为历史是现实的镜子)?计算机学科岂不就成了“办公助手性的学科”?如果因为“语文”是人文精神或者说有人文性,就必须把语文学科说成是人文性的学科,那么,历史、政治、美术、音乐等许多学科的性质同语文学科的性质不就完全相同了吗?如果因为“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把语文学科说成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那么就把人们约略明白的东西说得叫人一点也不明白了。这种不能完全表明语文教育本质的含混晦涩、自相矛盾的诠释。就难免使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极大的怀疑。众所周知,概念的清晰明确是任何理论思考的必要条件,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前提,概念的含糊混乱或者没有意义则是什么也说不清道不明的。要使语文教育的理论大厦具有坚实的基石,就必须在理论思维的逻辑起点上辨明“语文”所表示的不同概念。弄清了“语文”的不同概念之后,再去审视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充当理论枢纽的“语文”一词所表示的概念在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那里常常是含混不清或游移不定的:它一会儿指语言学科的“语文”,一会儿指文艺学科的“语文”,一会儿指教育学科的“语文”……进而试图把它们合成一个自认为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语文教育本质是什么,然后又幻想用一个定义来求得对它的圆满诠释。这当然是上帝也不可能办得到的事情。试问:谁能够用一个定义圆满地诠释三个不同的概念呢?以这样的违背逻辑思维规律而界定的语文教育本质将会产生一个怎样的混乱状态呢?

二.语文教育本质理论诠释不太慎重

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把三个性质不同的“语文”混为~谈,从而简单地把“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偷换成“语文是什么属性的学科”。这就违反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关键属性的逻辑思维形式,因而显得不太慎重。倪文锦指出,这种划定不能准确地揭示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不能解释语文教育中的许多现象,“与其把它看成对学科性质的一锤定音,还不如把它视为对上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的总结。”何况人类社会充满着不可知的发展变化,我们对“语文”这个事物的认识总不能老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政治的变化而变化。这样,语文教育便会失去稳定性,使语文教育成为不可认知和捉摸的千变女郎。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概念和思想当然也不例外。人们常说语词是概念的表达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意义内容,但没有说语词的形式和概念的内容各是什么。好像语词和概念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其中语词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而概念则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实际上,语词的读音和书写形体就是概念的读音和书写形体,或者说语词就是概念,语词的形式就是概念的形式;语词的意义内容就是概念的意义内容,就是对事物的指称或者说反映。说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就是指相同的概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内容,或者说一个语词会有几个不同的含义。说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就是指一个概念可以用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来诠释,或者说一个语词可以用另一个或另几个语词来诠释。说“语文”是语言,进而说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这不是科学的定义,而是一种非常蹩脚的比喻,它丝毫不能说明“语文”之所以为“语文”的关键属性,就像说“电脑是助手或工作助手”,丝毫也不能说明电脑究竟是什么东西一样。说“语文”是文化或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不能叫人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因为天下任何一种学问、任何一门学科的内容都是文化或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究竟是哪一种文化或人类文化的哪一部分呢?这岂不是如同仅仅说“基因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叫人明白基因究竟是什么一样没有意义吗?说“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是不能叫人明白“语文”究竟是什么。这岂不是好比“把发光体的光环误认为发光体本身”吗?以这样的违反逻辑思维形式而昭示的语文教育本质究竟是渊博和高明呢,还是浅薄和愚昧呢?

三.语文教育本质的理论诠释不甚严谨

现行的语文教育理论把三个性质不同的“语文”混为一谈,从而浮光掠影地根据“语文”中唾手可得的种种非关键属性,来轻率地推断出“语文是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就违逆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因而显得不甚严谨。它迷失了系统而缜密地论证和回答语文是教育学生熟练掌握“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的学科的科学的思维和理想的表达之路。当我们把“语文”的性质视为工具性时,就自然会使语文(语言、文章、文学)逼仄为语言,语文教育也就会逼仄为语言的训练;当我们把“语文”的性质视为人文性时,就自然会使语文(语言、文章、文学)异化为政治形态,语文教育就会异变成为政治教育;当我们把“语文”的性质视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时,就自然会把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作为语言和文化的统一体,语文教育就会成为语

第3篇

【关键词】品德教育;自我情感;社会实践

幼儿是21世纪的栋梁,发展幼儿健全的人格是启蒙教育之需要,是社会之需要。我国心理学者关于儿童自我情感发展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不太关注,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放在了知识和健康之后,忽视了儿童自我情感的重要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多。儿童开始走出家庭加入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之中。因此,抓住幼儿年龄的特点,趁机培养幼儿关爱家人、关爱老师、关爱同伴、学会与人分享的品质,将会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

一、家庭中的德育教育

家庭是一个互动群体,孩子在互动中发展。为了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上慈下孝的人伦互动关系,家长就应以身作则理解关爱孩子,让孩子从内心产生自觉主动关爱家庭成员的情感。这使我想起在中央电视台那则广告,妈妈对自己生病的婆婆十分关心,下班回家帮婆婆捶背,晚上给婆婆洗脚。这一切都被年幼的儿子看见了,于是儿子端来了一盆水要给妈妈洗脚,年轻的妈妈感动地流出了眼泪。

父母在爱孩子、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时应注重情感交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激发孩子对父母的爱。如:每次看到孩子随意蹲着玩积木的时候,我总会帮他拿来一把小椅子,放在他的小屁股下,告诉他蹲着时间长了腿会痛的。后来,孩子看我洗衣服就帮我搬小椅子坐。有次加班回家较晚,当我骑车走进院子的时候,就看到儿子和他爷爷在楼下站着等我。在我走到他身边的瞬间,孩子双手举着个大苹果递给了我,于是浑身的疲惫随着家庭的关爱而渐渐消失了。爷爷的腿抽筋了,孩子赶紧给爷爷搬来凳子,把小脑袋轻轻地贴在爷爷的身上,以他特有的方式表达对爷爷的关心。这是孩子受家庭教育的结果。

家庭教育还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多下功夫,目前在不少独生子女家庭里,他们重视了对孩子的关爱,却忽视了孩子对他们的关心。每位家长都应引导孩子去关爱亲人,如给孩子吃东西的时,不要把好吃的光让孩子吃,而应把东西分开,大家各吃一份,渐渐地让孩子知道什么好东西都愿意和家人一块分享,体验长辈和自己都有“获得”好东西的权利。

为了让幼儿将来能在集体活动中愉快、协调地生活,在家庭中必须培养幼儿遵守一些规则。要进一步让幼儿掌握怎样使自己行为不妨碍别人,使正确的行为得到发扬。如关门要轻,上下楼梯对面有人要让人先走,进超市不乱扔东西,遵守交通规则,不乱扔垃圾,不翻别人物品,家里来客,给客人让座。这些虽然是些小事,但幼儿良好的品德都是从这些细小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二、幼儿园的德育教育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创设让孩子感受到接纳、关爱的良好环境,教师要以关怀、接纳的态度和幼儿交往。教师要有爱心地接纳孩子,努力与幼儿建立起相互接纳、关爱的情感纽带。

刚开学时,每天早晨,冉冉总是离不开妈妈。一次,我又无意发现她用手帕擦眼睛。于是,我走过去把她抱在怀里,轻声问:“冉冉,你怎么了?”她哭着说:“我想妈妈。”我轻轻拍着她的背说:“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爱你。”她泪汪汪地看着我,我给了她一个肯定的眼神。从此,笑容在她脸上绽放。当我们伸出双手拥抱孩子时,心与心之间的桥梁就已经悄悄架起。

我时时处处为孩子营造宽松、愉快的生活环境,使良好品德顺利发芽。由于幼儿模仿力极强,他们能通过模仿去学习攻击,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一些行为。故事《小蚂蚁搬豆》中井然有序、团结合作的小蚂蚁形象深深感染着孩子。于是我把可爱的小蚂蚁画下来,一个一个排好队贴在厕所的墙面上,而且高度和幼儿的视线一般齐。这样,他们上厕所时,看到排着队的小蚂蚁,自然而然地就排好队等待入厕。在等待的过程中,还可以数数小蚂蚁,复述故事中的情节。

户外活动时,老师总是帮幼儿准备好纸巾,随时为流鼻涕的孩子擦一擦。回到班上,孩子就能喝到为他们准备好的温开水,老师把关爱处处围绕在幼儿身边。孩子伤心难过时,教师及时给与幼儿关切和,老师轻声的询问、温柔的搂抱,让幼儿在感动之余,学得积极关爱、抚慰别人的行为习惯。在我们班,一个小朋友因为消化不良吐了一地,孩子们一个个捂起了鼻子,露出厌烦的神情,还有的在旁边叫起来“臭死了”!我耐心地帮孩子身上擦干净,然后打扫地上的呕吐物,看到老师默默地打扫,孩子们的小手都放了下来,一个孩子小声地和旁边的孩子说:“我觉得老师像妈妈一样的。”听了孩子的话老师由衷的高兴。更令老师欣慰的是,几天后,又有一个孩子生病吐了,这时,孩子们不再乱叫嫌东嫌西了,有几个懂事的孩子还拿来了纸巾和水杯递给那个呕吐的孩子。就是老师的这种行为,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孩子,用自己的爱,自己的行为感悟他们。在教学中,我选择社会生活中某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中扮演角色,感受互相关爱,使他们懂得关爱别人和被别人关爱都是快乐的。

三、家园共育中的德育教育

家园共育是双向的,他需要长时间的连续过程,需要做好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联系,达到教育的一致性。但在目前的实践教育中,两者的教育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少幼儿园尽管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分享等给予大量的教育和指导,但家长却教育孩子想玩就去抢,不给就出手,放任孩子,使教师的教育培养起不到积极应有的作用。

第4篇

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文”与“道”在教学实践中,可谓水融、不可分离。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理想,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具有终身从教、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语文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以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当今知识社会,创新精神已经成为现代师范精神的一个具有特殊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要敢于大胆尝试先进教学方法,吸收先进的科研成果,努力开创语文教学的全新局面。

二、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语文教师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中所具备的个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操行,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语文教师必须严谨治学,敢于创新。在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确保科学性,力求正确性、准确性、清晰性、严密性。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及完善,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必须具有鲜活的长流之水才能不断地滋润这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的心田。因此。语文教师,应勤奋努力、积极进取,奋发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知识素养,扎扎实实地提高业务水平。

三、中学语文教师的职业情感

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自己的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比那些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此看来,既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又热爱学生,才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情感。因此,教师的爱心奉献,是一种终身的奉献,是教师之“大爱”的充分体现。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作为教师,不仅要爱自己的事业,更要爱所有的孩子,可谓是“神上神”。这就把教师的情感提升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因此,教师就应当向着这一目标来培养自己的情感。把爱国、爱党、爱社会、爱人民、爱家等情感都倾注于热爱语文教育工作上。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情趣盎然,充满朝气。

热爱学生,是语文教师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语文教师工作成功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爱,胜于父母之爱、亲友之爱,也别于男女之爱,是一种人类社会充满科学精神的神圣之爱。语文教师对待全体学生,要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同时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在掌握新的思想、提高人格魅力和职业情感修养等方面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做到不断吸取源头活水,与时俱进。这样的教师就一定能成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这样的教师越多,我国的语文教改的前景就愈加光辉灿烂。

第5篇

1.职业素养。

关于职业素养这一类,主要设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体育教师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教学中工作严谨,认真负责”,有70%的学生选择表示认同。二是在“下列哪些行为造成了教师的职业素养较低”问题中,有27%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师经常不备课就开始上课,有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在上课时接听电话,有9%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师无故缺席和与其他科任教师换课,还有6%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并没有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三是“你认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在逐渐降低吗?”有接近87%的学生认为没有,并不赞同这一观点,有7%学生的保持中立态度。通过职业素养方面的调查发现,现阶段的体育教师在职业道德上并不存在很大的问题,但还是存在教师采用比较散漫和随意的心态上课,并且这种教学观念有可能会继续存在。

2.道德品质。

关于道德品质的调查设立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体育教师不平等地对待、不尊重学生的行为存在”,只有5%的学生认为存在,还有少数学生表示没有感觉到这种问题的存在,有95%的学生认为并不存在。二是“体育教师待人真诚,能作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吗?”,有93%以上的学生一直认为体育老师平时待人比较热情、诚恳,并把体育老师树立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三是“下列哪些行为影响了你对体育教师道德品质的评价?”其中认为教师在评判学生时用语不文明的占6%,教师的形象(举止、着装等)不具有表率作用的占14%,认为教师社会公德心不强占10%,还有72%的学生认为教师形象较好。四是“你认为体育教师的道德品质在逐渐降低吗?”95%以上的学生认为没有降低。通过对体育教师道德品质的调查发现,虽然从总体上看,教师的道德品质还是不错的,但还是存在少数道德观念较低的教师,并不能通过教学在言论、行为、生活作风和思想意识方面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领、推动等积极向上的影响作用。

3.高尚情操。

体育教师是否具有高尚情操的调查涉及三个方面问题:一是“体育教师会经常发牢骚,比如在课堂纪律不好或是其他情况下”,其中有28%的学生认为体育老师平时上课确实会发一些牢骚。二是“体育教师以家庭背景好坏来对待学生”有10%的学生选择了同意,75%的学生选择了不同意,剩下学生保持中立的态度。三是“你认为体育教师的高尚品质在逐渐降低吗?”有27%的学生认为是的,有73%的学生认为并没有降低。通过上述问题,可以了解到虽然体育教师在情操方面的表现不算差,但是学生却对教师今后情操的提升抱有不看好的心态,因此,体育教师的高尚情操培养也是不忽视的问题。

4.教学能力。

这里的教学能力不仅包括教师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此在教学能力方面我们设置了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体育教师的知识体系丰富,能理论联系实际地教学”,有85%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老师知识丰富,博学多才,其中有15%的学生认为体育老师缺乏丰富的体育知识。第二,“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频率高吗?”,有83%的学生经常与老师互动交流,17%的学生很少与体育老师交流甚至一次都没有交流过。第三“,你认为下列哪些内容是体育教师最为欠缺的?”有17%的学生选择了教学氛围的制造,有10%的学生选择了与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还有10%的学生选择了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而有63%的学生则认为并不欠缺。第四,“当学生的观念与教师的观念产生分歧时,教师最常用的方式”,其中有40%的学生选择了探讨式交流,有35%的学生选择了说服学生,有6%的学生选择了直接忽视,还有19%的学生选择了各存争议。第五“,你认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必要进行提升吗?”有1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85%的学生认为不必要。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有些教师还喜欢讲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上课敷衍,浪费教学时间,因此,对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进行改进和加强是很有必要的。

二、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

根据以上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在各项指标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问题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工作态度不端正,比较敷衍和散漫,个人品行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及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教师自身、学校的管理体制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本文立足产生的问题,将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体育教师个人对师德修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缺乏教学责任心,部分体育教师仅将教学生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并没有把将学生培养成思想品行端正、技术水平高超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不仅认为只要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讲解完就算是完成任务,也不管学生有没有将体育知识点消化理解,体育技能掌握熟练与否,而且缺少更新知识体系和技能水平的积极性,因此频频出现工作态度较差、职业素养较低的现象。二是思想认识程度不够,多数教师并不认为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品德能影响到学生,只认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好书,锻炼好学生的体能和提高技能即可,不具备以身作则的思想理念,因此,当学生不好好学习时,就采用严厉的语气和粗俗的语言来评判学生,这种行为为学生所诟病,不利于树立良好的师者形象。

2.学校缺少对体育教师师德修养提升的监管体制。

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培养和提升需要学校给予监督和引导,但是很多高校在这方面都做得不够,主要原因是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而轻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因此对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个人品行的监督不到位。另外,对教师的师德修养建设缺乏具体措施,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对国家和教育部门颁布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法规也没有真正落实,从而造成了教师师德修养水平逐渐下降的现象。

3.社会不良风气对体育教师师德修养造成的不良影响。

虽然这一因素在影响体育教师师德修养方面的作用较小,但是社会的腐败思想和消极生活态度,对于部分立场不坚定、思想觉悟差的教师就很容易造成他们的意志薄弱,对职业的认同感低,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职业道德败坏行为。

4.改进和加强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措施。

4.1学校要积极开展增强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活动,提高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建设的意识。

首先,学校要定期让教师学习师德修养课程,如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法等,了解教师师德修养是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其次,教师应明确自身的教学职责和任务,从而能自觉更新知识体系和观念,并自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以此来不断完善自身的师德修养水平。必要的师德修养活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达到师德规范的标准。

4.2建立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要建立合理的体育教师师德修养考核机制,首先,必须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以实现客观和符合实际情况。其次,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用、职称晋升或是涨工资的重要依据,从而激励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最后,考核内容要从备课、言行举止、着装、教学能力、教学方式等方面着手,以做到全面改进和加强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客观公正的评选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个人修养的养成。通过一定的制度及规范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约束,促使教师自觉完成个人修养的提升,对于建立体育教师师德修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4.3体育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来促进师德修养的培养。

友好的教学气氛不仅能让教师轻松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道德状况,而且也能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从而能够自觉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等。教师的行为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教师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友好关系的过程中,更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形式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三、结语

第6篇

博客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由于博客在本质上是一种网络平台软件,它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利用博客进行教学的技术门槛和成本较低;其次,它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下和谐交流的平台,从教学方法上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再者,它可以让老师为学生补充课堂知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最后,对于高职英语的教学来说,它可以通过创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来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等。

博客在高职英语教学应用

(一)帮助教师进行备课。基于教学博客的共享性和开放性,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教学博客与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高职英语教师进行交流与反馈,甚至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与其它英语教师共同备课,吸收其它英语教师备课教案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共同将英语教案备好,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利用教学博客,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根据教案对学生课前的预习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并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教案,让备课的教案更加完善与充分。

(二)辅助课堂教学。博客作为一种网络交流工具,它本身具有各种各样的、丰富的信息[3]。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利用博客,可以将博客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如品牌广告、实际场景等内容作为英语课堂导入的话题,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博客还可以为高职英语的教学提供模拟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应用英语的能力。在博客中,教师可以课前链接一些英语学习的网站,让学生自由进入这些网站,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英语情景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比如听力特快,在线英语听力室之类的英语网站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模拟的英语听力场景及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听力水平等。而且,与目前较为流行的利用多媒体模拟生活情景的方法相比,博客本身的丰富性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节省了许多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准备时间,比如从博客中找到的教学模拟情景节省了教师自己制作模拟情景的时间等。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博客与其它的英语教师通过教学日记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经验的公开与分享,比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共享等,让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的总结,找出不足的地方针对的进行改善。另外,为了持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上传一些课堂教学的总结性资料,指导学生进行英语的复习,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些课后学习的资料,帮助他们巩固与提高英语水平。

(三)展示教学的成果,促进教学不断发展。由于博客本身具有的公开性和共享性,教师可以在教学博客中设立“学生作品展”和“教师成果展”等项目,将高职英语学生平时一些比较优秀、比较独特的作品展示出来,将高职英语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学成就展示出来,让每一个参与博客的人都能从中得到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在不断的对比总结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第7篇

本文作者:熊建设工作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回归哲学之思:体育教师培养教育哲学观的价值

教育过程中的哲学问题哲学作知行统一的思维方式,具有教育和形成价值观的双重职能,不仅能为教育提供理论支撑,而且能从认知和价值取向两方面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从教育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与中国同样拥有远古文明的希腊,出现最早的职业教师当中,可以作为教育家来称谓的教师具有共同的特征:首先,他们从事着教育活动,其次,他们再在教育实践中思考教育问题。他们表达自己哲学理念一方面通过是对教育的思考,另一方面哲学思想又通过教育过程来检验。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协调统一的。如果我们深究教育与哲学的根基之处时,可以发现,一切教育的根本问题都可以规范到哲学的范畴。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哲学可以说明人以及人在教学、生活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将这些问题再上升到哲学的层次。体育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联系在一起,这是体育教育过程的根本问题。“凡是存在的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人存在是一种可能性,但是这种存在要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无论任何人都需要面临一个主要的问题,即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即自己怎样生活。体育教师如果想在职业生崖中获得超越,就要培养自己的哲学素养。科学系统的哲学观是体育教师哲学教育观形成的基础,是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过程的思维向导和行动指南。科学系统的哲学观能指导体育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的本职,从而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旦体育教师的教育哲学观形成,体育教师就会形成稳定的教育教学行为,形成的教育观念将无形的渗透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体育课程革新的需要体育课程改革不仅对高校体育工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引发了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变革。如果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综合剖析能促进体育教师专业的实质发展的话,那么这对于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将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当前国内的教育理论研究基础依然薄弱,基础理论研究更多局限于国外教育理论的简单移植,对自我学科缺乏一种开放的胸怀仅仅局限于孤芳自赏之中,忽略了学科发展的本质研究,更多的注重学科的空泛辩论,如果这些问题依然占据学科发展的主流,那么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就很难达到成熟和空前的发展,更无法与课程改革的实践进行对话。因此,我们只能把更多的希望指向于教师道德业务素质的提高。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很可能与一些教育专家的观念发生冲突,在冲突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感到不适应或者力不从心。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严格的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要求来实施,体育教师会出现不自信的状态,因为本身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要求不适应,完全把自己几十年的教学观念与经验,内心难以欣喜接受。如果实实在在的来讲,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处理好自己的角色,体育教师不可能仅仅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更多的方面,体育教师应该主动去思考关于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如,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与意义;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体育课程改革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认识学生的健康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等。但是,目前我们遇到比较常见的问题是体育教师有能力胜任体育课的理论与技术的教学,但是对于高校教育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却很少涉及。更确切的说,体育教师如果不把自己的思维上升到哲学的层次,就难以对“新体育课程标准设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说,体育教师还不足以满足体育课程革新的更高要求。对于多数体育教师来说,不仅仅要做好教书育人的职责还要对高校体育的教学目的进行深刻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的价值。教育哲学观的形成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扮演者多重角色,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播者、体育文化的传承者、体育发展的研究者、体育与健康的实施者等等。体育教师如果专业上存在某种缺陷,这种使命将难以完成。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自己处在不断变化的体育教学活动之中,来完成自己的使命。这种不断变化的教学活动意味着体育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已经达到的高度与境界,而是不断的追求和探索新的高度与境界,这个过程是体育教师不断的走向专业化,进而达到突破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如果体育老师仅仅从事那些大众式的教学,似乎难以发现这些活动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整体的来看高校体育教育活动,就会发现,体育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看起来教学内容庞杂,由许多具体的运动项目所组成,似乎教学内容没有很强的逻辑性与相关性。所以说,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的教学能力,而且个人对问题的哲学思考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根本所在。体育教师要想成为专家型教师,就要不断的接受新思想,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构建自己的教育哲学。在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哲学构建是否完善,教育思想是否能够与时俱进,是普通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根本区别。教育哲学是在哲学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引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只有具有明确的教育哲学观体育教学才可能客观、理性的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因此,可以不夸张的说,体育教师在向专业性教师转变的过程中,其核心是教师教育哲学观的构建,其实质是教师个体意识的觉醒。体育教师专业性的成长需要不断的通过各种途径对自身进行培训,而培训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教师的教育哲学。体育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哲学,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了高校体育的教学规律,才会形成自己的教学思维,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如果体育教师能够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教育哲学观,对自身的成长及学生的影响都会达到一种最佳的境界。

回归哲学之思: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原点———教育哲学观的形成

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哲学观教师的培养对象或者教育过程的实施对象是学生,即具有独特性格的“人”。教师只有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形成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它直接影响这教育教学行为。体育教师是以直观的身体运动形式来进行知识的传递,而这些表层的技术教学或教学组织,并不能深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信念系统与行为体系。恰恰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影响体育教师的社会知觉、判断能力、改变其教学行为的是正确的教育观。由此可见,教师独特的“以生为本”的教育哲学观,是“人性塑造”的过程,是人社会化的过程,是塑造、创造的过程;是塑造健康人体、创造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人的过程。确立正确的“以生为本”的教育哲学观是体育教师培养的首要任务。高校要以培养学生教育哲学观为切入点,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掘知识背后的道德价值、美学观念、人生信念,使其在身体教育的过程中激起求知欲、道德感与美感,从而使学生将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念融为一体,实现将知识转化为“塑造人”的教育行为。从“知识传授”到“知识建构”角色的转换教育是一种人的活动,是教师引导、发展学生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技术学习、体能训练和知识传授的观念中进行转变。身体教育的过程虽然是由许多固定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动作组成,但是这些技术动作必须由体育教师进行加工、组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够正真实施,通过体育教师重新“建构”过的知识才是能够被学生接受的,这样的知识才是最为稳固的,对学生有价值的知识。因此,体育教师角色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建构者,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建设的设计者,从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健康发展服务的创造者,完成从“知识传授”到“知识建构”角色的转换。教师只有参与到教育过程,用创造性的思维、价值观念指导教育过程,才能富有创造性的完成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塑造完善人的过程。体育教师要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不断的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探索,逐步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变。要具备转变为科研型骨干的一种潜力,认真学习和思考与教育理论相关的知识,并且灵活的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去。将“教学知识”转化为“教育能力”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运动技术、技能及教学组织方法等教学知识,这是一名合格体育教师的前提。但是体育教学不知是简单的技术传授的过程,是要培养知识丰富、形态和谐的人。就必须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同时能使知识不断转化为教育人的知识,教育人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复制者。对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知识的转化能力,学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健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或知识是根据不同应用情景、生活需要、工作目标等不同而不断变换的,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知识传授过程。教师必须具备将固定的教材中或课程中的知识方法、体系、内容进行转化,使之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自修、研读哲学著作。在多元化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育已经形成了新的教育形式,一些体育教师会对这些新生的事物表现出困惑和无奈。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教师更应该多读一些教育哲学类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教育哲学素养,并且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思考,明确自己的教育哲学信仰,早日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开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的人格教育人是感情的动物,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才是完美的人,具有情感教育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只有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与知识认知,才是完整的教育过程。教师只有进行知识认知教育的同时开展情感认识教育活动,才能培养完整的、健全的学生。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体育教师不仅应具备身体健康的知识,更应该具备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知识,智力知识与非智力知识相统一。专业知识的教育不能取代情感教育、价值教育,情感———人格发展良好的教师才可能具有专业创造性。体育教学是一个直观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突出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的感受力、情绪情感、表达与交往等方面应贯穿教学过程及评价过程。高校培养体育教师必须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开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的人格教育,培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努力营造和谐、宽松、互相信任、互相尊重鼓励学生创造性成长的教学环境的教育观念,形成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教学互动过程。体育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哲学素养,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审读、改正和提炼,使自身获得理性的升华,促进自身教育哲学观的形成。

第8篇

一、联想识字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应该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识记效果,而且对于生字的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教科版第二册《春雨的颜色》一文中,有个要识记的生字“颜”,由于学生还不认识“彦”和“页”,在识记时,遇到了困难。这时,我适时引导“在生活中你看见过它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举着一双双小手,这个说:“我知道,这个‘颜’是颜老师的‘颜’”。对呀,我们班的数学老师正是姓颜。那个说:“我也知道,这个‘颜’是水彩颜料的‘颜’”。……学生的回答都十分精彩,看来,生活的资源果然是无穷的,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对于识字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学中强调理解要联系语言环境,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我觉得识字教学也可以联系课文进行识字。在教学《北京》一课中,在识记“宽”这个字,学生运用了拆字法,把“宽”拆分为“宀”“艹”“见”,虽然这也达到了识字的目的,但是我觉得这种识记方法过分生硬牵强,也脱离了汉字的本身含义。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宽”所在的此“宽阔”拿出来,通过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来理解“宽”这个字,从而记住了“宽”。在识字教学中,把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联系课文来帮助时记,同时交给学生识字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是十分有用的。

二、归类识字

从我们的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记的范围。例如:教科版第二册《识字一2》,要认识的“树、松、柏、杨、梨、枝、材”都是形声字,都带有“木”。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的出结论“这些生字都带有‘木’,都跟树木有关系”。同时进行拓展,让学生想一想还认识哪些字带有‘木’的字,然后进行了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而且还认识一些课外的生字,拓宽了识字面。又如;在《神奇的塔》中要认识的字中,我把“灯、厅、打”这三个生字一起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识记,从过观察比较,学生的回答还真的很出彩。有的学生说:“这三个生字都带有‘丁’,带‘火’的是‘灯’,带‘厂’的是‘厅’,带‘扌’的是‘打’”。有的学生说:“因为有‘火’才能点‘灯’,用手才能‘打’”。这样把一些带有共同点的字进行人为的归类,通过比较,提高识记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区分形近字。归类识字法在学生识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既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形成一定的识字结构,又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拓宽识字面。

三、游戏识字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薄弱,容易分心,如果只是一味的识字,是无法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对于识字的效果也会降低。因此,在识字过程中使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记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开火车的游戏法。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游戏方法。但是这种游戏可以较大范围的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有好处。通常,在识字一开始,我会运用开火车的形式,了解一下学生对这些声字的熟悉程度,这样教学时就可以侧重地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在巩固环节,我也会使用开火车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巩固和及时的补强。在游戏方法上我也进行了“改良”,一开始,我先用掌声和学生进行互动“火车火车往哪儿开?”“火车火车往这儿开!”,而且形式也多样了,有单轨火车、双轨火车,还有环城火车、翻山火车等等。形式多样、操作简单的开火车游戏法,给识字过程带来了调剂,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益处。欢乐对对碰的游戏法。这个游戏,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识字的能力。例如:在教科版第二册《识字一1》中,在巩固阶段,我出示了“亻”和“也、木、本、火、半、主、立”,让学生同桌进行“欢乐对对碰”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把部件和汉字组成新的汉字,同桌互相拍手边拍边说“欢乐对对碰,我来碰一碰,‘亻’和‘火’一碰,伙伙。”学生也还可以自己进行拓展,比如“欢乐对对碰,我来碰一碰,‘亻’和‘门’一碰,们们。”借助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汉字重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字乐趣,提高识记效果。在识字过程中,引进游戏,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提高识字的效果。

四、情境中识字

第9篇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奇妙多姿的世界,因为有了人类而更加丰富绚丽,其中最神奇的莫过于人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神奇又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个性而形成的,如果理论上仅仅把德育教育视为“政治思想”的同义语或“道德教育”的简称,那么在德育实践上就会失之偏颇。应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它有一定的原则性:方向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原则、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原则、“有意”“有序”“有机”“有情”“有效”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途径和方法

1.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师观。教师要有人格魅力,要有丰富的感情,为人师表,成为楷模。只有教师有美好的情操,高尚的品格,才能在文章中找到切入点,联系点。联系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熏陶,品德教育,教师则影响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语文教师如果不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正确的教师观,语文教学不会取得成功。而应当以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挥传统教学中科学的有用成分,突破陈腐落后的教育思想束缚,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同时,树立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应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养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2.正确的新学生观。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看待学生。现代社会更注重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与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要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如果说游泳教练最有效的手段是“下水!师生同泳”。那语文教学也同理。语文教师只有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举、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如《背影》一文教学,我以前按照教参模式进行,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抓关键词和句进行分析。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让学生分析其中动词所含人物思想感情,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换等等。但是学生们并不认为是这篇名作的精彩片段,反而认为父亲买橘子给儿子这样的小事不值一提。作为语文教师,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当作重要任务完成,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学生并不喜欢,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这篇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心理很不是滋味。后来再次教这篇课文时,换了教法:我先谈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我求学道路上支持。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次教学中,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激动,发言积极,更令人感动的是,有部分学生是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这次学生们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很投入。在这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轻松分析了文章的语言、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和。其实语文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以人教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3.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常见方法。①直接传输法;②价值辩析法;③纵横比较法;④适度延伸法;⑤情绪感染法;⑥情境陶冶法;⑦审美体验法;⑧角色扮演法;⑨类比迁移法;⑩实践操作法等。作文练习,社会调查等都能产生很强的教育力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